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八上历史复习提纲

八上历史复习提纲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5 15:03:21

八上历史复习提纲

八上历史复习提纲第1篇

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党的十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高校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简称《纲要》课)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着主渠道作用。《纲要》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围绕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新精神,在强化“三个选择”的基础上,整合《纲要》课教学内容,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个坚持”的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过多维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以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改革的“三维意识”,使当代大学生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合格接班人。

关键词: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融入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2014003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中国近现代史纲》课作为一门从历史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因此,《纲要》课教师必须在《纲要》课教学中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新精神,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以整合教学内容凸显深化改革的必要性,以多维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培育大学生的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使当代大学生深刻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并转化成改造现实世界的强大力量,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1 《纲要》课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的意见》规定:“《纲要》课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因此,《纲要》课教学在于使学生了解中国的近现代史,使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并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革命、建设发展的内在规律,深刻领会“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引导学生忠于中国共产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动员,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量向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奋勇前进的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对35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决定》指出“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经验,必须长期坚持。”这些宝贵经验,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坚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要深刻理解并贯彻“四个坚持”,用其指导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实践。

换言之,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是党在了解中国近现代国史和国情的基础上,在坚持“三个选择”的历史结论上,继续坚持在党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共和国的改革开放航船,沿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正确航道,又一次扬帆起航。这就说明,《纲要》课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内容有着内在逻辑,因此,在《纲要》课的教学中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2在强化“三个选择”的基础上,整合《纲要》课教学内容,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个坚持”的精神

在《纲要》课的教学中,如何从教学内容上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凸显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呢?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35年以来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这些宝贵经验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坚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要通过《纲要》课的教学贯彻这“四个坚持”,使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真正进入课堂,使“四个坚持”的思想进入大学生的头脑,将来能用其指导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实践。在《纲要》课的教学中,不仅要通过近代大量历史史料正面阐述中国人民和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正确性,而且通过反面对比印证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的“百日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都失败了。历史事实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不可能走向资本主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不能给中国革命带来希望和光明,中国人民正是在历史的艰难选择中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信念、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地位、最终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迎来了社会主义的曙光,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在给学生强化“三个选择”的基础上,《纲要》课老师进一步结合教材内容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个坚持”的精神。

2.1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个坚持即“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这第一个坚持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力量、路线和方向,回答了在谁的领导下、朝什么方向,走什么道路的问题。《纲要》课老师要使学生明白把党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核心,也是历史的选择。正如前面所述,从1840年以来,无数个试图改变中华民族备受屈辱的悲惨命运的政治力量,都以失败告终。最终把中华民族从亡国灭种的边缘挽救回来、把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党不仅领导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还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带领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35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摸索前进的历史。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功经验的总结。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到进一步的稳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坚持“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结果,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表现。尤其是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克难的深水区,改革的方向必须更加明确和坚定。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上,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个坚持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阐述了在党的思想路线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实现途径,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应该在什么思想指导下、怎么做的问题。《纲要》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思想路线提出的历史脉络讲清,这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中提出来。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针对党内存在“左倾”或“右倾”的错误,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做了阐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认识和尊重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并据此认识和改造世界。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遭到了严重破坏,20世纪60年代后期党和国家甚至陷入了“”的深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拨乱反正,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并根据时代和实践的要求,突出强调了“解放思想”,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把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而以同志为核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在党的十进一步丰富了思想路线的内涵,突出了思想路线的实践性,进一步提出“求真务实”。由此可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正是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和改革开放的建设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的这一思想路线。

2.3坚持以人为本,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

第三个坚持即“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和价值取向,回答了谁来改和为谁改的问题。《纲要》课教师在整合教学内容时,要突出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就根据革命实践提出了革命致胜的三大法宝之一“统一战线”即建立最广泛的群众联盟,提出“兵民乃胜利之本”,制定了一切依靠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坚持群众立场、尊重人民群众实践主体地位。邓小平同志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创造先进生产力的主体,发展先进生产力,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志秉着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进一步指出“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实践一再证明,正是基层和群众的探索实践、创新创造,推动着改革车轮滚滚前行。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让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社会的创造活力才会竞相迸发,才能在人民群众中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广泛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2.4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

八上历史复习提纲第2篇

一、学生在历史中考中存在的问题

在近几年的历史中考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一些问题:

(一)知识不牢固,答题能力欠缺

学生对教材中的人物像、插图、地图不熟悉、地理方位感差,史实不清。

(二)审题不清

部分学生审题马虎,或不注重审题,细心不够,甚至混淆概念,尽管答得很有条理,但不能得分,实在可惜。

(三)材料解析的能力特别不好,往往答非所问

答题技巧性差,十分依赖课本。具体表现为:要求根据材料归纳来回答问题,学生没有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提炼出答案,而是在书本上东抄一句、西抄一句,结果答案不完整、不全面、不准确。

二、开卷形势下的中考历史复习策略

(一)研读课标大纲,真正领会课标精神

在复习前,教师要认真研读《考试大纲》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1.正确把握命题方向

《考试大纲》规定了考试内容、范围、题型、形式及其要求等情况;《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应达到的具体目标。这二者既是中考历史命题的依据,也是中考总复习的指南。

2.把握其精神实质

开卷考试的实质是要求教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按照考试大纲上规定的范围和要求,弄清楚有关考点知识。把握基础知识复习的重点内容,不越位、不超纲;每个知识点复习的深度和广度,不扩大、不降低、不拔高。在复习时注意社会热点和重要知识点相结合,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实事、大事的态度和精神,以史为鉴,学以致用。

(二)夯实基础,学会应用

1.注意课本的目录做好单元复习

教师在复习中目录经常被忽略。目录的研究更有利于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把握历史,探求课与课之间、历史事件与历史事件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合构建、融会贯通、梳理线索,学会阐释历史。如:在复习八年级第一单元时,就可以利用目录。学生很容易就知道本单元主要讲“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两个方面的内容,更可以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2.注意进行必要的专题复习

专题复习要求把具有同类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重新梳理线索和结构。不是再复习,而是要串连复习的知识点,将它形成一个整体。这有助于打破原有的教材体系限制,给学生一个更加清晰明了的脉络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重组。如:在复习“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这个问题时,学生比较难以掌握,应该按照、农业合作化、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线索进行专题复习,既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

3.重视热点,深化复习

近年来,较多中考试卷中出现以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来命题。这就要求大家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在复习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收集历史信息、分析历史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注意联系社会热点、焦点知识,要史论结合,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例如:能源问题、战争与和平、三农问题、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等等,这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深化复习的关键是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只有将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起到教书育人,实现“课内所学,课外升华”,较好地提高复习效率。

(三)能力提升,归纳解题技巧

在进行练习讲评时,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还要训练学生的分析和解答问题能力。我市中考题型有选择题、材料解析题、改错题、问答题。下面就这四种题型的解方法做一总结:

1.选择题

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做题时,学生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和选项,可采用排除法或肯定法。

2.材料解析题

主要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阅读能力。首先,学生要认真、快速阅读材料,懂得材料主要意思,认真审题,抓住关键内容。然后,根据问题来作答。

3.改错题

主要考查学生辨析错误的能力,要求学生指出错误并改正。

4.问答题

主要考查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特点是试题的开放性,所包含内容和答案都是开放的。试题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学生只要理由充分、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即可。

八上历史复习提纲第3篇

1.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我依据“双纲”(即《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中学历史考试大纲》),认真钻研课本, 把课本中每一个历史阶段、每一章、每一节的具体要求和通过学习应该达到何种程度都告诉学生,让学生心中 有数,目标明确,既能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便于学生检查自己学习效果。

2.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尤其是课本中的大字部分,是历史课堂教学 的主要内容。当然,对于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也必须指导学生去阅读,这对于加深理解主要内容及拓宽学生 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就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内容,归纳材料中有效信息 的能力显得更加重要。我在近十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教学中通过对课本的大字与小字、文字与图 表的联系贯通,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引伸和拓展,充分利用课本中智能因素,对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能力大 有好处。

然而,许多学生却不重视或不知道应怎样重视课本。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对课本内容已经 熟悉了,于是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看社会上搞来的一些复习资料上。针对这种情况,我除对学生进行反复 说明外,还利用课本上的有关内容,编制成一些问题,以此督促他们认真阅读课本。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 下册第一章第三节中,在“九·一八”事变前后对日本侵华问题的四个材料,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四则材料反映对日本的侵略扩张持何态度? 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2)结合材料,说明东北三省迅速沦亡的原因。(3)你对的上述言论有什么看法?

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提供的有关材料,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课本 主要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此外还可设计一些问题,使学生在阅读课本时,注意挖掘课本内容 中的隐性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的能力。如: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应该是:(1)“公车上书”(2)强学会成立(3)《中外纪闻》的创办(4)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开展。

此题的正确答案是:(1)(3)(2)(4),而许多学生认为应是(1)(2)(3)(4),出现这一错误 就是由于忽视了课本中的“强学会成立以后《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这句话。所以“《中外纪闻》 的创办”是早于“强学会的成立”的。

3.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讲完一个章节内容,学生可能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就让学生把疑问提出来,交给全班讨论,教 师只在一旁作点拨、引导、启迪工作。对于学生不能解决或不易解决的问题,我根据具体情况给学生予以答复 或提示,必要时则给予个别辅导。

实践证明,学生自己搞清楚的问题,其印象是很深的,记忆也牢,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

4. 要求学生作学结

在每讲完一章、一单元及一本书之后,我总是要求学生写学习心得小结。写小结实际上是一次重新整理与 复习已学内容的过程。学生们很可能在写小结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以前没有认识、理解的问题,以便弥补缺陷, 并把分散在课本中的知识加以系统化,从而可以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为此目的,我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带有 总结性的作业,让学生完成。如“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困难局面是怎样形成的?中共为克服困难采取了哪些 措施?各有什么作用?”又如“我们应如何理解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危机四伏”等等。

另外在课堂上每讲一道典型例题或习题,或评讲试题时,也可让学生进行小结,其内容可包括:(1)题型 及演变;(2)解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3)多角度解题思路的方法;(4)题目的改编、联想、引伸、拓宽等 。这样做可使学生的智能得到相应提高。

5. 让学生讨论似是而非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答题过程中,常遇到一些似是而非或有争议的问题,对此,通过课堂讨论、查漏补缺,就能 澄清概念、明辨是非,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问题。

例如,中国近代史上的资本主义产生这一问题,就要组织学生讨论“中国资本主义是不是'欧风美雨'的 产物?为什么?”对此,要求学生先阅读课本,认真分析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结合思考题,进行自 由讨论,各抒已见,然后由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的解答,这样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 合分析的能力。

6. 让学生分析错误

学生在认识和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学习中的正常现象,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剖析错误,纠正错误。实践告诉我们,剖析错例往往比正面讲解印象更深。

7. 纵横联系,拓展思维广度

为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打开思路,学会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问题,进而把握 其本质,教学中需注意纵横联系。这有两种办法,一是以一国历史为线索、以时间为纲的纵向联系,如讲抗日 战争时期“八o一三”事变时,可联系“九o一八”事变、“一o二八”事变、“七o七”事变,把20世纪 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的四次事变构成一个整体来讲述。二是以问题为线索,将同类问题或同一时间 不同国家间相类似的问题进行比较的横向联系。如世界史讲到公元前594年雅典梭伦改革时,可联系同年中 国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又如将中外历史上使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的四次重要改革联系起来比较分析,说 明进步的政治改革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与日本的大化改新,使两国由奴隶社会 进入封建社会;沙俄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使两国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样,在纵横 联系中,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训练了其思维的广度。

八上历史复习提纲第4篇

关键词:中考;历史复习;课标;考纲

2013年的中考即将来临,今年的中考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抓好复习,提高学生成绩,是每一位初三教师都关注的问题。通过一学期的听评课,我发现许多老师对复习课的认识存在很大的误区:“复习课=过书+练题”。错误的思路使得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参与度不高,复习效果不理想。我觉得复习课面对的难题主要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主动性。下面就我对中考复习的一点粗浅认识,与大家交流。

一、加强对课标和考纲的研究,做到复习有针对性

课标和考纲是中考命题的主要依据,体现了教材的主干知识。所以复习时一定要严格遵循课标和考纲要求,针对考点制订计划。复习课的讲述要注意线索清楚、重点突出,引导学生将课标要求的知识点结合教材进行归类与细化,立足基础,并辅以系统条理的板书,让学生明确其中的重难点、易混点,提高复习的实效性。此外,对于考纲中的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的要求,复习既不可拔高也不可降低,训练时要坚持适度原则,拉开梯度,循序渐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依据近几年的中考命题特点,我们一定要认真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时政热点与周年性事件相关的内容

如:党的十、问题、罗斯福新政实施80周年、抗美援朝胜利60周年以及、问题、新疆问题、南沙群岛争端等内容都需要关注,复习时要引导学生将其与教材内容串联起来,学会从热点中去追溯历史。

2.中外、古今联系大的内容

如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联系与区别,美国独立战争与美国南北战争的关联,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与中国改革开放之间的比较等等。

3.图文并茂的内容

如:(2007中考)对外开放时沿海开放城市分布图和鸦片战争中五口通商示意图的比较、圆明园旧址图和兽首拍卖图的比较等等。这些图既可以让学生回顾旧知识,又能结合现实,很好地体现了历史事实的时代性。

4.长效热点专题

如:中日关系、中美关系、中外改革、民生问题(三农问题)、中共的重要会议、三次科技革命以及与中国的关系、日本史、美国史、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一战与二战等,这些内容每年的中考都或多或少会涉及,必须在复习中加以强化。

总之,教师在根据以上内容复习时要有选择、有侧重,还要精选典型习题,对于题量,教师也应根据复习内容的多少和知识的重要程度灵活掌握,总归要达到少而精的效果,绝不能搞题海战术。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点拨,提升学生复习的信心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由此可见,方法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要激发学生复习历史的积极性,在复习的过程中就要授以学生听课、审题及答题、记忆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觉得历史并不是十分难学,而是有法可循的,进而加深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1.听课的方法

复习课往往跨度大、内容杂,学生听起来老有一头雾水的感觉,不知道哪个该记哪个不该记,常见一些学生很努力,恨不得把老师讲的每句话都记下来背会,但不会整理知识,不会思考方法,最终成绩考不好。这就要求教师应教给学生听课的方法:构建知识网络,掌握历史知识要素,记好课堂笔记。

2.审题及答题的方法

如:抓住“题干”和题中的关键字,读懂题意,理清题目考查的知识点。选择题可运用直选法、排除法、推断法进行选择;材料解析题要认真阅读,理解史料,找到突破口,针对所问,归纳概括;答题要紧扣题目,简明扼要,规范作答,做到要点化、层次化;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从不同角度思考,勇于各抒己见。这样学生掌握了方法,拓宽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才能在考试中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3.记忆的方法

历史复习的效果如何关键还是要通过记忆程度来衡量,学生普遍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存在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告知记忆的窍门,以便学生增强信心。如:采用“说记”的方式,即两个学生一组,一问一答,这样既避免了单独记忆的枯燥,又利于加深记忆效果。历史上的时间多且冗,大多数学生害怕,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分时期分段记忆,学生只要能弄清楚事件所处的时期以及发生的先后顺序便可,对于特殊的时间可采用分类记忆法、口诀记忆法、谐音记忆法等。

很多人认为学习历史只需死记硬背便可,一定要消除这一错误的看法,同时明确:记忆历史知识是有规律的。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适时调整,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及时总结,反馈经验,交流所得,进而把学习历史当作是一件快乐的、享受的事情,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三、因材施教,分层考核,强化落实

每个学生所处的阶段、状态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仔细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设置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完成学科要求。

历史是一门强调记忆的学科,没有记忆就没有成绩,因此对于历史知识的考查落实是必须的,一定要强化记忆效果。但考查时对于不同学生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掌握理解、运用层面的,学困生只要求掌握识记层面的即可,这样使得教师的指导也更具有针对性。

四、复习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一本资料用到底

不同资料体现了编者对今年中考的揣测,但预测的方向不得而知,因此,教师在复习时,手中要有多本资料,综合不同意见,精选多种题型,以备不时之需。

2.精讲不等同于细讲

有些教师为了复习到位,将课本知识重新完整地讲给学生,出发点是好的,但学生厌倦,教师负担也重,且抓不住要害。精讲的内容一定要是单元重点、本册重点,不可面面俱到,且一定要对照课标进行。

3.会背不一定会写

历史考试中错别字的趋向越来越严重,教师在考查学生记忆效果的同时一定要强调书写,保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不会出现错别字,如左宗棠的“棠”,井冈山的“冈”,而板演是最好的纠正手段。

4.抛弃课本,只注重复习提纲

大多数学生在有了自己记录的复习提纲之后就会将课本束之高阁,教师在最后的复习时,一定要予以纠正,只有课本中的知识才是最原始的、最可靠的,而且反复地研读课本中的图片、材料,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总之,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理清脉络、把握方向,系统地复习历史知识,以求灵活运用。我始终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总会有回报。

参考文献:

[1]吴明芳.分层教学:高效历史复习课的法宝.文学教育,2012.

[2]张敏.如何上好历史复习课.考试周刊,2012(69).

[3]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8.

八上历史复习提纲第5篇

关键词:世界历史;难度;深入浅出世界历史在整个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对高中学生而言,普遍认为世界历史学起来有难度,主要表现在生、难、深、杂,这就要求历史教学要做到深入浅出。

世界历史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是陌生的、全新的,其难度是大量的国名、人名、地名,识记、理解起来有难度;世界历史不仅包含历史的基础知识,同时它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也深奥难懂;世界历史教材是以编年为序,同时讲述不同地域的国家的历史,内容庞杂,线索难以理清。正因为如此,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常会有很多困惑。

第一,深度难以把握。学生基础过于薄弱,深度把握不准,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但事实上,只达到大纲的标准学生在高考中难以取得好成绩,特别是近年来,历史高考内容不仅是知识上的,还要体现学生发散性思维,考题越来越难,也越来越活。

第二,弯度难以控制。世界历史有些问题有一定的弯度。世界近代史中的一些名词很难懂,介绍的时候就不能简单地说说学生就能够理解,就能够掌握。比如世界近代史中“世界格局”、“沙文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等,都是应该既让学生掌握,又要让学生理解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教材,驾驭教材,深挖教材,把生涩难懂的历史知识通俗化、简单化,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中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教学中能够做到深入浅出。

第三,年代跨越大的历史知识难以驾驭。世界历史分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在学习的过程中,其内容上下联系,有的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书中不可能在每一个阶段都提及到,这样就会出现断代,要做到上下知识贯通,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难度。

在教学中如何做到深入浅出呢?

首先,对一些地名、人名等可以用顺口溜的形式。比如在讲到历史上东欧八个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保加利亚、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阿尔吉尼亚、民主德国)的时候,可以用“南保波罗、捷匈阿德”,并解释为:波罗这个人很难保住,因为遇到的劫匪是阿德,同学在大笑中记住了东欧八国。

其次,比喻巧妙,通俗易懂。教材中有些内容晦涩难懂。比如讲世界近代史中的两级格局结束后,两虎相争,必不太平。苏联解体后,只剩一只了,世界又相对达到了新的平衡,相对太平了。但是,老虎还是要吃动物的,其他的动物也要有吃的,又会出现新的不平衡,天下还是有争斗,会出现新的不太平、新的争斗。在这样的比喻中,化解了知识的难点,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第三,纵横捭阖,理清思路。高中历史教材体系以编年顺序综述各国历史,包括了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发展史,学生感到庞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每个国家历史的横向联系,也要注意同一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并且在复习时,又要以教材为主线,把每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加以综合和归纳。

历史教学中的深入浅出,也体现了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艺术性,我们在教学中要学会总结和提炼。(作者单位: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马世立主编:《世界史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八上历史复习提纲第6篇

【关键词】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历史是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也是文科学生高考的一门必考课。要使学生学好历史、考好历史,教师必须注意平时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近年高考试题在考查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这些学科能力归结到一点,即历史思维能力。笔者多年担任高考文科班历史教学任务,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历史高考成绩上积累了一些不成熟的经验如下;历史思维能力是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记忆、理解、分析和应变能力(另外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能力对学生不作要求)。平时注意培养记忆、理解、分析和应变能力,考试时学生就可以取得较好成绩。

一、记忆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求学生采用分散记忆法。学生往往把某一段教材一次背上七八遍或十几遍,当时记住了,过几个月差不多就忘光。我要求学生分开进行学习:当天看一遍,一周复习一次,一月重复一次,考试前巩固一次。总费时少而记忆的知识多。

其次,要求学生采用趣味记忆法。我传授一些,也要求学生自己创造一些。如清朝先后12个皇帝在位,时间跨古代近代两段,学生往往理不清顺序,我要求学生记“努皇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押韵上口,学生念一两遍就记住。

再次,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先把大量内容归纳为纲要,使用时由纲要再扩展为详细内容。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可抓住莱克星顿枪声、组建大陆军、《独立宣言》发表、萨拉托加大捷、约克镇战役和英美和约6件事即可。记忆纲要也易于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再如中国古代用人制度变化,我设计成下列示意图,一目了然,易于记忆。禅让制世袭制军功制荐举制士族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二、理解能力的培养

首先,教师讲清基本概念。如在讲授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民主革命、民族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论述、叙述、评述、分析;改革、变革、沿革等基本概念时,就必须将其内涵讲清。世纪,前后中期,×届×中会议,×大,×届人大等也要同样讲清。平时也应该让学生区分历史概念的内涵,如试题里要求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这就要指导学生分析后果与结果、成果的不同。并且在具体问题的指导下,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其次,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史学理论。在日常教学中,必须给学生讲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个性与共性,原则与策略,必然与偶然等的辩证关系。像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尺度,人民和英雄人物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应该在教师举例说明后,让学生再举同类例子加以说明以巩固基本理论。

第三,引导学生将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以促进历史课的学习。现代的考试是大文科和大理科的考查,一科试题也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语文课本中大部分课文,如《五人墓碑记》、《改造我们的学习》、《最后一课》、《母亲》等都可加深对历史相关知识的理解。政治中的理论(如民族形成的4个要素)可指导历史的学习(考虑美利坚民族形成的要素),地理上的山川地形知识,英语上的词语知识,数学上的统计比例知识等都会促进历史学习。反过来,历史学科也促进其他学科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知识恰当灵活地运用到历史学习中来。

第四,前后知识的联系、贯通。如中国古代史中介绍战国时中原地区可购到东南西北各方的出产品,引导学生不能孤立死背,而要前联(春秋战国经济发展、交流增多),后联(为秦统一奠定经济基础——统一市场初步形成)。

第五,还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以了解真实情况。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重要的革命而非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属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而非无产阶级革命范畴。“封建”最早涵义是“封邦建诸侯”,“革命”最早涵义是“改朝换代”等。邹容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而《革命军》中的“其(指满洲)部落居于山海关之外,本与我黄帝神明之子孙不同种族者也”就是错误的。三、分析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求学生历史地看问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评价人和事。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用现

在的标准衡量历史事物,就难以得出正确结论。用现在“打破大锅饭”,反对绝对平均的经济标准去衡量洪秀全的绝对平分土地和产品的主张当然不行。用现在中学生就掌握对数和三角函数去和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比较,以为祖冲之不伟大当然错误。平日的强调和潜移默化,学生就会有一双历史的目光。

其次,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这里并不是套用极左时期的“阶级斗争为纲”,而是引导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即注意人民性问题。例如,地主阶级或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改革或政策调整有利于当时人民生活和国家的发展,就应肯定。苏联牺牲波兰人民利益与德国法西斯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就应否定。隋炀帝奢侈腐化,滥用民力就应否定,而主持开凿大运河、派人去西域和台湾就应肯定。

第三,引导学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历史材料就得看出处、提示语,看懂材料的时间、地点、类别和具体要素,充分提取有效信息。问答题则要逐字逐句,默读三遍,找出关键词,列好提纲。绝不能瞅上一眼,草率答题。不然就有可能把“俄国”答成“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答成“二次革命”,把“近代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共4次)误为“法国大革命”(1次)等。

四、应变能力的培养

首先,培养学生扩散思维能力。要求多思考相关问题。如: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我引导学生思考当时国际形势、共产国际七大、国内形势、影响及国共二次合作形成等。

其次,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要求学生确定所给试题的时间、地点、人物、类别(政治、经济、文化或原因、性质、影响等),答题技术性要求(如对比、分析、归纳、叙述、引用原文等),教师加以补充。经常练习,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提高学生审清题意能力。即使不会回答,也不浪费时间;若乱答一气,一分不得,却花了不少时间。

第三,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如证明书上所给的结论。书上有“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面目就焕然一新了”。引导学生考虑“革命面目新在何处?”能否用中共成立前后各30年的史实证明?“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你又如何证明?

八上历史复习提纲第7篇

备课组需要每学期初,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要求,制定详细、具体、可行的学科教学计划,并就全册教材的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教学重点、难点,安排教学进度。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1

一、教学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 格率都超过全县平均水平。

二、情况分析

我任教八年级186、187、188、189四个班的历史。共有140人,上次的期末考试总年级人平分为62.1分,及格率58.1%,优秀率24.1%。 由于学困生比较多,四个班考得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爱学。 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大多数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没有计划性和策略性; 不注意知识的巩固和积累。 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六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四、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巩固新政权的措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伟大的转折、改革开放的展开、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教育事业、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五、具体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2.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

3.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4.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5.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过去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现在,更不能代表将来。在此,希望各位老师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和计划。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2

为了开展初二下学期的教学活动,加强教研力度,特地的拟定了如下的新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政治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正确把握政治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一定的提高,能热爱自己的家,孝敬父母亲,在学校能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还着重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2、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不能只重视学习成绩和分数。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现状分析

(一)教师现状

本学年,八年级备课组有两名任课教师:朱芳芳老师、杨艳华老师。这两名老师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且不止一次教过八年级内容,已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作为青年教师,她们具有旺盛的精力、全新的教学观念、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学生现状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政治这门课已有所了解,但却不够重视。所以我们还是要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习心态。努力促使他们刻苦认真学习,养成善于钻研、勤于思考的优良的学习品质和素养,在他们接下来的学习中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并将这一优秀的品质带到更高的年级,带进更高的学府。

(三)教学内容分析

教科书分为3个单元,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有3课组成。教科书的编排体系严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到繁地安排《新课标》所规定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都有明确的要求。本册的重点是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能正确处理与师长的关系以及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四、工作措施

1、深入解读新课程标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学习课改,领会课改精神,教案的设计和课堂教学体现课改精神。

2、坚持每周集体备课,统一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进度。能够做到定时、定点、定内容、定发言人,开展集体研究,发挥集体智慧,做好资源共享,实现效率最大化。

3、加强常规管理和学生的思想教育,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关心帮助学困生,加强学法指导。

4、在平时积极参加学习教学理论,提高教学素养。

5、积极参加市、校教研活动,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积极外出听课学习。

相信在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3

八年级下学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学期,是步入初三前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期。所以关于本学期英语的教学活动是非常关键的,再次做出本学期的英语工作计划。

一、现状分析

我们八年级共x个班,共有英语老师x位。在下学期的工作中,备课组的老师们将会齐心协力,认真反思过去经验的成功与不足,制定行之有效的计划,争取在本学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水平。

二、工作目标

总目标: 缩短差距 整体推进

具体目标:

1、在八年级下学期阶段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训练,强化听说读背练习,重点落实合格率和优秀率的提高问题。

2、积极参与英语组内培训,提高老师业务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3、开展各类与英语有关的活动,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

三、工作重点

1.、继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了内在的动力,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英语,而不是靠老师来逼着学。上学期,我们备课组成功举行了外语文化节活动,活动的举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本学期,我们八年级备课组将会继续组织学生参与手抄报比赛,单词过级,书法等比赛。

2.继续坚持每单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认真钻研教材,改进教法,提高课堂效率。

八年级英语组教师将珍惜每周备课时间,共同研究教法,经常性进行组内互听互评,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备课组全体成员要做到精心备课,吃透教材,根据每个单元各自特征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制定出不同教学设计方案和任务单,以此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在平时的常规课堂教学时,力求教学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习主动性。

3、针对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我们将采取如下措施:

1)、结合各班实际,仔细研究教材,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特别注意面向

全体,随时调整教学密度、深度、广度,提出的问题要注意深浅结合、因人而异,増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顺利完成教学计划。

2)、对待每一位学生都满腔热情、一视同仁,为每位学生的成长负责。对学习困难生要加倍关心、特殊爱护,耐心辅导差生,耐心解答他们学习疑难问题,使之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让每位学生真正感到教师是她们的知音,产生亲近感,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和-谐。

3)、尝试分层教学。可以尝试分班分层或班内分层等形式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同学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要照顾到优秀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又可以解决一般学生“吃不了”的问题,促使每一个学生能发挥出最佳水平。

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多沟通,多研究,重探索,重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学期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出色地完成八年级英语组备课任务。

愉快的寒假过去了,关于八年级下学期的英语备课组工作计划也要开始完成。这学期我们也本着上学期的教学理念进行工作计划,争取再接再厉。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4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培养学生的联想、分析、综合、比较、能力,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基本国情建设,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学情分析

初二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内容及进度安排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共22课,每课时一课,本学期有20个周,实授课为18周,段考前授课1—11课,第18周全部结束本学期课程内容。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研活动

1,集体备课,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备课组在每星期一下午集中备课一次.探讨教学方法与措施

2,定时考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在段考前的第四周和第八周各测试一次,段考后第十四周和第十八周各测试一次,教师要认真讲评.

3,上公开课和听课,互相促进,提高教学质量.每位教师次数不少于5节.段考前后上一节公开课,课后要集中进行评议工作.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5

在这个新的学期的开始,为了更好的展开八年级下学期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此,拟定本学期八年级历史备课组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以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中考研究、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为工作重点,切实履行好“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责,依靠全体历史教师,群策群力,努力提高我校初三历史教师的群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

1、通过组织集体备课、课堂研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课程改革实施水平。充分发挥备课组、教师的作用,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引导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经验共享。

2、加强中考研究、重视信息交流、不断提高初三历史教学质量。组织初三教师认真分析月考情况,依据抽测反映的问题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认真组织初三历史教师近两年中考试题,探索新课程命题的趋势。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研讨、试题研究等教研活动,探索高质有效的历史复习模式。抓住向外学习的机会,收集中考信息并将中考信息进行反馈。

3、强化训练,增强适应性。在抓好自主性学习,精讲精练,提高能力的同时,提高中考的适应性。

三、工作目标

1、设计丰富的课内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践行学校“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打造和谐高效的历史课堂。3、制定合理有效的复习计划,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具体措施如下

1、深入研究中考考纲与教材,注重中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我们全体备课组老师仔细研读讨论教材,在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逐一研究考纲与南京市历年中考试题,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与归纳。我们还要关注跟踪当前热点,设计新颖的思考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对其进行了整理与归纳,努力提高中考备考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2、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利用备课组的集体力量,构造和谐团队。

在平时的教学中,备课组内的老师要经常沟通,资源共享,相互听课,互通情况,共通商讨,出谋划策。开学初,备课组老师共同商讨制定详细的备课组工作计划及初三年级历史备课组教育教学计划,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工作指导方案来贯彻实施。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做好分工合作和交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坚持无论是平时的教学还是各种大型的教学活动,都表现出强烈的团队意识,集众人智慧,展个人才华,大家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在今后共同工作的日子里,大家毫无保留,彼此取长补短,要让丰富的教学经验、超前的创新意识、扎实稳妥的教学作风以及好学上进精神在组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融合。

3、教学常规规范,不断追求教学创新

教学上我们要严格按照学校的教学要求完成教学工作,大到每一节上课,小到一分钟到位,时刻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以及中考的要求,在作业批改上,我们要认真及时,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五、重点工作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边的历史”寒假历史社会实践活动汇报。

(1)效能目标:总结假期的读书、观看历史类的脱口秀节目和游历历史景点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历史。

(2)具体措施:寒假前布置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假期结束后上交读书笔记、观后感或游记,教师审核,有内涵有新意的,课堂上安排时间让这些学生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2、“历史课堂学习卡”的设计和编写。

(1)效能目标:设计和编写历史课堂学习卡,以备每堂课教学使用,期中期末复习时另外编写综合提纲,使复习系统高效。

(2)具体措施:由x和x两位老师主要负责学习卡的编写,x老师审核,全组讨论研究并修改,课堂学习卡每堂课前印发,综合提纲期中期末复习时印发。

八上历史复习提纲第8篇

同志们:

党的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报告对于我国发展所处的新历史方位的一个重大科学判断,是报告的重要主题,同时也是贯通报告的一条主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重中之重是要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党的报告的思想灵魂。今天我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前世今生”作为报告题目,和大家交流一下学习心得。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判断

(一)什么是时代?

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有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就社会形态来讲,人类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而就历史时期来说,我们的民族从尧、舜、禹开始,经历过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这些古时朝代;就发展阶段来讲,我们的国家在历史上有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明代的永乐盛世以及清朝的康乾盛世,这些都是历史上比较繁荣的发展阶段。这样,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也不同,由此就构成了不同内涵的时代表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历的六个阶段

历史和实践昭示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历了六个阶段。

第一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是一五一六年英国人莫尔发表的《乌托邦》一书。

第二个时间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九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第三个时间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二十世纪初,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领导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

第四个时间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了实行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指令性计划经济、权利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第五个时间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是第二个在一个大国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

第六个时间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判断和基本依据

首先,任何一个时代的形成、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客观基础,也就是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认为有两个重要实践基础:一个是“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另一个是重要实践基础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

先讲“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报告中,从十个方面概括了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概括地说是: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这十个方面的重大成就,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高度认同。

报告指出:“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不是表层的变革,而是深层次的变革;不是直接性的变革,而是根本性的变革。是我们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夯实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雄厚基础;深层次、根本性变革,塑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面貌。

再讲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根本变化。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对主要矛盾进行了论述,他指出,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也就是说,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会有多对矛盾同时存在,其中有一种矛盾是起着主要的支配性作用的,这就是主要矛盾。社会发展也有主要矛盾。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无论是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都是不断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认识过程。只有准确地把握、科学地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我们党才能够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战略方针和战略决策。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我国主要矛盾转化的新判断。党的八大报告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是党的八大对主要矛盾的表述。

在党的八大对主要矛盾判断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又对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新的表述。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来看,现在主要矛盾的表现、程度、水平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方面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就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不是对基本温饱的需求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来了,人们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吃饱穿暖,而且更加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方面要求也更高了;同时,矛盾的另一方面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很大发展,所以现在主要矛盾的另一方面不再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而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平衡,就是指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群体差距仍然存在;不充分,就是说虽然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上发展了,但是还没有发展到很成熟、很完善的状态。因此,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同时又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用了“三个意味着”来表述

第一个意味着,“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也就是第一个意味着,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说,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其历史地位与民族复兴的目标最为接近,表明我们进入了新时代。从1840年170多年来,一代代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志士仁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仆后继、接续奋斗。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90多年,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在中国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从而实现民族复兴,不懈奋斗、流血牺牲。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站起来的基础上、在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民族复兴。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始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和发展。所以说,我们现在最为接近民族复兴这个伟大目标,我们最有能力最有信心实现民族复兴这个伟大目标。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第二个意味着,“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中国蓬勃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到现在有170多年时间。在这170多年时间里,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挫折到复兴。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代又一代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世界性、历史性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伟大旗帜在世界上高高飘扬。这是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第三个意味着,“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意味着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也可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

实现现代化是当代世界的潮流,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希望能够进入现代化的行列。但是,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上,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和考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怎样实现现代化,怎样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化国家的实践探索、经验成果,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这是从当代世界历史的发展来看,也表明我们进入了新的时代。

(五)报告对“新时代”作了五点概括

第一,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它的基本内容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首先,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其次,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之日。

第三,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新时代表现出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基本特征,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富裕、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到争取美好的生活、从收入差距不平衡到共同富裕的发展时代和过渡阶段。

第四,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全国各族人民空前团结,凝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和理想旗帜下。

第五,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历史使命,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重大实践。那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重大实践是什么?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就是实现伟大梦想。那么,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梦想,就构成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斗争,就是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就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四个伟大--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最终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十八大以来,我们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把中华民族引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把中国共产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解决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文化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依靠的是什么?就是依靠伟大斗争。我们进行全面从严治党,通过管党治党的伟大斗争,我们党担当起了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使命。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是十八大以来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管党治党,不仅关系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这个伟大事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要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在报告中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就是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作为伟大实践中最重要的内容提出来了。“四个伟大”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实践。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涵和基本方略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就是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这个主题,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科学发展观的主题的继承、发展、深化和升华。

在报告中,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提出和回答的重大问题。这里有两层意思。

第一句话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开创的道路。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化为一些基本的问题。这些基本的问题是什么?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同时,还要在很多重大问题、重大领域中深入地、具体地思考和研究这些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具体化。指出,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涵,是根据新时代新征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阐述的“八个明确”。一是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明确是,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过去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矛盾。第三个明确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四个明确是,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五个明确是,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六个明确是,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第七个明确是,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八个明确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体现在十四个基本方略。这十四条基本方略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基本内容,是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点。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就要依靠这十四条基本方略来指导。

第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他的领导能力、领导水平、领导效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也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可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依靠人民的。从报告的论述中,从十八大以来的重大实践中,我们都能强烈感受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

第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发展、要前进,基本动力就是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改革,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解决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矛盾,解决体制机制中存在的弊端。这样才能使生产力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才能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最大的发挥。

第四,坚持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也就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发展的基本准则问题--按照什么样的准则来发展。

第五,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则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怎样通过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使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体现出来,并成为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这是值得思考的。

第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进行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新时代的治国理政,就是要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而全面依法治国则解决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运行机制。

第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重要内容就是价值观的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价值遵循,明确了“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这个重大问题。

第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建设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都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前提是发展,只有实现更好的发展、更快的发展、更加公平和更有效率的发展,才能使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基本的物质条件和物质基础。

第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要建设有绿水青山的、美丽的、美好的、宜人的、清新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空间。

第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十八大以后,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也就是把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安全问题整体化为总体国家安全,而维护总体国家安全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思路就形成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可以说,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了安全网和安全盾牌。

第十一,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人民军队是在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一支忠诚军队。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我们强调政治建军,而政治建军的最根本任务就是要巩固和强化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第十二,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在报告中,对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作了重要的论述,是党和国家、全体中国人民对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分裂祖国行径的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回答。

第十三,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思考和探索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同时也要思考和探索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的探索所取得的一个重大成果,就是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概念。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今社会建立国与国之间基本关系的总体构思和框架。

第十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在报告中,多次对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突出强调和着重阐述。这表明,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到重大的、攸关的作用。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2020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意义重大。在报告中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也就是说,2017年至2020年属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在这三年中,我们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第一个战略安排。

指出,从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知道,2017年召开,2022年召开二十大,而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意味着2020年是和二十大之间的衔接点、转折点,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第二个战略安排,就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报告中把它分为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就是说,到2035年我们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首次提出来的。那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会达到怎样的发展水平呢?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

可以看到,报告中已经提出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我们把它表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它昭示了我们未来五年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的基本发展战略。具体来说,主要有九个方面:

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二是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行动纲领。

三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四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行动纲领。

五是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行动纲领。

六是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行动纲领。

七是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国两制”、祖国统一的行动纲领。

八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的行动纲领。

九是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的行动纲领。

这九方面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动纲领,是报告的重要内容,我们要认真学习把握。

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走向胜利的政治保证、领导保证、组织保证。

在报告中对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成就作了总结和概括。他指出:“五年来,我们勇于面对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顽强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何要以如此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呢?报告中,对这一问题也作出了深刻的阐述。他告诉我们:“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党自身始终过硬呢?讲:“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