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11 15:27:51

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第1篇

关键词:问题;激活;语文课堂

一、保护独立见解,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在国外,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老师最喜欢给中国学生讲课,因为心情可以轻松,照本宣科即可。——中国学生从不向老师提问,以此装懂。因此,转变教学观念迫在眉睫,新课标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并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鼓励学生质疑提出问题,谁问倒了老师谁就应该受表扬,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问题意识的强弱与教师的教学态度有密切的关系,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很多,教师要突破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好学喜欢探讨的天性,大胆探索,敢问,乐问。因此,课堂上,无论学生的提问是否打断了老师的思路,还是学生的提问与老师的讲课内容“风马牛不相及”教师都应热情地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对其发散性思维,创造性的发现给予诚恳的表扬。因为,这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能敢于提出问题,使教学中的信息交流双向进行。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增强了自信心,发现了自己的潜能,培养了创新意识。

二、 改进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课堂上,教师可根据课堂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过程,利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巧设疑问、以趣激疑、以问设疑、以疑导思,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教师再与学生一同讨论,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这样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在“质疑——探索——研讨——创新”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了创新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像山那样思考》这篇文章时,在上课前可以先让学生听一听群山寂静中狼嚎的声音及观察几组环境污染的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引导学生提出:(1)这声狼嗥对于不同的生物,分别有着怎样的意义?(2)环境为什么会污染?(3)狼嚎和环境污染有什么联系?当学生把这些问题提出来的时候,就成功了一半,要解决这些问题,老师就得当好解决这些问题的辅助者。这种经过思索而获得的知识会更牢固、更扎实。所以说学生质疑问题,教师启发诱导释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 为学生创设提问题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问题

营造积极、气氛宽松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质疑的情境,通过教师的点播、诱导,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从而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

问题情境,就是通过教师设置有难度的问题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营造一种强烈的课堂求知气氛。以预设错误为例,如课文《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从文题看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如果学生不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学生往往认为写荷塘月色美景是抒发了作者生活自由自在,喜悦的心情。因此,我让学生看完文题之后,就说:“作者营造的环境真美,生活的真幸福自在,真惬意!”当时,个别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时代背景的学生立即反驳我,我马上作了一个现场调查,把学生分为“支持”和“反对”两组;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找出能证明各自观点的语句;然后,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大家认识到:作者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当然,设计错误的频率不能太多。如果学生没发现错误,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要主动指出或“承认错误”。若用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就不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既能引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产生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又利于语言表达。

四、 加强学法指导,学会自主学习

学法指导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的体现,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 。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或学生的交流之后,学生往往能获得一些新的学习方法。但是这种新的方法通常只是陈述性的,假如不经过练习,学生很快就会忘记。此时,教师要及时地提供适当的情境,给予持续的练习机会,鼓励并引导学生使用新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无须花费太多的精力也能逐渐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学会新的方法后,教师还要帮助他们回顾学习中的每一个步骤,使他们脱离学习情境后,仍会使用该方法。学习中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是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学生必须形成的能力。通过画简笔画是理解句子的方法之一。画简笔画,既促使学生认真地咀嚼语句的含义,又可以使老师从简笔画中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问题教学法第2篇

启发性 层次性 延伸性 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B-0080-02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立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引导学生开展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建构主义理论主张“通过问题来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结构和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引导他们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问题的启发性

良好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避免“无问而问”的做法。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经常提一些过于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全体回答。这样表面看来似乎是学生全体参与,但实际上学生中有不少是滥竽充数的,是被动思维的,这样的提问收益不大。如“水可以喝吗?”“食盐有咸味,对吗?”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上无疑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提问,首先要有启发性,即课堂所提的问题应该能引起学生思考,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踏上获取知识、提高认识的路途。例如,上《自然界的水》复习课时,由于时间少内容多,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启发学生归纳水的知识:“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水能发生变化吗?”“水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哪些贡献?”“假如我们变得很小很小,在水中穿行时,你会看到什么?”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启发,学生不仅复习了水的性质、变化、用途、构成和水净化、水污染等知识,还复习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分子、原子、分子之间有间隔、水分子不断运动等知识。在问题的启发下,学生积极思维,把知识由点到面进行全面的归纳整理,教学容量大大提升。这对于复习课来说,无疑是很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课堂中提出的问题会影响课堂效果,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仅能使学生比较顺利地解决问题,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充分活化。

二、问题的层次性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问题跨度太大,思维的层次性不明显,容易使学生的思维陷入困境,学生无从回答问题,造成教学时间浪费,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跨度要适中,要有合理的递进性和逻辑性,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能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网,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对一些跨度大的问题可将它细化成几个有逻辑关系的小问题,使问题的层次性突现出来。

例如,上《溶解度》一课,学生刚刚学完饱和溶液的概念,接着就向他们提问:什么是溶解度?学生照着课本读了几次溶解度的定义,但其实没有几个人是真正能理解的。这是因为教师提的问题太突然了,学生根本不明白为什么“溶解度”这个概念中要有“温度、100克水、饱和溶液”这些因素,只是机械地去记忆溶解度的定义,思维难度太大,不利于学生掌握其中的要点。后来教师改变了策略,把原来的问题细化成以下几个问题:你们觉得食盐和硝酸钾两种物质,在水中哪种溶解得多呢?如果水温不同或者水量不同还是这样吗?如果不饱和又会怎样呢?这又说明二者的溶解程度与什么有关?这样通过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就能顺利地理解“溶解度”这个概念,教学效果很好。

三、问题的延伸性

课堂中,许多教师都会适时提些问题给学生课后思考,这些问题是否提得合适要看问题是否具有能动效应,即能否激发学生延续学习的兴趣。也就是说,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延伸性,即在问题的情境中既有当前教学的基本内容,又有与之相关的,值得学生去回味、思考的内容,能营造出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心理境界,使学生的学习得以延伸到课外。

例如,在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课后,提出思考问题:除了课本上的实验外,你还能设计哪些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呢?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设计。在第二天的化学课中,他们提出了各种实验方案,有“瓶吞鸡蛋”“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水中”“用红墨水柱观察气压变化”等,反映了他们的思维很有创造性。可见,延伸性的问题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问题情境的设置

提出问题的背景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因为它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动力。教学情境的设置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化学教学中常在实验情境中设置问题。

生动、鲜明的实验情境可以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使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变得容易。例如,在做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学生常常会有“酸碱反应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实验中为什么要用酚酞?红色突然褪去说明了什么?”等疑问。为了消除这些疑惑,可设计一组对比实验:先在烧杯中加入少量无色NaOH溶液,然后滴加稀盐酸,在滴的过程中一直没有现象出现,这时问学生:NaOH与HCl到底有没有反应?学生各抒己见。紧接着提出新问题:如何才能证明NaOH与HCl起反应了呢?这时再做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不仅证明了“NaOH和HCl能发生反应”,而且使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要用指示剂”,获得了“反应不一定有现象”的认识。此时,接着再问:其他的酸碱反应都没有现象吗?红色褪去后的溶液呈酸性还是碱性呢?……这些问题层层深入、难度增大。这时顺应学生的问题进行解释和进行探究实验,学生就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更好地理解知识,激发后续探究的兴趣。

问题教学法第3篇

为了便于分析“问题教学法”的利弊,不妨把两位老师的板书问题展示如下。

《香菱学诗》所提问题:1.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2.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3.黛玉在指点香菱学诗门径时讲了哪些方面?4.黛玉的教学方法有什么特点?5.香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对香菱的三首诗有什么看法?

《窃读记》所提问题:1.文中的窃读怎么理解?“我”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会想尽办法窃读?怎么窃读的?2.窃读给了“我”怎样的感受和体验?3.如有机会面见作者、书店老板、店员,你想跟他们作怎样的交流?作者某天签名售书,她可能怎样寄语读者?

一、问题的设计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前提

首先,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根据教学目的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并围绕这个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问题,是确保问题教学法成功的关键。

《香菱学诗》文章内涵丰富,教学内容庞杂,要在一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选择必须非常集中。教师针对此课提出的几个问题:第一题是对文章思路的理解,第二、三题分别从学诗者和教诗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内容,第四题则从小说教学的角度,归纳人物形象,同时又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赏析诗歌。四个问题,五个角度,把这篇文章隐含的教学内容全面展开,在短短的一节课,学生无法完成这些学习内容。《窃读记》课例的几个问题,以“窃读”一线贯穿,从理解作者窃读的过程到窃读的感受,然后跳出课文,用说话活动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窃读”的感悟,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设计目的非常明确。学生阅读时关注于一点,不断深入,利于学生保持阅读兴趣,对文章的理解更深透,提高阅读效率。

其次,问题展开的方式影响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要关注问题由谁提出。比较遗憾的是,这两堂课的问题都是由老师导入新课后直接提出。其实学生在看到文章标题,初步阅读课文后,他一定会有自己的阅读期待。以学生的阅读期待作为教学的起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更能唤起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教师的作用,在于引领学生不断地从文中找到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阅读思考,形成新的期待视野,在这个不断轮回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得到对文章更深入的理解,也在主动质疑、主动探究、主动发展的过程中提高了自主阅读的能力,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第二,要关注问题的展开顺序。问题展开的顺序要符合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要能不断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学生的阅读思维不断引向深入。问题的设计目的,是从不同的角度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问题与问题之间,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展开顺序,吸引学生不断产生更高层次的阅读期待。《香菱学诗》课例的几个问题,平铺展开,问题指向繁多,而且合盘托出,因此学生阅读时很难有自主体验的机会,学生的精力主要用于找到问题的答案,无法静下心来自我感悟。因此,在交流时,很少有学生主动举手回答,教师提问的学生,总让听课人觉得学生和文章有隔膜。《窃读记》的几个问题,虽然第一个问题稍嫌琐碎,但多数是学生期待解决的问题,展开的顺序也层层深入,所以学生在阅读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一直兴趣盎然,回答问题时带着自己的读书体验和情感,融入文章之中,回答问题的质量较高。

二、教师在学生交流发言时的组织引导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

首先,交流发言的组织方式要有层次,要丰富,要关注学生全体。学生经过第一阶段的独立阅读思考,完成与文本的对话,形成自己最初的阅读视野,但这仅仅是学生的自我视野,这时需要教师组织多层次的交流活动,尽可能打开教师和每个学生的视野,在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的过程中,对学生最初的自我视野进行整合,形成新的阅读视野,使全体学生得到提升。所以,交流发言的组织形式要丰富,关注全体学生,充分保障每个学生交流发言的机会,这是采用“问题教学法”获得教学高效的关键因素。

执教《香菱学诗》的老师在学生独立阅读思考一段时间后,马上采用直接抽问的形式,教学对话多在老师和被抽问的学生之间展开,学生参与对话交流的人数有限。由于交流的组织形式单一,被抽问学生的回答不能唤起其他同学的共鸣与争鸣,其他学生也很难融合到老师和被抽问的同学之间的谈话中去,也就不能形成新的阅读视野。这样的阅读教学是低效的。而执教《窃读记》的老师在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后,首先组织了小组讨论,在学生小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教学对话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立体进行,全体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很高,学习氛围好,教学效率高。

其次,教师的引导要关注学生阅读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的目的,不应仅仅满足于塞给学生一个准备好的答案,而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和习惯。由于学生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足,不可避免地在阅读过程中有认识肤浅或错误的地方。这些地方,可能是由于文本本身的模糊性造成,也可能是文本中值得探究的矛盾的地方,也有可能是学生自身经验的不足,但不管怎样,这恰恰是学生获得提升的最好契机。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对这些问题加以引导,不着痕迹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向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新的探究过程中,不但深化对文章的理解,更从中领略到阅读的魅力,思维的魅力,习得阅读探究的方法,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提升阅读能力。

执教《香菱学诗》的老师在抽问的学生回答不够正确时,采取的方法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且不说学生是不是真的懂得了老师的答案,就算是懂了,也不过是获得对文章内容本身的理解,没有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这样的阅读教学目标流于肤浅。而执教《窃读记》的老师在学生发言后,发现学生的理解不够准确,于是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语句的关键词,插入作者的背景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当学生回答空泛时,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找出文中事例来分析,并教会学生回忆自己的读书体验,深入理解文本。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深入理解文本,提升了阅读能力。

问题教学法第4篇

关键词 历史教学 问题教学法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060-01

在问题教学法中,“问题”是关键。提问的艺术和问题的质量可以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和拓展学生的思维,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的进行知识构建,成为学习的主人。但现实情况往往是教师提出了问题,而学生却启而不发,不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原因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触动学生思维。因此,在运用问题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就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粗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问题要有科学性、针对性

提问不能含糊,不着边际,无法回答。科学地设计问题是问题中心教学模式中最基本的一环,而且贯穿始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教材准确理解、充分掌握,对历史概念准确理解和把握,并精心准备,设计好每一个问题。

二、提问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

中学历史教材内容多、头绪杂,因此设问时还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既要注意章节之间的联系,也要注意单元之间的联系,还要注意中外历史的联系。对同样的历史问题,可以打破章节的界限,放在一起进行设问,使问题教学法在帮助学生形成纵横交错的历史知识体系方面发挥其独到的作用。

三、问题之间要有梯度,循序渐进

认识问题常常是由浅入深,由表象到本质,由已知到未知。因此在设计问题时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去想象、去创造。这样,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使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解题能力得到提高。如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中,可以这样设问:1.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什么?2.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改革?3.孝文帝改革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这样学生就有了思路,引导学生顺着思路进行自主探索。

四、提问要注意问题的开放性

提出问题后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要尽可能肯定和采纳学生的回答。因为每个历史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有的问题会有几种结论,如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直接原因是:大泽乡起义。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大胆探索、创新,对不同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既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由争论,也可以参与辩论,但绝对不能压制学生的思维。教师应给予学生回答问题的空间和自由,尽量让学生自主回答,对于学生的回答是否全面或答案是否正确,教师要循序渐进对学生引导,不要马上肯定或否定学生的回答,也不要代替学生说出正确答案。尽量让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既活跃了课堂、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又留下课后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五、提问要注意全面性

切记提问只针对成绩好的或只针对成绩差的同学,这样既造成班上同学之间的隔阂,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又影响了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在问题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同学,充分发挥课堂民主,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法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方法,也是教育本质得以体现的极其有效地一种手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对所探究问题的质量和水平要正确把握;要注意探究气氛的热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有挫伤和打击学生积极性的语言或举动;要对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挥予以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教学法的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问题教学法第5篇

一、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形成问题情境

自然界的许多变化充满神奇色彩,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个个解不开的谜。这些“谜”对学生有极大的诱惑力,会激励他们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例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时,引导学生回忆一个熟悉的怪现象:烧开的水不小心泼在煤炉的火焰上,炉火不但没有减弱,反而窜出一股火苗使得燃烧得更旺,这是什么原因呢?再如,我们在学习构成物质的粒子时,可用这样的自然现象来创设情境。打开一瓶白酒,立即闻到酒的味道;将一滴红墨水滴加到一杯水中,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会变红。这些现象对学生来说经常见到但平时又没有深入思考过。像这样的问题最容易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因而我们要充分加以利用。

二、通过实验教学形成问题情境

1.运用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教学情境,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惊奇、诧异和不解。它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渴望对新知识的获得和探究。例如在讲《中和反应》时,让学生先做实验,在一支洁净的试管里倒于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向里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会发现酚酞变成了红色,这时学生能用上节刚刚学过的碱的知识来解释。让他们继续滴加另一种液体――盐酸,结果溶液的颜色逐渐减退,直至变成了原来的无色。为什么滴加盐酸后溶液的颜色由红变无,学生的思维矛盾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于是很想学习有关中和反应的知识。

2.通过设计演示实验形成问题情境。

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促使学生迅速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结合实验现象进行科学思维。而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教材中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实验素材。这些实验素材与旧教材的实验素材相比较,具有现象明显,启迪性强,且来源于生活等特点,极易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探讨构成物质的粒子时,以往这一章被我们教师认为是最难教的内容。其原因主要是内容抽象,比较难理解等。而在新教材中就设计了很多的实验素材。如,高锰酸钾扩散;浓氨水的挥发等。我们只要把这些实验素材加以利用,就可以很容易把一些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三、利用化学故事,创设生动情境

许多中学生热衷于听故事,许多化学故事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初三化学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后,教师可引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故事]1854年5月31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远航,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的一天,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事后英国军事保安部门调查,没有什么结果,但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却很快地找到了“纵火犯”。

[问题]谁是纵火犯?

[学生交流]可燃物燃烧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要与氧气接触,船舱里有大量的空气,草料着火可能的原因是温度达到的着火点,那么,温度是怎样达到着火点的呢,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

学生1:有人放火;

学生2:有人不小心将烟头掉到草料堆中;

学生3:战舰在海洋上航行,太阳照射在船舱里热量来不及散发,温度升高达到草料的着火点;

学生4:船舱里很潮湿,草料慢慢腐烂产生热量,聚集起来使温度升高。

问题教学法第6篇

一、自主探索,巧解分数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追求创新的思想。在《分数的意义》整理与复习课上,离下课还有10分钟时,我出了一道题目:比较 和 的大小,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用多种方法比较大小,同桌之间可以商量。

10分钟后,我调查了学生比较的结果,非常高兴,甚至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感觉。他们比较的结果有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种:使分母相同

= = = = 所以 >

第二种:使分子相同

= = = = 所以 >

第三种:化成小数

=0.6 =0.416 所以 >

第四种:找比较标准

根据分数的意义, 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3份,取的份数超过单位“1”份数的一半,即 > 。 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12份,取其中的5份,取的份数已超过单位“1”份数的一半,即 < 。所以 > 。

调查的结果,约八分之一的学生只用了其中一种方法,约二分之的学生用了其中两种方法,约四分之一的学生用了其中三种方法,约八分之一的学生用了四种方法。最后请做出四种方法的学生讲出他们比较的思路,一来开阔学生的思路,二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通过这次调查,我又一次体会到探索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去创新,就必须放手让他们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有了这个本领,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二、开拓思路,多解分数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不断得到发展。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遇到的多种方法解决分数问题的情况。题目:商店有优惠卡可以打八折,我用优惠卡买了这个玩具,节约了9.6元,这个玩具原价多少钱?

解法1:用方程解题

分析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原价-现价=节约的钱

解:设原价为x元。

x-80%x=9.6

x=48

解法2:用除法计算

从题意上分析,节约的9.6元占原价的(1-80%),也就是:原价×(1-80%)=9.6,所以原价为:9.6÷(1-80%)=48(元)。

解法3:用份数关系

题中的单位“1”是原价,可以把原价看成100份,节约的钱占其中的20份。所以:9.6÷20×100=48(元)。

解法4:用倍数关系

把原价单位“1”看成100%,节约的钱占原价的20%,原价正好等于节约钱的5倍,所以:100%÷20%×9.6=48(元)。

解法5:用比的关系

按现价和节约钱的比来计算,它们的比是80%∶20%=4∶1,也就是原价占4+1=5份,其中的1份是节约的钱。

所以:80%∶20%=4∶1

9.6÷1×(4+1)=48(元)

适宜地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转化信息,简解分数问题

“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解决分数问题中,用数学转化思想转化信息,迁移深化,由此及彼,使解题思路简捷,既培养了学生转化的思想,又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训练。我在教学中遇到这样一个题目:学校合唱队有40人,其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女生有多少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根据等量关系(女生人数+男生人数=合唱队人数)用方程解答。

解:设女生有x人,则男生有 x人。

x+ x=40

x=24

我们原来解题时,是把女生人数看做单位“1”,所以只能用方程解答。如果我们用转化思想把信息: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转化成: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女生人数占3份,男生人数占2份,合唱队人数占5份,女生人数是合唱队的 。把单位“1”转化成题目中的已知量,这样就转化成了一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问题,可以用乘法计算:40× =24(人),还可以用份数计算:40÷(3+2)×3=24(人)。

在解决分数问题时,有时只要把题目中信息转化一下,解题的方法就变得简单了。转化思想的灵活运用,一方面需要学生积累丰富的转化体验,另一方面需要学生理性地对小学阶段运用转化思想解决的重要问题进行梳理、总结,起到优化认知结构的作用。

四、利用方程,顺解分数问题

为了追求好的“成绩”,个别教师一味灌输用“算术方法”解答,而忽视了用方程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不但与课标要求相背离,而且严重影响了小学生后续学习对方程知识的需求。算术方法要“倒着”思考,而列方程是“顺着”想的,所以在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问题时,思路上觉得要简单一些,更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便于问题的解决。

例如,我在教学解决“长江全长6300千米,比尼罗河的 还长297千米。尼罗河全长多少千米?”这个问题时,先让学生用算术方法解答,结果全班学生中只有几个学生列出了正确的算式:(6300-297)÷ =6670(千米)。于是我启发学生自己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结果绝大多学生列出了正确的方程,求得了正确结果。尼罗河全长× +297=长江全长(6300千米)。

解:设尼罗河全长为x千米。

x+297=6300

x=6670

问题教学法第7篇

关键词: 问题教学法 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布白”艺术

学习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然而在传统教学中,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递到学生的头脑中或者笔记本上。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而问题教学法师要求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进行学习。在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人们已经形成对各种事物学习和认识的方法,当问题呈现的时候,都是借鉴以前的经验,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自己的假设。在教学中不能抛弃学习者已经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应该引导学习者从原来的知识和经验中发现新的知识经验。这样也就提出,教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递知识,而是将知识先进行一定的处理,然后让学习者对知识进行自我的转化,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自己的东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搞清楚学生的各种看法,考虑学生想法的由来。我认为,问题教学就可以将这些所有的问题,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一来,在教学中摸清学生的思想情况就成为我们进行知识处理和转换的强有力的依据。

一、问题教学的特征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通过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些问题面前自求自得,探索思悟。他们或用提问法,直接将问题摆到学生面前;或用激情法,间接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热情;或用演示法,使学生因惊叹结果的微妙而去推论其原因所在;或用故错法,让学生在笑过之后再反思其中的乖谬,等等。

(二)讲究“布白”艺术,追求启发思维的实效。

“布白”艺术,即指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让学生在利用想象填补空白的过程中,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因此,这种“布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一般说来,教学中过于“实”,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惟有化实为虚,使教学中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形成无穷的意味、幽远的意境。

“问题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主动为特征的,这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马克思说过: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主观性便是从客观世界的角度揭示人由被动变为主动、能动的特征。新兴的“问题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问题教学”是以学生提出问题为前提的。问题式教学法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积极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二、初等数学、高等数学课程问题教学法案例

下面以“导数”知识为例来说明“问题式”教学在高等数学课程中的应用。

(一)教学的总体设计。

问题式教学法的实施步骤、组织形式和学习结果分析。

(二)组织实施步骤。

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案例1:比如在讲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时候,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在古时候有一个国王需要解决一个问题,于是他在全国悬赏:谁能解决问题,国王可以奖励他任何的东西。有一个数学家轻松地解决了。国王问他需要什么奖励。数学家说:我需要你在象棋盘的第一个格子里放一粒米、第二个放两粒、第三个放四粒,依此类推一直到最后一个格子,国王听后笑答没有问题。这个时候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国王你会答应数学家的奖励要求吗?为什么?

案例2:讲解倒数定义问题。已知物体的运动规律及路程与时间的函数关系S=S(t),求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

第二步,自主学习探究问题:

案例1:学生自己计算一下,看看最后一个格子需要多少粒米。

案例2:解决问题时需要那些知识点,在运用知识点时要注意那些问题,先观察一个区间然后再将区间趋于一个点。

第三步,共同合作解决问题:

案例1:有没有一个好的方法来求格子中米粒的和,如果只是单纯地相加会使运算相当复杂。总结出前n项和公式。

案例2:函数在一点导数的定义、导数的数量意义、几何意义、经济意义、物理意义。

第四步,反思小节深化问题:

案例1:总结在运用公式时是不是所有的等比数列都可以。

案例2:导数计算的题型及方法,可以利用导数解决问题的常见案例及解决方法。

三、问题教学法结果分析

“问题式”教学法的精髓在于,教师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同时,这种教学法也能提高同学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问题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1)创造从问题开始。(2)问题教学在理念上,不要为问题而问题,要从创造性教学培养问题意识、科学精神和构建创新素质的宗旨出发,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不能只限于“呈现型”问题,要注重“发现型”问题与“创造性”问题。(3)问题教学为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无疑要大力进行发散性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但同时也要注意归纳、综合,进行集中性思维,使二者结合。(4)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关系与作用。问题教学,要以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学习为前提,但是学生主体性能否在参与中极大地发挥出来,还有赖于教师的正确指导。

问题教学法比较适用于数学课程的教学。因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数学的首要问题,只要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产生了兴趣,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参加课程的多种学习形式,就一定可以达到学习目的,掌握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问题教学法第8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市场营销学;高职

1问题教学法研究现状

“问题教学法”在西方的研究历史,可以上溯到古希腊时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说是“苏格拉底式教学法”,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答的方法,来揭示对方观点中的缺陷,再通过讨论、引导等方式帮助对方找出问题的解决途径,最后再由特殊到一般,进行归纳总结,找出事物的普遍规律。到二十世纪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他主张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教学活动,反对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去灌输知识,从而忽视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反对“知行分离”的教学模式[1]。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在借鉴杜威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教学要求,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其中包括著名的布鲁纳的“发现法”。此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张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最终形成自己的认识,该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

2问题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2.1动机理论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设计恰当的问题,会给学生带来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使学生产生好奇、困惑的感觉,从而激励学生积极的去思考探索,找寻问题解决的办法[3]。

2.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掌握必然是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建构的,这种建构是无法由教师来替代的。建构主义者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围绕问题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只在其中起着引导作用,学生则通过对问题解决方案的探索来获取知识[4]。

2.3格式塔学习理论

格式塔理论认为,人的学习过程就是构成完形的过程,所谓的学习就是改变一个完形为另一个完形,在改变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更新[5]。市场营销学强调理论的实践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既能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又能熟练的使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

3问题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在市场营销学采用问题教学法的实践中,笔者逐步总结出问题教学法实施的关键因素和主要环节。问题教学法强调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设置可以产生互动效果的问题。它的主要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计、具体实施过程、评价与反馈。

3.1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首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去展开,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学准备。在教学工作开始之前,应该进行材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主要包括熟悉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等。第二阶段,教学实施。首先,让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预习,做到对所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以及掌握这些知识后在哪些领域可以应用;其次,在问题创设过程中,要注重和现实紧密结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或学生关心的问题,以确保问题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课堂组织工作,组织好学生的问题分析及讨论工作,并及时予以总结分析,确保问题教学法的有效开展。第三阶段,教学总结。总结阶段主要包括评价教学活动、思考教学效果、改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反思等。反思问题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取得的效果能否与预期一致,能否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否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如图1)。

3.2具体实施过程

以市场营销教材中“促销策略”一节为例,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明确促销策略的作用、目的和方式,详细讲述促销策略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在此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营销学成功的案例或者相关的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兴趣。(2)选择好恰当的问题。所提问题应该能很好的引导学生思考,并且应贴近生活,便于学生理解。例如,超市和商场中有哪些促销的方式?生活中水果摊贩是如何向你推销产品的?其中有哪些可以借鉴,他们在促销过程中还存在什么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改进?引导学生按照这个思路去思考问题的答案,思考当自己站在卖者的角度,应该如何与消费者进行有效沟通,顺利实现销售。(3)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景时应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由具象到抽象。例如,由日常生活中水果摊贩的事例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们假定自己就是水果摊贩,场景为菜市场,然后围绕这个问题去分析思考如何成功的将水果售出。(4)问题展开。首先,以水果销售问题为靶子,剖析水果摊贩应该如何有效的进行营销沟通。其次,由简入难,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讨论水果摊贩如何将水果卖给消费者。最后,对整个销售过程进行进一步思考,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5)解决问题,总结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分析讨论,会提出多种水果销售方案,教师则需要结合理论知识归纳整个营销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让他们掌握由特殊到一般规律的总结方法。

3.3评价与反馈

在问题讨论结束后,将采用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方式,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评价,让师生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具体评价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的评价这两个方面。(1)对学生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总结性评价,会导致学生形成“重结果,轻过程”的思维,因此使用分数来评价学生是不科学的。基于以上原因,笔者采用了综合性评价,包括学生在问题讨论中获得的成果,以及课堂教学参与的程度[6]。具体来说,可以制定相应评价标准,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实现。(2)对教学的评价。教学评价首先应对教学中所提问题的优劣进行评价,主要标准是看课堂所提问题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能否引发学生有效的讨论、学生是否经过问题讨论和分析达到了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使用问题的效果是否和期望值有所出入、所提问题是否有未涉及到的内容等。

4问题教学法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问题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但要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且要有一定的深度,要注意层次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产生思考兴趣,都能有所收获。其次,要有目的进行课堂提问。在课堂提问前要确定一个预期目标,要符合教学要求。再次,让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提问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们在问题的解决中都有所收获。最后,问题要有启迪意义。通过课堂提问,要能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并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掌握,最终重构学生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的知识可以得到一个提升。

5展望

问题教学法以其特有的教学策略,为课堂教学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但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并非所有的课程都可以使用问题教学法来完成。此外,问题教学中对学生的启发以及引导可能会需要大量时间,这可能会对课程的进度以及授课效率造成影响,这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去实践探索,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去总结、完善。

参考文献:

[1]褚洪启.杜威教育思想引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2]吕达.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程四俭.建构主义教学观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上海高教研究,1998,(2):163-164.

[5]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