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转正定级个人总结

转正定级个人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2 15:03:25

转正定级个人总结

转正定级个人总结第1篇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09.033

Study on Constructional Land Transition in Rural Area

――Yichang City as an Example

WU Wen-jun,WANG Dong-yan,YIN Xiao-chen

(College of Earch Sciense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1,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ransfer potential of rural collective construction land in Yichang city, it can not only provide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index system for the calculation of the transfer potential, but also provide assist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rculation and the formulation of relevant policies, and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Yichang city. A revised model of rural collective construction land transfer potential to correct the consolidation potential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in Yichang city was constructed, and obtains the scale of rural collective construction land transfer potential in counties and cities in Yichang city and explores the order of its circ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rban areas have the scale of 85.660 6 km2 for the transition and it is the highest potential in Yichang. In addition, the potential of Wufeng County is the least in Yichang and its scale is 0.132 8 km2. In the aspect of the order,Yuanan County and Zhijiang have the same scale of transition,while Zhijiang is more suitable than Yuanan Coun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finding,the potential of transition among counties and cities in Yichang varies significantly. Combined with the incongruity between the rank and the order of transition potential,it reveals that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ome counties and cities stands in the way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ransition. To overcome the dilemma,government in Yichang is supposed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 of various fields,expedit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o release the potential of rural collective construction land transition,so as to mobilize transi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and vice versa.

Key words:Yichang city; rural constructional land; potential of transition;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levels

中国的社会经济增长迅速、城镇化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并且中国正在努力消除城市农村之间的二元化结构并构建城乡一体化经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以及统筹城乡发展的提速,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在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效用,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的问题日益明显,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题。

近年来,大量的基础设施项目开建,新农村建设和乡镇企业兴起,这些项目开建都迫切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地。在过去关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诸多研究中,大部分集中在流转的可行性分析、产权改革、收益分配以及模式[1,2]和流转相应的对策[3,4]等方面,主要采用定性分析,侧重于对相关政策的梳理、问题的剖析,而对于流转潜力的有效评估则是流转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学术界对于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较多[5-8],并已有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研究[9,10]。同时,根据各个地区的现实流转潜力的值及等级来对流转的顺序及规模进行安排,从而得到更大、更有效的利用效率。对流转潜力进行研究,不仅能够提供科学合理的指标,而且能够为流转的开展及有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帮助,对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建设有关键作用[11.12]。

现在,“增减挂钩”为中国进行农地流转的核心方式,本研究以“增减挂钩”方式研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其实质为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后,除去当地因生产生活所要保留的土地之后,分析可以向农村以外进行转移或交易的建设用地数量。本研究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建立基于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测算模型,并且构建熵权可拓模型,将宜昌各个县市的潜力分级,得出关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规模与次序问题。

1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测算的方法程序

1.1 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修正系数确定

1.1.1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所包含的具体指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地均GDP、人均GDP、农业(种植业)总产量、GDP、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

目前,城市对于土地的巨大需求量已经成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主要动因[13]。首先,只有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才能使得农民对于未来的温饱、生活有信心,只有农民的生活有了保障,才能增加农民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支持,提高流转面积,从而提高流转潜力。其次,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入市,为城镇的发展、工业化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支撑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推动着流转的进一步成熟。

1.1.2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所包含的具体指标:城镇化程度、农林牧渔从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电视覆盖率、初中、高中教育水平等。

高速发展的城镇化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非农就业机会,大批务农人员进城打工,农村的房屋闲置率大大增加,高比例的宅基地闲置率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提供了外在的市场需求和必要的土地资源,且农村人口对于务农依赖程度也是重要指标。在社会因素中,本研究将教育和信息通达程度因素也作为了一个重要的指标,以初、高中在校人口比重和电视覆盖率作为具体指标,信息通达程度直接影响农村居民对于新政策新法规的普及程度,而文化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农村居民对于新政策法规的理解程度。

1.1.3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所包含的具体指标: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对于利用土地的模式、规模都有明显的影响。较大的坡度会对土地的开发起到制约作用,并且较大的坡度也会增加投资成本,影响土地的利用效率。地形平缓有利于土地的利用,减少投资成本。过于陡峭的坡度对于公路、铁路的铺设有不利影响,会直接影响到土地的利用强度。海拔、地理位置等更是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居住生活。

1.2 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修正模型构建

按照国内外学者的基本观点,在运用人均标准法测算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的基础上,建立影响因素修正体系,再构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修正模型对其理论值进行修正,最后测算出现实潜力[14.15],公式如下:

人均标准法=S理论=S现状-S人均标准×Pt (1)

S现实=(S现状-S人均标准×Pt)×K (2)

K=∑Xi×Wi (3)

式中,S理论表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 S现实表示现实潜力;S现状表示建设用地利用现状; S人均标准表示制定的农村人均用地标准;Pt表示所测年份的农村人口数量;K表示影响因素修正系数;Xi表示第i个指标的指标分值;Wi表示第i个指标的权重。

1.3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修正系数确定

1.3.1 城镇化因素 大体上,湖北省宜昌市已经步入了城镇化前中期的快速发展阶段,但各个县市之间城镇化水平有较大差异。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使了大量的生产要素,如人口、劳动力、土地资源、资本资金向着城市集中。所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城市的发展迫切地需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来支持与保障城市的发展。

1.3.2 经济发展因素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需求急速上涨,人们对城市的建设,尤其是对基础设施建设有着很大的需求。同时,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对于居住和生活的环境、服务网点的分布、交通的便捷通达度等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社会?济快速发展,城乡土地收益、利用效率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农村居民对于提高土地的经济收益的愿望越为凸显,所以原始耕作方式就会遭到进一步淘汰,这样更加有益于耕地的集约化经营,向着高效益的利用方式转型。

1.3.3 农村居民收入因素 在中国农村,有效、完善的社保制度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耕地依然是农民生活生产甚至养老的最后一道防线,大部分农民都有增加耕地的迫切需要。除此之外,宜昌市各区县的资料显示,人均纯收入相对较高的农民,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外出务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有的农民在城市已经具有了稳定的住所和工作,几乎不再回到农村,而在城市定居,所以他们对农村居民点只有非常小的依赖。农村居民点所承担的生产生活功能正在不断丧失,将这一部分农村建设用地更好地运用于城市的发展,也是人们所愿意看到的结果。

1.3.4 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不仅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取决于农民的个人意愿,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大大制约着土地流转,只有在具有相应的思想、一定的信息普及化程度的前提下,农村居民才会对新政策有所理解,从而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本研究中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由初中、高中在校学生比重表示,信息普及程度由电视覆盖率表示。

1.3.5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因素对流转潜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区、丘陵、平原三者之间的差异。山地丘陵地区,在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与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会因此受到很大的约束,从而在流转的潜力里用来进行建设城市的规模就比较小。反之,如果地区处于平原地带,地形对于城市的扩张与发展所造成的阻碍就相对比较小,所以有着较大的用地需求量,即在流转的潜力里进行城市建设的规模就相对比较大。

1.4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修正模型构建

与构建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修正模型类似,在测算出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的基础上,将其作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理论潜力,建立影响因素修正体系,再构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修正模型对其理论值进行修正,最后测算出现实潜力[16,17],公式如下:

S流转=S整理×K(4)

K=∑Xi×Wi(5)

式中,S整理表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S流转表示流转潜力;K表示影响因素修正系数;Xi表示第i个指标的指标分值;Wi表示第i个指标的权重。

1.5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分级

物元可拓模型是蔡文教授在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所探究的是事物进行发展的可能性以及对其进行开发创造的过滤,并用其来处理相关的矛盾问题[18]。

1.5.1 确定经典域与节域 经典域指的是由所选取的评价指标数值及所定分级准则构成的矩阵,这里记作R0;节域指的是由经典域及其能够进行向外拓展进行一定发展的数值范围所构成的矩阵,记作Rc。

R0=(N0,Ci,X0i)=N0 C1 X01 C2 X02 … … Cn X03=N C1 [a01 b01] C2 [a02 b02] … … Cn [a0n b0n] (6)

Rc=(Nc,Ci,Xci)=Nc C1 Xc1 C2 Xc2 … … Cn Xcn=N C1 [ac1 bc1] C2 [ac2 bc2] … … Cn [acn bcn] (7)

这两个表达式中C1、C2……Cn代表物元特征;a0i、b0i表示经典域特征量值X0i所对应的上下限值;aci、bci表示节域特征量值Xci所对应的上下限值,很明显有X0i∈Xci的关系。

1.5.2 矩与关联函数值 矩,所代表的是实数轴上的点Xj和区间Xij=(aij,bij)两者之间的距离。计算公式为:

?籽(Xj,Xij)=Xj-■(aij+bij)-■(bij-aij) (8)

i=1、2……m,j=1、2……n

同样,在节域中,点Xj和区间Xpj=(apj,bpj)两者之间的距离,即矩,用以下公式表示:

?籽(Xj,Xpj)=Xj-■(apj+bpj)-■(bpj-apj) (9)

K(x)为关联函数,指所选研究区域及所选具体指标之间的关联度,关联度是由关联函数所计算出的数值来表示的。本研究分级所用关联函数如下:

K0(Xi)=■ ?籽(Xi,Xji)≠?籽(Xi,X0i)-■ ?籽(Xi,Xji)=?籽(Xi,X0i)(10)

式中,|X0i|=b0i-a0i。

关联度可取整个实数域,为了方便比较和分析,将关联度K0(Xi)进行规范化处理,处理后的关联度用K0′(Xi)表示:

K0′(Xi)=■ (11)

1.5.3 综合关联度 关联函数K(x)的数值表示的是研究区域,即宜昌市各个县市,符合建设用地流转潜力等级的隶属程度,待分级区域R关于等级K的综合关联度:

K0(R)=∑■■WiK0′(Xi) (12)

式中,W为熵权系数。利用综合关联度综合考虑隶属关系,以及进行分?时各个具体指标对研究区所造成的影响,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级,对研究区域的分级更合理、客观。

2 宜昌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测算实证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宜昌市“上控巴蜀,下引荆襄”,位于湖北省的西南部,东经110°15′-112°04′、北纬29°56′-31°34′之间,东西方向跨度为174.08 km,南北方向跨度为180.6 km,总面积21 084 km2(图1)。截止到2014年年底,宜昌市占地面积约21 000 km2,市区共达到了0.43万km2,建成区域149.6 km2,市区约有124万人户籍人口。2001年开始宜昌市辖5个县、3个市、5个区。在本研究中,将宜昌市的5个区不进行细分,合并为市区进行研究。宜昌市山区约有全市的67.4%,丘陵有22.7%,平原仅为9.9%,地形崎岖,落差较大。宜昌市2014年GDP为3 132.21亿元,与去年相比上涨10.02%,人均生产总值为7.636 9万元。全年共实现了地方财政总收入360.85亿元,税收为152.25亿元。宜昌凭借339.10亿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在2016年3月5日的“我国大陆城市财力50强”中排名第47位。

2.2 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以《宜昌统计年鉴》(2015)、各县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为主要数据源,其中,国民生产总值、总人口、农业总产值、初中、高中在校人数、电视覆盖率等社会经济数据来自于《宜昌统计年鉴》(2015);乡村人口数、农村居民纯收入、农林牧渔从业人员等社会数据来自各县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人均居住面积标准来自《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以及《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

2.3 农村居民点理论潜力计算

2.3.1 确定人均居民点用地标准 按照《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第45条规定,居住用地布局包括:中心城区的居住用地规划面积为7 857.6 hm2,占城市总用地的29%,规定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30 m2/人;规划中确定宜昌市39处城市居住片区,各个片区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在20~35 m2/人,考虑到各片区所处区域之间不同的城市功能,建设新区用较高值 (35 m2/人),改造旧城用较低值(20 m2/人)。

在进行镇区和村庄规划时,应该以规划期末常住人口的数量,按照表1和表2的分级来确定级别。按照《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以及《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拟定宜昌市的人均用地标准(表1)。由表1可以看出,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以及市区的人均建筑面积标准较少,普遍为30~35 m2/人;而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自治区以及五峰自治区的人均建筑面积标准较多,普遍为60~70 m2/人。

2.3.2 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测算 根据人均标准法公式(1)计算得出宜昌市各县市农村居民点的整理理论潜力(表2)。由表2可以看出,五峰自治县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最少,为3.222 km2,市区最多,为110.16 km2。其次为兴山县、宜都市和当阳市,其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分别为26.726、22.672和21.199 km2。远安县、枝江市和长阳自治县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也相对较少并且数值相近,分别为11.65、11.081和10.368 km2。

2.4 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计算

2.4.1 指标体系及权重确定 由表3可以看出,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为宜昌市农村居名点整理现实潜力修正的主导因素,其中人均生产总值与人均耕地面积为主要指标,并且本研究加入的教育指标(初、高中在校学生比重)也对修正结果具有较大的影响。

2.4.2 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 根据公式(3),将各指标的权重与指标分值相乘得到修正系数,根据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修正模型得出宜昌市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表4)。从表4得出,各县市理论潜力的修正系数为0.206 5~0.847 1,可以明显地体现出各县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在受到社会和经济以及自然因素的影响下存在很大区别,根据公式(2),把各县市的理论潜力乘以其修正系数,从而获得宜昌市各县市的整理现实潜力值。

2.5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计算

2.5.1 指标体系及权重确定 由表5可以看出,地区生产总值和公共财政支出为宜昌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修正的主导因素,表明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对于其流转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并且粮食总产量所代表的研究区对于传统农业的依赖程度也对其修正结果有明显的影响。

2.5.2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 根据公式(5),将各指标的权重与指标分值相乘得到修正系数,根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修正模型得出宜昌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表6)。各县市的流转现实潜力修正系数从0.263 7~0.918 0不等,可以很明显看出,在社会、经济、自然等的作用下,各县市的流转潜力有很大差异,根据公式(4),把各县市的整理现实潜力与其修正系数进行乘积所得,获得宜昌市各县市的流转现实潜力值。

从表6可知,宜昌市市区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现实潜力最大,有933.47 km2;而五峰自治县的潜力最小的,仅为3.64 km2。

五峰自治县境内全都是山区,山峦重叠,属于云贵高原往东部方向延伸的末尾区域,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里有许多喀斯特地貌,地势西高东低,500 m以上的山区占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总面积的86.3%,并且其中海拔在1 200 m以上的高山占44.8%,其较为恶劣的地形因素严重限制了五峰自治县的经济社会发展。

宜昌市市区不仅地形平坦,且社会经济发展最好,教育、信息通达度也最高,农民对该区域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意愿强烈,具有较高的建设用地流转潜力,且属于宜昌市主城区的城中城郊村,对于城市规模的扩张、设施的建设有更加直接的影响。

2.6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分级

根据上述?u价指标构建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修正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计算权重,构建熵权可拓模型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进行分级。

1)影响流转潜力的因素

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自然特征,优选了具有代表性的宜昌市宜都市的城镇化率(P1),GDP(P2)、初中、高中在校学生比重(P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P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P5),地形地貌(P6),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P7),公共财政支出(P8),粮食总产量(P9)9个代表性指标。

2)熵权法确定权重

熵权法确定的权重见表7。

3)建立物元可拓模型

根据公式(6)、(7),再按照宜昌市9个县市区的6个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影响因素数据,确定待评同征物元体:

4)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分级结果。K0′(Xi)为根据公式(12)所计算出的各指标与流转潜力的综合关联度,利用综合关联度综合考虑隶属关系,以及对研究区进行分级时各具体指标所造成的影响,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级,因此对研究区域的分级更合理、客观。由表8可以看出,宜昌各县市中没有第五等级的区域,大部分位于第一和第三等级。

从图2中可以看出,宜昌各县市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合适度:处于一级流转区域的有宜昌市市区、宜都市、当阳市;处于二级流转区域的有枝江市;处于三级流转区域的有秭归县、兴山县;处于四级流转区域的有远安县、长阳自治县、五峰自治县。

宜昌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重点流转区域集中在市区、当阳市和宜都市,而远安县、长阳自治县和五峰自治县对于流转的等级较低,当地进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意愿可能较小,且由于其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对于这些区域进行流转的难度较大。

从图2上也能明显看出,宜昌各县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大小与其流转次序并不一致,如远安县与秭归县,远安县流转潜力比秭归县要多,但是秭归县的流转次序位于第三位,先于位于第四位的远安县,说明秭归县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具有更好的发展潜力,所以它们更适合进行流转,而远安县则需要政府加大对其扶持,利用好远安县的流转潜力,用流转拉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用经济社会的发展推?恿髯?的实现。

2.7 宜昌市各县市的流转潜力分级

根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的测算与分级,可以将湖北省宜昌市各县市的流转潜力分别分成4个等级,如表9所示。

3 结论与展望

从流转的规模上看,宜昌市市区的现有建筑面积最大,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所以市区的流转潜力最大,宜都市、兴山县、枝江市、当阳市和远安县次之,而秭归县、长阳自治县和五峰自治县最少。可以看出,各个县市的流转潜力规模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是流转的基础,流转规模的大小很大程度上是有现有建设用地面积决定的,面积越大、人口越多的县市,其流转潜力越大,对流转潜力大的县市可以优先进行整理、流转,更加为城市的扩张、建设提供有力的帮助。

转正定级个人总结第2篇

【关键词】 产业转型升级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 影响

一、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顾名思义,它也被定义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其中“转型”的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的“类型”,指将高损耗、高污染、低产量、低效用变为低损耗、低污染、高产量、高效用,向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迈进。此外,其中的“升级”不H仅指产业彼此之间的升级,如由早期的农业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渐向工业、服务业占优势比重转变,还包括产业内部的升级,即产业内部的横纵向深化发展,如横纵向兼并实现企业规模效应,从而提高产业的整体生产效率。只有正确认识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分析它对我国就业问题的影响。

二、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产业转型升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主要包括产业转型升级的吸纳和排挤双重作用。其吸纳作用表现在:第一,产业结构的转变促进经济不断地增长,也带动了我国GDP增长,从而增加更多的就业机遇。第二,随着三大产业比重之间的不断变化,特别是第三产业将吸引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注意力,从而帮助这些农民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第三,产业升级致使了许多新兴产业部门的崛起,这些部门的发展壮大需要大量的劳动者,因而其自然愿意为社会提供许多的工作岗位,这必然会提高在这些部门上班的劳动者数量。

三、产业结构高级化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影响

(一)、产业转型升级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给出了多样化选择。首先,随着我国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要求想要从事相关职业的人员具备高素质、高文化和高专业水平,这就给学校里各方面都很突出和优秀的学生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其次,我国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如果发展中高端服务,能够把学历高低的人群分离开来,那么也能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更大;最后,我国的一些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的战略实施,拓展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使得更多高校毕业生对工作的地方有更多的选择。

(二)、产业结构高级化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创造了有利于他们就业创业的良好条件,极大地刺激了他们积极就业创业。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以促进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而高校毕业生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活跃的思维,在学校接受的创新意识教育也比较多,因而与创新型企业的人才要求比较契合,因此这种新型企业的成长也能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机遇。此外,再加上

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实施,两者的结合就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好的创业条件和帮助,有力地刺激了高校毕业生选择创业,这也从另一面带动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三)、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效率低且结构不合理,又增添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表现在于:首先,目前我国产业的总体结构布局还未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竞争系统。技术创新的力度不够,还不能使传统产业完全实现转型升级。现在我国大多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很多先进的知识和技术都是从国外借鉴过来的。一些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国家,其转型升级的速度较为缓慢,这就非常不利于相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其次,很多毕业的学生在大学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比较浅薄,无法满足当前产业升级的需要。最后,一些已经实现转型升级的企业或单位为保持其核心竞争力,在人才选拔方面更加严苛、要求更高,以便选出真正的“精英”为其服务。

结论

综上所述,产业转型升级对我国就业问题既有正向作用也有负向作用。从短期来看,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高校毕业生不完全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等原因使得产业升级对我国就业人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先进技术的使用,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加,产品单位成本下降,销售价格的下降导致消费增加,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生产的扩大化,企业能够获得利润的保证下必然会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总之,产业的转型升级最终无论是对我国就业总量还是质量的影响总体上都是正面的,并使就业结构得到优化,随着第一、二产业比重的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将成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主要产业。但是要彻底解决就业问题,我们需要知道它的解决就像它的出现一样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还需要各方面共同面对,不仅要从国家政策保持经济稳定发展,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就业人士改变传统的就业态度,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积极支持和配合。

【参考文献】

[1] 刘英杰.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就业效应分析[D]. 南京财经大学, 2016.

转正定级个人总结第3篇

【关键词】ATSE;PC级;CB级

目前,随着居民生活对供电可靠性要求的提高,在民用建筑供电系统中大量采用了自动转换开关电器产品。而如何更好的发挥双电源供电的优越性,保证双电源供电的可靠性,及时安全的进行电源切换,成为选择使用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关键所在。20世纪80年代,转换开关电器类产品在我国的电气设计开始使用,随着大量高层建筑的崛起,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要求也越来越高,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选择对大型建筑的供电可靠性越来越重要。

1.自动转换开关电器概述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即ATSE(Automatic Transfer Switching Equipment)。主要适用于交流不超过1000V或直流不超过1500V的紧急供电系统,用于两路电源切换,以确保重要负荷(一、二级用电负荷)连续安全、可靠运行。ATSE常常应用在重要用电场所,至少是二级负荷用户,其产品的可靠性尤为重要。转换一旦失败,其后果是很严重的。目前在工程设计中双电源自动切换开关电器(ATSE)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产品的正确认识,合理选择,合理使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下面笔者就此类问题谈几点认识和体会,希望对同行们的设计有所帮助。

2. ATSE的定义和分类

2.1定义

根据GB/T14048.11-2002《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定义,ATSE是由一个(或几个)转换开关电器和其他必需的电器组成,用于监测电源电路,并将一个或多个负载电路从一个电源转至另一个电源的电器。

2.2分类

根据GB/T14048.11-2002标准规定,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可分为PC级和CB级两个级别。

PC级:能够接通、承载、但不用于分断短路电流的ATSE。

CB级:配备过电流脱扣器的ATSE,它的主触头能够接通并用于分断短路电流。

2.3目前在本地市场上这两种级别的产品很多,高端市场及终端市场需求主要以PC级为主,如大型体育场馆、计算机中心、机场、地铁等大型公共及商业建筑,此类市场主要由欧美进口品牌长期占据。而作为普通民用建筑及小型建筑则对于CB型产品的选择多一些。目前国内已有不少企业生产的PC级及CB级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已达到先进水平,价格相对便宜许多。

3.ATSE的结构形式

无论什么型式的ATSE,从结构看都是由三部分构成:开关本体(或者称为主触头开关)、传动机构(包括驱动机构和传动机构)、控制器。目前市场上提供的产品,按照结构分,有以下几种类型。

3.1两个接触器+机械连锁+控制器组成。

3.2两个断路器+传动机构(电机驱动+转动板/拨动版)+控制器组成。(CB级ATSE)。

3.3 两个刀开关(或负荷-隔离开关)+传动结构(电机驱动+齿轮传动/连杆传动)+控制器组成。(PC级ATSE)。

3.4单一负荷开关+双电磁力驱动+控制器组成。(PC级ATSE)。

3.5 一个转换开关+单电磁力驱动+控制器组成。(一体式PC级ATSE)。

上述产品有的是利用现有的开关电器(刀或负荷开关、断路器、接触器)组合而成(如1、2、3),也有的是专用设计开发的ATSE(如4、5)。

4.各类ATSE产品的性能对比

各类ATSE由于其开关本体的电器性能以及结构形式不同,决定他们各有各自的特点。

4.1电气性能对比

一体式ATSE电气性能指标最优越,尤其是耐受冲击电流的能力,因为保障电源供应是ATSE的基础和核心功能,确保ATSE自身安全,不能因为过电流而被烧毁这一点很重要。ATSE标准规定额定短路耐受电流(Icw)最小10KA(或者20Ie),是低压开关电器中要求最高的。

4.2五种ATSE产品结构及性能对比

一体式PC级ATSE具有理想的结构及性能要求:①、产品性能符合GB/T14048.11《自动转换开关电器》标准;②、开关本体是由单台开关电器组成,产品体积小;③、一个动触头自身联锁,不会造成两路电源同时被接通事故;④、开关的触头开距大,易于拉断电弧,转换过程安全;⑤、触头接点由优质合金材料组成,接触电阻小;⑥、开关机构简单,单台单磁铁操作,可靠性好,转换速度快;⑦、电器使用类别不低于AC-33(电动机负载或包含电动机、电阻负载和30%以下白炽灯负载的混合负载);⑧、具有承受较高短路电流冲击的能力;⑨、无脱扣器,不会因负载过电流引起ATSE不转换事故。

5.ATSE在民用建筑中的应用

在低压配电系统中,依据《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与《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的要求:对于较重要的一、二级负荷,应采用双电源或双回路供电,对一、二级消防用电设备的供电,应在最末一级配电箱处做自动切换。因此,自动转换开关电器(ATSE)的应用需求越来越大,如何正确的选择和使用ATSE也成为设计人员关注的焦点。目前市场上常见的 ATSE产品主要有三类,一是由接触器组成的ATSE,二是由断路器组成的CB级ATSE,三是一体化PC级ATSE。由接触器组成的ATSE是最早应用于工程设计中的,这类产品优点是价格低,机械及电气寿命高,产品体积小,由成套厂家自行组装,生产制作方便。缺点是接触器线圈长期通电耗能,且受电网波动线圈易烧毁,触头因抖动易熔焊,其产品的机械联锁、电气可靠性很低。由于此类产品逐步被CB级和一体化PC级ATSE所替代,故本文不做讨论。下面就其他两类ATSE在低压配电系统的应用做一下讨论。

5.1CB级和PC级ATSE的选择

CB级ATSE固有的特点就是具有短路保护功能,不需要过载保护功能,实现了双电源切换和短路保护功能,减少了连接点,价格相对于PC级ATSE较低。从ATSE保障电源供应的角度看,不允许过载切换,所以,不能采用具有过载保护功能的断路器作为ATSE主触头开关电器。同时CB级ATSE的低压断路器选型与上下级出线回路低压断路器选型配合应满足配电保护选择性的要求,否则容易导致上下级同时跳闸,特别是当ATSE的断路器与下级断路器同时跳闸后,由于ATSE的动作输入信号是取自ATSE的上口,当正常电源侧电压或频率都正常时,ATSE的控制器检测不到电源故障,开关就不会自动转换, 就会造成同一ATSE下的其他重要负荷电源供电中断的事故。PC级ATSE只有电源转换功能,没有短路及过载保护功能,整个开关都是独立重新设计的一体式结构形式,操作机构简单、可靠,主触头切换容量大,抗氧化性能好,耐短路电流冲击能力强,转换速度快。如果出现ATSE前端与后端断路器选择性保护不当,同时跳闸,ATSE能够检测到电源停电,将会转换到备用电源,确保其他重要负荷供电。

ATSE选型建议

5.1.1一级负荷以及一级负荷中的特别重要负荷宜采用一体化结构的PC级ATSE。

5.1.2一、二级消防负荷宜采用一体化结构的PC级ATSE。

5.1.3CB级ATSE的断路器应选择不带过载保护功能的塑壳断路器(MCCB),不宜采用微型断路器。

5.2ATSE不应作为隔离电器使用,其前端宜设隔离电器

目前ATSE有二段式和三段式两种,二段式开关主触头仅有两个工作位(正常电源位和备用电源位),这种ATSE转换动作时间较快;三段式开关主触头有三个工作位,多个“零位”,零位时主触头处于空档,负载断电时间相对较长,是二段式的2~3倍。三段式ATSE设置“零位”的主要作用是当负载为高感抗或大电机负载时,为避免冲击电流做“暂态停留”之用,另在实际设计中又兼做非消防电源断电之用,而非用于负载维修时隔离之用。根据国标《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第2.1.3条,第2.1.6条以及国标《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93第2.5.1条的规定,同时考虑ATSE自身也需要检修和维护,所以在配电系统中ATSE前端应设置隔离电器。

ATSE前端隔离电器的选择建议

5.2.1CB级ATSE前端只设置隔离电器(负荷-隔离开关)。

5.2.2PC级ATSE:当配电系统采用树干式供电时,其ATSE前端设置符合隔离要求的只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的断路器;当采用放射式供电时,此断路器设于上级,ATSE前端只须设隔离电器(负荷-隔离开关)。

5.3 ATSE动作时间的选择

根据GB/T14048.11-2002《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规定,一台ATSE转换速度有五种动作时间(触头转换时间、转换动作时间、总动作时间、返回转换时间、断电时间)。一般设计人员应注意“总动作时间”或者“转换动作时间”,以满足不同配电系统的要求。二段式PC级ATSE总动作时间一般为50~250ms, 三段式PC级ATSE总动作时间一般为350~600ms,CB级ATSE总动作时间一般为2000~3000ms。

为防止电力设备(如大电机)断电即接通启动可能造成机械损伤或对设备产生不良影响时,可选用带延时型ATSE,这种ATSE适用于电动机、变频器、整流器负载及特殊的医疗设备负载。为减少在电源转换过程中的瞬时断电对高强度气体放电光源不能连续照明以及计算机、通信系统不能正常工作,可选用不延时型ATSE, 这种ATSE适用于重要场所的安全照明,重要计算机的电子数据处理装置,重要场所用电设备的应急备用电源以及证卷交易所、金融交易及银行、大型体育场馆、大型百货商场、超市等场所的应急备用照明。

ATSE动作时间的选择建议

5.3.1设计选型时,应根据允许供电中断时间及负载特性选定ATSE的转换时间,且ATSE应能躲过电源电压闪变、瞬变等干扰。如ATSE的固有转换时间不能满足要求时,需选用带延时型ATSE,应在图纸上注明ATSE的延时时间。

5.3.2ATSE上下级动作时间应根据系统要求配合。

5.4三相四线制(0.4/0.23kV)电力系统中ATSE极数的选用原则。

5.4.1同一接地系统中,带漏电保护的两个电源回路下级的ATSE,三相四线供电应采用四极ATSE,单相供电应采用两极ATSE。

5.4.2两种不同接地系统(包括两个不同中性线接地点的TN-S系统)间电源转换的ATSE,三相四线供电应采用四极ATSE,单相供电应采用两极ATSE。

5.4.3正常供电电源与备用发电机之间,当采用不同的接地方式时其转换开关应采用四极ATSE。

5.4.4IT系统中当引出中性线时,三相四线供电应采用四极ATSE,单相供电应采用两极ATSE。

5.4.5在有总等电位联结的情况下,TN-S、TN-C-S系统除原则①、②、③、的情况外一般不需要设四极ATSE。

5.4.6TN-C系统严禁采用四极ATSE。

5.5其他注意事项

5.5.1ATSE应满足短路条件下的动稳定与热稳定要求。CB级的ATSE应满足短路条件下的分断能力,PC级的ATSE应承载短路耐受电流的要求。

5.5.2市电与发电机转换用的ATSE宜采用PC级、一体化结构、三位式的ATSE。当采用自投自复的ATSE时,自动复归应有适当的延时,延时时间可调,并与发电机停机时间相匹配。

5.5.3ATSE用于消防配电系统双电源末端自动切换时,除一路市电加一路发电机供电系统宜采用自投自复型外,其余宜采用自投不自复型。

5.5.4当日常维护及损坏维修仍要确保连续供电时,建议选用旁路隔离型、旁路抽出型ATSE或采取其它相应措施。

5.5.5图纸中,ATSE应至少标注以下内容。

(1)额定电流。

(2)类型,PC级或CB级。

(3)极数。

(4)总动作时间(转换动作时间+延时时间)。

(5)位数(2位,3位)。

(6)使用类别。

(7)当为CB级ATSE时,尚应标注脱扣器或熔体整定电流。

转正定级个人总结第4篇

【关键词】多级离心泵 技术 措施

多级离心泵效率较高,能够满足高扬程、高流量工况的需要,在石化、电力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与单级泵相比,多级泵在设计、使用和维护维修等方面,有着不同、更高的技术要求。人们往往在一些细节上的疏忽或考虑不周,使得多级离心泵投用后频繁发生异常磨损、振动、抱轴等故障,以致停机。

1 多级离心泵的特点

维修方便:立式管道式结构,进出口在同一水平上,泵的进出口能象阀门一样安装在管道的任何位置及任何方向,安装维修极为方便。

运行费用低:主要过流部件采用不锈钢冲压而成,光滑的过流部件,具有效率高、损失少、故障率低、配件使用寿命长,使整机具有更少的运行、维修费用。

2 基本结构分析

多级离心泵一般有节段式和的双层壳体式,CHTCR为双层壳体式多级离心泵,泵体是双层结构,在内外壳体的空间充满高压水,内壳体受外压作用,在流体压力作用下泵体结合面密封性很好。外壳体受等于泵出水压力的内压。整个泵装入筒内,检修方便。在圆筒形的外筒内,装有带流道的内壳体,筒盖装在一侧,压出压力将内壳体压附于外筒的内体上,在其接触部分放置垫片,以保持与吸入室间的密封。内壳体是分段式的,采用导叶式压水室,叶轮按同一方向布置,采用三间隙平衡盘来平衡轴向力,这种结构在可以使用较小的尺寸平稳较大的轴向力,而且不易产生磨损,工作可靠性高,泄漏的水通过平衡管引入泵吸入口。同时配有推力轴承。两端有滑动轴承支撑整个转子,轴承箱座固定在泵内筒体上。滑动轴承采用油站提供的压力油强制,轴承箱采用迷宫密封。

3 多级离心泵操作技术3.1 开泵前

当被输送的高温液体突然进入多级泵的泵体时,泵体的温度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由于受热不均、热变形的不统一导致泵体和转子部件变形,耐磨部件间本身只有很小的缝隙从而导致不正常的接触。若设备在这种情况下启动,则会由于过热而导致振动、咬合、抱轴现象。所以说,泵用于输送高温液体时,在启动之前,须充分暖泵。只有在泵体温度达到一致时,才能启动泵。在冷态下紧急启动多级泵是不允许的。

3.2 运行中

靠平衡盘、平衡鼓等泵内平衡机构平衡轴向力的多级离心泵,平衡装置内有平衡液体流出,平衡液体通过平衡管接至泵的进口端,为保证泵正常运行:平衡管绝对不允许堵塞;平衡管内发生结垢的,应及时清洗、疏通;平衡管高压侧加装压力表,监测平衡管出口压力。

输送渣浆的多级离心泵,采用平衡盘的,运行时需注入高压密封清水,使平衡盘、平衡盘座在清水中工作,防止渣浆、硬颗粒对平衡盘座、平衡盘的磨损。多级泵在运行中巡检时应注意对泵的温升、振动、声音等的检查,必要时,为保护泵免受非正常损坏,对多级离心泵的轴向力、温升、振动等设置联锁,超过设定值时自动停泵。

3.3 停泵后

当多级离心泵较长时间停止工作时,由于叶轮和转子的重量,使泵轴在一个方向上受力,容易造成轴弯曲。应定期对其盘泵一次,每次按同一方向将轴转动120°。备用的多级离心泵如出口阀关闭不严,出口管道内的高温介质倒流回泵内,由于停转的泵轴上下部位受热不均,导致泵弯曲。备用的多级离心泵应每班盘泵一次。

4 多级离心泵的拆装技术

对多级泵,应预先组装转子部分(包括叶轮、叶轮挡套或叶轮轮毂和平衡盘等) ,以检查转子的同心度(不大于0.05 mm) 、偏斜度和叶轮出口之间的距离。将叶轮、叶轮挡套和平衡盘装于校正好的泵轴上,用轴套锁紧后安装在车床顶尖或支承在V 形铁(或轴瓦) 上。

4.1 转子同轴度检查

将转子的圆周分成8 等分(叶轮也可按叶片数分) ,并作上记号。将百分表分别置于叶轮的口环外圆、叶轮外圆、叶轮挡套外圆、轴套外圆以及平衡盘外圆上。慢慢转动转子,每转过1 等分,记录1 次百分表的读数。转子转动1 周后,每个测点上的百分表就能得到8 个读数,把这些读数记下来。将每一测点处的最大读数减去最小读数,即得到转子的同轴度。测量转子同轴度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各部件与泵轴的同心度。如果同轴度超过允许值,可用车床车削,使其符合要求。

4.2 转子偏斜度检查

转子偏斜度主要检查叶轮口部端面和平衡盘与平衡环的摩擦面。把泵轴架成水平后,叶轮口部端面和平衡盘的摩擦面应当是与泵轴线垂直的铅垂面。该铅垂面若有偏斜,运转中会严重磨损,甚至影响平衡盘的工作。检查偏斜度时,用百分表水平指在叶轮、平衡盘的侧面。转动叶轮和平衡盘,百分表的最大读书减去最小读数,即为偏斜度。偏斜度超过规定时,可采用车削校正。

4.3 间距测量及调整

间距测量及调整内容包括相邻叶轮出口间距、首级叶轮与末级叶轮的总间距、相邻导叶的进口间距以及首末级导叶的进口总间距。以叶轮中心线或叶轮的边缘作基准,用钢片尺或专用卡尺来测量叶轮间距。每一个间距或总间距的误差一般不大于规定1 mm。如不符合要求,应进行调整,调整的方法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例如总间距合乎要求,但个别间距不合要求(有的间距大,有的间距小) ,这多半由于叶轮轮毂长短不均造成。此时把原来装配叶轮或轴套的次序适当改动一下,取长补短便可调整好。如果还不行或者总间距不合要求,那就可更换几个叶轮或轴套,也可以锉削过长的叶轮轮毂,或在叶轮与挡套之间增加紫铜垫片使用。

4.4 零件装配成小部件

首先装配密封环和叶轮,使其配合间隙符合标准,并把密封环装配到相应中段和吸入段上。如果有导叶套,要分别装配到导叶上。如果是可拆换的导叶,要分别装配到中段上。把滑动轴承部分分别装配好,组成2个轴承架。选配好平衡套,使平衡套与平衡盘轮之间隙符合要求。最后把平衡环装配到排出段上。试装后的转子组件应进行动平衡试验,把检查好的零件或装配好的部件按装配次序摆好以供装配。

4.5 测量多级离心泵机械密封压缩量时必须考虑到转子窜量的影响,否则将导致机械密封压缩量数据测量不准确

具体方法是将安装好平衡盘的转子推向入口侧,使平衡盘间隙保持为0.1 mm。此时测量出机械密封及机械密封腔的长度,二者之差即为机械密封的压缩量。

5 结语

为了多级离心泵能够正常使用,稳定运行,需要多措并举,应从设计、使用与维修等多方面细致考虑多级离心泵的特殊点、常见问题以及可能出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创新,使多级离心泵达到、保持最佳运行状态。

参考文献

转正定级个人总结第5篇

国土资源局十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五”期间是**申奥成功后,朝阳区实施“三化四区”建设、全力推进奥运工程建设的关键阶段,2008年也是**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体制改革的第一个年头。五年来,区国土局在区委、区政府和市国土资源局的领导下,继续以区领导提出的“创新体制,提高效率,当好参谋,促进发展”要求为朝阳区国土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本着为朝阳区社会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服务好的目的,提高工作效率,切实履行土地利用、管理、经营职能,积极促进朝阳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国土局在五年来的土地管理工作中认真研究并处理了土地管理市场化体系的建立与城市整体发展建设的关系。这是全面提高土地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我们围绕这一环节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贯彻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坚持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土地,合理利用土地,依法管理土地,积极推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各项土地管理、利用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我区目前执行朝阳区2002—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项规划是在我局2001年组织开展的朝阳区第二次土地利用详细调查获得的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 2、我区占地约470.6平方公里。自2001年1月至2008年6月共完成城镇国有土地登记发证2744宗,面积13467公顷。其中:划拨土地1299宗,面积10712公顷;出让土地1445宗,面积2755公顷。集体土地登记发证18宗,面积55公顷。办理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1267件。完成城镇国有土地地籍调查土地面积137.5平方公里。 目前全区正在组织农村集体土地的调查登记发证工作,预计从六月初开始到2008年底约用7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该项工作,建立农村集体土地地籍基础数据库。 3、加强建设用地管理,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和建设用地审批管理的初审上报工作,以保证我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十五”期间,全区共完成131个建设项目的征地转居转工工作,征地面积3711.8724公顷,转居25233人,转工16104人。 其中市区重点工程如京承路、京沈路、高安屯垃圾处理中心、小红门污水处理厂等13个项目,征地面积1510.6289公顷,转居18584人,转工11820人; 基础设施如地铁5号线、五环路等10个项目,征地面积230.9879公顷,转居3654人,转工2485人; 绿隔项目如奥林匹克花园、东风家园等55个项目,征地面积1583.7701公顷,转居9538人,转工4406人 经济适用房项目如翠城、定福家园、朝阳新城等3个项目,征地面积152.5284公顷,转居3356人,转工2260人, 奥运场馆及森林公园建设征地面积758.6077公顷,转居4327人,转工2678人。 二、加强土地利用、经营工作,作好朝阳土地储备及一级开发工作,加强土地市场化机制。 为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的管理,“十五”期间全国各地陆续建立土地储备制度,实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拍挂,通过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 为贯彻落实土地储备制度,朝阳区于2002年11月5日正式成立**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朝阳区分中心,负责组织实施或委托有资质的开发企业实施本区范围内的国有土地及农村集体土地的收购、征收、土地一级开发等工作,并对已完成土地一级开发的土地做好入市交易的前期工作。 1、成绩和经验 “十五”期间,分中心在区政府、市中心及有关单位的指导和关心下,各项业务工作已逐步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1)初步完成朝阳区土地储备后备资源的调查统计工作,并建立土地储备项目库 分中心成立以来,一直注重基础工作的开展,对朝阳区土地储备的后备资源进行了调查、统计和分析,初步建立了近期朝阳区拟进行土地储备开发的项目库。项目库涵盖城市中心大团、边缘集团及第一个绿化隔离带地区周边各乡等,包括国有土地面积约700公顷,集体土地面积约3000公顷。根据调查结果,分中心初步掌握了朝阳区未来几年土地开发的数量、用途结构和空间布局。 (2)完成**商务中心区NW07-1地块土地一级开发及公开出让工作 **商务中心区NW07-1地块是分中心成立后启动的第一个土地一级开发项目。该地块位于朝阳区关东店地区,**商务中心区的西北部,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19975平方米,用地范围内有原朝阳区粮食局、**市工商局朝阳分局、**电器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用地单位及部分居民,总拆迁量约为3.3万平方米。从2008年3月起的一年多时间里,分中心先后完成了该地块的规划、市政咨询、拆迁及拆除等工作,并将该地块推向市场进行公开交易。 2008年6月,**商务中心区NW07-1地块公开招标出让工作结束,SOHO中国有限公司以人民币7.14亿元中标,超出底价约7300万元。该地块招标出让的成功给朝阳区财政带来约3.1亿元的收入,并为朝阳区全面实施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奠定了基础。 (3)实施朝阳区和平一、二、三村土地一级开发工程拆迁工作 2008年年初,分中心根据朝阳区政府的指示,启动了和平一、二、三村土地一级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先后取得市国土局批准、发改委立项批复、规划意见书变更等手续后,于2008年12月6日正式动迁。目前,和平一、二、三村地区共有2008户居民签订了拆迁补偿协议,占总数的38.49%;非住宅拆迁有25家单位签订了拆迁补偿协议,签约拆迁建筑面积约20700平方米,约占非住宅拆迁总面积的98.57%。 (4)把握全局,突出重点,逐步推进朝阳区土地一级开发工作的开展 分中心作为朝阳区开展土地储备工作的职能单位,其主要职责是保证全区土地储备开发及供应量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十五”期间,分中心一直按照“把握全局,突出重点,逐步推进”的原则,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鼓励开发企业带资实施土地一级开发,重点协助推进各重点功能区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工作的开展。目前,奥运森林公园平衡资金用地已取得了市国土局的批准及市发改委的核准批复,正在办理规划意见书。东坝边缘集团和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土地一级开发的前期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 2、不足和问题 土地储备制度是国家在“十五”期间推出的土地供应方式的重大改革,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分中心在工作开展中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1)土地一级开发政策不明确,前期审批程序不顺畅 由于我市土地储备制度刚刚建立不久,相关政策不够完善,土地一级开发项目的前期审批程序尚未完全理顺。因此,很多土地一级开发项目的前期审批不确定性很大,且周期很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土地一级开发工作的全面开展。 (2)征地拆迁工作成为土地一级开发的瓶颈 土地一级开发的主要工作是征地拆迁和市政建设,由于当前的征地拆迁政策法律制度本身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以及征地和拆迁的大环境差等因素,目前征地拆迁已成为土地一级开发工作的瓶颈,我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建立一套真正科学有效的征地拆迁法律制度体系。

转正定级个人总结第6篇

【摘 要】本文对国内学者关于人力资本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人力资本;产业结构;优化

国内学者关于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做了广泛的研究。靳卫东(2010)认为,产业结构转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其本质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人力资本,是产业结构转化的基础,决定了产业结构转化的速度、方向和效果。刘伟、张辉(2008)认为,在我国现阶段,受人力资本水平制约和支撑的产业结构转化仍然是决定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徐向龙(2009)认为在产业结构转化过程中,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流动性越强,各种经济资源的配置摩擦也就越小。所以,人力资本状况决定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演进的时滞长短、速度快慢与效率高低,从而也就决定了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王春、张飞舟(2008)认为,各地政府应该遵循自身经济资源的比较优势,特别是人力资本优势,施行差异性产业政策,那种片面追求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发展策略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产业结构优化,是根本行不通的。在这方面,台湾的产业发展历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冉茂盛,毛战宾(2008)研究发现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如果能够协同发展,将会更大程度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有效供给有助于提高产业转换速度产业转型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人力资本状况,人力资本存量大、供给效率高将为工业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如家电制造业)转换到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如IT产业、生物工程业等)提供智力保证。戴启文 杨建仁(2007)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其作用机制为:人力资本水平增长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未来第三年的产业结构升级速度会提高大约1.5个百分点。代谦、别朝霞(2006)研究发现,人力资本一方面可作为一种要素投入用于各种经济活动,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外部性,能够有效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研发部门的效率。只有人力资本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使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演变,才能使发展中国家不断进入更高级的产业,实现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刘克逸(2002)发现,人力资本成为决定产业国际竞争力高低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的提高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张若雪(2010)发现,产业结构水平较低、升级缓慢的背后是技术水平较低、进步缓慢,对这一机制进行了刻画,并利用省级面板数据证实了人力资本投资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中国产业结构水平较低、升级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劳动力绝对数量较大和相对素质较差,使得我国陷入低技术均衡。张延平,李明生(2010)发现应用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分析了广东省总量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作用,包括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人力资本水平的贡献率,同时也分析了三次产业的人力资本贡献率,各不相同。欧阳,刘智勇(2010)发现发展中国家在不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增强其人力资本对多元化的产业结构、物质资本投资与技术水平的适应性,以“扬长避短”,从而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黄文正(2011)发现,人力资本积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随着人力资本积累的变化而演变;各国依据自己的人力资本积累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政策应该成为各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部分。朱承亮,师 萍,岳宏志、韩先锋(2010)发现,人力资本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区域差异。孙健、赵旖旎、赵涛2006要实现由粗放到集约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要改变这种失衡的产业结构。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人力资本投入不足,限制了政府决策者以及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者素质的提升。刘桂芝、张肃(2004)认为要实现东北经济的持续增长还应该更关注第三种资本)人力资本。它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所以东北经济振兴要关注人力资本的积聚。张其春,郗永勤(2005),以福建为研究范畴,在分析了目前福建,省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矛盾的基础上,人力资本存量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拉动后劲不足人力资本产业分布失衡,产业结构的演化速度较慢人力资本区际不平衡。李平,张玉(2012)应用跨国智力流动理论进行中国的产业结构分析,构建了人力资本系统与产业结构系统的耦合模型,推测国际智力回流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性关系。结果表明:国际智力回流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国际智力回流的教育引致效应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放大回流人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张一力(2006)以区域人力资本结构理论为依据,认为温州和苏州的区域人力资本结构分属于企业家人力资本富裕型和专业人力资本富裕型。通过温州和苏州的区域经济发展实践,对两种模式的发展过程和结果进行比较。包括“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最终将殊途同归地向双高型演进。李秀敏(2007)重点分析1990-2004年各地区的有关数据组成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经济增长还处于物质资本推动阶段,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结构的作用只在少数地区是显著的;在保持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人力资本每增加1%,地区生产总值将增加0.25%-0.52%,人力资本结构系数每减少1%,地区生产总值将增加0.18%-0.51%。李福柱(2006)发现人力资本基尼系数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存在着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538和-0.767,=,人力资本水平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0.683,具有较好的显著性,这与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假说相符合。杨长江,任栋(2011)认为,人力资本结构变动的部门间差异两个部门间呈现出不同的人力资本结构存在两个重要原因:第一,部门间投资和劳动进入或退出的壁垒或技术差异。每个部门内都存在本部门特有的生产技术,这会使熟练劳动的流动存在一定摩擦,这种部门间技术差异往往是部门间劳动的不完全自由流动和人力资本结构分化的一个重要来源。第二,部门间人力投资产出函数的差异。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导向政策中往往包含着针对出口部门的大规模培训等内容,因而使得两部门人力投资的产出函数出现差异。张国强,温军,汤向俊(2011)发现人力资本及其结构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重要因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力资本及其结构水平迅速提升,但各地区间的人力资本及结构水平差异颇大,这可能也是导致中国各地区间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水平存在很大差异的原因。结果发现:人力资本对我国及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且效应显著;人力资本内部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显著性相关得到东部地区数据的支持,而在我国及中西部地区的效应不够明显,这主要是由我国投入导向的增长模式和劳动力质量水平不高所决定的。结论表明,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及结构优化将会加速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形成未来我国持续、稳定发展的强大动力。

转正定级个人总结第7篇

学转促系列访谈观后感范文【1】

为进一步推进学、转、促专项活动开展,切实改变工作作风,近日,青河县档案局组织全体干部集中观看了学讲话、转作风、促落实系列访谈节目。

全体党员干部通过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的方式观看学习学转促专项活动系列访谈,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疆工作总目标上来,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勇于发声亮剑,切实转变作风,率先垂范,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添砖加瓦。

通过观看访谈节目,全体干部职工对学转促专项活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观看专题访谈,使思想受到一次洗礼,在今后的工作要切实开展自我批评、查找不中,主动践行学转促,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争做党和人民的好干部,为青河县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尽一份力。

学转促系列访谈观后感范文【2】

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开展学讲话、转作风、促落实专项活动,纪律是保证。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重规矩、明纪律,就把严明纪律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发展壮大一刻也离不开严明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党一直都靠严格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来统一党的意志和行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使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严明纪律在新疆具有更加特殊重要的意义。当前,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聚焦总目标、落实总目标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总体呈现积极、向好、可喜的变化。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稳定发展两个三期叠加的严峻形势。这样的特殊时期,如果党的纪律得不到严格遵守,政治上就会松懈、涣散,凝聚力、战斗力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必须真正把纪律立起来、严起来、用起来,使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确保学转促专项活动顺利展开,确保各项事业顺利推进。

坚决把纪律挺在前面,首先要保持忠诚坚定、严明纪律规矩。严明纪律、严守规矩是抵御各种风险考验、维护团结统一的治本之策。广大党员干部要强信念、重自觉、善作为,做到心有所守、身有所循、行有所止。要坚定坚决维护核心,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维护的核心地位作为最大的政治、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要严肃斗争纪律,始终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认识统一、表里如一,对在斗争中当两面派两面人的,要坚决依纪依法严肃查处。还要严明组织纪律,自觉强化四个服从,增强党的意识、党员意识、组织意识,真正把党规党纪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在全区上下树立起来。

坚决把纪律挺在前面,必须坚持铁面执纪问责。细数历年来出台的党规党纪,不仅数量不少,而且覆盖面广,但违规违纪现象仍时有发生。其中,有纪不依、执纪不严、问责不力难辞其咎。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开展学讲话、转作风、促落实专项活动,坚决把纪律挺在前面,必须坚持铁面执纪问责。按照自治区的要求,各级党组织、各纪检监察机关要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以高的标准、严的要求,推动活动扎实深入开展。必须把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贯穿于活动全过程,要查处顶风违纪、形成震慑之势,高悬利剑、高举戒尺,以零容忍的态度查处四气问题,推动党风政风向上向善,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让我们以铁一般的纪律披坚执锐,以开展学转促专项活动的新成效汇聚起强大正能量,更好地促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实现。

学转促系列访谈观后感范文【3】

坚强的组织领导,是各种学习教育实践活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前提和保证。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开展学讲话、转作风、促落实专项活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加大对活动组织领导的力度。

各级党组织在切实改进作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担负着加强组织领导的重大职责。当前,自治区党委已经对学转促专项活动作出了安排部署,明确提出了开展活动的目标要求。此项活动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各族群众充满期待。全区各级党委(党组)务必在领导和组织层面上多下功夫,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推动落实。如此,才能使活动不虚、不空、不偏,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扎实有序开展。

大雁群飞头雁领。抓紧抓实抓好学转促活动,高度重视、落实领导责任是前提。领导干部既是贯彻落实此项活动的骨干力量,又承担着组织和示范带动的领导责任。各级党委(党组)务必把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开展学讲话、转作风、促落实专项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党委(党组)书记担负起第一责任人职责,亲自抓、负总责,推动形成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的良好局面,确保学转促活动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并与年度各项工作紧密结合、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加强宣传引导,是我们党开展工作的一种有效方法。根据学转促活动的节奏和进度,自治区各主要媒体应当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主阵地作用,加大力度宣传全区学转促活动的部署要求和进展,及时总结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开展活动的新认识、新经验、新举措、新做法,从而弘扬正能量,鼓舞士气干劲,努力营造学讲话、转作风、促落实的浓厚氛围。

开展学转促活动,要严格执行纪律,加强指导和督查,进一步强化引导和约束。无数经验表明,活动越往下延伸,情况越复杂、任务越艰巨。只有严格执纪,才能保证实效。抓紧抓实抓好学转促活动也是一样,必须坚持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使纪律和规矩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转正定级个人总结第8篇

1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1.1耕地资源净外部性价值量测算

1.1.1耕地资源正外部性价值量测算采用谢高地等制定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表(表1)测算各研究区域耕地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即生态效益[15]。然而谢高地等提供的单位面积农田生态服务价值只是全国平均水平值,对具体地区的评价还应根据当地耕地的自然条件差异进行修正。蔡运龙等假设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其生物量成正相关,并据此提出生态服务价值修正系数(公式(1))[16]。其中,鉴于生物量的测算比较繁杂,故采用生态系统的潜在经济产量替代。计算公式如下:此外,牛海鹏等指出耕地质量的差异会导致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具有差异,一般耕地质量越高,其产生的正外部性越多[8]。据此引入耕地质量修正系数(公式(2)),参照湖北省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构建耕地综合质量系数来反映耕地的质量水平,具体计算过程见公式(3)。其中,湖北省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是湖北省通过对耕地自然质量、土地利用水平、土地经济水平进行逐级修正,综合评定的耕地质量等别。式中γi为区域i的耕地质量修正系数;Zi为区域i的耕地综合质量系数;假设i的取值为1~m,Ze即为m个研究区域的上一级区域的耕地综合质量系数;Fj为j等地的分值,假设最优等地的分值为100,最劣等地的分值为0,采用等间距法即可确定各等级农地的分值;Dij为第i个区域第j等别的耕地面积;Di为第i个区域的耕地总面积。综上分析,耕地的正外部性价值量计算公式为式中PEi为区域i的耕地正外部性价值量;Mi为区域i的耕地面积;αi和γi均为区域i的生态服务价值修正系数;R为耕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正外部性价值量的全国平均水平,由表1可知,其值为5140.9元/hm2。

1.1.2耕地资源负外部性价值量测算考虑到直接估算耕地上施用化肥、农药等现入品所造成的污染损失及其经济补偿问题比较困难,本文基于农户损益视角,将耕地的负外部性价值与农户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条件下的经济损失联系起来。众所周知,农民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等现代产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也就是说,耕地资源负外部性的产生与农民追求经济利益的动机密不可分。而且,在目前农业技术水平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如果减少相应现代产品的投入量,势必会损害农民的经济利益。因此,要想减少甚至消除耕地资源的负外部性,必须给予农民一定的经济补偿,且补偿额能够弥补农民在减少化肥、农药等现代产品投入量情况下的经济损失。从某种程度上说,耕地的负外部性价值等于农民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条件下,理应获得的经济补偿。本文参照蔡银莺等基于武汉市消费者需求意愿视角下的研究结果,即化肥农药施用量在减少50%、100%等不同限制强度下,政府应分别向农户提供(3354.75~8016.90)元/hm2的补偿款[18]。陈同斌等通过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平均化肥利用率为34.17%,其中高施肥区利用率仅为27.39%,中施肥区为36.04%,低施肥区最高,约为39.83%[19]。也就是说耕地中至少有60%的化肥没有被作物吸收而直接形成环境污染,这部分化肥理论上应该被限制使用。然而,化肥施用的限制标准愈强,监管难度就会增加,60%的限用限制标准可能偏高。综合上述分析,本文采用50%的限制标准,该限制标准下政府向农户提供的补偿额为3354.75元/hm2[18],即武汉市耕地负外部性价值量为3354.75元/hm2。耕地的负外部性价值量与单位面积化肥、农药等现入品的施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假设耕地的负外部性价值量与单位面积现入品的施用量成正相关,据此提出耕地负外部性价值修正系数公式(5)。蔡银莺等的研究结果只是针对武汉市[18],各研究区域的耕地负外部性价值需在此基础上根据其单位面积现入品的施用量进行修正,具体计算过程见公式(6)。其中,考虑到县域层面农药施用量方面的数据难以获取,本文选用化肥代表现入品进行修正。式中βi为区域i的耕地负外部性价值修正系数;A0为武汉市单位耕地面积施肥量;Ai为区域i的单位耕地面积施肥量;NEi为区域i的耕地资源负外部性;ne0为武汉市单位耕地面积负外部性,其值为3354.75元/hm2。

1.1.3耕地资源净外部性价值量测算耕地资源正外部性扣除所产生的负外部性即为耕地所提供给人类的净外部性[9]。耕地资源净外部性价值的计算公式为:2.2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转移支付的目的是在保障财政收支效率提高的前提下,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均衡发展[20],本文将财政转移支付与耕地保护经济补偿联系起来,试图通过区域间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实现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内化。

1.2.1财政转移类型划分财政转移类型划分的依据是耕地保护的区际外部性,即根据耕地保护的外部性盈亏情况确定财政转移的类型,其中耕地保护的外部性盈/亏量(即区际外部性)等于区域提供的总外部性(即前文计算的净外部性)减去区域内部的外部性需求量。区域内部的外部性需求量即区内外部性,指各研究区域自身对耕地保护外部性的需求水平。测算区内外部性,首先假设以下条件成立:①m个研究区域属于同一行政级别,且同属于同一个上级区域B,各区域耕地保护数量和人口不同,既有耕地保护目标较高的粮食主产区,也有耕地保护目标较低的经济发达地区;②上级区域B内耕地保护的外部效益为该区域内所有自然人平均消费或者获取,且不向外界溢出,即耕地保护的外部效益影响范围为区域B的行政边界内。以某一研究区域为例,其耕地保护区内外部性的计算公式以及总外部性、区内外部性和区际外部性的关系具体如下:

1.2.2财政转移资金核算前文计算的耕地保护区际外部性价值量可作为财政转移资金核算的基础,另外考虑到每个研究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因此引入人均GDP进行修正,修正系数为每个研究区域的人均GDP与所有研究区域总人均GDP的比值,具体计算过程见公式(10)。其中,引入人均GDP修正系数的目的有两点,其一,为了使各区域的转移支付行为具有一定的现实可操作性,主要考虑到部分地区的耕地保护区际外部性价值量较大,超出当地政府当年的财政收入;其二,为了使各区域的支付(受偿)额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从而真正形成对支付与受偿区耕地保护的双向激励作用。

2实证分析

2.1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获取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是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支点和中心。全省土地总面积18.59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历来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3]。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大幅下降,耕地资源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严重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其中,耕地面积由1996年494.954万hm2减少到2008年的466.412万hm2,粮食总产量由1996年的2484.4万t减少到2008年的2227.23万t。截止2010年底,湖北全省总人口5723.77万,城乡人口比例约为1∶1.01。全省共辖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其中3个直管市)、38个县、2个自治县和1个林区。本研究选择湖北省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简称“二调”)中的102个县(市、区)作为研究单元(除去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1个林区以及“二调”期间还未成立的“随县”)。各个县(市、区)的耕地面积以湖北省在“二调”中的数据为主;耕地质量水平参照《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湖北卷)》[21]中农用地等别分县(市、区)面积统计情况,并通过相关计算获取;各县(市、区)的人口数和化肥施用量分别由《湖北省统计年鉴》和《湖北农村统计年鉴》获取;财政转移支付方面涉及的人均GDP和地方财政收入等数据主要通过各县(市、区)的官方网站及其统计年鉴等获取。

2.2结果与分析由公式(1)-(7)计算可得湖北省102个县(市、区)的耕地资源正外部性、负外部性和净外部性价值量,具体计算结果见表2。表2中各县(市、区)的排序与湖北省“二调”成果的排序一致。从宏观视角来看,102个样本中,79个样本耕地资源的净外部性价值为正,约占总样本的77.45%,说明湖北省大部分地区的耕地对外界环境均起到了正面影响。此外,通过简单的算术平均得出全省平均每公顷耕地提供的净外部效益约为3491.95元,根据蔡银莺等的研究结果[22],湖北省耕地资源的经济产出价值约为(16~21)万元/hm2,两者比较分析可知,耕地资源提供的净外部性价值约占其经济产出价值的1.66%~2.18%,该部分价值是农地价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从微观视角对比分析102个县(市、区)的耕地净外部性可知,省内耕地资源的净外部水平差异明显。其中,监利县提供的净外部效益最大,其价值约为11.612亿元,占湖北省总价值的6.14%;相反,约有23个县(市、区)的耕地净外部性价值为负,黄梅县的净外部性赤字最严重,约为2.501亿元。净外部性赤字区因为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等现代产品,对整个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使得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远远超出其所提供的正外部效益,这种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由于江汉区、武昌区和黄石港区的耕地面积均为0,既不会对外提供正外部效益,也不会因为过量投入化肥农药等而造成负外部性,因此净外部性价值赋值为0。由公式(8)~(10)计算可得湖北省102个县(市、区)的耕地保护区内外部性、区际外部性和财政转移支付情况,具体运算结果见表3。表3中各县(市、区)的排列顺序是依据湖北省鄂东丘陵区、鄂中平原区、鄂西山区等三大分区进行排列的。由表3可知,湖北省共有41个县(市、区)的耕地保护区际外部性为正,属于财政转移支付受偿区,其中监利县对外提供的外部效益最多,约为6.903亿元,进行经济修正后可获得241.672万元的转移支付额。同时,共有61个县(市、区)的耕地资源外部性处于赤字状态,属于财政转移支付区。其中,黄梅县的耕地外部性赤字最严重,约为5.598亿元,相应地需要支付高达205.539万元的转移支付额。结合湖北省三大区域来看,鄂东丘陵区的耕地保护外部性处于赤字状态,总赤字量价值35亿元,需支付补偿款4679.39万元。鄂中平原区的耕地保护外部性处于盈余状态,总盈余量价值57.23亿元,需得到补偿款3527.34万元。鄂西山区的耕地保护外部性处于赤字状态,总赤字量价值22.22亿元,需支付补偿款2854.275万元。鄂东丘陵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尤为突出,其耕地保护的任务转嫁到鄂中平原区;鄂中平原区由于土质肥沃,水资源充足,在耕地保护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鄂西山区的地形相对复杂,不适宜农业生产,主要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保护,是我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域。此外,分析转移支付额与当年地方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可知,各个县(市、区)的转移支付额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较低,约为0.007%~5.030%,均在政府可承受的范围内,因此具有一定的现实可操作性。最后,分析财政转移支付行为中支付额与受偿额的关系可知,支付额超出受偿额4006.329万元,也就是说省内财政转移支付有结余。据此省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成立耕地保护基金项目,将结余的转移支付款纳入到耕地保护基金项目中,专款专用于耕地保护。

3结论与讨论

3.1主要结论(1)湖北省大部分地区的耕地对外界环境均起到了正面影响。102个样本中,79个样本的耕地净外部性价值为正,约占总样本的77.45%。省内耕地资源的净外部性水平差异明显。其中,监利县的价值量最大,约为11.612亿元,占湖北省总价值的6.14%;相反,约有23个县(市、区)的耕地净外部性价值为负,扣除区域内耕地产生的正外部性,共结余价值14.78亿元的负外部性,这与化肥农药等现代产品的长期过量施用不无关系。(2)考虑区内外部性,即区域内部的外部性需求水平,湖北省共有41个县(市、区)的耕地保护外部性有盈余,属于财政转移支付受偿区;同时,共有61个县(市、区)的耕地资源外部性处于赤字状态,属于财政转移支付区。其中,监利县的盈余量最多,约为6.903亿元,进行经济修正后可获得241.672万元的转移支付额;黄梅县的赤字量最严重,约为5.598亿元,相应地需要支付高达205.539万元的转移支付额。此外,结合湖北省三大区域来看,经济发达的鄂东丘陵区和地形复杂的鄂西山区的耕地保护外部性处于赤字状态,具有耕地区位优势的鄂中平原区的耕地保护外部性有盈余。(3)财政转移支付行为具有一定的现实可操作性。分析转移支付额与当年地方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可知,各个县(市、区)的转移支付额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较低,约为0.007%~5.030%,均在政府可承受的范围内,因此具有一定的现实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