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医学毕业生个人总结

医学毕业生个人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6 16:02:05

医学毕业生个人总结

第1篇

1.1整体就业情况

昆明医科大学2009-2014届医学检验专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共316人,这六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截止到毕业当年12月31日)整体呈上升趋势,虽高中有降,但2011-2014届四年来均维持在一个较高就业率水平,特别是2013、2014两年,在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就业率仍然实现了增长,但本专业未来几年将要毕业的本科生人数还在持续增加,毕业生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1.2就业单位层级流向分析

近年来绝大部分的毕业生就业单位集中在省、市、县级医疗系统,但乡镇医疗系统就业比例几乎为零(除2013届1人外),就业单位与专业较为对口,且大部分集中在主要的医疗卫生机构。这一方面说明了检验专业近几年就业形势较好,并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昆明医科大学毕业学生对云南省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贡献作用。但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昆明医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说明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普遍居高,大量的学生仍然以条件较好的省市级医疗机构为主要就业方向。另外,据笔者调查了解,每一届毕业生中都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来自于县乡级地区(约占总人数的50%以上),但毕业生最终到县乡级医疗机构工作的仅占总人数的25%左右。大部分来自于县乡级地区的学生毕业后都不愿意再回到县乡地区工作,这其中除了抱着“跳农门”的心理之外,还有不少人认为城镇差别较大,条件较为艰苦,职业前景不佳等原因,这就增大了引导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度。

1.3就业岗位类型流向分析

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类型分布情况见表2。如表中所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医院检验科。2009-2014届,在医院检验科就业的学生比率总体呈稳步上升的态势,特别是2014届,在毕业学生总数大幅升高的情况下,在医院检验科(包括临床实验室、输血科)就业的人数比率还是呈现了增长,说明检验专业学生由于专业性较强,对口就业仍是最主要的就业方式。另外,其他对口岗位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血站、试剂公司等也是本专业学生就业的对口岗位,有一定比例的就业率,但所占比例均不高,几乎都在7%以下,而其他类型的岗位就业率就更低。这说明,近几年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较为固定,就业方向单一,就业面相对较窄。这可能是由于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在就业时,主要选择医院和医疗机构就业,较少关注包括医疗器械公司、试剂公司、企业、厂矿等机构的检验技术工作等就业岗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工作岗位需求与毕业生择业方向的矛盾,导致毕业生就业面狭窄,竞争激烈。

2应对和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探讨

2.1合理控制招生数量

伴随全国范围内其他本科医学院校增办、扩招检验专业的现状,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数量在逐年攀升,检验专业毕业生将会大量涌入社会。然而曾经作为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主要对口单位的各大、中型医院检验科,由于近年来大量招收本科毕业生,岗位需求将逐渐接近饱和,加之医院为了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和专业水平,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硕士生和博士生,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将大大减少,这无疑增加了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就业形势将会越来越严峻。如果高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与数量,将可能导致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危险。因此,学校要把控制招生规模与促进学生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合理控制检验专业的招生数量,防止盲目扩招,使学校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

2.2加强毕业生就业政策与形势教育,引导基层就业

学校要继续加强国家有关就业政策与形势的宣传教育工作,使毕业生掌握国家政策和了解当前就业形势。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4个突出问题,其中一点是结构和分布尚不合理,人员分布的城乡、区域差别明显。而与此同时国家却在大力发展基层卫生服务事业,县级、乡镇医疗机构建设越来越被重视,县级及以下医院对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将会影响今后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也将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昆明医科大学近3届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人数占到当年毕业生总人数的40%以上,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与此同时检验专业近6届毕业生中到基层就业的人数却几乎为零,这更加说明了对于检验专业基层就业将具有更大的空间和机会。因此检验专业要鼓励学生认清形势,引导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更多地转向基层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2.3帮助毕业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

学校要帮助毕业生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打破毕业生就业一次定终身的老观念,打破医学检验专业只进医疗系统工作的落后思想,要教育学生扩大就业目标,开阔就业视野,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和医疗水平条件的提高,医学检验专业的就业面也逐步拓宽。一些医疗试剂公司、医疗器械公司、教学单位、科研单位、生物技术公司以及第三方检验机构的出现和业务范围、规模的不断扩大,直接增加了它们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客观上来说,这对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都可以成为检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医学检验毕业生在这些单位也同样可以有较好的发展空间与机会。

2.4搭建检验专业良好的就业教育平台

学校要努力为毕业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就业教育平台,通过增强与医疗部门、医药公司以及新兴出现的检验专业对口就业单位的联系和交流,给毕业生提供更多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同时也为毕业生提供了解这些新兴对口就业岗位的机会,从而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思路。同时,就业平台要通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就业教育活动,如就业知识主题讲座、技能培训、成功典型经验实践指导、模拟招聘和面试经验交流等一系列专题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就业教育的整体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此外,就业教育平台中还要注重引导毕业生锻炼各种能力,包括适应能力、耐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及积极心态等,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总之,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就业教育平台,要调整毕业生的就业观和期望值,拓宽他们的就业思路,减轻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最终提高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和竞争力,使之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

3结语

第2篇

关键词: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

近几年来,随着我校护理专业学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每年的毕业生数量也连年增长。由于大型综合医院的工作条件好、福利待遇优越,能为自身专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因此吸引了大批护理毕业生择业时首先考虑大城市,导致大型综合医院毕业生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这主要是与部分护理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过高、不愿去基层、有业不就的错位现象有关。针对目前的现象,我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做了更加细致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经调查分析、实践观察,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抽取我校2016年度应届护理专业毕业生总共608人。

1.2方法

1.2.1资料分析法

我校护理毕业生的实习医院都安排在新疆医科大学6所附属医院及其他综合医院,都在乌鲁木齐市,今年根据我校的就业人数和往年的就业情况、加强了就业指导工作,毕业生进行了实习前预教育、就业指导,实习生每个月的最后周五下午返校时进行针对性就业指导,大力宣传我国“毕业生到各类企业就业有何优惠”“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村官”“三支一扶”服务等政策及毕业生参加招聘会前的准备,如何制定职业发展规划等,端正毕业生的择业观。笔者从2014年开始一直做关于“新疆高校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研究,通过比较分析我校2015年级、2016年级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数据,再参考相关文献与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得出结论。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去年的就业分析情况及今年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自制“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调查表”,举办“2016年度新疆医科大学招聘会”前发放该问卷,发放问卷608份、回收后经整理,得到有效问卷601份,有效率98.85%。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用Excel建立数据库,双人录入,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

2讨论

2.1最近2年我校毕业生签协议情况的比较分析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尤为重要。有调查显示,有92%的学生渴望在大学的不同阶段都能够得到个性化指导[1]。今年我校把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放在帮助大学生择业前了解就业政策,把握就业形势,准确地向大学生宣传新的就业政策,帮助他们正确了解并适应就业制度和就业方式,实现顺利就业。2016年我校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笔者2015年、2016年同一个时间段统计的不同年级各层次毕业生签协议情况的数据分析结果来看2016年毕业生签协议比例明显增加,占毕业生总数的73.85%,2015年级、2016年级护理毕业生的签协议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5,P<0.01)。大学阶段是个人职业生涯历程中的重要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和职业适应性、职业素质培养的最佳时期[2]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从个人讲,关系到毕业生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从学校讲,它是一个学校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的体现,关系到学校的前途与命运;因此,作为高校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深化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切实提高其工作的实效性。

2.2最近2年我校毕业生去基层医院状况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我校不同学历护理毕业生县级及以下医院就业的学生占了总数的31.86%,比去年增加了10.11%,2015年级、2016年级已签协议护理毕业生的医院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8.000,P<0.01)。虽然今年去基层医院就业的毕业生有所增加,但是结果还是不容乐观,68.16%的毕业生还是选择了市、州级及自治区级医院,可能是与我校护理毕业生对基层医院的认识还是不够,没有自身体会到基层医院的工作环境,毕业生个人期望过高,没认识到基层医院是锻炼自己的重要途径,对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认识不清,毕业生认为乌鲁木齐市等城市的大型综合医院的工作条件好,福利待遇优越,能为自身专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等因素有关。

2.3不同年级毕业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评价

有针对性地进行毕业生指导工作,让毕业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抓住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切合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在思想方面加强人生观道德观教育,就业法律意识教育,医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如果能做好这些工作,那我们可以充分体现毕业教育的实效性。近2年做的“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调查”结果也说明了就业指导工作越来越完善。如,就业指导是否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方面2015年级、2016年级护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得到满足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7,P<0.05),另外在2015年级、2016年级就业指导工作的就业去向引导、就业策略指导、就业规划指导、介绍各家医院劳动合同关系、就业工作流程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调查结果的数据来看,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我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了就业指导工作,并发挥了其在实现大学生顺利、有效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面试技巧,就业法律知识等方面的满足情况还不是很好,因此笔者建议今后的就业指导工作方面要加强。总之,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政府一直重视并致力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高校更是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因此,我校应继续重视并切实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以提高我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作者:热比古丽·热合曼 米合热依·阿不都卡迪尔 吕琴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中医院校;就业去向;对策

山东中医药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传统中医药高等学府,每年为国家中医药事业培养输送大量毕业生。本次抽样调查毕业生总人数为6162人,其中中药学专业2508人、药学专业876人、制药工程专业1699人、市场营销专业1079人。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中央和国家各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就业促进政策,2008年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认真总结我国促进就业的实践经验,并借鉴国外促进就业立法经验,积极发挥政策的利益调节和刺激功能,引导大学生多元化、多渠道就业[1]。

1 调查对象、方式和范围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我院1997-2016共二十届部分毕业生6162人,其中中药学专业2508人、药学专业876人、制药工程专业1699人、市场营销专业1079人,包括已经就业的毕业生、继续深造的硕士研究生,见表1。

1.2 调查方式

通过对药学院毕业生就业数据整理、电话咨询、实地探访等方式对毕业生就业方向进行调研。

1.3 调查范围

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学、药学、制药工程和市场营销四个专业1997-2016届部分毕业生。

2 调查结果

2.1药学类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去向

通过对6162人的就业单位类型分析,我们把就职单位总共分了七个类型,包括行政机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疗单位、医药企业、社会药房、其他。在就业类型调查中发现,医药企业和医疗单位所占比例相对大,说明大多数专业毕业生趋向于此两种方向就业。这与马晓匡教授对大理学院药学与化学学院毕业生去向研究结果一致[2]。这种现象反映了药学类毕业生就业方向与所学专业呈正相关,见图1。

2.2 药学类毕业大学生的行业就业率

2010年之前四个专业的行业就业率维持平稳运行,之后就业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见表2。通过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2010年后的毕业生为个性张扬的90后,时代性格特点、就业观念的变化影响了就业率,使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就业难的社会现状,也导致就业率的下降[2]。

2.3 药学类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前景

通过对四个专业的一次就业率分析,四个专业一次就业率都高达90%以上,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药学类大学生有良好的就业前景,见表3。毕业生从事医疗单位人数趋势在总体呈上升趋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实施宏观积极的就业政策,药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逐渐上升,就业前景十分乐观。

药学类专业毕业生从事药房工作的人数逐渐上升,经调查发现社会药房处于改革阶段,由以往拥有一个药剂师可同时开多家连锁药房向一个药剂师只允许开一家药房改革,这是导致毕业生向社会药房倾斜的主要原因。在改革浪潮推动之下,社会药房将需要更多的药学类专业相关人才,国家相关政策的实施将扩大药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在对近三年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调查显示为94%,比平均就业率高近两个百分点。该专业存在着就业面广泛的特点,从事市场服务与开发、销售,其他行业如经济、管理、贸易等有相当一部分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见图2。市场营销专业人员的就业方向多元化,行政事业单位1.3%,国有企业4.3%,私营企业74.1%,港澳台投资企业5.3%,外商投资企业4.7%,个体经营10.3%,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不管是市场营销专业还是其他专业,用人单位最多的是私营企业,其次为个体经营。通过调查分析得药学类市场营销毕业生从事医药企业占46.6%,占主体部分。充分说明药学类市场营销独具特色,其就业前景相当可观。

3 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与引导

在调研中发现很多毕业生存在好高骛远的心态,但其专业知识水平与实际工作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特别是应该从学生入校起进行积极引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和就业观念。在学习和工作中脚踏实地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3]。

3.2 改进培养方法与课程设置争取达到最优化

学校应多举办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案例分析、调研)、加强专业学习的广度、加强学科前沿知识的介绍、加强对专业学习的引导、加强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与讨论:多举办高水平的专题讲座;加强专业学习的深度[4]。

3.3 提高专业化程度

通过研究近十年药学类专业就业单位类型分析,毕业生在知名医药企业就职人数逐年增加,说明我校培养的人才专业化程度提高。为更好适应市场的需求,我们应加人才的培养专业化程度。

3.4 大学生就业与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建立一名教师联系一个班级体、一名教师联系一名学生等制度,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领域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学生在专业学习、专业发展方面的教育,正确指导大学生考研及专业发展,避免盲目学习及盲目考研,同时也能促进大学生的良好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建立与用人单位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专业教师队伍的作用,以此来加强药学院大学生的就业,提高就业质量[5]。

4 展望

通过对山东中医药大学近二十年来的就业状况分析,整体的就业水平在稳步提高,现在的就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学生们的选择面更加广泛,通过综合分析就业单位等各个方面数据现在学生的择业观也日趋多样化。同时结合现在中医药发展趋势,我校的专业设置也顺应了社会的发展潮流。近年来,不断完善专业结构,新开设了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药资源开发等专业,在发展壮大原有专业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在此形势下作为学校我们应该不断转变就业指导理念,在新思想的引导下以更加开放的方式传递出多元的就业思想;身为在校学生我们更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指导下积极将创业与中医药紧密结合,充分实现“互联网+”和中医药的深度融合,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参考文献

[1]潘莉莉.“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及绩效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1,3(6),43-48.

[2]马晓匡.我院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调研报告[J].大理医学院学报,2001,10(增刊):154-155.

[3]何剑英,杜一民,何旭.大理学院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与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13,12(12):77-79.

[4]赵婷婷,吴蕾蕾,樊文强.大学本科学科专业设置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1):97-103.

[5]黄绍国.中医药院校药学类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与分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1(2):124-125.

作者简介

第4篇

一、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医学专业毕业生人数在增加,就业难度逐渐加大

近年来,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由供不应求变为供过于求,就业难度日趋加大。由于高等医学院校扩大了招生规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总量明显增加,加剧了就业竞争。另外,目前绝大多数医院的发展重点不在扩大规模而是以急需的、具备一定资历的专业人才为主,大量接收毕业生的状况将不存在。因此,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

(二)医学专业毕业生择业观念陈旧,就业期望值过高

目前我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择业价值观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许多同学的就业观念比较狭窄,缺乏开阔的行业视野,缺乏创业创新的精神准备。很多年来,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相对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确定性比较强,就业形势一直较好,使他们缺乏竞争意识,没有紧迫感,多少有一点优越感。多数毕业生看好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把择业定位在城市、大医院、经济效益好的单位

, 反映出毕业生追求高薪、追求舒适、追求名气的心态 ,

就业的期望值过高。通过我们这次调查发现:在全校医学专业抽样调查的800名毕业生中,91%的毕业生倾向于在省、市级单位就业,9%的毕业生愿意在县级单位就业,而乡级以下单位则无一人考虑;72.6%的毕业生倾向于在三级(三甲,三乙)医院就业,27.4%的毕业生愿意在二级(二甲,二乙)医院就业,而一级医院则无人问津;88%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刚毕业月薪就应该在1000元以上,甚至20__元以上。然而,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日趋饱和,医学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接纳毕业生时考虑的问题已由数量向质量转变,大中城市的综合性医疗机构、经济发达地区的县级医疗机构原则上都需要硕士,其次就是获得英语六级、计算机二级证书。因此,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过高,造成了就业难现象。

(三)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供需矛盾

主要表现为:1.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多,但需求不多。2.学历层次供需不平衡,各级医疗单位都有精简机构和分流人员的趋势,使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接收能力有所下降,大量吸收本科毕业生有一定的困难,对医学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出现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层次上升。3.地区之间供需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中心城市医疗机构需求量不多,但要求高,想去的毕业生多,而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少;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农村乡镇医院需求量多,但愿意去的毕业生少。

二、调查的体会和建议

(一)学校应该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

1、在以往的新生入学教育中,可以增加一部分就业指导内容,帮助同学们及早树立目标,明确职业理想。教育他们,个人的职业理想是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构想,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

2、入学以后至实习以前,针对每位同学不同的个性和学习情况,不断教育同学们做就业准备、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在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主要是积累自己的实力,认真学习文化课程、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多方面兴趣、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为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实现职业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3、针对大部分同学在实习期间就该为各自今后的目标着手实施,因此,在进入实习点之前应该规定一段时间,集中指导同学们学会自我推销。这一点,我院近几年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如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等,今后还应严格考勤、丰富形式,增强效果。这一阶段就业指导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宣传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提供对毕业生参军、报考公务员、考研等方面的政策咨询;通过人才素质测试,引导毕业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及时修正就业目标,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全面、合理地收集、处理、利用就业信息;模拟就业现场,训练求知技巧,如求职材料的书写,面试、签约的要领、技巧及应注意事项、如何推销自己等。

4、实习结束还有半年在校时间,利用这段时间可以针对不同情况做不同指导:针对去向仍不明确的同学们,指导他们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社会。精心组织好各类招聘会,为毕业生求职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毕业生完成学业,走向社会,奔赴新的工作岗位,这无疑是人生的一大转折,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尽快适应社会,成功的实现由学校到社会、由

学生到职工、由本科到研究生的角色转变。因此,我们还应该针对已经明确去向的同学提供相关指导,这样做也有助于接收单位满意我院毕业生,提高蚌医声誉。

(二)学生应努力完善自己的文化知识和综合能力

1、文化知识

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根基。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求职无论选择本专业或相关专业,都少不了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近年来医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加快,这里的知识更新是在基础知识上的更新。今天医学生的就业、择业已不可能“从一而终”,职业岗位随时会发生变化,要工作,就必须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在校期间要扩大知识面,把基础知识的面扩得越宽越好。

二是精深的专业知识。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毕竟是高等医学院培养出来的、从事医学专业很强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应是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也是医学科技人才知识结构的特色之所在,而专博相济,以博促精已成为当前社会对高科技人才的重要要求。美国曾对

1311 位科学家作了 5年的调查,结果发现,有成就的很少是仅通一门的专才,而是以通才取胜,如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多是进行综合性研究的通才。我们的大学生要为获得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和其它证书而不断努力学习。

三是有一定的其它知识技能。除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之外,掌握一技之长,如音乐、体育、书法、绘画、驾驶、等方面知识技能的大学生求职更易成功。

2、应该具备的能力

一是适应社会的能力。适应社会首先需要调整自己的观念,勇敢的面对挑战、融入社会,适应社会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

二是人际交往能力。据统计,人们除了 8 小时的睡眠以外,在其余的 16 小时中,约有 70%

的时间都在进行交往、沟通信息。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在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上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大胆参与,抓住机遇,积极参加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二要心理相容。在与人交往中,要有宽阔胸怀,不计较个人得失,要做有远大理想、开朗、豁达、谦让的人。在大学期间善于交往的同学在求职中往往也显得更为自信和成熟。三要诚实守信。没有人愿意与不诚信的人成为好朋友,只有讲诚信才能与人交往。四是平等互利。作为一种能力品质,我们强调的是人格平等。帮别人就等于帮自己,那种顾全大局、先人后己的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会得到人们的赞同和敬佩。

三是组织管理能力。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不可能每个人都走上领导岗位从事管理工作,但每个人在将来的工作中却都有可能应用到组织管理才能,这是现代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新要求。一直以来,大学毕业生中的党员和学生干部总是用人单位的优先考虑对象,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看重他们具备的组织管理能力。

四是动手能力。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而言,无论你今后是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还是在基层第一线,动手能力的强弱都将直接影响到你的能量的发挥程度。因此,要特别重视实习,在临床实习期间努力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五是创新能力。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应该主动参加我院各个教研室的科研兴趣小组,积累知识,增长才干;向专家教师们学习,培养想像力、创造性思维学会全方位、多层次的思维方式。

六是竞争能力。大学生是最具有竞争力的就业群体。竞争是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力的展示。在同等学历的毕业生中,外语能力(四级或六级)、计算机能力(国家二级或三级、四级)等等,都会引起用人单位的特殊兴趣。

七是表达能力。它有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两方面。口头表达能力首先要敢于说话,大学生要敢想敢干敢说。其次要有话可说,大学生要多读书多看报,关心国家大事,掌握更多的信息,关注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这样才能有话可谈。总不能一辈子只谈专业,不谈其它。再次还要善于谈话。大学生除要学习心理学、辨证法及语法修辞外,还要学习一些说话、论辩的技巧。

尽管当前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总的就业形势严峻,但只要我们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找准定位,每一位毕业生还是能够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第5篇

[关键词]德育答辩;医科院校;人才培养;价值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6-0023-03

多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并把德育作为学校办学育人的首要根本任务。作为培养医药人才重要基地的医科院校,其培养的人才关乎人民生命健康。要提高医药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做人操守,必须抓住其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即学校教育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和改进医科院校德育工作,无疑具有极端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和改进医科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目前,多数学者肯定德育的功能。中国教育学会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檀传宝教授从多方面论述了德育的教育功能,社会性功能以及个体性功能。他指出德育功能认识对德育实际的意义和影响不仅是一种理论分析,也是我国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线索之一。德育答辩是高校德育的一种形式,其功能和意义也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和肯定。高博从道德认知的尝试与解读中探讨德育答辩的理论和意义,他认为“道德认知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需要认知主体的参与,也需要制度化的程序设计,高校德育答辩是道德认知新的尝试。它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有效系统地参与道德认知过程”。也有不少学者认为高校开展的德育工作以及整个德育体系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无论是其形式和内容,还是体系和定位都有待逐步完善,深入拓展。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平台。

2003年,北京理工大学首次开展德育答辩,这次新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者魏俊兴认为德育答辩是毕业生走向成熟的良方,是引导教育学生将被动接受教育转化为主动进行自我教育的方式”,这种教书与育人同步运行的教育方式,不仅符合教书育人的主旨,且收到了良好效果。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2013年云南中医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经过三年的实践,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前,我国医疗行业现状,存在医患关系持续恶化,究其原因,有医疗体制不健全、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医院过于功利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患者维权意识高等因素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部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和做人操守较低。

医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作为培养医药人才重要基地的医科院校,其培养的人才关乎人民生命健康。要提高医药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做人操守,必须抓住其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即学校教育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和改进医科院校德育工作,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云南中医学院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实践

为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更好的提升德育水平,云南中医学院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具体实施细则,成立了由校党政领导牵头,学工部、团委、宣传部、思政部、教务处等部门组成的毕业生德育答辩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毕业生的德育答辩工作,并投入专项工作经费为德育答辩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同时按照学院德育答辩的具体工作安排,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实施,分为宣传准备、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总结整理五个阶段。

在宣传准备阶段,云南中医学院要求各学院结合实际制订周密、详尽、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并通过各种途经,向本科毕业生阐述德育答辩的目的、意义以及撰写答辩论文的基本要求及答辩方式。引导毕业生妥善处理好求职就业、毕业综合考试、实践技能考试、职业资格考试与德育答辩的关系,集中必要的时间精力做好德育答辩准备。落实好每名毕业生德育论文指导教师。

在撰写论文阶段,要求每位毕业生回顾大学历程,认真梳理生活、学习思想成长过程及对人生的感悟,全面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挫折的教训,找准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撰写符合本人实际情况、个性化的德育总结答辩论文。

学生在撰写德育论文前,先与指导教师充分交换意见基础上,拟订德育总结的论文提纲,成稿后先在班级内部互评修改,再根据指导教师审阅意见反复修改完善,经指导教师审核签字通过后,按规定格式打印装订,经本院“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审核同意,方可提交答辩。

在现场答辩阶段,各二级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组织毕业生以班级为单位,严格按照学校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规程组织答辩,要求每位毕业生必须参加,并安排低年级学生代表现场观摩。毕业班级的答辩由“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指定评审小组具体负责,答辩评委应不少于3人,要求严格按照学校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成绩评分细则进行评分,并指定专人负责记录。

现场答辩结束后,各学院综合每名毕业生平时成绩、论文成绩、答辩成绩,计算最终成绩,填写《云南中医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登记表》。按答辩人数5%的比例推荐“德育优秀论文”报学工部,同时在对撰写毕业生鉴定中使用好德育答辩评审意见。

整个德育答辩过程中,云南中医学院坚持德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又切实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强化毕业生对自身思想道德的内省和行为的自律。

通过三年的实践,云南中医学院在本科生中推行的德育答辩,应该说达到了预期目标。2013年、2014年、2015年全校分别有1288名、1415名、1445本科毕业生参加德育答辩,且全部都通过德育答辩,其中综合优秀的比例达到90%以上。从实施过程以及最后结果看,云南中医学院德育答辩从制度上确保了德育论文答辩的强力推行。事实也有力证明,德育答辩制度不仅较好地丰富完善了德育工作体系,而且还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效。

三、云南中医学院德育答辩成效和经验

通过三年来的实践证明,实行德育答辩对把德育落到实处、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德育答辩有效引导学生德育知行合一

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确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将一定的思想理论、社会道德传递给受教育的青年一代,以促使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使青年学生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的系统活动过程。”德育答辩是德育过程中的一个有机部分,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以及论文的撰写影响学生的思想,其过程的基本要素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手段构成的。德育答辩其实质是通过制度设计,由学生完成建构内心道德境界、发展道德知识直至指导自身行为、激发道德情感的过程,使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动之以情,由外在的强制内化为内心信念及准则,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二)德育答辩有效把握人才培养薄弱环节

德育答辩正值毕业生毕业之际,他们渴望理解与沟通,希望心灵得到关切,渴望困惑的问题得到明确的答案。德育答辩通过对大学生活的回顾,总结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其思想动态,是大学生心路历程的反应,能很好地呈现大学生内心世界与心灵成长的轨迹。高校德育工作的主题之一就是研究和回答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帮助他们解疑释惑,提高认识,其过程实际上是“德育对象在道德等方面的建构的过程,是环境与成长的统一,价值引导与个人价值建构的统一。”

通过德育答辩,教师能了解到个体成长中的困惑问题以及学生内心世界成长轨迹,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引导激励学生走向至善。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想观念是德育目标之一,同时还要改造学生已经形成的错误观念并建构学生内在的良好思想道德境界及行为习惯。德育答辩通过论文的撰写,德育指导教师一对一的引导,促使毕业生感情、意志、智力和能力得到完善。

德育答辩过程可以说是毕业生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无论对个体还是对学校、老师都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就德育主体而言,开展德育答辩可以引导其回顾在校成长、成才历程,总结收获,找准缺失,增强学生主体自觉意识。就学校办学育人实践而言,通过德育答辩,可以全面深入地掌握学生成长轨迹,检验人才培养和德育实施效果,总结得失,改进工作。

(三)通过德育答辨,充实毕业教育内容

德育答辩正值毕业生进入实习求职阶段,群体分化明显,班集体难以统一组织活动,毕业生处于松散状态,极易诱发事端。“德育不是“回归”生活,而是“建构”生活;德育不是建构“所有生活”,而是建构“道德生活”。德育不仅关注道德“生活内容”,而且关注“道德生活方式”。开展德育答辩,旨在激发“潜藏的自我意识,使毕业生更为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养成德性,而非脱离现实生活,在虚无缥缈的世界中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同时,增强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密切师生、同学关系,疏导离校前的各种不良情绪,引导毕业生珍惜时光,顺利度过大学的最后宝贵时光。

(四)通过德育答辨,促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通过德育答辩系统工作,一是加强毕业生教育管理,既考核其思想道德素质,又依据学生个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指导和帮助,强化学生对其自身思想道德的内省和行为的自律;二是要求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发挥主导作用,从与学生充分交流思想,到指导论文选题、撰写审改,强化对学生成才的理性指导,有效弥合高校新校区显示存在的师生时空距离疏远的不足。三是充分发挥优秀毕业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和鼓励在校生学习成长,传承优良校风学风。

(五)通过德育答辩,全面衡量人才培养质量

云南中医学院对本科毕业生知识能力和学术水准的评判,已经有成熟完整的考查、考试、答辩制度,但对于其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的评判,尚未形成和建立一套系统性、痕迹化、规范化和总结性评价体系。通过开展德育答辩,为云南中医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创新、新生教育、全面衡量和改进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实证材料。

德育答辩是云南中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种新颖而积极的尝试,旨在加强毕业生教育与管理,既考核其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又依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强化学生对自身思想道德的内省和行为的自律。旨在增强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密切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疏导离校前学生中的不良情绪,增强毕业生的爱校情绪。旨在深入掌握学生成长轨迹,检验学生在校期间人才培养和德育工作的实施效果,总结得失,改进工作,进一步提高育人工作的实效性。旨在充分发挥优秀毕业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和鼓励在校学生学习成长,传承优良校风学习。它需要认知主体的参与,也需要制度化程序的设计,其形式与内容,体系与定位都需要逐步的完善,深入和拓展。

第6篇

作者:赵坤 赵朴 刘丽艳 王自良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

签订协议,规范实习管理签订协议是搞好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实习的第一个环节。毕业实习之前,学生所在系、实习生、实习单位三方要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协议书的形式规范各方的行为。协议书规定:1)学生所在系要成立毕业实习领导小组和专业实习指导小组,负责毕业实习的组织安排、过程管理、实习考核与鉴定,并选派指导教师,开展实习检查,定期为学生和实习单位进行实习指导及临床技术指导,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毕业实习顺利完成。2)毕业生有权利参加临床毕业实习和选择实习点,学校和实习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和条件,严格按照毕业实习方案开展实习与学习,接受实习单位的领导和管理,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不得向实习单位谈条件、索报酬,不得从事纯经营性活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学校和实习单位的纪律,承担相应的技术和经营责任,不得泄漏实习单位的技术秘密;不得单方违约转点、中止实习或提前返校,定期向学校和实习单位汇报实习情况,按时参加实结及考核鉴定,完成协议书中所安排的各项实习任务。3)实习单位有权利组织、管理、教育学生开展工作、生产劳动、学习和技术训练,有权利接受、拒收、遣返实习学生,并且按照学校实习方案要求和国家有关大学生培养教育的法律法规安排毕业实习和工作,为毕业实习生提供基本的实习、学习和生活条件。指定专门的兽医师负责毕业实习学生的人身安全、日常管理教育和技术指导,如实填写实习鉴定,不得安排实习学生进行产品经营和推销活动或非法活动,对学生要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保证学生按照要求完成毕业实习。

实习过程分“四步走”“四步走”实习法是根据实习时间长短的不同,将实习分为四段,每段安排不同的实习内容,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全面了解临床工作,快速提高基本操作技能。具体作法是第1步:调查了解,观摩学习。学生进入实习基地后,要用较短的时间熟悉并掌握以下内容,即动物医院的设计,包括小动物诊疗室、大动物诊疗室、宠物诊疗室、手术室、药房、化验室的设计及管理,门诊病例的接待及处置,动物医院的日常管理等;在养殖场实习的学生要了解该场的养殖规模、免疫程序和常发的传染病、兽医诊疗室及化验室的设计、疫苗及药物管理、传染病爆发时的处置预案。第2步:协助兽医师处置病例。担当兽医师助理工作,目的是让学生尽快具备兽医人员的要求和素质,掌握兽医师的基本操作技能,该阶段是在实习的中期,当学生完成第一阶段实习任务之后,要求学生协助兽医师开展全面工作,把自己当做一名兽医师,站在兽医师的位置来处置门诊病例或养殖场疫病监测,了解兽医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掌握兽医师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知识。第3步:接待门诊,独立操作。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学生在完成前两个阶段的实习以后在基地兽医师或指导教师的监督下,独立开展工作,以衡量自己能否胜任该项工作,找出不足和差距,进行改进和提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4步:总结提高。目的是培养学生自我提高能力。在实习结束前1~2周,学生完成前段的主要实习任务之后停止参加实习单位的兽医工作,进行专题论文的写作和实结。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进行全面认真地回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总结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以实现由实践到理论的飞跃。

采用“5+1”考核法,检验实习效果毕业实习考核是检验毕业生基础理论掌握情况和实习效果的手段之一。所谓“5+1”考核是指实习考核的5小项(实习出勤、实习态度表现、实习笔记、实结、实习鉴定)和1大项(毕业论文答辩的成绩)。实习考核小组由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实习小组组长共同组成,对5小项进行考核,每小项满分为14分,共计70分,按实际出勤天数计算出勤分数,根据实习过程中的政治思想表现、工作和生活作风等评出实习态度表现分数,实习笔记的数量和质量是评价实习笔记分数的主要参考,实结考核则包括兽医理论应用程度和业务素质的提高程度,而实习鉴定则是对毕业学生实习过程中德、能、勤、绩的综合评价。最后毕业论文答辩的考核由学术学位委员会负责,主要根据毕业论文的格式规范和内容要求进行评分,满分为30分。毕业实成绩分为优秀(90分以上)、良好(89~80分)、中等(79~70分)、及格(69~60分)、不及格(59分以下)5个等级。总评时5小项中任何1个单项得分低于该单项满分的50%者,总评不能为优秀;2个单项得分低于单项满分50%者,总评不能为良好;3个单项得分低于单项满分50%者、或总分低于60分者、或毕业论文答辩成绩低于18分者,总评为不及格。

协议书制度从法律层面上明确了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了日常行为,把实习期间学生教育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这是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协议书制度加强了学生教育管理,改变了学生实习状况、行为和态度,使毕业实习管理由松散转变为规范化,使实习从商业型转变为学习型和择业型,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协议书制度规范了用人单位的行为,企业不但可以考察选择毕业生,而且要为实习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生活条件,承担培养教育人才的社会责任。“4步走”实习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符合认识规律,符合人的正常思维规律和循序渐进的学习法则,能够促进学生深入实际,抓住实质。“5+1”检验实习效果的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有助于实习的顺利进行,减少实习中的请假和缺勤现象,引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抓住重点、深入实际,培养基本技能和提高综合素质。这种实习模式在医学专业部分班级实施以来,极大地提高了实习质量,学生的工作能力也大为增强,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并较快适应毕业后的社会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7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

一、“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概况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安国之策。[1]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标志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国际上承认的大众化阶段。[2]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伴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大,大学毕业生市场供给量迅速攀升。以安徽某医科大学(以下统称该校)近十年统招本科毕业生为例,2004年扩招后到2010年的7年间,[3]年平均本科毕业生1549人,比2001-2003年的743人平均增长了14.98%,毕业生人数最多(1805人)的2008年与(1098人)的2003年相比增长了67.6%(见表1)。大规模毕业生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丰富人力资源的同时,也使大学生就业促进成为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难题。特别是2003年后在全国面临“就业难”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心城市地区就业岗位趋于饱和、沿海省份大城市就业壁垒尚未破解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期望难以实现。2004年,扩招后第一届医学本科生进入市场,去往市及市级以上单位就业的学生由2003年的54.8%下降为2010年的36.1%,去往县级单位就业的学生由2002年的5.29%上升到2010年的10.02%。

近年来,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中央和国家各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就业(促进)政策,积极发挥政策的利益调节和刺激功能,引导大学生多元化、多渠道就业。以面向基层的就业政策为例,从2005年开始,国家连续出台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村官计划、三支一扶项目、预征入伍、选调生等,大力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西部就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和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医疗人才建设”政策,对基层医疗建设提出一系列促进措施,也为鼓励医学毕业生回到基层医疗卫生系统构建了政策支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国家还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以下统称《就业促进法》),在认真总结我国促进就业实践经验,并借鉴国外促进就业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该法的基本思路,诸如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关于就业促进的方针政策,并将其制度化,以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注重解决就业促进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就业促进工作中存在的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市场秩序不规范、职业教育培训相对滞后等突出问题,规定了相应的制度措施。《就业促进法》为消除就业歧视,保护大学生就业平等权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4]

本文研究对象和统计样本采自该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01-2010年安徽省教育厅派遣数据库有效数据(以下简称派遣数据),时间结点为每年8月31日,毕业生涉及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口腔医学、卫生事业管理、药学、护理学等17个医药类本科专业。本文操作性定义包括:(1)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遵循政府统一统计标准,统计对象不仅包括已经签约并核发派遣证的毕业生,也包括研究生录取率;[5](2)毕业生就业地域分为本省和其它各省(市);(3)毕业生就业层次分为省(市)、地级市、县级、县以下四类。(四)毕业生就业行业,按照派遣数据库分类,分为医疗卫生单位,国有、外资、其他企业、部队,城镇社区、国家项目,高等、中等、初等教育单位,其他事业、科研设计单位五类。

二、2001-2010年医科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实证分析

(一)初次就业率:维持平稳运行

依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labour market segmentation theory)提出的工作分层理论认为,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后,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高校毕业生将主要在主劳动力市场就业,而不愿到次劳动力市场就业。因此,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将导致毕业生在主劳动力市场就业的相对机会减少。[6]

2004年以来,该校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91.30%(见表1),而该校扩招前三年(2001-2003年)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6.0%,待就业率为14.0%。说明扩招后初次就业率不仅保持稳定而且略有上升。而且,这一数字既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虽然该校平均待就业率为9.70%,但是根据毕业生离校前“一对一”谈话,待就业毕业生中有5%主动选择不就业,准备参加下一年度研究生考试,其他约5%学生基本属于选择性待失业。[8]由于初次就业率统计时间截至为每年8月31日,在9至12月待就业的毕业生仍会继续积极参加各类考试、招聘活动。截止每年年底,从年终就业率统计情况来看,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约为95%。

(二)职业和升学倾向:签约率略有下降,考研率有所上升

由于初次就业率包括签约派遣率和考研率,从进入劳动力市场看签约率更能代表毕业生职业获得情况。扩招前该校平均签约率为75.3%,扩招后为70.55%,下降4.75%。工作分层理论得到一定程度的印证,大学生就业面临较大压力。同时,也反映出毕业生已经逐渐认识到就业形势严峻,在职业选择过程中会主动考虑职业理想与实际市场需求的差异,并积极向市场需求看齐。数据显示,近十年来,该校本科毕业生的研究生录取率节节攀升(见图1)。这是因为地市级以上医疗及科研机构对学历层次提出更高要求。市场需求促成报考研究生比例的居高不下,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考取研究生意味着提升工作找寻的竞争力,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找到更理想的工作。

图1: 2001-2010年本科毕业生研究生录取率统计图

(三)就业流动:市场机制和就业促进政策发挥成效

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户籍、地区、行业等体制性分割,不同地区,意味着在劳动保障、发展机会、工资水平、教育、福利待遇等方面存在现实差异,因此,沿海城市、省会城市及市级单位成为毕业生理想就业区域。调查表明,扩招前的2001-2003年毕业生在省外就业平均率占签约人数的28.29%,扩招后7年的平均水平上升到40.11%(见表2),外省签约率基本上呈现上升趋势(图2)。其中东南部及沿海地区旺盛的人才市场吸引近30%的毕业生,集中在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福建等省市(见图3)。

总之,该校毕业生就业流动总体上呈现如下特点:一方面,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以显现,省外尤其是在市场机制比较完善的东南沿海地区就业比例上升;另一方面,虽然在省市一级单位就业人数减少,在基层就业政策的干预下,面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就业的平稳上升,去县城、西部地区的均有小幅度的上涨,表明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调整期望值,就业重心正在逐步下移(图4)。

(四)职业定位:行业依赖与多元化就业结构并存

2010年该校毕业生由2001年的4个专业发展到17个专业,专业方向由医学单科型的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发展到医学相关专业的多学科复合型培养模式,新增法学(医事法方向)、药品营销、医药信息与计算机应用、医疗保险等复合型专业。2001-2003年,毕业生在医疗卫生行业就业的一直维持在50%以上,表明作为医学院校这种单科型高校对行业有很强的依赖性。2010年毕业生在医疗卫生行业就业的降至41.75%,排除政府促进就业项目和研究生录取率提高因素,因为学校专业设置向多学科方向发展,在传统医疗卫生行业就业的比例在下降,三资企业、科研机构、学校的人数在逐年小幅提升。(见表3)

三、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的执行绩效、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的执行绩效

根据上述2001-2010年以该校为代表的医科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分析,不难看出:绝大多数毕业生已经能够主动回应市场需求,就业去向趋于理性。显然,这一变化趋势背后是政府就业促进政策“推手”发挥了积极作用。

首先,随着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不断完善,政策效应充分释放,不断激活人力资源市场,市场的积极作用逐渐凸显,信息更加公开,操作更加规范,学生更容易掌握市场信号,并做出积极回应。该校毕业生省外就业人数的增加即说明了这一点。2001年后,安徽省教育厅取消对医学类专业出省就业限制,作为省属重点大学,主要面向省内培养服务本省、服务基层的医疗卫生专业人才,而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灵活的录用制度,较高的薪酬标准和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较强吸引力,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本省内专业技术人才的供给。

其次,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面向基层的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和措施,大大缓解了扩招以后带来的就业压力。主要表现为扩招后大学生去往市级医疗单位就业的逐步减少,去往县级单位就业的小幅上扬,参加政府促进就业项目,前往西部、基层就业的人数稳步抬升,反映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中心在下降,他们的期望值在逐步降低、对市场需求信号给予理性的回应。

再次,报考研究生人数的逐年增加,说明研究生扩招政策也为本科毕业生升学带来机遇。根据该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调查:2004年34.5%的本科毕业生已经报考研究生,2005和2006年报考比例达到48.1%和44.5%;而不报考的比例则从2004年的19.2%下降到2006年的13.8%,[9]可以预测在今后几年中报考研究生仍然会保持较高比例。继续攻读硕士考研究生作为延缓就业、增加人力资本的有效途径,会提高职业找寻的预期。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随着各项政策效应初步呈现积极变化,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向好,说明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预期成效显著。但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用人需求总量的减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将进一步减少,全国大学生总体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不利于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提升和就业环境的改善,主要表现为:

其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动机上成就欲望和发展动机需要占主导。根据赫茨伯格双因素需要动机理论[10],激发人的动机的因素有两类,一类为维持因素,包括工资水平、工作环境、社会福利和职业安全等;另一类为激励因素,如成就、认可、责任、发展等因素。从就业层次和区域反映出大学生在择业中首要需求已经不是经济收入等维持因素,工作岗位的发展空间、个人的兴趣爱好等成就性激励因素成为主导需要,反映出大学生积极进取精神和较高的成就欲望。必须承认,在高等教育成本提高的前提下,上大学已经成为一笔很高的投资,对高投入高回报的期望有其合理性的一面,需要学校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大力开拓就业基地,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教育主管部门、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要重视大学生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充分考虑毕业生需要动机的激励因素。

其二,预计就业期望值较高态势仍将维持。统计数据显示,去往县、县以下和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虽然逐年增加,但涨幅较小,无论是在就业地域、就业单位的层次上,大学生都表现出对中心城市、沿海发达城市的强烈偏好,而中心城市对本科生的需求趋于饱和,市级以上单位对本科生的需求在逐步减少。巨大反差说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仍然偏高,需要调整。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基层和西部地区自身能提供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待遇与大学生的期望有很大差距,可以预见,较高就业期望值短时间不易改变。因此,有关部门要积极提供多项公共就业服务,创造城乡公平就业的环境,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去。

其三,寻求高质量就业,升学不是唯一出路。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竞争加大,加大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对就业前景不乐观的人数持续增多,许多大学生将解决就业的途径落在继续攻读研究生上。但是,攻读研究生不是高质量就业的唯一途径,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才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根本。另外,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对本科生就业的“挤占效应”将会逐渐显现,本科生竞争优势岗位的压力会进一步增大。因此,如何转变大学生的择业观,把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与基层医疗卫生改革的需要结合起来是我们教育者的新课题。

其四,就业促进政策的负效应逐步凸显。从博弈论角度来看,公共政策实际上是一个由政策部门与利益相关的当事人进行的重复博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外部效应,使某些并不享受该项公共政策权益的社会成员也可能利用公共政策最优化其自身的利益,因之,某些社会成员会因为公共政策的外部效应而受到损失。[11]如在“西部计划”实施之初,有关部门承诺在考研、报考国家公务员等方面为志愿者提供优惠政策,但国家尚未制定的具体实施方案。有学者担忧,倘若志愿者服务期满时,该方案仍未确定,那么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些志愿者将承担因此而造成的全部损失。[12]

总之,政府应继续加强宏观调控和制度供给,进一步引导毕业生合理流动。流动性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劳动力就业的特点趋势和内在要求。要实现毕业生的充分流动,特别是自觉向西部地区、艰苦行业的流动,政府仍需要未雨绸缪,认真调查研究,积极调整和完善各项政策,从宏观政策上促进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平衡。同时,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就业资助和补偿政策,提高这些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的说明[m].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14.

[2]顾明远.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5(1): 18-19.

[3]我国高校扩招从1999年开始,医学本科的学制为5年,2004年为扩招后的第一批毕业生。因此,文章将2004年以后作为扩招后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与2001-2003年情况进行比较.

[4]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的说明[m].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北京市: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15.

[5]有学者提出不同统计口径,参见文东茅.我国高校扩招对毕业生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4):25-30.

[6] cain,g.the challenge of segmented labor market theory to orthodax theory : a surve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76, no3.

[7]安徽省教育厅公布的近几年本科院校初次就业率为80-88%,近年来全国初次就业率水平80%。引自:2005--2008年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年鉴[a].安徽省教育厅,2009.

[8]选择性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在择业过程中因主动放弃某一或某些就业机会,而在一定时期内处于失业的状况。参见:郭飞.大学生就业难与选择性失业[n].人民日报.2004年10月21日,第九版.

[9]潘莉莉.医科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变化趋势分析 [j].中国大学生就业(社会科学版),2006(24):59-61

[10]herzberg: frederick.herzberg on motivation, penton education division.december 1991.

第8篇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神经内科;学生住院总医师;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method and effect of setting up the chief resident for students. Methods The questionnaire was paid to the graduatesand postgraduates. Results Students chief resident of graduateswith higher scores in clinical skills than that of the unfinished graduates (P

Key words:Postgraduate training; Neurology; Chief resident for students

广东省中医院神经一科是一个集合医、教、研的综合型科室,每年培养出一大批专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这些研究生在科室学习期间是我科一线临床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承担着我科部分科研工作。因此,提高研究生临床、科研水平,培养综合型人才是我科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当前有一些神经科研究生由于缺乏临床经验,处理突发能力欠缺,面对神经内科危急重症的时候,不能做出快速判断,延误院前抢救时间,不利于其医学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为了加强专科研究生快速识别专科疾病能力,提高急诊综合抢救水平,巩固专科基础知识,自2010年开始,我科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立“学生住院总医师”一职。5年期间,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共培养出硕士研究生43名,博士研究生21名,其中完成学生住院总轮训的研究生共40名。现为评价学生住院总医师5年实施成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对在读研究生和毕业的研究生进行调查,评估完成学生住院总医师轮训对其职业生涯的影响以及在临床、科研方面胜任能力的改变(图1)。

1学生住院总医师实施方法与培养方式

1.1 准入制度:为了保证医疗安全和临床工作顺利进行,研究生在进入学生住院总医师轮训前首先必须完成急诊或ICU 至少3个月的轮训;其次必须通过准入考核,内容包括神经科基本解剖知识,神经科查体,神经科诊断思维,神经科常见病诊治原则,危急重症治疗原则。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研究生方可进入学生住院总医师的轮训。我科设定轮训任期为3~4个月,任期间采用2人轮流倒班制。

1.2. 学生住院总医师临床能力培养:

1.2.1 急诊会诊专科患者:

急诊科是神经内科患者重要来源之一,如何快速识别专科疾病,降低急诊延误率是神经科医师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专科研究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学生住院总医师在二线医师直接协助下,可独立至急诊会诊、收治患者,并根据患者病情联系影像科室行相关检查,或协助介入科医师行手术治疗,协调好急诊-影像科-神经科-介入科之间的联系以及患者转运工作,最大程度减少院内的延误率。

1.2.2 熟悉病房患者病情:我科要求学生住院总对每日新收治患者的病情要有全面了解,并掌握重症病区患者的病情,能独立解决一般紧急医疗事件,协助一线、二线医师完成抢救工作。

1.2.3 完成病房所有常规操作:我科除了训练学生住院总医师的临床思维,同时强调要提高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因此,我科要求学生住院总医师需独立完成每日病房所有穿刺术,包括胃管留置和尿管留置,同时能协助护士完成日常护理工作,协助手术医师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术。

1.2.4 学生住院总医师协作能力培养:除了临床的事务,学生住院总医师还需协助科务秘书完成日常事务。例如病房内周期性开展的文献复习和教学查房和病例讨论等学习安排,要求住院总医师参与协调相关工作并在学习中起到引导研究生的作用,从中也提升自己处理临床病例能力。此外,学生住院总医师在晨交班时会即时对夜班情况进行汇报和总结,即时发现问题并修正。

1.2.5 学生住院总医师科研能力培养:我院神经一科承担多项科研任务,汇总了神经内外科、神经介入、神经影像、神经重症和急诊、神经康复等临床资源,依托此平台,对神经内科住院总医师的科研能力培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科要求学生住院总医师需参与到科室的前瞻性研究,并适当进行数据管理。

1.3 综合考核 所有完成轮训的研究生,将对其专科基础知识以及临床技能进行全面考核。在轮训3个月期间,要求能够独立完成腰椎穿刺术30例,成功率在90%以上;能够独立完成深静脉穿刺术10例,深静脉穿刺成功率在80%以上。

2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针对毕业后研究生发放职业现状及临床水平调查问卷进行回访,针对在读研究生发放改编的胜任能力调查表[1]。

2.2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处理,两组基线比较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秩和检验;两组等级资料作秩和检验。

3问卷调查结果

3.1 学生住院总轮训对其职业生涯的影响 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64份,有效回收问卷45份,有效回收率70.3%。其中成功回访硕士研究生35名(77.78%),博士研究生10名(22.22%),共有29名(63.04%)研究生完成了学生住院总医师的轮训,部分研究生因其他工作任务而未进入学生住院总医师的轮训。我们根据学生住院总轮训的情况将调查到的毕业研究生分成“未完成住院总轮训组”和“完成住院总轮训组”,分别比较两组毕业生职业生涯的情况,见表1。

结果提示,完成学生住院总轮训的研究生,其毕业后就职三甲医院的百分率、以及从事神经专科临床行业高于未完成学生住院总轮训的研究生。而在临床水平评价方面,完成学生住院总轮训的研究生在“穿刺操作能力”、“阅片能力”、“神经系统查体”三个临床技能得分高于未完成学生住院总轮训的研究生,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意义(P

3.2学生住院总轮训对临床胜任力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针对在读28名研究生发放临床胜任力调查问卷,评价完成学生住院总医师前后其临床胜任力的改变见表2。

结果显示,我科研究生在完成学生住院总轮训之后,“医学知识技能”、“急危重症抢救能力”、“人际交流与沟通得分”、“管理技能得分”四个胜任能力评估得分均较未完成轮训的研究生高,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4 5年住院总医师实施评价

4.1 实施学生住院总有利于其职业生涯的发展 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担任学生住院总医师的研究生其毕业后就职于三甲医院以及大城市的比率远高于未担任学生住院总医师的研究生。有研究显示,三甲医院更青睐于综合型的医学人才[2]。我科学生住院总医师培训计划是根据科室自身需求,针对研究生的特点对其临床、科研等方面而制定,完成住院总轮训的研究生能够满足当前绝大部分三甲医院的需求。

4.2 实施学生住院总医师有利于其临床水平的提升 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完成学生住院总医师轮训后其临床、科研胜任力远高于未完成轮训的研究生。一项基于急诊医师的研究显示,参与规范化培训与否是其临床胜任能力的关键因素。而我科设立的学生住院总医师从临床考核,到临床培训其严格程度不亚于甚至高于一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虽然学生住院总医师轮训间期只有3~4个月,但在轮训完毕后仍要求研究生继续在相应的临床和科研岗位发挥作用。因此,通过5年实施学生住院总医师成效来看,我们认为实施学生住院总医师有利于其临床水平的提升。

4.3实施学生住院总医师有利于提高其医患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 此外,我们调查问卷的结果也提示担任学生住院总医师能够提高研究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正如前文所提到,当前大型三甲医院越来越青睐综合型人才,医患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吕玉波院长提出中西医结合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医患沟通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应是知识、素质、能力均衡发展的高素质人才[3]。因此,我科在培养学生住院总医师临床和科研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其沟通和管理能力,以期培养出综合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4.4实施学生住院总医师对降低院内延误率有积极作用 “时间就是大脑!”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开始,其最佳的抢救时间只有短短的6h,因此如何缩短发病到抢救的时间,和时间赛跑,挽救存活的大脑组织,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6h内到达急诊后,需要急诊、影像科、住院部、介入室医疗人员四点一线的紧密配合,这其中便需要专科的医生来进行协调,最大减少院内延误率,而我科设立的学生住院总医师正好满足了这一点。与此同时,担任学生住院总医师的研究生还能极大提高自身应急水平和院前抢救能力,对其临床水平的提升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5不足与展望

根据对毕业研究生回访的调查结果显示,完成住院总医师轮训与否似乎对其科研能力未产生重大的改变。这提示我们在对学生住院总医师的科研能力培训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我科要求学生住院总医师在轮训期间参与到科室的课题研究,但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并没有一个完善的考核和固定的指标,因此,在接下来的新一轮的学生住院总医师改革当中,将注重其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科研素质,定期展开科研培训班,以加强我科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以期培养出全面均衡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祥文.急诊专科医师胜任力评价指标的提取研究 [D]: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2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