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交互设计论文

交互设计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6 15:57:04

交互设计论文

交互设计论文第1篇

现今,纵观我国大多数艺术院校或高校的设计学院并未建立专门的交互设计专业,但在工业设计专业中有人机工程学的课程会涉及到相关内容。但由于其课程的课时有限,并不属于学科重点课程,且校内教师与行业最新动态接触较少,人机工程学课程对交互设计的内容研究并不深入。同时,交互设计主要作为研究方向在高校的硕士生研究课题中出现。如广东工业大学的工业设计专业设有交互设计实验室供其研究生使用,并承接企业的实题项目作为研究生的研究方向。香港理工大学也有专门的交互设计硕士课程。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以及华南地区的几所高校也先后设立交互设计专业。从中可以看出,国内的高校开始重视交互设计但其教学体系并未十分成熟,我们需要参考社会各界的需求和国外高校的办学经验对此行业的教育进行完善。

二、对交互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一)以培养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交互设计是一门新型的学科,它与工业设计一样具有多学科的综合背景,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科学,并充分体现了交叉学科的特点,综合了计算机技术、心理学、统计学、人类行为学和设计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兼顾了软硬件的技术开发。在许多专业理论书籍中它的用户研究与设计方法和手段也未能从根本上与工业设计专业严格地区分开来。所以我们可以参考工业设计的培养模式,并在其基础上发展交互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交互设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目的是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在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中把用户研究作为交互设计及其它设计研究方向的公共基础课。同时建议在高校的课程中合理开设设计心理学、人类行为学、产品开发设计、产品系统设计、传播学概论、市场营销学、专业英语、设计表达、设计管理学以及文字性训练课程,构建以提高实践能力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设计能力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二)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由于交互设计的应用领域范围非常广,所以有了专业的基础知识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特定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掌握与使用设计工具的能力。设计是一门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交互设计也不例外,除了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外,它还有一定的商业目的。例如在计算机与互联网行业,交互设计师需要掌握特定文化背景的人类行为和心理特征,并把自己的设计通过思维导图、流程图和线框图等表达工具呈现出来。这就需要交互设计师掌握快速原形工具、画流程图和线框图的软件。如业内多用AxureRPPro或Silverlight去画线框图,用于画思维导图的工具有MindManager、FreeMind等,用于画流程图的软件有MicrosoftOfficeVisio、Word等,用于界面设计软件有AdobePhotoshop、AdobeIllustrator等,此外还需要掌握HTML和CSS等软件的应用。在传统产品行业,交互设计师除需掌握上述所说的原型设计工具外,还需掌握平面设计工具如AdobePhotoshop、AdobeIllustrator等、适当掌握三维设计工具Rhino、Pro/E、Solidworks等,以及渲染工具Vray、Keyshot等。此外,除了上述的硬性技能条件外,交互设计师还必须掌握诸如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书表达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等软性条件。因为交互设计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领域,一个完整的交互设计活动通常需要由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共同完成,在团队合作过程中沟通协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三)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文化修养与自主学习能力设计师的生活态度与文化修养非常重要。这里的设计师不仅仅指交互设计师,而是所有对人类文明做贡献的人,是广义的设计师。设计师们应该懂得如何关心人、关心社会、热爱生活。然而,对于这方面的培养在高校教育中还较为欠缺,但这不能仅仅依靠高校教育,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复杂的。每位学生的文化教育背景与经历都不一样,很多时候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之余很少有精力再对每位学生进行专门的指导,生活态度与个人修养还是得靠学生自己努力。但高校还是可以尽量提供条件,譬如可开设设计鉴赏课程,在课程中评讲部分设计优良、对人类生活有重大贡献的产品,从而引导学生的设计思维,开拓学生眼界。还需教授学生如何通过网络与书籍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了解行业最新动态。现今社会发展非常迅速,很多时候交互设计行业的最新动态也绝非在教学课本中出现,而是通过互联网或各种交流峰会来,如腾讯、淘宝、搜狐、阿里巴巴等都有专业团队在博客上发表交互设计界的最新研究动态,还有部分专业网站如“蓝色理想”“、互联网的一些事”等也会与交互设计及UED相关的信息。在我国,每年都会举行交互设计体验日,它是由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主办的,高校和业界共同参与的,是交互设计行业里的重要活动。为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懂得利用各种途径与手段及时了解行业的最新信息。

(四)增强校企合作,鼓励自主创新交互设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但同时也与商业市场有着紧密的联系。创造产、学、研配套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与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不同的模式,使学生能够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在产学研结合中,企业是主体,也是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把企业的实题项目带到课堂上,不仅可以利用企业的设备与资源,也为教学提供了来自行业前沿的资讯。同时高校也可与企业挂钩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将学生中优秀的创意与作品通过企业的资源和平台得以实现,把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带到企业的产品开发项目中。设计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在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自主创新能力非常重要。此前,有90后大学生创造了一款名为“超级课程表”的手机软件,马上在短时间风靡各高校,两年间已拥有学生用户600多万人,并获得逾千万元的融资。这是一个自主创新的成功例子。创新的方式多种多样,学校所做的就是多鼓励并尽量提供自主创新的平台和条件,最重要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三、结语

交互设计论文第2篇

响应式WEB交互设计的目的是一个网站能够兼容多个终端,页面能够自动配适显示设备。具体的实现方式由多方面组成,包括弹性布局、CSS、网站框架等。下面我们来介绍几个常用的响应式页面常用技术。

1.1MediaQueryMediaQuery用于根据不同分辨率尺寸调整相应样式。现在市面上基于IOS系统平台和Android系统平台的移动设备占大多数,同时他们的自带浏览器内核都为webkit内核,所以我们可以使用viewport属性和MediaQuery技术实现网站的响应式交互。这种方法能够非常方便的实现基准字号font-size在不同分辨率下显示完全,不会出现阅读困难。

1.2FluidgridFluidgrid即流体布局。其作用在于将网页上一些元素的框格由固定模式调整为相对模式(如百分百或比例等)。使用Fluidgrid能够使网页根据屏幕的宽度自动调整页面宽度,进而保证页面内容显示完整,原有功能继续可用。

1.3FlexboxFlexbox是css规则总新添加的一种模型属性。它类似于APP结构,展示方式是固定头部与底部,中间部分内容的高度实现自动适应。Flexbox的出现打破了常常使用的原有的浮动布局方式,实现了垂直等高、水平均分、按比例划分。如果希望目前的网站能够以正常的网页方式编写,并且以WabApp的外观显示方式出现在用户面前,那么Flexbox是非常适合的一种方式。

2响应式交互建设流程

2.1确定内容架构根据网站定位以及用户分析,确定网站整体风格、展示结构,如页面层级、页面内容等,对网站进行整体规划,厘清脉络关系。

2.2设计移动框架移动优先理念是基于对移动设备与PC设备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而产生的,移动设备许多特性让设计更全面及强大。比如移动设备上的语音识别、基于地理位置定位、手势操作等,人们发现移动设备交互比PC拥有更多可能性。从移动设备开始让设计师更早思考如何发挥这些特性及优势。

2.3设计响应式框架我们需要基于移动端框架拓展开发出PC端及平板电脑端框架。首先确定响应模式,那么从手机端显示到平板电脑显示再到PC端显示,整个网站布局如何变化,内容如何编排,优先级如何调整等都是需要设计的部分。同时我们需要对规则继续进行细化,即为定制流体栅格系统(屏幕占比)。

2.4模块设计在确定了响应式框架的页面结构以及相应模式后,我们要开始进行模块设计的工作。在产品设计时我们采用了移动优先的理念,但在整个产品的细节设计以及开发过程中,是否采用移动优先原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在这里,PC优先可以充分暴露业务复杂度,而且项目的设计、开发和测试在PC环境下拥有更成熟的工具和流程,因此,在必要的时候采用PC优先理念也是非常合理的。同时我们应注意的是,在开发模块的时候,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这个模块在当前设备上运行无误,在其他设备下是否会发生问题?

2.5响应式模块设计PC端模块完成后,接下来我们需要根据已设计好的PC端模块拓展出移动设备模块。这些模块必须符合设备习惯,充分利用设备特性,为用户体验带来便捷与舒适。

2.6测试优化这一步需要在真实设备下测试网站效果,并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优化。测试优化内容包括:服务器承载测试及优化,软件性能测试及优化,用户实际体验测试及优化。

3响应式设计优化

该文之前提到过,响应式设计也存在一些自身的问题和弊端,可能会影响到用户体验。那么这些问题和弊端就必须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处理。

3.1减少HTTP请求次数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下,移动端用户的数据使用流量是有限制的,可以说这是相较PC端的一个劣势。那么为了节省用户流量,我们可以使用Ajax异步请求来优化页面内部的一些操作。使用服务器端及前端缓存等机制保存页面内短期不会变化的一些数据,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用户的数据请求量。

3.2压缩Javascript和CSS将页面内Javascript和CSS进行优化精简之后,可以有效地降低页面大小。

3.3减轻Javascript库负载目前很多响应式交互设计使用jQuery框架,事实上很多页面或许并不需要如jQuery一般强大的交互框架,我们可以用其他轻量级框架进行建设。目前针对移动端状态,有jQueryMobile、YUI、XUI等可供选择的框架。

3.4页面实现逐次加载移动终端设备由于屏幕大小有限,承载的信息量也有限,我们没有必要将全部PC端页面总内容一次性加载完成。我们可以使用逐次加载模式,当用户有继续观看的意愿,并对屏幕做出相应手势时,再继续进行加载新闻或图片。

3.5使用CND进行页面资源管理CDN是英文ContentDeliveryNetwork简写,意即内容分发网络。它的基本思路是将互联网中有可能影响数据传输速度和稳定性的环节避开,保证内容传输的稳定性。

3.6优化图片显示其核心思想是实现用户设备分辨率的自动区分,根据不同分辨率提供不同大小的图片以供用户加载。这样既能使不同终端用户都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同时不会浪费用户数据流量和加载速度。

4优秀的响应式WEB框架

4.1GumbyFrameworkGumbyFramework是一个灵活的响应式框架,它建立在SASS基础之上。SASS是一款CSS预处理器,它功能强大,提供很多新的工具来支持使用者快速自主开发Gumby框架。Gumby的产品更新紧跟最新的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同时支持chrome、firefox、Opera、IE8-10等多种主流浏览器。如果开发者刚刚开始接触响应式交互网站,那么使用Gumby是非常适合的。它自带PSDUI工具包,能够非常方便地帮助制作者开发出一个漂亮的响应式交互布局网站,且不需要太多专业性代码。

4.2FoundationFoundation由位于加州坎贝尔的产品设计公司ZURB设计开发,是目前非常现金的响应式WEB设计框架。它拥有很多布局模板、CSS样式表以及自己开发的优秀JavaScript插件。同时,Foundation强大之处还在于其将SASS有效整合,开发者可以使用Mixins概念简化开发行为,使组件的使用更加简单便捷。

4.3SemanticSemantic优势在于提供一个共享UI以供开发人员和设计师共同协作,共同开发,提升可控范围。Semantic使用自然语言习惯来辅助开发,让开发过程更便捷,同时,Semantic还可以实时进行debug输出,提示代码作用。

4.4PureCSSPureCSS是一款轻量级响应式框架,解压缩后只有5.7KB。它基于Normalize.css框架构建,没有使用任何JavaScript,只使用了HTML和CSS技术。该框架采用模块化结构,每一个模块样式都可以单独使用。

4.5TukTukTukTuk是一个高效快速的响应式CSS3框架,以轻量级的设计和面向对象的CSS为优势,非常容易扩展。5.6KubeKube是一款灵活的CSS框架,包括网格、按钮、表、排版样式等实用功能,可对forms,grids,buttons,tables,typography等属性设置样式,同时提供LESS文件,给开发人员带来了极大的灵活性。

5结语

交互设计论文第3篇

当然国内有工业设计专业的高校不少,但是交互设计多数集中在计算机的专业领域,这可能与人机交互最早出现在计算机领域有关。从人机交互到界面设计再到交互设计,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和研究慢慢地兴起。随着产品越来越智能信息化,交互设计的兴起,软件芯片开始成为产品的主导地位,伴随软件作为产品成为用户体验的一部分,工业设计师无法再设计出独立于软件使用而可以体验的硬件产品。按下硬件上的一个按钮会引发屏幕显示出图像,软件设计和硬件设计之间缺乏紧密结合的话,用户体验会受到挫折。其次,现在对设计师技能的要求已经超越了仅仅对外观的设计。许多工业设计公司所面对的挑战不再是科技能做什么,而是科技应该做什么。设计师的创造能力扩展到对一些概念进行全新定义的更具战略性角色上面,包括定义这些新产品类型应该是什么样,和预想人们如何使用它们,这种思想或者行为远远在工业设计的理论范畴。

二、从社会的行业上看,目前很多公司在招聘交互设计,需求量相当大,而且从事交互设计工作的人员多数是有工业设计教育背景。

有些大型企业有自己的产品研发中心,他们将工业设计人员分在交互设计部门下面,这些说明了,交互设计对产品有必不可少的作用。从原理上看,工业设计的核心原理和交互设计是重合的,工业设计的很多理想理念和工作方法在交互设计中被采用,尤其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方法。广义上,工业设计师的责任是定义新产品,使用对象和使用环境的相互关系,通过产品创造出更加满足人们的需求,使生活更加方便。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是通过设计产品的形式向使用者传达产品的功能品质等信息,即为一个产品找到其恰当的表现形式,创造出适用于用户和目标市场的不同的结构外观和风格,而交互设计却刚好是以用户为中心,做体验化设计。这几方面都证明了交互设计的出现和人们对其的重视使得工业设计从明确实实在在产品本身向着虚拟的系统方式转变。随着这些转变,使得工业设计教育教学中也出现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式。从现有的工业设计教育方法来看,主要是从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入手,研究不同人群对现有产品的需求,由工业设计师针对此需求提出多种设计设想,从这些概念中慢慢形成产品原形,制造完成结测试后投入市场成为商品。整个过程是从满足需求和工程制造的角度进行产品设计。尽管人们使用此产品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和任务,但用户在此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或者完成预期效率的高低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在此系统方法中导入交互充计的思想方法。交互设计解决问题的核心思路是以产品用户为中心,对用户使用产品时所产生的行为进行研究和规划,交互设计思想的导入使工业设计系统进行相对应的调整和完善。调整后,基于交互设计思想的工业设计系统,不仅研究用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如何实现产品的功能,如何低成本高效率的制造出产品,更关注用户如何更加方便地使用这些产品,得到更好的体验。

三、交互设计思想在工业设计的领域不断深入,其应用不仅在计算机相关的产品领域,交互设计并不只是设计活动中的一个过程

也并不只是关注软件界面设计和网页设计,交互设计的思想、原则和方法应贯穿在整个工业设计过程之中。为了解决目前人与产品这间在交互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为了人与物之间的协调与和谐。基于交互设计思想的工业设计系统,优化了产品设计部门的人员构成,提出工业设计师,交互设计师与其他设计人员协作共同完成,这为工业设计研发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使产品在投入市后成功率更高,人们也相对应的得到更好的产品用户体验。同传统设计教育的重技巧、经验传授,重感性直觉与灵感产生的培养训练有所不同,现代工业设计教育更加重视知识的背景、创意过程、思维方式、运用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研究能力。

四、结语

交互设计论文第4篇

1.1信息交互模型概念。所谓信息交互是指发出信号和接受信息的过程,是一种发生在多个独立个体决策之间的现象和行为信息交互设计是指通过在交互理念下的人工制品、环境和交互系统的行为,以及传达这种信息的外在形式。传统层面上,主要着眼于形式以及内容和内涵,而忽视了具体信息规划和描述、事物环境的行为方式,旨在研究用户对信息传递的行为,并选择及设计传达这种行为的最有效形式。

1.2信息交互模型应用方法。根据设计对象的不同,设计时必须采取多角度来分析问题,这是解决现代智能化安全看护服装设计问题的关键所在对智能化安全看护服装设计而言,交互式设计理念的运用在设计的前期、中期、后期都偏重相应的设计方法,本文按照时间维度对智能化安全看护服装分成3个阶段。

(1)前期设计构思——以“特殊用户需求”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在前期的智能化安全看护服装设计过程中,了解针对性设计的特殊用户群体成为前期设计研究的主要工作。通过对特殊用户环境和需求的综合分析,得知用户的安全需求是以看护为主要目的。因此以用户需求为目的的智能化安全看护服装设计前期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把目标人群、安全隐患环境以及喜好方式进行具体、系统分析研究。因此,在设计初始阶段,摒弃最初款式的程式化设计,进而通过对用户的分析、田野式咨询,以及看护活动、交往活动来确定用户生活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需求以及期望,进一步明确所要设计的智能化看护系统。例如,老年人之间的交流、思维方式与青壮年人之间的交流、思维方式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交流的非明确性和活动过程中喜怒的倾向性,由此,活动中存在的安全威胁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力与方式受到极大限制。这样以“特殊用户需求”为关注点,把用户的实际需求转移到设计重心上,多角度分析观察用户在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因素。

(2)中期设计实践——以“用户活动”为中心的设计方法。特殊用户需求和安全活动环境分析是中期设计实践阶段推进的重要前提。这一阶段所关注的是寻找解决设计问题的框架和全面定义完备的设计细节。现代产品的设计大多通过“活动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完成。在进行智能化安全防护服装设计时,更多的是对穿着主体活动的考虑,从而对服装进行局部和细节创新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会更多地以人体活动为中心,而不是以服装材料为设计中心。由此,这种设计方式对满足特殊人群活动的功能性需求具有格外功效。为了减轻看护人员的工作压力,促进看护人员与被看护者之间的交流,并有效地反馈看护信息。在该设计阶段中,对看护对象的各个活动目标的分析研究,均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为前提。在智能安全看护服装设计中,由于设计目标功能性明确,在设计时会采用现代电子技术和现代纺织材料技术等科技手段来消除对特殊人群在活动时产生的交流障碍。但是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人作为设计本体,其活动具有不可估量因素,由此针对产生各种特定的活动以及行为,其情感和乐趣可能会随着现代智能科技的引入而逐渐褪去,所以,智能安全看护服装更应该考虑穿着者的情感满足。

(3)设计验证阶段——系统设计方法。结构明确,逻辑严密。这一阶段的设计是让用户在测试方案上继续完善设计。在设计中,偏重于系统设计的阶段,从整体上反思和验证设计的最终产品。需要勾画出智能化安全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如目标主体、感应器、传输装置、控制器、终端显示器以及客观环境,最终达到化整为零的效果。由此整个系统设计方法为整个智能化安全看护服装设计的最终完成可穿性验证提供了清晰的解决步骤。以智能化安全系统来说明智能化安全看护服装的组成部分,见图2。基于交互模型的智能化安全看护服装设计的不同阶段虽然侧重不同的设计方法,但其中的任何一种设计方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尤其对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而言,人一环境一安全需求是整个服装智能化安全设计的关键,毕竟智能化设计是灵活多变的,而且是用户与系统硬件环境之间相互动态的交往。

2信息交互模型下的智能化安全看护服装设计

2.1目标消费人群分析智能化安全看护服装设计是基于智能元件、安全因子以及用户需求的结合设计,对不同消费人群而言,其实现智能化方法不同。因此,在进行设计前,首先要分析目标消费人群及其所需的期望。由于智能化安全看护服装设计的特殊性,以看护功能作为设计的主要目的,从而针对性分析消费群体。

2.1.1儿童(学龄前)群体特征分析学龄前儿童年龄在3~5岁,在生理与心理方面和正常学龄儿童存在明显差异。(1)身体特征。学龄前儿童一般身高为93~107cm,有较好的身体平衡能力,活泼好动。日常生活中好奇心强,敢于探索活动。身体发育快,拥有较强的表现欲。(2)认知特征。与其他年龄段儿童相比,学龄前儿童认知能力强,对事物存在一定疑问,因此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但这一阶段的儿童,在认知思维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事物逻辑判断能力差。(3)需求能力。3~4岁的孩子已喜欢与相仿儿童交朋友,因此户外结伴玩耍时间增多,并常常脱离看护人员视线范围。由于该阶段儿童喜欢不断对社会环境中事物的模仿,并形成自己的倾向性。看护人员应提供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活动环境5j。因此,学龄前儿童这一群体对事物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对事物潜在危险不能分辨,需要专人看护,防止外界环境对儿童造成危害。

2.1.2老年群体特征分析老年人年龄的界定延长至65岁以上,在身体机能的变化下,各生理器官逐步开始衰减,主要存在以下特征的变化。(1)生理变化。随着年龄的增加,感觉器官退化,使得老年人感觉功能下降,体型缩减,行动不便;大脑皮层开始萎缩,大脑对事物的控制能力骤减,造成行动迟缓,记忆力下降,抽象思维能力低。(2)认知能力变化。老年人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减弱,同时智力下降。对外界事物敏感度不高,由此环境中潜在的安全隐患构成老年人活动的威胁。

2.2具体设计应用在交互设计理念下,智能化安全看护服装设计不仅体现在服装与环境的交互上,更为重要的是服装穿着和与看护人员之间的交互。利用交互模型,在服装设计上突破传统“点对点”设计形式,通过服装这种生活必需品来改善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儿童与老年人的看护问题,因此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社会意义。

2.2.1婴幼儿尿湿感应短裤一款婴幼儿尿湿感应短裤(见图3),其涉及智能系统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短裤裆部尿湿感应器,应易于拆卸;二是连接裆部尿湿感应传感器(见图4)的终端控制器和提示器;三是手持终端控制器的口袋设计。婴幼儿短裤裆部采用双层开袋结构,避免了婴幼儿长时间穿着裆部具有尿湿感应器的短裤而影响舒适性。裆部中尿湿感应器通过感应芯片的设计,在达到一定湿度便会发出相应感应的功能,以此连接的终端控制器可根据看护人员的需要以及婴幼儿入眠程度进行声音大小调节,必要时可以设置成震动装置,及时掌握婴幼儿尿湿情况,以便看护人员很好的护理,确保孩子身体健康,环境安全。此外,在智能系统终端放置口袋上设计有婴幼儿喜欢的卡通图案,由此分散婴幼儿注意力,使其终端控制器在发生尿湿报警感应时,避免唐突的响声对婴幼儿在神智清醒状态下造成恐吓,另外,当孩子在哭闹时,也可以通过卡通形象来安抚孩子,从而达到看护目的。

2.2.2防老年人走失服装一款基于智能安全GPS定位系统的防老年人防走失的服装将GPS定位系统嵌入服装中,并将终端控制器设计于智能手机上,使其可视性、操作性和触觉体验性增强,同时充分考虑设计安全性和实效性,以便准确获知老年人身穿智能防走失服装的方位,避免走失。

3智能化安全看护服装交互实现的技术路径

智能化安全看护服装交互智能系统的具体技术实现如下:(1)交互信息智能处理系统。交互信息处理系统由微单片机和声光(震动)报警系统组成。信息处理作为整体的核心处理器和Processing程序建构了智能安全看护服装的感应与显示系统]。例如,在儿童智能化安全看护服装设计中,系统根据儿童所处的位置,采集人体周围环境数据和信号,并通过核心处理器对汇集信息进行处理,以此系统中的Processing程序对信息数据分析与转化,产生信息传递通道的载体,最终由处理完成的数据启动声光(震动)报警子系统。看护人员可以通过终端报警系统对处理信息进行控制与反馈,从而进一步促进彼此之间的信息交互与交流。(2)交互信息显示系统。交互信息显示系统由发射系统和液晶显示系统组成,满足被看护者不同环境需要和看护者自身看护需求。整个交互显示系统采用LCD作为显示装置,以便接人多种传输信号,使用串行接口与核心处理器通信,信息接口线少,同时满足各种串行通信协议,其整体传输率可高达4X10Byte/s,且传输速度极快,可全速写入显示数据。此外,整个LCD显示装置通过电胶连接模块与印制板,达到体积小、安装方便且易拆卸更换的性能特征。在整体显示系统中,采用低电压,配置掉电模式设计,显示器根据终端控制器与用户看护环境的需要采用液晶显示与LED设计。这些交互信息显示系统的特点适合智能安全看护服装设计,并可通过服装艺术设计专业进行全面整合,以实现完美的视觉效果。(3)收发装置系统。在智能化安全看护服装终端上建立一个信息收发装置,其主要功能是实现接受用户端传感器的相关信息,掌握看护对象所面临的安全威胁。通过在Arduino平台之上建立一个信息收发装置系统,利用终端无线传输系统,接受设计于服装上的应用传感端信号以及相关环境安全信息,以便看护人员提前预防看护者潜在的安全隐患。例如,在儿童智能化交通安全服装中,当儿童行穿马路或在路边玩耍时,看护人员可以通过声音传感器和光敏传感器得知声音分贝以及光照强度,并通过附着在服装之上的无线传输控制服装上的LED显示装置,起到提醒儿童自身交通安全以及路边行人和车辆旦旦:堕竺堂:塑塑Vo1.42No.9,2014司机的作用,从而增强儿童交通安全性。

4结语

交互设计论文第5篇

摘要:总结手机界面交互设计基础理论以及老年人群特性在手机界面交互设计上的运用;通过相比研究三个老年人智能手机相关案例,并联合对老年群体的全方位的调研分析,提炼出可供借鉴的观念方式和设计需求;对老年人群体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解析总结,构建出一套以智能手机为主的界面交互设计研究体系,提出专门面对老年人智能手机的界面交互设计方法。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以用户为中心;交互设计;智能手机

一、研究背景

伴随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手机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社交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核心。越来越多的老龄人渐渐地开始使用智能手机。因此,要提高老年人智能手机的操作性及手机APP界面交互设计简易性极为重要。如今的老年人有着更加年轻的心态,更愿意投入现代化的信息生活中,享受信息革命带来的便利。智能手机更是以其良好的使用体验和丰富多样的应用功能成为当今年轻市场的主流。然而当前面向老年人的手机设计却显得滞后,功能手机功能简单却并不易用,而老年人智能手机的设计更是缺乏有价值的研究。所以探索用一种新的界面形式――交互界面来解决老年人对于智能产品的认知鸿沟问题。以老年人智能手机界面的交互设计为研究对象,宗旨在理论上丰富以老人用户体验为方向的应用APP界面交互设计的钻研,为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搭起充斥更多可能性的桥梁,在实践上给相关设计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针对老年人智能手机的交互界面设计进行研究,立足于如何提高老年人智能手机应用APP界面的体验感。

手机交互界面是智能手机操作的主要平台,而其中的图标设计是手机交互界面设计中最直观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交互界面图标设计是技术与美学互相结合的一个领域。清晰、易懂并具有良好用户体验的界面图标,能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率以及愉悦感,也是提高用户对产品认知的虚拟化媒介。分析了图标的设计要素及其应用。在充分考虑用户体验的前提下,得出交互界面在易用性的基础上会朝着更高效、简洁及智能方向发展的结论。而在人性化和交互性的前提下,图标设计将会展现不同于以往的新面貌。

开拓老年人手机的目的不光是为老年用户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为了缓解老龄化趋向所带给当今社会的压力,进一步促进当今社会的和谐发展。目前,在智能手机专业性领域蓬勃发展的浪潮下,虽然老年人手机设计在实践中显得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在专业学术领域中,却处于初始阶段,没有相对独立的理论加以支持和引导。系统性理论的严重缺乏和老年人手机设计师水平的严重落差,使得目前国内外的老年人手机设计呈现了许多问题。此中最为突出的弊端在于设计师未能精确的把握老年用户对于智能手机中的通讯软件的外观及具体功能需求,许多设计作品并没有真正做到人性化方面的考虑。将艺术的表现与科学的实现两方面进行融合,引入存在已久的设计观念――人性化设计,从心理学、价值观等关于人性的角度进行解析研究,以解决老年人手机交互界面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为使老年人手机的外观造型更加贴近老年用户的审美取向,手机的界面越发易于用户进行操作和掌控,从而更好的实现人性化设计的目的,本文以心理学和价值学的理论为基础,结合老年人手机的独特设计需求,在研究中将用户界面设计理论引入到老年人手机设计理论中,提出了用户硬界面和软界面的设计大致框架。针对该框架所涉及的两个方向,分别从用户生理、心理特点和界面组成要素进行功能分析。特别是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针对用户界面设计中所解析的功能进行优化处理,并总结概括出老年人手机人性化设计方法的设计流程,为促进老年人手机种种方面的高质量设计提供了一条非常实际有效的途径。

二、研究目标和方法

目标:通过设计出简明显有自己风格的手机界面交互设计来降低智能手机的使用难度,但是在功能上与其他智能手机并无差异。

方法:通过对用户的访谈、调查问卷、人物脚色体验法等设计要领努力构建老年人智能手机的交互界面模型,并拔取当今都市老年人为样本进行调研、对老年人智能手机的相关案例举行进一步的分析,最终确定了针对老年人智能手机界面交互设计的一些设计方法,并就老年人智能手机中最常用的视频通话功能进行具体解析,进行相关的设计实践。

三、研究流程图

5-6月份:

1.查阅相关文献并根据市场分析,归纳用户体验的原则和要素、界面交互的类型;

2.考虑设计接纳程度因素,总结了在老年人智能手机交互界面设计实施的各个阶段需要注意的设计原则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3.市场调研,通过用户访谈和问卷等形式的调研分析,分析该项研究在市场上的价值,并做调研总结;

4.总结研究成果及相关的不足之处,并对后续研究做出了一定的展望;

四、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过程:通过为期半个月的社会市场调研,通过调查问卷进行市场走访,结合市场反应做出了总结并分析改进,实践出合理的设计理论,总结出一些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能在交互层面为“基本的功能设置”、“交互方式自然合理”以及“多通道帮助设计”“个别时尚功能的简洁设计”设计出更简洁适合老年人的设计;在体验用嫖“通用性与专属性的平衡”、“坚持对传统的延续与创新”和“良好的情感体验”为主设计出更适应老一辈人的喜爱产品。未来发展趋势是“基于自然用户界面的交互产品”、“基于互联网功能的交互产品”以及“老年人专属聊天社交社区的出现”“基于老年人手机娱乐交互设计”。

五、研究结论

通过老龄化趋势下的手机交互设计研究,在手机交互设计的实施和改进中总结出以下几个问题:1在交互层面为“基本的功能设置”、“交互方式自然合理”以及“多渠道帮助设计”“个别时尚功能的简洁设计”设计出更简洁适合老年人的设计;2在体验层面为“通用性与专属性的均衡”、“坚持对传统的延续与创新”和“良好的情感体验”为主设计出更适应老一辈人的喜爱产品。并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和分析得出四个未来发展趋势,“基于自然用户界面的交互产品”、“基于互联网功能的交互产品”以及“老年人专属聊天社交社区的出现”“基于老年人手机娱乐交互设计”。

【参考文献】

[1]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2]史蒂夫.克鲁克.点石成金[M].北京:机器工业出版社,2016.

[3]比尔.巴克斯顿.用户体验草图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4]库帕.交互设计之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交互设计论文第6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交互设计;虚拟家居产品展示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1-0207-02

1 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是人工制品、环境和系统的行为,以及传达这种行为的外形元素的设计与定义。不像传统的设计学科主要关注形式,而是关注内容和内涵,而交互设计首先旨在规划和描述事物的行为方式,然后描述传达这种行为的最有效形式。

从用户角度来说,交互设计是一种能够让产品易用的、有效的并且能让人愉悦的数字技术,它致力于了解目标用户和他们的期望,了解用户在同产品交互时彼此的行为,了解“人”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同时,交互设计还包括了解各种有效的交互方式,并对它们进行增强和扩充。交互设计还涉及到多个学科,以及和多领域多背景人员的沟通。

2 虚拟家居产品展示

虚拟家居产品展示就是通过采用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计算机技术进行家居产品展示的方式。通过三维建模、动画制作、三维虚拟交互设计,将视频、音频、图像、动画、文字等多种媒体表现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多媒体的虚拟展示空间。不在现场的用户通过远程浏览的方式就能直观、形象地了解产品。客户通过对交互体验,会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3 交互设计在虚拟家居产品展示中的体现

交互设计是现代虚拟家居展示功能发展的需要,家居产品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交互性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按家居产品馆的功能将其分类,主要功能包括:浏览、选择、购买等。家居产品的展示与购买是不可分的,展示的过程要尽量与客户形成互动。通过互动可以调动人们的购买的欲望,使人们对产品产生兴趣,引发人们对产品了解的欲望,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购买的目的。

交互设计是现代家居产品展示设计的新的理念。交互设计在产品展示过程中,把信息传递给观众,这种信息的传递方法不是简单的传递与接收,而是观众主观对信息选择的处理。交互式也改变了传统的展品馆参观方式,由无目的性参观转变为有目的性的选择性参观,人们可以对感兴趣的展品多花些时间去参观,对不感兴趣的或暂时不需要的展品花很少的时间去参观或者忽略,这种由“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的方式,为客户提高了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获得更多有意义的信息。交互式展示还能为观众提供更多的参观乐趣与选择空间,它是虚拟家居展品馆与客户的媒介。

一个好的互动展示设计是可以令人们记忆深刻并可以使客户愉悦的选择喜好、必备的家居产品。

4 虚拟家居产品展示交互设计

4.1 交互系统构架

虚拟展示的交互设计主在于满足用户需要,提高交互的质量。而决定交互质量主要关乎于两个方面:一是可用性,二是用户体验性。虚拟展示并不是仅仅通过图片、文字、或视频音乐来取悦用户的低级工作。其中的交互系统的构架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为了使体验着充分与本展示进行交互,整个框架的交互部分要包括视角交互、色彩材质交互、款式交互及信息反馈、家居产品空间展示交互等内容。

4.2 视角交互

为了给用户以最真实和自然的视觉体验,在交互设计中要设置多种视角供用户选择,包括鼠标拖动控制视角实时变换、产品局部特写、人物真实视角等。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需要加入更多的浏览方式,比如通过键盘控制视野旋转缩放等,以及创建外部接口,通过捕捉体验者头部或者身体进行定位,根据体验者的角度实时的进行视角更换,再配合立体眼镜等其他外置设备,还可以还原用户一个真实和易用的人机界面。

4.3 色彩材质交互

家居产品的材质和颜色是客户选择时最关注的要素。往往很多客户在选择家居产品时只考虑了产品本身的色彩、材质,没有考虑到家居产品会对室内设计整体风格产生影响。那么通过这样一个展示平台让客户很直观的看到所选择的家居产品在自己家里环境中的真实效果。例如沙发,用户可以通过主界面的按钮切换皮质、布艺、毛皮一体等材质,让用户体验不同材质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不同效果,。色彩交互中要设定家居展示中一些常用的形容词,帮助客户选择不同风格的设计,例如高雅、稳重、清新、淡雅等。这样可以通过虚拟的色彩交互,可以使用户感受到同一环境中同一家居产品的不同色彩所体现出的不同感受。

4.4 款式交互及信息反馈

款式交互专门为用户提供了自由选择及其反馈的通道,用于商家和用户之间的沟通展示。以床为例,用户通过主界面的选择按钮进行切换,除了实时在外观上有所呈现之外,还会实时改变后台数据库,并反馈给商家。在主界面中还会直接显示各款式产品的尺寸信息、库存情况的基本信息。此外不同款式的床都会带入到家居环境中,这样用户在浏览交互平台的时候就可以真实的感受到床的材质、颜色、款式和性能,使用户获得直观的体验感。

4.5 家居产品空间展示交互

虚拟家居产品空间展示,按环境可以分为真实家居环境和系统设定家居环境,按浏览方式可以分为房间外多视角和房内人物的真实高度视角。

在真实家居环境下,客户可以根据自己家里的格局,通过交互界面自主设定卧室、客厅、餐厅等房间位置、朝向、尺寸等,系统根据设定生成虚拟房间,房间生成后客户可以再选择墙壁的颜色,地板的材质和颜色等相关信息。通过这些设定可以表现客户家里的真实环境,然后再根据客户意愿进行沙发、电视柜、餐桌、床等家居产品的选择,并摆放到相应的空间里,达到客户满意效果。这种交互方式适合已经装修完,但是还为选择家居产品而头痛的客户。

在系统设定家居环境下,第一步还是设定房间,房间生成后客户将自己想要的风格的关键字输入到系统中,例如田园风格、地中海风格、中式风格等,系统将根据客户要求生成房间的墙壁、瓷砖、壁纸、家具、摆设以及软装饰等。这样呈现在客户面前的是全部搭配完的整体效果,客户还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通过交互系统调整家具产品。这种交互方式满足了客户从装修到选择家居产品的全过程,让客户有一种真实房间的亲身体验。

5 结论

为了满足现代家庭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追求一种感官的美及精神的享受,家居设计的美感往往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所论述的数字媒体交互设计方法来实现虚拟家居馆的产品展示,能够有效的将人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完美结合,从而将最新最前沿的家居产品展示出来,营造家居氛围、构建交流和娱乐空间。

参考文献:

[1]海姆.和谐界面-交互设计基础[M].李学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王梓霖.“家居餐桌秀场”感性层面的交互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设计系硕士论文,2009.

交互设计论文第7篇

关键词关键词:交互模式;移动学习;移动终端

DOIDOI:10.11907/rjdk.171035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7)005005103

0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断推进,MOOC、微课、翻转课堂、智慧教育等教育的新模式、新思想风靡全球,人们对灵活有效的学习方式的追求也愈加强烈,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已悄然融入人们的日常学习中。目前移动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将资源下载到本地及通过手机软件进行在线互动学习[1],然而学习者在移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移动应用平台上的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并且主要以视频、文本为主,资源形式单一,缺乏交互,难以吸引学习者持续性学习。美国的理查德・迈耶等[2]在90年代期间的研究中发现除了一些多媒体信息设计原则之外的效应,交互性效应是其中的重要一种。研究发现,有效的交互性动画可以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加工和知识建构。因此,如何设计有效的交互动画移动学习资源,对于提高学习者的移动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交互相关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关注。国外对于交互动画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都相对成熟。理论层面上,提出了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和知识中心式3种交互模式,分别以教师价值取向、学生价值取向和知识中心课堂为导向;实践应用层面上,致力于研究拓展人机交互、数字媒体技术等领域,iPhone、iPad等移动终端产品的相继流行及语音控制能摆脱键盘鼠标束缚的功能实现,让手指触碰的移动学习交互研究广受关注。国内关于教学交互的直接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是对于多媒体课件的交互研究和模式建,以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江南大学为代表,陆续开始人机交互、移动终端交互技术领域的研究。纵观现有研究,理论层面上关注现有教学模式的交互模型研究相对较多,实践层面上呈现对人机交互和移动终端交互技术的研究趋势。

相对于已有的教学模式,移动学习正深入人们的日常学习中,移动终端交互技术的研究也少不了移动终端交互模型的设计基础,但是目前国内关于移动学习交互模型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通过对现有教学交互模式的研究,试图在已有交互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智能终端移动学习特征,提出符合智能终端移动学习APP设计开发的交互模型,以提高学习者使用移动终端进行移动学习的效率,并更好地支持教学交互。

1智能移动终端中的交互特点

随着交互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iPhone、iPad等智能移动终端产品的相继问世代表着全触屏时代的到来,这一阶段的移动学习特征是摆脱了键盘鼠标束缚,给用户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操作方式,使移动学习得到迅速发展,其交互研究也广受关注。

1.1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特点

研究表明,用户对移动终端设备交互上的最大期望就是简单易用、快捷方便[3]。4G时代的到来更使得全触屏智能移动终端与传统键盘设备相比,不仅能够处理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传输速度更是支持100~150Mbps的下行网络带宽,也即4G意味着用户可以体验到最大12.5~18.75MB/s的下行速度。其直接的操作方式更是便于用户理解,降低了用户认知负担。然而,现实用户在使用智能移动终端设备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影响用户交互体验的主要有交互设计因素和设备环境因素两方面。

1.2基于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特点

基于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设备特点。受移动终端屏幕尺寸、分辨率、内存、处理器等物理性质的影响,其信息呈现内容有所局限,内容设计应相对短小,以符合学习者的认知需求,学习者对小块的学习内容更能集中注意力。此外,当个人使用移动终端进行学习时,没有传统与教师间的交互,一切知识反馈都来源于呈现内容,因此内容的交互尤为重要。常见的内容呈现形式有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恰当有趣的交互效果能让用户的使用过程更加顺畅。动画是一种具有较高交互性的内容呈现方式,其主要特点在于播放时可以接受某种控制。这种控制可以是动画播放者的某种操作,也可以是动画制作时预先准备的操作。这种交互性提供了学习者参与和控制动画播放内容的手段,使学习者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②软件平台特点。基于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其实质是借助软件学习平台,整合优质学习资源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4]。学习平台的设计关系到内容呈现、学习记录、人机交互等多方面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操作设计上,要充分考虑移动终端的使用习惯,直观便捷的操作是学习平台的设计关键。此外,由于使用移动终端进行学习时缺少与教师的交互,知识反馈机制至关重要。

在基于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中,用户主要通过不同的交互方式来完成任务,同时体验过程中产生的交互效果。交互效果是相对操作方式而言,交互效果和操作方式都是用户与界面之间的重要互动,后者是人的手势,而前者是指界面对用户使用行为的反馈[5]。因此,交互设计是为了达到更好的交互效果,使用户在内容、行为和形式3个层面得到需求的满足。

2教学交互模型

教学交互有多种分类方法,一般的分类方法主要依据教学过程定义交互模型。依据概念形成的抽象程度可将交互分为深浅两种交互模型,根据不同环境中的交互,可将交互定义为不同层次的交互模型。

2001年,Laurillard[6]首次提出了“学习过程的会话模型”,该模型证明学习就是通过教学交互来实现的,教学交互是学习过程的基本功能属性。同时,也体现了在交互过程中的各类媒体:表述(Narrative)媒体、交互(Interactive)媒w、可调(Adaptive)媒体、通信(Communicative)媒体、制作(Productive)媒体;2004年,我国学者陈丽[7]认为,Laurillard的会话模型可以理解为“适应互”和“会话互”两个层次的模型,并在Laurillard的会话模型基础上,首先提出了远程学习中的教学交互模式和教学交互层次塔。教学交互层次塔类似于戴尔的经验之塔,经验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递进,从操作交互到信息交互再到概念交互,层次越高越抽象也越高级,并且操作交互和信息交互是概念交互的基础。从图中可知,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概念交互是产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因此,新旧知识的交互对学习目标的实现更加关键;2006年,国内学者丁兴富[6]在以上两位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教学交互层次双塔”模型,该模型将教学交互层次塔和远程教学中的交互层次塔合并,便于分析比较因师生时空关系和教学行为性质的不同导致教育形态和教学环境不同,从而带来的教学交互结构的差异。

3体系结构与功能设计

3.1智能终端移动学习APP中交互模型体系结构

不同的教学交互模式体现了不同学者对交互的理解,由于基于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区别于传统的移动学习,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必须考虑到设备特点和软件平台等多方面因素,不能完全照搬一般的教学交互设计理论。基于智能设备的移动学习中,学习资源的交互设计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良好的内容交互、操作交互和过程反馈能更好地促进概念形成。为此,笔者根据上述对其它教学交互模式的分析,提出智能终端移动学习中的动画交互模型,如图1所示。

智能终端移动学习中的动画交互模式主要分为两层,用户层和程序控制层。用户层主要包括学习者及其学习环境等。通过注册登录学习平台即可进入学习系统。用户通过简单友好的平台界面,轻松实现操作交互;程序控制层是本模型的核心模块,支持整个学习系统的智能控制和调节反馈,主要包含学习资源媒体、学习内容、媒体呈现方式、行为判断、反馈机制等,其核心功能依赖程序后台的行为监控和调节,对学习者的操作进行行为判断,并反馈为新知识或旧知识,再将判断结果传递为学习者已掌握的知识和以及未掌握的知识。若为未掌握的知识,则重新反馈为新知识,重新进行学习者和媒体交互。

3.2交互功能设计

移动学习终端的交互移动学习平台除了支持各种学习活动外,还能够智能地为学习者提供操作交互行为分析,判断并调节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作出相应反馈,不断调整学习进度。在功能设计中,后台脚本需要对操作行为进行智能判断与调节交互。

智能终端移动学习平台交互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即如果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相应的操作选择,平台APP后台则会根据学习者的行为,先进行行为判断,若选择错误,则对应的知识对于学习者而言是新知识;之后对其进行行为决策,将该部分知识调节为新概念,让学习者重新学习。行为判断的目的是了解学习者的掌握程度,与现实课堂上的水平测试一样,主要通过行为脚本设置相应操作选择,根据学习者的操作选择实现行为交互,然后根据行为判断所得的结果进行行为决策;行为决策将学习者操作选择对应的知识判断为新知识或旧知识,并通过调节作为反馈再次进行概念的交互,判断为学习者已掌握的旧知识或学习者未掌握的新知识。

4交互模型实现

根据智能移动终端APP交互模型的体系结构,实现了各种交互行为,学习者与智能终端设备之间可通过学习平台中的文本、视频、音频等媒体进行交互。

(1)概念之间的交互。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与概念的交互和内化过程,也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交互过程,本模型概念与概念之间主要通过后台反馈。一方面将学习者未掌握的概念作为新知识传递给媒体,让学习者反复学习;另一方面将学习者已掌握的概念作为旧知识进行储备。所以在设计开发APP时应注意概念与整体知识之间的层级关系,以及概念图的合理应用。新知识的呈现要符合学习者的学习水平和特点,概念与概念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2)媒体之间的交互。媒体与媒体之间的交互为非线互,主要表现为界面与界面之间的跳转以及场景和控件的分布。在设计开发APP时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使用习惯,界面风格要统一,场景与界面元素分布合理,适合移动终端阅读和操作,页面不能过多,文字内容符合学习者的视觉习惯,按钮位置和功能及界面跳转符合学习者使用习惯。

(3)生生之间的交互。基于本文中的交互模型所设计的学习平台APP可以提供一个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交流空间,让学习者参与其中。生生之间的交互给学习者提供了同伴,让学习者有了学习的参考者、咨询者和讨论者,同时也提升了学习者在APP中的存在感,从而提升APP使用频率。

(4)学生与概念的交互。此处所指的概念即知识,学习平台APP中概念的呈现大多是隐性的,部分文本类的知识点以显性知识的方式呈现。学习者在阅读、使用和操作过程中获得新概念,经过反复练习掌握新知识,将隐性知识内化,转化为旧知识。

(5)学生与界面的交互。学习者与界面间通过场景按钮、文字、视频和声音等媒体进行交互。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伴随语音、手势、文本显示、文本输入等多种操作进行选择,后台进行智能判断达到及时反馈的一个交互过程。

5结语

依托本文设计的交互模型,设计开发了移动网络课程,并选择教育技术学专业开展了教学实践。实践发现,首先,学习者使用基于本交互模型设计的APP频率相对同类教育APP有所提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参与讨论交流的频率较高,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频繁,体现了移动学习的宗旨和团队合作意识,增进了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其次,学习者根据APP界面导航,能够独自完成网络课程学习,学习效率较高。由此可见,基于交互模型的移动终端网络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师在课程中的主导地位,增加了师生间的交互。同时,良好的交互激发了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赵丽秀.浅谈Flash教学中的“做中学,做中教”[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4):163164.

[2][美]理查德・E・迈耶.多媒体学习[M].傅小兰,严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317.

[3]王海燕. 移动环境下触屏手机交互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2.

[4]贾靖林,杨玉辉. 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研究[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1):8082.

[5]秦敦涛. 基于可用性的触屏手机交互界面设计研究[D]. 沈阳:东北大学,2012.

[6]丁兴富.论远程学习的理论和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4):163164.

[7]陈丽.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J].中国远程教育,2014(5):2428,78.

[8]陈丽. 远程教学中交互规律的研究现状述评[J]. 中国远程教育,2004(1):1320.

[9]韦晓红. 基于远程教学交互理论的微视频设计开发与实践研究[D].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10]李鸣华.面向远程教育的智能虚拟教室的设计[J]. 中国电化教育,2008(6):97101.

[11]秦敦涛. 基于可用性的触屏手机交互界面设计研究[D]. 沈阳:东北大学,2012.

交互设计论文第8篇

论文摘要:分析产品设计中的认知模型,探讨设计中概念生成与交互的具体过程和作用。以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建立方法论基础,为设计师个体设计或团队设计的过程、组织和策略提供设计方法。

概念设计活动是一个从设计任务的要求开始,到概念生成及其可视化的过程。不论是设计师的个体设计,还是团队设计、协同设计,通过研究影响设计的行为和认知因素就能揭示概念设计活动的根本规律。或者说是设计问题中,研究从问题域到解域的具体解决过程、任务和步骤,对于设计研究和设计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1概念生成中的认知行为

概念生成是指设计师或设计团队能迅速产生多个有用概念,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也是一种认知活动。

传统设计模型将设计作为分阶段、线性或循环的过程进行形式化表达(符号化表达)。设计过程按照分类学分解为若干子阶段和子任务。尽管各种设计模型命名原则不同,设计子流程某些主要种类大体一致。设计过程主要被分为:问题/情境、综合/生成、表达和评价。

MarvinMinsky在其有趣的书《思维的社会》中提出:无论是人类的思维还是人工智能的思维,都是由原本简单的元素相连而组成,当这些元素组成一个整体时,他们又变为无限复杂的。

设计活动中,概念生成的思维活动应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创造性思维的实质,表现为“选择”、“突破”、“重新建构”这3者的关系与统一。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点在善于进行“重新建构”,有效及时地抓住事物新的本质,构筑建新的思维支架。创造性思维包括:灵感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分合思维、逆向思维和联想思维[1]。从方法论上讲,强化创造动因的团队激智方法,如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CBS法、KJ法等,都会结合运用各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研究具体的设计思维过程需要建立认知活动模型[2]。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研究设计思维(designthinking)。Schon,D(1983)建立的设计模型能够从认知方面来获取“设计师脑中的进程”,即把设计当作一种“反射性活动”,从设计问题到设计结果是一个接受(感知)—反射(解释)—反应(转化)的反射活动。Schon认为,设计是“与视觉媒介的交互”,目的是“为进一步设计提供信息”的过程,即设计思维的本质是通过与视觉媒介(包括纸媒介、数字媒介等)的交互过程,获得新的设计信息,实现设计创新。在这个研究中,设计情境(designScenario)被定义为2种属性,也就是2种问题形式:创造性设计与常规设计;2种限制情景:无限制问题与限制问题。

2设计过程中的交互

设计研究表明设计师通常不是显性地意识到他们按照某种设计交互顺序做设计的。对于实践,研究案例表明设计师应该有意识地运用交互,来实现设计创新。交互作为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体现了设计思维的本质,是设计研究的重要课题。设计师在个体或团队设计概念生成过程中的交互,是一种认知活动的交互,包括人机交互HCI(Human-ComputerInteraction),人人交互HHI(Human-Humaninteraction)。交互实质上是“2个(或多个)参与者之间交替听、想、说的循环过程”或者说是“两者之间(无论是生命体还是机器)连续的作用和反应的过程”。对于设计,交互取决于设计表达和生成,表达是交互的对象,生成是交互的结果。事实上,设计表达和生成能力强的设计师其交互能力和水平也高。

交互的信息是交互的实质,包括数据、图像、语音、行为。交互过程中,交互媒介也可分为传统的纸媒介(paper-based)和数字媒介(digitalmedia),见图1。基于纸媒介的交互,其交互信息是隐性的,基于数字媒介的交互信息被显性化了。后者较于前者,更加系统化、更加完整表述和更易被人接受和操作。

从设计认知活动分析,交互可分为:与自由形态的交互,例如和自己的手绘之间的交互;与数字形态的交互,如与建立的几何描述模型的交互;与由形态语法或拓扑机制发展而来的特定机制生成的数字表达的交互;和与由设计生成工具所表达生成的数字环境的交互[5]。

人机交互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人通过人机界面向计算机输入指令,计算机经过处理后把输出结果呈现给用户。人和计算机之间的输入和输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交互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其中数据交互作为人通过输入数据的方式与计算机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并且它是人机交互的重要内容和形式。

人人的交互是一种交流的活动,可表现为对话、问答、演说或者会议等,也通过计算机来辅助人人交互,甚至通过网络来实现远程的交互,人人交互不排斥人机交互。在数字环境下,可以设计并实现一个原型系统将多个参与人员和应用程序集中起来,实现不同地点的用户能同步或异步地交互。也可以通过传统媒介,运用团队激智方法在同一地点同步的交互。

3概念设计认知模型

概念生成的过程是怎样的?它和交互是怎样的关系?它在设计师的认知行为中扮演的角色?设计概念是怎样被提升、组合、适应、重用、抛弃和丢失的。设计研究者和认知学家都发展了各种程序模型来研究设计中的创造。这些模型通常是从观察设计流程和设计草案而分析发展来的。French(1985)提出了一个设计程序模型:分析问题,概念生成,图式(schema)化,和细节设计。这些模型,阐明了设计中的工作步骤或思维步骤[7]。

从研究设计活动的流程和内容,来分析可能的交互机制。IDEF0是以结构化分析和设计技术(StructuredAnalysisandDe-signTechnique,SADT)为基础建立了一种系统功能表达的工具。该模型帮助我们认识概念生成程序的不同阶段。在IDEF0中,由一个活动所生成的内容作为输出,它可以被输入、控制,或机制。这些活动控制,见图2。基于IDEF0(May-er,1992),建构了一个概念设计的认知模型(YanJinandPawatChusilp,2005)。

图2的模型包含概念设计过程中4个关键的认知活动和一个交互机制:分析问题,包括理解现存问题和探索再设计中需要满足和保留的需求和约束[4]。通过任务分析,设计目标被提出,约束和需求被定义。作为问题分析,问题求解标准也从设计目标中决定。问题分析的输出是一个完整的问题情境描述。

想法(idea)生成,指生成新的初始概念。根据所给的问题需求和约束条件,设计师从他们记忆中提取相关的记忆信息和知识来创造初始的设计概念。基于Finke(1992,Creativecogni-tion-theory,research,andapplication),Oxman(2002,Thethinkingeye:visualre-cognitionindesignemergence)和前面的认知交互模型,想法生成活动不只是记忆提取,而且是“两者之间(无论是生命体还是机器)连续的作用和反应的过程”。组成概念,是初始设计想法到设计概念的发展和构建过程。这个活动中设计师联结思维中先前生成或别人的想法或概念,这种想法的联结会转换为更加成熟的设计概念,组成可以看作是新的生成。

概念评估,是评价组成的概念是否满足设计需求,约束条件和评估标准。作为一个认知的过程,评估意味着设计师确认生成的概念是相关的、有用的、好的。相关的和有用的决定了概念是否满足需求和约束条件,同时设计标准决定其好坏。

概念设计认知模型中的交互机制,是为问题分析、想法生成、组成概念以及概念评估提供的一个支撑平台,通过传统设计环境的纸媒介,或是数字设计环境的数字媒介,设计信息通过交互机制,被交换和操作后形成设计认知互动。

图2中,交互机制中A可是点对点,也可以是点对多点的一个交互过程。交互机制本身可是一个CAD系统,或一种团队激智方法。如草图风暴法,其关键在想法或概念的相互激发。这个机制的优点是将多样的设计信息显性化,提供给不同背景的设计师。

作为交互机制本身存在一个二律背反,交互的信息越多越利于生成更多、更完备的设计概念,设计创新度也高;但交互的信息越多,设计师的精力和时间成本越高,不利于概念生成的。所以一个好的交互机制应该是有条理,分阶段,信息管理合理的。例如:参加一次团队激智的成员不宜多,避免交互过于繁复。设计一个交互机制应该是符合伦理,意图明确,注重实效,并包含合适的认知和情感刺激的[3]。

4案例分析

这里对一个创新性设计案例进行分析,这个案例为团队设计并且是多学科协同设计的过程。由一组研究生和相关专家组成的设计团队来完成一个产品——奥运火炬的概念设计,生成其造型特征并用一个宣传短片明晰和深化其概念,提供给后面进一步的设计。明确设计任务后,向团队成员说明设计要求和设计目标。

向设计师说明要加强交互在概念生成中的运用。见图3,运用草图风暴和书写风暴相结合作为交互机制,这种同步激智方法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规定约15min为一个循环,团队成员为10人。生成大量想法后,开始将这些想法进行组合,由相关专家评定,按照获得的信息进行进一步概念生成、组合,几个循环后进行细节设计,生成故事板和火炬的造型特征。由于设计过程有明确的交互机制,设计概念生成更加有序、有效和快速。新晨

为了进一步研究交互机制对概念生成的影响,还把这个设计流程引入到实际设计公司,观察在更加广泛和实际的设计情景中,交互机制的应用。采用近距离的观察来发现实际设计环境下认知活动,并用自然语言法(NLP)对设计过程进行分析[6]。设计的对象为手机,观察者作为团队的成员之一,研究发现,见图4。

如图4,设计师的设计活动都可以解释为设计师的信息处理通过设计过程中交互机制里传递的信息,以设计目标和设计流程为标准,将其进行分类和进行定性描述。可以看到设计信息应是显性的,促进性的。公式化的信息更加高效并符合设计问题情景,但是会缺乏创新性。另外作为背离问题情景的信息,不应全部否定,其中部分信息具有高创新性,可以修改后重用。

5结语

概念设计的认知模型明确了设计概念生成过程和交互过程,以及相互的联系,可以更好地分析设计的本质过程,提高设计交互的效率和设计创新性。从分析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概念生成和交互的行为特点,可以构建更加完备的设计交互机制来促进设计。

参考文献:

[1]简召全.工业设计方法学[M].修订版2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赵江洪.人机工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