首页 优秀范文 建筑工程系毕业论文

建筑工程系毕业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0 16:16:25

建筑工程系毕业论文

建筑工程系毕业论文第1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就业岗位;高年级建筑设计课程;复合型人才;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TU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3009405截至2010年底,全国就有286所高校设有建筑学专业,每年毕业生高达9 000多人[1]。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欧美城市建设速度放缓,海外建筑事务所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一些海归建筑师及时转战国内,加之近两年国内房地产调控带来的建设降温,而毕业生数量不减反增,造成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学生自身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处于“建筑老八校”和“职业技术院校”夹层中的地方建筑类高校,只有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改革“与老八校同质化发展”的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才能更好地适应时展需要。本文结合南阳理工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校企合作开发高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研究与实践”,对五年制建筑学专业高年级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一、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查与分析

南阳理工学院自2005年开始招收五年制建筑学本科学生,截止到目前,共毕业5届学生,合计429人。毕业生就业去向汇总如表1。

由表1中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毕业生绝大部分进入设计单位工作,而且大量集中在d类小型的设计机构中。这一类的设计机构,不同于前三类的设计单位,通常不设置专门的方案所(室),而是由1~2位方案主创建筑师带领设计人员完成方案的创作及表达任务。毕业生进入这些设计机构后,跟随主创设计师加入设计团队,主要进行建模推敲形体、方案局部修改、平彩渲染、文本制作等工作;有的要参与动画漫游、实体模型制作、现场方案汇报工作;方案中标或批准后,部分人员还要继续完成施工图的设计、图纸交底与施工现场服务。可见,就业市场对地方建筑类高校毕业生,不要求具有太强的方案原创能力和理论素养,而是要求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表1南阳理工学院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汇总表(2005届~2010届)行业考研设计单位行政主管部门房地产公司其他行业人数12abcd93174202合计:316人214337比例3%74%5%10%8%注:表中a类设计单位为中国建筑设计500强设计院,b类设计单位为除a类外的综合甲级设计院,c类设计单位为员工人数为50~200人的中型设计机构,d类设计单位为员工人数为50人以下的小型设计机构。

二、设计单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自2012年开始,笔者所在课题组连续3年跟踪毕业生,调查就业单位意见、收集学生诉求,了解在校期间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及所掌握的能力对工作的重要性。对在设计单位就业的学生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0份,问卷汇总分析如表2~表4所示。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到目前地方高校所开课程与毕业生工作岗位需求存在着较大偏差,突出体现在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技能,重艺术、轻技术,反映出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及课程体系构建与社会脱节的现象。

究其原因,主要是地方高校的教育模式趋同于重点名校,而毕业生就业去向却异化于重点名校,导致人才培养滞后于特定的社会需求。一直以来,地方高校开办建筑学专业都是以“建筑老八校”为楷模,无论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与“建筑老八校”大同小异,甚至连课程设计题目也克隆或模仿。

然而由于地方高校在社会声誉、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生源质量等方面都落后于建筑名校[2],毕业生在考研和就业上都无法与之竞争。重点名校的毕业生毕业后或通过考研、保送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或进入中国建筑设计500强的大型设计机构从事设计研究,他们需要培养的是研究型或技术研究型的人才;而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则多集中在中小型的设计公司工作,需要培养的则是工程技术型或管理技术型人才,即“生产型”建筑师[3]。学生所在的单位规模和所扮演的工作角色不同,导致对教学要求也有所不同,学生在完成低年级所应具备的通识性理论知识和技能后,高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所培养的能力也应有所差异。

三、 地方高校建筑设计高年级课程现状分析

民用建筑设计I~VI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作为主要的教学科目贯穿于本科学习的全过程,包括公共建筑设计、住宅建筑设计、建筑群体设计、高层建筑设计、大跨度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细部设计与建筑构造、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设计题目由简到繁、由浅入深,训练学生的方案创造能力、空间建构能力、技术分析能力,以及对人和场所、活动和设施之间关系的洞察能力[4],在建筑学专业培养目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民用建筑设计V、VI是建筑学专业高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也是毕业设计和就业前的先导课程,在建筑学专业第7和第8学期开设,教学对象为大四学生。这些学生在前6学期的教学活动中,已经储备了专业所需的建筑制图、建筑构成、建筑历史、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简单的绘图设计技能,能完成三级以下小型建筑的方案设计。但还需要通过高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训练,弥补前6学期的知识缺漏,缩小教学和就业岗位之间的差距,从而做好毕业设计前的综合能力训练,以满足就业市场及用人单位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结合社会调研结果与企业反馈信息,不难发现当前地方高校高年级建筑设计课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教学与实践工程训练脱节

在校期间课程设计多为“假题假做”,理想的设计条件和实际工程现状存在着较大差距;设计要求较为宽松,学生只需满足功能流线要求、掌握好形式构图、加强表现能力,即可完成一份良好的设计作业。设计中学生往往盲目追求方案的与众不同和表现手法的绚丽夺目,较少关心建筑形式和内容、建筑材料和结构、使用功能和经济投入等因素的必然联系。这种理想主义的思维方式催生出“奇奇怪怪”的创作构思,与实际工程的要求相差甚远,从而造成学习内容与工作要求之间的严重脱节。

(二)缺乏对建筑技术的运用训练

课程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对学生建筑功能划分、形体造型组织、空间构成能力的培养,而对建筑构造技术缺乏关注。学生的注意力仅仅停留在建筑形式、立面色彩和空间造型方面,不会用学过的构造技术知识去追求形式与功能的统一,难以做到建筑造型、建筑细部构造与建筑结构的有机结合,更欠缺对方案的解说与模型建构能力。这种状况导致就业后无法快速适应建筑市场所要求的文本、动画和模型、答辩于一体的综合能力要求。

(三)学业成绩评定形式单一

教师在评图时只针对方案设计能力和图面表现质量进行考察,较少考察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缺乏多角度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型考核方式。

(四)缺少“双师型”教师

任课教师中缺少具有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无法接触实际工程项目,实践训练较少,无法将课堂学习向就业岗位有机延续。同时由于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也无法及时引导学生熟悉建筑设计市场现行的法规、政策与规范。

四、地方高校建筑设计高年级课程改革措施

(一)修订教学目标

修改过去“深化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创新研究能力”的教学目标,通过既定的设计题目及过程训练,加强建筑技术与建筑法规方面内容的拓展深化,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设计能力,使学生具备主动分析环境,以及把分析结果转换成设计目标的能力、协调复杂关系的能力、建筑设计成果的实施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实践中表达和学习的能力,适应职业建筑师所需的工程实践、工程创新、工程研究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期,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前延的需要[4]。

(二)优化教学内容

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安排,以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培养为导向,重构建筑学专业民用建筑设计课程V、VI的教学体系。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特点,以项目为载体,以工程实际问题和岗位要求为主线来优化教学编排与设计,及时增加学科前沿新知识和现代建筑技术内容,进一步强化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工程意识的培养,以及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应用型的课程体系。

重新编排课程设计任务书,立足实际工程,以当地规划局核定的规划设计要点为依据,增加对政策、环境、气候、经济方面的设计要求。将民用建筑设计V的题目设定为流线复杂的综合医院建筑方案设计(包括门诊楼和病房楼)和兼顾文脉、结构、技术的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训练学生处理复杂流线和功能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建立建筑的文化特性和工程特性间的关联关系。将民用建筑设计VI整合为集居住、办公、商业、文化、交通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建筑方案及施工图设计,通过前期调研、过程草图、工具模型、概念设计到方案文本、施工图设计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建筑从前期策划到开工建设所需经历的复杂程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经济、技术等对建筑方案的制约因素,掌握工作岗位中常见的几种建筑类型的功能关系、空间组合、相关规范及设计原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为大多数学生积累就业所需的技术素养的同时,也照顾到少数考研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渴求。

(三)改革教学方法

摒弃传统的“灌输式”传授知识方法,树立“学生为本”的课程教学观,按照职业建筑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模块来安排教学。

1.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任务书发放后,引导学生查阅文献,组织学生参观已建成的典型建筑或进行现场教学,要求学生撰写调研报告、PPT讲述,教师启发、诱导、帮助,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述、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的能力;结合方案成果的展示与演说,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让业主接受其设计理念的能力[5]。

2.团队协作能力的训练

改革过去各自为政的设计模式,参照设计院的项目组模式,组建设计团队。学生每8~10人为一组,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专长,共同完成方案文本、表现、动画、模型、施工图、汇报和答辩工作。通过项目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也便于每个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特长,明确就业方向。

3.动手操作能力的强化

重视模型制作对培养学生建立多维空间的重要性, 强化成果模型的制作和表现能力,使学生深入理解建筑与建构的概念,将艺术型建筑教育体系改为技术应用型建筑教育体系,从传统的画建筑、描建筑向做建筑、造建筑转变,做到画、做、造的有机结合。

增加对BIM系列绘图软件操作能力的培训,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设计软件市场的更新换代。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改变评定设计成绩时拍脑袋、凭感觉等缺乏准确性、科学性的做法,制定建筑设计课程质量标准,使教师在工作中“有法可依”。将调研报告、课程论文、课堂讨论与课程设计过程草图的成绩评定共同作为课程的考核手段。

在课题结束时的评图环节,改变过去的“关门评图”为“开门评图”[6],指导教师不担任评审教师,评审团主要由建筑设计、技术方向的教师,校外的专家和外校的教师组成。每个学生通过讲述设计过程,解读模型,播放动画,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评审教师通过询问图纸细节,捕捉创作思路,从而领会设计者的创作动机。

(五)强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选择实际场地,真题真做,训练设计能力[7],逐渐积累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教学项目,充实到课程设计题目库中,加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建设,筹建项目库、案例库。

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有计划地培养青年教师。可安排他们在设计单位参与实际项目,积累工程经验,通过建筑设计实践为教学提供案例素材;同时筹建兼职教师库,外聘和引进职业建筑师与校内教师组成课程组,通过结合、带动,提高现有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经验。

五、 结语

目前,国内开设建筑学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在建设部人事教育司备案的就有74所,通过建筑学评估的有35所[8]。在毕业生逐年增加的形势下,就业问题更为严峻。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要想在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瞄准就业市场,针对岗位要求适时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培养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动手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自2012年开始,学校着手对高年级民用建筑设计课程进行改革,通过近四年的探索,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善课程体系,使之逐渐适应就业岗位需要。2014年,在国内建筑设计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学校建筑学专业仍然达到92%的初始就业率,说明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改革思路还会随之调整,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袁敬伟,韦宝畏.我国建筑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4):78-81.

[2]刘瑞杰,高力强.地方高校建筑类教育差异性发展之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83-87.

[3]吴农,王浩哲.从普利兹克建筑奖看我国高等建筑教育中的问题[J].高等建筑教育,2015(1):5-8.

[4]赵敬辛,韩博,李勇. 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特色探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3(5):21-25.

[5]刘勇.当前建高校筑学教育中的实践性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7):43-44.

[6]龚恺.东南大学建筑系四年级建筑设计教学研究[J].建筑学报,2005(12):24-26.

[7]张淑润,宋晓庆. 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138-139.

[8]. 地方中低端高校建筑教育办学方向的思考[C].北京: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2009.

建筑工程系毕业论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还存在着目标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没有科学的界定。因此,科学、准确地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思路是解决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瓶颈的首要问题。高职院校属于培养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学生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培养模式等与本科高校存在明显区别。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更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取得职业认证为毕业考核条件,以培养职业化能力为核心,并通过创新培养方式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1]。

二、专业建设的思路

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是笔者所在学院2011年开始招生的新专业,本专业主要是针对建筑行业快速发展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的情况而设置的。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建筑业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建筑电气方向,具体的就业岗位包括建筑设备安装施工员、造价员、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资料员、设计助理、设备运行管理员等,毕业生工作单位主要是建筑设备施工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建设单位、监理公司、建筑设计院、市政管网归属公司(如燃气公司、热力公司等)和物业管理公司等,毕业生可获得的岗位资格证书包括设备安装施工员证、造价员证、质检员证、安全员证、材料员证、资料员证、测量员证等。根据以上专业定位的需要,提出本专业建设的思路。

(一)专业建设的整体思路

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培养的是面向建筑设备安装工程生产第一线的精通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本专业建设的整体思路可以确定为以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基础和重点,以建筑设备工程施工管理能力培养为必要条件和拓展方向,突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将其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和特色,以建筑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有益补充,专业建设的关键是课程建设及其优化整合。

(二)专业建设的核心

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建筑设备水暖通和建筑电气方向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较强的相关专业领域就业竞争力、相应的择业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及未来良好的职业发展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也是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可靠保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深入调查,及时了解建设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优化调整本专业的课程设置。突出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训练,构建以项目导向、工作过程为教学组织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开设建筑给排水、暖通空调、建筑电气等方向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使本专业毕业生达到理解与掌握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专业实践能力,适应本专业就业所面向的复杂工程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二,主要能力与辅助能力紧密结合,要突出主要能力的培养。本专业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业,毕业生的主要能力定位于建筑设备安装施工技术与管理,这是就业的主要渠道,而辅助能力包括建筑设备工程施工图设计助理以及建筑设备系统运行管理。这两种能力需要紧密结合,突出主要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成为建筑设备安装行业、企业稀缺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第三,强化本专业实际应用能力的动手训练。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能够体现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平台,通过与企业合作,扩大校外实习基地规模,为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与就业提供平台。在校期间完成建筑给排水工程、供热工程以及建筑电气课程设计,依据真实工程背景完成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和建筑设备施工技术综合实训,具备符合就业需要的上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实现教学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第四,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行课程设置与建筑业职业岗位资格证书要求相结合,资格证书与职业岗位相一致,使毕业生适应职业岗位标准要求。在专业教学改革中,合理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训项目,使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相融通。在正常专业教学的同时,能够完成或基本完成职业培训任务,达到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基本要求,做到专业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的真正互相沟通衔接。学生在毕业时不仅获得大专文凭,同时获得相应职业技能证书,参加工作后能通过考试取得建筑设备专业贰级建造师及以上执业资格证书,从而为就业和职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五,强化专业适应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很广,可在建筑业企业第一线从事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工作,可在建设单位及监理公司从事建筑设备水暖通以及建筑电气方面的监督管理工作,可在建筑设计院从事建筑设备安装工程设计助理工作,还可以在市政管网归属公司以及物业公司等单位从事设备系统运行管理工作。毕业生应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强化专业适应能力,就会不断地拓宽就业范围。

三、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本专业强调的是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的应用性,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以模块化为基本结构,以专业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为框架,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线索,确定课程结构,以专业核心技能和新技术为主线,优化课程内容,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按照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三个模块进行模块化设计,形成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需要为根本的专业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体现出理论与实践教学、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的相互融合,能够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效果,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了人才培养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一)课程体系建设应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

根据建筑设备安装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考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的职业资格标准和学生实际,制定突出能力培养,适应企业岗位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结合实际施工过程,建立符合行业岗位群需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法

1、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要保持一致

在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中,应明确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明确就业岗位群。在课程体系中要规定各门课程的界限,避免出现知识介绍的漏洞和重复。教学时要根据课程容量确定,重点突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将建筑设备安装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建议充分体现,从而使毕业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满足就业岗位的需求。

2、课程体系符合职业能力需要的广度和深度应进一步加强

满足职业能力的需要是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任务。相关课程应以职业岗位课程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改革,以建筑设备工程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岗位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分析,完成专业知识的解构与重构。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突出应用知识的针对性,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岗位技能训练,突出学生施工过程要素控制、验收环节质量控制、工序交接进程控制的能力培养,形成以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思路,实现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构建的有效途径。还要针对专业核心课程逐步开展精品课建设,从而提升课程建设的质量和影响力,以此来推动教材建设水平、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提高。

3、优化实践教学,突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2]

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是专业建设中的核心问题,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实践教学课程的建设方面,应考虑以下内容:

1)专业实践教学

专业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形成人才培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实践教学应保持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的一致性、实训项目与岗位工作任务的一致性,提高学生质量意识、建筑节能意识和涉外工程能力,突出职业化、实用性和针对性。实践教学过程还应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相结合,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采取专兼职教师相结合,做好实践教学基础建设工作。另外还要努力开展订单式培养和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2)暑假生产实习

由于高职教育的特点,需要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分别利用好大一和大二课程结束后的暑假进行认识与生产性实习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指导教师的统一安排和指导,由学生在假期内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并自主实习,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毕业设计的指导方法

毕业设计是使学生真正利用所学开展实质性工作的极好手段。由于学生的毕业设计主要是在校外完成,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所在学院采用毕业设计管理系统进行过程管理,教师除利用系统进行各阶段文档内容评阅外,还采用电子邮箱、飞信和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选题并掌握毕业设计的基本方法。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采用远程交流、指导与控制,因此要求学生在实习现场也要明确现场的指导教师。通过采用双导师制,并以现场指导教师为主进行毕业设计,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与发展提供了保障。

4)搞好学生课外学习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小组活动,参加科技竞赛,参加岗位培训,获取相应证书。邀请专家为学生做专题报告,了解前沿科技动态,启迪人生价值追求,拓展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专业生产实践活动,以组织课外专业领域科技竞赛等手段,促进学生开展创新与科研活动效果。这些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学生技能素养有效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4、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力度[3]

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加强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专业核心技能的训练项目都有对应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在现有实训基地基础上改造、扩建、新建实训基地。主动邀请建筑设备安装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本专业建设,发挥他们对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宏观指导作用。

四、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实现过程

本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二阶段以真实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的单项实训、综合实训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三阶段通过顶岗实习的教学环节,达到毕业后能上岗的目的。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优质的实践教学硬件和软件条件,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开发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与产业对接,以校企共建的方式创新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建设具有双师型、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在此基础上,本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会得到可靠保证,人才培养水平将会不断提升,更加满足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Research o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the Building Equipment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n Li

( Hebei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of Building Materials, Hebei Qinhuangdao 066004)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specialty construction problems of the buiding equipment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ut forward the overall thoughts of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making clear the implementational method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though expatiating on the construction conception of specialized course system, finally analyzed and summed up re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practical ability training.

Key words: building equipment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pecialty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system; capacity training

参考文献:

[1] 吴云祥.高职高专建筑设备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0(6):48-50

[2] 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建设教育,2010(11-12):14-17

建筑工程系毕业论文第3篇

1.重视毕业实习调研开学前两周的毕业实习调研是进行毕业设计的前提。学生根据自己所做的建筑设计类型开展毕业实习调研工作。实习调研结束后,每一个学生都要在第三周前上交一份内容详实且不少于3000字的实习调研报告,作为毕业设计阶段性成果的一部分。要求旁征博引,对调研对象运用所学理论进行评价,提出批判和感想。

2.建立健全制度首先,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保证毕业设计工作能够顺利按时保质完成。制度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均提出了严格要求。其次,制定阶段性任务和目标,第1~3周进行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文献综述及外文翻译;第4~12周为建筑设计草图阶段;第13周整理设计资料和图纸,第14~15周为教师评阅、毕业设计展和毕业答辩阶段。最后,专家检查毕业设计组织工作。第3周开始检查指导教师配备,毕业设计选题及任务安排情况,实习、实验、设计等条件的准备和落实情况,对毕业实习调研报告、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和外文翻译进行抽查;第9~10周进行毕业设计中期检查,督导专家参加学院中期检查的全过程,了解进度、质量;第15周督导专家参加学院毕业答辩、复答辩的全过程,了解答辩组织情况。通过全过程检查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确保学生顺利毕业。

3.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包括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参考文献与参考资料的能力、手绘和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在毕业设计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在毕业设计前期,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手绘草图,重视师生、学生之间的设计评论,要求学生动手改图和重视小组评图等,这样指导教师容易把握学生的设计进度。在毕业设计后期,允许并鼓励学生采用计算机绘图,提高学生计算机绘图水平,为以后从事有关建筑设计工作打下基础。实践证明,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4.发挥指导教师的激励作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学生,注意对学生的激励,特别是针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自尊、自信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绘图表达能力、写作归纳能力和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

二、毕业设计成果要求和评价体系

1.成果要求院系要求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为至少做两张A0的展板和不少于15页的A3文本。展板中设计图纸不少于4张A1,其中表现图(A1)不少于1张。文本文字说明字数不少于3000字,文本中图纸大小以看清楚为准,如需要可采用A2、A1图幅折叠进行装订。

2.答辩和考核工作答辩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开答辩,另一种是小组答辩。由指导教师推荐毕业设计成果优秀的学生和总成绩为优秀的学生参加公开答辩。所有参加公开答辩的课题都要求做幻灯片。公开答辩在建筑系内进行,由建筑系答辩委员会和各专业答辩委员会人员参加,鼓励低年级学生参加旁听,以促进各届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答辩过程分为学生陈述和答辩教师质疑两个环节,学生陈述限定在15~20分钟以内,教师质疑一般安排20分钟左右。另外,建筑系坚持复答辩和第二轮答辩。先由每个小组产生1~2名参加复答辩的学生及对第一轮成绩有疑义的学生进行第二轮答辩。复答辩时由全体建筑学专业答辩委员会成员及学院专家组评分,同时按学校规定比例产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为“不及格”的学生,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延迟答辩工作。

3.学生成绩评定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严格执行先由指导教师评阅评分、后交给另外一名专业教师评阅评分。评阅成绩均为合格后,再进行毕业资格审查,取得答辩资格后然后才能参加答辩。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指导教师评分占40%,评阅教师评分占20%,答辩成绩占40%。

4.公平合理的向学校推荐优秀毕业设计 按照学校要求,推荐比例一般不超过毕业生总数的3%。根据答辩结果并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向学校推荐优秀毕业设计参加学校的优秀毕业设计评选。优先推荐署名“中原工学院”并为第一作者在正式刊物上发表(已录用)的优秀毕业设计。

三、组织毕业设计作品展和毕业生学习工作经验交流会

毕业设计答辩前一周组织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这既是一次教学成果的展示,又可对在校学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为下一届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做好准备。作品体现了鲜明的时代建筑特点,集中反映了毕业生五年的建筑设计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成果,充分展示了毕业生的建筑美学修养。毕业班学生在毕业设计答辩结束后,组织在学习和工作中有不俗表现的学生分别向低年级的学生介绍他们的宝贵经验。考研学生结合自身的考研经历,讲述自己的考研心得,以及考研流程、复习方法、择校、毕业设计的收获等问题;参加工作的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院实习和就业历程,从搜集工作信息、参加招聘会、面试技巧到求职过程中的心态、毕业设计的选题、毕业设计的过程、毕业设计的重要性等问题做详细的讲解。

四、结语

建筑工程系毕业论文第4篇

汉阳大学的校训是“爱之实践”,爱,主要听说汉阳大学也是一个教会学校,而且说到爱心,本人确实也在周围韩国人坚韧的性格但温顺的品行中有所体会,“实践”的校训重心,在建筑学院中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除了重视对社会发展环境地了解,学校还特别重视对学生动手及表现能力地锻炼和培养。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顺应它的实践为主要目的而实现的不断地循序更新。这不光表现在它整个教学体系的组成上,也体现在它的教育方式方法,老师讲义的主题设计上。汉阳大学具有较悠久的校史,1939年建校,1948年从韩国最早的4年制建筑工学专业发展以来,成为韩国产业化专业院校中很有前途的建筑教育名校。建校以来培养了12000余名优秀毕业生,成为韩国的建筑设计,施工,教育界的中流砥柱。几乎占韩国建筑界活动者的40%。

二.建筑学院教育构成体系的主要特征

教育体制主要受(日本,欧洲)影响建筑学教育体制实际是亚洲传统教育方式与西方新学院派教育特色的架接与活化。即以日本教学方式为主要参考对象大量引入西方先进教学方式的教学特点。

日本的大学是较早接受西方先进自由文化的亚洲的大学。在接受先进文明的过程中,又经过了本土性地过渡和吸收,所以具有既有先进性又符合亚洲文化特性的双重优势,中国也是较早吸收西方教学思路的东亚国家,并且也已经实行建筑学认证的考核体制多年,所以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的朴龙焕院长和毕业于中国清华大学的韩东洙系主任应该是把持亚洲传统教育体制的领军人员而分别毕业于宾西法尼亚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等西方名牌院校的教授队伍则是吸收及传播西方先进教学方式的重要成员,更好地促进西方:讲课-讨论-siminar-lab.的教学方式的实现。

教育师资构成:

汉阳大学建筑学教授的任用制度比较严格。任用形式包括专任教授,签约教授,外聘教授,责任教授,定期讲师等五种任用形式的教授。对专任教授的要求是:要有著名大学的博士学位,要有多年的工作经验,或有国内建筑师资格及硕士以上学位。为了保证建筑学院能动的建筑学教育,还会定期选择业务活动中较为活跃的建筑师作为签约教授,认用期为2年。为确保各专业领域的完整,学校会尽量保证教师毕业学校的多样化,工作经历的差别化,还会尽可能地任用外国教授,现在汉阳大学建筑学院共有专职教授19名,(其中建筑学部11名,包括2名签约教授)建筑学部外还有2名外聘教授。责任教授5名,定期讲师33名,共有59名教授组成。

三.学部和大学院的教学方式的特征构成分析

1.本科生教育:

汉阳大学建筑学院对于本科学生的选拔标准

2005年开始,学部开始分为建筑学和工学两个部分。在学生的招收方面,包括定期招生和随时扩招两种。对于那些不定期进行扩招的学生要对其进行建筑学教育的适应能力和建筑设计才能的考核。但是不论是定期的还是扩招的学生,都要求高考成绩是一等以上。对于建筑学很感兴趣的其他专业,其他学校的学生,在学校所规定的日程范围内可以通过转系河插班的方式。这种转系的学生要有最少2学期以上的大学学习经历。如果通过考试的话,即可插入三年级。这种插班制度,主要是从3年级开始插入。

1)培育重心:对学生的培养主要是针对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主要技能,要求,学生本身的兴趣和专业接受适应能力来进行的选择性,对象性的实施方案。

2)教育情况

在教育方式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他们遵循的宗旨,甚至教师的讲义很多情况是每年更新,不光是小范围地扩展添加,而且还会有主题地循环改革,设计课的设计主题,很多情况是每年更新,除了各个阶段学生能力培养的主旨相同外,训练形式,设计的开展手法、表现形式都有一定的变化。学院除了在教授制度上大量聘用对外国教学方式较为了解的西方大学教授,还很注重与西方各个教学研究体系的直接交流和合作。汉阳大学与莫斯科大学,日本东北大学防灾研究所,东京大学地震工学研究所,日本国土建设性建筑研究所,意大利罗马大学,法国La villette大学,意大利威尼斯IUAV大学建筑设计学院,加泰隆尼亚理工大学,特里布哈努曼-多卡宫工学大学等国外研究学院组织有交流。从02年开始与法国La villette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中国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院,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工学系研究科,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中国苏州科技大学建筑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台湾国立成功大学规划与设计学院等有学术交流和交换学生等活动。

整个教学过程,不但重视与国际前沿的标准接轨,而且重视对国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像本科二年级的韩国建筑史课的彩画实习,除了几个历史文化学专业学校外,只有汉阳大学建筑学院才有的历史文化体验实习课。不但加深了同学对本国建筑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也增加了学生专业技能地实践机会。

汉阳大学建筑学本科修课表

实用英语会话1

设计信息的理解

数学和几何学

新生研讨会

3 3

3

1

专业英语

物理学的概念

语言与文字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3

3

32

基础表现1

3

基础表现 2

3

艺术/设计1

3

艺术/设计2

3

建筑CAD

3

电脑制图

3

39(21+18)

韩国建筑史

3

西洋建筑史

3

现代建筑史

3

都市史

3

建筑设计论

3

建筑论

3

建筑规划

3

区域规划

3

基础设计1

3

基础设计 2

3

建筑设计1

6

建筑设计2

6

建筑设计3

6

建筑设计4

6

建筑设计5

6

建筑设计6

6

建筑设计7

6

建筑设计8

6

3

建筑构造系统

3

建筑构法

3

建筑构造力学

3

建筑构造规划

3

24(12+6+6)

建筑环境工学

3

建筑设备概论

3

24(12+6+6)

3

建筑材料

3

建筑施工规划

3

24(12+6+6)

3

建筑计划

3

建筑业务实践

3

建筑研究1

3

建筑研究2

3

住居论

空间形态论

数字设计系统

3

3

3

室内设计

造景学

建筑细部美学

3

3

3

东洋建筑史

近代建筑作品分析

现代都市论

3

3

3

建筑防灾论

环境和生态建筑

建筑经营

3

3

3

汉阳大学的教育方案为低年级的基础设计是通过空间设计进行设计体验实践。以成组作业的形式训练大家的协作能力。而到了更高年级则以大的教学训练方向为基础,每年紧随社会主流方向而采用不同的设计题目。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插入点和核心元素来自由发挥。

从课表的内容可以看出,理论和实践并重。除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外,而对理论标准要求同样不逊于实践,从二年级开始,理论课的课堂作业,老师就开始不同程度地要求学生作一些相关建筑物,展示会的观览心得,读书心得,分析当前设计领域的较受瞩目的设计师作品,并开展一些分析讨论会。不但培养学生认识建筑,理解建筑的能力,对其理论分析能力进行初步培养。同时借助首尔处于韩国首都的地利之便,老师会根据学生的需要,请社会上当前较为活跃,较为有成就的设计师到课堂上作发言,给学生传授最前沿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

下面以汉阳大学本科生2007-2008年的学生作品为例来具体介绍说明各个学年建筑学的教育特色。

第一学年

基于第一学年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设计课,这学期主要强调分析尽量多的创造性设计,从上半学期开始,学生将被要求递交一些报告来证明他们对所给题目的分析能力。范围则从实体元素到社会现象。下半学期课程包括的设计不属于必修,定义为建筑与材料的关系,这学期的设计重心是手工作业,学生要通过成组作业的方式实现。

第二学年

这个学期给学生更深入地介绍建筑设计的过程,让学生更明确学科包括的三个部分,建筑维度重心地发展。这学期主要让学生调查,研究,阅读,欣赏,理解修建个性空间的不同方式。

这个学期的重心是让学生意识空间设定的过程是有动机并被社会、文化、技术等多种因素所控制的。在了解这些过程的同时,训练学生绘图,做模型和修造的基本原则。让学生知道并熟悉2维画面和3维空间模型之间媒介的相互贯通性。

第三学年

这个阶段的学习要求更广泛,更深入细致地理解建筑,文化和各学科之间的关系结构构成。地块和工程的结构不只是解决空间功能问题,还有一个统合的概念。这学期是以探索整个建设过程中的结构体系和材料理念 。

第四学年

城市不止是一个无价 的结构体的物理集核,在这个学期,会重点强调城市是一个通过社会现象清晰体现空间组织体系如何改变空间形态的历史性地域。建筑既可视为城市矛盾调解员同时又是增加一定矛盾的角色。学生需要理解理想与现实之间私人领域与公有土地的缩张构成机制。

第五学年

这是一个根据各自的设计理念独立完成作业的学年。学生能够通过作业更好地训练和应用前几个学期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学生这个学期作业的建筑价值体系将证实他们的能力并作为最后第五学期的最终成绩。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主题和地块,这不仅是代表学生的最后成绩。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学生通过自己的逻辑思考而获得最终构想的过程。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如何用建筑来实现表现社会生活文化的能力始终被给予极大的重视。学生在前半学期为设计构想形成期间,这期间学校管理更加严格,老师几乎一周一次地跟踪指导。指导老师将提供改评,帮助学生运用自己逻辑来解决一些程序,地形规划,基本设计和绘制、制造作品中的问题。完成的作品则将参加毕业展览。

本科教学较为注重深入细致的多种专业技能的培养,像第五学年为研究论文准备学期,设置有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两种可选择毕业方式,体现出学校对即将步入设计岗位的学生实践工作能力的重视。经过三个设计学期学习,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论文指导老师及设计组,这是一个独立学习的学期。学生选择自己毕业设计论文的主题和地块,与低年级设计相比,毕业设计需要一开始就投入更多的精力并需要通过一些自己制作的设计图和简单模型反映他们对自己设计作品的理念。结构,机械特点的理解。最后的作品将作为毕业展览展出。而且为即将升入研究生搞理论研究的学生提供培养研究能力机会。这应该也是为了适应当前研究生院教育比重日渐增大的趋势,学生通过这些细分专业,研究主题的学习,可以更早地适应研究生院的学习方式,提高研究能力。

升学情况

由于韩国大学和中国大学的入学制度不一样,有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两个入学学期,而且在韩国学生入学和休学制度比较灵活,再加上韩国男生的义务参军制度,所以学生的流动性较大,很多时候2000年入学的到08年还没有毕业,所以一般的毕业生数跟入学的人数不完全相符合。以汉阳大学建筑学院07.9-08.2的毕业生情况为例(见下表)

07-08.2毕业生情况

专业

总毕业生人数

求职人数

升研究生人数

未求职人数

其他

建筑设计专业

30

13

5

3

9

各部分占总人数比例

43%

17%

10%

30%

共有毕业生30人,其中有13名学生求职了,这其中5名就职于空间设计事务所,2名就职于三星物业,1名就职于黄土真建筑设计事务所(是韩国比较有名的建筑师,近年以作韩国传统家屋方案出名),还有少数就职于其他一些韩国较大的设计事务所。另有5名升入研究生,其中三名直接升入汉阳大学,一名首尔大学,一名韩国综合艺术学校。其余9名出国留学或参军。汉阳大学建筑学院的本科生设计教育的指导内容全面而实用,训练了学生较强得动手能力.所以社会相应机构对汉阳大学建筑系毕业生也给予了较合适的反馈

2.研究生院教育:

1)培育重心:理论能力的深入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本科生阶段必修的理论课并不多,只占全部课程的六分之一。但从四学年开始又出现了较多的理论课。占所有选修课的二分之一,共包括12门专业课,而到了研究生阶段,除了建筑设计专业有四门设计实习课以外,其他皆为理论课。

2)教育情况

学生的培养方式

汉阳大学建筑学院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与中国的课程教授方式稍微不同,借鉴西方教育方式又延传东方国家教育理念,进入研究生院以后,实行学分积累制,硕士期间一般是36个学分,并且还要完成硕士论文,而博士则需要在36个学分的基础上再修24个学分,达到60个学分,并且完成毕业论文即可毕业。 从课程设置和学分数量上与中国的很多大学不同。而且在课程上除建筑设计专业部分硕士的建筑设计课和很少的几门只为博士开设的课外。大部分的理论课是硕士和博士同时选的,这一点也与中国许多院校硕博士课程较明确分化的情况不一样。并且还可以跨专业学分交换和跨学校学分交换,就像首尔市就有10所院校是互相承认学分,实现学分交换的。

研究生授课的方式也更加重理论深度,并且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授方法上也更西化一些,比较注重学生自己的想法和创造灵感的培养,即自己延伸和解读方案的能力,设计不单单是简单的学院派似的根据固定地形,固定设计标准指标套用而作设计,而是在随机选定的地形中,学生自己构想比较合适的功能构成,体块形态。像在建筑声学的课上,老师除了讲授一些建筑声学的理论及建筑设计中对建筑声学理论的应用,在设计实践中,老师还设计了多种类型的设计作业。首先是让学生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画作,把画作分析成自己认为的声音,并采集声音文件,制作成一个声音作品。然后将声音作品,还原成一个图像作品,最后实现到建筑物设计中。(见图)

设计课中,学生基本上也是用一个学期或半个学期来完成一个方案,几乎每个星期老师都会给学生分析方案,而学生每一次都要做出一个或电脑或手工制作的体块模型作为自己新想法的表现。而且每次期中或期末评图,学生都要为自己的设计作很认真地表现和讲解分析,并有 多个教授进行综合审评。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状况以07.9-08.2的毕业生情况为例来看,见下表

专业

总毕业生人数

求职人数

未求职人数

其他

建筑设计专业

13

10

3

各部分占总人数比例

77%

13%

由于只有13名毕业生,而且都是设计专业的,所以大部分去了:设计希望,三友设计,建元设计,建筑师事务所OCA,BMP设计等韩国较为有名的设计事务所,而其他的大部分为准备就业状态。

四.总结

汉阳大学是基根于亚洲又积极吸收模仿欧美等著名大学的先进教育体系,再根据自身因素,合理的吸收,运用和发展。采用多种教师聘任制度,定期与扩招相结合的招生制度等以适应社会发展,能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的较为先进合理的制度体系。从本科教育开始汉阳大学就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与创新两手紧顾的原则指导其教学。对学生的培养上,也根据社会上多角色的需要状况,通过调节师资,安排学生实践机会,给学生提供全方面的教育。

建筑工程系毕业论文第5篇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结构 实践教学

一、《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建筑行业发展,建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建筑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挑剔,要求毕业生除具备扎实的工程理论基础、合理的工程知识结构外;还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及解决建筑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建筑类毕业生,要求毕业生到单位就能编制预算和进行工程技术指导及工程质量监督。因此原有以理论教学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已经远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市场的需求,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上手快、动手能力强,把学生培养成为单位满意的实用型人才。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工程施工、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基础工程等诸多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只有掌握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结构设计基本知识,才能正确理解设计意图、审议设计方案、组织施工管理、处理工程事故。由此可见,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高的课程。加强混凝土结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我系《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还是传统的模式: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实践教学条件难于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仅有的实验和课程设计远达不到使学生通过实践训练,全方位地了解和掌握混凝土结构基本知识和方法。存在学生实习程度不够,实习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还不能达到新时期下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既要强调理论的学习,同时更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形成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教学体系。

三、《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方法探讨

1、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将认识实习和设计实习贯穿到理论讲授的过程中,多带领学生到附近工地进行实习参观,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应注意做到下几点:

① 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和实际工程联系起来,例如讲到基本构件梁板柱时,可结合教室内所见的构件进行讲解。讲到生活中少见的构件,可带学生到工地进行现场观察,实地讲解,使学生有较深刻的认识,更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学习。

②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中,构件配筋计算及构造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在构造部分的教学中应加强随堂实践,带学生到施工现场就构件内钢筋的布置、受力、搭接等进行现场讲解答疑,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给学生展示已有实际工程的设计图纸,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对各结构构件的尺寸、计算简图、荷载及内力计算有更直接的了解。

③ 在配筋计算理论讲解后,利用工程实例做习题练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例设计中,从确定构件尺寸、荷载分析、配筋计算及施工图绘制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引导学生学习相应规范,应用规范,帮助学生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去理解实际问题,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缩小教学与实践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工程师打下基础。

2、采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形式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理论联系实际,以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训练。如以网络与多媒体形式为例:我们建立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教学网站,提供大量丰富的工程实际学习内容和参考资料,实行教学互动,具体生动,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延伸了课堂教学,受到学生欢迎。

3、聘请工程师及高年级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教学

聘请有经验的结构设计工程师介绍工程实例。并按实际工程的需要进行必要的讲座及培训。使他们能把切身的感受和经验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对工程实际摸得着看得见,对课堂学习发生了极大兴趣,事半而功倍。另外,安排已毕业学生;回校介绍学习经验和参加工作后的体会。针对于本年级学生认识专业特点、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较有说服力,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积极性、目的性和条理性。

4、利用毕业实习,培养学生自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钢筋混凝土结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题目要联系相关课程紧贴实际工程分组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是整个实践教学的核心。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毕业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按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去实施。我们采取了如下的实习方案:

① 按照毕业设计题目的要求,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设计资料,学习相关建筑设计规范,结构设计规范(荷载规范,混凝土规范、抗震规范)的主要内容。

② 结构计算前,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建筑结构设计全过程录像,使学生对建筑设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将所学的各个知识点有效的加以连接,全面理解,形成系统。

③ 进行常用建筑结构设计软件PKPM 的讲解,使学生初步掌握结构设计软件的应用方法,在设计过程中重点进行结构建模、参数确定计算、施工图绘制等内容的练习,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快的适应建筑工程的工作环境。

④ 施工图绘制严格按照建筑制图标准绘制,并聘请有经验设计人员进行绘图指导,按照设计院要求审核出图。

《钢筋混凝土结构》毕业实习是学生综合提高的关键环节,我们针对不同的学生按照其发展方向安排毕业实习的岗位,要学生带着任务出去,带着成果返校。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迅速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创造条件。

总之,通过以上实践教学形式,有效地提高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较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也进一步促进了今后的教学。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系毕业论文第6篇

为了解本地区建筑类企业对工程造价高职毕业生的需求情况,找出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和教学体系设计的思路,特展开此次调研。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以采用向地区内建筑类企业技术人员(含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为主,结合文献调研法和企业人员走访等方法为辅助,完成本次调研。

三、调研过程

本次调研是由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发起,主要围绕陕西本省企业和在陕从事项目的外省企业项目部展开调研。共选取83家企业和项目部,发放110份调研问卷,回收100份调研问卷,回收率为91%。调研问卷主要涉及本专业毕业生的企业需求情况;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否恰当;专业课程体系是否合理;毕业生能力描述是否准确、全面;毕业生就业时证书要求的重要度五个方面的内容。

四、调研结论

通过对回收问卷的统计分析,并结合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及陕西省统计局的官方统计资料,此次调研可得到以下五个方面具体结论。

1.人才需求情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我国建筑业未来的走势不仅健康平稳,而且一定能继续呈现上升走势”。我院位于国家重点开发区之一的西咸新区。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军介绍“西咸新区目前已将46个总投资额达1186亿元的项目列入今明两年开工计划,分别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片区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范例等领域”。这无疑成为陕西省、咸阳市建筑业发展的利好消息。但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李丁里说“目前建筑企业的技术劳务人员紧缺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因此,结合此次调研企业人才需求结果的不完全统计,全省未来三年,每年预计将需求造价员、预算员3400人左右。因此,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未来发展存在较大的用人需求市场。

2.培养定位和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表述为:“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的是掌握工程造价专业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从事工程概预算与预决算编制和审核、工程标底与报价的编制和审核、工程造价和合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

据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应具备15项职业能力,其中“熟练掌握”的专业能力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绘制与识读施工图的能力”和“编制与审核工程造价的能力”并列第一位;“编制与审核工程造价的能力”和“计算机应用与CAD制图能力”并列第二位;其后分别是“工程成本分析能力”“工程造价资料分析和处理能力”“编制招标文件的能力”。毕业生还应“一般掌握”的能力排名前五位的是:“外语能力”“建筑施工测量能力”“常用材料应用与检测能力”“工程监理的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

4.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工程造价专业现有的16门专业课程教学环节都需要开设,而其中企业认为“很重要”和“重要”的课程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工程制图与识图”;“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造价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并列第二位;“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广联达造价软件应用技术”和“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并列第三位;其后是“工程招投标和合同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这8门课程和1个教学环节应作为该专业最重要的专业核心课和重要的教学管理过程。

5.毕业生应具备的岗位证书要求。

对于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毕业后即要求具备相应岗位的职业证书。通过该调查结果,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其一,这些岗位证书对于即将踏入建筑行业的高职学生来说可以认为是当前企业最急需的就业岗位。这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二,这些岗位证书相对应的知识、能力需求应作为该专业在教学培养过程中的重点。

五、结语

建筑工程系毕业论文第7篇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和“燃气工程”两专业合并、调整、拓宽组建而成的新专业。中华硕博网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共有140多所院校开设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校学生3万多人,每年有6800多名毕业生。随着我国大学本科招生规模的扩充,毕业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如何提升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办学水平,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是目前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在新一轮的应届毕业生就业阶段,对用人单位的需求状况及毕业生的择业状况进行了调查,从中得到了一些关于加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育的启发。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在2007年10月和12月期间,在西南科技大学和重庆大学参加了包括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隆鑫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四川长虹置业有限公司、中建三局工程总承包公司、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等十几个用人单位的校内宣讲会、招聘会,这些用人单位囊括了产品研发、销售、技术服务、工程设计、施工等,并与用人单位招聘人员进行了全面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了解到,这些用人单位选人当然都重视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但也都不是把学习成绩作为全部,也十分看重毕业生的潜力,要求毕业生思想素质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学生要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比如毕业生有某方面的特长、在校期间参加一些活动并获得过奖励等等,他们都会优先考虑。同时,一些用人单位还要求毕业生必须通过英语四级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等,而大型设计院则需要硕士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通过调查发现,所有的用人单位除了要求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外,还特别强调毕业生要具有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毕业生在校期间必须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毕业生的信息反馈

在宣讲会、招聘会现场,随机调查了来自西南科技大学、重庆大学以及重庆科技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数十名毕业生,了解他们在应聘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并从自身的角度谈谈希望学校在专业教育方面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现阶段的毕业生找工作大致有几种情况:一种是不急于确定工作单位,只是通过招聘会积累一定的经验,如果确有自己非常满意的单位才考虑,这种类型的毕业生大多是家庭情况较好;另一种是急于确定工作单位,这种类型的毕业生通常家庭情况一般,希望尽早确定工作单位,只要有单位愿意与其签约,他们就会立即同意,基本不考虑其他因素;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介于前两种情况之间,这类毕业生会对多个招聘单位进行比较,考虑一些外部因素,再确定是否与用人单位签约,或者是先签定某个单位,工作以后继续寻找自己喜欢或适合的工作单位,目前这类毕业生所占比例最大。当谈到毕业生对学校的专业教育需在哪些方面加强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在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加强,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一些课程的设置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专业知识面要求更广。

四、对专业教育的思考

在教育部对专业调整以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都有了很大的改变。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高级技术人才[1]。重庆大学付祥钊教授和山东建筑工程学院肖勇全教授等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2-3]。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专业调整后,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专业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专业教师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的水平,才能够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从而提升专业教育,促进办学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专业基础教育

在全国高校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总体框架的指导下,以专业平台课为基础,结合学校自身的具体情况,发挥各自的优势特色,既符合高等教育“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方针,又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原有的“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的基础上,新增了“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三门专业平台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必须明确专业平台课的性质和作用,要充分体现和突出学科基础,让学生学会运用专业平台课中学习的本专业工程技术原理和方法,分析处理不同的工程实际问题,从而锻炼出贯通本专业各种工程的能力。

(三)加强专业课程的特色教育

西南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虽然都开设了“六大”基础课程,但与专业课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很大程度上还是沿用了以前“暖通专业”的框架,也就阻碍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必须在专业基础平台课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联合办学”是西南科技大学的一大办学特色,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这之前并没有利用好这一有利条件。如何发挥董事单位的优势,将其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开设专业特色课程,体现办学特色,需要进一步的摸索提炼。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实践教学既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源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西南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开设的实验课程多为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偏少。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协作意识,这个环节必须得以加强。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西南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各种实习是以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实习效果不是特别明显,我们也一直在探索一种适合自身情况的实习模式。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课程设计应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进行整合,组建新的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应逐步从“以工程设计为主、研究为辅”向“以研究为主、工程设计为辅”的方向过渡,将工程设计转向课程设计和综合课程设计中,这也就要求有较高的师资水平。

建筑工程系毕业论文第8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导师制;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戴素娟(1963-),女,江苏南通人,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授;王崇革(1970-),男,山东泰安人,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授。(山东 青岛 26659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山东省省级教改项目“基于CDIO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探索和研究”(项目编号:201224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73-01

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生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一过程既是对学生三年多学习成果、创新能力的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质量全面、综合的检查。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高校扩大了招生规模,导致教师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设计人数增多,相对而言,指导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投入的精力相对减少。同时,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还要找工作和备考研究生等,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普遍下滑。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是当前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面临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1]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较强,其毕业设计既不同于理论教学,也不同于设计部门的工程设计,[2]本文结合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和措施。

一、导师制的可行性

我国研究生教育中普遍推行导师制,导师制可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3]

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材料、力学、结构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这一过程与研究生阶段学习十分相似,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选课题、查资料、做设计到处理数据,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这种相似性说明,将研究生教育阶段普遍运用的导师制引入到具有相似特点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中是合理可行的。

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实施导师制,一名教师辅导固定的几个学生,可以避免出现班建制中教师精力有限,对学生辅导广而不精的现象。

二、导师制在毕业设计中的优越性

1.有利于系统训练,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

导师制使学生提前介入毕业设计课题,有充分的时间调研和思考,毕业设计时间相对延长,从而使学生早着手、早准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和实习过程中,因为有毕业设计这一目标,会有意识地加强对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有利于实践教学环节作用的充分发挥

根据教学安排,土木工程专业从大三暑假开始有较多的实践环节,包括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将这两次实习和毕业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导师或带队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有重点的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把实习阶段获得的知识直接运用到毕业设计中,既可以避免以往学生在实习期间无目的、走过场的情况,又可以拉近学生与工程实际的距离,减少学生在毕业设计时,尤其是建筑设计部分异想天开的做法。

3.有利于拉近师生关系

大学的课程安排决定了师生之间很少有机会近距离的交流接触。实施导师制,不论是实习期间还是毕业设计期间,导师与学生都是面对面的交流。由于一名教师只负责指导几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思想和薄弱之处都有比较清晰的把握,在给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后,下次指导时能更有针对性地审查。在不断的接触中,导师的人格、品德、治学态度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成长,成为学生的榜样。

4.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

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土木工程系大部分指导教师不仅承担本科教学任务,还作为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习。实施导师制,在导师给研究生上课或布置任务时,许多本科学生主动来听讲,有利于学生提前了解研究生学习、生活,并参与到研究生团队的科研活动中去,积累实践经验,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开阔了思路,培养了创新精神。

5.有利于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实施导师制,导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介绍学生去单位实习;导师可通过加强毕业设计的组织与管理,追踪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毕业设计课题,使毕业实习和设计的过程成为学生与用人单位相互选择的过程。这样对于学生来讲,解决了实习机会难找的困境,增加了可靠的就业机会;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可从学生的实习与设计中了解学生的工作态度,避免招聘过程中的盲目性。另外,可促使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设计,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实施方案和措施

1.确定合适的实施导师制的时间

在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本科生大三学期末开始实施导师制,因学生在本科教育的前三年,以积累基础知识为主,过早实施导师制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实际作用有限;选在大三期末,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可以形成一个体系,有利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衔接和统一。

2.按学生的不同层次划分毕业设计小组

将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学生按专业课成绩划分层次,然后由每个层次中的学生共同组成一个小组,这样可实现学生在毕业设计学习过程中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3.探讨导师制的毕业设计模式

从本科生三年级末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指导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指导学生的学习计划(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四年级时为小组的每个学生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指导并保证毕业设计质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与人沟通的能力。一般由老教师牵头2~3名教学年限不同的教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一个大组学生的毕业设计。在学生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导师往往还要承担其他教学任务,不可能及时为学生解疑答问,因此可以尝试某个阶段以一个教师为主,多个其他教师同时兼职指导的模式,使学生知识结构得以向多方面交叉渗透。采用这种方式,导师之间可以彼此协调,既能保证及时解答学生毕业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又不会耽误导师的其他教学活动,还能实现年轻教师与老教师的优势互补。

4.探讨团队协作的毕业设计模式

几个毕业设计小组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采用讨论式教学,定期交流在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形成研讨氛围,通过这种模式可以促使小组成员间互相学习、补充、启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性;使学生最大化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进程中,同时指导教师可以对各个学习环节进行观察、调控和指导,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5.采取毕业设计中期答辩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学生期中检查答辩时,由不同组的导师共同参与,这样既模拟了毕业答辩的场景,又丰富了教师检查学生设计成果的视角,有效地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四、结论

毕业设计在本科教学环节中占有重要位置。近两年,山东科技大学在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学生中从三年级期末开始实施导师制,这对提高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导师制这一措施将进一步完善,从而为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和专业技能提供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孟梅,范世东.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