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校管理创新

学校管理创新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0 14:53:00

学校管理创新

学校管理创新第1篇

关键词:校长;管理;理念;创新

中学校长是否拥有先进的校长学校管理理念,它不仅关系着一所中学教育质量的高低,更关系着学校发展方向的正确与否。随着时展、社会进步,校长学校管理理念也需要不断创新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够更好的指导学校的发展与优质教学活动的展开,创新的校长学校管理理念应具备有以下几点特征。

一、创新的校长学校管理理念需要具有务实性

社会上衡量一所学校优劣时一般会注重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学校中一切工作的重点也是围绕着教育教学展开,教学质量是校园内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校长学校管理理念当然也要从学校的教育实际出发才能够更好的指导其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校长往往犯了好高骛远的毛病,每天只顾空谈校长学校管理理念,却忘了一切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的道理。所以笔者认为,无论一名校长具有多么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如果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必将落入“空谈”的怪圈中一事无成。

二、创新的校长学校管理理念需要具有独创性

校长学校管理理念来源于校长在工作学习中的感悟,它不能从任何人手中学到,因为每所学校校长总结出的校长学校管理理念都来自本校实际情况,校长学校管理理念具有独创性,它可以供人借鉴却不能让人完全模仿。

三、创新的校长学校管理理念需要具有严谨性

校长学校管理理念直接指导一所学校的教学与发展,如果其因漏洞过多而朝令夕改,无疑会使学校教学管理中出现很大的问题。在这里笔者希望能够给各位校长提个醒,在思考校长学校管理理念时,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现在有一些校长,缺乏对自身观点的认识,往往“听风就是雨”,极易受外界影响,这种校长往往会对学校的发展带来诸多不好的影响,所以在创新校长学校管理理念时要注重严谨 。

四、创新的校长学校管理理念需要具有针对性

随着各地素质教育的开展,过去那种抹杀学生天性的教学行为已愈发少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彰显其个性的教育方法日渐兴起。在这种大环境下,校长学校管理理念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将如何有针对性的培养不同种类学生的方法纳入校长学校管理理念的范中,笔者在这里列举几点仅供参考:(一)为每个学生设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发展目标,积极引导学生自身天赋充分的发展。(二)在教学工作中,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出现不同的解答方式与方法,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三)教育目的从“人人成才”变为“人尽其才”。充分发展学生的天赋,以期达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五、创新的校长学校管理理念需要具有前瞻性

一所学校的本质目的是为了教书育人,而校长学校管理理念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直接影响着学校内教学制度的产生,直接影响着校内师生的一举一动,所以它必须拥有时代性与创新性。我们都知道,学校的教育存在滞后性,它立足当下却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只有具有前瞻性的校长学校管理理念才能更好的指导一所学校的教学与发展。不过在追求校长管理理念前瞻性的学习中,一些校长盲目地追求新理念,将所谓的“老思想”弃如敝履,这无疑犯了矫枉过正的错误。校长学校管理理念是需要打上时代的烙印,但一个优秀的校长不能屈从于时代和社会的束缚,而是要超脱于社会和时代,一个具有前瞻性学校管理理念的校长需要有以下几点品质:1.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生命在于学习,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加强自己的理论修养,才会产生能够孕育出优秀校长学校管理理念的土壤。2.不盲从。一个优秀的校长,不能盲目追求所谓的成功经验,而是要从自身的想法出发,结合实际,找准真正适合自己学校的校长学校管理理念。3.不墨守成规。在日常工作中,不能只按红头文件、行政导向办事,要知道墨守成规只会被社会淘汰,开拓进取才是党和政府提倡的美德。

学校管理创新第2篇

1.1陈旧、机械化的管理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管理模式呈现出形式化、刚性化、人治化、功利化以及标准化等特点。首先,当前对于各个中职学校的评估,往往依据招生人数,人数不达标就没有达到评估标准化。因而导致中职学校为了保住学生生源,在管理方面变得无助,通常学校领导与老师的精力多是放在学生源方面,教学管理并未落实到实处。其次,中职学校一些规章制度,在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存在偏见,大家错误的认为规矩越多、规章制度细化就好,但这种情况因为根本没有考虑师生的实际情况,造成老师与学生没有任何自主性,学校管理趋于程序化与机械化,管理只注重章法而忽视人情。再就是,在一些管理者存在着以权为本的观念,权威主义的出现,对民主化与科学化排斥,这种对权威的崇尚,限制了师生的个性发展。还有,近年来各个中职学校招生难,招生不易,保证学生源不流失,成为学校的最大利益。在这种“学生就是上帝”的思想影响下,失去了原有的教学理念,认为只要留住学生就保住“饭碗”和工作。最后,不少中职学校将规章制度细则化、标准化,实施奖罚制度,学生和老师成为学校的管教对象,依法治校转变成了以“罚”治校,这将教学本质严重扭曲。在这一背景之下,老师也多疲于各种检查,教学管理墨守成规、拘泥于形式。

1.2教学计划制定管理不规范

一方面体现为,教学计划的制定不科学、不够严谨,在制定过程中对市场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对岗位职业标准也缺少考量,导致专业定位不准确,将职业教育片面理解为就业教育,在突出专业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护士了对学生文化素养与职业道德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学计划的执行不够严肃认真。在部分中职学校中,所开设课程并没有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甚至还有个别学校开设课程的顺序,也没有按照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安排的顺序进行。

2制约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的因素

2.1管理理念跟不上时代

教学管理理念陈旧,管理制度跟不上时代不发。在不同的地方,学校不同,人们的理念也不同。但是若要实现创新,就必须引进新的理念。因此,要对旧有的、束缚人性发展的旧理念,大胆革新推出新的教学管理制度。中职学校须高度重视这一工作,以此不断提高思想认识。

2.2校园文化的约束

学校文化是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属于一个长期过程,与学校历史、传统、价值观以及信念联系密切,是所有老师行为的标准。学校文化的稳定性、持续性,对教师群体的观念和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当创新将教师为个体,试图改变他们的行为时,旧有的习惯、工作节奏等文化就会成为一种约束力。

2.3教师不能与时俱进

近年来,中职学校的专业变化大,师资紧缺等问题,导致教师随着学校所开设专业的变化而改变。很多老师在不懂专业知识的情况下,进行新的教学课程。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教学方法简单,往往是照本宣科,并没有形成独有的教学思想。许多中职学校在管理方面不能与时俱进,这些也严重制约着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的创新发展。

3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的创新路径

3.1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管理观念

牢牢把握中职学校教育现状与特点,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就业形式以及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等为除法定,确定科学的、规范的教学管理体制和教学管理方法,围绕着“先教做人,再教做事”的原则,以人为本,让学生学会做人,加强对学生道德、法制等的培养。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针对他们的基础知识、兴趣和爱好,制定出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内容。

3.2整合思想,不断创新管理

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每个教学步骤、教学规范的有机结合。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就是不断强化教学中教师教学工作的管理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因此,需要从四个方面做起:首先,不断完善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规章制度,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发展,明确教学目标,明确评价与检查标准,保证教学改革和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开展;其次,不断完善管理组织,不断强化过程管理,利用现有的管理资源,将教学管理实现细节化,保证教学过程的有序化进行;再就是,为了突出教学的个性,推行弹性学制,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创设一个有利的环境,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最后,中职学校要一就业为主导,以学生的能力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基础,不断改进考核方法和手段,建立完善的评价检查制度,不断对教学过程强化管理,将教学质量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评价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以评价促进建设和改革,以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结论

学校管理创新第3篇

创新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一种不竭的动力;它对于一所学校来说,也是如此。学校要发展,需要管理创新;只有不断开拓创新,学校才能更快的、更好的、更有效的发展。 一、传统学校管理的四大弊端 审视与检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优缺点具有重大价值。这不仅可以继承和发展学校管理中合理、有益的经验,而且可以发现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因此,抱有直面而不是回避各种问题和困难的态度和意识,可以为我们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找到许多有效且有益的办法。 目前,我们的学校管理存在以下四大弊端: 1.封闭性。从总体上看,我们的学校管理缺少一种开放机制,基本上处于“闭门办学”的状态,与外部环境“老死不相往来”。按照现代组织学的观点,学校管理的结构应是开放的。随着人们教育观念变化和参与学校管理意识的增强,学校组织的边际不断扩大,原来狭隘封闭的学校藩篱正在打破。“破墙办学”不仅仅是推倒了物理意义上的围墙,还要推倒办学者心理上和学校管理制度上的围墙,建立一种开放办学的有效机制。 2.单主体。学校管理只看重校长与主要行政人员的作用,忽视或无视学生、教师、家长的主体作用,造成“目中无人”的现象。这是因为许多校长只是将学校仅仅看作是自己和部分行政人员的私人领地,神圣不可侵犯。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有效机制,将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纳入学校管理的大框架之中。 3.单向度。许多校长过度依赖“自上而下”的科层式或层级管理。校长们非常喜欢这种管理方式,它能充分体现领导的意志和权威,但教师们往往是处于听命执行的被动状态,缺乏创造和创新的热情、动力和思路,这与学校和教师工作所要求的创造性特点不相符合。这不仅仅是领导风格和管理方式的问题,关键还在于校长的民主意识和授权艺术。学校民主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它应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在师生交往中,体现在有组织的师生活动中,体现在学校管理决策的过程中,凡是与学生、教师有关的事情应交由他们自己去决定。在这些方面,校长要大胆放权,要充分相信教师和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会负起完全责任。 4.低效能。许多学校注重硬件的高投入,忽视软件建设,致使投入与产出比例失调,教育浪费现象严重。美国教育家杜威早在1899年就在《教育中的浪费》一文中指出:“因为一切浪费都是缺乏组织的结果,而组织背后的动机是促进节约,提高效率。”如何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和社会效益是一个重大课题。经合组织(OECD)曾于1983年开展了教育系统国际指标项目(INES)研究,力图从多个方面来研究学校效能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一所学校是否具有高效能,取决于教学的组织性、有效的学习时间、学校氛围、评估、激励、学校领导能力、家长的参与等十多个因素,而不仅仅是学校物质特征或硬件设施。这个结论与我们日常的判断基本一致。 二、学校管理创新的基本理念 面对学校管理中的四大弊端,我们不能诚惶诚恐,举步不前,坐以待毙,而是以一种积极有益的态度来投入工作。就是要按照学习型组织的观点,努力改善心智模式。这需要确定三种改革观念和六种教育意识。三种改革观念是: 1.整合观。目前的教育改革应是一场“绿色”教育革命。它与以往改革的关系是继承与扬弃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否定与抛弃关系。因此,目前的改革必须是在以往改革基础之上的一种升华、提高和发展,它是一种生态的表现。并且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如何建立新旧改革的有机联系,实现跨越式发展。 2.融合观。学校管理改革与创新是基础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应将学校管理创新放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整体背景中来进行,其直接结果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的特色发展和社区的文化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磨合观。目前有关学校管理及其改革的理念、学说、观点非常之多,既可能推动学校管理改革实践,但也会造成混乱局面,让大家无所适从。因此,需要正本清源、理智对待、避免追风,谨慎处理好学校管理改革的“路”的问题。 六种教育意识包括:第一,服务意识。学校和教师的工作职责是提供教育服务。第二,质量意识。学校是造就人的“工厂”,校长和教师要保证“产品”质量。第三,市场意识。校长和教师眼中要有市场,这包括生源市场、师源市场和其他教育资源市场。第四,竞争意识。学校要确立一流目标,参与教育市场竞争。第五,规则意识。遵循约定的学校竞争规则,认真履行承诺。第六,风险意识。学校将会遇到影响学校发展的各种生存问题。 三、学校管理创新的策略 1.注重学校品牌管理 一般来说,品牌具有独创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独创性是学校品牌的活力源泉;稳定性是学校品牌的信誉保证;持续性是学校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思路。品牌一旦树立起来并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心理认同,就会发挥品牌效应,就会增加家长和社会对学校品牌的信任度。反之,则有可能降低人们对学校品牌的信任感。 具体而言,学校品牌管理的具体程序包括:(1)树立品牌经营观念。(2)制订品牌承诺。品牌承诺可以在《学校章程》和学校办学方案中具体描述出来。这还可以借鉴企业管理中的形象设计(CI和VI)的做法。(3)传播最佳品牌信息。学校通过媒体、咨询会、家长会、开放课堂、考察学生活动等多种途径来介绍、描述学校品

牌特征与特色所在。(4)履行品牌承诺。这就要求认真落实办学方案和对家长的承诺,注意有理、有利、有节,既不夸大其辞,也不谨小慎微。(5)提升学校品牌资产,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 2.订立学校发展规划 学校发展规划属于学校中期计划或三至五年的远景规划,属于学校层面的微观计划,而不同于国家或地区宏观教育规划;其内容主要涉及学校整体及与整体相关工作方面的规划;学校发展规划不仅仅是静态的规划结果(plan),而且更关注动态的规划及其实施过程(planning)。 学校发展规划的宗旨,一是就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提供综合与协调的措施;二是为学校的长期发展设计短期的管理目标;三是可以提高教师的信心和士气;四是提高教职员工的发展质量;五是发展规划要关注教育目的,特别是所有学生的学习和成就。 3.加强学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这首先要求做好教师需求分析,建设“教育人才蓄水池”。这有几大好处:让新教师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校长的性格、思路、办事风格;校长以最直接的方式了解新教师;使他们尽快熟悉学校各部门及相关人员;让新教师在竞争的氛围里成长。 其次要做好教师资源的动态分析。因此,在培养、引进和使用教师的问题上,需要注意的方面是:选人一定要选最适合的,而不是最好的;格外注意人品与工作作风;最理想的人选是没有被“污染”过的人;注意考察与使用上的公正与公平;防止他们的特权感和优越感;学会要有一定的代价意识。 第三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校本培训体系。目前,教师培训逐渐得到加强,培训模式发生两大转变:一是从“外部培训”逐渐转向学校内部进行的“校本培训”模式;二是从“学科中心”模式转向“主题中心模式”和“问题中心模式”。 4.精心打造现代化学校 目前,何为现代化学校,可谓见仁见智,尚未统一的标准。根据我的研究,作为一所现代化的学校需具备以下五个要素: 第一,现代化学校具有超前全新的办学理念。这里,关键是全体学校人员的办学理念要求要一致。英国学校效能研究表明,全校人员对办学目标和看法是否一致是学校效能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事实上,学校办学目标的认同和实现过程中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往往是校长唱改革高调,老师们依然自我行事,不能与校长的办学理念保持一致。因此,要求校长和教师的目标一致是现代化学校的重要要素。 第二,现代化学校具有健全灵活的管理机制。这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组织框架。按照现代化学校的要求,学校应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并以原则来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一般来说,学校可以设计成三类机构,即教学实施机构、教学服务机构、教学发展机构。二是基本制度。按照现代化管理的要求,理清原有的学校制度,建立、健全和完善学校基本制度;学校制度要有利于学校的特色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束缚和制约各种发展。三是运行模式与手段。要区分法治与人治。有效的机构设置和学校制度应保证学校管理的自动化和高效化。四是管理效能。提高管理效能是现代化学校的重要标志。 第三,现代化学校具有丰富有效的人力资源。现代化学校要建立和有效使用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现代化学校首先要确立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的标准。其次要倡导和鼓励教师参与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应避免参与管理的三个误区,即浪漫主义式参与、恩赐式参与、情感式参与。再次,要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和造就研究型教师,实现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这方面的措施有:倡导教师的自主学习,实施发展性评价,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等等。 第四,现代化学校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校本化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办学方案的载体。 第五,现代化学校具有体现人文关怀的学校建筑。学校建筑要求与自然环境、人文社会和教育理想相融合。目的是通过学校建筑的设计,营造一种和谐、轻松愉快、平缓舒适的学校环境。就此,学校管理创新与发展应以构建绿色学校、发展性学校、学习型学校,初步形成现代学校制度等为目标。 《中国教育报》2003年12月23日第6版

学校管理创新第4篇

校本管理=权力下放?

有校长认为,现在的学校之所以管理不到位,主要是因为政府管得太多、太死;只要政府肯放权,学校是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政府放权越大,学校管理越有成效。有些校长以为校本管理就是增大校长权利,学校什么事情校长一人说了算,以便校长“一支笔挥舞”。殊不知这是对校本管理理念的一种误解和曲解。一些校长认为,校本管理就是政府给校长放权,校长在校本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却很少考虑校本管理中校长权力与责任的关系问题。目前有些校长权力已经够大,要防止权力下放后校长独揽大权、为所欲为。

在校本管理中,权力下放是核心的问题。“权力下放是指把学校管理权从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下放到学校,由学校自主管理。从广度上看,下放的权力一般包括学校目标和政策制定权、财政预算权、人事安排权、课程设置权等,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略有不同。从深度看,有的将权力下放给校长,有的将权力下放给学校委员会(各国名称各异),有的将权力下放到学校各种各样的专业小组或工作小组。”

权力下故意味着教育决策权的重新分配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教育行政部门改变了传统的对学校实行全过程、全方位控制的方法,转而通过立法、拨款、中介组织、政策引导、督

导、信息服务等各种间接手段对学校进行宏观调控,以保证政府目标的实现和学校公正、合理地运用得到的权力。学校也改变了职能,由原来的执行机构变成了决策机构,享有了更多的权力,同时也必须为权力的使用及其结果承担更多的责任。

有专家认为,在学校内部权力体系当中,校长权力缺乏有效监督。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学校内部的权力体系安排秉承了教育行政权力的层级制安排,校长权力处于学校权力体系的最顶端,学校内部的其他行政权力来自于校长的授权,而并不是来自于教育行政权力的授权,也就是说校长一人是正统的行政权力,是行政角色,而其他行政权力是相对于学校内部而言的行政权力,并不是真正的行政权力。这样的一种学校内部行政权力体系,导致校长权力处于无权力可监督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其他下级行政权力不能监督校长权力。

要办好一所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光靠校长“跳独角戏”是不行的,必须依靠以校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带动教职工一起才能完成。可以说,学校的管理工作就是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以众人的聪明才智来办好学校。所以,让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是一件亟待解决又势在必行的大事。因此,校本管理并不是校长权力大就能够顺利实施的。

校本管理是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在西方教育管理领域影响很大。校本管理的核心是权力下移,它包括财政预算、人事聘任、课程设置以及教育决策方面权力的下放。在我国已经实施了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虽说有些体制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落实,但在一定的程度上对我国的教育改革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校本管理为我们开拓了学校管理的新视野,提供了学校管理改革新的生长点。校本管理是与权力下移联系在一起的,但没有注意到教育决策权的重新分配只是提高学校效能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校本管理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在调整各层级权力的同时,对学校的内部管理和教学进行变革,以便学校利用自治所带来的各种机会创造性地解决新旧问题的方法。校本管理远不止是一项政策改革,它是“整个学校组织的重新设计”,是包括一系列改革在内的学校的全面变革。如果单纯地把校本管理理解为从中央到地方到学校的权力转移,那么校本管理就不可能带来学校的任何改进。

校本管理=校本发展?

校本管理是指以学校为本位的管理,是学校组织有相当大的办学自,并根据学校本身的特性和需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它着重处理和解决三个关系,即政府和学校和关系、社会和学校的关系、学校内部自身的关系,体现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广泛参与,学校自主办学的思想和策略。

校本发展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借鉴西方校本理论而形成的一种重视学校自身力量、倡导学校自主发展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实践。它主张在政府宏观调控和社会积极参与下,学校自主办学、自主发展;它要求学校基于明确的教育理念和发展定位,从战略的高度制定学校发展规划,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资源建设、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管理,实现学校独特的发展目标,形成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它具有多种不同的发展指向和发展路径,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形态。

自主发展,是说校本发展的动力来自学校内部,在于学校自身,揭示的是校本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新课程给学校带来了新挑战,也带来了新机遇,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国家课程权力的适度下放和学校办学自的逐步增强,学校自主发展的阻抗因素将逐步减小,每一所学校都会有不同的发展机遇,都可以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体现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都具有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在国家有关法规和教育方针的前提下,主动根据社会需求,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决策,依靠自己努力,争取多方支持,提高办学水平,办出学校特色。

校本管理作为一种学校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在一些国家广为推行。英国、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先后推行以校本决策为核心的校本管理,成为当代教育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取向。校本管理在我国的实施,应从我国的国家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校本管理的理念和体系。在学校管理体制中应注重以学校为决策和发展主体的校本管理,并不是说它与以前的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取代另一个的关系,而是一个相互吸纳、借鉴的关系。校本管理把学校视为一个自我管理的开放系统,实施校本管理在很大的程度上需要我们理顺政府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学校应成为管理学校的决策主体,成为学校未来发展的改革主体,从而推进学校工作的改革创新。

管理松绑=管理松手?

校本管理最需要的是教育行政部门给学校“松绑”,但“松绑”不是“松手”,不是任由学校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关键在于转变职能、转换角色,由“领导者”转变成“指导者”、“服务者”,为学校提供专业指导、专业服务,而不是一味发号施令。校长首先应该是教育家,然后才是管理者,需要从这两个方面加强自己的能力建设。而实际情况是,由于国家和地方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一些学校的校长不得不整天为筹措促进学校发展、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经费奔波,所作所为更像企业家、活动家;教师的专业准备不足。绝大多数教师最关心的还是本学科知识和教学,缺乏跨学科意识,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家长的教育价值观偏颇。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学校教育就是升学教育,就是确保孩子升入高一级名牌学校。

学校管理创新第5篇

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广州分行党校根据现代化教育培训的先进教学理念,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坚持自学、看录像、面授、交流、讨论、调研等多种教学形式的同时,注重强化学员参与学习研究的意识,实施教与学过程的互动,突出学员主体地位,保证学员学有所思、学有所用。概括起来,主要的教学形式包括:

一是研讨式教学。主要采用课堂研讨式,邀请中央党校或总行党校资深专家、省委党校和高校知名教授、分行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级和处级领导等人员授课。在老师授课后,利用10~20分钟的时间,由学员根据课程的内容进行讨论及与授课老师互动,当堂进行简短的学习体会交流。此外,还邀请广东省委党校资深教授前来进行阶段性辅导答疑,在两次的辅导答疑课上累计20多人次提出了涵盖各类问题30多条。辅导答疑形式既启发了学员自己的思维能力,又分享了同学的学习问题及成果,更吸收了专家的思想智慧和丰富学识。

二是“互动交流”体验式教学。在抓好课堂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安排了辩论、演讲、学员论坛、社会调查、考察参观、与基层中心支行领导班子交流互动等教学活动,为学员搭建一个充分沟通、交流、释放、展示发挥的平台和机制。例如,第四期处级进修班开展了“与基层央行互动”的开门办学活动,邀请办学所在地的佛山中支领导班子到党校与学员们座谈交流,增进了各中支之间的工作经验交流,使学员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辖区先进单位的实践经验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了学习效果。

三是课题研究式教学。开展学员课题研究式教学,是把培训变被动“要我学”为主动“我要学”的重要方式。广州分行党校组织学员围绕央行工作实际,围绕当前经济金融热点难点问题和“两个带来”开展基层课题调研,调研课题涵盖了产业经济、金融发展、外汇管理、央行建设、反腐倡廉等、农村金融等。例如,第十一期处级干部进修班和第七期县支行党员领导干部进修班成立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课题”“农村土地融资课题”“区域金融稳定课题”“移动金融与普惠金融课题”“央行履职与县支行建设课题”“央行廉政文化建设课题”等六个课题组,通过举行座谈会、实地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开展了实地调查工作,并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内容充实、观点鲜明的课题研究报告。为了进一步提高调研报告质量,进修班举办了课题研究交流论坛,由六个调研组分别汇报调研情况和调研成果,三位专家评委当场点评,从而促进了调研成果的优化和共享,学员们感到收获很大、受益匪浅。

四是现场考察式教学。组织学员通过实地参观、聆听讲解等方式,让学员边考察、边思考、边研讨,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效果。例如,组织第十一期处级干部进修班和第七期县支行党员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员,参观了黄埔军校、辛亥革命纪念馆、TCL企业和东江纵队旧址。通过现场教学方式,提高了学员分析、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并让学员亲身体验了现场教学的的重要环节,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二、创新党校班务管理,体现党校人性化的管理理念

班务管理工作是党校主体班教学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工作。广州分行党校在教学和管理活动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中组部《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学员管理的规定》,引导学员自觉用党员标准和党的纪律规范言行,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和行动相统一。在此基础上,创新党校班务管理的方式方法,提高班务管理的艺术,做到严中有理、严中有情,使学员乐于接受,自觉地服从。主要的做法包括:

一是组建临时党支部和班委会。在每期进修班开班之初,及时组建临时党支部和班委会,提高学员的自我管理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员党支部、班委会充分发挥集体管理作用,每周召开党支部、班委会工作例会,讨论本周出现的新情况,有针对性地研究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通过组建临时党支部和班委会,有效发挥了学员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了团结、进取、勤奋、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是组织开展丰富的课外文体活动。党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安排以接力传球、风雨同路、信任背摔等项目为内容的户外拓展训练以及气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训练和比赛。此外,每期进修班都举办生动活泼的学员生日晚会和毕业晚会。通过寓教、寓学于文体活动,既活跃了学习气氛,又丰富了课余生活,使学员之间加深了相互了解,增强了团队凝聚力与和谐意识。

三是利用简报、网络等形式搭建学员学习交流的平台。一方面,编制《党校工作简报》。每期进修班在校期间,党校都会组织临时党支部和班委会编发4-6期《党校工作简报》,记录学员的学习生活动态,登载学员的学习成果和心得体会,发挥学习参考、交流思想、对外宣传的作用,充分展示进修班学员丰富的学习成果、多才多能的素质和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在广州分行内部网络《教育培训之窗》刊登进修班的相关动态。将党校学习动态、《党校工作简报》、毕业论文等挂上广州分行内部网络的《教育培训之窗》,供学员相互学习、交流。

学校管理创新第6篇

创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是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早已不能够满足经济快速发展下的人才需求,创新管理模式成为时代进步的必然,现代新型的高校管理模式应该从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完善管理制度,引进先进管理方法,实行多元评价等等方面进行建构。

【关键词】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创新

加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是教学中心地位的一种体现,通过提升管理水平,可以更好更快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同其它的管理并无太大区别,高校的管理也是通过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去引导和服务教学工作,使教学能够有序和谐的展开。教学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管理手段,顺应形势,采用最新科学管理方式,推进管理水平上升。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自觉更新管理理念,以开放的态度,通过学习借鉴,创新工作模式,努力使高校教育向着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满足社会对全面性人才的需求。

1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存在问题

传统的管理模式是行政型管理模式,这是在以往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确立的,何为行政型?即借助行政管理方法来开展学校各项工作,重视按照固定规范规章办事。这种模式使高校千头万绪的管理能够统一、有序、依据可以、有章可循,能够有效避免政出多门等状况的发生,为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其弊端也日渐暴露出来,现在看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阻碍了人才朝着更为全面的方向发展,实现素质提升。

1.1 管理系统过于封闭

行政型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重视权威。从教材编订、大纲指示、教学改革、评估还是授课老师的安排都缺乏民主性、透明度。按照硬指标规章来工作,导致教育教学缺乏变通,不能使人们的积极性、潜力得到激发。另外,在对一项工作制定计划后,往往缺乏配套的措施,比如宣传、调查、反馈等等,使工作不能彻底的开展开来,呈封闭式。

1.2 管理内容过于统一

我国大部分高校管理内容都太过统一。习惯服从行政型教育教学硬指标,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设置课程、安排老师、确定大纲、使用统一的教材、实行统一的考核方式。这种模式能够保证公平、公正、公开,以此督促学校每个人争优向上。但是也直接使大学课程结构显得呆板,创新空间减小,陈旧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21世纪新型人才的求知欲,教学效果明显降低。

1.3 教学计划过于强制

高校现行的教育教学管理是自上而下的管理,这就导致上级和下级之间、领导和老师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呈现一种不平等状态,阻碍了交流、探讨和协商。因为缺少对被管理者的了解,使教育教学工作的展开按任务实施多过按针对性原则实施,控制过多,服务偏少。管理者处于主导地位,拥有话语权决定权。而师生等被动者呢,则更多的是服从。另外,虽然近几年来一直在鼓励学生大胆与老师交流,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开始重视这个问题,重新进行了定位,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不能给学校创造出一种师生互相平等探讨学术的氛围。

1.4 教学评价过于形式

教学评价最根本的是为教学工作者改进工作提供依据,但是现在看来却有些本末倒置了,评价通常被视为工作、学习情况调查,而不是决策以及工作改进参考依据。老师对学生的考察,更多的只是停留在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上,评价指标过于单一且得不到有效反馈。评价多定时定性,定量分析却得不到保障,评价结果落不到实处,过于形式化。

2 创新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2.1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创新管理模式是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一方面可以使高校的管理队伍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使校园更富活力,教学内容得到优化,资源得到挖掘,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多的满足广大求学学子求知欲,为经济发展输入全面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推进社会发展。

2.2 学校扩张的需要

“十五”期间,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进行了扩张,规模都有所扩大,招生也越来越多,有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这给传统模式统一管理提出了挑战,市场经济的深入,社会用人的标准越来越多元,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是使高校保持生机活力的客观需要。

2.3 师生共同的要求

一所优秀的高校,应该深刻认识到“治校办学”四个字的内涵,治学就是指尽可能的管理好学校,办学就是指把学院教育好。想要达成这两点要求,教职员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给师生留下更多空间,是师生的主观要求。

3 创新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路

3.1 改进行政管理模式

首先规范行政部门管理,督促各部门落实责任,大方向上一定要坚持依法行政,审慎对待审批项目。其次,使管理方式向多元发展,除了必须要坚持的规章制度外,还可以借助奖惩制度、拨款、网络信息等等来辅助管理。再次,决策坚持民主科学,公开教学政务,使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最后,为教育教学工作着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使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都能得到提高,同时掌握最前沿的教学理念。

3.2 重视制度创新

始终围绕“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么去培养出这类人才”另个问题,展开探索研究,在考察自己学校的基础上,适当的借鉴成功教学模式,坚持推进激励以及人文关怀制度,学术评价以及监督制度,领导听课评价教学课堂效果制度,不断完善院校两级管理模式,使管理始终保持系统化,同时日渐科学化,针对管理中存在的一些漏洞,一旦发现,立即解决,通过修订管理规章,或者是加强监督等模式,使管理系统更加健全。

4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

4.1 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高校想要与时俱进,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接轨,就必须不断学习,汲取先进教学理念,围绕着某个理念,逐步实行变革创新。管理思想的改变最终能够带动教育思想整个的一个改变,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是高校理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倘若关于理念过于传统,过于呆板,就会使教育教学工作盲目、僵死,缺乏生机,更不可能走在众多高校前列。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理念到设计,实施到反馈,从突出重点到全面推进,必须有机统一起来。先进的管理理念最根本的需要坚持两点:一是现代化,必须具备时代特征,不断创新内容、方法,保持先进性;第二可持续,创建公平、公正健康的环境,顺应形势调整机制,坚持可持续,始终把提高管理效能,存进高校质量提升作为重要目标。

4.2 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1)完善规章制度。高校规章制度是教育教学工作展开的重要指南,其制定必须集思广益,通过收集各个部门的意见建议,统一协调,进行完善。制度要有前瞻性,同时具备可执行性。科学的制度可以为管理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是管理工作可以更加顺利的展开,有张可循,令行禁止。

2)引进现代管理方法。行政型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比较机械,且主观色彩过重,没有很好的运用到现代管理方式。高校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必须以开放的态度,顺应形势,引进信息网络技术。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建立信息管理、决策、监控三大系统,使管理决策更具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和主观性。

3)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管理工作人员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执行者、主体,其管理水平如何直接制约着高校管理水平的提升。管理是一项脑力为主的富有创造性的活动,管理人员想要使学校向更好更强的道路上走,一方面一定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还要有敢于创新的勇气。

4)多方主体相互监管制约。管理者必须转变管理方式,自觉实现由“大权独揽”到“加强引导及服务”的转变,给予师生更大的空间,发表建议意见,参与决策,进行监督。从一线教师以及学生的反映的问题中,找出改良创新之路,以便促使教学管理向着良性高效运行发展。

5)转换管理与运行机制。管理运行机制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展开的关键环节。现在看来,绝大部分高校实行的还是目标管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渗入,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才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为了使自己的主动性有所增强,就必须在实行目标管理的同时,尝试着采用其他管理与运行机制,运行机制的顺畅可以极大的提高高校办学质量。

6)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目前高校普遍都使用的是学分制管理模式,这种弹性学制有助于克服传统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过于统一、模式单一等等弊端;有助于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习惯,组织学习,在坚持统一的基础上,彰显个性;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和创新力的提高。不断深化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另外也给教师提供了激励、竞争机制。

4.3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高校构建教育教学综合评价,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以及各大院系教学状态评价体系,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以此实现对教学质量、过程、效果的全面监督。继而站在高处有效调度教学工作。首先,构建教育教学综合评价体系,对待优秀教师,给予优质优酬,严格依照科学、合理、可操作原则,展开评价,教学质量的评价要求学生、教师、领导各方主体都参与进来,使评价更为全面客观,公正公平。其次,对学生素质实施综合测评。就考核方式而言,除了借助学生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还必须实行学分制,让高校学生能够更为积极主动的去参与课外活动,从中锻炼自己,获取学分,使评价不再只是停留在分数上面。就考核内容而言,其中期末试卷考核题型必须多元化,考核内容细致与全面兼备。最后,对不同学院教学状态进行评价,采取目标管理方式,进行科学评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集思广益,通过学习借鉴一些成功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学校管理体制,使高校教学质量向前迈进一大步。

【参考文献】

[1]邓志建.浅谈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改革[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5):95-96.

[2]耿鸣,张丽声.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3):7-10.

学校管理创新第7篇

【关键词】科层制 管理模式 管理创新 校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244-02

一、科层制管理模式及其历史价值

科层制管理原本是一个用来指政府行政管理的概念,后来逐渐应用到一般的大型组织。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是第一个对现代意义上的科层制作出了系统阐述,他认为科层制是有意识创造出来的,是对工业社会中大型且复杂的组织进行行政管理的最有效的手段,可以说它是城市化、工业化和劳动分工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已知的对人类进行必要管理的最合理最高效的方式,韦伯在著作《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理论》一书中对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这种管理模式与分工精细、外部环境相对平稳的工业经济时代相适应。1.劳动分工和专业化使每一个组织成员成为自己工作范围内的专家。2.非个人取向保证了组织内部行为与决策的客观、公正和理性。3.合理的决策一经完成,权力的层级节制配合法规和条例能使各部门服从指挥,产生一套协调良好的实施系统,统一而稳定地运作。从理论上来说,科层制的组织形式能够达到高度效能。在实践方面,科层制成为现代组织的必然选择,科层制程度甚至成为衡量一个组织现代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根据。

二、科层制管理模式在学校中的运用及其缺陷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管理体制就是运行在这样一种以强调政府的作用为基础的,层层领导的行政约束的制度环境中,形成了国家集中计划、政府直接管理进行层层行政领导的制度安排。学校内部的层级结构和学校与上级教育行政机构之间的层级结构是联系在一起的。学校科层制另一个含义表现在技术支持力方面的一些具体设计上,诸如经费与人事安排、各种规章制度、职务权限、组织手段和信息传递等。虽然这种以强调政府的作用为基础的行政约束制度的产生符合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其合理性,但国际化趋势的出现,知识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出现,又意味着学校组织经营活动的“边界条件”越来越模糊,甚至消失。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情况下,科层制无法对学校的发展做出快速反应,时代要求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三、现代学校管理模式在科层制基础上的创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登上各国的历史舞台,校本管理以其特有的“民主管理”方式为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所青睐。主要体现在学校是主要的决策单位,其决定和决策应尽可能在最底层做出。校本管理模式在这些层面作出了创新:关怀生命,重建教育价值观。人是作为生命而存在的,而学生是作为未完成的生命而存在的,从完善生命的角度来看,学生未完成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都需要教育。杜尔克姆明确指出:教育的任务不是给予学生不断增多的知识,而是“在他那里形成一种内部深刻的状态,一种类似灵魂聚焦的东西,使他不仅自童年而且在一生中朝着一个确定的东西前进”。这就需要摆脱技术理性的束缚,注重对人精神生命的培育和提升,人正因为有精神的存在,才使人超越了动物的本能,而获得自由。

因此,从现代管理的内涵来看,现代学校管理应该既信奉科学又崇尚人道,既要提高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又要培养被社会所需要的服务于社会的人。要避免科层制管理过分强调其经济效益,要将学校管理放在以培养人为使命,注重科学也重视人文精神的现代学校背景中来看。1.分权集权结合。一方面要发挥科层制管理体制强调等级层次、权力集中的高效率,另一方面在权力层层分解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发挥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克服机械化管理。适当的劳动分工,非人际关系和严格的公私分明使学校管理理性并且价值无涉,但劳动分工要是机械化,为管理方便而制定繁琐的规章制度,将会使组织僵化,缺乏生命力和效率。3.明确教育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组织结构中的个体最大限度发展潜能。因此,一切与此目标不一致或抑制此目标实现的管理形式,无论它带来多大效益,一律让其回归教育本源。4.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最大限度避免科层制带来的职业倦怠。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看,教师的需求除了低层次的生理和安全需求之外,还有自我价值实现的高层次需求,要创设情景,最大限度让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精神有深层次的认知,搭建平台培养研究性教师,不断扩大教师对教育研究深度和广度。

综上所述,科层制管理于校本管理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我们也不是不要科层制管理,只是决策尽可能在最底层做出,不是不要外部控制,只是行政部门要转变职能,部分权力该下放,决策的主体不只是少数行政管理人员,而是由校长、教师、学校家长、社区人员共同参与。在学校管理模式方面,有学者建议采取松--紧并存的策略。从紧的一面来看,就需要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有明晰的命令、规章制度、工作规划和工作程序,以保证学校管理工作的有序性,这就需要科层制管理;从松的一面来看,需要在学校的层面上扩大分配和使用学校资源的权力,鼓励学生家长、教师、学生和校友的决策参与,于是校本管理在学校管理中就非常必要。校本管理和人文管理从本质上讲比传统的科层式管理模式更加科学、更富有成效、更有生命力,它对科层制管理模式产生了重大冲击的同时,又对其加以创新。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布劳马歇尔梅耶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1.

学校管理创新第8篇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 创新 现实意义 障碍 路径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墨守成规的教学管理理念和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挑战,创新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管理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趋势。

一、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

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有利于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1.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全面整合优化教学资源,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有利于深化高校教学改革。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各高校纷纷进行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创新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深化教学改革,推动教学改革向整体推进、向纵深方向发展。

3.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教学管理的创新。

4.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打破了传统教学管理理念和模式的桎梏,更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培养创新性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障碍

虽然创新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管理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其推进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支持力度不足、急功近利心理严重、教学管理本身日益复杂等一系列障碍。

1.认识不到位、支持力度不足。从目前的现状来,很多高校的工作重点仍然放在教学创新和专业建设方面,对于教学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实现路径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教学管理创新工作零星且散乱。而且,由于认识不到位,对教学管理创新的支持力度也远远滞后于教学创新和专业建设等方面。

2.急功近利心理严重。有些高校认为,教学管理创新是大势所趋,宜早不宜晚。这种想法固然是好的,但是很多高校却忽略了自身的一些制约因素,如教学管理本身尚未完善规范,便急功近利的进行所谓的创新,这样一来,不仅创新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而且教学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加混乱。

3.教学管理本身日益复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扩招力度不断加大、办学形式逐步多样、专业学科日益增加,致使教学管理内容和对象越来越为复杂,无形中加大了教学管理创新的难度。

三、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路径

创新是时展的主旋律,是教学管理改革的动力,更是教学管理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趋势。实现教学管理创新必须要做到思想认识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教学管理方法创新、教学管理队伍创新、教学计划创新。

1.思想认识创新。各高校应与时俱进,积极打破传统教学管理理念的束缚,充分认识教学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提高对教学管理创新的重视度和支持力度,想方设法破解制约教学管理创新的障碍,探索适合自身的教学管理创新路径。

2.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教学管理涉及的内容有很多,但归根结底的核心是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适合自身的教学管理制度。为此,实现教学管理创新,首先必须要改革“刚性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以人为本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为教学管理创新提供健全、完善的制度保障。

3.教学管理方法创新。传统教学管理方法注重经验主义,过于机械化,缺乏对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的有效应用。为此,实现教学管理创新,必须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需求,积极综合地运用系统科学的现代教学管理理论和方法。

4.教学管理队伍创新。教学管理队伍是教学管理的主体,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所以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是教学管理创新的首要影响因素,如果教学管理人员本身就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学管理创新从何谈起。为此,实现教学管理创新必须要注重教学管理队伍创新,首先要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学管理队伍。

5.教学计划创新。教学管理是为教学服务的,实现教学管理创新必须要以教学计划创新为前提。为此,各高校应积极走访用人单位,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并以获取的结果为依托,及时修订教学计划、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以促使教学计划能够及时、全面地反映社会进步和市场发展的要求,从而不断实现教学计划创新,为教学管理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总而言之,传统教学管理理念和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教学管理创新是大势所趋。积极提高思想认识,想方设法破解制约教学管理创新的障碍,探索适合自身的教学管理创新路径,是当前摆放在各高校面前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邱家明. 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0(24):135-136.

[2]葛 剑. 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思考[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4):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