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感染管理论文

感染管理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6 15:57:03

感染管理论文

感染管理论文第1篇

1统计学处理

依据浙江省三级甲等中医院评审标准,对实施精细化管理前(2009~2010年)、后(2011~2013年)按月抽查进入介入室前的行为(手消毒)依从性、按季(月)监测空气合格率、按月检测污染物处置合格率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介入室预防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质控指标:手术人员进入介入室前后的行为(手消毒)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气检测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污染物处置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类切口(椎体成形术、经皮血管内操作等)医院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了参与手术人员行为(手消毒)的依从性和污染物处理的合格率。

3讨论

3.1精细化管理的核心要义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科学化管理理念。日本的精益生产理论基础上产生了精益医院思想[4],而精益医院思想是精细化医院管理的思想基础。精细化管理的实质是将管理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科室在确立了“精细化管理”思想后,应结合科室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找出薄弱环节。精细化管理对管理者要求要尽职尽心,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我们以组织和流程作为精细化管理的抓手,是想尽量通过改变流程来改变人的习惯。一般认为直接改变人的认知(思维)难于改变人的行为。而改变人的行为是改变人的想法的最佳途径[5]。根据这个指导原则,在设计精细化管理流程时要求把复杂的事件简单化,把简单的事件流程化,把管理要求制度化,把多个流程形成体系化,形成了一个让人易于接受的操作方案。

3.2各项制度建设是实施精细化管理预防医院感染的基础

基层医院介入室一般只配备1台DSA设备,往往各科共用设备,如消化道的支架置入是污染手术,而经皮血管内操作与骨科椎体成形术等是无菌手术,各种手术之间存在交叉感染的隐患。另外介入手术参与学科、人员多也是其特点。参与各科医生无菌观念不同,发生医院感染的潜在因素增多。因此做好制度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有关规章制度建设,主要有《介入工作室工作制度》、《介入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介入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介入诊疗耗材管理制度》等。使人、物、洁、污物流符合功能流程和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必须使用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介入诊疗器材,建立一次性耗材使用登记本。医疗废弃物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世界性问题[6],使用后的一次性导管及椎体成形术用具等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要求进行处理,不得重复使用一次性介入诊疗器材。其他有关的消毒技术及医院感染管理均按卫生部《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执行。

3.3重点环节控制和持续质量改进是精细化管理中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

感染管理论文第2篇

1.1组建起全面的医院感染方面的管理组织

通过不断完善控制院内感染的体制来增大医院感染的领导力量,这是前提。首先成立专门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组成委员会的成员可以是整个医院的科室,而负责人由医院的院长、护士长、科室主任等担任,其职责是主要针对医院感染的途径来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如果在院内突发了爆发性传染性疾病可以迅速进行调查研究和制定各项控制措施;然后成立医院内感染管理科,并且派遣专人管理,制定医院常规的感染管理制度、考评准则,并且进行调查和检查;最后医院下属科室应该设立科室感染控制小组,负责本科室的感染控制、检测工作,同时提高本科室的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专业知识和技术,通过建立系统、全面的医院感染控制、监测管理制度网络,可以让医院感染控制、监测制度和各项措施得到快速、有效的落实。建立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具体细则:包括病房管理、治疗室、换药室医院感染管理、医院感染监测、抗生素应用管理等相应的细则。

1.2加强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提高其主动控制、监测医院感染的意识。

1.2.1医院感染专职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培训

医院感染所涉及的预防可控制知识是多方面、多层次、跨学科的,因此要求专职人员具备丰富、全面的知识,同时还要有很强的沟通、协调各科室的管理能力。只有不断的学习、了解最新的知识,才能让医院感染系统得到更加全面的完善和医院感染的专职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1.2.2医院感染科室专职人员为各科室各种人员相应的培训计划

例如:管理层、兼职人员、医护人员、新入职的人员、实习人员等,尽量做到全面、全场、深层。让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理念深入到医院每一位员工的深层理念中,以切断疾病在医护人员之间的传播途径。

1.2.3选派重点部门和科室的监控小组成员外出学习、参观,以学习更加先进的控制医院感染的经验,取长补短。

1.2.4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

及时让医院员工了解到国内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制度的最新动态是很重要的,而网络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其可以为各科室及时、有效的传递抗生素使用情况和微生物检测以及耐药的情况。可以转载一些国内重大院内感染新闻和最新动态,从中反馈各项数据和检查情况。

1.3定期或者不定内容的对员工进行医院感染的考核

针对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技术规范等来对医院各方面考核,包括医院各种硬软设施和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专业知识进行定时的考核或者不定时考核以及时发现医护人员关于医院感染上的理论知识问题,并且针对性的制定改善方案和制度。各科室每个季度应该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提交监控报告,并且向临床科室反馈最新的感染管理制度和方法。加强医院感染监督、检查,对于整改效果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持续质量整改效果

通过以上的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工作的开展,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预防意识明显提高,由一开始的抵触、不配合的情绪,转为最后主动接受培训、考核并且与医院感染工作小组共同商讨面对的问题和寻求解决办法。这一系列的持续质量改进的在医院感染上的运用,2014年对比2010年,医院感染的监控标本送检率从76.5%上升到89.4%,洗手依从性从原来的35%提升至76%,各科室的医院感染质量平均评分考核在持续性质量改进前的92.0分上升到97.6分。

3讨论

感染管理论文第3篇

医院感染管理科、护理部和医院感染的管理委员会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对医院感染的管理制度和控制标准进行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护理部和我院的感染科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给予管理制度的制定,可使各级人员在活动和操作时都能有章可循,并给予考核标准的制定,每个月都给予量化评分,将存在和反馈出现的问题给予整理和改正,把院感科的考核结果以及护理质量与奖金挂钩,使护理人员都能积极进行感染的防控。同时使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对规章制度给予严格落实。因为患者入院的安排到离开医院的终末处置,在这一过程中随时都可能有医院感染的出现,因此在感染控制的工作中,必须落实到每个操作环节,对于医疗用品都要有明确的管理措施。

2加强管理和监督

重点科室中有较大的感染隐患,容易在医院导致感染报复,比如,手术室、处置室、供应室、内镜室、重症监护室等。医院感染管理科要使护士长的管理职能进行充分发挥,并加强相应的管理和监督。对无菌物品给予良好管理,首先对其给予分门别类的放置,保持整齐的摆放,坚持上进下出、左进右出的原则,并使无菌的存放间做到清洁干燥,而在无菌物品的拿取前要严格洗手,戴帽子和口罩,穿工作服。并检查每样物品的有效期,对于过期的物品要再次灭菌消毒。对于无菌物品要有专门人员负责管理和发放,避免对患者使用消毒不合格的物品。根据医疗的废物管理措施,将医疗废物全部收集存放,并按照要求进行处理,避免在医院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并设立专门的登记本,对转运进行记录,并要求双方签名进行交接,规范处理医疗废物。

3加强培训

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良好控制的依从性和执行力,则必须要对护理人员采取专项培训,提高这方面知识和操作的能力。首先要进行岗前培训和全员培训,作为新上岗的和在岗护理人员的一门必修课,主要内容有标准预防、手卫生、消毒灭菌、职业防护和隔离技术。尤其加强手卫生,因为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较忙,有较多的操作,且没有完备的洗手设施,很多人员都只在操作后进行洗手,部分人员在操作前并没有洗手等清洁措施,因此就有戴手套操作不能够及时洗手的情况。在普及相关知识的同时,要在护理活动中积极贯穿这些防范措施,在相应的预防和控制中可使医院感染有所降低。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使其认识到如果因为自己的疏忽,而导致患者出现医院感染会带来较大的痛苦,从而提高感染措施贯穿的依从性。

4消毒管理

为减少院内感染,就要给予全面的消毒和灭菌。其中包括对器械的消毒,要求配套的镊罐,并加盖,一周进行2次灭菌。对于无菌镊,要保持干式存放的原则。对消毒液进行浓度的检查,用试纸检测浓度是否符合要求。对护理盘也要给予消毒管理,对护理盘给予全面清洁,能用一次性用品的就用一次性的,对气圈的用物给予定期消毒,并对气管内的套管给予煮沸消毒,每8小时进行一次操作。体温表在使用后要给予常规的消毒处理,并对盛放器皿给予清洁处理,并与被污染过的体温表分开放置。每个病房中都要有空气消毒机,保持清洁,每天清洗滤网,每周进行消毒;在换药室、治疗室和处置室中每天给予空气消毒机消毒,并进行准确登记。对床头柜、椅子和病床每天都要进行擦拭,桌面每天擦拭2次,床单及时更换,保持床铺的整齐和清洁。并给予良好的物品管理,使物品的包装坚持标准化和规范化,针对物品的种类选择良好的包装材料,对于无菌物品选择专人负责,并药物放置物品的货架与地面有20厘米的距离,并与墙面有5厘米的距离,且月房顶有20厘米的距离。针对有效期进行先后发放。

5结束语

感染管理论文第4篇

1.一般资料。分别选取感染科15名在职护士、5名医生、5名工勤人员为研究对象。其中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0~45岁,平均30.4±7.5岁;护龄1~24年,平均8.6±3.2年;中专5人,大专7人,本科及以上3人;主管护师2名,护师1名,护士12名;护理管理前后人员无明显变动。医生中男4名,女1名,年龄28~52岁,平均40.5±13.5岁。工勤人员均为女性,年龄31~48岁,平均38.2±9.3岁。为提高手卫生的规范性,科室自2014年起对以上工作人员实施规范化管理。

2.规范化管理的方法2.1全员培训。将手卫生作为每次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的重要内容,重新修订医院手卫生管理制度,组织全科医护人员和工勤人员学习《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将手卫生列为三基考试内容之一,提高临床重视度。开展手卫生宣传活动周,将手卫生知识以展板、视频、有奖知识问答和操作等形式进行宣传,内容包括对不同岗位人员手卫生知识的要求、手卫生的定义、洗手的重要性、洗手的方法、注意事项、消毒方法等知识[3],将制作好的“七步洗手法”的光盘发放到科室,并示范讲解。组织进行七部洗手法的现场操作演练,推动医务人员树立手卫生新概念。将手卫生培训的成绩与绩效考核成绩挂钩。2.2完善洗手设施。在科室水池旁张贴规范的洗手步骤,以提醒医务人员勤洗手、正确洗手。配有合格的洗手设施,增加快速洗手消毒设备,配速干手消毒剂,无菌皂液以及清洁干燥的擦手纸,采用一次性洗手刷。在病房走廊、治疗室、换药室等地点配备消毒剂的基础上,在病历车、护理车和治疗车也配备消毒剂。增加科室内洗手池的数量,将水龙头开关从手触式改为非手触式、提供洗手液和改进干手的方式等,每季度对手卫生产品的领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并反馈。2.3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将手卫生管理纳入医院日常规范化管理中,建立手卫生的监督管理机制,从管理层面提高思想认识,规范化、科学化的进行手卫生管理。发挥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作用,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规定的手卫生指征、方法,设计统一的表格和观察方法,对手卫生的监督、监测、检查、指导与反馈[4]。院感科定期对医务人员的手进行抽样监测,每个月公布检查结果和监测信息,促进手卫生管理措施的落实,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设置监控系统,不定时对医务人员手卫生的自觉性、洗手流程的规范性,手表面细菌监测、记录洗手效果达标情况等进行考察,奖惩分明。

3.观察指标。比较规范化管理前后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手卫生知识的知晓率以及洗手情况。(1)手卫生的依从性:根据洗手情况来判断医务人员的依从性,包括接触患者前、无菌操作前、体液暴露后、接触患者以及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的洗手率。采用隐蔽式观察法,由1名接触过培训的专业人员于每天的固定时间,对医护人员的洗手情况进行观察。(2)手卫生情况的知晓率:对作为科室研究对象的医生、护士及工勤人员进行考核,采用结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及科室实际情况制定手卫生知识的考核试卷,内容包括:手清洗的指征、手消毒的指征、手卫生的概念和自我防护知识,共30个问题,满分为100分。(3)洗手情况:依据医护人员实际洗手的规范性(七部洗手法)、洗手时间达到15s的比例、手卫生后监测的合格率以及手卫生消毒方法等来评价。其中手卫生监测的合格情况通过监测医护人员的手指带菌数来评定,以细菌菌落数≤10cfu/m2为合格。实施前后各观察50例次。

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数据统计软件,计量资料(x-±s)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规范化管理前后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比较。实施规范化管理后,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无菌操作、体液暴露后等洗手率高于实施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规范化管理前后医护人员手卫生得分以及质量比较。实施规范化管理后,医生、护士、工勤人员的手卫生知识知晓率高于实施前,洗手方法、手卫生消毒、监测合格率等高于实施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三、讨论

感染管理论文第5篇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8.074

通过对国家近20年余年来颁布的医院院感政策文献研究发现,护士在医院感染控制中占主要地位,而目前我国大多数护理专业未开设“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独立课程,开展较多的是医院组织的短期简单的医院感染培训,缺乏系统性[1]。基于此,笔者所在院校课题组通过多方的调查、研究,成功研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一门课程,现已对2010级学生投入使用,反响较好,现将课程研发体会报道如下,为研究者提供参考。

1针对不同对象调查课程设置情况

1.1对象一在校医学生。在课程研发前向在校医学生(含护理专业学生、中医临床学生、中西结合临床学生)发放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括3个部分:第1部分为医学生基本信息;第2部分为医院感染知识掌握情况、态度及行为遵循程度;第3部分为建议。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医学生对医院感染知识掌握不足,在校医学生希望通过医院培训、学校课程教学及带教老师教学等方式来学习医院感染知识[2]。

1.2对象二实习护生。在课程研发前对实习护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包括3个部分:基本信息、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及学校开设《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实习护生在实习期间遭受不同类别的医院感染职业危害,其中安瓿划伤、针刺伤居前两位,绝大部分护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并希望以理论授课和医院见习并重的方式开展[3]。

1.3对象三临床管理人员。对湖南省68名临床护理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临床护士医院感染知识薄弱方面及对医院感染课程理论框架的评分。调查结果显示临床护理管理人员认为临床护士在职业防护、传染病预防与隔离等方面需要加强,所有临床护理管理人员均认为有必要开设医院感染课程,绝大部分临床护理管理人员认为最佳授课方式为理论授课与医院见习并重,其中临床护理管理人员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内容的打分成为笔者课题组的重要参考依据[4]。

2《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构建

2.1构建教材内容在文献研究及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数十位专家进行论证,最终形成教材的章节内容。教材由

理技能和良好的服务态度,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成为临床护士必备的一种能力。操作过程中运用有效的沟通方式,不仅能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还可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4]。因此,在操作训练的全过程要求护生运用良好的语言表达,并做到规范、得体。除了课本上要求做到操作前解释,操作中指导,操作后交待外,还要求对患者给予适当的称呼,切不可用床号代替。对积极配合完成治疗任务的患者应表示感谢;对因技术操作不熟练或某种客观原因而影响操作的完成应表示欠意;为患者进行操作前应学会用商量的口气,征得患者的同意。将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放在临床技能培训同等重要的位置。

随着医院由技术竞争向服务竞争的转变,人性化护理已经成为医学文明和现代医院的重要标志[5],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更渴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关怀和尊重。为了使护生更快、更好地适应临床环境,在护理临床技能培训教学中,增加人性化护理理念,是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护生就业率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6]。

4结论

12章节组成,分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三大块,系统归纳、阐述医院感染的概念、医院感染管理的组织体系、感染暴发的处置措施、临床消毒灭菌隔离方法、医院感染监测方法、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以及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手卫生等多个方面,涵盖医院感染控制中护理工作的所有内容。

2.2明确教材读者人群医院环境下医师、护士、送检师、药剂师、后勤人员、工人等都在医院感染之内,医务人员面临的职业风险来源于各方面。《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可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教学使用,可作为医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的必读参考书,亦可作为医学生、临床护理人员在职培训书籍和医院管理人员、各临床科室医师、护士和感染控制的重点科室(如消毒供应室、手术室、检验科、血液透析室、内径室、药剂科等部门)工作人员的工具书。

2.3确定编写团队采取院校联合方式,结合医院、学校的优势特点,编写人员由高校护理教育者、传染病临床医师、医院感染管理专家、卫生监督专利专家、临床护理管理专家组成,教材主审由国内著名医院感染控制专家把关。

3教学是传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主要途径

3.1确定开课时间及课时分配笔者课题组认为要实现理论与临床无缝对接,应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一门课程安排在实习下点前进行系统学习,这对于已具备专业课程知识的同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能为临床顶岗实习奠定很好的基础。开课课时共16学时,学分1分,具体章节学时分配见下表1。

3.2授课方法目前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多媒体视频。除课本知识外,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扩展及专题跟踪研讨,课后加强学生拓展知识的获取,以了解医院感染新进展。

3.3初步确定评价方式由于缺乏可借鉴的经验,院感课程评价方式采用理论考试及闭卷的形式进行考核评价。

4小结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课程研发历经多方调研、论证、编撰教材及教学等阶段,现已开展教学,但由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是一门创新课程,国内尚无可借鉴的经验。在教学及研究的过程中,笔者的课题组成员认为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完善:(1)进一步完善教材建设。原医院感染部分内容散在《护理学基础》、《外科护理学》等课程,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教学内容重复,应以《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为中心,减少相关课程教学内容重叠。(2)完善课程评价体系。首先应革新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采用PBL教学、画图式教学、小组讨论、临床见习、调研等方法。其次丰富教学效果评价内容,采用多体系相联合,全面评价,进行多元化考核,如理论考核、学生调研、实践操作、创新能力考核等。(3)强化师资。由于院感方面的专业老师缺乏,应从学院选送教师参加医院感染专业学术会议,并派送教师进入临床相关科室研修,加强院感方面知识及临床实践。(4)深入院感研究。以教学为基础,科研为动力,深入学习和了解院感新进展、新问题,将科研知识、科研结果等应用于课堂教学,丰富课程内容,同时有助于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燕,晋溶辰.护理学专业开设“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的构想[J].中医药导报,2010,16(8):136-139.

[2]蒋新军,陈燕,晋容辰,等.对336名中医院在校医学生医院感染知识与行为状况的调查[J].中医药导报,2013,19(9):132-134.

[3]陈燕,朱正刚,蒋新军.实习护生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认知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13,27(7C):2208-2209.

[4]蒋新军,陈燕,晋溶辰,等.临床护理管理人员对开设医院感染课程态度及建议的调查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9):90-92.

感染管理论文第6篇

【关键词】 感染知识培训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4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00-01

医院感染管理是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医院综合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卫生部开展的“医院管理年”、“二甲医院复评”等活动中,医院感染管理都被列为专项检查的重要内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已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摆在了医院管理的重要位置。针对我院二甲复评中医院感染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充分说明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教育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前沿。现就医院感染培训工作现状进行分析探讨:

1 培训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包括各级各类医技护药等专业人员的感染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进修人员、新进院人员的岗前感染知识的培训;保洁人员、总务后勤、护工等消毒剂及医疗废物知识的培训;各临床科室兼职感染监测员的专业感染知识的培训;行政管理人员与医院感染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培训。

1.2 方法

1.2.1 集体讲解 如举办全院医技护药学习班,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来院讲座等。

1.2.2 参加学术会议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相关科室主任、护士长、兼职监控员参加省级以上医院感染学术会议。

1.2.3 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根据本院不同时期医院感染情况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1.2.4 影像教育 组织全院医技护药人员分批观看医院感染监控录像片、教学电影,进行直观、形象地教学。

1.2.5 即学即考 每次学习完毕即进行考试,85分以上为及格,对成绩不及格者再学再考,直至合格。

2 培训计划及内容

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培训计划及内容:如医院管理者进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临床医生进行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等的培训。护理人员进行医院感染与护理管理、正确洗手、医院感染的隔离技术、医院的消毒与灭菌技术等应用的培训。感染监控员进行医院环境微生物学监测标准等培训。保洁员进行医院感染的概念、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送的培训。

3 培训结果

3.1 通过理论考核与现场检查感染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及日常院感质控检查情况分析,护理及行政人员院感知识及执行力度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医生次之,保洁人员与总务后勤人员的院感知识较低。

3.2 从培训到会情况分析,护理人员培训到会率最高,后勤及辅助检查科室人员到会率最低。

3.3 从参加学会及培训班情况看,重点科室科主任、护士长参加会议频率明显高于其他职能科室。

4 分 析

4.1 护士和行政人员的培训率较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部分人群对医院感染知识的重视,尤其是行政人员能够积极参加到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这与国家近几年来加大医院感染的管理力度及医院领导对医院感染知识的重视程度有关,大家都迫切希望学习新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

4.2 保洁人员与总务后勤人员的培训率较低,这与他们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程度有关,这类人员年龄大、流动性大,文化程度普遍低有关。然而值得可喜的是通过学习他们大多数都能够对医院感染知识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注重加强思想教育,使他们认识到预防医院感染对他们个人、家庭、医院及社会的重要性。

4.3 医院感染兼职监控员的培训率较高,合格率较低,由于对此类人员的培训专业性较强,有些人员第一次接触感染知识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同时由于医院的一些硬件设施不到位,也使监控员掌握的医院感染知识与实际运用脱节。这也提示我们以后要加强实际操作的培训。

4.4 医技护药人员的培训率较高,合格率也较高,说明他们是医院感染知识培训的基础,只有做好他们的培训与实际运用的工作,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运用感染知识,创造优良的安全的医疗环境,提倡“慎独”精神,使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将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工作始终贯穿于医疗活动的全过程。

4.5 消毒灭菌效果的合格率偏低,大多数是因为消毒剂浓度不合格造成的,这也提示我们在以后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过程中要加强对消毒灭菌知识的培训力度。

4.6 医疗废物的正确处理较低,他们中的主要问题是医疗垃圾过满、医疗垃圾密封不严、医疗垃圾的记录不完整。但可以肯定一点,大家都对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的分类有了明确认识。能够正确区分,这也为今后对保洁、总务后勤人员的培训时要注重医用垃圾的清运和记录。

5 讨 论

5.1 存在问题

5.1.1 现行的医院感染知识学习没有系统的教科书,使培训有支离破碎的感觉,缺乏连贯性、条理性。

5.1.2 培训多侧重于学习医院感染专科知识 实际上感染知识是一个和多方而学科融会贯通的科学,目前我国缺乏一些相关的边缘学科对医院感染的影响的培训。如公共卫生学、职业伤害、流行病学、预防医学等等。

5.1.3 培训与实际有脱节的现象 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困难的问题。

5.1.4 工作与教学的矛盾 临床工作忙,病人多成为许多人不参加医院感染知识学习的理由,也是实际存在的问题。

5.1.5 培训的教师不能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 目前大多采用幻灯片教学,虽然形象化但却缺乏实际操作和动手的培养。

5.2 小结 通过对我院二甲复评院感培训的总结与分析,说明医院感染控制的教育是医疗质量的关键和前沿。发现医院文化的学习力,把医院发展与员工的发展结合起来,创造员工的终身学习的环境,建立并完善持续性学习机制。[1]主张进行有计对性、通俗易懂、循序渐进的培训。通过不断的培训学习才能发现医院感染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改进才能把医院感染工作做得更好。

感染管理论文第7篇

【关键词】 PDCA循环; 感染管理; 应用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5.098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各种新的诊疗项目的开展,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使医院感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医院感染管理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如何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保障医疗安全,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点。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运用PDCA循环进行医院感染管理,使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达到了一个较好的水平。

1 PDCA循环的定义与特点

1.1 PDCA循环方法 该方法是美国管理学家戴明先生提出的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基本管理方法,又称戴明循环,即通过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4个阶段的管理,使工作质量在不断循环中得到提高[1]。以上4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结束了,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实现阶梯式螺旋上升。PDCA循环实际上是有效进行任何一项工作的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对绩效管理尤其适用。

1.2 为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笔者所在医院实行医院感染管理与绩效工资挂钩的管理模式,把体现科学认识论的PDCA循环圈运用到医院感染管理的实际工作中。按照PDCA循环管理法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点从“事后整改”转移到“事前防范”,实行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等循环反复的科学工作程序。把感染管理各项工作进行有机地结合,使感染管理水平呈阶梯式上升,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更高目标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实践。

2 方法

2.1 计划阶段(Plan) 每年的年终,依据上年度工作完成情况、感染管理的薄弱环节等,制定下一年度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培训计划及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检查标准,为更好地应用PDCA循环圈管理开好篇、布好局。

2.2 实施阶段(Do)

2.2.1 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培训,提高主动参与管理的意识 医院感染管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贯穿于医院管理的各个环节,交叉渗透于各种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通过培训使全院医务人员熟悉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知识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从而克服医院工作与己无关的思想,提高主动参与管理的意识,关口前移,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培训形式采用医院集中培训、科室组织培训、送出去培养等多种方式。通过培训,逐步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感染管理队伍。

2.2.2 明确职责,细化管理 医院感染管理实行三级管理,即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感染管理科、临床感染管理小组,对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进行分级管理,各尽其责,各司其职。医院层层签订感染管理目标责任书,明确其职责,细化其分工,充分调动全院人员积极性,体现医院感染管理“重视环节质量,注重细节过程”的管理特色,把感染管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责任到人,避免出现管理上的真空,营造了全院上下一心的管理氛围。

2.2.3 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与应用 成立药事管理委员会和抗菌药物管理指导小组,每月进行抗菌药物前十位排名,对抗菌药物应用的不合理情况及抗菌药物耐药情况,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实行奖罚结合。将各科抗菌药物使用率、病原学送检率纳入医疗质量综合评价的目标性管理。

2.3 检查阶段(Check) 督导检查是对计划实施的一个评定,只有不断地督导检查,才能保证医院感染管理的行之有效。医院感染管理三级质控体系的建立和强化,可有效地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暴发与流行。感染管理委员会不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感染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感染管理科不定期到各科检查、督促、指导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做到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指正,每月书面汇总反馈一次。各科感控小组自查,每周1次,督导检查科室本周的医院感染管理情况,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实行感染管理科与各科室的感控检查双向反馈,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管理,避免出现工作漏洞。有利于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不断持续改进,体现了“医院管理年”活动提出的质量持续改进管理精神。

2.4 处理阶段(Action) 通过各级各类的检查,每季度对目标性监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找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讨论分析。将每季度的监测结果以“医院感染简讯”的形式向医院领导及各科室各部门进行反馈,并在每季度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上进行反馈,对于检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依照感染质量检查标准进行扣分,并与科室绩效工资挂钩。同时制定整改措施,确定下一轮管理目标,作为下一循环评价依据[2]。处理阶段是PDCA循环的关键阶段,是对这一个循环经验、教训的总结,不合理、不规范操作的纠正,改进措施的制定,再落实到下一个循环,如此不断循环,不断的提高工作质量[3]。

3 讨论

在我国,医院感染管理是一项新兴的管理学科,在过去和现在的医学教学中,没有完整的、系统的教学内容,各级医护人员对其管理理论、实践不够重视和理解,其执行力不高。如何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成效,是一个现实问题,而PDCA循环管理方法更能提高成效。经过笔者所在医院近几年的临床实践与检验,PDCA循环管理模式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达到了预期效果。医院感染率从2010年的3.07%下降到2011的2.45%,抗菌药物使用率从45.90%下降到43.73%。笔者所在医院应用PDCA循环管理程序,对照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坚持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科学循环,不忽略医院感染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使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呈螺旋式上升,最终实现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总体目标。

PDCA循环的基本原理在医院感染质量控制管理的实际运用,不但为医院带来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使医院感染管理目标更加具体化。从根本上摆脱了靠经验管理的传统方式,实现了由终末质量控制向环节质量控制的转变,由事后整改变成了事前防范,将结果控制转换成了过程控制,充分体现了现代医院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创新性。

参 考 文 献

[1] 潘绍仙.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212.

[2] 许燕卿,罗盛鸿,左亚沙,等.PDCA循环在医院传染病防治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3):1702-1703.

感染管理论文第8篇

关键词:老年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调查;药敏分析 【中图分类号】R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140-01

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多种抗生素的陆续产生和大量使用,引起医院感染的常见细菌也发生了变化,老年人是细菌感染的主要易感人群,呼吸道感染已成为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观察他们呼吸道感染菌群分布特点,以便对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62岁以上的呼吸道感染(包括院内和院外感染)病人的痰培养菌群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2009年1月2011年3月在我院内科呼吸道感染入院及其他疾病在住院期间(入院48~72 h后)并发呼吸道感染病人的痰培养阳性结果与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住院当日或住院过程中凡连续3 d痰培养中有两次以上阳性,且为同一病菌,符合下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病历资料完整的病例148份,其中男性110例,女性38例;年龄60~93岁,平均年龄73.6岁;148例中合并脑血管病23例、糖尿病16例、高血压病36例、肿瘤10例。

1.2 用自然咯痰法,清晨用清水漱口3次后,用力咳出气管深处的第一口痰。将痰标本送细菌室培养和菌种鉴定。

1.3 诊断标准:“医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感染诊断标准”[1]。

2 结果

2.1 院内感染患急性支气管炎3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32例,肺炎11例。院外感染患急性支气管炎6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60例、肺炎36例。痰培养细菌共536株,其中院外感染319株,院内感染217株。

院外感染占前五位的是铜绿假单胞菌69株(21.6%)、聚团肠杆菌37株(11.59%)、H2S-费劳地杆菌36株(11.28%)、异型枸橼酸杆菌33株(10.34%)、不动杆菌26株(8.15%)。

院内感染占前五位的是铜绿假单胞菌95株(43.77%)、不动杆菌44株(20.27%)、吉戈菲肠杆菌24株(11.05%)、嗜麦芽假单胞菌13株(5.99%)、阴沟杆菌11株(5.06%)。

3 讨论

3.1 本组资料取材于2009~2011年也呈现了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的势态,革兰氏阴性杆菌在院内感染中占95.9%,比国内文献报道的院内感染中占47.62%[4]和66.6%[5]明显增高;铜绿假单胞菌在院内感染中占首位,这与国内近期许多报道是一致的。本文还提示不动杆菌在我院院内感染中占重要位置(居第二位),而且较易与铜绿假单胞菌同时出现在一个痰标本中。不动杆菌被认为是条件致病菌,它的上升一方面与老年人肺部生理机能减退、机体免疫力低下、部分老年人伴发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疾病,并因此住院时间长或反复住院,增加院内感染和使用抗生素的机会,使耐药菌增多和条件致病菌致病有关;另一方面不动杆菌与铜绿假单胞菌一样带有多种耐药基因[6]易产生耐药性,这可能是它们能共存而难治的原因,上述因素也是革兰氏阴性杆菌上升的原因。

3.2 本文还显示无论是院内感染还是院外感染均是以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只是在构成比上院内感染(43.7%)高于院外感染(21.6%),其后四位的菌种虽然不同,但都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因而本文在我院的老年人的院内、院外下呼吸道感染菌群分布无太大差异,这与国内的有些报道院外感染以革兰氏阳性球菌占多数是不一致的,如黄怡等报道链球菌占48.6%,这可能与我们选的病例均为老年人,而且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急性发作者多,在院外已服用多种抗生素,因而给条件致病菌或体内正常定植菌以引起感染的机会,使其菌谱接近院内感染,因此针对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院内或院外)菌群分布的特点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全国肺部感染学术会议.医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感染诊断标准.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0;13(6):372

[2] 猎狞淳.感染细菌分离现状と药剂耐性の时代变迁.日本临床,1994;52(2):297

[3] 秦俊玲,韩呈武,王素兰 et al.10年临床感染细菌病原学与常用抗生素的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6;6(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