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校本研修培训总结

校本研修培训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5 15:02:54

校本研修培训总结

校本研修培训总结第1篇

校本研修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农村学校也不例外。但农村教师工作量大,且往往身兼数职,信息相对闭塞,校本培训“无优质资源、无专业引领”,所以农村教师很难真正自觉、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校本研修中来。而各种教师集中培训,受时间、场地、资金诸多限制,覆盖面不广,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影响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国培、省培计划的不断推进,高端、自主、丰富的网络远程培训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推开了一扇门,迎来了一片天。就目前来看,“分段指导、全程监控”的网络远程培训方式,有力保证了教师网上学习的时间与质量,避免了教师培训中的走过场现象。不过,在现实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在看专家视频课程时有触动、网上交流时很激动、回到教学教研实践中时却一动不动。

为什么会出现断层现象呢?原因就在于,学校没有把校本研修与网络研修有效衔接起来。如果能依托网络优质课程和专家资源,为农村学校的校本研修提供专业支持,创新培训载体,丰富培训内容,拓展培训领域,就能提高农村学校校本研修的层次,增加其实效性。

二、怎样衔接

1.在网络培训的“准备阶段”

首先,学校制定校本研修相关制度,明确网络培训学习要求,了解老师能否在学校、在自己家、在朋友家用上电脑,没有电脑的应确保其每周有时间上网吧学习;再按学科报名,组成网络培训学习小组(有的学校一个学科只有一至两名专任教师,可以与片区其他学校的本学科教师组成共同研修体);然后,网络培训小组组长确定好时间、地点,网络培训学员每周在校集中研讨一次。

2.在网络培训的“学思阶段”

网络学习开班后,网络学习小组完成两个任务:一是作为学员,要在校本研修过程中,将自己或同伴发现的教育教学问题、自己的教案、听课笔记、教研活动记录、反思札记等及时上传到个人空间,分享课程专家、网络辅导教师推荐的优秀作业、教学资源,并在专题论坛中参与讨论“如何表述教学目标,如何观课议课,如何发现教学中的关键事件”等热点问题,在网络班级学员中的你争我论中汲取营养,提炼思想。二是作为学校教师,在每周一次的校本研修交流日中,将网络培训中展开专题讨论的核心问题、热点问题以及课程专家、辅导教师、其他学员在此问题上的意见或建议,邀请未参加网络培训的老师分享、交流,一起读书再修炼。当然,如果未参培老师有不同的想法或其他的难处,网络学习小组的教师则将其再次与专家、导师沟通。这样,在提升网络学员的同时“以点带面”、推动学科组全体老师前行。特别是,某些网络培训项目中安排了专家视频答疑环节,学校可组织本学科全体老师一起参与互动。这样,一来二往,既提高了网络培训的实效,实现了资源共享,又解决了校本研修主题随意、研究肤浅的难题。

3.在网络培训的“知行阶段”

一般来说,网络培训对接了理论与实践,安排了实践研修时间,实现知行合一。而校本研修也正是行动研究、行动学习。这个时间段内,学校可组织以下几种研修活动:①课例移植。网络培训中往往以学科课例为载体,学校组织本学科老师亲历课堂教学改进的全过程:观摩典型课例(集中或分散)―了解专家报告及课例分析―选择相同或相关课例―网络培训学员独立备课―查阅相关文献集体备课―上课观课―评议反思连环改进―归纳小结。如此移植,避免了农村校本课例研修的形式化、低效化。②课题研究。以网络培训学员为主建立研究共同体,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核心,选择网络论坛中与本校实际紧密相关的典型问题为研究课题,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有困惑的时候向网络培训课程专家求助,提高农村教师的研究能力。③校际联合。校际联合研修是新形势下校本研修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学校要求网络培训小组联系自己网络班级中的邻近学员,每期进行一次网下集中研讨,取长补短,以强带弱。这样,通过互教互学、成果展示,彼此赞赏,学员获得了心灵的愉悦,加速成为学科合格或骨干教师。有条件的话还可联系课程专家、网络培训辅导老师参与,网上网下大联动,构成“大校本”研修环境。

4.总结评优阶段

学校根据校本研修评价制度,结合网络课程专家、辅导老师的评价,总结经验,明白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并将总结上传至网络平台,为网络培训的改进提供参考。另外,校长、学科教研组、网络培训小组、网络培训学员和未参加培训老师,一起召开座谈会、沙龙,交流各自的真实体验,消除培训倦怠心理,增加研究成就感。评优时,既要注重网络学员在网络学习平台的表现,又要关注学科组老师、网络学员在校本研修中体现的价值。如:学校以网络培训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评比,设立“学习型团队”“共享快乐奖”;以本学科老师为单位,设立“研究型学科组”“精诚合作奖”;以学员、老师在学习和研修过程中生成的优秀资源,设立“单项成果奖”“学习型教师”等。

三、衔接要注意什么

(1)校本研修与网络培训的衔接,并不是简单相加。校本研修不可能包罗网络培训中的所有信息,网络培训也不可能解决校本研修中的一切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结合,使网络培训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使校本研修实践研究深化网络培训。

(2)校本研修要选择有针对性、现实性的网络论坛典型专题进行攻坚,做“力行”的培训,不一味谈论理念。

(3)建立长效学习机制,校本研修常态化,与网络培训衔接长期化,适时跟踪、记录、监测教师研修进程,逐步使零碎的研修活动变成一个系统的工作体系,确保每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在研修中得到提高。

校本研修培训总结第2篇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汉川市教育局向各位专家、各位领导表示热烈欢迎!现在我将我市教育干部培训工作自查情况向各位专家和领导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从 1990年起开始教育干部培训工作,汉川市教师进修学校当时被确定为湖北省中小学校长培训试点单位,负责对全市中小学校长实施培训。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 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已步入规范发展的轨道。至今举办了二十期教育干部培训,共计学员1283名。(现在岗440名。小学校长272名,中学校长168名。)其中,举办了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班10期,参训学员835名;(其中,小学在岗校长272人,参训率100%;中学在岗校长168人,参训率100%。)举办了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班5期,参训学员209名(不包括在省、市级参加提高培训的校长);举办了小学校长骨干研修班2期,参训学员68名;举办了中小学后备干部培训班3期,参训学员171名。在培训工作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注重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研究,“九五”期间,曾在《人民教育》、《中小学校长》等有影响的刊物上多次发表研究性文章,出席原国家教委在黑龙江召开的全国干训工作经验交流会并作书面发言,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分别报道我市的校长培训情况; 2001年以来,我们以“九五”校长培训工作为基础,不懈努力,创造性地工作,在培养和建设素质高、业务精、善管理的校长队伍实践中探索了一些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年被湖北省教育厅授予教育干部培训先进单位、先进个人。

二、具体做法

(一)领导重视,健全组织,完善机制。

首先,强化领导机构,完善运行机制。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指导意见》的精神,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十五”期间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意见》,我们成立了以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张艳为组长,教育局局长钱继斌等为副组长的汉川市“十五”小学校长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汉川市“十五”小学校长培训实施意见》。明确职责分工,进修学校主要负责制定培训计划、食宿安排、学籍管理、教育实践等;紧密配合,协调一致,形成了有效的培训运行机制。

其次,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善于从事校长培训工作,有较强培训能力的教师队伍。目前,进修学校配备了专兼职干训教师17名,其中专职6人,兼职11人,全是本科及以上学历,高讲12人,讲师5人,兼职教师中有教育行政干部4人。还配备了1名专职管理员。

第三,为进一步搞好教育干部的培训工作,我市加大了对教育干部培训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目前,进修学校有阶梯教室一间 300座;计算机教室4间计算机200台;多媒体语音室2间;鑫诺卫星接收设备一套;并组建了校园网并宽带接入国际互联网。还有能满足学员生活需求的生活设备;同时十分重视干训实践考察工作。建立和建设了实验小学,城关二小(原城关四小),港堤小学三个校长培训实践基地;

第四,健全培训管理制度。在各期教育干部培训班开班之前,进修学校都先完善培训手续,并建立学员学籍档案(见档案材料);按照省指导性教学计划,结合学员特点,认真研究制定教学培训实施计划(见各期教学档案材料); 在培训中,使用的教材是省指定的材。除按要求开齐全部课程,保证教学课时量外,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学员研讨,并到市内外一些示范性中小学学习考察,并要求写出考察报告;对学员的学习过程和培训效果加强考核测评;培训结束,严格按学籍管理规定,由进修学校填写结业证书,上报市教育局审批后颁发培训结业证书。

(二)分层施训,形成网络,注重实效。

教育干部培训工作严格执行《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和《全国教育干部培训“十五”规划》的有关规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努力提高教育干部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综合素质。从 2001年4月起,我们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开办汉川市“十五”小学校长骨干研修试点班(后确定为全省三个省级试点班之一),参训学员35人,研修班以在职业余研修为主,研修总课题是《农村小学管理创新研究》,下设10个子课题。通过近两年的实践与探索,骨干研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课题《农村小学管理创新研究》被汉川市教科所确定为重点科研课题,现已申报湖北省干训科研课题。

我们确立了四种不同的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针对性地开展了骨干研修,普通研修,岗位培训,后备校长培训四个不同层次的校长培训。几年的培训实践证明:以骨干研修为突破口,以普通研修为重点,以岗位培训为基础,以后备校长培训为补充的培训策略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也是合乎我市教育发展实际的。

同时在市教育局和进修学校干训中心指导下,以乡镇为单位开展学校中层干部培训,我们已在城关镇、韩集乡进行了试点工作,城关镇第一期培训学员 76人,韩集乡第一期培训学员62人,现已结业,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发挥已培训校长的辐射作用,以学校为单位,在校长的指导下,开展教师培训。我们已在城隍镇农利小学进行了试点工作,这种校本培训模式得到省厅领导和专家的认可与好评。

经过几年的实践,成效是显著的:

1.促进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生根开花。我市的校长培训工作,始终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要研修内容。校长通过培训,认识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探讨和研究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实施和推进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小学校长骨干研修班”的学员不仅是市、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试点的旗手,有的还是乡镇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试点工作指导小组的组长。在短短的几年中,创新教育深入人心,素质教育硕果累累。垌冢镇五一小学坚持改革对学生的评价体制,尝试用素质教育报告单,其探索体会文章刊登在《中小学校长》杂志上,城隍镇农利小学创新教育体会文章刊登在《中小学继续教育》杂志上。

2.提高了校长的综合素质。一是提高了校长的政治思想素质。在研修中,我们坚持政治培训与业务研修并举。要求学员学习邓小平理论,进行“三讲”教育,领悟“三个代表”的精髓,告诫学员加强政治修养,反腐蚀,拒诱惑。参训校长在复杂环境中能表现出高尚的政治思想情操,率领教师站稳三尺讲台默默耕耘。二是提高了校长的创新素质。研修给校长提出了新课题,给校长开辟了另一番新天地,经过学习和探索,校长们初步掌握了小学教育科研知识,增强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为科研兴校和科研兴教奠定了基础,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造了条件。三是提高了校长的管理素质。研修中,校长们就现代学校中师生的新特点、新需求、新变化如何实施新的管理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探讨,并走出去考察学习,调整了管理思路、更新了管理观念,校长回岗后,更注重对人的管理,更注重规范管理,更注重服务管理。

(三)加强研究,不断总结,提高质量。

“十五”小学校长提高培训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的体会和认识是:

1.根据校长需求,结合农村小学教育实际确定培训模式。我市确定的小学校长骨干研修,小学校长普通研修和小学新任校长岗位培训模式分别为“理论研修课题研究”、“理论研修专题研修”、“集中培训回岗实践总结提高”。

2.理顺培训关系,突出培训重点,确立全新的培训教学形式。第一,以课题为纲,专题围绕课题转。在小学校长骨干研修中,我们坚持以理论研修作基础,以“创新教育”课题研究为中心,坚持课题统摄专题。整个研修活动中,一切围绕“创新教育”课题研究展开,一切为“创新教育”课题研究服务。第二,以用促学,理论研修为课题研究服务。在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的关系上,坚持从理论着眼,以实践为落脚点,从实践出发,针对性地教、有的放矢的学,促进学用结合,防止理论与实践脱节。第三,以讲导学,教员围绕学员转。培训始终以学员为中心,把培训的主动权还给校长,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条件让学员主动发展。干训教师不光在“讲”上下功夫,更要在“导”上花气力,学会点拔,善于帮扶,巧于指导,培养校长的研修能力。第四,以学促“变”,研修培训为“创新教育”服务。培训不坐而论道,也不搞就事论事,而是紧密结合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边学边议、边学边思、边学边用,把研修过程变为研究“创新教育”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和增强办学效益的过程。

3.加强研修管理,优化考核评价过程。“十五”校长培训比“九五”培训内容更开放,形式更灵活,学员的自主性更强,自学研讨的时间更多。针对这些特点,管理要与之相配套,我们推行了理论研修统一要求、严格管理,实践活动分别要求、统一评价的管理办法。在几年的校长培训实践中,我们对提高培训的考核办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总结,初步形成了我市小学校长提高培训学员考核办法,制定了《汉川市小学校长骨干研修和普通研修学员考核办法》,具体作法是以理论研修评价为基础,以课题(专题)研究评价为重点,实行环节监理,抓好阶段督查,致力总评提高,注重自我评价,落实民主评价,以评促学,把评价过程变为学员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三、努力方向

1、 继续抓好常规培训。对已接受过任职资格培训的校长,在“十五”期间要有70%的校长接受累计不少于240学时的提高培训。对全市50岁(含50岁)以下在岗校长普遍进行不少于40学时的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技能的专题培训。经过考核,要求中小学校长分别获计算机初、中级合格证书。

2、 继续加大委托培训工作的力度。按照教育部全国中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的培训模式进行更高层次的培训。

3、 加强干训基地建设,为多元化培训模式的实施提供必要条件。首先配齐配好干训人员,教育局和进修学校要对干训人员安排从数量和质量上给予保证;加强干训教师的培训,通过委托培训、挂职锻炼等培训方式,加强全体干训教师的多方素质的提高培训;加强培训基地硬件建设,增加资金投入;尽快着手进行干训网页建设,开展校长网上培训,通过与网络设施好的院校进行资源共享等方式开展培训。

4、 充分发挥小学、初中、高中和职业高中校长工作研究会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强学术研究和经验总结,将大量的、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提炼,上升为新的教育理论,不断丰富教育科研成果;另一方面,要围绕教育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为教育行政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校长培训是一项复杂的永久性的教育工程,要学习和研究的东西很多,需要付出艰苦而长期的努力。我们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开创我市校长培训工作的新局面。

谢谢大家!

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校本研修培训总结第3篇

【关 键 词】提升工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重庆市綦江区以建设“重庆市能力提升工程创新实验区”为契机,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目标,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突破口,借力“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坚持把提升工程纳入全员培训,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提升工程实施的基本情况

綦江区中小学教师共计7550人,其中学前教育183人,小学教师3327人,初中教师有2534人,高中教师有1506人。农村小学教师有2563人,占小学教师总数的77%;农村初中学校的教师有2027人,占初中教师的80%;农村高中教师的人数为386人,占高中教师总数的25.6%。全区农村学校教师的总人数为4976人,占全区教师总数的65.9%。30岁以下教师1302人,占全区教师总数的17.2%;36~50岁的教师4899人,占教师总数的64.9%。2014年,在国培计划(2014)――重庆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混合培训中,綦江区按照市教委、国培办要求,统一部署、强化管理,以“技术为我所用,教学因我而变”为主题,把国培计划和区级培训规划结合、提升工程与校本研修相结合、活动实施与队伍建设相结合、研修成果与专业成长相结合,共组织46所学校、2605名教师参加提升工程培训。全区远程培训上线率、学习率、合格率全部100%;线下集中研修共有1350名教师参训,培训机构全部认定为合格。区教委为提高培训实效,对参训学员集中组织统一考试,结合线上、线下培训和考试成绩,评出线上远程研修优秀学员339人,线下集中研修优秀学员159人。

二、提升工程实施的具体作法

1. 建立工程推进机制。綦江区按照市教委的要求和工作部署,区教委成立了以教委主任为组长、分管教师培训的教委副主任为副组长,区基教科、区教师进修校、区教科所、区技装中心的有关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学校校长是本校提升工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区教委把提升工程成列为教委一把手工程,用行政手段强力推动提升工程的实施。

2. 切实搞好培训需求调研。2014年4月12日至20日、7月2日至4日,在面上调研的基础上,分类选择了有代表性的7所学校、2个学区、1个教研单位和1个培训单位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发现,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教学的情况:大多数教师只简单地运用课件进行教学,学校普遍缺乏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考核机制。收集到的主要意见归纳起来有:希望用交互式白板进行教学;渴望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交流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主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培训动漫制作,教会教师运用各种常用软件;采用“菜单式”为主的培训模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培训内容;相关管理部门应定期深入基层推广信息技术的使用,解决一线教师疑难等。

3. 分批整校推进实施。綦江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共106所,区教委经过研究后决定分三批完成全区7550名教师提升工程的学习。2014年11月18日,第一批选择46所初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所有学科全部教师参加提升工程80学时的线上远程研修学习,在参加线上研修的2605人中遴选1350人参加线下5天的集中研修学习。

4. 集中培训分段进行。由于线下集中研修时间紧、任务重、工学矛盾特别突出,綦江区采取2天区集中培训、2天校本研修实践、1天作品评比交流表彰的模式,打造优秀作品,即“2+2+1”模式。区集中的2天采取先大班后小班的模式进行培训,大班采取的是由信息技术专家作“技术为我所用 教学因我而变”、“信息技术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报告,小班的时候每个班级由班主任、坊主和教研员组成3人团队,进行分班破冰活动、部署线下研修任务、分组讨论、展示作业及教学设计,打磨作品、小组展示、选定作品方向。校本研修的2天,要求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修改、打磨、完善并提交作品。最后1天研讨交流、分享展示、完善成果、评比表彰。

5. 建立分类激励机制。具体做法是与綦江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赛相结合,通过线下研修、作品打磨,每校推荐线上参训人数10%的优秀作品提交到区里,区里组织专家评审,遴选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占30%,每个积30分,二等奖占30%,每个积20分,三等奖占40%,每个积10分。根据学校参训人数获奖的平均积分和工作坊内学员获奖积分的人平分进行排名,评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一等奖8所、二等奖12所、三等奖8所和对坊主、教研员考核定等。

6. 实行定期通报制度。綦江区教委每周一通报上周各个工作坊和学校教师参加线上研修的情况,促进学校和工作坊的坊主督促学员参加学习。通报的量标主要有参训率、学习率、每个学校教师参训成绩的人平分排名、工作坊内学员参训成绩的人平分的排名、全区2600名教师到每期通报统计截止时间成绩排名等。区教委共进行了六次通报,极大地提高了学校校长、坊主和教研员督促教师参加线上学习的主动性。

7. 高度重视成果物化。培训过程中注重过程材料的收集、整理,积极围绕打磨优秀作品,汇总提炼物化成果的思路开展工作。对各种提升工程的文件、通知、方案,线上研修的成绩表、线下集中培训研修手册、考勤册、线下研修小组交流研讨记录表、成果打磨登记表等、考核结果、学校总结、优秀作品等,分类组卷,建立提升工程的专卷,有利于对提升工程实施的总结和提炼。

三、提升工程实施的成效与经验

1. 获得学校领导理解,有效克服了工学矛盾。本批培训虽然时间紧任务重,又面临期末复习考试,工学矛盾突出,但由于区教委把此项工作列为教委一把手工程,校长是学校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培训前进行了充分的宣传动员,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因此,提升工程实施后,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校校长的充分理解,使得很多学校的校长主动地为教师想办法、想措施,鼓励教师圆满完成提升工程的培训。

2. 采用混合培训模式,取得丰硕培训成果。由于本次培训采用的是混合培训模式,课程资源丰富,教师感觉很实用,加之又采用了任务驱动培训,完全颠覆了教师过去对远程培训的认识。培训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生动的典型案例。通过培训,增强了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征集出来的优秀作品有270件,其中一等奖30名,二等奖97人,三等奖148人。

3. 赢得各校大力支持,产生了广泛影响。提升工程的实施,在学校得到了校长的大力支持,形成了每周看学情通报,对本校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局面。

4. 打造了一批指导专家队伍,为提升工程继续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綦江区以项目制的形式,按照一定比例结构,整合区内外教师培训、教研、高校和培训机构以及一线名师组成的60名区信息技术提升工程专家团队。这个团队具有较强的提升工程实施教学研修和培训能力,承担对綦江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组织、策划、指导、管理、交流和监测,将极大地推动綦江区下阶段提升工程的开展。

5. 任务驱动,有效促进教师学习。注重在创设问题情境、确定问题后,让参训者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进行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参训者对问题的理解,完成学习任务。培训最后,参训教师还参加了区教委和中国教师研修网组织的提升工程培训考试。

6. 顶层设计、行政推动是关键。由于提升工程的实施时间紧,工学矛盾特别突出。因此,顶层设计上,坚持分批整校全学科推进,有利于学校配合开展培训;行政推动上,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坚持行政主导、分校组织、项目推进;方案设计上,坚持学校、教师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有效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为根本。以行政推动为主的提升工程的培训,体现了较强的“刚性”色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7. 网络平台设计和选择是基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选择一家网络平台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优质资源为基础、以任务驱动手段实现教师自主学习、有效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是最重要的基础。中国教师研修网课程和功能的设计已经完全能够满足参训教师和学校的要求,学校以及参训教师强烈要求延长网上学习的资源延迟关闭的时间,以便他们进一步学习。

校本研修培训总结第4篇

摘要: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已经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政策内容之一,如何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发挥培训基地作用,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提高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教师进修学校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文章尝试从加强学校基地建设,优化培训功能,增强培训实效,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作思考,探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基地建设;教师素质提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019-03

多年以来,通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全面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已经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政策内容之一,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因此,如何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发挥培训基地作用,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提高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教师进修学校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加强基地建设,优化培训功能

临翔区教师进修学校自1996年3月被授予“云南省一级进修学校”铭牌以来,办学条件逐年改善,师资队伍得到加强,培训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但是,由于我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发展也带来了不平衡,特别在广大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还不能适应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的区教师进修学校如果建设力度不够,将制约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将制约全区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进修学校的建设在教师终身学习,教师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高度重视,抓紧抓好。

随着教师学历补偿教育的结束,临翔区教师进修学校早已适时转轨,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辖区内教师专业素质方面,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国培计划”培训,市、县(区)级骨干教师培训,新课程师资培训,教师专业提高培训,校(园)长上岗培训,教导主任培训,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班主任培训等国家、省、市、县(区)培训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培训基地的作用。同时,有针对性地对乡镇学校开展学科教师培训及校本培训指导 ,帮助基层学校总结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成果,帮助和指导教师总结和探索教学新方法,积极推广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参与式”、我区的“引导自授法”等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电教资源优势,开展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全员培训,远程教育培训及英特尔教师教育培训。积极协调当地政府部门,为全区干部进行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普通话考核培训等。但是,由于教师进修学校功能的特点是阶段性、补偿性、服务性、效应滞后性的,与升学没有直接关联,客观上导致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一般的教师对教师进修学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师训经费不够,学校基础设施落后,部分设备老化,师资力量薄弱,严重制约着进校的发展。进校作为县(区)级教师培训机构,其师资力量大多从当地中小学教师当中抽调组成,他们在长期的培训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一些优势,如对基础教育的敬业精神,对不同培训任务、不同科目教学的适应能力,较强的业务指导能力与兼职教师的合作能力等。但普遍存在科研方向不明,科研水平不高,专业学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情况。作为称职的进修学校教师应具有相应的知识、能力结构,成为职业化的“培训专家”。进修学校应派教师到专门的培训机构接受教育,进行专项培训,使教师逐步成为职业化的培训者。然而,进校受到师训经费不足的困扰,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素质等工作也必然受到制约。建议进一步明确县(区)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地位和职能,加强县(区)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增加投入,改善设备设施,提高师资素质,在全省、全市、全区师训经费上强化政府行为,落实管理职能,由各级政府协调教育、财政、人事等部门,切实解决教师培训基地师训经费问题,由市、区政府组织检查监督,以保证经费到位和专款专用。建议将加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推进学校发展纳入县(区)党政领导考核指标。

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要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基地建设。在全国网联和省继续教育中心的指导协调之下,重点做好网络平台的建设,做到上挂高等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下联区内各级学校(中、小学,幼儿园),整合进修学校、教研室、电教室的职能,建立以进修学校为中心的教师教育体制,实现“研训一体化”,把进修学校真正建设成为县级教师教育的学习中心、培训中心、资源中心。

二、理清办学思路,提高教师素质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目前的工作重心就是搞好教师培训,保证培训质量,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用科学的办学理念指导教师教育工作。临翔区教师进修学校办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树立“教育发展,以师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选择适合培训对象需要的培训内容,采取灵活有效的培训方式,使培训成为教师的主动需求并积极参与到培训中。改革自我封闭的培训观念,树立联合互补、资源共享的开放式培训观念。积极探索教师培训工作的新方法,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培训规格,使进修学校成为全区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和提高专业水平的重要基地。全面走进新课程教师培训,使培训工作服从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为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服务,从而为提高全区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2.大力改善学校硬件,做好网络平台建设。按照先进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小实体、大服务、多功能”的原则和“五个中心”“一个辅导站”的目标,加强学校的软硬件建设。针对在职成人学员的特点和网络教育自身的优势,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利用网络教育平台举办相关新课程、班主任的网络培训班,通过网络平台,聆听全国、全省教育界专家、名师的报告,通过视频对话,让授课老师直接回答学员的疑难,实现教学的良性互动,通过远程网络培训,打破时空阻隔,使用天网、地网、人网相结合的模式,开展教师继续教育,解决山区教育信息滞后的问题。解决培训师资紧缺的问题,使偏远山区的教师能在本地享受到省内乃至全国一流教师的培训讲座,并与这些优秀教师共同交流教育教学经验,探讨教育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与效益。进校教师要认真做好组织协调、过程管理和跟踪考核服务工作。

3.大力提升进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是复杂多变的,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作,只有通过不间断的学习,经过多方面、多层次的培养和训练,才能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熟悉基础教育和干部、师资培训的规律和特点,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手段,有指导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能力。在师德、专业水平、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对学员起示范作用,因此,教师教育需要,中小学校的素质教育需要教师进修学校建设一支积极为中小学课程改革服务的、能适应教师培训需要的、充满活力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培训队伍。

首先是要大力提高现有专职培训教师的业务水平,试行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轮岗制度,即培训者深入中小学教学一至三年,取得第一手的感性认识、总结出一定的经验后再返回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别人。实行“送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送出去”,就是选送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到上级师训机构,接受培训者培训,可以提高学历层次,攻读研究生;也可以进行短期的专题性培训。除此之外,还可以送到别的先进的同级师训机构去观摩学习。“请进来”,就是请相关专家、学者到教师进修学校给本校教师进行培训。其次是聘请中小学教师中的优秀者到培训机构兼课。总之,要着力提高进校专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研究能力,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及时的专业咨询、信息服务与技术帮助。

校本研修培训总结第5篇

20**年暑期普通高中新课程全员培训,通过远程研修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在学科课程专家和指导教师引领下,以教师为主体开展学科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研讨,帮助广大教师整体把握、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和有效实施高中新课程,促进我省高中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培训对象与条件

培训对象为全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师,以学校为单位集体组织报名,全员培训,原则上不得缺额。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中“落实课程标准,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活动,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的要求,对学校尚未开设的课程,也要选派教师参加培训。

高中学校要提供教师上网学习条件,教师要具有上网学习交流的能力,能够坚持全过程的远程学习。培训期间平均每天学习视频课程2学时,每天参与学校及区域组织的面对面研讨和在线交流研讨时间不少于4小时。

三、培训时间

全省高中教师按市地分两批培训。

第一批:**月13日—25日(***)

**月13日,完成公共课程的学习,**学时;

**月14日—25日:完成各学科**个专题的研修。

第二批:**月2**日—8月8日(**)

**月2**日,完成公共课程的学习,**学时;

**月28日—8月8日:完成各学科**个专题的研修;

高中政治学科课程学习时间为10天,每天**学时,共计**0学时。其他学科课程学习时间为12天,每门学科课程分为六个研修专题,每个专题2天,每天学习**小时(其中观看视频2小时,其余时间为教师面对面研讨、提交作业和参与网上研讨时间),共计**2学时。

每个专题第一天学习通过高中新课程的视频案例分析,引导学员进入情景,直面问题和不同观点,各抒已见,互动交流,并以作业或讨论等形式,发表看法,分享智慧。第二天学习,通过视频讲课、专家文稿、相关文章、评论、课程简报,学员提交作业及互动交流,获得相关理论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各学科研修进度以课程团队制定的课程表为准。

培训期间,研修平台24小时开放;集中培训结束后,所有参训教师仍可凭个人账号和密码登陆研修平台参与讨论。

四、培训方式

采取远程网络研修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网络远程培训的优势,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管理与互动研讨。充分发挥行政和学校管理优势,推动远程网络为平台的校本培训的深入开展。

——学员学习:包括学习视频课程、参与面对面研讨、参与在线研讨和专题讨论,按要求完成并提交作业,与指导教师及课程专家互动答疑;

——指导教师:组织、督促学员学习,进行学习指导,评判作业,点评学员观点,组织并引领学员进行研讨;

——专家团队:对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定期在线与学员进行交流,编辑课程简报,对典型问题进行集中互动答疑。

——网络平台系统:提供学习资源、交流平台,记录学员网上学习时间、作业完成情况、参与互动研讨点评情况、讨论记录和作业成绩等,并根据相关标准进行综合成绩评定。

五、培训工作流程

1、管理系统数据审核(**月1日—10日,各高中学校)

各高中学校利用已经注册的“山东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管理员账号和密码登陆管理系统,补充、修订、审核确认参加培训的教师名单及个人信息。

2、综合管理培训(**月9日,各市教育局)

各市教育局选派相关人员参加省项目办组织的集中培训,熟悉“山东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了解数据审核、报名、编班以及指导教师配置等工作要求与流程。

3、报名、编班和配置指导教师(**月11日—15日,各高中学校、各市教育局)

各高中学校利用“山东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填报参加培训的教师名单,本工作于**月10日—13日完成。各市教育局按照区域就近原则(以县区为单位,对于教师人数少的学科,各市可根据实际情况跨区域,或以市为单位组班),每学科、每100人左右编为一个学科虚拟班级;各市教育局根据相关标准(附件)选拔成立本市的指导教师团队,根据本市各学科班级数,为每个学科班配备指导教师1-2人。此项工作于**月14日—15日进行。

4、指导教师团队及技术人员培训(**月19日,省项目办及各市教育局)

**月19日,省项目办通过山东省教师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对各市指导教师及各级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各学校领取课程资源,并下发至参加培训的教师手中。

5、熟悉学习平台(**月21日—**月10日,各市教育局、各高中学校)

指导教师、各级技术人员熟悉学习平台,下载整理各类手册,对参训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检查各校培训场所、设备是否正常,为正式培训做好准备。

**、试点培训

**月21日—**月初,拟组织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培训。试点培训方案另行通知。

**、培训实施(**月13日—8月8号):

(1)各学校根据统一要求,根据课程表的安排播放已经准备的课程资源,组织各学科教师观看;

(2)学校在区域教科研部门指导下组织本校学科教师开展面对面的互动研讨;

(3)各市指导教师在学科课程专家团队指导下对研讨内容和学员作业根据相关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点评和互动研讨。

对于培训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及账号密码错误等问题,由各校技术人员在本校依托“山东教师继续管理系统”予以解决。

六、考核评价

校本研修培训总结第6篇

关键词:学分制;校本培训;模式创新

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是教师培训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分管理制度背景下开展校本培训,可以消除教师培训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实现长效性和连续性,消除形式化和片面化,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专业发展,有利于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可以说,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是校本培训政策导向的“导航器”,是推动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驱动器”,是衡量教师参加培训多少、好坏的“计量器”。

一、“学分制”管理,是校本培训政策深入的“导航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了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2010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D2020年)》,其中指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加快继续教育法制建设,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要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每五年为一个周期,在一个周期内,每一位教师要参加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随后,湖南省教育厅下发了《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试行办法》。我省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常德市教育局在转发该文时对学分登记管理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为顺利完成“十二五”期间的教师培训任务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从培训任务、机制建立、学分登记和政策保障等方面,对“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师在5年周期内,需修满规定360学分(学时)的培训课程。如:新任教师岗前培训不少于120学时,在职教师岗位培训每5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360学时,所有班主任每5年须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在360学分(学时)培训中,校本培训占120学时,占整个培训课程的三分之一。可见,校本培训在新一轮继续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是很重要的。

二、“学分制”管理,是校本培训目标达成的“计量器”

教师培训学分制实现的首要条件是,要根据3个方面的要求制订培训方案,设置培训课程:一是学习者所处的专业发展阶段,二是学习者当前的学习需求,三是学习者的学习支持条件。如果教师培训主管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能够很好地做到这些,培训课程及其实施必然具有较强针对性,适应学习者的特点。

培训目标、课程设置、学分量化、过程管理、学习评价等构成培训的整体性,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作用。要素之间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系统,每个要素也是一个子系统。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场所这几个因素,也是具有整体性的,学习者需要系统地设计自己的学习,展开学习,控制学习。如果学习者不能整体地计划、系统地设计,将直接影响学分取得和学习效果。

校本培训是以教师所在学校为阵地,立足岗位、立足本校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再学习、再提高的一种培训形式。

桃源县在新一周期的教师培训中,结合本县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桃源县教育局、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制订了《桃源县中小学教师新一轮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方案(2010―2015年)》及《桃源县教师校本培训工作考评细则》。考评方案从“职业道德执教规范”“职业技能教科研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科研课题研究”“校级和校际教研”“青年教师培养”等模块,围绕“廉洁从教”“文明执教案例”“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等33项具体内容。采用分析讨论、学习交流、展示答辩等培训方式,选修或必修相关内容。同时,从“组织与管理”“基础建设”“培训内容”“培训机构”“培训效果”等方面,按照“培训制度”“新课程理论培训”“培训方式”“培训措施”“培训效果”等具体评价内容。采用100分制对单位与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的考评。

三、“学分制”管理,是校本培训模式创新的“驱动器”

为了解中小学教师对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认识,掌握其培训现状与需求,桃源县特别注重听取广大教师对新一轮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式、方法及校本培训内容、方式、评价考核等方面的意见,多次在桃源县中小学范围内开展了培训需求调研活动,特别是近两年来,会同县教育局领导组织师训教师深入基层,实地调研,全面了解和把握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培训的迫切需求。仅就2013年开展的调研活动来看,收回调研问卷500多份,参加座谈教师达300多人,收集整理了部分中小学校本培训经验资料10多本。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以往的教师培训还存在培训针对性不强、内容泛化、方式单一、评价考核失真等诸多问题。

我们通过对调研情况的分析,认识到改进与创新培训内容是解决教师培训问题的突破口。为此,我们在设计培训内容的时候,力图做到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

尊重学员的实际需求,让全县每一个教师都有培训的机会。本着这样的服务宗旨,桃源县进修学校为特殊教师群体量身定做了不少培训项目。近几年的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教导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后备干部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考虑到偏僻乡镇村小的教师信息闭塞、教学任务重、电脑操作水平欠缺的客观情况,特地为他们安排了暑假集中培训,为他们开设了“新课标解读”“课件制作”“校本研修基础理论”等课程。

在如何突破培训内容的问题上,陬市镇、龙潭镇、漆河镇的200多位参加调研座谈的老师给了我们这样的信息:每次培训的内容老是那些教育教学的理论,我们学的时候感觉是那么回事,但是回来之后还是不知道怎么做……

这些信息沉甸甸的,犹如重锤敲打着我们的每一条神经,深刻思考之后我们幡然醒悟。

在近几年的校本培训实践中,我们正视现实,敢于实践,不断创新,培训方式由“单式”转向了“多式”,我们走出了“灌输式”“讲授式”“教条式”的培训老路,构建与实施了“案例式”“情境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的培训活动。“2+3”教师培训模式,以及与模式特点相应的“四结合”就是教科室、继教室根据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特点整合而成的策略。

1. 理念输送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我们依托高校,长年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严格按照5∶3∶2的比例设置教师培训团队,聘请西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文理学院等专家来校上课、讲学,每年聘请专家十多名,一线骨干教师三十多名,他们博学多才、理念前位,学员无不为他们的理论修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折服。同时,我们充分发挥我校附属实验学校这个基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小学教师研修活动。除此以外,我们还把湖南省桃源县文昌中学、湖南省桃源县漳江小学、湖南省桃源县三阳镇中学等8所学校作为进修学校开展教师培训的基地,充分整合教育资源,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上挂高校、下联中小学的培训机制,优化了资源配置,实现了优势互补。

2013年3月,我们为了推动桃源县中小学的校本研修工作,召开了桃源县中小学校长、人事专干专题研讨会,聘请了西北师范大学李瑾瑜教授、院长来校讲学。我们还主办了全县中小学教导主任、骨干教师校本研修专题研讨活动,分别聘请了湖南师范大学、湖南文理学院等学校的知名专家讲学。通过专题研讨,大家把握了校本研修的理论,明确了桃源县开展校本研修的具体思路。

我们针对部分教师知识储备过少、教学技能单一、现代教育技术信息闭塞等问题,在培训内容设置层面,我们大力改进,从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际出发,特别是选择以教育教学技能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真实课堂教学环境。如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我们开展了以“新课程背景下幼儿艺术教育领域的课堂教学探讨”为主题的研讨课观摩活动,学员现场听课评课,共同交流研讨课的教学情况,及时解答课堂教学中的困惑,有效地解决了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在小学学科教师跟班研修中,我们带领学员来到高效课堂示范校――湖南省桃源县漳江小学,参与他们的课改实验活动,学习教研组集体备课技巧,参与制作导学案,让全体学员在学中做,在做中体验,不断提升学科教学专业能力。

2. 名师引领与骨干带动相结合

我校名师李安军的美术教学打造了“美术工作室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学校为工作室配备电脑、彩印机、一体机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安军美术工作室”,这是一个艺术创想的实践空间,改变了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了一种能够使教师更加主动参与其中、带有探究式学习的教学形式――美术工作室教学模式,更好地激活了农村美术教学。40米艺术长廊延伸至尽头的“安军美术工作室”为老师们营造了宽松自由、充满人文与艺术氛围的学习环境。老师们在美术活动――这种特殊的游戏中自由地想象,大胆地表达,发现小天地里的大世界。工具材料充足是工作室教学环境的优势,老师、学生来到这里,根据自己的意图,拿起工具,选择材料就可以进行创作。为师生们分门别类放置的期刊、画册、图片、教师自刻的近千张CD影像资料、上百本教师美术藏书随时供老师、学生翻阅、浏览、查看,帮助他们在综合的美术学习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开放的美术工作室使受训教师与学生流连忘返,乐在其中。美术工作室活动模式在校内教学中的运用,体现了尊重教师发展的个体差异和不同,个别分层指导,使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在湖南省美术教学经验交流会上,我校《农村小学美术教学走向美术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探索》的经验交流,受到与会领导及教师的高度评价。

特级教师葛国清是我校师训工作的一面旗帜,他在“湖南省优质空间课堂”项目申报中,个人成功获得“首席教师”荣誉,所带领的团队获得优秀团队称号。

名师的引领带动了一大批优秀的骨干。2014年9―11月,湖南省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提升工程骨干教师培训五、六班的培训落户桃源,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桃源县实验学校高质量地完成了湖南省教育厅交给的任务,学校骨干教师江华波、王惠娟、黄敏、刘娟等,分别展示了案例课《角的度量教学设计》《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圆的周长教学设计》等优秀教学案例,受到了来自湖南省14个地州市的参训老师的高度评价。

名师引领,骨干带动,使桃源县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在2014年5月小学学科教师培训的跟班研修中,我校首先选派实验小学骨干教师赴湖南省常德市育英小学跟班学习,然后回到各自的岗位,带领桃源县小学学科骨干教师在岗实践探讨,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如小学语文学科教师针对“如何避免语文教学走入肢解课文的怪圈”话题,很多老师都主张以“肢解”为契机,将“生成”化为“精彩”,组织学生开展正反小辩论。让学生在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时进一步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然后积极思考,组织最有感染力的语言驳倒对方以维护自己的观点。在这一系列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自主完成“与文本、编者的对话”,达成课程目标。这样的阅读教学不算用“教条”“牵鼻子”,而是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激发创新思维的同时让学生获得正确的审美标准。如果把“哈姆雷特”解读成了“李尔王”,那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就都要走调了。

培训过程中,要求参训教师按所任教学科每人上一堂展示课,我校组织教研室教研员对展示课进行评定通报。在中心小学校长培训活动中,我们组织了挂职培训,要求中心小学校长到桃源县高效课堂示范学校――湖南省桃源县漆河镇中心小学、湖南省桃源县茶庵铺中心小学,名优学校湖南省桃源县彰江小学挂职锻炼,集中学习这些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管理,让校长在与名校的零距离互动中感受高效课堂,学习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

3.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

2009年,我校第一次作为教学点参与了湖南省万名班主任远程培训项目。在桃源县教育局领导的重视,学校领导班子的周密安排,全体师训老师的齐心协力下,桃源师训一炮打响,桃源班主任一班顺利地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班级。同时,这一支优秀的培训团队从此就有了更好的发展因子。

随着远程培训事业的兴起,我们的培训管理也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格。从多人带班到后来的两人或一人带班(班主任、辅导教师),培训教师们的辅导和管理能力越来越强。无论是国培还是自主培训项目,桃源的各项指标都是名列前茅。尤其是兼具美术和技术的班级学情简报已经成为了远程平台的一大亮点。简报的激励加上精细的辅导,让参加远程培训的学员一步步进入培训的最佳状态。

当然,书上得来总有限,功夫还得亲身练。我们把集中县城培训与送培下乡相结合。开展“送教下乡”“送培下乡”的活动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校本培训的一种常态,它集中凸显了中小学教师将教学理论变成具体教学实例的一种演绎水平。我们把桃源县所有中小学分成东、西、南、北、中几个片区,每个片区选择一所学校为基地学校,近三年来,我们以这些基地学校为依托,开展了20余次的送教、送培活动,将远程培训的课程精髓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让学员对新课标、对新课程有了真切的体会。

校本研修是教师研修之本。网络研修的线上、线下结合,同伴互助、结对帮扶、观课、摩课等都是有效的校本研修方式。根据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特点,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了“2+3”教师培训模式,“2”是指两个阶段,即“集中培训阶段”“校本培训与分散研修阶段”。一个是“集中培训阶段”,学员在我校集中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学科知识、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的集中培训;另一个是“校本培训与分散研修阶段”,学员集中培训结束后,回到所在学校参加规定课时的校本培训,完成相应的作业,或完成规定的分散研修任务。只有两个阶段培训均合格,才能颁发培训合格证书和继续教育证书。这样做,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新理念的实施,有利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落实。

“3”是指集中培训阶段的三个模块。即“专业引领”“教学实践”“总结提高”。在集中培训阶段,按三个模块组织培训。“2+3”培训模式,遵循了“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在实践中培养的练习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很切合我们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实际。

4. 课题研究与课堂实践相结合

用课题研究来引领课堂教学与教师培训的实践,是我们近几年来教师培训工作的一大特色。目前,我校正承担着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项课题“农村中小学“三・四”式校本培训实践研究”的课题。“三・四”式的基本含义是:“三”指义务教育阶段内三种不同类型或者不同块面的学校,即“城镇中小学”“乡镇中学”“中心小学”“乡镇村、完小”;“四” 指每一类型学校所构建的四种校本培训模式,如“城镇中小学”校本培训主要运用的模式有:①网络自学模式;②专题训练模式;③骨干示范模式;④课题研究模式。

这一课题的实施,在桃源县中小学校本培训中起到了引领与指导作用。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中小学教师“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课堂,体验到了教师“任务式” “参与式”“案例分享式”的研修成果。

2013年,我们创办了内部交流刊物《桃源师训》,至今已有四期成果,这本内部刊物的发行为桃源县中小学老师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四个结合,多种形式,我们把丰富多彩的培训内容加工成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营养大餐,让一线老师见色动心,闻香动脚,尝味欲罢不能。

近几年来,我们共组织培训项目18项,培训人数6118人,参训率达98G以上,合格率达95G以上 。网络研修是目前教师参加培训的主要形式之一。我们在县教育局领导下花大气力,下大功夫,除了提前完成全员远程培训外, 还借助省网、国网平台,指导教师坚持网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研修方法。2015年桃源县作为参与教育部师范项目“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的湖南省四个单位之一,推荐8个单位350名中小学教师参训。在全国学情总结视频会上,桃源县被评为优秀项目县,湖南省桃源县实验学校数学一组被评为优秀教研组。

近几年来,在学分制管理的背景下,我们不断创新培训活动,不断总结与反思,力求达到培有所需、培有所用。

校本研修培训总结第7篇

终身学习,不断进步,这是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也应是新时期为人教师的重要业务内容之一。今天小编给大家为您整理了教师校本研修成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校本研修成果总结范文一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切高质量教育计划都是空谈。基于这种教育理念,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以落实教师专业化这一培训思路,用新的教育思想促进全体教师实现教育专业化的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实际培训中,我们努力做到领导重视,措施有力,对教师的培训学习给予人力、物力的支持,让每一位教师通过学习提高教学、教育技能。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本学年,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现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目标明确

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校本培训工作非常重视,始终把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重点,把搞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来抓,提出了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走科研兴校之路的办学思路。为了加强对校本培训的工作成立了以姚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吸纳学校务实能干的骨干教师为成员。并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计划,制定了总体目标,不仅要求广大教师努力发展,成为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能够适应21世纪素质教育需要的反思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还结合本校实际,加强了教研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提高了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达到了教师整体素质与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同步提高的目的;另外建立健全了有效合理的工作机制,加强青年教师培训,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为“青年骨干教师”。

二、加强认识,转变观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发展,对教师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努力加强自身的学习,而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各项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对此,我校通过宣传,使广大教师提高了对培训的认识,转变了陈旧的观念,加强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加强培训,促进发展

1、加强理论学习

在开展课改的实验中,我们坚持边培训、边实验、边研究、边开发。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实践者和研究者。为了更好地落实培训任务,学校以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定期开展各种培训工作,培训内容有上级文件精神、师德师风建设、新课程培训、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学安全方面的知识。要求教师在学习中要做到:耳到、手到、眼到、心到。

在整个学年中学校开展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评课》等主题培训,请来各地名师对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教师不但做好学习笔记,还善于思考,每次学习结束,我们都有目的地开展一些讨论、交流、研究活动,让教师有自我展示的空间和时间,在教师相互切磋的同时,相互提高。

校本研修培训总结第8篇

论文关键词:体育院校 在职教育 运动训练 专业网球 专项教师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我国8所体育院校(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网球专项的46名网球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1.2.2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调查表(一)46份,回收率和有效回收率分别为lo0%。

1.2.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

2、结果分析与讨论

在职教育因素包括教育教学、实践锻炼、在职进修、脱产培训等,是教师素质行程的发展阶段。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中指出:“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是为教师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而进行的继续教育,高等学校及其主管部门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教师培训的权利。”

2.1师资质量

表1显示,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人数最多,调查数据显示有67%的教师为提高学历而参加进修,网球是一门需要不断的丰富和向国外学习与交流的学科,所以需要拥有高学历的专业教师。

2.2网球专项教师进修方式及经费来源的调查分析

进修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的效果,经费也是制约教师进修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院校网球专项教师进修的方式及经费来源如何,统计结果可见网球专项教师以在职进修为主脱产进修的人数近些年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2.3网球专项教师的进修机会的调查分析

在对国内8所体育院校网球教师的调查问卷中(见表3),得出近3年没有进修机会的教师有2人,执教年限在l~5年的教师中三年内有2人没参加过培训,占教师总数的l0.3%,有过进修机会的占教师总数的89.7%,可见只有一名教师有两次进修机会,其它26名教师在3年期间只有一次进修机会,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进修学习的次数太少。据有关专家统计,一个工科大学生在校所学知识的半衰期为5~7年;计算机科学的半衰期仅为两年多。

由表3中数据所见,参加培训的执教年限在1~5年的人数是8人,占参加培训的教师总数的30.8%,参加培训的执教年限在6~10年的人数是10人,占参加培训的教师总数的38.5%,参加培训的执教年限在l1~15年和16年以上的人数都是4个人,各占参加培训教师总数的l5.4%。进修机会主要是个人申请,占61.6%;在本校参加进修的教师所占进修教师的42.3%,在外校参加进修培训的占53.9%;参加网球技术培训班的教师主要是执教年限l~5年和6~10年的教师中,占7.6%。

2.4网球专项教师进修内容的调查分析

由表4可见,执教年限在l~5年的教师居前三位的学习内容是教育学理论、训练学理论和研究生课程,分别是23.1%、l9.2%和l9.2%。执教年限在6~10年的教师居前三位学习的是研究生课程、教育学理论、训练学理论和工具性科学知识外语,分别是23.1%、l9.2%、19.2%和19.2%。执教年限1l~l5年和执教年限l6年以上的教师在进修内容上主要是教育学理论、训练学理论和研究生课程。从进修内容上看,基本上都属于术科教师专业范围内的课程以及基础课程。这些进修内容所表现出的特征是由教师所成长的年代、教育发展的水平以及教育制度决定的,教师进修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理论、训练学理论和研究生课程,三项进修人数比例接近,已成为教师进修学习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