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生思维能力论文

小学生思维能力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1 16:25:12

小学生思维能力论文

小学生思维能力论文第1篇

一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三 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小学生思维能力论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论文写作  理性思维  个案研究

一、数学论文写作对小学生理性思维的作用

(1)帮助学生分清主体与客体。小学生的思维模式还存在着浓厚的主观色彩,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不全面。而在研究数学的时候,应该是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研究事物,是不应该带有任何主观的色彩的,这样一种客体化的研究立场十分重要。就比如在数学定理证明过程中,是不能够按照自己的主观喜好来进行证明的,是不能够想到哪一步就到哪一步,要利用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环环相扣以后才能够得出最终的结论。小学生在进行数学论文写作的时候,需要用严格的论文标准来要求学生,不仅要让学生注意到自己行文上的逻辑性,还需要在论文的内容上言之有理,用事实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说明。小学生在进行论文写作的时候,应该是建立在解决问题、证明问题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他们在思考某一种问题的时候,才能够顺着一定的方向去进行思考和证明,从而使得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2)促使学生精确地、定量地认识事物。小学生的年纪小,在描述事物的时候,也往往缺乏定量的观念,仅仅是笼统地对看到的事物进行描述,而培养学生能够精确性、定量地研究事物是学生研究科学事物必须要具备的基本要求,这也是科学研究的目的。因此通过数学论文的写作,就能够使得学生站在更加精准的角度来理解自然界客观事物的规律,这也能够揭示自然界中的数学规律。小学生的数学论文都是基于生活和数学课程提出的,比如根据函数写作的论文,这样不仅使得学生增加了对函数的认识,而且使得学生了解自己的认识不能够想当然,而是应该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小学数学论文的写作过程,就是学生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理解数学的精确性和定量性,从而掌握正确事物的方式。

(3)培养学生批判性、开放性精神。在进行学习研究过程中,具备批判性、开放性的精神,不仅能够使得学生不盲目崇拜自己的学习成果,而且也能够包容别人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意见,能够批判性地吸收别人思想中的优秀成分,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只有学生具备批判性的精神以后,学生才能够保持自己思维的理性,不人云亦云,也能够不固执己见,能够保持批判的态度来进行思考和发现问题。学生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批判性的眼光,还需要具备开放性的头脑,这是追求真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只有保持这样的开放性,才能够探索出更多的学习方法,打破传统,能够有所创造和发现。

(4)提高学生的抽象性思维。小学生在获取外界事物信息的时候,往往运用的是直观的思维,抽象思维能力就相对较弱。而在数学论文写作的时候,学生就能够使得自己的抽象性思维逐渐提升起来。比如在学习“函数”问题的时候,在处理各种具体案例的时候,引导学生将具体的问题用数学模型进行替代,经过这样的锻炼过程,学生就会习惯性地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函数问题。总之,在小学生的论文写作过程中,就是让学生能够不断提升起来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辩证逻辑思维能力。

二、如何利用数学论文写作提高小学生的理性思维

(1)关注学生心理特征。在对小学生的理性思维进行培养的时候,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智力提高,还需要关注这些学生还是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他们没有办法克服的不平衡发展。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论文写作的时候,就需要营造出学生在心理上能够接受的场景,使得学生能够在心里上真正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此外,还需要关注不同小学生的学习差异,制定出不同学习目标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细心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然后采用不同的引导方式,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励学生主动进行论文写作,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理性思维。

(2)注重教师引导作用。要求学生进行数学论文写作的时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教师也需要参与到论文写作过程中,从而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只有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才能够使得学生有论文写作的动力,久而久之能够自觉参与到这样的过程中。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过程,能够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情景的创设,这样就能够使得学生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在此基础上不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阅读面,学生的理性思维在这样的过程中也能够逐渐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一种简单的心态,这样才能够将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发挥出来。总之,在小学生进行数学论文写作的时候,需要关注学生自身,还需要关注教师的引导作用,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构建起来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

小学生思维能力论文第3篇

关键词 语文课堂争论艺术创新精神

“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缎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竞相迸射。没有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是很难奏效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课堂争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

一、创设和谐气氛,营造争论的条件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培育创新精神不可或缺的氛围。教学中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一致,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非常活跃、流畅,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群体共生效应’才有可能产生。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被激活,创新的见解就会不断涌现出来。

在操作上教师要力求做到:(1)态度亲切,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2)师生平等,教师就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3)民主评价学生,教师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4)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以愉快、高涨的情绪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二、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有位教师在为《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老师听后笑着说:“你读得真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太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经过争论,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通过教师引导,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教师相机诱导,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就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三、创设“生疑”情境,指点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善于争论的能力

争论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可以说是反映了一种整体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堂上的争论,有其特殊意义,即争论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过程,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教师在争论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争论能力,也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语文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

要使学生善于争论,首先要教给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亦即“生疑”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关键在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使他们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例如《晏子使楚》一课,在一位教师的教学中,晏子的争辩没有用嘴巴或书本传授给学生,而是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把学生置于晏子的地位,激发思考,引导争论。开课后,这位教师问一位学生:“你个子不高,因此而引来过什么麻烦吗“没有!”学生答。老师话锋一转,说:“曾经有个人,就因为个子矮,惹来了麻烦。”“事情是这样的……假如你是晏子,你怎么办呢?请思考5分钟,然后发表你的见解。”这样,把学生放在晏子所处的环境,学生尝试着像晏子那样思考,像晏子那样回答难题,然后再读课文,这样就大大刺激了深读课文的兴趣,在深读过程中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进行逻辑思考。再用自己的语言把语文含义表达出来。同时,还要注意倾听对方的论述,使自己的争论更具有针对性。显然,这样的争论过程,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是极具训练效果的。这样设法把学生引入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同思维密切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目的。

四、培养辩证思维,激发乐于争论的兴趣

小学生思维能力论文第4篇

关键词:思维 想象 异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214-01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交给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习惯等,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思维习惯,灵活多样的思维方法,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1 应培养学生学会思维,懂得什么叫思维

要让学生学会思维,首先应给学生一个思维的对象,思维的内容,思维的空间。老师在讲课或是做其他引导时,要留有余地,充分让学生展开想象,从而让学生学会思维。比如,一年级的小朋友新入学,老师应对他们进行学前教育,告诉学生入学后应该怎么做,而不应该怎么做,若老师仅如此这般告诉学生,那对新入学的小朋友来说,听与没听没有什么区别,老师只有举出实例,让学生通过讨论,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最后得出结论: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后果会怎么样等。这样,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许多知识和道理,还让学生学会了思维。

2 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疑,让学生充分讨论

设疑组织学生讨论,这种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常常用到,许多老师也常常采用此种方法来进行教学。但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是否就积极地去思考并参与讨论呢?这关键要看老师所设的疑是否恰当,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否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学生通过思考后能否解答出来等。若老师设的疑巧,学生的思维就激烈。如在教学《寒号鸟》一文时,笔者首先让学生看课文最后一句:“可怜的寒号鸟在半夜里冻死了”,然后设疑:“寒号鸟为什么会被冻死呢?”学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想知道寒号鸟被冻死的原因,他们就会主动的去看书,去思考,从课文中去找答案。很快,这个问题便解决了。然后再问:“它是怎样被冻死的?”“在被冻死之前它是怎样做的……?”一步一步倒推过去,学生随着老师的问题去思考,去找答案,问题解决了,课文也就学懂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得到了培养。

3 要努力发展学生的异向思维能力

小学生思维能力论文第5篇

学数学和科学一样,最重要的是数学精神和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专业技能的掌握和思维能力培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之,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已成为教师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需要制定合理化的方案,采取可行的措施。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它能够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化,准确理解、掌握新的知识要点,并应用到实践中。它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各种数学技能相融合,把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应用到学习中,解决遇到的各种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探索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小学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策略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因为这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形成正确的表象,从具体转入抽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知识。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应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讲些生活与数学联系紧密的例子,让数学理论知识从课本走进生活,使得理论知识更具体生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增强,从而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小学生思维能力论文第6篇

关键词:历史小论文;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方法

历史小论文的考查方式就是用议论文的形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其特点是试题没有固定的参考答案,只有评分参考要求。历史小论文集考查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于一身,这就要求学生利用已学的历史知识,充分展示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所以不管是从实用主义的应考角度,还是从学生自我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必须落到实处,落到日常教学的课堂之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策略方法。

1.立足学生

学生存在个体的差异,如在记忆能力方面,有的学生记忆能力强,不仅准确,而且保持的时间较长,而另一些学生记忆能力差,既不准确,也不长久。记忆能力不行的学生可能想象能力不错,而记忆能力强的,想象能力较弱。这就决定了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渠道与学生进行交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培养历史思维能力需要注重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理论基础与能力基础,学生的现状是教师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根据,任何教学方法均离不开学生的客观实际。因此,调查了解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程度、认识方法、依据的史学观点,就成为我们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前提。调查了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较常用的方法就是批改作业,这是一种既能全面铺开、又能深入持久的了解方法,教师必须持之以恒。

2.吃透教材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不仅不能轻视教材,而且要把教材读懂、读精、读透。读懂,就是对教材中历史事件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历史事件和历史图片之间内在联系,课文中段与段、课与课、章与章、书与书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读明白,要挖掘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明确历史事件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内因与外因、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事件的经过;产生的作用和历史意义等。读精,就是要善于概括归纳总结,以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内容为例,如很多同学在读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后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都会产生疑惑,但在读完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性质以后,就能归纳总结出一些基本规律来,以反封建为任务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反资产阶级为任务的无产阶级革命。读透,就是要挖掘教材中的一些隐性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仍以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为例,如在读完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和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之后,要挖掘两者之间的隐性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进入20世纪以后进一步发展为经济全球化。

3.优化课堂

(1)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合作探讨的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堂之中,把原来的陈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教学。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大胆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辩论,在争议中理清思路,达成共识。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互相合作,鼓励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改变评价方式,不要让学生认为老师的答案是一成不变的真理。有了这样一个课堂教学环境,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有了肥沃的土壤。

(2)拓展思路,培养不同层次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反映的是一个已经过去的世界,只有想象力或者说历史形象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感受、体验历史。因此教师应当尽可能地提供各种历史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生动形象的表象,指导学生凭借历史资料与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描述历史事件的场面、过程,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学生的头脑中丰满鲜活起来,消除与它们的历史疏离感。

在历史教学的课堂中,在学生听课或讨论时,要特别注意学生突然产生的想法,这就是历史灵感思维能力的来源。但是在灵感思维出现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去完善灵感思维的结果,使可能是零散的、混乱的想法变成合理的、新颖的思维结果,从而让学生完成从灵感思维向创造性思维的转化,使创造性思维常态化。

小学生思维能力论文第7篇

关键词: 英语专业文化课 批判性思维 培养

1.引言

随着社会多元发展,对英语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愈加严格,仅仅具备英语应用技能而缺乏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往往发展后劲不足,难以应对世界全球化的环境。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在1998年把“培养批评性和独立的态度”确定为教育使命中的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王祥兵、刘晶,2008)。这一理念已经被认可成为当今许多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而我国教育部也于2004年制定了《高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下称《大纲》),其中规定大学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基础阶段和高年级阶段两种课程设置。基础阶段的课程要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而高年级阶段的课程要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创新的能力”。由此看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是两个阶段课程的培养目标,尤其是高年级阶段要求学生有深层的对学习思考的能力。同时,《大纲》指导性地将英语专业课划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大类课程,明确了除“各项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外,英语专业课程还应有助于“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和“发展个性”。根据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对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在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发表个人见解的环境,要采取鼓励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持有的不同意见和独特看法,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与思维的灵活性的发展,进而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从而适应当今社会对创造性评判精神的人才的需要。

此外,《大纲》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强调个性化教育,主张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并建议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并这些活动有助于“提倡人人参与,培养合作精神”(《大纲》,2004)。

目前,我国各高校英语专业开设的文化类课程主要在高年级阶段,有文学类课程如《美国文学赏析》、《英国文学赏析》;通识类如《西方文明史》、《欧洲文化入门》、《英美国家概况》等英语专业必修课程。然而这些文化类课程由于内容为中国学生所了解甚少的外国历史、宗教、文学等,且知识量大,涉及面广,导致此类课程的课堂上教师掌握较大的话语权,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和辩证思考能力较薄弱。但其实大学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语言文化类课程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谓是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文化类课程中锻炼学生对于知识探索求证、主动积极思考寻求答案的活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多角度看待事情的习惯,不断强化其批判性思维技能,进而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人文素养及思辨能力;另一方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批判式的思考习惯的形成又能够促进学生课堂讨论课后的可持续学习,形成个人的多元的世界观、文化观。本文遵循《大纲》指出的新时期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结合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对大学英语专业语言文化类课程的课程设计和课程考核作一些建设性的讨论。

2.批判性思维定义与培养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对材料或信息加以辨别、分析、探讨等深层思考能力,这一概念由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它可分为“批判性分析(critical analysis)”、“批判性意识(critical consciousness)”和“批判性自我反思(critical reflection)”等。杜威认为批判性思维的“批判”之力主要在于思维者接受某种观点或结论时进行评价和辨别的能力。这种能力使思维者在假设的基础上检验命题,并发现偏见和正确看法,以及看法与事实之间的差异。同时杜威将批判性思维中的“反思”定义为“对自己的一种信仰或所偏好的某种知识形式,从其所依存的基础上和可能得出的结论上,进行积极的、持续的、仔细的审视”(王玮,2004),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可为评思辨质疑能力和多角度认识问题的能力。另一位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倡导者Robert Ennis(1991)把批判性思维言简意赅地表述为:“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武宏志,2004)Ennis这一定义强调批判性思维的个人性,把它视为一种思维活动,以及采取的相应的取舍知识的“个人决策”。与其他众多从纯思维角度所给的定义不同,Kurfis(1988)提出一个个较新的观点,他把批判性思维比作一种调查研究活动,使批判性思维过程更加易于理解的同时强调了“信息整合的效度”和“说服力”两条标准,而“批判”活动的基础是“有效信息”或“知识”(Kurfis,1988)。这个观点的突破性在于它把批判性思维定义为一项人物活动,认为其目的是探索研究一种现象、问题或假设,通过整合相关的有效信息,能够有说服力地证明假设观点或得出相应的结论。因此,在大学生日常知识学习过程中注重批判性思维技术训练就是培养学生合理的质疑,寻找有效准确的信息的动手能力。

“元认知”被认为是批判性思维认知能力的核心之一,是一种“自我的、有意识的监控认知行为,以及这些认知行为中所运用的认知手段和所引起的结果,特别是以一种质疑、反省或校正推论或结果的态度来分析、评价自己的推论性判断”(王玮,2004)。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对权威说法、外部现象问题的质疑,也包括了对自己已有的偏见或学习过程的清楚的认知与反思。而思维过程具有“内隐性”和“自动化”的特点,人们在进行思维时往往并未意识到自己是如何思考的或自己的思考方式具有何种趋向性(朱新秤,200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担任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各项教学活动提供给学生反思自我机会。朱新秤(2006)建议以案例教学锻炼学生的“元认知”,学生通过参与具体情景的问题中,能够形成有意识有目的灵活的学习反思的能力。

3.语言文化类课程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大纲》中建议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校园网及互联网等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批判性思维包含认知技能(cognitive skills)和情感意向(affective dispositions),前者是批判性思维具体的运作和构成要素,偏重于指导学习中的实际操作,即批判性思维技能;后者指思维者个性气质中的一种趋向性,即批判性思维精神(王祥兵、刘晶,2008)。当今社会网络信息飞速发展,学生可以非常容易地通过网络了解到丰富但略嫌庞杂的资讯。因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仅要培养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掌握辨别信息的方法。文化类课程内容与社会、文化、时事或历史等多元化信息息息相关,可以被教师合理利用成为教学内容,深化为主题,并相应地设计任务型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进行训练,引导学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在浩瀚的资讯海洋中寻找筛选准确有效的真实信息。

3.1任务型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及习惯

任务型教学是《大纲》中倡导的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以问题为本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随着构建主义思潮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任务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国内学者对此(支永碧,2008;丁后银,2009;赵海涛,2005)问题情境能够吸引并维持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探究、摸索的过程中成为自主学习的实践者。PBL旨在使学习者建构基础知识,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培养学习的内部动机(丁有银,2009)。因此PBL被认为是一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以及查找和使用合适的学习资源的能力的课堂教学活动。

3.2“问题为本”的学习模式在文化课中的运用

3.2.1“学习小组”式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对问题的探索,这使得小组内学生看问题的角度能够多元化,因为小组成员要集思广益尽量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惑,从而合作分工地解决问题。

3.2.2任务设置。教师抛砖引玉,使用简单的资料来布置给学生一个深刻复杂并真实存在的研究性任务。例如在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中当谈及“英美国家的人口组成”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布置一项调查任务,问题为:“比较英美两国少数民族的生活幸福指数”;在英国文学中上到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是,可设置问题为“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否值得推崇”这类的开放性问题需要学生搜集资料,从多方面思考资料分析问题,从而得到自己的真实的观点。同时教师作为协助者可以提出一些疑问,例如“从何种渠道找到的数据比较真实可信等”以锻炼学生的批判思维技能。

3.2.3小组商讨并解决问题。小组成员集合商讨分工,然后再次集合讨论各自寻找到的资料,在讨论中分析、思考问题的解决可能性,集体商定问题最后的解决方案。这个阶段需要学生在组内对信息进行筛选组合,甚至就各自观点进行辩论和发散性思考。因此有助于学生的批判辩证思维的锻炼。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个过程需时较长且多数是课外进行,因此教师作为促进者应当鞭策引导学生,应采取挑选组员记录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有关对问题的设想、商讨的解决方案、实施中成员的分工情况、各人的想法、遇到的问题等,以便完成任务后的反思与总结。同时,教师也应与个小组保持沟通,掌握学生的进度,必要时须提醒学生是否要调整目标。这一阶段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策划、收集、讨论、筛选资料,提出问题解决方案。

3.2.4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汇报的形式可以多样,如presentation,role play,writing reports等或综合以上的形式。这种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完成某仪任务所用资料的理解程度,也可被教师用来评价学生对有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并提供反馈和建议,使学生从文化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动探索者,甚至形成自己对文化的观念。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增加学生课堂话语权,开展合作性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的互动流,即学生―学生之间交流、学生―老师之间的交流,为学生提供多些发表意见的机会,在汇报时其他同学可做适当的笔记及点评。

除此之外,小组汇报这一教学活动也可以是文化类课程固定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环节。教师可每次上课前用十五分钟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就某一文化专题进行讲座介绍,内容可为课堂专题的补充或延伸。如结合“美国媒体和大众文化”一章,布置“好莱坞的电影产业”、“美国青少年的流行文化”、“中国媒体和大众文化”等题目。教师可建议合理的关键词或关键话题的网上搜或是推荐一些优秀的原版英文网站或链接地址,让学生自主决定专题讲座的形式、内容。在讲座过程中,其他学生适当地做笔记。讲座结束后,学生可就讲座内容提问或回答介绍人的提问,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讨论。在这些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摸索Kurfiss所说的“调查研究”技能,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选择”和“有效整合”。

朱新秤(2006)倡导应通过培养学生,这与以上所述的PBL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并总结反思的能力的本质不谋而合。为了在课堂中参与小组讨论或进行上台讲解,学生必须要对应该“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分析、解释、推论、说明或自我校对,以使自己的发言能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从而引导学生逐步提高其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3.3建立“过程性评估”课程考核体系

《大纲》明确指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形成个性化学习方法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高年级阶段英语专业文化课教学中,教师应正确理解自己在课程中的“辅助者”角色,为学生规划出学习范围和方向,利用文化类课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穿针引线地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探索的欲望,为学生搭建一个通过自主学习并意识到如何更高效学习的平台。这种“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助者”的教学观念也应该体现到课程的评价方式中。教师可以设计出一套包含多种评价方式但又可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考核体系,例如“过程性评估”。研究表明(杨瑞萍,2009;高岩,2010)“过程性评估”能够帮助学生对学习进行客观、正确的评估,从而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其中“学生自我评估”和“学生相互间的评估”同样也是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训练和考验。教师可以根据“元认知”理论,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自我监控”和“反思”等认知手段,积极地通过“质疑、反省或校正推论或结果的态度”来分析评价自己和其他同学的观点、论述方式和语言表达等综合表现。让学生充分了解应该从那些方面去评价自己和同学,通过反复的相互比较,学生逐渐熟悉了导致“课堂成功表现”的构成因素,因而更容易发现自己学习策略中的不足,并及时作出取舍和改进(胡壮麟,1994:67-69)。在英语专业文化课中具体做法可为每次课堂学生个人或小组展示任务结果后,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我反思,调动学生“计划、选择、组织和评价学习内容的主动性,使其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能动力,树立起培养自己批判性思维精神的自信心。

4.结语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认知探索的思维模式,也是探究真理以及自我认知的思维活动,其形成非一朝一夕。在开展语言文化类课程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将通过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和考核方式,把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效而自然地融合到文化知识体系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各种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设计如任务型教学,“问题为本”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意识到批判思维的重要性提升其批判性思维精神。同时通过客观教学手段如“过程性评估”强化训练其批判性思维技能。最终达到使学生能主动地、有意识地调动其批判性思维技能,逐步建立起自己个性化的学习策略,稳步提高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有效地拓展知识面,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最终建立其稳定的批判性思维体系。

参考文献:

[1]Fisher,A.Critical Thinking:An Introduction[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Ennis,Critical thinking:A streamlined conception teaching[J].Philosophy,1991,(01).

[3]Finochianro Mary and Brumfit Chirstopher.The Fucniaitonal National Approach: From Theory to Practic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4]Kurfis,J.G.Critical thinking:Theory,research,practice,possibilities[J].ASHE-ERIC,Higher Education Report,1988,(2).

[5]丁后银.“问题为本的学习”与“行动研究”的整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3).

[6]胡壮麟.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模块化和超文本―谈《教学要求》的基本理念[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

[7]高岩.过程性评估对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J].黑河学刊,2010,(1).

[8]王玮.重新认识“批判性思维”及其在课程中的运用[J].比较教育研究,2004,(11).

[9]王祥兵,刘晶.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1).

[10]武宏志.论批判性思维[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

小学生思维能力论文第8篇

【关键词】 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D412.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095-02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单一,有些教师采用“满堂灌”或“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因此,在学生方面形成了死记硬背,为考试服务的现象,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还有一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根本不重视政治科的学习,即使教师事先进行单元复习,划分一定的学习范围或各种不同类型的练习题,他们总是应付了事。教师的“满堂灌”或“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听了深感“枯燥无味”,逐渐地失去了信心,严重抑制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我们知道: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性强,比较枯燥抽象,教师要上好这一门课,很不容易。非下一番苦功不行。那么,在这一方面,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探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理解、掌握、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 设计好新课的引入,扩展思维空间

政治课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的,教学内容是活的,教学方法也是活的。因此,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精心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特别是新课引入一定要设计好。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新课前,我尽可能采用漫画、小品、故事等不同的形式来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讲“法律规范经济行为”时,引用一幅漫画《开门之前》,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1)漫画反映了什么?(2)怎样制止此类现象的发生?漫画导入,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激发探索法律为什么要规范经济行为以及怎样规范经济行为等问题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采用漫画、小品、故事等不同的形式导入新课,扩展了学生思维空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利用好中文的“小栏目”,培养发散性思维

启发式教学原则备受欢迎,它强调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教材中既有名人名言,小知识等参考资料,又有“想一想”、“说一说”。等小栏目,真可谓是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指导性。在教学中恰当地利用这些小栏目,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便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观察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如:第六课“社会保护”关于“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规定。我结合课本第83页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①案例中那些人的做法有错,为什么?②为什么法律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舞厅等?设计这些问题目的是通过讨论学生能对社会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初步的认识,激发其要了解和通过社会保护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欲望。结果,有的学生认为进入这些场所会影响学习成绩;有的学生认为会增加父母额外的经济负担……可见,通过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

3 搞好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思维

推进素质教育,意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现实的情景之中,把原有的能力迁移到解决当前问题的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理解知识,转变情感。因此,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要努力加强实践环节,组织好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新教材每课书后都安排可探究与实践的内容和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教学与实践活动贯穿起来。例如在讲到环境保护时,就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初二第五课了解到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那么,中学生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呢?对此,我组织主题会“保护我们的家园”,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图片,从而加强思想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由知到行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课文内容,我还结合我校德育课题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调查自己住宅周围的环境问题,经自己思考,同学商议论证后,“向附近住宅诚恳地提出合理化的治理环境的建议”。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思维的灵活性、能动性,使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4 善于设问,激活学生思维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因为强加灌输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维。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要善于设问,经常设问,可以使学生异常兴奋,议论纷纷。这样学生的心智就能被启动,思路随之打开,他们就会进入思维的意境,会发现很多问题,会提出许多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在教师指导下去解决,有时组织讨论,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都是引导学生将学与思结合起来支解决问题,这便大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在思维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

在激活思维这一环中,设计出科学、富有思维性的问题是关键,问题是引发思维的动力。陶行知曾说:“智者问没巧,愚者问没笨。”故设计问题的过程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问题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应该有拔高题或扩展题,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和探求的欲望,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有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解决的问题不是高质量的问题。

5 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