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管理学案例分析报告

管理学案例分析报告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2 15:01:41

管理学案例分析报告

管理学案例分析报告第1篇

关键词:案例讨论;搭便车;管理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007-02

管理学科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故在教学中不能简单地采用课堂讲授法,更需要融入案例教学法。管理类学生培养过程中均不断强调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因其能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合作精神。案例教学法对理论教学起辅助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管理知识,同时能让学生更加贴近管理实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搭便车”现象。为解决“搭便车”现象,规则设计是一个常用手段,但需要在提高规则有效性和控制规则运行成本间进行平衡。本研究基于管理学案例讨论过程,尝试进行规则设,以期更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保证对案例分析做出贡献学生获得应得成绩。

一、“搭便车”现象背后的理论

奥尔森对“搭便车”进行了理论解读,表述了无论社会成员是否对公共物品做出贡献,都能享受其所带来好处的现象。奥尔森的理论是基于个体均是理性人的基本假设,在此假设下,形成了悖论或困境,即每个人都想获得公共物品的收益,但倾向于减少为之付出成本。大家都不愿付出成本的情况下,公共物品难以维系。故奥尔森认为需要对个人提供激励以打破困境。后来的经济学家表明“搭便车”现象是经济学中正外部性的表现形式,即个体的经济行为使他人或社会受益,但受益者并不用为之付出成本的现象。但正外部,因行为个体不能充分享有行为收益而逐渐减少,因此需要制度对其收益进行保护方可推动正外部。表现在管理案例教学中,学生们出现的“搭便车”现象,就是个别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不付出或少付出努力、逃避所承担职责而享受最终案例讨论成果的现象。

二、案例讨论中“搭便车”的表现与原因

“搭便车”现象主要发生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汇报、分析报告形成阶段,整体表现为“让”、“退”。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阶段,不积极参加讨论;小组工作分配中不积极承担责任,尽量逃避案例讨论的工作。案例汇报阶段,表现为不参与小组汇报各项工作分配,少发言或基本不发言;案例报告形成阶段,不参与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等。

本文认为基于多种原因,案例讨论中发生“搭便车”现象,首先是公共物品属性和个人原因。公共物品本身属性决定了人们在享受该物品时不用对其付出太多成本,基于理性思考的个体都倾向于享受公共物品。因此容易引起不愿付出努力和成本的学生占据小组其他同学劳动成果的想法。其次在于文化原因。中国社会是关系型社会,关系融入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此情境下小组内成员多会因面子、情分、关系等对少做、不做贡献的人,容忍其“搭便车”的行为,降低他们的行为成本和道德成本。再次,案例讨论成绩评价的程序、规则制定原因。一般的案例分析中,个人成绩取决于小组成绩,而小组成绩仅由案例展示和案例报告的简单评价组成,并未有更为详尽的规则设计来保证在过程中的全员参与。同时,评价程序和规则的不完善,也不利于控制出于前两种原因而出现的“搭便车”现象。因此,为良好解决管理案例讨论中的“搭便车”行为,需要在成绩评价程序、规则上进行设计。

三、评价程序、规则设计

为减少案例教学中的“搭便车”现象,王薇认为采用小班制授课、完善案例教学运行的配套措施等方法尝试提升案例教学的质量。但以上规则的实施需要多方因素的配合,小班制授课暂时无法在大面积扩招的背景下满足更多学生学习的要求,同时配套措施的完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故建立良好的评价程序和规则是更为立竿见影的手段。案例教学的过程基本可以由案例选取、课前准备、课堂展示、提交案例分析报告等几个环节组成。而“搭便车”经常发生在课前准备环节,在小组讨论形成案例分析结果的过程中,有些成员期望通过别人的努力来获取案例讨论的分数。因此,本文讨论在此过程中所实施的环节以减少或杜绝“搭便车”现象,让真正参与讨论为案例分析处理的同学获得应有的肯定。

(1)分组环节。采用随机分组方式,随机分配尽力消除“关系”带来的影响,避免自由分组模式容易形成熟人扎堆的现象。(2)案例主题挑选环节。让各小组选出组长一名,负责组织团队选择案例主题并反馈给教师。(3)案例分析环节。各组对所选择的案例进行分析,形成分析结果的PPT和支撑材料在课堂上展示。(4)课堂展示环节。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案例汇报,为保证组员投入分析工作的各环节,案例汇报人由教师在汇报前随机制定。(5)提问环节。为保证学生在其他组进行汇报过程中专注参与,设立提问环节,要求其他小组在汇报小组完成案例分析后,提出针对性问题,该问题质量计入小组成绩。(6)案例分析报告(包含对其他小组提问的回答)提交环节。由各小组形成案例分析报告并就课堂上各组提出的针对性问题在报告中予以回答。(7)成绩评价环节。结合课堂汇报表现和提问质量,由教师和学生所评定的成绩最终确定每组案例分析分数。

案例分析分数决定了小组团队总成绩的系数,由此计算小组成员案例分析总得分。举例如下,小组成绩为90分,系数则为90/100=0.9。如每组有9名成员,总成绩为900分,故小组团队总成绩为900*0.9=810分。由此,团队9人分配所得810分作为每个人案例分析的得分。分配方案由全体组员商量分配方案并投票决定(2/3以上组员同意即可执行)。该评价方法创造了一个零和博弈的情境,因此大家应该能够按照客观情况来评价每个人对于案例分析过程的贡献。

通过以上环节,能够尽力控制案例讨论中“搭便车”情况的发生,使得做出贡献的同学得到相应的分数。

四、评价标准

案例讨论的成绩评价应从课堂讲述和最终形成的案例分析报告两方面进行评定。课堂演讲、讨论环节的得分,采用教师评价与其他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两方按照事先提供的成绩评价细节完成。评价细则从案例分析的新颖和完备程度、演讲表述与技巧、PPT制作质量、演讲时间控制、所提问题的针对性和质量等5个方面评价小组的课堂表现,分为差、较差、一般、较好、很好等五个档次,并根据五个方面的评价最终给出自己评价的成绩(满分40分)。各方评价完后,该部分小组得分由计算各方成绩的平均值得出。

案例分析报告在课后由各组组长回答过各组提出问题后,统一整理在一周之内提交。教师根据案例分析报告进行评分,评分中把握报告框架、逻辑顺序、分析的详尽程度、数据翔实合理程度、语言表达、问题回复等重点进行评价。该部分占据案例分析总成绩的60%,即60分。两部分成绩相加为该小组所获得的案例分析得分。

五、效果探讨

从课堂效果反响来看,该程序和规则的实施起到了成效,让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的参与度提高,同时案例分析的质量有所提升。这一规则的制定,不仅仅能够相对客观地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的绩效表现,同r更加鼓励并要求学生全程投入到案例分析过程中,熟悉案例、努力思考、团队合作,为提升分析问题与同他人合作的能力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在此规则中也分辨出了尝试“搭便车”的行为,个别学生最后反馈回来的个人成绩低于其他成员。通过教师的了解,该学生不参加团队讨论,也不承担分析报告写作责任,因此得到了较低成绩。该规则降低了“搭便车”行为,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的热情,充分发挥了学生们在案例讨论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薇.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的“搭便车”现象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5,(30):236-237.

[2]马飞.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行为分析[J].北方经贸,2014,(03):156.

管理学案例分析报告第2篇

关键词:分析项目教学法;管理学;分组;协调;团队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9-0047-02收稿日期:2016-08-15

高职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管理学基础是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这一课程需要进一步突出其知识的应用性,才能不断提升学生对管理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难点在于其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例如,管理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等若运用通常的教学方法,会使得学生难以理解管理学基础课程的相关原理和方法以及具体的应用。分析项目教学法属于应用性的教学方法,进一步突出知识的应用,从一个企业管理的实际案例出发,分析其蕴含的相关管理学基础原理和一般方法,这种具有实践应用性的教学方式,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应用性,可以有效提升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分析项目教学法对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意义1化解教学内容中的抽象知识

抽象知识的掌握难点就是在于这些内容难以被学生理解,因为一些相对抽象的问题已经超出了高职学生的理解范围。这一类抽象知识在管理学基础课堂中相对较多,多个章节中的知识点都具有这一特点,例如,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七个学派就是典型的抽象知识点,学生接受起来难度较大。分析项目教学法的运用引入了更多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中蕴含了抽象的管理学知识点,可以实现这些抽象知识点的有效应用,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关管理学知识。

2拓展学生分析问题等应用能力

经济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将成为今后一些单位基础的管理人员,他们需要在对单位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中不断突出自己的管理能力,这种能力就需要在学校历练。管理学基础课程就是现代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门,相关的理念和方法都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今后进入工作岗位需要应用的知识,这些知识和内容的灵活掌握就需要学生进一步加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项目教学法多元化的教学案例为学生分析管理问题、探讨管理思想、提出管理方法等给出了直接的机会,在这些案例的分析过程中,学生运用管理学基础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3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

在实施分析项目教学法的时候,在分析管理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组队开展案例的分析,不同的学生开展不同的工作,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最后分享成果,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整个项目案例的有效解决,这种团队意识也是今后在工作岗位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因为在任何企业或者单位里,一项工作或者任务都需要员工进行相互合作,共同完成。

二、分析项目教学法在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具体的实施措施1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组建项目研究小组

学生在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和理解能力上是存在差异性的。教师需要进一步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将学生根据其学习能力进行分层,主要可以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类;在学习能力分层确定好之后,可以进一步实施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小组的组建工作,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有机组合成一个项目研究小组,这样他们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共同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这种分层式学习小组的组建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在管理学基础知识上共同进步。

2布置项目任务

在开展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有一个知识的整体性掌握,再布置相关的项目案例,设置相关的问题分析,给定学生探讨分析的时间。这些项目任务的确定需要进一步突出对已学过管理学基础知识的应用,只有对相关的理论知识有所了解和认知,学生才能进一步开展相关问题的分析探讨工作。可安排一个企业让学生进行调研,在对企业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可以布置学生相关的管理学项目任务。例如:该企业在进行自我管理中使用了什么样的智能,企业领导层是怎样开展管理日常工作的,根据调研企业的基本情况,最终提出一个调研报告。在这一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有的学生需要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咨询企业,有的学生需要负责查找相关资料和理论依据等,还有的学生需要进行最终调研报告的起草工作,学生在分工协作之后,进行相互之间的讨论,经过多次修订,最终形成他们的调研报告。还可以假设学生自己经营一个小型的餐饮企业,让他们思考一下怎样开展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例如,首先需要进行企业内部员工的分工,有人负责买菜,有人负责后厨,有人负责前台服务,有人服务收银,等等。对这些员工的管理需要怎样做到制度化和人性化的兼容,如何使员工工作积极性持续激发等都是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在项目问题布置完成之后,要求学生制订完成任务的计划,这也是今后工作所需要具备的素养。管理某项企业具体工作之后,领导需要了解他们在工作中的具体实施内容,就需要他们起草相关的企划案等。在进行调研和学生组织报告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遇到的一些问题及时提醒,不断调整学生的调查方向及报告撰写方向。

3项目成果汇报及点评工作

学生在分组提交相关的项目完成的报告之后,教师首先需要仔细阅读他们的报告,组织一场项目成果汇报会,模拟企业管理层听取基础管理者的汇报,这种形式可以进一步使学生适应今后岗位需要,不断构建他们成熟的心理。在汇报会上,不同研究小组汇报各自的报告,在完成汇报之后,其他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汇报小组需要给予相关的回答,最终教师再根据事前阅读过的报告内容,结合管理学基础知识理论,进行引导式的点评,给报告小组更多的启示。这种形式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主动运用管理学知识的意识,提升他们在管理能力上的水平,同时其他同学和老师的点评可能对学生是一个更好的启发,因为多人的思考更加全面、系统。在点评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鼓励为主,因为学生组织出这样一份报告,是经过多个合作、多次讨论而最终形成的,是值得肯定的。毕竟他们对相关知识的应用没有经验,需要多多磨炼,这就需要教师在最终点评的时候给予更多的鼓励,在鼓励的过程中给予有针对性的问题分析,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

分析项目教学法属于现代职业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可以实现学生在管理学基础知识上的具体应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有助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好地适应今后的企业基层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冯伟明项目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5).

[2]董常亮,周斌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3,(11).

管理学案例分析报告第3篇

课程的教学设计

《物流管理课程设计》设置在《物流管理》课程之后,是与《物流管理》课程配套的一门独立的必修课程,课时集中安排2~3周(物流管理专业是3周,其他专业为2周,一周1学分)。教学目的: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物流管理课程基本知识与相关技能,提高学生物流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提高物流管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教学任务:以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的最新案例集为基础,对某一指定类型的物流企业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可行的方案设计;教学要求:设计方案符合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的基本要求与方式。具体要求为:方案的设计内容科学、全面、可行(方案的针对性、方案的有效性、方案的覆盖面、方案的综合性);方案的设计方法(设计方法的科学性、设计方法的复杂性);方案的表现能力规范化;具有创新性与应用前景。方案设计以小组形式进行,每组5人,这既和大赛的要求一致,也是做实际物流方案设计时团队的大概人数,大赛案例的主体都是实际的物流企业,学生既可以参观类似企业,也可以就关心的问题咨询企业,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像是真的在为一个企业设计物流方案一样,增强教学效果。物流管理的课程设计安排在一个学期的最后几周,课程设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案例分析报告阶段,安排在正式课程设计之前的两个月,讲清楚课程设计的要求与内容,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案例集中的每个案例均进行分析,写出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撰写并提交整个案例集的分析报告,这是方案设计的重要基础。

第二阶段为方案设计阶段,在第一阶段案例分析报告的基础上,按物流设计大赛方式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某一主题进行方案设计,最后二天进行答辩,评委组由指导教师与各组组长构成。每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汇报物流设计方案,评委组依据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的评分标准对台上同学的案例打分及质疑,这会帮助答辩的同学思考和发现问题,也有助于作为听众的同学了解物流方案设计的重点,进而发现自己方案的不足,更有助于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内容设计。参照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所提供的设计内容,结合本校学生的培养方案与特色进行。以第三届为例(不只局限这些),我们物流方案设计主题选择为:服务网点布局、选址战略及路由优化设计;市场竞争策略及运作方案设计;系统运作控制与流程优化设计(如运作效率、运作标准化流程、运作环节等);应急与风险控制系统设计;物流技术应用与装备集成优化设计;物流增值服务项目设计;服务营销与质量管理体系设计;物流绩效评估体系设计;物流管理理念创新等。教法设计。本课程属于实践性教学性质,整个课程设计阶段以教师指导、辅导与小组研讨并重,遵循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切身体验物流方案设计的全过程。首先,讲解物流方案设计的目的、要求、基本规范与形式,且把前几届全国物流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提供给学生供参考;其次,指导学生撰写总案例集分析报告,把各小案例中的问题与解决思路、方法进行汇总与梳理,从中提炼出方案主题与核心内容;再次,指导学生如何收集与补充大赛案例中缺少的数据与资料,同时还组织学生参观相应的企业,增加一些感性认识;对于某些定量分析方法的学习与应用联系相关老师做专门指导。

教学实践

经验。物流方案设计的基础是案例集的总分析报告。在平时的相关课程中,一般都是内容单一、篇幅短的小案例分析,学生从未接触到百页左右的围绕该企业的案例集,如何把一个个小案例分析串联、集成为一个总案例分析报告,对于学生来讲尚属首次。为此,让学生把各案例中企业各方面的背景、问题、解决思路、方法和措施等进行“合并同类项”,再从经营战略、业务运作、管理与技术手段、所需环境与条件等方面进行分层撰写,形成较系统的总分析报告。物流方案设计中,学生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一个个解决方案的堆砌,系统性差,方案不能前后呼应甚至矛盾,缺乏一个空出的主题与明显的逻辑主线。为此,让学生单独把各式各样章节的摘要写出来,并把每个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用框图画出来,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发现哪些章节是重复的或不需要的、哪此内容是缺少的或不足的,经过几轮反复练习,使学生基本做到主题相对明确、逻辑较一致的物流解决方案。由于物流管理课程设计的时间有限,对物流解决方案的要求是作出一定的调整,主要是对案例的覆盖面从80%下降到40%,使学生较易抓住关键,提炼企业面临的本质性的独特问题,然后对症下药,量身定做出物流解决方案。

为了实践性教学训练与竞赛相结合,学校每年举办一届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与物流管理课程设计并行,时间适当拖后一些,一般在10~12月之间),以参加课程设计的学生为主,再动员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增加物流大赛的规模与影响力,具体由学校物流协会承办,最后对做得较好的组由学校团委、经济管理学院、教务处联合颁奖。我们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方式引入到物流管理课程设计中来,把物流教学实践性训练与竞赛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前三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中,每届均有1~2个队进入复赛、两届有均有一队进入决赛,第三届一个队获得二等奖。根据教育质量专业评估机构“麦可斯”咨询机构的测评,我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几乎为100%。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方式引入到物流管理课程设计中来,提高学生实践性教学质量不无关系。教训。由于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程设计的,存在一个小组内成员的参与程度与贡献大小不好评判、干多干少都一样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会助长个别组员的消极行为,降低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第二个问题是由于全国性大赛是两年举办一次,对于第二年的课程设计存在抄袭上一年优秀作品过多的现象,这些问题的解决尚处在探索中。

管理学案例分析报告第4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 物流类课程 运用

一、案例教学法概念

案例教学法始于1918年美国哈佛管理学院,目前在西方国家已成为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一种主流方法,所用的课时一般占总课时的1/3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0%。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运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进行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案例以书面的形式被展现,并作为被剖析的对象,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等。

在国外商学院教学中已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为MBA开设的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各有50%的教学时间是由案例教学和小组学习来开展的,而无论是为本科学生还是为研究生开设的商业法则,基本上都以案例教学为主。

在我国80年代初,中美合作的大连管理培训中心首先采用案例教学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已日趋规范,对我国高校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现代教学方法。下面笔者仅就物流类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谈几点看法。

二、物流类课程应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和拓展性很强的科学,物流类课程大多实践性较强,适合于案例教学。物流类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基于以下原因。

1.符合物流类课程实践性特点。

物流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学生绝大部分都是从高中直接进入大学的,没有工作经验,采用基于真实报道而撰写的、具有一定针对性的物流案例无疑可以帮助他们了解现实社会中物流业务的运作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中的概念,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例如在讲解“国际物流的通关”时,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逐条讲解,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产生不耐烦的情绪。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法,则效果较好。比如以书后那一块由黑白相间的条和数字讲解条形码,不仅让大家觉得物流就在身边,而且非常有兴趣了解这些没有什么规则的数字和条是如何反映信息的。

2.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理解案例本身外,还要求学生在进行具体案例分析时,正确处理案例中的信息,并有目的地收集其它信息来形成并支持自己的观点,比如学生在讨论案例的过程中,需要形成一个团队,他们会了解到团队中的领袖和成员的角色和责任,并且与其他组员进行讨论形成小组统一的观点,这能很好地锻炼他们的思维、分析、创新、团队协调等能力。而在案例的课堂讨论中,学生则要面对全班同学,表达本组的观点并回答其他同学及老师的质疑,对培养学生的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辩论能力来说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满足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位的,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运用案例教学法,比如沃尔玛配送中心的业务流程及效果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物流课程中的配送相关理论,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配送的实际运作。

三、案例教学法在物流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法不是简单地由教师讲解案例,而是通过讨论、分析,以案例为基础领会物流理论。物流类课程的案例教学法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选择适当的教学案例,拟订讨论题目。

(1)选择适当的教学案例

精心搜集和挑选教学案例,是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案例的搜集和选择过程中,应使案例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案例应生动、具体,真实情境能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二是选取简单的能说明问题又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三是案例应当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2)拟订讨论题目

物流类课程案例教学要循序渐进,可以先选些比较浅显的专题性案例进行讨论,事先出好讨论的题目,题目可以具体些。随着学生对案例讨论的逐渐熟悉,可以过渡到不出讨论题进行讨论或只作简单提示性思考建议,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把讨论和参与的空间留给课堂教学。

2.组织案例讨论。

首先,教师在已经确定案例教学基本内容并做好相关准备的基础上,提前一周把案例材料发给学生,并对案例教学过程提出具体要求,如分组规模、发言时间、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要求等,由学生个人先阅读分析案例材料。其次,在个人初步阅读和分析案例后,进行分组讨论。小组讨论一部分在课堂上进行,大部分在课下进行,由小组组长负责。这个阶段关键在于要求每个学生都主动积极地参加讨论,并保证人人发言。在每个人都发言的基础上,各小组推举一名代表,把大家的意见集中起来,进行加工整理后,代表全组在课堂上发言。最后,以教学大班为单位,在课堂上对案例展开讨论,进行分析。这一过程是案例教学的关键和核心环节。

3.教师集中点评。

教师对本次案例分析情况和几种代表性观点进行点评、归纳总结,同时指出这次讨论的优、缺点,并且进一步提出更深入的问题,供学生课后思考。

4.案例分析的考核。

在物流类课程的考核中,学生的平时成绩一般占总成绩的30%左右,而案例成绩分析则应占平时成绩的70%,从而引起学生们的重视。

案例分析的成绩考核主要包括案例分析报告的考核和课堂演讲效果的考核。在案例分析报告中,主要由教师根据报告的质量给出小组报告成绩,并依据分工为小组成员打分。而课堂演讲效果的评分则可以采用以学生评分为主,教师评分为辅的办法,同时权衡组员对报告的贡献程度,对负责主笔或演讲的学生适当加分。

四、结论

经过物流类课程教学实践,笔者深感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显著,主要体现在: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能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案例教学法只是现代教学方法的一种,要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并不是简单地以一种教法替代另一种教法,而是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它必须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新武.案例教学法在管理类课程中的运用探析[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8,6:47-49.

管理学案例分析报告第5篇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为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通过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学习,使学生对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市场的调查的方式和步骤、市场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市场观察调查法、询问法、文案调查法、实验调查法等;市场的预测方法主要有专家预测法、德尔非法、头脑风暴、时间序列、相关回归分析等。

2改革思路

2.1课程改革的目的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较好地完成调查方案设计、问卷设计、调查分析报告撰写、预测分析报告撰写等模拟训练项目;切实提高了学生市场调查设计能力,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调查报告和预测报告的写作能力,达到了课程教学目标的需求。教学的效果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培养高学生的解决实际市场调研方案撰写和问卷设计的能力,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设计出较好的市场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

2.1.2培养学生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分析与建模能力。

2.1.3培养学生的市场调查分析报告和预测分析报告的写作能力。

2.1.4培养学生的统计软件的使用能力。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利用Excel、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生成统计图表,建立预测分析模型。

2.1.5巩固了学生所学的其他专业知识。比较好地解决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问题,相关专业学科知识走向整合,最终形成良好的专业技术技能。

2.1.6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让学生毕业以后能够真正的学会运用本门课程相关知识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2.2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学院办学指导思想的要求该院定位于“职业教育院校”、“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等办学指导思想,为《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导向。我们认为作为商学院的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能力,才能体现商学院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内在要求。为此,市场调查与预测确立强化案例与项目驱动教学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的意识,符合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的要求。

2.2.2课程性质的要求《市场调查与预测》是在《管理学》、《经济数学》、《市场营销学》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因此,市场调查与预测单纯讲授市场调查的理论和方法,势必与其他相关学科在教学内容上造成很大程度上的重复,达不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要求。因此,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需要从应用的角度组织教学,重视实践性教学。

2.2.3教学实训、实践提供的启示过去我们在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倾向,导致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后,仍然不会设计市场调查方案和问卷,不会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分析,写不出符合要求的市场调查报告和市场预测报告。后来,我们尝试采用案例与模拟教学法,学生的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市场调查与预测只有确立“强化案例与教学模拟、动手实践”的教学法,才能使本课程建设和改革具有特色。

3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我们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考核考试方式、实训实践教学课等方面展开教学改革。

3.1改革课程教学目标我们认为作为商学院的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除了应掌握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外,应重点获得五种能力:市场信息(数据)获取、处理与分析能力;调查方案与问卷设计能力;调查分析报告所撰写能力;市场预测分析与建模应用能力;市场预测报告撰写能力。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从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向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强化能力培养的方向改革。

3.2改革教学内容根据作为商学院的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特点和培养应用性能力原则,我们增加了市场环境研究、市场供求研究、销售潜力研究、消费者市场研究、顾客满意度研究、生产者市场研究、销售潜力研究、产品市场研究、产品销售市场分析、产品品牌研究、广告研究等市场调研内容的教学。同时增加统计软件在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应用等等。

3.3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模式,是以市场调研和预测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以教学内容更新和优化为基础,以案例和模拟训练为实践教学平台,以案例和项目分析为教学手段。

3.4改革教学方法手段主要采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法手段。总体思路是将案例教学法、项目试验教学法、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引入教学中。

3.5改革考试方式传统的闭卷考试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测试为主,难以测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调查方案和问卷设计能力,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调查报告与预测分析报告的写作能力。为了适应本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们采用综合性测评的考核方式。

3.6改革实训、实践教学模式本着提高学生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构建了包括课程设计、计算机软件应用、案例教学、课外实践教学等方式相结合的实训、实践教学体系式。

4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考试方式、实训,实践改革操作初步设计

4.1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初步设计根据作为商学院的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特点和培养应用性能力原则,我们将教学体系分为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两部分考虑,再分别从理论和实践部分进行设计。

4.1.1市场调查部分①市场相关概念、市场类型等相关教学内容介绍。②市场调查的主要内容指标介绍讨论。主要内容包括市场环境(宏观、中观、微观)、市场供求、销售潜力、消费者市场、顾客满意度、生产者市场、销售潜力、产品市场、产品销售市场分析、产品品牌、广告等市场调研内容的指标体系提示讨论。③市场调查方案、方式方法介绍。主要内容包括市场调研方案的设计,市场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文案调研法、观察调研法、询问调研法、实验调研法,还增加网络调研法。④数据收集与整理理论教学,回顾统计基础计算知识,EXCEL、SPSS软件简单常见功能介绍。⑤实践教学部分设计初步。在第一堂课的时候,就将学生按自由组合的方式,以6~8人为一组,成立“模拟调查公司”,并让学生为自己的公司取一个名称,确定公司总经理及内部人员分工。在成立公司之后,告诉他们,先学理论知识,在学完市场调查的相关知识后将让他们以模拟公司为单位,开展一次真实的市场调查活动,并且每个公司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还要在课堂上来介绍分享自己的调查过程和调查结果。期望让学生以这种特有的身份投入到学习中来,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实际体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也希望真实的调查活动能激发他们认真学习的兴趣。在调查过程中主要让学生体验几种调查方法:文案调研法、观察调研法和询问调研法。让学生根据本组确定项目设计调研过程。过程中将涉及调查方案策划、调研方法、时间安排、资料整理与分析、调查报告撰写等一系列环节。通过真实的调查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在活动中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情景模拟。观察调研法、询问调研法两种方法可采用课堂模拟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对调查部分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图表在EXCEL、SPSS等软件中的制作。提出调查报告,进行PPT概述介绍。

4.1.2市场预测部分①预测理论学习。包括预测相关概念、类型,对于我们学院学生主要从定型预测方法的学习讨论和定量的时间序列、相关回归预测、抽样调研的基本估计进行教学。②实践教学。观看头脑风暴的视频,看后确定学生关注热点话题进行模拟头脑风暴,让学生切实了解头脑风暴的相关概念、操作步骤、实际应用的意义。引入上机实训,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笔者设想在讲授市场预测的内容时引入上机实训。根据一些简单数据预测未来的数据走势,设计简单模型。

4.2考核考试方式初步设计

《市场调查与预测》考试改革先采用班级试点的形式开展,实际操作成熟后进行推广至全部班级。主要采用能力测试为导向的考试方式。改革方案的总体思路是成绩分两个学期进行评定,最后合成本课程的成绩,最后按比例与平时成绩合成总成绩,分段测试的内容如下:

4.2.1第一学期,创业计划书撰写大赛阶段根据问卷设计、创业计划书市场调查问卷设计及实际调研报告撰写情况进行能力评估。由班级内部对市场调查与预测部分撰写情况进行评定,分5等级进行,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其中,90分(优秀)以上按10%的比例进行,80~90分(良好)按20%的比例进行,其他不限比例。

4.2.2第二学期,市场调查校外实践阶段调研方案再加工,校外调查效果,调查报告再加工能力评估。成绩评定应根据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数据分析与报告写作测试、市场预测分析与报告写作测试的质量、篇幅大小、观点(结论)是否正确,分析方法是否科学,内容是否完整、要素是否齐备等评定成绩。以上各阶段以100分为满分,按完成情况,由教师和学生组成考评小组进行审核打分。

4.2.3平时成绩,主要用到课率来衡量。平时表现不及格者,期末成绩不予认定,作缺考处理。总评成绩=第一学期创业大赛成绩、第二学期评定成绩均值×70%+平时成绩×30%

5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改革效果

市场信息(数据)获取、处理与分析能力;调查方案与问卷设计能力;调查分析报告所撰写能力;市场预测分析与建模应用能力;市场预测报告撰写能力。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锻炼了学生获取相关市场、产品等方面信息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1课程改革效果

5.1.1提高学生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与建模的能力。

5.1.2提高学生软件使用能力,特别是Excel的统计功能,大部分学生能利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生成统计图表,建立简单的预测分析模型;部分学生对SPSS软件应用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5.1.3提高学生市场调查方案撰写和调查问卷设计的能力,大部分学生能设计出较好的市场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5.1.4提高学生市场调查分析报告、预测分析报告的写作能力,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调查分析报告、预测分析报告的写作过程、技巧、方法和要求。

5.1.5巩固了学生所学的其他专业知识,较好地解决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问题,通过市场调查、预测模拟等实践,真正整合了《管理学》、《统计学》、《市场营销》等学科知识。

5.1.6通过教学改革,我们正在将《市场调查与预测》申报为云南省精品课程。2012年由王召宝完成本校商学院辅导员工作情况调查报告、学生参与完成本校商学院班级管理情况调查报告,成果提交学校相关领导,为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本年度商学院被授予“平安学院”;经过本门课程的实践,对学生参加创业大赛起到一定的帮助,据学校相关就业统计数据,参与省级、部级“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竞赛的获奖大学生就业率100%;2013年参加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市场调查分析比赛(主办方未公布最终结果);2014年荣获海峡两岸市场调查大赛一等奖。另外,由于该院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学生很难通过笔算掌握本门课程预测定量计算题,经过考核方式改革,改变了过去出卷考试计算题空档而导致分数不高的尴尬局面。

5.2课程改革小结与不足

管理学案例分析报告第6篇

关键词: 案例式教学 课堂结构 实施要点 作用

1.案例式教学的课堂结构

案例式教学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与讲授法的区别在于,讲授法是根据教材向学生系统讲授知识,并学习教材中难点和重点的,也不同于用实例来说明、验证理论知识的课堂举例。案例式教学方法涉及该如何正确认识课堂类型、课堂结构和教学功能的配合与联系。课堂结构是课堂教与学的两大要素,是老师和学生的有机关联;课堂结构和课堂教学功能的统一,建立和构成了教学系统的整体运行方式。传统的课堂结构是教师把内化的教学内容以系统讲授的形势传递给学生,以此达到教学目的。而既有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的管理类课程,其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是教给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式教学正是为了适应这个教学目的,把实际发生的情境带入课堂结构,使教师与学生处于同一个活动的实践中,形成教学相辅相成的互动结构。可见,案例式教学从本质上看,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多的是一种实践活动。案例式教学可选择一个仿真的实践活动,这样,可使能力形成于真实实践之前。它在目标上做了适当限定的实践,着重培养某一特殊能力,以弥补能力系统当中的不足。它又是多人在同一起点的开放型实践,可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创造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良好环境。

2.案例式教学的实施要点

一般的案例式教学的组织实施程序是:老师在概述有关理论知识要点后,布置其案例的学习内容与方法;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预习和准备,包括学教材有关章节,个人或小组集体分析案例,拟写分析提纲并发言提纲;最后课堂讨论与小结。在上述案例式教学的组织实施中,老师应指导学生把握好以下三点。

2.1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

案例式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任何解决问题的过程都需要审题、联想、类化三个步骤。审题就是要搞清“是什么”,了解某一问题的概况和性质。联想则是要根据了解到该问题的性质,同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决定应该运用哪些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类化则是要在联想之后,根据自己的判断,把问题纳入已有的理论体系中,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案例式教学恰好也需要上述三个步骤。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时,应在相近的理论实践、基本事实和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引导并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理论知识结构。

2.2掌握案例分析的基本过程和步骤

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怎样找出案例中事件的各种关系,再去挖掘事件发生、演变、发展的各种因果关系,特别要掌握如何抓住事件中的主要关系和主要因果链,并指导学生掌握如何根据结果找出原因的方法。

2.3掌握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的方法

作为完整的案例式教学过程,老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的方法。案例分析报告作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成果具有议论文的特点,要有明确的立论和严密的合乎逻辑的论证,要有脉络清晰的思路和依据事实顺理成章的结果。为了培养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搜集各种暗案例资料,并分析案例中因果关系;二是发动学生根据他们的见闻,撰写案例;三是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演讲比赛;四是选编典型案例,编入教材,供学生学习参考。

管理学案例分析报告第7篇

目前很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中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法,可以将企业的会计和财务管理场景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参与到其中,以具体的会计人员的身份寻找企业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教训。这样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理论知识,也培养了举一反三和活学活用的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

2.1课前准备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任务是根据课堂要讲授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该案例要求具有综合性、代表性、专业性和适应性等特点。确定案例后,教师要收集和整理案例的背景资料,分析涉及到的会计理论知识,对案例有全面和透彻的了解。针对将要讲授的知识,对案例提出若干问题,提前发放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在上课前,充分阅读案例,搜集相关数据和信息,根据案例提出的问题做好准备和思考工作。

2.2课堂讨论和总结该阶段是形成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这个阶段的任务是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对学生的讨论内容和讨论过程加以正确引导,必要时提供理论支持和背景资料。学生在这个阶段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表达不同的观点或提出质疑,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教师的引导,能够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达到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课堂讨论的发言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案例、理论知识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

2.3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该阶段是案例教学的终结。下课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前搜集资料等准备工作、课堂对案例的讨论情况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在报告中,要提出观点,并分析、论证观点,充分体现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学生通过撰写分析报告,总结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的收获,同时反思讨论中的疏漏,不断自我批评,以此加深对会计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3对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思考

管理学案例分析报告第8篇

【关键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简称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随着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实施,接种疫苗种类、剂次和对象的大幅增加,AEFI报告例数逐年增加,公众更加关注AEFI。为了解甘井子区2009――2012年AEFI监测系统的运行情况,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评价监测工作质量,提高监测工作。现对甘井子区2009――2012年AEFI监测情况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收集

1.1.1AEFI监测范围AEFI监测覆盖所有接种疫苗的人群;统计数据为2009年――2012年甘井子区所有接种单位上报的AEFI个案。

1.1.2AEFI分类及报告范围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1]。

1.1.3AEFI报告方式辖区医疗机构和预防接种单位发现AEFI后,及时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报告卡并上报甘井子区疾控中心,区疾控中心通过《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将AEFI个案报告卡、个案调查表和调查报告通过网络报告。

1.2方法

1.2.1资料整理与分析通过《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将甘井子区2009――2012年AEFI个案导出数据,利用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2.2分析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对AEFI分布特征和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甘井子区2009――2012年共报告50例AEFI,其中2009年13例、2010年23例、2011年2例、2012年12例,无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2.2AEFI发生原因50例AEFI中,一般反应42例,占84.00%;异常反应6例(过敏性皮疹4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1例),占12%;偶合症2例,占4%。

2.3时间分布50例AEFI病例主要分布在9月份占44.00%,其次11月份占26.00%;除1月份、10月份和12月份无AEFI报告外,其它月份均呈散在分布。

2.4AEFI发生的年龄与性别在50例AEFI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男女发病相等。

3讨论

从甘井子区2009――2012年报告的50例AEFI来看,以一般反应为主,占84%;主要发生在9-11月份,占70.00%;≤1岁22例,占44.00%,>15岁组由于接种疫苗剂次远低于儿童,因此报告发生AEFI的较少[2];以国家免疫规划(NIP)疫苗为主,占98.00%,以麻疹疫苗、甲型流感疫苗和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报告居多;发生在接种第1剂的占40.00%;接种后≤1d出现AEFI的占78.00%。

自2008年实施AEFI网络直报以来,特别是2010年《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出台以来,甘井子区AEFI监测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敏感性有所提高,报告数量呈逐年增多趋势,但质量有待提高。为进一步提高全区AEFI监测质量,今后将采取以下措施:

3.1在加强AEFI被动监测的同时,可以在部分接种单位开展主动监测[3]。

3.2对基层人员培训培训,提高AEFI报告及时性和准确性。

3.3开展规范化门诊建设,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4]。

3.4加强AEFI监测督导工作,定期分析督导情况。

3.5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正确认识AEFI,营造良好的预防接种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S].2010-06-03.

[2]袁丁.新化县2009――2011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0):1504-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