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形容心情好的句子

形容心情好的句子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8 15:26:52
形容心情好的句子第1篇

1、碧空如洗:雨后的天空万里无云,碧空如洗,蓝的很。

2、晴空万里:今天晴空万里,正适合游山玩水。

3、大地回春:大地回春,阳光普照,山河无限美好。

4、一年有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景色,而我最喜欢冬天下雪时的壮丽景色。冬天,大雪纷飞人们好象来到了一个幽雅恬静的境界,来到了一个晶莹透剔的童话般的世界。松的那清香,白雪的那冰香,给人一种凉莹莹的抚慰。一切都在过滤,一切都在升华,连我的心灵也在净化,变得纯洁而又美好。

(来源:文章屋网 )

形容心情好的句子第2篇

中文发音:接受[jiē shòu]

词语解释:心理上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

反义词:拒绝、谢绝、推辞、推却

用接受造句

1、他的行为使我难以接受,无奈之下;我接纳了每天向我送一束花的人作为报复。

2、他没有接收受我的钱,却接纳了我的心意

3、他接受了我,也接纳了我的心意。

4、接受事实,有时困难,有时容易,犹如明月般捉摸不透,时而娇嫩,时而冷峻。

5、我和好朋友吵架了,我说了对不起,他接受了我的道歉。

6、佛教从印度传播到世界各处,教导容易地与不同文化的人相适应,接受教导。

7、他接受了师傅的批评后,工作态度彻底改变了。

用接受的反义词造句

拒绝:同学的书包很重我想帮她拿一下,但是被她拒绝了,她说自己的事情不麻烦别人。

谢绝:我婉言谢绝了朋友的晚会邀请。

推辞:临走时,外婆要我带回鸡和蛋,我推辞不过,只好收下了。

推却:遇到任何事情,我们不应推卸责任,而要勇于承担。

【扩展阅读:怎么才能学会造句】

造句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贯穿整个小学学习阶段。造句训练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准确运用词语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等。造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作文水平,我们该如何学会造句呢?

一、正确理解词义。正确理解词义是造出好句子的前提条件,为此,我们应该根据词义特点和自己的知识水平以及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来理解,这样才能造出合乎逻辑的句子来。

二、把句子造得真实具体,生动形象。对学生的造句,我首先要求真实。例如“……又……又……”造句,有位学生是这样造得:“我家种的冬瓜,又大又圆,像个大篮球。”这个句子造得比较具体、形象,却不真实。我对学生说:“南瓜不像大篮球,而是像个枕头。所以说,造句也应该强调真实性,不然的话,形象的描写,就不准确;具体的叙述,也是错的;感情的抒发,也就不真实。

三、用形容词造句,可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或事物的形状进行具体的描写。如用“鸦雀无声”造句:“教室里鸦雀无声,再也没有人说笑嬉闹,再也没有人随意走动,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了。”这就把“鸦雀无声”写具体了。

四“字词句段篇”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流程。在这个流程中,句子训练处于字词和段篇训练之间。它既是字词教学的“升华”,又是段篇教学的“起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造句的时候,不但要让将句子造对,还应该把句子造好,使句子语气通畅,真实具体,生动形象,并富有思想感情,从而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指导:一种写话练习的格式为:谁干什么。我们学习写话,首先得从练习写好一句话开始。一句话写好了,然后再慢慢练习学会连贯地写好几句话,写好一段话。一句话,也就是一个句子,应该有头有尾。头,就是要写出是谁或什么;尾,就是要写出干什么或怎么样。如:“明明在教室里画画”这个句子,写得是谁,是“明明”(明明是句子的头)。明明干什么?“在教室里画画。”(“在教室里画画”是句子的尾巴。)

形容心情好的句子第3篇

关键词:品味 摹仿 创新

仿写活动,就是学生参照范文(或语句)的立意、布局、结构、表达方式等进行自我情感或信息的认知和元认知建构过程,即学习别人如何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研究表明,模仿属于一种元认知自我控制的心理现象,是人类,尤其是儿童的天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人从儿童时就有模仿的天性,他们因模仿而获得了最初的知识,模仿就是学习。”吕叔湘先生说得更好:“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如何指导学生“仿写句子”?呢?经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准确审题,有的放矢

仿写句子,指的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造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是仿写中最简单的一种形式。它已经成为现行初中语文素质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是命题者提供一定的语境,要求学生参照提供的条件进行模仿写作。该题型通过模仿例句的表达方法,一方面考查了句式、修辞等知识,另一方面也注意了语言组织与表达的考查,并且能够联系实际生活与阅读积累,考查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题型。

仿句题对诸如句式、修辞、领头字句、仿写内容等一般都有明确限定,不同的例句隐形要求也不同。教者的任务主要是指导学生弄清范句是什么类型的句式及句式的结构组成,范句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使学生仿写时学有榜样。最关键的是把握语境,理解仿写对象的结构和含义,使答案“神形皆像”。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捕捉模仿点:一要考虑句子的类型,二要考虑句子的基本结构,三要考虑修辞手法的运用,四要考虑前后内容上的一致性、感情基调和色彩等。如,千山万水——四面八方(形似)(数词、名词相对);高山巍巍——碧水长长(主谓式叠音);遥遥领先——远远超出(形似)(形容词、叠音)。又如,会当风发意——正遇古稀年(格调相异)/恰逢少壮时(语意相同)(神似)。

有了范句,学生不一定能抓住要领,这时,教师要做“例句简析”,对范例做画龙点睛式的剖析,对学生仿写做切中要领的提示。实例引路:依照下面的句子进行仿写,要求内容连贯,结构相似。“找一个解题的角度,知识会为你打开一扇门;结识一个知心的朋友,友情会为你打开一扇门;__ _,_ _ _。” [点拨提示]要把握句式(一个,为你打开一扇门);把握修辞(拟人、排比);把握内容(关联)参考答案指津:抓住一个难得的机遇,学业会为你打开一扇门。

二、明确思路,仿中有写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学生要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练习作文和阅读的熟练技能。”。在仿写训练过程中,写是关键的一环,要求做到仿中有写,以写为主。学生写初稿时,教者要强化检查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帮助学生学会了解哪些语句可以用,怎么用,用在什么地方更合适。建议教者设计一些典型句例加以解说。例题:“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用___,___,传递望月怀人的惆怅”。仿照上句的格式,补全空缺的内容。在_ __《江城子》中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__ _的豪情。[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名句的理解和记忆及在规定情境下遣词造句的能力,重在揣摩例句的句式特点。答案示例:苏轼 立功报国(建功立业)。

最后,水到渠成,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归纳总结解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运用发散思维方式,根据上下文意及语境,对给出的句子进行分析,从内容、句式、修辞和字数四个方面审题,找出仿写时必须满足的全部条件要求,锁定仿写内容。这是解题关键,也是前期准备;第二步,分析文句的形式特点、表达方式、用词的褒贬色彩;第三步,初步仿写,反复揣摩,造出一个或两个满足全部条件要求的句子;第三步,进行有代表性句子进行检查验证、讲评,考查整个仿句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是否衔接与照应,是否与原文语意相连、文脉相通、融为一体,是否形神—兼备,充满真情,富有新意。这是后期制作。一句话,在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教者就可以放他们“单飞”了。

三、多元仿写,贵在创新

这是仿写的核心环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者引导得法,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视角很广。譬如,经常仿写名人名言,因为名家的作品往往能起很好的示范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创作的兴趣和成功感。学生创作的灵感来了,就可以“借船出海”,乘上名家智慧的东风,插上想象的翅膀,仿写出鲜活、优美的句子。如欣赏冰心的《嫩绿的芽儿》,我是这样学生仿写原作的:“嫩绿的牙儿对青年说:‘发展你自己!’/淡白的花儿对青年说:‘贡献你自己!’/深红的果儿对青年说:‘牺牲你自己!”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略加思索,就说出许多有创意的句子:“辽阔的大地对青年说:‘开放你自己。’长长的枝条对青年说:‘延伸你自己’……”。我当场给予了热情的鼓励。接下来,在成功感的驱使下,学生自主创作的情绪高涨,妙语连珠,娓娓道来。如:蓝蓝的湖水对青年说:“展示你自己!”/金黄的种子对青年说:“新生你自己!”/洁白的云儿对青年说:“寻找你自己!”等等。由此可见,仿写应是多元的、开放的,每次仿写定能有多所收获,有所领悟,最终将模仿引向创造。

总之,仿写是读写结合的一种好形式,仿写句子的范例就是写作规律和模式的具体化,是“形象化的写作理论”。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一切写作都从模仿开始,未有不模仿而成为大家者;一切模仿都必须有创新,未有不创新而成为大家者。”让我们在仿写训练中更加重视仿中有变,仿中有新,最终形成纯熟的解题实践能力。我想,只要我们有意栽花,总能盼到山花烂漫的那一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形容心情好的句子第4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句型 教学

初中英语教学已经涉及到了英语的多方面内容,包括词法、句法,各词类和各种句子又各成体系,涉及的概念多、规则多、定义多、例词例句多,既抽象又零散,给学生的理解、记忆、运用造成了许多困难。通过句型教学,将大量零散的内容,缩减为句子模式和公式,变得既直观又简单,使学生的记忆和运用都变得容易。

一、句型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1、句型将知识点化繁为简,将文章内容化难为易,将学生思路化零为整。初中英语的知识点往往是比较零散和分散的,词义的解释也比较灵活,语法更是繁琐,使得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非常困难。每当看到大篇幅的文章,学生就很难整理出合理的思路,好好地理解文章内容。长久以往下来,不论学生是否能理解和掌握英语的知识点,心里已经产生了厌烦和焦虑,更加不利于学习英语。但是,如果能够很好地掌握英语的句型,这些问题就会非常容易解决。

2、句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精讲多练在英语教学中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种非常有效途径。在能够理解句型结构的情况下,一般都能够把复杂的句子和较难的文章简单化。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句型教学。并且在讲解句型时,要尽量精讲多练,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好英语的关键就是在于练习。

二、完整句的基本标准

在英语中完整句通常必须具备主谓结构,否则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就会错误多多,让人听起来糊涂,看起来困惑。这一点与汉语有所不同,也是英语入门难的结症之一。

三、句子结构的划分

1、主语。简单讲,主语是指一句话中主要谈的人、物、事。例:He isn’t coming to take part in the meeting today.(人)The house was built last year.(物)Getting up and going to bed early is a good habit. (事)

2、谓语。简单讲,谓语主要是陈说主语的。

“是……”、“怎么样” 、“在……”。常指状态

“发生……动作”。常指动作

四、基本句型的分类

划分句子结构可见,如果主语与谓语两种情形分别组合,那么就会得到两种基本句型,为方便起见,可以将其定义为“状态句”和“动作句”。其基本语序如下:⑴动作句:主――谓(行为动词)――[宾(宾补)]――(状);⑵状态句:主――谓(连系动词+表语)――(状);⑶“There be”句型:“There be”后人物事,先说某处再某时。

五、基本句型的转换

1、否定句。通常如果基本句型中有系动词(be)、情态动词(个别除外,如have to),助动词直接在其后加“not”;否则在谓语前加don’t/doesn’t 或didn’t,同时谓语动词改原形。

2、一般问句。通常如果陈述句基本句型中有系动词(be)、情态动词(个别除外,如have to)、助动词直接提到句首;否则,在句首加do /doe 或did,同时谓语动词改原形。

3、反意问句。⑴肯定句+否定疑问?先变否定,再先疑问,最后主语变人称代词。⑵否定句+肯定疑问? 先变肯定,再变疑问,最后主语变人称代词。

4、感叹句。用以抒发强烈思想感情。其实质以陈述句为基础,将重点突出强调部分提到句首,句末加感叹号。其构成方法为:⑴What+(a/an)+形+名+主――谓……;⑵How+形/副+主――谓……!

5、祈使句。常见有两种形式,实际上是基本句型的无主句。⑴要求对方……或不……(Don’t)V――X(句首或句末可加“please”);⑵咱们……或不……Let’s(not)V―X。

六、句子成分的集合

1、主语。名词/代词、名词性词组(以名词、代词为核心,加前直定或后置定语)不定式、动名词、并列结构、从句。

2、宾语。名词/代词、名词性词组、不定式、动名词、并列结构、从句。

3、表语。名词/代词、名词性词组、不定式、动名词、并列结构、从句、介词短语、形容词、少数副词。

4、宾语补足语。名词/代词、名词性词组、不定式、动名词、并列结构、介词短语、形容词、少数副词、词现在分词、过去分词(短语)。

5、定语。简单讲,前置定语一般为单个词;后置定语为不定式、介词短语、现在分词短语、过去分词短语、形容词词组、定语从句。

形容心情好的句子第5篇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问文章体裁: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①核心人物②核心事物③核心事件④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

(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多角度描写。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

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

(1)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2)在结构上:在文章开头: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在文章中间:①承接上文②开启下文(引出下文)③承上启下(过渡)④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

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

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6.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7.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①时间推移法②空间变换法③稳步换景法④分门别类法

18.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

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19.描写的种类及作用?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

一是人物描写:

A、正面描写

①肖像描写②外貌描写③神态描写④动作描写⑤语言(对话)描写⑥心理描写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0.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结局(尾声)

21.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

增强表达效果。

22.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3.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4.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

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5.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

(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

(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xx句,因为它xx。

26.文章用典的赏析:

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27.品味句子和关键词。

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

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8.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

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29.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30.问文章写作特色:

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

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

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1.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32.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33.记叙文段意的归纳: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

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

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形容心情好的句子第6篇

补充句子是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一项基本练习,它对提高学生各种语文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学生驾驭语言,自然过渡到习作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近十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补充句子,从语法角度虽然没有错误可言,但内容俗套,语言贫乏,句式呆板单一。如果我们的老师仅以表述完整,像这样只求“对”,不求“好”,学生思维极易造成定势,补充的句子一个模式,毫无创新理念。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应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句子实践,让学生有话可补充,逐渐学会补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管见,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三步入手:一、鼓励大胆质疑──句子材料力求新鲜许多学生补充句子时,总喜欢套用现成的材料,照搬照抄。如苏教版第七册练习1补充句子练习第1小题:“广场上_________”。学生一般都填上了“广场上有天安门、纪念碑”等。表面上看,学生似乎很有灵气,运用起来“驾轻就熟”,信手拈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拓展思路,选择新鲜材料补充句子,充实内容。如“广场上________________”。看了此题,你会提哪些问题?学生经过思考,生活材料在脑中得以再现,提出了以下问题:广场上美吗?广场上人多吗?广场上热闹吗?广场上最近发生了哪些事?……学生提出的问题百花齐放,句子所涉及的材料方方面面,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当然,要达到以上要求,教师平时应引导学生多接触自然,多接触社会,做生活的有心人,用自己的感官去发现并积累生活材料。二、调动语言积累──句子表达力求具体部分教师受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影响,只要句子完整即可。因此出现了像“广场上很美。广场上人多”这样说错又不错的句子。细细推敲,句子内容表达欠具体,显得空洞,更谈不上语言文字美的意境。当然,如果把“怎么美、人怎么多”描写到位,句子自然而然就具体了。就此,可以问学生哪些好词佳句表示美,表示人多?且比一比谁知道的多。学生通过充分调动已有的语言积累,在脑子里重现。如表示美的好词佳句:彩旗林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如一个五彩缤纷的花园……表示人多的好词佳句: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像潮水一样……这样,补充句子练习就成了好词佳句擂台赛,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亢,下笔如有神地写出了:①广场上彩旗林立,百花齐放,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花园。②广场上人山人海,只见那彩色的河流向东流去。③广场上不但花团锦簇,而且人流如潮。要做到句子内容表达具体,教师平时应要求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会积累一些好词(包括一些关联词)、佳句(包括使用修辞的句子)。比如,形容学习的佳词:百读不厌,聚精会神、孜孜不倦……形容学习的佳句: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海无涯苦作舟,书上有路勤为径……只有经过这样的长期有效训练,学生语言积累才会丰富,使用时才会呼之欲出,得心应手,正所谓“厚积薄发”。三、体悟句子情感──句子形式力求多样补充句子仅在句子材料上拓展,内容表达具体方面作探究,笔者认为还远远不够,还得从句子表达形式方面作一番探究。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句子补充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应该表达怎样的情感。如“广场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花园。”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体会到表达了对广场赞美之情。要表达赞美之情,还可以用什么句式来表达?学生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有的说用反问句:广场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难道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花园吗?有的说用感叹句:广场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花园!以上教学过程,虽然多花了一些时间,多费了一些精力,但笔者认为值得,从中让学生发现了一些规律性的知识:补充句子的材料应新鲜,内容应具体,句式应多样,为学生真正学会补充句子架桥铺路,最终水到渠成。实践证明,经过这样长期扎实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驾驭语言文字能力、学生的写作能力等均有了明显的提高。

形容心情好的句子第7篇

一、理解类

设问形式:某词/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题思路:

(1)要结合语境,答案一般能在原文中找到。

(2)注意表层义和深层义,既要思考词句本身的含义,也要联系主旨揭示其深层内涵。

(一)把握词语在整体意义中的含义。注意三点:

1 看位置。分析词语指代义。

如:【2007年全国Ⅱ卷】《海南杂忆》

15题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这两个词出现在原文6、8段。

答案:“道旁石”本指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石头。在文中指被弃置不用的人才。

“补天手”在文中指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侨,也喻指本应补天却被放逐的古代名臣。

2 看语境。分析词语情景义。

如:【2007年北京卷】《湿湿的想念》

9题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说说这“理想”是什么?

解析:参考原文10段,“理想“是个名词,答案也应是名词性的。注意变换。

答案: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以及古代文明的美,为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3 看效果,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

如:【2008年北京卷】《碧云寺的秋色》

18题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

解析: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着手,从生动、形象、准确等角度分析。

答案: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

(二)把握句子在整体意义中的含义。注意三点:

1 分析句子本身的结构,理清主干枝叶,注意抓指代词,如果是复句看表述的重点。

如:【2007年重庆卷】《告别三峡》

15题“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解析:题干是转折复句,所以分两条做答。在前半个分句中,重点是解释“概念”和“情”分别指什么,在后一分句中。重点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如何理解。

答案:①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②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

2 看句子的表达方式。在记叙、描写类文章中,抒情议论的句子是考查的重点,如果是议论,看点明什么主旨,如果是抒情,看抒发什么感情。

如:【2007年全国I卷】《总想为你唱支歌》

15题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别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解析:这句话就表达方式而言是议论,要综观全文去理解。全文着重写西北的粗犷、苍凉,而在文章倒数第二段,突然提起脆弱剔透、经不起摔打的南方天地,用意是与大西北形成对比,为下文呼唤人们到大西北去张本。

答案:南方过于精致纤巧,过于脆弱,远没有大西北粗犷坚韧。

3 运用修辞等表现手法的句子,要学会替换。

如:【2008年全国I卷】《阳关古道苍凉美》

15题(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解析:“绿色的海洋”用了比喻。要还原为本体,即宽广的绿色林带。

答案: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

二、作用类

设问形式:这个词,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思路:兼顾内容和形式

内容:感情、主旨

形式:章法(结构) 手法(修辞、表现手法)语言风格(①自然淡雅,平和冲淡;②苍劲雄健,绚丽浓艳;③清婉隽永,形象含蓄)

答题模式:(1)开头: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奠定感情基调。(2)中间:承上启下;呼应前文;铺垫(张本);对比,衬托;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结尾: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拓展内容;照应开头,照应题目,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2008年北京卷】《碧云寺的秋色》

18题 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①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兼顾内容和形式

答案:内容上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三、原因类

设问形式:文中相关说法的原因、理由、根据

答题思路:(1)检索题干内容在文中所处的区间,联系上下文,提取有效信息。(2)若问句在首句,着眼于全篇的分层:若在某段中。给段分层,并结合主旨。

注意:(1)抓指代词;(2)看过渡词语;(3)善于分条概括;(4)表达方式要规范,顺着题答,问“为什么”,答“因为……”

如:【2008年湖北卷】《雾》

18题“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根据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解析:问句在第⑥自然段,此段以第五句为界分为两层。

答案:①因为朦胧模糊的东西有时反而更美。②因为模糊的东西比清晰的东西更能激发观赏者自由的想像,从而增强审美情趣。

四、概括类

明确要求:考查筛选信息,概括归纳的能力,共分四类

答题思路:(1)理清思路;(2)抓文中的有效信息,筛选关键词;(3)概括,归纳。

1 概括事物/人物形象的特点

如:【2007年全国I卷】《总想为你唱支歌》

14题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解析:本题的答案区间在③④两段。③段“残留在地下的根系便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④段“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可以当作中心句,把它进行压缩变形,即可变成答案。

答案:顽强不屈,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2 概括理解作者情感

类型:a 直接概括 b 情感变化

思路:①文中直接描写的形容词(注意词性变换)。②文中间接描写的词、句(结合主旨概括)。

如:【2007年重庆卷】《告别三峡》

17题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

解析:①段“怜惜、怅然和失落”,②段“惆怅”,合并同类项选择“惆怅而失落”;③段“动

容”是动词,换成形容词“感动”,“敬意”是名词,换成形容词“崇敬”;④段没有原词,结合句子“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是一种“肯定”,“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是一种“褒扬”。

答案:由惆怅而失落到感动与崇敬,再由感动与崇敬到肯定和褒扬。

3 概括作者的观点,归纳主题。

如:【2008年重庆卷】《时间怎样地行走》

17题文章写到“不朽”的“时间”“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作者对“人”和“时间”关系的观点和态度。

答案:作者认为时间并不是无情地抛弃我们,而是我们的情侣,伴随我们走过一生。因此我们应该热爱、珍惜时间,让生命在时间里充满意义。

4 段意的归纳

格式记叙文:(时间+地点)+人+事;说明文:说明对象+说明特点:议论文:用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观点。

五、技巧类

明确要求:考查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

设问方式:(1)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该段文字。(2)这段文字好在哪里?(3)请分析这句话的表达特色。(4)这段文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题思路:

1 指出所用的一种或几种手法,在把握手法的前提下分析其在文中的具体作用及效果。

如:【2008年天津卷】《敦煌》

20题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

解析:“这般自由的灵魂,这般高扬飘逸。这般酣畅淋漓,这般辉煌壮丽”。此句运用排比;・“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想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此句运用比喻。

答案: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2 贴近原文,分析手法的作用。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刻画了什么样的形象(人、物、景)

(2)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者的或所描写物的

(3)在形式上的作用

如:【2007年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12题请指出“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解析:依据句中“像”一词,根据比喻修辞的特点可找到本、喻体,判断本句使用了比喻。分析表达效果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分析突出“母亲”这一形象的意义,二是抓住“却”一词,分析出我对母亲的情感。母亲力子女的一生幸福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答案:(1)用了比喻(指出修辞)。(2)把母亲耗尽生活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显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联系比喻的修辞作用,突出喻体形象)。(3)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深深感激(表达的情感)。

3 指出局部所具有的比喻义、双关义、引申义、象征义、叠词等有表现力的词语,指出所描写景物、事物的角度。如形声色等。

如:【2007年浙江卷】《泰山之思》

20题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

解析:几个“只有”组成一组排比句,雾中楼台和泰山雾形成对比,“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属于夸张,叠字的使用就更明显了。解答此题必须逐一分析每个句子,结合句子的表述特点和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思想感情作出全面的概括。

答案:(1)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指出修辞),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写的内容),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表达的感情)。(2)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用词特点)。

六、构思类

(一)把握结构的角度

1 从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把握。

2 从时空变化把握。

3 从内容的变化把握。

4 从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等方式划分段落层次。

(二)设问方式及答题思路

1 文章是围绕……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或文章是如何层层深入的?――概括层意

如:【2008年重庆卷】《时间怎样地行走》

15题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解析:即以人生过程为线,贯穿对时间的不同感悟

答案:小时候贪玩而痛恨时间的管束――初中时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后来对时间麻木而无所作为――十几年前发现白发而感叹时光飞逝――现在明白应该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

2 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这样安排的好处?

――掌握全篇的框架结构。然后分层,总结层意。

如:【2008年湖北卷】《雾》

19题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答案: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②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进而“欣赏”后来“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3 这几幅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关注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如:【2007年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4 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_明确结构方式,总结层意。

如:【2008年江西卷】《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

形容心情好的句子第8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两大句群;记忆秘诀

一、记忆术中句群的分类

(一)什么是记忆术中的句群

什么是记忆术中的句群呢?这里特指多个句子的集合。可能有人会问,那不就是段吗?段是一种句群,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有时文中一个句子就是一段,例如,诗歌。这时我们所说的句群,就不是指一段,而是指多段了。甚至还有更独特的“梨花体”,把一句拆分成几段,“梨花体”中的一段更不可能等同于记忆术中所说的句群了。

(二)记忆术中句群的分类

容易理解的:

1.形象句群。就是句群是有画面感的,有故事性的。

2.抽象句群,也叫逻辑句群。句群缺乏画面感,可是前后之间有明显的、清晰的逻辑关系。

3.离散句群,也叫中性句群。句子与句子之间,没有什么明显的、紧密的逻辑关联,只是简单地将若干个句子罗列在一起,或是这若干个句子从属于同一个专题。

难以理解的:

4.晦涩句群。句子与句子之间有逻辑意义,只是我们难以理解而已。

二、形象句群的记忆方法

(一)电影法

这种句群的特征是句子有画面感,往往是整个段落或是段落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有画面的,有情节的。你可以一边朗读(或默念),一边想象,就如同在大脑里放映电影一样,这样重复几次就能记下来。例如,记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运用“电影法”来记:“先是一个人飘走,然后又飘回来,招招手,沿着手的方向,镜头转向西天的云彩。镜头从云彩向下,是河畔的金柳,金柳变成夕阳中的新娘,新娘在河边映出影子(波光里的艳影),水面开始荡漾起来。”

(二)焊接法(首尾法)

但是,有一种情况是单个句子是有画面感的,可是跟后面的内容联系不太紧密,或是属于某种跳跃性的联想,联结比较薄弱,你不容易从上一句接着联想到下一句。那么,我们就需要在它们的联系容易断开的地方,做一点焊接的功夫。这种记忆技巧叫“焊接法”或叫“首尾法”,就是取前一句的“尾”和后一句的“首”,找一点理由,把它们联系起来。这种理由并非是很严密的,就只是有一点联想的线索即可。因为我们复习时,是要通篇背诵的,你复习几次之后,都背熟了,这些辅的联结,大部分就用不上了。但如果是抽象句群的记忆,用这个技巧往往效果不太显著,还不如“提示词法”。

“焊接法”从本质上来说,还是“提示词法”。我们来看“焊接法”跟一般的“提示词法”有什么区别?一般的“提示词法”,就是取“提示词”,或叫“关键词”,然后再把它们联结起来。

如果是形象句群,它们往往由多个词组成一个画面或情节,本来就很好记,都不需要压缩它们,所以这些部分被整个当成提示词,然后只在断开的地方,做一点焊接即可。

(三)形象句群的记忆案例

1.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以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句群为例: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这前面四个小分句,内容还算是连贯的,可是后面一下就跳到“金柳”上面去了。“云彩”与“金柳”之间,并没有太明显的衔接,即“云彩”跟后面一句断开了。记忆的方法:可以把“云彩”跟后面一句的开头的一个词“河畔”联结起来。在此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取“那”字呢?因为它没有代表性,不能提示我们回忆出这一整句,所以,取更有提示作用的“河畔”。联想一下:“云彩”下面有“河畔”。

同样的道理,第二段本身比较好记,只是跟第三段没有太明显的衔接,是一些发散性的、跳跃性的想象,此时我们需要焊接一下“荡漾”跟“软泥”:“荡漾的水把泥都给泡软了(软泥)。”这是逻辑联想。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我们记忆一些古诗词,也有类似的情况,往往有许多句子都是形象的,但是这些文学作品句与句之间却存在着许多跳跃性的联想。我们欣赏起来觉得气象万千,可是记忆起来却会给我们带来不少的困难。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这前面还在想着:“周帅哥多么强大,笑眯眯地就把敌人给灭了,后面就谈到神游了。”不能说它们之间没有联系,可是这种联系是跳跃性的。“樯橹灰飞烟灭”和“故国神游”,这两句的联结比较薄弱(至少在记忆上是这样),我们就把这两句的尾与头焊接一下,想象“烟灭了之后,从烟中出现一尊神像飘了出去(神游)。”这样就把断开的地方牢固地联结起来了。

3.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我们可以运用象形法来联结。例如,“业”想象成“草”;“缘”左边是“丝”,右边是“猪”的古字。我们可以想象:“草丛里面,有头被丝捆绑着的猪。”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我们也可以运用抽字法来联结,就是前面取一字,后面取一字,构成一个新词,把前后句联系起来。例如,近忽――近乎,这是抽字构词法。

(3)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我们还可以运用逻辑联结,例如,入――初(出)。从“入”联想到“出”,相对联想。

实际记忆时,并不需要每一句都跟后面一句做这样的处理。有一些形象句群往往几句之间都有明显的联系,这时就可以直接通过想象情节的画面来记忆。

(四)形象句群的记忆方法小结

1.直接想象画面,并同时诵念内容来记忆。(“电影法”是首选)

2.如果有在情节上断开的地方,就用“焊接法(首尾法)”来联结。

3.如果不习惯用上面的方法,用“提示词法(关键词法)”也可。(备用方法)

三、抽象句群(逻辑句群)的记忆方法

(一)镶嵌法(点缀法)

抽象句群(逻辑句群)特指句子意思分明,句子与句子之间逻辑紧扣的句群。逻辑句群的记忆方法,是先记主体的意思,就是把那些通顺易记的内容,先记下来。记下主体之后,我们再补充细节。补充细节时,可用逻辑联系的就用逻辑联系,不行就用图像记忆的技巧。

记忆逻辑句的主体部分是,一般不需要图像化,就只是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并关注各句的主要意思之间的联系即可。如果这种联系是明显易记的,就不需再做什么处理了;如果联系不明显的话,就不能算是逻辑句群,而要归入离散句群,通过取关键词来助记了。

例如,八十七年前,我们的先祖在这块大陆上,建立一个从自由中孕育,致力于“全民生而平等”主张的新国家。

上面这一小段就属于抽象句群(逻辑句群)。它们的意思是很明显,前后内容也是连贯的,同时它们也没有太强的画面感。这类句群,一般是用逻辑来记,而不是用图像来记。先把那些逻辑明显的部分记下来,再去补充细节。

“八十七年前,我们的先祖在这块大陆上,建立一个新国家。”这一句容易记住。比较费力点的是“从自由中孕育”及“全民生而平等”这些更抽象的修饰成分。

“从自由中孕育”,可以联想到“自由女神挺着一个大肚子”的画面。“八十七年前,我们的先祖在这块大陆上建立一个从自由中孕育……”“自由中孕育”是在“大陆”后面的,我们就把这个形象矗立在大陆上,这一修饰成分就跟主体联系上了。再后面,又有一个抽象的修饰或说补充成分――“全民生而平等”,可以想象一队身高等齐的婴儿列队站着,在这个女神像的下面。这些婴儿是不是生出来就是“平等”的?这种方法本质上还是“提示词法”,只不过取的是“提示成分”,已经不是词,而是“主要意思”了。

有形象的形象句群,我们取形象当提示成分;有逻辑的逻辑句群,我们取主要意思当提示成分。这两种都没有的,我们就只能取词了。也就是后面的“离散句群”的记忆方法了。

记忆逻辑句群时,先把主要意思记下来,一般稍稍重复一下就能记住的。然后再把那些不好记的修饰、补充成分跟相关的主体部分联想一下。这种方法叫“镶嵌法”,也叫“点缀法”。记忆中,有时我们会发现,本来主体的内容比较好记,因为有连贯的抽象逻辑或具体情节,但是有一些补充或修饰成分却不好记。这时如果硬把补充或修饰成分插入到故事或逻辑里面,这个故事情节就有点乱了,或是逻辑不简明了。“镶嵌法(点缀法)”就是先记主体,不打乱主体的逻辑或情节,再把细节镶嵌(点缀)到主体上面去。

(二)抽象句群(逻辑句群)记忆案例――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

我们来看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中的另一段:

“如今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考验这个国家,和任一个如此孕育又目标一致的国家能不能长存于世。我们在这一个大战场上相逢。献出战场的一部分土地给那些献出生命保卫国家的人,做为他们最终的安息场所。我们这样做,百分之一百适宜,百分之一百恰当。”

这一段的主体意思本来就很好记,无非是说,我们在内战,对于那些牺牲了的人,我们要有个地方安葬他们比较好。可是为了强调这场战争的意义,林肯在中间插入了一些“高尚的话”,修饰一下原本普普通通的意思,例如,“考验这个国家,和任一个如此孕育又目标一致的国家能不能长存于世。”

如果我们先去掉这打断主体意思的部分,只是直接先理解主体部分,会更容易记忆:“如今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我们在这一个大战场上相逢。献出战场的一部分土地给那些献出生命保卫国家的人,做为他们最终的安息场所。我们这样做,百分之一百适宜,百分之一百恰当。”

记好这主体意思后,我们再把次要的修饰成分补充上去:“考验这个国家,和任一个如此孕育又目标一致的国家能不能长存于世。”这个可以取关键词:“考验――孕育――目标”。我们可以想象:“一张考试卷子(试验)卷成一个蛋(孕育),裂开后里面是一个眼球(目标)。”因为这部分是在“如今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的后面,所以可以想象:“这张试卷,是在大战场中飘啊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