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运动会标语

运动会标语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5 15:03:53

运动会标语

运动会标语第1篇

1、创造团结友爱的社会环境,倡导扶残助残的良好风尚

2、两个省运同铸辉煌,两个舞台共放异彩

3、让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个残疾人的心灵

4、全民动员,精心筹办,确保第八届残运会圆满成功

5、伸出友爱的双手,为全省残疾人运动健儿加油、助威

6、办好残运会,关爱残疾人

7、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8、以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美环境,迎接残运会隆重举行

9、牵手残疾人走进残运会,辅助残疾人开创新生活

10、平等、参与、共享

11、发展残疾人体育运动,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12、祝贺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隆重开幕

13、奉献爱心,扶残助残,推动残疾人事业再上新台阶

14、当好东道主,办好残运会

15、生命阳光,情满浙江

16、为生命喝彩,向极限挑战

17、欢迎您!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的残疾人运动健儿

18、向顽强拼搏、乐观进取的残疾人运动员致敬

运动会标语第2篇

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人类需要体育,世界向往和和平!

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体育使城市充满活力,城市因体育勃发生机!

人人关心体育,体育造福人人!

努力拼搏,永夺第一。

我精彩,我运动。

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

超越极限,超越自我。

团结拼搏,永创辉煌

团结、拼搏奋斗。

青春无畏,逐梦扬威。

我运动、我快乐我锻炼、我提高

比出风采、超越自我

更强我能、更快更高。

拼搏追取、善学勤

团结拼搏拼搏进

努力奋斗勇敢争先

文明守纪拥抱胜利

努力拼搏自强不息

运动起来勇敢第一

天道酬勤健康起来

赛出成绩安全第一

团结文明展现风采

追梦扬威奋勇争先

爱我实中赛出水平

振兴中华赛出水平

挑战运动极限,演绎健美人学!

燃烧青春激情 宏扬奥运精神

挑战自我,突破极限

奋发拼搏,勇于开拓

团结奋进 争创一流

运动会标语第3篇

关键词:听说教学;关注学生;实效性;有效策略

一、引言

英语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有关英语语言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学会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但是,长期以来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一直是英语教学难以突破的瓶颈。学生学习英语多年,仍然不能用英语进行有效表达;学习了许多例句和范文,仍然不能灵活迁移;即便开口说英语,其表达仍然像是在背课文。本文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深入课堂教学中,旨在发现制约学生听说能力提高的因素,探究促进学生听说能力提高的有效教学策略,最后,经过提炼形成有效听说教学的观点与结论。

二、教学设计与实践

1.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确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是一节听说课,话题主要围绕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展开,涉及词汇、句型和对话的学习。

首先,笔者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12001)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命名6张运动图片和观看奥运剪辑并为运动项目排序的活动,能辨认表示体育运动的词语以及表示观点的形容词。如:basket-ball、cycling、gymnastics、running、skiing、table tennis、popular、exciting、difficult、tiring、dangerous.

②在描述6张运动图片时能运用以下形容词阐述一些体育运动的特点:popular、exciting、difficult、tiring、dangerous。

(2)技能目标

①通过与同伴讨论喜欢的运动项目。能询问他人和表达自己喜欢某项体育运动的原因。

②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比较不同的体育运动。

(3)学习策略目标

①能通过语境感知、理解新的语言知识。

② 进行合作学习,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4)情感目标

①能在小组活动中积极与同伴合作,注意聆听并理解他人。

2.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语言输入的实效性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确定的教学目标,笔者从三个角度设计了多次输入和分层输入(见“语言输入”)及相应的三次学生活动,为学生提供整体和分层接触语言材料的机会,帮助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逐步获取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输入]

①通过描述6张运动图片,能运用以下形容词阐述一些体育运动的特点:popular、exciting、difficult、tiring、dangerous。例如:I think table tennis is popular.

②通过与同伴讨论喜欢的运动项目,能询问他人和表达自己喜欢某项体育运动的原因。

例1:

—Do you like table tennis,why?

—Yes.I do./No,I don't.Because/But it's exciting.

例2:

—What Olympic sport do you like?

—I like…but/because it's…

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比较不同的体育运动。例如:

—Which sport do you like better,…or…?

Why?

—I like basketball because it's more exciting than table tennis.

没有足够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学生就不能进行有效的语言吸收,也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语言输出,这样的教学既不符合语言学习规律,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语言输人”的设计便于学生消化吸收语言知识,易于学生理解与表达,减少了学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压力以及社会与文化因素的影响,创造了良好的认知氛围和学习环境,增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3.关注学生,提高课堂会话效果

课堂会话是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之一,而教学环境中模拟的语言往往缺乏语言真实性和场景真实性。在这种去语境化条件下,师生间的会话会发生语言功能缺损现象,造成信息交流不完整,达不到有效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目的。

比如,许多课堂上的师生会话结构简单(A-B式或A—B-AB式),只有教师提问和学生反馈两部分,缺乏教师的评价与反馈,且脱离语境,学生很难充分体验会话的信息和功能。只有关注学生,对其增加反馈和评价,才可以使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语言的功能和意义。Tsui(2000)认为,Initiation、Response和Follow-up构成了完整的A-B-A模式。在课堂上笔者尽量采用A—B—A模式,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提供丰富的反馈信息,让学生有机会在已有的语言水平上进一步提高。

4.关注生生互动,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

在教学活动方在,新课程要求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教师的讲解只起辅助作用。笔者在学生中做了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75.4%的学生认为英语课堂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可见,许多课堂还是以语言知识为主。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设计的教学活动尽量以话题为中心,增加对子活动和小组活动,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动对提高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作用。

例如,设置一个主题情境(MY Class-mates’Favorite Sports),并规定活动形式与活动内容,学生先在小组内调查组员的运动爱好,再合作准备小组报告,最后通过报告活动了解其它组同学的运动爱好。通过同学之间的互动,学生可以积极、有效地构建语言知识,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Shanghai:Shangai Foreigh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985。

2.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詹姆斯·H·麦克米伦 著 何立婴 译 学生学习的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运动会标语第4篇

关键词:知识积累;活动场景;运用能力

英语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英语教师应该把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这是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英语成绩的关键。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

综合语言运用的形成是建立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方面之上的,通过描述真实或想象的场景,再现生活经验,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表达个人情绪、情感、思想、观点来实现的。

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在完成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设计真实或想象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

牛津8A第六单元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读懂课文,了解这次台湾地震的情况,并能结合关键词和课文内容对相关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学会在自然灾害中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在完成课文阅读,掌握词汇、短语及有关句子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从而训练综合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知识的实际场景:突然,教室内响起了刺耳的警报声,学生在这样的场景中,有的钻到了课桌下面,靠在前面的往外面跑,还有的不知所措。老师适时提出一个问题:What are the right ways to protect yourself if you are in the earthquake?要求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学生用刚才记忆的课文中有关地震的短语、句子陈述自己的看法,最后老师说Do you want to know my opinion?进行小结,这里不但让学生学会运用课文中的短语、句子,练习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情感升华:自然灾害面前的自我保护的正确方法是什么,一举两得。课堂设计开放型的讨论题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乐于参与讨论,既激发了兴趣,又提高了综合能力;既培养了合作学习能力,又达到了学习目标。

课文教学有实际的内容可设计,那么语法教学中又怎样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呢?语法教学很枯燥,普通的教法就是老师示范,学生做由浅入深的填空,完成句子,翻译句子,学生学得很呆板。在牛津8A语法课条件状语从句的教学中,如果老师示范后问:What will you do if you have no homework to do this Sunday?学生非常感兴趣没有作业的双休日,通过开展讨论,全班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挥,这样就有效训练了条件状语从句的用法,最后老师小结:If we don’t have any homework,we should read more interesting books.巧妙引出主句用将来时从句用一般现在时以外的should的用法,引导学生归纳出规律。这样的设计使得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教育得以有效结合,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情感、社会与个人责任的意识中得到提高。

牛津初中英语的词汇教学同样能够设计出巧妙的真实场景去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8A Unit6的词汇教学是要求学生学会识别描述天气状况的单词和短语,利用图标教会学生识别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的单词短语比较容易,但要能使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去综合运用就必须设计真实的情景,指导学生综合性训练、运用才能达成教学目标。我们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运用词汇做一个真实的天气预报的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活动中设计了一个中央气象台背景图案和音乐的天气预报的场景(Make a weather forecast),中国地图上标示了全国不同地区的气温预报和天气变化的图标,给学生一个这样的天气预报模板:Hello,everyone!Here is a weather forecast.Beijing will be...The temperature will be.../The low...the high...Thanks for listening,学生进行小组内的自主练习,然后走到多媒体大屏幕前模仿中央气象台气象播音员播报全国天气预报,然后再根据当地的天气及温度图标写一个今明两天的天气预报材料:Here is a weather forecast in Baoying.Today...Tomorrow...这样充满生活性的设计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语言的能力。

运动会标语第5篇

关键词:高职;商务类课程;ESA模式;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018-02

商务类课程是指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等专业中与商务有关的课程,其课程具有较强的涉外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双语教学是在教育过程中有计划、有系统地使用两种语言(英语和汉语)作为教学媒体,使学生在真实的英文语言环境下进行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学与交流,用两种语言进行思考、分析、研究,解决学科专业的问题的教学方式。在涉外性较强的商务类课程教学中引进双语教学是时代的要求,符合教学的发展趋势,也符合国家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尽管目前高职商务类课程的双语教学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但是在“怎么样”进行双语教学的问题上还有待完善,笔者拟探讨在ESA教学模式下更有效地进行商务类课程双语教学的途径。

ESA模式

ESA教学模式的概念 上世纪90年代末,英国英语教育教学专家Jeremy Harmer在PPP(Presentation,Practice and Production)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学习要让学生多投入、学习要活动化、活动要交际化”的原则,提出了ESA模式:Engage——投入阶段,通过不同的活动和方法引起学习者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融入情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Study——学习阶段,通过课堂活动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Activate——运用阶段,通过练习和活动使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ESA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将真实的交际情境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围绕某一内容设计交际性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学科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及综合能力,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师生互动,教学活动情境化、任务化、交际化以及听、说、读、写有机结合等方面。

ESA教学模式的类型 根据ESA模式理论,在社会生活中习得知识具有下列优势:学习者能广泛地接触语言材料;他们为实际交际而学习,有学习的动力;他们有机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在课堂上学习知识与在社会中习得知识有所不同,但假如提供适当的条件,即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以交际为目的,并要求有效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那么,学习者同样能学好相关知识。投入、学习和运用作为教学必不可少的三要素,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水平及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将三个要素的顺序加以变换,组合为三种不同的类型:直线型、反弹型和杂拼型。在直线型模式中,教师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其引入接受状态,然后学习有关内容,最后组织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活用所学内容,直线型模式非常适合初学者。反弹型模式是教师先投入,然后直接进入活用阶段,让学生实践语言项目,接着教师就活动中出现的语言错误和学生遇到的困难进行讲解,最后再活用,直到学生完全掌握,反弹型模式非常适合中级学习者。而在比较复杂的课堂教学中,则需要杂拼型的ESA模式,杂拼型比反弹型更为灵活,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活动将ESA的三要素交叉循环地运用到教学中。

ESA模式应用在商务类课程双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ESA模式的内容符合商务类课程双语教学的要求 高职商务类课程的双语教学强调“用英语学习商务类学科知识”,注重“英语+专业”的优势,但是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较差、主动学习愿望不强、很容易对上课感到厌倦等特点。针对这一特点,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ESA模式,通过加强Engage(投入)这一要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Study(学习)阶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分组学习讨论,发现问题,相互合作解决问题;对于Activate(运用)阶段,则遵循“实践为手段,应用为目的”的原则,紧扣岗位需求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有效地解决“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困境以及外语与商务专业知识顾此失彼的尴尬局面,真正为企业培养既会外语,又会商务的“两会”人才,满足社会对商务类人才的需求。

ESA的教学模式能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由于高职商务类课程有基础课、专业课、应用课和实训课,其难易程度各不相同,即使同一门课,各个章节及同一章节里各个部分的难易程度都有区别,加上高职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保障教学效果,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满足要求。ESA教学模式的直线型、反弹性和杂拼型可以满足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要求,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组织教学活动,从实践的角度,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和完成教学内容,实现语言、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三重教学目标。

运动会标语第6篇

【关 键 词】 小学英语;生活场景;听说素养

2011版《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是一种生活交流语言,来自生活,并为生活所用。《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要能够使学生获得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和活动,为他们搭建听说英语的平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实现《新英语课程标准》“能用英语做事情和交际”的要求。

一、创设生活情境,营造听说英语氛围

语言的生成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语境,没有语境的语言是不存在的。根据语言习得的规律,在教学中创设接近真实生活的情境是极其重要的。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营造学英语的环境。如教学PEP 2 Do you like pears?时,结合学生熟悉的奥运会,我创设了一个新颖的情境――水果奥运会。沿着“奥运会开幕式――奥运主题歌――奥运点播台――奥运奖牌榜”这条主线,通过小组竞赛在奥运会开幕式环节一一引出本节课的水果单词,并通过水果运动员的口号介绍各个单词的特点;借助奥运主题歌播放环节介绍课本Let’s sing的歌曲,拓展歌词知识渗透科学饮食教育;有趣的奥运点播台环节通过自由点播的形式给学生使用英语的机会;最后的奥运奖牌榜是灵活地把课堂小结与检验部分过度为集体项目与个人项目奖牌排行榜。整节课借助课件演绎了有趣的情境,使每个教学环节巧妙地变为奥运会举办过程中的相应环节,让学生如亲临现场,自然融入学习之中。有趣的水果奥运会,为学生提供了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创设了情境,让学生有话想说;适时引导,让学生有话敢说;激发互动,让学生有话会说。

又如教学PEP 7 Where Is the Science Museum?第一课时,这节课重点和难点是post office,hospital,cinema,bookstore,library和science museum六个短语,以及能灵活询问和回答建筑物之间的位置。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编排,如果仅把这部分的教学定位为学习六个建筑物的短语和句型操练,就过于简单和单调,只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我结合本地近年旅游产业兴旺,每天都有大量四方客人来游玩的实际,创设了“当好东道主,争当微笑小天使”这个情境,将以下环节串连在一起:(一)以“客人将会遇到的困难”引出本课单词;(二)用“认识建筑物英语名称”引导学生如果要当好东道主,就先熟悉我们的“家”;(三)表演“帮助四方来客指路”,给学生分主客角色说本课句子Excuse me. Where is the…?的机会;(四)以当小小设计师,用“最美姿态迎来宾”描绘你心中的城市。整节课我通过把情境不断地延续,让学生活用语言,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正如语言学家克鲁姆所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利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生活情境还有很多,学习食物方面时,可以创设秋游野炊的情境;学习动物方面时,可以创设游动物园的情境……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生活情境都能一一在课堂展现,从而给学生营造听说英语的氛围。

二、设计生活游戏,锻炼学生听说能力

美国教育家苏珊・丹戴克说得好:“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进去,我就会全理解”。教学中,教师如果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适当地设计一些游戏活动,就能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我发现,学生很喜欢一些源于生活的游戏,这些游戏会让他们感到既熟悉又新鲜,乐在其中。如在教学PEP Happy birthday练习部分,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有趣的扑克。玩法如下:我们牌面上的数字都是1―6,牌的大小与数字的大小相同,即1

在教学PEP 1 Hello时,我也设计了扑克游戏,玩法如下:事前每个学生在老师发的同样规格的小纸卡上画出学习用品:pen,pencil,ruler,eraser,crayon,book,bag,pencil box。上课时,以4人小组为单位,组内的每位同学都将自己的一套卡片拿出来与其他同学的混在一起,然后像打扑克一样,每人抓回9张。如果你的9张中有两或三张pencil,却没有book和ruler,你就要向另一们同学说“Do you have a…?”被问的同学如只有一张或没有book,就可以答“No.”如果有两张就可答”Yes,I do.”并给提问的同学一张。这样,就由给出卡片的同学继续提问下一位同学。谁先将手中的卡片换成完整的一套,谁就获胜。我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促使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掷骰子,玩飞行棋”这个游戏每个单元我都会用。每次都根据单元内容改变棋盘格里的内容,学生们4人为一组,轮流掷骰子,骰子上显示几,学生就向前走几格,遇到格子上有问句,还要回答格子上的问句。如果答错了,退回原位。谁先到达终点,就是胜利者。还有“石头――剪刀――布”“跳飞机”等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充满童趣的游戏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自然而轻松地锻炼了听说能力。

三、扮演行业“精英”,展现学生听说素养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运用语言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介绍、描述周围的人和物,描述生活经验和经历,表达情绪、情感、观念,还要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完成具体的任务。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扮演不同职业的人员,并鼓励学生要不怕“羞”,不怕“错”,努力成为各行业的“精英”。如在

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用英语完成任务,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进而达到以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作为教师,我们要让英语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融为一体,促使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最终实现2011版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新建议――“培养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运动会标语第7篇

新闻标题中直解修辞的表现形式

直解成语。新闻标题力求以简练的文字将重要的新闻信息率先呈现给读者,表达上要求精练生动、简洁明快。选取脍炙人口的成语,运用直解手法取其字面意思,不仅可以增加标题的信息量,还可以使标题变得凝练醒目、鲜活自然,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时下的新闻标题中,直解成语的现象颇为流行,例如:

(1)偷工减料门窗漏洞百出(《南国城报》,2009年1月1日)

例(1)中的“漏洞百出”原指言语、方案逻辑不严密,标题采用直解手法对劣质楼盘予以嘲讽,寓批评于无形,看似信手拈来,却是言简意丰。

很多成语原本带有贬义色彩,用于直解时不但语义上采用字面解释,而且感彩也随之得以解构,使新闻标题变得生动有趣,更具吸引力。例如:

(2)女琴师“对牛弹琴”获高薪 奶牛爱听琴产奶多(《楚天金报》,2008年10月15日)

例(2)中的“对牛弹琴”原本也属贬义,嘲讽听话者无知或说话者不看对象,这里则完全采用字面意思,专业的女琴师每天“弹琴给牛听”竟然获得高薪,原来“对牛弹琴”可以提高产奶量,着实令人称奇,整条标题显得生动传神、鲜活醒目,并且有力地凸显了新闻价值。

直解俗语。选用人们喜闻乐见的俗语进行直解,能够形成轻松活泼的语言风格,用在社会新闻标题中可以增强标题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例如“关公门前耍大刀”比喻人自不量力、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这条俗语在新闻标题中可以通过直解修辞手段获得字面义。

(3)关公门前耍大刀(《人民日报》,2003年10月21日)

例(3)是对关羽故乡山西运城市第一届运动会开幕式的报道,开幕式上很多节目如“大刀进行曲”、“青龙偃月魂”等都和“关公”、“刀”有关。这句俗语的直解用法紧扣主题、动感十足、生动鲜活,不但形象地勾画出该市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气势,而且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新闻标题直解俗语,可以根据表达需要进行细微的变化。例如“不走正道”喻指“人生道路出现偏差,走上邪路”;“吃不了兜着走”表示“出了问题要承担后果”。这两条俗语在下面两则图片新闻标题中都采用了直解义,例如:

(4)走的不是正道(摄影报道,《人民日报》,2003年9月5日)

例(4)是一个年轻人推着自行车横穿铁路的照片,标题临时解构了“走正道”与“人生正途”的对应关系,刻意借用其字面意思来警示读者,既有生动诙谐的表达效果,又有严肃郑重的劝诫意味。

直解其他隐喻性词语。有些名词通过隐喻产生的新语义由于使用频率较高,已经逐渐取代了词语的本来意义。但有时新闻标题会故意采用这些词语的字面意思,以取得轻松幽默的效果。例如:

(5)市区新风路一出租屋突然起火

冰箱电脑被烧成“黑货”(《河源晚报》,2008年12月24日)

例(5)采用“黑货”的字面义描述火灾对家电的损毁情况,直观生动,并且巧妙淡化了读者的惊惧心理。

有些特殊的人名也可以通过直解取得生动有趣的字面意思。例如:

(6)我国首例人工取精帮虎妞怀娃(图片新闻,《生活报》,2007年1月14日)

(7)肥猫贪玩掉进灯箱 “喵喵”两小时获救(《钱江晚报》,2010年1月19日)

这两个标题分别将《骆驼祥子》中的“虎妞”和《肥猫正传》中的“肥猫”直解为真正的“雌老虎”和“肥胖猫”,使标题显得轻松活泼、妙趣横生。

有些隐喻式动词、形容词的直解也可以产生形象生动的效果。比如形容词“偏心”喻指“态度不公正,偏向某一方”,但在新闻标题中有时会借助字面意思指代一种心脏疾病。

(8)“偏心人”心脏成功减肥(《南京晨报》,2008年12月17日)

患者心脏由于左心室异常肥大而发生位置偏移,该标题借助“偏心”直解词义说明这种病变,浅近明白,令人印象深刻。

直解修辞在新闻标题中的作用

新闻标题是新闻报道沟通读者、传递信息的第一道窗口,能否在瞬间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是衡量新闻标题制作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对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进行直解,用熟悉的语言形式表达新的内容,可以增强新闻标题的吸引力和表现力,进而增强标题的信息传递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增强标题的趣味性。人们在阅读社会新闻时,往往带有休闲放松的心理需求,对一些奇闻趣事兴趣较浓。在制作这类新闻标题时,巧妙地运用直解手法,可以凸显新闻价值,同时也使得标题更加生动有趣,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例如:

(9)“吃饱了撑的”(《郑州晚报》,2009年7月11日)

例(9)中的俗语“吃饱了撑的”原本讥讽人“闲着无聊多管闲事”,这里则采用其字面意思:一只贪吃的黄鼠狼穿过铁丝网孔钻进动物园吃掉了三只刚出生的小孔雀,饱餐后想要原路返回,却因肚子撑得太大,被铁丝网孔紧紧卡住,进退不得,这种后果的确是“吃饱了撑的”。

运用直解修辞制作时事新闻标题,同样能够增强标题的趣味性,并能凸显新闻价值。例(2)中“对牛弹琴”的运用着实令人叫绝。再如成语“臭名远扬”原指“坏名声传得很远”,但在新闻标题中经常借助直解手法表达新的内容,例如:

(10)开宝马卖臭豆腐男子年入百万“臭名远扬”(《华西都市报》,2010年4月1日)

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所经营的“臭豆腐”由于味道纯正而远近驰名,例(10)巧借“臭名远扬”的字面意思,幽默生动、妙趣横生。

增强标题的可视性。新闻标题对直解修辞的恰当运用,能够直观生动地概括新闻事实,增强标题的动态感、形象感,凸显新闻价值,使人读来饶有兴味,过目难忘。例如:

(11)水落石出金沙江底惊现“石林”(《华西都市报》,2009年6月1日)

例(11)中金沙江某段截流抽干江水后,在江底意外发现大片石林,标题借助“水落石出”的字面意思,巧妙概括了这一新闻事实,富于动感,形象直观。

有些重要事件的新闻价值不仅在于事件本身,其深远意义更值得关注。制作这类新闻报道的标题时若能恰当运用直解手法,可以使抽象的事件意义变得直观形象,标题会变得凝练醒目,别有气势。例如:

(12)人类能呼风唤雨了(《信息时报》,2011年1月4日)

例(12)报道的是科学家已经掌握了“控制天气、制造风雨”的技术,这对于人类的意义是难以言喻的,标题巧用“呼风唤雨”的直解义,可谓直观生动,恰切精当,言简意丰。

有些新闻标题涉及冷僻深奥的专业术语,运用直解修辞可以使其变得通俗易懂。如“冷血”比喻人“冷漠无情”,有时在新闻标题中可以直解为某种疾病,例如:

(13)武汉女教师患罕见“冷血症” 低温下体内血液凝固(《楚天金报》,2010年2月2日)

“冷血症”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温度较低时,患者血液中的红细胞会发生凝集,医学上称作“冷凝集素综合征”。标题巧用“冷血”字面义,使复杂的医学名词变得直观形象、浅近明白。例(8)中的“偏心”也具有相同作用。

增强标题的深刻性。对于一些引人深思的新闻事实,标题往往会在字里行间揭示其深刻意义,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直解修辞的运用有时可以增强新闻标题的深刻性,渗透作者的思想倾向。例如:

(14)一年吃700余根苦瓜猛降血糖(引题)

母亲为捐肾救女餐餐自讨“苦”吃(主题)(《武汉晚报》2010.1.17)

母亲每天吃苦瓜喝中药,一心只为降低血糖,以便捐肾给身患尿毒症的女儿。作者选取“猛吃苦瓜”这一细节,借助“自讨苦吃”的字面意思,深刻揭示了这位普通母亲甘为子女奉献一切的伟大母爱。标题看似平常,却能够深深打动读者,催人泪下。

直解式新闻标题的制作要求

所选词语要适合新闻主题。运用直解手法制作新闻标题,所选词语必须适合报道主题,使二者能够相得益彰,这样标题才会新颖独特、凝练鲜活、引人入胜,才能凸显新闻价值;如果不顾主题,片面追求语言的怪异抢眼,反而会落得哗众取宠,惹人生厌。比如下面两则标题对直解的运用是否恰当就值得商榷:

(15)“好色之徒”柯桐枝(《三湘都市报》,2006年8月28日)①

(16)二手货 让我们和明星穿一条裤子(《新女报》2007年8月28日)

成语“好色之徒”的专门意义在汉民族语言文化系统中根深蒂固,很难解构,例(15)试图借助其字面义突出花鸟画家柯桐枝注重色彩的绘画风格,很难取得共鸣。时下一些明星服饰二手店可以让粉丝们“买到明星们穿戴过的服饰”,例(16)力图凸显这一点,但是同样弄巧成拙,读起来很是令人反感。

标题要提供充足语境。直解修辞打破词语的运用习惯,借以增强标题的新异性特质,以吸引读者。要实现这一效果,标题需要提供充足的语境,帮助读者完成原语义的解构和直解义的感知。绝大多数新闻标题在运用直解修辞时都能够为排除词语原语义提供充足的语境。例如:

(17)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圆满结束(引题)

黄河6071万吨“泥沙俱下”入大海(主题)(《人民日报》,2004年7月16日)

例(17)中成语“泥沙俱下”属于直解用法,但阅读时毫无障碍,因为引题中有“调水调沙”为背景,主题中有“黄河”作呼应,理解起来自然心领神会。

有些新闻标题配发了相关压题照片,由照片提供生动的图画语境,如例(9)。还有些新闻标题所选词语与陈述对象的搭配只能作一种理解,自然排除了原语义。如例(12)。

(18)a打针要能“一针见血”?(《武汉晨报》,2008年3月31日)

b“一针见血”有多难?(《东方今报》,2008年7月19日)

例(12)“人类能呼风唤雨了”,这表明“呼风唤雨”属于人类不具备的能力,读者自然会舍弃成语的比喻义,取其字面意思。例(18)两条标题中的“一针见血”都属于直解用法,但前者有“打针”为背景,语义清楚明白,而后者没有相关语境支撑,读者只看标题很难作出正确判断。[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基于媒体标题制作的标题语法研究”(项目编号:11542z004)结项成果)]

注 释:

①转引自盛新华《新闻标题词语多义同现现象研究》,《新闻界》,2007(5)。

参考文献:

1.彭朝丞:《新闻标题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2.吴礼权:《修辞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尹世超:《成语的直解》,《语文研究》,1983(3)。

4.董丽梅:《浅谈新闻标题语言的炼字艺术》,《鸡西大学学报》,2006(1)。

运动会标语第8篇

2011年版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这在过去的大纲或者课程标准里都没有见过。我们查阅了1929年以来的一些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提到“实践性”的,寥寥无几。1991年上海《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草案)》中曾说过“语文是思想性、实践性很强的工具学科”。1992年国家教委23号文件附件《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改革实验纲要(试用稿)》在“实验的指导原则”中第三条写了“实践性原则”。2001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说过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此几处而已。可见,“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这是一个突破性的新课题。随着这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相信,涉及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语文教改的步子也会越迈越大,语文教学的实践一定会出现一个欣欣向荣的全新景象。

二、科学的定位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这是语文课程的科学定位决定的。

语文教学,自古有之。可是,谁都没有给语文课程作过科学的定位。1906年《私塾改良会章程》“必修课”“国文(包括地理、历史、理科、习字)”。1948年国立编译馆出版的《初级小学国语常识课本》,“国语”“常识”是合在一起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国文”“国语”统称为“语文”,可是,对“语文”的理解,版本甚多。有说“语言,文字”的;有说“语言,文章”的;有说“语言,文学”的;还有说“语言,文化”的,在多数的情况下,大家只有一个大概的概念——“文道结合”,“思想性(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可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语文课到底教什么定位不清楚,教材又是文选,因此,教文章内容,彻底理解文章内容,把内容讲深讲透,这就成了语文课的重头戏。结果,文章是常识性的,语文课变成了常识课;文章是歌颂英雄模范的,语文课就成了思品课。在迷茫的长河中,2011年新课标给语文课程作了科学的定位。新课标说,“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就是新课标给语文课程的定位。

“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字的运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工具,后者是运用工具的活动,犹如锯是工具,木工用锯锯木板是活动一样。语文课程的定位在“语言文字的运用”,要点就在于“运用”。

运用语言文字,大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信息沟通,情意交流,你听我说,我写你读,这是听得见看得到有语音有字形的外部言语;一个是个人头脑里的思维活动,前思后想,苦思冥想,没有声音,没有外形,只是在头脑里用语言思考问题,这叫内部言语。不论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都是在运用语言。 运用就是实践,所以,“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

三、准确反映了“语文学习”的特殊本质

语文学习不是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而是一种实例性的个体运用语言文字的习得和积累的过程。为什么这么说? 这里先举一个人最早学“听”话的例子。人之初,当婴儿还在爸爸妈妈怀里的时候,他能听懂爸爸妈妈在叫他,那是千百次感知爸爸妈妈在叫他“爱称”的结果。感知多了,积累了,一听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称”,就知道这是叫自己了。尽管这时婴儿对“爱称”就是自己的名字(或小名)是一无所知的,为什么要用这个“爱称”来称谓自己也是一无所知的,但都没关系,只要听到“爱称”便能感知是在叫自己就行。因为,这是实例性的应用学习。这种实例性的应用学习,其学习内容是没有系统性的。学习内容是由特定条件下的“应用”决定的。

“听”是这样,“说”也是这样。牙牙学语的孩子,最早叫“爸”、叫“妈”,是不是先懂“爸”“妈”是什么意思而后学叫“爸”“妈”的呢?不是的。他们也是感知多了,积累了,才逐步会叫的。一点一滴的积累,虽然没有系统性,但口语确实慢慢地发展了。

由口语变成书面语,关键在于书面语的形式——文字。《中华字海》收录了汉语单字85568个。这么多汉字怎么学呢?不需要全学,学够用的就行。按什么系统来学呢?没有系统。即使是2500个常用字,“鸡”“鸭”“鹅”三个字,不一定必须先学“又”“甲”“我”“鸟”而后才能学“鸡”“鸭”“鹅”,如果必先学“又”“甲”“我”“鸟”,那“又”“甲”“我”“鸟”又必须按什么“系统”来决定谁先谁后呢?实例性的应用学习是不必要有系统性的。

下面我们再从听说读写中思想内容与运用语言文字的关系来看,语文学习不可能是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而是实例性的个体运用语言文字的习得和积累的过程。

语文——听说读写——人们之间因思想、情感、信息沟通的需要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就其内容而言,是无所不包的,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体育的、文学艺术的、日常生活的……只要是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存在的,什么都可以成为听说读写的内容。如果要按“系统的知识”来学语文的内容,那么,这样“系统的语文知识”内容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如果存在的话,那就成了分门别类的一门一门的学科了,如经济学,经济学里又可分为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等等。显然,语文学习可以涉及经济学、统计学的内容,但绝不是学习经济学、统计学,更谈不上什么“系统”了。就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表现形式而言,语言文字及其各个侧面都可以构成有一定系统内容的多门学科,如语言学、文字学、语义学、语音学、修辞学等,但是,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课程——语文,它不以这些学科中的系统知识内容为己任。语文是应用学科,应用学科的学习特点,我们可以归纳为这样几句话:

1. 学是为了用。为用而学,这是目的。

2. 学什么,由用决定。由用定学,这是内容。

3. 怎样学,最重要的是实践。在用中学,这是方法、途径。

4. 学得怎么样,最重要的是看会不会用和用得怎么样。以用评学,这是评价。

为用而学,由用定学,在用中学,以用评学,核心的一个字,就是“用”。语文的“用”,就是一次一次因思想、情感、信息沟通的需要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因此,我们对语文学习本质的理解,只能定位在它是一种实例性的个体运用语言文字的习得和积累的过程。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从学的角度,准确反映了“语文学习”这一特殊的学习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