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1 16:27:25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第1篇

关键词 微生物 高三复习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引言

浙科版高中生物学涉及到动物学、植物学、细胞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内容,关于微生物的有关内容在教材中的分布则比较分散,导致学生对微生物学内容的学科结构没有形成完整的认识,缺乏对微生物学知识的完整把握,因此教师很有必要对“微生物学”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帮助学生获得微生物学的学科结构和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梳理出微生物学内容

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中有关微生物的内容。然后各小组呈现成果,教师将小组总结梳理的结果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再由各小组补充完善(表1)。

3 整合内容,确定研究维度

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表格中涉及到的内容进行维度划分。要确定研究维度,学生必须对微生物内容进行梳理和提炼,有助于他们统领微生物学的全部内容,同时培养归纳和概括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认识到对某一事物的可以沿着“是什么(本体论)”“为什么(认识论)”“怎么样(方法论)”顺序进行认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呈现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修正,最终得到比较全面的维度划分(图1):(1) 微生物分类及结构;(2) 微生物的代谢;(3) 微生物的增殖;(4) 微生物作为实验材料;(5) 微生物存在的意义。

3 分类处理,各个击破

5个研究维度中,微生物分类及结构、微生物的代谢和微生物的增殖3个维度的内容,通过概念图的形式可以更加清晰的呈现出来。教师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总归纳结,然后在黑板上画出概念图,由其他小组评价并完善、补充,最终形成比较完善的概念图。

3.1 微生物分类及结构(图2)

对于微生物的细胞结构,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分析酵母菌、真菌、霉菌和蓝细菌的结构,从共同点和区别氏个方面分析。学生不难发现,这几种生物都具有细胞壁,但是细胞壁组成存在差异。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植物的细胞壁一起分析。通过比较,学生对微生物的特有结构更加明晰。

3.2 微生物的代谢(图3)

关于微生物的代谢,教材中对乳酸菌和酵母菌的代谢过程叙述较多,学生能够将这两种微生物的呼吸类型迁移到其他微生物,但是对于不含线粒体的原核生物的需氧呼吸场所存在迷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做适当解释,从而使学生明确原核生物需氧呼吸的场所是在质膜。学生对于缺乏叶绿体的蓝细菌的光合作用也存在迷惑,教师可以适当拓展:蓝细菌含有叶绿素并具有相应的酶,可以帮助蓝细菌完成光合作用,其光反应的场所就是其含有光合色素的质膜。通过这样的拓展和说明可以消除学生的概念漏洞,丰富其知识背景。

3.3 微生物的增殖(图4)

学生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关键是要理解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然后播放噬菌体繁殖的动画的顺序,帮助学生明确此过程,并让学生思考其他病毒是否也是这样繁殖的,从而引出逆转录病毒。学生通过对比不同病毒的繁殖方式,增加对不同病毒各自特点的认识。

对于逆转录病毒,教师可以呈现HIV病毒在细胞内的繁殖过程的动画,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逆转录形成的DNA整合到人类DNA上的过程。这样的基因重组过程可以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相联系,教师提供相应的背景材料: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一条链被水解,另一条进入R型肺炎双球菌,这条单链DNA会与R菌肺炎双球菌核染色体的同源区队配对形成一小段杂合DNA区段,R型肺炎双球菌进行染色体复制,于是杂合区也得到复制,最终R型菌转化出S型肺炎双球菌(实为具有荚膜的R型菌)。然后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说明和解释。学生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一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知识缺失对学生思维成长不利。教师通过提供材料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明确肺炎双球菌这种自然状态就可以发生基因重组的具体机制,从而帮助学生丰富知识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基因工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前后联系的能力。

概念图提供了需要关注的主要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联系和扩展,形成知识间的更为广泛联系,构建起更为复杂的关联。

3.4 微生物作为实验材料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找出微生物作为实验材料的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利用大肠杆菌研究DNA复制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然后,让学生结合每一个具体的实验过程思考并总结:选择微生物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有哪些?为什么不选择其他实验材料呢?教师引导学生从繁殖快、操作方便、成本低等角度,总结出选择微生物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生物学上还有那些常用实验材料?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总结生物学中常用实验材料及其对应的实验。这样的关联式延伸可以帮助学生对高中阶段的实验材料形成整体认识,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材料的选择对于生物实验的重要性。

3.5 微生物存在的意义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回答微生物存在的意义有哪些,然后提示学生将这些意义进行整理归类,引导学生从3个角度认识微生物存在的意义:物质循环角度;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对人类的研究价值角度。

通过角度划分,学生可以更为清晰的明确思考角度,保证知识的整体性认识。

4 反思研究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微生物学的整个研究过程,总结如何进行知识的联系和整合,反思自己的研究过程中得失,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与他人分享。通过这样的反思,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经历过的研究过程,可以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体验。

5 结束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高三复习应然的价值取向,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体验自己的学习过程。学科整合式复习可以覆盖微生物学在高中阶段的全部内容,实现了复习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并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知识的拓展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指向。“整合――拓展”式复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关于微生物学的整体概念框架,并对以往存在的迷惑的方面在相应的知识拓展中得到了解决,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升了学生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

参考文献: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第2篇

一、从微生物学教学目的来分析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职业学校药学类专业学习微生物这门课程,总体有这样几个目标:1.药品生产各环节的消毒灭菌处理工作。2.GMP车间在环境和工作人员方面对微生物的要求。3.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查工作。4.一般微生物的培养,接种技术。5.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微生物的染色技术。6.一般微生物的鉴别方法。7.对于生物制药专业来说,为下一步学习发酵技术等专业课打下基础;对药物分析专业学生来说,为下一步学习药品生物检定技术打下基础。

总结这些生产中的实际要求,我们得出结论:微生物学的教学应该以实际操作技术为主要与重点内容。因此笔者对微生物学进行分析总结,将上课地点搬进了实验室,将实验归纳总结为一个个的项目,把理论知识也附着在实验项目之中。

二、将各个实验进行统筹安排的必要性

在实验的时间先后上,如果没有统筹的安排,将会有很大的材料浪费和人力的浪费。因此,我们将所有的实验进行统筹规划,将前一个实验制备的产品用于下一个实验,这样既有连贯性,同时还有很大的节省。

三、课程改革内容

将整个教材分为以下几个试验模块:1.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2.微生物的接种与培养;3.微生物菌苔菌落的观察;4.微生物的染色技术与显微镜的使用方法;5.细菌大小与数目的测定;6.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7.体外抑菌试验;8.抗生素的效价测定。

四、具体模块分析

(一)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本模块任务:1.配置培养基(通过实验操作掌握固体、液体、半固体培养基配置方法,同时掌握微生物生长必需的条件),2.将培养基进行包扎灭菌(高压蒸汽灭菌锅的使用方法,干热灭菌法原理及操作方法,同时掌握彻底灭菌(包括芽孢)的方法及意义)。通过这个模块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配制、分装、包扎、灭菌技术,还为下面的所有实验准备了试管装的斜面培养基和三角瓶装固体,液体培养基。

(二)微生物的接种与培养。本模块任务:1.试管的斜面接种,2.培养皿的分离划线培养,3.三角瓶的液体接种培养。通过这个模块的学习操作,学生能够掌握的操作技术:使用酒精灯的无菌操作技术,固体、液体培养基的接种技术,如何分离得到纯种细菌的技术;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菌落及菌苔的含义,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同时为下一步的实验准备了大量的微生物培养物。

(三)微生物菌苔菌落的观察。本模块任务:观察各类微生物的菌落菌苔特点。本实验直接取上次实验培养的微生物培养物进行观察,从而概括得出细菌、放线菌、真菌三大类微生物菌落各自的特点作为鉴别的依据。

(四)微生物的染色技术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本模块任务:1.将微生物进行单染色、革兰氏染色,2.光学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形态。为了进行这两项操作,学生会主动学习染色原理,显微镜操作原理,油镜使用原理,然后进行实际操作。本模块使用模块二的培养物来进行染色观察。

(五)细菌大小与数目的测定。本模块任务:使用血细胞计数板和测微尺进行微生物数目和大小的测定。

(六)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本模块任务:检测微生物在土壤、水、空气、人体表面的分布情况。本实验使用模块――配制的固体培养基倒平板进行检测。

(七)体外抑菌实验。本模块任务:使用琼脂扩散法进行检测几种化学消毒剂的抑菌实验。本实验使用模块――实验中配制的培养基。

(八)抗生素的效价测定:本模块的任务:使用二剂量法测定一种抗生素的效价。本实验使用模块――实验中配制的培养基。

五、考试考核方法

根据教学过程的模块化改革,考试考核方式也随之进行改革,由原来传统的一张理论试卷定分数的方式,改为以实验为主要考核方式。将模块的结果进行考评打分,在最终成绩中占重要比例,然后学习结束时的考核分两部分,一是实验室内现场操作考核:从八个教学模块中选取一些重要的操作技术,比如染色技术、灭菌锅的使用技术、培养基配制方法等等,学生抽题,抽到后现场进行操作考核;二是抽取两个理论题进行回答。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更与实践相接近,更具有实际意义。

六、总结

实践证明,以项目实验为主体,理论辅助在其中,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实践技术操作,能够较好地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而且能够将单个独立的项目实验联系起来,不仅教学效果好,还节约了很多实验材料。

参考文献: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第3篇

1课程定位

1.1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

医学营养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掌握现代临床营养技术和公共营养、食品安全与检测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除了具备从事临床营养实际操作能力、疾病筛查、社区疾病管理、营养调查的能力,还要有食品安全检测的实际操作能力。

1.2专业核心课程地位定位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高职高专医学营养、卫生检验检疫、食品营养与检测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研究和评定食品品质及其变化的一门学科[1]。微生物检测是食品安全控制链中的传统监测点,与理化检验、感官检验是食品检验类课程体系的三大检验方法(技能)课程,是食品检验国家职业资格考核的主要内容。该课程是实践性、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1.3与其他课程的相关性

在医学营养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生通过学习先修课程基础化学、食品化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临床疾病概要、卫生法规与监督、食品卫生与质量管理等,具备相关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后,再同时开设食品毒理学检测、食品感官检测、食品卫生理化检测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等平行课程。经过这几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学生相互融通、优势互补,即可参加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考试,获得食品检验工资格证书,为后面医学营养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和专业顶岗实习奠定坚实的职业能力基础。

2课程目标

我们认为开展《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在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意义不仅在于具体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还在于其蕴含的科学思想、人文精神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要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中实现三个目标:①知识目标: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熟悉食品微生物常规项目的检验原理;了解检验新技术的发展概况。②能力目标:熟练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和实操技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中最新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具有较强的执行能力、应用能力和迁移学习能力。③素质目标:具有无菌操作意识、毕业后能迅速进入工作角色;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团队合作精神。

3教学条件

3.1师资队伍

由6名专职教师和3名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并配备2名高水平的实验员。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都很合理,并且100%为双师型教师,5人为食品检验工考评员,其中2人还是食品检验工高级考评员。因此,我们的师资队伍是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操作能力强且与时俱进的优秀教学队伍。

3.2实验实训条件

①校内实训基地。《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组正在建设《微生物检验》省级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教学实验室以及仪器设备分组配套齐全。现有微生物实验室5间,总面积540m2,完全可以满足学生教学、实训、自行设计实验的需要,实验开出率按课程标准要求可达100%。②校外实训基地。医学营养专业与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昌铁路局福州铁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州现代妇产医院、福建明一婴幼儿营养品有限公司和厦门银鹭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校企合作,使学生能完成食品中细菌菌落总数、食品中大肠菌群计数、食品中部分致病菌(沙门菌、阪崎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和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等项目的的抽检工作。

3.3课程教学资源

“贴近生产实际、适应岗位需要、反映食品检验技术发展趋势”是我们选用和编写高职教材的依据。选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刘用成主编《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为教学主教材,该教材为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食品类系列之一,理论上突出“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侧重实际操作、检验方法,介绍了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与设备、食品微生物检验基本程序、基础实验技术、现代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卫生指标细菌的检验、致病细菌的检验、真菌的检验和其他检验项目。同步配套使用《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技能型人才培训用书:食品检验工(中级、高级)(第二版)》,该教材是根据最新《国家职业标准食品检验工(中级、高级)》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按照岗位培训需要的原则编写的。与此同时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化手段,以课程教学为中心开发了相关教学资源: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实训指导书、试题库、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测试标准、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省级精品课程资源库等教学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有效的资料。

4教学方法与手段

4.1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运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法、四阶段实践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启发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挫折教学法等。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其核心都是启发式教学。

4.1.1项目驱动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将项目交给学生,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到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负责。老师会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设计出各个任务项目的教学方案。

4.1.2四阶段实践教学法

是一种起源于美国岗位培训的、系统化的以“示范-模仿”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即把教学过程分为准备、教师示范、学员模仿和总结练习四个阶段的培训方法。

4.1.3任务驱动教学法

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4.1.4启发讨论教学法

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由教师提出问题,让他们运用思想去解决、分析、批评、判断和归纳,因而可以触类旁通,使经验逐渐扩张,思想更为灵活。

4.2现代先进教学技术手段

在教学手段的采用上,除了应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并引入多媒体和网络手段,增强授课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达到“教、学、做”一体化。同时实施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开考核的方案。

5课程设计思路

5.1依据需求定内容,依靠行业建课程

为保证教学内容符合企、事业单位岗位需要,《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基于“岗位知识体系”来进行课程设计(见图1)。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分别为微生物检验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并且我们与企、事业单位签定了合作办学协议,食品行业专家和高级研究人员定时来校兼职授课,共同建设与管理课程;共同制订课程大纲,编写实训教材;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参与实践项目教学。行业专家的加盟使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比例达100%,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能力以及研发能力,学生技能训练模拟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动手能力大大提高。

5.2课程为社会服务,教学顺应市场项目化

该课程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技能训练期间,任课教师组织学生承担福州亿达食品有限公司的海蜇皮质量指标检验,以及为贝奇(福建)食品有限公司进行“贝奇野菜汁”成品检验。一方面拓宽了专业教学和实践实训的途径,另一方面以社会为课堂,实现了教学创新与市场互动。

5.3“阶梯式”的实践教学递进式模式

“早实践,多实践,课程实践不断线”。课程开始,就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半年;随后,到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昌铁路局福州铁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的微生物检验科实训基地进行综合实习4个月~6个月;最后,在第六学期分散到实习基地或其他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半年。此法得到了企、事业单位的广泛认可,且学生素质大大提高,职业资格考证通过率达100%。

5.4课程考核与国家食品检验职业资格考核相结合

本课程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过程考核,改革传统以理论笔试考核学生成绩的方式[3],根据学生任务完成、项目实施情况和校外实践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成绩。职业资格证是就业的“准入证”,为实现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无缝对接,课程的考核还与国家食品检验工(中级、高级)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分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两大部分,严格课程考核是学生获取“双证”的保证。在一定情况下,也可实行“以证代考”,即以职业资格考试成绩代替课程成绩。

6教学内容设计

6.1教学内容选取的原则

教学内容以“体现国家标准、对接生产实际、融通职业标准”为原则进行选择,选好以后围绕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任务进行教学项目的设计组织,每个项目由学生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单元综合实训共同完成。“理论(初步了解)实践(初步学习和模仿)再理论(理解)再实践(独立操作及完成)反复实践(掌握并熟练运用)”的认知与学习规律来完成各项目,如此反复操作可为学生奠定比较扎实的微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最终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6.2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食品微生物检验以微生物检验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为出发点,按食品微生物检验流程,将课程分5个教学模块,4个基本技能训练情境教学,7个典型工作项目教学。共80学时,安排于第二学年第4学期开设,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实践教学48学时。

6.3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细菌检验基本技能;食品中细菌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检验技术;食品中主要致病微生物生物学性状及其检验技术。②难点:对不同的食品样品和检验项目选择最佳的检验方法;如何正确判断各种检验结果,最终作出正确的食品卫生评价。

6.4课程教学评价

①后续课程任课教师评价:学生们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基础扎实,技能操作熟练。对于后续课程,我们教得容易,学生学得轻松。②实习单位评价: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营养专业学生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实践操作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团队协作能力强。③学生评价: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的学习,我们学到了知识、学会了操作本领、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等。

7课程特色

①理实镶嵌的教学模式: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穿行,理实一体,使学生对内容更容易理解。②导引式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既注重老师的“教”,又注重学生的“学”,引导学生将被动学习逐步转化为主动学习。③单项训练与技能考核相结合:坚持单项训练与技能考核相结合,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微生物检验操作能力。实践证明,我们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设计与改革的探索是成功的。合理定位课程在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内容、选用和编写优质教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考核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潜能和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毕业后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尚新彬,李超敏.医学院校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设计改革[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9):89-90.

[2]吴君艳.基于食品检验岗位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高职院校食品检测类《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设计改革[J].科技信息,2012,35(8):809.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第4篇

关键词:中专 微生物教学 实践 体会

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之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特异性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科。它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基础理论性课程,学好它对以后学生学习其他的课程起着很大的帮助。中专微生物教学包括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和实验教学,基础理论教学是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相关知识,而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方法、实验技术和操作技能,它不仅仅只是为了验证理论知识,更是对理论知识的拓展和升华,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但是由于微生物教学内容多,抽象复杂,如何学好这么课程,在这里结合个人实践教学谈些体会。

1完善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

中专教育的使命是向社会基层输送大量的实践性强、动手操作技能好等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微生物教学中,为了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实验教学。培养他们的动脑动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尽快适应基层工作的需要。由于微生物课程内容多,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1.1 重点讲授总论,适当讲授各论

总论在微生物课程之中的地位是非常之高的,它不仅涵盖各论之中的重点内容,而且能够让学生对整个微生物学课程有一定很好的认识。通过对总论的讲授,让学生对课程有了总体认识,同时总论之中含有大量的概念,记忆性内容多而复杂,对学好各论有着铺垫作用。

1.2 精简教学内容,做到与社会实际情况相结合

我们教师在微生物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从学生及社会需要出发,精简教学内容,对于重点、难点内容详细讲,讲深讲透; 对于一看就懂的内容以及一些 “过时”的内容一律不讲或少讲。

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手段,一个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达到教学效果。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如下方法和手段。

2.1 灵活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微生物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仅用传统的语言教学难以完全表达清楚。多媒体教学则具有很强的直观性,通过播放相关图片、音乐、动画片段等电教手段使大量信息具体化,视听结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全身心地去体会、去感悟,使原本枯燥、抽象、平铺直叙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2.2 归类教学。即把生物学性状相同、致病机理相似的细菌归为一类,如革兰阳性茵、革兰阴性菌、主要产外毒素的细菌、感染途径相同的细菌、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茵、致败血症的细菌、致化脓性感染的细菌等分别归类介绍,这样既能举一反三,便于学生抓住重点,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学生复习与巩固。

2.3 启发式教学。在微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改革实验教学,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起合理的引导作用。在微生物学实验课中,要求指导教师讲解要精炼,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清晰,实验方法与步骤要明了;并随时检查和纠正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重视操作程序的错误会直接影响整个实验结果的成败。

3.1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微生物学实验课是通过实习、示教及展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要从最基本的操作技术做起,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基本技能训练。一般示教操作由教师演示,教师一定要以严谨的学风为学生做好示范。如:接种环使用方法、平器盖和棉塞的正确放置、细菌的划线接种等。特别是在做细菌染色、细菌的接种等实验时,因要接触到活的细菌,教师要重点强调无菌观念,建立无菌意识,防止污染。只有通过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3.2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针对一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并进行综合分析时,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扩展学生分析问题和想象问题的空间。例如抗生素抗菌敏感度实验、细菌的生长现象等结果的判断与分析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的现象,为何会出现如此的现象,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找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3.3 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科研能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促进教学条件改善,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增强。通过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和课题设计教学,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思路,提高了学生阅读和分析文献的能力、口头表达和确立观点的能力、撰写研究论文和综述的能力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等等,从而提高了学生在科研工作中必需的科研素质以及满足了培养高层次的医学人才的需要,这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改变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状况。

总之,微生物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微生物教学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究,但是,都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同时,在具体实施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并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或修改。

参考文献:

[1] 陶晶,张湘燕.针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常见问题的思考与探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的思考[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6):1 226―1 228.

[2] 王志强.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常见问题探讨[J] .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第5篇

[关键词] 微生物学 教学改革 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 考核方式

21世纪是生命科学快速发展的世纪,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其基本理论和应用研究一直是非常活跃的领域。微生物学是以展示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以及复杂的实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学科。由于微生物技术广泛地用于工业发酵、生物工程、环境保护和医药卫生等实践领域,所以微生物学又是一门交叉性强、应用性广的学科。当今科技进步的速度前所未有,要适应学科的发展,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微生物学本身是一门理论性和实验性并重的生物学科,笔者通过探究对微生物理论、实验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进,提高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性人才。

一、理论教学改革的几点方法

微生物是一群形体微小的生物,有着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规律,它的直观性不强,必须借助各种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初学者往往难以理解,而且微生物学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多、比较杂,部分的内容较抽象、枯燥,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理解带来很多困难。为了很好地克服以上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中的难点,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学习的兴趣,必须采用新意,以便学生容易接受理论教学。

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粉笔+黑板式教学相结合

传统黑板粉笔式的教学,主要是教师在黑板上把学习内容的知识要点通过粉笔写在黑板上,这样既影响了教学的进度,而且对微生物的很多结构难以形象地展现给学生。而多媒体由于具有直观性强,容量大,融洽课堂氛围,便于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等优点,在微生物教学中大量应用。基于多媒体的以上优点,多媒体教学能够大大提高微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多媒体并不是万能的,多媒体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如多媒体信息量大,学生不易接受,无法记录笔记。如果在教学中完全依赖多媒体,所有的知识要点,都通过视屏、动画、PPT等格式进行教学,会使学生感觉像是在看电影,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不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只有适当地把传统的粉笔黑板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适当地协调,互补,才能使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最大化,课堂理论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2.课前教师准备的方法和课堂教学方式的改进

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教师的授课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接受能力。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授课质量做好课前准备十分重要,要完善课前准备,必须强调备课中应注意的方法。首先,教师理应在授课前对即将讲授章节的教材知识进行通读、理解、吃透,在自己心中建立知识框架,并根据教材整理出章节的知识要点,把重点的内容牢记于心;其次,适当地收集一些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料,如把一些热点、有趣的知识穿插授课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在上课前,应督促鼓励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可以通过课前留一些要讲章节的简单作业和简单问题,并在上课前进行提问,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课前教师备课方面,应以上课教材为中心,在课本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进行相关教学资料的收集。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和总结,过去不少课程的授课教师,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完全脱离教材,很多知识点在书本中很难找到,章节间教学的跨度比较大。又由于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学生听课的思维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以至于学生听不懂而失去听课的热情和兴趣。而且教学内容不按照教材授课,课后学生复习会找不到方向,不清楚该本教材中哪些知识点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应紧密结合教材进行授课,适当添加教材外的知识材料,最大程度地使学生收获比较多的知识。

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是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对已有的知识传授和讲解,忽视了对新知识的探求,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书本知识,对知识的把握十分不牢靠,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时,对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进行提问式教学,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对未知进行探索,学会查阅资料、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进而得到自己的答案。比如,在学习巴斯德的瓶颈实验时,要求学生对每个实验步骤设计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分析,从该步骤所得出的实验结论等,让学生体会分析问题的严谨性。

3.加强督促学生课后自主复习的主动性

在大学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很多学生复习所学知识的主动性严重缺乏,完全就如“猴子拌玉米”一样,上次课程所学的知识,在下次的课堂中就遗忘了大部分。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归根结底很多学生习惯于初中、高中那种课后老师布置作业的学习方式,如果老师不布置作业,就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进行复习。因此,为了提高培养学生复习的主动性,更牢靠地掌握好所学知识,教师理应在每次课结束后,布置一定数量相关的习题作业,并让学习委员等相关负责人收集统计作为期末成绩考核的一方面,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复习的主动性和管理自己的能力,而且巩固了学生所学习的知识。

4.合理安排微生物学课程教授时间

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其很多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是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掌握微生物学的相关知识会使学生学习相关专业课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为基础学科的微生物学理应安排在较低年级学习其他专业课之前,如我校生物工程专业成立之初,微生物学课程安排有不尽合理之处,如微生物学安排于大三上学期和分子生物学等课程一起讲授,这样便忽略了微生物学作为基础学科的特点。

二、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方法

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验是培养、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中突出实验课的重要地位,是我们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之一。

1.利用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辅助实验教学

微生物学实验课前,可以考虑先让学生观看本次实验视频,加深学生对实验步骤和原理的理解。如在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基本实验中,在操作前,先让学生理解革兰氏染色的机制,然后观看实验相关的视频。视频内容包括G+细菌和G-细菌基本形态和构造、革兰氏染色的具体操作流程及实验中的关键步骤等。这样直观明了,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实验步骤的理解,加强学生在实验中步骤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注重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在高等学校中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传统做法是教师课前准备实验的所有内容,这样导致学生在做实验中,总是过分依赖教师,实验前不关心实验的内容,实验的时候,按照实验指导中的实验方法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实验后对实验中操作的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先后安排的原因和实验中应注意的操作细节理解模糊,只是凭记忆被动地完成实验内容,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针对上述情况,在微生物的试验中采取引导启发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即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这一实验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思考的能力,使学生深刻理解实验安排的必要性。

3.合理安排实验,加强学生独立动手能力的培养

实验课程是微生物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我校实验室的空间相对狭小,实验课上很多学生聚集在一起做实验,实际动手的学生较少,很多学生成为观众,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随后我们对学生进行分组,一次只安排少数几组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动手和思考能力,绝不允许“一人动手大家看”这种“放羊式”现象出现。对此,最根本的还是需要得到学校及学院相关部门对实验条件和设施进行改进和提高。

三、复合式考核方式的建立

考试是一条无形的鞭子,督促学生全面、系统复习所学课程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评定学生成绩、进行教学诊断、取得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方法。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成绩评价模式越来越不适合人才的培养和学生能力的评估,必须建立一套适合当代大学生的考核机制,正确评价学生成绩。对此,根据当前高校普遍采用的复合式考核方式进行考核,行之有效、屡试不爽、效果明显。复合式考核方式的具体措施是:把理论考试与实验操作考试有机地结合起来,成绩按比例共同计入总分。其中理论成绩占70%,实验成绩占20%,平时成绩占10%。理论考试的形式以期末闭卷笔试为主,主要考核学生知识深度、广度与应变能力。实验成绩主要参考学生做实验时的表现和试验后实验报告完成的情况进行评分。而平时成绩主要取决于完成作业、到勤、上课认真等情况。这种成绩复合式考核模式不但可促使学生重视平时学习,严守校纪校规,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四、结语

微生物学课程作为一门生命科学基础性的学科,是生物研究技术人员必备的知识。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验的探究是其学习的基本方法,理论和实验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为了跟上高等教育的改革步伐,培养适合21世纪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微生物学必须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学习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进革新。

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学校、学院相关负责部门给与教学设备和实验条件的支持和帮助。只有这样“三位一体”齐心协力地以求发展,才能更快更好地推动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快速进步。

参考文献:

[1]朱宏飞.微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点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1):173.

[2]程爱华,张正飞.多媒体运用于微生物教学之我见[J].考试周刊,2007,(21):92.

[3]韩景田,叶路.备课中的“背课”――谈医学微生物教学的课前准备[J].中等医学教育,2000,2(18):39.

[4]周光明.大学课堂教学方法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第6篇

所谓“微课”,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传播媒介,针对某一学科的某一知识点或某一教学环节而制作的线上课程资源.而“微课”体系的构建过程,则是根据学科特点和认知规律,有计划、有步骤的研发和应用“微课”资源,将零散的“微课”资源梳理成系统性的教学资源的过程.

2“微课”体系的特点

2.1短小精悍

“微课”的录制一般不超过十分钟,集中针对某一具体知识点进行透彻讲解,具备短小精悍的特点,能够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也能够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物理学习.

2.2因材施教

“微课”的内容具体,针对性强,还可以反复回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并控制学习进度,克服了班级授课“一刀切”的弊端,实现因材施教.

2.3循序渐进

一般来说,高中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要经历观察、学习、思考、总结、反思、实践等认知环节,那么在“微课”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教师要体现其循序渐进的特点,有计划的设计和展现教学资源,避免资源“轰炸”导致学生的认知失衡.

2.4知行合一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构建“微课”体系的时候,教师要体现其知行合一的特点,将知识讲解、物理现象呈现、讨论探究、动手实践等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3“微课”体系的构建

3.1搭建平台

“微课”体系的构建,并不是众多物理学习资源的积累,而是有效学习资源的整合,需要实现教学的可控性、实用性和交互性.因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技术平台:

(1)管理功能

“微课”体系平台需要具备强大的管理功能,方便教师管理教学资源、掌控教学进度、实现师生互动.例如,在合作学习环节,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微课”学习来完成任务.此时,教师需要利用管理功能,对学生实行网络分组,并发放小组任务.

(2)监控功能

在教学界面,教师需要通过信息处理工具,对于学生的学习进度、认知习惯、知识结构等信息进行跟踪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教学进程.例如,教师利用“微课”给学生展示物理实验的过程,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中发生的物理现象,分析和总结规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监控功能,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认知水平,并进行监督与指导.

(3)交互功能

师生需要通过互动平台,完成讨论、交流、合作功能教学环节,实现课堂互动、培养探究能力.例如,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需要利用交互功能组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确保课堂活动顺利进行.

(4)检索功能

“微课”体系需要具备较强的检索功能,方便学生对于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学习.例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于“电磁学”中的某个知识点掌握的不够详尽,希望通过“微课”进行继续学习,那么就需要发挥“微课”体系的检索功能,帮助学生第一时间找到所需要的视频资源,并进行自主学习.

3.2功能交叉

在物理教学的不同阶段,对于“微课”教学的功能需求也不尽相同.在构建“微课”教学体系的时候,教师既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微课”教学的功能有所侧重,又要根据物理教学的整体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微课”教学的功能交叉融合,确保物理教学的顺利开展.

(1)知识阐述

物理中有一些概念、公式等陈述性知识,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预习的关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微课”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了解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使他们在个性知识中探索共性规律,在共性知识中寻求个性创新.

(2)实验展示

物理中一些实验受器材、环境、技术、安全等方面的限制,无法在学生面前进行演示或操作,教师就可以发挥“微课”的展示功能,为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及结果,并引发学生思考.

(3)逻辑推演

物理中一些结论或规律是通过逻辑推理得出来的,了解逻辑推演过程,对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录播功能,展示逻辑推演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4)探究拓展

探究和实践是物理学习的终极目的,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微课”的优势,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3完善系统

高中物理“微课”系统的核心是视频,但不仅限于视频.教师需要围绕视频内容,用背景知识、配套练习、课外活动、物理实验等配套资源来完善整个“微课”体系,满足学生不同层面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在“微课”体系内部,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例如,在讲“电磁感应”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既要研发“微课”视频,对相关知识点做精辟讲解,也需要上传章节练习题、实验现象等配套教学资源,并鼓励学生组成课外学习小组,利用之前所学知识以及现有实验条件自主设计和操作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4改革理念

任何一种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都离不开科学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因此,在构建“微课”体系的时候,需要革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理念.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微课”教学的帮助下,积极开展课前预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例如,在讲“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时候:在课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微课”进行预习,掌握基本概念及规律;在课上,教师通过“微课”指导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并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交流沟通的能力;在课下,教师将“微课”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用科学的教学理念来指导“微课”教学,完善“微课”体系.

3.5相互结合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第7篇

关键词 工科 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模块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许多地方高校超常规发展,加上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特别是对于工科专业的实验教学方面矛盾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大学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践相脱节,学生综合素质(如团队精神、协作能力等)与企业要求存在差距,特别是企业对毕业生的实验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经验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环境工程、制药工程、食品工程、发酵工程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微生物学实验又是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和启发性等特点,其具体内容和设置对于开拓学生对该专业研究与应用的视野,促进不同学科间的融会和交叉,提高学生研究与应用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①因此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新模式非常必要。我校根据工科专业的教学要求与培养目标,针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2010级生物工程、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开始,就实验整体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考核进行改革,构建了模块式实验教学新体系,完善了实验教学考核体系,提升了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1 整合教学内容,构建模块式实验教学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国际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范例,与传统教学相比形式灵活,可以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增补新的教学内容。②针对传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不足,我们将实验课程模块分为:经典性、综合性、设计应用性三大实验教学模块,设计出“厚基础、宽口径”的实验教学模式,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学科性,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形成教、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

1.1 经典性实验课程模块

微生物学基础实验模块在课程开设的时间上力求与理论课教学时间达到一致,经典通用性实验课程由简单的验证与培养观察实验组成,约占总实验学时的30%。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以验证型实验为主,强调微生物学中微生物制片及染色技术、光学显微观察技术培养基配置灭菌技术等、无菌操作技术、让学生对微生物的形态、群体特征有直观的认识,对微生物无菌操作、培养、观察方法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

1.2 综合性实验课程模块

微生物学综合实验模块是在微生物学经典实验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设计性实验课程,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与思维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安排有:土壤中不同类型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水中细菌总数与总大肠菌群的测定、环境及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测、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微生物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试验等,约占总实验学时的40%。

综合性实验课程模块以掌握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与分析为重点,将经典性实验操作贯穿始终,使学生在掌握实验技能的同时,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结果。例如“环境及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测”,要求学生采集不同地点(无菌室、实验室、教室、卫生间、操场等)、不同人体部位清洗消毒前后的微生物,进行培养观察及镜检,分析细菌数量差异较大的原因,在验证微生物无处不在的同时,深刻理解和认识到微生物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微生物无菌操作是整个实验教学的核心,是实验成功的保障。又如实验“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要求学生自主选择采集水样(如黄家湖湖水、生活污水、自来水、矿泉水、牛奶等),进行细菌学检测,要求学生讨论并分析不同水样取样方法、实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并参照国家卫生标准进行评价。

1.3 设计应用性实验模块

微生物学设计应用性实验模块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来完善实验方案,以提高学生实验的主观能动性,将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落到实处。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安排有: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微生物产沼气试验装置设计制作及效果分析、微生物的诱发突变及筛选、牛乳巴氏消毒及酸乳的制作等。

该模块实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向学生提供现成的实验方案,而是向学生提出实验要求和目的,让学生在课余查找文献,经过自学在实验前提出实验方案,然后与老师探讨实验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并加以完善后放能实施实验。如“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实验,学生确定实验方法后与老师讨论菌株的来源、稀释度的确定、菌落的鉴定等,又如“微生物产沼气试验装置设计制作及效果分析”,学生预计自然发酵产沼气效果不好,讨论菌种类型及接种浓度对产甲烷效果的影响等。

民办高校的实验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还应当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我们尝试运用开放式教学理念,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应用性实验研究,通过模块式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创新意识。

2 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实验习惯培养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提升科研素质和应用能力的重要训练场所。因此在实验课中教师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良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包括:实验安全规范教育、课前预习的习惯、严格无菌操作规范、规范实验报告等。③

我校实验室实行开放制,任课老师提前告知学生实验安排,有兴趣的学生可以与实验员老师一起参与实验的准备,并强调学生实验前必须上交实验预习报告。实验课上要求学生统一穿着实验服。学生操作前教师集中讲解整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预留2~3个思考题,让学生一边实验一边思考。实验过程中尽量单人单组,最多2人一组,以提高学生动手频次和操作熟练度,实验老师随堂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操作,针对实验操作及内容随时提问,并记录每位学生的实验规范程度与问题回答情况。实验完毕后学生必须上交原始的实验数据,检查合格后实验才算完成。实验结束前教师会总结本次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提醒学生谨慎注意,并概述下次实验课内容,要求学生做好实验预习及实验前准备工作。

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中体现学生对实验掌握情况的重要依据,反映学生的实验归纳总结、数据分析以及思考辩证能力。实验教师必须及时批改实验报告,并在下次实验中将批改后的报告分发给学生,讲解实验思考题,纠正分析报告中的错误和不足,能让学生做好实验的同时,学会反思,勤于总结。

3 完善实验教学考核,建立考核评分体系

实验课考核机制是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鉴于以往学生学习偏重实验报告的书写、看重理论知识考试结果而忽略平时实验操作技能与技巧的训练,④我们对学生考核的内容与权重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40%)、实验报告(40%)、实验考核(20%)。为了避免抄袭实验报告的情况发生,现在的考核方法中提高了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地位,更改了过去实验考核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来评定,使实验成绩充分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效果。

其中平时成绩由三部分组成,考勤管理占20%、预习报告占30%、实验操作占50%。平时成绩考核内容涉及实验纪律规范,强调了实验的预习和准备,加大了对实验操作规范性的考量,是避免部分学生实验课不动脑、少动手的坏毛病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实验报告评分主要依据学生书写报告的规范程度、认真程度以及实验结果、讨论与回答思考题的准确程度给予评分。⑤实验考核分两部分:理论考试主要侧重于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等进行笔试考试;操作考试主要由教师设计一个综合性实验,考查学生实验技巧与规范程度。以上两部分各占实验考核成绩的一半。

实验教学考核评分体系的建立与理论教学考核目的不同,它往往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基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思路方法和熟练掌握操作技巧,进而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精益求精的意志品格。⑥

4 结束语

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系统构建工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模块的实践与探索才取得初步成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根据工科微生物发展的方向和特点,设计“宽基础,活模块”的实验教学模块,以适应民办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注释

① 季淼,叶明,杨柳等.工科院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6):977-979.

② 肖春玲,王安萍,邹小明.微生物学模块式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井冈山大学报,2011.35(2):127-131.

③ 范立梅.独立学院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实践[J].科教导刊,2013(1):152-153.

④ 张茵,徐旭士,何伟等.微生物学实验模块“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培养和选育”的教改研究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11):1698-1700.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第8篇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 教学法 兴趣

    医学微生物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机体相互关系的一门重要基础医学学科。微生物具有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见等特点,因此对于刚接触本门课程的学生来说,会感觉太抽象、枯燥、难以记忆,这也是学生对其缺乏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把医学微生物学真正变为一门兴趣学科?教学实践启示我们,在讲透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热点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开阔了视野。

    1  深刻认识医学微生物给人类带来的灾害

    微生物是人类疾病的肇事者,是一群有组织的“职业杀手”,其中最厉害的是细菌。几百年前,鼠疫曾经席卷多个国家,欧洲死亡2 500万人,占欧洲人口的1/4,英国死亡人数是其人口总数的半数。由于死亡人数之多,土地无人耕种,出现了严重的饥荒。目前,全球大约1/3人口,约19亿人已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结核,who已把结核病与aids一起列为人类的最主要杀手。现代生活中,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永远不会结束。通过认识医学微生物给人类带来的灾害,激发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兴趣。

    2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常采取挂图、板书,教师讲、学生记,尽管有利于系统知识的学习,但“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疲惫。任何单一的教学手段都不是万能的,不能把它实施于一门课程教学过程的始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到教学对象、条件等现实性和可能性,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

    2.1  运用启发式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引用启发式教学,来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是检验一个教师授课水平的重要条件。如在讲解破伤风梭菌时,充分利用幻灯片让学生观看破伤风典型的临床体征,让学生对破伤风有个大体的认识;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情况能得破伤风?如何防治?学生很想知道问题的答案,认真听教师的讲解,提高了学习兴趣。

    2.2  运用有关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热点问题是媒体报道最多、因而也是最深入人心的问题。对于那些与微生物有关的热点问题,普通人关注的是问题本身,而医学生可能会对与问题有关的微生物更感兴趣,微生物教师如能“趁热打铁”,则可引导学生用已知的信息建立联系,并通过教师的引导获得知识。例如9·11事件后,恐怖分子制造的生物恐怖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因此在讲到那些常被用作生物武器的微生物如鼠疫耶尔森菌、炭疽杆菌时,可以简单描述日本的“731部队”和“9·11事件”,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3  运用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引发学生的兴趣

    在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中,有许多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如发明巴氏消毒法的巴斯德、发现烟草花叶病毒的伊凡诺夫斯基、发现青霉素的弗莱明等,在授课中讲到与之相关的微生物时,可以讲讲他们的工作和事迹。他们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勤于思考、甚至为人类健康勇于献身的精神,可激发他们对微生物学的浓厚兴趣。结合历史事件讲述相关的微生物,可激发学生对授课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如“鼠疫病院”的故事,“世界艾滋病防治日”和“白色粉末邮件”的来历,以及一些病原微生物在历史上的流行概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