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建筑艺术鉴赏论文

建筑艺术鉴赏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8-30 16:56:12

建筑艺术鉴赏论文

建筑艺术鉴赏论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故宫的整体布局,重点了解建筑对封建皇权大一统思想的具体体现,进而认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体验的学习能力,通过引导鉴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课后用学到的鉴赏方法分析天坛祈年殿等建筑的礼制意义及其艺术成就。

3.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赏析、评价故宫建筑,激发学生热爱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进一步体会劳动创造艺术,艺术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故宫的整体规划、屋顶样式、木结构构造以及建筑装饰彩画雕刻等。

教学难点:古代建筑较多的专业术语

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创设引导观察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学法:初步感知乐中体验讨论探究知识扩展情感升华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故宫的记忆》

问题设计:同学们听过音乐后有什么感觉?故宫一共有多少间房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引出本课重点内容,即中国古代建筑代表作――故宫(板书)。

设计意图:音乐导入,调动气氛,引起学生兴趣。初步感知古代帝王居住的皇宫是威严而充满神秘感的地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讲授新课

中国建筑、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尤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故宫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品,它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风格。

1.故宫的布局。多媒体展示故宫全景图,学生结合全景图,阅读课本中与故宫有关的段落。

问题设计:故宫的总体布局有什么特征?这样布局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故宫布局的特征:中轴线布局,左右对称,主要建筑在中轴线上,“宫门深似海”,群组布局。故宫由于是皇宫,所以一切都以皇帝为中心,体现严格的等级制度,除了整体布局以外,其他的装饰也是这样,我们接着欣赏。

设计意图:设计学生看书自学的环节,可以充分利用书本,使学生对全景图上主要建筑的分布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引导学生将建筑物对号入座,通过对整个全景图的分析讨论,使学生很快探究出皇权大于一切的思想。通过整体布局,以点带面,扩展到故宫建筑其他方面对皇权的体现。

2.故宫的屋顶样式。多媒体展示:介绍屋顶各部分专业术语,多媒体展示故宫三大殿的屋顶,让学生观察三大殿建筑的屋顶样式,分组讨论三种屋顶样式的不同和等级的体现。

教师总结:屋顶名称和等级区别。最高屋顶形式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悬山顶、攒尖顶等屋顶样式,以及其他民居屋顶样式。

3.故宫的结构。由“墙倒屋不塌”引出古建筑木结构体系:中国建筑体系与其他建筑体系相比,具有独树一帜的木结构体系。这种木结构体系,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门窗等的配置,不受墙壁承重能力的限制。汶川大地震房屋倒塌无数,但是部分旅游景点古建筑墙体稍有破损,重要原因就是建筑的木质框架结构(三维动画介绍斗拱结构)。

引导学生分析木结构的优缺点,学生分析得出木结构缺点:容易着火和容易腐烂。

4.彩画和雕塑。多媒体展示故宫建筑的外貌颜色和室内装饰色彩,引导学生总结故宫的主要色彩,分析颜色体现出来的等级差别,引导学生分析彩画所体现的等级。

教师分析:中国古代建筑外观上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色彩的运用,色彩是古代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段。这是由木结构体系的特点所决定的。从木材表面施加油漆作为防腐措施,发展到建筑彩画,形成俗话所说的“雕梁画栋”。因此宫殿建筑的用色十分严格,这在建筑彩画中表现尤其明显。

鉴赏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学到的鉴赏方法,能对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建筑作品进行鉴赏。

建筑艺术鉴赏论文第2篇

一、挖掘本土古建筑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每个地方都有其特色的资源,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它们也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如果把这些人们都熟悉的资源融入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将会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激情。

鄞州有着各种各样的古建筑,把它们汇聚起来将是绘画艺术一个重要的源泉。如民居建筑走马塘在鄞南平原上堪称一颗璀璨的明珠,村中明清古建筑众多,以飞檐和石窗最富特色,其中石雕花窗的雕刻艺术令人惊叹,窗上所饰各式图案,寓意丰富深刻;又如千百年来,鄞州形成了丰富独特的桥梁文化,种类繁多,建筑特色鲜明,古韵犹存,每座桥都是鄞州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学生在挖掘资源中首先是借助各种途径,收集素材,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其次是分析把握,选择古建筑;最后是整理素材,共享古建筑。

学生通过对本土古建筑资源的收集与共享,由对古建筑的深深爱恋转化为一种绘画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本土典型的古建筑引导学生进行鉴赏,使学生深入了解古建筑的造型特点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感受到古建筑独特的意境之美。

二、鉴赏本土古建筑艺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无论在布局和造型上,还是在材料和色彩上都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传递给我们一种特殊的美。如果细细地品味它,慢慢地读懂它,将会升华民族情感,提升人文素养。在鉴赏本土古建筑艺术环节,笔者推行鉴赏三部曲,环环相扣,环环递进。

(一)感悟式鉴赏,形成对本土古建筑的初步印象

“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同样,面对古建筑艺术,我们也会激情澎湃,任由思维驰骋,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欣赏,捕捉到对事物的第一印象。

(二)比较式鉴赏,了解本土古建筑的独特特征

对本土古建筑有了初步的印象后,为进一步了解它们的特征,需要从造型、色彩、环境、装饰等方面与其他地域的古建筑进行比较欣赏。有比较,才有鉴别。用比较的方法去鉴赏古建筑,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培养以联想思维去认知事物的学习方法。

(三)探究式鉴赏,理解本土古建筑的文化内涵

在了解本土古建筑特征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会形成这种风貌特征?这也是鉴赏本土古建筑的第三步——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去探究,重在从文字叙述、绘画表现两方面来解读古建筑在布局思想、色彩运用、装饰美化中的深层文化含义。

三、探究本土古建筑意韵,增强学生绘画表现力

通过发现和鉴赏本土古建筑之美,可让学生尝试以绘画创作来创造美。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笔者采取以具象、意象、抽象等表现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旨在提高他们的绘画兴趣和绘画表现力。

(一)具象表现

“具象”在美术作品中指真实地描绘客观事物,注重表现视觉的真实和题材的典型意义。因而具象绘画表现注重画面构图、比例、透视、空间等因素。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除了美术兴趣小组的学生偶尔实地写生外,我们的绘画教学基本是在课堂中完成,因而采取具象表现方式的学生主要依靠拍摄的照片或者下载的图片进行创作(图1—3)。

(二)意象表现

“意象”一词有多种解释,在心理学中,指人头脑中形成的、客观物象与主观情趣有机结合后的映像,在美术作品中指象征一定主观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这里的“意象表现”主要指用画中之物象征性地表示某种意图或观念,通过各种意象超时空地组合在一起来表达某种较复杂的观念的创作方法。我们即使画一些简单的东西,其意义也是不同寻常的,那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见的,也是用心灵去体会的,它所表现的是我们心灵的感悟。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表现:1.形体的概括、夸张;2.强调某种色彩感受;3.元素重组。

(三)抽象表现

抽象表现是强调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可表现某种主观情感,或表现对音乐的联想,或表现潜意识领域的意念。因而抽象绘画作品中没有具体的形象,通过点、线、面、色彩等元素在画面中的排列与组合,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在引导学生抽象绘画创作时主要:1.通过音乐激发想象创作;2.凭感觉即兴创作;3.借助软件处理图片创作。

一根线条、一个色块就能唤起深刻的感动,都有丰富强烈的效果,都是艺术赋予它的生命,它有时是安静的、优雅的,而有时又趋向激烈,它可以表示悠闲的情意,它能够渗透到人们的内心而给人以慰藉,亦能诉诸我们的精神而给人以震撼。

四、实践本土古建筑绘画,升华学生的乡土情感

本土古建筑资源是我们身边比较熟悉的事物,以此为载体进行绘画教学,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地方的资源特色得以传播和延续。

经过亲自实践,体验古建筑的意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本土古建筑的印象。如一位学生在课后感中写道:“本学期的绘画课让我改变了以往对寺庙的看法,在艺术创作中,我重新审视了阿育王寺。我看到的不只是冰冷的墙壁和高高的屋檐,我看到了建筑艺术的美妙,看到了前人的伟大,看到了艺术的永恒。对本土建筑的研究与绘画,让我对这片土地的感情又多了一种,那就是‘崇敬’。我崇敬这片伟大的土地孕育出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出这些伟大的建筑。”

建筑艺术鉴赏论文第3篇

关键词 建筑学;美术课;审美能力;构建与培养

中图分类号 TU8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037-01

建筑学同时兼具技术性与艺术性。这也是我国现代建筑大师梁思成的观点,因此高校建筑学美术课的教学中就要兼顾这两个方面,将美术课教学与建筑设计课程有机结合,以审美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结合国外教材。艺术理论课程的选修和一些图片展览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让美术课成为建筑学的重要辅助课程。

审美能力是一种主观的心理能力,能发现美、鉴别美、创作美的个人能力,可以依靠后天的训练得到提高和加强,对于建筑学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具有关键的作用。

一、我国建筑学美术课教学的现状

(一)建筑学学生实际情况的现状

我国建筑学院属于理科,多是理性思维多于感性思维;加之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缺失,建筑系学生的美术基础薄弱,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就直接来学校继续深造,影响了建筑学专业的学习进程。

(二)建筑学美术课教学内容的现状

针对以上情况,我国建筑学的美术课教学大多停留在技法性训练的层面上,这种20世纪80年代的教学模式,以纯绘画的造型方法与训练为主要的教学内容,重视机械性的模仿和重复,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基础绘画能力,但却忽略了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顾此失彼,避重就轻,不能满足建筑学人才培养的需求,更不能适应当下国际建筑风尚的趋势。欠缺审美能力培养的美术教学是不全面的,更是不能提高学生创造力和鉴赏力的教学,亟待改革。

二、建筑学美术课程审美能力的构建与培养

(一)我国建筑学美术课教学目标的设置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必须要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核心,处理好基础教学与艺术素养、技巧教学与审美、格调、趣味等的关系,这有这样才能将美术教学与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有机的结合。

对于初入学的大一建筑系学生,美术基础确实不好,那么基础教学是非常必要的。美术的基础教学包括素描、图形、色彩等的基础技巧教学,但又不同于美术学院的教学,如在图形教学中,应该侧重图形思考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观察图形的排列、形状、聚散等,善于发现众多线条或形状中的独特气韵结构主线,多向学生展现物象的层次关系、明暗变化等。而艺术素养的提高则需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特别是从经过大一的基础训练后的大二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对艺术品的鉴别能力,还包括对艺术规律的理解,掌握建筑设计需要遵循的规律如视知觉规律、形态色彩的组合规律、形式美规律等。前期的美术课教学目标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能为接下来的学习和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审美能力和素养至关重要。

(二)明确学习目的,技巧训练与审美提高相辅相成

在美术教学中要帮学生首先明确学习目的,即学生未来不是画家而是建筑家,学生的美术学习要结合审美能力的提高,建立一套符合规律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观察方法,并要学生将其运用到建筑的其他课程和建筑设计中去。

因为课时的关系,教学中不能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基础训练,这就要求学生要在课下多练习,特别是在建筑速写方面,多找感觉,与将来建筑设计的草图设计有很大的关联,这也不是计算机可以达到的速度和感觉。

观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建筑系的学生的观察能力除了眼睛外,更需要靠“心”做出判断,涉及到空间思维、重构思维、替换思维等,目标是获得新的视觉符号或个性表达等。

(三)选修课程与图片展览等手段的辅助教学

建筑学需要与市场的需求保持一致,因此适时了解流行文化和流行趋势非常必要,将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的统一就是选修课和课外活动举办的目的。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等素养效果非常明显。

艺术史、艺术理论等课程的选修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学生对艺术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有助于学生对包括古典、现代、形象、抽象艺术品的鉴别和欣赏。特别是艺术史20世纪后的现代西方艺术,在色彩、形状、组合上更具个性化的表达正是建筑系学生应该学习和具备的。独特的欣赏角度和个性的创造能力正是将审美能力外化的表现。

图片展览包括美术展览业和建筑专业设计展览。前者是很多美术大师的专业作品,其实不少建筑师本身就是画家,他们的作品造型准确独特、彩色鲜明,是高水平的美术作品,在鉴赏中可以直接把课堂的理论与眼前的实际联系起来,从而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直接的效果。美术鉴赏的高低与日后设计水平直接相关,因此美术的审美能力至关重要。而建筑专业设计展览则是建筑系的成熟作品,里面包括美术功底的展示和独特创造性的表达,可以带给低年级学生很强的冲击力,要远远胜于课堂的说教,触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明确学习的目的和目标,事半功倍。

(四)调整课程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我评估的能力

改变过去只由老实讲、学生来听的美术教育模式,多增加师生间、学生间的良流和沟通,便与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目标则是最好的激励。有了课程模式的调整,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加强,积极发言,主动提问,便于老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和掌握,便于教学进度的把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自信心。

有了对自我的正确定位和对他人优势的认识,自然学习会动力倍增,课堂的氛围和学习的劲头都会增强。这是构建和培养审美能力的大环境,不能忽视,因为只有民主、自由的教学环境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结语

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没有刻苦的精神和极高的悟性很难达到一定的高度。在学生图形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认识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其艺术素养,构建和培养其审美能力;教学中从兴趣出发,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将其科学搭配,为我国建筑学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中义,许江.从素描走向设计[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2]孟梅林.植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高等设计教学[M].文艺研究,2007,10.

[3]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4]钟启泉.美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2002.

建筑艺术鉴赏论文第4篇

1 讨论式教学对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积极作用

(1)改变了传统的单向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立足点就是要寻求在考试制度下的素质教育化,即在符合社会和人类发展需要的前提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教学目的为根本,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注重引导学生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双向式教学模式,鼓励师生、生生间对预先设计的特定问题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生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无疑,它是一种典型的智能化、素质化教学方法。

(2)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如实表达个性化思维结果。讨论式教学中预先设计的特定问题往往都是主观题,没有固定答案,这就使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并发挥个性化思维,对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针对各自不同的答案,学生可以大胆说出自己的理由和依据与其他师生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展,也给学生带来了自信,从而提高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3)讨论式教学为师生、生生间交流创造了一个信息互动的平台。通过对自己的见解的阐述,意见不同的师生会继续对自己的见解和所遵循的依据进行阐述,通过讨论、辩论等环节,不同的信息相互启发和影响,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信息重新组合,在这个基础上,很可能更新的想法会被提出,然后再进行讨论、交流,使问题的答案质量进一步提升。这样一个交流的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使他们有兴趣不断深入探讨,从而带动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 讨论式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当下美术教学的重点应是改进和完善教育模式和教育评价制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契机。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引入讨论式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活跃教学氛围、加强师生合作、促进信息交流、鼓励独立感知,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作水平。下面,以美术鉴赏课为例,浅谈一下讨论式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要点:

(1)课前教师精心预设和学生充分预习是讨论式教学的基础。讨论式教学最重要的两个参与方是教师和学生,要想使讨论式教学真正起到活跃教学氛围、加强师生合作、促进信息交流、鼓励独立感知的目的,就应做好最基础的工作,即课前教师精心预设和学生充分预习。1)课前教师精心备课和精心预设。对于美术鉴赏课的教师,在具备扎实的美术基本功和美术史知识之外,还要有自己对美术作品独到的观点和看法,更重要的还要有长期的美学创作实践。因为美术是人类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造型艺术中的具体体现,不论是观赏性艺术还是实用性艺术,都是艺术家关爱自然、体验生活、融会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后,在作品中个性的展现。所以,教师的这些实践经验积累和观点总结都是学生无法从书本中找到但又是对教学非常有益的。课堂中将要讨论的问题必须适合学生的年龄、心理,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智慧碰撞的拐点,才能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灵活主动性,调动起学生的审美趣味。同时,预设的选题要求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审美水平的提高。2)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学生只有充分的预习,才能保证在讨论时做到有理有据、条理清晰、有的放矢。例如,在课前提前告诉学生课堂上要讲的内容关键词、教材章节等,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资料,主动学习,并将自己搜集到的知识拿到课堂与大家一起分享。

建筑艺术鉴赏论文第5篇

A.艺术的存在方式 B.艺术意象的生成规律 C.审美经验的发生规律 D.艺术创造主体的活动规律

6.2.艺术的本质体现于___中。(C)

A.图式化结构 B.接受者的心理建构 C.意象世界 D.创造主体的创造活动中

6.3.艺术存在于由三个环节组成的动态流程之中,这其中哪一个环节是首要的一环?(A)

A.艺术创造过程 B.艺术品中 C.艺术接受过程 D.艺术传播过程

6.4.在现代阐释学看来,艺术的本质体现于人类——中。(D)

A.集体无意识 B.普遍的互相联系 C.存在的实在性和荒谬性 D.无限延伸的审美经验

6.5.艺术创造的核心是(D)

A.创作冲动 B.主体的灵感 C.艺术操作 D.意象生成

6.6.在意象的孕育这一过程之中,主客体的相遇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C)

A.不期而至的惊讶 B.理念与表象的交流 C.因感动、感应而引起的内在情感激荡 D.完全的精神升华

6.7.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的表达。(C)

A.精神层面 B.初步 C.物态化和物化 D.形而上

6.8.在现代美学看来,艺术天才是一的。(B)

A.实质上不存在 B.客观存在 C.人们心里的主观存在 D.完全不存在

6.9.艺术想象力不仅仅是唤醒和引发丰富的形象、感受,更为重要的是(D)

A.把想象变成物态化的存在 B.突破客观的规律 C.把想象与回忆结合起来 D.将其融会和整合

6.10.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中论述了诗人的迷狂状态(灵感)。(D)

A.《法律篇》 B.《克力同篇》 C.《巴门尼德篇》 D.《伊安篇》

6.11.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A)

A.艺术的形式 B.艺术品的不确定部分 C.用以填补艺术品空白的依据 D.败笔

6.12.黑格尔将艺术分为三类,而这一分类的出发点是(C)

A.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B.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 C.美的理念的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D.审美特性的差异

6.13.把美看作“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是(A)

A.黑格尔 B.布托 C.刘勰 D.柏拉图

6.14.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这一指导分类标准的依据,属于(A)

A.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B.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 C.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 D.艺术作品与创造主体之间的关系

6.15.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划分标准是(C)

A.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B.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 C.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 D.艺术作品与创造主体之间的关系

6.16.艺术的特点为只能够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瞬间进行表现。(B)

A.绘画 B.雕塑 C.建筑 D.戏剧

6.17.最为纯粹的时间艺术是(C)

A.建筑 B.绘画 C.音乐 D.戏剧

6.18.与情感活动联系得最为紧密,也动态色彩的艺术是(C)

A.建筑 B.绘画 C.音乐 D.戏剧

6.19.你认为下列哪一种艺术综合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共同特征?(D)

A.建筑 B.绘画 C.音乐 D.戏剧;

6.20.艺术接受的核心是(D)

A.接受主体的参与 B.艺术品的中介作用 C.鉴赏 D.意象的重建

6.21.波兰哲学家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的特殊结构在于它的结构框架。(C)

A.格式塔 B.矛盾性 C.图式化 D.多义性

6.22.从整体上来看,艺术的接受是一个——的过程。(B)

A.飞跃 B.阶段性 C.不可控 D.有计划的

6.23.所谓“艺术接受的阶段性变化”指的是接受者随着对艺术品的的深入发掘而导致的主体感受的变化。(B)

A.结构 B.符号与意义的关系 C.空白与不确定处 D.意象的组织

6.24.在审美鉴赏中“悟”的阶段,形式符号最终被——了。(D)

A.抛弃 B.凝固 C.扬弃 D.克服

建筑艺术鉴赏论文第6篇

关键词:成才;内容;情境;鉴赏;创造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船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课程在素质教育的过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小学美术欣赏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审美情趣,鉴赏能力,激励创造,陶冶情操,对小学生的全部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内容精心选择,渗透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培养人文精神。课堂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应该以课堂为教学着力点,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人文精神。小学美术教材是我们的编者精挑细选的,教材中无处不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彩。例如,教材中涉及到的古建筑和现代建筑章节我们可以选取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教师可以介绍该建筑物的产生、历史渊源以及价值,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教授传统手工艺品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参观当地传统手工艺品生产基地,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不仅有利于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一步激励了学生们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包含了许多的人文精神,我们教师要立足课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找准突破口,有力加强人文文化的渗透,陶冶孩子们高尚情操,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教学情境,内化情感体验

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下面四个阶段:视觉感受、意象感知、审美心理及心境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受到环境的感染,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艺术熏陶,从而不断内化自己的情感体验。例如,我们在欣赏中国画时,事先在教室内营造氛围,教室内悬挂多幅中国画作品,让学生身临其境。教学过程中,教室可以借助多媒体出示古代和现代大家的中国画作品,学生在欣赏过程可以播发古典音乐,进一步启发学生的认知。教师选择时机讲述作品的内容,由此不断内化学生心中的情感体验。

三、亲身实践,培养鉴赏能力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美术鉴赏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教师能够带动学生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感知和情感体验,主动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例如,教学“各式各样的椅子”,教师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收集相关椅子的图片。在教学的过程,让学生们交流各种椅子图片,教师进行相关地引导,组织学生交流,分组讨论,探究各种椅子的功能和设计特点,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探究,深入地了解各种椅子的艺术特点,全面地掌握各种椅子的艺术特点。通过这样的过程,把原本简单的课堂讲解变成活动课堂,不断培养了孩子们的自主探究能力,艺术鉴赏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培养和提高。

又如教授“你会设计邮票吗?”一课,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邮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请各位同学将自己收集到的邮票,通过液晶展示台展示,组织学生欣赏。让学生充分感知邮票的艺术魅力所在。同时组织学生探究该邮票的设计内容,特点以及艺术价值,全面了解邮票的艺术特点,达到取长补短,教学相长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以往教学的固有模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创造能力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适时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了过去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们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获得了更强的感官效果。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园林”这课,教师事前收集中国园林的精美图片,并制作成PPT,在教学的过程中演示相关PPT。学生们一下就被那些精美的园林图片所吸引,仿佛身临其境,拉近了空间距离,学生兴趣盎然。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绿树红花,不断给学生带来视觉审美体验,激发了学生感知美,创造美的美好情感。

建筑艺术鉴赏论文第7篇

从高中美术鉴赏角度分析: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高于现实。美术作品的出现与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经历、人生观、世界观以及艺术家所处时代的历史因素、社会背景等都密不可分。每一幅经典作品都像艺术家的细胞一样,一直在流动着,在活跃着。对高中美术课本的学习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理论联系实践,美术兴趣小组的开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马克思曾说过“如果愿意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说明了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自身素养综合体现的一种表现方式,同时也深刻说明掌握美术知识的本质性作用。用较为简单的语言来描述美术鉴赏过程,就是利用人们的视觉感知、视觉经历及所看过的相关美术作品的理论知识,进而对美术作品进行联想、分析、对比、描述、判断、评价等的一种综合审美过程。那么,每一幅经典的大师作品都有它固有的形象性和具体性的基本特征存在。

对高中美术经典作品的鉴赏,需要有一定的美术理论作为好的铺垫。比如,美术作品按照“空间艺术”的范畴,可以将其分为六大类,分别是绘画(国画、油画、版画、水粉画、水彩画、壁画、装饰画等)、雕塑(石雕、泥雕等)、建筑(公共建筑、园林建筑等)、设计(服装设计、电脑设计、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家居设计等)、书法(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以及摄影(人物摄影、静物摄影、风景摄影、动物摄影等)。按照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表达划分,可以将美术作品分为:客观世界真实表达的具象艺术、客观世界主观表达的意象艺术以及排斥说明性、文学性、象征性等,仅将造型、色彩在画面进行综合表现的抽象艺术。

学习高中美术鉴赏知识可以让学生对古今中外诸多大师的经典作品进行简单而又正确的鉴赏,在了解一定的美术鉴赏知识以后,美术的实践性过程就变得更加重要。鉴赏大师经典的美术作品不再是虚有其表,更有扎实的实践过程作为最好的铺垫。

2 高中美术兴趣小组开设的重要性

高中美术兴趣小组是美术教学课堂的延续,它更多的是具有美术教育功能。美术教育是社会文化重要活动之一,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完善人格,以便更好地张扬个性;可以陶冶性情,以便更好地培养高尚情操。美术可以延续各种文化,可以传播各种思想,可以表达艺术家的多种内心情感。

美术两字拆分为“美”和“术”,“美”是鉴赏过程,“术”是作画过程。也就是说“美术”一词里,已经包括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所以,美术的学习,不仅仅是课堂上的详细讲解,还有更为重要的实践性,因此,美术兴趣小组的开设对高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综合能力等方面来讲都显得非常重要。

第一,从学校角度分析美术兴趣小组的重要性。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综合性能力的集中体现不仅仅是学生个人能力的体现,也不单是老师群体的体现,不是学生群体的集中表现,是学校全体师生综合性能力的一种完整体现。学科的完善性可以进一步推动学校的不断向前,是学生奋发向上的好目标。美术课程是一门大课程,不仅学生要学习,老师也要学习,各阶层实践者更应学习美术的各种常识以及美术带给我们的方方面面。如果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每一种伫立在这片土地上的事物都是美术作品,所以,美术兴趣小组的开放可以进一步开发和挖掘老师与学生的智力,拓阔视野、提高自主,推陈出、完善学校。

第二,从学校老师的角度分析其重要性。“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在学校里师生关系就是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亲密无间、完美配合、心心相印。老师的综合能力,自身修养也带动着学生的奋斗方向,更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所以老师的形象关系着学生的表率作用,老师的综合素养的高低也无意间被懵懂的孩子们学习着,以此,老师要做一个综合素养高,知识面广,视野开阔的好榜样,也就是从各个方面都要不断学习、创新,才能更好地教育好我们伟大祖国的花朵。可是现实的很多老师无论从素养、知识面,以及长远眼光上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优秀,每一届学生的成长过程告诉我们:我们的思想要向前,我们的眼光要放远,我们的项目要自己去完善;我们的知识要进一步拓阔,老师的综合性能力要稳稳向前。譬如,从美术课程上来讲,很多老师会认为那就是一门副科而已,上课也是乱七八招,为什么有这样很自然的想法,这是因为很多老师根本就不了解美术,不知道怎样去鉴赏各种美术作品,更不会发现我们现实生活里的“艺术美”与“形式美”的存在性。至此,学习美术相关知识可以提高老师们对经典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可以了解自己的不足,还能促进老师各方面的学习智力开发,更好地为学生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学生树立优秀榜样等。

第三,从学校学生的角度分析其重要性。学生是学校初升的阳光,学生是学校今天的成长;学生是学校的希望,更是祖国的花朵,学生的智慧与眼界更是社会的渴望。作为学生,应该全面发展自己,有吃苦耐劳、思想健康、积极向上、奋发前行、勇敢善良、尊师重教、自主创新等的精神。

美术兴趣小组的开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完善学生的智力;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可以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更好的性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习美术涉及美术鉴赏,有了好的美术鉴赏,才能更好的提高实践能力,相反,美术实践能力的提高也要更多相关美术知识以及其他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完美结合,长时间将理论与实践加阅历相结合,美术鉴赏能力将得到更大的提高,自身素养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例如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方面,“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是我国着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对任何想取得更多成就的年轻人的一句经验之言。要想有所收获,首先树立勇于吃苦、不怕困难的精神,在美术兴趣小组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强调学生要深入生活,勤于思考,多画、多记、多观察,在头脑中不断积累绘画素材。时时提醒学生,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树立远大理想。

建筑艺术鉴赏论文第8篇

【关键词】PPT 美术教学 辅助

PPT,即Powerpoint的简称。相较于其它课件,它具有易编辑、易操作、易调整和易修改等许多优点,所以也是我在日常教学中最常用的多媒体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在适当的教学环节上使用PPT课件,发挥其高效的辅助作用,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鲜活、灵动,教学过程更加流畅,为教学锦上添花。

1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美术教学过程中为了营造良好的教学范围完成教学目标,经常采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开展教学。用音乐来创设情境。音乐是人类的灵魂,使人大脑皮层松弛,产生舒适的愉悦的情感,激发人的想象力。如在讲授《走进意象艺术》时,可以先播放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使学生产生恬静、悠远和宁和的感受,激发学生产生对月夜的丰富想象,营造出静谧的富有想象力的教学气氛。学生聆听、感受、体验、总结,在音乐的辅助下很容易的体会到绘画语言所表达的――运动、变化、跳跃、华丽。从而导出课题:“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

这样不仅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到艺术的赏析中,互为促进,加深对艺术的感受,而且将音乐与美术有机的融合,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艺术语言的细腻与美妙。这个环节ppt课件的应用,不仅整合了学科资源,而且实现了知识的牵引,课题的揭示,从音乐到图画,从听觉到视觉,从体验到认知,ppt课件在这里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与融合的作用。

2 图片、文本演示,弥补讲授不足

学科特点决定了美术课堂教学的形象性与直观性,往往一张图片胜于喋喋不休的赘述。PPT课件的优点之一就是静态图片和文本的演示功能。

2.1构图分析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其中外国绘画部分占很大比例,对经典画作构图的分析是了解艺术流派艺术风格的关键组成部分。单纯的依靠“讲授法”实现对构图透彻的分析理解显然是力不从心。《雅典学院》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件重要的作品,画面的构图体现了具有典范意义的多样统一的原则。“多样统一”是如何呈现的?作品图片呈现其“多样统一”的构图特点:(1)是谁处在矩形画面的中心(矩形对角线的焦点位置),突出其中心地位?(2)由宏伟壮观的建筑空间建立起来的透视关系。(3)画面空间按焦点透视法(近大远小的视觉规律)展开,使画面具有很强的纵深感。利用PPT课件先播放一张未经编辑处理的《雅典学院》图片,学生观察、分析,教师点拨、提示,讲授探讨构图形式的一些基本方法。之后,再出示编辑制作好的《雅典学院》图片,展示“多样统一”的构图特点。形象、直观的图片,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加深体验感知,掌握构图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分析作品,理解作品。

2.2文本演示

板书是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好的板书简洁明了,具有纲领作用。学生通过板书可以直观把握教学重点,理清知识体系。同时,板书也是一位美术教师业务能力与知识水平的体现,即便是有了PPT课件,也不能冲淡板书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关键在于协调好板书与PPT课件文本演示之间的关系,既发挥板书提纲契领的作用,也发挥好PPT课件的辅助作用。

《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一课在教学设计中以哥特式教堂建筑作为教学重点,其中课题导入部分是以中西方古典建筑的对比作为切入点展开的。板书:中西方古典建筑对比,下分三点,(1)材质语言;(2)空间格局;(3)功能作用。用PPT课件播放两张图片:一张是北京紫禁城(中国古典建筑代表),一张是哥特式教堂建筑(西方古典建筑代表)。学生观察图片,感受体验,从两种建筑的材质语言、空间格局和功能作用三个方面讨论分析,学生之间互动研究,总结表述。再利用用PPT课件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

(1)材质语言:东方木头为构架,中国木制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斗拱。所谓斗拱,托起屋檐的交叠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形成飞檐,使建筑格局平面铺开变成现实;西方石头为主体,纵向发展具有与天堂无限接近的宗教情感,“基本词汇”是柱子。

(2)空间格局:中国建筑是封闭群体,平面铺开的 “四合院”模式。体现 “集体”的美;西方建筑是开放单体,向高空发展,垂直叠加,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

(3)功能特点:紫禁城是皇帝处理政务与起居的地方,是儒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化思想的体现;教堂建筑是基督教徒进行宗教活动的地方,体现着宗教神秘主义情绪。

在此教学环节上,在有限时间内单纯依靠板书书写来完成是很难做到的。PPT课件大容量的文本演示恰恰弥补了板书书写的不足,使教学过程自然流畅,效果良好。板书是骨架,PPT课件是血肉,二者相辅相成,骨架坚实,血肉丰满。

3 切入视频,画龙点睛

对PPT课件视频资料的使用,用在关键的教学环节上,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一课的教学设计,重点研究的中国古代绘画“借物寄情”的审美追求。对写意人物、山水、花鸟做适当的技法介绍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像“用笔”(顿、挫、勾、擦、点、染;中锋、侧锋、笔断意连等技法),“用墨”(焦、浓、重、淡、清,破墨破色等技法),用色(浓淡渐变)。这些技法仅仅靠讲,不但枯燥乏味,而且学生也很难理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用PPT课件插入视频文件,在课堂上的相应环节播放。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相当于一对一地讲解示范。上述的“用笔”“用墨”“用色”的相关技法问题迎刃而解,形象、直观。这不仅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使得教学手段多样化,增加了美术课堂教学的厚度。这样,一个教学中的“麻烦”由于ppt课件的恰当运用,摇身一变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亮点,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但是以笔者的教学经验而论,PPT课件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并不是用得越多越好,有时多用滥用不但无利反而有害,影响教学效果。切不可把视频资料的使用“扩大化”,把教学过程变成视频资料欣赏。以上是我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使用PPT课件教学的点滴体会。美术教学要想取得高效高质的教学效果,教师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智慧是至关重要的。应用PPT课件进行美术教学,在实践中要勤于反思,不断调整,逐步完善,只有这样才可能高效的发挥PPT课件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教育》国家教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