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语文味教学法论文

语文味教学法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2 15:01:54

语文味教学法论文

语文味教学法论文第1篇

一、趣味教学法的概念及作用

对于趣味教学法来讲,其是教师及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所进行的各项活动,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期间,学生们的阅读水平无法获得提高的主要因素在于以下两方面内容:其一,教职人员所应用的教学措施陈旧,很难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其二,学生们自身缺少阅读积极性,甚至对语文阅读学习产生抵触、厌烦的心理。趣味教学法同以往阅读教学存在较大的差异,其通过一些趣味形式的、先进的教学措施,可以极大程度激发学生们对阅读的喜爱,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运用讲故事的方法开展阅读教学,学生们就可以融入到故事内容中,从而深入理解阅读材料,提供阅读质量。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期间应用趣味教学法的措施

(一)精心规划课文的导入语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存在很多词语优美的文章,学生们在阅读期间能够获取美的感悟。所以,教师应善于应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阅读教育。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合理设定课程导入语,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或者演唱歌曲等方法为学生导入课程。

例如:教师在讲解“升国旗”课程时,就可以让学生起立、演唱国歌,让学生们感受升国旗时的庄重,从而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再例如:教师在讲解“乌鸦喝水”课程前,就可以为学生们先简要介绍伊索寓言,并分享几则伊索寓言中的小故事,如:农夫与蛇、狐狸和山羊等。此种教学方法能力极大程度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应善于利用提问的方法调动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期间,教师应尽量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自身发挥引导、启发的作用。采用提问的方法能够锻炼学生们的思维,并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例如:教师在讲解“司马光”课程时,就可以为学生设定一些小问题:你了解的复姓都有哪些?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掉入水缸中的?如果司马光没有及时将水缸砸破,小朋友会怎样?如果你碰到了司马光的事情,你会怎样做等,然后将学生们划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小组谈论,之后选出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补充。教师在学生们发言期间应多应用鼓励、表扬的话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同时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以后成长奠定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为学生设定问题时,应注意提问的形式及方法,假如完全按照教材上的问题直接提出,则很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无法激发学习积极性。可以适当变化一些提问的形式及内容,并且针对性的设定一些问题,尽量与学生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调动学生们的阅读积极性,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及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利用游戏的方法开展阅读教学

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普遍喜爱玩耍。那么,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这一特点,应用游戏方法开展趣味教学,培养学生们的阅读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教师在讲解“狐狸和乌鸦”课程时,就可以为学生设定一个角色扮演的小游戏,让学生们实现制作一些狐狸、乌鸦或者其他小动物的面具,然后将课文改变成小话剧,并且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将一些其他的小动物融入话剧内。此种方法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另外,教师还可以定期进行一些讲故事比赛、阅读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们的竞争观念,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四)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阅读教学

伴随着目前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并发挥了十分显著的作用。因为处在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较小,生活阅历较少,所以课本中提到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这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庐山的云雾”课程时,就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庐山景观的图片,放映一些关于庐山的视频,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为后续阅读教学奠定基础。另外,教师还可以在一些课余时间为学生放映关于语文的动画、影像资料等,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储备,增长学生们的见识,帮助学生更好成长。

语文味教学法论文第2篇

关键词: 英语语言学 趣味性 缺失原因 教学设想

一、引言

语言学导论是本科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知识必修课程,通常在大三年级开设。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年),该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研究的丰富成果,提高其对语言的社会、人文、经济、科技,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语言意识,发展理性思维,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1]。其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该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遭遇了尴尬:教者乏味、学者无趣。根据我对乐山师范学院2008级英语本科100名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46%的学生在上这门课程时感觉很无聊,12%的学生则感到心情郁闷,其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同时,近年考研持续升温,报考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无论是哪个方向,初试大都要考语言学的内容,而这成了多数考生复习备考的障碍。因此,从学生的视角而言,改变语言学的教学现状,增强语言学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增强英语语言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将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二、趣味性研究的价值

我在万方数据库中以“英语语言学教学”为主题词,对自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颁布以来的近十年的语言学教学研究的期刊论文进行了调查,发现研究者无一例外的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在探讨语言学的教学,虽然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趣味性的问题,但并非关注的重点。

潘之欣指出英语语言学教学依旧停留在语言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理论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体会不到该课程学习的乐趣和用处,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2]。熊学亮也指出“语言学总是使人打不起精神来,原因无非是抽象和缺乏诱人的情节”[3]。鞠玉梅认为在语言学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语言学课程有趣、有用,他们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和激情[4]。教高[2007]1号文件也明确提出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意义。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正是当前语言学这类理论知识课程教学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三、趣味性教学缺失的原因

1.学生的困惑与茫然。

立足于语言学教学枯燥、缺乏趣味性的现状,对学生而言,其理解能力有限,对于英语语言学这样一门难度较大、理论性较强的专业知识课程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和抵触情绪,挫伤了学生对趣味性活动开展的兴趣。有69%的学生就表示不愿参加有关趣味性教学的任何活动。其次,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较弱,僵化地获取知识,无法对知识进行很好地吸收利用,因此制约了趣味性实施的效率和质量。与此同时,学生对语言学的学习目的茫然,大部分学生忙于死记硬背单词、术语和定义,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最终也没有明白语言学学习目的所在,从而扼杀了趣味性教学的实际价值。学生自身的情感和态度无法得到很好的关注,趣味性教学存在片面性。

2.教师的自我中心主义。

虽然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启动了“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但教师的思想观念并未真正转变,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讲座式教学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语言学教学无疑成了教师死板地给对学生灌输语言学术语的过程,学生丧失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平等交流的机会,其能力的培养自然无从谈起。理论知识是研究人员和学者研究的成果和理论,包括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关于人类发展的知识、指导课堂组织的理论知识、教学法知识、评价理论知识、社会文化知识,等等。理论知识为教师的实践提供指导。然而,教师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提高,而忽视教育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往往思考的是教什么,而不是怎么教的问题,忽视了兴趣的培养和学生的可接受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只传递语言学知识,却没有注意学生的接受情况,没有与学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5]。整个授课过程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果差自然在所难免。

语言学是一门思辨学科,具有相当程度的抽象性,因为是英语专业,教师通常都采用全英文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从而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进而丧失了对该课程的兴趣。这就使得语言学的趣味性教学在全英文的教学环境下很难有效地开展。熊学亮也指出,无论其对象是英语专业学生还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相关的书用中文写较好,相关的课用中文讲较妥。这样可以减少学生或读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在语言转码上精力的追加投入,从而扩大读者面和听众面,因为语言学毕竟不是讲故事,初学语言学的人想要弄懂基本概念,必须重复学习和不断思考,此时再把英语当成信息的载体,中国学生的负担就会加重,学习的效果就会减弱[3]。

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教法方法缺乏多样性,也难以激发学习语言学的兴趣。而由于学校的资源有限,硬件设施不够,语言学教学大都没有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根据我的调查问卷,50%的学生表示自己的语言学老师从不使用多媒体教学,25%的学生表示很少使用,只有16%的学生说是经常使用多媒体的。而在传统教室上课,教师缺乏相应的配套资源,如图片、声音、教具,等等。这样,由于教师的教学辅助手段运用不全或运用不到位,导致语言学的课堂的趣味性大打折扣。与此同时,调查中大部分的语言学授课教师都是年轻老师,缺乏经验,他们的语言学课堂大多都是照本宣读,缺乏创新和趣味性。

3.教学资源单一。

高校教材更新缓慢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对于理论课程的教材更是如此。现阶段高校多选择胡壮麟主编的《语言学教程》或戴炜栋、何兆熊主编的《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为英语专业语言学的教材。这两本教材内容详实,知识全面,但是难度较大,不易于理解。袁秀凤曾指出“该书很大程度上是一本专著而非教科书,有些章节在难度上也把握不到位”[6]。在本次问卷调查中,50%的学生认为所用的教材枯燥,37%的学生认为该教材一般,只有8%的学生感到这教材是有趣的。由此可以看出,当前的教材并非令学生满意。此外,当前的教材都是用英文撰写,专业术语过多,有些甚至无法在词典中查到。而且,教材编撰并非是基于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难以激发阅读的兴趣。

很多教师在进行语言学教学时,仅仅立足于语言学的教材本身,往往不厌其烦地把一个个复杂的语言知识点清楚明了地讲解给学生,却很难得到预期的回报,除了有考研意向的学生会认真的听课做笔记,其他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听之任之,并未真正理解吸收知识。这就是教师们没有从广义上去把握教学资源。他们把教学资源定位在教材和仅有的、常见的教学媒体上,而忽视了生活中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忽视了趣味性与实用性的结合。

四、趣味性教学的设想

1.转变观念,“趣”在新理念的运用。

现代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本”是时展所赋予的要求[7]。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就是要把“以学生为本”落到教学的实处,从人的发展和大纲目标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转变师生角色,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培养合作与探究的精神,从而激发学习的动力。转变理念并非简单地意味着脱离粉笔和课本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如果不真正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大量的图片文字演示并不会减弱语言学本身的枯燥性与抽象性,相反课件频繁点击必然加快课堂节奏,进而模糊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认识与理解,缺少师生互动的课件只不过是纸制课本的电子版本的演示而已,那又是另一种乏味[8]。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增强专业知识,丰富百科知识,才能将一个个的语言学术语讲得绘声绘色、深入浅出,从而降低英语语言学课堂教学的枯燥性,为提升其趣味性和吸引力提供可能。例如,对抽象概念的讲解,除了列举事例,教师还可采用类比和对比方法,使之形象具体,饶有趣味,这样教学效果可能更佳。应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对在实施趣味性教学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加以思考,不断总结,提炼出好的方法,加以完善和推广,让语言学充满诱人的香味。此外,转变观念还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考试分数上面,而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个人素质、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评定,促进教学趣味性向多元化、高层次发展。

2.关注学生,“趣”在过程。

实行趣味性教学,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意识、鼓励合作与交流,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引导他们通过课堂辩论、演讲、表演、竞赛、课程设计及现场讲解等诸多形式把学习的注意力放在过程之中,而非一个个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之上。本次调查结果也表明,65%的学生认同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趣味性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为教学趣味性的增强奠定基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性和发展性,提升教学趣味的全面性。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语言的习得。”因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将表现欲的满足转化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十分必要。多给予学生鼓励性和激励性的评价,深化师生感情,树立学生的信心,加强培养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在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的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去扩展利用课外时间。朱瑶瑶认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出语言学课外读书目录,引导学生课外学习、读书、查阅资料和开展科学研究”[9]。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将语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而不只是死记硬背。比如,要引导学生了解学习语言学的目的和价值,将语音学与正确掌握发音结合起来,将语义学与词义理解、搭配结合起来;将语用学与提高交际能力和水平结合起来,让他们感受到语言学的趣味性和学习的意义。

3.改进教法,“趣”在参与。

《大纲》指出,在教学中要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同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1]。教法新颖多样,自然具有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就能化枯燥为有趣。语言学教学也应该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单一的讲解,可开展课堂活动,像演讲、报告、讨论、专题研究等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结合图片、声音、视频、文字等,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当中去,才能积极地学到知识。

比如,教师可以以设置任务或布置作业的方式,由学生选择并阐述、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通过书面形式、口头陈述、PPT课件展示或在全班开展交流讨论等形式进行呈现。在收集整理资料、开展调查活动、撰写报告及论文的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资源,既锻炼了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这门课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同时,进行语码转换也是必要的,一味的全英文教学必然加重解码的难度,增加教学的枯燥性,降低其趣味性[10]。在语言学教学中,英语语言学教师充分利用英汉语之间,甚至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转换,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注意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学习效果就会慢慢地改善。

4.丰富教材,“趣”在资源。

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所以编写一本注重基础性、适用性、详略得当,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索激情的语言学教材尤为重要。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在保持语言学学科本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充分考虑高师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知识水平,将教学内容集中在那些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一些语言学基础知识上,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11]。只有学生看懂了,他们才能参与,才会探索。同时,所编写的教材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不同类别的英语专业学生要用不同的教材。比如说,高师英语教材的设计就不能等同于一般类别,在编写教材时要注意师范生的特殊需求。此外,教师要多收集素材,丰富教学资源。例如,短小精湛的文章、语段、电影对白,以及谚语、警句、广告用语、新闻用语、公示语、路牌等社会用语,都能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如讨论明喻、暗喻、隐喻、双关等修辞手法时,可以用我们熟悉的广告语来替代书本上令人眼花缭乱的例子,它们比书上的例子生动得多,有趣得多。教师如果将这些丰富的“教材”在课堂上加以巧妙地运用,那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将不再是一件难事。

五、结语

趣味性教学不是教学的根本,而是增强学习动力和效果的手段,探索语言学的趣味性教学,就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旨归,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才能有效地改变当前语言学教学枯燥乏味的现状,改善学习效果。教师应将趣味性融入到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中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言学的兴趣和激情。有了兴趣和激情,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也才能逐步增强,真正实现语言学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语言意识,发展学生理性思维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3.

[2]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1):53-54.

[3]熊学亮.本科生语言学教学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5):18-19.

[4]鞠玉梅.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的思考关[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8):31-33.

[5]张廷.谈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128-129.

[6]袁秀凤.探索趣味性英语语言学课堂教学模式[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12-29:62-65.

[7]沈建民,谢利民.以学生为本:现代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22:48.

[8]唐艺菲.英语语言学课程的互动式多媒体教学[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2):87-89.

[9]朱瑶瑶.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问题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2001,(4):216.

语文味教学法论文第3篇

程先生说:“语文味的最高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久而久之,学生身上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即文化味,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健全人格层次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具有了获取人生幸福生活的能力和素养。”从这段论述我们不难看出,它切中了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人文性目标,“语文味”理论强调的是,由于目标和内容的不同,阅读教学的方法也有明显的区别。

在阅读教学中有三种完全不同的深层结构:一是模仿结构,它强调文学作品的细节,因为它更多地以知识为依据,注重作品、作家、文学理论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分析结构,它强调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和反应的技能;三是衍生结构,它强调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衍生结构常常采取无固定结构的探究形式,注重学生对作品的体验。但探究本身没有预定的结果,因为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比引导学生达到教师确定的目的更有价值。

所以,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反对语文异化,促进语文本色的回归——品“语文味”不失为一途。

第一是“语文味”。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语文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怎么学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第二是“人情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得有“人情味”。这里的“人情味”有三层意思: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课能称为好课吗?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导向,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求、赏识其个性、激发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第三是“书卷味”。一堂好的语文课,最好还能有点“书卷味”。当然,这是我的一种个人偏好,或者说是我的一种风格追求。有的语文课,初看时满目繁花、流光溢彩,但细细体会却味同嚼蜡,整个感觉就是缺乏内涵、缺乏品位。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含蓄、纯正;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总之,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是大有嚼头的语文课。评课就是嚼课,好课必能嚼出好味。

语文味教学法论文第4篇

何泗忠

语文味教学法,是本世纪初诞生在深圳这片热土上的一种有深广影响的语文教学法。它有如下特点:重“表现”,求“有我”;重“抒情”,求“审美”;重“写意”,求“意境”;重“功底”,求“积淀”;重“生成”,求“灵动”;重“生命”,求“立人”。六个特点贯穿于“一语三文”教学模式:“语言的品味”“文章的赏味”“文学的意味”“文化的体味”之中。这种“有温度”的表现性教学法,尤其适合重灵性、重抒情的诗歌体裁教学。现结合程少堂老师初中诗歌教学代表课案例,谈谈语文味教学法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一、诗歌教学中的语言品味

我们鉴赏一首诗,首先接触到的是语言。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中,“语言是其中的基点和中心点”。典型的语文味教学法第一个步骤就是语言的品味。诗歌,作为语言的最高级形式,是对美的一种极致追求,自然更加强调语言的品味。语文味教学法对诗歌语言的品味通常采用如下方法:

1.通过朗读品味诗歌语言

程少堂老师说:“对课文中一些优美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要特别注重朗读,通过朗读、背诵,让学生积累语感。读是语文教学法的根本,也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法。”在诗歌教学中,程老师十分重视通过朗读来品味诗歌语言。如《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诗经·子衿)欣赏》一课,他专门设计了朗读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读中识、读中悟、读中问、读中说、读中议。设计的朗读方法也多种多样。

师:我们再请一位男同学来读读,尽管是一位女士思念一位男士的诗。(笑声)请你用广东话来读。(问前排男生)你是广东人吧。

生:(起立)是。

(生用广东话读,其他学生在下面小声读。)

师:用广东话读的时候有一种特殊的韵味。我听不懂广东话,你读错了我也不知道啊。(生笑)但是,我的小孩喜欢听广东话的歌曲,有些歌用广东话唱更有味道些。同样,有一些古诗词用广东话读可能有一种特殊的韵味。

这节课,程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2.通过唱品味诗歌语言

音乐和诗歌原本就是密不可分的。《诗经》当初就是音乐、舞蹈、诗歌三位一体的。屈原是在楚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楚辞,汉武帝设置乐府为诗歌配曲,而宋词元曲更是把诗和音乐融合在一起。时至今日,仍有许多词曲被广泛唱。正因为诗歌具有这个特点,程老师十分注重通过吟唱去品味诗歌语言。在程老师的《诗经·子衿》代表课中,有这样教学片断:

师:以前课本学过是吧?“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琼瑶写过一首歌,你们听过没有?琼瑶是台湾的作家。写过一个电影,后来拍成电视剧了。谁知道?

生:是《还珠格格》吗?

师:不是《还珠格格》。(生笑)《在水一方》啊!有没有同学知道那首歌?哪位女同学给我们唱几句?

生:老师唱一下。

师:你们鼓鼓掌,我就来哼两句。(生笑)

(生热烈鼓掌,师唱)

《诗·大序》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从创作者的角度揭示出了诗歌抒发性情的本质;但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看,其实也道出了我们领悟诗歌的秘诀。在上述教学片断中,程少堂老师的歌咏之,应该是领悟诗歌语言的最高境界。

3.通过把玩品味诗歌语言

有人认为,程老师是一个很“花心”的人,他千方百计变着手法把玩教材,把玩课堂。在《把玩诗歌——(你是我的同类)》一课的教学中,程老师的“把玩”分为四个过程:把玩标题,比较“你是我的同类”“我是你的同类”的区别;把玩点睛句,通过改变诗歌的点睛句“不是吗/孩子”中的人称,引导学生们体会一切美好情感;把玩句子顺序,体会情感的不同表达方式;最后是把玩李白的诗歌作为迁移与补充:

师:最后,我把大家小时候都背过的一首李白的诗写出来。(板书:“床前明月光”)我就不写后面了,你们肯定背得下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时候啊,我们可以把它变一变:

床前

月光

月光

师:也可以是吧?它也是一句诗啊!……

程老师这节课“通过全方位的‘玩’赏,‘玩’透了这首小诗,‘玩’味出了诗中的丰富与悠长”。“玩”得有趣,“玩”得丝丝入味,“玩”出汉语的优美!

其实,在品味语言方面,语文味教学法还采用其他方法,这里不一一赘述。

二、诗歌教学中的文章赏昧

程少堂老师在他的《建构一种新的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一文中,特别强调“文章”是语文味教学法的重点。“这里的文章,包括文章的信息(材料、意旨、感情等)、体式(结构、语体、体裁等)、技法(篇法、段法、句法等)。”这种解读,为教学中“文章领会”环节的选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程老师在语文味教学法中,十分重视“文章赏味”这个环节。他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首都人民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和《虽有佳肴》自不必说,他的诗歌教学课,也十分重视“文章”选点。且看他的《诗经·子衿》教学片断:

师:下面还有个问题,这首诗有三段,我们从结构上看一下,这三段能不能把顺序颠倒一下,为什么?

(生讨论)

师:这是结构问题。这位女同学——

生:我觉得不行,因为这三段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比如:第一段“青青子衿”,第二段“青青子佩”。“衿”是领子,看了看那个领子;“佩”是那个男的随身戴着的东西。显然这是递进关系,再看后面,“子宁不嗣音?”还有“子宁不来?”,前一个就是传递一种讯息,后一个是说要去找她。所以说就是递进的关系。

师:你说得很好!是不能够换的,第一段是“悠悠我心”,第二段是“悠悠我思”,一“心”一“思”,有何细微区别?一个是具体的“心”,一个是抽象的“思”,那意味着,思念的人不仅牵动了她的肉体,更是牵动了她的灵魂。这个情感是在递进的。这个递进关系刚才那个女同学说得很好的。所以,优美的汉语,也体现在结构的精确上。文章的安排,顺序不是随意安排的。

程老师在这里是分析诗歌的结构。诗歌结构是一种逻辑的东西,思维、逻辑本是很抽象的,很难讲出语文味,但程老师对这首诗歌文章的品味却品得妙趣横生。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就领会了这首诗歌的文章(结构)之美,达到了文章思路、学生学路、教师教路的高度和谐统一。

“文章”领会环节是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模式中的重点,也是语文味教学法的一个难点。在诗歌教学中,如何让学生领会诗歌“文章”之妙,我研究了程老师代表课例的“文章”环节,发现他在教学时主要运用了如下手法:

1.用主问题设计法激起学生探求的兴趣,教师启发诱导,引领学生领会诗歌“文章”之妙。

2.用对比手法,牵动学生的思绪,组织学生议论,引领学生领会诗歌“文章”之妙。

3.用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手法,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思路顺着诗歌的思路而延伸,让学生在愉悦中领会诗歌“文章”之妙。

程老师通过以上手法,改变了传统诗歌教学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静静地听的课堂结构模式,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流,这就决定了程老师在文章这个教学环节必然显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三、诗歌教学中的文学意味

语文味教学流派认为,“文学”主要是指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学,主要探讨语文文本中语言的情境化和个性化以及文学语言本身具有的形式美,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手段刻画文学形象等问题;”从这个解读可以看出,语文味教学法对文学的关注主要是探究语言的情景化、语言的个性化、语言的形式美和怎样刻画文学形象的问题。文学欣赏环节是语文味教学法中的“美点”。程少堂老师在他的代表课中,根据文本的特点,十分注重文学的选点。比如,他在《诗经·子衿》课例中,就十分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把握女主人公形象。

师:《诗经》的时候,在爱情方面,人们是很开放的。中国,特别是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华民族,早期是比较浪漫的,我们看《诗经》中也有很多是大胆写爱情的。“国风”中就有很多。这位女主人公,像刚才这位女生这样理解行不行?她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在这首诗里头?

师:我想评价女性要男性来评价比较好——哪位讲?

生:她对那个男子很专情,虽然他不来找自己,但压制不住自己的思念之情,就写了这首诗,也应该有点儿,就像老师说的泼辣。

师:这个女主人公是泼辣而深情的形象,开了中国文学史中这种形象的先河,后面好多小说里面,包括《红楼梦》里面,都能看到《诗经》里这个女子的影子。你说《红楼梦》里,哪个女子像?

生:林黛玉。

师:林黛玉像吗?

生:睛雯。

师:对了,晴雯有点像,很深情,又很泼辣。

分析以上这个“文学”教学环节,程老师既告诉了我们教什么?也告诉了我们怎么教?《子衿》中女主人公形象,是程老师这节课的一个最重要的文学切入点;而在分析这个女主人公形象时,不是采用告诉式,而是采用启发式、对比式、幽默点染式,与学生一道把握了《子衿》中女主人公泼辣而又深情的性格特点。

四、诗歌教学中的文化体味

语文味教学法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他的“文化”符号。程少堂老师从2002年开始的一系列大型公开课,有意识地探索一种文化语文风格,特别重视在文章、文学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文化意蕴的解读。比如,他2012年讲的《毛泽东的文化魅力与英雄悲剧——“千古第一词”毛泽东(沁园春·雪)文化密码解析》,从诗歌探析毛泽东的文化魅力和英雄悲剧的文化密码,堪称管中窥豹。“上片写景为什么写农村风光,而不写城市风光?”“下片评点历史上五位杰出帝王,既说他们‘略输’‘稍逊’‘只识’,那为何作者不写文采一流的南唐帝王李后主李煜(一江春水向东流)、书法和绘画都有很高地位的宋徽宗?”程老师认为,这里面蕴含的是重视农村包围城市、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毛泽东思想,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伟大理论。有了这样的文化理解,这节课就有了不同的风光。

过去,从来没有人从这个角度去观照这首诗歌。这节课,从文化的角度进行了价值推送,“融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审美性、文化性于一炉。这里面有他的体温,有灵魂的冒险,有他对语言独特的敏感,有打破规矩的创新。”“带有明显的先锋性,带有某种挑战性”或者“另类”。

新课标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做了明确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很明显,新课标希望语文教师能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语文味教学法强调对文化的体味,十分符合新课改的时代要求。

研究、探索诗歌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是高中语文新课改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需要,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语文味教学法顺应时展潮流。实践证明,她在诗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保证了诗歌教学的优质精彩。

①程少堂《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2期。

②许书明《当代明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第21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语文味教学法论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有效性;途径

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实际的教学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技巧,本人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在不断地进行归纳与总结,希望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点,而且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快乐。本文就如何有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展开论述,希望能够更好的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在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过程中,首先要求教师能够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奠定基础。传统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够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因此,教师往往对学生提出较为严格的要求,要求学生静悄悄的听教师的讲解,自然整个课堂教学气氛就显得十分沉默,教师不能有效的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因素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学生也难以感受到课堂教学的乐趣。

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不仅认识到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重要性,还能够积极的将多种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管理者,只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才能带动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整个课堂教学才能变得更加有吸引力。

二、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环境基础

课堂教学是否有趣,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要实现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同时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对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产生重要影响。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只有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才更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师在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展开教学活动,整个身心也处于一种十分放松的状态,这就使教师的教学更加具有艺术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发挥想象力,有效的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有趣素材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起来,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目的。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在较为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有趣的话题更容易点燃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快速的感受到课堂教学的乐趣,及时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在营造趣味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在营造趣味课堂的过程中,有效发挥环境因素的作用。

三、通过将学生纳入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明白,只有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才能真正营造有趣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快乐,还能够使教师也感受到快乐,进而教师的教学更加有激情,学生的学习也更加有激情。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该如何将学生纳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呢?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能够更好的将学生纳入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就是收获知识,也只有有效的收获知识,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课堂教学的乐趣。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唱独角戏,而不能及时有效的与学生进行互动,那么即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一些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因素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学生也难以感受到课堂教学的乐趣。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将学生的注意力锁定于课堂教学,那么学生不仅能够更加高效的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还能够感受到快乐,教师引入课堂教学的趣味因素,也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课堂教学自然使学生感到更加快乐。

四、多种不同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

在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过程中,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单一的讲授法,不仅难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目的,而且还会使课堂教学宛如一潭死水,没有一点涟漪。反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针对不同的知识点,灵活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使知识点更好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还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过程中,如果直接通过讲授法将文章的中心思想呈现给学生,那么,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将是被动的。反之,为了使学生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最终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那么学生不仅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也掌握了如何去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学生自然会感觉十分满足,产生巨大的成就感。这较之于教师直接对学生进行文章中心思想的讲解,学生能够更好的感受到课堂教学的乐趣。

语文味教学法论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高校课堂;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121-01

1.建立趣味课堂

针对小学生特点,小学的语文教学应充满趣味性,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激情,放松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建立趣味课堂,不仅活泼了课堂,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于老师的提问进行思考,使学生养成踊跃回答问题的习惯,从而紧跟老师的讲课步伐。这对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来说也是一个可行性较强的方法。总体来说,建立趣味课堂对于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具有良好的助力作用。但是也应注意的是,趣味性课堂的创建要遵循有意义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所以,老师应特别注意掌握趣味课堂的"度",不能盲目将课堂打造成无意义的趣味课堂,为了趣味而趣味,这样会使学生降低对于语文课堂的重视度,也会使老师的教学效果下降,不利于高效的语文课堂的有效进行。

2.实现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具备形象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已被大量运用于各种学科的课堂中,小学语文课堂也不能例外。情景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具有较高的带入度,很容易将学生带入到一种特定的环境中,带给学生真实的体验感,也就更容易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也可以使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上升到一定高度,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对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3.引导讨论,释疑解惑

开展课堂讨论应作为语文课堂的常用教学方法,主要用意就是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其学习得到提升的一个重要条件,所以应极为重视。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对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进行讨论,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4.如何提高加强小学作文教学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面对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所面临的瓶颈,加强小学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作文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启蒙作文的语文老师来说,对学生进行过多的理论、技巧的讲解容易让学生学生感到枯燥而有压力,在这样教学环境下,容易让学生丧失对作文的兴趣。因此,面对这样的作文教学现状,由于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加强作文教学,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作文教学,其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有利于激发大脑的潜能。为此,面对思维导图在作文教学中的优势,笔者重点研究了如何构建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教学流程和作文技巧训练体系,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理论与实践、阅读与作文等方面的关系,并以创新思维发展的规律为依据,其教学流程为:情境创设、思维导图、素材选择、写作训练、修改讲评、鉴赏总结等。在该教学实践中,本研究的实践对象为六年级的学生,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然后做好基础作文训练,最后是基于思维导图的写作训练方法,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命题作文或自由命题习作训练,例如"阳关总在风雨后"为例,根据命题选材进入情境写作,按照"开头、过度、中外伟人、点明中心、照应题目"等五个阶段进行构思,如点明中心的讲解,可以通过举例论证来点明中心,包括自信心、坚强、取得成功等,最终完成该命题的写作训练。通过教学实践,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采用思维导图的作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学生自评、教师自评等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写作兴趣及写作水平进行检测,发现运用思维导图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作文竞赛形式的开展,发现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由此可知,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思维导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结:通过对小学作文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可以知道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作文教学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写作兴趣及写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为此,充分发挥思维导图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优势,以保证作文教学质量。

高效的语文课堂的建立应基于学生的需求来实现,只有老师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才能够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构建起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覃怡昱.小学作文教学现状考察[D].首都师范大学,2012.

[2] 张晓芬. 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文献综述研究[J]. 语文学刊. 2012(20)

[3] 杨华.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探究[J]. 考试周刊. 2012(20)

[4] 洪秋丽. 让"绿色作文"尽显个性魅力[J].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2(03)

语文味教学法论文第7篇

新课程背景下的不少语文课,总觉得有些“变味”:语文的外延在不断扩大,语文的人文性在不断地张扬。语文教学的本色逐渐被蒙上了一阵面纱。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候,我们迎来了语文的春天――深圳市教研室程少堂老师急所有语文老师之所急,在2001年首次提出“语文味”这一概念。在“语文味”的指引下,笔者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语文味的生成和凸显的研究,找到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即声情并茂读出语文味,咬文嚼字嚼出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味;读味;品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146-02

1 问题的缘起

2003,新课程改革在我们滨江区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教育局为我们创造一个展示的平台,使我们这些处于改革第一线的教师们有机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们教师更是抓住这一大好时机,充分展示自我的风采。笔者有幸执教《风筝》一文,在全区的教师秀了一把,也糗了一把。

《风筝》一文主题的多样性,造成了它的难以把握。众多的主题,笔者自认为短短的45分钟,没法自如地驾驭,学生可能也没法领悟。面面俱到,也就是面面不到。笔者不如学习滴水穿石的精神,专注一点,穿透一点。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笔者选择了“亲情”。

45分钟顺利地按照笔者的剧本演完了,在最后结束的时候,笔者布置给学生一个任务:回家替爸爸或妈妈洗一次脚。笔者的本意是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感悟迅哥儿们的亲情之际,体会父母给予的呵护,学习乌鸦反哺的精神,回报父母的恩情。

教研员抛出了一个疑问:这节是政治课,还是语文课。这句话对笔者来说是当头一喝,让笔者直面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缺陷、不足,同时也让笔者静下心来思考新课程标准下语文的课堂教学问题。

新课改的深入,大大增加了我们学习的机会。听课,上课;上课,听课。使笔者发现,我们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

1.1 过分偏重形式,与作秀距离不远。

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标准答案,也不必受考试的拘束,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起来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生机的盎然和蓬勃的活力。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呢?

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一提倡,二人小组、四人小组,甚至六人、八人的小组讨论似乎成了必需,而热热闹闹的场面背后,我们是否偏离了语文课的轨迹呢?

1.2 过分依赖多媒件,与媒体贴心太近。

勿庸置疑,多媒体动感直观的画面,简易便捷的操作,颇受广大教师青睐。然而,集中了过量声音、图像、信息的课件不仅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而且过于直观强烈的视觉冲击,还干扰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于是,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在欣赏图片与音乐的过程中“日薄西山”;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空间,在多媒体的泛滥展示中渐趋狭小;在多媒体富有动感的演示中,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浅尝辄止。

1.3 过分追求多元化,与综合结缘太深。

新课标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大语文”教学观也得到进一步推崇,在这种背景下,语文教学更加强调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更加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当然,恰到好处的拓展是对现有教材的有益补充和提高,对发展学生的能力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有的教师为了丰富课堂内容,将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搬进课堂,如简略的背景交代,变成历史演义;作家作品的介绍,变成人物掌故。只要跟课文内容稍有牵连,天文地理都扯进去,一味搞课外延伸,而忽视语文课堂教学本身的目标。不仅使语文课程“肥人田,荒己园”,还失掉了语文独有的真味。

2 国内外有关理论的综述

2.1 语文味的概念界定。

2001年,由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率先得出“语文味”这一概念。他认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与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文化氛围和审美。”(《“语文味”研究回顾》)这是对语文味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论述。

2.2 语文味的外延。

从外延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

2.3 语文味的重要性

首先,这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最新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

其次,是对目前语文素质教育思想的一种完善或补充。语文味理论,既吸收了素质教育理念中的精华,又能避免语文教学的异化,即非语文化现象的产生。

最后,有利于引领目前的语文教改走出历史困境。语文味不拒绝模式,但坚决反对和拒绝一切模式化的东西,它更鼓励教的个性和学的个性的张扬,因此有利于开拓语文教改的新局面。

3 语文味生成和凸显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3.1 “读”味。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读书。

程少堂老师主张:“对字、词、句的敏感主要是靠读出来的,而不是靠分析出来的。因此,语文课上要书声琅琅。书声琅琅本身就是语文味的重要体现。”

3.2 “品”味。

丰富、精湛、耐人寻味的语言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田?嚼――咬文嚼字品出语文味!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咬文嚼字,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才会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课堂中,对于词句,应该要像竹石一样“咬定青山不放松”。

4 语文味的生成和凸显的具体措施

4.1 声情并茂读出语文味

语文味从读中来。

①疑读,悟出语文味。

社会呼吁减负,新课程响应社会的号召,提倡负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伸手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那么,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就不能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要让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帮助学生做到这三到,尤其是心到。为了帮助学生“心到”,教师要为学生竖立一座灯塔,替学生照亮前行的道路。那么怎么竖立一座灯塔呢?笔者认为,就是提出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或书写于黑板,或投影于屏幕,让学生在灯光的照耀下,怀着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向着课文进发,边读边想,使学生的朗读过程犹如寻找中世纪的宝藏,不但集中了学生注意力,还使学生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为了解课文的内容,为进一步理解、感悟课文打下基础。

如课文《济南的冬天》,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如果不布置任务,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课文,那么,学生就会疲倦,甚至厌烦,朗读就只能游离于朗读的表面,就只是浪费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所以,在朗读之前,布置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如“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等,让学生有目的、有激情地朗读,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美读,赏出语文味。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如何激昂,如何委婉,如教师不予以指导,我们的学生就会把鱼目当作珍珠,把珍珠当代全目,所以,我们要予以学生一双慧眼,即教授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如感叹句要读出激昂的语气,且语调下降;疑问句要读出惊奇、疑问的语气,且语调上扬;祈使句要读出祈使、命令的语气,语调要高而平等等;并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画面,体验作者的感受,从而与作者发生共鸣。教师的指导是一把钥匙,能为我们学生打开朗读宫殿的大门,引导我们学生进入美读的殿堂。

我曾听过一位老师教授《安塞腰鼓》,他的朗读极具感染力,声情并茂,在他的启发下,学生或是联想到恬静静谧的小夜曲,或是联想到明快悦耳的奏鸣曲,或是撼人心魄的交响曲,联想到千姿百态的种种画面,声、色、形、动,无一不美。最后在他气势磅礴的诵读之美中,学生仿佛被带入了安塞腰鼓那个震人心魄的场面,大家纷纷用拍掌、跺脚的形式打出安塞腰鼓的节拍,仿佛已身临其境融入那个昂扬着生命、蓬勃着激情的鼓点之中。在高潮之巅,老师大喝一声“停!”全班的鼓点声戛然而止,寂静的课堂里,只听得老师轻缓的声音传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这一停一缓,余音绕梁,使学生沉浸在安塞腰鼓的巨大魅力中又若有所思,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绝。

③品读,品出语文味。

所谓品读,就是细嚼慢咽,品味分析,体会作品的语言美。在品读时,可着眼于生动形象的词语或句子,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之美。

如《济南的冬天》,要求学生品味 “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这句话的妙处。让学生体味到“拿”字运用拟人,把无形的写成有形的,而“终年贮蓄”和“全”字突出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在朗读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流露出欢喜和喜悦的情感以及结济南冬天的水的喜爱之情。

通过品词赏句,让学生品出了字、词、句的深层含义、象征意义和情景意义,这样语文味就散发出来了。

4.2 咬文嚼字品出语文味

4.2.1 咀词语,品语文味。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上几个来回。”词语是文本构建的基本单位,离开词语探究文本,语文阅读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品析词语,进行有效的词语教学,就能凸显语文味。

①加减还原,品出语文味。

加减还原就是把被理解的词语在句子中进行减去和加上后进行比较理解。这种方法适合于理解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的词语和说明文中准确性的词语。

如《济南的冬天》中的那句“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比作山坡雪色与草色相间的景色。如果删去“带水纹”三字,“花衣”和雪色和草色相间的景色就没有相似之处,最主要的是“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这句引人遐想的神来虚笔就成了无源之水。通过加减还原,使学生领悟到作者的遣词造句的神力,也提高了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②替换比较,比出语文味。

替换比较就是把句子中理解的词语运用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两相比较,让学生品味哪个运用得好,并懂得原词不能替换的理由。这种方法适合于辨析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如在《济南的冬天》一文,同样是写雪,落在树尖上是“顶”,落在山尖上是“镶”,山坡上的则用“穿”,山腰上的则是“露”,既符合各自的特点,又避免了用词的重复,自己想想,还真找不出比这更好的词语来替换。特别是“卧”,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两个“卧”字,既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又巧妙地照应了前边的“暖和安适地睡着”,真的有一字传神之效。用“睡”,明显重复了,用“躺”,传达出村庄和雪的情态。除了这个“卧”字,实在找不出更妙的词语。

③回归语境,悟出语文味

回归语境就是把词语放到文本中,结合文中的上句和下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如《济南的冬天》中的这句“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象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中的“晒”、“睡”、“醒”、“围”、“放”等词语,不能孤立地去理解,一定要把它放到语境中去,“醒”响应“睡”,“放”和“摇篮”相呼应,而这些词语都运用拟人手法,将“老城”拟人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也表现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4.2.2 嚼语句,品语文味。

叶圣陶说过:“讲析课文,无非是把语句讲清楚。”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句子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①紧抓重点,悟出语文味。

课文中的重点句,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只要抓住不放,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对把握文章主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济南的冬天》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冬天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是个“宝地”,赞扬了济南独具一格的风貌。这句话是贯串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抓住这句话,对理解整篇文章,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再如“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这句过渡句,由阳光,转而写到济南冬天的山和水。

②品味妙句,嚼出语文味。

语文书中的课文,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学习品味名家之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品析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他踉踉跄跄、跌跌爬爬地往家走,没走多远,他就跌倒在水坑里”。“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走过小木桥去听潺潺的流水声”。“踉踉跄跄”,“跌跌爬爬”,“哞哞”,“咩咩”,“潺潺”,大量运用叠词,不仅描写情态逼真,而且舒缓语气,琅琅上口。还由于主人公是一个盲人,只能凭借他的听觉来感受环境。所以作者多从听觉描写盲孩子感受到的自然美。

通过品味语句,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灵动,品味语言的气韵,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文章中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语言与运用语言的能力。

③解释疑难,论出语文味。

解疑难句指内容隐晦或精深的语句。这种句子,如果不讲透,有碍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

如鲁迅在《故乡》结尾写道:“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就是点睛之笔。学生从这一点睛之笔可以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一起对故乡所发生的事件进行深刻的判断,感悟其内含的思想及哲理,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5 语文味的生成和凸显后继思考

语文味的生成和凸显的实践研究,让笔者明白,对于语文味的研究,笔者只是一只井底之蛙,笔者见到的只是井口的一方天空,还有更为广阔的天空等待着广大的语文教学工作者们探究。

5.1 凸显语文味的途径的多样化。

声情并茂可读出语文味,咬文嚼字嚼亦出语文味,但语文味的生成和凸显,远不至这两种。学生们在课堂上,可以听出语文味,还可说出语文味,更可以写出语文味,可能还我许多我知所未知、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方法。一年来的实践研究,我只在这两方面进行了实践,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5.2 注意把握咬文嚼字的尺度。

语文味是品出来的,咬文嚼字品语文味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听其声,辨其味,掂其量,触其心跳,必能使学生领略到语言文字本身的独特魅力,从而激活学生阅读的内动力。但在引导学生含英咀华品真味,吟咏体悟髓的时候,教师很难把握一个尺度:太浅,游离于词句的表面,显得浮华和浅薄,语文味就会被冲淡和稀释;太深,演变成词句的教学,显得单一和肤浅,语文味同时也会被减弱和淡化。所以,在咬文嚼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尺度。

5.3 切忌忽略情感的触发。

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了声情并茂的朗读,注重了咬文嚼字的品味,必然化去了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对于学生情感的触发,只能匆匆带过,这样可能会忽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品味课文中的人文内涵的过程。这样,血肉丰满、情文并茂的课文,可能会被肢解得支离破碎、韵味全无。那么,语文课也就成了游离出人文精神之外的文字游戏。这种淡化了形象,冷却了感情的语言文字的语文课,失落了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同样丧失了“语文味”。

参考文献

[1] 《语文教育概论》 王松泉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4月

[2] 《语文味的理论构想》 程少堂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7期

[3]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语文味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程少堂 《深圳教学研究》2001年第4期

[4] 《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 程少堂 《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第17期

[5] 《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新起点》 程少堂 《中华读书报》2003年7月16日

[6] 《语文课变味与母语教学的难题》 孙移山 《深圳教学研究》2002年第2期。

[7] 《“语文味”:呼唤语文教育本色的回归》 马恩来 《深圳教学研究》2001年第4期。

[8] 《个性化与语文味》 秦建新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3月

语文味教学法论文第8篇

说明文的教学

 二、研讨目的

说明文的“枯燥”,是因为它一般只有说明的对象、顺序、方法,没有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没有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这类课,往往上成科学课,或是上成忘却文本的“概念课”,以致迷失语文的自我。我们希望通过对本主题相关资料的搜寻、整理和学习,同过“一课多磨”或“同课异构”的反复操练,达到掌握说明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使课堂既有说明文教学应具有元素,又不失浓浓的语文味,打造尽可能漂亮的说明文课。

 三、研讨过程与收获

1、听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万里长城》。

这堂课,让我们感受到语文课堂可以比文本更有诗意。课堂上,老师要用诗一般的情怀,歌一样的语言,去承载学生的生命长城。

具体地展开,即“好课三味”。所谓好课,要具有“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

什么是“语文味”?怎样上出“语文味”?

2、资料学习

a.《“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

通过学习,我们懂得关于“语文味”的一些界定:

“语文味”是一种具有诗意美感和达到自由境界的教学,文化味是语文味的重要元素。

“语文味”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义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来获得。

“语文味”是渗透了师生生命体验的教学。是文本、教师、学生等教学要素在动态中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

b.《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这个材料,更加明确地告诉我们:

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语文课不是德育课、美育课、思维训练课。说明文教学中,过分关注自然科学知识、把语文课教成自然课的现象。这种过分重视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而忽略表达这些内容的形式的做法,是与“语文味”格格不入的。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核心是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合磁化语文教学过程。要教出语文独特的情感、美感、和语感来。

3、扎扎实实的磨课。

理论的习得并非能力的真正提高,得在课堂这块舞台上反复操练,才可能将辛勤的汗水凝固成丰硕的果实。为此,我们进行了一轮又一轮扎实有效的磨课。

最近,各种活动不断:大会小会频繁、抽查视导忙乱。戴老师向大家展示的《秦兵马俑》一课,我们依然毫不怠慢,事先抽出时间进行了认真的试上与听课活动。

再拿《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来说吧,沈诗红一人就上了四回。

(1)初稿

当沈老师有了初步的备课方案后,我们教研组专门利用时间进行讨论研究,梳理出一个当时认为比较合适的上课思路。

(2)第一次试上

效果不错。但是,我们教研组每个成员仍然群策群力,各抒己见,肯定优点也指出不足;付出热情,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教研活动记载簿上写了近三页纸的讨论稿时,教案第二稿有了雏形。与第一稿比,对文本的解读(尤其课文第二自然段)、重点的把握更加准确、深入。

(3)第二次试上

教学流程的大环节处理得相当不错,音乐、图片等的合理运用烘托了气氛,激发了学生情感。本着精益求精的求学态度,我们的讨论内容在会议记录上写了整整三页:除若干细节外,稍大的改动是2、3、4自然段与5、6自然段分别采用细品慢嚼与放手演说的方式教学。至此,第三稿方案初步形成。

(4)第三次试上

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提高。老师精当的指点、精妙而诗意的导语,换来学生对文本精深的理解和精彩的朗读。整个教学流程,学生密切配合,老师得心应手。这是一堂相对完满的课。然而,追求卓越的意识,使我们再一次围坐一起,精雕细琢起来:一句句子的独特语气、一个字词的多种预设等都再三推敲,直至教案第四稿浮出水面。

(5)第四次上

经过这么几轮的磨课,沈诗红老师驾轻就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详尽而丰富的资料补充,使学生恍如穿过时空隧道,来到18世纪的维也纳,聆听欧洲古典音乐最初的梦想;斟字酌句,使平面的文字立体起来,一条条用音乐家名字命名的街道、一座座古朴的音乐家雕像,友好地出现在孩子的想象世界里;伴着悠扬的旋律声情并茂的朗读,更把所有同学和听课老师的心激活了,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于音乐的蓝天,陶醉在掺合着花草芳香的晚风里……真是一堂熔书卷味、语文味、人情味于一炉的好课啊!

 

写到这里,我很想代表我个人,也代表我们教研组全体老师感谢学校领导,感谢你们组织的各种活动,使我们教研组的老师有更多的机会共同参与,共同活动,共同提高,使心与心的距离更近,使人与人的情谊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