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校内社会实践总结

校内社会实践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5 15:01:10

校内社会实践总结

校内社会实践总结第1篇

一、广泛动员 精心组织

我院始终把社会实践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来抓。接到团中央和团省委的文件后,院团委立即进行了认真研究,领会精神,精心策划,确定了本次实践活动的方案,并及时向学校领导做了汇报。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各系(部)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积极动员、组织广大青年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要各系(部)认真筹划组织。多次与各系(部)团总支研究今年的实施方案及其他具体问题。院团委校于6月中旬向全院各有关单位下发了《关于组织2004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提出了四点具体要求: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扩大规模,加强建设;立足需求,讲求实效;注重宣传,扩大影响。引导我校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全面开展起来。

为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投身暑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我们从5月底6月初开始,就利用网络、板报、橱窗、广播、海报等多种形式对今年暑期实践活动进行了详实、细致的宣传。从号召广大同学投身暑期社会实践到今年我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集中组队的报名流程,再到今年我校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和主要内容、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社会实践报告的书写方法、我校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的总结评比办法,再到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我校往年暑期社会实践所取得的成绩都做了形象、具体、生动的介绍和说明,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应。从6月中旬开始,又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社会实践方案征集活动,既集思广益,又发挥了主动性。放暑假前,各院系又分别召开了动员会,对每个在校生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结合往年的经验,今年我校暑期社会实践的组织更加有序,思路更加清晰。为使今年我院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针对性更强,目标更加明确。按照团省委的部署和要求,院团委组织召开了会议,对今年我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前期准备及调研工作向我院系(部)团总支进行了部署。要求团干部们要紧密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农村政策宣讲”这三个主要内容,结合我院具体实际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工作,从学生内部及学校外部两个方面深层次的发掘信息,进一步把社会实践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有的放矢。对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对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组队方案、工作流程、团队守则、后期总结评比等都做了详细说明。

二、重点突出,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明显

今年是我院改革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当前,全国上下正在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以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动员组织广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引导学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和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进而为我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校今年继续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为统揽,以“服务社会,完善自身”为宗旨,以“经风雨,见世面,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目的,以“传承五四报国志,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积极动员、鼓励、组织全校广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走与实践相结合的成长、成才之路。引导广大学生深入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爱国热情和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学习进步的实际行动,在实践中认识国情,提高素质。 ·英语专业社会实践报告 ·电大社会实践报告 ·电视台社会实践报告 ·建筑社会实践报告

·假期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表格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2000字社会实践报告

今年我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突出科学发展观实践服务、农村政策宣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内容,结合我校和学生的实际,广泛开展科技支农、企业帮扶、文艺演出、法律援助、医疗服务等活动。为突出重点,发挥优势,起好示范带动作用。

在不断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坚持原有特色,并不断扩展形成新的特色。主要

〈1〉点、面结合,灵活多样。在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不论是各实践团队还是个人,他们围绕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主题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形成全面细致的整体实践成果。

〈2〉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形式多样。今年我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涉及工业、农业、商业的各个行业领域。有深入厂矿进行生产实习的,有深入偏远山区进行科技文化援助的,也有到农村进行科教、医疗卫生、法律宣传的。有进行科技考察的,也有进行社会调查的,有开展文化服务的,也有开展技术服务的,还有从事支教扫盲服务的,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另外,今年我校各专业学生并不仅仅局限于在所学学科范围内进行社会实践,而是做了许多探索性的尝试,思路更加开阔。学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有从事市场营销调研的,也有从事产业结构分析的;也有到工厂学本领练技术的,也有为企事业单位开发软件管理系统的,丰富了大学生专业知识以外的其它行业的技术本领。

〈3〉基地建设更加巩固和完善,基地数量不断扩展。

·社会实践报告的大纲格式 ·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高中社会实践报告 ·超市社会实践报告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最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三、工作扎实,成果显著

2007年的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同学们都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扎实、持久地开展实践,在深入了解社会的过程中,进行有深度的探究,获得可贵的一手资料。通过缜密的组织、认真扎实的开展实践,使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广大同学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读书、阅读报刊、走访、座谈、听报告等方式,结合对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及理论著作的学习,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的认识更加深入。

2.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广大同学的民族自豪感,坚定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通过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了解我们民族发展的历史,了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结合神六飞天、08奥运的伟大成就,使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热情高涨,为祖国腾飞而奋发读书的理想更加明确,增强了建设祖国,为社会做贡献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3.通过实践活动,使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了体现,树立了青年一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不管去的是偏远的山区,还是繁华的都市,大学生们不怕苦、不怕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给实践单位及更多的干部、群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他们通过认真投入工作,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展现了自身的素质,很好的体现了一名青年大学生的价值。

4.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大学生独立处世的能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自主的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清晰。不管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挫折还是成功,对他们都是一种收获,明确了优势同时也发现了不足之处,面对社会更加自信。

5.社会实践的开展涌现出来了一批全心奉献、乐于助人的先进青年。

校内社会实践总结第2篇

关键词:研究生;社会实践;研究综述

近年来,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各有关单位的高度重视,有关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文章不断涌现,有必要对相关成果予以归纳总结,以推动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发展。

一、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含义

对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含义,论者普遍认为: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高校研究生在校期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向社会、识国情、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等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活动过程的总和,可以分为有组织、有计划地集中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生个体自主性的实践活动两种类型。[1]

二、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对于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研究者从各自角度展开了全方位论述,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社会实践是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动的大课堂。[2]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研究生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启迪和震撼,由此产生的内心感受更真切、更实在,其所能发挥的作用可能更长久、更关键,是校内教育或宣传媒体影响难以替代的。

第二,社会实践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如何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当前研究生培养存在着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的现象,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在社会需求面前表现出适应性差、缺乏开拓进取精神、无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等,促使我们分析、研究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2]社会实践对于建立健全开放式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等十分必要。

第三,社会实践以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目的。参加社会实践对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2]社会实践有助于增强研究生的服务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培养研究生坚韧的精神、顽强的毅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人民群众中塑造良好的个体形象。

第四,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了学校与基地单位的交流合作,开创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研究生社会实践可以满足合作单位的人才需求,解决人才培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生产效益;对于高校来说,可以利用社会资源,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更好地适应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和转型要求,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加强学校与地方的合作,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3]

三、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

在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上,有论者认为:要把社会实践作为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要转变过去把社会实践与教学工作割裂开来的思想。[4]高校应考虑把社会实践作为研究生的必修课,以学分的形式纳入其教学工作中去。

四、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原则

对于研究生社会实践应该坚持的原则,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研究生社会实践应在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将实践的内容与研究生的业务知识运用结合起来,实践的形式与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5]

第二,研究生社会实践要遵循双方受益原则进行安排和筹划,突破固定时间限制。[2]按照“双向受益”的原则,将学校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校的专业、学科优势,主动同地方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实现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化、经常化。

第三,加强研究生社会实践的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学校会同地方负责安排社会实践事宜,总结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规定,严格按照“使研究生可受到教育、让社会实践单位的确能受益”的原则来发展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而绝不能采取敷衍了事、不负责任的态度。[2]

第四,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设计坚持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研究生为中心,共性要求与尊重个性相结合,实践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社会实践与择业创业相结合的原则。[4]

第五,研究生社会实践应坚持重点面向那些“基础薄弱,发展较快”的地区和“老、少、边、贫”地区。[6]社会实践点选择在贫困地区为好,贫因地区的特点是生活艰辛,干群求实意识突出,既有吃苦耐劳、勤恳诚实的民风,也有不少阴暗面乃至丑陋的现象,把研究生置身于这种环境中,有利于打破他们理想化的政治思维,可以促使他们升华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艰辛的生活中磨炼其意志。[7]

第六,研究生社会实践要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9]社会实践应服务于构建和谐的经济环境,服务于构建和谐的政治环境,服务于构建和谐的文化环境等。[8]

五、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形式

研究生社会实践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校内“三助”工作、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宣传、研究生挂职锻炼、业余兼职、参与大学生学习、科研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实习以及“科技、文化、卫生”下乡活动、形式多样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社会公益劳动等。[5]

研究生社会实践应以科技、文化服务为主要内容,以面向社会需要,结合专业知识,具备科技、文化和智力服务性质的活动为主要形式。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和特点应在兼顾德育功能的同时,体现研究生培养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使社会实践成为研究生个体为社会经济、文化服务的有效形式,成为高校与实践单位开展大规模、高层次科技文化合作的中介和桥梁。[5]

六、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特点

有论者认为,研究生社会实践具有三大特点:第一,体验性。学校的理论教学及科学研究,对研究生来说是理论性和知识性的东西,实践使他们有机会与现实结合。第二,专业性。专业及研究方向是研究生科技服务社会的基础。第三,启发性。实践是启发人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能使研究生产生兴趣和灵感,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4]

还有研究者将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特点概括为:第一,高层次性。研究生经过基础课程学习、理论知识积累、科研项目历练等过程,已经具备了从事一定实际工作的技能,以研究生群体特点和知识层次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更应该注重科研与服务的转化,在层次上有较大的提高。第二,主动性。研究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参与到开放的应用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体验,达到主动发现、解决实际问题,并对所知理论进行深层次探究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第三,互利性。[9]

七、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基本环节和发展阶段

有论者认为,目前研究生社会实践已形成了包括项目征集、学生选题、前期考核、具体实践、中期考察、考核总结等环节在内的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体系,可归纳为:项目征集阶段、项目申请阶段、实践前准备阶段、社会实践阶段、考核总结阶段。[10]具体的研究生社会实践情境设计应当包括:实践目标分析、实践基地创设、实践内容和形式设计、实践效果评价等环节。当前我国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尝试阶段、规范阶段、基地阶段”等三个阶段。[11]

八、关于衡量研究生社会实践成效的标准

有论者认为,衡量研究生社会实践成效的标准应该是宽泛的、多视角的,包含以下方面:一是研究生对实践单位,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对社会企盼知识、渴求高层次人才等,是否有切实的感受与体会;二是为社会实践单位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三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是否与对方建立了进一步合作的联系;四是社会实践为学校引进了什么科研项目;五是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是否得到了培养并有提高等。[12]

九、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有论者总结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的经验为:以实践育人为根本,提高研究生全面素质;以科技服务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建立一批稳定的实践基地;以周密管理为保证,形成较为完整的运行机制等。[12]

关于当前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论者总结为:“任务式实践”较多,自发组织的实践少;对“小分队式实践”较重视,对“个体式实践”易忽视;重视总结报告,忽视实践过程;形式一成不变,未能协调统一;过于注重形势教育,内容上缺乏创新;认识上存在偏差,组织与指导工作欠缺,实践基地建设环节薄弱,实践形式和内容的针对性差,社会实践成果考核不科学等。[13]

有论者就加强和改进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提出如下对策:提高各方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认识、加强对社会实践的组织和管理、建设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创新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增强其针对性,建立合理的考核标准,将硬性要求与弹性评价相结合。[9]逐步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对参加社会实践的研究生范围、时间、课题征集、经费、考核办法、运行程序、实践期间研究生的纪律、表彰先进条件等作出全面、明确的规定,使实践活动逐步做到制度化、规范化。[12]

参考文献

[1]王珂,黄维柳.做好农林高校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提高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赵伟,吴剑平,李志华.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问题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2).

[3]程翠玉.推进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山东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探索及成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

[4]屈晓婷、秦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生社会实践情境设计[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8).

[5]雷世富.研究生社会实践中参与各方的利益冲突与协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3).

[6]彭江得、严继昌、何跃德.建设研究生社实践基地的实践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2,(3).

[7]丁纪平、徐俊忠.哲学专业研究生社会实践之我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3,(3).

[8]江小惠.研究生社会实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

[9]王现彬.研究生社会实践问题及对策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8,(8).

[10]邹向荣,杨亚俊,邵正隆,王永海.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系统的研究与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7).

[11]严继昌,杨瑞东.十年实践结硕果 校地携手育英才-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十年改革回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7,(4).

校内社会实践总结第3篇

关键词:社团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 校本课程 开发与实施

一、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很强的课程。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要求结合学校教育资源办学特色等条件开发的、满足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而设置的课程。校本课程可以针对学校、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时做出调整,切实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教师的特点,有效地安排教学内容,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协调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二者的联系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

它不是一门校本课程,但需要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性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在实施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依赖于学校开发,也依赖于地方管理。

2.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有三种:选用、改编、新编

校本开发的课程范围指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学校开发的课程”以及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部分,也就是说,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也可以是实践性课程的形式。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基本关系。

3.二者课时可以结合使用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二、依托学校社团活动,开发校本课程

基于上述联系,我们在实践中积极寻找两者的结合点,以求开创一种新型的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实施方式。依据我校“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和有用的公民”的办学理念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在学校社团活动的基础上开设的校本课程有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社会实践类、人类与环境类、文娱体育类、志愿服务类五大模块,以满足广大师生的要求。

三、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

下面就以我校的几门校本课程的实施做一个具体的介绍,主要是两大类的举例:理论学习类和实践研究类。

理论学习类:“社交礼仪”校本课程实施模式:

实践研究类:“男子散打”与“女子防身术”校本课程实施模式:

1.理论学习类:“社交礼仪”主题活动教学策略

开展“社交礼仪”主题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又研究能力的特点。每一个活动与研究一般分为四个教程(阶段),每个教程(可以有多个学时)各有侧重的措施和目标:

第一教程侧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情境激趣,生成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源于学生生活中的问题,从问题中产生活动主题,从主题中筛选出适应不同年龄学生实践与探究的一个个小课题。在开题的组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社会交往中一些有趣的问题、学生想去弄明白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实践和探究的积极性。

第二教程侧重“案例再现,探究成因”――“实例探究,明确道理”。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过程要让学生在一个比较明确的案例中进行,比如在社交礼仪中自己的言行、自己的穿着等,探究出一个案例的成因,然后以点带面归纳出一番道理,这样才能使实践探究活动更具操作性,类似于数学方法中的不完全归纳法。

第三教程侧重“组织引导,学生实践”――“实践活动,体验教育”。“社交礼仪”主题活动更多地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教育,感悟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因此,实践与探究循环往复、相互融合和促进,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和愉悦中学到方法、体验教育。

第四教程侧重“过程评价,反思强化”――“内化观念,养成习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非常重视活动的过程,因此,强化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评价是提高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总结中反思、在评价中强化,使学生的内心具有积极的、稳固的思想和行为形态。

2.实践研究类:“男子散打”与“女子防身术”校本课程教学策略

“男子散打”与“女子防身术”主题活动的教学过程,不仅要体现它的实践性,而且要体现其计划性和学习该项运动的正确态度。一般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确立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策略。选择主题的方法一般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学生集体讨论法,即学生分成若干个训练合作小组,设立1-2名组长,在组长的主持下,讨论训练和学习的内容;第二种是教师指导法,实践活动课前,老师布置训练任务,供每个班级学生实践活动合作小组讨论选取。

第二阶段,制定实践活动方案的教学策略。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实践内容,培训学生制定有特色的活动方案。方案一般应包括主题、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方法、所需器材、人员分工、时间安排、成果形式等。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制定方案的全过程。教师要参与学生制定方案的全过程,但不能包办代替。方案一般先由1-2名学生根据所选活动主题负责撰写,然后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合作小组集体研究、修改,再提交指导老师指导、修改确定。

第三阶段,实施实践活动方案的教学策略。活动前,明确训练的意义和目的,让学生明白学习散打和防身术的目的在于强身健体,而不是为了耍勇斗狠,要摆正学习和训练的心态,不能怕苦,让学生有心理准备。活动中,要预设克服实践中生成心理和技能困难的策略。一要克服学生害怕辛苦对训练的成功信心弱的心理障碍;二要克服学生基本功底差的不足,学生在训练之前基本上没有一点武术技能,所以动作要从最简单的做起。另外活动时要注意学生的安全保护问题。

第四阶段,实践活动总结与评价的教学策略。总结与评价是活动的终结阶段,其结论是学生达到实践活动目标的显性表现形式,它对于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能否有持续的兴趣至关重要。评价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过程性评价,即在活动开展的各个阶段给予及时的评价,形式有表扬、表彰、成果展示等;另一类是终结性评价,例如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期、学年和毕业的学业评价,一般采用等第制。教师在评价中要注意评价总策略是:没有不成功的实践者。

参考文献

[1]季芳 陈征燕《中学课题化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3]何晓文 小课题研究与研究性学习[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75-80。

校内社会实践总结第4篇

一、活动主题

学习贯彻 奉献青春建新功

二、活动时间

2018年1月22日——3月4日

三、活动内容

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紧扣“学习贯彻 奉献青春建新功”的主题,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了解世情国情,关注社会民生,关心xx大学建设发展。结合实际需要,深入开展形势政策宣讲、文化宣传、支农支教、科技创新、法律援助、地方经济调查、回访母校等活动。实践活动要突出重点,讲求创新。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返乡,依托生源地、社会实践基地和高中母校等,按照就近就便原则,以团队或个人分散形式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活动可以结合以下内容进行:

1.政策宣讲

通过报告会、座谈会、专题讲座、文艺演出、宣传板报、图片展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党的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活动。

2.社会考察

以个体或团队为单位进行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可进行公司兼职、科研考察、社会调查等,了解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了解百姓关注的现实话题。结合调研成果及自身专业知识,形成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

3.志愿服务

以传统节日春节为契机,组织或参与文艺义演、爱心援助、关爱农民工子女等志愿行动;或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组织或参与绿色环保、科技下乡、知识普及、交通安全、支教助学等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向社会普及新的知识技术和人文理念,服务社会建设,用专业反哺社会,培养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4.创新创业

利用寒假实践的契机,结合专业所学,开展科创项目的深加工、成果转化等工作,将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积极鼓励广大学生在原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开发有新意、有效用的活动形式,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鼓励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到不同省市开展创业环境、政策的调查,并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5.母校回访

利用寒假返乡的契机,在2017级新生中开展以“回母校、感师恩、扬济大”为主题的母校回访活动,向母校汇报学习工作情况,感恩母校培养,宣传xx大学发展情况。母校回访活动方案具体详见附件1,请各学院按通知要求将参加人员名单电子版于2018年1月12日前发送至校招办邮箱xx,学校招生办公室将于考试结束后组织相应培训活动。

6.青春助困

以春节期间留校学生、家庭困难学生、下岗失业青年、农村贫困青年、残疾青年、青年务工人员子女等为服务对象,广泛开展走访困难家庭学生、走访慰问、青春助力扶贫、心理关怀、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活动,把团组织的温暖与关怀送到困难学生、困难家庭身边。

7.其他适合的实践活动。

四、工作要求

1.精心组织,广泛发动。各学院团委要高度重视,指导、组织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要将活动的目的、意义、内容、形式、要求等通知至全体青年学生,充分调动团员青年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精心组织,广泛发动,保证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率和覆盖面,使活动搞得扎扎实实、丰富多彩,真正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

2.预防为主、安全第一。在实践过程中务必要树立安全意识,认真阅读《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12号)以及关于外出活动方面相关的安全书籍,做好各项预防准备措施。了解常见事故的处理程序;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不做违法乱纪和有损学校形象的事情,自觉遵守实践单位的规章制度;自觉保护自己及同伴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敢于指正身边同学实践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保持手机畅通,定时和家长、学校联系;如遇突发事件,及时与学校、学院及指导老师联系。

3.营造氛围,加大宣传。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学院工作实际,创造性的组织开展好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发挥好学院团委、学生组织、班级团支部的作用,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4.认真总结,选树典型。各学院团委要加强寒假社会实践的督导和总结,活动结束后,要认真组织总结评比工作,开展“实践归来话收获”主题活动,加强沟通和交流。参与实践的团队或个人要结合实际撰写3000字左右的实践报告,经学院筛选初评后,请于开学后两周内按学院参与实践人数的2﹪的比例报送至校团委。校团委将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总结表彰。

校内社会实践总结第5篇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引言

伴随着高校毕业人数持续提升,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就达到了700多万,就业难成为社会重要难题之一。由此可见,高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提升毕业生社会竞争力,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措施,这也导致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成为办校的难点问题之一。

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通过多年的办学经验,按照社会和就业需求的不断改变,各个高校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着自身的培养计划,其实践环节作为提升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措施,一直备受关注。从各个高校对该专业学生在实践环节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状况而言,虽然实践环节在整个教育中所占的比例较多,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也是导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不足的主要因素。

2.1、课程结构不合理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理论知识逐渐迈向实践化,要求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反复的进行实践训练,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时间不足,学生就很难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能力,实践能力也无法得到相应的提升。相关调查显示,大多数高校实践环节主要集中在7或8学期,实践课程的学时和学分在整个学时学分中比例不超过20%,在四年的本科教育中,实践课程开设的数量比较少,总学时并不多,不同的实践课程之间没有关联性,并且针对性也比较弱。

2.2、教学内容不符合社会需求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自从开设一来,大多数高校对于该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都较为重视,改革的次数也比较多,按照健身市场的实际需求,对该课程设置并实施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针对性优化与调整,并淘汰了一些陈旧的项目,开设了一些新型的健身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实际需求。但是,因为健身市场的社会需求变化速度较快,并且许多高校对于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并不快,这也导致实践教学的内容无法及时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形成严重楼后,以至于实践教学内容不具备前瞻性与针对性,促使学生所学内容无法应用于社会。

2.3、实践教学质量较弱

当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教师大多数都是该学校毕业的学生,此外也有一部分是其他体育项目转到该项目的教师。虽然这些教师在学历层次、专业理论等方面能力较高,但是他们基本上都是从高校毕业之后直接参与工作,对市场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需求认识并不充足,缺乏工作经验,只能够从理论到理论,无法从理论转变为实践,最终提供的实践教学质量有明显不足。

2.4、校内实践教学条件较弱,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不足

根据相关调查发现,许多高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并不充足,器材老旧、教学环境较弱,硬件设施设备长久不更新,在该专业方面的经费投入也并不多。与此同时,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也相对较弱,基本上没有实质性的校外实践基地管理及运行规模,对于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缺乏市场保障。因为学生自身实践能力较弱,再加上实践基地的实践时间不足,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成本又比较高,学生所接受的实习教学质量并不足,只是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简单工作而言,无法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

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3.1、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务必以社会需求为主要导向,构建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持续完善课堂实践、校内校外实践等相关环节的结构体系,并突出课内外、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的关联性,持续构建并完善相对独立但又有较高协调性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提升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设计,提升实践教学的学时,持续不断的在四年本科教学中贯穿实践教学,促使实践教学成为整个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教学核心,促使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稳定处于合理有效、规范有序、科学严谨的状态下开展。

3.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采用一些具备较高社会体育市场工作经验的实践性教师;其次,需要鼓励当前的专业教师强化自身的实践能力,并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开展健身行业的进修工作,促使教师真正的掌握当前的建设那行业,培养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进而提升教师在实践课程当中的实践教学能力;最后,需要定期选择一批素质较高、业务精湛的专业教师参与到健身行业当中,并参与相关的职业培训以及资格认证活动,促使其能够在健身行业中获得相应的成就,从而优化高校的办学竞争力。

3.3、整理当前资源,持续提升实践基地的建设质量

充分应用高校目前的条件资源,并逐渐提高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优先以校内实践基地为辅导,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健身技术操作方式以及健身原理,再以校外的实践基地为主要完成空间,促使其能够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时间技能提升方式,最终形成校内外一体化的教学实践平台。与社会的有名企业进行沟通与交流,力求与其进行合作,由高校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可用性人才,由企业为高校提供校外实践空间,构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并开展相应的定向培养途径,实现校企资源互补,从而极大程度提升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高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与创业机遇。

3.4、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核心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基本上可以分为具体目标与总体目标。无论是实践教学还是理论教学,其基本上都是为了实现整体教学目的而服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训的整体目标就是借助具体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而言的。对此,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应当是围绕着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而制定的。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该大学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能够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基本知识与理论、基本技能与技术,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能过在社会、体育管理部么、健身企业、各类体育组织中从事大众健身服务与指导、项目开展与设计、推广与组织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就当前而言,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所有环节的具体目标。对此,按照专业实践课程的顺序性与阶段性,必须明确各个阶段实践教学的目标。第一阶段:大学一、二年级,其目标应当是提升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认识。主要是借助通识基础课以及学科专业课当中的课堂实践教学为核心实现该教学目标。当前的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与社会认知能力基本上都是在大学中逐渐培养形成,该阶段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应当是结合案例教学与授课内容进行简要的社会介绍,并借助多形式、多层次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阅历与经验,从而培养学生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认识。其次,借助课程作业与基础性时间互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实际操作与应用,以北京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例,其设置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社会体育项目推广两个主要方向,围绕着这两个方向的理论课程设计了两个方向的实践课程,也就是社会体育指导实践与社会体育项目推广实践,其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于社会实践当中。第二阶段:大学三、四年级,其目标是综合提升专业知识能力和技能操作能力,能够独立的完成相关实践实习任务。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借助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方式来完成,这一阶段的实际目标主要总结为:将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综合应用与体育工作实践,并在实践当中检验、巩固所教学的理论技能与知识,借助实习,促使实习生能够基本掌握体育管理、体育资讯、体育经营以及体育知道等方式方法,锻炼并培养实习生独立工作的技能与能力。毕业实习作为实践教学内容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包含: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应用的空间,促使学生能够思考自身的专业角色,考验学生的实际管理水平,识别自身的技能成就,辨别自身的实际需求,为教师提供一个能够准确评判实习生是否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实践操作平台。

4、总结

综上所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符合现代教与学理论以及规律性理论,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构建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理论,着重理论教育与实践学习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借助实践教学强化自身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非常重要,其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都无法替代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持续完善,最终培养出符合市场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克建,王伟.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基于营销理念[J].科教文汇旬刊,2014,13(8).

[2]王晓云,阮云龙.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以北京体育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例[J].运动,2015,23(17).

[3]高小亮.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32(18).

[4]戴国清,高秋平.地方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产学研用”教学体系初探[J].当代体育科技,2015,23(32).

[5]冯振伟.职业教育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郑州轻工业学院为例[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4,32(8).

[6]黄思敏,王绍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效益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1).

校内社会实践总结第6篇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问题与对策

在高校思政课中,实践教学对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培养品德以及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认识,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05方案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教育部11方案又强调,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覆盖全体学生”。因此,近几年来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在全国高校开展热烈,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尝试梳理和总结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不断完善提供启发。

1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主要问题

1.1概念模糊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对于什么是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教学以及如何具体操作,由于和教育部至今尚未出台统一、明晰和刚性的规定,因此这使得高校在社会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上,往往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和无序性:参观爱国主义教学基地、进入社区进行志愿服务、走访调查优秀校友、科技三下乡、拍摄简短历史剧、组织校内辩论比赛、到学校部门挂职锻炼等,都被认为是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范畴和内容,可谓参差不齐,五花八门。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况,表面上看似乎形式多样、一片繁荣,实际上严重削弱了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规范性。

1.2与课程内容脱节

顾名思义,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就是围绕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所设计、实施的一系列实践教学的活动。“思修”“纲要”“概论”和“原理”思政四门骨干课的课程内容,既是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也是理论对象;既是实践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处。但目前许多高校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往往与课程内容相脱节,实践是实践,课程是课程,各行其道,互不相干。这种脱节大大弱化了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本有、当有且独有的“思政性”,模糊了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与大学生一般性社会实践的区别和界限。

1.3缺少连续性

①空间上。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在不同院系和班级开展的积极程度差别较大,存在空间分布上的不连续现象。②时间上。有的学期有,有的学期无,未能前后相续、连贯一体,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整体效果。另外,思政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在学生作业时间,而没有很好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时间———这是思政实践教学大有所为且当有所为的地方。学生迟早会抽身作业,但永远不能抽身生活。学生在生活中笃行思政课所传达的精神,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根本归旨。③逻辑上。四门骨干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性较差,在育德、育人和育才的目标和方法上缺少严密的逻辑连续性。四门骨干课的社会实践教学往往是互不往来、单打独斗,未能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1.4学生收获少

一般而言,学生对于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收获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而没有上升到理性认知,更难以感性认知去印证教材理论,并将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典型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基地,学生往往是为了参观而参观,把社会实践教学当成了“景点半日游”。此外,学生参与往往带有很强的功利心态,缺少那种为实践而实践的纯粹精神。若实践教学在成绩中权重较大,就认真对待;反之,则马虎应对。即便是那些认真对待的学生,在思想上也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认知。他们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假大空”,是“形式主义”,对自己将来就业和发展无实际性帮助,所以可入脑但不必入心,可投入但不用当真,只要考试能取得高分即可。至于考后,相关理论是否还能谙熟于心和落实生活,对他们而言似乎都是无关紧要且不必思考的事情。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和内在功效。总之,在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中,学生“所视”“所听”———入乎耳目者很多,但“所思”“所获”———笃乎心行者却相对较少,二者往往不成正比。

1.5教师积极性不高

现在高校论文导向的发展模式十分明显。这种情况导致绝大部分的人力、物力与财力,都集中向科研论文或者以论文为目标的领域倾斜。倾斜的最终结果就是“总以论文论英雄”———教师的主要目标就是科研,科研的主要目的是,而论文的发表直接关乎教师的晋升和利益。在这种模式主导下,少有论文产出但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社会实践教学,自然就得不到思政教师的应有重视。加之,对于社会实践教学是否纳入业绩考核,许多高校往往缺少相应的政策规定,思政教师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也一样,积极性严重受挫。思政教师没有了积极性,社会实践教学就失去了求好、求新、求精益求精的核心驱动力。于是许多高校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都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只图完成任务就好。

1.6软硬件配套不到位

①经费不到位。多数高校尚未设立实践教学专项经费。思政教师如果要组织社会实践教学,费用多半从一般性教学经费中支出,但数目非常有限,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往往望资兴叹。②师资不到位。高校新进人才一般偏向可发表SCI论文的学科,而对于思政学科的人才引进则进行名额压缩。多数高校思政教师和学生的比例实际都不达标。师资不够,导致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③管理不到位。教学部门、学工部门和思政部门之间,分工不明、权责不清,导致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在许多高校往往是思政部门在唱独角戏,学校各种优势资源难以得到统筹利用。④基地不到位。迄今为止,针对学生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多是地方高校(非教育部)在运作,且零零散散,不成气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基地的不足制约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发展格局。

2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解决对策

2.1厘定科学概念

笔者以为要改善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首先就要厘定明确的概念。所谓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就是对在日常课堂和虚拟网络环境之外,围绕“思修”“纲要”“概论”和“原理”四门思政骨干课的课程内容而设计、组织和实施的一系列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并在一定的社会场所发生的目标明确、行为具体、内容充实的教学活动的总称。这种教学活动蕴涵四种特性:①思政性。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一定是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具有不可移除的思政性。这是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能够达成的根本保障,也是用以区别一般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标志。②实践性。这用以和单纯的理论学习作区别,注重以知导行、以行显知,强调动手能力和行为素养的提升。③社会性。这用以和课堂实践教学和虚拟实践教学作区别,要求学生走出教室步入社会进行学习。④教学性。这是突出同一般性学生活动的区别,要学生明白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是没有固定教室的课堂,它有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与基地参观、社会体验以及普通调查等有着根本的不同。在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中,此四种特性有机统一、缺一不可。

2.2创新教学范式

2.2.1理念创新第一,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应充分照顾学生兴趣和偏好,形式和内容要回归学生生活本位。这种理念,有利于打通课堂与课外、学习和生活的联动渠道,从而实现实践教学在时空利用上的连续性和广延性。第二,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不但是科学理论的实践,更是德行品性的实践。德行品性的实践,不但是培养学生关于道德知识如何获得与运用的能力,更是培养他们对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那种内在的冲动。没有人不需要德行,也没有人不希望被别人认为是有道德的人。德行品性的实践,成为有道德的人,有利于消解学生对于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假大空”的错误认知。2.2.2形式创新第一,设计上“分”“总”结合。即思政课四个主课教研室对社会实践教学有独立思考(“分”),也有总体规划(“总”),以防止闭门造车、各自为政,从而保障四门课的社会实践教学在方法和内容上的逻辑连续性。第二,选题上,可单独开设一门实践教学的课程,指导学生进行科学选择和合理规划。2.2.3评价创新第一,手段创新。充分利用微信、QQ或面谈等渠道,进行立体化、跟踪性、多时段和全过程的动态评价,改变传统那种以“一纸作业”定成绩的静止、单一的评价模式。第二,对象创新。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应包含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对象,且学生的评价结果与成绩相关,教师的评价结果与业绩相关,学校的评价结果与教学评估相关,以此最大程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第三,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全国性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网络评价平台,为每个高校的实践教学提供上传、下载、分享和评价等服务,以利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3完善软硬件设施

2.3.1师资方面高校对于思政部门的人才引进计划应重点照顾;设立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制,给予较为合理的待遇,鼓励有责任心和组织能力的校内外教师积极参聘;硬性规定高校党政工作人员和辅导员每个学年必须完成一定课时的社会实践教学量。2.3.2经费方面教育部和高校都应设立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专项经费。高校的实践教学专项经费以参加的学生人数为基准进行计算,且按照一定的比率逐年递增,专款专用,定期发放。2.3.3管理方面教育部应出台相关条例,对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具体权责做出硬性规定,使地方高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高校应组建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专门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并与一线思政教师对接,以便于集中利用学校各种资源配合开展实践教学。2.3.4基地方面第一,就地转化。全国四批353个爱国主义教学基地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很大相关性,可就地转化为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基地。这是较为理想和经济的策略。第二,创新开发。创新开发需因地制宜和因校制宜。所谓因地制宜,就是注重地方性和就近性,即基地开发应同高校区域文化和历史地理相结合,以突出地方特色以及有效保障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所谓因校制宜,就是尽量与各个高校的学科特色结合起来,以便充分利用专业性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4提升教师素养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提升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效果,必先要提升教师自身素养。①提升马列主义素养。思政教师必须潜心研读马列主义的原著,对马列主义的科学观点有一系统、深刻与全面的掌握,并将之转为一种充分的理论自信和信仰体系。在社会实践教学中,教师只有自己相信了,才有底气引导学生;只有自己践行了,才能对学生形成最为雄辩的现实说服力。②提升道德品质素养。对高校教师而言最根本的问题,可能不是“怎么样”把社会实践教学搞好(这仅属于“技”的范畴),而是“为什么”要把它搞好(这属于“道”的范畴)。对于后一个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当然要寻求制度和政策的支持,但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提升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思政教师如果具有崇高的道德追求,热爱教书育人并以之安身立命,关爱学生并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那么他们自然会想方设法提升实践教学质量。③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博大精深,即便是在实践教学方面也不乏丰富又深刻的启示。如孔子对于二三子的循循善诱、朱子与弟子的应机答问以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都是值得教师在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中汲取和借鉴的智慧。这些智慧不但能够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从而直接感化和影响学生,而且还能够丰富实践教学的素材和内容,使教师的教学能以更令学生喜闻乐见的去格式化的方式呈现。

2.5转变发展模式

要改善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现状,就必须转变高校以科研论文为导向的现有发展模式。应该承认,科研论文的确富含价值,学校排名也关系重大。但是,这些量化的东西并不是高校与教师存在的所有意义,甚至不是主要意义。《科学》杂志在评论上海交大“全球大学排行榜”时,就讽刺性地引述了普林斯顿爱因斯坦办公室里铭牌上所写的:“Noteverythingthatcountscanbecounted,andnotevery-thingthatcanbecountedcounts.(不是一切有价值的都能量化,也不是一切能量化的都有价值)。”[1]学生对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良好冲动、对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热切关注、对于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奉献情怀、对马列主义与中国道路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宇宙人生与人类文明的开阔视野等,这些主要由思政课承载但又难以用数据简单呈现的内容,实际上同样具有重大甚至更加重大的意义,也更能体现高等教育的价值与本质。短时间看,这些内容可能没有明显功效,也不如科研论文那样很快带来现实利益。但是从长远看,它们对一个国家和社会影响深远。一方面,这些内容塑造是整体意义上的“人”(成人),而非某一种人(成才)。一个培养人而不仅仅培养某一种人的教育,才是一个良好且健全的教育;一个普遍由人而非仅仅由某一种人构成的社会,才会是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现在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其实就在于“才”的过剩而“人”的不足。另一方面,这些内容对科研的开展本身就大有惠益。因为,人的科研能力不但受到知识和智力的影响,也受到品性、意志与修养等人格要素的左右,而且在许多时候后面这些要素发挥着更关键的作用。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时就指出:“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即使是后者,他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通常人认为的那样。”[2]深刻认识和明了这些,或许就能更快转变“总以论文论英雄”的功利发展模式,在高校中给以培养“人”为主要目的思政课及其社会实践教学以应有的尊重与支持。总而言之,要有效解决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会一蹴而就。需要耐心,也要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王义遒.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究竟靠什么[J].高等教育研究,2011,(1):2.

校内社会实践总结第7篇

(一)、指导思想

将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关心社会发展,去关注社会问题,去尝试解决自己研究的社会问题,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有益补充,开辟出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实践的新途径。

(二)、意义

1、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

2、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

3、主动服务社区,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

二、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及具体过程

(一)、组织形式

学生一般以个人分散活动或由6-10人组成社会实践活动小组,也可以青年志愿者小分队活动组织。

(三)、注意事项

1、就近就便。社会实践活动原则上要就近就便,组织学生在学校周边、学生家庭所在的城镇社区或者本村范围内开展活动。团队规模要适中,不开展跨区的活动。同一社区、同一乡村的高中生应在当地团组织的统一指导下开展上述活动和其它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2、在生活中提炼。

从社会生活中选定主题,让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社会角色;热爱生活,关注生活问题;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地、智慧而有创意地生活。

3、在兴趣中选择。

捕捉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间相互感染、相互促进,更好地发展兴趣,培养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4、合理利用各种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已经成为最大的资源库,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技术和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同时要充分利用图书资源,从图书馆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5、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

从参与研究的对象来看,可以采用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学校合作的方式。从研究采取的手段来看,可以采用活动设计、网络技术、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实验演示、表演交流、测量制作、社会宣传、服务、总结、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

三、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参观活动

参观、访问、考察(革命遗址、科技馆、英雄模范人物、杰出人物、现代化建设成果、市政工程、著名高校、工厂、高新技术产业运作情况……),例如以当地的居民小区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可以“物业管理”、“商业网点”、“文化娱乐”、“教育设施”、“交通路线”等为研究方向。

(二)、社会调研活动。(参考主题如下,也可自选主题)

1、绿色环保宣传

2、保护母亲河、水质污染情况调查

3、白色污染调查研究

4、关于生活节能状况调查研究

5、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查

6、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可行性调查

7、道路状况及改进意见调查

8、旅游资源状况调查

9、中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

10、中学生上网吧问题研究

11、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与研究

12、中学生零用钱数量及用途的调查

(三)、社区服务活动

社区保洁活动、社区护绿活动、社区综合宣传活动、社区陋习纠察活动、社区敬老爱老活动、社区帮困助残活动、社区读书辅导活动、交通服务活动、环保志愿者活动、社区公益劳动。

参与社会实践的班级和个人,必须注意自身形象,认真参加活动,为学校和个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社会实践活动总结、表彰

1、各位同学要认真填写2009年寒假社会实践表,并以书面形式做好总结并附带证明材料。

校内社会实践总结第8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法及建议

针对上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下几点实施建议。

建立思想政治教学的组织管理、制度体系首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管理中,需要建立一套组织管理机构,以便于加强对理论实践教学实施情况的监督。与理论教学一样,政治实践教学也要建立起从学校领导小组、教务管理部门、院系教务部门至正值教研办公室的四级管理体系,具体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由教研室拟定,然后向上一层层审核批准,主要由教研室和各院系部门执行实施,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对实践教学实施的管理。其次,还要制定一套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对此就要涉及到合理的教学大纲制定、方案实施、教学计划制度等,例如对于教学计划需要每个学期都制定,以不断改善其可操作性。再者,为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也需要设置实践教学的质量标准,建立完善的激励考核机制,不断加强对实践教学实施状况等的方面的质量考核。

积极采取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了解、服务社会相结合的方法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应该立足于校园,但是同时也需要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校内的资源始终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学校周边建设以及历史遗留教学资源,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对于课内教学,我们可以请一些革命军人、群众进行相关的讲座,写一些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并与大家进行交流;也可以举办一些政治课的辩论、演讲比赛等,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思想政治的知识,并且能够很好地运用到这些比赛当中,也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而相对而言,在课外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体验型或者探讨参与型的开放题目,让学生在课后亲自参与并完成。比如“日行一善”活动,让学生自己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水平。总体来说。通过这些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活动,会增加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其参与度也会不断加强,使得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增强。此外,让学生去了解社会、关注社会是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很多社会事务中都蕴涵着或是反映人类文明成果,或是揭示事物规律的内容,通过参与社会事务对学生进行政治素质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在了解、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方式,奉献自己的爱心,积极服务社会。例如,有的高校积极组织关注留守儿童、支教助学实践等服务活动,可以发现,将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结合起来,能够很好地达到学生和实践基地群众互利双赢的结果。

加强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了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地更富有实效性,我们需要积极建设好教学基地,从而将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很好地整合起来,积极发挥各类基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校内基地的建设,一般主要着眼于多部门共同发展,发挥院、校两级的协调整合功能,促进教师和学生参与度的提高,以体现师生双向互动的效果。校外基地的建设,则主要着眼于社会实践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并通过书本理论知识学习与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积极培养学生对理论、现实问题的观察、思考、分析以及解决能力。例如,湖南大学就充分利用周边的革命基地建立校外政治教学基地,如在故居,并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参观调研,进行实地教学。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