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电大教育评价论文

电大教育评价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6 15:55:37

电大教育评价论文

电大教育评价论文第1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电子商务;课程评价

随着社会迅猛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企业更多需要创新型应用型高级人才。对于应届毕业大学生而言,如果不具备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及技能专长则不能适应企业需求,高等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必须因社会企业需求发生转变。评价在校大学生是否适应企业需求是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量度。3-5年的高等教育一般以课程评价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但是传统课程仅以平时成绩、考试或结业论文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方式简单,未涉及学生学习过程考核。传统教学评价不能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易发现学生学习特长,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企业需要,故而传统教学评价急迫的需要变革。

根据以上分析,新的评价应具备多个维度,并应更容易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否提高、学生的特长技能是否被开放等等。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被各国教育学、心理学界誉为“哥白尼式的革命”,是教学评价改革的重要工具。国内外学者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研究已取得大量成果。盖静总结了美国多元智能在课堂教育的进展?譹?訛;郑军对国内大学生学习风格进行了调研?譺?訛;战秉聚利用多元智能研究素质教育?譻?訛。

国内现有基于多元智能的高等教育研究一般为理论研究,研究内容多为基础课程研究?譼?訛?譽?訛。而本文以专业课教学评价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构建新课程评价,并将新课程评价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对比调整课程评价前后两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应用新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应用新评价的学生学习成绩有显著提高。

一、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评价构建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具有九种智能,分别是语文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及精神和存在智能?譾?訛。每个人的能力不是单一能力的体现,而是以组合能力的形式体现的,从而形成不同能力、各具特色的个体表现。

作者所在学院已成立教育教学中心(CTE),“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改革是其中心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和培养。本文以“以学习者为中心”为目标,以多元智能理论是作者设计课程评价的依据,提出课程评价构建方法,对《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课程提出评价办法,并给出新评价的实践应用效果。

1.课程评价构建方法

作者认为课程评价构建的基本原则是以传统评价方式为基础,突出评价的多元性、过程性,评价的结果是对学习课程期间的学生综合评定。

(1)以传统评价方式为基础

传统评价方式应用多年,该评价方式具备一定的合理性,而新的课程教学评价仍处于探索阶段,故而不宜完全放弃传统评价方式。作者将以传统教学评价为框架,在设计课程评价时,保持考核内容仍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个大部分,在这两大部分中增加更多的评价内容以达到可以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特长的目的。

(2)增大多元性评价

新课程评价重点体现评价的多元化而非传统的考核方式。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辅导员和学生,通过教师和辅导员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来考核学生学习情况;其次,评价内容是多维化,包括知识评价、能力评价和学业内容评价和非学业内容评价,通过知识评价和学业内容评价考证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情况,利用能力评价考证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非学业内容评价来发现学生兴趣特长;最后,评价方式是多样化,包括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定性评价。

(3)重视过程性评价

在传统课程评价中平时成绩可以一定程度上体现对学生考察的过程性,但是想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及学生学习的特长必须增大考核的力度和考核的内容。以作者所在学校为例,一般平时成绩仅占20%-30%,考核的内容多以出勤情况和平时作业情况为考核依据,这很难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及学生的学习的特长。故而需要在平时成绩中增加更多评测内容以观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及学生的学习的特长。

2.课程评价设计

课程评价需因课程性质的不同进行调整,作者根据以上提出的课程评价构建方法给出了《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本科课程评价设计方案,如表1所示。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课程性质,对该课程的考核内容进行革新,加大平时的考核力度。

通过上表可知,《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课程评价中包含了多元智能理论中的五种智能,事实上根据课程的性质不同,每门课程可以评价不同的智能形式。课程评价不再是任课教师独有的权利,学生、辅导员和教师的共同参与,即参与评价的主体增多会使评价更加公平公正,考察也更加全面,学生参与评价可以增强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提高其精神和存在智能。增大平时成绩,可以更多的考察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的参与。另外,考试成绩按明细公布,使学生更加了解自身是擅长逻辑思维、语言表达或是人际交往等能力,教师也可以根据考试成绩鼓励学生某方面能力的提高。

3.实践应用效果

作者在一个完整的教学年进行新课程评价的实验,评价效果如表2所示。

从评价效果对比表中可以得知,多元化评价不以最终的考试作为评价结果,评价更加公正客观。学生的参与性增强了,使其更有兴趣学习该门课程,大大降低了不及格率。

新课程评价同时在《网上支付与结算》和《第三方物流》等课程进行实践,实践结果与《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结果类似。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评价,评价内容丰富,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特性发展。本文将多元智能理论与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多元评价相结合,进行了实验性探索,取得一定进展。新课程评价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教学效果,获取更多的教学回馈信息。对于教师而言可以通常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学习的情况,从而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实践中还存在不足,一些评价内容还需进行调整,更加客观准确的评价是作者进一步需要完成的工作。

引文注释

①盖静.美国多元智能学校的课堂教学环境设计探析[D].西南大学,2009.

②郑军.中国大学生多元智能分布和学习风格的调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

③战秉聚.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素质教育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3.

④夏海群.田径专项教学多元智能评价体系的构建[D].武汉体育学院,2009.

⑤吴明峰.感知学习风格、多元智能、大脑半球及动机间的关系及其对英语专业学生语言成就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0.

⑥Gardner H.Frame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M],New York:Basic Books,1983:21.

电大教育评价论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电大教师;校本研修;校本研修系统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3―0065―03

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发生了数次大规模金融危机。它不仅使得经济增长停滞不前,人们生活水平迅速下降,而且给教育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就电大教育而言,学习者收入的减少导致支付学费的能力降低,直接影响新学期的注册人数。但另一方面,就业岗位的减少使得参与成人教育的机会成本降低,在无法获得满意工作的情况下,人们会选择进修以提高自身竞争力和推迟就业时间,因此对成人高等教育的需求增多。所以说,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电大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上海电视大学松江分校为成人高校,学习者主要通过面授辅导与网上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教师的授课均安排在晚上和双休日,白天不坐班,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有限。如能充分利用学校信息化程度高、远程教育技术成熟的优势进行校本研修,将会全面体现教师的价值、发挥教师的潜能,促进教师的自主化、个性化、专业化发展。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将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从而在金融危机笼罩下的更为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 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的现状

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1]。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尊重教师个体的发展愿望,创设一切便利条件,形成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让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2]。松江电大历来重视校园文化、信息化建设,已形成自身特色,校本研修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笔者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考察了该校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的现状。

1教师专业学习情况

该校共开设18个专科专业、8个本科专业,专职教师38名,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24名,硕士12名,中级以上职称29名。教师目前没有专门的“专业学习平台”,获取教学资源主要通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上海电视大学网上课堂,自主学习可利用上海电大网站相关资源和“上海电大图书馆”提供链接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Apabi专业资源平台”等网上资源。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部分教师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主要还是读“纸质书”,一方面是习惯,另一方面是平台不完善。笔者在教研室得到了五年来教师教科研成果的相关数据:教师共109篇,其中核心期刊24篇。学校公开出版论文集1本。

2 教育技术培训状况

该校为每位专职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鼓励教师多媒体教学,并在计算机房组织教师参加了《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技术》、《网页制作》等教育技术课程的培训,约50%的教师通过了考试并获得证书。笔者通过多次观察面授课后发现,该校所有教师均能熟练使用PPT等软件辅助教学,效果较好。同时,由于电大教师需要利用“分校版”网上课堂进行网上授课和资源建设,教研室适时组织相关培训,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笔者观察了本学期开设的全部本专科课程资源建设情况和网上授课情况后发现,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基本达到要求,但资源组织和网上教学设计等方面仍有需改进之处。目前有两名教师在建设网络课程;录有“三分屏”的课程30余门。该校五年来共获得相关奖项:部级3个;市级24个。

3 教师集体备课情况

集体备课是校本研修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目前该校集体备课主要安排在周三下午的教研活动中,采用“面对面”的方式。由于电大的专业多,专业教师相对较少,所以集体备课既有针对专业的“小组学习”,也有教研组的“教学交流”或跨专业的“研讨”。学校还经常请上海市的教育专家到校做专题讲座和辅导报告。这为学校形成良好文化氛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教师评价体系

该校目前的教师评价体系“上海电视大学松江分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案”认为,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关系到学校的品牌与发展,是学校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在教学质量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占有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评价体系由学生、专业负责人、相关职能部门三方使用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构成。教师教学定性定量考核指标包括教学态度、教学任务、教学效果、教学研究等。

二 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的构想

通过对现状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松江电大的校本研修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信息化程度不高;教师具备利用信息技术从事校本研修的能力,但相应平台建设不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基本合理,但缺乏基于校本研修的及时评价、反馈的考核机制。结合上述情况,笔者提出构建“松江电大校本研修系统”的构想,因松江电大具备电大系统分校的普遍特点,故本构想适用于电大系统所有分校。

1完善教育技术培训体系

由于电大的远程教育性质,教师必须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课件制作、上网浏览等技术,尤其是引入了“校本研修系统”后,对教师开展教育技术培训就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同于一般的学科培训,对于教师而言,在教育技术能力方面,既有共性的要求,又有体现学科的个性化要求,甚至因人而异,形成排异性特质[3]。所以培训必须运用适合成人学习的“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真实情景、平等性、激活参与者的潜能和热情[4],同时将一次性培训转变为持续性培训,保证培训效果,从而有效辅助教学和校本研修。

2建立个性化的校本研修系统

本系统遵循“适应性学习”理论,它可以为远程学习提供更为优越的前提条件,以不同于传统的方法使远程学习更为简单、高效、个性化[5]。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该系统将树立“双向适应”的理念,不仅考虑各种模型及其技术的设计与实现,也力争尊重个别差异,符合学习者的“学习适应心理” [6]。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立足电大教师的需求,对“松江电大校本研修系统”的教师用户端功能进行如下设计:

(1)“专业学习模块”基本功能

教师通过注册登录该系统后,可根据需要进入“专业学习模块”进行自学和互学。“自学区”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资源,学科专家通过上传资源指导教师学习,实现专业引领。教师可通过订阅、浏览、下载等方式获得本专业前沿理论动态、研究成果、课程资源等,在一阶段学习结束后需提交学术论文、学习心得、优秀教案等形式的学习成果;“专业交流区”为同专业或相关专业教师学术交流提供平台,主要通过Wiki等基于Web2.0的工具。因为Wiki一般要求主题明确、坚定,内容有高度相关性。Wiki协作针对同一主题进行外延式和内涵式扩展,可将一个问题谈得充分深入,适合专业学术交流。本学科专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将参与部分专题的讨论,并根据教师参与的积极程度、发言质量等作出评价。评价结果记入“评价系统”,并反馈教师本人。

(2)“跨专业交流模块”基本功能

松江电大开设专业多,但各专业教师数量相对较少,部分教师必须承担跨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因此,开展跨专业交流不仅可以开阔教师视野、增进教师间了解,而且是提高其综合素质,更加胜任本职工作的有效途径。 “跨专业交流平台”包括“教师讲座”、“教学博客”、交流区三个部分,其中“教师讲座”的内容为该校教师的公开课、专题讲座以及该校专家的讲座视频,可供教师非实时观看。课后的互相评课是改进教学质量、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7]。但由于该校教师普遍教学任务繁重,用于同事间互相观摩听课的时间极为有限,而且白天不坐班、集中学习的时间较少,因此“教师讲座”扬长避短,可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作为教师校本研修的一个考核要求,每位教师一定时间内必须录制一次公开课或作一次专业讲座,同时对一定数量的其他教师公开课或讲座给予中肯评价,此项内容由专家考核评价后,记入“评价系统”。“教学博客”板块鼓励教师写“教学反思日志”,虽然教师担任的课程不同,但面对的教学对象基本相同,有共性特征,这个平台旨在加强教师在“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交流,为提高教学质量添砖加瓦。本版块的积极参与者在“评价系统”中获得加分,但不参与者不扣分。“交流区”拟采用BBS的形式,根据专业设置板块,如教师遇到法律问题,可进入“法学版块”咨询;如有理财困惑,可向财会教师请教。同时增加“文化交流”板块,突出校园文化特色,如结合学校的“读书年”活动设置“好书推荐”栏目,教师通过提交读后感等方式进行交流,提高其文化修养。

3完善基于校本研修的评价体系

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教师校本研修的效果。本评价体系分为教师自评、互评、专家评价三个方面。

(1)教师自评与互评

教师自评是教师根据一个阶段在校本研修中的表现为自己打分(见表一)。教师互评分为同专业教师、异专业教师评价,要求教师对同事在“专业学习”和“跨专业交流”中的表现给予客观评价(见表二)。

(2)专家角色的设计

本系统中的专家是指该校邀请的相关专业的知名专家学者、课程主持老师及相关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专家在该系统中担任“评价”角色,对教师提交的各项“作业”评定分数等级,作为教师考核重要依据。具体功能设计如图四所示。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充分利用了“网络”跨时空、多线程的优势,交互及时、资源丰富、高度共享的“校本研修系统”将在挖掘电大教师个人潜力、凝聚集体智慧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能够优化校园文化、信息化环境,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5-26.

[2] 佚名.[EB/OL].

[3] 沈书生.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对话活动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9,(3):13-16.

[4] 姚梅林.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J].教育研究:2002,(3):60-64.

[5] 余胜泉.适应性学习――远程教育发展的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00,(3):12-15.

[6] 边联等.适应性学习系统构建中的双向适应问题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3):9-12.

[7] 丁雷.利用网络提高课后评课的有效性[J].中国电化教育:2009,(3):71-74.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nceive of TV University’s Teachers’ School-based Teaching Research and Training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Take The Case of Songjiang TV University

ZANG Hong-yan

(Shanghai TV University Songjiang Branch, Shanghai, 201600,China)

电大教育评价论文第3篇

摘要: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OBE)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近年来由我国教育部发起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新一轮的高等院校审核评估,都是基于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本文以《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课程为例,提出并详细讨论了一种基于OBE培养模式的课程评价方法。在确定课程对专业培养标准的支撑矩阵后,给出了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具体计算方法和对应的详细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OBE);工程专业认证;课程目标达成度;培养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08-02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工程教育蓬勃发展。国家教育部2006年牵头正式启动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10年,决定在高校中展开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工计划”)试点工作,并把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作为卓工计划试点项目结题的必要条件。2013年,我国正式被《华盛顿协议》认可为预备会员,2016年,成为正式会员。

事实上,工程认证的内涵是“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目前,包括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在内的首批61所试点高校的卓工计划试点已近收尾阶段。因此,在OBE的实现主线,即定义预期学习产出―实现预期学习产出―评估学习产出中,“评估学习产出”是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我校卓工计划试点专业,在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课程为核心必修课,在培养学生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理论知识和工程能力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课程为例,着重探讨如何实现课程达成度评价。本文研究对进一步深化包括卓工计划在内的工科专业的工程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对培养标准的支撑矩阵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每个专业都具有自己的培养标准,一般包括技术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职业能力和态度、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工作和交流能力、复杂工程能力等多个方面。这些培养标准完全是由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所支撑,并由此形成课程对培养标准的支撑矩阵。我校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课程所承担的培养标准包括如“培养标准1:具有电路设计与分析、工艺分析、器件性能分析和版图设计等的基本能力”在内的共计8条,涵盖了从技术到沟通(团队合作)、到复杂工程能力等多个方面。为了便于评价每一条培养标准的达成情况,需要在课程内部所涉及的知识点、评价方式等对培养标准的支撑进行进一步分解。表1列出了《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这门课所支撑的培养标准1对应的部分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

由表1可见,评价培养标准1的达成方法采用了成绩分析法(考试、作业)和评分表分析法(讨论、演讲、课程设计等)相结合的方式。这是因为,我们认为,学生的电路设计与分析的基本能力不仅可以通过量化评分的方式进行考核,同时,在课程设计、讨论、演讲等具有一定主观性的考核方式中也能够较好体现。

二、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方法

为了计算某条培养标准在该门课程的达成度,首先需要对该培养标准的达成度的计算方法进行定义。在《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课程中,我们采用如下定义方法:

培养标准i的评价值= (1)

其中,样本班级为了保证具有统计意义,应该抽取好中差比例较为均衡的学生样本。为了保证样本抽取的客观性,我们抽取一个自然班。

依然以课程所支撑的培养标准1为例,2015-2016(2)学期能够支撑该标准的分值以及权重如表2所示:

分别对4个考核环节的该班级的所有学生计算平均分,并代入公式(1)计算,可获得培养标准1的评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表2中所列的各个考核环节的分值并不一定是该课程中该考核环节的总分,而应该是能够支撑该培养标准的该考核环节的分值。同时,各个考核环节的分值和权重应该总体稳定且动态优化的过程。为了保证达成度评价尽可能客观和合理,相邻两个学年的考核环节权重不应有过于剧烈的变化。

三、教学设计

为了更方便对课程所支撑的培养标准评价值进行计算,在行课前,需要精心设计教学大纲和教学活动。

1.根据所建立的培养标准与课程考核环节的支撑矩阵,合理进行教学活动。支撑矩阵应该包括课程所支撑的所有培养标准,以及每个培养标准所对应的考核方法及考核内容。在支撑关系中,难免会出现一个考核环节同时支撑多个培养标准的情况。例如,“(3)讨论”环节能够同时支撑培养标准1、3、4,其中1为相关的知识要求,3为团队合作要求,4为沟通能力要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是选择利用该评价环节总的评价值同时对3个培养标准进行评价,还是进一步对该考核环节进一步分解。在我校《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课程中,我们将“(2)讨论”环节分解为准备、汇报讨论2个步骤。其中“时浮敝秆生为了讨论所做的笔记,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而“汇报讨论”指学生的临场发言,反映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2.确定每一个知识点对所对应培养标准的支撑权重,并由此指导教学过程中各知识点的学时分配。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更能够把握重点。以表1中“单级放大器”课程内容为例,表3给出了一种详细的支撑权重、学时分配和教学设计。

3.合理设计每个知识点的考核方式。面向课程达成度的教学评价本身就是工程专业认证的重要一环,宗旨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达成度评价方式反映学生毕业要求能否达成,进一步反馈教学中的问题,指导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持续改进,最终达到实现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的最终目的。因此,课程中富有可实践性的知识点应以讨论、演讲、作业、课程设计等考核方式为牵引,采用综合运用探究式、启发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等进行授课。

四、结束语

在工程教育背景下,以OBE培养模式作为目标导向,能够有效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培养体系中课程达成度的评价结果,作为质量反馈环节的重要数据,对教学设计、教学管理和持续改进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提出的课程达成度评价设计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对工科专业的课程达成度计算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娜.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现状分析及其展望[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17(1):29-34.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电大教育评价论文第4篇

1、课题研究背景

(1)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1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1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1个重要课题。时至20xx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xx年4月也发表了1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2)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1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2、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2)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3)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1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3、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xx年5月-20xx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xx年9月-20xx年1月,开发软件

20xx年2月-20xx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xx年9月-20xx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2)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4、课题研究价值

(1)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2)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1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3)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1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5、研究基础

(1)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xx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xx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4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2等奖。

4、承担国家"95"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4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xx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1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2)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1。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1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地位。

(3)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1994年第2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xx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1届至第5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xx年(新加坡)、20xx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xx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xx年

电大教育评价论文第5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多元评价

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个重要内容。现行的教育模式重视学生智力单一性的培养,忽略综合素质教育(即多元智能)的培养,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潜能,以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多元智能的潜力,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呼唤有智慧的教育,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已成为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本文结合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从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两方面探讨多元智能的教学模式的应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设计合理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多元智能教学环境

传统的教学通常仅将智力范围局限在语文与逻辑方面,忽略智能的多元发展,造成许多具有其他方面的天赋与才能的学生受到了贬抑与忽视,采用单一的课程教法,以及“标准化”测验来对待所有学生,而忽视了个别差异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的教育与发展。对职高生的教育而言,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因为职高生文化基础知识较差,长时间处于学习的劣势使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因此,在课堂上就经常出现老师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台下学生自顾自,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枯燥,教学效率低下。“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可以轻松而有效率的,学习者本身也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发展,获得成就感。这就要求老师设计出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每个学生的差异,发展他们方方面面的智能。

在实际教学中,我多次采用多元智能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在教授高一英语Television:Good or Bad这课时,我指导学生课前做调查,研究学生看电视的时间及所看节目占的人数比,这是运用“逻辑—数学智能”让学生意识到电视对学生生活的影响;通过讲述现实生活中自己看电视所获得的得失经历,谈论电视的优缺点;听电视歌曲或学生唱歌展示一些好的电视节目说明电视的重要性,这是运用语言智能和音乐韵律智能来表达对电视的优缺点的进一步论证;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题为“Mobile phone,Good or Bad”的课堂辩论,反省如何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并充分利用好它们的优势,这是运用语言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处内省智能深化对待任何事物所应持的态度;通过讨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是运用“肢体—动觉智能”来自觉树立合作意识……这样,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如下:

课程名称:Mobile phone:Good or Bad。

课程目标:让学生通过此种模式,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和分析事物。

对学习者的预期成果:学生能以视觉、逻辑、语言或音乐等方式理解学习的主动性对学习的巨大帮助,并将之与他们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教室资源或材料:展示受电视影响的事例、辩论材料、教科书、多媒体课件等。

学习活动:

语言——学生讲述现实生活中看电视的经历。

逻辑——数学——做一份调查,了解学生看电视的情况。

空间形体——设计或提供几条名言警句。

肢体——动觉——讨论或辩论,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音乐韵律——聆听歌曲放松。

人际关系——小组讨论对电视和手机应有的态度。

内省——通过课后写小作文,反省自己看待事物应有的态度。

课程序列:1.语言活动;2.逻辑数学活动;3.肢体—动觉活动;4.空间形体;5.音乐韵律活动;6.人际关系活动;7.内省活动。

二、充分发挥多元评价机制,以促进学生智能培养

发展多元智能的同时要有相应的多元评价机制来确认和支撑。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纸笔测验手段。这种单一片面的评价极易导致学生片面、不健康地发展,极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造成心理问题,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的优势智力不是用纸笔测验可以测量出来的,考试或智商测验在预测学生在学校的成绩方面可以相当准确,但在预言他们走出学校后的实际情况时却无能为力。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就需要有新的评价方式。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评价学生要善于考查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因此,多元智能理论主张采取情景化的学生评价方式。在英语课中运用情景化的学生评价方式,主要有两种实施形式。一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价。教学过程本身也就是一个评价的过程。因此,应把情景化的学生评价融入教学方法中去,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评价学生。比如在辩论、采访、小组讨论、社会调查时,都应该积极评价学生。二是进行专门以评价为目的的评价。评价者要根据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设置多种情景,让不同智能强项的学生能以自己的智能强项来展示所学。比如,同是学习一项内容,对言语智能强项的学生可以要求他进行口语表达,对空间智能强项的学生可以要求他进行一项活动设计,对音乐智能强项的学生则要求他进行演唱表演,对人际智能强项的学生则要求他组织活动或辩论等。让学生以自己的智能强项展示所学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然,情景化的学生评价方式,并不是多元智能评价观的全部内容。如多元智能理论还强调评价的主体多元,评价的主体包括:学生自己、同学、家长、教师、社区人士等。多元智能理论还主张使用多元智能档案袋来记录学生的情况。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郭福昌.多元智能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2004.

电大教育评价论文第6篇

关于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XX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XX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

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XX年5月-20XX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XX年9月-20XX年1月,开发软件

20XX年2月-20XX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XX年9月-20XX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XX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XX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

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XX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部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部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XX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XX年(新加坡)、XX年(台北)

9、《改善学习--XX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XX年

电大教育评价论文第7篇

关键词:中职校;课程;问题;多元整合理念;对策

作者简介:周如俊(1967-),江苏涟水人,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机器人离线编程与职业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2010-2011年度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中职校课程多元化有效整合的案例研究——以连云港为例”(课题批准号:2010059)的研究成果,主持人:周如俊。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1-0036-05

课程作为维系职业教育实践活动内外环境的一个“多元互动”的动态系统,决定了中职校“除弊兴利”课程改革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多元整合的系统工程。因此探索一种科学而有效的多元整合职教课程模式创新的策略思想,对当前中职校课改指向既有理论意义,更有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笔者管理实践,以中职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对课程设置存在问题与有效策略作简要探讨。

一、中职校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缺乏“融合性”

中职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主要包括日常的教学(公共基础课程知识与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课外技能兴趣小组辅导教学;国家、省、市技能大赛集训教学(车工、装配钳工、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电气安装与维修等);单招对口高考(高职升学教学)专业教学(语数外;专业综合理论:机械基础、电工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动、机械制图、 电子技术基础;专业技能:车工技能、钳工技能、电工技能)。当前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正呈现出边缘化的发展趋势:一是学校不断压缩公共基础课程知识与专业技能课程中理论教学的同时,甚至为了技能大赛,成立了竞赛小组,取消了必需的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中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实施所谓纯技能教学与训练;二是部分学校从一年级就开始成立了应试的单独高考升学班,其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程中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动手能力培养严重脱节等,导致学生专业技能课学习积极性下降。

上述“四类课程”教学方式其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必备的公共基础知识与专业理论知识是中职日常的专业教学基础,课外技能兴趣小组辅导是桥梁,技能教学与训练是其核心,国家、省、市举办技能大赛是技能教学与训练的强化与综合,对口高考是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教育的需要,其教学是中职日常教学的升华。目前现状是不少中职校四种教学方式呈现“四张皮”,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性、统筹性、融合性。这与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是严重脱节的。

(二)课程定位出现“功利性”

中职教育既是指向职业性的就业教育,又是指向教育性的发展教育。当前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评判中职校教育质量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标准有失偏颇。一些中职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育片面强调“就业教育”,实施所谓的为用人单位量身定做急需人才的“订单培养”,仅重视维修电工、装配钳工等职业资格考证教学。事实上,这种误导使职业教育退化成器具型教育。从而将中职校简化成了一个就业培训场,主要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的适应性训练。此时学生则成了一个盛装企业所需岗位职业技能的器具,专业教学则演化为长期单一、机械的“制器”技能训练。其后果是熄灭了学生的创造性火花,导致了学生技能单一、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缺失,学生现在是就业者,未来却可能是失业者,不利于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不断变化的需要。

(三)课程实施走向“唯技性”

现在的中职校越来越像培训机构。在实际工作中,把职业教育看成纯粹是为“职业”而举办的“教育”。于是学校的功能越来越“技”,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就业岗位群确定越来越窄,学生的适应性越来越差,学校越来越不受企业欢迎,专业设置以及课程体系越来越不重视夯实基础。中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还必须满足职业变动的需要,必须满足个性发展的就业需要和实现人本性目标的个性需求。不仅培养学生基本的岗位职业技能(学生具备岗位就业的“看家本领”)——“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在专业技能之外的职业素质(人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习惯)及职业通用能力(沟通表达、协调合作、学习创新、适应控制、分析应对等综合表现能力)——“软技能”。

(四)课程改革产生“自娱性”

课程改革是一个自上而下开发过程,这是一个按“市场调研、岗位分析、课程标准研制、教学计划制定、教材编写、教法研究、课程评价”等基本流程进行的不断补充、删除、修正等反复完善过程。但是目前中职校课程改革简单地通过行政命令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一刀切课改管理只会导致整个工作流于形式化。当前中职校课改的最大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资源极度不足、严重不适、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开发与共享。普通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大多由国家统筹安排,由专家负责。而中职校的课程开发,诸如教学改革、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教学研究等方面,都是压在一线职校管理者和教师身上,中职校课程都围绕行业转、围绕产业变、围绕岗位改,一是变化之快,二是要求之高,三是个性之强。再加上基层职业学校对课程改革普遍未形成全局观和发展观,导致中职校课改自娱自改,闭门造“改”,有的开发内容转的已过时,有的整合内容已脱离岗位实际、学生实际,有的是在做重复劳动、浪费财力物力。

电大教育评价论文第8篇

摘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职业教育实践中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即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电工基础是电气技术应用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校本教材(一体化教学工作页)的开发、教学环节的课程设计、过程评价方式改革等方法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本文以电工基础教学为案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 :综合职业能力 电工基础 教材开发 课程设计 过程评价

综合职业能力是整体化解决综合专业问题的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职业或若干门相近的职业所必备的能力,是个人在职业工作中和社会中的科学的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是科学的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基础。综合职业能力是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生活,从事职业活动和全面发展的主观条件,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接收和处理能力,经营管理、社会交往和不断学习的能力。

一、电工基础课程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电工基础课程是培养电类专业高技能人才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必当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成长,满足职业要求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电工基础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包括:电路知识,电学基本物理量,电学基本定律,交、直流电路的分析,磁场和磁路知识等。

电工基础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包括:识图绘图能力、实验能力、操作能力和故障排除能力等。

电工基础能够培养学生其他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安全用电、积极答问、团队协作、为人处世、自主学习、口头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耐心细致、不断创新等等。

二、教材开发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的保障

1.选择与实践相结合的素材

案例一,估算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三相四线制电路的单相触电电流(节选自“串联电路”一节)。

这里计算中接地电阻带入的是最大值,所以估算出的人体电流为最小值,致命电流为50mA,因此单相触电十分危险。

上述案例能够提高学生知识、技能、安全用电、耐心细致等综合职业能力。

2.增加人文阅读材料

案例二,科学家小传(节选自“电阻”一节)。

欧姆的父亲是一个技术熟练的锁匠,对哲学和数学都十分爱好。欧姆从小就在父亲的教育下学习数学并受到有关机械技能的训练。这对他后来进行研究工作特别是自制仪器有很大的帮助。1817年,他的《几何学教科书》一书出版,同年应聘在科隆大学预科教授物理学和数学。在该校设备良好的实验室里,做了大量实验研究,完成了一系列重要发明。他最主要的贡献是通过实验发现了电流公式,后来被称为欧姆定律。1826年,他把这些研究成果写成题目为《金属导电定律的测定》的论文,发表在德国《化学和物理学》杂志上。欧姆在1827年出版的《动力电路的数学研究》一书中,从理论上推导了欧姆定律。为了纪念他,人们把电阻的单位命名为欧姆。

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很多名人传记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一些物理量、定律都是由人名命名的,有些人物博学多才、有些人物勤奋刻苦、有些人物不畏权贵、有些人物勇于创新,例如亨利、法拉第、安培、基尔霍夫、奥斯特等等。

名人传记能够启迪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自主学习、表达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职业能力。

实践证明开发特色校本教才是提升综合职业能力的有力保障。

三、教学环节的课程设计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的方法

1.增设验证性试验环节

案例三,验证叠加原理(节选自“叠加原理”一节)。

实验器材:学生实验台(插板型含直流电源)、直流毫安表、直流电压表或数字万用表、直流稳压电源。

实验目的:验证叠加定理,正确使用直流稳压电源和数字万用表,掌握支路电流和电压的测量方法。

实验步骤(学生可自行设计,此步骤仅供参考):

第一,完成叠加定理电路的连接和测量。

第二,令电源一单独作用,测量各支路电流与各段电压。

第三,令电源二单独作用,再次测量各支路电流与各段电压。

第四,令电源二数值扩大2倍并且单独作用时,测量各支路电流与各段电压。

第五,令电源一、二共同作用,测量各支路电流与各段电压。

第六,把测得的数据根据叠加定理的内容进行分析、计算、比较,从而验证叠加定理的正确性。

第七,把电路中任意一个电阻改成二极管,重复第二至六步。

实验总结:根据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实验结论,即验证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分析各电阻器所消耗的功率能否用叠加定理计算得出。

验证性试验设计时可先引导学生预想结论,再通过实验验证结论,最后指导学生总结结论,其教学效果明显高于传统的理论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知识认知、实验技能、自主探究、团队合作、创新精神等综合职业能力。

2.在课堂练习和作业中增设改错练习

案例四,改错练习(节选自“电阻的并联”一节)。

三个不同阻值的电阻R1、R2、R3并联,四个同学在计算等效电阻时分别用了不同方法,试分析他们的方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改错练习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有效地避免学生再犯类似的错误,更重要的是,这一环节的设计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耐心细致、严谨认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上述实例表明对教学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方法。

四、过程评价改革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的量度和催化剂

电工基础的过程评价包含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三方面。学生自评是由学生对自己参与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体验参与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学生互评就是让学生对每个人在团队或小组活动中人际关系、合作精神、参与情况进行评价,使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进步,又了解自己的不足,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评价要将学生基本表现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的综合能力及作业完成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

过程评价改革既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与他人的不足,又能使教师客观地评价学生、反思教学,更重要的是在自评互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显然科学有效的过程评价改革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的量度和催化剂。

总之,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亟待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研究探索。令人欣慰的是,上述方法一直得到同事的支持并深受学生的欢迎。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今天这个“传道”的“道”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职业教育中体现为学生的品德和综合素质。提升综合职业能力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也是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更是职业教育实践中值得探索的永恒的话题。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覃小珍.电工基础[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