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好人好事新闻

好人好事新闻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1 16:25:07

好人好事新闻

好人好事新闻第1篇

关键词:新闻采编工作;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76-01

当前,我国的新闻媒体事业已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传统的新闻采编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时展的潮流,逐渐成为我国新闻媒体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阻碍。如果能够做好新闻采编工作,就可以获取更多有趣的新闻,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因此,我们要通过拓展新闻采编工作方式、深入挖掘新闻事件、加强对新闻采编人员的培训等措施来做好新闻采编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贡献做大的力量。

一、做好新闻采编工作的意义

新闻主要是指报纸、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或者传播信息或者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新闻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不仅要求新闻要具有实时性,还要求新闻要具备严谨性、真实性等。现如今,新闻已经成为人们了解国内外发展动态的主要手段,很多关注时事者,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观看当天的新闻。

(一)做好新闻采编工作有利于丰富新闻工作的内容。新闻线索与新闻素材,是新闻媒体在制作新闻的工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大量的新闻素材,不仅为新闻媒体提供了选择余地,还可以有效地丰富新闻工作的内容,使新闻媒体所报道出来的新闻更加的丰富多样,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倘若在制作新闻的过程中,没有丰富的素材作为原始资料,则新闻的完整性就很有可能被破坏。所以,有关人员要加强对新闻采编工作的重视程度。

(二)新闻采编工作对整个新闻工作有着直接影响。新闻采编工作在整个新闻工作中的重要性,就好比地基在整栋建筑中的重要性。如此可见,新闻采编工作是作为最基础的新闻工作而存在的,新闻采编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新闻工作的工作效率。因此,新闻工作人员要想制作出好新闻,就应该把基础的新闻采编工作做好,因为只有把地基打好了,才能盖出稳固的、高质量的房子。

二、新闻采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新闻采编既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关键性因素。新闻采编工作是整个新闻制作工作的关键环节,对整个新闻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在我国当前的新闻采编工作中,普遍存在采编方式单一、新闻素材内容的采编深度不够、采编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等现象。

(一)新闻采编工作方式单一。新闻采编方式直接影响着采编工作的效果,单一、落后的采编方式,不利于取得良好的采编效果。当前,我国许多新闻采编工作者,在采编新闻素材的时候,采用的是单一的采访式方法。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这种单一的采编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时展的需求。因此,新闻采编方式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实现采编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我国采编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对新闻素材内容的采编深度不够。新闻采编工作者,一般只负责为新闻媒体提供大量真实、可靠的实时性素材,促使新闻媒体将某些重大实践迅速地、准确地向人们报道出来。我国大多数新闻采编工作者,能够迅速地位新闻媒体采编到及时、可靠的新闻线索或新闻素材,但是,针对部分非常重大的社会问题,新闻采编工作者对素材内容的采编深度不够。如果在新闻媒体制作新闻的过程中,缺乏扎实的新闻采编工作作为基础,那么所制作出来的新闻将失去应有的真实性,经不起时间和人民大众的考验,因此,新闻采编工作还有待进一步的加深。

(三)采编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不高。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大多数新闻媒体都认识到了新闻采编工作在整个新闻制作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不少新闻媒体都把新闻采编工作当做整个新闻制作过程中的重中之重。然而,在新闻采编工作逐渐成为新闻事业中的重要工作之时,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却还停留于原始阶段。

三、做好新闻采编工作的对策

新闻采编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影响了我国新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要想吸引读者的眼球,有关人员就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自身在新闻采编方面的不足之处,采取措施加强新闻采编工作,尽可能地拓宽新闻取材渠道,为人们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新闻,既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又可以促进我国新闻媒体行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一)不同的新闻采编方式,对新闻采编工作的效果会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单一、落后的新闻采编工作方式,不利于获得丰富的新闻素材。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新闻采编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来拓展新闻采编方式,实现采编方式的多元化。例如,利用互联网开展信息收集工作,通过人们群众的力量来收集新闻素材,不仅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还可以有效地提高新闻采编工作的效率。

(二)深入挖掘新闻事件。读者或观众在观看新闻之时,最关注的就是新闻所反映出来的社会本质。深入不够的新闻消息,对人们的吸引力不大。因此,新闻采编工作人员要深入挖掘新闻的本质信息,使人民群众能够深入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加强所报道新闻的影响力。例如,在新闻采编工作中,对反映社会现象的重大事件,就应当给予深入的挖掘,为新闻媒体工作者解释事情的本质现象提供丰富、真实的素材。

(三)加强对新闻采编人员的培训。新闻采编工作与新闻行业中的其他工作有所不同,新闻采编工作需要采编人员具备综合化的专业素质,例如,要具有高度敏锐的思维力、加工信息的能力、适应时展步伐的能力以及准确的判断力。目前,很多新闻采编人员在迅速发展的新闻事业形势下,没有及时地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影响了采编工作的效果。因此,有关单位要加强对新闻采编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新闻采编工作的效率。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新闻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做好新闻采编工作,是为人们提供高质量新闻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们要在充分认识到新闻采编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后,通过拓展新闻采编工作方式、深入挖掘新闻事件、加强对新闻采编人员的培训等措施来做好新闻采编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贡献做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好人好事新闻第2篇

关键词 电视新闻;宣传;艺术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0-0001-02

笔者作为一个年轻的电视新闻工作者,经过十多年来的学习与实践,体会到要想不断提高自身的采、摄、写水平和增强新闻宣传效果,就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注意总结探讨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因为只有具有新闻与宣传双重价值的新闻,才能成为最佳新闻作品。也只有实现了新闻与宣传的双重价值的新闻,才能取得最佳社会效果。

假如对此问题只注重采、摄、写,而不讲究其宣传艺术,那么其所报道的新闻质量则不会很好,主题不鲜明,又缺乏艺术魅力。则会使受众感到乏味,自然也难以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对此问题,我提出以下浅见愿和同行共同研究探讨,以求共勉。

1 实现新闻和宣传双重并举的原则

我们有的同志误认为搞新闻与宣传是同一回事。其实新闻与宣传则是两个意义不同的概念,它们的不同就在于新闻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需求为出发点,而宣传则是把传播自己的观点、主张以影响受众作为自己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宣传价值所表达的是客观新闻事实同社会需求的吻合一致程度,程度高才能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我们平常说的新闻宣传,是兼有两种目的的宣传活动。因而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中,就必须严格遵守新闻规律,并把握好宣传规律。也就是说,要尽量实现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的双重并重与统一。所以新闻既要注重选那些能引起广大群众共同关心的事实,又要注重选择那些能明白显示自己观点的事实,最终使受众能接受我们新闻中的事实和观点,从而实现我们的宣传目的。

2 要尊重和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的作用,作为新闻媒体就要不断扩大信息量,努力提供受众未知、欲知、应知的新闻,要着力反映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精神,社会的最新事态,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这就要求我们所播发的新闻,时间上新、内容上新、思想角度新,这样才能使受众有新鲜感并兴趣浓,才能倍加关注,得到满足。我们的宣传目的也会得以很好实现,否则,我们的宣传效果也会打了折扣。

3 要注重新闻的接近性

新闻必须反映人们所共同关心的事实和问题,如果我们所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得不到受众的欢迎,其原因大都是这事实不是人们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其信息含量不大,内涵欠充实,实现价值不大,难能给受众以有益的启迪教益,这当然难以有好的宣传效果。所以作为新闻工作者就要在工作中不断深入实际广泛调查研究,吃透上级精神的同时,了解群众的思想感情和需求,采制实际工作中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关注的较大问题,选材一定要有针对性、接近性,上情下传,下情上达,使新闻宣传在受众的心坎上,只有这样才能成为高质量的新闻并取得满意的宣传效果。

4 新闻要增强受众信任度

信任度是衡量新闻宣传社会效果的根本尺度,只有受众对新闻宣传的内容认为是真实的、积极正确的,是可行的,才会持信任态度。为他们所喜爱,所认同并受到积极影响,乐于接受而引起共鸣,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新闻的宣传价值。这是我们每个新闻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和努力追求的,也就要求我们应尊重事实。

说到“事实”,有总体事实和个别事实,表面事实和本质事实等关系。对此如果把握不好,就会造成新闻事实的失准、甚至失真。所以我们在采写工作中要反复认真调查、分析核实事实,坚持辨证思维,切勿一点论,并把握好总体事实、本质事实,不能主观随意取舍,以偏概全,把事实抽象化、理想化、标准化,好的就绝对好而没有任何不足之处,差的就一无是处,没有任何优点长处,如此就必然会造成夸大、虚假、失真,引人质疑,而失去受众的信任,当然也就不会有好的宣传效果,这是新闻工作者应尽量避免的。

5 要注重新闻的时效性

时效是新闻的生命及根本。新闻报道要又快又好,才会有好的宣传效果。但“快”不是绝对的,而应是相对的。一般说新闻该抢则抢,越快越具有新闻时效性,而不能把新闻压成旧闻,或成了“马后炮”。不过有的事实则要等待适当时机再播发,而不能不加以选择地抢先播发,否则则会起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有的甚至会造成不良影响和被动。总的说我们的新闻要注意选择最佳时机播发,也就是要掌握好时宜性。唐山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直播50分》节目,经常针对居民生活中发生的某些问题和出现的困难及时予以播报,使问题能引起相关部门单位的重视,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使市民普遍感到非常满意,有关部门单位也受到大家的广泛称赞,从而使新闻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

6 要讲究新闻采摄播和制作的品位

作为电视新闻,提高采编、摄像、播音主持和制作的思想性、艺术性,是增强其宣传效果的重要环节。需要我们精心研究,不断提高水平,以作出更多高质量的新闻,力争多出精品,以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1)拍摄镜头注重画面安稳,构图要完整,各镜头、拍摄手段运用要合理,要善于捕捉抓拍能很好表现主题的典型生动细节,特别是与事件密切相关的、能体现事件思想意义的典型人物细节,以及能反映浓厚的现场气氛的镜头。画面信息量要大,内涵充实。拍摄时要选择好环境,讲究背景和前景,突出主体,以充分发挥电视纪实的本性。

2)制作要精、细、巧,画面组接要讲究画面语言,要符合叙事规律而有特点,衔接自然,情节交代清楚,重视同期声的合理运用,声音清晰,音量适中。解说词要与画面有机结合,使二者相得益彰。可根据内容适当配乐,但要选好乐曲,使其与内容相协调一致,恰如其分,以能很好的烘托环境,渲染气氛、情绪,突出主题思想,增强感染力;配乐音量要掌握好,音量大小变化自然,不可忽大忽小,更不能喧宾夺主。此外,应注意乐句的完整性,一般不能突然中断,嘎然而止,不能“腰斩”音乐,更不能违反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总之制作要精益求精,思想艺术性强。

好人好事新闻第3篇

一、故事化新闻的勃兴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两个基本特征,而真实性更是新闻的生命、最本质属性。对“故事”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由此看出,故事是采用文学的表现手法对真实的或虚构的事情进行生动的加工创造,适合于口头讲述的、通俗易懂的叙事文学体裁,具有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的形象鲜明、语言的通俗易懂等特点。不难发现,新闻与故事,有着本质特性的差异。

传统的新闻报道“倒金字塔”结构,强调的是信息和传达,对新闻作为故事叙述的生动和文学美感侧重不多。随着媒介的发展、受众需求的拓展,故事和新闻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把新闻事实用讲故事的方式展现出来的新闻故事化报道方式被大量采用,并且受到了受众的广泛欢迎和喜爱,也大大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效果。

新闻是传播信息,是一件很严肃的事,“讲故事”是一种文艺娱乐,有人担心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说新闻,不仅缺乏信息量,而且还流于庸俗,导致新闻娱乐化。故事化新闻,虽带有故事这个定语,但它仍属于新闻的范畴,具有新闻的本质特性,新闻故事化只是采用故事化这种表现手法来对新闻进行报道和传播,新闻的本质真实性和时效性依旧不变。

二、故事化新闻表现技巧

新闻学就是事学,新闻就是报道事实,讲故事应该是新闻最基本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表现手法。离开讲故事,即使是新闻评论,也会艰涩枯燥乏味。优秀的新闻报道就应当是生动的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报道,那么新闻报道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死板、生硬、单调、枯燥的毛病,变得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从而易于传播,更收功效。因此,以简练、生动、流畅又逻辑清晰的语言来讲清楚一个故事,应成为一名记者和编辑的基本功。

1.用心构思。有了好的故事内容,还必须构思好,否则,故事就会被浪费了。首先要给故事一个定位,对故事的外在形式和内在价值有个准确认知和把握。故事基本上有两种:单一型故事和复合型故事。单一型的故事,本身具有独一无二的吸引力,并且有头有尾,十分完整,不乏细节。只要将这个故事展开,就非常有趣、有益,这有点类似通常所说的“事件性报道”。复合型的故事,可以看作一个“大”故事、“总”故事,需要把类似的几个事例集纳、综合在一起,这大多用于综述、专稿、特稿、调查报告等。对故事有了准确定位,亦即对故事的内容、形式、价值有了准确判断,将决定你下一步的写作是否成功。

2.凸显主角。新闻是因“人”而生动的。在新闻的诸要素中,新闻人物是主角,是构成新闻的主体。因此在采写新闻时要做到见物更要见人。抓主角,新闻报道才能鲜活起来。要选择那些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的人作为主角,这样读者才会对你的文章产生兴趣,才能让你阐述的观点在他们中间引起反响。凸显主角,需要在人物性格刻画上下功夫。首先记者必须对主角有着充分的了解,不能只是单纯地列出人物的姓名、职业、年龄等等,那样无法让读者去了解你想要刻画的人物,达不到栩栩如生的刻画效果,也不能光说他很聪明、滑稽等,必须细致传神地描述他的言行,通过具体事例和在事件冲突中的表现,展示一个人的性格。

3.题材有趣。趣味性是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众对新闻越感兴趣,新闻的价值就越大。作为媒体,只有让所刊播的新闻让更多的受众记住、认可、产生共鸣,才能获得最大的宣传效果,趣味性可以让新闻事实充满情趣、富有人情味、更能引起受众的兴趣。因此,记者应尽可能地捕捉件中有新意的情节和细节,通过有画面感的描写和场景设置,细致入微地展现新闻现场,让读者如临其境,使听众的关注点落在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的身上,不知不觉地被带入主题,增加了新闻的人情味和贴近性。

4.突出细节。细节是新闻中最生动、最传神、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当新闻报道过后,在受众的脑海里逐步消减,形象日趋模糊,而传神的细节,如一句话、一个细小动作等,往往能触动人的心灵,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如《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想到也许这是同年迈多病的老母亲的最后一面,孔繁森再也抑制不住内心感情,“扑通”跪倒在母亲面前:“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娘,您要多保重!”说完流着泪给母亲深深磕了一个头。这些点滴的感人情节,很能打动人的心灵,读后让人留下隽永印象。

5.注重描写。没有场景描写,故事就没法讲。一个好的环境描写包括了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嗅觉感受和触觉感受四个部分。在写作中,记者要注重描述,运用各种感觉,将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描写出来,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也就是说,不要直接告诉听众发生了什么,而是要用自己的描写让他们去感觉发生了什么。

此外,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报道,语法、文法、逻辑、修辞等文字的基本方面也不能忽视,要注重运用文字的魅力来叙述好故事。一要尽可能做到具体,不要大而化之地用模糊语言,多用实在的具体的让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二要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动词使人不感到枯燥,形容词使人对新闻产生疑虑。三要简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不拖泥带水。四要有交谈感,作者给读者的感觉是个别聊天,而不是在体育馆里听演讲。五要有连贯性,故事要顺畅,一气呵成,不阻梗,不中断人的兴趣。为此,就要解决好过渡段落,写好转折和过渡;交代来历出处,以证实信息的可靠性;解释说明,不让读者纳闷和产生困惑。

三、如何找到好故事

既然讲好故事,对新闻的成功意义重大,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好的故事?好的故事素材靠发现、靠寻找、靠筛选。

首先,要有故事意识。故事意识即故事敏感,如果新闻感麻木,就会对故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白白错过。其次是要广泛阅读,从有关出版物和文字材料中寻找选题,从采访对象的有关总结、报告、讲话、笔记等书面材料中寻找故事,包括故事线索、故事的蛛丝马迹。

找到好故事,还要广交朋友,多和“消息灵通人士”沟通,通过他们提供故事信息;和采访对象多聊天,闲谈、侃大山,看似非正规的采访,往往是发现故事线索的最佳途径,随和地放下架子的聊天,往往能听到一些你所求之不得的故事。

四、新闻报道泛故事化隐忧

好人好事新闻第4篇

1.目前电视新闻媒体编辑人员存在的不足之处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节奏和工作效率却是疲态尽显,面对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显得茫然无措,这其中不乏有很多原本的电视新闻受众群体由于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而无暇关注电视新闻,而是选择更为便捷的网络媒体获取新闻,还有一部分受众群体由于网络等多媒体的飞速发展,信息量激增使得受众心灵趋于疲惫,对仍墨守成规的电视新闻,提不起原有的兴趣。这就导致很多新闻编辑为了能够重新挽回受众群体的关注度而虚夸假报新闻,捏造莫须有的新闻以吸引观众的眼球,还有一些新闻编辑一味的媚合大众的关注点,而放弃了作为新闻工作者应有的操守和职责,过分的关注一些低俗和媚俗的新闻事件。而同时还有一些新闻编辑由于自身素质相对较低,而又怠于提高而导致其思想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和舆论的导向,从而导致个人工作效率不断降低,受众群体不断的减少。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新闻工作者为了个人利益而将道德底线彻底抛弃,在新闻编辑中刻意隐瞒一些负面新闻,捏造虚假事实,蒙骗受众群体,还有一些新闻编辑尸位素餐,对于辛苦在外采集新闻的记者的工作成果不甚重视,草率编辑而使得原本较为具有价值的新闻变得索然无味。

2.电视新闻编辑应有的素质论述

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要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职责和使命,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部门、舆论的导向以及新闻活动的核心,其工作的每一分钟都需要付出十二分的努力,肩负起巨大的社会责任。所以首先要具有非常良好的政治素质,每一则新闻的播出都是一次舆论的向导,都会对社会大众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新闻编辑要具有非常良好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要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在向群众播报新闻的时候,除了要准确无误的阐明新闻事件的始末缘由之外,还有有针对性的就新闻事件本身做出一定的评价,向观众传播正确的理念,并通过新闻事件传递一定的舆论信号;再次新闻工作者要具有良好的知识修养,新闻的发生会涉及到社会各个行业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新闻编辑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有有良好的知识修养和广泛的涉猎,能够从容应对各种各样的新闻事件。

3.电视新闻编辑素质提升的策略探析

3.1加强专业学习,提升业务素养

电视新闻编辑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作为一名优秀的电视新闻编辑,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之外,还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然而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完善,作为一名电视新闻编辑要在日常的工作之中不断的磨砺个人的专业水平,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以此为基础来拓展自身的业务水平,例如要对负责新闻采集的记者的工作有所掌握,同时也要不断的培养自身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确保每一则新闻的播报都能将新闻事件的本质展现出来。对于新闻采集工作的了解主要是因为编辑的工作往往只是处理一些文字和图像,但是对于文字和图像的生成并不是很了解,这样就容易造成对于这些新闻组成部分的误解而产生播报的失误。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能够有效的掌握新闻事件的本质,正确的编辑新闻事件的文案,确保新闻事件对于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

3.2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新闻工作肩负着非常巨大的社会舆论引导责任,在工作中要力求严谨和务实,对自己编辑的每一则新闻都要给予充分的重视,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同时也要确保新闻事件的正确导向作用,这就需要新闻编辑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对自己的工作尽心竭力,除了要保证工作能够顺利完成之外,还要考虑社会对于新闻事件的反响,保证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好人好事新闻第5篇

笔者认为,DV新闻栏目作为电视新闻栏目应有它的一席之地,如何办好DV新闻栏目,如何让它真正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应肯定它的优势,同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对策,推动DV新闻栏目良性发展。

DV电视新闻栏目的优势

DV新闻栏日报道百姓生活,符合新闻“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新的形势下,增强新闻宣传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营造好团结、稳定、鼓劲的良好舆论氛围,这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重要工作原则,也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着力点和着眼点。如何开展新闻“三贴近”,这又是摆在广大新闻宣传工作者面前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各大电视台积极探索,努力创新,探索新的报道形式,采用新的报道手法,着眼于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释疑解惑,化解矛盾,弘扬正气,服务大局;着眼于舆论引导,针砭时弊,解决问题,增强团结,稳定大局;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既敢于触及,又善于疏导。

DV新闻栏目就是一种电视创新。DV新闻栏目报道的事件发生的背景大多是市井街道及百姓家庭,事件内容涉及与百姓相关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如助人为乐、逸闻趣事,以及入冬供暖问题、春节买票问题、小区物业管理问题、交通状况、街头争执、家庭矛盾,等等。DV新闻栏目立足民生,关注百姓冷暖,既针砭时弊又善于疏导,符合新闻“三贴近”原则,这是DV新闻栏目的优势之一。

DV新闻栏目扩大了新闻资源和从业队伍,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电视新闻由于拍摄、编辑时间较长,同时受栏目播出时间的限制,新闻的时效性相对弱一些。而DV新闻栏目播出的民生新闻属于社会新闻,社会新闻不同于时政新闻的最大特点之一,就在于信息的来源上。时政新闻是事先策划、事先确定时间地点、事先确定程序和内容,记者被提前告知即将发生的新闻事件,有一定的可控性。但社会新闻就不一样了,它属于突发事件,随时发生,过程不可掌控。结果不可预料。因而社会新闻在信息来源上就有别于时政新闻。社会新闻如果按照电视正常的采访程序,热线接到信息,告知相关部门,安排记者,记者领取摄像机,然后出发采访,等记者到达采访地点。可能为时已晚,拍摄不到事件的过程。DV机用于新闻拍摄后。为电视媒体及时获取新闻信息资源开辟了重要渠道。特别是DV通讯员每天穿梭在街头巷尾,现场捕捉新闻线索,新闻事件随时发生随时拍摄,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他们往往能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抓到最鲜活的新闻,同时又代表了普通观众的欣赏趣味和价值取向,民生新闻就有了“平民化”倾向,改变了过去专业记者的拍摄模式,使新闻真正走近了百姓、走进了千家万户。新闻变了面孔。老百姓对新闻节目有了亲近感,因为在民生新闻里,人们看到了自己的生活,看到了多侧面的社会、多层面的冷暖人生、多方面的奇闻趣事,这是DV新闻栏目的优势之二。

DV新闻栏目突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画面的原生态。过去由于电视新闻制作播出的需要,“摆拍”的现象一直存在。这是因为电视新闻采访多是事后采访,记者和事件当事人缺乏沟通,而且已形成拍摄定势,以至于普通老百姓觉得新闻假不爱看新闻。DV新闻栏目开播后,DV通讯员以非专业的平民视角,不仅与当事人沟通便利,而且正由于其非专业的身份。拍出的新闻新颖而不格式化,内容真实画面原始,有一定的现场感,很吸引百姓的眼球。比如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发生时,道路被毁,通信中断,现场的报道有些就是由DV爱好者拍摄的。DV记录的有地震之后的惨象、有令人感动的救援过程,更有灾区人民自强自救重建家园的精神。不论是拍摄灾难还是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真实和原生态是DV新闻的突出特色。

DV新闻栏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DV新闻栏目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弘扬主旋律和舆论引导不够:拍摄技术和新闻编辑的质量不高:栏目法律意识不强。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以为应有如下对策:

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办好DV新闻栏目。2008年6月20日。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发表关于新闻工作的讲话时指出要“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2010年1月5日闭幕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部长刘云山在讲话中也强调,要认真贯彻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更加注重加强舆论引导,更好地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不断发展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

对于媒体来说,追求收视率是必要的,但不能和综艺类节目一样以收视率论

英雄。新闻传播应坚持真实、客观、全面、公正、及时、公开等原则,讴歌真善美,弘扬主旋律,振奋人们的精神。DV新闻作为新闻。就应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和原则,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使广大百姓可以看到真正的新闻,使DV新闻栏目办得更好。

提高Dv通讯员专业素养,使DV新闻更具新闻价值。目前从事DV新闻拍摄的通讯员皆非职业记者。他们中有的具备新闻专业知识、技术和素养,有的可能对新闻一知半解。他们出于爱好拿起摄像机,游走于大街小巷,拍摄的多为街头巷尾的突发事件。笔者发现,当前的DV新闻多以市井事件为主,内容不是夫妻反目,就是儿女不孝;不是醉鬼闹事,就是偷盗抢劫;不是火灾事件。就是交通事故。有的DV新闻为达到“细节”真实,画面中有很多吵架甚至打架的近镜头。当事人脏话连篇,声嘶力竭,让人触目惊心。笔者还发现DV新闻栏目90%的新闻是打、闹、丑、恶事件,只有10%甚至更小比例的是正面报道或趣味性新闻。这样DV新闻栏目就使镜头成了街头突发事件的放大镜,使观众成了街头突发事件的家庭围观者。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新闻和新闻价值的概念作强调。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报道。新闻价值就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具有的新信息的分量。不是任何事实都能成为新闻,只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才值得报道。一般来说。新闻价值具有五个要素: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衡量客观事实是否构成新闻的标准是新闻价值。按照新闻和新闻价值的概念,并非街头发生的事实都是新闻,有趣味性指的也不是猎奇,不是低俗、庸俗、粗俗,不是满足少数人需要的感官刺激。新闻价值对采访、制作、编辑等新闻业务有直接的作用。所以加强DV通讯员的新闻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新闻素养,对于发掘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办好DV新闻栏目非常必要。

好人好事新闻第6篇

关键词:新闻报道 央视新闻频道 改革创新与发展

一、新闻报道c叙事理论

(一)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尽量提供真实的信息,不要带有明显的主观性,要有一定的准确性、真实性与及时性。但客观事实本身不叫做新闻,被报道出来的新闻是记者对客观事实进行主观反映之后而形成的信息,包含着记者自己本身的意念,是记者对客观事实带有主观意念的传达。

(二)叙事学与叙事理论

说到叙事理论,首先我们要提到叙事学,“叙事学”这个概念可能不被大众所熟知。叙事学是对叙事和各种叙事风格的研究,它侧重于研究叙事作品的内部结构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它正以一种非常的重要叙事形态,大幅度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新闻与叙事一样,其核心就是事件。叙事是一个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者是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它是新闻报道的核心。新闻报道的核心即新闻报道的内容也是事件,并且也是在按照一定的顺序发生的。叙事就是讲故事,因此,新闻报道的内容与故事有着许多重合的地方,这不仅证明了新闻报道内容的故事性,也可以将新闻报道解释为一种叙事。

新闻本身有着真实性的特点,因此,新闻的叙事理论更注重受众通过画面和声音来感知新闻事实。新闻叙事理论,就是将新闻报道故事化,它既利用了叙事的技巧对新闻进行讲述、报道,以故事的叙述方式来展开新闻的细节之处,使受众有身临其境的亲切感,让受众的丰富情感和理性思考更好地融合。又利用了带有故事化的创作方式,缩短观众与新闻之间的距离,使观众既可以接受新闻内容,又能够加深对新闻内容的理解。

新闻叙事虽然和故事有着很多类似之处,也要遵循新闻的基本准则,不能为了新闻的故事性就随意捏造新闻事实,忽略了新闻的根本价值和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如果新闻报道过于注重故事,失去了事实的真实性,便不叫做新闻了。

二、“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方向

讲好中国故事,既包含同一语境下的内部传播,也包含跨文化下的对外交流。而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怎样讲好中国故事正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内容。

(一)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

作为媒体,要弘扬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报道的生命力也在大众化,重点、难点在大众化,。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我国的一个长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基层作为新闻事件的起点与由来,为记者们提供了新鲜、生动的素材。记者想要真正的了解民生,看到最真实的社会状况,反映民生问题,就必须要深入基层去采访。记者们一定要有很强的敬业精神,要仔细的去观察、去发现好故事。只有这样,才会讲出接地气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才会真实可信,才可以体现新闻的价值和传播的价值,体现普通人的道德水平,才能使人感受到一种温暖向上的力量,这才是讲好中国故事在国内范围内进行更好传播的有效方式。

对于国内的主流媒体来讲,正能量就是讲好能给予人们力量的好故事。我们身边到处都是平凡人,他们的善良感染着我们,一直在向我们传递着人性的温暖。只要我们多观察平时的生活,这些来自于群众,来自基层的平凡人会将感动带给更多人。当我们努力营造着传播正能量的氛围时,就要注重策划,将镜头对准身边人,去挖掘我们身边的故事,用鲜活的宣传报道,多角度的报道和深入访谈,记录这些好人、好故事的成长道路和心理变化,将他们的个性特点和人生感悟向大家反映出来,展现他们内心世界的想法和思想内涵,通过讲述平凡人的故事带给大家更多的感动和向上的力量。

(二) 怎样讲中国故事

现在的社会加速发展,激烈的国际文化软实力竞争不仅体现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竞争上,现实政治与观念政治的竞争也相互交错,理念传播的重要性更加明显。从国家软实力竞争的现实需要出发来看,“中国关键词”选择能代表中国核心概念的重要词语,以独特的中国方式使国际民众更好地理解中国观点。

同一个故事的讲述方法不同,事实与故事本身也会有不同的偏差。想在国际传播中准确的讲好中国故事,就要用“中国关键词”来进行准确的表达。“中国关键词”不仅可以提升中国故事的准确性,还可以拓宽国际传播渠道、增强国际传播的效果,这可以成为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重要切入点。我们既要将严谨、正式、标准的权威话语转换成鲜明、简洁、生动的故事话语,又需要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中国关键词”来增强中国故事的可读性。

话语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体现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话语权较量在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重要。因此,想要跨文化传播中国故事,我们就要选择不同的文化主体,实现政治制度的相互理解,包容接纳的故事,在全世界普遍关注的主题之下,实现中国故事的全球化传播。

有了好故事之后还要有讲好故事的方法才能有效达成跨文化传播,因此我们必须要考虑传播对象的文化差异、民族心理和接受习惯,也要考虑故事的表达方法和承载方式,还有选择故事的传播媒介和渠道。以普通人的角度、艺术性的方式来讲故事,利用传播对象的思维方法并借助新兴的技术手段,才是跨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最有效的方法。

只有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将具有中国国情、中国特色的中国故事与国际对接。让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故事”在国际社会中获得广泛的认同与认可,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创新对外传播方式。

三、央视新闻频道报道“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

(一)选材上的创新

故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力,才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必备因素。用恰当的传播方式讲述恰当的内容,才能达成良好的传播效果。而央视新闻频道需要考虑的问题正是怎样用心、用情来讲好中国故事,把才能够把中国故事讲的既合乎情理又引人入胜。

所以在选材上,一方面既要坚持对时代现实的关注,讲有内涵的故事,让群众能够由此而发,产生心灵上的产生共鸣。就可以把握住时代脉搏,紧扣住时代主题,彰显了中国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又要坚持对真实需求的呼应,讲平凡人的故事,回到最基本的真实需求上,坚持对接大众、对接人民,要坚守自身的责任与担当,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内涵,才能打造自身特质,才能够讲好中国故事。

(二)主持风格上的创新

播报新闻是一种广而告之的传播方式,注重权威性的距离感,强调公信力、权威性,尤其是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央视新闻频道的创新就是要由整体上的“播”新闻转变为“说”新闻,而说新闻是主持人与观众进行一对一的谈话,引导观众去听去看,是两个人之间的小范围交流。

说新闻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极高。主持人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和表现力,这不是在于话说的多少,是要有对新闻本身的关注和投入。主持人想要与观众产生共鸣要通过发掘新闻的感性,而不是通过亲切的语气拉进与观众的距离。

主持人也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要有较高的政治文化素养和较强的应变能力。还要注重培养个性化语言风格,塑造出有自身特色的语言风格和声音的个性化特色。在二者的基础之上,坚持自身独特的个性气质。作为一个人内在和外在的综合体现,个性气质的培养和个人的文化素养、生活经历、审美情趣都有着极大的关系。作为公众人物,要随时保持自己的外在形象。

四、“讲好中国故事”的发展策略

(一)打造“中国品牌”好故事

增强对外宣传能力是打造“中国品牌”好故事的前提,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工作。它不仅担负着中国优秀文化成果的传播、塑造一个良好国际形象的任务,还有着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为党和人民服务的基本任务。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说到,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用文来振奋民族精神。我们要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我们要坚定不移的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

我们要以“中国梦”为旗帜,强调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的相通性,为我国赢得一个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以“国际视角”为主要特色,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将讲好中国故事与讲好世界故事结合起来,打造“中国品牌”、“中国特色”的好故事。要从之前的“中国故事,外文翻译”变成“中国故事,外文讲述”,将中国特色故事融入进全球化传播当中去,以此让世界了解中国,使中国文化得到更多的认同。

(二) 提升国家软实力,打造中国形象

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以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为基本诉求点,为国家形象的建构和传播服务,这是目前“讲好中国故事”的首要目标。国际传播能力构成了国家软实力,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国家利益与国际形象,还关系着我国国家安全与国际地位,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想做好国际传播,就要面对严峻的挑战,要迎接重大的机遇,既有交锋与交兵、又有交流和交融。

在这个中国与世界彼此交融在一起的时代,加强对外宣传能力,打造中国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增进中国与全球社会的相互了解,这样的方式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话语影响力,传播国家文化软实力。

五、结语

本文通过央视报道“讲好中国故事”为例,对其在报道“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闻叙事框架来进行研究。以新闻叙事理论来探讨央视要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以及怎样讲好中国故事。并对“讲好中国故事”的发展策略进行探讨。

好人好事新闻第7篇

(一)出镜记者是获取新闻的重要途径

眼睛,是人们心灵的窗户,而新闻事实的报道工作则必须要由出镜记者来完成。更为重要的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便是能够为观众呈现出最为真实的新闻事件。同样的,出镜记者,作为新闻现场的传播者、记录者和叙述者,所以出镜记者在对于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有责任为观众提供详尽的新闻资料。走到新闻中,发现记录新闻现场,把新闻人物化、人物故事化、故事细节化,才能使观众乐于接受、引发思考,以便能够让观众了解新闻事件的本质。

(二)出镜记者是新闻现场与观众之间的沟通渠道

在我国重大的新闻事件报道现场,都有大量的出镜记者。可以说,出镜记者在新闻事件的出现,能够使得新闻现场的信息传输更加方便,而且新闻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直接缩短了,实现新闻事件与观众之间的双向沟通。在另外一方面,新闻记者作为一个能动的信息渠道,可以有效地与新闻每一个要素进行直接互动。例如,新闻导语、电视画面以及新闻配音等方面,观众不仅仅是面对电视机,而是尝试着能够与新闻现场的人物进行心灵上的互动,尤其是面对突发事件时,这一作用便更加明显。

二、提升出镜记者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素质水平

(一)加强出镜记者的新闻敏感性

从某种程度上看,新闻敏感性,这是完成现场报道的灵魂。在一些可以预知的新闻事件中,出镜记者在事件发生现场之前,就可以充分构思相应的选题内容以及有效地组织报道结构等。当到达新闻现场后,这就必须要充分对新闻事件迅速做出相应的判断,需要选择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的部分。在这一过程中,这就必须让出镜记者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性,能从诸多的元素中,及时地抓住新闻事件最为核心的问题。在另外一方面,新闻的敏感性还集中体现在现场找寻到重要的线索,由此来挖掘新闻现场最具价值的内容。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尽可能地具备良好的现场调查能力,利用现场调查的采访,及时了解新闻现场的真相。

(二)加强出镜记者的现场观察和判断能力

在我国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利用摄像机和眼睛来寻找新闻素材,这就是“双重观察”。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要求在新闻事件现场中,可以敏锐地观察新闻现场,及时捕捉新闻事件现场中的精彩画面,切实抓住体现出新闻价值的细节。只有充分细节的现场报道,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报道,使得新闻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一般来说,新闻现场的判断力,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具有新闻事实的判断力。第二,具有新闻价值的判断力。新闻现场的环境、事件和情节以及人物表情等方面都是稍纵即逝,为此,出镜记者必须要凭借准确和敏锐的现场判断力,从各种事件中找寻出新闻的价值和典型,及时引导观众去解读新闻事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同时,出镜记者必须要选取好相应的报道角度,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将新闻有效地传播出去。

(三)加强出镜记者驾驭现场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通常情况下,出镜记者驾驭现场的能力主要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及时选择好选题内容和构思报道的结构。其二,在设计报道时,一定要设计好开头和结尾。其三,选择合适的采访对象,从而增强新闻事件的真实性。通过这些方面,才能做好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工作。但是,在新闻现场进行报道时,出镜记者必须要在新闻事件发生和进展现场灵活地选择新闻事实和采访对象。所以,出镜记者就必须要驾驭整个新闻现场,对现场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出镜记者还要具备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切实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从容处理好各种新闻事件。

(四)加强出镜记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好人好事新闻第8篇

一、以平民视角做好电视新闻宣传

1.以百姓视角解读方针政策。在解读党和政府的政策时,应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场去看问题,以普通百姓的眼光去挑选新闻素材,以真实报道普通百姓和生活状态为价值取向,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当代百姓面临的问题,大到国家政策的贯彻,小到柴米油盐,包括住房、菜价、子女教育等等。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百姓视角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平民化” 也在不断发展,不断改变,只有找到与百姓利益相关的切入点,就可以作为平民化新闻稿件的素材,吸引群众眼球。在策划《城镇医保走入百姓生活》这一系列报道时,我们就从百姓的关注点出发,分别围绕“如何参保,如何核销药费,居中在外地如何就医核销药费” 等内容进行采访活动,节目播出后百姓关注,既宣传了政策,又体现了百姓需求。

2.语言要亲切朴实。平民化的新闻稿件主要通过通俗易懂、亲切朴实的语言和形式传播新闻内容,播音时力求做到语言轻松、语气平和、放低姿态、播说结合,从而拉近和受众的距离,避免“我播你看”那种高高在上的传统做法,努力缩短电视与观众的距离;在表达上要生动活泼,妙语连珠,使观众在看新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口吻上要显得平等亲切,语气随和,贴近百姓的情感和生活情趣,让观众觉得传播者好像在与自己交流,缩短距离,提高收视率,百姓从中也受益。

3.创新手法讲好故事。讲好故事,指的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讲故事时应努力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色彩因素,描写人的生存境遇、展现人性的真善美,着力彰显人的光彩,展现人的个性与尊严、抗争与拼搏、智慧与美德,把情感因素融入理性思索中,以真情感动人。多现场、体验式,真实客观地反映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不一样的发展和变化。采编人员要当好讲述新闻故事和发掘新闻价值的思想者,当好社会民主、文明、进步的推动者,在尊重他人时获得尊重,从而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内容,为党和人民服务。

二、采写平民化新闻应注意的问题

1.重视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素质的总和。新闻价值要素包括真实性、时新性等不变要素和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可变要素。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价值要素越丰富,级数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进而言之,一个客观存在或发生的事实,能否成为新闻,然后被传播,应该取决于两点:一是在多大程度上及以怎样的方式与公众的利益相关联,二是能否满足人们的感官需要。在这里,所谓的公众利益既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安全、公正、道德、荣誉、审美等社会价值利益,而心理感官需求则是人们对事物的好奇、趣味等的心理满足,当然不是猎奇,不是低俗、庸俗、粗俗,不是满足少数人需要的感官刺激。

2.避免苦情戏。平民化新闻,一定要避免煽情过度,新闻人可以在新闻报道时热心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但是一些新闻人将自己的位置直接安插在当事人身上去直接干预新闻事件,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也使新闻变了味道,失真,没有深度。采编人员要站在时代的前沿,当好新闻事实的记录者,当好传播党政声音和表达民众意愿的传播者,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意愿,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全力做好沟通、团结、稳定和鼓劲作用,目的在于能动社会公共事务的发展,利用媒体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引导更多百姓关心、参与公共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