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深度教学论文

深度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3 11:16:26

深度教学论文

深度教学论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教研;深度学习;群体智慧;Google Group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7―0102―04

网络教研是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教研模式。它是以在学校的真实情景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着眼点,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优化和改善学校教研的手段、过程和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研究模式[1]。

“网络教研”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早在2005年5月正式立项和全面启动的建设工程,各地先后建立了教研网站、网友论坛和在线研讨,同时还设置了学科博客群组,形成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实践经验和成果,拓宽了教研渠道,丰富了教研方式,促进了新课程研究[2]。当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教师角色的转换,也促进了教师新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依靠网络进行学习和教研已经越来越普及,而教师需要成功地从传统的教研模式向网络教研模式转变。

很多中小学,职校,大学都陆续积极地展开了网络教研活动,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目前国内一些学校尝试着不同网络教研平台,因此也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学习教研团体。如依托博客平台且比较成熟的群体,苏州教育博客,海盐教育博客等;其次利用魔灯(Moodle)平台开展网络教研,如鞍山一中的Moodle平台,上南中学的Moodle课程;再者利用论坛(BBS)进行网络集体备课,集体探讨;另外也有学校利用QQ群进行网络教研,如淄博附属中学;最后随着云时代的到来,更有很多教研工作者把目光投入到了Google平台,同时形成了一批比较活跃的学习共同体,如周村教育教研,益学会,社会大发现等。本文选取应用比较成熟的博客平台以及刚刚起步的Google Group平台进行比较分析。

一 平台对比――博客和Google Group平台

Google Group也称Google 网上论坛,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创建一个在线的论坛,也可以申请加入一个论坛,通过在线或者电子邮件参与论坛的讨论。以下根据博客平台,Google Group这两个平台的特征,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协作学习维度,平台技术维度,教研文化维度。

1 协作学习维度

(1)深度互动

深度互动,目前并没有准确的概念,从查阅文献中可以知道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融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作出决策并解决问题[3]。深度学习涉及对信息的整合,是自我导向的,学习者主动、积极的行为[4]。深度互动是指学习者之间进行深度学习的互动,其判断的依据是深度学习的发生与否。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者个体,而深度互动更强调学习者之间的学习,注重的是两个人或多人。

将学习互动从六个维度进行划分,划分成浅度互动和深度互动。其中浅度互动包括简单回应,摘录表态,粗略表述;深度互动包括内化迁移,总结反思,综合评论;简单回应一般是用少量文字表述,通常表现为“学习了,赞、同意”等简单性回复语言;摘录表态,指学习者摘录作者语句并表达自己的态度,或简单回应前面的评论或主题,一般表现为同意某某的某句话;粗略表述是指学习者对文章或主题进行简单分析,或简单描述个人行为或态度,较简单回应更深一点;内化迁移要求学习者深入思考文章,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有迁移到实际教学情境中的趋势;总结反思则是学习者在总结观点的基础上,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者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或渴求进一步进行探讨;综合评论则是学习者能够结合主题对文章或者主题进行概括,评论作者的某些观点,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以上六种维度的具体举例,见表1。

现选取苏州教育博客2009年1月6号至2009年3月31号时间段的所有精华文章作为研究对象,博文数为206篇,回复总数为153篇,浏览总数为13241次,其中135篇博文为0回复,有34.5%的博文得到回复,平均87.11次浏览后有一条回复,有回复的博文平均每篇有2.16条回复。参照上述标准,分析如下(见表2),对回复进行分类,分析结果仅有14条回复属于深度回复,占回复量的9.15%。此外,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见表3),用支持,学习了,谢谢三个关键词进行分析,其中简短回复“支持”的评论有6条,“学习了”有16条,“谢谢”有26条。

数据表明博文并不能引起学习者的热烈讨论,多数学习者仅是看别人的文章,互动比较少。再者,互动的质量较差,仅有9.15%的回复属于深度互动,31.37%的回复使用的是简单回应性话语。这种没有通过深层次的交流不能让教师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也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研水平。整个群体的学习看起来就像是老师在自言自语,并没有得到他人的积极回应。

以淄博网络教研(ZhCedu)周村教育项目的Google Group(Groups.省略/Group/zhcedu/topics?hl=zh-CN%3Fhl)为例,该论坛从2008年12月26号开始开放,截止到2009年3月20号共有共83篇帖子,回复总数为563条,其中75%的帖子得到回复,25%的帖子是0回复,有回复的帖子平均每帖有9.08条回复。依据上述标准进行划分,属于浅度互动的共有130篇,占回复总数的23.1%,属于深度回复的评论有433条,占回复总数的76.9%。从平均回复量来看使用Google Group的要远远超过博客的回复数量,另外从回复质量上看,Google Group深度互动要明显好于博客。从而说明使用Google Group要比使用博客更能进行深度学习,更能促进教师的成长。

(2)同伴互助

教师利用博客平台主要是撰写个人博文及教学叙事等。基于博客的同伴互动方式是访问者在博文下面进行回复或留言,而不能进行及时的在线交流。Google Group平台是和每个人的Google邮箱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可以很方便的在邮箱里看到所有的帖子,并且可以在邮箱里直接对某一个话题进行回复。同时,Google邮箱提供了邀请某人在线聊天的功能,这样教师可以和在线的教师进行及时的交流,其同伴互助功能要比博客平台好。

(3)集体智慧

集体智慧也可以理解群体智慧,它是指是由许多个体在合作与竞争中所显现出来的智慧集合。群体的智慧要优于少数专家,另外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比群体知道的更多。因此,网络教研过程中要注重整个群体智慧的提升。而在群体智慧形成的“整个过程的关键是多样化――不仅是指生物学上的意义,还包括概念和认知层面[5]”教师利用博客平台进行网络教研时,更多的教师自己在写自己的博文,却很少和他人进行思想的碰撞。目前校本教研的教师博客群组一般是本学校的老师,群体内认知差异小,由此而进行的教研活动,很难提高整个群体的智慧。基于Google Group的网络教研团体在进行区域教研时有明显优势,它可以整合整个地区的教师资源,通过论坛进行探讨。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人都可以参加,他们的个体认知差异更大,也更有利于提高群体的智慧。

2 平台技术维度

(1)平台易用性

教师只需要在博客平台上注册一个账号即可,零技术,零基础,对于广大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是一个上手非常快的一个平台,而且并不需要教师维护。Google Group 平台必须要求每个教师要注册Google账户, 还需要有一个Google信箱。另外,由于Google Group 目前还是英文版本,英语基础比较差的教师会感觉不太适应,而在Google Group发表帖子的方法和普通论坛一样。

(2)平台开放性

教师可以对自己的博客平台进行加密,或者对某些文章进行权限设置,有利于保护教师个人隐私,博客平台的权限设置比较灵活。Google Group的设置只有管理员有权限进行设置,它可以设置为开放型的论坛(所有人都可以看到),或者只有成员可见的论坛等,诸如一系列的设置只能有管理员来完成。

3 教研文化维度

(1)教师话语权

教师的话语权反映教师专业意识的觉醒和主体地位的确立。博客平台是一个很好的把话语权还给教师的一个平台。教师话语权也是博客平台的一大特色,教师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下自己所思所想,而并没有人限制,从而给教师们一个更为开放的环境,让他们去思考,去学习。Google Group 平台,教师也有充分的话语权,但是教师参与程度不一样,“参与教师按照参与程度氛围分为核心参与者,一般参与者、边缘参与者、潜水者、游离者”[6]。潜水者和游离者,他们并不积极发言,他们对这个集体的贡献很小。而核心参与者他们积极引领教师进行不同话题的探讨,对网络教研贡献大。

(2)教师自我意识

教师的自我意识更强调教师在教育情境中,在从事教师职业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自己及自己与学生、同事、领导、学生家长之间关系的认识与评价、情感体验和自我调控等特点[7]。教师利用博客平台可以将从事职业中的疑惑,反思,以及对自我的认识和周围环境等的认识与评价叙述出来,并且可以和同行们讨论,甚至可以得到专家的建议。但是博客平台的实时交流讨论功能并不完善,往往不能得到及时的建议和反馈。基于Google Group平台教师可以就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和群组里的教师展开激烈的讨论,同时在这种互动的环境让教师不断的将话题深入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增长,还有对自我的认识,以及过程的情感体验。

以上从协作学习,平台技术,教研文化三个维度进行了网络教研平台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协作学习方面Google Group 在深度学习,同伴互助,集体智慧上都要优于博客平台;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博客比Google Group在平台易用性和平台开放性要更胜一筹,但是Google Group在平台互动性上要优于博客平台;从教研文化角度来看Google Group在教师话语权和教师自我意识方面都要优于博客平台。

二 平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平台存在问题

目前,网络教研已经非常的普遍,平台也不仅仅是上述平台,除此以外,还有区域性的专业Q Q群(研讨)、专题学习、研究网站(群)的利用等多种形式[8]。不管使用上述哪种平台,网络教研平台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平台缺乏引领教师进行深度教研的机制。目前多数平台提供教师在线聊天功能,但是这种实时在线的通过聊天就行的教研如通过QQ群,往往是一个问题提出之后,教师没有经过深入思考,就开始回答问题,使得所探讨的问题没有深入的进行下去,讨论质量不令人满意。还有一些教师游离在外不发言,抑或跳转话题,进行和主题无关的发言,都阻碍了网络教研的进行。论坛或主题网站,往往是核心参与者发起话题,而其他教师只是观看,抑或发表简单的问候性的话语,并不参与进去。网络教研时间一长形同虚设,只剩下一个平台,人气非常不旺。这种教研方式我们可以称为“浅度教研”,而深度教研则需要教师对问题进行积极的反思,并通过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且对该问题有继续向下延伸讨论的趋势,而目前的平台都没有这种引领机制。

其次,平台缺乏人―媒体―人互动的功能。人―媒体―人互动是指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要强调媒体在教研中的重要作用,即通过媒体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达到推进网络教研。在网络教研时,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并不仅仅局限于集体备课,抑或共同分析案例,很多时候还要分析一节课的录像,比如进行微格教学,教师说课等的录像,而目前的平台很难实现把这种视频进行快速上传,并且由教师或教师和专家共同来探讨。

再者,平台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目前教师参与网络教研,多数还是因为兴趣或者个人需求。很多教师也缺乏持之以恒性,只是三分钟的热度,凑凑热闹就忘了。而参与的教师多数想要索取,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得到别人的资源,而自己却不愿意与别人分享个人的成果。造成了教研中索取的人太多,而奉献的人太少。目前的平台不能进行有效的反馈每个教师真正参与网络教研的程度,比如教师参与时间,教师奉献资源数,教师解答了多少别人的问题,以及自己提出了多少问题等。目前的平台不能给参与网络教研的教师一个清晰的反馈表,如果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对网络教研的质量,以及个人教研的质量进行评价时就不会素手无策了。

2 平台问题之对策

我们从平台技术角度去思考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人的管理。要想建成一支高质量的教师研修队伍,应加大监管质量以及管理的规范化。同时网络教研作为教师学习进步的有力工具,每个人应该树立如下的观点:(1)协作观,网络的教研应该是人人协作,而不是竞争,协作促进人的发展。(2)共享观,人人参与,人人共享,大家都为自己的平台多做点贡献,以开放的姿态把自己的知识拿出去和别人共享,同时你也可以学习别人的知识。(3)主体观,每个教师在这个平台中有主人翁的意识,主动的去参与,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专家和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不要局限于别人的看法,这样参与的同时自己也会获得提高。

基于以上原则而形成的网络教研团体,会形成一个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组织。为了促进教师对知识的获得、共享和创新,让每位教师都能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得到发展,进而让学校获得持久的竞争力[9]。以上网络教研平台存在问题的提出也仅是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教研员教师们去思考并着手解决。

参考文献

[1] 肖正德.网络教研: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教研模式[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7 ,(1):34-35.

[2] 张成昆.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网络教研实践研究――以苏州市网络教研活动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3] 叶晓芸,秦鉴.论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J].教育技术导刊, 2006 ,(1) :19.

[4] 孙银黎.对深度学习的认识[J].绍兴文理学院院报, 2007,(4):36.

[5] [美]詹姆斯•索诺维尔基.百万大决定[M].孟永彪.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24-25.

[6] 冯立国.网上教研的教师教研行为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 2008,14(6):113-114.

[7] 周萍.谈教师的自我意识与教师的专业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5,(10)下:54.

深度教学论文第2篇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的范围是无界可定的,但阅读的过程却大致相同。教师很大一部分责任就是教会学生认真地阅读。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阅读教学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怎样把握阅读教学的要领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

我国古人早就重视情境对人的教育和影响。庄子说:“婴儿生无硕师之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孟母三迁、断织教子更是古代情境教学的典型范例。

语文阅读教学要创设情境就必须紧扣教材,使学生“入境”、“入神”、“入化”,把学生带进课文,感知教材,熟悉课文的字、词、句、篇,获得真切的、深刻的印象,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所谓“入境”,指进入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与文章的旨意相融洽,运用联想和想象,神游于文章的人事之中,体验、感悟、理解课文;“入神”,指深入课文的堂奥,发现钻石精金,采撷珠宝,领会文章构思巧妙、表现方法恰当、遣词造句的精彩;“入化”,指从课文中提炼出要点,促进学生吸收、消化,逐步转化为能力,得到学习的窍门。为此,创设情境可采用以下方法。

1.运用实物演示情境。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

2.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并且从图画的色彩明暗中学生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涵养美感。

3.播放音乐渲染情境。音乐,能激荡人的心灵,抚慰人的心灵,对渲染情境,营造气氛,有着独到的作用。对音乐的选择,要以课文内容为基本要求,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联系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学生听觉视觉的联动,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4.扮演角色体会情境。可以指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指导学生改编课本剧,或指导学生表演,强化对教材内容的体会。

二、设计任务

教师要根据学情就学生的学习任务设计指导方案,做到读思议练有机结合,重点突出,并随时把握目标,调控阅读进程。很难想象,一堂课没有教师的任务引导,而一味地强调所谓自主研究的语文课究竟会取得什么效果。

问题是任务的主要形式,因此,提问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语文课堂中学生智慧技能的学习与发展,与问题情境相伴而生,随着问题能力的提高而优化,并以教师的提问水平为基准条件(区培民《语文教师技术行为概论》)。根据奥苏伯尔和鲁宾逊的解决问题模式,语文提问在认知策略手段中的作用为:将学生从已知信息的认识水平提升到似是而非无以应对的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在能大致明了题义的情况下,还必须引导学生寻找发现策略即突破的契机,直至解决问题突破成功的过程,便是策略习得的过程,这一过程使个体的智慧技能得到补充和提高。(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此,必须讲究提问的质量。 提问要有策略性,不能满篇问,而要对估计学生易领会的地方发问;不能“满堂问”,而要抓住“课眼”,有的放矢;要有思想性,必须有一定的思维坡度,经过严谨的推理、判断才能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内三五秒钟就有多数人‘唰’地举起手来,这是不值得称道的”(赞可夫语);要有序列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要有时机性,起始时如何提问,过程中如何提问,要因时制宜。

质疑是一种特殊的提问。说它特殊,因为它与师问生答的方向正好相反,它是学生就个体所发现、所感觉、所关注的疑难,向教师(或班集体)提出问题。教师在学生质疑活动中是否就是一个被动者了呢?不是的。教师应该主动激发学生的质疑动机和精神,并通过“抛砖”等手段让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诱导学生对从文本、教师诸方面获得的信息进行深入的个性化的思索,提出自己的不解之疑或不同意见。教师要注意甄别学生质疑的价值,并采取合适的方法予以解决,有的由教者直接讲解,有的交给学生探究,有的重锤敲打,有的一带而过。

三、组织讨论。

讨论是以同座或小组为独立单位,学生根据一定的议题进行议论的一种教学对话行为。语文的知识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广泛联系,使语文课堂讨论获得了比其他人文学科更多的话题材料和谈论衍生物;语文的能力训练与学生的言语智慧的直接关系,规定了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以“言语”为中心,“通过对言语的操作达到对世界的把握和改造”(李海林《言语教学论》),而“言语”的主要习得方式非“发言”莫属。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讨论的“可操作性”和“必操作性”。

1.组织设计议题。教师除了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已有水平编制议题外,更为重要的是组织来自学生的教学资源,从中筛选出议题。议题可能引发的话题和谈资,议题可能引发的多向度思考和论辩,都是组织设计论题的重要备课点。

2.指导、调控讨论。教师在讨论的展开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几件事: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巡视,督促学生倾听和发言;二要关注话题的扣题和展开情况,通过对一两个讨论单位(同座或小组)的暂留观察,掌握讨论的进度和质量,发现新的讨论素材和教学生长元素;三要适时介入,引导和矫正讨论过程,或补充信息以助讨论深入或转折。

3.作好评价。评价的重点有三:一是对学生讨论结果的评价,着眼点是认知的正确度、深度和创新度;二是对学生策略的评价,重点是学生发言中的言语策略和讨论结果中反映的认知策略;三是对学生讨论行为的评价,侧重于讨论中参与的频度、态度、习惯、方式的评价以及相关能力成长的评价。

深度教学论文第3篇

无论何时,我都会扎根课堂,立足实践,永远以一个学习者的心态去学习、去实践、去反思。

语文课堂是我和学生共同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我和学生共同成长,一起收获。

学生的进步是我最大的幸福,家长的肯定是我最大的满足。

认认真真做教书人,勤勤恳恳干育人事。

激扬而宁静,精细而干练,睿智而豁达,这是少海主任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他在教务管理中大气而精细。他着眼于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将众多的教学竞比活动安排得有条不紊,总能激发参赛教师的热情并帮助教师取得优异成绩。

他在学科教学上淡定而坚守。他的语文课上得精彩并深受学生喜爱。当很多语文教师纠结于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侧重的烦恼时,他始终坚守着语文教学的根本,不追风,与学生一起在语文课堂中共同成长。他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从人的境界和情操高度界定目标,从人的长远发展实现教学。他在教育科研上笃定而执著。班集体管理研究成绩显著,去多地进行经验介绍。立足课堂教学模式和规律研究,参与多项市、区级课题研究,发表多篇教学论文。如今又在促学教育实践中起着引领作用。

大港“十佳”青年教师、天津市“十佳”班主任……充分证明了少海主任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取得的成绩。

愿少海主任不断进取、勇于超越,取得更精彩的教育人生!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物理特级教师 吴宝庆)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讨论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互助。讨论式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就某个问题交换看法、互相启发、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不但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我有幸在滨海新区首届教坛能手培训班的学习中,较为系统地学习了“文本解读与能力训练相结合”的语文阅读课教学模式。通过反思自己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我对在语文阅读课教学中进行有效讨论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和思考。

一、讨论要有题

1.什么样的问题值得讨论。

语文阅读教学中选择什么问题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这是一个关系到讨论是否有价值的重要问题。因此,教师课前所选的讨论内容应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其实讨论问题的选择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语文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中的客观的知识应该排除在外,讨论的问题应该是具有主观性的、争鸣性的以及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讨论的问题还必须是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解决的认识上的重要问题,而且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能引发学生的争论,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文章主题的认识。《香菱学诗》一课讨论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这是学习的重点。在讨论中既要突出香菱的“苦志”,也要谈到黛玉、宝钗等人的指导以及大观园的优越环境。从而让学生懂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不仅靠个人的努力,也要靠教师的教导、点拨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2.怎样提出讨论的问题。

教师所选讨论的问题,应是教师根据文本的逻辑顺序进行自然解读后的产物。每篇文章都体现着作者一个完整的思考,它就像一条线,引领着我们解读文本。教师要把握全篇文章的逻辑,在此基础上设计讨论问题。讨论的问题应是对文本阅读后的提炼,教师抛出的讨论题,既要涉及和课程内容相关的基本知识,又要做到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且能积极拓宽学习范围。从文本中提炼出的讨论题应给学生多角度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简单切入问题,深入思考问题。

例如:在讲授《杨修之死》一课时,我对课文先进行了以阅读理解为核心的梳理、取舍和整合,进而整理出三个可以使学生最终理解文本主旨的讨论题:(1)杨修的“真知”从文中哪些事情上可以看出来?(这是梳理文本基本内容)(2)杨修“真知”魏王肺腑吗?(这是了解杨修的性情)(3)假如你是杨修,如何与曹操相处?(这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三个问题貌似简单,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它又有深刻性,直击文本内涵。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很容易地就对杨修的死因有了自己的发现,并能较好地分析出了杨修的性格特点。

因此,课堂讨论的问题应根植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精巧提炼。

二、讨论要有法

传统的小组合作讨论,在很多教师的教学环节中可能只是为体现合作探究的形式,大多属于漫谈式,没有可遵循的模式,甚至于天马行空。优秀生独霸一方,中等生坐享其成,“学困生”一头雾水,缺乏实效。

语文阅读课中的讨论应搭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感悟、交流的平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感悟、交流应建立在文本中具体而鲜活的字、词、句、段乃至标点符号的基础上,是一种咀嚼内容、品味效果、揣摩作者性灵以及联系自身实际生活的内化过程。

我在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讨论的方法是:第一步,立足文本,找依据。在明确了论题之后,引领学生围绕论题从文中找到与之相关的文字,做到有的放矢。第二步,品味语言,有训练。找到了论题的依据,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字中,关注人物的细节描写,重点词句等关键信息点,加以品析,用固定的句式,有条理地组织语言训练。第三步,联系生活,成内化。讨论的问题来源于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通过讨论,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读懂作者,获得生活以及人生的深切感悟,进而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第四步,关注过程,有评价。教师在传授此法的过程中给任务、搭台阶,使学生能真正参与其中,在学习其他文本时能举一反三、独立操作,教师要采用多角度、多元化的发展性的评价方法来评价学生讨论中的表现。通过以上方法组织学生讨论,教师较好地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赏析能力的训练。

三、讨论要有度

1.讨论要有深度。

讨论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在讨论中使学生明辨是非,唤醒和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这一切要立足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宽度。我们不能把讨论作为课堂教学点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不能学生讨论刚刚开始不久,有时甚至才发表了一个意见,其他学生还没来得及发言,教师就匆匆收场。这时,学生的思维尚未碰撞、激活,讨论尚未进入实质性阶段,而且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学生未完全明白,在学生“讨论”正浓时突然打断,往往使学生迷惑不解。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浪费了时间,使讨论流于形式。

在讲授《心声》一课时,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讨论:小说为什么取名“心声”?设计这个题目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文章主题。如果学生只得出李京京的“心声”在于执著地要求在公开课上读课文,没有理解其深层次的“心声”一方面是要求教师能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个人相同的关心和发展机会;另一方面是渴望家庭和谐,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那么就说明学生的讨论不够深入,缺乏深度。

2.讨论要适度。

语文课堂讨论必须立足文本解读,忠实于文本解读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不能溢出文本,脱离文本。语文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过程,适时做好讨论总结工作,调控好讨论的节奏。否则很有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和目标。况且有些讨论题可能没有标准答案,主要是开阔学生的思路,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不能够打破砂锅讨论到底,这样很有可能影响教学活动的继续进行,千万不能出现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

基于“文本解读与能力训练”语文阅读课教学模式下的有效讨论,必须立足对语文文本的深入解读,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探索,才能不断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不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推荐的书

《中学语文课文文本自然解读》,郭志富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深度教学论文第4篇

一、学习目的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上级创先争优的活动部署。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充分发挥好理论教育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作用,同时更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解决实际问题为工作目标,不断创新学习模式,凝心聚智做工作,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理论支撑和思想基础。

二、学习内容

通过自学、集中学习、学习辅导和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1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深刻领会会议精神实质,着力解决影响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切实保证学习教育活动落到实处。

深刻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2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学习。自觉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决策上来。

严格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和各项政策规定。学好用好《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指导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文件,3认真学习掌握教育法律法规。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进程。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4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及时、深入的学习教育部关于教育的重要讲话。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学校教育科研,积极承担各级课题。根据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信息技术等岗位必备知识的业务学习,不断丰富知识积累,拓宽学习领域,强化业务素质,提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领导教育工作科学发展的能力,努力做科研型领导。

深入持久的开展形式多样的公民道德实践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5坚持学习、贯彻落实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道德素养和文明水平。

大力弘扬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严谨笃学、潜心育人、甘为人梯的高尚师德风范,6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全校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学习措施及要求

深度教学论文第5篇

一、文本深度对话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非常精辟的论述。学生要会欣赏读物,首先要理解,而理解首先要读懂。就是说学生要学会同文本对话,倾听作者在文本中发出的声音。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的必经途径是与文本的深度对话。

小学生识字达到一定数量,掌握了查字典词典的方法,又积累了一些社会知识之后,他们就能够与文本进行初步对话。优秀的作品中有着深邃的思想、丰富的知识、优美的意境、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情怀,这些人类的宝贵财富珍藏在匠心独运的文字符号之中,只有通过与文本深度交谈,才能得到深层的宝藏。这就是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

可以肯定地说,阅读能力只能在与文本对话的实践中生成。逃避与文本作深度对话,这是阅读教学无效或低效的主要原因。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的能力。这里说的深度指的是文本深层的内涵。

二、引导学生准确、全面、深入地感知课文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文本是作者发出信息的载体,读者要接受、吸收作者发出的信息,只能与文本对话。现代阅读学认为:阅读能力=阅读速度×理解程度×保持率。因此,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应该是:要求学生全神贯注,以句段为单位阅读,不动唇、不指读等。要指导学生努力理解领会文字符号中蕴含的意义,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释读物,不但要解读其表层意义,更要努力解读其深层意义。

六年级上册课文《山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这场山雨从来到去共分多少个阶段,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还在浅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文本中写雨的声音“清晰起来,响亮起来”,“雨丝”像“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优雅的小曲”,判断出这是小雨。还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城市下雨时,马路边的树丛中有同样的美景吗?人们会有同样的感受吗?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继续与文本对话,可以从文中看出:这个山林非常幽静,山雨弹出的“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雨后可以听到雨珠滴落的声音。这里空气非常清新,雨后“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绿得耀眼,绿得透明”。只有山雨才有这样的特点,城市的雨是另一种特点。这样,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达到了较深的层次。

三、引导学生对看似平常的文句寻找疑点进行思辨

一般人认为,在阅读非常浅易的文字时是用不着思辨的,但浅易的文字所包含的信息有时并不少。优秀的作品、精辟的文章,其特点就是打破常规选用貌似平常的文字符号,表达十分丰富而且很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必须指导学生认真考察,提高对文字的敏感度。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六年级下册)中有一段:“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阅读经验少的人,漫不经心的人,对这段话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但如果我们注意到句中的四个“有所”,就会发现一个有价值的疑点:为什么要用四个“有所”?少一个行不行?学生经过研究,明白在这段话中,有所发现,主要是指发现漩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从紫罗兰变色到制成石蕊试纸,这是发明;根据眼珠转动的次数和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和梦的长短,属于创造;最后“有所成就”是对上述三种科学贡献的概括。这样,学生就能深度理解文章的内部联系。只有这样才算理解,也就是“读懂”。

当作者的文字符号运用方式特别巧妙,信息含量特别丰富时,阅读犹如探险,要经历峭崖险壑,只有思考辨析才能曲径通幽,获取真知。这一过程,既包括认读之后对文本的表层理解,也包括表层理解基础上,再进行一系列的分析、综合,对似乎可以成立的理解进行辨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达到的深层理解。这也是读者与文本深入对话的过程。

优秀的作者,往往有着极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看似平淡的话语,其实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信息。而这些地方,往往是缺少经验的小学生所不能察觉,或虽有察觉却不知如何深入理解、鉴赏的地方。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不放过这些地方,引导学生反复与文本进行对话,深层次地理解文本,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和探求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深度阅读中得到阅读的真谛,可以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

参考资料:

深度教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 小学教师; 教学反思;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186-01

一、小学教师教学反思中有着论文范文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反思的形式层面

1.格式比较单一,有方式化的倾向。教学反思作为推动教师专业进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对广大教师来说,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已是人人皆知的,但究竟在实践中该如何操作,怎样写教学反思,不少教师深感困惑而无以下手。这种情况下,介绍或给出一些教学反思的案例,让教师大致明确其格式或样子本身是非常必要的。

2.为应付检查,流于形式。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还有着论文范文这样的倾向:即不少教师把写教学反思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是浪费时间,往往为了应付学校领导检查才勉强胡乱应付完成。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层面

1.全面而不深刻。通过查阅众多的反思案例,不难发现,比较成形的教学反思一般都在内容方面较为全面,大都以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今后改善等角度进行论述,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但多为蜻蜓点水,一代而过,虽然全面但缺乏深刻性,给人的感觉很是空泛,似乎大家谈的几乎大同小异,没什么区别。

2.零散而不系统。目前,教学反思在内容方面或多或少还有着论文范文反思的内容比较分散,零碎,没有形成合力,不连贯,缺乏系统性等现象。一些老师常常是这次反思某一问题,下次反思就又换成了另一问题,有东一鳞西一爪的感觉,结果是每个问题都泛泛而谈,缺乏深度和对问题的较为连贯的、成系统的深入思索和认识。

3.重教师而轻学生。当前教学反思案例所体现出的一种鲜明倾向是:反思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策略、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效果等“教师怎么样教”这一层面,对“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的并不多见,而这种做法是很有局限性的。

4.多叙事而少浅析。当前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中的另一问题就是反思文章往往充斥着很大篇幅的教学过程和流程的描述,客观记录描述的比重很大,而透彻的浅析和深入的思索则较为欠缺,在论述认识的深度广度以及实践的改善完善方面都没能发挥教学反思应有的作用。

(三)教学反思的策略层面

总的来说,我们绝大多数教师的反思活动是通过教师个体写反思日记来实现的,策略有些单一和封闭。事实上,教学反思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录像反思法、录音反思法、日记反思法等等,若以反思主体为标准,反思策略还可划分为集体反思法、对话反思法和个人反思法。而撰写教学日记只不过是其中较为简便易行的,并不是唯一的和仅有的。因此,教师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该加强与同事间的交流对话,可尝试进行群体性反思,公开化、开放性反思,探讨多样化的反思策略。

二、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问题原因管理学论文

(一)教师自身因素

1.观念意识方面:对教学反思的认识不足

教学反思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自觉地对已有的教学事件进行的审视、梳理、再认识和再思索的过程。主要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索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浅析的活动,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推动教学监控能力进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2.论述浅析方面:对教育教学论述学习运用不够

有探讨者认为“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以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善”。这充分说明教育实践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做出决策,不断予以调整改善的过程。

3.思维品质方面:教学反思的深广度欠缺

教学反思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过程,尽管思维是看不见,摸不着,仿佛来无踪去无影的,却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品质。人们一般认为思维具有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四类品质。同样,教学反思也应该具有这四种品质。

(二)外部客观因素

1.教师工作繁忙、时间紧张

在我国小学的教学任务普遍都很繁重,教师的日程安排很是紧张,这使教师即使愿意也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教学反思活动。平日里学校行政工作、课外活动、辅导学生、与家长交流、批改作业、备课等等工作事项已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因此,不少教师深感在上课之外还要进行教学反思,把自己搞得过于紧张,加重了教学负担,故对写反思日记也就没有太高的积极性和意愿。甚至有些教师还将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作为有利的借口,为自己不进行教学反思进行辩解和搪塞。

2.学校对教学反思的管理与评价导向有误

一直以来,教师上课一定要写教案,已是学校教学的常规要求之一,当前,不少学校也将写教学反思列为了教师日常工作的必须项目之一。其出发点自然是好的,是为了让教学反思落到实处。但是否应全校统一形式,作为一项教学评价指标来硬性要求则是很值得商榷的。

三、倡议与对策

(一)教师应正确看待教学反思

每位教师都应该清醒认识到进行教学反思能够充分激发自己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进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索和浅析能力,以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论述提供机会和条件。教师明确有效的教学反思对于自身社会道德水准、精神品质和人文内涵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是帮助教师以感性走向理性,以无序走向有序,以教书者走向教学者、探讨者的阶梯。

(二)教师应加强教育教学相关论述的学习

尽管眼下广大小学教师对教育论述的学习兴趣并不高涨。因为在他们看来,教育论述太远、太虚、太空,不可捉摸、不可理解、不可操作,对改善实际教育教学帮助不大。而且若以便利、快捷、省时、省力的角度看,读教育学术论述著作,也远不如拿来就用别人现成的东西让人舒服。但是,正因为学术论述的深奥及其探讨活动的长期探讨,它对教育实践才充满着无穷的智慧,散发着不尽的魅力。学术论述能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论述和实践水平,能使教师登高远望,高屋建瓴,时刻指导与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激发教师的思维活力和对教育问题的批判。

(三)学校的教学管理应为教师反思创设有利的环境

深度教学论文第7篇

2004年,承蒙《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厚爱,以“教学交互”为专题刊登了本人的《远程教学中交互规律的研究现状述评》、《“教学交互”的本质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远程教育中教学媒体的交互性研究》等文章。时至今日,我很欣喜地看到上述文章的下载率和引用率一直居于同类文章榜首,例如《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一文下载1,823次,被引用266次。

从2004年至今的十年里,国际上网络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对网络时代的学习形成了全新的认识,MOOCs的发展将我们带入了新的网络教育时代。这些发展的核心驱动即Web2.0技术和各种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为网络时代的教学交互的开展创造了非常便利的环境。为了对网络时代的教学交互特点和规律形成进一步的深刻认识,我们展开了联通主义学习的交互特点和交互规律的研究。

研究开展的第一步即对国际上2004年至今远程教育领域与交互相关的研究成果做系统的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我们选定了5篇最有价值、启发性最强的文章进行翻译并希望与大家分享。通过与作者沟通,最终获得4篇文章的翻译权。这四篇文章分别从交互研究的严谨性、基于设计建构主义视角的有意义交互、等效交互原理、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OOCs)的交互分析四个不同的角度来深化对交互的认识。

《网络学习中的有意义交互: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对交互的定义、有意义的定义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并结合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该理论视角下的有意义交互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重新定义。文中提出的交互研究中所要关注的四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对每一种学习理论下的交互的本质及其学习过程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这篇文章的一个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促使我们从不同的学习理论的视角深入分析什么是有意义的交互,以及如何建构出高效的有意义交互的环境。

《严谨的网络学习交互研究:对未来远程学习研究的启示》一文指出2007年以前国际上远程教育的交互研究缺乏严谨的方法,以及对交互的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过于积极地假设等问题,这也是目前我国的交互研究中存在和需要反思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文中提出了包括交互的概念、教育与技术设计紧密结合以及评价的效度与信度三个方面的网络学习交互研究的设计与评价模型,在促使未来的网络学习的交互研究更加严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虽然这篇文章发表于6年前,对于规范我国交互相关研究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等效交互原理”是国际远程教育专家特里·安德森教授2003年提出的重要交互理论,他与日本学者宫添辉美于2010年合写的《等效交互原理》一文对该原理中的几个核心概念进行了审视,并从交互的价值和数量的角度对该原理进行了可视化的表征,且对国际上与等效交互原理直接相关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述评,提出了进一步深入探究应该关注的关键问题。这篇文章的重要价值不仅仅在于文章内容本身以及该理论对交互设计的重要指导作用,而且在于对与这篇文章相关的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的启示作用,以及研究者不畏权威、通过实证来验证理论,并不断反思和发展理论的求真的精神和严谨务实的态度。

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OOCs)是目前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它标志着一个以开放教育资源为核心的新的开放、非正式学习时代的到来。《开放教育资源、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和非正式学习时代的等效交互》一文首先解释了如何将等效交互的框架运用到分析网络和远程教育交互设计中,然后从交互设计的视角出发,运用等效交互的观点对MOOCs的三种变体(xMOOCs、sMOOCs 和 cMOOCs)进行了分类,由此来进一步明确主要的设计差异。该文章不仅能够帮我们深化对等效交互原理和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的认识,而且为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导,也有助于深入反思非正式学习时代中正式教育的角色转变的问题。

深度教学论文第8篇

二、高三学生应在思维品质方面达到以下指标:

1.思维的敏捷性。根据作文题目要求,快速提取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及有关信息,进行加工,使之变成写作素材。写成1000字以上的作文。

5.思维的批判性。①能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②能判断出别人作文的优劣,取其长处,丰富自已。③能针对自己写作方面的弱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并有所改进。二、针对思维品质的培养目标应进行哪些方面的训练1.给材料作文训练。这种训练可以达到几个目的:

①提供一个材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炼论点,从而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

②提供若干论点与论据,从中选择最佳的论点与论据的搭配。这样训练更深入,不仅锻炼学生多角度思维,而且引导学生的思维向集中思维转化,向纵深发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刻性。

③教师给出一个论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从而达到训练思维的敏捷性与创造性的目的。

2.在写作教学中,运用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审题、构思,加强议论的力度。

如面对“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这两个题目,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从几个方面找出论证思路。比如通过内外因的关系来构思: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近墨者”是否变色,主要取决于内因。用这个论证思路,就可以有力地证明“近墨者未必黑”的论点。再比如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来分析:一定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近墨者黑”的可能性较大。以此思路可以证明“近墨者黑”的论点。还比如从矛盾转化的观点分析,近墨者,原来并不黑,但可以随着矛盾的转化,有可能变成黑色,反之亦然。

还有一些论证思路,在此不一一赘述。在议论文写作中,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深入思维,写出的文章就不那么肤浅了。

②在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讲解逻辑常识,使之在论证中自觉地恰当运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使文章合理、严密、说服力强。

3.掌握多种论证方法,以加强议论的广度及深度,进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

除了让学生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比喻论证法之外,还应掌握以下一些论证方法:①类比论证法:将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比较,证明出两种事物的共性,从而推导出新的论点。从事物的具体表现形式上的联系认识到它们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