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读一本好书的心得体会

读一本好书的心得体会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5 15:02:55

读一本好书的心得体会

读一本好书的心得体会第1篇

在福州市首届十佳教师颁奖大会上,王老师曾作了题为《一生中要说的两句感激的话》的讲话。他说:“岁月如梭,不觉已到退休年龄,一生中我要说的第一句感激的话,那就是:谢谢您,书!”他还说:“坐拥书城是我的梦想。”对书的感恩感激感动之情溢于言表。本文以他的《作文智慧》、《我说语文》等著作为蓝本,结合陈日亮老师《我即语文》里收录的王老师的文章,对他读怎样的书、怎样读书和如何做个好的阅读指导教师等方面,作简要的梳理和探究。

我们要读怎样的书?

现在的书种类很多,有工具类的书、思想类的书、技能类的书、生活类的书、文学类的书,等等。内容也是鱼龙混杂,好坏参半。我们该读怎样的书?王老师提出:读好书,读名著,读经典。

我们要读好书。什么是好书?于人有益的书便是好书,或可增长知识,或可愉悦性情,或可引起思考。抚卷读书,浸染墨香,只要对人有帮助的书,不误导人的书,都可以算是好书。好书,也因人因时而异,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呈现。王老师提出,“读书首先要读催人奋进之书。”正是强调了书的积极意义。在革命年代,读革命的书;在建设年代,读建设的书。

我们要读名著。“读书要沙里淘金,就是要选择,书的‘黄金’就是精品,是名著。”为什么要去读名著,因为“名著的内容无限广阔、深邃、丰富。”它包含和体现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热爱生命、尊重个体、向往美好的社会和人生等。“经典名著……千百年先哲们的智慧与经验皆蕴含其中。”“阅读名著,会让我们体验到人文的关怀,美的震撼,爱的温馨,情的涌动,思的沉静。鄙薄名著,会使一个人乃至整个民族变得短视、庸俗、愚陋而失去文化远见。”我们要回到原点,回到名著。常读、多读这些人类的精品,就犹入兰室,久而其香自溢,养成浓郁的人文情怀。“名著往往如汩汩的流淌的泉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读名著应从小开始。“我们应该在学生学习的初始阶段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习惯和激情,要使其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使名著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这里首先要让每一位教师热爱名著,成为一个读书人。”对如何才能读好名著,王老师这样提出,“读名著要与学生的生命体验结合起来。”

我们要读经典。经典作品就是多数人已经阅读过,而且认为应该阅读的书。或者说,经典作品,就是一本长时间能给社会以印象的作品。“课外阅读应当追求高品位。经典作品总是‘直接打动人的心灵、意识和良心。’阅读经典,将使人的生命达到一种高峰体验,在与大师对话中会产生一种心灵的撞击,这对一个人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不仅对一般人而言,“阅读经典会使人感受到的是先进文化的魅力。经典永远是先进文化的载体,通过这个载体,青少年心灵将受到陶冶、净化,从而走进自己的感情世界、体验生活、体验社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它能超越时空,“阅读经典还将让每一个人感受到世界向自己款款走来。我们读每一部经典,都是与大师对话,读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是一种享受,‘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因此,我们不能沉迷于时尚的阅读,不要趋时,摆脱时尚的诱惑最好的方法是阅读经典。”对阅读那些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最能代表这一个时代的作品,王老师建议说,“多背经典,可以从不求甚解开始,但求熟背,那是终生受益无穷的文化储备啊!”

我们该怎样读书?

读书的方式很多,我们可以走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用读――学以致用,现学现卖;聊读――探讨交流,共享启迪;等等。不管何种方式,读书都要有好的态度,好的方法。王老师是这样提的:

读书要专注。读书是心灵的对话和灵魂的交流,因此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用王老师的话说是“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地去寻觅、去探索、去预测、去期待。”怎样才能使自己进入专注境界呢?排除干扰,运用好兴趣、目标、理智诸多因素都能帮助自己达成所需境地。

读书要开放。读书要全面地读,开放地读。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读书如读画,同于一隅终难有所得。”所以要注意联系,注意拓展。

读书要意会。意会是读书的重要方法。“默而察之,心领神会,强调阅读者的体悟、感通。”王老师还进一步指出,“意会,需要欣赏者伴随着作品的形象融进自己的感情,需要充满联想与想象,需要在美的享受中,进行形象的思考。”

读书要深入。读书要含英咀华。“我们要掀起遮眼的浅层,向深处进掘。”“读得认真,耳熟能详。深入钻研,乐思善想。所以指点之后,便有‘文心相会’之感。”这样才能帮助我们获得“新”的领悟。

读书要思考。读书是要投入灵魂的。王老师看到,“当前中学生阅读,大量的只是消遣性和应试性,前者抹煞了思考的价值,后者又陷思考于简单化之中。”他为这样的局面而担忧,“只思考不读书,思维就容易枯竭,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光读书不思考,不但不能登室入堂,还常常使思维陷入混沌状态。”导致精神生活边缘化。因此,他大力推广读书深思法。“深思,就是有心地去寻找和发现。对于好文章,更要深思,经过自己的深思,然后再借助他人的品评,比较、鉴别,以求言传出其中的精蕴。”

读书要反复。“我以为读书,尤其是那些蕴含丰富的名著,要强调反复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形象性与概括性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反复揣摩,渐得佳境。”让初读如重温,重读如初读,每次读都有新发现,反复中不断入新。

读书要消化。读好书需要形成系统,需要时间间隔,需要慢慢咀嚼、消化和回味。“提倡多读多写,多读书、读好书,当然不是提倡‘两脚书橱’,学富五车而下笔艰涩,而是要提倡主动地筛选、撷取和消化,这也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

读书要运用。读书学习是修身为政之基,是智慧力量之源,是创新实践之舵。看到多少才能知道多少,知道多少才能想到多少,想到多少才能掌控多少。王老师提出,“对好的文章,读得懂、记得牢、用得上。”他还哲理地总结说,“掌握知识是为了更新知识,掌握规则是为了突破规则。”

读书要结合经验。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王老师认为,“直接的生活经验往往是理解文章思想的酵母。”他强调阅历和经验在读书过程中的作用。“没有生活阅历,缺少社会实践经验,甚至没有体验过忧患,就往往难以有

对文章的深刻了解。”

读书要养成习惯。王老师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认识到,“对语文本身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读书,语文教学的本真就是读书。我们通常把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叫做‘读书’,这就昭示我们,一个人在学校十几年的宝贵时光,最重要的就是培养阅读的兴趣和养成阅读的习惯。”他感触很深地谈了自己的读书体会,“‘手不释卷’这几乎成了我的生活习惯。人总是有嗜好的,最好的‘嗜好’莫过于读书了。”“我读书没有什么经验。要说经验,那就是养成了一种习惯、兴趣,有了这种习惯、兴趣,慢慢地就能摸索出读书的方法了。”

读书要会选择。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什么书就决定了成为什么人。对于所有的人,都有一本书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就是说,在这浩如烟海的好书中,至少有那么一本是刚好适合你的。“因此,我们首先要培养爱读书的兴趣,形成习惯,要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家作品。”至于读什么书,决定于你欠缺什么、需要什么,只能由你自己做主。要树立书籍分级的观念,让生命更贴近最好的书。

读书要有方法。王老师读书既注意了意蕴,也注意了形式,注意了内容,也注意了方式,他指出,“吸取思想和文章技巧,是阅读的宗旨和底蕴,做学问、求知识靠的是这种方法。”他还说,“读书要见其表,还要见其里,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追本溯源,查根究底。王老师概括了“阅读‘三辨审原则’:审主旨、审对象、审环境。”“阅读三感:一是感觉,二是感染,三是感触。”逐层而下,是“阅读的深化”。

读书要做好笔记。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真正的读书要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手到。“阅读时,手中要有一支笔,对那些精彩的词、句、段要标出,做好笔记。这是一个直接积累知识的过程。要随时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赞美的,批评的,联想到的,以及那时产生的写作冲动和灵感。”“要养成阅读的习惯。不仅要有计划地读,而且要看自己喜欢看的书。要学会一边阅读,一边摘抄,随时记下心得。”

读书要有好心境。读书是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寂寞灵魂也渐归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地契入现实,介入生活,创造生活。因此,读书需要一种意境。安详的心绪,宁谧的氛围,都可以将自己带入那种既恍惚空灵又旖旎美妙的境界中去。心境摇曳不可读书,功利浮躁不可读书,灵魂纷乱不可读书。读书需要静下心来,精气神贯注,心无旁骛,仿佛先人于树下禅定,风声鹤唳,雨声车声马声,无一人其耳;酒色财气,无一动其心。王老师“对自己喜爱的书,‘以最放松自在和不经意的姿势来消遣作品,以一种宁静而致远、空谷纳万境的心胸去拜访作者’。”

王老师把读书和成才紧密联系起来,“因为目标、计划而读书,因为读书而思考,因为思考而发现,有所成就,这就是一个人成才的必经之路。”他其实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他的成长经历正是他读书心得的最好佐证。

如何做个好的阅读指导教师?

如何从卷帙浩繁、浩如烟海的典籍世界选择适合自己爱好的书籍,以最大程度地汲取营养、启迪心智、提高效率、增强才干,学会读书无疑是首要且必需的先决条件。学生的读书层次不同,类别也不同。对于他们读书的指导不是件容易的事。要让学生学会读书,你就必须是个好的阅读指导老师:

教师自己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个人一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始于青少年时代,尽管从理论上说,课外阅读是一种个性很突出的行为活动,但中小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们正处在为个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基础的阶段,他们的阅读欲望需要激发,阅读兴趣需要培养,阅读方法需要指导传授,阅读习惯需要逐渐养成。“没有良好阅读习惯的教师怎能教出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在这点上,教师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做读书的带头人。“语文教师应该成为会思考、会阅读、会研究的人。”让阅读成为最广泛的学习实践。

教师要注意启动学生阅读的动力系统。不同年龄段中小学生阅读动机系统是不一样的,原因主要应从中小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条件方面去探究。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在中小学教育中,随着学段的提高,学生的精力越来越集中在学科性学习和与中、高考直接相关的课程教材和教辅材料上,小学阶段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课外阅读活动,到高中阶段几乎销声匿迹。同时,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社会生活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社会生活环境及学生内在的心理发展需求相互作用,对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动机系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教师要深入分析,区别对待。“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自己要多读、善读,更重要的是要启动学生阅读的动力系统。”

教师要善于唤起学生阅读的情感、思维。阅读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主观意志去审视、感受文本内容及思想感情进而产生联想或生成新的思想感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是需要经过感受、质疑、钻研、联想、感动这样一个过程的。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自己来感悟作品,达到自己和作品的平等对话,实现和作品的交流,进而产生心灵的共鸣。教师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也需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唤起某种情感的体验。所谓情感的体验就是发挥读者自身,通过对以往生活经验的联想和想象来补充和理解文章,把自己的情感注入文章之中。”引发其生活经历,让学生好奇地读,激活其审美动力,让学生人情地读,开阔其期待视野,让学生回味地读。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选择图书。教师的审美判断能力是选择优秀作品的关键。“中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有限,但可以指导他们懂得选择,以窥一斑。”教师平时要留意有关读物的出版资讯,关注媒体上推荐的图书,关注获奖的图书,同时考虑专家眼光和学生兴趣之间的距离。他还进一步提倡,“训练学生爱读书、会读书,爱写字、会写字,爱说话、会说话,会写自己爱写的文章。让学生多一点书卷气,少一点匠气。”

教师不能用导读来代替学生读名著。近年来,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在功利性目的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师生热衷于编“导读”、读“导读”,名著阅读走向了伪阅读的迷途。王老师深刻洞察了这一现象,一方面,他充分肯定了导的作用,另一方面,他指出了其危害性,“导读,‘导’是次要的,‘读’才是主要的。以读‘导读’来代替名著,是非常危险的事。”为这一现象敲响了警钟。

教师要正确把握阅读教学。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课堂的阅读和课后的读书应该是紧密联系着的。课堂上的阅读教学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示范应该是很重要的一点。课内学方法,课外作运用。王老师强调,“阅读教学要坚持文本的解读。”“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这样的阅读教学都有助于学生学会读书。

读一本好书的心得体会第2篇

阅读,是安静的、远离喧嚣的,属于一种完全个人化的体验。阅读带来的好处不必言说,然而,在消费主义和娱乐至上横行的今天,想要把“阅读”搬到广播中、电视里绝非易事。但是,有一群人已经在推广阅读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了许多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谷雨刚过,初夏将至,在阅读逐渐回暖的今天,让我们寻着书香,听听“读书类”广播、电视人在主持节目中的心得和体会,并为您推荐新鲜好书。

BTV《书香北京》主持人姜华:时代变了,读书要学会“应变”

■独家采访 记者 王青

“以前我以为读书是工作之余的调剂,有时间就找一两本自己喜欢的书翻一翻。现在我是真心觉得读书乃生活之必需,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因为阅读能让人变得豁达、从容、澄明、不计较一时一事之得失。”主持《书香北京》5年,让原本就很知性的姜华在读书理念上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而这期间,姜华对于如何选书、选什么书、怎样读书也“有了一点儿心得”。

作为爱书之人,姜华说自己“其实内心里还是喜欢手里拿一本书,一点点地翻,有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书香北京》曾经做过一期关于“预言书”《一部手机打天下》的节目,作者王立新受访时说:将来纸质书可能会成为收藏品。姜华还记得当时自己说的是:“好吧,但愿那天来得晚一点儿!”

时代变了,阅读的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姜华没有否认:我也是如此。“早上起来一个小时,晚上睡前两个小时,我会看纸质书,深度阅读。其他时间我会用手机看书。我觉得这样才能把零碎时间利用上,包括等电梯、排队的时间。”姜华说,这其实也是解决没时间读书的好方法。当下社会,人们往往把读书少归咎于竞争激烈、无暇顾及。“不是没时间,就是你想不想找出时间,想不想读。”

姜华深知当下的图书状况:“现在书特别多,去书店会无所适从。从排行榜上挑也未必适合每个人。”既然淘书有如大海捞针,那究竟该如何选书?姜华给大家推荐了一条捷径:在手机上订阅各种阅读公众号,“它们在替大家读书,然后定期向大家介绍。你可以通过关注这些阅读公众号,来了解最近有哪些好书”不仅通过网络选书,姜华还会在网上看书。而且她说自己并不排斥这种阅读方式。

记者请姜华向读者推荐好书,姜华说自己近年“对历史类书籍越来越感兴趣”,她认为“读史可以让人在更大的时间跨度上来思考人、人生、社会。”沉吟半晌,她很认真地推荐了5本――《历史的细节》:上海三联书店,作者杜君立;《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民主与建设出版社,作者张宏杰;《给曾国藩算算账》:中华书局,作者张宏杰;《盛唐的背影》北京出版社,作者韩舁;《唐太宗治国风云路》:中国方正出版社,作者韩N。

BTV《书香北京》主持人文文:读书不仅要“有用”,更要“修心”

■独家采访 记者 王青

主持BTV读书节目《书香北京》6年来,文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读书问题,一向注重学养和修为的她也有了更多的读书的体会。在又一个“读书日”来临之际,她感慨良多。

近年兴起的“国学热”,让我国古代蒙学经典书籍走进了学校和家庭,成为少儿的必读书。然而作为当年小观众们的“文文姐姐”,文文从中却发现了问题,“有的家长让孩子读《弟子规》,但是他自己不读,一些行为也和《弟子规》的要求不符。”文文认为,年幼的孩子往往把父母视为榜样,“如果父母不按照《弟子规》去做,孩子自然就会认为父母的行为和书的要求是两条道。这种情况下他当然选择去模仿父母。”所以在文文看来,“像《弟子规》这些经典,其实真正应该读的是做父母的。而且读完后还要身体力行。”

谈到时下年轻人的读书现状,文文说自己“看到一个挺可喜的现象:我身边很多年轻人,真的是把手机放在一边,拿起书本来了!”但她又指出这种阅读“大部分都是‘为我所用’”。遇到了计算机的问题,就会去买计算机的书来看;遇到了股票的问题,就会去看股票的书。“开卷有益,它能帮你解决燃眉之急。但从长远来看,它可能达不到进入你的灵魂、让你铭记一生的高度,不会成为你一辈子都受用的营养。”文文由此表示:读“有用”的书,“临渴而掘井”,解燃眉之急无可厚非,“但是还要读那些真的能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让自己的灵魂有所提升的书。”

文文建议大家“多读经典,多读对我们心灵有营养的书!”此次她“希望推荐给大家”两本书。一本是余秋雨的《吾家小史》。“余秋雨先生文笔非常好,也很风趣。看这本书,读者可以把这一百多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新温习一遍。读这样的书对于帮助年轻读者很有益处。”第二本是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与自己对话》。“书中曼德拉的每一个回忆中,都没有出现特别肮脏的东西。而在别人写曼德拉的书中,包括监狱长的回忆录里,都有很多当时怎么折磨曼德拉的内容。但是他自己在书中非常轻描淡写。”这让文文感佩不已:“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你如果是君子,不管住在哪里,只要自己心正,什么都侵扰不了你!”

北京故事广播《读书俱乐部》主持人宏玖:

读书虽然小众

节目制作要大众

■独家采访 记者 陈文

北京故事广播《读书俱乐部》是目前北京电台9个系列台中唯一一档读书类节目,到今年,它已经7次获评名牌栏目称号,还被评为听众喜爱的优秀栏目。就是这样一个叫好的广播节目,其收听率与北京电台众多知名节目相比却不高,这固然与《读书俱乐部》所在的频率与播出时段有关,但它也多少折射了目前读书人群的现状,就像《读书俱乐部》主持人宏玖所言,读书是小众的事情。

坚守节目8年,希望把节目做得好玩些

宏玖坚守《读书俱乐部》这个栏目已经8年了。“就我观察到的,这些年爱读书的就是那些人。”在宏玖看来,真正读书的人不包括那些偶尔看书之人,而是像每天吃饭一样,生活中必不可少,不看就觉得缺点什么,“这些人几乎是从小就有固定读书的习惯。”

可以说听广播的人不少,但关注《读书俱乐部》节目的听众不是很多,“许多人一听《读书俱乐部》这个名字就不听节目了,觉得(读书)跟自己没关系。”宏玖揣测这个栏目不受大多数听众青睐的原因。

“这个栏目不是给大家上课,教育人们要读书,我们希望把节目做得好玩些。”《读书俱乐部》主持人宏玖介绍,这些年他和他的主持搭档们尝试过很多方式,策划了很多选题,“能想到的都做了”。宏玖直言,节目没有可听性就吸引不了听众,他们会结合大众的兴趣点来做节目。比如周一的“读书排行榜”,宏玖说之所以设置这个小栏目是因为发现听众对榜单感兴趣。他介绍,节目与北京最有影响力的权威书店合作,在周一公布这些书店上一周排名前十位的图书,并请书评人作点评,说说这些书为什么火了。“我们会结合大家感兴趣、有意思的话题,在略加调侃中把我们要介绍的书籍、作者等内容都带出来。”宏致介绍,他们不光点评新书,也会评讲没在榜单中被人忽略的好书,探讨近期图书走向,分析畅销书火爆原因,主持人还会和书评者通过读一些书中的段落向大家推荐。

建议多读有大智慧和文化积淀的作品

书店里的书可谓琳琅满目、五花八门,宏玖介绍,仅去年全国就出版了约42万种图书。面对茫茫书海,《读书俱乐部》会给读者推介什么样的书籍?“不能太尖涩,不能太小众、太个性化,与热点、时事有关的,非常畅销的作品,被埋没的好书。”除了作家的作品,《读书俱乐部》还会介绍一些百姓关注的养生保健、心灵鸡汤、知识类、亲子、心理等书籍。而嘉宾方面,除了作者、书评人、出版人、编辑等业内人士外,还有书友,“请书友们分享自己读过、喜欢的书”。

“幽默会”是《读书俱乐部》今年推出非常有特色的小栏目,主打幽默类图书,“我给它起了个副标题,叫‘读着读着就笑了’。”宏玖坦言,读书节目让大家喜欢,内容是王道,而质量上乘的幽默类书籍会让大家读起来更轻松,对生活也是个调剂。宏玖介绍,每周二他和嘉宾向听众推荐的这些书不是挠痒的、段子类的,而是有大智慧、有文化积淀的书。比如《温・丘吉尔学做幽默绅士》、林语堂的《幽默人生》、《幽默沟通学》等。“我们准荐的这些书是从上千本的同类书籍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宏玖说,他们会向听众介绍这是一本什么书、作者怎样、亮点在哪儿,并选取书中最有意思的段落读给大家听。“我邀请的节目嘉宾都是大书虫子,节目中推荐的这些书当然是我们预先看过的。”

做节目“费力不讨好”,庆幸8年前的选择

“感觉明星做客节目比作家来还要受关注。”宏玖对此显得无奈,他再次提到“读书小众”。自从影视作品《推拿》、《匆匆那年》、《何以笙萧默》、《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登上银屏后,它们的原创作者毕飞宇、九夜茴、顾漫、辛夷坞等开始广为人知,他们的作品也变得畅销,“其实以前他们都是《读书俱乐部》的座上客,有的还是固定嘉宾,但有多少人知道,有多少听众注意到他们啊。”宏玖感叹道。

多年来,宏玖似乎只为少部分人主持节目,似乎干着“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但他表示,“很庆幸8年前的选择,这个节目改变了我。”宏玖说这些年因为做节目,他读了很多书,并获益良多。宏玖表示,读书也是一种习惯,需要坚持,“就像我第一次游泳,感觉挺难受的,但连游了一个月之后就爱上了这项运动。读书也一样。”宏玖说,关键还要有兴趣,不能强求。对增加阅读量的问题,他推荐了一个较为可行的方法,假如你喜欢一位作家如郭敬明,除了他的书之外,还可以读一读他喜欢的作品。

现在很多人都感觉压力大,整天忙碌或处于焦躁的情绪中,“曾有年轻作家说,因为家庭、感情、事业出现问题而陷于空虚,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可以读读托尔斯泰、曹雪芹等名家、大家的作品,找一些气场大的人,然后依附于这些灵魂巨大的人,你就会感觉踏实下来,不会那么焦躁。”

央视《读书》主持人李潘:

在寂寞的角落始终坚持

■独家采访 记者 李雪源

对于“能够铆足劲做二十多年电视读书栏目”这件事,李潘显得很欣慰。从1996年由她参与创办的《读书时间》到如今收视率不断攀升的《读书》栏目,在这20年间,栏目内容、形式几经更替,制作过程也曾困难重重,一度陷入节目创新的瓶颈。但是,她依旧对读书栏目情有独钟,珍视部级电视台特意为“读书”栏目留出的时间,在节目制作上不断探索。不久前,李潘出任《2014中国好书》的主持人,刚完成录制等相关工作,记者随即采访了她。作为一个有着多年主持、策划读书类节目经验的电视人来说,李潘对推广大众阅读和现代人阅读习惯有着自己看法。

回暖:人们对阅读有着强烈的需求

读书是李潘的一大爱好,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更多人喜欢上读书”也已成为她多年来的追求和习惯。最近一段时间,让她感受颇深的是,人们的阅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用她的话讲,“现代人的阅读像是到了一个临界点,突然在今年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她用两件事情证明了这一点,首先是《读书》栏目的日常播出情况。李潘对节目本身起初是抱着悲观的心态。她觉得,受到电视节目娱乐化和新媒体的冲击,《读书》一直处于一个较为“边缘”和“寂寞”的状态,这样的节目想要生存下去会比较艰难,收视群体也只有少部分人,收视率也势必会一路下滑。但是有数据显示,近两年以来,《读书》栏目收视率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当稳定的状态,甚至还会时不时地冲高。这表明,节目存在着一个稳定的收视群体,也能从侧面反映出这部分人本身对阅读是有着兴趣和保持着良好的阅读习惯。

《2014中国好书》证明了人们对阅读有着强烈的需求。“中国好书”评选活动自2013年创办,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主办,旨在通过好书推介传递正能量,推动和引导全民阅读,如今已播出至第二季。李潘介绍,“中国好书”会从近一年来国内出版的成千上万的图书中甄选出30本,其中包括主题出版类、社科类、文学艺术类、科普生活类、少儿类和引进版图书,为大众推荐各个领域的好书。

爆棚:节目播出的同时网上各大书城好书断货

面对每年将近40多万册出版物的图书市场,让李潘担忧的还有图书的选择问题。“好读书更要读好书,如果没有好的图书供你阅读,不如不读。在海量的出版物里,大多数人都是晕的。”李潘希望能够在业内打造一个平台,帮助大众遴选一些优质读物,好的书要推荐给更多的人。让李潘没想到的是,2013年首届《中国好书》播出的效果“爆棚”。节目在播出过程中,随着“年度中国好书”的依次揭晓,当专家介绍到哪一本书,网上各大图书商城相应的那本书就断货。“很多观众是边看节目边下单,当时网站几大商城的图书都断货了!”李潘进一步介绍道:“不仅如此,节目的后续影响力发酵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本书叫《南画十六观》,是一本讲中国古代文人画的专著。它的首印在三千册左右,当时只卖了一千多本。可是当《中国好书》播出以后,这本书单是精装本就卖了12万册。”

通过对民众阅读的不断了解,李潘逐渐认识到,其实中国大众的阅读需求是十分强劲的,并不是不爱读书,只是想读却苦于不知该读什么书。第一季《中国好书》在播出前期并未做过多的宣传,但是收视效果却大得惊人,这也增强了李潘继续推荐“中国好书”信心和决心。在李潘看来,在今年,图书和图书产业已经显现出一个蓬勃和生发的状态,民众阅读的春天似乎已经到来,像花蕾一样、铆足了劲儿即将绽放。

思考:我们只是在推广阅读上加了一把柴火

读一本好书的心得体会第3篇

“读书如交友”,我想。生活中,我们很容易交上朋友,但真正算得上知己的都甚少,真可谓神交之友难求啊!难怪人们会感叹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读书却不一样,记得有句话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是啊,一本好书就是一位忠实的朋友。尤其是那些影响你的人生,影响你的未来的书,更是值得你尊敬、值得你爱戴的知己诤友。说起书,我一定会想起大学者钱钟书先生,他坐拥书城,手不释卷,直至朱墨烂然,方谯周独笑。我想钟书先生一定是钟情于读书,才成为如今知名的大学者吧。

“读书如吃饭”,我想。吃饭是人能生存的根本保证。人不吃饭,就会饿死,这是众所周知的。人不读书,同样如此。世上懂得吃喝的大有人在,但真正能解得读书三味的人并不多。最近我又想起一句话,颇受启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揣摩此句,其中就暗示着读书是能使人的心灵宁静舒畅,陶冶性情的。这与宋代大文豪黄庭坚所说的“三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有异曲同工之妙。

“读书如吃药”,我想。人在生病的时候须吃药,因为药可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但是,有一种病是世上任何灵丹妙药也治不好的,那不是癌症,那是——愚蠢。也许人们常说的“蠢人没药医”就是这个道理吧。其实要治好它,用不上什么世界名医,用不上什么灵丹妙药,你只要服上一剂心灵之药——书,你的病自然就会痊愈。古人说读书可以医愚就是这个道理。想当年鲁讯先生弃医从文,不就是想医治“麻木不仁”、“愚昧无知”的国民的劣根性吗?说读书如吃药,读书可医愚,可这药是不可以乱吃的,否则只会加重病情,越医越愚。

“读书如享受”,我想。一般人认为享受就是吃喝玩乐,从不把读书看成是一种享受。其实当我们每次拿起书,静静地品味书中人生百态时,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体会到生之喜悦。曾听说有这么一段话:“活着并非只是维持一口气,而是要行动;善加利用我们所有的器官、感觉、机能,这些都是为了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活得年岁最长的人不一定能享受最丰富的人生。不懂得享受人生,即使寿比南山,其实出生时即已等于死亡。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即使英年早逝,却还起码真正活过几年。”我想,既然要利用我们所有的器官,那么读书也可算是手、脑、心并用的一项活动了,从中我们也就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停下手边的事,翻开手中的书,看看书中的世界是多么的美丽,享受着书带给你的生命的感觉吧。

“读书如登山”,我想。儿时不知天高地厚,读了几本书就自称“小学者”,后来读到更好的书才自觉羞愧,后来阅读量渐渐扩大,又有“一览众山小”的体会。这是我很希望体会的感觉,可每次自以为是“一览众山小”,其实只是“自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由此也深深地感受到知识的无止境,体会到“一山还有一山高”的真谛所在。

以上只是我对读书的点滴体会。读书如什么,还有待众进一步的认识。书如大海,真正要求得其中奥妙的还需要自己去探索,去感悟。

空气中飘荡着一首旋律,是大地之歌,我敢确定……歌颂着地老天荒,永恒不渝。只有在挚友的心中,我才得以重新认识,而这位挚友,恰是一本能与我相伴终生的好书。

老师点评:

读一本好书的心得体会第4篇

我也要做个像李利一样的点灯人,点燃一盏盏阅读的明灯,照亮孩子前进的路程。因为阅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多么重要的意义,这正如社会学家帕克曾经说的:我们之为人是因为我们会说,但我们之为文明人却是因为我们能读。

下面谈谈我建设班级读书会的一些作法。

一、班级读书会的准备工作

1.争取家长们的认同与支持

对于班级读书会这样一个新生的事物,来自家庭的阻力可能是最大的,召开一次家长会很有必要。在家长会上,我在给每位家长写的信中提出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各家的藏书,并且出资购买一些新书成立班级的图书馆。在购买图书方面,我主要采取的是充分利用儿童阅读的专家们的建议,第一次在当当网上购买了100多本书,大部分是国内外的经典读物。学生带一些,自己买一些,这样一来,书源问题就解决了。

2.营造班级阅读氛围

有人说,人是情境的动物。环境和氛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置身于浓郁的书香环境中,自然而然就会想读书、爱读书。我在班级的布置上凸显读书文化:在教室的柱子上贴名人读书的格言警句;张贴“好书栏”;布置“阅读之星”展示栏等;经常刊出以读书为主题的黑板报;编辑阅读手抄报;成立班级书虫俱乐部;推行新教育倡导的晨诵午读暮省的读书方式。

3.建立借阅的制度

班级图书馆要发挥效用,一定要有管理,要建立简单而又可行的借阅制度。虽然是班级自己的图书,但也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借阅习惯。书是学生自己出钱买来的,每一本都要珍惜爱护好。

首先,对购买来的书进行编号入册,这样,哪本书同学们最爱看,都能统计到。其次,设立图书管理员轮岗制,每天整理一下图书角的藏书,检查借阅情况,对书籍多加护理。

二、开展班级读书会的活动

1.共读一本书,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

读书会的“读”,是不需要像课内阅读那样“透彻”的。在班级读书会之初,为了便于操作,我让班上孩子们共读一本书。我们共读的第一本书是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告诉孩子们读懂一本书分四步进行。第一步导读,激发阅读的兴趣:欣赏封面与封底,了解书的类别和和作者;第二步浏览目录,了解书的结构方式;第三步阅读,与文本、作者直接对话;第四步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悟。上述方法,可以深入了解阅读材料,增进阅读能力,有助于读书会的讨论。

2.阅读成果及时展现

(1)阅读记录表。这个阅读记录不同于单调的“读后感”,针对不同的年级老师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对低段的学生,可以只单纯地填写(或由大人协助填写)图书的有关信息(书名、作者名、出版社等),再加上“很好看”、“很有趣”、“一般”等简单评价就可以了。随着年级增加,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记录的内容,如内容提要、感受体会等。老师要把握的是,既不能让阅读记录成为学生的负担,又不能让学生觉得是无关紧要的琐事。

(2)阅读存折。每个孩子在老师那领取一个阅读存折,阅读量满两万字,可获得阅读卡1张。

(3)评选阅读之星、阅读小超人。阅读之星每月评选一次,阅读卡满10张,就可获得每月“阅读之星”,两次以上获得“阅读之星”的学生可获得“阅读小超人”的称号,获得“阅读小超人”称号的同学可获得精美书籍一套,家长和孩子合照上传班级博客,还可以到学校参加阅读竞赛。

(4)读书笔记的撰写。我在班级中提倡学生写的读书笔记,主要是记录下自己的阅读后的真实感受。读了《宝葫芦的秘密》,让孩子们和主人公王葆对话;读完《时代广场的蟋蟀》,让孩子们点击蟋蟀柴斯特、亨利猫、塔克老鼠、男孩玛利欧……这样一来,孩子们用我手写我心,不会感到厌烦。

(5)手抄报的绘制。在“共读一本好书”的活动中,还可以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做成手抄报,图文并茂,配上好看的颜色,可以独自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一张精美的手抄报。这样的一个过程看起来虽然烦琐,但却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读一本好书的心得体会第5篇

世界读书日的时间是每年的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作“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95年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阅读和写作。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1世界读书日心得体会范文参考,欢迎参考。

2021世界读书日心得体会范文参考一

读书的好处实在是数不胜数。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无论你是耄耋之年,还是豆蔻梢头,要想拥有丰富的世界,一本书,足矣!

读书的好处又岂止这些?我们历来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紧密相连,互相促进,好读书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处世之道、从政之基。对人们来说,书籍不仅仅是良师益友,更是打开精彩人生的钥匙。

读书,不仅能增强本领,还能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梦想插上彩色的翅膀。在河南师范大学的一所餐厅内,有这么一条规定:只要能抽签正确背诵古诗、论语或者诗经,就可得到一份价值9元的免费霸王餐券。有一部分学生拿到题目后却连最简单的小学古诗都忘了,但是每天还是有很多学生去排队抽签答题。学生们说,这种活动太好了,不仅能得到实惠,还能增长文学常识。这件事情生动地说明了知识真的能当饭吃,凭实力吃饭,真香!

风靡全国的各种类型的“诗词大会”,拔得头筹者会有丰厚的奖励,这不恰恰是“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真实写照吗?单单从物质方面看待这些活动,虽然狭隘了些,但是却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让学生们知道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好处,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也传颂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智能手机等各种阅读器的普及,让阅读变得越来越方便,越来越智慧。3D阅读、VR看书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逐渐普及起来。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家长给孩子配备了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产品,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孩子的阅读体验,开阔了孩子的眼界。有数据显示,青少年的数字阅读呈现出高时长、高频率的趋势,这无疑与数字阅读的普及紧密相关。需要警惕的是,家长和学校要监管好这些电子产品的使用,切不可让孩子沉迷其中。更不能忽视纸质书籍的阅读,在数字经济时代,提笔忘字现象时有出现,在阅读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与运用,在学习和生活中检验学习的成果。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如此广阔的舞台,拿起书本吧,去阅读、去汲取成长的养分,让我们奋起拼搏,朝夕追梦!

2021世界读书日心得体会范文参考二

4月23日,又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读书"又将成为最近一段时间人们热议的话题。

我讨厌那种"读书无用"的论调,我也讨厌那种"读书万能"的论调,因为它们把读书太庸俗化了,太功利化了。其实,我们本就不该给读书附加太多的意义,读书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一个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不同的人可以说出不同的答案,但各自都有理由,你可以不赞成,但也不能去反驳。但我给出了一个统一的答案:人活着就是为了成功!当然,延伸一下,读书是为了什么?很多人自然会说是为了成功。

什么叫成功?拿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翻翻吧,非常简单,"成功就是获得预期的结果"。一个"预期",错综复杂,包罗万象,好的、坏的,高尚的、卑劣的,伟大的、渺小的,今天的、明天的,短期的、长期的……

没错吧,一个正常人的一切都是围绕着"预期"展开的,都是为"成功"而生,为"成功"而活的。只要实现了"预期",也就"成功"了。

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很多人马上想到的就是"读书",说"读书是成功的捷径,因为书就是伟人的肩膀",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说"学而优则仕",把读书万能化了、功利化了。于是就分外强调读书,然后又把读书异化为升学,异化为学历崇拜。等到"学历崇拜"这个泡沫破裂的时候,又大声宣告"读书无用"。

读书就是读书,它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对待读书,就应该以平常心来对待,不能走极端。虽然,读书与成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读书却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曾经的"台球神童"丁俊晖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条条大道通罗马",不读书照样可以成功。

对于如何取得成功,学者季羡林给出了一个公式: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天资"很重要,"不要不是那块料,非要往上套",要成功就必须弄清楚"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才"是什么,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勤奋"也很重要,不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是很难成功的,"勤能补拙是良奋","坚持就是胜利";"机遇"更重要,否则只会"怀才不遇空悲切",但是我们也要明白"机遇只会光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

无独有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也没有读书。我翻遍了一些的成功心理学教材,里面也没有强调成功必须读书。这些一方面证明了不读书也能成功的说法,另一方面也没有否定读书的作用,因为读书可以充实天资,读书是勤奋的因子,读书也是在准备机遇,已经把读书融入到成功的要素中去了。

2021世界读书日心得体会范文参考三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这春光明媚、草木葱郁的日子里,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

在忙碌的现在,找一个时间静静地读完一本书,这就是一种享受。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不一样的感情,不一样的生命感悟,来丰富自己。来透过书看这个世界,看芸芸众生。

书籍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阶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所有的好书,读起来就像和过去世界上最杰出的人们的谈话。”

读书是学习,读书是充实,读书是体味文化,读书是回顾历史,读书是精神的旅行,读书是思想的驰骋,读书是与前人会心的交流,读书是自我灵魂的感悟。

陈继儒在《读书十六观》说:“吾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开卷有益,书籍是你的朋友,而读书也是性价比的交友方式。

世界读书日,一起来谈论有关读书这个古老的话题,最起码能够凝聚共识,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阅读。读书,无论是为了消磨时间还是为了遇到更好的自己,乃至于为了博取功名,都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

我们平日的生活领域有限,即使在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如果没有书籍的传承,我们也不可能了解过去生存过的那些优秀的人类,他们传奇的经历和他们博大深邃的思想。想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必须要多读书,读好书。

感知读书的乐趣,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以书为友,与卓越同行;与经典对话,与圣贤为伍。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青春如我,不负韶华。少些空谈,多些实干;放下手机,拿起书本;少点浮躁的虚度,多些雅致的追求;坚持最初的梦想,不开小差,少走弯路。有时间了多去去书店、阅览室。困惑之际、烦躁之时、自修后、晚睡前捧起一本书,或是诗、散文、小说、哲学书……静心去看,不觉满口余香,沁人心脾。长期的积累,你将在此过程中受益不断。

阅读于生命的意义,即使在电子阅读时代,阅读的载体变了、渠道变了、方式变了,但阅读之于人类灵魂与未来的要义却从未发生改变。

一年之计在于春,四季皆为读书时。让我们与书为伴,与书为友,让读书成为习惯,分享读书的愉悦和智慧,感受开卷有益的美好,让浓郁的书香充盈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021世界读书日心得体会范文参考四

在线读书闯关拆盲盒、线上朗读比赛、作者拍视频推荐好书……在第26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自治区图书馆推出了一系列线上阅读活动,通过网络将阅读带来的愉悦分享给了更多人,让每个人的阅读边界延伸得更远;也通过网络将阅读引发的思辨汇集在了一起,让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的距离变得更近。在这“远”与“近”的变化之中,阅读所带来的正能量通过线上在不断地延伸拓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阅读,我们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知识,还在文字的世界里获得了精神上的滋养。今年2月初,武汉方舱医院中一位患者躺在病床上捧书阅读的图片一时传遍网络,有网友表示“看到了文明的力量”。当时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抗击疫情的日子里人们心中多少都会有些焦躁不安,然而这位患者却以一种淡定无声的行为,诠释了阅读所能够给人内心带来的安宁与强大。这张读书的图片通过网络,将这种无声的力量传递给了千千万万网友,传递出了坚定的信心和满满的正能量。同样,在世界读书日,自治区图书馆举办“我见证,中国力量”主题朗读活动,汇聚抗击疫情的声音,凝聚抗击疫情的力量,努力发挥出阅读能让人们不惧孤独、勇敢前行的积极作用。

关于阅读,有一个富含哲理的小故事:你有一本书,我有一本书,如果相互交换阅读,我们每个人就拥有了两本书。知识的拥有量会因为分享而不断地增长,在网络时代,线上读书活动更以便捷的方式和几何倍数的传播效果放大阅读分享的效应。比如在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各类阅读平台都会邀请相关知名人士在线“推荐一本好书”,这些推荐书目往往涵盖国际国内,有经典也有新作,有文艺类作品也有科技类书籍,通过网络的传递,关于这些好书的信息往往会传递到比预想中更远的地方。

阅读一本好书,能给予我们启迪,在字里行间中还能获得难能可贵的理解和共鸣,“寻找共鸣”就是阅读和网络的结合点。比如一直很受读者喜欢的“线上读书会”,使得天南海北的读者在同一时刻为同一本书交流探讨成为可能,而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当下,它更是在保持社交距离的同时拉近心灵距离、碰撞思想火花的极佳方式。

和自治区图书馆一样,越来越多的图书馆、书店和网络阅读平台通过开展各类线上读书活动,提升人们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拓宽读者的阅读眼界。如果说阅读是个人通过书本与世界的链接,那么线上阅读活动就是将千万个个人通过阅读连接在了一起,进一步在线上放大阅读的正能量,网络空间作为人民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内涵必将更为深远,空间必将更加清朗。

2021世界读书日心得体会范文参考五

4月23日,我们迎来了“世界读书日”。近段时间,全国各地都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比如,河南省图书馆、省少儿图书馆等纷纷策划推出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阅读活动,聚焦在弘扬黄河文化、打造阅读品牌项目、书香抗疫等方面,并采取线上为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为共建“书香中原”营造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河北省石家庄市图书馆以“书香流动,云端悦享”为主题,依托图书馆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精心设计了六大版块24项线上读书活动,邀请广大读者足不出户云端享受书香……相信通过活动的开展,必将有助于推动全民阅读深入人心。

阅读,不仅能慰藉心灵、充实大脑,而且能丰盈思想、助益工作。纵观古今,横看中外,对于读书价值的赞颂不计其数,董其昌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颜之推的“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伏尔泰的“读书使人心明眼亮”等等,都在说明读书的重要性,可以说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只有深入进去才会有所收获,才能更好实现人生的价值。

当前,在全民阅读中存在着深入阅读不足、年人均阅读量低等问题。据第十七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中国成年人纸质读物的阅读量、阅读时长及人均电子书阅读量都有所下降。其中,成年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不足5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2.84本,仅有12.1%的国民日均阅读图书超1小时。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地通过抓住世界读书日这一时间节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无疑为人们崇尚阅读、热爱阅读搭建了平台,更加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不妨将阅读当成一场美丽的修行,发乎于心,践之于行。一方面,要祛除阅读功利化心理。当下,许多人用实用主义的眼光去看待阅读,用到什么才去学什么,这样的认知是错误的,其实,阅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随着日积月累你会发现自身的能力素养也会有很大提升。另一方面,要增强阅读鉴别力。我们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各种海量信息迎面扑来,我们要学会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者,要防止碎片阅读、浅阅读。当前,互联网“快餐文化”虽然能够帮助人们实现随时随地阅读,让阅读变得更加轻而易举,但也容易造成阅读浅尝辄止、缺乏深度,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系统阅读、深度阅读,这样才能实现精神世界的充盈丰沛。

生命因阅读而有力,生活因读书而精彩。阅读,不应止于读书日,让我们把阅读当作一种自觉行动,把崇尚阅读、自觉阅读的理念融于生活、融于工作,养成时时处处不忘阅读的好习惯,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时间,用阅读充实自己的多彩人生。

2021世界读书日心得体会范文参考六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才智,也能启迪智慧、拓展思路,培养“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和“凡事快人一步、高人一筹”的才干。党员干部是国家之栋梁,民族之脊梁,更应该以书籍武装头脑,增长才干,让读书成为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生活方式。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然而,当前全社会的读书形势却不容乐观。有追求享乐,不好读书的“慵懒型”,有热衷应酬,不勤读书的“攀附型”,有浅尝辄止,不善读书的“糊弄型”。更有甚者,认为实干务实,学习务虚,干比学更重要,长期忙于事务、疲于任务,没有时间读书。而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思想僵化、意志不坚,在各种物质诱惑的迷雾里,缺钙、丢魂,看不清来路与方向,从而误入迷途。

书籍不仅能明智,更能固心。在新时代的浪潮里,党员干部要想乘风破浪,当好“舵手”,更离不开“书籍智慧”。作为党员干部当以理论书籍为必读书目,在“红色经典著作”中获得思想力量和精神动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牢未来奋斗方向。经济类、文化类、科技类等书籍也是选读书目,只有广泛学习涉猎,才能找到更多工作思路。唯有以阅读为基础,反复钻研,不断思考,学以致用,才能有所收获,有所提升,才能具备创新能力与干事本领,担负起时代重任。

党员干部不仅要好读书、读好书,更要有计划、有目标、有恒心,坚持不懈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断提高读书的方法和技巧,提升读书的质量和效率,善于向书本要答案,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学会结合破解难题,让读书成为提升综合素质、提高执政能力的有力手段。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面对错综复杂的工作局面,更需要读书提升自我的能力和水平。在时间控制方面需争分夺秒,如晨起或者乘车时、餐后、睡前,只要想看书,总能挤出时间读书学习,切莫因忙碌而放弃读书,切莫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而真正的阅读不是“快餐式讯息”和“夸张式视频”能取代的,我们既要善于在微阅读、碎阅读中汲取新知识,更要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真正身心静下来深度阅读与思考,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和提升。

读一本好书的心得体会第6篇

初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教师,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涉及内容最全面的一次课程改革。它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从中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我以为,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让学生灵动的思维火花不断迸发,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富有实践智慧教师的明智之举。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迅速地切入正题。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初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周国平先生曾说过:“严格地说,只有素质教育才配称作教育。若不是着眼于素质,仅仅传授一些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就只可叫作培训,不可妄称教育。若挂着教育之名而实际上对素质起了压制、扭曲、摧残的作用,那只能说是伪教育和反教育了。”我们也可以用这段话,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和解读帕克·帕尔默的观点——教师自己千万不能失去心灵,也千万不能失去对学生美好心灵的引导。“经师”传授知识技能,“人师”引领心灵成长,这就是“经师”和“人师”的区别。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直面教师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共同体的无限魅力。在这个共同体中,谁是主体呢?既非教师和学生,也非学科或关于它们的课本、解释它们的理论,而是求知者永远聚集其周围的“伟大事物”。那么,怎么来解释这个伟大事物呢?作者做了如下的例举:

“我所指的是生物学的基因和生态系统、哲学和神学的隐喻和参照系、文学素材中背叛与宽恕以及爱与失的原型。我所指的是人类学的人为现象和族裔,工程学的原料的限制和潜能,管理学的系统逻辑,音乐和艺术的形状和颜色,历史学的奇特和模式,以及法学领域里难以捉摸的正义观等。”

这个“伟大事物”也许难以定义,但通过这么多的例举我们应该都能理解。当我们都关注于这个“伟大事物”,为这个“伟大事物”深深吸引和着迷时,教育的共同体就会处于最佳、最优的状态。比如,围绕“伟大事物”而产生多元的观点;对一些现象采用多重含义的解释;欢迎有创见性的争论,没有愤怒和偏见;彼此间真诚相待;体验谦卑,心存敬畏,等等。

就我的理解,教育共同体中的“伟大事物”,其实也造就了所有卷入者的共同愿景和目标,大家专注于“伟大事物”这一主体,彼此尊重,坦诚相对,教师既不是绝对的权威,学生也不会永远不犯错误。为了说明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共同体,作者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位优秀的教师与一群五岁的小孩围坐在地板上,一齐读一个关于大象的故事。透过那些孩子的眼睛,几乎可以看见圆圈的中央真的有一只大象!而且以那件伟大事物作为媒介工具,其他的伟大事物也进入房间,例如语言和传达意义的符号。

初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世间之书多矣,有些书读后如“雁过无痕”,在你的内心深处难以留下印迹;有些书读后宛如“湖中涟漪”,虽有一时的荡漾之美,可终究轻拂而过,难有深思。然而徐飞老师的著作《读书,教师的第一修炼》,读后则让人体验到“醉后的清醒”:“醉”是因为书中的文字像美酒一般,读之愈久便醉之愈沉;而“清醒”则是因为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思考与启示让人产生顿悟之感。

我很喜欢徐飞老师对“气象”一词的解读,在他看来“一个气象万千的读书人,不拘泥于个人习见,不执著于一己私念,而是将生命打开,向一本本好书打开,向丰富多姿的生活打开,善于吞吐吸纳,如此才有一种开阖的气度。”而我翻开这本书,则如同走进一个气象万千的生命,领略生命深处的诗与思、真与美。

未经思考的读书没有意义

文如其人。书中的文字如徐飞老师本人一样优雅和高贵,没有华丽的修饰,却能让人安静地思考。徐飞老师的QQ和微信昵称都是“优雅的刺猬”,他很喜欢这一称谓。“优雅的刺猬”典出法国电影《刺猬的优雅》,代表着外表坚硬而内心柔软、优雅高贵的读书人形象。在徐飞老师看来,锐利的刺容易伤害别人,而乏力的优雅却会成为美丽的空壳。深刻却不世故,圆润而不圆滑,正如徐飞老师所独具的文风特点:安静的文字背后浸润着哲理式的思考。

徐老师提倡作为思考者的阅读姿态——“在阅读时应伴随思考,反观生活”。本书中,四大思考贯穿始终:对经典的思考,对阅读本身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教育的思考。

对经典的思考源于徐飞老师身上的学者情怀,这种情怀是对真理的渴求与探索。阅读经典是一条“充满艰辛的寻求智慧的旅程”,通过阅读经典获取拂去幻影的慧眼,找到精神家园。对阅读本身的思考,使徐飞老师跳出了传统的阅读经验,“在读书中学会读书”,自我摸索出一套读书方法。无论是专业发展的主题性阅读,还是以言传言的表述性阅读,以及触类旁通式关联性阅读,这些阅读不断丰富徐老师的教育生活和内在生命。“读书可以一步步去除遮蔽与狭隘,让我们遇见越来越好的自己。”对于人生,徐飞老师用了“成全”一词,我想,这里的成全是对读书人的期许,是对人生的释然,人生的圆满便是遇见越来越好的自己。作为教师,徐飞老师用最厚重的笔墨书写了对教育的思考,书中的思考不仅包括对语文学科的思考,还有对教育理念、教育原理的思考。

徐老师每读一本书都会伴随思考,大多写成读书笔记,近几年,他单发表的读书笔记就达二十多万字。他以自身的读书姿态告诉我们:未经思考的读书没有意义。

读书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

徐飞老师将自己的读书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浪漫——满足兴趣;第二阶段,现实——应对工作;第三阶段,综合——成全自己。只有经历一、二阶段的浪漫与功利,才能到达第三阶段中的成全——自我生命的不断完整。这里的“成全自己”不局限于对现象的思考,而是抽象于自身的意识世界,“反复咀嚼,将书中有价值的东西吸纳,内化为自己的结构”。当读书超越功利层面到达审美层面,读书本身就是读书的目的。实际上,功利式阅读在短时间内或许见效,但这种片段式、割裂式的阅读,会逐渐让读书成为一种负担,将思维僵化于单独的场域内,难以使人获得整体智慧的提升。

徐老师将“玖玖雅集”教师书友会的读书宗旨定为“为学生读书,为自己读书”。徐老师已将教师这一角色深深烙进了自己的生命里,他提倡,为学生读书,让读书提升自己的教育情怀与教学智慧。我想起著名关怀伦理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内尔诺丁斯的重要观点:“好教育就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幸福。”往深处说,“为学生读书”与“为自己读书”并不是二元对立关系。教书是一门让师生获得更多幸福的职业,因为教师在阅读时将职业角色与自我人格合二为一,读书的过程是个人满足与服务学生的双重行为,它本就存在于教师本职工作的范畴,是教师实现自我的必然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徐老师所倡导的读书倾向是“为着幸福的阅读”。

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一句话:“在最后审判的那天,那些伟大的征服者、律师和政治家前来接受他们的奖赏——王冠、桂冠或英名镌刻在不朽的大理石上。万能的上帝看到我们腋下夹着书走近时,他转过身来,不无歆羡地对彼得说:‘瞧,这些人不需要奖赏。我们这里没什么东西可以给他们,他们一生爱读书。’”读书人不需要外在的奖赏,因为读书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伍尔芙的这一观点,在徐老师的这本书里也会有最好的呼应。

读书贵在转化

“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一个十足的读书人”,这是高万祥先生对徐飞老师的评价。“真正”与“十足”所展现的是徐飞老师最纯粹的一面。一个纯粹的读书人将书本看成自己的挚爱,“恰如呼吸,它一定会联结着心肺,呼吸之间含着你的气息、你的味道”。同时,徐老师的读书又总是力图“打通书与生活的通道”,跳出书本的视野,与生活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结。

这本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阅读成全自己”,是从价值论的角度揭示教师读书的意义;第二章“在读书中学会读书”,是从方法论的角度介绍了教师读书的策略;第三章“专业阅读的眼光”,体现出学科特点,介绍了语文学科的读书智慧;后三章是徐老师的读书随笔,“来一次思想的远行”是哲学、教育学经典著作的读书随笔,“心灵修行的艺术”是文学作品的读书随笔,“且教且读”是教学方面的读书随笔。整本书既有读书意义及方法的讲述,更有具体生动的读书示范,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更多的读书智慧。

读一本好书的心得体会第7篇

营造良好的阅读体验,是艺术图书的专业责任和应有禀赋

书是有审美价值的,这种审美价值能营造出良好的阅读体验,引领读者亲近图书,增进阅读愉悦,使阅读成为一种精神享受与生活方式。特别是在当下由功利性阅读向体验性阅读转型之际,把书的阅读体验当作一个专门课题加以研究探索,不断丰富书的附加审美价值,会产生非常好的效应。艺术类图书出版,一方面,在传播好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精品的同时,也有责任传播书文化,塑造书籍之美、倡导阅读之愉;另一方面,艺术图书本身图文并茂,内容、形式精美,固比其他门类图书更具书卷气和审美的可操作性,为营造良好的阅读体验提供了更多可能。

 

赏心悦目的审美效果,人性化的功能设计,往往会让人在获得使用价值的同时,产生良好的身心体验,从而对这种产品产生欣赏、迷恋甚至依赖的情愫,阅读也是一样。

宋版书是宋代文明的瑰宝,创造了中国书籍之美的经典。明人文震亨《长物志·宋版》中说:“藏书贵宋刻,大都书写肥瘦有别,佳者欧柳笔法,纸质匀洁,墨色清润。”而高濂《遵生八笺》中也说,“宋人之书,纸坚刻软,字画如写,格用单边,间多讳字,用墨稀薄,虽著水湿,燥无湮迹,开卷一种书香,自生异味”。他们所赞美的其实都是书籍内容之外的那一种在阅读过程中所得到的审美体验。不论书的内容、形式怎么发展变化,上述提到的字体、版式、纸张、印刷等方面,一千年过去了,今天的图书制作依然离不开这些构成阅读体验的基本元素。而今天的艺术图书怎样继续发掘、利用好这些基本元素,借以提升书的气质,增加书的魅力,依然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

 

《乔布斯传》第二十九章里有这样一段话:“iPod代表了苹果品牌的核心价值——诗意与工程紧密相联,艺术、创新和科技完善结合,设计风格既醒目又简洁。”乔布斯一生致力于以艺术、科技的融合来改进、创新“用户界面”。所谓用户界面,也就是完全从用户角度来审视操作、使用和观赏苹果产品时的一种感受。苹果产品以对“用户界面”的改进、创新、完善为核心,极大地增进了产品的市场吸引力与竞争优势。

 

以上两则“视听之娱”的例子,一是中国古代的,一是国外当代的,说明无论是传统纸质图书,还是时尚数码产品,给人以良好的体验是它们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共同原因。这两个例子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今天做书,尤其是做艺术图书,应该更加重视阅读体验,把对阅读体验的不断改进、完善与创新,当作增强图书生存与竞争能力、赢得更好市场效应的重要途径。

 

阅读体验指读者在摩挲、阅读书籍时的切身感受。这里所指的阅读体验尽管与书的内容没有直接对应,但对于读者是否喜爱、购买、阅读、传播一本书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营造良好的阅读体验就是体贴读者心理,满足阅读需求,引领优雅生活。它们应该有这样一些共性:一是蕴藉隽永。阅读体验由书的特有功能、良好气质而生发,与书的知识形态、物质形态、经济形态相比,更具有内在性、综合性,正是这种书的内在综合气质,让读者对书“一见钟情”。做一本书,不能只凭一味的表面光鲜花哨吸引读者,而更应注重内涵,追求整体气息的高贵雅致,质朴淳厚。二是友好亲善。创造良好的阅读体验具有亲和力、感召力,它能建立书与读者之间的平等关系,消解隔膜、拉近距离。现在许多艺术图书,片面追求“高大全”,卷帙浩繁,形态笨重,价格昂贵,工程项目属性盖过文化阅读属性,往往让人“敬而远之”。在这样的书面前,读者很难有亲切之感。我们做书有责任营造图书的亲和力,使阅读过程不仅成为读者学习知识、开拓视野的过程,也成为读者培育文心、树立自信的过程。三是协调得体。创造良好的阅读体验来自内容与形式、内容形式与阅读氛围、书籍主题与读者身份之间的相互协调,能够实现“以人为本”、“书人合一”的出版价值观。即便在工艺材料日益丰富多样的前提下,也要特别讲求绿色环保、资源节约,不搞过度装帧、设计、工艺,不过分贪求形式奇异,确保艺术图书的经济合理性。四是舒适轻便。做书要强调观感、手感,书香并茂,符合人体工程学,便于披览、舒卷、携带、储藏,使读者在不同环境、场合下都能产生良好的阅读体验。给读者一个舒适的阅读体验,这部书就多了一次被阅读、被推广的可能。五是新颖雅致。适度的创意出新,能更好地彰显书的内容、个性,也能体现出做书人的理想、智慧、格调,把书的内容与形态、读者的期望与做书人的理想在互动之下营造起来的“书卷气”奉献给读者,让买书、读书成为人民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享受、一种优雅气质。以上这些对阅读体验的追求,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还应该成为出版人的一种出版伦理加以恪守。

 

亲近读者、赢得市场,是艺术图书追求阅读体验的宗旨

一款手机在基本功能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屏幕大小改变了零点几英寸,用户界面作了相应的创新,就能在短时期内覆盖和刷新市场。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核心道理就是用户会对一种更加新颖、更加合理的阅读体验产生了强烈的向往,也乐意为之投资进行新的升级。因此,我们的图书,尤其是艺术类图书,在做好选题评估的同时,应该花更多的精力,把阅读体验的改善当作一个专门的课题来进行研究探索。一种好的阅读体验的设置,就是对这一图书市场能力的培育。我们图书出版业应该像乔布斯重视“用户界面”那样重视阅读体验的研究、探索、创新、投入,更好地把握读者心理、营销特点、市场导向,更好地提高图书品质,创新图书形态,树立图书品牌,提高让读者购买的吸引力、图书市场的渗透力,更好地帮助读者提高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率,实现图书价值、传播效应的最大化。

 

仅仅完成一本书的内容与形式,只是为一本书的价值实现提供了可能条件,但还不是必然条件。书的价值最大化、传播效应最大化,都是由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所带来的,能让读过书的读者带来更多的读者,培育出更多的读者,就能带动更多的图书消费。

 

再就是维护、增进纸质图书的优势特色,与数字出版实现错位发展,也是一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事情。在今天的阅读环境之下,纸质艺术图书怎样维持、怎样锤炼出数字阅读载体无法替代的特色优势,是改善艺术图书自身生存条件,增强竞争力,赢得市场空间的重要课题。而一个简单的解决之道就是,把纸质图书做得更地道、更极致,更有自己的特色。这就像戏剧与电影、电影与电视那样拉开差距,赢得各自的观众群体。

“艺术的书、书的艺术”,像艺术创作一样打造艺术图书

一个好的理念贵在有其可操作性。“艺术的书,书的艺术”,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近年来在打造“艺文志”书系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一个做书理念,即把艺术图书制作当作艺术创作一样来对待,其核心就是对改善、完善、尽善阅读体验的不懈追求。做艺术专业出版、改善阅读体验既是一种出版专业的从业理念,又需要许多技术途径的支撑,还需要环环相扣的控制手段,应当落实到图书出版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读一本好书的心得体会第8篇

一、帮助学生选择健康、适合的课外读物

1、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从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有的喜欢名家名著,有的喜爱科普作品,有的迷于军事知识;有的只对卡通书籍感兴趣。因此,我放低要求,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2、选择健康、有价值的书。课外阅读益处很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尤其是孩子,纯净幼小的心灵如果借助优秀的儿童文学和经典名著来滋养,心灵会日渐纯净,感情会日渐丰富,兴趣爱好会日益广泛。

二、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1、不动笔默不读书。根据阅读情况填写读书卡,记录阅读的篇目、时间、字数、摘录好词佳句,展示心得体会,学会积累,学会与文本对话,学会做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对作品再创作,如扩写、续写或汉字,以保证阅读数量,提高阅读质量。

2、集中指导,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学生共同阅读一读物,便于教师指导,但教师要挑选出人人喜爱的读物,并不是一件易事。于是本人就在学校图书室找了几本相同的书,让学生分组读,读了以后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然后进行评比,看哪一组读得认真,写得真实、具体,对各方面都做得好的,并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学生都是有上进心的,都喜欢自己所在的小组能获得的成绩,所以读书时特别专心,而且还很投入,慢慢的,学生就喜欢上了读课外阅读的习惯。

三、有机整合,减轻课业负担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古人云:“世事洞明背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确实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人人时时学语文、用语文。如学了《草船借箭》引导阅读《三国演义》,有关章节学了《少年润土》,推出鲁迅小说《故乡》。3月5日读雷锋的故事,父亲节,看朱自清的《背影》……而在布置课外作业时,也布置一些与所看课外书籍有关的内容。

2、保证阅读时间。课外阅读需要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囫囵吞枣地应付课外阅读量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每天所布置的语文书面作业,最多二十分钟就能完成。每周的周记也改为阅读,与家长交流,填写读书卡等。

四、搭建展示平台,提高读书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