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饲料品管经理总结

饲料品管经理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6 16:01:05

饲料品管经理总结

饲料品管经理总结第1篇

这次全省饲料工作会议,是省畜牧办主管饲料工作十年以来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饲料工作会议和全国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年来饲料工作的成绩和经验,表彰全省饲料工作和秸秆青贮养畜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分析当前饲料业面临的形势,明确“十一五”饲料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任务,部署明年和今后饲料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加快推进我省由饲料大省向饲料强省转变。下面,我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十年来是饲料业发展最快最好时期

近十年来,是我省畜牧业经受历练、快速成长壮大的时期,也是我省饲料产业发展最快最好的历史时期。尤其是近几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农业部等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我省各级畜牧饲料管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大力推进饲料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使我省饲料业经受住了加入世贸组织的考验,抵御住了非典和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以及原料供求波动的冲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饲料生产快速发展。继2004年我省工业饲料产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后,预计今年总产量可达1150万吨,比去年略增,比1996年增长670万吨,增长139.6%,其中配合饲料产量800万吨,比1996年增长74.3%,浓缩饲料300万吨,比1996年增长19倍,预混合饲料50万吨,比1996年增长7倍。十年来,饲料产量年均递增9.1%,总产量约占全国的11%左右。预计2006年饲料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占全国的11.5%。现有饲料企业1678家,年双班生产能力2340万吨,比1996年增长185.4%。

(二)产品质量稳定提高。我省饲料产品的质量一直比较稳定,在省内外享有比较好的声誉,这也是我省饲料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近几年部、省级抽检结果以及免税检验、报批检验等综合分析显示,我省饲料产品平均合格率连续几年都在95%以上,比“九五”初期提高10个百分点;饲料产品质量投诉率逐年减少,目前已经在1%以下;饲料中“瘦肉精”检出率始终为零。近年来饲料企业品牌意识逐步增强,品牌优势进一步显现出来。今年饲料产品首次进入中国名牌产品评价目录范围,在全国评出的15个饲料名牌产品中,我省的六和集团有限公司、诸城外贸有限责任公司和诸城兴贸玉米开发有限公司三家公司的禽饲料榜上有名。另外,潍坊中基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称号,有5家企业获得名牌产品,10家企业获得省著名商标。这些获得产品品牌荣誉称号的企业,饲料产销量和效益都很好。

(三)产品结构日趋合理。初步统计,全省饲料产品已形成十几个系列、500多个品种,其中,高附加值的添加剂预混料和浓缩饲料产品发展较快,比例提高。2005年添加剂预混料和浓缩饲料占饲料产品的比重为29.8%,2006年达到30.4%,比1996年上升26个百分点。配合饲料中,猪料、蛋禽料所占比重由1996年的26%、34%,分别下降到目前的18.8%、14.7%,肉禽料上升25.3个百分点,水产、牛、羊、毛皮动物等其他饲料比重不断上升。高档乳猪料、仔猪料,以及特种动物饲料、宠物饲料等发展较快,填补了原来的空白。饲料产品结构的变化,一方面适应了养殖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养殖业的结构优化。

(四)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成为我省饲料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近几年,我省开发研制并经农业部批准的赖氨酸硫酸盐、低聚木糖、壳聚糖、共轭亚油酸等7个新饲料添加剂产品(全国共批准37个)相继投入市场;饲料酶制剂、微生物添加剂、微量元素络合物等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和产量逐年增加;氨基酸、氯化胆碱、甜菜碱、维生素K3、叶酸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年出口创汇2.5亿美元。我省寿光金玉米、希杰、邹平西王集团、正大菱花和德固赛凯赛等5家企业赖氨酸项目相继投产,年生产能力达到18万吨。明年,恩贝集团、鄄城菱花味精有限责任公司两万吨苏氨酸项目有望投产。我省已经成为全国氨基酸生产的重要基地。“十五”期间,我省配合饲料转化率平均提升0.2个百分点,比“九五”时期提高0.5个百分点。饲料科技含量的增加,促进了养殖业的技术进步,大大缩短了畜禽出栏时间,效益明显提高。

(五)企业规模效益增强。以希望集团与六和集团的合作为标志,为数不少的大中型饲料企业正通过各种方式寻求合作、协作,企业整合重组比较活跃。亚太中慧、环山、中基、临沂富达等企业,通过租赁、合作和新建,逐步向集团化方向发展。一大批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规模得到扩张,生产能力大大增强。目前全省万吨以上饲料企业326个,比1996年增加217个,排名前10位的饲料企业生产的饲料占全省总产量的40%以上。随着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六)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新水平。一是优质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加大。2006年全省种植牧草饲料作物570多万亩,其中饲料玉米280万亩,均比2000年翻了一番。二是农作物秸秆科学利用率提高。在国家秸秆养畜示范项目的辐射带动下,我省秸秆利用迅速发展。今年青贮、氨化秸秆近3000万吨,占作物秸秆总量的25%,其中,秸秆养畜示范县青贮氨化秸秆1785万吨,占全省的59.5%。三是饲料蛋白资源开发利用步伐加快。几年来,围绕增加蛋白饲料的供应,大力开发非常规性饲料蛋白资源,如脱毒棉仁蛋白、糟渣饲料、生物蛋白饲料、水解角蛋白、昆虫蛋白、蚯蚓蛋白等在饲料中的广泛应用,降低了成本,缓解了蛋白资源不足的矛盾。

二、饲料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自1997年初省畜牧局接管饲料管理职能以来,各级畜牧部门在人员少、任务重、挑战多的情况下,积极落实政策,健全机构,紧紧围绕建立高效安全的饲料生产体系、规范严格的饲料安全监管体系,在提升行业整体素质、依法行政、加强监管、规范生产经营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理顺管理体制,完善规章制度。一是各级逐步建立健全了饲料管理机构。根据条例和我省实际,确定了省、市、县三级饲料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做到每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并对生产、经营企业进行规范和整顿。二是从建章立制入手,为饲料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根据条例,结合我省实际,修改了《省饲料工业管理暂行办法》,后又制定了《省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办法》(即将出台),制定了《省饲料生产企业审查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省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经营企业审查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先后下发了《加强企业审查登记的规定》、《加强饲料企业年度备案的规定》、《加强饲料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通知》、《省饲料及畜产品中“瘦肉精”等违禁药品事件应急预案》等文件规定;制定了《省核换发生产许可证工作程序》、《饲料企业生产条件审查程序》、《动物源性饲料企业安全卫生合格证审查程序》、《行政审批事项受理登记制度》、《证书发放登记制度》、《会议集体审批制度》等工作程序,为搞好饲料监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行业宣传,落实产业政策。一是加强了饲料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仅“十五”期间,即印发法规文件汇编13000册,宣传资料75000份;举办培训班9期,培训执法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2200多人次;二是在畜牧网、齐鲁牧业报上设立饲料专版,定期在农村大众报、科技报饲料公告和信息,编辑出版了省畜牧兽医公报饲料专版等,形成浓厚的宣传氛围。三是先后五次组织企业参加全国饲料工业交易展示会、科技先进表彰会,百强企业命名会等,全面展示我省饲料工业的形象和面貌。四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农业部有关饲料业发展和安全监管政策,把饲料产品免征增值税的政策落实到每一个生产企业,把秸秆饲料转化技术推广到每一个示范县。

(三)严格企业管理,规范生产经营。一是依照法律、规章和我办有关制度规定的工作程序,严格企业生产条件审核把关。共审核添加剂和预混料企业890个,核发饲料审查登记证2400个,审核发放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生产企业安全卫生合格证134个。二是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饲料行业特有工种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我们要求每个企业至少有两名化验员、一名维修工,有中央控制室的还要有一名中控工,并加强了培训力度。自国家实施饲料行业就业准入以来,共鉴定和培训饲料化验员、中控工、维修工32批3740名,有3446人持证上岗。三是严格生产许可证年度备案制度。要求获证企业认真填写年度备案报表,随时掌握获证企业的情况,加强事后监管。进一步调整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品批准文号的管理,使之更加科学、合理、规范。四是大力推进饲料企业管理体系认证和过程管理,促进了标准化生产和安全监管。目前,全省通过ISO9000系列认证和HACCP认证的企业40多家。

(四)强化饲料监管,保障质量安全。十年来,特别是2000年来,各级饲料管理部门不断加强对饲料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对各类饲料企业和饲料产品进行检查和抽检,确保质量安全。一是落实农业部等五部委关于农资打假工作部署,连续四年组织开展了饲料执法大检查活动,今年又开展了春季、秋季执法大检查和部分产品专项检查以及“瘦肉精”、“苏丹红”等专项抽检。二是省办每年下达《全省饲料质量安全监测计划》,2000年以来共下达饲料监督抽查任务3627批。围绕饲料生产、经营和使用等环节,重点查处假冒伪劣产品和非法经营、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的行为以及无生产许可证、无产品批准文号、无产品质量标准和无质量合格证的“四无”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产品。三是公开通报检查结果。近两年,对检查不合格的产品和企业,在农村大众报、科技报、齐鲁牧业报、畜牧信息网等有关媒体上曝光,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四是开展饲料及畜产品中“瘦肉精”等违禁药品专项整治行动。从2005年开始,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专门用于“瘦肉精”等违禁药品的监测抽查。几年来共抽检饲料/水/尿/猪肝样品2424批次,对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五是开展牛羊饲料中牛羊源性成分检测。自2004年开始,两年来共抽取牛羊饲料和动物源性产品514批,牛羊源性成分检出率为0.2%。

(五)完善检测体系,提高监测水平。初步形成了以省饲料监察所为重点,市和部分县饲料检测机构为补充的饲料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省饲料监察所现有实验室面积2000m2,近几年,完善更新了红外分析仪、气—质联用仪、液—质联用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100余台套,拥有博士1人、硕士6人、农业推广研究员4人、高级畜牧兽医师12人,具备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产品感官指标、加工指标、主要成分及营养指标、卫生指标、药物残留、禁用药物以及动物源DNA等质量与安全检测能力。各市的饲料监察站(所),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分别配备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均能开展常规指标的监测。目前已有6个市的饲料检测中心通过了计量认证,配备有大型仪器设备,具有较强的检测能力。

(六)大力开发牧草秸秆资源,提高转化效率。一是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大力开发草地资源,推行草地有偿承包责任制,实施草地保护和优质牧草种植计划,加快牧草和饲料作物良种繁育,实施种草养畜工程。二是结合实施国家秸秆养畜项目,围绕高速公路沿线、沿黄地区、大中城市郊区和胶东城市群实施饲料作物种植和秸秆养畜工程,推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模式。三是在牛羊生产重点区域,推广秸秆青贮、微贮、生物处理和氨化技术,促进秸秆的合理利用。近年来,秸秆养畜主要推行了这样几种模式:秸秆养畜—粪便还田;秸秆养畜—畜禽粪便生产沼气再利用,如佳宝乳业的沼气发电;秸秆养畜—畜粪养殖,如希森集团利用牛粪养殖蚯蚓,作为中药和蛋白饲料出口日本,都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我省饲料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饲料企业个数虽然很多,但名牌企业少、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少,抗风险能力差。二是一般产品多,名牌产品少。三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趋于饱和,西部地区发展缓慢。三是饲料的科技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在资源利用、新技术的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四是饲料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尽管我省的饲料产品质量状况总体较好,但饲料产品安全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如添加违禁药品的现象仍未根除,违规使用药物饲料添加剂的情况仍然存在,个别饲料产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监管难度仍然很大。五是饲料监管方面,有的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有的工作不到位。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逐步加以解决。

三、饲料业面临的新形势

今年是“十一五”时期的开局之年,对畜牧业、饲料业来说也是很不平凡的一年。由于受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以及畜产品市场波动的影响,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到今年6月份,畜产品市场萎缩,价格持续低迷,导致禽类和生猪等主要畜禽养殖效益大幅度下降,存栏数量骤减,畜牧生产受到严重挫折,进而极大地影响了饲料业的发展。客观分析饲料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正确把握市场脉搏,是我省饲料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饲料产品的需求空间继续增大。一是随着畜牧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将大大拉动饲料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必将大大提高,对畜禽、水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二是当前我省畜牧业发展正处在关键的转型期,今后5-10年,畜牧业发展必将更高程度的转向规模化和标准化饲养,因此工业饲料占饲料总量的比例必将增加,同时也必将对饲料的品种、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三是随着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我省畜禽产品的竞争力会不断提高,扩大出口,扩大省外、国外销售,必将拉动畜牧养殖业和饲料业的发展。根据目前全省肉、蛋、奶类和养殖水产品产量测算,社会饲料总需求量为3000多万吨,而目前工业化生产的配合饲料只有800万吨,仅占社会饲料总需求量的27%左右,其余为自配饲料或农家饲料。因此,今后5-10年,无论是量的满足,还是质的需要,都给饲料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饲料企业单厂规模逐步扩大。一方面激烈的市场竞争,将有利于大企业的发展。目前,我省平均每个企业年产饲料只有0.6万吨,这与发达国家每厂10万吨以上、广东每厂2万吨以上的规模相比,差异很大。由于饲料行业已经进入微利时代,经营管理费用相对增加,要想获取利润单靠提高饲料价格已不可能,必须提高产量,扩大规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饲料行业的低利润率必然导致小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逐渐被边缘化并最终淘汰出局,这是饲料业发展的大趋势。另一方面,国家政策将限制小企业进入。农业部颁布了《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办法》,明年5月1日实施后,对企业人员素质、厂房设备、环境工艺、质量管理等都提出了明确具体要求,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小饲料企业将受到严格限制。大企业占有人财物各方面的优势,扩张速度将加快。

(三)饲料资源比较丰富。首先是我省粮食作物产量大。近几年我省的粮食产量每年都在4000万吨左右,其中玉米为1400-1600万吨,70%以上用作饲料。大豆的产量为70-100万吨左右,鱼粉产量为15-20万吨。除豆粕缺口较大以外,我省资源优势比较明显。其次,我省粮食等农副产品加工能力大,给饲料业提供了大量可利用的槽渣、下脚料。三是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三元种植模式推广力度的加大,可为饲料业提供更多优质的原料。四是随着技术进步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作物秸秆、牧草等一些非常规饲料资源将不断得以开发,可为饲料工业的发展提供大量潜在的原料。

(四)国内外竞争加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异常活跃,饲料产品的进出口也变的更为方便。另外,近几年国外企业到我省来办厂的逐年增加,国际竞争已经成为国内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同样,我省的一些产品也具有了国际竞争力,如我省的赖氨酸、氯化胆碱、维生素K3、叶酸、磷酸氢钙、大蒜素等添加剂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优势,出口量逐年增加,将来还会有更多的产品出口到国外。还有一些企业也具备了到海外办厂的经验和实力。这些充分说明,今后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区分越来越不明显,这对饲料业的发展既是空前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

四、明确任务,努力做好今后的各项工作

饲料业作为现代养殖业的基础支撑和战略保障,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增加农产品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饲料业已经到了整合提升期,今后必须努力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和确保质量安全。今年7月份,农业部在我省济南召开了全国饲料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提出,新时期我国饲料业要立足自主创新,推进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现代饲料业建设步伐,通过实施“大原料、大安全、大企业、大市场”战略,把我国由饲料大国建设成为饲料业强国。这既是吹响了向饲料强国进军的号角,也为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

今后我省饲料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四大战略”,积极培植名牌企业和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全省饲料企业升级,推进我省饲料业实现从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大力开发非常规饲料资源和牧草秸秆饲料资源,加快推进三元种植模式,积极推进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的转变;调整饲料产品结构,提高科技含量,重点发展附加值高、出口能力强的饲料添加剂工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完善监测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强化饲料安全监管,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要坚持走依靠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加快实现由饲料大省向饲料强省转变,为建设畜牧强省做出更大贡献。

“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力争饲料年双班生产能力达到3000万吨,实际产量达到1700万吨,年平均增长8%,其中配合饲料产量达到1100万吨,浓缩饲料达到450万吨,添加剂预混合饲料达到150万吨;饲料产品总体合格率达到97%以上。初步建立优质、高效、安全、配套的饲料生产体系和监管体系,确保饲料产品供求平衡和质量安全。

第一,坚持又好又快、持续协调发展。一是提高饲料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科学利用和开发各类饲料资源,加强精细化管理,千方百计降成本和费用,实现产量和效益同步增长。二是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要抓住当前畜牧水产养殖业转变增长方式的有利时机,加快结构调整步伐。饲料产业布局要适应畜牧规模养殖区域布局,产品结构要适应畜牧水产养殖业的不同生产方式。要继续大力发展配合饲料生产,特别要大力发展特色饲料和附加值高的饲料,如良种畜禽专用饲料等,饲料产品要逐步实现专业化、系列化、标准化、特色化。要大力发展饲料添加剂,特别是维生素、微生态制剂、酶制剂、酸化剂、螯合盐类、寡糖、植物提取物等产品。三是创新经营方式,拓宽市场领域。在经营模式上,要采取更加灵活的经营方式,巩固集约化规模饲养饲料市场,重视开拓农村分散饲养的饲料市场,扩大最终用户,拓宽市场领域,提高市场占有率。各地不得搞地方保护主义,搞市场封锁,要促进饲料产品、原料、资金和技术的合理流动。四是不断提升饲料的质量安全水平,紧抓质量安全不放松。

第二,加强自主创新,提高行业科技含量。要充分调动科研单位和饲料企业的力量,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饲料技术研究、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利用以及推广工作;加强饲料营养和消化吸收机理的研究,针对不同畜禽品种、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开发适销对路的饲料产品;要加快应用生物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加速研制安全、高效、低残留、无污染、低成本的饲料添加剂,要特别注意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究开发。鼓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加快现有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尽快提高行业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第三,实施人才和名牌战略,提升行业素质。要努力塑造名牌,多出精品,打造品牌效应。未来的饲料市场,无论是规模经营,还是分散经营,更加注重品牌效应。在继续支持、鼓励大中企业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企业的兼并重组和联合,形成一批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和扶持更多的龙头企业,发挥其带动作用。实施产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降低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发挥整体优势。饲料企业不单纯抓生产,而是饲料原料、生产、市场、资金、技术服务一起运作,也就是运作品牌,确立互利共赢的观念,与相关联的企业、养殖户实现多种形式的、由低级到高级的联合。在培育和扶持大企业方面,各级饲料管理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提供方便。要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机制,发挥每一位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一是利用协会等加强教育培训和技术交流,完善行业协调和服务工作。二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特别要注重观念的更新与转变,提高管理和技术人员的素质。三是继续大力开展饲料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工作,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第四,加强饲料监管,维护食品质量安全。当前,国内一些地方瘦肉精等违禁药品出现反弹,“苏丹红”、“孔雀石绿”等事件的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又为我们敲响警钟。继续落实农业部的饲料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计划、反刍动物饲料中牛羊源性成分例行监测计划和瘦肉精等违禁药品专项整治行动。继续争取省财政支持,开展各种专项检查和某一地域的全面检查,重点对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产品的主含量指标、卫生指标、违禁药品、限量药物等进行监测,对不合格的企业和产品在有关媒体上公开曝光,并依据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各地特别是已经经过计量认证的监测机构,要争取财政支持,完善监测手段,开展打假和力所能及的监测工作。要始终把饲料质量安全放在首位,常抓不懈,保持对瘦肉精等违禁药品整治的高压态势。要把监督的重点放在中小企业和一些质量问题较多的几类产品上。要研究治本之策,探索长效机制,坚决把瘦肉精等违禁药品反弹的势头打下去,切实加强饲料监管,维护饲料安全。

第五,完善行政审批,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农业部已开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力推进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在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许可、新产品审批中,对于基本条件的审核更加严格和规范。最近,农业部又了《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办法》,明年5月1日实施,在实施之前设立的饲料企业要求一年之内办理审查合格证。该办法严密细致,可操作性强。随后农业部还会陆续出台一些配套的细则,省畜牧办也正在研究具体的换证办法和考核程序。总的指导思想是,适当提高饲料企业准入门槛,提升企业档次,严格标准审核。该项工作任务量比较大,各级饲料管理部门要做好充分准备。要通过积极作好这项工作,进一步推动全省饲料行业素质的提高,树立饲料大省的良好形象。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格规范饲料行政执法行为,严厉打击“吃、拿、卡、要”等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做到依法行政。

第六,继续加大优质牧草和秸秆饲料开发力度。大力发展种草养畜和秸秆青贮氨化,推行规模饲养,提高饲养和加工效益。“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济南、青岛、潍坊等大中城市郊区,济青、京福(段)等高速公路两侧,胶东半岛、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秸秆青贮和牧草饲料作物种植。在品种方面,下大力气推广种植饲料专用玉米、饲料小麦和优质牧草,推广区域化种植模式。到2010年,重点地区要基本实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形象方面为全省起到榜样和带头作用。在牧草和秸秆应用方面,要重点推广种草养畜结合和专业性草业公司相结合的模式。在秸秆青贮方面,广开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推广一批已经成功的运作方式和运作模式,例如大王专业青贮队、黄河口养殖合作社联合青贮,山角峪镇贾正伟商业青贮公司等等,以此带动我省秸秆青贮工作广泛开展。与有关科研单位和部门沟通,加快快速适用的秸秆青贮机械的研究速度,满足生产需要。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协调企业、社会等各种资源,为企业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保证青贮工作及时、顺利开展。

第七,强化宣传和信息工作,营造饲料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随着省畜牧协会饲料分会的成立,要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饲料宣传、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饲料行业信息网站,通过新闻媒体、组织参加展览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饲料业发展的成绩、经验和措施,广泛深入宣传饲料管理法规、政策,宣传饲料安全知识和饲料安全监管的重要意义,介绍畜禽产品营养知识,正确引导和促进畜禽产品消费。要发挥新闻宣传的舆论监督作用,对违规企业和坑农害农事件予以曝光,打假扶优。各市要加强饲料统计工作,发挥统计信息在行业管理中的作用。做好饲料统计工作,对于搞好行业规划、加强宏观管理、正确分析形势、科学决策、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各市一定要把这项工作重视起来。要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及时解决行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大力加强饲料行业作风行风建设,以良好的作风扎扎实实做好饲料工作,不断提高饲料行业监管能力和水平。

明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具体工作:

1、重新修订《省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办法》。农业部了《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办法》,我们要根据农业部规定的精神,对《省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办法》进行修改,争取尽早颁布实施。

2、贯彻农业部《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办法》。研究制定审查考核程序和具体的换证办法,争取用一年的时间,对单一饲料、浓缩饲料、配合饲料和精料补充料生产企业进行清理审查,合格的企业颁发审查合格证。与此同时,进一步细化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许可审核条件,使审核更加严格规范。

3、继续加强饲料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组织开展几次专项检查和监测,继续对违规企业进行通报和处理。

4、继续开展培训工作。重点培训饲料执法人员、饲料企业审查员和企业特有工种人员,提升人员素质。

5、加强饲料标准化工作。着手成立饲料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强企业标准的审查、备案工作。鼓励企业采用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鼓励企业推行饲料HACCP认证和其它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的认证工作。

6、做好饲料统计、调研工作。搞好饲料统计月报、季报、年报工作,扩大跟踪企业范围,全面掌握企业动态。开展几次大型调研活动,组织到外省市参观学习先进经验。办好省饲料行业信息网,为广大饲料生产、经营企业和用户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服务。

饲料品管经理总结第2篇

关键词:饲料企业;养殖;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6-0086-03

2012-2013年,围绕湖北省养殖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畜禽、水产养殖业发展对饲料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和食品安全问题,湖北省民营企业发展协会联合湖北省饲料协会、湖北省饲料工作办公室组织专家对湖北省内数十家不同类型的饲料企业进行了调查走访、典型访谈和座谈研讨等多种形式的调研,并结合调研结果对湖北省饲料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基础上,形成了如下调查专题报告。

1 湖北省饲料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饲料产业伴随着养殖方式的变革,湖北省饲料工业在经营管理体制、企业规模。营销方式上经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传统到现代、从单一生产到综合经营的发展历程,饲料企业的发展由单纯的饲料生产到进入了饲料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及其延伸拓展到更为宽广的产业领域,使饲料工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过30多年的发展,湖北省饲料工业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其具体表现为:一是规模饲料企业的数量大幅增加。湖北全省的饲料企业总数一度达到600余家,经整合、提升,仍有439家;二是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大型饲料企业。如泰国正大、康地华美、澳华、亚卫、四川通威、希望、湖南唐人神、广东温氏、广东海大、山东六和、北京伟嘉、香港高龙等众多国内外知名饲料企业相继落户湖北办厂,带动了本土饲料企业的迅速成长。湖北同星、浠水四方、武汉新华扬、湖北广济药业、安琪酵母、武汉正达、武汉天龙、宜城襄大、湖北农腾等具有较大规模的本土饲料企业为湖北饲料产业链的拓展和饲料工业的持续发展共同打下了厚实基础。2012年,全省饲料、添加剂总产量突破600万t,饲料工业总产值230亿元;三是部分本土企业也成长为精品名牌。湖北广济药业的饲用维生素B2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湖北同星、武汉正达、武汉明天、宜城襄大等12家企业生产的饲料被评为“湖北名牌产品”;全省有23个产品分别被纳入部级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和省级优势且具有较高创新性产品目录;有24个产品分别被评为“中国饲料行业信得过产品”和“湖北信得过水产养殖投入产品”。湖北省饲料企业生产的维生素、酶制剂、微生物、矿物质等饲料添加剂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四是饲料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养殖业的全面振兴。目前湖北省生猪规模养殖场达到600余家,出栏肥猪占到了全省生猪出栏总量的60%,水产养殖面积66.67 万/m2,鱼饲料喂食量180多万t。据测算,1 t配合饲料可为养殖节本增收350元左右,用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与使用单一饲料相比,可提高饲料报酬率20%~30%。规模化的饲料工业生产也比较好地从源头把握住了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2012年饲料产品抽检合格率为97%,商品饲料连续多年检测没有发现瘦肉精的问题。同时,饲料生产企业还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3万余人,参与饲料经销和配送达数万人。

2 饲料工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2.1 企业的整体素质不高

湖北省饲料生产企业以小企业居多,低水平经营、低档次重复、低层次竞争问题突出。2010年,湖北省饲料企业平均年产量为1万t,与全国的平均水平7 t相差6个数量级。同时还由于饲料销售门店数量过多,经营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拆包、分装、前店后厂等现象也十分普遍,造成监督管理难度大。

2.2 饲料生产企业利润空间小

一是受本地生产的饲料粮供应量限制,外采数量大。作为饲料主要原料的玉米和饼粕,全省的年需求量分别为800万、150万t,而玉米的实际产量只有200万t,菜饼和棉饼总量上虽然可以保证,但品位不高、利用系数低,豆饼的生产在湖北省更是空白,得靠外采满足需要。由于饲料粮被卖方市场所控制,货源和价格极不稳定,外采所增运输费用也转嫁到了饲料生产等下游各环节。二是政府拍卖用作饲料的粮食与市场价位每吨相差200~400元,为饲料利润的1~4倍。由于拍卖的粮食70%流向国企,剩余的30%虽然流向是民企,但都是大型民营企业。湖北省只有少数几家饲料企业有竞拍权,一般本土饲料企业很难得到这个机会。三是用工成本上升,2012年企业用工成本与2000年比上升了40%。四是中小型饲料企业受规模所限,很难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规模效益。这些问题导致湖北省大多数饲料企业的生存境况堪忧。

2.3 质量安全任务重

经过宣传普及和严格执法,非法使用违禁添加物、制造假冒伪劣饲料等现象虽然有所遏制,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杜绝。为规避监管牟取利益,少数不法企业使用花样翻新的新型非法添加物。受饲料资源紧缺、市场销售形势看好的影响,一些非粮原料未经严格评审、批准就在饲料生产中大量被使用。另外,在饲料生产过程中因操作不当、饲料原料被污染等导致的饲料质量安全问题也不可忽视。管理部门亟需提高监管能力,同时督促企业加强自我约束。

2.4 政策扶持乏力

饲料企业的“非工”、“非农”现状,导致了国家的政策性补贴被“边缘化”,饲料企业只能在长期的“自生自灭”中艰难发展。饲料企业的技术改造不能像工业企业那样得到政府的扶持,用地指标、财政资金和信贷支持方面也不能享受农业优惠政策支持。饲料企业的社会贡献度与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极不相称。

3 加快湖北省饲料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强化饲料工业的基础地位

饲料工业是“上连种植业,下连养殖业”的中轴产业,是涉农的产业中工业化、市场化、标准化、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基础产业,其发展要切实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纳入现代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工厂化的饲料生产是养殖规模化的重要支撑,是养殖方式变革和实现养殖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从湖北省养殖业的发展情况看,无论是小规模的农户分散养殖还是规模化的集中养殖,所用饲料都源于工业化生产。根据湖北省畜牧、水产的发展,饲料年需求量可达2 000万t,而现在年产量仅600万t,饲料工业的发展空间很大。为使饲料工业与湖北省的养殖业发展相适应,要尽快研究制定饲料产业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创新,鼓励饲料企业与养殖业建立共赢发展联合体,鼓励饲料企业走有特色的专、精发展道路。

3.2 优化饲料工业的产业结构

一是合理布点,优化区域布局。根据饲料产销“大进大出”的特点,企业最佳辐射半径不宜超过100 km。根据养殖区域分布要求,引导投资建设一批起点高、标准高、现代化程度高的规模饲料企业。二是明确定位,帮助企业向专、精方向发展。通过鼓励兼并重组,提档升级,建立一批结构合理且具有一定规模的饲料企业。力争通过5年努力,培育100家10万t以上饲料企业,打造5家50万t饲料企业,形成大中小饲料企业配套的企业群落,实现饲料生产总量突破千万吨的目标,为养殖业强省建设提供优质足够的饲料保障。三是根据不同养殖种类群落生产出合理的饲料供给产品。目前,湖北省畜禽和水生养殖生物种类很多,每种养殖生物类别都需要有与之相对应的配套饲料产品,为了帮助饲料企业按需生产,政府主管部门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饲料企业提高专业化水平,帮助饲料企业与养殖企业之间建立直销联合体和与下游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3.3 拓展饲料企业的产业发展空间

面对湖北省饲料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原料价格高、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多数饲料生产加工企业都处在微利甚至保本运行状态,利润空间小,市场竞争能力明显不足,致使一些企业的生存问题相当突出。解决湖北省饲料产业健康成长问题,要拓展饲料企业的产业发展空间。一是要按照市场和企业的内在要求,鼓励和支持企业间的兼并整合。通过提升层次,实现标准化和多品种化生产,在创造规模效益中形成企业的多种竞争优势。二是鼓励和支持饲料企业向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延伸。具有一定规模的饲料生产企业需要注重向两头延伸,特别是向产业链的下游环节延伸更是当前的新方向。饲料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情况,发展养殖业。用比较效益较高的养殖收入填补饲料生产环节的效益缺失,以形成饲料生产企业内部的良性循环;也可以发展养殖产品的深加工,通过延伸产业链环节的加工增值来填补饲料生产环节的微薄利润空间。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武汉天龙饲料有限公司、武汉德之邦牧业有限公司、武汉朝晖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和武汉高龙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好的探索,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需要主管部门认真总结并加以推广。三是鼓励和支持规模饲料生产企业向高科技领域延伸,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武汉新华扬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在饲料生产基础上,提出“新战略、新发展、新跨跃”的发展思路,坚持以产品研发为龙头,以核心产品规模化为基础,以营销网络和品牌建设为保障,在做大做强饲料酶制剂的同时,创新增长方式,积极拓展工业酶事业新领域,将酶制剂扩大到农业、工业及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的做法,为有条件的饲料企业进行产业拓展和成功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四是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进入饲料生产行业。武汉合缘绿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依托高新技术开发生物肥料产业已经成为高新技术规模企业,有着强劲的发展实力,目前正向饲料工业生产领域延伸。

3.4 加强饲料生产的安全防范措施

饲料是养殖产品达到安全标准的重要关口,饲料生产的原料、加工和销售等环节要有安全防范的强制性执行措施。饲料生产企业除了建立专门的检测化验机构和配备技术人员外,还要建立饲料安全的逐级上报制度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检查制度及监测措施,将质量安全标准执行情况纳入各级目标责任管理。

饲料品管经理总结第3篇

[关键词]畜牧产业;生命周期;时空差异;温室气体

[中图分类号]F127;F326.3;X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5)03-0026-11

[作者简介]王智鹏(1991― ),男,江西上饶人,江西财经大学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院农业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研究;孔凡斌(1967― ),男,江西九江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江西财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主要从事生态经济、资源与环境经济和农林经济研究(江西南昌 330077);潘丹(1986― ),女,江西宜春人,江西财经大学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环境经济和农业经济研究(江西南昌 33003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大湖地区畜禽养殖污染形成机理及管控政策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71303099)、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4年)规划项目“完善我省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制度研究”(14SKJD20)和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机制研究”(13YJ50)的阶段性成果。

Title: The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of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s in Jiangxi’s Graziery Sector ― Base on Life Cycle Analysis(LCA)Method

By: Wang Zhipeng, Kong Fanbin & Pan Dan

Abstract: This study considers six important factors of graziery sector,including feed grain plant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processing of feed grain, livestock enteric fermentation, manure management system, energy consumption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 breeding, and slaughter and processing of livestock products with the Life Cycle Analysis(LCA)method to estimate and analyze the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of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s of graziery sector during 1990 to 2013 in Jiangxi. 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total amount of the CO2 emissions was on the rise from 1990 to 2013, especially for factors of feed grain plant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processing of feed grain, energy consumption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 breeding, slaughter and processing of livestock products;(2)feed grain plantation, livestock enteric fermentation and manure management system are the main sources of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s where non-ruminant livestock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 ratio is higher than ruminant livestock;(3)the spatial analysis of the CO2 emissions indicates that emissions from Yichun, Ji'an and Ganzhou outweigh all other regions in Jiangxi.

Key words: graziery sector; life cycle;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greenhouse gases

一、引言

江西省是全国畜牧产业养殖的大省,畜牧业已成为江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就业增收的主要渠道,然而,日趋严峻的畜牧产业温室气体排放形势给江西省的环境和气候变化带来巨大挑战。畜牧产业所排放的CO2、CH4、N2O已经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已然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①。据统计,畜牧产业排放CO2、CH4、N2O气体已经占到人类活动所排放总量的9%、65%和37%,其温室气体排放当量总量占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57%和18%②。加强江西省畜牧产业温室气体排放研究,对于降低区域畜牧产业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引领江西畜牧产业低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测算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对空间格局变化的把握,能够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地进行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和政策的制定。

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对我国畜禽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测算。徐兴英等人估算了江苏省2000―2009年畜禽温室气体排放量,研究表明,畜禽肠道发酵是重要甲烷排放来源,占畜禽甲烷排放总量的 61.06%;粪便管理甲烷排放是畜禽温室气体的另一重要来源,占甲烷排放总量的 38.94%;肠道发酵羊的甲烷排放量最大,粪便管理中温室气体排放生猪排放贡献最大,前者主要是由排放系数决定,后者取决于饲养量③。范敏等人计算了江西省2004―2011年各地区在不同时间段的生猪养殖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并对影响生猪养殖温室气体排放的因素进行了简要介绍④。刘月仙等运用IPCC分析了北京地区1978―2009年间畜禽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研究表明,牲畜肠道发酵产生的CH4比重最大,年平均排放量为0.4TgCO2-eq,排放贡献最大的是牛,占肠道发酵甲烷排放总量的54%;牲畜粪便排放的CH4平均值为0.2TgCO2-eq,牲畜粪便排放的N2O平均值为0.3TgCO2-eq,畜禽粪便管理排放的CH4和N2O主要来自猪的排放,其贡献率分别为73%和 46%⑤。孟祥海等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测算和分析1990―2011年中国及2011年国内各地区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研究表明:反刍家畜的CO2当量排放量占55.25%,非反刍畜禽占44.75%。2011年西部地区畜牧业全生命周期CO2当量排放量所占比重最大,并且西部地区的排放强度最高;农区畜牧业全生命周期CO2当量排放量占63.88%,牧区占14.07%,但牧区的排放强度最高,农区最低⑥。程琼仪等运用LCA方法对江西省高安县某肉牛育肥场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估算,把化肥生产、农作物种植、饲料运输、肉牛生产和粪便处理作为系统边界⑦。

当前,我国对畜禽CH4气体排放和N2O气体排放研究较多,对畜牧产业整个生命周期和省域、市域尺度的研究较少,而且这些研究多在全国尺度或畜牧产业的单个类别或畜牧产业某个环节的温室气体测算。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评价,汇总和评估一个产品体系在其整个生命周期的所有投入及产出对环境造成潜在影响的方法,生命周期评价为畜牧产业提供了一种从系统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评估的标准和方法①。为此,本文以市域为基本研究单位,运用1990―2013年江西省畜禽养殖数据,采用IPCC(2006)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指南,测算和分析江西省及11个设区市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排放时空特征,为江西省制定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实现江西省畜牧产业低碳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江西样板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江西省及11个设区市畜禽养殖数据主要来源于1991―2014年《江西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本文基于生命周期方法和江西省畜牧产业的特点,借鉴联合国粮农组织温室气体排放量评估框架《IPCC 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建立畜牧产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评估方法。运用此方法,选取饲料粮种植、饲料粮运输和加工、畜禽肠道发酵、畜禽饲养环节耗能、粪便管理系统和畜禽产品屠宰加工六大环节为研究系统边界,如图1所示;采用1990―2013年江西省11个设区市面板数据测算历年江西省及各设区市畜牧产业生命周期排放量,进一步系统分析江西省畜牧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时间变化、结构特征和空间格局。本文主要借鉴胡向东、孟祥海等②的计算方法,生命周期过程中GHG排放系数的确定优先参照国内资料以及来自于IPCC准则温室气体排放系数等资料,如表1所示。

在畜牧产业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CO2、CH4、和N2O,各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依据其相应的全球升温潜能值转化为CO2当量(CO2-eq)计算③。为便于分析畜牧产业生命周期的排放特征,按六大环节分类进行计算。畜禽统计数据包括年末头数和年出栏数两部分,畜禽在养殖中会有繁殖和屠宰过程,会引起一个年度内饲养数量的变化。为保证计算的严谨,故采用以下方式对畜禽年度内平均饲养量进行估算,再根据各类畜禽的平均饲养量估算其产生的温室气体量:(1)当畜禽生产周期大于或等于1a时,畜禽的年平均饲养量采用年末头数计算;(2)当畜禽生产周期小于1a时,畜禽的年平均饲养量采用年出栏数据计算得出。其公式为:

■(1)

式中:APP表示畜禽年平均饲养量,头(只);Nend表示畜禽年末头数,头(只);Dayalive表示畜禽平均饲养周期,天。

(一)饲料粮种植产生的CO2排放

畜禽饲料包括精饲料和粗饲料,精饲料主要成分是玉米、小麦、豆粕、麸皮和矿物质等,粗饲料主要是泔水,青菜瓜果秸秆和剩菜剩饭等。在本文中,粗饲料属于废弃物,豆粕、麸皮是经过第一次处理后的副产品,矿物质所占分量过少,都不予计算畜牧业饲料粮种植温室气体排放。在饲料粮种植过程中,所需的农药、化肥、农业灌溉、土地翻耕以及机械耗能等活动也会产生温室气体,故归类为畜牧产业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计算其中。所以,饲料粮种植产生的CO2排放量公式如下所示:

■(2)

式中:EGF表示饲料加工过程中产生的CO2排放量;i表示畜禽产品,包括牛肉、牛奶、羊肉、猪肉、禽肉、禽蛋;Qi表示i类畜禽产品的年产量,吨;ti表示i类畜禽单位产品耗粮系数,kg/kg;pj表示i类畜禽饲料配方中j类粮食所占比重,包括玉米、小麦、大豆,其中:牛的精饲料中玉米占37%,豆粕类占26%;羊的精饲料中玉米占62.61%,豆粕类占12.89%;猪精饲料中玉米占56.15%,小麦占18%;禽类精饲料中玉米占57%,豆粕类占17%,小麦占5%;EFjA表示j类饲料粮运输加工过程中的CO2排放系数,t/t。

(二)饲料粮运输加工产生的CO2排放

在种植收获玉米、大豆、小麦等作物后,经过晒干、筛选、运输、碾碎、配料、混合等加工制成饲料。在此过程过,所消耗的能源也计算入间接温室气体排放中。饲料粮运输加工过程产生的CO2公式如下所示:

■(3)

式中:ESM表示饲料粮运输加工过程中产生的CO2排放量;Qi表示i类畜禽产品的年产量;ti表示单位畜禽产品耗粮系数,kg/kg;pj表示i类畜禽饲料配方中j类粮食所占比重,包括玉米、小麦、大豆;EFjB表示j类饲料粮运输加工过程中的CO2排放系数,t/t。

(三)畜禽肠道发酵产生的CH4排放

在养殖过程中,禽类肠道属于无氧条件,产生CH4气体。牛、羊属于反刍牧禽,其瘤胃是产生CH4的主要来源。猪和禽类属于非反刍畜禽,其中猪是单胃产生的CH4较少,而禽类肠道产生的CH4极微,本文不予考虑。畜禽肠道发酵产生的CH4排放量公式如下所示:

■(4)

式中:EMT表示畜禽肠道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CO2-eq);i表示畜禽养殖类别,包括牛、羊、禽类、生猪;APPi表示i类畜禽年平均饲养量;EFiD表示i类畜禽粪肠道发酵CH4排放系数,kg/(头・a);GWPCH4表示CH4全球升温潜能值。

(四)粪便管理系统产生的CH4排放

在禽类粪便管理系统中,产生的CH4排放量取决于粪便的排放量以及粪便厌氧条件的降解比例。粪便在厌氧条件下产生CH4,在其管理和储存过程中都会释放CH4。当养殖场将大量粪便排放进化粪池、粪坑或沼气池等储存系统下,便会形成厌氧条件,从而产生大量CH4。粪便管理系统产生的CH4排放量如下所示:

■(5)

式中:EGC表示畜禽粪便管理系统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CO2-eq);APPi表示i类畜禽年平均饲养量;EFiF表示i类畜禽粪便管理系统CH4排放系数,kg/(头・a);GWPCH4表示CH4全球升温潜能值。

(五)粪便管理系统产生的N2O排放

在畜禽粪便管理系统中,当粪便在管理和储存时为有氧条件下产生N2O气体。粪便中所含的氮元素经过相关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将粪便中的蛋白质所含的氮反应转化为N2O气体。粪便管理系统产生的N2O排放量公式如下所示:

■(6)

式中:EGD表示畜禽粪便管理系统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CO2-eq);APPi表示i类畜禽年平均饲养量;EFiG表示i类畜禽粪便管理系统N2O排放系数,kg/(头・a);GWPN2O表示N2O全球升温潜能值。

(六)畜禽饲养环节的CO2排放

在畜禽饲养过程中,生产照明、栏舍防寒保暖、通风散热、设备运转等环节,所需要消耗的电能、煤等能源,也会直接或间接产生温室气体的排放。畜禽饲养环节产生的CO2排放量如下所示:

■(7)

式中:EGE表示畜禽饲养环节耗能产生的CO2排放量;NAPAi表示i类畜禽年生产总量;Cie表示i类畜禽每只(头)在一个饲养周期所消耗的用电支出,元/头;pricee表示畜禽养殖的用电单价,元/(KW・h);EFe表示电能消耗的CO2排放系数,t CO2/(MW・h);Cic表示i类畜禽每只(头)在一个饲养周期所消耗的用煤支出,元/头;pricec表示畜禽养殖的用煤单价,元/t;EFc表示煤燃烧的CO2排放系数,t/t。

(七)畜禽屠宰加工产生的CO2排放

活的畜禽从养殖场经过运输到屠宰厂,然后经过屠宰、分类加工制成畜禽产品,如:肉制品、奶制品和蛋等。这些过程中所需的能耗也要计算入间接温室气体排放中去,所以畜禽屠宰加工温室气体产生的CO2排放公式如下所示:

■(8)

式中:ESF表示畜禽屠宰加工产生的CO2排放量;Qi表示i类畜禽产品年产量,其中包括猪肉、羊肉、禽肉、牛肉、牛奶、禽蛋;KJj表示单位畜牧产品屠宰加工耗能,KJ/kg;en表示每度电的热值,MJ/(KW・h);EFe表示电能消耗的CO2排放系数,t CO2 /(MW・h)。

(八)排放总量计算

综上所计算,江西省畜牧产业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计算的公式如下所示:

(9)

式中:ETotal表示畜牧业生命周期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EGF表示饲料粮运输加工产生的CO2排放量;ESM表示饲料粮运输加工产生的CO2排放量;EMT表示畜禽肠道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CO2-eq)排放量;ECD表示粪便管理系统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CO2-eq)排放量;EGE表示畜禽饲养环节的CO2排放量;ESF表示畜禽屠宰加工产生的CO2排放量。

三、结果分析

(一)江西省畜牧产业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时间变化分析

1990―2013年江西省畜牧产业生命周期CO2当量排放量及排放强度如表2、图2所示。从中可以发现:1990-2013年江西省畜牧产业生命周期及各个环节的CO2当量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而同时期畜牧产业CO2当量排放强度呈波动下降趋势;江西省畜牧产业生命周期CO2当量排放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0―1997年为第一阶段,1998―2002年为第二阶段,2003―2013年为第三阶段。在第一阶段,CO2当量排放总量(ETotal)从1990年974.12万吨增长到1997年1548.13万吨,呈上升趋势;第二阶段,CO2当量排放总量(ETotal)从1998年1464.18万吨下降到2002年1346.17万吨,呈下降趋势;第三阶段,CO2当量排放总量(ETotal)从2003年1369.68万吨增长到2013年1782.41万吨,呈上升趋势。

江西省畜牧产业生命周期CO2当量排放总量(ETotal)年均增长率为2.66%,饲料粮种植(EGF)、饲料粮运输加工(ESM)、畜禽肠道发酵(EMT)、粪便管理系统(ECD)、饲养环节能耗(EGE)和畜禽屠宰加工(ESF)各环节CO2当量排放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82%、5.53%、0.33%、2.6%、5.36%和5.07%,其中EMT和ECD的年均增长率明显低于EGF、ESM、EGE和ESF的年均增长率。从江西省畜牧产业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各环节的增长速度可以发现,饲料粮种植、饲料粮运输加工、饲养环节耗能、畜禽产品屠宰加工的增速明显高于畜禽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系统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速。反映出江西省畜牧产业由家庭散养模式向规模化模式转变,由以农户废弃食物为主向高投入、高能量、高蛋白为特征的集约化、商品化生产模式转变。

(二)江西省畜牧产业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结构特征分析

分别用EGF、ESM、EMT、ECD、EGE和ESF表示江西省畜牧产业生命周期六大环节CO2当量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比例。如表3所示,在1990―2013年的24年间,EGF、ESM、EGE和ESP呈现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1%、2.66%、2.63%和2.35%。EMT和ECD呈现下降的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27%和-0.06%,但ESM和ESF所占比例分别低于1%和0.04%。在CO2当量排放总量所占比例中,饲料粮种植、畜禽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系统三大环节所占比例远高于饲料粮运输加工、畜禽饲养环节耗能和畜禽产品屠宰加工三大环节,这表明饲料粮种植、畜禽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系统三大环节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

根据1990―2013年江西省畜牧产业各畜禽类别CO2当量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比例(见表4)分析:24年间,江西省生猪、牛、羊和禽类的CO2当量排放比例变化幅度相对平缓。生猪和禽类呈上升趋势,牛呈下降趋势,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牛、羊、生猪和禽类的CO2当量排放量占江西省畜牧产业生命周期排放总量的平均比例分别为44.13%、1.03%、42.28%和12.56%,生猪和牛养殖占CO2当量排放总量主导地位。反刍畜禽(牛、羊)总排放量占45.16%,非反刍畜禽(生猪、禽类)总排放量占54.84%。

(三)江西省畜牧产业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空间格局分析

1990―2013年共24年,江西省11个设区市畜牧产业生命周期CO2当量排放量的空间格局如图3所示。图形结果显示:江西省生命周期CO2当量排放量空间聚集特征明显,主要年份CO2当量排放量高的排放区主要集中在宜春市、吉安市和赣州市。以1990年为例,江西省11个设区市CO2当量排放总量相对较少,CO2当量排放量前三位为宜春市、吉安市和赣州市,CO2当量排放总量均在150万吨以上。这与这三个市是传统的畜牧业大市有关,生猪和牛的饲养数量占据全省的前三。低CO2当量排放区主要集中在赣中北部,包括6个设区市,分别为南昌市、景德镇市、萍乡市、九江市、新余市和鹰潭市,其排放总量都低于80万吨。2000年,宜春市、吉安市和赣州市的CO2当量排放总量进一步提升,达到200万―300万吨,南昌市和九江市的CO2当量排放总量也提升明显,与抚州市、上饶市CO2当量排放总量一起达到80万―150万吨。景德镇市、萍乡市、新余市和鹰潭市排放总量变化不大,仍然低于80万吨。2010年,赣州市的CO2当量排放总量继续呈上升趋势,CO2当量排放总量达到300万―350万吨。南昌市和抚州市的CO2当量排放总量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CO2当量排放总量达到150万―200万吨。景德镇市、萍乡市、新余市和鹰潭市依旧维持低排放水平。2013年,吉安市和宜春市的CO2当量排放总量增加明显,与赣州市一起达到300万―350万吨。上饶市的CO2当量排放总量增加明显,与抚州市、上饶市的CO2当量排放总量一起达到150万―200万吨。从1990―2013年的24年间,景德镇市、萍乡市、新余市和鹰潭市的CO2当量排放总量基本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宜春市、吉安市和赣州市的CO2当量排放总量上升趋势最为明显,且增量最大。南昌市、抚州市、上饶市和九江市的CO2当量排放总量上升趋势也较为明显。

四、结论及建议

饲料品管经理总结第4篇

关键词:湖北;饲料工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背景

2004-2007年湖北省各县市的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人均口粮消费 量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关系数几近于0,人均口粮消费量的地区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强度和食物资源的差别。但从纵向上看,由于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居民人均口粮消费和口粮消费总量具有明显的影响,人均粮食直接消费量有所减少,如果把居民肉、蛋、奶消费量增加引起饲料用粮数量增加考虑在内,实际上居民生活中人均粮食总需求量仍在增加。根据调查数据统计,湖北省2004-2007年人均口粮消费水平年均减少约39.0公斤,乡村人均口粮年均减少4.0公斤,城镇人均口粮年均减少0.5公斤;从2004-2007年居民人均肉食消费变化来看,人均肉食消费量年均按约2.0公斤 的速度增长。如果将这些食品按照中国农业科学院粮食和经济作物发展研究组所预测的饲料报酬标准折合成粮食,则人均间接消费粮食年均增加7.5公斤。按省内常住人口计算,2004-2007年城乡居民口粮消费量约减少66.47万吨,其中乡村人口口粮消费量减少47.85万吨。在城乡居民人均口粮消费量减少的同时,由于居民增加动物食品消费,人均间接消费粮食的数量却在不断增加。2007年与2004年相比共增加约42.80万吨间接粮食消费,与粮食直接消费量减少66.50万吨部分相抵销,实际全省粮食消费量仅减少不足18.00万吨。

从1995年以来湖北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表现出人口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和经济增长迅速,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显著提高的特点。2007年全省总人口6070万,其中常住人口5 699.0万,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分别为2689.0万和3381万。与1995年相比较,城镇化率由28.0%上升到44.3%,年均提高1.4 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增加1073.0万,乡村人口减少773.0万。按此规律计算,1995-2007年湖北省城乡粮食消费总量约减少198.07万吨,其中乡村人口口粮消费量减少414.42万吨,城镇人口增加明显导致粮食消费量增加216.35万吨。

湖北2007年的人口是6070万人,按3‰的增长率计算,到2015年大约有人口6250万人,比现在增加180万人,满足新增人口的粮食需求,需要增产粮食7.5亿公斤;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食物结构的调整,使得肉蛋奶的消费需求增加,而增加肉蛋奶首先得增加饲料用粮。目前在畜牧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大约生产1公斤 肉类需要消耗粮食4公斤,生产1公斤 蛋类需要消耗粮食2公斤,生产1公斤奶需要粮食0.5公斤。2007年湖北的城镇化率是44.3%,按照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计算,到2015年湖北的城镇化率为52%以上,届时湖北有城镇人口3300万。按照每个城镇居民年消耗35公斤肉、20公斤蛋、20公斤 奶(2006年消费水平为肉29.15公斤、蛋15.2公斤、奶14.1公斤)计算,加上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届时仅饲料用粮需求增加一项,湖北需增产粮食22.5亿公斤;为了保证农民收入的增加,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粮农收入增长的补贴政策,使得种粮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从增加收入的角度讲,湖北需要增产粮食。据省农业厅在荆门、荆洲、襄樊等地调查,如果农民合理组织生产结构,实现稻稻油、稻稻肥、稻麦生产,年生产粮食扣除物质费用后的收入可达到15000元/公顷左右。

湖北省居民将步入中等发达地区和中等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同时伴随着快速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将不断推动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都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在未来5-10年,湖北省城镇化水平将以年均1%左右的速度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仍将以约10%的年均增长速度增长,城乡居民收入都将有明显增长,居民消费结构成分中直接粮食消费将会有所减少并逐渐趋于稳定,而间接粮食消费会有明显的提高。根据湖北省居民口粮和肉食消费变化的趋势推算,到2020年全省居民人均口粮年消费量220公斤,其中农村居民年人均口粮消费量235公斤,年人均肉类食物消费量为50公斤;全省年粮食消费总量约为2100.00万吨,农村居民粮食消费粮食总量1100.00万吨,城镇居民消费粮食总量1000.00万吨。

2.湖北省饲料工业的现状

湖北省有饲料加工企业(配合饲料、浓缩饲料、预混合饲料企业)396家,年产能超过1000万吨。2010年全省饲料总产量496万吨,实现产值153亿元。全省50家企业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6家企业通过了ISO、HACCCP管理认证。湖北油菜籽、棉籽加工企业多,饲料蛋白原料资源十分丰富。全省有83家单一饲料原料生产企业、8家动物源性饲料企业,总产量149万吨,其中年产棉籽粕34万吨、菜籽粕110万吨。全省有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55家,总产量17万吨,产值14亿元。产值过亿元企业6家,拥有上市公司4家,上市后备企业2家(华中药业、武汉新华扬)。华中药业、广济药业分别是全球最大的维生素B1、B2生产商。武汉新华扬、安琪酵母分别是我国知名的酶制剂、饲用微生物生产企业,其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湖北省大型成套饲料机组生产企业,现有5家机械设备企业以配套或中小设备生产为主。武汉科谷公司在自动化控制技术领域全国领先,与国内最大的饲料机械企业江苏牧羊集团等单位开展深入合作。湖北同星农业有限公司、宜城襄大农牧有限公司等已走上了饲料加工、畜禽繁育、畜禽回收、宰杀分割、冷冻加工一体的农业产业化规模发展的快车道,武汉福龙饲料有限责任公司已开展水产养殖、产品加工、餐桌供应一条龙经营服务。湖北饲料科研实力雄厚,每年培养大批专业人才,研发多项科技成果。饲料行业现有国家和行业标准300多项,涵盖饲料生产、检测各个环节。1997年,湖北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湖北省饲料管理办法》,比国务院出台《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早2年多。后又修订出台《湖北省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办法》。湖北省组织专家起草了《饲料企业生产工艺条件验收规范》、《饲料中亚硝酸盐的测定》等10多个国家标准。同时还率先制定并实施地方强制性标准《猪禽饲料中砷、铜、硒允许量》。

与发达省份相比,湖北省饲料业发展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与湖北省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一是生产总量不多。2010年全国饲料总产量为1.9亿吨,湖北饲料产量(496万吨)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只相当于饲料大省广东、山东的1/4强,位列全国第十,落后于中南六省中的河南、湖南省。二是企业规模不大。企业规模参差不齐、且两极分化。规模最大企业与规模较小企业产量相差450倍,18家年产5万吨以上的企业产量占总量32%,万吨级以下企业产量占总量17%。63%的企业产量不足1万吨。三是本土企业不大。全省5万吨以上企业中,本土企业只占6家,外来企业占12家,主要是正大、希望、通威、温氏、双胞胎等集团公司的在鄂企业,其产量占全省饲料总产量22%。外籍企业强势进入,本土企业被挤压,面临艰难的发展局面,湖北逐渐成为大型饲料集团竞相瓜分的市场蛋糕。

3.湖北饲料工业发展中的问题

湖北饲料工业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饲料资源短缺。饲料资源短缺是制约饲料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湖北省饲料原料生产体系没有很好的形成,非粮型资源开发利用不够,不能使本来就贫乏的饲料资源,尤其是蛋白质饲料资源得到补充,大宗原料供应渠道不够稳定,湖北省每年须从外省调进160万吨左右的玉米、50万吨左右饼粕,为湖北省所需量的60%以上。

宏观调控缺乏得力措施。由于相应的政策不配套,造成宏观调控不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原料的收购、调运,以及进出口没有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当中,行业管理部门无法管理,致使原料供应失衡、费用增加、成本升高,加上饲料工业本身是微利生产,养殖业生产又忽冷忽热,饲料原料价格不断上扬,企业本身难已消化原料涨价等因素,导致部分企业时常处于亏损状况;建设资金无保障,目前地方几乎没有饲料工业建设专项资金,一些重大关键的项目无法及时建设。国家对饲料工业的投资力度亦不够,严重影响饲料工业的发展;饲料工业原料及产品受季节性影响大,产品大进大出,所需周转资金多,但多数企业自有资金很少,饲料工业流动资金贷款十分困难,严重制约企业正常生产。全省饲料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同时,饲料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少,也难以形成名牌效应,缺乏市场竞争力。

饲料工业布局不合理,体系内部发展不平衡,技术改造问题突出。湖北省饲料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武汉、荆州、荆门、襄阳、黄冈、宜昌等地区,加工能力相对过剩,开工不足,而恩施、十堰、咸宁等地区饲料生产厂家相对较少,加之能力不足,粮食就地转化矛盾突出,制约了养殖业发展。同时,湖北省相当一部分早期建设的大、中型饲料加工企业,设备老化、不配套、耗能多,生产工艺不完善,粉尘和噪音大,超期"服役"现象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的提高,亟待技术改造。

管理机构不够健全,饲料市场仍较混乱。湖北省饲料市场竞争激烈,管理难度大。目前各市州虽已建立了饲料管理机构,日常管理工作十分繁重,大部分县市级饲料管理机构仍未落实,常处于无机构、无专人、无经费的"三无"状况,以致饲料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既得不到及时解决,也难以履行依法行政的职能和形势不断发展的需要。一些不法厂家和商贩趁机浑水摸鱼,以假充真,坑害蒙骗用户。在添加剂的使用上,有的任意加大用量,滥用药物,不仅给畜禽水产养殖造成危害,而且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科研体制不顺,低水平重复严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研基地建设滞后。湖北省饲料科研人员数量多,力量强,但分布在不同的部门和单位,受现行体制约束,很难形成合力,发挥优势。科研一方面经费投入少,另一方面部门分割严重,缺乏协调统一,造成科研低水平重复,使有限经费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由于缺乏饲料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机制,科研和生产脱节,已取得的科研成果相当一部分被束之高阁,不能迅速的应用于实际生产中,科研基地,尤其是承担科技成果转化前的推广应用研究基地建设与饲料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低。

4.湖北省饲料工业发展目标

湖北省饲料工业发展目标:年双班生产能力1500万吨;饲料总产量达650万吨,其中:配合饲料产量540万吨,浓缩饲料90万吨,预混合饲料20万吨,饲料添加剂50万吨;饲料工业总产值达240亿元,其中:配合饲料产值160亿元,浓缩饲料产值40亿元,预混合饲料产值15亿元,饲料添加剂产值25亿元;饲料转化率(料/肉或料/蛋)有一定提高,其中:集约化饲养:猪2.8:1,肉鸡1.8:1,蛋鸡2.1:1,鱼1.5:1;农村专业户饲养:猪3.2:1,肉鸡2.0:1,蛋鸡2.3:1,鱼1.7:1;组织和利用部门优势,搞好饲料原料工业、添加剂工业建设;基本完成大中型饲料企业的改革创新,实施名牌战略,建立各地区的优势饲料龙头企业;抓好区域平衡发展,初步完善饲料工业体系建设。

到2015年,湖北省猪、牛、羊、禽出栏量分别达到4500万头、170万头、800万只和6亿只,分别比"十一五"末期增长18%、18%、47%和50%;肉、蛋、奶、蜂蜜总产量分别达到500万吨、200万吨、35万吨、1万吨。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40%,农民的畜牧业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在肉类品种结构中,减少猪肉产量比重,提高禽肉和牛羊肉产量比重,比重分别调整到70%、20%和10%左右。草食畜牧业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达到15%。猪、牛、羊和家禽的规模化养殖率分别达到80%、75%、60%和85%。生猪、家禽的标准化养殖率分别达到60%和80%。增强畜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使畜禽产品加工值与畜牧业产值之比达到1.5:1。开展生猪拍卖试点和远期合约交易,促进生猪期货交易尽早推出。畜牧科技研究及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15年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良种繁育和疫病控制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猪、牛、羊的良种率分别达到90%、60%和60%。无公害和绿色畜产品比重达到50%以上,有机畜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加,积极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按照"优势产品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原则,发展长江流域生猪、江汉平原家禽、汉江流域肉牛、清江流域肉羊、宜黄高速公路沿线奶牛等五大产业带。

湖北省发展饲料工业发展要明确指导思想,确定目标。按湖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保证有效供给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依靠科技,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增加投资,全面改进饲料工业整体素质,大力发展优质、节粮、高产、高效饲料产品,广辟饲料资源,促进养殖业向现代化、科技化方向加快发展。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逐步把湖北省饲料工业建设成为科技发达,市场繁荣,具有较高水平的、完整的饲料工业体系。

湖北省发展饲料工业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饲料工业。一是要开发优质新产品。企业生产产品要考虑到"五代":第一代产品销售下降,第二代产品旺销时,第三代产品已进入市场,第四代产品已处于初试、中试和扩大试验阶段,第五代产品已开始构思着手研制。这样才能不断地及时地适应市场变化。新产品开展和技术进步,一方面必须自己培养科技人才,强化科技队伍。另一方面要推动企业、利研机构和高校一体化机制。科研单位按市场对产品的需求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在企业中转化,推向市场。饲料工业是耗粮大户,要缓解人畜争粮的矛盾,世界各国都重视提高饲料转化率,采取广辟非粮性饲料资源.大力发展草食动物等措施。从湖北省来说,科研单位应注重阻下的研究:发展饲料添加剂及产业化技术,提高饲料转化率。开辟新型饲料资源,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深入研究畜禽营养代谢,提高生物学效价。

湖北省发展饲料工业发展要建立一套新的符合市场经济的有效的饲料工业体系。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有效的体制,企业除抓好内部管理,练好内功外,还应重视培育原料市和产品销售市场。根据不同的销售市场组织不同饲料供应模式。湖北省养殖业中农户散养、专业户小模饲养和国有集约化饲养三种方式将长期存在,此应按这三种饲料供应模式建立符合省情的饲料业。一种是股份企业。二是联合办厂。三是建立料、加工、营销一体化的一条龙企业。这样的企业自己的饲料原料基地,又有饲料加工设备,生产的料既供自己饲养场用,又向社会供应,灵活多变,适合市场竞争。四是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办厂,把技术优势和生产设备优势、销售优势紧密结合,加速产品研制,提高企业效益。

参考文献

1.杜为公、钟新桥.高级经济学理论研究[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饲料品管经理总结第5篇

饲料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围绕xxxx养殖业的发展对饲料生产和食品安全的要求,省民营企业发展协会联合省饲料协会、省饲料工作办公室对我省的饲料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调查。通过典型调查、召开企业座谈会和对全省饲料产业发展情况的分析,形成的本次调查专题报告如下。。

一、饲料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省的饲料产业伴随着养殖方式的变革,饲料工业在经营管理体制、企业规模、营销方式上经过从无到有、从传统到现代、从单一生产到综合经营的发展历程,饲料企业开创了由单纯的饲料生产进入饲料产业链的各环节及其延伸拓展到更为宽广的领域,使得饲料工业已经步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省的饲料工业体系基本形成。其具体表现:一是规模饲料企业的数量到2000年全省一度达到600余家,后经整合提升,目前仍有439家。二是一批有影响的大型饲料企业如泰国正大、康地华美、澳华、亚卫、四川通威、希望、湖南唐人神、广东温氏、广东海大、山东六和、北京伟嘉、香港高龙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xxxx,带动了本土饲料企业的迅速成长。xxxx同星、浠水四方、武汉新华扬、xxxx广济药业、安琪酵母、武汉正达、武汉天龙、宜城襄大、xxxx农腾等具有较大规模的本土饲料企业为xxxx饲料产业链的拓展和饲料工业的持续发展共同打下了厚实基础。xxxx年,全省饲料、添加剂总产量突破600万吨,饲料工业总产值230亿元。三是形成了一批本土企业的精品名牌。xxxx广济药业的饲用维生素B2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xxxx同星、武汉正达、武汉明天、宜城襄大等12家企业生产的饲料被评为xxxx名牌产品全省有23个产品分别被纳入部级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和省级优势且具有较高创新性产品目录;有24个产品分别被评为中国饲料行业信得过产品和xxxx信得过水产养殖投入产品。我省饲料企业生产的维生素、酶制剂、微生物、矿物质等饲料添加剂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四是饲料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养殖业的全面振兴。目前全省生猪规模养殖场达到600余家,出栏肥猪占全省的60%,水产养殖面积1000多万亩,鱼饲料喂食量180多万吨。据测算,1吨配合饲料可为养殖节本增收350元左右,用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与使用单一饲料相比,可提高饲料报酬率20-30%。规模化的饲料工业生产也比较好地从源头把握住了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xxxx年饲料产品抽检合格率为97%,商品饲料连续多年检测没有发现瘦肉精的问题。同时,饲料生产企业还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3万余人,参与饲料经销和配送达数万人。

二、当前饲料工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1、企业的整体素质不高。我省的饲料生产企业以小企业居多,低水平经营、低档次重复、低层次竞争问题突出。xxxx年的分析数据表明,我省的饲料企业平均年产量为1万余吨,与全国的平均水平7万吨相差6个数量级。同时还由于饲料销售门店数量过多,经营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拆包、分装、前店后厂等现象也十分普遍,造成监督管理难度大。

2、饲料生产企业利润空间小。一是受本地生产的饲料粮供应量限制,外采数量大。作为饲料主要原料的玉米和饼粕,全省的年需求量分别是800万吨和150万吨,而玉米的实际产量只有200万吨,菜饼和棉饼总量上虽然可以保证,但品位不高、利用系数低,豆饼的生产在我省更是空白,得靠外采满足需要。由于饲料粮被卖方市场所控制,货源和价格极不稳定,外采所增运输费用也转嫁到了饲料生产等下游各环节。二是政府拍卖用作饲料的粮食与市场价位每吨相差200-400元,是饲料利润的1-4倍。由于拍卖的粮食70%流向国企,剩余的30%虽然流向是民企,但都是大型民营企业。我省只有少数几家饲料企业有竞拍权,一般本土饲料企业很难得到这个机会。三是用工成本上升,xxxx年企业用工成本与2000年比上升了40 %。四是中小型饲料企业受规模所限,很难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规模效益。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我省大多数饲料企业的生存境况堪忧。

3、质量安全任务重。非法使用违禁添加物、制造假冒伪劣饲料等问题虽然有所遏制,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为规避监管,少数不法企业使用新型非法添加物,花样翻新,防不胜防。受饲料资源紧缺的影响,大量非粮原料未经严格评审就在饲料生产中使用,潜在风险不容忽视。饲料生产过程中因操作不当、饲料原料污染等导致的质量安全问题也不可忽视。亟需提高管理部门的监管能力和企业自约束能力。

4、政策扶持乏力。饲料工业企业的非工非农现状,导致了国家的政策性补贴被边缘化,只能在长期的自生自灭中艰难发展。饲料企业的技术改造不能象一般工业企业那样得到政府的扶持,用地指标、财政资金和信贷支持方面的优惠政策也不能享受农业及农业产业化政策支持。饲料企业的社会贡献与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极不相称。

三、加快我省饲料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强化饲料工业的基础地位。饲料工业是上联种植业,下联养殖业的中轴产业,是涉农产业中工业化、市场化、标准化、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基础产业,其发展要切实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纳入现代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工厂化的饲料生产是养殖规模化的重要支撑,是养殖方式变革和实现养殖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从我省目前养殖业的发展情况看,无论是农户的小规模分散养殖还是规模化的集中养殖,所用饲料都源于工业化生产。根据我省畜牧、水产的发展,饲料年需求量可达2000万吨,而现在年产量仅600万吨,饲料工业的发展空间很大。为使饲料工业与我省的养殖业发展相适应,省政府要尽快研究制定饲料产业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创新,鼓励饲料企业与养殖业建立共赢发展联合体,鼓励饲料企业走有特色的专、精发展道路。

2、优化饲料工业结构。一是合理布点,优化区域布局。根据饲料产销大进大出的特点,企业最佳辐射半径不宜超过100公里。根据养殖区域分布要求,引导投资建设一批起点高、标准高、现代化程度高的规模饲料企业。二是明确定位,帮助企业向专、精方向发展。通过鼓励兼并重组,提档升级,建立一批结构合理且具有一定规模的饲料企业。力争通过5年努力,培育10万吨以上饲料企业100家,打造50万吨饲料企业5家,形成大中小饲料企业配套的企业群落,实现饲料生产总量突破千万吨的目标,为养殖业强省建设提供优质足够的饲料保障。三是根据不同养殖种类群落生产出合理的饲料供给产品。目前,我省畜禽和水生养殖生物种类很多,每种养殖生物类别都需要有与之相对应的配套饲料产品,为了帮助饲料企业按需生产,政府主管部门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饲料企业提高专业化水平,帮助饲料企业与养殖企业之间建立直销联合体和与下游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3、拓展饲料企业的产业发展空间。面对我省饲料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原料价格高,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多数饲料生产加工企业都处在微利甚至保本运行状态,利润空间小,市场竞争能力明显不足,致使一些企业的生存问题相当突出。解决我省饲料产业健康成长问题,当前的重点是要拓展饲料企业的产业发展空间。一是要按照市场和企业的内在要求,鼓励和支持企业间的兼并整合。通过提升层次,实现标准化和多品种化生产,在创造规模效益中形成企业的多种竞争优势。二是鼓励和支持饲料企业向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延伸。具有一定规模的饲料生产企业需要注重向两头延伸,特别是向产业链的下游环节延伸更是当前的新走向。饲料企业可以视企业的情况,发展养殖业。用比较效益较高的养殖业收入填补饲料生产环节的效益缺失,以形成饲料生产企业内部的良性循环;也可以在企业能力足够的情况下发展养殖产品的深加工,通过延伸产业链环节的加工增值来填补饲料生产环节的微薄利润空间。xxxx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武汉天龙饲料有限公司、武汉德之邦牧业有限公司、武汉朝晖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和武汉高龙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好的探索,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需要主管部门认真总结并加以推广。三是鼓励和支持规模饲料生产企业向高科技领域延伸,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武汉新华扬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在饲料生产基础上,提出新战略、新发展、新跨跃的发展思路,坚持以产品研发为龙头,以核心产品规模化为基础,以营销网络和品牌建设为保障,在做大做强饲料酶制剂的同时,创新增长方式,积极拓展工业酶事业新领域,将酶制剂扩大到农业、工业及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的做法,为有条件的饲料企业进行产业拓展和成功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四是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进入饲料生产行业。武汉合缘绿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依托高新技术开发生物肥料产业已经成为高新技术规模企业,有着强劲的发展实力,目前正向饲料工业生产领域延伸。

饲料品管经理总结第6篇

一,整治目标

在20__年工作的基础上,再通过一年的努力,实现全部生鲜乳收购站持证规范经营,生鲜乳中三聚氰胺监测合格率100%,饲料产品中铅,砷等重金属监测合格率提高2个百分点,兽药监测合格率提高3个百分点,畜产品中兽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协调合作机制,检打联动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等进一步完善,监管能力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努力确保全年不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二,整治重点

(一)继续强化生鲜乳专项整治

以生鲜乳收购站为重点整治环节,强化生鲜乳质量监测与监督执法,严厉打击生鲜乳添加非食用物质行为,规范生鲜乳收购站日常监管与标准化管理,加大生鲜乳质量安全生产与检测技术培训,实现生鲜乳持证收购和运输,生鲜乳收购站检查率达到100%,生鲜乳质量安全违规单位查处率达到100%,生鲜乳中三聚氰胺检测合格率100%。

(二)深入开展饲料质量安全整治

提高饲料执法能力,严格行政许可,强化获证企业监管,坚决查扣销毁"三无"饲料产品,扩大瘦肉精等主要违禁药物和非法添加物监测范围,加大对高铜,高锌等超量添加行为打击力度,加强违法添加瘦肉精等突发质量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对违法添加使用瘦肉精等案件的查处率达到100%,饲料产品中瘦肉精等兴奋剂类物质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铅,砷等重金属监测合格率提高2个百分点,三聚氰胺监测合格率100%。

(三)大力推进兽药及兽药残留专项整治

加强派驻监管和飞行检查,督促兽药生产企业全面落实gmp;大力推进兽药经营企业gsp工作,杜绝经营违禁药物和不合格兽药产品;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经营和故意经营,使用假劣兽药行为;进一步加强兽药质量监测和兽药残留监控。年内实现兽药产品合格率提高3个百分点,畜产品中兽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

(四)构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加大与卫生,质监,工商,公安等相关部门在信息通报,联合执法,案件移交等方面的协作,完善协调合作机制;及时组织执法机构对抽检不合格产品依法进行查处,完善检打联动机制;加强检测,调查,举报信息的会商,处理和,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应急处置机制。

三,总体安排

(一)工作部署阶段(2月底前)

在全省范围内部署20__年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各地围绕省局深化整治总体方案和专项实施方案,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区整治方案,启动整治工作。

(二)集中整治阶段(3月1日-10月底)

一是强化检验监测。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在配合做好上级安排的抽检任务的同时,积极落实监测经费,扩大监测范围,增加监测频次,重点开展对生鲜乳收购站,规模养殖场,饲料兽药生产经营企业的监测。二是严格查处曝光。要联合有关部门加大对违禁添加物,禁用限用兽药生产使用的清理检查力度,针对执法检查和监督抽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严肃查处,集中曝光一批违法违规企业。三是加强督导整改。强化对各项整治工作的督导检查,对整治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要督促相关单位或个人及时进行整改完善,确保整治实效。四是注重完善制度。指导奶站,畜禽养殖场,饲料兽药生产经营企业等健全管理制度,建立生产经营台帐和记录,完善养殖档案,加强质量控制,逐步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五是搞好服务指导。加强技术培训,大力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禁限用物质,兽药,重金属危害,推广安全高效生产技术,推动畜牧业投入品,畜禽及产品标准化生产。

(三)验收总结阶段(11月-12月)

根据省政府食品安全整顿的统一安排进行总结验收,我局将全面系统总结全省20__-20__年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四,重点活动安排

结合各专项整治计划,20__年深化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的重点活动包括:

生鲜乳,饲料,兽药及兽药残留质量监测。2月份,分别印发20__年全省生鲜乳,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兽药及兽药残留监测或监控计划,并分期分批组织实施。

全省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管理工作会议。时间:3-4月份。总结交流奶站清理整顿成效与经验,分析奶业形势,推动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管理工作上水平。

生鲜乳质量安全执法大检查。5月份,联合省质监局,省工商局,省 物价局等,对生鲜乳收购环节进行联合执法检查。

生鲜乳安全生产和检测技术培训。4月份,开展一次生鲜乳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培训;全年按照计划对奶业大县开展生鲜乳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轮训。

全省饲料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时间:6月份。总结近年来全省饲料安全监管经验和成效,分析存在问题,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重点饲料生产企业现场监督检查。3—4月,组织开展50家蛋白原料重点企业现场检查;7—8月,组织开展50家饲料添加剂和预混合饲料企业现场检查。

饲料标签专项检查。4—5月,组织开展全省饲料标签执法大检查,查处"三无"饲料产品及其生产经营企业。

饲料法规规范培训。3月份,组织《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宣贯培训;9—10月,组织开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修正案)及配套法规标准宣贯培训。

全省兽药管理工作会议。时间:3月份。分析当前兽药行业形势,部署兽药市场整治目标和重点,启动新一轮打击制售假劣兽药违法活动。

兽药新建项目论证会。时间:3月份,7月份。对拟建项目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减少重复投入,盲目生产,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兽药gmp企业培训班。时间:4月份,5月份。按照农业部新修订的gmp验收标准,对企业进行培训。

《山东省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按照农业部《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修订完善《山东省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并搞好宣传培训。

兽药饲料联合执法大检查。分别于6月份和11月份,在全省范围组织两次兽药饲料联合执法大检查,推动工作开展,深化整治成果。

总结大会。12月份,召开大会,对为期两年的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进行总结,表彰先进。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畜牧兽医局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小组及办公室机构和职责分工仍按照20__年整治方案的要求执行。各地畜牧兽医部门要认真总结去年整治工作,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本方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和任务。要加强和完善本地整治工作领导机构,进一步落实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要定期督导检查,促进整改落实,确保整治实效。

(二)密切协调配合。各级(来源:文秘站 )畜牧兽医部门要积极向当地政府汇报,争取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要加强与发改,财政,卫生,公安,工商,质检等部门的沟通,争取各部门在整治工作上的支持和配合;要强化各项整治措施的落实,确保协调,!一致,统一行动。

(三)强化活动支撑。各地要以深化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活动为契机,争取在畜牧兽医体制改革,机构设置,队伍建设,经费支持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要争取检验检测,信息追溯,科技培训等方面的资金,努力改善整治执法条件;要制定实施检查抽检,内部管理,外部监督,案件查处等具体工作制度,构建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四)搞好宣传引导。各地畜牧兽医部门要与当地新闻媒体建立信息沟通制度,宣传整治工作成效和好做法,好经验,及时曝光查处的典型案例,为整治工作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同时对一些不实的,恶意炒作的报道,要及时妥善处理,减少负面影响。

饲料品管经理总结第7篇

虽然我国饲料行业相比国外来说起步较晚,但是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饲料工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也要求饲料企业在营销管理策略上作出改变,所以在市场快速变化的今天,饲料企业应制定怎样的营销管理策略是值得相关从业者思考的问题。在《饲料企业营销管理与质量控制》一书中,作者张如意以企业实用性为角度,论述了饲料营销管理以及质量控制方面的相关问题。本书内容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高度,同时又与实际生产情况相联系,既有思想性又具有操作性。书中文字易读易懂,适合用作饲料企业管理决策人员、营销管理人员以及品质管理人员、质检人员等的业务参考用书,同时对畜牧、饲料专业在校师生亦有丰富知识、扩大视野的帮助。

我国饲料行业相比以前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极大的影响着我国饲料企业的发展,我国饲料行业目前的现状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我国饲料行业的总产量在稳步增长,产品结构也得到较大优化,这为饲料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市场信心;其次,我国饲料行业安全体系正逐步完善。饲料产品的质量安全是整个社会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饲料产品安全的内涵也得到延伸,已经不仅仅单纯禁止使用违禁物,而是在各方面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逐渐构建起饲料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最后,饲料行业表现出生产加工企业数量下降,企业集团化趋势加快。我国饲料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成熟,饲料企业在人才、资料、技术以及市场等方面的集合效应不断加强,导致全国饲料企业的优胜劣汰加速出现,中小企业被大量淘汰,而一些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通过重组等手段逐渐走向集团化发展方向。

在目前的饲料行业现状背景下,我国饲料企业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饲料市场的激烈竞争对饲料企业的营销管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我国饲料行业已经进入产业与企业的调整阶段,饲料市场中的产品随着行业的规范饲料产品也表现出一定的同质化现象,企业之间的竞争亦比以前更加激烈,这对一些中小企业提出了极高的生存要求;第二,我国饲料企业存在技术与营销管理方面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在我国饲料生产企业中,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中,由于企业资金的限制,难以对产品研发等投入持续的资金,导致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第三,我国饲料企业没有形成体系的营销策略。目前我国很多饲料企业在产品营销中没有形成体系营销的模式,依然依靠旧有营销模式,难以针对行业现状制定与执行具有针对性的营销手段,这对饲料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限制。针对我国饲料行业的发展现状,我们应该针对关键问题制定相应具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以促进我国饲料企业与整个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高我国饲料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本文结合《饲料企业营销管理与质量控制》书中所述内容,对具体的饲料企业营销管理实践策略作以下建议:第一,更新颠覆传统营销理念,实施增值服务营销策略。增值服务指的是在满足客服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增加具有其他附加价值的创新性服务。并且增值服务应该具有独特性与唯一性,即该服务在市场中还没有其他企业开展,只有本企业能够提供的服务,这样可以大大提高饲料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提供增值服务时,饲料企业可以根据增值服务内容适当收取相应费用,亦可以增加饲料企业的营收。第二,饲料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市场定位。在当下饲料市场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在客户心中树立与其他品牌不同的形象对饲料企业来说也十分重要,饲料企业根据自身情况与定位,确定科学、合理的市场目标定位。饲料企业明确自身的竞争优势,需从产品的价格、服务、用途、销售渠道等方面制定有效的市场定位策略。第三,对分销模式进行创新,积极拓展深度分销模式。在销售模式上进行创新,进行深度分销,需要饲料企业改变旧有的、简单的饲料生产与销售模式,转变为以提供饲料供应与养殖上的综合服务模式,重新获得市场中的主动权,建立在未来市场的竞争优势。

具体来说需要我国饲料企业在服务功能性渠道进行开发、在销售渠道的兼容性上进行拓宽、在区域养殖价值链上做到协同发展等,通过对分销模式进行创新,饲料企业可以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培养合作稳定的客户,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进而获得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在《饲料企业营销管理与质量控制》一书中,作者也对当前我国饲料企业面对时下现状如何调整营销策略,提高竞争力等做出了系统论述,以上内容在书中也都有所体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变化,我国饲料企业应紧跟时代步伐,对营销策略与管理等作出相应调整,才能不被市场所淘汰。

饲料品管经理总结第8篇

1发展现状

立足市情,把稳定猪鸡、努力发展草食动物作为畜牧产业发展的主线,把引导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工作的总抓手,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发展了以四个传统养殖镇街为主的生猪养殖,以三个辖区靠近龙头加工企业的镇街为主的肉鸡、肉鸭养殖,以三个边沿镇街为主的蛋鸡养殖,以三个山区镇街为主的特种养殖和肉羊养殖。全市各类饲养专业村293个,各类饲养专业户677户,规模饲养场581家,规模化饲养比重达到82%以上,成功创建邹城县级以上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39家(部级2家、省级2家、济宁市级16家、邹城县级19家)。(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成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8家,年生产混(配)合饲料8.3万t;畜产品加工企业5家,济宁市级以上畜牧龙头企业17家(省级2家、济宁市级15家)。(3)积极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成立各类畜牧合作组织95个,带动养殖户数达763户。(4)加强畜产品质量监管。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年以及济宁市部署的一系列畜产品专项整治活动,紧扣重要环节,狠抓“三个规范”,即规范饲料兽药监管、规范畜产品生产经营、规范检疫监管,强化执法力度,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五是切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重点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同时做好小反刍兽疫、布病等的防控工作,保证了全市没有出现重大动物疫情。

2存在的问题

2.1发展畜牧生产与解决面源污染的问题日渐突出近年来,虽然全市畜牧业发展迅速,但标准化程度不高、生产水平较低,大多以中小养殖场户为主(以生猪养殖为例,存栏10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户为56户,存栏量占比为11.5%,存栏2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户全市仅为391户,存栏量占比47.2%),且养殖从业人员总体水平普遍偏低,饲养管理粗放,治污意识淡薄,无心利用先进的养殖模式,养殖污染严重,加之全市地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核心水源敏感区,伴随养殖数量的增加,畜禽养殖面源污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肉鸭养殖,由于发展迅猛,设施简陋,管理水平较低,减少污染、达标排放的压力增大。由于存在传统养殖与规划管理滞后之间的矛盾,同时受环评、土地指标的制约,畜禽养殖场(区)的创建、规模扩大、加工项目的落地存在一定的困难。2.2畜牧产业化经营模式不健全,产业链短,两头弱的现象较为突出,尤其种畜禽、畜产品深加工明显滞后全市现有4家种畜禽生产经营企业,仅有一家现在正常销售种禽,其余3家由于品牌战略意思淡薄,品种单一、品质差,养殖场户认知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全市仅有的5个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精细化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能力差,优质产品形不成品牌效应,优势产业很难做大做强。如全市生猪屠宰企业仅一家,肉牛加工企业一家,还不能正常生产,禽蛋、肉羊、牛奶加工企业仍为空白,品牌产品匮乏。2.3饲料生产情况饲料生产企业虽多,但起步晚、产量不大,本地养殖场户长期使用外来品牌饲料,有强烈的依赖性,不会轻易改变饲料品牌,且规模养殖户大多采取自配料模式,导致本地品牌饲料市场占有率低。(全市饲料生产企业5家,年生产饲料8.3万t,本地销量仅为6.2万t,其中鸭料6万t、猪料2000t,本地猪饲料市场占有率为0.78%,鸭饲料市场占有率为47.4%)。2.4畜牧养殖行业门槛低、投资高、收益低、风险大,养殖场户与龙头企业之间只是单纯的买卖、收购等关系,或者是单打独斗,尚未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养殖场户的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2.5畜牧队伍薄弱畜牧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偏少,年龄结构偏大,特别是基层兽医站,10多年没有招录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大多数站仅有1人开展工作,且不是专职人员,不能满足当前畜牧工作任务繁重的实际需要;畜牧兽医执法队伍薄弱、执法手段落后,没有完全达到执法应有的条件,不能完全满足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村级动物防疫人员队伍整体结构不尽合理,年龄老化、素质偏低,报酬低,工作积极性差。

3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