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护士急诊论文

护士急诊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0 14:54:07

护士急诊论文

护士急诊论文第1篇

第二五四医院急诊急救康复中心 天津市 300000

【摘 要】目的:探讨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对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影响。方法:筛选2011 年1 月至2013 年1 月XX 省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班50 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专科护士进行理论、技能测试评价护士核心能力,对所有护士进行理论结合临床实践的形式进行规范化培训,培训时间为2 个月,培训后再次进行核心能力评价,比较所有护士培训前后核心能力评分并研究专科护士培训对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影响。结果:培训后核心能力总分及评判性思维与科研、临床护理、专业发展、教育与咨询、领导能力、人际关系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培训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诊急救专科护士进行强化培训可显著提升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对改善专科护士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紧急事件处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急诊急救;专科护士;技能培训;护理核心能力

护士的核心能力对提高医院竞争优势、改善医护服务质量及降低医疗成本具有重要作用, 国外对于专科护士的研究较早,我国是近年来才重视对护理人员的专科培养,并且受我国医疗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急诊急救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并不理想,因而切实提高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本组研究旨在探讨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对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1 年1 月至2013 年1 月XX省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班50 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护1 例,女护49 例,年龄在24 岁~35 岁,平均年龄(29.5±2.3) 岁,本科12 人,专科21 人,护士5 人,护师8 人,主管护师4 人,其中有15 人参加过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学习。

1.2 培训方法

采用理论学习结合临床实践的形式进行急诊急救专科培训:

1.2.1 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分为集体授课与网络学习两部分,集体授课于医院阶梯报告厅进行授课,由我院优秀自身护理人员进行理论讲授、病理分析,并通过小组学习等方式讲解急诊医学与护理学、急诊分诊、急诊室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急诊监护等。网络学习主要以自主学习为主,以网络群聊方式进行实时沟通,自主查找文献或观看相关护理专业视频,并要求书写阅读、观看心得。

1.2.2 临床实践

安排学员在医院急诊抢救室、急诊监护室、急诊内科、急诊观察室进行见习,临床实践包括带教老师现场示教、学员练习、小讲课、集体练习、心得交流、问题反馈等方式,要求学院在争取患者及家属同意后积极进行医患交流及实际操作,事件过程中要求学院记录时间心得,并通过查找资料结合心得的形式撰写实习小结论文,并在培训结束前进行答辩报告。

1.3 观察指标

于培训前及培训后对专科护士进行理论、技能测试评价护士核心能力,采用全方位测评注册护士核心能力的自评量表(2005),共分为7 个维度,58 个条目。采用Likert 5 级制计分,由完全无能力到很有能力分别计0 分~ 4 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IBM spss 19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应用表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培训后核心能力总分及评判性思维与科研、临床护理、专业发展、教育与咨询、领导能力、人际关系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培训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3 讨论

目前国内外临床研究对于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架构主要为提供临床护理能力、领导决策能力、教育指导能力与科研能力,其中临床护理能力是护士核心能力的重点[2]。

而通过回顾分析可知,我国医学院校或护校培养的专科护理人员临床护理技能严重缺乏,而领导决策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更是严重不足,而通过培训护士急诊急救工作中需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一方面提高了急诊专科护士的临床操作技能[3];另一方面使其有机会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在平等、融洽的气氛中分析、讨论和交流,共同寻求解决病人实际问题的方案,有助于提高急诊专科护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临床护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而通过模拟、实战演练等方式模拟应对批量伤员等突发事件,指导护士制定有效应对措施,充分发挥团队力量,维持急诊护理工作的有序、高效[4],确保急诊绿色通道的便捷、畅通。

综上所述,对急诊急救专科护士进行强化培训可显著提升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对改善专科护士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紧急事件处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菲, 叶茂, 代颖. 不同工作年限护士核心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15-17.

[2] 黄亚兰, 尹红, 徐俐文, 等. 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自我评估与培训需求的调查[J]. 护理研究,2011,25(1B):122-123.

护士急诊论文第2篇

目的探讨急诊科年轻护士规范化培训的方法。方法成立培训小组,采用集中理论授课、单项操作训练和整体合作训练的方法进行培训,并通过理论考核、单项操作考核及整体合作能力考核检验年轻护士培训的效果。结果17名年轻护士理论考核、单项操作考核及整体合作能力考核的合格率,分别由培训前的70%、76%、47%提高到100%、100%、88%,病人满意度由培训前的89%提高到95%,医生对急救护士抢救配合满意度由培训前的74%提高到92%。结论急诊科年轻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是保证急诊护理工作正常进行的关键,是急诊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急诊;护士;培训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交通事故和各种意外事故越来越频发,急危重患者也大量增加,急症抢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但由于急诊工作的高风险、高压力等特殊性,使得急诊护士不断流失,导致急诊护士普遍年轻化,护理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如何提高急诊年轻护士的应急工作能力,确保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我院于2009年成为省急救中心的网络医院,2010年4月设立“120”急救站点,因工作量急剧增加,一年来我们共新招聘17名急诊护士,对急诊科新上岗的年轻护士进行了规范的培训,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培训对象为我院急诊科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新招聘的17名年轻护士,年龄18-28岁,平均25.3岁,急诊工作时间0.3-1.2年。文化程度:本科3人,大专4人,中专10人。技术职称:护师4人,护士13人。

2方法

2.1成立培训小组由护理部、急诊科主任和护士长及急诊科高年资的医生护士组成。

2.2培训内容及方法

2.2.1理论授课用3天的时间对年轻护士进行集中脱产学习,包括急诊科的相关制度及规定、急诊护患沟通技巧、急诊护士应具备的素质、常见抢救设备的使用及保养、常见急救药品的商品名、剂量、药理作用及注意事项、常见急救的程序等。

2.2.2操作培训分单项操作训练和整体合作操作训练。先由护士长和高年资护士用4天的时间进行单项操作培训,边讲解边演示,包括插管洗胃术、心电监护与心脏电除颤起搏术、心肺复苏、呼吸机的使用、静脉留置的操作、止血包扎固定等技术。之后按照目前科室排班的实际由两名护士同一名医生组成急救小组,用3天的时间进行整体合作能力的仿真模拟训练,重点培训定点抢救配合,做到抢救角色准确站位,准确执行各项操作,默契配合。

2.2.3考核模式由培训小组组织考核,对护士分别进行理论、单项操作、整体合作能力3个方面的考核。理论考核内容为培训过的基础理论和专科理论知识,单项操作考核为培训过的操作项目。整体合作能力考核由两名护士组成一个急救小组,抽取1种急危重疾病,分工合作,各负其责,仿真组合抢救,考核内容包括抢救程序、基础操作、专科操作、相关知识、综合素质。成绩均采用百分制,80分以上为合格,不和格者2周后给予补考。

3结果

通过两周的规范化培训后,17名年轻护士理论考核、单项操作考核及整体合作能力考核的合格率,分别由培训前的70%、76%、47%提高到100%、100%、88%,病人满意度由培训前的89%提高到95%,医生对急救护士抢救配合满意度由培训前的74%提高到92%。年轻护士很快进入了急诊科护士的角色,能胜任急诊科护士的职能,在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护理中与医生配合默契,提高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

4讨论

4.1急诊科护理工作特点及要求急诊科是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场所,具有突发性、多变性、复杂性等特点[1]。因此,要求急诊护士具备全面护理的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具有良好的独立工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沟通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这样才能确保急诊科护理质量与护理安全,提高病人抢救成功率。

4.2急诊护理队伍现状近年来,由于急诊护理工作高强度、高风险的性质和特点,高年资护士不断流失,急诊护理队伍不断年轻化,在复杂的抢救过程中年轻护士表现出来的抢救经验不足,遇到危重症时精神紧张,不知所措,机械执行医嘱和预见性、整体性全面观察病情能力不足以及护患沟通方面等等缺陷影响抢救的实效,还可能造成病人或家属不满意[2]。因此,为使年轻护士迅速成熟,提高急诊专科的素养,必须进行规范化的培训。

4.3规范化培训的优点急诊理论知识是否扎实、全面,是保证抢救成功的前提,娴熟的急救技能是保证抢救成功的重要环节,是体现和衡量急诊护理稳、准、快、有效的重要指标[2]。我们采用脱产集中专题授课、操作示范演练的方法,加强对急诊理论知识和常用急救技能的培训,提高年轻护士整体水平。在此基础上,我们分小组进行整体合作能力的仿真模拟训练,让操作训练考核与临床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使传统单项培训变为多项整体模拟培训,既体现了单项培训,又突出了每个项目间的衔接和人员间的配合,不仅能正确反映抢救过程中护士应急反应水准,同时更有助于培养年轻护士的急救应急能力,大大提高了抢救病人的整体实战能力。通过规范化培训后,年轻护士的急救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拓展和加深,各项急救操作和急救仪器的使用正确率和熟练度得到加强,抢救工作分工明确、职责明晰,配合默契,提高了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护理投诉、纠纷明显减少,病人满意度由培训前的89%提高到95%,医生对急救护士抢救配合满意度由培训前的74%提高到92%。因此,急诊科年轻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是保证急诊护理工作正常进行的关键,是急诊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护士急诊论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倦怠;急诊;护士;研究进展

1研究现状

护士作为在医院中数量最多也是最重要的群体,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常常导致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尤其是对于急诊科护士,急诊医学科(室)或急诊医学中心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通常急诊科患者具有发病危机、就诊时间、就诊人数和疾病种类均不固定的特点[1]。急诊科护理面对着较大的工作压力,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导致身体上的不适,产生职业倦怠情绪。急诊护士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工作因素和自我因素两大方面,只有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对策才具有可行性。

2急诊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2.1工作因素

急诊护士作为在第一线的护理人员,在医院这种人员和环境都很复杂的工作环境下,通常面临的都是面临着高强度的工作和较高的工作压力[2]。急诊护士作为在医院急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部门又常常需要应对很多突发事件如小范围爆炸、群体中毒事件等,都需要护士在处理时专业扎实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才能在工作中有条不紊。而在患者情况好转后常常感谢的是医生的医术精湛,而忽略护士起到的重要作用。护士在付出辛勤的工作后却得不到患者和家属的认可,其职业价值得不到尊重,贡献得不到社会认可,使得护士的工作积极性降低,产生倦怠情绪[3]。

2.2自我因素

急诊护士面临的工作压力非常大,这通常是因急诊护理工作特点对护士的工作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当突发的病患前往急诊科就诊,需急诊护士对其病情进行判断近年来,群众对医疗技术的信心越来越大,期望越来越高,要求急诊护士对病情的准确判断,这对急诊护士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并且,高精尖抢救仪器层出不穷,都要求急诊护士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和知识,护士在繁重的工作中还需要找时间不断充实自身[4]。护理工作者多为女性,除了工作外她们可能担任着家庭中妻子、母亲、子女的角色,既要工作还要照顾家庭老人、教育孩子,家庭角色和工作角色产生强烈的冲突[5]。

3急诊护士职业倦怠的预防对策

3.1争取医院和社会的支持

针对急诊科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医院应该在政策和制度上给予急诊科一定倾斜,例如对在急诊科表现优异的护士人员予以晋升或者相应的物质奖励;在薪资制度上增加夜班的津贴和岗位补助,加强急诊科的安全管理,确保医护人员安全。为医护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合理的晋升空间[6]。加强社会对医护人员的重视和尊重对预防急诊护士职业倦怠也具有重要意义。使护士在工作岗位得到尊重和理解,增加职业热情,此外国家法律也应该增加关于急诊科建设的法案,通过相关法律条文的设立维护急诊护士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争取通过社会各界的投入改善当前急诊护士现状。

3.2改善护士自身素质

由于急诊科病人状况多样化,因此急诊护士需要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护理经验才能更好的胜任该工作,这就要护士提高自身能得业务能力和水平,构建更稳定的医疗体系。同时护理人员也应该学会对自我状态的调节,对当前工作现状进行正确评估,降低对职业的期望值,积极面对职业倦怠情绪,尽量让自己在工作中感到充实和成就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有研究显示对护士进行正念减压法可以有效降低其职业倦怠感,及时的疏导和沟通,对改善不良情绪均具有重要作用。

护士急诊论文第4篇

关键词:团队文化建设;急诊护士;核心能力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12月参加急诊护士核心能力常规培训方案进行培训的24名就职于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护士作为对照组,其中女性20名,男性4名;平均年龄(31.5±3.6)岁;学历:本科以上学历13名,大专学历11名;能级:N1级护士6名,N2级护士12名,N3级护士6名。将2015年1-12月对24名就职于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护士作为观察组,其中女性20名,男性4名;平均年龄(31.3±4.1)岁;学历:本科以上学历14名,大专学历10名;能级:N1级护士6名,N2级护士12名,N3级护士6名;采用团队文化建设融入在急诊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方案进行培训。两组护士性别组成、年龄、学历及能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融入团队文化建设的急诊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方法1.2.1团队文化建设方法1.2.1.1价值观的确立文化核心价值观与愿景科室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医院员工在岗工作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基础,任何组织的成功都是共同的价值观对员工的维系[3]。愿景为团队指明方向。本研究通过头脑风暴法确立了急诊护理团队的核心价值观为:团结、专业、进取、高效;愿景为:让团队更卓越,让患者更满意。强调在工作中,急诊护理团队要团结协作,共同进取,共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为患者提供高效、专业的护理服务。在科室环境布置、各种会议、活动中强调,让确立的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团队价值评判标准。1.2.1.2制定硬性保障机制以培训计划为蓝本,科会为契机,完善相关硬性保障工作。(1)确立科室文化核心成员小组:以急诊科护士长为组长,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及科室带教秘书为小组成员,小组成员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科室实行APN团队式排班,组长由核心小组成员担任,并且均为N3级护士,组员为N2、N1级护士,形成老、中、青梯队。(2)建立科会制度:培训模式以科会为切入点,明确硬性的“约束力”,在医院制度下制定科室科会相关制度。将护士需要共同遵守的东西明确化、有形化,让护士的行为有章可循。(3)建立并规范科会流程:明确科会培训内容,同时也凸显出团队文化氛围,具体培训形式可有:团队形式的应急预案演练、团队式床边护理查房、组长主持组员参与的团队形式疑难病例讨论等等。在流程中注重文化环节的设计,可有生日祝福、正能量传递、积极向上的工作感悟的传播,将科室文化融入到培训中去。1.2.2制定护士核心能力培训计划由核心成员小组制定护士核心能力培训计划,主要涵盖急诊护士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专科知识与技能、应急能力、教育与沟通能力、相关制度执行能力五大模块。1.2.2.1主题月学习根据急诊六大病种、常见病种、上一年的培训需要确立每月培训主题。一种形式为科会主题业务学习讲座,由组长主持,小组成员参与;另一种形式为围绕本月主题,在科室信息平台上传学习内容,每周二提问,作答方式为分层次回答,组员回答组长补充。此方案充分体现出团队合作精神,进一步提高团队的知识的夯实,也培养了组长的教学能力。1.2.2.2案例讨论团队遇见疑难、少见病例,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主持,成员参与,组织全科在科会上进行疑难病例的讨论、分析及总结,将专科知识进一步拓展。遇到失败案例,与全科护士在学习中反思,同时将情感加入讨论环节,激发护士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由心灵深处得到启发。对于低年资护士,遇到典型的疾病抢救,组长组织团队内护士复习及知识延伸,以达到专科理论与实践的互相促进、提高,也进一步实现了教学相长,达到老带青团队能力提高的目标。1.2.2.3应急演练形式为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主持,成员参与,围绕培训计划实施,选择近日需求高或薄弱环节进行团队式应急演练。要求演练前组长负责分工协调,撰写剧本,分角色扮演,组长开场介绍,终场总结并汇总成文字材料。在演练结束后,由其他小组进行点评。此方案为进一步提高全科护士应急能力,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更是提高了团队内的凝聚力。1.2.2.4团队临床能力比赛以核心成员小组为策划组,以急诊六大病种、常见病种为比赛内容,定期组织团队形式的核心能力比赛。核心成员赛前进行策划并分工,将比赛策划书提前上传至信息平台,及时解疑答惑。比赛准备期积极参与并组织护士训练,给予鼓励与指导。比赛过程中,负责协调工作,汇总图文材料,发表新闻稿。比赛中以实际临床情境为背景,涉及到专科、基础知识及操作应用能力、急救护理思维、应急能力、护理文件书写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对护士个人、团队都是一个提升的过程,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1.2.2.5团队式SBAR交接班模式由于急诊护理工作的特殊,急诊医务人员数量多,交接班频繁,然而交接班是一个高风险的沟通过程,如有疏忽威胁到患者安全[4]。同时交接班质量也是护士个人核心能力及团队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急诊交接环节涉及部门较多包括了急诊-病区、急诊内部各模块间(院前-抢救-留观-EICU-急诊病房)、抢救室内部。往往抢救室内部交接班是薄弱环节。本研究组采用团队式标准化交接班,交接班革新为小组对小组交接。组长之间互相交接抢救室概况:患者数量、病情级别及分管护士、特殊事件,接班组长根据患者病情将组员分人到床;随后,组员以标准化沟通形式及查检表交待病情,接班组员对不清楚的环节进行询问,双方组长进行补充并强调护理重点。标准化沟通形式,是指现况(Situation,S):描述当前情景,患者现在出现的问题是什么;背景(Background,B):提供一个简要的背景,患者疾病基本信息;评估(Assessment,A):采用最佳的判断,对患者做一个基本的评估(视、触、叩、听);建议(Recommendation,R):提出可以采取的行动建议,也称SBAR沟通模式。同时,也进一步厘清护理组长及组员管理患者的思路,提高了组长对组员的管理能力,体现了能级对应,增强了团队的核心能力及凝聚力。1.2.3注重文化氛围的培育1.2.3.1科室确立畅通的沟通途径文化核心小组成员定期召开会议,强调及传播科室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小组成员作为护士的代言人,及时保证信息的通畅;护士之间、护士与护士长之间保持通畅的沟通途径,有面谈、信息、网络等各种途径。1.2.3.2积极宣传,营造氛围科室内努力营造与核心价值观匹配的氛围,使得护士为充分认可,建立自己的使命感与归属感。积极加大正面人物、事件的宣传,在绩效管理中体现奖惩,优秀者推选为省级、市级专科护士人选。让护士具有紧迫感,为个人、为团队、也为责任主动去参与各种培训,不断学习与进步。1.2.3.3护士长发挥引领作用团队领导人是科室团队文化的工程师,要加强自身素养的培养,做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示范作用;倾听不一样的声音,允许“生态雨林”的存在,建立一种宽容的护理文化环境;为护士提供舒适、安全的工作硬件环境,在生活区提供便利、舒适的设施;让护士保持愉悦、阳光的心态,将护士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科室团队目标相一致,从而实现个体与团队的共同进步。1.3评价指标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护士核心能力及护士工作满意度等工具对培训效果进行分析。一般自我效能感,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测量,该表最早由心理学家RalfSchwarzer教授编制,目前已被翻译成至少25种语言,在国际上广泛使用,中文版由张建新翻译并使用。该量表共10个条目,每个条目均为1~4分,总分为40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感越高。护士核心能力采用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评价量表,是2005年发展的一个全方位测评注册护士核心能力的评价量表。该量表由7个维度,55个条目组成。量表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评分,总分为220分。分数越高,能力越强。护士工作满意度采用美国学者创建的卡劳斯克/米勒满意度量表(MMSSS)。该量表包括8个维度、31个条目,按Likert5级评分法评分,总分为155分,得分越高,表明护士职业价值观越好。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采用两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护士培训前后得分比较经培训后对照组护士核心能力、一般自我效能感及护士工作满意度均未得到明显改善,分析原因可能与传统培训模式死板,内容枯燥等原因相关。

3讨论

3.1改变了急诊护士核心能力培训的着力点从文化建设角度考虑护士的精神层面,从马斯洛层次理论满足护士更高一级的需要,树立护士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将价值观精髓融入护士内心,让护士从“我不得不去做”转化为“我要去做”。3.2巧用“软力量”,从关注急诊护士团队着手采用多形式、多样化的团队式培训,让团队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团队内部建立学习氛围,充分发挥组长的引领作用,从而带动与鞭策护士主动去学习并进步。护士在一个良性竞争的团队中,更加有责任感、荣誉感、归属感,能力得到激发[5]。3.3护士长做好引领者急诊科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同时接待的患者也是病情急、危重,家属情绪波动大,护士面临的压力高、挑战大。团队支持尤为重要。护士长是科室团队文化的工程师,注重自己的言行,对护士的关心与沟通。在团队内出现有悖于团队价值观事件时,谨慎处置,刚柔并济。做好团队的引领与维护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91-98.

[2]杨亚萍.培育科室文化打造优秀团队[J].中国医院,2008,12(3):57-59.

[3]吴欣娟.护理团队文化建设与管理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6):8-9.

[4]RossCT,SeupaulRA.Minimizingmedicalerror:Standardiza-tionofpatienthandoffintheED[J].AmJEmergMed,2011,29(5):567-568.

护士急诊论文第5篇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护理工作的常见风险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急诊护理工作进行分析,研究期间发生的护理风险,并提出防范措施。结果:2010年1月-2011年12月,共发生急诊护理差错12例,急诊护理纠纷10例,护士职业风险发生8例。结论:急诊护理工作是一项高风险工作,其发生原因较多,需要积极给予防范措施。

【关键词】急诊护理;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918-02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为医院的工作窗口,其工作环境特殊,工作方式特殊,且收治的患者具有综合性,病情复杂,需要护士给予急诊抢救[1]。也就是说,急诊护理风险的发生率较高,需要积极给予防范。为分析我院急诊护理工作的常见风险,提出积极预防措施,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急诊护理工作进行分析,研究期间发生的护理风险,包括两年内出现的护理纠纷、护理差错。

通过查找国内外近几年的文献,积极学习其他科室的管理方法,提出预防风险发生的措施。2.结果

2010年1月-2011年12月,共发生急诊护理差错12例,急诊护理纠纷10例,护士职业风险发生8例。22例护理风险主要包括:5例抢救器械及抢救药品准备不充分,5例护士对专业的急救技术操作不熟练,不熟悉洗胃机和呼吸机的使用等,4例护士与患者沟通及交流不充分,3例护士未严格进行三查七对制度,5例抢救记录书写不及时。

护士职业风险发生8例包括:护士被传染疾病不确定患者穿刺针刺伤5例,3例患者家属暴力事件(辱骂)。3.讨论

急诊患者的病情较为复杂,其病情变化较快,且有较多急危重症,其家属的心情较为紧张和烦躁,因此需要急诊护士有较好的应激能力和急诊抢救技术,并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与医疗卫生工作者的矛盾上升,其护理纠纷的发生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

3.1急诊护理风险常见因素。我院通过研究发现,急诊护理风险主要包括护理风险和护士职业风险。护理风险方面,抢救仪器和药物准备的不足,会导致护理工作的进程受到限制,延误最佳的抢救时机;护士对急诊技术的操作不够熟练,其动作缓慢,会导致对危重患者的评估能力不足,一旦出现紧急情况,无法进行急诊的抢救处理,直接影响医疗工作质量;护患之间的沟通不当,则会导致患者和患者家属对医院的制度不理解[2],发生情绪急躁等情况,造成纠纷发生;此外,部分护士对三查七对不重视,对护理记录不重视,导致其处于被动情况[3],失去患者信任。

护士职业风险方面,急诊患者由于需要紧急进行抢救,护士的护理操作时间往往快于传染病检测结果,一旦有高传染性疾病患者,如梅毒等,当护士不够重视出现针刺伤等,会造成自身感染;而急诊科患者和家属往往求医心切,一旦不如意就会出现情绪激动,有敌意,而其多将此情绪向医生和护士发泄,造成暴力事件的发生。

3.2急诊护理风险预防措施。针对我院的分析结果,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点对风险进行防范。首先,护理管理者要加强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积极增强护士的法律意识,组织其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纠纷防范及对策》,并将风险预防贯穿到护理工作中,制定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并注意增加其应急能力[4]。

其次,科室需要制定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包括入院前的急救制度、交接班的制度、查对制度等,并积极寻找出科室存在的护理风险。

第三,要保证急救的器械和药品完好齐全,护士每日早晚进行交接班,检查所有仪器及药品,专人负责清点和检查,并为仪器建立档案。

第四,要制定各级护士的培训考核计划,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岗前培训方式,要求对护师和高年资的护士做好帮带工作,护士要熟练地掌握正确的心肺复苏和气管插管等方式,熟练使用各种仪器。将培训与考核相结合。

第五,要加强护患沟通方法,以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使护士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建立咨询台,做到患者就诊时有询问、有接待,并规范使用文明用语。对少数民族,尽量寻找会方言的护士与其沟通,在就诊的高峰期,要做好分诊和分流的工作。耐心地向患者介绍病情和诊疗的方案等。要加强医护的配合方法,提高抢救的效果。

第六,针对护士的职业风险,我们要求护士在抢救工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注意自我防护,对有暴力倾向的患者,护士要有高度的耐心,妥善处理,有效地化解矛盾。一旦紧急情况出现,要及时呼叫总值班等,防止冲突出现。

总之,急诊护理工作是一项高风险工作,其发生原因较多,需要积极给予防范措施。参考文献

[1]赖开兰,钟美声,陆青,等.循证护理在急诊护理风险管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0):73-74.

[2]叶维雅,陈妙霞.急诊护理中的暴力风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8):68-69.

护士急诊论文第6篇

关键词:PDCA循环法;急诊科;护士培训

急诊科是处理急危重患者的临床一线科室,其接诊患者病情急、病种类别多,治疗和抢救过程复杂等,针对特殊性,要求急诊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急诊护理素质。我院是一所县级综合二级甲等医院,急诊科主要由院前急救;急诊抢救;急诊留观;门、急诊成人、小儿输液组成。每年新进的护理人员较多,为了让新入科的护士适应新的环境,熟练掌握急诊科相关专业知识和急救技能,更好的适应急诊科的工作,我科于2012年开始实施PDCA循环法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4年入科的所有护士36名,将其定为观察组,对照组为2009年1月~2011年1月入科的所有护士15名。

1.2方法

1.2.1计划(P)根据护理部的要求,制定急诊科新护士的培训目标及考核要求。

1.2.1.1培训目标培养护士良好的职业道德,慎独及敬业精神。①熟悉急诊科工作环境,掌握各种规章制度和各班职责并认真履行。②掌握急诊科输液流程,急、危重症患者的处理流程,急诊分诊流程,院前急救流程,“三无”的处理流程等。③熟练掌握基础护理操作和急诊专科操作技能。④掌握急诊科常见药物注射方法、常用剂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⑤熟练掌握急诊科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⑥掌握科内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表现、病情观察及急救处理。⑦掌握常见留观患者的病情观察,120转运途中的安全管理及急诊转运途中的安全管理。⑧掌握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⑨掌握急诊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原则

1.2.1.2培训方法 实施一对一带教,主要由N3级护士负责,其他护士辅助。①示范培训。②小讲课。③自学。

1.2.1.3培训内容 ①通过带教老师传、带、教,和其他护士指导,能独立完成每班工作,提高基础护理操作技能。②通过教学组长和带教老师的讲解,熟练掌握除颤仪、监护仪、心电图机、电动洗胃机、简易呼吸气囊、呼吸机、快速血糖仪使用。③通过跟随带教老师出诊和老师讲解,掌握急救车上仪器、物品使用;急救患者的处理流程,“三无”患者的处理,掌握院前急救技术,120转运途中患者的安全管理。④通过护士长、教学组长及老师的讲解和演示,掌握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洗胃术及相关知识、溺水的急救、气道异物阻塞的处理、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主动脉夹层的急救处理、各类休克的特点及急救、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急救及相关知识、双硫仑样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急诊科常见留观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急诊常用药物的作用与注意事项、急诊相关工作流程。⑤参加科室每月业务学习,三基操作及专科操作培训。

2.1.4培训时间 1年。

2.2实施(D)

2.2.1入科第一天由护士长接待,介绍本科室新护士培训的计划,目标及考核要求;科室规章制度;各班职责;相关工作流程,安排带教老师。

2.2.2每周由护士长或教学组长讲课,讲课的内容为急诊患者的的分诊,急诊科常见危重患者的临床表现、抢救及病情观察;急诊常用药物的作用与注意事项,急诊常见留观患者的病情观察,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120转运途中的安全管理,急诊转运途中的安全管理等,入科第2 w由教学组长培训本科的专科操作。1个月后进行情景模拟的演练培训,设置不同的场景和案例,要求护士反应达到最快[1]。

2.2.3参加每月科室组织的业务学习及临床病例讨论。

2.2.4自学《基础护理学》和护理部下发的《护理管理手册》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2.2.5要求新护士随身携带笔记本,随时记录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疑问,新护士在培训期间固定一对一带教,实行跟班制,要求老师在临床带教中做到多讲解,多示教,多提问,多鼓励,充分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2.3检查(C) N1级护士培训周期为1年,在培训期间,护士长每周晨会提问,每月底进行一次理论及专科操作考核,每季度参加医院组织的季度考核,每年底参加医院的年度考核。并将每次考核的成绩记录在护士个人的手册上。

2.4处理(A) 对于考核合格的新护士进行下一阶段N1级护士的培训,考核不及格者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下一个PDCA循环培训,直至培训合格为止。

2.5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资料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见表1

4 讨论

PDCA循环法是个大环套小环,一环扣一环的制约环,在临床年轻护士的培训中我们遵循PDCA循环法即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程序,可及时发现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及方法,解决现存或潜在的教学问题。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新入职的护士3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其实施一对一带教,①示范培训。②小讲课。③自学。主要由N3级护士负责,其他护士辅助,培训时间为一年。通过一年的培训,观察组的护士理论考试、专科操作考试、基护操作考试成绩均优于对照组,组件对比有显著的差异。综上所述,对急诊科的新护士使用PDCA循环法进行培训,可以使带教能力及效果直线上升,提高了护士基础理论、基护操作及专业能力,提升了护士的应变能力及了患者的满意度,是临床新护士培训中行之有效的方法。

护士急诊论文第7篇

【关键词】急诊护士;核心能力;分层培训

继续教育是构建护士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1],在护理人才培养、护士职业生涯发展及护理队伍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2-3]。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不断深入及护理岗位分级管理的深化改革,护士培训的重点转向了以能力为基础的分层培训,使各层级护士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发展并获得最优化组合,而对护士实施分层培训也是决定培训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的决定性因素[4]。急诊护士是应对急、危、重及难预测事件的一线人员,需要不断学习高强度的专业知识及技能[5],而分层培训是适应护理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6]。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急诊护士工作为基础,以核心能力提升为导向,科学合理地构建急诊护士分层培训模式,以期对急诊护理工作的开展起到有效地改善作用,为急诊专科护士规范化分层培训裨补阙漏。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科由院前急救、院内急救、EICU、急诊内科病房、急诊创伤外科病房及留观病房6个护理单元组成。选取2016-01—12在岗护士112名为培训对象。其中男性16名,女性96名;年龄22~41岁,平均年龄为(30.85±3.04)岁;初级职称74名,中级职称38名;硕士6名,本科48名,专科60名;护龄≥10年20名,5~<10年32名,1~<5年46名,<1年16名。

1.2方法

1.2.1护士分级国内针对护士分层的划分尚无统一标准[7]。因此,本研究在借鉴相关分层标准上结合本院护理部制定的护士分层标准和急诊护士成长特点,按照工作年限、学历、职称、个人工作能力及综合技能水平将急诊护士分为5层级(N0~N4)。N0级即工作1年内的护士。掌握基本临床知识与技能,在带班老师指导下能完成常规护理工作,掌握急诊工作流程、操作技能和常用仪器的使用,独立胜任病区各班护理工作。N1级即专科及以上,工作1~5年的护士或护师,具有N0能力。掌握专科基本急救技能及基本知识,独立胜任急诊科一个病区以上各班护理工作。N2级即专科以及以上,工作10年及以下的护师或工作5年及以下的主管护师,具有N1能力。熟练掌握基本临床护理知识与技能、专科急救技能与知识,胜任两个病区以上各班护理工作,参与病区管理与临床带教。N3级即本科及以上,工作大于10年的护师或工作大于5年的主管护师,具备N2能力。掌握危重疑难患者的护理知识与技能,具有组织抢救、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胜任三个病区以上各班护理工作,承担主要带教和科研工作。N4级即本科及以上,工作大于10年的主管护师或不限工作年限的主任或副主任护师,具备N3能力及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熟练掌握相应专科的疾病临床诊断、治疗,组织协调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解决复杂的护理专科问题,指导教学及科研,承担学部内教学授课。1.2.2成立培训管理小组由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及带教老师共同组成,负责急诊护士分层培训的开展及考核督导工作。1.2.3培训目标在满足不同层次急诊护士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培养急诊护士的核心能力,使不同层次的急诊护士有能力按照工作岗位要求的标准完成相应的工作和任务,提高其核心能力,形成合理的急诊护理人才梯队,有效促进急救护理工作的开展。1.2.4分层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的制定按照《急诊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等级医院评审标准的要求、以“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8]为框架,结合前期调查所得护士需求及培训目标制定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实践、评判性思维、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及专业发展能力。1.2.4.1N0级护士对新入职护士进行为期2个月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为规章核心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基本知识和技能、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集中强化训练,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独立上岗。在急诊科新入职病区进行为期2年的培训。1.2.4.2N1级护士重点培训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专科基本急救技能及知识,急救仪器的操作与维护,护理文书书写能力。熟练掌握急诊常见病的急诊流程,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特点,掌握沟通技巧。在急诊科内2个病区进行为期1~2年的轮训,以急诊抢救室、EICU等为轮训重点。1.2.4.3N2级护士重点培训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抢救医护配合,突发事件的处理,临床带教能力,护理科研相关知识。在急诊科内2个以上病区进行为期1~2年的轮训,以急诊抢救室、EICU等为轮训重点。1.2.4.4N3级护士强化该阶段护士的急危重症医护配合模拟训练、急救知识更新、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临床带教、质量监控能力,提供外出进修学习及培训机会,了解前沿知识和技能。在急诊科内3个以上病区进行为期1~2年的科室轮转。1.2.4.5N4级护士此阶段的护士为急诊专科护理专家,培养重点为急诊专科护理教育、培训、科研、团队管理与质量监控能力,提供外出参加交流及培训机会,了解学科发展前沿信息。在急诊科内3个以上病区进行为期1~2年的科室轮转。1.2.5师资队伍根据培训课程内容,科室确定以护士长、优秀临床带教老师、急救技术骨干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并集中对其进行“教学设计”的培训,授课老师根据教学计划及护士层级需求,合理制订授课内容及授课形式并交由管理小组审核。1.2.6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及形式要根据不同层级护士需求及培训目标,力求多元化。有集中理论授课、疑难问题答疑、疑难病案讨论等,有小组操作培训、情景模拟、情景再现、经验分享等。培训时间每周一、三、五下午4个学时,时间为3个月,共计150学时。各层级护士除特定培训课程外,可自行根据岗位需求和核心能力要求选择相应的课程。轮转期间,高层级护士负责低层级护士的临床带教,及时给予指导。

1.3评价方法

1.3.1理论、技能考核理论考核范围为培训内容,技能考核内容为常规技术项目+急救技术项目,共2项。技能评分标准依照《河南省人民医院急救技术操作评分标准》。急救技术考核成绩为两个考核项目的平均成绩。理论考试80分合格,常规技术和急救技术均是90分合格。1.3.2核心能力测评采用Ming等[9]编制的注册护士量表进行测评,该问卷共包括58个条目,7个维度,即评判性思维、临床护理、专业发展、教育与咨询、领导能力、人际关系、法律与伦理实践。采用Likter5级计分法,从完全无能力到很有能力依次计分0~4分,总分越高代表自评护士的核心能力越强。在本次调查中该量表7个维度的Cronbach'α在0.804~0.862,总体Cronbach'α为0.853,具有较好的信度。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实施分层岗位培训护士考核成绩及核心能力与前一年同期常规培训护士考核成绩和核心能力分值分析比较(表1~2)。

3讨论

3.1分层培训可有效提高急诊护士的培训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分层岗位培训可有效提高急诊护士的培训效果(P<0.001),这与国内相关学者研究结果一致[10]。成人学习理论表明,成人学习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能立即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是其学习的主要动力[11]。分层培训内容的制定遵循护士成长需求,着眼于当前的需要,同时针对不同急诊护士层级及岗位要求而分别有所侧重,因而可以有效激发急诊护士的内在学习动力。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动性,提高护理人员获取知识的效率,提高培训效果,更趋向于达到培训的目的,实现启发和引导护士自身发展的用意。此外,作为顺应护理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的一种继续教育模式,分层培训既满足护理人员个体需求,也能满足组织发展的团体需求[12]。

3.2分层培训可有效提升急诊护士的核心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分层培训可显著提高急诊护士的核心能力(P<0.001),与相关学者研究报道一致[13]。护士核心能力是保证质量、安全从事护理工作所需要至关重要的能力[14]。急诊科护士通常需要在高挑战性的护理环境中完成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对护士所具备的能力提出了全方位要求。在急诊临床护理工作中,除具备临床基本护理能力外,还需要评判性思维、人际沟通、法律与伦理实践等能力;在职业生涯和急诊学科发展上,教育与咨询、领导能力、专业发展等能力也必不可少。分层培训可针对不同层级护士的能力需求,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培训,提高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应对能力,有效促进专业能力发展[15-16]。本研究数据同样证实,目标明确、循序渐进、各有侧重的分层培训,可有效提升急诊科不同层级护士的核心能力,优化其能力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缩短急诊护士的培养周期,最终保证服务质量,促进自身成长和急救护理学科的发展。

护士急诊论文第8篇

【关键词】急诊科;专科护士;能力;探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766-02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健康需求也逐渐提高,对急诊急救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另外由于急危重病人的特殊性、复杂性、紧迫性,对急诊科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特别是在基层医院,对急诊科投入相对较少,护理人员配备不足等,急诊科护士能力、素质尤为重要。培养急诊科专科护士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1 急诊科专科护士应具备的能力

1.1 首先要有扎实的专科护理能力

扎实的专科护理能力是成为专科护士的先决条件和核心能力,急诊科设备多,急救技术使用频率高,病人病情急、危、重,时间紧迫,这就要求专科护士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操作技能的掌握都应比普通护士扎实,急诊专科护士首先要有一定的资历,具有较长时间的临床实践经验,通过实践过程的积累和沉淀,他们的专科知识要比别人懂得多,技术要比其他人强。做为直接护理者,专科护士的高效护理、实践角色最重要的价值就是能为病人提供更高质量的急救护理服务。因此,急诊科专科护士必须首先要具备扎实过硬的抢救知识和技能水平,并以此为核心进行其他能力全方位的发挥。

1.2 要具备果断的决策能力

决策能力是根据问题或目标做出合理正确的符合病人利益的决策,专科护士的决策力往往建立在长期自主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由于在临床一线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实践和积累。他们能够运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对病人病情做详细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思考后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并利用熟练的技能进行相应的处理、解决问题,必要的时候给医生合理的建议。急诊科病人大多是危、急、重症患者,急诊科专科护士只有具备了敏锐的观察力,不论是在知识还是技能方面,都要有充分的积累和把握,才能够及时准确的判断病人的疑难情况,在此基础上做出决策,为病人解决问题。

1.3 应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

急诊科面对人群复杂,性质特殊,除了对病人的病情处理外,还要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在进行病人的管理过程中专科护士起着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她常常需要在病人、病人家属、医生、医技及其它团队成员之间进行多方沟通:一方面要全面掌握病人的情况,包括疾病的进展,心理状态及家庭支持现状等;另一方面为医生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最后根据病人的情况,用清晰、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整合病人可利用资源,将医疗决策、疾病管理知识和技能教育落实到病人身上,并协助联系相关医技科室、药房等环节。为病人节约时间,尽快得到诊治。这就需要专科护士发挥自已的协调能力,要做大量的多方沟通和协调工作。因此急诊科专科护士的服务对象和工作任务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所以急诊科专科护士要能够有条不紊的应对才能得到病人和团队合作者的信任。

1.4 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

急诊科病人大多都是急、危、重患者,每抢救一位患者都要多方合作,而且突发事件多,没有规律性,面对日常事物多而杂,这就要求专科护士承担着不同形式的管理责任,具体表现在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两个方面。在抢救病人时,他们既是一个具体实施者也是这个抢救团队的组织者,并根据病情与医生协商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制定抢救方案,尽早组织实施。急诊科专科护士还承担着协助护士长管理角色,这就对她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投入到专科领域为病人提供高水平的护理服务,带动专科梯队成长和利用,同时还兼顾病房其他事物的管理责任,常常要面临病人管理、病房管理和团队管理的多重任务,要管的东西很多,如各种类型的病人要管理,相关的数据要管理,抢救仪器设备要管理,抢救环境要管理,护际关系要管理,还要做好传帮带,帮助其他护士,协助完成护理部及医院下发的工作任务。这一切都要求急诊专科护士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要具备比其他护士更加突出的管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各种形式的多方面需求,将各类事物及时处理、有效管理,确保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护理服务及医疗团队的治疗方案得到安全有效的落实,促进医护患多方沟通,提高工作效率。

1.5 应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急诊科病种复杂多样,有的甚至病史不详,全靠医护人员自行判断,所以这就要求专科护士在完成临床护理工作任务的前提下还应表现出比普通护士更加强烈的学习愿望,并善于利用各种学习机会,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搜集专业信息。并通过随医生查房,参加医生讨论会等方式学习专科知识充实自已,还应关注本专科领域的发展动态,把握专业新动向。在医疗保健知识更新加速时代,专科护士自已应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的自主学习,才能保持自身专科护理知识更新的敏锐性和把握能力,掌握最新的专科理论知识和技能,为病人提供更加高质量的先进的护理服务。

2 讨论

2.1 急诊专科护士应具备的能力不仅具有普遍性也是成为急诊专科护士的基本条件

急诊专科护士所应具备的能力是在较长时间的临床和专科护理实践中不断积累而获得的,有了扎实的专科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科技能 ,为抢救病人解决了普通护士甚至医生也无法解决的专科疑难问题,因此急诊专科护士受到了病人与同行的认可,也大大提高了急诊科工作质量和抢救成功率,所以,当前基层医院应该重视专科护士的培养,并将现有条件下具备急诊专科能力的护士有效利用起来,实现专科护士更高层次的价值体现。

2.2 急诊专科护士应具备的能力具有综合性

急诊专科护士不仅仅是专注于医嘱的执行,往往需要承担更为自主和复杂的角色任务,要求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多方协调,为抢救病人争取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所以急诊专科护士要具备各项综合能力,才能满足病人全方位的护理需求,满足团队合作要求,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

2.3 急诊专科护士应具备的能力应成为准入的标准

专科护士的能力表现存在相通之处,且她们各方面的能力存在相辅相成,所以急诊专科护士的选拔和准入没有统一标准,仍以学历或经验的单一要求居多,所以,培养和选拔急诊专科护士要以实践现状为基础,综合考评综合能力,为专科护士的规范选拔和培养提供参照依据。

3 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当今国民经济日趋增长,人们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正确消费意识也日趋增强,医疗护理投诉逐年增多,医患矛盾不断升级,医疗诉讼实行举证倒置,广大病人的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这对医护工作者的服务态度、技术水平、沟通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而且急诊科是医院抢救病人的前沿阵地,急诊工作性质特殊,社会性强、随机性强、可控性小、多学科性、任务繁重、时间紧迫、急救环境差、责任重大【2】,特别是房县人民医院急诊科还担负着房县120指挥中心、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全院成人及小儿门诊输液,对急救护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所以基层医院急诊科专科护士应具备扎实的专科护理能力,果断的决策能力,较强的协调能力,一定的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当代医疗护理服务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病人和同行的认可,才能更好的为急危重症患者服务。

基层医院急诊科的特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