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口译教学

口译教学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1 16:28:07

口译教学

口译教学第1篇

关键词: 翻译人员 市场需求 大学本科 口译课程 翻译能力

“培养外语交际能力同培养职业翻译,学习一门外语同掌握两种以上语言学习翻译,单语交际同用一种语言理解,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听懂信息同听懂后记忆并完整表达信息无不在差异。概括地讲,语言教学中,翻译的目的常常是理解,是学习语言;在翻译教学中,理解是基础,理解的目的是翻译,是进行交际”[1]。事实上,现在各大本科院校开设口译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翻译市场的需求,在新形势下,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也是一种满足市场需求的手段。于是,各高校针对口译课程研究出了授课内容、授课方法及授课内容,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毕业生的翻译技能,当然,这些课程在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翻译人员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背景介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力度加大,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们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联系越来越频繁,口译人员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口译人员需要精通某个领域或者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具备比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较高的职业道德。虽然每年毕业的本科生和MTI学生数量很多,但是从目前各行各业对口译的需求量来看,仅靠少数的高级翻译学院或MTI,是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所以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本科高年级开设了口译课程,配备了口译课教师,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口译技能,以期能够培养出适应市场能力的专业翻译人才。但是各高校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师配备及课程重点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任重而道远。

二、大学本科口译课程现状

如今国内口译专业教学尚没有形成规模,开设有口译专业的本科院校数量有限,“一处是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一处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还有一处是厦门大学”[2]。大多数本科院校在本科阶段并没有开设翻译课程,开设口译课程的本科大学就少之更少。大学毕业后,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胜任口译工作,跟我国不重视口译课程不无关系。国内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将口笔译课程区分开来教学,更没有细致地将口译按照不同专业划分,而国外的口译课程会分类,如:建筑口译,医学口译,军事口译等。

调查显示,口译课程的教师都是从普通必修课程教师中挑选出来的,不一定具有特别过硬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实战口译经验。缺少口译经验的教师在口译教学中往往容易纸上谈兵,对学生的实质性帮助有限。本科院校中,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没有机会上翻译课或者口译课,口译课只给三年级或者四年级的学生开设。这样的课程设置本意是让学生在毕业前提升口译技能,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因为到了大学三年级或者四年级,学生的水平越发不平均,口译课做不到因材施教,给教师授课带来一定难度。

三、口译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1.课程设置问题

“口译课不是一门专业课,而是职业翻译训练课”[1]。在高校口译课程中,不仅要注重教授翻译技能,更要注重给学生足够的练习。事实上,教师注重教研和翻译理论多一些,真正留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很少,“这种模式某种程度上有点类似题海战术,过于强调语言知识而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口译技能的训练”[3]。一般来讲,现在高校给学生安排上口译课的时间是一周一节课,也就是2小时,一学期18周,也就是说,学生一学期口译课的时间是36小时。除去老师授课的时间外,留给学生的练习时间就更少了。即使是英语底子不错的学生,没有经过高密度的训练,也无法成为合格的专业口译员。

口译教学是为了培养交替传译职业译员。“交替传译的特点是译者依靠倾听与观察讲者的言谈,不依赖文稿或脱离文稿,通过分析信息,再以口头传递的方式将信息表出来,是一种技巧性极高的口译”[4],即口译员在倾听讲话者说话的时候,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在讲者说话完毕时,能够消化掉相关专业知识,有条理地疏通讲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从而把源语转化出来,这种能力需要大量口译实践才能训练出来。所以口译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应该把重点放在实践上,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实践型专业口译员。当然,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中国高校的口译课程中,理论教学多于实践教学,这是需要改革的。那么具体该怎么改革呢?根据王恩冕教授的一项调查,中国口译员存在英语发音口音问题占26%,语言间转换等逻辑性问题占22%,以及术语掌握不足占22%。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口译训练中改善。这项调查研究为口译课程的设置提供了科学依据,所以,学校应该让学生多参加口译实践活动,教师应针对以上问题各个击破,提升学生口译水平,为学生成为合格的译员做好准备。

2.师资问题

关于师资问题,笔者在前文中已经提到口译课教师缺乏口译实战经验,不能体统地教授学生,这也是学生错失就业机会的一个关键因素。口译教师不仅不具备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而且没有足够的工作经验,教师和学生往往都力不从心,所以口译课跟真实口译场景差别相当大,甚至脱节。笔者认为,面对市场上对口译人才较大的需求量,学校应该从口译教师自身的局限性出发,加大师资培养力度,鼓励教师在工作之余做一些口译工作或者出国进修等。若口译教师本人努力学习口译理论知识,提升口译水平,且能积极参加口译实践活动,那么各高校的本科口译课程质量定会大大提高。

3.口译教材

十多年前,我国的口译教材种类非常少,学校没有挑选的余地。现在市面上的口译教材越来越多,可选择性非常大,各有千秋。但是笔者认为,这些教材并不完美,主要是因为口译课程本身的局限性所致。首先,学生的英语水平毕竟不一样,教材难易程度也不一样,所以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其次,当下热门话题和时事作为口译材料为宜,而实际上任何一本教材上的材料都无法满足这点。笔者认为,口译教学并不一定要选择一本书作为教材,任课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课程需求,选取时下热门的话题作为训练的材料。“以上说法并不是说学生不需要固定的教材,而是要给学生选择一本适合的课本,引导他们做课前准备和课后复习”[5]。那么口译材料到底该选择什么样难易程度的?鲍川运教授的看法是:教材合适与否不在于难,关键是学生能否跟得上课堂的进度,如果跟不上,那么学生就无法有效的积极主动参与到口译训练当中。教师可根据英语水平把学生分班授课,给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材进行授课。

四、结语

大学本科英语教学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本文限于篇幅只是作了简要分析。虽仅提出了框架并没有太多涉及细节,但是笔者认为文中观点能给当今口译教学一定的启示作用。在新的形势下,口译课程虽然不为市场上直接输送专业口译人员,但它却是培养专业口译人员的初级阶段,仍然起了不小的作用。各大高校都在逐渐改革: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学生实践活动,鼓励教师进修等。学生通过课程能够整合从前在脑海里细碎的翻译方面的知识,在口译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不断做练习提高口译技能,积累理论和实践知识,向专业的口译人员靠近。相信广大本科口译教师能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标准的口译人员,为本科口译教学添砖添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以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翻译,2001(3):17-18.

[3]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廖素云.论教学型高校本科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J].长沙:当代教育论坛,2008(12):41-43.

[5]杨承淑.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6]冉永红.暑期全国英语口笔译教学高级研讨班与我的口译教学实践[J].北京:中国翻译,2004(5).

口译教学第2篇

【关键词】英语口译特点存在问题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政治一体化,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翻译,特别是口译作为中外活动中的桥梁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不可忽视,高级口译人才一直受到各国政府、各类翻译机构和各种跨文化组织的青睐。

一、口译的特点

1.即席性。众所周知口译是一种具有不可预测性的即席双语传言活动。口译人员需要在准备有限的情况下,即刻进入双语语码切换状态,进行现时现场的口译操作。在很多场合如记者招待会、商务会谈等,口译人员往往不可能事先知道谈判或交流的具体内容,只能对交谈各方的话题作一下预测。因此,口译的即席性特点要求口译人员具有高超的即席应变能力和流利的现时表达能力。

2.独立性。口译人员的工作往往是个体操作,有时甚至是孤立无援。我们经常看到担任谈判、记者招待会或国际会议的译员独立工作。在这种形势下,译员无法回避自己所面临的任何问题,口译译员受时间的限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推敲,既不能现场求助于任何专家、学者,也不可能查询工具书或者有关参考资料,更不能频频打断说话者而要求对方重复或者解释其中的要点或难点。因此,译员必须具备随时处理可能碰到的任何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

3.综合性。口译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说、写、读等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操作活动。“视”是指译员必须具有观察捕捉说话者的面部表情、手势体态以及情绪变化等非语言因素的能力。“听”是指译员能够耳听会意各种带地方口音以及不同语速的话语的能力。“说”是指译员能够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流利表达的能力。“写”是指译员在口译的过程中能够快速的记笔记的能力。“读”是指译员在视译时能快速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口译的综合性特点给口译人员的日常训练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没有过硬的基本功底,是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口译人员。

二、口译训练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我国的口译理论与教学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各高校近几年在口语、口译教学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目前的口译研究还远远落后于笔译,还远不能满足于口译实践的需要。大专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务之急。很多学生虽然拿到了英语四、六级证书,但口语表达能力依然较差,根本不能达到学以致用,其根本原因是对口译能力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2.开设口译太早。口译在语言技能中难度较大,因此学生在学习口译之前应当具备“扎实的双语能力和丰富的百科知识”(Gile,Lederer等),具体说就是“学生外语水平达到理解不存在问题,表达基本自如并具备译员的反应速度、分析综合能力、记忆能力和知识广度”等等(刘和平、鲍刚,1994)。因此,口译课只适合在英语专业高年级中开设,否则若提早开设,学生的词汇量、反应能力、理解能力以及知识的广度都没达到该课程的要求,训练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3.教材的选择比较单一。随着口译教学热潮的到来,近两年各种口译教材和辅导用书应运而生,可供选择的口译教材越来越多。然而笔者认为,口译教学不应该以任何一本教材为唯一的教学材料。因为口译是一门实效性很强的课程,用于教学的材料应该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而陈旧的教材内容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口译的教学策略

1.创造较为真实的口译场景,提高学生的口译应变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堂内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学习和掌握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能力。口译课与其他英语课的教学不同,学生除了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以外,口译更注重实践,尤其是接近真实的口译现场的实践。经贸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多都选择到外资企业做一些与英语相关的工作,如翻译(包括口译和笔译)等,特别是口译,如果平时没有进行大量的口译实践,是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口译人员。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在课堂上创造一个接近真实场景的口译环境,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

2.选择合适的口译材料,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口译教学不应局限于一本教材,应该使用各种即时材料,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些会议口译的实况录音供学生们去操练,也可以从CCTV-9套央视对话节目、中国日报(英文版)、21世纪英语报(英文版)或其他英文杂志上寻找一些适合现场口译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材料,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操练的过程中有收获感和成就感。

3.采取情感教学模式,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0世纪60年代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格·洛扎洛夫在暗示教学法(suggestopedia)中提出了三条主要的教学原则,其中的第一条便是有关情感的内容,即愉快而不紧张原则:教学中应让学生感到学习是满足求知欲的过程,而且这种过程是快乐的。他认为处于轻松、快乐下的心情学习,最有利于激发一个人的超强记忆力,最佳思维能力,从而学习效果也更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只有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笔者从事英语口译教学多年,结果发现:对口译课感兴趣的学生口译能力提高的速度令人吃惊;而且在不同的教学班,课堂表现积极、有强烈的学习动机的学生成绩提高较快。因此,在口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训练氛围,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降低焦虑,从而大大提高口译教学效果。

口译教学第3篇

关键词: 日语口译课 教学模式 解决对策

日语口译课是本科教学高年级阶段的一个很重要的课程,一般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开设。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把该课程设在日语专业大四上学期,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听”“说”能力,每周两个课时,总共上课十八周。由于口译教学是集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在短短的两个课时内,如何提高口译教学质量,成了每一个口译老师关心的问题。笔者这学期担任09级两个毕业班的日语口译教学任务,可以说是在挑战中求索,在求索中成长的一个过程。那么,在口译实际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将对这些问题一一展开分析,探索理想的口译教学模式。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和启发。

口译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而是一项高度紧张,需要译者具备分析、推敲、理解等各种能力的高强度,高能力的工作。那么口译工作的过程具体是什么呢?美国翻译家E.A.奈达等学者对口译工作的过程进行了分析(《翻译学序说》1972年),而长期从事中日口译工作,曾担任重要领导人和国际大型会议的同声传译工作的塚本庆一在参考这一见解的基础上,又结合本人的经验将口译工作的过程分为“再现——整理——表达”这三个重要步骤。下图是对这一过程的详细描述。

如图所示:要“再现”讲话人的语言,就要听者具备较好的听力,记忆及适应能力。进而对讲话人的语言进行“理解,判断,组织”,而要实现自然流畅的“表达”,就需译者具备语言组织能力,充足的背景知识(常识)等。那么,如何培养这些能力呢?笔者收集了一些口译训练的方法,其中常用的口译训练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同步跟读训练。也叫影子练习,即听到录音后像影子一样跟着重复,这种训练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纠正发音。日语最好跟读NHK,FNN等,汉语最好跟读新闻联播中播音员的发音。在不断模仿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发音更纯正,更标准。

2.复述训练,即重复原语的练习。复述和跟读不同的是,它是在录音结束后才开始重复。开始训练阶段可以先做单个句子的训练,然后逐步过渡到两个句子,三个句子甚至更多,复述能够促进译者短时记忆能力的提高。

3.条件反射式训练。即听到录音后,立即翻译出来,可以培养译者迅速反应的能力。

4.概述练习。听一段讲话录音,然后将其暂停,使用同种语言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达。录音的长度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定。比如刚开始时,可以15秒左右,然后逐步递增。直到能够将2、3分钟左右的录音概述出来。它与复述的最大区别是“用自己的话”来重新表达。概述训练有助于集中注意力,提高关键词,关键句的理解和把握的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5.归纳总结训练。即概括讲话内容。可以先从文字材料的归纳总结开始练习。首先快速阅读,然后将一个段落的内容归纳成几个句子。其次是进行录音内容的归纳,这更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也就是听一段录音内容,然后总结其主要意思。反复练习可以提高学生把握关键词,关键句的能力和抓住讲话者意图,主旨的能力。

6.视译练习。从看到材料内容就立即开始翻译,要求译文语序自然,表达顺畅,还要避免重复同一语句或者修改前面已经翻译过的译文等。视译练习的最大好处是提高精神集中能力,语法知识掌握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根据以上所描述的口译工作的过程和口译的训练方法,笔者针对所担任的09级两个班的日语口译课,对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做了以下设计。

1.口译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及具体的教学过程

(1)教学目标的确定:由于此课程针对的并非是日语口译专业的学生,而是商务日语方向中的口译课程,因此教学目标主要是提高学生“听,说,译”的能力,能够胜任难度一般的口译工作。所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进行“教”与“学”的需求分析,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由于所带班级的学生普遍“听”“说”能力较弱,因此在具体操作上加大了听说能力的训练强度。

(2)教学内容的安排: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NHK听力。搜集NHK内容,然后进行筛选。所选内容既要贴近时政,又要让学生感兴趣。这期内容主要包括:从日本政府购买,实施国有化,到中国人民的抗议言行,进而到中日间的交流活动延期甚至取消;2012年伦敦奥运会;美国大选,奥巴马连任;中国选举,主席就任;日本大选,安倍晋三当选;朝鲜声称发射人造卫星;日本皇太子妃雅子迎来49岁生日等。

第二部分为教材内容,这些材料都是实用的致辞类中日互译。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固定的及常用的致辞类表达。

第三部分就是实战演练。可以使前面所听NHK内容或者所讲教材内容进行分组演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具体教学过程:听力训练环节:主要训练NHK听力。首先进行跟读训练,在熟练的基础上进行复述训练,进而条件反射训练(听到日语立即翻译出汉语);或者进行归纳总结的训练,最后视译训练,把原稿文本内容展示给学生看,要求边看边译。

教材内容我采取少讲精讲的方法,主要还是结合上述几种训练方法反复进行练习,直到熟练为止。

最为关键的就是实战演练环节。也是检验学生口译能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训练内容为教材内容。要求两人一组,一人说日语,一人进行翻译或者听录音,让学生来翻译。

最后一个环节是即兴话题演讲训练。依然是两人一组,让学生甲根据某个话题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演讲时间为3~5分钟,学生乙进行翻译。建议学生在课下练习时,最好把自己演讲的内容录下来,然后进行纠错。此环节的训练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瞬间反应能力和迅速组织语言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笔者发现,学生在听力方面,口语表达方面及记忆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2.目前口译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听力方面

(2)口语表达方面

(3)记忆力方面

主要存在短时记忆力和瞬间反应能力较差。比如:感觉自己听懂了,但一旦要翻译就翻译不出来了。一是很快忘记了其内容,二是不能立即反映出其意思来。建议多进行复述练习和条件发射练习。

(4)其他方面

除了上述有待解决的学生存在的问题外,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班级人数过多,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口译实践中的问题。所以建议以后的口译课采取小班授课,一班人数不超过30人,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口译实践中来。

3.关于教学模式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本学期课程快要结束时,本人做了一项调查,就是让学生来回答最理想的授课形式是什么样子的。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最理想的授课形式是使“听”(输入)与“说”(输出)的训练同时交替进行,从而达到“听”“说”能力均衡提高的目的。所以,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堂中,增加实战演练次数和强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协调好“听”(输入)与“说”(输出)的课堂时间分配,从而增强口译训练的效果,提高口译教学质量,这是本人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塚本庆一.实用日语同声传译教程[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6.

[2]王颀.口译理论与日语口译教学实践初探[J].上海翻译,2004.4.

口译教学第4篇

【关键词】外训教学;译员主体性;口译策略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译员中介作用而进行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际活动。在外训教学中,译员作为教员与外军学员沟通的桥梁,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外训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主体性的体现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开始扩大到对翻译主体的研究。查明建、田雨这样阐释翻译的主体性:“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具体而言,在口译这项实践中,实践主体的子系统包括讲话人和译员两个主体。根据口译的实际情况,可以讲译员的主体性定义为译员为实现讲话人交际目的而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自觉、自律、能动、目的性强等特点。

二、译员主体性在外训教学中的体现

作为口译的一种,外训教学中的口译译员不仅要具备优秀的双语能力和娴熟的口译技巧,还应该把握译员的主体性,帮助外训教学取得预期理想的效果。本文就各个环节中译员的主体性发挥进行探讨。

1.把握外训教学的内容及参与各方的关系

发挥译员的主体性首先体现在对外训教学活动及相关人员的主动了解上。外训教学设计的内容极为广泛,就拿我院开设的外训课程来讲,涉及对外汉语、战术、军事思想、军兵种知识、爆破等。这些课程一般有来自不同教研室的多个军事教员分别讲授,但是担任翻译工作的译员只有几个,这就意味着译员必须同时面对多个专业的教学内容。译员在接到口译任务后,应及时与授课教员沟通,了解课程内容性质,这不仅仅是准备一些专业术语和授课内容,也是为了做到心中有数,从宏观上把握口译策略。例如,在为对外汉语课的专业教员承担口译任务之前,不仅要同教员进行沟通,把握整体的教学计划和内容,同时还要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对于教学可能会在课堂上涉及的一些设计中国文化习俗的相关内容进行提前准备,做到胸有成竹。

2.了解教员说话意图

法国巴黎高翻的勒代雷指出,释意派翻译理论建立的翻译程序是:理解原文、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用另一种语言表达理解了的内容和情感。这一理论在口译界得到普遍的接受和应用。它强调翻译应以两个篇章的种类、对象,以及两国人民的文化、伦理、知识、情感氛围为基础,以不同时期的各种情况为参照。这个理论运用在外训翻译中有其显示意义。课堂口译的源语言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教员在授课的过程中通常是边思考边讲授。因此这类语言往往逻辑松散,措辞随意。有时教员为了把某一个要点解释得更加明了,还会不断地出现重复或冗余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译员不能机械地按照源语的顺序翻译,盲目追求字面意义上的对等。译员必须要发挥能动性,观察说话者的语气、神态、肢体语言、掌握教员话语和意图的大意,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的归纳整合,以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的形式呈献给学员。

3.采取合适的口译策略

这里需要探讨的是外训教学中,如何通过采取合适的口译策略来发挥译员的主体性。切记机械地按照字面意思逐字逐句地翻译,译员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口译策略。例如:增译、减译和改译。当译员体会到了教员的真实意图,并将源语言直接翻译成目的语但是不能充分得表明教员的意图时,译员应该采取增译的策略,进行额外的解释说明,以期让外训学员明白教员的真正意图。而当教员语言重复冗余时,译员可以删除、整合一些重复或不能切中要害的语言,进行适当的减译,使得教员的讲解更加清晰明了。改译主要在以下情况中出现:由于文化的差异,原语在目的语中没有完全对等的表达方式或者是教员的语言出现明显错误。在口译策略这一环节中,策略运用结果的不确定性需要译员拿出更多的勇气发挥其主体性,并承担更多的责任。

4.充当文化沟通的桥梁

外训学员来自不同国家,一个国家代表一个文化。这就为译员的口译准备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任务。为了在文化交流中把握好译员主体性的发挥,译员平时要多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宗教等。

三、结语

外训口译是综合运用多种能力的一种活动,要求译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双语基础,娴熟的口译技巧,还要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这些是译员发挥主体性的基础。希望以上的探讨能帮助从事外训口译的译员认识并更好地发挥译员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古琦慧.商务口译中的译员主体性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

[3]李明秋.商务英语口译译员素质要求[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1

口译教学第5篇

关键词: 高职 口译 教学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程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在学生家长甚至教育界人士心目中的认可度无法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地位和未来发展不在本文讨论之中,但总理和教育部于2007年初先后做出指示,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为我们把目光引向高职院校的口译教学提供了背景。

不少人可能会想,口译训练要求颇高,对于外语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来说可能都是比较艰难的课程,知识基础稍逊一筹的高职学生能上口译课吗?有这个必要吗?众所周知,口译是一种应用性极强的语言技能,改革开放后,对口译技能的需求因各领域频繁的跨国往来而有增无减,早就超出了专业翻译人员能够满足的范围;而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以就业为宗旨,以服务为导向”,这样的目标无疑也指向了应用型和技能型这样的字眼。方向的一致和市场的需求使得高职院校没有理由不开设口译课程,尤其在语言类专业,口译课更是必修课之一。

一、高职院校口译教学的定位

首先,口译课程的目标应当与高职办学目标一致。口译课程要以就业需要为宗旨,就必须突出口译的技能性,让学生在课堂训练中就能够充分感知、操练、掌握口译的基本技能,使他们熟悉口译这项工作,具有随时准备好接受口译任务的职业心理素质,能够临岗即用。口译课程也应当以服务为导向,这就得突出口译的应用性。虽然工作与专业不对口是常见现象,但是大多数学生就业后的服务内容仍然与专业密切相关。因此,口译技能的培养中应贯穿以与专业、行业相关的语言信息,使学生的口译技能能够立刻应用到就业岗位上,为行业服务。

另外,高职院校的口译课程必须要把握好教学的难易程度。再次提出前文涉及到的一个问题,各方面知识基础稍逊本科生一筹的高职学生能上口译课么?稍微翻阅一下市面上发行量较大的几种口译教材,不难发现它们当中包含最多的是专题演讲、大会发言等论述性的素材。其实,高职学生毕业后很少直接进入到正式严肃的会议翻译领域,更多的是迎来送往的联络、陪同翻译,这些情景下的口译对双语表达的要求并没有会议翻译那么高。高职院校的口译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为口译训练素材的难易程度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影响,难易恰当可以促进学习,反之,则无异于揠苗助长,成为学习的障碍。

通过对目标和难易程度的简析,笔者认为培养技能、强调应用、适当的语言难易度可以成为高职院校口译教学的三个维度,其焦点便是高职院校某专业(主要是语言类专业)口译教学的定位点。

二、课堂教学模式建议

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教学,我们当然乐意看到学生能够到公司、会展等场合进行口译实践,但事实上现场口译实践容易受到各方面条件限制,而且也需要在课堂里做好充分的先期准备,所以,大多数的口译实践教学仍然是在课堂里完成的。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在此尝试提炼出一个可操作性的口译课堂教学模式。

依照上文的课程定位,我们也可以为课堂教学设定三个维度,其中技能培养无疑是口译技能的训练,课程的应用性可以通过与专业相关的口译素材实现,而语言的难易程度则由口译练习的语言和形式来共同控制。

1.口译技能训练和意识培养

口译既然是一种双语技能,口译技能就应当是口译教学的核心。技能教学不仅实践性强,可以为学生毕业上岗做好准备,也符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掌握核心技能之后,语言外壳的变化是相对容易适应的。技能教学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纠正和学生的观摩、实践来实现的,其中课堂重点和课时份量都倾向后者。口译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有下列:口译准备、积极听入、短期记忆、口译笔记、口译笔记阅读、内容复述、双语演说技巧、数字传译、惯用表达传译等。上述所有技能在每一次口译实践中几乎都会涉及,但为了深入了解和强化各项技能,笔者建议在口译课初期将所有技能大致介绍一遍,帮助学生建立起区别于一般翻译的口译意识,然后再利用各教学单元分别训练各项技能。事实上,大多数技能靠几个教学单元是强化不了的,每次的深入强化其实是对该技能意识的强化。所以,不论单项技能进行到哪个部分,每次单项技能训练之后都要有整合各种技能的口译实践训练,其目的一是可以反复操练各项技能、反复强化各技能的意识;二是始终维持学生口译意识的完整性,不能让学生觉得单项技能的练习是口译的分解动作,毕竟真实的口译活动是依靠各技能的有机结合来完成的。

2.与专业相关的口译素材

口译技能训练,不论是单项技能练习,还是整体口译活动实践,都要放在语言素材上完成。高职院校口译课程的目标不是培养潜质的专门会议翻译或同传人员,而是让学生一走上服务岗位后就能够完成一般的联络、陪同翻译的任务,因此为口译课程选取有专业或行业针对性语言素材,何乐而不为?一方面,与专业相关的汉语和外语表达在其他的课程中必定已经有所涉及,那么口译课程可以提高熟悉程度,促进两者间的相互转换。另一方面,即使在某一专业领域内,口译素材一般涉猎广泛,也可以帮助学生继续积累专业的双语词汇。比如,商务英语专业的口译素材可以以商务接待、贸易谈判、会议讨论为主,常见的体育、交通、环保方面的素材可以少许甚至没有。而会展专业的口译素材可以多一些迎来送往、产品推介,旅游专业的多一些历史文化、景点介绍,常拿来做口译练习的外交辞令对这两个专业的岗位其实都无大用。

3.口译练习的形式

前文多次提到,高职学生毕业后主要接触的口译任务是联络、陪同口译,那么口译练习就应该多选用这类口译素材,这类口译的形式一般是双语间对话的交替传译,是高职学生应该适应的最主要的口译形式。

篇章的交替传译一直是广泛使用的经典练习形式,笔者也认为应当采纳。因为篇章交传常以段落为单位输出,可以很好地锻炼短期记忆、听抄笔记、心理耐力等多种口译必备的核心技能。

另外,视阅口译是一种十分适合中国学生的课堂练习手段。听力是中国学生的薄弱环节,通过听力捕捉外语信息会耗费更多的脑力。而阅读是中国学生的强项,阅读和听力相结合,在交替传译里适当插入视阅口译练习,既不耽误宝贵的课时,也可以调节课堂松弛。

“采用交替传译为主的练习形式,选取与专业相关的语言素材,训练口译技能,培养口译意识”,便是笔者在结合口译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的一个可行的高职院校口译课堂教学模式。

下列图示显示了上述模式中教学内容付诸于教学形式的关系,它表明口译课堂的主要目的是技能训练、意识培养至上,教师们切勿流连于语言形式,否则很容易把口译课上成以语言知识讲解为主的精读课。

三、结语

目前,整个口译研究界关注高职院校口译教学的专家学者甚少,恐怕只有具体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们在苦苦钻研。在专家学者们广泛探讨有关口译的各种学历或非学历教育的时候,关注的焦点常常集中在各种口译资格认证、本科及研究生学历阶段的口译教学,很少有人把目光投向在高等教育中比例不断上升的高等职业院校,这可能是一种遗憾。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浅谈粗论来抛砖引玉,呼吁专家学者们关注高职院校的口译教学,为高职院校的口译教师们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

参考文献:

[1]鲍运川,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2004年9月.

[2]仲伟合,专业口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5月.

口译教学第6篇

【关键词】口译教学 问题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066-02

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及中国不断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中国跟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和交往的规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因此,对于口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培养合格的口译人才对促进当下国内经济发展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口译教学的质量也变得迫在眉睫。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国内的口译理论研究和口译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些许的进步。然而,就目前的社会需求相对缺乏的局面来说,口译教学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

一 大学口译教学的现状

口译是跨文化交往活动中所必需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目前国内口译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且在教学层面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的态度和基础问题

首先,对国内开设口译专业的学校而言,英语口译只是针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选修课,一个学期18周,36个小时,课时数明显不够。虽然许多学生选修了口译课,但他们在口译的学习上重视程度不够。其次,由于口译课需要有较高的听说能力和扎实的语言功底,但学生整体水平有限,口译教学的开展也存在诸多挑战。

2.教学条件及教学方法的问题

目前大学口译教学大部分在普通教室或语音室进行,没有专业的口译教室供师生使用。缺少了这种模拟的口译现场对教学质量也大打折扣。另外匮乏的口译教材不能足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导致口译教学枯燥乏味。口译教学旨在向学生传授口译技能促使他们掌握良好口译的方法和原则,但国内不少老师仍然无法摆脱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继续在课程上以语言知识、大量的口译理论甚至语法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口译技能的掌握以及口译思维和心理素质的构建。

3.教师的经验问题

一个具有丰富口译经验的老师对于口译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目前国内的老师大多没有参与到口译实战

工作中,如果教师本身没有这些临场经验,就很难了解这些经验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也就不能将实际经验运用到教学中且不能重视对学生临场经验的传授。目前大部分的老师由于自身条件及外部环境的限制并没有真正地参与过各种会议以及大型会展的口译工作。

二 大学口译教学的对策

1.建立专业翻译院系,加强口译基础综合训练

基于上述国内大学口译教学现状,今后应尽可能在外语学院内建立独立的翻译系,重视口译的教学并增加英语专业高年级口译课程的授课学时。在外语专业新生前两年的学习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端正对口译学习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基础能力综合训练。由于口译自身的特点需要翻译员能熟练在母语和译语之间进行转换,加强目的语听力及口语的基础训练对今后的口译学习和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口译课是一门集听力、口语、翻译等综合技能课程。口译重要的是理解和表达,其表现形式为听与说。要求学生在口译的学习中要重视听力和口语的学习。首先,听是口译学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要想进行口译工作,必须先听懂对方的意思,才能进行翻译。如果听力不过关口译工作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前两年的基础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增加精听课堂的课时数更要增加泛听的训练以及扩大泛听的材料,比如坚持每天早晚一小时听国际媒体的新闻,这样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口译思想。由于口译工作的特点是在某些场合还需要进行交替翻译。这是一个复杂艰巨的任务,需要译员要边听边记录边思考最后翻译出来。所以在听力学习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自己的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能力,同时在大量的听力训练中养成在短时环境下记笔记的习惯。这样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才能适应高强度的任务。其次,口语是口译工作不可或缺的条件。在口译基础阶段,我们应当注意培养自己口语思维以及演说能力。在课上要多与外教老师进行交流,课下多组织同学们对一些针对性的话题进行演讲和辩论。除此之外也要积极创造锻炼自己口语的机会,比如多参加各项英文活动以及校内组织的口语角。

2.改善教学环境,更新观念,改革口译课教学模式,灵活选择口译教学内容

由于内地大部分高校开设口译课程较晚,硬件条件也相对落后。对口译教学开展和教学都存在着不利的影响。因此,今后高校应尽量建立专业的口译教室,布置模拟的口译现场,如会议及商务谈判场景等。然后根据口译教学的实际需要安排类似的口译模拟现场,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提高口译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大有裨益。香港大学的翻译教学模式与内地的翻译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该校翻译课程设计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比较注重市场需要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我们要坚持三个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口译与笔译结合,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结合。(1)根据学生口译能力的发展,有针对性地传授相关阶段知识和技能。除此之外,结合教材并辅以课外教材进行拓展练习。这样能有效帮助学生巩固基础并增大知识面。(2)在进行口译练习前,笔译的练习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掌握一定的笔译技巧将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口译学习并且认识到两者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将笔译的知识转化为口译的技能,这样相辅相成的练习对学生的双语能力以及翻译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3)设立“翻译工作坊”,它不仅是翻译教学的补充,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平台。同时还能为在校学生提供许多翻译实践的机会。通常内地四年的教学过程中都留有一个学期的时间进行实习,所以在“翻译工作坊”里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将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外部委派的任务,一方面不仅可以解决同学们实习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迎合当今市场多变的需求。

其次,教材陈旧匮乏以及教学大纲设置也是造成口译教学诟病的原因之一。由于口译时代性的原则,目前市面上的教材多以基础训练内容为主,在高年级口译教学中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口译学习的需求。因此除了基础训练的教材外,学校还应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去选择一些适合自己教学方法及技能的教材。除此之外,要善于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收集和使用一些最新的录像、录音及文字材料来补充口译课程的教学,并采取模拟场景教学,这样才不会与当今社会的发展脱节。

3.重视口译教学工作,加大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

口译教学的三个要素是教师、教材和学生,缺一不可,其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国内口译师资来看,许多口译课教师是由讲授英美文学以及语言学老师担任。这些老师本身没有口译的实战经历,也较少有人接受过专业的口译训练,只是在对口译理论熟悉后就开始进行“填鸭式”的口译教学。其讲授内容死板,教学方法单一,没有清晰的教学目标。Dawrant教授指出,一般来讲,一个具有较高双语能力的人,经过5~10年的培训和锻炼方可成为专业口译员,而专业口译员必须经过口译课教师资格培训才可以成为口译教师。按照此观点,绝大多数的老师都不符合进行口译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基于目前的现实情况,我们不仅要加大对英文老师转型口译的教师的培训力度,可以利用长期短期的研修班对在岗口译老师进行再学习。鼓励在教学一线的老师走出去参与口译社会实践,还可以利用其在外担任口译任务的机会,组织学生观摩或让其帮助做些会议前的准备工作。同时,对于那些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专业口译译员,可通过一定的开放政策引入高校进行兼职的课程教学活动。借其巨大的优势可以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最终实现口译教学和实践的良性互动。

三 结束语

口译教学第7篇

关键词: 本科翻译专业 口译 交际式口译教学模式

引言

随着各国家交往的日益频繁,对专业化口译人才的需求逐渐扩大。口译作为一个学科逐步走向独立的同时,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即将大多数的课堂时间用于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而忽略学生思维能力、心理素质、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全球化背景下,本科翻译专业口译教学如何顺应时展,培养职业型、应用型口译人才是每一位从事口译教学工作的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口译译员必须沉着应对各种场合,并且迅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功的口译是语言知识体系和非语言知识体系及各种能力在动态的交际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一名优秀的口译译员应具备多重知识技能。口译是一项跨语言文化交际的活动,是人类在不同语言间传递信息、传播文化、交流情感的主要途径,口译译员的各种交际能力是不同文化的交际者之间能够越过语言障碍进行自由交流的关键。笔者从口译的交际特点出发,结合全国各大高校本科翻译专业口译教学的实践,重点探讨交际式的口译教学模式。

一、口译中的交际特点

研究表明,有许多因素对人们正确理解信息和传递信息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交际的效果,如主题知识、说话技巧、讲话人的态度、对所谈论的话题是否感兴趣等。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效果还受到理解能力和听力水平的制约。由于非语言符号可承载信息,因此对非语言信息的理解可能直接牵涉交际的效果。有学者将影响交际的诸因素归纳为个人特质、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因素,这些因素与交际者的语言水平、文化知识、认知能力、推理能力、说话技巧及心理素息息相关。

(一)口译交际的现场性

与笔译自始至终是在脱离原语作者和译语读者环境中进行所不同的是,口译交际是在原语表达者和译语接受者同时处于同一环境下进行的,交流双方都在场,共同感受和使用相同的语言环境。交际者在交际中使用的语言、手势及音调都属于交际因素,这在交际中对信息的理解和表达有重要的作用。口译中,讲话人在场,他的表情、手势、声调、眼神等都可以成为译员阐释信息的必要参数,从而做到较好地理解讲话人的意思。成功的口译交际要求译员对现实环境不是被动地回避而是积极地加以利用,译员的口译交际必须如实反映现场的真实情景,切不可超脱现场气氛,更不应凌驾于现场气氛之上。在口译交际活动中,译员必须熟练地处理好现场制约信息正确传递的各种因素,如现场秩序、现场噪音、外界环境的改变或交际双方情绪的变化等,以增强应付变化、把握全局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为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提供优质的口译交际服务。

(二)口译交际的即时性

口译要求译员在特定的单元时间内完成听辨、分析、推理、思维判断、理解和记忆等任务,认知过程和逻辑思维的结果会通过表达立刻显现出来。如果停留在语言层次,根本不可能完成理解,译员必须也只能借助所有相关知识并启动认知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转换,即从用译出语听到用译入语表达。听众需要立即了解讲话人的意图,讲话人也需要立即了解听众的反应,因此,译员需准确又快速地传递双方的信息,这些都无不反映了口译交际中即时性的特点。

(三)口译交际的跨文化性

口译是译员运用其双语或多语能力,为处于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们之间的沟通所提供的一种服务。口译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译员的语言水平和文化素质。译员不仅要精通原语和译语两种语言,还要了解这两种文化,具备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否则会直接影响口译的效果。口译是一项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除了文化意象、思维认知、价值观、历史文化典故等方面的差异外,还包含复杂的认知、心理与情感过程。成功口译离不开译员的语言能力、社会文化能力、情景交际能力及交际策略能力,也需要其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本科翻译专业交际式口译教学模式探讨

从以上对口译交际特点的简析中可以看出:成功的口译是语言知识体系和非语言知识体系及各种能力在动态的交际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一方面知识的欠缺或忽略交际现场所带来的语境信息都可能影响对信息的准确理解,从而影响交际效果。这就意味着一名合格的译员除了必须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以外,还必须具有在口译交际现场摄取非言语信息的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应变现场的能力、寻求沟通的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远非传统的课堂教学所能完成。交际式口译教学模式旨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口译交际特点及口译所需各项能力,灵活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与非语言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口译其他的相关能力。交际式口译教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课内教学与课外口译实践的互动;口译课程与其他相关平行课程的互动。

(一)课内教学与课外口译实践的互动

交际式口译教学模式中的重点在于突出学生交际能力与交际意识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上。课堂内,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角色体验与文化体验等活动。如在做商务会谈口译时,可以事先布置学生了解商务会谈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不急于让学生进行口译,而是模拟会谈现场让学生扮演会谈双方,将学生置身于角色之中,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对主题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在不同环境及背景下的交际能力。

口译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应以实践为主。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意识与交际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现场气氛,让学生感受到交际的压力性与必须性。如在做连续传译训练时,可以邀请外教参与,设计“三角对话翻译”(three-cornered dialogue interpreting)。在同声传译的训练中,可以选择几个主要的题目,由学生进行“模拟国际会议”,如有可能,可以把真正的会议内容录音(录像)原封不动地搬回课堂让学生来做。总的说来,口译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应从真实口译的需求出发,尽量使课堂教学的环境和要求接近实际环境的标准和需要,使学生不仅在语言转换技能上得到培训,更重要的是提高在复杂的交际因素影响下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课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参与社团等交际活动,多进行小组讨论与互助,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及交际策略,同时尽可能地帮助或提供学生实战观摩及实习的机会。

(二)口译课程与其他相关平行课程的互动

1.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课程

一个优秀的译员应该是兼容并蓄的通用者,能够胜任各种类别的口译场合和工作。称职的口译者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扎较强的记忆力及灵活娴熟的口译技巧,更需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因此,培养译员扎实的语言基础与语言知识能力是提高译员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交际能力的根本,而译员的语言交际能力是口译的基础。拓宽译员双语知识与技能课程主要有《双语写作》、《古汉语及现代汉语选读》、《英语报刊选读》、《英语演讲与辩论》等。相关专业知识拓展课程包括《科技英语》《会展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等。

“通百艺而专一长”,翻译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才能当好“杂家”,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应用型口译人才的需求。开设上述课程旨在夯实学生的双语基本功,扩展译员的专业知识,为口译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提高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课程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除使用言语符号外,还使用非言语符号。人类使用非言语交际的历史比用言语交际的历史更古老。从口译研究的角度看,非言语交际主要指人体语的交际,包括面部表情、眼光接触、手势、姿势、动作、副言语、仪表。人体语是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通过自己身体外部器官的某种动作发射信息,借以传达讯号或表情达意。恰到好处的人体语言是人际交往中的催化剂,能促使人们更亲切更友好地进行交流,其中副言语在口译中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副言语包括非言语声音因素如音调、音量、音质、音域、语速等,它们在交际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一句话由于音调、音量、音质、音域和语速的不同,可表达完全不同的意思。

由于在口译过程中译员主要通过声音和听众进行交流,因此,副语言是影响口译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口译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口译职业素养,一些与之相关的选修课程可以开设,如《演讲与口才》、《英语辩论》、《英语话剧表演》等。

3.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

口译是把一种语言承载的文化通过口头形式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的复杂的文化信息交换过程,必然涉及与语言有关的方方面面和各种文化因素。因此,只传授语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传授有关的不同的社会文化知识。培养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帮助译员更好地预见和解决口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文化障碍,从而更好地完成口译任务。

因此,在本科翻译专业的教学中可以开设一些课程,以帮助学生增强跨文化意识的敏感性、正确理解本民族文化、不断学习异国文化、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两种文化差异。如《中国文化通论(汉英)》、《希腊神话与圣经》、《英语国家概况》、《语言与文化》、《涉外礼仪》、《国际关系》等。同时一些兴趣欣赏类的课可以在周末开设,如《西方电影欣赏》、《西方戏剧欣赏》,以扩展学生了解和掌握异国文化知识的途径。

4.拓宽学生口译职业知识

通过专家讲座、实习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专业口译在社会中的运作模式,熟悉口译行业知识及专业口译机构的运作管理模式。

结语

口译作为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既体现普通人际交际的特征,又有其独特的特点。口译工作者不仅要掌握双语知识,更要掌握与交际相关的知识体系和各种能力。这对口译教学而言无疑是个严重的挑战,意味着口译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在口译中交际能力的培养。叶芝曾说:“Education is not a filling of pail, but a lighting of fire.”(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口译的兴趣,如何把翻译专业的口译教学推广、提升翻译译专业学生的整体实力是每一位从事口译教学工作的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Gile,D.Basic Concepts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2]崔挺.翻译专业开放式口译教学模式的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2008(6):179,186.

[3]李晶,刁烁.外语专业学生口译素质培养刍议[J].商场现代化,2009(30):72-73.

[4]王长江.口译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0(36):165.

口译教学第8篇

关键词: 合作学习法 大学口译教学 方法指导

一、引言

合作学习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80年代被介绍到我国。近年来伴随世界范围内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我国的传统教育也正经历由“应试教育模式”向“人性化素质教育”的改革,学生学习的个体性和主体性受到关注。合作学习策略正是伴着这一趋势,在我国发展起来,并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

本文尝试将合作学习理论应用于大学非英语专业和英语为第二专业的学生的口译教学中,以探索提高口译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合作学习理论

目前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王坦,1999)。师生合作教学可以以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为代表,在强调师生合作的同时,也提倡在学生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一种亲密的合作关系。但从整个理论与实践的取向来看,它主要关注的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问题。生生互动以欧美等国的“合作学习”为代表,将合作性的团体结构纳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构建以生生互动为基本特征的课堂教学结构(王坦,1999)。因此,美国的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他们认为合作学习应包括以下五大要素、积极互赖、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个人责任;社交技能和小组自评。全员互动的合作教学兴起于90年代初,以我国学者提出的“合作教学论”为典型代表,涉及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立体互动合作,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师师互动。

本文涉及的主要是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但并不局限在课堂教学中,此处的合作学习还从课堂教学活动延伸至课堂之外的小组学习。

三、大学口译教学的问题和困难

通过对湖北大学非英语专业和英语为第二专业的大二、大三学生的教授口译课,我发现在对他们进行口译授课时存在一些客观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从学生这个角度来看,首要的问题就是他们当中大多数语言基本功不够扎实。由于学生都是非英语专业的,在英语词汇量上普遍没有英语专业的学生积累得多,而在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上,也普遍没有英语专业的学生受到的训练强度大,因此,在上口译课的时候,在语言的输入、输出上都存在困难。学生反映,最常见的困难就是在听英语材料时不能准确把握大意和细节,而在听汉语材料后,又无法用准确精练的英语词汇和正确的句子结构来表达获取到的信息。

其次,正是因为对语言的掌握还不够,导致这些学生在口译练习时信心不足。有些学生反映他们从一开始就对英汉口译就带有畏惧心理,觉得自己听都听不懂,当然不能准确翻译;而对于汉英口译,他们又无法快速准确地进行汉英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这样他们在心理上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不仅不能集中注意力于听取信息和处理信息上,而且因为内心的焦虑而影响到练习的效果。因此,他们往往会越练习越紧张,越紧张越影响口译练习的质量,最终因为缺乏自信而无法真正达到口译练习的目的。

另外,这些学生中非英语专业的都有很多专业课,这些课程与英语关联不大,甚至完全没有相关性,因此,一部分学生并不是十分重视课外的巩固练习;而英语为第二专业的学生除了上自己的专业课外,周末还要上英语专业的课程,因此,他们的课余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加上这些同学都来自不同院系的不同专业,课堂内外都由于相互接触不多、了解不够而难以在一个良好的互相监督和促进的环境下进行口译练习。简单来说,也就是说他们还缺乏一定的学习氛围和学习自觉性。

2.教师所面临的困难。

要想教好口译课,除了了解学生的问题外,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师所面临的困难。首先,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口译课不仅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了解相关的口译技能,还要能安排大量的口译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技巧。培养一名专业的口译员需要的时间自然不是一学期18周,每周两节或四节课就能够实现的,但非英语专业和英语为第二外语的口译课,像培养口译员那样授课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如何科学地将技能讲解和练习合理安排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也就成了教师不得不认真思考的课题。

此外,班级规模也会影响教师的口译教学。我授课的班级人数较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授课效果。作为一门实践课程,课堂上的复述和口译练习等各种练习形式都要求学生口头表达,但到底每位同学的练习结果如何,各自需要从哪些方面改正和改进就需要有人点评。而班级人数过多时就很难保证大家都及时得到帮助和指导,因此,最终还是会对教学的效果造成影响。

同样,在课堂内教师无法对所有学生进行指导,到了课外,要想对学生的口译练习情况做好监控就更困难了。

因此,借鉴合作学习在其他英语教学上的成功经验,来改进口译教学,也就成为本文关注的重点。

四、合作学习为口译教学提供的方法指导

虽然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口译练习中克服一些困难,如教师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无法及时对每位学生的每次练习作出评价,学生在自己练习时缺乏较真实的情景,等等,但有效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来指导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对技能的掌握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合作任务,把握学习时机。

在口译教学中,合作学习的任务有多种,这里从课堂内的和课堂外的两个角度来考虑。课内的口译合作任务可以与课堂上经常使用的源语复述、目的语复述,以及英汉互译的练习相结合。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结对活动,每次需要说明是各自听完都进行复述或口译,还是两人轮流,一人处理一部分,一人进行信息核对。

课堂外的合作形式特别适合于那些课堂上没有足够时间来完成的任务。前面提到的学生中存在的困难都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外合作来逐渐解决。它可以是结对活动,也可以是小组活动。比如,口译词汇的积累可以通过小组内部报听写的方式实现;在练习短时记忆、笔记和数字传译的技能时,更是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材料,合作练习。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共享资源,还能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一起分析共性和个性的问题,而不至于仅仅因为个人在练习时遇到难处而丧失自信。而在这样的合作形式中,教师则需要给小组成员指派任务,比如在课后练习数字传译时,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每人在报纸杂志上找到一些数字较多,但是不同话题的新闻,连续一周每人给小组其他成员播报找到的新闻。

2.加强指导,注重监控。

布置完任务只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开始,虽然合作学习强调以人为本,鼓励学生通过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培养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此后就对学习过程不进行管理。不论合作学习的任务是在课内进行,还是在课外展开,教师的指导和监控都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的指导可以是在学生完成任务时的点评,如学生在复述或是口译时,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和问题,对学生表达的内容和语言形式是否与原文一致,做出点评和指正,指导还可以是当学生在课外合作出现困难和问题时,尽量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使课堂内外的活动都能够顺利有效地展开。

而教师的监控则侧重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活动的关注,一旦活动过程中出现问题,只有教师实施了有效及时的监控,才能马上对学生指导,确保合作学习的学习效果。

3.注重评价。

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评价和指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具有相似性的。但评价不应该仅仅指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还应该充分调动学生互评。通过生生互评,学生会从其他同学那里发现被忽略的问题,也会从别人那里得到提示,知道应该在哪些方面做更多的努力。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而不是停留在形式上的小组合作中,只关心自己的表现。

五、结语

由于提到的口译教学涉及的学生并不是翻译专业或是英语专业的,因而讨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口译课教学,而且合作学习的方法不一定能解决口译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今后可以综合其他的教学方法,探索出适用于不同程度学生的有效的口译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江晓梅.英汉口译教学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2]李星亮.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合作学习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3]王坦.合作教学的基本类型与理念析要[J].山东教育研究,1999,12.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