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心理护理论文

心理护理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2 15:04:20

心理护理论文

心理护理论文第1篇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支持的介入在护理妊娠剧吐患者时的作用。方法:对我院43例妊娠剧吐患者进行分组观察,采用改善治疗环境、耐心讲解、主动和患者交流、配合家属工作等方式进行对比恢复或缓解剧吐症状。结果:观察组的患者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对妊娠剧吐患者,病房医务人员须重视患者的心理治疗和家属的心理支持,这样可明显减轻症状。

[关键词]妊娠剧吐;心理护理;心理支持

KealizeofGestation''''sSpittingTendinfofMentality

Abstract:ObjectiveAnslysetheintervenentionusingmentalityinthefunctionoftendingthegestationwhenspitting.MethodsWestudy43patientsusinggroupingobservationinourhospital.Wetakethemethodofimprovingcurableenvironment,sayingcarefully,talkingwiththepatientsandconcertingthefamilynumberstocontractandresumetheillness.ResultsThepatientsintheobservationgrouparelessthaninthecomparisongroup.ConclusionWecanlightenthesymptonclearlyifwepayattentiontopatient’smentalityandthefamilys’support.

Keywords:Gestation’sspitting;Thetendingofmentality;Mindsuppert

妊娠剧吐的病因与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及血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急剧上升有关,多在妊娠6周~12周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不能进食,以致引起脱水及酸中毒,重者肝、肾功能受损,危及孕妇生命,需终止妊娠[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等因素的影响,发病有增加的趋势,而妊娠剧吐的患者初起症状较轻,仅仅表现为呕吐,部分医护人员往往忽视此类患者的心理疏导。通过对43例患者的强化心理指导,表明心理支持的介入在妊娠剧吐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中起到药物无法替代的作用,可产生良好的效果[2]。

1临床资料

2002年4月至2005年7月,43例妊娠剧吐住院患者,年龄25岁~31岁,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对照组22例,两组患者年龄及文化程度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观察组的患者有专人负责,每日增加与之交流的次数和时间,对照组的患者只做一般的入院宣教。两组患者住院天数的比较,见表1。表1两组患者住院天数的比较(略)

表1显示,观察组的患者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对此类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可有效缩短住院日。

2护理方法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此类患者多见于性格内向、多虑、抑郁型女性,表现为焦虑、紧张、恐惧、依赖、求助的心理状态。因此,医务人员应观察患者的细微变化,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

2.1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为患者选择病情轻、性格开朗的同室病友,亲切介绍病区环境、床位医生、主管护士,避免患者因环境的陌生而加重紧张、忧虑的情绪。

2.2讲解妊娠剧吐与情绪的关系

告诉患者及家属紧张、焦虑等不稳定的情绪会进一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患者呕吐频率增加,从而加重病情;讲解病因、病程,一般约3个月后症状逐渐好转、消失,让她们看到希望。

2.3耐心与患者交流

每日交谈不少于2次,因为此类患者多数性格偏内向、多虑、脆弱,增加与之交流的时间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交流了解患者担心的问题所在,如其是否过于担心胎儿的健康及胎儿的性别,是否对怀孕和分娩过度恐惧,是否能承担母亲角色等,针对患者的心态,给予有的放矢的疏导,介绍治愈成功做母亲的患者,使她们增加信心。同时通过交谈了解患者呕吐次数、量、性质,饮食及睡眠情况,为治疗提供准确的信息。

2.4对于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不同的心理疗法

仔细观察患者的神态、精神状况,避免发展为神经性厌食。对住院时间长每天补液的患者,尤其加强对其心态的观察及心理分析,如一位患者因妊娠剧吐第二次住院治疗,6d滴水不进,导致肝功能异常、尿量偏少(24h尿量600ml)、说话无力,体重急剧下降,床位医生和责任护士通过细心观察,分析此患者是惧怕进食后频繁呕吐而不敢进食,依赖每日输液维持机体需要,已发展为神经性厌食。对此类患者,一味安慰、鼓励已失效,通过了解其虽然症状严重,但仍渴望有孩子的心态,医生直接向其讲清不进食的严重性、必要时终止妊娠等不良后果,激发其做母亲的力量和责任,经过医护人员共同对其心理评估、分析、治疗后,此患者心理发生了变化,自己主动要求喝水,逐渐进食流质、普食,7d后治愈出院。

2.5必须对家属进行心理支持

通过对几十例患者家属的观察,发现相当部分家属目睹孕妇频繁呕吐,情绪不能自控,表现出强烈的紧张、焦虑状态,并对孕妇造成影响。医务人员首先找家属单独交谈,了解家属的想法,如有的家属担心孕妇的健康是否受影响,担心是否影响胎儿发育,强调其病因之一与情绪不稳定有关,要求家属首先必须保持情绪稳定,使用鼓励性语言,同时向家属了解孕妇的性格特征,教家属运用暗示的方法,协助患者逐渐康复。

2.6巧妙运用转移法

引导患者回忆愉快的体验,讨论患者爱听的话题;看一些喜欢的书籍,可爱的娃娃画报,参观母婴同室病房,观看新生儿沐浴,感受初为人母的欣喜;指导患者听音乐,告知优美旋律的音乐具有放松、减轻痛苦、促进食欲、有利于婴儿健康发育的作用。

3讨论

从心理学角度观察,孕妇的情绪较为低落,易受激惹,易出现焦虑,不佳性格和心理状态往往是妊娠剧吐的主要诱因[3],门诊医务人员应细心观察孕妇的性格特征,可及时给予心理预防指导。对住院患者,病房医务人员须重视患者的心理治疗和家属的心理支持,这样可减轻症状,缩短住院日。3年来,有7例患者提出做人工流产手术,通过多次心理护理,家属的积极配合,无一例终止妊娠,有效增加了治愈率。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

心理护理论文第2篇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4年8月间53例急诊患者,男27例,女26例,平均年龄(49.5±16.3)岁;其中创伤性疾病19例,酒精中毒13例,急腹症9例,有机磷农药中毒8例,其他疾病4例;所有患者均无精神类疾病,无心理疾病,患者均同意参与研究。

1.2护理方法

1.2.1惊恐类患者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具备超强的应急能力和娴熟的抢救技术,同时具有非常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在抢救的过程中要实施准确有效的抢救措施,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让患者看到治疗的希望,进而降低患者的恐惧、焦虑感。在治疗过程中会使用到不同的仪器,例如检测仪器、输液器、引流导管等,部分患者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不良反应,且由于患者对治疗流程以及治疗方式相关知识缺乏,在发生不良情况时很容易加重其恐惧。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情况,及时了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及时进行处理。在查体和操作的过程中也要尽量减少患者身体暴露面积,保护患者隐私。

1.2.2兴奋、烦躁类患者对于过于兴奋或烦躁的患者,护理人员要保持绝对的耐心和同情心,认真倾听患者的讲述,与之进行有效的沟通,主动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予患者一定的疏导和安慰。在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言语的表达,不能刺激患者,同时要给予其应有的尊重,且帮助患者稳定情绪。对于此类患者,护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播放较为舒缓的音乐来缓解其兴奋、烦躁情绪,若患者情绪过于烦躁甚至出现暴怒表现,则要予以适当的镇静处理,防止患者发生伤人毁物的情况。

1.2.3悲观、抑郁类患者对于存在悲观、抑郁情绪的患者要及时了解其情绪的起源,有针对性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耐心解答,并予以一定的鼓励。同时护理人员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予以患者力所能及的帮助,增强治疗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部分悲观患者的情绪来源主要是对治疗信心不足,因此,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讲解治疗成功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改善心态。此外,也可建议患者适当进行运动,有效的运动能够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但运动程度要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适度选择。

1.2.4家属护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仅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同时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多与患者家属沟通,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为家属讲解患者的治疗方式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告知家属多陪伴、鼓励患者,同时对患者日常行为进行约束,包括饮食、起居、运动等。此外,还要叮嘱患者家属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家属的支持和鼓励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最后要叮嘱家属配合护理工作,家属的配合对于医疗工作的开展也是很关键。

1.3效果观察

对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包括惊恐、烦躁、抑郁等情绪的存在情况,同时对患者护理前后的治疗依从性进行比较。

1.4评价指标

治疗依从性高:患者能够配合所有治疗,无抵抗情绪;治疗依从性一般:患者能够配合所有治疗,但对治疗仍存在一定疑虑;治疗依从性差:患者无法配合治疗。总有效率=(治疗依从性高比例+治疗依从性一般)/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比较

护理前存在惊恐情绪的24例,护理后有2例;护理前存在烦躁情绪的19例,护理后3例;护理前存在抑郁情绪的26例,护理后为1例,护理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患者护理前后治疗依从性比较

护理前治疗依从性高者17例,一般者21例,差者15例,有效率为71.7%;护理后治疗依从性高者26例,一般者25例,差者2例,有效率为96.3%,护理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心理护理论文第3篇

本组366例,男194例,女172例,年龄1~53岁,平均14岁,先天性心脏病279例,风湿性心脏病75例,心脏粘液瘤12例,术后呼吸道并发症占2.69%。

2术前护理及术后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术前宣传入院时由护士按病种先发给卫生宣传材料。然后每天由负责人精心进行卫生宣教,包括术前心理护理、治疗饮食、肺功能锻炼及戒烟等内容。用交谈方式向他们介绍手术前后应注意和配合的问题,通过交谈使病人对手术前以及手术后如何配合有一定的认识。手术前一天带他们参观ICU监护室,让病人有安全感。并向他们介绍手术后呼吸机的使用情况,以便取得他们的配合。

2.1.2教会病人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每天由负责该组病人的护士完成此项工作。有护士先示教,再从病人中选出一位,让其躺在床上,取半卧位。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前。练习深呼吸后利用腹肌动作同时伸舌张口使气门放开,以便排出气体达到有效咳嗽,如此反复练习,每天两次以上,每次约15分钟,此法病人一般均能掌握。护士每天要检查,按时督促反复演示。

2.1.3其他准备对合并肺动脉高压者,每日两次予以面罩吸氧30min,给前列腺素E1200ug+5%G50ml微量泵持续泵入,保持皮肤肢端血饱和度(Sat02)>95%以上,以提高机体氧分压。对有吸烟史者38例,占12.21手术前均能自觉戒烟。

2.2术后护理

2.2.1呼吸参数和病人体征监测术后病人返回ICU监护室,常规接上呼吸机辅助呼吸,首先听诊双肺呼吸音,以了解气管插管导管位置是否正确,确保导管位置正确并且畅通。持续机械通气调为吸入氧浓度(FIO2):40%~100%,呼吸频率:12~20次/min,呼吸支持能维持正常的动脉二氧化碳(PaCO2)在4.6~6.0kPa,潮气量:8~12ml/kg,能帮助防止肺膨胀不全。早期呼气及吸气比例(1:E):通常设置1:2的呼气比率。对于肺动脉高压病人(PHA)有持续的PaCO23.3~3.7kPa的PaCO2可能增进肺动脉扩张和帮助降低肺动脉压力。了解病人肺交换情况及CO2潴留情况,一般<40%;SatO2:可随时获得动脉血样饱和度,以评估动脉氧处理,观测指标在90%以上,注意观察病人是否平静呼吸以及末梢循环的情况,经常听诊双肺呼吸音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常出现过度通气,碱过剩或二氧化碳蓄积等,必须根据情况降低病人通气量;如吸入氧浓度,保持pH值在正常范围PaCO2:4.6~6.0kPa。

2.2.2吸痰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是十分重要的采用的正确方法是:①吸痰管进入气道吸痰,一经退出气管外,决不能再重新插入吸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感染机会,要保证进入气管内的导管无菌。②吸痰技术要熟练,选择粗细适宜的吸痰管,管径气管插管直径的1/2,有利于空气进入肺部内,以免过度负压而致肺不张,成人一般选择14~16号吸痰管,少年一般选择10~12号吸痰管,幼儿用8号吸痰管。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吸痰负压10.6~16.0kPa。对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病人,吸痰前应短时间内将FIO2调至100%(约60~120秒),使呼吸机管道内浓度达到100%,监护仪上SatO2>95%以上才进行吸痰。这样,既保证病人氧气供给,又确保吸痰的质量。

2.2.3呼吸道湿化呼吸道湿化使用呼吸机时,湿化瓶水温为30~37℃;良好的吸入气湿化与温度,能维持呼吸道粘膜纤毛的正常排出分泌物的功能。术后痰液粘稠者通过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促进排痰,以减少气道阻力。

2.2.4有效咳痰对已拔除气管内插管的病人,取半卧位,每2h翻身,拍背,协助翻身排痰。本组.病人拔管后病情稳定,即扶起坐直进行拍背、咳嗽、排痰。切口疼痛较剧烈者,予口服去疼片,以利于咳嗽、排痰和休息。我们用大毛巾折成小枕头样置于病人胸骨正中处,教病人双手按住小枕头用力咳嗽,这样既减轻切口疼痛,又能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促进肺泡膨胀。

2.2.5早期活动术后24~27小时拔出胸部引流管以及各种监测导管者,扶起下床活动,活动量由小渐大,以病人能够耐受为佳。

3讨论

术前准备要细致,讲究效果术前卫生宣教,尤其是深呼吸和有效咳嗽训练十分重要。我的体会很深刻,本组有一例病人,术前每天至少吸一包香烟,在入院后多次与他交谈,解释吸烟能够导致很严重的疾病,尤其是心脏病患者。又向他们介绍病区中戒烟后成功手术的人,终于使他自觉的接受戒烟,积极做好术前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排痰训练。该病人手术获得成功,术后无并发症产生。心脏直视手术后的呼吸道护理目的在于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实践证明,只有认真的高质量的执行操作常规,才能保证护理的质量,使病人顺利康复。

心理护理论文第4篇

【关键词】循证护理;消毒供应中心;应用效果

如果一个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不到位,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医疗事故,加剧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同时对医院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1]。本研究分析探讨循证护理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效果,为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我院需要消毒的器械300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护理流程进行总结、分析,取得满意结果,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我院需要消毒的器械300包,将所有器械按照随机方法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150包。对两组的器械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的护理人员配合采用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的护理人员进行循证护理管理。实验组护理人员的实际管理操作方法为:1)问题分析。护理人员应该对往期在消毒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将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护理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2)文献、评价证据。护理人员要检索搜寻消毒的相关的文献,对医院消毒消毒供应的消毒流程的标准进行了解和总结。并通过自评和他评的方法对护理工作的效果进行检测,找出其中的不足,分析其风险,综合考虑后,重新制定方案。3)管理计划。护理人员和相关的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计划,并定期进行检查、记录、修改和完善。4)基本管理:消毒毒供应中心护理负责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保养、包装、灭菌和发放,护理人员应经常对器械进行保养,检查器械质量,如有损坏及时登记和修理,做好物品清点工作,定期交换班次。5)物品管理。建立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标准操作流程,规范消毒供应中心工作各个环节,建立相关的监督部门,相互制约。6)灭菌管理。灭菌员负责根据物品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灭菌方法及灭菌程序,正确的装载及卸载,按规范进行常规的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及生物监测,灭菌组长定期对灭菌过程及灭菌物品进行抽查,保证灭菌物品的质量。7)环境管理。护理人员应保持消毒供应中心环境整洁,无灰尘、无霉点、墙上无裂缝,地面无死角垃圾,工作前后应用消毒液擦抹物体表面,去污区和包装灭菌区拖把和抹布应分开固定放置,并标有标记。去污区每天用紫外线灯消毒2次,每季度对无菌物品存放区进行一次空气培养,并做好记录。消毒供应中心严格区分去污区、包装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生活区。物品流动从污到洁,人员流动从洁到污,不交叉,不逆行[2]。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器械在护理期间的各种数据,然后比较两组器械清洗、包装、灭菌评分等情况。这三项质量评分根据相关的医学消毒标准进行评定,每项质量评分的满分为100分,所得的评分越高,说明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的表示和检验采用卡方检验,数据显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在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之后,实验组器械的清洗质量评分、包装质量评分以及灭菌质量评分分别为(96.25±0.15)分、(91.55±1.36)分、(90.35±2.75)分,对照组的清洗质量评分、包装质量评分以及灭菌质量评分分别为(62.26±0.35)分、(63.45±1.17)分、(61.47±2.16)分,组间比较,实验组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结论

循证护理就是以现代护理念为核心指导的一种个性的、整体的、有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将循证护理应用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中,可将医院的实际情况、临床科室的情况与现实和管理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的考虑,并可直接应用于管理方法的制定中,提高管理决策的的科学性、实用性以及执行力,可以找出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既往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而提高消毒工作的质量[3]。在本研究,将医院需要消毒的300包器械进行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清洗质量评分、包装质量评分以及灭菌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在临床上,对于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需要进行消毒的器械,进行循证护理管理,能有效的提高消毒的整体质量,对于医院的消毒工作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张丽波 王芳 张燕 隋丽娜 单位:吉林省肿瘤医院

参考文献

[1]张金凤,冯章伶,洪锦兰,等.循证在消毒供应室集中式管理模式转变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5093-5095.

心理护理论文第5篇

1.1护理人员的招聘和选拔

在临床护理工作环境面临患者剧烈情绪反应时,能做到随时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调整心态,心平气和;善于调节、稳定个人情绪;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患者的情绪,达到良好的工作效率状态,利于患者的疾病恢复。她们能更轻松地应对工作压力与应激状态,保持和维护个人的自尊、自信和幸福感并感染触动和辐射影响周围的同事,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积极的护理文化。

1.2护理人员的知识培训

1.2.1岗前培训新护士必须具备相当强的情绪管理能力,心理学方面,尤其是积极心理学对护理工作的培训要严格加强,考核合格者才能上岗。

1.2.2上岗后不断提高情绪管理能力,需要分层次加强人文学科培训,尤其是积极心理学知识培训,特别是低年资护士培训低年资护士在工作中更倾向于采用表层扮演,对于新护士,更要加强培训,尤其是对于如何与患者进行更好的交流以及应对工作压力的方法技巧培训,她们情绪上会出现波动,处理情绪劳动的策略还不成熟,重视情绪劳动的深层表现,加强模拟工作角色的演练操作,不断强化,并成为定势的工作习惯。张帆等指出ABC情绪管理训练(A因素:明确现实事件和情境;B因素:理性和非理性的信念和自言自语的述说;C因素:情绪和行为反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护士的不良情绪,增加其积极性情绪必要内化自己的专业角色,提高情绪管理能力,提高了护理专业技术水平,以减少感觉被迫伪装或隐藏真正情绪的需要管理的能力,利于护士深层次表演,利于护患沟通,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培训形式可采用:①加强职业自豪感的培训课,强化护理工作给护士带来的良性情绪:如有亲朋好友生病住院的优越性,夜班护士时间的弹性,利于安排其他事务,事业单位工资的保障,周围人群的羡慕等。②学习神经语言程序学(NLP)中情绪管理的方法,可以使护士掌握如何持乐观情绪、正确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创新据威廉.詹姆斯的理论,与皱眉的人相比,微笑的人应该感觉更快乐,更能传递正能量。

1.2.3定期对护士进行心理咨询与指导提供专门给护士做心理健康的咨询场所,常年无假日开放咨询热线,随时进行心理指导与咨询。告知每位护士,让其了解、熟悉并习惯采用积极心理学提高情绪劳动策略,适应工作环境,来维持较好的工作状态和心理健康状态。提倡结合护士情绪劳动的特点,量身定做为护士提供适当的情绪释放或缓解压力的方法或场所,定期鼓励其多与同事或上级分享情绪体验,降低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在日常管理中,不断强化塑造护士的阳光心态。达到护理职业自豪感的维持。

1.3管理者积极支持与鼓励

建立积极性的不断改进的工作制度和授权与激励机制,以保证充分的营养和休息,利于正性情绪的稳定。实施一对一针对性干预措施,按照不同层次级别护士不同工作性质的定位,建立包括管理、分配、晋升、休假等多方面的综合激励制度来满足不同护士的不同心理需要;绩效管理中,强调护士之间、团队之间的积极合作,个人绩效与团体绩效的积极协调;为护士提供足够的组织支持达到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目的,增强护士的自尊心和自豪感。管理者应建立针对护士与工作相关的情绪或心理问题的反应随时干预调节,协助护士保持健康的心态,使护士随时保持以积极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在阶段总结中公平对待表现优秀的护理人员,及时为她们提供个体化的奖励机制措施,并兑现,使护理人员精神上满足的效果。护理管理者要多以鼓励、欣赏的态度,关注每一位护士的优点和符合期望的行为,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赞赏、激励优点,忽视、遗忘缺点。帮助她们学会宽容和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提升爱自己、爱他人、敢于工作、善于生活的能力、毅力和勇气,增强职业、生活幸福感和满足感。

1.4塑造一个从内心热爱护理工作的团队或中心人物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来带”,要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在满足基本需要条件的前提下,塑造榜样后能影响周围的同事及患者的心理向积极方向发展,利于工作全面展开,形成一个积极正向的团队,团队的影响力是无穷的,中国人常说“近朱者赤”,为以后的护理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积极的效果。

1.5加强与医师、患者、家属、社会的互动合作

工作中利用所掌握的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方法,做到与医师、主任的良好沟通、协调,通过良性互动维护双方尊重、友好的积极体验,塑造良好工作氛围,促进合作与团结及工作效率。在患者护理工作上完善护理常规工作流程,细化心理护理措施,积极体贴患者心情引导、化解患者及家属消极、负面的情绪,鼓励、支持患者及家属克服疾病给工作、学习、生活所带来的困扰,耐心引导,走向积极面对疾病的心态,从而达到增进健康、增强自信,帮助其早日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1.6对医院暴力的防治

最好的善后处理是不发生,评估暴力发生的高危人群,建立个体化预警方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实施无缝隙的护理沟通,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最大程度提高患者满意度。从而减少或避免医院暴力的发生。

1.7提高不良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正确处理负性情绪状态

可以通过正确识别个体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先认同后,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提高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这是控制自己的情绪活动以及抑制情绪冲动的能力。情绪的调控能力是建立在对情绪状态的自我觉知的基础上的,是有效地摆脱焦虑、沮丧、激动、愤怒或烦恼等。需要塑造终身自我学习的习惯,不断提高自己。

2展望

心理护理论文第6篇

采用SCL-90量表,以班级为单位对入选对象进行心理测评,SCL-90为自评调查量表,此量表由DerogatisIR编制(1975)包含9个因子,90个项目,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生活习惯,通常评定近1周的情况。评定方法:分为5级评分(0~4级),0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在心理测评师的统一指导下由受试者自己评价。

2结果

2.1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依据常模确定的因子分和严重等级标准,统计各类症状发生率和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结果显示:各种心理症状发生率有较大差异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等问题相对较多(26.30%),总的心理问题发生率相当高(21.65%),其中抑郁为18.48%,焦虑为16.34%,强迫为9.27%,人际关系为7.72%。健康人数为78.35%。

2.2家庭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差分析显示:在不同家庭类型之间,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总分存在组间差异(P<0.01),其他维度的组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进一步分析(LSD)发现: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或重组家庭子女多数维度得分高于核心家庭、大家庭或其他家庭(P<0.05)。见表2。

2.3家庭经济情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在不同经济状况家庭之间,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等因子均具有显著性(P<0.01),进一步分析(LSD)发现贫困和一般家庭子女的总分和多因子分均高于较好或富裕家庭(P<0.05)。见表3。

3讨论

3.1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国内有关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很多,本文中针对护理专业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运用SCL-90调查量表,对在校的481名护理专业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健康者占78.35%,21.65%的护理专业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轻度为12.48%,中度为5.82%,重度为3.35%。而其中排名靠前的依次为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结果提示近78.35%的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是比较健康的,需要专业咨询或治疗的占8.17%,有10.48%轻度的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可以经过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改善。其结果与中南大学近几年对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约有2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经常感到抑郁、焦虑的大学生分别占20.7%、11.6%有相似之处。与广东省某医学院校马泽威研究抑郁检出率27.8%有一定的差距,这可能跟发达城市比较相对检出率稍低。

3.2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影响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本文调查了家庭类型、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核心家庭和大家庭,单亲、离异、重组家庭的子女心理问题较多Wang等认为这类人群可能和研究中被试的集体主义文化背景有关,这些个体在追求高标准时更多是源于父母或者家庭的要求,而不是个人追求;贫困家庭子女较富裕家庭的子女心理问题多。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结构、经济状况和父母的教养方式等对子女的心理健康都有重要影响。

心理护理论文第7篇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人口老龄正在增加,我国也正在成为老龄化国家,目前65岁以上的人口已占20%,随之而来的老年患者比例也在逐年增加。由于年龄的增长,各类生理状况也在发生变化,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也会有所改变,手术本身对病人而言就是一个刺激,可引起一系列消极的心理反应,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效果和伤口的愈合,因此首先要改善病人接受手术时原来的心理状态,以获得整个手术的顺利进行。随着现代医学从生物医学模式向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护理模式也由功能制护理转为整体护理模式,因此在护理老年手术患者过程中,护士要做好心理护理,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最佳作用。

1老年患者的特征

1.1生理特征

1.1.1精神活动能力减弱由于大脑功能衰退导致病人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范围缩小,联想缓慢,对事物的反应减弱,记忆力下降。

1.1.2感知觉减退视觉、听觉、皮肤感觉退化,病人表现为耳聋、眼花、视力下降,对冷热刺激不敏感。

1.2心理特征情感变化尤为明显。固执、偏见、猜疑、急躁、自卑感,尤其是即将手术时,表现为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绝望等消极情绪。

1.2.1紧张往往某些病人在来医院就诊时,就不免产生紧张心理,特别是在明确诊断为需要手术治疗时,就会特别害怕,有的老年病人还会有严重的心理失衡,情绪低落,沉默寡言。

1.2.2焦虑由于老年人的适应能力差,住院后饮食起居、休息睡眠等生活常规受到扰乱,加上环境的陌生都可产生焦虑不安。

1.2.3恐惧老年人由于身体各方面功能的退化,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容易受到死亡的威胁,所以往往会产生恐惧的心理。

1.2.4自尊心理有的老年人平常就性格固执,患病后更是坚持己见,常常会拒绝配合治疗或护理,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意识,表现有自怜、抑郁等。

1.2.5绝望由于疾病的原因,手术可能造成的并发症或带来生活上的改变,而造成精神打击,悲观失望;另一种则由于经济拮据,子女不能陪伴在床边而表现得忧伤、绝望。

1.2.6自卑在许多老年患者中,一旦得知疾病需要手术治疗,就认为自己在世不长。另外,在农村更会因为自己的年龄已大,心有余而力不足,手术将造成亲人的负担,而产生不安内疚感和自卑心理。

2心理护理

2.1尊重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论学说,心理护理及与其交流中尤其要注意满足老年人的自尊需要[1]。

自尊是指一个人需要独立、自由、成就和荣誉,它包括自我尊重和受他人尊重。由于老年人社会交往降低,心理障碍增加,甚至失去家庭的帮助,会经常感到不被尊重的威胁,因而老年人对尊重的需要更为迫切。为帮助老人术后尽快恢复,从术前起就要多与其交流,细心听取意见,恰当地称呼老人,言行礼貌,耐心倾听老人的主诉,切不可表现厌烦,对老人的健忘、唠叨要谅解,能办到的事尽量按他的要求去办,术后也要尊重老人的决定,在护理时,尤其不可因其年老,护理工作量大而表现出厌恶、逃避行为。例如有一位双下肢静脉曲张行静脉剥脱术后的病人,一般情况下,我们在护理中都是用尿壶在床上小便,可这位老人坚持不用(在其心理中还是不服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和其家属共同协助老人下床,在确保老人的安全下,也尊重满足了他的需要。

都需要护士多在生活上与护理中多加关心和留意。术前要了解患者的家庭、职业、文化程度,通过语言来启发安慰老人,并用通俗、朴实、恰当的语言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讲明手术治疗的必要性,介绍经手术治疗而痊愈的患者情况,引导病人从心理上自我调节,摆脱恐惧心理,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术后更应主动去接近老人,以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一开始帮助他翻身―坐起―下床―散步,帮助他漱口―洗脸―更衣―如厕,在护理中给予其心理上的安慰,使病人得到温暖,告诉他每一点恢复的起色、迹象,帮助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我科曾收住过多例老年胆囊手术、胃部手术患者,由于在护理过程中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帮助,术后及时告诉病人应注意的事项或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护理,这些病人都能很快适应术后生理上的变化,积极配合治疗,经过尽早、足量的功能锻炼,缩短了恢复时间。

2.3疏导老年病人往往面对手术,会过度伤心,影响食欲与睡眠。在护理时应鼓励病人尽情的发泄、诉说,待情绪稳定后主动帮助病人分析病情及预后,告知其如何配合治疗,以增强病人对术后生活的信心。在围手术期内,要根据不同的手术阶段,及时了解病人的紧张源,在护理中以宣泄、疏导为主,改善病人的情绪。

2.4情感人到老年,由于生理、社会关系的变化,情感会发生诸多的改变,特别是住院后更以孤独感、失落感为显著。首先在手术前后要联系其亲友来探视、陪床,其次护士也应多与老年患者交流,增加老年人谈话的兴趣,帮助老人调节情绪,鼓励老人在可能的情况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术前在护士协助下自理生活,术后多与老人沟通,帮助老人进行功能锻炼,尤其是在术后疼痛时,更应陪伴老人,可以握住老人的手或帮老人擦汗这些细致的动作都会让老人在情感上得到满足,从心理上振作起来。

2.5护理要取得良好的心理护理效果,还应从护理上对老年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及生活照料,术前做好健康宣教,术前饮食、肠道等准备[2];术后由于老年人抵抗力下降,尤其要注意基础护理,如皮肤护理、饮食指导、指导、活动休息指导,以期从全方位让老人得到温馨的护理服务,良好的精神慰籍。

总之,对于老年手术患者,做心理护理时,一定要从言行上尊重,情感上支持,生理上关心,要以心理上的疏导和调适作为主导,让他们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并以良好的医德,熟练的技术来增进老年患者手术的顺利性,缩短术后恢复的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

参考文献

心理护理论文第8篇

使用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对咨询专家的组成结构统计分析,运用专家意见的权威系数、变异系数、协调系数对专家咨询结构进行可靠性的检验。采用Cronbach’sα系数检验指标的信度[3]。

2结果

2.1专家积极性用咨询表回收率来表示专家积极性,本研究发放调查问卷2轮,其中第1轮发放32份,回收31份,第2轮发放32份,回收31份。2次共发放64份,回收62份,有效回收率为96.9%,表明专家参与的积极性较高。

2.2专家权威专家的权威性由专家对咨询问题的熟悉程度来判断。在2轮专家咨询中,专家的权威系数0.771,熟悉系数0.826,判断系数0.764。表明专家较为权威,对咨询内容的熟悉程度较高,结果较可靠。

2.3专家咨询的一致程度和信度专家的协调性通过协调系数来体现,协调系数反映专家对所有指标的一致性程度,专家咨询内部协调系数为0.716。专家咨询可信度采用Cronbach’sα系数来判断,专家咨询Cronbach’sα系数为0.783,说明指标可信度较高。各级指标协调系数见表1,P<0.05,有统计学意义。

2.4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危急症护理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确定经过第1轮专家调查、咨询、交谈、修改以及第2轮的调查、整理与分析,得出手术室低年资护士急危重护理核心能力指标内容。专家对一级、二级及三级指标集中程度权重赋值见表2—表4。

3讨论

3.1构建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危急症护理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意义目前国际公认的护士核心能力包括沟通与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评估及观察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科研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而国内手术室护士培训大多针对全科护理人员培训,特别是缺乏对低年资护士危急症护理核心能力培训,不利于低年资护士专科能力的发展[4]。低年资护士危急症护理能力的缺乏增加围手术期护理风险,影响患者手术进程与质量,增加护士工作心理负担,影响手术护理管理的质量。增加人力资源的消耗。针对手术室特殊的环境、工作性质、护理技术操作的要求,构建一套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危急症护理核心能力评价体系,有利于护士提高应急能力和处理急危重手术个案能力;有利于护士明确自身角色和岗位职责;有利于护士承担教育者的角色,通过培训提高护士为手术患者及家属提供术前心理舒缓和术后健康教育的能力[5]。有利于不断提高手术专科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满足现代外科手术技术不断发展的能力需求。同时有利于评估护士能力高低,方便采用一对一培训方式因材施教[6]。通过规范化培训实现护士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加速护理人才的培养、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7]。

3.2本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采用权威专家咨询法-德尔菲(Delphi)对专家进行2轮咨询,专家咨询表回收率高,专家权威系数证明专家在手术室护理领域具有较高水平,专家组成结构合理。熟悉系数表明有丰富临床经验和管理水平。Cronbach’sα系数证明体系内部结构的协调一致程度较高,指标相对稳定。所有统计结果均通过统计学专家审核,均有统计学意义,可信度和科学性高。3.3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危急症护理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内容通过2轮专家的咨询与交谈,共确定一、二、三级指标共60个,其中在第1轮调查咨询后,共删除指标8个。规范词汇指标5个,添加指标4个。其中增加了专业技能权重,理由为手术室基本操作和抢救应急是危急症护理能力的核心,只有技能娴熟、准确才是手术护理质量的根本,应重点加强培训和考核。增加评判型思维能力权重因为手术室患者多、病情复杂、病情变化快、家属期望值高等特点,要求护士改变传统工作思维模式,由被动转为主动。评估患者生命状况的变化,配合医生快速采取抢救措施。主动学习各类应急预案,根据当时环境及设备条件调整启动应急预案。降低管理能力权重理由为低年资护士管理能力需在临床经验丰富后再提出更高的管理要求,否则会模糊岗位主要职责。沟通能力指标要求护士树立“以人为本”护理模式,关怀患者心理变化,减轻患者焦虑、恐惧的心理;而且与手术医生主动沟通配合,提高手术质量加快手术进程。专业发展能力指标的确定要求护士不仅学会教材的知识,而且关注互联网、查阅文献了解最近手术危急症护理的进展,为今后实习生带教和科研能力奠定基础[8]。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