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旧城改造论文

旧城改造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7 18:00:34

旧城改造论文

旧城改造论文第1篇

《新型城镇化规划》突出体现了“存量优先、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原则,它的一条主线,就是要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人为本,就是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四化同步,就是要深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优化布局,从城市的布局来看,要通过加强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的连接,加强产业和公共资源布局的引导,适当疏散转移特大城市的经济功能和其他功能,增强城市群内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集聚经济、人口的能力。生态文明,就是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节约集约利用水、土地、能源等资源,强化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推进绿色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尽可能地降低对环境的损害。文化传承,就是要彰显城市的特色和个性。要根据不同城市的自然历史文化的禀赋,体现差异性,倡导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要注重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注重在新城新区建设中注入传统文化元素,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特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建设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城市。

2郑州市旧城区面临的问题

根据河南省统计局的数字,2012年底,郑州全市常住人口已经超过900万人,而且,郑州市流动人口的密度约为9000人/km2,居全国流动人口密度前列。随着城市的扩张,城镇化人口的不断导入,郑州市区交通拥堵现象不断恶化,城市公用设施的老化现象不断涌现,城市污染日益加重,人民的日常生活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2.1交通拥堵成常态

郑州市的交通在上下班高峰时段,主干道几乎是寸步难行,尤其是大型商场、火车站等公共设施周边,形成了“开车没有走路快”的怪异现象。据统计,郑州市的小汽车保有量近几年增长速度惊人,2012年底,郑州市的小汽车保有量达到210万辆。这使得原本就不够用的道路资源日趋紧张,更严重影响了公共交通的正常运营。另外,郑州市中心城区的功能布局不合理,也直接导致了严重的交通拥堵。虽然大量行政办公用地已经疏解到内环地区以外,但内环地区内尤其是火车站地区还存在着大量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另外,大量的教育科研用地也集中在内环地区。这些用地不仅占地大,交通出行量也非常巨大,加上市场必备的货运交通,更是使这些地区成为整个城区交通系统的多个症结点。交通拥堵这一表象的背后是整个城市功能结构布局的复杂的系统性问题。

2.2城市公用设施老化

由于历史原因,郑州市旧城区的很多公用设施已进入老化时期,尤其是地下的各种管网,经常出现爆裂等现象,加上市政公用设施各部门规划施工没有统一的调度安排,导致郑州市的道路经常处于开挖状态,不仅影响了城市整体面貌、市民的日常出行生活,也给政府带来了巨额的资金浪费和经济损失。

2.3城市污染严重

郑州市与我国大部分城市一样,近几年,灰霾天气的发生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据郑州市环保局监测站提供的报告显示,郑州市灰霾天气的产生主要是由燃煤、机动车尾、扬尘气等三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燃煤对PM2.5的“贡献率”为41%。

2.4旧城改造困难

郑州市内环地区人口密度高,商业经济繁荣,旧城改造的成本高,难度也大。从建筑质量看,在旧城区范围内,建筑质量较差(三类以下包括三类)的建筑覆盖总用地范围约60%以上。从改善建筑质量的方面看,旧城改造的任务重,压力大。近年来,郑州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旧城改造的政策,有力的推进了旧城改造的步伐,但也遭遇到许多问题:首先,旧城改造缺乏多样性的手段,绝大多数情况都是以推到重建的方式来完成改造,这不仅造成了人力和物力的浪费,也破坏了原有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原有的社会网络;其次,旧城改造往往以谋取利益为主要目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容积率较改造前大幅度提高,而与之相配套的公园、绿地等公共设施缺被压缩到最小;再次,郑州市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对于有历史保护价值以及有文化景观效应的一些构筑物没有充分重视其作用,也统一采取推到重建的方式,对城市文化的营造产生负面作用;最后,郑州市旧城区目前的改造往往集中在有利可图的黄金地段,而一些急需更新但区位差、开发效益差的地段却无人问津,随着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的日益升温,旧城改造的成本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那些急需更新的地区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政府推动旧城改造将越发困难。郑州市旧城区开发建设所面临的这一系列问题也是当下中国许多特大城市所急需解决的城市发展问题。

3《郑州市内环地区城市设计》的解决方略

《郑州市内环地区城市设计》(2014)正是在深入学习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文件的基础上,对郑州市内环地区进行的旧城改造规划设计。这次的旧城改造规划,摈弃了中国传统旧城改造的一些模式,包括大拆大建型的全盘改造模式、小打小闹型的局部更新模式,而是结合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提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理念。传统的旧城改造更注重旧城区物质空间,主要以项目开发作为旧城改造导向。《郑州市内环地区城市设计》则是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提出更为丰富的改造内涵,尤其注重对存量资源的整合优化利用,以转型为发展思路,以创新为发展动力,使旧城改造成为一个动态的、可持续的、有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城市复兴行为。《郑州市内环地区城市设计》的规划范围是郑州都市区的核心区,规划总用地规模约为12km2,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0.9km2。旧城改造的四大核心内容包括:功能复合、经济复兴、环境重构、文化沿承。功能复合是要提倡城市功能综合使用,提高市中心的生命力和趣味性,使市中心在白天和晚上都能吸引居民、商业人士、店主和游客。同时可减少交通需求,促进社区安全,带来环境效益。经济复兴是指旧城改造过程中经济计划的重要内容是要妥善利用投资来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并考虑土地的重新开发或二次开发,为现有产业提供扩展或转移的可能,并为新的产业提供良好的土地条件。环境重构是要确立合理的土地使用强度和人口密度,完善相关的生活及市政配套设施,对现有路网结构进行调整和完善,同时采用平面、立体绿化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环境。文化沿承是指既要维护旧城历史性,又要考虑现代城市生活对城市功能的要求,注重发掘城市内涵和价值,充分释放历史和文化的价值潜能,激发旧城的社会活力。围绕这些核心内容,《郑州市内环地区城市设计》对郑州市内环地区的城市改造,提出了四个城市设计策略:

3.1空间策略

倡导旧城中心区空间的紧凑发展,整合城市要素,用立体化、复合化的设计手段解决旧城中心区空间密集的问题,创造优美整体的城市形态,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应用,也使旧城中心区的效率得以提高。郑州市内环地区的空间结构规划为:一核两心;一横三纵;双环三片。一核是指二七广场商业中心,两心是指商城文化集聚中心和西广场综合服务中心。一横是指沿中原东路、正兴路、东西大街形成的城市东西向发展轴。三纵是指京广路交通发展轴、德化街商业休闲轴、紫荆山路文化展示轴。双环指的是内部交通输配环和外部交通疏解环。三片指的是商贸商业集聚片、城市综合服务片和传统文化体验片。

3.2功能策略

提倡旧城中心区功能的综合化、多样化,防止大量兴建办公楼和重复建设大型商业设施后引起旧城中心区功能的单一化。除了零售商业,也要促进其他大众服务业的发展,对旧城中心区的教育文化功能、居住功能也应足够重视。郑州市内环地区规划的功能定位为:郑州城区集中展现商城历史文化与商业现代文明的商贸文化核心区。根据这个定位要求,形成三大功能板块:一、郑州商贸中心区作为内环地区的主导功能板块,涵盖商业休闲、商务办公、商贸物流等职能;二、商城文化展示区作为特,涵盖文化展示、休闲体验、都市旅游等职能;三、生态宜居内城区作为内环地区的基本功能,涵盖生活居住、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等职能。在三大功能板块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空间控制和管理的要求,规划将郑州内环地区分别以自身功能特色划分为三个功能片区。

3.3交通策略

充分利用轨道交通建设,以站点开发为主导,组合不同城市功能。利用旧城中心区发达的支路网络,促进旧城中心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郑州市内环地区规划将通过完善交通网络体系、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系统、建立步行网络系统、增加公共空间的范围、采取TOD的开发模式以及控制小汽车的供应总量等方式,来解决目前郑州市内环地区交通不畅的问题。

3.4保护策略

旧城中心区的风貌保护与功能利用并重,使历史建筑和街区具有应变的能力,继续发挥对城市的影响。意向特色使旧城中心区区别于城市其他地域,在凸显特色中提高旧城中心区自身的竞争力,增强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郑州市将着力挖掘郑州文化资源,提取华夏文化、二七文化、商贸文化等特色,结合优势产业集群,打造华夏文明根文化展示区,建设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区。另外,将依托郑州市文化特色,策划郑州内城八景,重拾历史遗珠,融入当代特色,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展现古今交融的文化新风采。《郑州市内环地区城市设计》在旧城改造规划中体现了四大创新要点:1.理念:以“有机更新”为指导的中心城区开发建设规划秉承“有机更新”理念,运用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特色、连续的观点和方法以及对空间环境、生态环境、文化环境等进行更新改造与延续,保留城市发展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延续城市文脉,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2.交通:“九大方略”指导中心城区道路交通组织形式针对内环地区公共交通严重不足、道路系统不够完善、停车设施相对不足等问题。本次规划提出方略有:完善交通网络、提高支路密度、建立输配环网、公共交通引导、建立步行网络、加大公共空间、TOD紧凑开发、停车短缺政策、提高换乘能力。3.文化:以体验展示为主的中原文化传承创新区挖掘郑州文化资源,提取华夏文化、二七文化、商贸文化等特色,结合优势产业集群,打造华夏文明根文化展示区,建设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区。4.景观:点、线、面相结合的网络化生态景观布局针对内环地区城市绿地相对不足,历史文化尚未展现,公共空间缺乏特色等问题。规划依托现有景观资源和文化资源,规划城市公园、景观廊道等开敞空间,提高绿化用地比例,并将公园、广场、绿化廊道相结合,形成层次化、网络化的生态景观格局。

4结语

旧城改造论文第2篇

关键词 旧城 改造 问题 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城市因为其有自身的产生、发展的衰退的过程,而且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发展趋势。在此同时也是因为城市的的过程,就有了城市的老化,从而有了我们的旧城改造的一个项目的讨论和其面临的矛盾的解决方式。其主要的矛盾还是在面对社会的发展,旧城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物质与精神上面的享受,从而导致人口的外流,城市发展缺少动力和影响力。

1导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选题的背景

在2015年的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了7.7亿,但是在农业人口转化成城镇的进程还是比较缓慢,但是根据城市的发展,我们可以预测出我国的城镇人口会达到70%。因此城镇的化的加快,促使了旧城改造的力度和范围的加大。

城市的改造工作先是可以适应当代城市的发展的要求的,对于一个城市的后续的一个发展是一个促进的作用和一个良好循环的发展的开始。城市可以给人们带来一个比较好的舒适的环境,但同时也造成很多困扰。通过数据可以知道,我国的城镇的发展步伐的加快,人口更加的集中,城市也应该在服务和文化要求的等级方面也有待提高,以求其可以满足人民的需求。城市的旧城改造意义重大,为了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1.1.2选题的意义

首先,我们知道城市的发展史历史的一个必然的一个趋势,关于我们如何改善一个城市对于城市的生命力的一个注入是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城市先是承载着其居民的一个良好的一个生活环境,给人们提供一个便捷的生活条件。但是由于当代的城镇化的模式,城市也应该对于一些相对于落后的环境加以改造,来满足更多的生活要求。

1.2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方法

1.2.1研究的内容

论文是通过对于广水市的长期的规划为背景,同时在旧城改造项目中的重点的意义。通过在其具体的旧城改造中的问题的对策跟现状,来提出相关的意见。同时通过对于我国和西方的改造的优秀的案例来解读,以及其发展的成功的理论依据,作为其改造的理论参考和实践警示的作用。同时根据我国的旧城改造的基本的状况,可以看出我国在旧城改造中是以政府开发为主导的。然后通过广水市的基本的情况,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的情况、自然条件等分析,得到现在的广水市的改造是迫在眉睫的。同时也了解到,其改造应是在政府为主导的改造方式、充分认识到历史文化对于城市的重要性、加入民众的参加机制的改造过程。

1.2.2研究的方法

对于事情的发展的研究一般是三个步骤:观察事物的发展规律,分析其缘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根据本文的内容特点,一般主要运用以下的方法:

(1)通过理论跟事实的结合。本文主要是通过在广水永阳街的旧城改造中的一些实际的情况来作为案例来分析,同时结合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一些的旧城改造项目中所面对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及研究。

(2)典型和总体相结合。因为不同城市所处于的位置是不同的,人们在风俗习惯、建筑风格,办事的思维是不同的,其中城市的每一个区域的也不大相同。因此我们在分析旧城改造中,要局部跟总体相结合。一方面,要抓住局部中的关键的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分析其影响力和矛盾的解决方式;另一层次在改造我要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使城市的发展更加协调,而不更加偏向某一个区域。

(3)使用多学科的交叉方式。在城市的改造中,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对于建筑物的设计问题,同时更多的是对于管理的方面,对于建设的管理工作,对于拆迁中的管理,同时也是对于一个环境的保护问题,同时对于城市的改造是在其文化背景下的一个延伸,所以还有其文化方面等等的因素,所以我们的涉及面广泛,也要去我们在更多的层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湖北省广水市旧城改造现状

2.1湖北省广水市旧城改造基本情况

因为广水市是一个小城,所以不能完全的借鉴上面城市的发展,同时也不能完全的照抄上海、巴黎的发展模式。我们就要发掘小城市的一个改造的优势,对于不同文化的一个保护与补充的一个过程。因此我们我更加注重小城市的发展的规律,结合广水市的发展、改造来促进当地的发展。

2.1.1县城旧城改造面临的主要困境

对城市改造与复兴的研究发现,整体城市发展的问题包括:一方面要树立城市特色,挖掘城市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是要在城市化快速发展下准确找到自身的定位。

(1)基础设施缺乏:作为全国性质的贫困县,广水的经济是相对的落后的,所以基础的建设不能满足居民的生活要求也是在现在过程中所面对的一个首要的问题。

(2)用地结构不合理:县城的用地过于集中或者过于的边缘化。对于一些居民的生活的必备的城市功能局域过于的集中,但是对于一些基础设施过于的偏远。

(3)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的浪费。

(4)政府在旧城改造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现在的政府对于旧城改造的态度是一位的追求在政绩上面的突破,没有结合实际的出发。所以在旧城的改造中就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只是一个皮面的。在某一个方面的一个比较大的完善,同时也会导致其与周边的环境的配套没有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大,促使居民的某些方面的精神的享受偏低。

2.2广水市永阳街旧城改造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2.2.1旧城改造中的问题

广水市的永阳街改造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

(1)传统的建筑风景的破环。对于老城区,我们最为常见的就是青石板的路面,这是一种历史的记忆,同时也是我们的上一辈对于城市的建设的一个伟大的缩影。但是在旧城的改造中,政府没有过多的保护,而是简单的推到重建的一个模式没有对于古老记忆的一种保护。

(2)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过程。政府的旧城改造中过多的功利主义,使他们成为自己的一个政绩工程,没有一个长远的一个规划。导致城市的建设有很多不能衔接的地方。

(3)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在开发商中,他们对于利益的主要目的,对于旧城区的改造是一种疯狂的建造的模式。导致了旧城区的建筑过于密集,同时给交通带来一定的压力,也为旧城改造后普遍的脏烂差。

2.2.2造成这些的后果的分析

因为永阳街所处于的一个位置是一个商铺比较集中的一个地方,同时也是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局域。但是因为城市的扩大,更多的人迁出,导致了城市的人口外流,同时这些地方的配套设施的不到位,为当地的人的生活带了很多不便利的因素。

(1)在旧城中的主观判断的因素比较大。在改造中容易把城市看成一个比较简单的一个事物,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同时居民和政府只是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容易忽略长远的发展。

(2)粗暴的改造模式。现在的改造都是一刀切的模式,即在脑中设想好自己对于城市的一个好的规划,然后对于要改造的地方都是推倒重建的。这样就是导致城市的整体的规划的不合理性,同时也使城市失去了其原有的传统的古香古色的特点。

(3)规划研究和编制滞后。因为城市全面规划阶段旧城改造没有详细规划,只在原则、方向上的规定,所以项目定下来就仓促编制规划,随意修改控制指标。

(4)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由于政政府短期政绩最大化的效应,导致改造过于求成。同时缺乏长远眼光,没有把城市改造看成一种长期过程。

3湖北省广水市旧城改造对策探讨

3.1政府在改造中的角色定位

3.1.1政府在旧城改造中应该的主导地位

在市场经济中,因为我国比较特殊的国情,所导致的房地产制度的不完善。所以在改造中单一依靠房地产商的改造是有一定的难度,他们一般都是以利益为导向,从而是城市缺少一部分的活力与灵动。

所以在城市的改造中,政府就要起到宏观的一个调控的作用。故而在旧城的改造中,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对于城市的一个合理的规划和资金链的安全。只有一个合理的城市规划,城市的发展更有发展的前景。在资金链的方面,一个良好的资金保证,对于在旧城的改造中就不会出现比较大的问题。因而在政府在旧城改造中的地位是一个大的宏观作用,而不是把项目给施工方就袖手旁观。

3.1.2改造中的定位

在广水市的旧城改造的项目中,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房地产商的开发模式,他们是以经济为基础,对于城市的未来的经济的带动力是一个向上的发展的过程;另一种就是政府的开发模式,他们是非盈利的模式,主要的是对于旧城区的一个环境的改造,完善人民的生活,对于交通还有社区文化的建设。

在改造中的定位要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因为不同职位的人在不同的思维不同,在开发商方面,他们主要是以经济开发的一个模式,因为他们对于一个市场的管理的时间是有限的,最后还是要交给当地政府的,所以他们是利益最大化。但是在政府的层面,他们是有政绩的要求的,所以他们在改造中注意是一个形象的大的工程。

在拆迁上的高效率不应是政府一担子挑能够达成的,而是根据管理环境的变化而转变。同时拆迁房屋的补偿金要与市场标准统一,在以拆迁房屋的建筑面积、用途、区位等条件,政府要满足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于此同时,政府保障制度化、法制化在旧城改造之中。同时吸引社会中介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参与其中,应该把在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中,拿出一些问题是可以通过社会中介服务和市场调节解决。

3.2.2文化冲突的表现跟原因

在旧城改造中,不仅仅是政府跟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利益的冲突,还有文化保护跟经济利益的冲突。文化是一个城市最为根本的一个地方,首先它是一个城市的传承,他们是几代人对于城市的一个共同的记忆。对于外出的游子而言就是一种乡愁,所以文化的保护,就是对于居民的精神上面的保护。

在城市的一个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是人们对于生活的水平的一个提高,所以他们对于城市的发展也有要求,他们是期待城市跟自己的步调一致,同时可以满足自身的精神层次的要求。但是现在我国的改造中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知识。所以在改造中就会出现改造单一等等的现象。

3.2.3对于文化保护的解决办法

现在在城市中,文化所占的比例也是越来越多的。现代人都认识到了城市中的文化对于自身的发展,还有城市未来的一个文化定位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在城市中,一个代表地方特色的建筑往往会带来更多的一些经济利益,同时也是城市居民的一种精神的依托。

旧城改造论文第3篇

关键词:旧城更新;动拆迁;旧区改造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2-0124-03

一、旧城更新的定义讨论

旧区改造、动拆迁在国外称之为旧城改造或旧城更新。国外关于旧城改造和旧城更新的理论研究很多以英、德、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为典型。正如国家城市的发展规律一般,发达国家的城市比发展中国家在旧城更新上的发展同样更早。譬如,英国的城市化发展始于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时期(Eisner S,1993)。而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城市化进程是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才有较快发展(McAuslan P.,1985)。

“旧城更新”一词最早由美国Eisenhower的顾问委员会在1954年的时候首先提出,同年,“旧城更新”这一概念被正式列入美国住房法规之中(Bussink,1985)。

城市更新的内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旧城更新是为了改善诸如卫生设施缺乏、公共交通不足、城主居住房屋破旧、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用地规划不合理等复杂的城市问题,从社会、文化、经济、卫生及物质空间等方面进行干预(Britannica E Ed,1994)。

由于旧城更新涉及范围相对较广,所以依然没有一个世界公认的标准定义。而是出于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原因各有各的理解。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它还是逐步经历了从狭义到广义的过程。

最初的狭义理解仅仅是将旧城更新放置入在物质空间规划和住房政策的领域。旧城更新只是为了修复破旧衰败的城市物质构件,使它们依然符合现代城市的居住功能(Buissink)。相关研究通过把旧城更新所包含的一系列建造行为罗列出来并加以解释。可以将城市更新狭义地理解为一系列建造行为,这些建造行为具体包括拆除重建、调整建筑内部结构、大面积修缮和小块修复。

为了重建、改善、修复、维护或拆除已有建筑,政府采取一系列用于社会、经济、文化、规划建设等领域的系统性的干预,使人们的居住标准达到政府的规定(Metselaar,1992)。这个理解不仅把旧城更新定义为传统的物质空间规划、住房政策以及建设领域的一部分,并将旧城更新归到一个更大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多领域背景。与Couch之前提出的定义相比,这个定义具有更大的广泛性,它表现为其所针对的研究对象不单单是传统理解上的大城市、大城镇,同时也包括了乡村、小镇和集镇。

中国人口多,土地广,因国土性质不同,各地区的旧改也有城乡差异。上海的城市发展节奏领先于全国其他省份地区,其旧改形式主要分为“拆除”“改造”“保留”三种。“拆除”就是将建筑物全部拆除,不再保留原有的居住街区等;“改造”主要是指旧住房综合改造,如成套改造、平改坡、三统一等;“保留”则是将历史保护建筑进行重点保留,并且展开保护性的修缮改造。

二、旧城改造的模式研究

城市更新是西方发达国家旧住宅区改造工程的首要工作,其基本形式为:维护性开发、整治性开发和重建性开发,这三种基本模式与上海的“拆除”“改造”“保留”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西方,在不同的时期发展背景下,面对不同的城市问题,就采用了不同的应对手段来解决旧城更新问题,并且这些方法和手段都对应各个时期,呈现多样化的特征。贫民窟清理、大范围地推倒拆除、城市土地互相置换不同于开发新区、内城更新;地区更新、区域转型不同于文化复兴和经济复兴。它们的特点有的大相径庭,有的大体相似,效果显著的值得研究与借鉴。

不同阶段的改造政策有不同的针对性和偏向性。世界上普遍出现的旧住房改造政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结合城市住房、经济布局的总体规划。在旧区改造的规划中,结合地区的总体规划和用途,重视功能性的建设,注重住宅和地区的产业转型互相照应。英、美、德等发达国家,都十分注重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二是重视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西方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将旧区改造、旧城更新列入立法范围,以法律的形式规范旧城更新工作,在不同的时期,住房法律法规都有所不同,不断完善,与时俱进。并且,这些法律法规也体现在城市发展规划中。

三是明确旧城更新的执行标准。对旧城更新中的新旧界定、面积认定和改造方案等,都有十分明确的参考标准,这些标准体系十分完善,从国家层面到地区部门层面都十分清晰。

“十一五”之后,中国城市代表上海,开始呈现以下特点:改造速度由趋缓到加速、改造水平有低级到成熟、矛盾化解由依靠人到依靠体制机制、政策支持由窘境到优境。

三、旧城更新的焦点研究

每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都大多相似,但是,中国旧城更新出现的原因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例如,Leaf谈到“如果说人们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传统理念是:到处充斥着尖锐的社会经济矛盾以及由低收入人群和大量居住在贫民窟或棚户区的贫民所引起的空间的分化。那么中国城市绝对不属于这类情况,虽然中国城市人均居住空间和质量较低,但是直到现在,由市场经济所引起的空间不均衡性以及差异程度也要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Leaf M,1995)。

中国由于国家发展战略的原因,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都比较晚,旧城更新的发展亦然。改革开放初期,旧区改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保护历史遗留文化古城上,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旧城更新才成为沿海地区城市建设的经济手段,学术界也才开始研究这一课题。而当时的研究主要都是针对旧城更新本身的技术操作细节和项目实施方式,重点集中在资金来源、安置方式、土地规划、实现再生产等问题上(Wang Y.1994)。直到1989年的《中国城市规划法》颁布,旧城更新才作为规划术语正式出现在官方文件中。中国的旧城更新经历了从一味的全拆重建到局部拆建和有系统的逐步修复相结合的过渡。之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开始对旧区改造进行研究并实施项目。

关于旧区改造的形势分析主要围绕经济和房地产市场形势、社会形势和政策环境展开。房价对旧改的影响十分明显。从社会形势分析,旧区改造存在两重性(徐勇民,2010)。首先,旧改是为了改善人民居住条件、构建和谐社会的民生工程。为了老百姓的安居工程,必须加快推进旧区改造,使更多的群众从中获益。其次,在全面推进旧改的同时,也要重视拆迁问题引发的矛盾和纠纷,认真做好等社会维稳工作。从政策角度分析,在推进旧区改造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各项机制,做好征询工作,严格落实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方式,进一步规范房屋拆迁征收行为,注重专业队伍和工作人员的培养。

民生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城市改造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造中的民生问题也日益凸显。大拆大建,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和“形象工程”,使一些历史文化区域迅速消失,同时,也引发了拆迁矛盾,社会网络割裂等大量社会问题(李强,2012)。

现有的文献研究总结了一些旧区改造中的主要问题,突出问题包括:首先是拆迁推进的工作难度大,供地计划难以落实,推进基地不能按时收尾,甚至中途停滞;一些地方旧改的资金、房源压力大,特别是房源地配套设施建设资金不足。其次是动迁工作中的交流沟通障碍,双方获得信息的渠道不同,造成彼此信息不对称。最后是监督机制不完善,依法行政不严格,既无法保证质量,又做不到公平公正,侵害了被拆迁人的根本权益和基本利益。

也有观点认为,上海针对旧区改造工作还有一些难点和问题还没有妥善解决,主要表现在:旧区改造资金压力巨大,旧区改造方式单一,拆迁安置房源紧缺且安置基地配套不够完善(徐勇民,2010)。房价的快速上涨导致了拆迁成本的不断提升(徐勇民,2010)。

综合一些国内的现有研究,城市发展有一个巨大的瓶颈:一方面,旧城拆迁改造速度快、规模大、范围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提升和改善了城市功能,推动了城市建设的步伐,居民迫切期待旧改,要求加快旧区改造的节奏,从而使更多的人享受旧改的成果;另一方面,却是拆迁成本的不断提高所导致的入不敷出,难以维系。被拆迁地区对旧区改造的呼声和要求都越来越高,对城市发展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动迁矛盾频频发生严重威胁到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对政府的公信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毕士杰,2009)。针对旧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现有学者探索了有效的旧城更新方式。该留的留,该拆的拆;拆留合并的,制定最佳方案。

四、小结

通过对旧城改造的定义讨论、模式研究及焦点研究,结合本文的主旨,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旧区改造是全世界为了改善复杂城市问题普遍面临的发展课题。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和研究起步较早,在操作模式上可以使我们有所借鉴。但由于国情、地情的不同,也不可照搬照抄,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分析自身矛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二,旧城更新所包含的物质空间行为是普遍相似地。国外的“维修”“改进”“小块修复”“大面积修缮”“调整建筑内部结构”“全部拆除”与我国的“拆”“改”“留”大致异曲同工,体现在“旧区改造动拆迁”“旧小区成套改造”上非常明显。故而,其技术和政策层面的研究值得借鉴。

第三,旧区改造的研究模式还是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国外模式主要基于法律法规的完善,我们的旧改工作主要靠政策支持,从行政手段到法治手段需要一个过程,虽然是终极目标,但不可一蹴而就,要充分考虑到改造水平的局限性和矛盾化解的困难性与复杂性。

第四,当前的旧城更新研究除了技术和物质空间上的进展,同时还将研究目光投射在了社会、经济、政策等领域。上述研究,对整个旧城更新、旧区改造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概要,在速度和水平上,旧改都在飞速、稳步发展,但是在矛盾分析、问题研究、长效管理上,仍然研究不足,且确实存在。

参考文献:

[1] 徐勇民.“十二五”期间上海旧区改造前瞻性分析[J].上海房地,2010,(8).

[2] 雅各布斯・J.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3] 出国近看英国城市改造:伦敦眼与大本钟的对话[N].北京青年报,2004-11-15.

[4] 姚芳.拆除重建:创新旧区改造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学理论,2009,(8).

[5] 赵涛.德国鲁尔区的改造:一个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典型[J].国际经济评论,2000,(3).

[6] 施金亮,梁琼芬.对上海旧区改造的思考[J].上海房地,2009,(2).

[7] 施金亮,凌云.国外主要城市旧区改造对上海的启示[J].上海房地,2009,(3).

[8] 徐明前.上海中心城区新一轮改造模式研究[J].城市规划汇总,2001,(5).

[9] 李瑞.中外旧城更新的发展状况及发展动向[D].武汉:武汉大学,2006.

[10] 边经卫.英国的旧区改造与建设[J].城市发展研究,1997,(6).

[11] 方可.欧美城市更新的发展与演变[J].城市问题,1997,(5).

旧城改造论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旧建筑改造问题及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也在不断加快,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带来的是对居住城市的规划建设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发展节能减排建设的大环境下,城市的建设更加注重对城市的设计和规划,在城市快速发展扩张的同时,城市原有的建筑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城市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高质量需求。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的建设发展,在城市建设的规划与管理过程中,必须要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城市旧建筑的改造问题。

一、城市旧建筑现状及改造面临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交流的频繁,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生活的要求同时也就越来越高。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进步,建筑的建造形式和建筑材料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旧的建筑形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城市的高速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的高质量需求。

在城市中大量存在的城中村,原本是城市人口的聚集地,随着城市建设的大力发展,外来流动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原有的老式住宅占据了大量的土地,其建筑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建设与人口居住的需求,因此,对于城市中的老城区住宅也要进行改造再建,实现与城市发展规划的同步。

在许多城市,特别是较大的工业城市中,原有的工业建筑在城市结构中占有相当的重要地位。伴随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城市的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高科技的引进与开发导致了传统旧工厂企业的倒闭,遗留下大量的旧厂房及工业建筑;因为城市的扩张在老的产业与建筑周边兴建起新建成的住宅商业建筑物;或者由于城市的规划,将老的工业区向新兴工业区或郊外转移。这些都使得许多原来的工业建筑丧失了功能,被长时间地空置、遗弃而日渐破败,成为城市环境建设的负担。在房地产开发的浪潮下,这些原本占据城市中心城区的旧工业建筑就成为了城市改造和发展的主要内容。

之前的旧建筑改造方式,对旧建筑的处理基本的方法通常使用的就是拆除。随着现代城市的旧城改造,大批城市优秀旧建筑被拆除,不仅给城市带来了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让城市原本包含着深刻人文与历史内涵的旧建筑消失殆尽,使城市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城市的标志性越来越不明显,在城市建设中缺乏文化的传承性,难以形成持久的影响力。

二、城市规划改造的理念

在全球范围内,对于城市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都是一个热点的话题。在90年代中期,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城市建设的改革过程,实现了从盲目推倒重建到理性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改变。西方城市更新的理论基本上是从清除贫民窟到重建邻里单位,再到社区更新的思路来发展的,对旧城更新的指导理念也是从主张目标单一、内容狭窄的大规模改造开始,逐渐转变为主张目标广泛、内容丰富、更有人文关怀的城市更新理论,城市规划改革的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核心的理论。

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与改革较国外略晚,在改造理论上可以向发达国家进行借鉴。应当注重对旧建筑和旧地段的改造再利用,以合理的更新、改建过程替代传统大拆大建的方式,理性选择能够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式。在城市规划改造进程中,应当把这些旧建筑同样看作是社会生产生活和历史发展的载体,重视这些旧建筑在经济、文化层面的价值,合理地改造并充分的挖掘旧建筑的潜能,避免应城市建设导致的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浪费,使旧建筑及其所在的城市区域再现生机。

三、城市旧建筑改造的措施

为了改善城市生存环境,让城市旧建筑重赋活力,需要在大城市及城市中心区对大量的一般性旧建筑进行改造与更新。在城市规划改造中,应当对那些历史建筑进行界线的划分,按照其自身的存在意义进行分类,并根据其类别及价值进行相应方式的改造。

对于那些完全没有历史意义和使用价值的旧建筑,例如一些废弃的破旧民居等,与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很不协调,或者是已经社会发展所淘汰,这类建筑没有保留意义,在改造时可以采取拆除的方式。

部分没有使用价值但具备历史文化意义的旧建筑,如坟墓建筑以及文物等;还有一些近代的工业性建筑,如废弃的旧工厂等,还拥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或是那些历史文化与使用价值并存的旧建筑,如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等,已经成为了城市历史文化的经典代表,并且至今还保存着生活居住的功能。对于这些重点的建筑或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建筑应当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予以保留,为了配合周围环境的变化及社会发展建筑功能的变化,可以进行重新的改造设计,或改头换面来迎接不断变革的社会。

在城市的旧建筑改造中,可以学习国外的模式,将废弃的产业建筑改建成小型博物馆、展厅或者是市民活动中心。作为房地产市场中新兴产品的单身公寓,也可以吸引大量资金有限又渴望住房面积紧凑、功能相对齐全的年轻人。或者是将仓库和厂房改造工作室或LOFT,出租给年轻人,即是对城市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也是一种时尚的居住与生活方式。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日益庞大,办公场所的建设问题并没有能很好地满足发展的需求,这种将旧建筑遗存改造成商业会所的方式,不仅可以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可以大量的节约社会人力和物力资源。

四、对于城市旧建筑规划改造的建议

在对国外先进再建模式的学习基础上,也要根据我国的特殊情况,寻找更为合理的模式。在城市的规划与改造中,既要力求体现前所未有的多元化,使城市复兴的目标更为广泛,内容更为丰富;又要继续趋向于谋求更多的多边合作,使政府、社区、个人和开发商共同投入发展。

1、制定相关法规,实现科学设计

在对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中,应当提供适宜的政策法规。由于受现存条件的制约,有些旧建筑的改造项目很难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这就需要针对旧建筑的改造项目,制定进行更详细、更具可操作性的政策或是专门的规范,使改建项目能够参照新建项目的最新规范为依据。在旧建筑的改造设计过程中,应符合规范的要求,保护生命财产的安全。不能以破坏建筑结构安全的代价来取得设计突破,而应当以结构安全为前提,实现建筑功能的重新布局和调整。

2、对于旧建筑的改造要实现多样化

当前常见的LOFT风格起源于美国SOHO社区,也是由最初的艺术家自发随意建设,经过一系列改革进化之后,才走向了今天的繁华与成功。因此,对于旧建筑的改造,不能盲目的跟从LOFT风格,也不能把设计改造思路只局限于单一的模式上。应当多思考学习新的发展改建模式,例如杭州汽车发动机厂在搬迁改造的规划中,在不破坏厂房主体结构的前提下,将厂房改建成了廉租房和小公寓,为大量中低收入者及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诸多便利和住房保障,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对于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除了能改造成创意产业园区之外,还能改造成像廉租房、办公室、餐饮等其他类型的空间,实现其多方面的实用价值。

要实现城市的建设发展,就必须在城市建设的规划与管理过程中,对城市旧建筑的改造问题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只有通过不断地研究学习,对城市旧建筑进行有效的设计和改造,实现合理的资源配置,才能使其能够符合城市的规划,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兆璋,倪文岩.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N].建筑学报.2000(02)

旧城改造论文第5篇

关键词:旧城区改造,存在问题,可持续发展

 

0.前言

诗人海子有句诗: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诗人海子的梦想仿佛,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居住条件越来越好。然而,一些城市在改造旧城区、美化环境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百姓的利益和需求,由此衍生了一系列矛盾。建设配套齐全的现代化居住区本来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由于某些人的私利掺杂其中,使百姓的既得利益受到了侵害。随着问题的日益显露,人们清醒地意识到:只要改造旧城区一直按照市场机制运行,就不可避免利益的存在而以赢利为目的的开发商,永远不可能扮演救世主的角色 [1]。

1、改造的意义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城市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市产业空间、居住和就业空间、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态质量、人文环境等提出了强烈要求,整治改造旧城区成为调整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布局、改善城市生态和人文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迫切需要[2]。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旧城住区房屋日趋破旧,街巷狭窄,卫生消防等功能设施不全,旧城区居民生活质量每况愈下。千百年来,滋养过中国古典文化的古代建筑已变得破烂不堪。旧城区居民迫切希望尽快得到更新改造,提高旧城区环境和居住质量,延续历史文脉,实现旧城区生活和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升[3]。

旧城区改造有许多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合理利用这一手段。例如: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改变城市景观面貌,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利用城市现有设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扶持城市弱势群体,改善市民居住条件;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2、凸显的矛盾

旧城改建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建,里面所涉及的问题比较多,这样就使改建有一定的复杂性,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凸显出许多矛盾[4]。

2.1旧城历史风貌保护与居住环境改善之间的矛盾

每个城市的历史风貌特点都不尽相同。例如,北京、南京等世界公认的历史文化名城,由于需要保护的历史遗存分布广泛,具有很重要的整理保存价值。而像东三省这样的地区,由于只残存一些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单个文物建筑、遗址或者场地,进行大面积的历史风貌保护就不太现实,进行点状保护即可。所以,如何协调城市历史风貌保护与旧城环境改善之间的矛盾成为旧城改造的一个重点问题[5]。

对于古建筑、古遗迹,我们现代人应该做的是尽量不要去添加一些现代的东西,保持它们的原样,修旧如旧。最忌搞一些不伦不类的、号称现代与古典结合的“仿古建筑”[6]。

2.2社区社会经济网络维护与房地产开发利益的矛盾与对策

旧城区社区的社会网络空间可以为人们提供情感和思想交流的场所,是传递城市历史信息的无形载体,相对于外在的历史建筑而言,这种精神层面的载体具有更深的内涵,也更稳定。然而,它又是旧城改造更新中最值得注意和最容易被破坏的地方。故而,如何维护这种传统社区的微观经济社会网络,延续其传统的市民精神,也是在旧城改造更新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个好的房地产开发策略在旧城区改造过程中,应当在危旧房的拆除重建工作中,针对地段的个性特点,成功保留原有的社会网络。最好采取原住户全部迁回原地,不增加新住户的方式,从而维持住宅区配套服务设施原来的平衡状态,保持住宅原有的社会网络,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人口与建筑的高密度给开发前期的拆迁、安置带来很大的困难。开发商不仅要承担为数不少的安置补助费,而且有时还要和当地政府一起负责落实安置用房,保障拆迁户的生活、工作不受太大的影响。旧城区的建筑物多为旧房,其本身已基本没有使用价值。开发商不但要按照《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进行补偿,还要在工程开工之前拆除这些旧房,清理建筑垃圾,并承担相应费用[7]。免费论文。

3、设计的宗旨

3.1从多重角度研究,确立真正适合本地块的复合概念。

3.2人本主义思想

强调改造工程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社会及精神需求。强调以人的尺度为基础进行规划。尊重当地居民原有的生活秩序与习惯,保留其活动的空间特点。

3.3区域主义思想

强调以区域为规划分析的主要单元,在地域内建立若干独立自存而相互联系的社区,密度适中且构成网络结构体系,注重每个社区在综合体内所发挥区域地理、区域经济、区域人文等多元素的作用。应保留及完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娱乐康体、商业经济和居住休闲的社会机构,完善社区市政等系统工程[8]。

3.4文化学角度

街区改造回迁保留原有的人口结构和文化根源,历史地延续本土文化。

3.5建造可持续发展的良心循环系统

改善人居物质环境条件,注重资源的节约及循环再利用,尽量保留及修复植被。

3.6保存传统的居住和商业建筑模式

融合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沿用符合当地实际需求的建筑形式。同时也要融入新的设计手法,创造现代优质的城市商业和居住空间。

3.7注重消防要求和对弱势人群的关怀,特别是新旧建筑混建,并在旧有建筑和地形基础上做改建和扩建的项目。

4、以哈尔滨旧城区的改造为例介绍可持续发展开发观

按可持续发展开发观的含义和目标,应进入这样一个新的开发时代:土地开发的限制因素,不单纯是开发能力,而是受制于土地的“剩余量”,也就是,被开发的土地在保持最佳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愿望实现的条件下,在所“剩余”的土地进行合理开发,这就是以人为本,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开发思路[9]。

从今年3月开始,哈尔滨市将启动老城区路网改造建设工程,打通10条断头路、卡脖路,重点推进长江路、征仪路、铁路街、保健路等道路的打通改造,预计11月末完工;4月至11月末,对省政府广场交通节点进行综合改造;5月至10月末,维修加固326条段带有损毁隐患的道路[10]。免费论文。从4月份开始,哈尔滨市将对126条道路实施结构性升级改造,其中包括动力东西街、西柏街、海城桥辅道、建国北六道街、建国南二道街、建议街、建河街、建河二道街、安定街、经纬四道街、松林街、共乐西二道街、进步街、长发街等,工程预计于11月末完工。从5月1日起,哈尔滨市将投资1亿元新建机场路零公里、城乡路三精家园、学府中学、复华三道街等24座人行过街天桥,预计11月末竣工。今年7月,启动松花江公路大桥扩建工程,预计2011年10月完工。免费论文。此外,从3月份至年底期间,将全面完成群力污水处理厂、平房污水处理厂、信义污水处理厂建设并投产运行,实现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启动内河清水水源工程,敷设输水管线、配置取水设施,打造清水常流的内河生态景观线。

参考文献

[1]孟鑫.改造旧城区——青岛民生工作的试金石.东北之窗

[2]谭美贞.论加快旧城区整治改造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规划设计

[3]成永清.镇江市旧城区保护与改造的思考.江苏城市规划

[4]张丽萍,当前旧城区街区空间激活性改造问题研究.社会广角

[5]黄薇,盛翀.旧城区的更新与延续—以武汉市京汉大道文化街车站路街区改造项目.规划师

[6]刘旭飞,无为和有为——关于城市旧城区改造的一些思考.艺术与设计

[7]马永艳.天津旧城区改造模式研究.城市管理

[8]汤文健.旧城区改造的探索.建筑与装饰

[9]何荣新.试论旧城区改造的可持续发展.广西工学院学报

[10]哈尔滨将启动老城区路网改造工程时间表 3月起动工.东北网

旧城改造论文第6篇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旧城更新 历史地段

中图分类号: I0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00年,浙江省舟山市主要领导不顾当地百姓反对和海内外舆论的一致谴责以及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的明确指示,将中国唯一的海岛历史文化名城——定海老街大部分拆毁。

2001年,山东省曲阜市变更政府职能机构权属,将原属于政府序列的文物管理部门撤消并入旅游开发公司,并用水龙冲刷孔府文物,发生令海内外炎黄子孙震惊的“水洗三孔”事件。

旧城改造是城市发展进程中一种新陈代谢作用,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旧城的改造与更新成为当前许多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

我国自八十年代以来,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促进了城市数量、城市人口以及城市规模的迅猛发展,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热潮,而旧城改造正式城市建设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本文将对照西方旧城保护改造的经验加以论述。

西方旧城更新的状况:

针对旧城的保护更新,西方的许多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增加吸引力。强调基础设施的更新和完善,包括城市市政服务设施的完善、交通通讯系统以及社会服务设施的更新开发。

由于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因而对老城风貌的保护就不能只限于丹村的维护其建筑艺术环境,还应该从积极方面就老城各种功能要求进行综合规划。

1、历史地段的保护性再开发:

“无论什么样的城市都会在功能、形态、文化等方面有它独特的历史过程”(《城市再开发》谷口凡帮)。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具备的形态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城市的历史文脉所在。西方对这一类历史地段,进行的是一种参与性保护,结合现代城市功能发挥他们作为城市的社区场所应有的作用。把冻结性的守护变为积极的利用。

1977年,巴黎市区改建规划将市区分为两圈,内圈是保护城市传统的核心部分,整修的原则是:保护老住宅区,加强居住功能,改善居住环境。保留核心区的多种功能,改善公共中心活动空间环境,保持19世纪建筑面貌的统一。外圈又分为三类地区,具体措施分别是:一类地区,保留有价值的街坊,保持原有特点;二类地区,维持居住功能,适当更新;三类地区,发展居住功能,对已有建筑可改变原有特点。

2、旧城的改造性再开发:

一些在工业革命之后兴起的城市大都以工业的发展为基础,随着社会及科技的进步,市区的超负荷、超强度开发或他们所依赖的工业衰败(外迁)之后,市区地段即出现了衰败现象,或沦为城市的贫民窟。这种类型的城市中心区衰败后几乎变成钢筋混凝土的废墟。

对于这类城市的再开发问题,很多的做法是完全拆除后重建。其实,这类城市也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它见证了工业革命的兴衰成败,是将来我们研究这段历史不可或缺的遗迹。因此,日趋衰败重工业城市也是需要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曾是德国最重要工业基地的鲁尔区原以采矿和钢铁制造为主,60年代以来,主要的工业渐渐衰弱、倒闭,大量质量很好的建筑也不再使用,整个地区被大量的高速公路、铁路、轻轨、污水排水渠、高压线分割。经济、社会、环境问题促使当地政府为地区的复兴采取有效措施:建造国际建筑展艾姆舍公园。经过一系列的规划设计,巧妙的将旧有的工业区改建为娱乐的场所,并尽可能保留了独特的工业景观;尤为可贵的是:这样的改造不是去掩饰或那些破碎的工业遗迹,而是保留工业历史的痕迹让人们去看、去感受。并且,这种做法从最大限度上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了对生产材料所需能源的索取。这项环境与生态的整治工程,解决了这一地区由于产业衰败带来的就业、居住和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难题,从而赋予旧的工业基地以新的生机。

以上是西方历史性地段保护和旧城更新的一些做法,其中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下面作者将就以上两个方面论述我国的一些做法。

我国旧城更新的状况:

旧的城市形态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城市形态的现状是不同历史阶段城市形态的积累,其发展变化总是以原有的城市形态为基础,并在空间上存在依附现象。在城市更新时,新建部分应注意保持原有的空间特性并使其得到延续,不应破坏原有的空间形态。

历史地段的保护性再开发

我国关于历史地段的保护,各地的做法不用,取得的效果也有很大的差异,这当然与经济发展有着很重要的联系,但是还有很多是没有必要的人为的破坏,“美化城市”对一些珍贵的历史地段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西安钟鼓楼广场改造前是临时商业铺面和简易房,改造后,建设了钟鼓楼广场;联系了钟楼与鼓楼之间的空间视线,并且,将这一地段改造成为集商业与休闲娱乐以及历史文脉于一身的地段。

旧城的改造性再开发

济南市原有的旧城已发展为现在的城市中心区,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旧城的保护几乎成为一句空谈,而今,走在济南大街上,很难感受到曾经老济南的气息,很多来过济南的人对济南的印象是“一个大村”老城的特色没有保护好,现代化城市的风貌还没有形成,渐渐导致了这种局面。并且,城区内遗留下来的某些老济南的片断痕迹,虽然保留了下来,其总体的环境已不复存在了,其内部的市政设施也没有跟上现代化的潮流,陈旧老化,泉城路南面的小王府街便是其中之一,社区内部的空间格局保护得很好,社区的人文环境邻里关系也很好的保留了下来,其中的居民因为对其怀有深厚的感情而不愿意搬迁,但是,街区内的市政设施还停留在八十年代的水准,使用的是煤气罐、煤球炉,没有暖气、电线架空并且凌乱的穿梭于房屋之间。

城市的更新必须是以尊重历史为前提的,城市就像一颗生长的树,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剪或改造,片面地为了追求观赏效果,或拔苗助长,更甚要将这种树变为那种树。如果将城市更新的道理简化,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做法是很可笑很荒谬的。

结论

通过以上的对比论述可以看出,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努力完善。当然,西方国家也是经历了长时间的破坏后又经过长时间的保护工作的实践经验积累后,采取的今天的成果。因此,我们更要借鉴西方的经验,以节省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摸索的时间,减少保护过程中造成的破坏。

[参考文献]:

谷口凡帮. 城市再开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王向荣. 生态与艺术的结合—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 中国园林2001.2

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旧城改造论文第7篇

关键词:老旧;小区;改造;管理

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离不开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进行了几十年,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也走过了几十年。城镇化建设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城镇化的过程中,城市中各种新建筑拔地而起,新小区在城市中不断涌现。在这一过程中,为了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不得不对城市老小区进行改造。城市老小区长期是城市管理的薄弱环节,是城市建设的薄弱环节。城市老小区一般都建造历史悠久,城市老旧小区一般都基础设施落后,居民的生活条件较差。在城市建设中,老旧小区的改造和管理是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老旧小区的特点,对其改造和管理问题比较复杂。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和管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社会的安定团结,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民生工程,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1 老旧小区改造和管理的工作原则

1.1 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对城市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和管理的过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了使百姓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使百姓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从而造福人民。改造过程中要把住房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要考虑住房的便利,一方面要考虑住房的舒适,住房的设计应该体现人性化,营造一个美好的居住环境,比如绿化好、合理的房间布局等。

1.2 综合治理的原则

改造和管理老小区,应该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改造老小区,不仅是改造其建筑环境,而且是改造其景观环境,还是改造其生态环境,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改造老小区是对老小区的综合治理,这离不开科学的规划,离不开精心的设计。一些老小区需要拆迁重建,这样小区的生态环境、景观环境和建筑环境被彻底的改变,需要对这些进行重建,从而保障居民的居住条件。一些老小区需要进行修缮,在对门窗、楼道、墙体等进行修缮的同时,需要考虑小区的整体环境。

1.3 绿色生态的原则

绿色生态是改造和管理老旧小区应该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在当今社会,绿色、环保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房屋建造的时候,也应该坚持绿色生态的原则。在对老旧社区的管理和改造中,使用的建筑材料要尽量是绿色的,这种材料对环境产生的危害小。在小区中应该建设绿地。注重对能源O节约,注重绿色能源的利用,注重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健康科学的绿色生态小区是未来住宅小区发展的新方向。

2 老旧小区改造的一般模式

2.1 改造修缮

进行改造修缮的老旧小区一般是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小区,这类小区的基础设施应有尽有,非常完备,而且房屋的构造比较合理,没有过时。但这类小区毕竟建造已有一段时间,不论是墙面还是屋顶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一些公共设施也年久失修,小区环境与新小区相比较差。对这类小区的改造,需要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修缮。一般修缮改造的项目很多,对房屋建筑的修缮主要包括外墙粉饰、台阶修缮、雨搭修缮等,对管线的修缮主要包括更换下水道、更换电缆等,对服务设施的修缮主要包括维修围墙、安装监控等。

2.2 重建拆迁

一些老旧小区从建成到现在已经有了相当长的时间,在当时建造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房屋极为简陋,房屋结构非常不合理,而且建筑的质量也非常差。小区里的公共设施很不完备,即便有质量也较差,小区道路不仅拥堵而且狭窄,甚至在小区里还有棚户区,在小区居住的人口也非常多,小区也没有什么历史文化价值。在这样的小区,百姓解决住房问题的愿望非常迫切,对于这样小区的改造只能拆除,进行重新建设,从根本上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

2.3 维护保留

在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里,有一些老旧小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小区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建筑风格很有代表性,可以很好的反映当时的时代特征,是建筑活化石,对研究当时的社会文化、建筑风格、风土人情很有帮助。对于这样的老旧小区,要进行保护,进行再利用,充分挖掘其蕴含的文化价值。一些文化价值特别高的小区,保留其原有居住功能是对其最好的保护方式,对其结构进行简单改造,保持原有环境氛围,保持原有大体结构,满足现代生活需要的一些条件,对改造的方式进行修缮,使其不可再生的文化价值得到保护。

3 老旧小区改造中的物业管理

3.1 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普遍提高市民对物业管理重要意义的认识。没有物业就没有城市,更没有现代化的城市。今后的城市建设重点是加强环境管理。管理要从加强物业管理入手。我区运用物业管理这种模式管理老旧小区的时间还不长。人们对此认识不足,经验不足是难免的。但决不能因此而放慢脚步,应该是奋起直追。要宣传、贯彻国家和省物业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开创物业管理的新局面,总结出新经验,创建自己城市的品牌。同时,要加大投入力度,为物业管理工作提供资金和人力资源保证;要引导媒体对物业管理工作进行客观报道,为物业管理企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3.2 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

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社区组织是政府与百姓相互沟通的最好桥梁,在管理城市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有协调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矛盾的职责和功能,是小区物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只要业主、业委会、社区、物业企业密切配合,物业管理、物业事业一定会兴旺发达。难度较大的现实。在和谐社区建设中,要认真总结和提炼小区物业管理工作中的成功经验,树立典型,并及时加以推广,为广大居民提供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营造安居乐业的良好氛围。

3.3 万行准物业管理工作

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老旧小区准物业管理工作。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在全区范围内形成大力推进老旧小区准物业管理的工作氛围和工作合力。二要注重对物业公司的引入和培育。物业公司的引入和培育是老小区准物业管理工作能否全面顺利实施的关键一环。

参考文献

[1] 任壬,杨宗博.京老旧居住小区改造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34).

[2] 蔡淑频,周兴文,马阗.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的模式与对策――以沈阳市为例[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

[3] 朱燕飞.乌鲁木齐老旧小区改造和管理经验谈[J].城市开发,2014 (15).

[4] 王志刚.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的问题和展望[J].现代物业,2007(06).

旧城改造论文第8篇

 

关键词:旧工业区 改造 更新 

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必须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应实事求是地遵循城市化的规律,根据当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做出长远预见,任何城市的决策和争论,都要经受历史的检验。纵观城市发展历程,旧工业区用独特的建筑语言记载了城市工业文明的辉煌,如何对其进行科学重构,使之既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又续写城市的历史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意义、生态意义和文化意义。因此旧工业区的改造,涉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等许多问题,是深圳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 

1.旧工业区改造与更新发展 

深圳是中国乃至全球快速城市化的典范。土地资源的紧约束条件迫使其先于全国其他地区面对城市更新的难题。我国目前还处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城市还处于不平衡发展中,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较小,目前对城市更新的研究,更偏重旧居住区的整治、中心区的再开发、历史文化区保护的策略等,对于旧工业区的更新与改造一般都以实例介绍为主,缺乏系统的专门研究,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影响,这股热潮逐步从欧美等发达国家扩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我国城市职能与产业结构也开始发生了转变,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旧工业区改造与更新问题。在此背景下为了促进这一问题的科学解决,有必要对不断影响其发展方向和方式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 

上海是我国率先对彰显城市历史的旧工业区进行调查和保护性再利用的城市,近年来对多处老厂房、旧仓库加以改造,如“田子坊”视觉创意设计基地、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等都是旧工业建筑改建再利用的成功例子。最近几年,受国外有关更新方式的影响,我国一些城市,如沈阳、广州等,也对此做了很多探索,从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如体现了后工业景观思想的广东中山歧江公园,注重生态平衡的唐山南部采煤下沉区生态园林建设等。 

1.1技术进步的影响 

l8世纪以来,蒸汽机、电力等近代科学技术的发明与使用,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革.同时伴随交通运输技术的迅猛发展,工业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规模化的工业区完成了在城市中的集聚.而20世纪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20世纪中后期开始的信息技术变革,则使世界范围内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发生了新的重构.先进的科学技术、新型的物流方式以及土地区位级差的影响,使原本在城市中占地大、能耗高、污染重、利润低的传统工业区陆续关闭或外迁,形成了高层次管理部门在城市中集聚,而制造、生产等低层次部门在周边地区扩散的逆工业化现象,这成为了对城市旧工业区进行改造与更新的原动力。 

1.2生态意识影响 

由于工业时代强调人对自然的挑战和控制,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兴的生态科学与环境科学试图解决生态与环境危机,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社会生态意识的觉醒成为影响旧工业区改造与更新的重要因素,并为科学的改造与更新指明了方向。 

1.3历史保护的影响 

审视国际旧工业区改造与更新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旧工业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且自2003年开始有明显加速的趋势。人类社会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成为影响旧工业区改造与更新的重要因素。 

2.城市旧工业区改造与更新的模式研究

2.1功能转换 

在新时期的工业环境下,产业结构升级、用地功能转换是旧工业区改造的主旨,更新模式成为激发旧工业区活力的重要方式。旧工业区强大的传统工业基础是工业模式转换的良好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吸引信息产业、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的进驻,实现旧工业区产业结构的更新升级。以政府为主导,规划先行,改善旧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和鼓励企业与开发商进行良性的协商、配合与互动;提高大众对于工业历史文化的认知水平和参与热情,对旧工业区进行科学有序的改造与更新,从而启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并通过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适应性再利用原有旧工业空间,赋予旧工业区新的游憩、休闲、娱乐、文化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