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能力提升计划

能力提升计划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8 15:29:12

能力提升计划

能力提升计划第1篇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市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浙政发〔**〕46号)的部署和要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为目标,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注重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突出增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主要目标

通过五年努力,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使**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建成科技强市,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科技投入翻番。全社会科技投入从2007年的21.2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45亿元,增长111%。R&D(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市本级和各县(区)每年财政科技投入占当年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达到5%和4%以上。

二是科技活动人员翻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由2007年的1.3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3万人,增长130%。其中R&D人员实现翻番,达到8000人年。引进科技创业创新领军人才50名左右。

三是发明专利翻番。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由2007年的306件和48件提高到2012年的650件和100件,分别增长112%和108%。

四是新产品销售收入翻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由2007年的190亿元增加到400亿元以上,增长111%。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0%左右。

五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翻番。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07年的397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800亿元,增长102%。

六是科技强县区数量翻番。全市科技强县(区)由2007年的2个增加到2012年的4个以上,建成科技强市。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大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1.着力提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环保节能、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其中3个以上产业年产值达到百亿元以上。以高新技术提升纺织、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以技术改造促进产业升级,以信息技术提升产业效率,以节能环保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和社会生态成本。重点组织实施一批生物与新医药、制造业信息化、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重大科技专项,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重点组织实施科技型初创企业“5300”、科技型小巨人企业“5100”、高新技术产业领航企业“520”、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535”培育计划,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示范工作,着力培育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由市科技局会同市发改委、市经委牵头,市信息化办、市外经贸局、市统计局、**开发区管委会、市国土资源局等参与)。

2.着力提升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重点实施“1381行动计划”。培育农业科技企业60家以上。组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项目,加快发展种子种苗、农业生物、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做强主要动植物种子种苗、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等5个农业高科技产业,做优粮油和果蔬、畜禽、水产、竹木、茶叶、桑蚕茧、花卉苗木等8个传统农业产业。加快种子种苗基地和各类农业生态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深入开展科技示范县、镇、村、户的建设(由市科技局会同市农业局牵头,市农办、市林业局、市水利局等参与)。

3.着力提升服务业创新能力。组织实施一批服务业科技攻关项目,大力发展软件、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咨询、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多媒体软件产业园建设,培育和发展动漫产业,力争建设动漫产业基地。加快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推进智能交通、远程教育、数字卫生、数字社区建设。大力发展和规范科技评估、技术经纪、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专利和科技信息等各类科技中介机构,促进技术成果引进和转化(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科技局、市经委、市文广新局、市外经贸局、市工商局、市交通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规划建设局、市旅游局、市统计局、市民政局等参与)。

(二)大力提升节能减排、资源环境和健康安全领域的创新能力

1.组织实施高效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科技攻关。攻克和推广一批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工艺及产品,抓好一批节能技术示范工程。大力开发和推广节水、节煤、节材、节地和废弃物资资源化的关键性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由市经委会同市发改委牵头,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规划建设局、市水利局、市气象局等参与)。

2.组织实施生态市循环经济科技攻关。攻克一批“三废”排放削减、废弃物循环利用和环境污染整治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推广一批成熟的减排和“零排放”技术,实施一批示范工程。建成2个部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由市环保局会同市发改委牵头,市科技局、市经委、市规划建设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局等参与)。

3.组织实施疾病防治、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等科技攻关。攻克一批疾病防治、医疗保健、重大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预警、预报和快速处置,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卫生技术,提高全民健康和公共安全水平(由市科技局牵头,市卫生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公安局、市气象局等参与)。

(三)大力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1.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师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用,支持**师院建设成为省内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综合性大学,支持**高职院提档升级,跻身全国高职院先进行列,支持省淡水所等科研院所努力发展成国内一流的科研院所(由市教育局会同市科技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卫生局等参与)。

2.加强集成创新。鼓励多学科交叉研究,充分利用国内外现有单项和分散技术,加强综合集成,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实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重点支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在制造业和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力推进光机电一体化、嵌入式软件、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业电子化、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精准农业的发展。提高科技项目的集成度和关联度(由市科技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外经贸局、市信息化办、市农业局等参与)。

3.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扩大引进规模,提高引进水平,专有技术和专利许可合同额占技术引进合同总额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鼓励和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联盟,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一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大重点项目,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由市科技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外经贸局等参与)。

4.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组织实施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大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孵化器、中试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强化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激励机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奖,对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表彰奖励;设立企业家科技创新奖,对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重大突破,对产业发展、企业成长和科技管理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进行表彰奖励(由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外经贸局、市教育局、市质量技监局等参与)。

(四)大力提升知识产权、标准和品牌创造能力

1.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大力开发、购买和应用发明专利、商标和版权。到2012年,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0家。在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的基础上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内专利申请及授权量达到4200件和2600件,专利实施率达到60%以上;注册商标总数达到12000件,法人企业商标拥有率达到70%以上(由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牵头,市经委、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贸粮局等参与)。

2.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提高标准化水平。鼓励企业和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制订和使用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到2012年,争取为主制订、修订国家标准20项;国家和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达到5个;培育10家标准创新型企业,规模以上企业重点产品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比例达到90%以上(由市质量技监局牵头,市经委、市科技局、市规划建设局等参与)。

3.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培育知名品牌。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知名品牌。到2012年,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0个,**名牌产品160个;驰名商标60件,证明商标区域品牌5个;省著名商标180件、专业商标品牌基地6个(由市经委会同市质量技监局、市工商局牵头,市公安局、市外经贸局、市农业局等参与)。

(五)大力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支撑能力

1.加快创新载体建设。到2012年,争取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工程)中心达到2-3家、省级企业研发(技术)中心达到100家;力争建设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1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1-2家;引进3-5家知名高校和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建立科研机构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中心和创新基地;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力争省级以上孵化器达到6家,孵化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省级以上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达到10家;扶持6家技术转移等重点科技中介机构(市科技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质量技监局等参与)。

2.加快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整合科技资源,强化公共服务,加快推进南太湖科创中心等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建设好科技信息公共服务等若干个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围绕主要行业和重点区域技术创新,建设好**省渔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实验平台和**蚕桑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由市科技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经委、**开发区管委会、市教育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等参与)。

(六)大力提升科技人才创新能力

1.加快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围绕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大力度引进“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的海外归国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启动实施千名研究开发骨干培养计划,重点鼓励和支持1000名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研发骨干人员进行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并努力培养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到2012年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400人(由市委组织部会同市人事局牵头,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等参与)。

2.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新素质培养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对重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轮训,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开拓创新意识、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企业家。启动实施百名科技企业家培育计划。重点鼓励和支持100名左右来自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各类创业园区、具有较高知识结构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努力壮大懂科技、善管理、会经营的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由市经委牵头,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科技局等参与)。

3.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加强企业职工、广大农民的技能培训,着力培养一大批高级技师、技工、农民技术员等生产一线的创新人才,到2012年,全市高技能人才达到3万人(由市劳动保障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人事局、市农业局等参与)。

4.加强科普宣传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加强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类科普设施建设和科普创作,经常开展全市性大型科普宣传、科技下乡等活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主流媒体要开设专栏、专版宣传科技,着力提高全体公民尤其是农民、未成年人、企业职工、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科学素质。到2012年,全市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4%左右,全社会用于科普活动经费人均达到1.2元(由市科技局会同市科协牵头,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文广新局、**日报社、**广电总台等参与)。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科技政策法规落实,营造自主创新良好环境

抓好国家、省科技法律法规和扶持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与督促检查,加快落实市委、市政府今年出台的《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湖委办〔**〕2号)和《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湖委办〔**〕3号)。重点落实好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府优先采购等一系列财税政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加强市县(区)知识产权执法机构建设,推进专利委托执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发展创新文化,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

(由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会同市财政局牵头,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人事局等参与)

(二)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强化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引导企业真正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主体、风险承担和创新受益的主体。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强化和完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落实知识产权等技术要素参与股权与收入分配政策,推行期权期股,推进知识资本化。深化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产权和劳动制度改革,推进公益类科研院所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完善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评价和考核机制。进一步调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强化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国内技术合作。鼓励和支持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各类创新平台和载体,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组织实施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由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委、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教育局、市国资委、市质量技监局、市工商局等参与)

(三)加强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集聚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加强科技工作的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探索建立市科技局与县区和部门会商制度,形成科技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市县(区)集成联动、专家咨询与行政决策相结合的科技管理新体制。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加强重大、重点项目的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提高项目集成度和关联度。全面实行网上申报、受理和评审,建立完善统一的项目库和专家库。坚持和完善“三审一决策”制度,提高科技项目立项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逐步建立和推广科技项目监理制,加强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科技信用制度,加强科技信用管理。

(由市科技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委、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教育局等参与)

(四)加强财政科技投入,提高经费使用绩效

认真落实国家、省和市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同时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

优化公共科技资源配置,加大科技环境、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引进、农业、节能减排等公益性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完善经费拨款方式,加强经费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提高经费使用绩效。

(由市财政局牵头,市科技局等参与)

(五)加强金融扶持,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

引导各类银行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支持金融产品创新,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高新科技研发保险险种,探索开展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鼓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

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尽快建立**市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到2012年各县(区)至少建立1家创业风险投资公司。积极探索建立市、县(区)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积极引进国内外创业风险投资机构,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创业风险投资。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特别是创业板,积极争取到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或收购重组上市公司。要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培育的力度,对具备条件的科技型企业优先培育上市。

(由市财政局会同市科技局、人行**中心支行牵头,市发改委、各金融机构等参与)

(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考核激励

坚持党政一把手对本地区和部门的科技进步与创新负总责,坚持完善市县(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各级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及时研究解决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中的重大问题。各部门要各司其责,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自主创新。

能力提升计划第2篇

小学教师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承担着学生的启蒙教育工作,可以说是学生的第二个父母。虽然它没有初中、高中老师肩上背负的升学压力,但是它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小学教师要做一个新时代的慧眼识“千里马”的“伯乐”。 这个“伯乐”应该是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培养出不同的“千里马”。小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一种待于被挖掘的潜能,而这个工作就需要每一个小学教师去完成。每个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也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教师的细心观察,耐心辅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并为学生营造出适应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环境,让 “千里马”能够“食饱力足、才美外现”。

其次,小学教师要善于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更是学习的动力,是发展某种能力的契机,它促使人们去探索、实践,从而发展智力;而学生学习兴趣又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之上的。特别是小学生,怎样激发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算是小学教师的首要任务之一。或许小学里,我们不用教与学生非常多的课本知识,但是我们一定要努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爱好。

再次,要有奉献精神。教师应该不愧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样诗句的赞颂。为了教育事业,不惜一切,不顾一切;不求索取,只求进取;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一切为了学生,也为了学生的一切;忠诚于教育事业,真诚的做到“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再者,小学教师要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万花筒”。教师才艺多,对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早期开发学生的潜能是十分重要的。“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生从小有一个良好教学环境,接受良好的教育,打好扎实的基础,这对学生将来不如高一级的学校和走向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小学教师的才艺越多,知识越渊博,对社会的贡献就会越大。

最后,要与时俱进,并且要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获得新的信息和技能,获得新的意识,新的观点和新的价值,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环境和对象进行创新性活动。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在前人已有的经验和结论基础上,要有所探索、有所总结、有所超越。

总之,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小学教师,站在教育行列的起点,肩负着培养人才之重任。不仅要具备各种教学才能,精通各门教学艺术,还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既要修身养德,敬业爱岗,让耐心、爱心、恒心、上进心融为一体;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教职工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是我对小学教师应具有的素质的了解。针对上述,我想作为一个小学教育(英语)专业的学生,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

随这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和各种儿童读物的普及,再加上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知识已远远超过其年龄界限。他们喜欢思考,有自己的见解,也有提不完的问题,渴望能得到成人的解答。而教师是他们心目中最有威信、最有学问的人,自然成为他们经常提问的对象。教师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渊博的知识,才能深入浅出地回答孩子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在满足他们的求知欲的同时点燃智慧的火花。如果教师对孩子的问题一问三不知,不仅起不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而且有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还有一句老话: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所以,我要广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学着去关注学生们关心的话题,这样,以后我才能更好地与学生沟通,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同时,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爱唱爱跳,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所以我要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是自己变得多才多艺,这样才能更好地知道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快乐地学习。在大学里,我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争取获得更多的荣誉,如奖学金、优秀学生、优秀毕业生,还有各个跟专业有关的证书等等,为自己3年后找工作做铺垫。还有我要加强对英语的重视程度,虽然小学老师不需要很高的英语水平,但是我绝不能松懈,我要完成自己的英语目标。

二、学习良好的教师情感品质

小学生知识经验少,是非观念差,生活经验欠缺,他们不仅需要教师在学习上的耐心教导,行为品德上的耐心引导,而且需要在生活上的细心关注。在生活上,有些学生已经能够独立,但是仍然会有一部分学生需要关爱与呵护,这就需要教师细心观察,发现学生生活上的困难,并且给予帮助;在学习上,学生们水平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教师用一颗耐心一遍一遍的教导,真正做到“诲人不倦”。在观念上,小学生的思想不够成熟,缺乏是非判断力,这就需要老师循循善诱,使他们不至于走入歧途。这些,看上去都是挺简单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发现真正做到爱心、耐心与细心并举,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我要一步一步来,在实践中反省自己,在反省中逐步培养与提升。

三、控制自己的情绪,科学地教育孩子

首先,教师要有完成教育任务的坚定意向,这是他们完成教育任务的保证。这种意志品质是与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相联系的。其次,教师的沉着、自制,会有效的影响儿童的意志品质。小学生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行为问题,如,任性、不遵守规则、不听从规劝、违背教师提出的要求,同伴之间不能友好相处等,教师要善于调整、控制自己的情绪,处事冷静,以平和的态度对待学生,同时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如果教师缺乏自制力,用粗暴地方式对待学生,例如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这不仅伤害学生的情感,而且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教师地喜怒无常对学生是极为有害的,容易使一些学生去窥测教师情绪地“晴雨表”,形成两面派行为方式,从而影响特们个性地健康发展。曾经,我看到过有些小学教师对自己的学生非常严厉,动不动就骂,甚至打。这致使很多小学生都非常怕老师,他们做任何事都小心翼翼。我还听一些小学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一个老师是不打人的。当时,我真的很寒心。我在想难道我以后也会是这样子嘛。不行,我一定不能。从现在开始,我要认真学习教育教学法,学会执着、沉着与自制,用正确的方法来教育我未来的每一个学生。

四、努力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首先是敏锐细致的观察力。从现在开始,我要认真学习并研究小学生的心理及其心理的外在表现,然后多多去观察一些小学生,试着去分析他们的心理,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再者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我要好好利用大学的时间,多去挑战新事物,并在这过程中大胆地去创新,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其次是生动、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说这是最最重要的。在今后的学习生活里,我要抓住一切可以在大众面前讲话的机会,无论是班级还是社团,还是其它一些场合,一步一步提高表达能力。最后就是组织管理能力。我知道我以后肯定会选择当班主任,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很幸运,在大二这一年,我将担任湖学研究会的会长,这是一个非常能锻炼人的机会。我要好好干,在尝试中积累更多的组织管理经验。虽然他跟管理一个小学班级有点差别,但是也能够在其中学到很多有用的。

五、提高对师德的认识

能力提升计划第3篇

能力提升工程行动计划(2021-2025年)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浙江省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2021-2025年)》(浙政办发〔2021〕1号)精神,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全面提升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助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集资金链、融合人才链、优化政策链,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现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集群,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围绕构建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生力量,到2025年,实现八大重要指标“双倍增六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000家,力争达到8000家,宁波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突破3万家,均较2020年增长1倍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0%;累计新增高新技术产业投资3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2.5%;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比超过30%;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重点企业研究院等)数量大幅提升。

二、重点任务

(一)提升企业研发投入能力。优化调整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优先向研发增量部分倾斜。加大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组织力度,全面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等所得税优惠政策。引导规上工业企业持续提升研发投入水平,推动全市R&D占比稳步提升。鼓励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等企业研发平台,完善研发设施,构筑部级、省级、市级研发机构发展梯队。强化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运行,引导企业建立研发管理标准体系,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发展水平和支撑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到2025年,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基本覆盖,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突破1万家。(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税务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统计局)

(二)提升企业技术攻关能力。加快建设甬江科创大走廊、甬江实验室、部级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策源平台,分类实施重大科技任务攻关行动,迭代编制关键核心技术“三色图”,探索创新联合体等攻关新模式,全面提升中小企业参与度,增强企业攻关组织能力。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协作,鼓励支持联合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重大科研项目,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基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制团体标准,提升企业协同创新能力。鼓励领军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增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加快成长为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到2025年,形成一批行业领跑的“硬科技”,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取得具有标志性的重大科技成果100项以上。(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实施智能制造2.0版,深入推进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推广应用,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牵头单位:市经信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三)提升企业集聚人才能力。加大“甬江引才工程”支持力度,实行人才举荐制、认定制,对引进集聚的产业高层次人才予以倾斜支持。精心组织“宁波企业家周”等活动,加大宁波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引进力度,到2025年集聚重点产业紧缺人才10000名。支持企业招引“海外工程师”并给予年薪补助。加快建设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等人才工作载体,形成多元化、立体化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作格局。积极拓展企业家培训平台,依托知名学府、跨国公司等机构,进一步加强对本土企业家的培育和培训。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引才育才主体作用,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就业人员超过80万人。(牵头单位:市委人才办,配合单位: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科协、市经信局、市财政局)

(四)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能力。推动企业联动、产业链协同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布局一批关键核心领域高价值专利,获得一批产业带动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引导企业对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及时申请知识产权,提升企业竞争力。大力提升规上工业企业知识产权水平,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发挥中国(宁波)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职能,开展专利快速预审工作,加快专业领域专利授权进度。优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环境,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与人民调解衔接,形成知识产权保护联动网络。到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核心知识产权基本覆盖,年度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5500件,PCT国际发明专利申请数达到1000件。(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

(五)提升企业成果转化能力。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探索科技成果分类评价和所有权收益权改革试点,落实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相关财税扶持政策。优化自主创新产品首台首试首用制度,迭布重点自主创新产品、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部件首批次清单,加快应用一批突破封锁、填补空白的重大成果和产品,促进材料集成化、设备成套化、技术平台化,推动实现技术(产品)国产替代。引导企业将科技成果以标准的形式进行固化,提高产业化能力。加快宁波科技大市场3.0建设,为企业提供跨领域、全过程的技术转移服务。支持技术转移机构、技术经纪人开展企业需求挖掘、难题招标、靶向诊断、技术等精准化服务,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产业联盟、工程中心等面向市场开展中试和技术熟化等集成服务。到2025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450亿元。(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

(六)提升企业开放创新能力。积极主动参与科技创新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抢抓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机遇,主动对接上海的辐射和带动。深入开展杭甬“双城记”科技创新合作,共同发挥好“双核”引领作用。加强自创区、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探索建立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跨国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分享机制。发挥宁波“世界大港”资源和品牌优势,加强与世界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的全方位创新合作。鼓励外资企业、海外知名大学在甬设立研发或技术转移机构。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介入国际研发分工,鼓励企业并购、合资、参股国际研发企业或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加大对企业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对外投资、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展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合作及学术交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中东欧合作等重大机遇,拓展与日本、芬兰、乌克兰等国科技合作渠道,加快中东欧17+1宁波创新中心建设。(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商务局、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

(七)提升企业投融资能力。深化科技金融市县联动机制,创新发展首投为重点的天使投资、首贷为重点的科技信贷、首保为重点的科技保险,打造“科技贷”升级版,努力拓展“科技贷”惠及企业数和撬动科技贷款额。推进金融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扩大创新产品受惠企业覆盖面和业务规模,探索投贷联动试点,加大企业自主创新金融支持中心建设,推动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创新服务和产品,鼓励和支持科技型企业通过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券融资。建立科创板上市企业培育库,鼓励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创新天使投资引导模式,推进阶段参股项目实施,大力集聚天使投资机构和资金,支持新兴产业领域的初创型科技企业。到2025年,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累计引导社会资本突破20亿元;科技信贷风险池合作银行累计放款金额突破10亿元。(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人行市中支、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八)提升园区企业孵化能力。修订宁波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管理办法,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加大企业孵化力度。支持高新技术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一批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在三大科创高地和十大标志性产业链领域打造若干特色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标杆。依托各类园区、特色小镇等,重点建设一批小微企业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引导科技企业向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集聚。鼓励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为在孵科技企业给予房租减免等优惠,有条件的地区可给予适当奖励。推动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科技数据库等资源开放共享,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成本。到2025年,企业孵化能力显著提升,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达到200家。(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

(九)提升全域要素保障能力。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引导科技企业提升亩均效益。落实“亩均效益”综合评价A类企业享受差别化电价、水价、用地、用能等相应优惠政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列入省市“放水养鱼”行动计划培育名单,在创新、人才、土地、财政、金融、上市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优质企业跨越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重大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重点科技型企业投资项目纳入市重大产业项目库,加大新增建设用地保障力度。(牵头单位:市经信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税务局、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能源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推进。加强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的组织领导,形成市级统筹、部门参与、区县(市)实施的工作格局。市科技局牵头抓好行动计划落实,市级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推动科技企业倍增提质。各地要结合实际研究具体落实举措,明确目标任务,确保有序推进。

(二)加大政策扶持。全面落实科技普惠激励政策,支持企业申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技术攻关项目,支持企业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和产业化能力的领军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主动介入前期研发创新,加大科技金融支持企业力度,集成政策扶持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三)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宣传报道,引导激励企业努力提升创新能力,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有效组织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的专题报道,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深化考核评价。加强科技企业统计监测,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动态跟踪和分析研判,健全完善季报、年报制度。将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情况,统筹纳入各地科技进步考核并形成统计监测报告定期。完善科研诚信工作机制,实施科研诚信承诺制度,严肃查处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

 

附件:1.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目标任务分解(2021-2025年)

2.宁波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目标任务分解

(2021-2025年)

附件1

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目标任务分解(2021-2025年)

序号

所属地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合计

1

海曙区

66

74

82

91

99

412

2

江北区

35

40

46

51

57

229

3

镇海区

58

64

71

78

85

356

4

北仑区

61

68

76

83

90

378

5

鄞州区

138

152

170

187

204

851

6

奉化区

42

45

50

55

60

252

7

余姚市

85

96

107

117

128

533

8

慈溪市

105

118

130

143

155

651

9

宁海县

44

48

54

59

64

269

10

象山县

36

39

42

47

51

215

11

杭州湾

23

25

28

31

34

141

12

保税区

8

9

10

11

12

50

13

大榭岛

4

5

5

5

6

25

14

高新区

99

112

124

137

149

621

15

东钱湖

4

5

5

5

6

25

合 计

800

900

1000

1100

1200

5000

 

 

 

附件2

宁波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目标任务分解(2021-2025年)

序号

所属地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合计

1

海曙区

210

210

210

210

210

1050

2

江北区

130

130

130

130

130

650

3

镇海区

200

200

200

200

200

1000

4

北仑区

200

200

200

200

200

1000

5

鄞州区

400

400

400

400

400

2000

6

奉化区

130

130

130

130

130

650

7

余姚市

270

270

270

270

270

1350

8

慈溪市

330

330

330

330

330

1650

9

宁海县

140

140

140

140

140

700

10

象山县

120

120

120

120

120

600

11

杭州湾

50

50

50

50

50

250

12

保税区

24

24

24

24

24

120

13

大榭岛

8

8

8

8

8

40

14

高新区

330

330

330

330

330

1650

15

东钱湖

8

8

8

8

8

40

合 计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12500

能力提升计划第4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生产计划;管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不断发展,电网规模日益扩大,电力市场蓬勃发展,保障电力供应的任务日益繁重,在此背景下,对电力企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计划和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一、电力企业生产计划管理概述

对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为特点的电力企业来说,进行合理的生产计划管理对电力设备维护、电力保障供应有着重要作用。生产计划是指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均衡的安排和计划生产的各个环节,以更好的保障库存周转率、提升劳动生产率、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对电力企业来说,生产计划根据周期的不同,一般分为年度和月度两种,根据年度和月度计划的总体框架可以再细分到周计划和日计划,从而为电力生产提供明细的计划和要求。

电力企业的生产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生产的大修和技改

生产的大修和技改包括电力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维护、检修等计划。大修和技改的区别在于:大修项目完成后,不能列入资产,而技改可以列入资产。

电力一次设备众多,包括变压器、输电线路、电抗器、电容器等,一次设备的正常运行是保障电网安全供应的重要条件,电力生产计划主要包括设备的清洁、安装、调试、维护和技术改造等。

电力二次设备主要是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相关系统还包括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电力通讯和信息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等。电力二次设备相关系统的选择、正确、迅速动作是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途径。所以,电力企业生产计划管理对电力二次设备安排安装、调试和维护的具体过程,并定时进行检查和缺陷维护。

(2)运行维护和安措

电力企业的运行维护和安措主要针对电力安全运行策略的措施评价和实施计划。电力生产始终将安全放在第一位,电力安全主要包括事故缺陷处理、安全性措施的评价和实施、重大事故的反措和技术改造,以及组织安全检查,及时进行缺陷和隐患整改等。

(3)电力基建和零购

电力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涉及的电力物资众多,且型号和性能各不相同,具有单体性和不可复制性,所以,对电力基建物资的生产、调度和配套也是电力企业的生产计划管理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电力生产的材料采购、电力备品和备件的生产物资管理,相关人工、物资、试验设备的费用等。

(4)电力营销大修和技改

营销大修和技改主要用于对变台和计量采集装置、营业厅自助缴费机、智能电表、厂站采集终端等进行的改造和建设,用来提升电力营销水平,实现供用双赢。

二、我国电力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生产计划管理面临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

随着我国电力市场化的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电力企业的生产计划管理也面临着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的问题。电力生产中涉及的环节较多、技术水平高、业务复杂,且电力网络网架结构复杂、电力营销网点多,给电力生产计划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

(二)生产计划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融入市场竞争的过程中,电力企业也面临着生产计划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一方面,有些电力企业还存在着生产计划完成不均衡、生产计划与实际执行不协调、不同企业间的管理水平差距较大等问题。另一方面,有些电力企业在体制改革中,经过减员增效,用工水平降低,生产计划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知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有待提升。此外,生产计划管理与实际情况的联系性也有待加强。对电力企业来说,为规范输配电设备的定检、消缺、技改等工作流程,生产计划管理应与实际现场相结合,避免出现脱节的现象,而目前很多电力企业的生产计划还与实际现场情况有一定差异,或未能根据现场情况变化而及时调整。

三、提升我国电力企业生产计划管理水平的措施分析

(一)推进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式的转型

电力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受到长期垄断体制的影响,我国电力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如何针对电力行业的特点,建立高效、科学的生产计划管理体制,是转型期的电力行业面临的问题。

建立生产计划的精细化管理,对生产计划每个项目从项目下达后的每个时间节点、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计划完成时间和结算等都进行跟踪管理,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系统。围绕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的建设需求和电力企业生产管理特点,建立包含生产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在内的生产计划管理体系。

(二)提升生产计划的整体管理水平

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电力企业的生产计划管理水平提升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随着智能电网大发展,电子化办公和自动化、网络化手段的使用有利于提升电力生产基础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利于实现生产管理的信息化和标准化,从而提升电力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的水平。此外,还应提升生产计划的看现场水平,从环境、设备、人员、管理、工作内容等方面,来明确生产技术部、安全监察部、电力营销部、物资供应部、调度、输电、变电等相关单位和部门的职责,以确保生产计划管理与现场的相关性和指导作用,并及时进行跟进和调整。

结语:

电力企业生产计划的最终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保障电力供应,严格按照企业的年度发电量计划进行调度,新时期下,只有进一步优化生产计划管理,才能确保电力“送得出、用得上、用得好”。

参考文献:

[1] 张靓熠.浅议提高电网公司企业生产计划管理水平[J].电源技术应用,2013,2.

能力提升计划第5篇

三支一扶政策解读 人社部、财政部印发《三支一扶人员能力提升专项计划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实现三支一扶人员每年接受岗前培训或在岗脱产培训不少于5天,国家组织示范培训覆盖2.5万人次以上,切实帮助三支一扶人员不断增强政治思想水平,提高为基层群众办实事的能力素质,提升服务基层的效率。

为什么要开展能力提升专项计划?

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自2006年开始实施,每五年一轮,目前已圆满完成两轮,并于今年4月正式启动第三轮。截至2017年,共计27.6万名毕业生响应祖国号召,投身农村、服务基层,在广袤的田野上挥洒热血和汗水。三支一扶计划成为向基层输送急需人才的重要渠道和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的重要品牌。

农村基层虽然天地广阔,但是环境艰苦、情况复杂,刚刚走出校园的三支一扶人员容易产生水土不服现象,有的空有一身力气不知如何发挥作用,有的理论知识丰富但与基层脱节,加之各地较为重视岗前培训,而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和职业发展培训较为薄弱,导致三支一扶人员在与基层工作精准对接方面仍有差距。

为了更好地实施第三轮三支一扶计划,解支扶人员能力提升之渴,人社部会同财政部特别开展三支一扶人员能力提升专项计划。计划的实施以服务基层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三支一扶人员能力素质为重点,加快构建三支一扶人员教育培训体系,完善三支一扶人员教育培训制度。通过能力提升计划,增强三支一扶人员对基层岗位的适应性和专业性,使他们更接地气,成长更快,能为基层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人社部人力资源市场司司长孙建立表示。

谁可以参加能力提升专项计划?

一个人也不能落下,一个环节也不能少。能力提升专项计划不仅针对刚刚毕业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的大学生,也面向所有在岗支扶人员。岗前、在岗、离岗前,支扶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支扶人员都可以接受为其量身打造的培训课程。

岗前培训主要针对新招募的三支一扶人员,一般在每年第三季度举办,旨在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从学生到基层工作者的角色转变,适应基层生活。通过培训,他们将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民情教育,学习相关业务政策、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等基层工作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服务半年以上的支扶人员可以通过在岗脱产培训进行充电。基层公共服务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政策法规、社会管理、专门业务知识等培训内容将帮助他们解决在基层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提高服务基层群众的能力。

期满就业涉及三支一扶人员切身利益,中央、地方政府和用人单位设置了多元化优惠政策,但不少三支一扶人员对政策不熟悉、不了解。基于此,能力提升专项计划还为即将期满就业的支扶人员设计了离岗前培训。期满流动政策、创新创业政策介绍,就业形势分析,可以帮助支扶人员了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就业指导、职业发展培训,则帮助支扶人员提升就业和创业能力,为今后发展搭好阶梯。

如何保障能力提升专项计划有效开展?

能力提升计划第6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配置 规划 系统 竞争

一、建立完整的人力资源规划

一套合理健全完整的规划,才能确保其功能有效完整地发挥,确保组织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对人力的需求,控制人力成本,在预测未来企业发展的条件下,有计划地逐步调整人员分布状况,为组织对人员的考核录用、培训开发、晋升、调整、工资等提供可靠的信息和依据。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晋升规划

晋升规划实际上是组织晋升政策的一种表达方式,对企业来说有计划的提升有能力的人,以满足职务对人的要求,是组织的一种重要职能;从员工个人角度上看有计划的提升会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需求。晋升规划一般用指标来表达。例如晋升到上一级的平均年限和晋升比例。

(1)建立完整、准确的员工信息库并明确和清晰各分支部门组织架构图,避免人才搁置、利于人才重置。

(2)建立员工晋升通道,完善相应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二)补充规划

补充规划是人事政策的具体体现,目的是合理填补组织中长期可能产生的职位空缺。补充规划和晋升规划是密切相关的。由于晋升规划的影响,组织内的职位空缺逐渐向下移动,最终积累在较低层次的人员需求上。同时这也说明低层次人员的吸收录用必须考虑若干年后的使用问题。

(1)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人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建立一套公开、公平、公正高效的选人、育人、用人、留人机制。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基础管理,提升团队士气,提升管理效率,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和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培训规划

人员培训计划是人力计划的重要内容,人员培养计划应按照公司的业务需要和公司的战略目标,以及公司的培训能力,分别确定下列培训计划:

专业人员培训计划;部门培训计划;一般人员培训计划;选送进修计划;考核计划。

(四)调整规划

在相当多的企业中,其中一些人的工作负荷过重,而另一些人则工作过于轻松;也许有一些人的能力有限,而另一些人则感到能力有余,未能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调整规划通过有计划的人员内部流动来实现改善人力分配的不平衡状况,进而谋求合理化,以使人力资源能配合组织的发展需要。革新、机器设备、组织工作制度、工作人员的能力等。人力资源规划可对现有的人力结构作一些分析,并找出影响人力资源有效运用的瓶颈,使人力资源效能充分发挥,降低人力资源在成本中所占的比率。为了确保未来的人工成本不超过合理的支付限度,薪酬规划也是必要的,未来的薪酬额取决于组织内的员工是如何分配的,不同的分布状况人工成本是不同的。

二、人员系统研究

做好人员系统研究,本着经济地使用人力的原则,解决人员选拔、人事激励、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等管理活动。

(1)进行机动性教育:形成并发展适合本企业的氛围,统一员工的价值观念,提高企业的内聚力和员工的社会责任感。从组织角度来看,进行机动性教育其实就是建立企业文化。成功的企业文化可以通过对共同价值观的内化控制,使组织成员自我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高度一致。

(2)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根据生产力变化的连续性和未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开发员工潜在能力,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人员培训要注意双向开发,即当员工所任职位不足时,扩大其职位外延;当员工能力有余时,增加其工作重量。

(3)掌握员工需求:根据马斯洛的激励理论,人有5种基本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企业应及时掌握员工心理需求动态,适时采取措施,并尽量将员工需求导向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上来。

三、引入竞争机制,搞活人力资源管理

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企业的竞争,企业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就是大浪淘沙,优胜劣汰;那些思想保守,不善经营,不懂管理的“南郭先生”将会不断被新人取代。为此,企业人事管理职能部门要积极搞活用人机制,不断深化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改进人事管理方法,建立健全企业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拓宽人才视野,从根本上改变用人观念和标准。因此,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框架内分块管理,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有效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前提。

(1)建立健全企业组织架构:充分了解企业三至五年的中短期规划,特别是企业的发展目标及实现此目标所采取的战略手段,只有企业的目标与战略明确了,才能设计足以实现企业目标并与之相配套的组织架构。建立企业组织架构是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根本基础。

能力提升计划第7篇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提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是当代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知识和技能的唯一载体是人,因此,21世纪是人力资源的世纪,拥有具有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长期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一、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涵义

竞争力是指在双方或多方参与的角逐(或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竞争力有大小强弱之分。对于人力资源竞争力的内涵,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释义。有人认为为:“人力资源竞争力是人力资源累积组织的知识、经历和技能数量及各职能部门之间专有知识的协调、运用情况。” 有人认为:“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是在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配合下,整合企业人力资源而形成的特有能力,这些能力主要包括企业人力资源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领导决策能力等。”

由以上界定可知,人力资源竞争力应包涵以下几层含义:首先,站在数量和质量的角度来看,企业应有一定数量且具备一定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是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从数量上来讲,是能企业人员的数量能够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即不出现以岗待人的现象,从质量上来讲,是员工应具备各自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即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其次,企业要具有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主要有: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员工的招聘与录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职业生涯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这些职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紧密联系、互为基础、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只有每个职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相互之间共同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培育并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竞争力,为企业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高地打下坚实基础。

二、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策略

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是提升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根本目的,只有不断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竞争力,培养出具有独特价值和稀缺性的人力资源,企业才具备持续长久的竞争优势。为此,提升人力资源竞争力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

1.树立人本管理理念,为提升人力资源竞争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

美国斯坦福大的詹姆斯•柯林斯(JamesC.Collins)、杰里•波拉斯(Jerrv I.Porras)在其合住的《企业不败》中,揭示了全美18家百年企业获得成功的秘密在于强调n“以人为本”的管理,坚持“人本管理”使得这些公司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求得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人本管理就是指组织的管理活动必须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注重人的思想、情感和需求,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人的潜能,最终实现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首先,人是企业所有资源中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资源,对企业的财、物,产、供、销因素和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资源要素的配置其决定作用;在管理活动中,要充分认识到员工是组织的主体,管理者是为员工服务的,通过情感沟通管理、员工参与管理、员工自助管理、人才开发管理和组织文化管理等方式,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在组织的引导下能进行科学合理的个性化发展。行为科学的研究证明,行为是人们的思想、动机、感情和思维能力等因素的综合,人的行为是受动机支配的,动机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要了解人的需求,适当合理满足员工的需求,激发其正确动机,从而调动其的积极性,以开发其潜在的能力,提升其自身的竞争力。企业只有坚持人本管理,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的发挥他们的潜能,实现自身价值,让他们通过自身的智慧和勤奋提升公司的实力,实现员工个人和企业的共赢。

2.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是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的基础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性质上来讲,已具备战略性和整体性。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企业的人事管理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具备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人事管理不具备的战略职能。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是指企业在面对复杂多变,严峻挑战的外部环境下,在对企业内外环境和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而制定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性谋划,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它可以帮助企业建立适合本企业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如根据员工期望,建立于企业实际需求相适应的激励制度,使用更科学、先进、合理的方法降低人力成本,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与针对性的对员工进行培训开发,提升员工的竞争力,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等。

3.科学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是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的基础

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以企业发展战略、生产经营目标为核心,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制定相宜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的供求达到平衡,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有效激励员工的过程。人力资源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专项业务计划两大类。总体规划是计划期内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总目标、总政策、实施步骤及总体预算的安排。专项业务是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及任务而制定的具体计划,主要包括人员招募甄选计划、使用计划、 晋升计划、教育培训计划、薪酬计划、退休计划、劳资关系计划

等等。因为人资源供给和需求都具有一定刚性,人力资源不能随时购买,需要一个培养过程,所以要从长计议。外部环境变化,企业战略本身的调整,企业员工队伍本身的变动,如退休、离职,造成岗位空缺和人力资源缺乏,企业现有人力资源分布不合理,需要有计划地调整等等,都需要企业对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加以调整,而人力资源从补充到适应需要一定时间,这些需要先规划、安排。只有有了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才能保证人力资源的供需平衡,为提升竞争力打下基础。

4.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为提升人力资源竞争力提供物质保证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最早阐释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他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的知识和技能的取得不是无代价的,人的知识和技能的取得是投资的结果,一个国家要想实现经济增长,必须拥有掌握现代知识和技能、适应生产力要求的人力资源,而这些必须通过大量的投资来实现,企业也不例外,要想拥有掌握现代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也必须加大投入,尤其是资金的投入。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加大人力资源管理的投资力度;其次,要增强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的针对性,提高投资的收益率,即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及员工实际情况,针对当前急需的知识和技术进行投资,甚至进行超前性投资,使企业人力资源成为掌握了本行业或本职岗位所需现代知识和技能的不可替代的稀缺资源,从而提升其竞争力。

5.完善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措施,挖掘员工潜力,不断提升其竞争力

激励是指引起个体产生明确目标指向行为的内在动力,激励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组织员工积极性及能力的发挥。组织激励水平越高,员工积极性越高,其能力及潜力发挥越充分。美国哈佛大学威廉.詹姆士的一项研究证明,员工在受到充分激励时,可发挥其能力的80---90%,而在保住饭碗不被开除的低水平激励状态时,员工只发挥其能力的20―3%。因此,管理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如何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员工进行充分的激励。首先,管理者要认真学习国内外的激励理论,主要有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需要层次论、ERG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激励论等)和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有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等),用以指导提高组织的激励管理水平;其次,针对具体的管理对象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比如战略理想激励、目标成就激励、参与责任激励、环境激励、团队激励等;再次,要注意激励的技巧,比如激励过程中要注意组织目标与目标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要把握好激励的时机和频率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

6.做好职业生涯管理,充分提升人力资源竞争力

职业生涯管理是指一个人一生工作经历中所包括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职业生涯管理分为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和个人职业生涯管理。个人职业生涯管理

是以实现个人发展的成就最大化为目的,通过对个人兴趣、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管理,实现个人的发展愿望。职业生涯管理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一个人能力发挥及提升的完全程度。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是以提高组织人力资源质量,发挥人力资源效率为目的的,通过个人发展愿望与组织发展需求的结合实现组织的发展。成功的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是员工个人特点与组织特点相适应的结果,实现组织和员工的双赢。组织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主要从以下几点作起:首先,要进行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分工,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中组织、管理者及员工的责任;其次,要协助员工确立职业生涯目标,其次,综合根据员工的绩效及个人能力判断职业发展目标的合理性,在目标合理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职业生涯发展措施;再次,在职业生涯目标落实一段时间之后,协助员工检验其落实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判断职业生涯规划的合理性,如果合理进一步按计划执行,从而充分发挥其潜能,并不断提升其能力。

7.培育学习型组织,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竞争力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籍加拿大人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学习不能仅仅依赖于经验,而是更应该通过信息处理、理解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来学习。该理论再次告诉人们学习的重要性。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家不断的进行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一个企业,更是需要培育成学习型组织,只有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创新,才能不断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竞争力。社会学学习理论认为,在人的行为发生过程中,有三个因素在起作用,即环境、个体和行为。因此,培育学习型组织企业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讲明形势,引导员工个体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二是为员工提供学习条件、创造学习环境,达到引导员工自发学习的目的;三是鼓励员工的学习行为,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措施,巩固其学习行为及学习效果,切实实现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辉.提升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激励机制设计[J].现代经济.2009.8(8)

[2]韩喜明.河南省人力资源竞争力评价及对策.2008.9.20

[3]王玉娇.人力资源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5)

能力提升计划第8篇

一、围绕“旅游立市”,突出景观建设,全力推进精品规划行动

一是全方位开展规划反思,对全市城市规划集中攻坚行动编制的各层次规划、城市设计、导则和各项技术规定,认真梳理、反思和审视,进一步修改完善。结合近期所编控规、城市设计成果,从城市空间结构、用地布局、旅游用地等方面对总体规划进行反思,适时对其进行调整和完善。开展统筹城乡一体化规划研究工作;二是结合城市实际,谋划大旅游大交通体系,进一步修改完善市域交通专项规划,深化公路与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综合研究公路、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城市道路、海域交通间的网络交通联系;三是围绕优化生态功能和提升城市品位,研究市域七河大水系整治规划;四是在三个区、市开发区各规划建设3条以上精品特色景观街区,四个县县城、南戴河、黄金海岸各规划建设1条以上精品特色景观街区;五是开展景观设计和色彩设计专题研究,将城市设计的具体要求纳入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条件,推进城市精品景观建设;六是组织研究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环城市休憩带和城市休闲空间建设规划本文来源:文秘站 ,对东起山海关、西至滦河口景观节点进行规划设计,塑造城市景观特色地标;七是抓好对城市交通出入口、道路连接线、南戴河一小区、黄金海岸旅游度假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八是配合康乐里、金三角一带核心片区规划建设,打造标志性中央商务区。配合金梦海湾、范家店、西四村、归提寨和开滦路等片区改造,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综合功能区和新型社区。完成××*国际会展中心和旅游大厦等亮点工程规划方案;九是加强海岸线规划巡查工作,开展海滩恢复治理,清理拆除沙滩上各类违规违法建筑;十是围绕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强新民居规划建设和城镇规划管理有关工作,进一步提升县城、镇规划建设质量和水平。

二、着眼城乡一体,统筹全盘谋划,积极服务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配合完成新机场、津秦客专××*火车站、站前广场改造规划工作;二是完成城市快速路、秦抚快速路、龙港路、新区道路等城市重点道路规划工作;三是按共建、共享一体化要求整体规划北戴河新区管线综合建设,认真开展集中供热、天然气辐射北戴河相应的管线、设施建设的规划工作;四是在旅游景区、商业街区、交通节点研究规划辟建满足市民和游客需要的停车场;五是做好城市第二垃圾发电、重要电力设施、水厂、城市公交等项目的规划工作;六是谋划启动××*博物馆项目。

三、勇于机制创新,强化效能监察,努力提升城乡规划服务管理水平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规委会、联审会、专家会等城乡规划决策和审批工作制度,完善滨海地区建设项目规划决策机制,提高规划决策水平;二是结合城乡统筹,进一步理顺市局、分局职责划分,加强对县、镇规划工作指导;三是实行局领导分包县区制度,加大对县区的服务和支持力度。在领办制、备案制、代办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针对现代服务产业、重大工业项目、旅游项目及其他重点项目的超前介入、超前服务的审批机制,实现规划指导项目建设、服务项目建设的目标;四是推进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升级,改进规划管理手段,开展全市数字规划建设;五是针对批后跟踪管理过程中违规项目执行难、相关部门职能交叉等问题,联系实际,深入研究,拿出可操作性办法;六是以“严格规划执法、增强规划执行力”为主题,全面推进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加强日常巡查和执法监察力度,坚决扼制违法建设,推进城乡规划有效实施。

四、突出教育引导,深化作风锻造,不断加强城乡规划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