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建筑行业

建筑行业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6-05 04:02:15

建筑行业

第1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施工技术;节能技术;存在问题;改良措施

前言

能源的有序开发和高效利用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体,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对能源的需求正在逐步扩大,但是,同时也存在着能源利用效率偏低,发展方式强烈依靠能源消耗等一系列问题,低效率的使用能源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重构的威胁和隐患。当前党和国家提出了节约、环保和科学发展的理念,这为我们执行能源政策、规范经济活动行为和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总的方向。建筑行业既是社会的基础行业,又是能源相关的重要行业,在建筑行业的建筑施工中实现节能改良不但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更有利于建筑行业自身的科技发展,因此,需要在建筑施工中树立节能观念,改善和提高节能技术水平,实现建筑行业取得生态、经济和社会等综合效益的目标。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有效利用和开发因根据当前建筑施工技术和节能观念的实际,在建筑行业内部认清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作用和价值,对存在于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代表性问题进行行业内的思考,做好建筑节能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主要环节的技术管控,形成现阶段改良建筑施工中节能技术和方式的措施,在细节和方向上促进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整体提升建筑行业的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

1 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作用

建筑节能施工技术不单单指减少传统能源的消耗,而且有利于全社会对环境的保护,还有利于建筑行业提升施工技术水平,降低建筑行业施工的成本,达到整体上促进建筑产业创新和升级的目的。同时建筑节能施工技术还有利于建筑行业提升在国际同行的地位和扩大影响力,可见建筑节能施工技术运用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2 建筑节能施工技术推行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的发展速度缓慢

首先,建筑节能施工技术在不同地区发展极为不平衡,在大城市建筑节能施工技术被广泛应用,而在中小城市建筑节能施工技术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其次,旧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落实较差,导致存在建筑能耗的问题依然严峻。最后,一些建筑节能施工技术应用的效果体现尚不明显,还没有对社会和大众起到应有的示范作用。

2.2 技术的扶持政策相对匮乏

首先,当前能源政策缺乏对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扶持,不能为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运用提供发展的空间。其次,当前能源收费方式没有想建筑节能施工技术倾斜,运用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效果在经济层面上的作用和价值体现不明显。最后,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政策激励机制也不健全,建筑企业应用节能施工技术没有得到相应的资金支持。

3 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种类

3.1 太阳能技术

在建筑楼顶安装太阳能采暖和发电系统,可以将太阳辐射的热能蓄积或转换为电能,从而为建筑提供能源,由于太阳能无污染、安全性高、便于安装和维修,是一种高效率的建筑节能施工技术。

3.2 高效保温墙体

以粉煤灰作为主要原料,添加入混凝土的混合料中,形成一种新型材料,不但有利于减少建筑资源的使用,而且有利于环保目标的实现。

3.3 地源热泵技术

将夏季时建筑物的多余热量排入地表,在冬季时将地下的热量排出,使建筑物中的温度保持稳定,由于没有能量转化,因此具有环保的优势。

3.4 门窗和墙体节能技术

通过幕墙节能工程、屋面节能工程、地面节能工程、采暖节能工程、通风与空调节能工程、空调与采暖系统冷热源及管网节能工程、配电与照明节能工程等措施,使建筑物的能耗真正下降。

4 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改良

4.1 规范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标准

及时在设计到施工和最终的验收过程里体现对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倾斜,为建筑节能施工技术实现规范化提供更高层面的标准。

4.2 加强对新型节能建筑材料的研发

新型节能材料有利于降低能源的消耗达,还可以降低建设成本,因此,腰疼让更多的新型的科学的节能材料应用于建筑节能施工技术之中。

4.3 加大建筑节能人才的培养

要加建筑节能大人才培养和管理的力度,利用优厚的待遇和个人职业发展吸引掌握先进的节能技术的高科技人才参与到企业工程的建设中来,更好的普及和推广节能技术的应用,全方位的对节能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进行监控,从而更好的完善与创新,进行新技术的攻关,对于有着职业潜力的人员要给予良好的成长空间。

5 结语

综上所述,时代的要求和具体的国情有需要建筑行业正确树立环保和节能的理念,建筑行业应该以改善建筑施工技术为基础,实现节能技术的有效运用,完成时代赋予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当前通过建筑施工节能技术的不断改良和完善,不仅有效地节约了建筑能源的消耗,而且在客观上提高了建筑施工的技术水平。在过往经验的总结和提高下,建筑行业应该坚持合理、科学的节能理念引导,积极促进建筑施工节能技术的运用,利用技术改良和技术创新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本文对建筑行业的节能技术理论和经验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希望达到节能技术推广的目的,在实践的层面上有利于节能技术的合理科学应用,在文章的最后,笔者要重点强调实践中应该加强对国外先进的节能改良技术的借鉴,通过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技术消化和吸收促进自身建筑节能技术的高效发展,在合理利用能源的基础上,达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建筑施工和后续的经济成本,提升综合效益、避免环境污染等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汪平.浅析建筑的节能设计[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1).

[2]莫海涛.建筑节能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及其质量验收浅析[J].科技风,2010(22).

[3]董生福.浅析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运用与质量验收[J].中国住宅设施,2011(4).

第2篇

建筑施工行业发展成就与面对的困难文/中国施工企业治理协会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施工行业作为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领域,在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率先承担了体制变革带来的各种成本,并为其他各行各业的改革提供着宝贵的经验,目前已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

建筑施工业发展的成就与特征

建筑施工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大规模增长,建筑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越来越明显。按2005年的数据分析,在国民经济20个行业中,建筑业排名第五,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5.4%的份额。从历史数据看,建筑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138.2亿元发展到2005年10134亿元,年均增长17%,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除了90年代初有短期的波动外,建筑施工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一直保持着5%~6%左右的份额,支柱产业的地位十分稳定。此外,施工业还每年为国家创造300亿美元左右的外汇收入,是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国际经验表明:在加速工业化、城市化时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快速上升趋势,建筑施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地位会不断增强。我国目前尚处于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上升期,建筑施工行业的产出份额会将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会进一步提高和加强。

建筑施工领域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社会“稳定”环节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存在着鲜明的二元经济特征。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领域,以及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根据过去十年的新增就业统计,建筑施工业构成最为稳定的吸纳就业的领域之一。

从2002年时点就业结构看,建筑施工业就业人数在非农产业就业中,继制造业、批发零售餐饮业之后,排在第三位;2002年吸纳就业人员达到3893万人,占全部非农产业就业人员的12.4%.制造业处于非农产业就业中的首位,占26.5%.

然而,假如动态地从1995~2002年期间的就业增量结构看,由于1995~2000年国民经济处于下行(GDP增长率显著放缓)周期中,制造业、采矿业等就业人员一直呈负增长的态势下,批发零售餐饮业、建筑业及社会服务业显现出确保非农就业增长势头的“中流砥柱”功能,分别提供了新增非农产业就业岗位的35%、30%和20%.建筑施工业在吸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对保持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建筑施工行业由于“苦、累、脏”等特点,吸纳的劳动力大多来自农民工或其他辛劳行业的分流富余劳动人员。2005年建筑业正式职工人数为854万左右,行业就业人员达到4383万人,则非正式的工人数达到3529万人。据分析推算,近年来建筑施工业吸纳农民工人数平均每年增多100万~200万人,建筑施工业已成为联结城乡经济的重要纽带之一。

建筑施工业为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庞大剩余

进入本世纪后我国国民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投资额占国民产出的比率不断上升。建筑施工面积和建筑施工领域就业均呈现显著增长。应该说,国民经济的高涨为建筑施工业提供了非常好的市场景气环境。然而,建筑施工业的产出份额不仅没有显著的上升,甚至有所下降,这是个“希奇”的现象。

导致这种“希奇”现象的原因在于:对建筑业产品的需求上升固然很快,但建筑施工能力供给增长得更快。由于建筑施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投入要素是简单劳动,而农村富余劳动力和隐蔽失业者的大量存在,使劳动供给近乎“无限”。在1995~2002年,全社会各行业工资水平每年平均上升12.8%,而建筑业职工工资仅上升8.6%.相对建筑施工行业的供给能力,建筑工程的设计、咨询、监管和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投资品的供给弹性要小的多。因此,导致2000年以来我国投资高增长给建设市场带来的利益,更多的为第三产业(设计、咨询、监理等行业)和投资品(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制造业获得,而总投资额中“建筑安装费用”的比例多年来在持续下降。

总投资额中的“建筑安装费用”(构成建筑施工行业的报酬或产值来源)比重的下降,是在国民经济高涨时期保持建筑产品价格稳定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个比重的下降,意味着建筑施工行业(包括广大施工企业及其劳动者)为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形形的(包括政府、企业)买方业主提供了大量“消费者剩余”,为整个国民经济地稳定、快速、持续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建筑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上升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九五”期间年平均增长10.4%:“十五”期间年均增长达到21%.从增长趋势看,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对外承包工程的增速明显加快。承包工程范围不断拓宽,从最初的房屋建筑和交通领域发展到冶金、石油、化工、电力、通讯以至航空、航天及和平利用原子能等高科技领域,科技含量和带动国内机电产品出口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走出去”的队伍中,建筑施工企业涌现出中建、、中交、中铁等一批优势骨干力量。许多项目都受到所在国政府和业主的一致好评。

目前建筑施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效益不高,企业负担沉重

施工行业长期以来产值利润率维持在2%~3%,属于国民经济中的低利行业。而负债率2005年高达65%,在第二产业中则是最高的,高出全国第二产业资产负债率56.8%的平均值8个百分点,债务负担沉重,已制约了建筑业的良性发展。

目前全社会拖欠款问题最严重的产业部门也

是建筑施工业,这使得该行业的债务负担雪上加霜。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积累和运作能力不强,阻碍了企业的自身发展,在目前情况下企业几乎没有资本积累和积聚发展的能力。拖欠工程款、垫资施工、不合理的压价让利竞争、回扣等不正之风,加剧了企业资金不足带来的困难。

人均资本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下

建筑施工业资本含量低,2005年人均固定资产为2.8万元,仅是第二产业平均水平11.24万元的四分之一。与第二产业的其他工业行业相比,由于人均资本水平低,建筑施工业的劳动生产率自然也偏低,处于40个行业中的倒数第8位,人均劳动生产率(按总产值计算)为11.7万,远低于全国工业人均23.9万的平均水平。

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高,行业收入水平低

建筑施工企业劳动者素质不高,专业技术人员比率较低。按从业人员的口径,建筑施工业技术人员比率4.6%,仅高于农林牧渔业、居民服务业、批发零售餐饮业等三个行业,排名倒数第四。

建筑施工行业收入水平较低,2004年职工年收入为14338元,仅高于农林牧渔业和住宿餐饮业,是年收入最高行业的35%.

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将长期影响行业竞争力的提升

建筑施工业微利和高负债率,是导致整个行业的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基础性原因。此外,企业依靠专有技术和企业标准领先市场的意识还不够强。许多建筑业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和专利技术,技术竞争优势不强。建筑施工企业之间或与科研机构、相关院校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合作机制。同时政策方面缺乏对建筑施工业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不够。这些将在长期影响行业竞争力。

企业改制任重道远

近年来,施工企业的改制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民营企业已成为行业的主力军。目前民企数量占到全部企业的74.5%,产值占到68%,从业人员占到了66%.但作为行业关键力量的国有企业产权单一、财务风险突出等问题,仍然是制约行业未来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尤其是中心和省属大型国有建筑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相对滞后问题突出。近十年来,国有企业所占份额从31%下降到10.2%,就业人数份额从55%下降到17.8%,总产值份额从63%下降到24.4%.但总体而言,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使命尚未完成,建筑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改造自身的任务远未到位。

西部国有企业负担重,社会职能多,改革成本高,影响了企业改制的进程,进而导致整个西部地区长期积弱,与改制迅速的东部地区差距越来越大。

法制不健全,市场秩序还相当混乱建筑施工业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准入方面。在工民建领域进出自由、高度竞争的同时,专业建筑施工领域仍存在一定壁垒。这种进入壁垒对民营企业的影响更为明显。在地区间,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立场及政策措施直接影响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设市场的形成,大大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影响企业发展,阻碍建筑施工领域效率的提升。

招投标制度的实施与市场公平方面。招投标中,业主方利用投标方的弱势地位,迫使施工企业签订“阴阳合同”、垫资、接受折扣价等现象依然存在,破坏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市场诚信方面。目前信用体系的建设进程依然缓慢,建设系统信用体系不健全的现象还没有根本性的好转。信用缺失的现象更多地发生在投资业主方,他们利用施工企业的弱势地位,侵害施工企业的权益。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困局。关键在于我们的法律环境,一方面是法治不健全,存在法律法规方面的漏洞;另一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依然严重,很多情况的发生又是由于涉及政府或国有部门而“投鼠忌器”。

第3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建筑;技术与对策

Abstract: Low carbon economy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re put forward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ilding construc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daily life industry, shouldering the heavy responsibility of promoting low carbon practices. In the paper the concept of low carbon buildings,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low carbon techn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field, put forward the positive coping strategies facing low carbon buildings in the market of the dilemma, to emphasize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promotion of low carbon buildings.

Keywords: low carbon economy; low carbon building; technology and countermeasures

中国分类号:TU2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5-2104(2012)03-0001-02

低碳建筑的诞生与价值

全球经济扩张、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时代,人类在追求工业发达、享受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压力。环境破坏、气候变暖、能源枯竭等全球性问题迫使人们反思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同样,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关系促使人们探寻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促进的发展道路,这就催生了低碳经济时代的来临。

2009年末,联合国气候大会哥本哈根会议上,“低碳”概念被放在重点讨论的位置,由此发轫纵贯全球,这次意义深远的会议标志着人类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自我反省与思考。由于设计、生产、施工、维护过程中存在高消耗、高排放的问题,建筑行业的碳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因此,推行低碳建筑理念,研究并实践低碳措施已势在必行,这是推动我国乃至世界经济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人类建筑史走过了富丽奢华的古典主义时期、功能实用性的工业化时期,正在转入以绿色生态为主题的低碳经济时代。

二、低碳措施的积极运用

一座建筑从设计施工到落成使用,再到后期维护,各个环节都需要人的参与,把低碳理念和技术渗透到整体建造和修缮过程中,形成低碳建筑的合力,综合提高建筑行业在低碳经济时代的生命活力和适应能力,以绿色节能的姿态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1低碳设计理念

第一,趋向集约设计。为了实现建筑集约,首先需要从社会整体规划上统筹,避免重复建设,不仅节约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也能减少建筑废料和CO2的排放。其次,就独立的建筑单位来讲,设计师要根据实际需要控制建筑规模,在满足功能适用的前提下,尽量紧凑布局,提高单位面积的使用效率。缩减建筑面积就意味着减少建筑材料,从而降低资源索取。

第二,崇尚自然设计。设计者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注重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尽量减少建筑物照明和空调的能源消耗。另一方面,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及建筑群落的布置方式也会引起气流的变化,这对设计工程师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考虑单个建筑物的通风需求,而且也要衡量整体建筑区域的空气流动,根据当地风动环境来取得最大的自然通风效果。

第三,追求循环设计。简单地讲,循环就是再利用,一座建筑物结束寿命的时候,它的建筑材料可以最大限度的改造或回收,较少的产生建筑废料。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林、竹和工业、农业及林业的废弃物( 如建筑垃圾粉灰、矿渣、农作物的秸杆及林业的废枝、干叶等) 作建筑材料的基本原材料,生产成人造板或构建成建筑板材,并使它们具有保温、隔热、防水等功能,利用它们作建筑物的内、外墙板及楼面板和屋面板。

2.2低碳科技运用

有了低碳设计理念的思想支撑,低碳科技的研究和应用是促成低碳建筑走向现实化、适用化的关键所在,我们要用科技推动建筑低碳化的脚步。

首先,选用低碳环保的建筑材料。在墙体保温建材中,普遍常用的有:钢丝网采水泥泡沫板、胶粉聚苯颗粒、聚苯乙烯塑料(简称为EPS)等等,虽然经久耐用,但是生产和建造过程都伴随着巨大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使用新型的保温材料势在必行,“聚氨酯材料”由有机二异氰酸酯或多异氰酸酯与二羟基或多羟基化合物加聚而成。它的孔隙率结构稳定,基本上是闭孔结构,具有优良的保温性能。

面对世界范围内木材紧缺、林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困境,研制和使用代替品是必然选择。塑木复合材料(又称“木塑”),它同时具备天然纤维和塑料的优点,具有优良的防腐、防水、防裂、防霉、抗虫蛀和抗污性能。并且,在安装过程中无需二次加工、上漆、打磨,在日常生活中也易于维护,同时它还像木材一样可钉、可锯、可钻、可刨,但使用寿命却是普通木制产品的3-5倍。

使用节能型建材将是建筑低碳化的第一步,只有从最基础的材料入手进行低碳转变才会带来质的突破。

其次,建筑的照明和暖通是节能减排的重点,主要的使用能耗都是在这两方面产生的。照明和暖通是建筑的用电大户,使用太阳能电板系统储电、发电是今后建筑业发展的方向。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将会给办公照明带来一次革命,它使用了先进的电力技术和电脑数控,能对大多数灯具进行智能调节,当室外光线较强时,室内灯具亮度就自动调暗;室外光线较弱时,室内灯具亮度则自动调亮。

建筑物要达到冬暖夏凉的使用效果必然要依赖空调进行温度调节,这是无可厚非的。重要的是如何减少使用时间和频率,又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需要。空调系统冷热回收利用研究也在蓬勃开展,如空调系统排风的全热回收器,夏季利用冷凝热的卫生热水供应等,都是对系统冷热的回收利用,显著提高了空调系统能源利用率。

促进照明和暖通系统实现低碳化无疑是减少碳排放的重头戏,这两发面的低碳转变将推动低碳建筑实现质的飞跃。

再次,给排水系统的节约与循环利用。建筑物中用瓷芯节水龙头和充气水龙头代替普通水龙头,在水压相同的条件下,节水龙的节水量在20%~30%之间。此外,光电控制式水龙头不仅节水性强,而且不需要人体触摸操作,使用起来方便健康,但价格较高,目前在一些公共建筑中安装使用。

雨水收集和净化系统为节约水资源起到支撑作用,尤其是雨水丰沛地区,充分利用雨水是明智之举。建筑物收集雨水的一般结构是:由导管把屋顶的雨水引人设在地下的雨水沉沙池,经沉积的雨水流人蓄水池,由水泵送人杂用水蓄水池,经加氯消毒后送人中水道系统,将收集到的雨水用于消防、小区绿化、厕所冲洗和冷却水补给等等。合理利用雨水不仅给市政排水系统减轻压力,而且也降低了建筑本身的用水需求,为低碳经济增添新的绿色动力。

三、结语

环境、生态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走低碳道路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就我国而言,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把节能减排放在突出位置,促进建筑行业低碳化选择。低碳理念的普及和低碳技术的实现需要社会各界和全体建筑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共同推动建筑行业健康、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加平:《建筑创作中的节能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2] 张仕廉:《低碳建筑开发阶段间的互动研究》,《建筑经济》,2010年05期。

第4篇

1 建国后包工制度发展历程

一般认为,建筑行业由于生产周期、产品地域性、生产过程受气候需求等多方面影响的基本特点,使得其无法像制造业一样完全实现机械化,从而保留了大量的活劳动,也就是劳动者,为了有效管理这些活劳动,就产生了包工制度。这种制度以传统的社会关系为基础,一方面可以凭借已有的乡缘网络来加快劳动力的组织,可以“召之即来”;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熟人信任来有效约束工人的各种诉求与不满,方便“挥之即去”。一言以蔽之,这种看法的核心观点在于包工体制是建筑生产的伴生物。

但包工制度既不是中国建筑行业的孪生兄弟,也不是建筑行业特有的现象。事实上,在新中国60年的历史中,包工制度曾经三起两落,其下的工人生活境遇也与今天截然不同。

包工制度的第一次兴盛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从1949年到1957年,战后修复与重建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而专业的建筑公司却寥寥无几。以现有的组织资源为依托,各种承包用工体制应需而生,主要有四种:一是铁道部等专业部门组织内部人员成立了建筑企业,以自营或内包的方式开展建设;二是国有企业使用自身的劳工来进行建设;三是以当年的工程兵为主力,加上小部分私营企业,经改组重建后成立了专业建筑公司,统一划归新成立的建设部管理,负责承包其余一些部委与企业的建设项目,通常称为“外包”;四是各地建筑工会组织社会上的未就业人员,成立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城镇建筑合作社。

这一时期,建筑从业队伍迅速壮大,截至1952年底,上述各类国营建筑企业职工达到99.5万人,而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时,合作社组织的职工人数发展到126万人。当时物资贫乏,但是这些工人基本上可以按月领到国家的口粮补贴,或者按时拿到计件工资。

1958年到1962年期间,当各类国有建筑公司基本建设成熟后,上述各类承包体制被当作资本主义实践逐渐抛弃。政府将建筑项目纳入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名下进行统一分配,1959年,包工制度被废除,工地甲方乙方被取消,同时计件工资制度被取消,工人按月领取报酬,能够得到国家财政的保障。

到了1962年,对“大跃进”经验的总结迎来包工制度的恢复,劳动定额管理制度也同步恢复,企业内部设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制。这一次的包工制度持续了8年,在1970年被再度废除。这时,国家撤销了“一委三部”,重建了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实行“经常费”制度,由国家按照大体相同的标准直接发放给施工队伍工人工资和管理费。

总之,1980年代以前,建筑行业中发展起来的用工形态还是以国有建筑企业为主的正式用工体制。到1980年,国有建筑企业雇佣职工482万,城市和农村的集体企业分别雇佣职工166万和334万,而私有建筑企业的职工大概只有4000到1万人。尽管缺乏正规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保障,拖欠工资的事情却很少发生。在管理层与劳务层合为一体的体制下,劳动力由国家统一安排和分配,国家或地方财政为工人工资的发放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对于大多数工人而言,无论来自军队专业还是农村招募,一旦被国有企业聘为固定职工,便可与其他国企工人一样享受同等的社会地位和福利配给。

2 市场化下包工体制的变异

今天包工制度的再次出现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的改革。在现代性话语的主导下,效率超越保障成为国家的首要关心。循着邓小平对建筑行业生产潜力的肯定,一系列市场改革举措被引入建筑行业中:重组现有管理体制、开放建筑市场、允许国有企业自主经营、建立竞价体制、提高管理技术等。1980年,国家发布了《建筑安装工程包工合同条例》,允许建筑企业与建设单位建立承包关系。同时,建筑企业开始实行限制劳动用工的内部承包制度,在雇用原单位职工的条件下,允许内部员工进行利润包干。改革之风首先在深圳经济特区蔓延开来,到1981年,90%以上的城市工业建设项目重新引入了承包体制。

1984年,承包体制改革的成果得到了一系列正式的官方认可。9月,国务院颁发《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强调全面推行建设项目投资包干责任制与工程招标承包制、建设资金拨改贷等,改革建筑安装企业用工制度。当中明确指出,“国有建筑安装企业,要逐渐减少固定工的比例。今后,除必需的技术骨干外,原则上不再招收固定工,积极推行劳动合同制,增加合同工的比重。”11月,国家计委和建设部又联合颁发《建筑工程招标暂行规定》,进一步承认了竞价体制,并鼓励缩短竞价时间,降低竞价成本。从此,工程承包与分包经验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建筑工人的数量也急剧上升, 1985年达到 1728万 ,超过1978年的两倍。

现代包工制度由此开始萌芽。一方面,国企的一些内部承包人开始从原企业独立出来,雇佣农村劳动力,成为最早一批的现代包工头。另一方面,农村的一些带工师傅也开始带本村人外出做工,形成另一批庞大的包工队伍。当时村民外出前都需要生产大队开介绍信,有些在打工期间向大队上缴一天一元的费用,俗称“黑包工”。

1990年代左右,建筑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在十一届四中全会确定了“两个转变”的改革基调后,新中国第一部《建筑法》在1998年3月出台,该法从施工许可证、从业资格审查、招标投标制度方面对建筑业从业规范做出了更明确的规定。可是建设单位只管降低成本的做法,给非正式用工打开了利益空间。一方面,很多国有及改制后的建筑企业既不出工、又不出力,以提供挂靠的方式赚取利润;另一方面,包工头通过挂靠国有施工企业取得施工许可,再利用传统的社会关系从农村募集劳动力,构成建筑业的主力军。自此,农村青壮年以价格低廉的方式大量涌入建筑业的劳动力市场,成为半商品化的劳动力,在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后,时常不能按时拿到相应的劳动报酬。

3 包工制度的罪与罚

包工头真的是工资拖欠的罪恶源头吗?如果没有了“黑心”包工头,工资拖欠问题还会存在吗?我们的回答是,包工头既不是唯一的源头,也绝不是最重要的,即使没有了卷款潜逃的包工头,工资拖欠问题也还会存在。

诚然,包工头在工资的发放环节至关重要。但是,建筑工人能不能顺利拿到工资,关键不是看包工头会不会克扣工资,而是看他能不能垫付得起。很多情况下,包工头自己也是一个工资和利润被拖欠的对象[③]。有人形容说建筑业是一个“1亿拉动10亿”的行业,即对于一个造价10亿的项目而言,开发商只需投入最初的1亿资金,后面的9亿资金就可以由各级建筑公司、劳务公司、大包工头、小包工头逐级垫付。“石家庄市某国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在2008年11月底曾经接到一个电话,说是石家庄某村拆迁之后要盖6万平方米的建筑,欢迎他们去投标。该公司去后发现,该村的建设项目只有两家建筑公司来投标,他们中标后双方谈判,对方说要该公司先垫资500万元,公司领导想了想,最后还是咬咬牙答应了;结果对方又说,房子要盖到10层之后再给公司钱,该公司一测算,房子要盖到10层还需要花费800万元,前期一共要花费1300万元才能有收益,况且收益是否确定还是个未知数,就拒绝了。”[④]可见,一个建筑项目启动与实施的过程,就是一个资本逐级卷入的过程。

一位从业多年的项目经理从资本运作的角度说,“包工头不能取消,因为包工头作为建筑公司与工人之间的缓冲地带十分重要。”

首先,包工头作为直接与工人打交道的“老板”,常常在工资拖欠时扮演着“减压阀”的作用。建筑工人将工资的领取权交给包工头,避免了单个公司与大规模工人之间的直接交涉,将一对多的支付关系逐级分解,化整为零,大大削减了大规模劳工联合抗争的风险;另一方面将劳资关系融合在熟人关系中,在情面和信任的双重作用下,进一步削减了工人反抗的可能性。

其次,包工头作为工人追讨工资的直接对象,经常背负着“黑心老板”的罪名,成为上级建筑或承包公司在道德败坏方面的“替罪羔羊”。遭遇工资拖欠时,大多数工人首先不是追究建筑公司的责任,而是谴责包工头道德败坏或无能。当然,也存在一些包工头恶意拖欠工人工资,拒不支付,甚至雇佣打手欺压工人的情形。

不难看出,在现代包工体制下,管理责任下放到包工头一级的做法将建筑工人推入了一种被遮蔽的劳资关系中。公司与工人之间的劳动关系藏在幕后,只有人与人之间的非正式关系浮在表面。大多数工人在提及自己的老板时,都会想到包工头,而弄不清楚哪家建筑公司是自己真正的雇主。到了工资拖欠的时刻,大多数人能够想到的追讨对象也是包工头。

一方面,传统的社会关系,为劳资关系盖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工人的反抗;另一方面,遮蔽了的劳资关系像一剂慢性毒药,在资本贪婪地追求剩余价值的过程中,不断腐蚀并破坏传统的社会信任体系。

回顾整个建筑业发展的历史,包工制度在建筑业内形成并非必然,也不是大家所认为的行业特色的产物。问题的本质在于资本累积形式的改变,特别是1990年代以后所发生的体制改革。包工制只不过是资本借来遮蔽劳动关系,掩盖剩余价值的一种形式。现代包工制是资本灵活积累的一种表现,但现代包工在资本面前的议价能力更弱,议价方式也更趋于暴力。

4 以文明化解暴力

近年来媒体频频报道建筑工人讨薪事件,从爬上塔吊寻求自杀的自我毁灭,到攻击项目部、殴打包工头的人身伤害,其中,“跳楼秀”经常见诸媒体。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暴力”色彩,但深挖下去,建筑工人“暴力讨薪”行为背后的根源却是潜藏的资本以及整个建筑体制施加于建筑工人身上的暴力。“暴力讨薪”事件提醒我们,经济的繁荣不应该再以肆无忌惮的社会伤害为代价。我们应该反思繁华背后现代包工制度的荒谬存在,应该反思它的建造方式是否文明和人性。

我们认为,改变建筑行业不合理的用工制度,需要充分调动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大有关部门管理与监督的力度,落实有关政策和法律的规定。

首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应强化监管功能,将取消包工制度、建立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建立基地化管理等措施进一步落到实处。若非如此,建筑行业非法的转包制度将继续存在,工地上的非法施工行为也将无法取缔。

其次,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应该大力推行新《劳动合同法》,要求建筑公司与工人签署劳动合同,一方面减少劳务转包过程中的盘剥,另一方面增强工人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的能力。目前,90%以上的建筑工人未与劳务公司签署劳动合同,而且极少数签订的合同中只规定了约束工人的操作规范和日工资标准,只字未提工资的支付期限、工伤保险等有关工人权益的问题。如果超过90%以上的建筑工人还未签署劳动合同,这个责任应由谁来承担呢?

最后,全国总工会应该以身作则,建立好榜样。一方面落实工地上的工会组建工作,另一方面在建筑工人权益受侵、缺乏保护的情况下,第一时间提供援助。而现阶段,工地上的工人多没有工会组织,在权益受侵害时该由谁来支持和保护呢?我们看到,全国总工会今年已经启动“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其中有提供维权服务、生活帮扶、发展农民工会员等内容。[⑤]希望这种行动真正落到实处,取得效果。

参考文献

[1] 总理为农民讨工钱.新华网,2003年10月27日

[2]男子屡屡导演农民工跳楼秀.长江商报,2009年5月28日

[3] 小包工头:“跳楼讨薪”实属无奈之举.长江商报,2009年6月1日

第5篇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万科或万科集团,总部位于中国深圳,现任董事长为王石,总经理为郁亮。

万科成立于1984年,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只专业做住宅开发的企业。至2009年,已在20多个城市设立分公司。2010年公司完成新开工面积1 248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面积897.7万平方米,销售金额1 081.6亿元。 营业收入507.1亿元,净利润72.8亿元。这意味着,万科率先成为全国第一个年销售额超千亿的房地产公司。这个数字,是一个让同行眼红,让外行震惊的数字,相当于美国四大住宅公司高峰时的总和。在企业领导人王石的带领下,万科通过专注于住宅开发行业,建立起内部完善的制度体系,组建专业化团队,树立专业品牌,以所谓"万科化"的企业文化(一、简单不复杂;二、规范不权谋;三、透明不黑箱;四、责任不放任)享誉业内。

“建筑为了生命,建筑拓展生命,建筑充满生命”,万科极具人文底蕴的发展理念,为企业、为建筑、为生活注入了活力。

住宅建筑为了生命而存在,又为了生命而发展。只有在适宜于个人的生活空间中,人们才能更多地感受生命的价值。而人类生命的升华又在呼唤着更安全、更方便、更舒适、更优美、更自然的居住空间。万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满足各种人群多样化的居住需要,为人类生命所必需的生活空间提供无限新的可能。

这也是我们走入万科的楼盘时,所能感受到它与其他房地产具有不同气质的原因。

名人链接

王石,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地产企业家,更是一个勇于向生命极限挑战的坚强斗士。

1995年,平素生龙活虎的王石突然发现左腿剧痛,晚上有时候要吃止疼片,不然半夜都会被痛醒。后来照核磁共振,照CT,发现腰椎的第四、第五节之间有个血管瘤,正是这个瘤子压迫神经造成的左腿疼痛。当时王石就问医生:“我还能不能踢足球?”

医生说:“还踢足球!你现在最好即刻卧床不起,你随时可能下肢瘫痪,如果这个血管瘤破裂,损坏神经,你会瘫痪的。”

王石回忆:“我怎么也没想到,我才44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正是干事的时候,突然说我下肢可能瘫痪。(我心里一阵紧张)但是这个紧张之后,立刻有了第二反应:我一定要去。瘫痪之前一定要去那块圣地。”

就这样,王石下了决心:从青海西宁出发,一直到。

但刚过海拔2 000米,王石就不自觉地流泪,头也开始发晕。到了4 000米,他已经处于高烧昏迷状态,并且上吐下泻。当晚真是痛苦极了,但没办法,只有熬。

在煎熬了一天,苦胆水都吐了出来的天昏地暗后,王石却顿时清醒了。这种体验对他来讲是全新的。恶劣环境下,顽强地生存、健康地生活,这似乎是王石一种本能。

这么多年过来了,他还没有瘫痪,但是当初瘫痪的可能却造就了一个登山的王石。

规划指导

第6篇

一、全市建筑业企业生产运行情况

全市____年资质内建筑业企业73家,比去年同期增加8家。其中,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企业50家,具有劳务分包资质企业23家。全年建筑业企业在生产发展中呈现以下特点:

(一)生产形势良好,总产值稳步增长。____年,全市完成投资施工项目472个,增长19.2%。固定资产投资为225.85亿元,增长了24.8%。其中,房地产投资为27.7亿元,增长了106.1%。由于投资总额和施工项目全面增长,推动了建筑企业生产稳步增长。____年,全市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69898万元,比上年增长29.1%。其中,建筑工程产值__029万元,同比增长42.4%,占建筑企业总产值的主体地位;安装工程产值52217万元,同比增长23.5%。

(二)新签合同额快速增长,企业生产规模继续扩大。全市全年资质内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224184万元,同比增长49.2%。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170391万元,同比增长25.8%,占总合同额的76%。这主要源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增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大幅增长和城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新签订合同额的增加,使得土建工程量加大,为建筑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保障了企业生产的发展后劲。

(三)房屋施工规模继续扩大,新开工面积明显上升。____年,全市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9万平方米,比去年增长18.9%。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153万平方米,增长29.7%。

(四)竣工产值和竣工房屋面积平稳增长。建筑业企业完成竣工产值126825万元,同比增加16284万元,增长15.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904713平方米,同比增加19745平方米。

二、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建筑企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市建筑企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总承包企业不强,专业承包企业门类不全,劳务分包企业发展滞后,没有龙头企业。在依靠科技创新、科技进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做大做强建筑企业的大背景下,我市大多数建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没有有效突破科技创新的瓶颈,拥有的还仅仅是常规技术。例如:博展中心、市民文化中心以及体育公园这样的工程我市的建筑企业就没有办法承接。由于传统建筑业科技含量低,从而造成了我市建筑业企业仍处在成本高、消耗量大、产出率低、竞争力差的尴尬局面。

(二)市内建筑业市场份额被挤占,没有市外市场份额。由于__缺少一级资质以上等级的建筑业企业,很难在大项目竞标中与市外建筑业企业相抗衡,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带动力,很难有实力与外来建筑业企业抢占市场。我市建筑业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企业50家,具有二级资质的总承包企业只有三家,专业承包具有二级资质的企业只有8家,可外来建筑业企业就达到38家,占我市建筑业企业的76%。严重挤占了我市的建筑业市场份额。虽然我市建筑业企业新签订合同额快速增长,但都局限在本市范围内,没有市外建筑业市场份额,更没有在外省完成产值。

(三)工程技术人员相对不足。____年,全市建筑业企业年末从业人员为20781人,工程技术人员只有1923人,仅占全部从业人员9.2%。一级建造师28人,仅占全部从业人员0.1%。持证上岗人员4225人,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0.3%。

三、几点建议

(一)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建筑业技术创新。建筑业要发展,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关键。目前我市大多施工企业拥有的技术含量较低,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要提高我市建筑业企业竞争力,就必须加大科技进步和创新力度,重视建筑技术方面的引进、开发和应用,提高工程技术的科技含量。对科技含量高的成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推广,以推动我市建筑业快速发展与进步。

(二)努力发展龙头企业,积极开拓新兴建筑业市场。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重点培育和扶持骨干企业,发挥其品牌优势。倡导企业树立大建筑业观念,突破以房屋工程建筑业为主的局限,横向拓宽产业领域,纵向拉长产业链。在巩固以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设备安装和装饰装修为主的传统产业平台的同时,积极构建以化工、交通、水利、电力等工程为主的专业项目平台和新型建材、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平台。

第7篇

1.1施工人员管理难度大

建筑施工工程的工期长、投资大、技术难度高,施工现场涉及的施工人员数量十分庞大。每个施工人员都有自己的想法,对其进行管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首先,施工现场涉及的工种繁多,施工人员素质高低不同。有一部分施工人员拥有专业的技能与素质,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的施工规范及要求进行施工,对其进行管理时也比较配合。但是,还有一部分施工人员并不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在思想上也没有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施工的意识。由于其并没有专门的培训经历,在施工的过程中不按照规章办事,经常违规操作,例如不按照规定佩戴安全帽、不使用正确的施工方法等。这些不规范之处极易成为安全事故的导火索,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同时也给其他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第二,有些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自作主张,不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建筑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大多具有相关的工作经历,在施工中凭借自身的经验,擅自更改施工设计,为施工质量埋下了不合格的隐患。第三,管理人员人数少,工作困难加大。

1.2施工设备与材料的管理不到位

第一,对施工材料的保管工作不到位。在施工现场往往存有大量的施工材料以便施工人员随时取用,但是正因为施工材料太多,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用过的材料和没有用过的材料杂乱的堆放在一起,有时会导致施工人员直接忽略没有用过的材料,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有时会因为保护措施的欠缺,导致材料被踩坏或者受潮失去使用功能。第二,对施工设备的管护工作不到位。施工现场的施工工序繁琐,并且有严格的程序,有些施工设备虽然已经制备齐全,但是难免会因为工期等原因而停在现场,占用了大量的空间,难免阻碍施工人员正常的施工活动。并且,长期搁置在无人管护的现场发生零部件丢失的情况也就在所难免了,缺乏管护也造成了设备老化的加速,给施工埋下了安全隐患。

1.3施工现场环境不达标

由于缺乏管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大多都是既脏又乱且差的,其具体的表现有:第一,施工现场大多是未开发的地段,路面并没有进行平整、硬化等处理,又因为施工有大量的机械设备进进出出,给路面造成了更大的破坏,即使是平时都因为坑坑洼洼给施工造成不便,更不用说下雨天,路面本就松软加下雨水变得十分泥泞,给施工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也直接导致了环境的脏、乱、差。第二,施工现场安全标志设立混乱,放置位置不合理,甚至根本没有,导致施工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很难注意到潜在的危险,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1.4管理制度不完善

有些施工现场没有相关的制度,认为进行监督、督促就是进行管理,观念的错误导致实际操作中缺乏指导,管理混乱。有些施工企业制定了相关的施工现场的管理制度,但是,在任何一个施工现场都使用这一套制度,不进行任何的改变。但是,每个施工现场的场地布局、施工时间及工序、标准等都有很大的不同,远远不是一套制度所能够完全囊括的。这也导致了在每一个施工现场,施工制度都不是完全的适合,造成了管理的混乱。另外,即使有些施工企业针对不同的施工场地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因为重视程度不够,对相关制度的贯彻落实不到位,管理制度沦为空谈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2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原则

2.1科学合理原则

相关的施工管理部门应该着眼于建筑施工现场的每一项工作,从根本上提高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力求管理水平与现代化的生产要求保持一致,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提高施工材料的利用率、延长施工设备的寿命、追求施工流程及施工方法的日趋合理。

2.2抓进度、保质量、精简成本原则

抓进度,如期完成工程是最基本的前期,在此基础上,保质量,追求施工效果的提高,并且最大程度的精简成本,减少浪费。现代化的施工现场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管理的规范化,或者说是管理的标准化。管理的目的是在施工的过程中,各项工作均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操作,禁止任何主观随意性的行为,实现施工现场管理有效性的最大化。

3建筑施工现场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3.1提高施工人员素质

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场施工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要想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进而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就必须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第一,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建筑施工现场需要大量的施工人员,不可能保证每一个施工人员都素质过硬,因此,对于不具备专业施工技术的人员,加强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在培训的过程中还要对其规范意识进行培养,让他们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科学施工,避免擅自更改施工设计的情况出现。第二,提高现场施工人员的制度意识。保证施工人员充分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对违背现场施工制度的行为以及惩罚措施进行明确的规定,使其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进行施工,从而保证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有序进行。第三,提高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将安全大于天的理念牢固树立在每一个施工人员的心中,加强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使其掌握必备的安全常识和技能,有条件的建筑施工企业还可以对此进行扩展,使施工人员掌握相关的设备性能、操作规程以及安全法规等,提高整个施工团队的安全系数。另外,在整体提高施工人员素质的过程中,要体现对不同施工人员的区别对待。例如对不同工种的施工人员进行分层教育。并且,提高施工人员素质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要坚持不懈的进行,不能半途而废。

3.2加强对施工设备及材料的管理

对于设备和材料根据施工进度,制定进入施工现场的时间表,并严格执行,既保证设备和材料的及时进入,又防止其在现场大量堆积。其次,根据具体的施工现场的情况,对资源利用率进行评价,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以期实现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科学的手段,提高施工效率。再次,对于已经进入施工现场的设备和材料由专人负责维护,防止出现不必要的损耗。此外,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的安保工作,防止施工设备或者材料的丢失,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3.3加强对施工现场环境的维护

施工环境对施工质量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在施工之前,做好路面的平整工作,为施工创设良好的环境,防止因为路面问题而影响进度。在出入口设置安全、美观的大门,并在施工现场的周围设置围栏,将施工现场和周围的建筑物隔开,防止发生意外。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设置安全标志,在正确的位置给施工人员以提醒,防止危险发生。对施工的场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针对每个项目设定施工范围,并交由专人负责。

3.4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制度就是建筑施工现场的规矩,是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的标准。管理制度的编制必须是根据具体的施工方案进行的,保证能够涉及施工管理的方方面面,使所有的情况都有据可查。有了完善的制度,就要抓好落实工作。虽然对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制度进行落实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但是,不能因为困难就放弃,必须迎难而上,认真进行贯彻与落实。实际操作时,可以根据项目情况划分不同的区域,专人负责,提升管理效率,保证管理效果。同时,必须意识到关系施工安全的无小事,对于任何的小问题都不能疏忽,将工作做到施工的每一方面。

3.5强化监督力度

单纯依靠施工企业的自觉,完全做好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工作难度很大。因此,要坚持依法进行监督,严格执法给予震慑,不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施工的认真进行查处,保证相关规定的贯彻执行,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指令文件控制、驻地监督控制、实验控制、测量控制、支付手段控制等不同的手段进行监督,促进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向着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4结语

第8篇

关键词:建筑行业行政管理 作用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D523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在建筑行业内都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既不从事生产,也不从事销售,对建筑行业的贡献微乎其微,在行业内属于可有可无的空闲人员。事实上,行政管理对建筑行业的推动作用非常大,行政管理人员的地位决定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和未来,因此,重视建筑行业的行政管理,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地位,是当前急需解决的。

行政管理对建筑行业的重要作用

后勤保障作用

建筑施工企业、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等建筑行业内的企业在办理各种许可证、执照、资格证时,都需要经过行政管理人员去完成。在办理证件的同时,行政管理人员需要熟悉各种手续的流程和各种程序的细节,监督企业将需要的材料准备齐全,按照一定的工作流程进行审核。在这个过程中,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办证经验和交际能力,其他人员处理起来会有着一定的困难,因此行政管理人员为建筑行业内的各种企业免除了很多繁琐的事项,将复杂的流程变的简单,由于行政管理人员对政策的解读和分析,也能够为企业免除很多后顾之忧。

调解和监督作用

行政管理是建筑行业内企业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当企业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利的情况时,行政人员可以帮助企业协商、处理问题。行政管理的另一项重要作用就是监督,行政管理人员运用专业的知识,将企业中所需要的规范进行整合,形成相应的文件,让所有企业中的工作都按照一定的流程来进行,并且由行政管理人员对各部门的行为和职责进行监督,指出企业中不符合规定的行为,以保障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管理作用

行政管理在建筑行业内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策略、企业精神、用人政策等重大问题上都起到了管理的作用,并且将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是高层领导的助手,协助公司的领导层制定策略、决策方案,并对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研究建筑行业内的各项工作方针和政策,为企业提供各种建议和方案,因此,行政管理对建筑行业内的企业起到了统一管理的作用,并且为领导层的决策起到了辅助作用。

当前建筑行业内行政管理的问题

1、制度混乱,分工不明

一些企业中对于行政管理的分工过于复杂,表面看来是功能完善,其实却造成了很多工作和岗位的重复,给人力、物力上造成了极大的浪费,降低了办事效率,同时也造成了责任不明确,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不知道该找哪个部门解决。

行政人员素质过低

部分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散漫,不按时上下班,当领导不在的时候就离岗外出,并且有一些办事人员工作不认真,总是赶在最后的时刻才急急忙忙的去办理有关事项,使得整个公司的行政管理处于无序的状态,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办事效率,造成了时间上的损失。

加强建筑行业行政管理建设,推动建筑行业发展

1、建立完善的建筑行业行政管理信息系统

行政管理信息系统是将行政管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创造的一种行政管理新平台,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技术的使用,来达到提高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方便各企业查询、加速建筑行业发展的目的。

例如,宁波市已于2009年采用了这种“网上行政管理”的方式,可以极大的缩减了工作流程,减少了人力上、时间上的的投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极大的丰富了信息库的容量。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首先要在信息系统上进行注册和资格认证,通过审核之后才可办理投标报名、直接发包、合同备案、质监、安监、施工许可等相关手续。当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启用之后,招投标、质监、安监等管理部门要认真做好系统使用维护的各项工作,按各身职责对投标(承包)企业及其项目管理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对合同备案、质监、安监、施工许可等办理情况以及日常检查、不良行为等信息输入系统。投标报名或资格预审时,招标机构或建设单位必须通过该信息系统审查投标报名企业和投标的项目主要管理人员是否在系统内通过审核备案以及资格情况,同时,招投标交易管理部门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合同备案机构在办理工程合同时,应将合同的主要内容、项目主要管理人员输入系统,审核符合要求的,方可办理合同备案。

2、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和发展趋势,优秀的行政管理人员能够使企业如虎添翼。由于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是处理文件、与人沟通,因此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知识素质。

具有奉献精神的思想素质。

行政管理人员需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荣誉感和奉献精神强,事业心强,有较高的自我成功期待,思辨能力强。只有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较高的自我成功期待和奉献精神,有为建筑行业奉献微薄之力的觉悟,努力把手头的工作做到最好,才能提高整个企业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综合水平和素质。

灵活、坚定的心理素质。

建筑行业具有极强的市场性,建筑行业内企业行政管理结构和工作内容可能因为企业状况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而且行政人员在处理文档、办理各种资格证、执照的过程中也常遇到一些突变的情况,所以,只有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才能较好的控制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

建筑行业专业知识素质。

行政管理人员需具备丰富的行政办公管理及建筑行业的专业知识,熟悉和了解其他部门工作流程和业务,掌握组织整体的情况和信息,具有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建筑建材等相关知识。作为建筑行业内企业的市场调查、信息传递、政策解读、提供市场依据的行政管理人员,应具有建筑行业知识和市场专业知识,并了解其他部门工作流程和业务,掌握组织整体的情况和信息,在全面、大量的数据分析及信息整合基础上,对其采取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找出建筑行业的发展规律和市场的普遍性,帮助各部门人员更好的工作,并帮助高层领导更好的做出决策。

四、结语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由此可见,行政管理在建筑行业内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影响着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因此,建筑行业内的各企业应将行政管理工作置于重要的位置,以规范行业内部各项事务的运行,提升行业的办事效率、工作效率,推动建筑行业向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丽萍. 论建筑业行政管理人员现状及对策[J]. 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14:201-202.

[2]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郭小聪. 行政新理念:开阔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思路的源泉[N]. 南方日报,2009-05-06A13.

[3]王琦. 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展望[A]. 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湖北行政管理论坛(2012)——行政体制改革与政府能力建设研究[C].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1:6.

[4]刘开发. 谈建筑行业管理[J]. 建筑经济,1990,06: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