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外科护理论文

外科护理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2 15:04:24

外科护理论文

外科护理论文第1篇

1.1一般资料本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床位860张,病区37个;全院护理人员435人。床护比1∶0.51。本次研究选取妇科(床位30张)、儿科(床位40张)、内科4个病区(神内、呼吸、消化、心内分别为52张、40张、40张、84张)、外科4个病区(普外、心胸外、神外、骨科分别为40张、25张、34张、40张)共10个病区(共计425张床位)作为研究区域,住院1周(2013年3月12~18日)患者作为调查对象。10个病区的护士149人,均为女性,年龄19~45(28.74±6.50)岁。护士长10人,护士139人。学历:中专48人,大专78人,本科22人,硕士1人。职称:护士75人,护师43人,主管护师24人,副主任护师7人。护龄1~26(7.33±5.59)年。在编42人,合同107人。

1.2方法

1.2.1资料收集方法

采用普查的方法测算各专科不同护理级别患者护理工时。由护士长组织本病区护理人员对本病区住院患者1周所有操作项目进行测量。要求每名护士将所完成的操作项目的时间进行记录,填写于直接护理项目测量表、间接护理项目测量表,护士长负责核查与监督。

1.2.2计算方法

1.2.2.1间接护理时间

间接护理时间单位为“min/(例•24h)”。如果护理项目不是每天执行,则用测得的总时间除以间隔天数,其平均值即是间接护理时间。

1.2.2.2直接护理时间

按照护理级别测量每例住院患者操作项目执行时间。直接护理时间单位为“min/患者”。操作由1名护士执行,操作时间为实际花费时间;如果多名护士完成,操作时间则为实际花费时间乘以护士人数。

1.2.2.3以专科为单位计算各级别患者人均日护理工时

①各级别患者护理总工时(1周)=间接护理工时总和×该护理级别例数/患者例数(1周)+直接护理工时。②各级别患者例均日护理工时=各级别护理总量(1周)/各级别护理患者总数。

1.2.2.4以专科为单位计算护士日工作量

①日护理工作量=年护理工作量/365。②年护理工作量=各级别患者例均日护理量×各级别护理患者总数(1年)。

1.2.2.5护士人员配置

①护士人数=(日护理工作量/每名护士每日工作时数)×休息系数×机动系数(原卫生部人力编制常用计算公式)。休息系数=365/(365-休息天数)=1.4(休息天数=法定节日假+平均公休假);机动系数为1.2(原卫生部标准机动系数为1.2~1.4)。②护士人员配置=床位数/护士人数(计算所得)。

1.2.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讨论

2.1同一病区不同护理级别患者护理工时存在差异,应根据患者情况实施弹性排班

各专科一级护理患者日均护理工时显著大于二级护理患者(均P<0.01),这与不同护理等级患者的护理项目和内容不同有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患者自理能力及配合有关。而分级护理其定义则阐明了分级护理是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实施的护理。随着患者自理能力的下降,护理需求量增加。就一级护理患者而言,患者多是要求严格卧床或病情随时变化需严密监测,并且其大多数客观配合能力较二级护理差,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相对耗时,相应增加了护理工时。针对此情况,病区护士长应每日了解患者动态,根据住院患者的数量、病情等,合理安排护理人员。一方面落实责任制护理,保证护理质量,如三级护士管理3~4例一级护理患者,二级护士管理6~8例二级护理患者;另一方面,护士长机动调派二线班护士,使护理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应用,减少人力资源浪费现象。

2.2不同专科、护理工作量不同,应根据专科进行人员配置

不同专科、同一护理级别工作工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疾病种类有关,同一护理项目可因患者所患疾病不同而操作时间各异。有研究发现,同一护理操作在不同专科所需时间存在差异。此次研究根据一年各病区患者住院情况测算各病区日护理工作量,并测算出各专科标准人员配置。经比较,心内科、呼吸内科日护理工作量最大,妇科、心胸外科最小;妇科存在人员过剩现象,其余病区均人员相对不足。鉴此,若每个病区按照原卫生部颁布的床护比1∶0.4统一配备专科护理人力显然不合理,护理人员的配置应遵循“以患者为中心动态调整”的原则。即根据各专科护理工作量,结合护理人员年资、学历、职称进行人员配置,根据其不同的能力安置到相应的岗位。一方面,护理部根据各专科的实际特点、护理工作量统筹、机动调配不同数量及类型的护理人员,另一方面,各科室采用分层护理、“弹性排班”,最大限度合理利用人力资源,避免人员紧缺与浪费并存现象。

2.3各病区护士人员配置不足

除妇科外,其余病区护士标准人员配置低于实际人员配置。分析原因为:第一,护理工作量较以前有大幅度的增加。实施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以来,护理工作的内涵延伸、功能扩大、范围拓展,护理工作量逐年提高,护理人员的数量处在相对不足的状态。第二,护士辞职率高。由于重医轻护的观点普遍存在,护理工作虽逐渐被社会各界认可,但护士的社会地位及薪酬与同等技术水平的其他行业人员相比,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且,护理工作是一项高风险的职业,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过大,这种付出与得到不平衡也是护士辞职的重要原因。另外,护理人员晋升职称难。在本调查中,中专学历护理人员占了32.21%。而许多医院相关文件规定,“中专学历晋升护师需7年。学历只承认脱产学习取得的毕业证,国家自学考试、函授、业余在晋升中均不被认可”从而极大影响护理队伍中中专学历的人员晋升,挫伤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影响护理队伍的稳定。这种人员短缺,加重了在职人员的工作负荷,一方面影响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可能增加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并影响护理质量。对策:从医院方面,首先,管理者应切实考虑临床一线工作需要,根据临床实际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加强人文关怀,为护理人员提供安全、愉悦的工作环境,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降低其精神紧张及压力;提高其待遇,尽可能消除付出与获得不相符导致的不平衡现象。其次,放宽对护理职称学历条件限制,取消“国家自学考试、函授、业余在晋升中均不被认可”的规定,考核重点放在业务技术水平上。这样有利于调动中专学历护士参加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等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稳定护理队伍。教育部门应加强以高中为起点的高职及本科以上的教育,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护理队伍整体水平,增加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人员自我价值感,而且,有利于护理人员晋升,增加其薪酬及福利待遇,减少临床护理人员流失。

3结语

外科护理论文第2篇

1.1一般资料

以我校2011级高职护生220人为研究对象。其中2班、4班110人为观察组,5班、6班110人为对照组。两组护生年龄、性别、成绩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调查前向护生介绍研究目的,取得同意后进行调查。由专人向其发放自制调查问卷,护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填写。问卷包括三部分:①一般资料,包括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成绩、兴趣爱好等对教学有影响的因素。②自制学习兴趣量表,包括5个维度2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5分制评分,“非常不感兴趣”计1分,“不感兴趣”计2分,“一般”计3分,“感兴趣”计4分,“非常感兴趣”计5分。③教学质量评价表,参照普通高职护理院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拟定教学质量评价表,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氛围及教学效果5个维度10个条目,每个条目分为10分、8分、6分、4分4个等级,计分范围为60分~96分。

1.2.2试卷测验法

结合高职外科护理课堂标准制定单元测试卷,授课结束后发放试卷进行测试,试卷总分100分。

1.2.3教学方法

针对教学目标以及临床实际操作技能制作手术病人护理微视频,并研究手术病人护理微视频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优势。观察组利用翻转课堂模式对微视频内容进行学习,同时在课堂上对微视频进行分解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1.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护生操作技能成绩90分以上49人,81分~90分52人,71分~80分9人;理论测试成绩90分以上33人,81分~90分45人,71分~80分28人,70分以下4人。

3讨论

3.1手术病人护理微视频库的建设

3.1.1手术病人护理微视频库的建设原因

外科护理学教学中虽然也采用案例式、启发式及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但内容、形式相对简单,外科疾病案例不够生动,缺乏多元化教学手段的融合,缺乏对外科疾病及手术前后治疗的感官认识。因此,微视频教学便起到了重要作用。网络流行的外科手术病人护理内容的微视频版本颇多,医院使用不同教材使得视频多样化,护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混淆情况。护生思维活跃,自主性差,传统教学模式很难带动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教师面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从教学内容、方法、步骤、策略,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微视频是依据教学规律制作的供学习者自控学习步调,自主去学习、实践,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视频片段,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通过感观来加深印象,并且发散思维。

3.1.2手术病人护理微视频库的建设

笔者首先从《外科护理》手术病人护理中挑选出建设内容:外科刷手、外科手消毒、器械传递、穿脱无菌手术衣、术前铺巾、器械护士配合、巡回护士配合、术前呼吸道准备、引流管护理、外科换药等。其次,结合临床护理操作技能标准将内容拍摄成微视频,删除繁杂多余陈旧的片段,形成一套更系统、更实用、针对高职护生的微视频库。

3.1.3手术病人护理微视频库的应用

运用翻转课堂模式课前发放微视频,护生课前针对性学习,在课前观看视频,记录观看视频的收获和疑问,同时完成教师布置的针对性课前学习任务。课堂中逐步对视频内容进行分解讲授,护生们接受起来更简便容易。

3.2手术病人护理微视频库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3.2.1有效提高护生的理论、技能成绩

应用微视频教学,护生在课前观看微视频,提前学习微视频内容,寻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减少了传统教学的乏味和枯燥。同时,护生在不断重复观看微视频的过程中巩固学习效果,使专业技能、理论水平得以提升。

3.2.2增强护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古今中外凡有成就者无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笔者研究发现,护生在课前观看教学微视频后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普遍提高。

3.2.3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将微视频教学资源应用于课程教学中,把传统讲授和数字化视频学习两种模式的优势结合起来,教学效果更易达到,护生对教学设计的满意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也普遍得以提升。

3.3本研究的局限性

由于微视频教学需要护生主动对视频内容进行学习,因此教学效果受到护生学习主动性的影响。本研究主要针对2011级高职护生,未针对本科院校护生和中职护生进行研究。有研究证明,年龄、学历影响护生的主动性。因此,年龄和学历均有可能影响微视频教学的质量。

4小结

外科护理论文第3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89例泌尿外科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其中男59例,女30例,年龄33~69岁,平均年龄(39.4±5.7)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首先检查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术中情况以及基础护理等,患者反应主要包括尿潴留、寒颤、无尿、发热、血尿以及尿痛等反应;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护理措施如下。

1.2.1加强宣传教育

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对患者讲解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具备的解剖特点以及相关方面的生理知识,使患者对自身功能、结构有足够了解,进而有效缓解或者消除患者的恐惧、担忧情绪,防止疾病侵袭和干扰。

1.2.2手术护理

术前,医护人员对患者大致讲解手术治疗方法和过程,并做好患者的健康评估和身体检查工作;如患者行人工尿道成形术或者全膀胱切除术治疗,则首先协助患者进行静脉肾盂造影、腹部平片,并对患者双侧输尿管进行检查,检查其是否伴有疾病;如患者行膀眺肿瘤电切术,则协助患者进行静脉肾盂造影、腹部平片以及膀胱镜检;如患者行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则首先做好药敏和中段尿培养,如患者伴有尿路感染,则遵照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有效控制感染,并对尿素氮、血肌酐、肾脏功能以及肌酐清除率等指标进行了解;如患者行体外震波碎石术治疗,则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讲解该方法治疗的重要性,使患者了解到其不会给人体组织、器官产生损伤,并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根据情况对患者给予肌内注射安定;手术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鼓励患者,协助麻醉医师摆好,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加强心电监护;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排尿情况和出血情况。

1.2.3饮食护理

术后患者禁食1~2d。为患者制定健康饮食方案,注意不饮浓茶,食物以富含维生素A含量为主,如:多食鸡蛋、猪肝、水果以及新鲜白菜等;另外,注意饮食的清淡性,避免食用钙含量少、草酸多的食物,如甜菜根、菠菜等。

1.2.4心理护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卫生保健,根据患者情况,采用社会学、心理学知识,有效缓解患者心理负担,解除患者心理因素;另外,泌尿科患者中部分为男性,护理人员在对其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注重保护患者隐私,避免发生尴尬。

1.3观察指标

治疗后,对两组患者满意度、治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外科护理论文第4篇

1.1效果评价:对护理安全文化在心外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的评价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忽略其他因素干扰,统计两组患者由于护理事故等原因引起的不良事件;②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③护理人员上报护理安全隐患情况。考察该加强护理安全文化宣传及管理制度对医护人员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1.2统计学的方法:SPSS16.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数据进行X2检验;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结果

2.1如表1所示,未加强护理安全文化宣传和管理前,对照组420例患者发生不良事件4件,发生率为0.95%,在加强护理安全文化宣传和管理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

2.2在进行护理安全文化教育、宣传及实施护理安全制度后,观察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得到提升,为99.56%,如表2所示,在统计的患者中不满意现象没有发生。

2.3如表3所示,护理隐患事件和医护人员护理缺点事件分别发生32起和21起,上报21起和13起。加强互联安全文化管理后,2010年5月至2012年6月,护理隐患及护理缺点事件都有明显降低,医护人员上报率分别为100%、91.67%,与之前的65.63%、61.90%都有显著提升(P<0.05)。

3结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安全更加关注,在传统的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加强护理安全文化宣传及管理愈发显得重要。建立、发展、完善护理安全文化制度已是医疗事业发展的重点,同时健全的安全文化制度也是衡量一个医疗单位整体医疗水平的关键治标。在传统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安全文化宣传和管理不仅能从全方位预防并减少危害患者安全事件的发生,更重要的是宣扬一种安全文化,让医护人员、患者及患者家属树立起护理安全理念,养成护理安全习惯,形成护理安全文化。

由于心外科患者的病情变化较快,在护理工作中会产生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患者受到的不安全影响更多,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要求更高,这就要求医护人员的护理安全意识更强,同时也对患者及患者家属提出一些要求,使三方都建立护理安全文化理念、加强护理安全文化管理方能对患者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外科护理论文第5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4月在我院普外一病区实习的护士146名,按入科时间分组,2013年9月—12月的77名护生为对照组,男2名,女75名;年龄18岁~23岁,平均年龄(19.62±3.54)岁;其中大专生50名,中专生27名。2014年1—4月入科的69名护生为观察组,男1名,女68名;年龄17岁~23岁,平均年龄(18.87±3.35)岁;大专生46名,中专生23名。2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普外一病区共有专科以上学历、护师以上职称并具有5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历的护理带教老师16名。

1.2带教方法

1.2.1目标教学法

观察组实习生实施目标教学的带教方法,即将教学分为制订目标、实施目标和达到目标三个阶段,带教老师根据普外科的专业特点以及护理大纲要求,以教学单元为单位制订实习期间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目标;在教学前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教师采用适当的方法和讲解深度进行教学,然后检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在带教过程中不断对目标进行总结和改进,如未达到目标,可在学习反馈中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直到完全达到教学目标为止。使学生在实习期间了解病区内常见疾病的特点、临床症状和一般护理,学习各种护理文书的书写方法,基本掌握普外科多发病和常见病的护理方法以及危重患者的抢救程序,医嘱处理以及常用药物的用法和用量也是必知内容。此外,适当安排学生协助责任护士管理床位,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掌握一定的护患沟通技巧。护生出科前按照既定目标对学生进行考核。

1.2.2常规教学法

对照组实习生采用原有的常规专人带教方法,护士长在护生入科后统一安排进行分组跟班教学,由所分配班次的具有带教资格的当班护士带教,并按照实习生教学大纲的要求制订教学实施计划。各班老师按常规带教方法进行实习带教,使学生熟悉医院的规章制度、常见疾病护理常规,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以顺利完成当班工作任务为主展开实习,主要是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尽快结合。

1.3考核指标

在实习生出科前由负责护理带教的老师对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考核,同时评价护生对带教工作的满意度。实习效果考核分为操作考试及理论考试,满分均为100分,内容有基本理论及基础护理操作、护理文件书写、专科护理和沟通能力等。实习护士对临床带教工作满意度采用自制的调查表进行评价,其由10个条目组成,包括对带教老师的教授能力和态度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的实习目标、护生是否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等方面,得分越高表示实习生对带教工作的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69名实习护生理论知识考试成绩为(88.653±5.304)分,护理操作考试成绩为(93.247±6.893)分;对照组77名实习护生理论知识考试成绩为(83.784±4.179)分,护理操作考试成绩(87.025±6.176)分,观察组各项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观察组实习护士对临床带教工作满意度调查的平均得分为(85.540±12.32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739±13.124)分,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外科护理论文第6篇

1.1创设虚拟情景教学

外科护理学具有前沿性、实践性的特点。科技的迅猛发展给医疗技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临床疾病的护理措施在教材上得不到及时更新,使理论与实践脱节,而有些疾病发病率低,平时难得一见,在课堂讲解时教师有“无从说起”之感,更谈不上让学生见习或实施护理操作了。针对这种情况,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改善这一状况。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需求,创设虚拟情景,即利用模拟系统程序创造出多种真实病例和临床急救场景,使学生能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融入特定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1.2搭建师生互动交流平台

为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任课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等,把教学课件和学习资料上传到“群共享”,设置“在线答疑”。学生可利用班级群下载文件、交流、讨论等,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等充分进行交流互动,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反馈的信息,从而对教学内容、进度、方法等适时调整、改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将学科的最新进展信息反馈给学生,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学科前沿信息的能力。

1.3构建多元化学习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系统使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单一枯燥的文字教材和一成不变的粉笔加黑板的课堂,而是呈现给学生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视听结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使传统教学法中抽象的书本知识变得易于学生接受,使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视觉与听觉功能,满足了思维的多元化和学习的多元化需求。

2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1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激发教师教学热情

我校外科护理学课程组教师大部分是青年教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教学方法也不够丰富,在授课时往往照本宣科,内容讲解无新意,授课无特点,久而久之教师会觉得授课枯燥乏味,逐渐降低了教学热情。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对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优势,打破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针对学生学习需求制订新颖的现代化教学方案,从而培养青年教师勇于创新、善于求变和勤于反思的现代教学理念,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

2.2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将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应用到外科护理学的教学中,可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如在讲解“泌尿系结石”时,由于知识点零乱、抽象,仅通过语言描述很难让学生了解它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但教师如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图片、动画来展示泌尿系结石的形成、排出过程以及引发肾绞痛的原因,通过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

2.3利用网络资源,突破教学难点

为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可制作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讲授“烧伤患者的护理”这一章时,在讲解“烧伤深度评估”这个重点内容时,可应用网络教学图库资源,通过皮肤组织结构图片清晰而直观地展示不同程度烧伤所达到的皮下组织深度;还可通过列表比较来直观展示“三度四分法”不同级别的相同点和区别,使平时在课堂上难以表达的重点内容形象、直观地再现出来,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深刻地记住它们。

2.4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使学生在学习各种临床护理操作时,如同亲临医院真实场景,可真切感受临床护理工作程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2.5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实现教学相长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师—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建立起“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的多向交流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强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指导与反馈,创造了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师生在积极的互动中产生教学共鸣,实现教学相长。

3效果评价

学期末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授课班级学生随机进行抽样调查。统计显示,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效果的评价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模式(P<0.05)。

4结语

外科护理论文第7篇

1.1对象

选择2013年1月—12月在我院儿外科实习的护理本科护生40名,其中男6名,女34名;年龄22岁~25岁;实习时间为3周;每次轮转组本科护生数为4名,共10组轮转,单月入科实习的护生分为A组(5组轮转20名),双月入科实习的护生分为B组(5组轮转20名),2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带教方法

对每组实习护生进行一个专科疾病的系统教学,A组和B组护生教学的专科疾病为同一例且带教老师为同一位。

1.2.1A组带教老师根据当月收治的专科病种,选择当月收治较多的同一例专科病种进行系统教学,A组护生的带教老师在口头授课的基础上施以多媒体教学(PPT),讲解专科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方面的知识,以护生听为主,必要时在授课中和授课后分别予以提问,增加课堂效果。

1.2.2B组带教老师根据当月收治的专科病种,选择当月收治较多的同一例专科病种进行系统教学,B组护生的带教老师在口头授课的基础上引用“思维导图”模式,在护生入科教育中介绍思维导图的定义、作用、用途、绘制方法等相关知识,并全面指导护生制作专科知识的思维导图(绘制思维导图的彩色笔、A3纸、尺等工具由带教老师提供)。专科知识的思维导图内容分为定义、病因病理、治疗要点、鉴别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术前术后护理、护理措施等主要分支,每位护生根据自己掌握此专科疾病的知识进行绘制,护生提前做好准备,在第3周完成。完成后每位护生按照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讲述专科知识,再由带教老师提出问题检查护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对专科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后由带教老师评价和归纳,指出缺点,强化优点,以达到教学目的。

1.3评价方法

1.3.1带教老师根据《小儿外科学》第四版及新版《小儿外科护理常规》对所选专科知识进行出题,题型为填空题,共10空,满分100分。根据总分将其分为4个等级:100~86分为优秀,85~76分为良好,75~60分为合格,小于60分为不合格,依次赋予4~1分,分值越高表示成绩越好。试卷分别在第3周结束后发放给2组实习护生进行所选专科知识的理论考试。

1.3.2根据我院护理教研组对本科护生的实纲,参考相关文献,自行设计满意度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增强记忆能力、加深理解能力、提升学习效率、开拓创新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增强逻辑能力等6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Likert4级评分法,即很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依次赋予分值4~1分,分值越高表示越满意。第3周思维导图绘制结束后发放调查问卷,护生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回收40分,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外科护理论文第8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50例精神病急腹症患者,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为60~72岁,平均(65.2±3.6)岁。原发病为:阑尾炎22例,胃肠道穿孔18例,肠梗阻10例。将所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快速康复护理组(n=25)和传统护理组(n=25)。两组患者年龄、文化层次、病情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PEMS3.1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各项护理观察指标比较显示,快速康复护理组的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传统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及医疗费用均低于传统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精神病患者是在情感、行为、认知、人格、意志、智力等多方面均会出现异常表现的特殊的患者群体。尤其在并发急腹症时,该类患者因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较易出现反应迟钝,不能正确的描述其疾病症状,加之缺乏自知力,对疼痛不敏感,从而导致不易准确检出腹部阳性体,延误病情。然而此类患者一经确诊,病情往往较危重。围手术期的各种临床治疗措施以及常规手术的实施,均有可能引起患者的应激反应,严重时甚至会冲击患者的心理,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其术后疼痛反应、胃肠功能的恢复,最终导致术后并发症增多,住院时间延长,加大了护理难度。而本文所介绍的FTS护理方法,则是优化原有的传统护理措施,以减少各种应激反应为最终目的,促进精神病急腹症患者的临床康复。

3.1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精神病患者因受自知力影响,精神疾病易反复发作导致反复住院,且不易配和治疗,为此当其发生急腹症时,更是抗拒治疗。责任护士列举成功术例,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利用多媒体讲解FTS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有利于患者及家属了解手术情况,缓解其紧张焦虑,提高就医的依从性。对于自知力缺乏的精神患者,可邀请精神科专科护士来科室进行术前心理干预,以取得配合。在患者及家属同意手术后,责任护士应根据治疗方案,在术前迅速制定出快速康复计划,根据计划对每阶段知识、配合要点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

3.2术前肠道准备及胃管留置

传统护理理念要求急腹症手术前需进行肠道准备并留置胃管,而快速FTS理念则认为清洁灌肠属于创伤应激,增强围术期的应激反应,增加麻醉过程中低血压的风险,因而不提倡术前肠道准备。另外,精神病患者对该操作过程不易能很好配合,如强迫操作,往往会引起相关操作的并发症,甚至还会诱发精神疾病,从而影响手术的进行。因此,对于实施FTS的患者仅在存有胃肠功能较差的情况下,术前才予口服缓泻剂及肠道抗菌药物,手术麻醉后放置胃管以便胃肠减压。

3.3术中保温护理

FTS理念认为,手术室温度相对较低、使用品后易导致机体散热加快。此外,术中大量输注低温的液体,或使用低温液体冲洗腹腔或手术部位,均可导致机体温度降低。因此,术中需保持手术室内温度在24℃~26℃,加温输入或冲洗液体至37℃,必要时可使用保温毯,以减少术中出血、术后感染以及降低分解代谢,促进快速康复。

3.4胃管、引流管的护理

对于胃肠道手术而言,胃管留置难以起到降低肠道压力、防止吻合口瘘的作用,反而会增加患者不适感、咽喉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精神病患者而言,术后留置胃管及引流管,易导致更大的安全隐患。部分患者因精神症状会反复拔管,造成出血和损伤。FTS观点认为,某些引流管会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影响术后活动,增加卧床并发症。FTS组患者术后立即拔除胃管,未放置引流管,并加强了腹部症状及生命体征的观察。若因特殊原因留置胃管及引流管,术后24h应尽早拔除。

3.5术后止痛护理

患者术后的剧烈疼痛可能诱发或加剧其精神症状,导致出现过激反应,从而影响术后的康复治疗。FTS护理组使用镇痛泵72h持续镇痛,多数患者术后安静休息,没有烦躁不安表现。

3.6术后饮食护理

传统的护理理念认为,为避免肠麻痹和吻合口瘘,患者术后排气后方可进食,而FTS理念认为,术后早期进食,可减轻口干舌燥、咽喉疼痛等症状。且早进食还可促进切口愈合刺激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功能的尽快恢复。患者手术清醒后,如生命体征较为平稳,即给予5ml温开水漱口,每隔0.5~1h一次,术后6~8h可流质饮食,并根据对饮食的耐受性在术后24h内进食流质饮食,3d后恢复正常饮食。对于术后精神症状比较稳定的患者,还可予每天2~3次咀嚼口香糖的“假饲”治疗,以便能促进术后肠运动功能的恢复,缩短术后肠麻痹出现的时间。

3.7术后活动护理

FTS理念认为,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可明显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6h可在床上进行更换,术后12h可下床适度活动,术后第1天下床活动需>5次,第2天开始可正常活动。制定术后康复运动计划,实行“起床三部曲”。

3.8输液与营养支持

研究表明控制急腹症患者术后的液体补充量有助于减少其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此外,FTS的理念也表明,术中提倡控制性补液,及时调整输液量及速度。应注重术后液体限制性的补充,鼓励患者宜尽早进食。未出现营养不良的患者通常无需常规的营养支持。

3.9出院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