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绿色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0 14:55:16

绿色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第1篇

1资源负荷与生态环境都面临较大压力

近年来,伴随着广东省高州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其城市建设速度也在突飞猛进中,于是,城市建设的开发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就当前来说,分析高州市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可以发现,建筑物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日趋密集的建筑对高州市的生态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压力。另外,伴随着车辆的增多,高州市也面临较为严重的交通拥挤压力,这些都给高州市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此,就使得其生态环境伴随日趋弱化的发展趋势。

2社会中的绿色经济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就目前来说,广东省高州市中很多部门及阶层对绿色经济的认知并不是很多,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绿色经济就是节能减排,更有甚者,认为绿色经济会对经济增长造成一定限制。在公众层面,对绿色经济的认知也不多,到目前为止,还没形成一种自觉的绿色经济意识和行动,如此,会使得绿色经济在发展中遇到一定阻力。

3统筹机制不能及时落实

相关制度不能与时俱进针对绿色经济的发展,国家发改委已经做了相关的明确规定,在长三角,很多城市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尝试,但是,对于广东省高州市来说,还缺少相应的规划。就当前广东省高州市发展绿色经济的体制来说,其统筹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很多职能都分散于各个委局办,没有形成相应的合力,如此就使得绿色经济在规划、协调以及监管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空白地带。另外,类似政绩考核机制、公众的引导机制等相关制度还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二广东高州市发展绿色经济的相关措施

1强化绿色经济意识

落实科学发展实践在全市范围内做好对绿色经济的相关宣传,让广大干部及市民都充分了解绿色经济的含义以及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强化绿色经济意识,明确其发展趋向,坚定对其发展的信心。同时,建立科学的绿色指标考核体系,在体系中要将绿色经济的相关要求充分体现出来。要对微观经济主体做出合理的引导,让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污染及资源耗费控制问题,在建设工程的设计建造阶段,都要做好节能、环保以及最大利用效率的和谐。

2做好绿色经济发展规划

实现高州市的可持续发展第一,结合高州市市情,正确分析当前高州市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制定相应的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并将其作为高州市今后的重要发展任务。第二,结合高州市未来的绿色发展规划,应该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从而保证规划实施的可行性,并且基于此规划,制定出高州市每年的年度绿色经济发展目标,然后结合目标,严格依据规划步骤,做到有的放矢,最终实现高州市的可持续发展。

3做好绿色技术开发和推广

寻求绿色能源新突破结合高州市当前减排潜力不足的情况,适当的将减排重点从关停和治理作为主导力量向减排新技术、工艺改进、流程改善上过渡,从而在新技术下提高生产效率,减低生产成本,实现效益的提高。探寻一些新能源产业诸如热能等,并将它们作为新兴经济增长力量。结合世界环保产业发展的前景,在工业制造以及石油化工等方面探索新的绿色突破。

4突出绿色优势

推动结构转型第一,对增量做出相应调整,使得绿色产业的比重不断加大,重点发展一些高技术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等,从而进一步将结构转型到高级产业结构上。第二,对存量做出相应调整,发展高端化的生产技术并一起带动产品结构以及产业链条的高端化,使得产业结构逐渐过渡为高端技术、高端附加值以及高端消费。第三,对空间做出相应调整,将一些具有相同或者相关产业的企业布局进行集中,如此使得生产要素能够得到一定的聚集,从而有利于资源高效配置和集中处理企业污染问题。

5对绿色消费行为作出倡导

推动高州市两型社会建设第一,对于公共消费来说,要提倡节约和节能减排,推动全社会的节能降耗,进而推动绿色经济目标的及早实现。第二,对于消费行为来说,要鼓励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对一些大功率的私人交通工具做出相应限制,将一些因交通拥挤而造成的能源消耗及污染控制在最低。第三,对于生活方式来说,要尽量少用一次性产品,在节约资源及能源的情况下,最大化地实现可持续消费,从而推动高州市两型社会建设。

6进一步完善绿色制度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相应保障及支持第一,抓住新机构改革的先机,将每个部门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划分清楚,整合其管理的权限,将其工作目标进一步明确,对其问责机制做好相关强化,做好市域范围内的发展规划、项目制定、相关检查及监督等工作的相关协调。第二,针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做好地方性法规的修订和完善,从而对绿色经济的工作行为做好规范,对生产者及消费者的行为做好相关约束。第三,做好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落实工作。将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土地及资源配置政策全面实行;落实好项目审批及市场准入的政策,使得绿色经济的门槛得以提高。落实好绿色产业及产品的相关激励政策。政府应该对本地的绿色产品出台相应的鼓励与支持政策。第四,做好绿色管理工作。正确运用好各类经济、法律、教育及行政手段,从而保证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严格格执行,不断加大执法强度和监督力度,保证信息的透明性,建立高效的绿色市场,对一些非绿色行为作出相应的处罚。

三结论

绿色经济论文第2篇

(一)生态经济概念解析

从本质来看,生态经济指的是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一定不能超出生态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使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环境三者之间建立起协调、平衡的发展关系,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具有自身独特特征,主要表现在:其一,生态经济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特点,只有人、社会以及自然三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协调关系才能实现;其二,生态经济能够大大节省自然资源,不支持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利用;其三,生态经济的参与主体多元化,这其中不仅包括政府部门以及民间组织,还包括企业、个人等;其四,生态经济强调利益与原则同等重要,不能过度重视利益的获取,而忽视基本市场原则。

(二)绿色营销的基本内涵

关于绿色营销的概念,学界存在多种观点,有的观点比较全面,系统性较强。魏明侠学者认为,绿色营销就是要求企业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与社会义务,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适度利用资源,无论是产品的研发环节,还是售前和售后环节,都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基于上述,不难得知,绿色营销不同于传统营销,二者在营销的目标、手段以及观念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绿色营销更关注生态经济平衡的实现,追求可持续发展,传统营销丝毫不关注这些内容;绿色营销不仅追求经济利益,还注重对社会责任的承担,遵守一定的社会道德;体现在营销手段中,绿色营销将绿色放在中心位置,更关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生态经济发展与绿色营销的内在关系

(一)生态经济的发展是进行绿色营销的根本前提

生态经济与绿色营销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绿色营销的实施需要生态经济相关理论为其提供基本的理论指导,而生态经济的发展实现也必须借助于绿色营销为其提供基本动力和保障,二者在互相影响的进程中,无论是经济发展模式还是市场经营模式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市场中的任何一种经济形式都要经过市场的检验,生态经济属于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也要接受市场的检验。这主要由于,市场导向归根结底是消费需求导向,因此消费不仅仅标志着社会化生产在某一阶段的结束,同时也标志着下一阶段的开始,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引导着经济发展的方向,从这一角度来看,只有借助于绿色消费的引导作用,才能拉动市场需求,最终发挥生态经济模式的作用。可是我们也必须承认,绿色在现阶段标志着高成本、高价格,因而企业在推行绿色营销模式进程中面临着较多问题,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不明显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要想从根本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建立完善的生态市场,其次还要有正确消费观的引导。

(二)绿色营销理念的导入是深化生态经济发展的关键点

绿色消费为生态经济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动力,但同时绿色消费又面临着成本高以及人们意识差的问题,因此,绿色营销必须要充分发挥它的针对性作用。绿色营销要及时发现消费者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满足他们的需求,还要及时向消费者传达正确的消费观念,这就在生态经济以及消费者绿色需求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这在客观上刺激了绿色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因此,在发展生态经济的进程中,绿色营销能为其提供强大的市场动力,保证生态经济的实现,使经济模式从宏观向微观的方向转变。除此之外,绿色营销同时属于经济管理活动的一种,因此,它不但不能违反生态规律,同时也不能违反市场规律和经济规律,最终才能实现生态经济与绿色营销的协调发展。

(三)生态经济与绿色营销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驱动

生态问题从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属于发展问题,社会经济活动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它与生态环境之间也表现出明显的相互联系。生态环境的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不断增强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客观促进经济的发展,以期实现经济展目标,经济发展了才能有机会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生态经济与绿色营销之间是根本统一的。二者具有一致性。由此而言,要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由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向现代节能环保型经济进行转变,然后导入绿色营销的理念,如此,才能更好的实现经济的可支持发展。

三、绿色发展生态经济选择的现实需求

(一)加强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当前国际上的一些主要国家把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纷纷放在了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上,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极其关注,并加以抢占。在若干新技术领域中我国发展比较迅速,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小。如我国已初步形成的、具有相对较大规模和完善体系的新能源,新能源产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可望形成具有独特竞争力的产业。积极发展绿色营销,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在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赢得主动能力。

(二)不受制于环境约束的要求

眼下我国经济发展极为迅速,正处在迅猛发展工业化以及城市化阶段,按照国际经验,大量的资源能源会在这一过程中消耗;要想使污染排放增速和人均能源消耗放缓,只有将人均收入提高,使其达到一万美元左右,才能下降一点或稳定一些。我国的资源总量虽然比较丰富,然而却只有较低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在世界的平均水平里人均储备的天然气、石油还不到10%,人均拥有的耕地、水资源量仅分别为43%、28%。另外,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是固体废弃物、废气和工业废水排放量,使得生态环境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主要湖泊江河水质恶化;水土大量流失、荒漠化极其严重;矿产资源的无节制、大规模开采使得水位下降严重,土地大面积沉陷,植被大量被破坏等;这些环境问题严重的侵害了群众健康。

(三)气候变化提出的要求

气候变化对经济影响非常严重,我国政府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各种问题,国家特制定了各种方案,并计划到2020年彻底有所改变,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相比2005年大幅度下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40%~45%,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在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中使其占15%左右。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就是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转变经济发展形式,由主要以物质资源消耗增加的形式转变为主要以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创新管理为主的形式,促进经济进一步变“绿”。

(四)不断扩大内需的要求

全球经济结构不断变化,特别是经过国际金融危机后,因此必须对我国经济结构进行积极调整,国际市场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了极大影响,使我国无法继续维持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的格局,因此扩大内需势在必行,要积极开拓、发展国内市场,提高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积极开拓节能环保产业市场,其前景在我国是非常广阔的,就业人数在2008年达3700多万人,总产值达1.55万亿元。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翻一番的目标预计在未来的三年里就能够实现。

四、生态经济背景下绿色营销的路径

(一)导入绿色文化元素,构建绿色生态经济发展体系

企业面对发展生态经济的背景形势,一定要积极倡导绿色文化,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平衡,创建出绿色营销理念,并用其指导营销手段,在企业、环境以及消费者三者之间构建协调、平衡的发展关系。具体如下:其一,需要不断提高资源的生态价值。企业面对当前的生态经济要求,应该及时更新自己传统观念,摒弃过去资源低价利用的错误做法,不断提高资源的生态价值,制止资源浪费现象,消除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三者形成统一;其二,需要不断提高生态效益。企业面对当前生态经济的客观要求,一定要及时调整当前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使之与生态经济的具体要求相符合,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的提高紧密联系起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企业、自然以及消费者之间的综合利益,促进三者协调发展。

(二)实现市场的良性互动,建立生态经济发展的市场机制

从人类发展角度来看,无论是人的经济行为还是管理行为都属于人类进步的标志,可是尚未出现建立在生态文明基础上的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企业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与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尚未统一,因此现阶段的生态资源配置需要进一步优化。这就要求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制,最终建立起由中国特色的生态市场经济体制。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除了要进一步完善生态市场经济体制之外,还要倡导企业积极推行绿色营销战略,推动生态经济的发展;另外,国家要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利用自身行政力量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最终在生态经济与绿色营销之间建立协调、平衡关系。

(三)创新渠道营销模式,完善生态经济市场发展的循环体系

营销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消费的实现,绿色营销当然也是如此,所以从企业的生产环节到消费者的消费环节之间要形成一个统一体,不断提高消费副产品的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派发,减少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建立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关系中,人们逐渐认同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因此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不断提高人们对绿色营销的认识,建立或疏导绿色消费通道,通过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样,消费者在处理废弃物的过程中逐渐能够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建立起融洽的发展关系;积极开发多样化的回收废弃物的渠道,为人们妥善处理废弃物提供便利条件,只有不断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消费者才更容易形成绿色消费习惯,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四)拓宽绿色营销市场,研发绿色产品打开生态经济的消费市场

绿色营销绝对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实现,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很强的复杂性,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如产品的生产、产品包装以及产品运输和销售等多个环节。企业在设计产品时一定要坚持成本效益原则,也就是说产品无论是对企业来说,还是对消费者和生态环境来说,成本要最小,但是社会效益应该达到最大,由此而言,企业在产品生产环节要尽力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全面利用加工对象,在生产过程中要注意对自然资源的节省,如果自身条件许可,还要积极采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使生产过程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此外,还要兼顾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在产品包装环节要注重与可循环的要求相符合,尽量使用环保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二是不断提高自身产品的绿色形象,使绿色产品深入人心;三是企业要与具备绿色信誉的销售商和商建立合作关系,将绿色营销战略扩展到每一个环节。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绿色经营,同时在客观上也能促进消费者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五、结语

绿色经济论文第3篇

面对严峻的形势,我国自十一五以来逐步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提出了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明确了发展绿色经济的方针。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是实现绿色经济的重要方面。对于绿色建筑概念的理解有很多种,通常认为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物的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等所有阶段,尽量节约资源和能源,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建筑污染的目的。2006年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土地、节约水资源、节约材料),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概念源于“建筑节能”,建筑节能一般是指建筑的建设、运营等环节中的节能,侧重于材料和综合用能的节约,而绿色建筑的概念则比建筑节能更为宽泛。从建筑的生命周期来说,包括从规划设计开始到后期的建设运营等过程;从与环境的关系来说,绿色建筑更侧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以及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总的来说,绿色建筑应该是提供最佳环境且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建筑。

2绿色建筑的外部经济性分析

绿色建筑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全国各地绿色建筑工作发展情况参差不齐,往往存在着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一头热”,而在开发商、消费者等市场主体那里“遇冷”的情况,这种发展的不均衡性和推动实施的难度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推动绿色建筑发展需要解决的是经济的外部性问题。依据经济学的原理,如果自然资源没有被过度使用,不存在自然垄断,也没有经济外部性等问题的情况下,社会资源的配置会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实现最高效率。但如果存在经济外部性问题,这种资源配置的平衡就会被打破。所谓经济外部性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部经济,另一类是外部不经济。根据一般规律,市场会优先甚至过度生产外部不经济的产品,而外部经济的产品则会出现生产和供货的不足。绿色建筑则属于典型的外部经济的产品。当边际内部收益曲线MPB与边际成本曲线MC相交于a点,此时价格为P1,产量为Q1,但这个产量并不是社会最优产量,因为绿色建筑生产行为所带来的“外部收益”没考虑在内。考虑到绿色建筑的“外部收益”,于是产生了如图所示的第2条需求曲线,即边际社会收益曲线MSB,当边际社会收益曲线MSB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于b点时,价格为P2,产量为Q2,此时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正是由于绿色建筑外部经济性的存在,在缺乏其他调节措施的自然状态下,绿色建筑产品的供给总是倾向于低于社会需求,达不到社会最优产量。另外,绿色建筑的外部经济性和良好的外部效益产生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也就是说,开发商等绿色建筑的生产方作为投资人和成本承担者得不到所有的外部效益,造成了内外部收益和成本之间的差异。用公式表示如下:内部收益(成本)+外部收益(成本)=社会总收益(成本)因此,在没有外部干预或调节的情况下,生产者得不到外部收益,也不愿意付出额外的成本,提供绿色建筑产品的积极性则不高。

3解决外部性问题,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调节措施

完全依赖市场机制解决绿色建筑发展的问题显然是收效甚微的,在现阶段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或许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和途径,来补益和调节市场机制的不足,通过行政手段的干预、新技术的运用、经济激励的实施解决绿色建筑外部性的问题,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3.1加快推动绿色建筑政策法规的建立

从世界各国发展绿色建筑的经验来看,绿色建筑理念的深入人心不是一蹴而就的,基本要经过节约能源资源—关注生态和自然环境—环境量化—法律法规强制等4个阶段。我国在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方面的立法工作还比较滞后。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建筑法》等法律对绿色建筑的界定和描述不清晰,建设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关于绿色建筑的规章制度缺乏强制性。立法工作首先国家层面要重视,其次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促进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工作走上法制化道路。与我国相比,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对绿色建筑进行研究和实践,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推动绿色建筑工作。以英国为例,英国是目前世界上政府强制推行绿色建筑的国家之一,从2002年开始,先后颁布了《欧盟建筑能源性能指令》(EnergyPerformanceofBuildingsDi-rective2002/91/EC)、2004年的《住宅法》(HousingAct)、2008年的《气候变化法案》(ClimateChangeAct)、《建筑能效法规(能源证书和检查制度)2010》【EnergyPerformanceofBuild-ings(CertificatesandInspections)andRegulation】、《能源法2010》(EnergyAct2010)。此外,美国、德国、日本在绿色建筑政策法规的建立方面都有很好的做法,有效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我国现行的《建筑法》和《节约能源法》中对绿色建筑未有涉及,虽然有关于建筑节能方面的规定,但表述比较模糊和笼统,基本是原则性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应当加快推进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制定的进程。因此,首先应提请全国人大,对《建筑法》和《节约能源法》这两部国家法律进行补充和修订,根据当前绿色建筑的发展情况和实际需要,增补相关内容,以规范和约束绿色建筑工作的发展。其次,为了明确和细化绿色建筑相关的管理政策、奖惩措施、管理结构等,应制定《绿色建筑管理条例》,由国家住建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员会、环保等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国务院审核并颁布实施。其他相关的部门规章、配套政策文件也应当根据绿色建筑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和更新,增强实际的可操作性。

3.2推动绿色建筑相关新技术的运用

首先,提高对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认识和关注,引入全生命周期成本和收益的概念。根据美国国家标准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有75%发生在运营和使用阶段,在此之前的设计、施工等建设阶段成本仅占25%。引入全生命周期成本和收益的概念后,对建筑物经济性的评价覆盖了其策划、设计、建设、使用、维护甚至拆除的所有费用,更加客观和全面。而绿色建筑一般具有初期投资大,而运行、使用成本较低的特点,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去评价绿色建筑无疑是十分有利的。其次,推动建筑工业化进程。据统计,我国建筑能耗约占总能耗的30%,传统建筑方式下,工期长、能源和材料消耗多、扬尘和污染严重、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关键在于依靠机械化装备和信息化管理,减少现场湿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集中工业化生产建筑部构件,降低建造过程中的综合损耗,可实现节能、节水约30%;通过标准化集成和生产,降低材料损耗,可实现节材20%-30%;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可大幅节约人工和缩短工期,现场建筑垃圾可减少60%-80%,降低建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可以说,建筑工业化与绿色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要求不谋而合,同时实现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加强环境保护的目的。因此,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应当与推动建筑工业化进程相提并论,从而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的建筑业生产方式,实现建筑业发展的绿色目标。与建筑全生命周期理论和建筑工业化密切相关的还有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技术的运用。BIM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中所有相关信息和数据,是对整个项目的数字化表达。他可以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领域得到应用,能够为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中的能耗、环境的分析和评估提供依据,实现合理用能、节约用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的目的,同时可以提出一整套合理用能与降低能耗的技术方案,并对绿色建筑的监测、评价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随着BIM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对绿色建筑的发展也将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3.3实施有效的经济激励

绿色经济论文第4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金融;信贷支持

一、循环经济是国际金融危机中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打破了原有的国际经济金融格局,中国经济已经领先世界开始复苏,在新格局下,循环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动调整路径,是中国下一轮经济增长的主旋律。

2009年上半年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循环经济发展呈现加速趋势。首先,经济增长的总体能源消耗呈下降趋势。2009年一季度,能源消费总量增长3.04%,而gdp同比增长6.1%,反映了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同比降低2.89%.降幅比去年同期加快0.27个百分点。六大能源消费较高行业工业增加值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2.5个百分点。其次,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各种能源加工转换的总效率提高1.55个百分点,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回收利用能量1935万吨标准煤,回收利用率为2.25%.最后,投资结构中,节能减排项目增幅较大。2008年11月,国家紧急部署的1000亿元用于扩内需、保增长的新增中央投资中,约200亿元是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循环经济和重点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支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大环保技术示范项目;支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今年1—5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915亿元、23042亿元和295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9.7%、29.1%和34.9%.如果我们把第一、第三产业作为低能源和资源消耗产业,把第二产业作为相对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显然,第一、第三产业投资增长显著高于第二产业投资增幅。

以上数据表明,能源消费总体回升、单位gdp能耗下降,中国投资结构正经历巨大转折,中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拉动力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迁,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绿色金融支持

金融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一国的金融越发达,其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前提的循环经济要大发展,自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的绿色化经营就是对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最好的支持。

绿色金融就是将环境保护纳入金融功能的服务范畴,在投融资决策中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进行融合,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是环境经济的一部分,也是金融功能拓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十一五”期间,仅环保投入预计将达到14000亿元,中央财政以每年18%的增长速度投入到环境保护中。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重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面的保障支持,其中金融力量的支持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绿色金融支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需要高投入,因而离不开绿色金融支持;二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性特征决定了其融资方式的多样性,从而离不开绿色金融支持。

1、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需要绿色金融支持

循环经济倡导的3r(reduce,recycle,reuse)原则以资源节约和生态效率为目标,以技术进步为前提——循环经济在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企业中率先实践也印证了这一模式所需要的技术进步前提。

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与生态效率导向的技术进步推动其产业结构转型的方向是资源再生产行业和环保产业比重的不断增加,同时资源生产率将取代劳动生产率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标志。然而,这也意味着技术进步的方向从追求劳动生产率转向资源生产率。

由劳动节约的技术进步转向资源节约的技术进步,必然会增加关联行业的技术开发成本并伴随着技术的不经济性,技术开发与实施过程亦存在各种风险,主要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及自然风险。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客观上需要绿色金融手段的支持。

同时,作为新型行业的资源再生产和环保产业,在其起步阶段,受技术约束与市场规模限制,自身的资本积累能力有限,其发展过程同样需要有相应的绿色金融手段的有效支持。

循环经济技术的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发展成为一个个微观循环经济体系,由点带面形成更大范围的中观和宏观循环经济体系,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才能全方位地满足循环经济产业化的金融需求。

2、循环经济的投资特征决定其需要绿色金融支持

循环经济发展的多层次特征导致对融资方式多样性的要求,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体系有着不同的融资需求。在企业层面上,由于企业属于竞争市场中的微观经济主体,生产的效益目标明确,最需要对其技术改造或新型生态技术生产项目辅以资金支持,因此其投融资渠道和方式都比较复杂多样。在产业园区层面上,由于产业园区的建设既包涵社会效益,也包涵企业效益,因此产业园区及其支柱企业的金融需求更多地体现在一揽子金融工程设计上,更强调将不同投资人与多种金融工具有机结合,共同支持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产业组合、产业升级和政府发展规划。在社会层面上,由于循环经济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只有依赖国家财政支持和政策性金融支持,才能达到分担风险、共享收益的目的。

三、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制约因素分析论文

1、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门金融政策亟待出台

高科技、节能型企业一般是新兴行业,发展前景暂不明朗,而且多为一些中小型企业,出于对防范信贷风险或获取短期效益的考虑,银行大多对上述行业采取了谨慎或限制的授信政策,不仅授信总量少,而且利率上浮高、担保条件苛刻。截止目前,国家对循环经济发展尚未出台以低利率为核心的绿色信贷政策,没有建立循环经济企业上市融资的相关支持政策,没有设立专门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绿色投资基金,服务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手段局限于加大信贷投入、给予利率优惠以及限制对污染企业授信等通用式做法,没有制定涵盖银行、证券、保险的综合性绿色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专项优惠措施。

2、金融服务短期行为导致循环经济产业链启动难

高耗资源产业占用了大量信贷资金,金融对高科技、低耗能经济支持不足。无论是社会化的大循环经济,还是具体的产业单循环经济,要实现循环经济的正常运转与发展,必须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工程投资,且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周期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目前,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短期行为日益明显,企业难以获取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来启动和完善产业循环的各个环节,一方面导致企业“短贷长用”,潜在金融风险加剧,另一方面企业挤占流动资金,影响企业优势产业的正常发展,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不仅如此,支持循环经济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服务严重缺位,未成立专职服务于循环经济的区域性法人地方金融机构,且绿色金融产品单一,对循环经济发展贡献率较低。

3、循环经济发展企业融资渠道单一

尽管我国政府允许投资主体多元化,但由于过去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和保障措施,很少有政府之外的资金投资于循环经济项目。我国循环经济投融资的资金主要靠财政注入,缺少社会财力的支持。由于财政收支矛盾尖锐,财政不得不优先保证基本职能的需要,从而导致循环经济发展出现资金匮乏的局面。

由于经济市场化程度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缓慢,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上市公司稀少,大多数企业不具备上市条件,难以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同时,由于循环经济企业商业信用不畅,造成融资租赁、商业票据、投资基金债券等间接融资工具量小面窄。

四、构建支持循环经济的绿色金融体系

1、支持循环经济的金融制度设计

目前,现有的金融制度盲区和信贷政策缺陷等问题是制约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通过设计一种支持循环经济的金融制度框架,来协调和整合循环经济运行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将社会资源和财富进行比较合理的配置,把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通,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规定其交易和补偿机制,以实现金融生态环境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互动发展。

支持循环经济的金融制度框架,要对接全国人大常委会2008年8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主要制度;要与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制度方向一致;要有利于抑制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的总量调控制度的具体实施;贯彻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同时强化对高耗能、高耗水企业的监督管理;强化产业政策的规范和引导;明确关于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具体要求;建立激励机制和法律责任追究制度等。

2、完善资本市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首先,为了扶持绿色产业的发展,企业的上市审批要把绿色因素考虑在内,在同等条件下,对于部分具备一定资产规模和技术力量、运作规范的大型绿色产业优先上市。其次,对于环保类中小企业或资源再生类的企业,今后亦可尝试到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再次,拓展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提升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保障能力。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循环经济产业转型要求不断完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提供利率优惠和信贷规模与期限优惠的政策指导,并以“赤道原则”的国际规范为依据,制定商业银行的信贷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对执行绿色信贷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实行奖励政策,从而调动并确保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增加绿色信贷的可操作性与实施效力。2009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贷款占非金融部门融资的95%,而2008年同期仅为89%,信贷占融资的比重在全年必将突破95%.最后,成立绿色基金。绿色基金的宗旨主要是通过资助和奖励对我国环保事业做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推动中国环境保护的管理、科学研究、人才培训及国际合作等各项环保事业的发展。基金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内外热心环保的企、事业单位、团体和个人的捐赠,以及污染者支付的环境污染费用成本等。筹募来的资金主要用于资助环境保护项目,奖励对环保事业有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资助有利于环保的公益事业。基金会的资金存入金融机构收取利息或购买环保型企业的债券、有价证券和一些股票为基金增值,也直接或间接支持以循环经济模式经营的环保型企业,从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3、建立并完善循环经济担保机制

首先,在担保机构的组建上,应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有关政府单位出资建立。实行政府担保制度,主要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信用担保机构,为循环经济企业和项目提供资金融通时的信用担保。其次,在担保运作过程中,循环经济担保机构在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的同时,应尽可能地减少政府行政干预,遵循市场规则,保证信用担保机构能够独立、自主地向符合贷款条件的循环经济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但也要尽可能地避免操作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同时还要不断进行业务创新,提高担保的灵活性,即可提供一笔贷款的全部担保,也可对抵押不足的部分进行部分担保。最后,在相关政策上,循环经济担保机构应在国家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吸引大商业银行、大公司、大财团的资金支持,允许以独资、合资、合作、外资等多种形式建立担保机构,不断充实循环经济担保机构的资金实力,充分发挥其担保职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完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银行绩效评价体系

支持循环经济的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层次框架主要包括:第一,通过国家出台商业银行信贷政策,规定商业银行在发放商业贷款时,必须把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污染物排放等指标纳入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估体系。第二,要求商业银行设计开发绿色环保信贷产品,专门用于支持企业以“3r”为原则推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以及企业能源和资源的再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生产转型,企业凭借生产经营项目的“绿色因素”获得专项绿色抵押贷款。第三,从信贷结构、营业收入与利润结构、费用结构着手,把支持循环经济的因素列入权重系数,并与商业银行的央行再贷款利率、银行准备金率等监管因素、支持循环经济的商业银行资金投入存在专业性强、风险管理难度大、管理成本高等因素结合起来,对支持循环经济的营业收入给予税收优惠倾斜,降低面对循环经济生产的资金经营成本。

总之,在当代全球经济中,金融作为各种生产要素和交易信息在全球范围内融通的载体,金融活动的独特运行规律及其有效支持,对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循环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发达健全的绿色金融体系的支持,有绿色金融的服务驱动,必将推动循环经济快速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韩宁:构建中国循环经济金融支持的机制[j].中外企业家,2006(12)。

[2]张然斌、刘武辉、欧阳强:论构建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和谐金融环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8)。

[3]刘力:循环经济的产业转型与绿色金融体系构建[j].海南金融,2008(10)。

绿色经济论文第5篇

1.1规划环评的实施具有法律强制性《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明确规定“一地三域”综合性规划是个专项规划,需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包括了我国大部分与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利用有关的规划。2009年,国务院公布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进一步细化了对规划环评的审查程序、技术内容、法律责任等方面的要求,体现了规划环评的实施具体法律的强制性。

1.2规划环评强调预防为主规划环评是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的有效切入点。《环评法》明确要求,在规划编制过程总,对拟实施的规划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环境管理参与规划决策的重要途径。规划环评的实施从决策层面提前介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让规划更好的符合国家的环境政策和行动计划。

1.3公众参与具有法律保障《环评法》明确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要求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应在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并认真考虑这些意见,在报送审查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附具对意见采纳与否的说明。此后颁布的《规划环境影响条例》进一步提高了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参与权利,将公众参与贯穿规划环评的审查和跟踪评价等主要过程。

2我国规划环评制度存在的不足

2.1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从目前经济发展程度来看,我国仍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各个地方政府均把发展放在第一位,从战略角度仍是把经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因此对环境保护总体上重视程度不够,虽然这几年严峻的环境形势和中央的严格要求下有所转变,但是还是不够,当发展与环保有所冲突,仍以发展为主。另一方面地方部分政府官员环保意识较差,认为环保也就是履行个手续,未理解规划环评的真正内涵,重视程度低,导致规划环评的执行率不高。

2.2政府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机制相关的规划编制在不同的部门组织实施,比如,城镇规划属于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土地利用规划属于国土部门、经济发展规划属于发改委或经信委,职权分割把不同环境要素置于不同部门管理,甚至同一环境要素置于多个部门管理,缺乏相应的协调机制,规划内容上的重叠甚至相互矛盾,规划支持数据和信息的不可传递,都给规划环评的开展造成很多困惑和不便。

2.3环保部门执法权力缺乏保障①环保行政手段仍有欠缺。尽管《环境行政处罚办法》明确,对连续违法限期不改的企业,可以进行多次或加倍处罚。但环保监察机构缺少查封、扣押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的设施、设备等必要的强制手段,难以形成强大的震慑效果,所有在环境影响评价的执行上难以百分百做到规划环评。②环保执法受地方政府制约。环保执法管理模式不是直管而是由各省、市(区)、县政府设置机构管理,所以环境监察执法受到地方政府制约,难以最大化发挥其日常监察执法的作用,环评制度的执行缺乏环境执法的护航难以有效执行。

2.4规划环评制度存在缺陷《环评法》对规划环评只作了原则规定,具体的程序、内容、责任不明确,影响了规划环评工作的开展。规划环评制度在顶层设计上未能与中央其他部委建立有效的制度,未将规划环评设置成前置条件。在基层实施过程中,规划环评也未进入决策链的末端进行,也就无法体现规划环评作为战略环评的重要地位。在公众参与机制方面仍不够完善,当前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政府决策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热情很高,但是其参与途径和监督仍不健全。

3落实规划环评制度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建议

3.1强化规划环评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①强化规划环评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决策作用。从顶层设计上综合考虑空间布局、产业布局、产业结构、清洁能源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等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内容,建立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等相关的评价内容和指标,从源头引导经济向绿色、循环、低碳发展。②将规划环评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粗放式到集约化、精细化的发展过程,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较为严重,应将规划环评作为行政审批前置条件。

3.2完善规划环评技术体系规划环评活动的本质不是一项纯粹的科学性或技术性研究,而是一种规范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在内容上应进行拓展,应重点分析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将污染减排与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挂钩,根据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设定环境准入条件,优化产业结构、规模,并牢固树立生态保护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所有规划、决策的执行绝不越雷池一步,用生态保护红线优化空间格局、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应在以环境要素质量预测与评价为主的基础上,关注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从规模与效率、结构与布局等角度,强化与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相关的“生态型”指标的设计与评价。

绿色经济论文第6篇

1.1人地矛盾突出库区目前人口约2540万,农耕地195588hm2,人均耕地0.05公顷,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人均0.053公顷警戒线,农业沿袭传统“粮猪型”二元结构运行,产业空心化,农业比较利益低,80%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缺劳力,土地撂荒面积扩大,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540元,人均粮食354kg,人民生活贫困。

1.2地形崎岖——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基础条件差三峡库区大部县属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贫困落后县,地质灾害严重,据不完全统计,仅库区重庆段地质灾害总数有755处,总体积约12.59亿m3,从70年代起洪涝灾害年年都有发生;伏旱频率高,大部分地区频率≧60%。政府对农业固定资产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滞后,水利年久失修,农田保灌面积仅占31.96%,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1.3森林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库区由于植被稀少,大片的荒山没有绿化,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目前水土流失面积达5.1万km2,土壤侵蚀模数3775.59t/km2•a,每年进入库区泥沙达1.4亿t。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耕地减少变薄,坡耕地土地生产力下降,制约了粮食生产。

1.4水土污染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三峡库区产业空心化,近年来沿江县市采取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因此,乡镇企业星罗棋布,聚集中心城镇,2013年城镇人口已超过51%。每年库区生活垃圾约380万t,工业固体废物3000多万t排入江河,常在库区回水区形成污染带。在农业上每年每公顷耕地施化肥、农药(折纯)720kg和2.72kg,致使水土受重金属Cu、Cr、Pd、Zn、Hg的污染,河水水质恶化,鱼类种群减少。据在云阳澎溪河采水样测定,亚硝酸盐氨30㎎/l,水土污染后,土地生产力下降,食品不安全,影响人们身体健康。

2、三峡库区发展绿色低碳经济

农业模式根据库区立体气候的特点,提出以下四种发展模式

2.1山地丘陵区立体开发利用模式库区山地丘陵占总面积95.7%,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貌,独特的立体气候,农业生产模式应分层布局多样发展。平坝浅丘陵区,土地资源不足,但质量高,是水稻、小麦、玉米主产区,为保证库区2000多万人有粮食吃,要建设基本农田,推广良种良法,加强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土,测土配方施肥等综合配套技术,提高单产,确保粮食安全。在丘陵低山缓坡地带,温、光、水条件好,因地制宜种植柑桔、蚕桑、油桐、李桃等经济林木,并推行农林复合(Agroforestry)经营,实行林粮间作、果粮间作、林药间作,林下还可围网养鸡养羊,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对高山地带,气候寒冷,水土流失严重,应建设水源涵养林用材林,控制水土流失,实现山青水秀,林茂粮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2.2生态养殖模式库区溪河纵横,水域辽阔,为鱼类生物提供了良好栖息条件,应大力发展草鱼、鲤鱼、鲫鱼。库区还有86617hm2稻田,在水源条件好的地方,推行稻田养鱼,既增加农民收入,又能促水稻增产。

2.3发展城郊观光旅游农业三峡库区历史森林文化景观有1000多处,巫山的小三峡、奉节的白帝城、云阳的张飞庙和龙缸、忠县的石宝寨、丰都的鬼城、涪陵的白鹤梁等等,在全国都颇有名气,要精心策化,发展乡村旅游,建立农家乐,吸引人们参观,增加经济收入。

2.4发展庭院经济模式库区农民居住分散,每户村宅占地约0.03hm2,土地肥沃,便于管理。应充分利用这些闲散土地发展种养殖业和加工业,形成不同类型的村镇庭院经济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小果园、蔬菜园、畜禽园、花卉园,为城市提供无污染绿色生态食品,既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2]。

3、推行绿色低碳经济农业的对策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吸收C02释放O2,根据科学研究估计,我国农作物与草本植物每年要吸收115万吨C02释放80万吨O2[3],因此实行科学管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如何减少化肥、农药、畜禽养殖粪便排放,实行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对改善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3.1实行新能源发展战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随着我国工业迅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高能耗需求将呈刚性增长。为了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转型,淘汰高能耗企业与节能减排结合起来,通过技术创新,实施新的新能源战略。首先要减少烧煤发电,积极利用水资源、天然气资源、太阳能资源、风能资源来发展新的能源,减少石油高碳能消耗,实行清洁生产,特别要加强林业建设,绿化荒山,减少碳的排放,这是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农业的关键所在,应普遍推行。

3.2推行免耕,减少化肥用量根据资料介绍,我国土壤含碳量约为18.57万t(土壤平均深度0.88m),是植被碳库容量的30倍[1]。因为农耕地有着巨大固碳潜力,通过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传统翻犁方式为免耕,能保存土壤中的碳含量,免耕还减少农机械使用,减少化肥量的使用,间接减少农碳的排放,能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3.3实行稻田水旱轮作,减少CH4的排放种植水稻是CH4的排放源,库区有86000多公顷稻田,应通过改制,实行水旱轮作,这是因为稻田CH4排放通量比冬水田低50%以上。各地应根据水源气候条件,可推行稻麦轮作,稻菜(油菜)轮作,稻薯(马铃薯)轮作。这种耕作制度能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复种指数,既能增加粮食产量,又能减少CH4的排放。

3.4推广沼气净化池,发展农村新能源库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在15℃以上,适宜沼气发酵。目前农村约有50%的农作物秸杆被烧掉和沤火灰,释放大量CO2和烟尘,污染了环境,污染了空气,增加了雾霾天数。今后应推行秸杆过腹还田,以人畜粪尿为有机原料,大为发展沼气净化池,使农村粪便得以科学处理,既增加了农村新能源,又改善了生活环境。

3.5发展高效生态循农业库区温、光、水资源充足,建设节能日光温室设施农业,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温室采取微滴灌技术和反光幕补光技术,发展高附加值的蔬菜和名贵中药材,如在棚内种三季蔬菜,番茄、花菜等,也可种黄连、天麻、半夏等各种名贵药材,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4]。

绿色经济论文第7篇

煤矿的绿色开采技术正是基于低碳经济的背景所产生的。作为世界煤炭大国,每年世界前三位的煤矿开采量与生产量必然会带来矿区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所以重点研究绿色开采技术,打造带有循环性的绿色环保经济工业产业带是我国煤矿资源开采产业的必经之路。绿色开采技术的原则就是要体现开采工业与生态环境二者兼容的可持续发展,在保证高效率的同时,还能做到低排放。所以煤矿的绿色开采技术涉及到土地、河流、建筑物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矿区资源安全检测、保水开发技术等多个方面。

2煤矿绿色开采的技术体系

煤矿绿色开采技术从广义上讲是在开采时要尽可能降低对环境和其他资源的污染等不良影响,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讲,煤矿绿色开采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是“保水技术”,即对水资源的保护。其次是通过离层注浆、填充和条带开采来保护土地资源和建筑物。第三点是安全合理地从矿井保护层及安全面抽取大量瓦斯,避免施工时发生突发爆炸等危险,同时也达到了煤矿与瓦斯共同开采的目的。第四,为了保护煤层巷道安全的支护技术与减少矸石排放的技术。第五,地下气化技术。这五种技术共同构成了煤矿绿色开采技术整体体系。实际上,由于煤矿开采所导致的环境变化与安全问题都和开采后所造成的地质岩层运动有关,因为岩体岩层被开采所破坏。所以煤矿的绿色开采技术主要要基于以下几点理论来展开,首先就是开采之后岩层内可能存在的“节理裂隙场”分布和离层规律。其次是岩体由于受到应力而被破坏,所以必须通过岩层的控制技术来保证岩体不会被进一步破坏。最后是要研究开采对岩层地表移动所造成的影响规律。

3绿色开采技术的应用实践

3.1关键层理论

岩层在煤矿开采时受到巨大应力,导致被破坏,所以必须采用控制技术来保护岩层。近年来为了突破这一难题,岩层的关键层理论应运而生。关键层理论之所以被提出,就是为了研究覆岩中硬度较高的厚硬岩层可能在开采过程中出现的节理裂隙,这些裂隙的分布对瓦斯抽放、保水工程以及开采沉降控制可能产生影响。所以,关键层理论可以被视为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理论基础。

3.2卸压瓦斯抽放方案的优化

经过不断的实践得出结论,如果煤层开采导致岩层出现移动,即便是渗透率极低的煤层,其渗透率也会骤增数十倍甚至百倍,这就为煤层的气送运移及开采创造了条件,所以煤层的瓦斯抽放应该是我国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主要途径之一。因为煤矿绿色开采技术与关键层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将煤层气作为一种资源充分利用于采煤过程中,通过岩层的移动和对瓦斯抽放的卸压作用来优化抽放方案,进而提高瓦斯的抽出率。所以要做到煤炭与煤层气的双向共采,就必须在开采过程中形成采瓦斯和采煤两套系统。借助岩层运动的规律与关键层理论中节理裂隙场的分布规律来抽放瓦斯。

3.3具体实践应用

通过关键层理论中的采动裂隙分布规律,建立了抽放瓦斯的O形圈理论,在我国淮南、阳泉等重要矿区已经投入试验和应用,O形圈理论也是瓦斯抽放钻孔位置选择布置的理论依据。另外,邻层开采煤层的下位关键层会产生破断运动,这种运动有利于控制煤层裂隙的发育。例如阳泉3矿的13煤综放面,初期开采时它的上邻近层在瓦斯卸压及抽放时会遵循抽放孔巷随着开采进程由采空区中部移动到O形圈内的规律。所以阳泉3矿13煤的综放面邻近层的瓦斯卸压就应该采取瓦斯向高抽巷布置的方案进行优化。最后是煤炭的地下气化技术,这是一种整体性很强的绿色开采技术。它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很看重,比如通过对煤炭进行控制性燃烧来控制地下煤炭气化所产生的苯与酚对地下水资源的污染,以及因为煤炭燃烧所形成的二氧化碳的抽放处理等等。

4结语

绿色经济论文第8篇

要害词绿色GDP循环经济科学生长观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人类相识水平的加深,人类越来越相识到资源生态情况在经济生长与社会前进中的重要作用,并力图探求一条新的生长途径——可一连生长之路。循环经济——种崭新的环保型经济增长要领,是实验可一连战略的一定选择和重要保证,而创建权衡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绿色GDP是要害。如今,绿色GDP核算正在并将以不行拦截的态势,渐渐成为世界列国拟订和实验可一连生长战略的重要依据。

1提倡绿色GDP

1.1GDP的范围性

GDP是目宿世界通行的经济增长指标,它能较正确地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产出总量。GDP在坚定经济运行态势、拟订经济生长战略、中恒久计划、年度筹划和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当今世界列国宏观管理部分相识和调控黎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但是,现行GDP有其范围性,它只反应了经济生长,不能反应经济增长的质量和价钱,也即是说它没有扣除情况污染和资源浪费所造成的丧失,因此它不是社会生长指标,这给基于可一连生长的经济监测、宏观经济阐发及政策的拟订带来颇多困难。

1.2什么是绿色GDP

绿色GDP是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但它是GDP指标的一种调解,是在GDP核算中思量自然资源(包括情况容量)的价钱和污染治理、生态规复的资本,即在GDP的总量上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资源情况资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这意味着黎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要把生态影响纳入经济核算框架体系中,力图将经济增长与情况掩护统一起来,综合、真实地反应黎民经济活动的效果与价钱,包括生存情况的厘革,议决绿色GDP的核算指标体系来权衡国家的真实生长水平。因此绿色GDP是一种思量增长质量和增长可一连性的经济生长的速率指标。

2生长循环经济

2.1生长循环经济的须要性

世界生长进程的规律评释,当国家和地域GDP处于500~3000美元的生长阶段时,通常对应着生齿、资源、情况等瓶颈束缚最为紧张的时期,而我国现在正处于这暂时期。革新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但增长质量却不高。由于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资源投入,资源使用屈从低,资源重复使用率也很低。好比从资源消耗看,生产同等资源产品,我国要比美、日等发达国家多动用1~2倍的矿产资源;从能源使用上看,我国新增单元GDP要比世界其他国家均匀多消化3倍以上的能源;从资源再生角度看,好比水资源,其循环使用率比发达国家低50%以上。另外凭据专家们阐发预计,我国要想实现2020年GDP翻两番的生长目的,同时又要连结现有的情况质量,资源生产率就必须前进4~5倍;如果想进一步显着改进情况质量,资源和生产屈从就必须前进8~10倍。显然,在传统的生长模式里,除非有大规模的技能突破,否则,这种假想是不太现实的。因而必须寻求新型的经济生长模式,循环经济即是一个可行的选择。生长循环经济是新兴工业化的最高情势,也是消除经济增长的资源和生态情况泡沫的必由之路。

2.2循环经济的内在

传统经济活动是“资源——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开放型的单向物质活动模式。在这种经济中,对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是高强度的,而对资源的使用通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且在生产加工和消耗历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排放到情况中去。而循环经济是一种创建在物质不停循环使用基础上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的经济生长模式。在这种经济中,要求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情况价钱实现最大的生长效益。减量化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只管即便前进资源的使用屈从,淘汰生产历程的资源和能量消耗以及废弃物的孕育发生;再使用是指从生态角度解决产品自身可能对情况孕育发生的影响,好比只管即便延伸产品的生命周期,只管即便使用修复、翻新后的产品,前进产品及零部件的循环使用率,从而节省生产这些产品所需的种种资源投入;再循环是指对生产和生存使用过的废弃物最大限度地重新变为资源,举行全面循环使用。循环经济的焦点是创建闭环的物质循环和经济生长体系,前进资源生态情况的使用屈从。

2.3生长循环经济即是要创建环保型经济增长要领

现行的经济增长要领,不管是粗放型的照旧集约型的,它们实现经济增长的手段虽然差异,但配合的特点是在经济增长历程中,都从单纯的经济目的来权衡生孕育发生长和社会前进的效果,把情况看成一个提供资源、容纳生产废弃物的载体,而轻忽情况质量的厘革,因而情况掩护难以真正实现。因此要想真正实现经济增长与情况质量的和谐生长,仅仅把经济增长要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变化是不够的,而应该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向环保型经济增长要领变化。环保型经济增长与粗放型、集约型经济增长要领有素质的差异,它把情况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把情况作为生产要素的一个因素与其他生产要素举行组合,自觉将情况资源因素纳入到经济增长体系中去,从而使经济增长与情况掩护两个目的能同时实现。

循环经济是将已往传统经济体制下的非资本要素——生态情况从经济体系之外独立出来,进入经济体系内部成为一种生产要素,从而转变企业得到利润而要社会大众负担生态情况资本的不对称的经济运行机制,它是一种生态经济,这也正是环保型经济增长要领的素质所在。生长循环经济是生长路径和模式的基础厘革,这种厘革即是要创建环保型经济增长要领,这是实现可一连生长的须要保证,也是21世纪中国的一定选择。

3以绿色GDP促进循环经济生长

3.1树立以绿色GDP权衡经济增长的理念

环保型经济增长要领的素质是创建人类社会和自然调和共生的关连,绿色GDP的理念会集反应了这一倾向,它把情况污染的丧失思量进去,切合科学生长观,有利于引导经济增长要领的变化。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要从以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为特性的粗放型、数目型、速率型增长转向资源节省和生态环保型的增长;要从重要寄托扩大经济配置规模转向重要对现有企业的技能革新;要从重要寄托增长生产要素投入转向重要寄托技能前进,议决强化管理,优化结构,调解结构,实现一种经济、资源和情况多方位优化的增长要领,从而实现经济的一连、健康、高速生长。为此,对各级政府来说,要基础旋转片面寻求GDP的政绩观,将环保质量、环保规则的实验力度、环保的投入力度和人民群众对情况的得意度,纳入向导人的考核体系,以确保绿色GDP能发挥正常作用。对企业来说,要求①树立“零排放”理念、树立绿色价钱观,要不停向员工宣传绿色理念,这是创建绿色企业的思想基础;②要拟订绿色生长计划,拟订既切合客观情况厘革又有利于企业久远生长的推进企业绿色化的具体计划;③要尽快创建绿色生长机制,以推动绿色生长计划的实验。而对消耗者来说,要加大绿色消耗的宣传教诲力度,积极机引导消耗者的消耗行为,崇尚自然和绿色文化,杜绝“白色污染”,开心形成自觉节省资源、掩护情况的机制和社会气氛。

3.2加快制定促进循环经济生长的政策和规则

推动循环经济生长要寄托政策规则作保障,应尽快举行循环经济立法,明确把生态情况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大众管理领域。①加快拟订资源循环再生使用与综合使用的执法规则,特别是拟订节能、节水、资源综合使用等重点领域的专项计划,突出抓好地皮、水、能源、重要原质料的节省和综合使用;②创建健全种种废物接纳、废物资源充实使用制度,在税收和投资等要害对废物接纳接纳经济勉励措施;③加快绿色尺度的制定和完满,创建天下性绿色尺度体系;④完满种种配套措施,增长情况资本的束缚力。好比,可充实发挥税歇手段的作用,对有利于环保的行为实验减免税,对绿色产品实验低额税;可发挥财政手段的作用,设立专门绿色技能开发基金,重点支持废旧物品接纳处理和再使用技能的研究与开发。

3.3创建循环经济的绿色技能支持体系

为此,应该偏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①要增长绿色科技投入和举行知识创新,促进技能前进,这是环保型经济增长的源泉。我国现在科技前进对经济增长的孝顺率偏低,只能到达30%,大大落伍于发达国家。另外据统计,我国整个绿色技能创新投资只占黎民生产总值的0.7%,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投资规模,因此要团结我国的现真相况,不停增长绿色技能投入,举行知识创新。②积极探索资源使用循环化、资源消耗减量化的有用途径和要领。如大肆生长高新技能,推进生态工业园区、高新技能园区的配置,开发包括经济体系生态链技能、产业要害副产品使用技能、废弃物品的接纳与再生等产业技能在内的“绿色技能”体系。③全面实验ISO14000情况管理体系认证,大肆推进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一种看重生产全历程控制、在源头警备污染的防治要领。实现清洁生产,首先要树立崭新的生态伦理观,其次要积极尝试和推广绿色计划、生态工艺和技能评估,并不停地增强黎民的生态意识。只有这样,才气保证在经济实现增长的同时,到达团体情况掩护的目的。④政府应当积极支持那些走在生态科技前线的企业。如对实验绿色谋划的企业赐与优惠贷款、赠款、补贴。同时,要积极破解那些如饥似渴的生态科技困难,如保障人体健康的污染防治技能、生态监测预警的科技体系等。总之,要凭据循环经济的理念,配置切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绿色技能支持体系,不停探索生长循环经济的有用途径。

参考文献

1焦必方.环保型经济增长—21世纪中国的一定选择[M].上海:复旦大学出书社,2001

2刘国光.中国经济远景阐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书社,2004

3董继斌.绿色GDP与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配置[J].经济题目,2005(1)

4张太海.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企业[J].经济管理,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