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1 16:24:31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艺术教育;雕塑;兴趣

作者简介:闫建军,1987年1月出生,男,汉族,江苏扬州人,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雕塑。扬州市职业大学艺术学院助教

在高职艺术教育中,学制3年,课程安排紧凑,大班授课,教学周期时间短,和雕塑有关的课程通常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城市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以及产品造型设计专业的雕塑造型课程等。课程前期我们都将把雕塑的概述、雕塑史、雕塑的表现形式、制作方法与流程进行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那么对于新形势下高职艺术教育的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上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模式。

一、雕塑理论教学

雕塑是一门涵盖知识广、跨专业的学科,在理论教学中,需要把雕塑的概念,中外雕塑发展史及现状进行讲述。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初步接触雕塑,往往心比较散,需要运用五彩斑斓的雕塑图片来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眼球。雕塑是一门造型艺术,运用多媒体能更直观的让学生来了解雕塑。同时课堂上可以将学生可能仅仅认为是雕塑的西方雕塑石膏像与当代雕塑作品的实物摆在课堂增加好奇心与学习热情。在讲述雕塑的造型特征与分类,以及中外雕塑基本发展史时也要结合当下雕塑的发展,让学生了解更新的雕塑艺术潮流与动态。我们通过中外雕塑重要的时期的重要雕塑家的作品的解读,特别是一些雕塑背后与艺术家相关的趣闻来加深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表现方法、不同表现媒介的雕塑艺术,多维度的理解雕塑。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审美能力。让理论落实到一件件伟大的雕塑作品身上,更具象直接的接受知识。

二、雕塑实践教学

雕塑的课堂教学本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对雕塑理论的梳理,了解学生的兴趣,通过临摹绘制雕塑素描稿了解学生的二维绘画能力培养一定的造型基础。课堂准备一点油泥或者让学生寻找一定的材料进行雕塑造型语言的初探。课堂速塑,目的是解决初学者上泥及造型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对于形体结构的把握。速塑中最大的问题是解决重心、结构基本型以及懂得何时“收”。完成什么样子并不是我们的目的,但是却培养了学生的整体造型能力以及三维实体创造造型的兴趣。结合速塑与速写结合训练,我们会把泥塑的制作流程与方法通过示范写实人物头像的形式展现给同学们学习。泥塑头像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雕塑特有的艺术语言来三维的认识理解以及表现对象,也为雕塑创作打下基础。在泥塑头像的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学生泥塑头像的比例关系、动态等重点与难点,上泥与深入塑造的过程中要不断的看整体调整形体,不能局部。在泥塑头像后,教师示范怎么翻制模具,从划模具线到插插片,从喷隔离剂到外模石膏的施工要领,从内模刷树脂到合模,从修整模具到打磨上色这整个流程,让学生真实全面的看到整个雕塑的过程。这样加深了学生对于雕塑施工的认识。在基础泥塑头像教学后,我们会给学生出题,根据学生想做的雕塑题材的不同进行分组,通常分为圆雕、浮雕以及金属焊接雕塑大组,再细分为卡通泥塑组、写实雕塑组、当代雕塑组、观念材料雕塑组等创作小组。让学生从各个渠道搜集想要表达的对象的资料,另外给予创作指导,然后根据尺寸的不同,或个人、或成组进行雕塑。在课程进行到这里,我们也会让学生课外训练“寻找与升华”,即搜集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木板、钢板、机械零件、砖石进行艺术处理。一方面学习传统架上雕塑和泥塑创作,另一方面也学会运用材料加以金属锻造、焊接等。当然对于软雕塑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加以课堂讲授与实践。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给予学生“为自己做一件专属艺术品”的概念,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瞬间点燃,教师在构思到草稿及小稿的创作中给予纠正与发散。学生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我们要正确的引导他们,同时也要关注能力强的学生与“问题学生”。要让能力强的学生带着能力普通的学生,同时“问题学生”在我看来是一把“双刃剑”,这一类学生平时由于各种原因会对教师、对课程懒散甚至厌恶,那么我要做的是从一开始就关注与关心他们,像做朋友一样,让他们提高兴趣,由于雕塑的特殊性可以吸引这些学生主动的去关注与学习,会去想表现他们感兴趣的游戏人物、卡通形象、个性、当代废物拼接等艺术形态。这样一来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也会利于教学的开展。我们也会组织学生看雕塑展览,以及雕塑工厂的制作模式,也会把雕塑整个行业流程告诉学生,便于将来加以运用。

三、课堂讲评教学

在整个雕塑课程结束的时候,我们会重温雕塑基本理论知识点,让学生能把在实践中所学所想再次真实的回归到理论中去,这样更充分的去消化知识点,巩固知识结构。把学生把设计草稿、雕塑速塑小稿、设计作品、材料工艺作品等进行规整,运用一定的课时量在全班运用PPT的形式进行汇报总结。教师也会在过程中把学生的作品所涉及的雕塑风格、造型、工艺等进行重温,指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四、雕塑教学的思考与改进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以及追求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艺术市场的繁荣,种种原因催生了雕塑艺术在我国的发展与改革。在城市中、园林中、消费场所、甚至人们家里都不同程度的加大雕塑艺术的篇幅。如今无论是各大美院还是高职高专院校都逐渐建设完善雕塑学科建设。高职艺术教育中雕塑教学的位置是微妙的,课程的周期短,为了更好的让这一古老而又新奇的造型艺术更好的为我们高职艺术院校学生而增加竞争力,我觉得有必要在第一学年开始就从基础课开始逐步渗透空间思维的培养,在各门专业课的衔接上做好必要的铺垫与延生。当然在雕塑课程的学习周期里更要让学生尽快的进入学习的状态,迅速运用课堂讲授与实践让学生了解雕塑艺术,而且要让运用幽默的教学手段感染学生增加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一直相信这一点。高职艺术教育是发展的越来越快,学科建设与课程设置的完善,专业的核心竞争力都在改善与提高。雕塑教学作为艺术类学科中的重要的一门类,也需要教师更广阔的视野和动手能力来带动学生。由于该文只是梳理了自己针对高职艺术院校学生的基本情况的教学的教学方法与心得体会,不涉及高等院校独特的教学手法与手段,难免有遗漏和遗憾,还需要在实践中总结,让我们教师自身与学生都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戴士弘.《新时期谈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研究,1996(5).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第2篇

【关键词】彩塑;彩色雕塑;波普艺术;消费文化

早期雕塑与色彩的结合可以追溯到传统彩塑。传统彩塑是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雕塑方式,它是由泥塑和彩绘结合而成的一种工艺形式,彩塑的制作是在成型的泥质雕塑表面,绘上一定的色彩和文饰,从而形成一个有着一定色彩效果的立体造型。随着科技、工艺水平的进步,雕塑的材料和成型方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现、当代彩色雕塑在很多方面都还延续了古代彩塑中的精髓,但它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彩塑了,现、当代彩塑的发展主要集中反映在形式多样的彩色雕塑中。现、当代彩色雕塑是对传统彩塑的一种扩展和创新。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传统彩塑和现、当代彩色雕塑进行对比性分析。希望能给热爱彩色雕塑人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突破

雕塑在漫长的艺术发展中,天然材料石头、泥土、木材被艺术家完美的塑造成巨大佛像也能捏制成小巧玲珑的泥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新的材料和新的加工手段:首先,传统彩塑所使用的颜料被多种油漆喷漆、树脂漆、炳烯、油画颜料等先进涂料所替代,弥补了传统颜料长时期保留,产生风化和褪色的自命缺点。其次,传统材料改变加工手(下转第73页)法,重新开发利用,创造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最后,金属材料、合成树脂、玻璃陶瓷等材料取代了传统泥土、陶土、大理石材料成为现、当代彩色雕塑创作的主要材料。例如:由美国现代雕塑家亚历山大・考尔德创作的抽象雕塑“火烈鸟”,整个作品由巨大彩色钢板构成,线条简洁,形体巨大,在配上火红的色彩,形成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人们无疑不被它所吸引和感染。还有大型的陶质彩绘雕塑打破传统的样式,采用堆塑、叠加、刻画等艺术加工手法,配合先进的色彩绘画技术,创作出别具一格的陶质雕塑作品。美国女雕塑家维欧拉・ 菲瑞,她的作品大都拥有巨大的形体,单纯的面部形象和呆滞的神情,在用个性化的色彩冲击人们的眼球,当今社会人们的冷漠和空虚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色彩作用多元化

虽然雕塑着色的形式可以追溯到传统彩塑,然而传统彩塑中对色彩的表现仅仅是出于对现实的模仿和美的追求,而现、当代彩色雕塑不仅增加了人们对视觉环境的点缀与营造气氛的需要,色彩还被艺术家赋予了更加丰富微妙的表现性,艺术家通过色彩来传达某种观念和情感,通过色彩达到与环境的呼应。西班牙艺术家米罗创作的巨大彩色雕塑《小丑》,用艳丽的色彩,孩童般的天真与周围沉闷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活跃空间环境和气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的心理状态,给人一种愉悦和欢快的心情。2001年在卢森堡展出的视觉景观――ART ON COM 。艺术家以“牛”作为载体,描绘了斑斓的、立体的图形放置在城市之中,上百头被艺术加工的“牛”就好像是这个城市中的一员,与周围环境相呼应,紧密地与整个城市融为一体。这样的作品改变了人们固有的雕塑观念,使雕塑与生活环境建立起更为亲近的关系。

三、色彩来源多样化

不论是从古希腊、古罗马雕塑到中国古代的秦兵马俑、唐三彩雕塑,还是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广为人知的基督形象的塑造到我国清末的天津“泥人张”艺术,早期彩色雕塑的色彩都是完全由艺术家以客观自然色彩为依照对雕塑的表面进行艺术的彩绘处理,以此来再现生活,表达出艺术的真实,而现、当代彩色雕塑,获得色彩的范围更加广泛,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上色的形式,还包括运用材料的色彩、有色灯光和玻璃、反射物体等赋予雕塑色彩的一切形式,创造出截然不同于传统彩塑的色彩感觉。例如:德国尼古拉 ・舍费尔的作品,他主要是利用极度磨光的金属为媒介,完全忽略金属的材质美,把金属处理成镜子一般的反射物,以达到映衬出对面环境自然色彩的视觉效果。还有中国当代雕塑家邓乐,他的作品主要以有色灯光为主要媒介,在雕塑作品上打上许多孔洞,无颜六色的灯泡被安置在雕塑内部,有色灯光通过孔洞折射出来,赋予雕塑丰富的色彩。通过外界物体赋予雕塑色彩的形式,虽然没有实实在在的色彩存在,但却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和遐想的空间,增添了雕塑别样的味道。

四、全新观念和全新表现

传统彩塑由于技术、观念、材料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题材和内容上,古代彩色雕塑都相对单一,以宗教题材内容为主。二十世纪,雕塑艺术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从现、当代的彩色雕塑作品中,都显示着对民族元素和消费文化的追求,及当代人心理状态的深化。这些显著的特点也反映在现、当代彩色雕塑中。对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和造型手法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雕塑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传统艺术形式经过当代的艺术加工使其具有了当代艺术价值。如中国当代雕塑家赵杰的彩色雕塑以黑色为主,配以白、红、黄等纯色,有着原始艺术的纯朴和凝重,这些彩色雕塑在继承中国传统艺术的同时,又融入了当代元素,使人们不由自主地会联想到河南的泥玩。还有霍波洋的环境雕塑《国风》把中国传统图案与民间剪纸形式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当代雕塑的造型手法施以中国象征性的大红色,营造了中国特有的民族气息。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文化已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突出的文化表征,波普艺术作为消费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对消费文化的推进不管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是具有普遍性。中国当代雕塑家隋建国、刘建华等以“中山装”为语言的作品层出不穷。许多代表消费文化符号如汽车、沙发、酒吧等消费文化视觉景观带给艺术家新的视觉经验,艺术家会不自觉的将这种景观当作形式创新的一种新的启示和资源。

通过对传统彩塑和现、当代彩色雕塑的简要对比,我们不难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当代彩色雕塑无论从材料、题材内容,还是从艺术观念等众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应该说传统彩塑是现、当代彩色雕塑的母体和根源,它对于当代彩色雕塑的发展起到了举重轻重的作用,特别是有着自身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表现形式的民间彩塑,为现、当代彩色雕塑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符号和来源。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的彩塑,我们不论在艺术形式和上色方法上都有着自己独到之处,如何把本民族的艺术特点和造型样式转换成当代艺术元素是其至于不败之林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每位雕塑工作者的责任所在。当代彩色雕塑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不单纯是娱乐,更重要的是在思想观念、心理需求等多方面给人一定的思考,创造一个新的艺术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耀卿. 传统情结与历史意识――田世信雕塑《王者之尊》评述[J].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0, (01) :40-43

[2] 桑任新. 从雕塑艺术看城市发展[J]. 文艺争鸣, 2010, (12) :125-126

[3] 何俊玲. 罗丹和他的雕塑浅析[J]. 学习月刊, 2010, (11) :39-40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第3篇

1、强调线条美

中国古代雕塑造型的表现语言是线条,是多样的流动的自由之美。中国的绘画艺术尤其强调用线造型,传统人物画的衣纹有十八描之分,中国书法艺术是特有的线的艺术形式,书法经历了从形象到抽象的演变,成为纯粹的线形结构的艺术。同样呈现在中国古代雕塑中常有一种行云流水、骨力追风的线条之美,有如音乐的旋律。

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曲线造型和多用线刻表现成为其一大特色。自周及其后的春秋战国时期,曲线造型的特色逐渐形成并稳定下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带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文化的繁荣,各家各派思想的激烈交锋深远地影响了中国社会,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及墨子爱人、非攻思想都强调了个体的自我尊严和价值。雕塑受这种思想文化的影响,形态表现出柔和、灵动和优美,最明显的例子是很多雕塑都倾向于一种流线造型。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虎形雕塑都以曲线为基本造型特征,典型例子如春秋晚期的龙蛇钮饰极尽曲线造型之能事,这种造型特征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时期的帝陵雕刻。此后的中国雕塑艺术基本上保持了曲线造型的基调。

线条美另一方面还表现在雕塑中强调和突出线条,在中国很多雕塑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综合了线刻与圆雕结合的手法,这种手法甚至出现在大型石窟佛像中。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造型思想对于线条美的重视。即使到了明清时期,雕塑已开始用体的观念造型,但创作者还是刻意突出了流畅的线条,这一点最为显著地反映在如行云流水般令人赏心悦目的人像衣纹上,应该说这和中国特有的那种追求自由境界的审美观有关,意味着物和约束,线意味着灵动和自由。西方雕塑基本上是以体为特征,体在获得空间的时候丧失许多自由,但中国的传统雕塑交织结合着线、色彩与体的造型元素,比西方雕塑更有韵味。

2、气韵生动――强调内在精神的表现

中国画论、书论都对艺术作品中“形”与“神”的关系有大量的论述,东晋顾恺之绘画思想的核心就是“以形写神”。“气”,是中国哲学的根本概念,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以气韵生动为第一,美学上的气韵生动是艺术作品中超越于外在感性形象之外的艺术感染力和美感生命力,是艺术家主观精神力量与自然宇宙内在生命的统一。南齐书法家也提出“书之录道,神彩为上,形质资之”,唐代书法家把艺术分为神、妙、能三品,认为“风骨神气者居上”。中国诗论、文论对这一问题也有许多论述,唐代诗论家司空图提出诗歌应当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对以后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古代雕塑虽多出自匠人之手,不像绘画多由社会上层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所创作,但它所表现出的内在特质却与绘画同出一辙。强调灵性、意趣,创作手法不拘泥于事物原来的面目,有适当的夸张变形,但又不完全脱离现实,是一种情与理的结合,重写意与传神,突出内在精神。这与西方雕塑中的理性精神形成鲜明对照,西方传统雕塑强调真实再现自然,直到近代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西方雕塑才逐渐突破了写实的传统,出现一系列具有革命意义的艺术思潮与流派,雕塑也相应出现了像亨利・摩尔这样的现代雕塑大师。在中国人看来,“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这样的审美观显然渗透到雕塑领域,不少古代雕塑作品多反映出这样的艺术特色,在成都附近出土的东汉《击鼓说书俑》是其中较有代表的一件,陶俑动作夸张,塑造手法质朴、概括,俑的每个部位都以夸张的手法来表现,那手舞足蹈的动作和兴奋激动的表情,让人似乎看到当时的热烈场面。更有突出代表意义的是汉代的茂陵石刻,这是为表彰霍去病的卓著功勋而建的典型的纪念性雕塑,形体朴拙粗犷、雄健豪迈,特别是《马踏匈奴》中的马昂首挺胸,将匈奴兵踏于蹄下,那气宇轩昂、豪迈勇武的神韵让人不由地联想到年轻有为的青年将领霍去病的英武形象。

3、绘塑结合――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

中国的艺术形态从原始社会的混生到各种艺术门类的独立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然而这种独立也只是相对的,中国传统艺术中很多依旧保持了这种混生的特征。比如中国画,不但有画家签名,钤有自刻印章,还有画题,有的还有诗。融汇绘画、书法、诗歌、篆刻为一体,让人品味到诗情画意、图文并茂的精妙。而中国建筑也多是综合了雕刻、绘画、书法、园林等多种造型形式。至于雕塑,作为一门造型艺术,也融合了多种表现形式。这当然包括前面提到的中国雕塑上用到的线刻手法,更为明显的是中国古代雕塑的形体上很多都直接上色或彩绘。无论是具有典型楚文化特质的漆器,还是气势恢宏、威武雄壮的秦始皇兵马俑,还是精巧别致的唐三彩,更不必说气象万千的六朝佛像,无一不是雕塑与彩绘的结合。事实上,将平面造型溶入到立体造型,这是中国传统造型的一个显著特色。

4、天人合一――亲近自然的特质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美学和艺术创作中广泛而长久流行的观念。美学家宗白华认为:中国人感到宇宙的全体是大生命,大流动,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一切艺术境界都根基于此。中国人亲合地接近自然,认识自然使之有效的指导实践的方法论,与西方人从论证入手进行逻辑分析,最后达到对事物本体精神的揭示有着本质区别。中国人素来讲究应天之时运,成地之气养,主张人与自然的沟通融合。《考工记》曾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季节气候、地理环境、材料自然美感、人工的巧作这四种因素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精良的器物,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这四者相结合就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结合,使人与自然共生的造物思想。中国传统造型艺术,无论绘画、建筑、民间工艺、雕塑都受到这种哲学观的影响,在艺术上体现出一种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特点。

中国古代雕塑作品较注重作品的自然天成和材质美感,商周的青铜、战国的玉器、大唐的唐三彩,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作品的材质自然之美。

从中国雕塑的内容来看,中国的人体雕塑艺术远不如西方那样蔚为大观,倍受推崇。至于石窟佛像雕塑,只是作为一种释家思想的符号和载体,虽然它依然保留了作为自然人的特点,但雕塑的主体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历朝的佛像雕塑都表现出很强的程式化特色,显然其雕塑的基本用意不是彰显作为自然主体的人。除佛像外,历代的人像雕塑也大都是一种意向符号,要么有特定功能(如秦始皇兵马俑)、要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宋晋祠的铁铸守护神),要么表现自然情趣(如清张长林的《渔樵互答》,南宋大足的《养鸡女》),而突出人作为自然主体特色或人性这一主题的作品却很少见。相反,以动物为主体的雕塑在中国雕塑史上却成为一个显著特色,纪念性雕塑如历代帝陵石刻,都是以各种石兽作为题材,唐代的唐三彩,明清时期的玉器、陶瓷等多以动物为题材,马、龙、凤、象、狮、鹤等等都是中国古代工匠常常表现的对象。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中国历代美学家所推崇的美学法则――天人合一。在中国人的意识里,作为宇宙整体一部分的人,不可能超越自然而自成其主宰,故选择适宜方式并协调于自然关系。雕塑彰显人体意义的重要性对中国人来讲引起不代表宇宙本体的精神的实质而被漠然处置,生命的意义来自宇宙本体永恒而无限的生机,这既体现了宇宙的精神,亦是对生命的最好阐释。而作为自然一部分的动物在中国人亲近崇拜自然的心理意识指导下,动物常常成为自然甚至是主宰的化身。

5、材美工巧――注重工艺美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考工记》所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是中国古代一个极为深刻的造物原则和价值标准,这是中国形而上之文化精神之“道”对形而下之“器”的规约,也是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之精华的扼要表述。“天时、地气”是来自大自然方面的客观因素的制约,而“材美工巧”则是来自主体方面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所谓“材美”是肯定人对材料、质地、品性的选择性,要求人们对于自身的需要和旨趣去体认材料对象的美质,“工巧”则要求造物主体对于“美材”予以巧治,就古人常谓“因材施艺”、“适材加工”,中国这种造物观在中国造型文化中有生动反映,那些蜚声中外、令人长久追摹的古代精美作品,如商周玉器、战国漆器、汉代织锦、宋代陶瓷、明代家具等都出于古代工匠对中国古典造物原则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古代雕塑用材丰富多彩,青铜、玉、陶、石、木、铁等等,这在世界范围内是不多见的,不同的材质有不同的质感、纹理,从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青铜的光泽、玉的玲珑剔透、陶土的朴实无华、石材的厚实雄伟。材质之美在中国古代工匠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的青铜器在艺术史上散发着独特魅力,这与青铜材质的特征不无关系。而玉器在历代雕塑中也是较为常见的,玉的光洁华贵,玲珑剔透,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中国古代雕塑的工巧,反映在对各种材料加工技术的熟练运用和对细部的精心刻画上,秦始皇兵马俑中的车马俑有青铜铸造,真实再现了原物,车的每个构件都按原样制成,如此繁多的构件精确的按比例装配起来足以反映出当时的制造工艺水平之高。中国大型的佛像石窟如云岗石窟大佛,四川的乐山大佛,形体之庞大堪称世界之最,佛像依山而建,人物形象鲜明,结构完整,身上穿着衣饰都进行刻画,反映出古代雕塑的精湛技艺。

从上面的特点,不难看出中国的雕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形式的一致性、相关性。对于传统造型,我们只有在深入领悟传统的艺术精神、充分认识来自现代西方的各种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汇贯通,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时代的民族形式,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能够为国际社会的所认同的现代雕塑造型。

The modeling art of China always pursues the beauty of spirit and image. This aesthetic psychology leads to the use of the symbolic ideographic technique in the creating process of Chinese sculpture art. We can see the traditional modeling features of China from our ancient sculpture works. The features are mainly manifested as follows:

1. Emphasize the Beauty of Lines

Just as th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rts of China, the important modeling manifestation language of Chinese ancient sculpture is line. Curve lines and the use of more lines to display become its distinctive feature. In Chinese ancient sculptures there always displays the beauty of lines that are like floating clouds and running water and with forceful strokes, just like the melody of music. What distinguishes from western sculptures is that Chinese traditional sculptures combine such modeling elements as lines, colors and forms, which lend them more implicit charm.

2. Flavor and tone are vivid--emphasize inner spiritual manifestation

Chinese comments on paintings and books all expound numerousl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shape" and "spirit". Vivid flavor and tone in aesthetics is the artistic appeal and aesthetic vitality that go beyond the outer perceptual form of artwork. It stresses sagacity, flavor and interest. Its creating techniques do not stick fast to their original appearances which are suitably exaggerated without breaking away from reality completely. It is the combination of emotion and logic and the unity of the subjective spiritual power of the artists and the inner life of natural universe.

3. Combination of painting and modeling--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many artistic techniques

The sculpture art of China has all kinds of manifestations, including the skill of using lines on Chinese sculpture. What's more obvious is that the shapes of most ancient sculptures are directly painted or given colored drawing. No matter the lacquerware which has the special quality of typical Chu culture, or the mighty and splendid terra 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of the First Emperor of the Qin Dynasty, the delicate and exquisite Tang tricolor, let alone the spectacular Six Dynasties statues of Buddha, these are all the combinations of sculpture and colored drawing. Actually, it is a distinguished fea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odeling to merge the plane modeling into three-dimensional ones.

4. Harmony of man with nature --familiar and natural special quality

Harmony of man with nature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 popular concept in the aesthetics and art creation. The combination of timeliness, climate, good material and delicate technique is the integration of natural factors and man-made factors, which is idea of the coexistence of human and nature. Chinese traditional modeling art, such as painting, construction, folk handicraft, sculpture, are all influenced by this philosophy, which reflects a l feature that is familiar and the natural harmonious unity in art.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第4篇

经过漫长时间的提炼和酝酿,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以神造形”,“传神写照”等论点,其观点主张形神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传神不可能离开形,离开了形,传神就无从谈起,形的变化直接关乎神的传达。南齐谢赫的六法中,提出了“气韵生动”的美学主张,指出把人物的风貌画的准确,就会传神,气韵作为绘画的主旨所在。唐代张彦远“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认为只有追求神似气韵,神似表现充分,形也就表达明朗。张彦远对“以形写神”的主张做了充分的肯定。清代画僧石涛则提出“不似之似似之”。另外近现代的许多画家也对形神关系做过精辟的言论。如齐白石大师“作画在似与不似之间”、山水大家黄宾虹主张“惟绝似与不似物象者,此乃真画”、山水大师石鲁提出“形是神的载体,神乘形而游,神形兼备,情景交融”。而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认为中国古代文化精华就是张弛有度、虚实相生的“气韵”艺术。这种“气韵”正是灵魂、形神的最终代表。从古到今,无论是哲学家、美学家、画家、雕塑家都对形神关系的重要性作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传统画论中的关于形与神的美学主张,同样适用于陶瓷雕塑,无论是二维的绘画艺术还是三维空间的雕塑艺术,都把形神关系的和谐统一作为基本的审美准则。

陶瓷雕塑形神的关系

陶瓷雕塑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来创作可触可视的艺术形象,陶瓷雕塑的形是三维存在的立体形态,是外部空间、雕塑实体和内部空间的综合体。对于陶瓷雕塑创作者而言,对形的准确把握和对形的感悟是艺术创作最基本的要求。一件优秀的陶瓷雕塑,必须有完整的形,它是空间艺术形象存在的前提。因此,造型比例的准确与否也影响到作品的效果。陶瓷雕塑的神则是创作者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是艺术家去体验感悟和追求的。传神中的客观因素主要是人物形象的本质特征,所谓本质特征就是形与神的统一,也就是要抓住人物的特点以及精神面貌,其实也是一种气韵的升华。陶瓷雕塑的基本形态以形似为基础,其内在所追求的目标是神似,即精神之最高境界“始于形似,止于神似”。这种神韵可以从一些古今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例如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就是利用体量巨大、造型严谨、传神写实的艺术风格,营造了千军万马,气势恢宏的军阵场面,可谓是形神兼备的艺术典型代表。图1中陶瓷雕塑的神是作品反映出来的一种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的共鸣,把握住了所塑造对象的精神面貌和本质,就做到了形神兼备。简言之,便是通过陶瓷雕塑的准确的形来传达意念的神,从而创作出生趣盎然的艺术佳作。

陶瓷雕塑的形与神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形是神的载体,有形才能传神。神是抽象的,是反映艺术作品本质的。写形是基础,写神才是目的。陶瓷雕塑也有形似和神似之分,形似是神似的基础,神似是形似的进一步升华。在艺术上,之所以不满足于“形似”而强调“神似”,主要是因为“神似”的作品更能够深刻的揭示出物象的内在特征,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由此可见,陶瓷雕塑的形与神是矛盾的统一体,“神”是通过“形”表现出来的,没有“形”,“神”无处表达,既重视神也不能忽视形,“神”的传达和表现,离不开“形”的描写和刻画。如周国桢教授运用泥条盘筑或泥板等成型方法,创作了一系列以动物为题材的陶瓷雕塑,形体夸张简练,利用洗练概括的手法,大胆省去细节,强调整体性,崇尚形式美,追求传神。使其作品神态十足、独树一帜。图2雕塑家应尽可能充分地揭示艺术形象内在的精神特征,以求得局部与整体、客观与主观、形与神的完美统一。

如何做到陶瓷雕塑的形神和谐统一

如何使陶瓷雕塑的形神和谐统一,也是许多陶艺家们一直去思考的问题。形神兼备的作品才是完美的艺术形象,因此造型是为了传神,形塑造准确到位,神自然真情流露。即神态越逼真,造型越完美。《荀子》云:“形具而神生”,也要求做到形神统一。

(1)要造型准确,立体形象塑造到位。造型准确是创作过程的前提,造型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陶瓷雕塑的优劣,造型不准,比例失调的艺术形象是无法传达神韵的,因此,要加强造型的基础训练,使造型能力得到一定提高。

(2)深层挖掘表达对象的个性特征,运用形象思维对艺术形象进行提炼概括和适度的夸张。作品是否有艺术感染力关键在于是否抓住艺术形象的本质特征,给人留下难以忘记的印象。在艺术上能否运用好夸张的手法,是作品能否达到传神的关键。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夸张的手段,作品的神韵就越发强烈。思想性越深刻,主题越明朗,感染力也越大。例如东汉陶塑《击鼓说唱俑》,就是以质朴概括的造型、适度夸张的手法,惟妙惟肖的塑造出边说边唱、眉飞色舞的说书艺人形象,此作品是形神完美统一的典范。再如图3吕品昌创作的陶瓷雕塑就是运用大胆的夸张手法,对人物的体积结构进行了适度的夸张,使形象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3)陶瓷雕塑的创作者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如图4。在艺术创作时,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真实感受融入到作品中,其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直接影响到创作的水平。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生活是艺术家创作的前提。艺术家创作激情,创作素材都来自生活。陶瓷雕塑作品体现了创作主体的心灵轨迹和人格魅力、艺术感悟和审美情趣。艺术形象做到形与神的和谐统一,需要创作者要多积累创作的经验,多去体验社会生活,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第5篇

今天中国的美术和美术教育面临着两个问题:第一,西方艺术思想、创作理念本土化的问题。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思想、造型理念向现代性转换的问题,其指意:在当代我们的传统文化、审美思想、形态创作理念经过梳理变革,在坚守其思想精髓的前提下是否适应于当代文化生活节奏,是否转化为今天艺术创作的资源。

第一个问题,经历了近百年的实践,特别是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西方的美术教学体系全盘移植中国, 西方具像写实主义,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每一个时期与中国现实紧密结合,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有无数成功的案例,宛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与中国现状相结合,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今天,西方具像写实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雕塑的传统。特别是近三十年西方现当代艺术风格在中国的实践充分证明:西方艺术本土化的问题在中国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和发展。

第二个问题,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造型理念在生活方式现代化的今天,如何进行自身坚守和变革。也就是我们的传统向现代性转换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令我们质疑的是:世界上众多民族各有自身的文化脉络和文化传承,为什么都在套用西方雕塑教学体系?答案是:世界文化多元并丰厚,但是文化艺术的霸权主义又显示了单一性和强制的一面。有两个原因造成:第一,经济强势造成文化上的扩张。第二,经济落后民族丧失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因此,我们有责任梳理自身的文化脉络,挖掘自身的文化精髓,建立一个依附于中国文化为中心的,(西方的美术教学是以自己的文化为基础)在中国美学思想框架下的雕塑意象、抽象教学体系与西方具像写实主义教学体系并置。

我非常欣赏冯友兰先生针对当时中国大学现状的教育思想,提出“我们必须做到知识上的独立,学术上的自主”的教育思想,为中国的雕塑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做点实际的事情。我们需要在中国雕塑教学体系上建立一种以中国美学思想为基础,建立一个独立于西方雕塑形态研究的方式。

二、如何建构中国抽象雕塑教学体系?

1.以中国美学思想创作理念,作为建构雕塑形态研究的思想基础。中国书法是体现中国美学思想的造型艺术。

中国雕塑在历史上是一种以民间艺术的方式担负着为宗教、宫殿、陵墓造像的使命,因此,我们今天能看到“霍去病墓”“秦陵兵马俑”“大同石窟”“莫高窟”等上千年以来的优秀雕塑作品。但是,中国的传统雕塑缺乏思想和创作理论上的梳理,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雕塑创作理论。相对中国的书法有着完整的体现中国美学思想的理论体系,完全可以转化为中国雕塑抽象教学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2.以书法的形态美学为研究媒介。

中国书法具备完整的美学造型形式,是中国哲学、美学思想集于一身的民族文化经典,具有中国文化思想的独立艺术。

针对如何使中国的书法元素在中国意象或抽象教学体系中和雕塑形态研究中发挥作用的问题,需要对书法的本质作深刻的研究,理性分析,在“点”“线”“空间”“结构”“书写性”诸方面,进行分解、重构,转化为一种层次不同的形态研究方式,逐步建立一套与西方具像写实主义并置的中国抽象、意象雕塑教学体系。

这是我们的理想,但是必须做到两点:第一,需要站在世界的高度,在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框架下梳理中国传统艺术理论资源,以开放的胸怀发扬光大自己的文化精髓,在现代美学的框架中融入自身文化的生长基因。第二,利用现代性的形式语言,认识、理解体现传统造型语言和法则,使中国经典传统艺术思想,在今天所达到的高度与世界艺术思想进行交流的。

三、为什么以中国书法为建构中国抽象雕塑教学体系的基础?

任何一个学科建设必须建立在思想与实践相互依存的基础上,否则,就是泥潭上建大厦,无基础可言。雕塑与书法属于不同的艺术学科,最大的不同:雕塑属于三维立体造型艺术,书法属于二维平面造型艺术。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吗?为什么将平面书法艺术作为三维雕塑形态训练的媒介呢?

首先肯定书法是具有鲜明的文化图像学理论体系和具有可实践、体验的造型艺术,其所以可成为雕塑形态训练的媒介理由有三:

第一, 从艺术本体语言分析,作为造型艺术,雕塑和书法具有相同造型语言,即线条、形体、空间、结构。第二,从造型方式来分析——建构性,是雕塑和书法艺术创作的共同特征。第三,从艺术创作的基础来分析,书法是一种具有个人体验的行为艺术。艺术创作的基础在于对真实可感的事物进行表达,每个人都可以拿起笔进行书写,在书写的过程中感悟书法的魅力,这为进入创作打下了基础。

四、中国书法如何进入雕塑形态训练课程

书法的笔意、结构、空间和线条无不贯穿着中国的美学思想,从书法本体、形态出发,以书写过程的个人体验为基础,以书法中的结构、空间、线条、笔意精神为研究起点,在深刻体会书法精神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平面到三维的空间转换的形态创作,使书法艺术的书写性、结构性、空间性的创造思想,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在雕塑形态研究和创作中激发新的生命。

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我们研究的不是“字”本身。

上述是设置课程的宗旨。通过以下3个侧面进入课程:

1.作为艺术创作体验的“书写”

经前面分析我们清楚,书法是一种个人体验的行为艺术,它的特征有两点:第一,私人性,个体化。第二,时间性。

字体结构在汉朝时期已经成熟,笔画的程式化是后来慢慢的积累、梳理、总结,建立了程式化的笔画,也就是符号化的笔画。一种形态,一旦成为符号化,它的个性就消失了。

但是中国的书法是利用软质的毛笔进行书写,每个人在书写时,驾驭毛笔的能力和方式与遗留在纸面上的墨迹形态有着鲜明的个性,使公共性程式化的笔画转换成为具有个性的生命符号。

2.作为形态体验的书写

书法中的“形”与“象”是如何形成?这是一个具有形态如何创造,形态的文化性问题。中国书法文字的结体、笔画、书写方式以及笔画中所暗示的深层次形式意蕴,这就是学生首先在书写时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邱振中先生称:“决定一条线条的表情,是对笔和墨的控制,通常把他们叫做笔法和墨法。”我认为“书法”作为雕塑形态研究的媒介,可以说得更清楚。临摹古人的书法首先要做的是:通过执笔、起笔、行笔、收笔等法则体验书法的形态是如何产生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艺术会像书法一样追求身体的形态与书写痕迹的内在统一性,不但作为形态更是作为一种境界来追求。对书法形态的发生方式,意境的感悟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画转换成为具有个性的生命符号,一笔落纸既是形态符号,又是生命情感的记忆,既融入了对书写的体验,也融进了个人对书法结体文字的情景的认知,与个人的知识、生活经历、学养、审美一起渗透入笔端,变成了具有个体气息的笔画形态,在横、竖、撇、捺的相互交织中,展现了书写者所悟出的“道”,个体化体悟的越深刻,个性私人化的含量越高。这一切都充盈在“书写性”与“时间性”中。

3.作为空间体验的书写

节奏化的宇宙感 (省略)

激荡空间(省略)

4.作为结构体验的书写

空间、形体的建构性:雕塑之所以成为雕塑是因为雕塑具有实在的形体和空间,而每一块形体的空间位置和形态与书法的“布势”有着内在的相通性。书法中的“布势”其实就是“建构”。

书法的元素横、竖、撇、捺、点,这寥寥几种形态元素,古人们“建构”了数千个抒情、表意的文字和不同的书体,这些文字和书体成为历代书法家们的创作源泉。雕塑的创作元素是形体,形体是可以千变万化的,但是,如果我们经过整合概括,发现丰富多彩的形体,离不开三个基本元素:圆、锥、方的形体,雕塑家们利用这三个基本元素进行“建构”“解构”“重建”的过程可以创作丰富多彩的有意味的形式。我们如果仔细地分析和梳理造字和雕塑创作的本质,便会发现书法和雕塑的形态创作有着惊人的共同性,这就是“建构”“解构”“重建”的创作方式:屈指可数的元素,经不同的布势、建构成不同图像,图像完成以后进行“解构”,其元素“重建”另一个需要的形态,其创作方式在于与自身造型元素的重新组合。

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判断:雕塑和书法具有共同的形态语言元素——形体、空间、结构。具有共同的形态的创作思维方式——建构性。差异性在于:雕塑的创作是利用有限的形体元素“建构”一个具有实在三维空间的艺术作品。书法则是利用有限的笔画元素建构一个平面的艺术作品。两者的共同之处使我们的“以书法为媒介的雕塑形态研究”有着坚实的基础。书法的结构空间形态语言与雕塑体积的布局、空间营造经验的共同之处,可以作为当代意象或抽象雕塑艺术创作的资源。其差异性,给我们的课程带来了训练艺术创造性的机遇——也就是平面性如何向立体转换。这将成为书法的二维空间向三维雕塑转换的媒介。这是本课程的重要环节。

5.“势”与“形”

宗白华认为书法之美就是势、力和节奏。(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44页)作为造型艺术雕塑和书法同样讲究“势”。什么是“势”?势与形的关系是什么?

1.“势”是一种“态”(省略)

2.“势”是一种关系——在对抗中产生的“能”(省略)

3.“势”是一种意谓 (省略)

五、教学中的三个层次的形态研究:

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精神形式的顶峰,是体现传统精神的经典,利用如此高深的艺术形式,为雕塑抽象、意象教学体系的媒介往往难以进入,或者是轻浮浅薄。需要进行梳理,有序步稳,由简到繁,从物性到精神,从空间结构到心灵境界,不同层次的课程。宛如一首古诗展现在读者面前,具有3个层次:首先映在眼帘的是“语符——语音”;其次是“语象——造型”;最后是“整体——意蕴”。

1.“语符——语音”:书法的“笔画”“形体”元素——对书法的构造元素的认识,利用书法的基本元素进行空间转换。

2.“语象——造型”:书法中的结构、空间为元素——通过对书法的空间结构的认知,转换为三维的雕塑空间。

3.“整体——意蕴”:书法中的“势”,“气势”为元素——以具体书法中的整体神韵、意蕴创作媒介进行形态研究。

六、结论

“以书法为媒介的雕塑形态研究”,是一个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跨学科的美术教学研究课题,在五、六年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体悟到书法形态的产生与生命形式的内在关系:空间、结构、线条、体积与中国文化内涵紧紧地交织在一起的精神维度。这种精神维度除中国书法精神与哲学思想,美学理念层面上的内在联系以外,还有另外指向:书法的“书写性”与“体验性”在我们生活中的渗透与当代文化的重要关系。

翻开中国的文化史,我们发现,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是一个具有创造性,思想极其开放的民族。从魏晋时期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第一次融合来看,当时士大夫们坚守老庄精神解放“无为”的立场,积极接受外来的佛教文化,将“妙有”与人内心存在的道德主体强化融合,创造性地提出“众生有佛性,人人可以成佛”的理念,这是对佛教创造性的开拓,是根据自身文化结构对印度佛教的选择性的吸收和创造性的重构,体现了开放的具有创造性的中国文化特色。

以开放的胸怀来对待“以书法为媒介的雕塑形态研究”课程,汇集各种资源充分认识书法中的深度思想性和造型理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我们坚守的学术理想,也是这个课程有效地落实手段:①中学为体:表现在此课程的目的是,坚守书法中独特的造型原则,美学思想的精髓,以现代的文化理念、造型准则进行分析研究,转化为今天的艺术语境之中的雕塑形态,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发挥作用。②西学为用:西方雕塑的空间、形态认知方式可以成为理解、认识、书法形态、空间、结构的工具。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第6篇

关键词:中国雕塑 文化 波普 雕塑艺术 发展

中国当代雕塑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活跃时期。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直接产物,中国雕塑推进、融入到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之中,从而赢得世界的瞩目和广泛的选誉。经历了启蒙――转型――发展的中国当代雕塑,从“观念更新”、“走出国门”、“辉煌呈现”的进程,充分展现出历史悠久的中国雕塑自身的历史性进步。其意义和影响不仅显示在中国雕塑发展的进程中,而且直指未来中国雕塑发展的走向。

中国当代雕塑的发展阶段:

中国雕塑经历了两个阶段: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的“转型期”,90年代延续至今的“发展期”。发生在中国雕塑“转型”期的观念更新的前导性人物,首推以刘开渠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雕塑家,面对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及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机遇,他们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城市雕塑”的概念及发展主张。历经20余年的实践充分表明,中国雕塑的“开放”态势和“多元”发展无不与其相关,或找到对应的阐释,而成为事实上的启蒙。

90年代末,中国当代雕塑呈现出一个重要变化:后现代波普形式被青年雕塑家的大量采用,像刘建华、李占洋、徐一晖等。刘建华的创作着意体现一种物质化时代的道德不确定性体验,通过沙发、女人体等物象的翻制组合成一种寓言式的语汇;李占洋的雕塑介于一种新现实主义和波普雕塑的结合,翻制记录了舞厅、卡拉OK、按摩房等新民间生活空间的现实场景;徐一晖不是雕塑系毕业的,但他在九十年代后期创作的艳俗风格的彩陶雕塑无疑是重要的后现代作品。

在九十年末产生真正意义的后现代雕塑和波普风格的雕塑是和中国社会及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一方面,中国社会的文化结构开始进入多元化时期,商业精神、物质消费和流行文化已真正变成一种日常性,这为后现代雕塑的产生提供了视觉经验和意义背景。传统雕塑概念意义的造型和彩绘的重新使用,不仅仅是现实主义反映的需要,事实上,新现实主义和波普艺术的方式在九十年代末表明了当代雕塑试图回到九十年代社会文化变在视觉症候层次的道德反省和自我分析。

波普风格的雕塑创作在雕塑的色彩和材料的使用上都有创新。90年代,当代雕塑对波普颜色风格的实践事实上要超过前卫的绘画。雕塑界大师刘建华和徐一晖将景德镇陶艺和波普风格的结合,使中国陶艺概念走向了一种真正意义的当代陶艺概念。

中国当代雕塑的形成体现于两个基本方面:观念性和波普化。观念艺术对雕塑的影响开始于1992年前后,这期间隋建国、展望、于凡、姜杰等一批年轻的雕塑家开始把雕塑看作一种观念艺术的载体,而把雕塑性放在其次的位置。事实上,雕塑概念在形式层次的边界也得到了突破,很多被称为“雕塑”的雕塑已经接近于装置。另一个重要的现象是,1992年以后,非雕塑系毕业的许多艺术家和艺术群体开始大量从事装置艺术创作,像包泡、钱喂康、宋东、王功新、“大尾象”小组等。在1995年前后,这些雕塑系和非雕塑系毕业的艺术家还在一起做过艺术活动。这是中国当代雕塑产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标志是装置艺术对综合材料和现成品的使用,观念艺术中技法和媒体地位的下降,这都对这一时期中国当代雕塑产生了重要影响。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第7篇

一、陶瓷雕塑发展历程

陶瓷雕塑是我国历史上产生的最早的传统制作工艺之一。它最早发源于距今五千多年以上的黄河流域,而它的实物由河南渑池仰韶村出土的陶塑鸟和人首蛇身的壶盖等,也因此将该时期称为仰韶文化时期。而后在辽宁的红山发现了的孕妇陶塑像,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在人体造型艺术上的高度造诣,暗示了我们的祖先们也是非常重视女性的。

我国古代原始社会的陶塑大多有堆雕塑、捏雕塑、泥模具等制作方法,更不可思议的是更有彩饰的陶塑制作,足可见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手是有多巧,思想的丰富以及技术的精湛。

接下来夏代的陶塑著名的有爵、觚、角这些礼器;商代最为著名的是动物陶塑,例如陶龟、羊、蛤蟆等,工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周朝的陶塑有了新的创新,甚至用在建筑装饰上,使建筑变得更有美感;春秋战国时期最有名的要数陶俑了,它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占主导地位。

秦始皇兵马俑充分证明古代的高超工艺和创新技术。通过专业的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表明秦始皇兵马俑是用手捏和泥模结合、分段进行制作,在成型之后又在表面进行彩料装饰的制作工艺精湛的优秀作品。

到了汉代,陶塑有着其鲜明的风格,主要以写实为主。目前出土的汉代作品的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人民可以通过他们的表情状态穿着等了解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工作类别等等。例如四川成都市天迥山墓出土的说唱俑,它的面目神情等刻画的都非常成功,给人一种神气感,非常吸引人。

隋朝作为陶塑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朝代之一,它的瓷雕白釉黑彩武士俑标志了烧窑和制作技术的巨大进步。

唐朝是陶塑文化最鼎盛的时期,现如今出土的陶塑作品中,唐朝的陶塑是为数最多的,无论是表现的范围,造型的完美抑或是工艺的成熟,都是一个无法达到的高度。唐朝最出名的要数唐三彩了,“三彩”艺术的产生及应用深切推动了陶塑的制作与发展。

两宋时期的陶塑艺术最大的改变是增加了石刻和泥塑两种艺术的融入,使得陶塑艺术更加,为人们所喜爱。宋朝时期陶塑的最大特点就是运用刻线的技术来勾划出人物的神情以及一些细小的方面,刻线技术的提高让当时的陶瓷艺术别具一格。

元朝时期的政府是最重视手工艺的生产的,因此自然而然陶瓷雕塑的产量以及品种也就随之增加了。

明代时期的陶瓷作品很好地延续了宋代刻线的技术,它将陶塑艺术推到了最高的巅峰。无论是欧洲抑或是美国等博物馆都珍藏了此段时期的很多精彩作品,它不仅气势磅礴而且粗中有细。瓷雕加彩也随之成为了景德镇的一个新的品种,清代的陶瓷艺术不单单只有中国风,而且讲求多元化发展,很好的融合西方雕刻艺术的风格,这使得清朝的陶瓷艺术作品更加栩栩如生。

二、陶瓷雕塑艺术特点

雕塑主要以其造型艺术来展现它的艺术之美,雕塑吸收了色彩学、美术学、建筑学、材料学等各学科的特点于一身,同时陶瓷雕塑也同时具备陶瓷学和陶瓷文化学科的特点。陶瓷雕塑的材质由冷到热、从软到硬,从形体要意象。在设计陶瓷雕塑时,需要从最基础的造型上的构思,题材的升华,加以绘画知识,建筑学知识,最后经过烧制修改,完成一幅绝美的作品。除此之外,意象性也是古代雕塑的另一大显著的特点。意象性的最大特点就是神似形不似,雕塑家们把其注意力都放在“神韵”上。所以,如果拿西方的雕塑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的雕塑作品,那便会觉得中国古代雕塑作品一文不值。从意象性衍变出的另一个艺术特点便是雕塑语言精炼。何谓雕塑语言精炼,就是中国的雕塑作品并不是像西方那样,从形到神都刻画的一模一样,而是作者凭借着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感觉,用比较少的刻画来描绘出原事物,这样的作品给人一种以少胜多,一气呵成,行云流水的艺术享受。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雕塑普遍运用的手法就是夸张。夸张的来描绘出人或者物的神韵。中国古代雕塑作品还能体现出中国古代的哲学精神。不同的哲学家雕刻出来的作品是有着不同的哲学风格的。例如道家就崇尚与自然融为一体,所以他们在艺术上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飘逸,淳朴。

以上种种中国古代雕塑的特点并不是独立的,它们之间是互相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的。怎样才能体现出一个雕刻作品的价值呢?就是看这个作品是否有着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特点,虽然特点并不一定是优点,但是有特点的作品才有他的价值!

三、陶瓷雕塑展现的艺术精神

中国古代陶瓷是一门传统的造型艺术,它通过实物将古人的精神、宗教、情感、文化表现给世人。在创作中秉承的一种艺术精神及是神似胜过形似。我国古人更加讲求神韵,这是一种独特的美学特征,是我国古代儒学、道学的一种关于美的不同体会。在儒道的这种“物我皆忘”的观念影响下,中国的陶瓷雕塑艺术无论在造型上抑或是在语言上都讲求写意与传神,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有东方审美观点的中国陶瓷雕塑艺术。

中国陶瓷雕塑的精神是随着历史的改变而改变的,陶瓷雕塑艺术根据历史的发展主要体现的艺术精神分别为礼、乐、和、气、理,这几点一脉相承,每一点都有着其不同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的最基本元素即是道、无、气、理,这几点同时也是陶瓷雕塑的艺术精神所表现的。陶瓷雕塑的艺术精神与我国古代绘画、书法、玉石、青铜等有着相同之处,同时也有其独特的艺术精神内涵。希望现代的陶艺家们依旧能够在抒发个人对艺术理解的同时,不忘回归传统,将我们传统的精神发扬下去,并在摸索中寻求最符合本时代特征的陶瓷雕塑艺术。

我国古代陶瓷雕塑体现的另一艺术精神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心灵手巧、吃苦耐劳的精神。陶瓷雕塑的制作过程是非常复杂和繁琐的,一个环节出现一点点的纰漏,作品都会变得不完美,唯有最完美的作品,才会被保留下来。通过对陶瓷雕塑的发展历程的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制作工艺越来越复杂,可见古人的手工艺发展越来越完备。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第8篇

关键词:现代城市雕塑;美学内容;美学价值

现代城市雕塑艺术正处于一个发展的绝对上升期,从城市中雕塑的总量及增长速度就可窥得一般,而城市雕塑在城市整体规划中扮演角色的重要性绝不仅仅得力于艺术本身的价值,也就是雕塑对城市景观发挥的提升作用,更多时候,艺术家们看重的是城市雕塑背后的美学内涵,包括了城市的历史、文化与未来,这些通过雕塑的肌体都可以抽象地展现出来,与此同时,随着现代雕塑艺术语言的逐渐丰富,一个城市的时代感也油然而生,因为雕塑能够映射出一个城市整体的精神面貌,所以我们在设计雕塑时,一定要综合时代信息、大众审美、整体布局等各方面因素,只有融入城市,被城市所接受,真正实现大众化,雕塑才能够具备艺术的氛围,进而发挥精神载体的美学价值。

1 现代城市雕塑简述

雕塑主要涵盖了雕刻与塑造两个内容,属于造型艺术的一个分支。具体说来,雕刻是利用工具对原始材料进行削减的初加工,实现粗略的形体相似,而塑造则是通过增加、填充、修饰等工艺,对上一级产物进行精修,最终使材料达到完美的状态。城市雕塑是雕塑的一种,最大区别点在于它是专注于空间位置的雕塑艺术,是在城市这一公共空间里的若干三维立体造型,雕塑在很早的时候就是属于城市布局的一部分,到了现代,这一设计理念被更广泛的采纳,几乎所有的城市都会有那么几个代表性的雕塑建筑,市中心、广场、公共绿地是当代城市雕塑最经常出现的地点。

按照功能性划分,现代城市雕塑可分为标志型、纪念型、主题型、装饰型等几类。纪念型城市雕塑顾名思义,目的是为了纪念表彰那些为所处城市甚至国家作有突出贡献的人或事,往往设立在城市的中心广场,具有充足的空间供人瞻仰、留念,流露出庄严的气息;主题型城市雕塑的意图同样十分明显,一般服务于重要的主题或者以夸张、鲜明的手法表现某个年代的思想,如和平、改革开放等;标志性城市雕塑于近现代出现的较为频繁,它是城市的代名词,可以提升某个城市在世界上的认知度,所安置的地方大多为城市最核心的地方,如美国纽约曼哈顿岛上的自由女神像;装饰性城市雕塑在当代的应用最为广泛,并且将成为未来的主流,它本身不携带过于深刻的意味,最大的功能就是为了装饰和美化环境。

2 现代城市雕塑审美的具体内容

2.1 规划之美

城市雕塑的安置是一个需要慎重的问题,必须与周边的环境布局达到和谐统一的地步,大多数城市雕塑的材质为石料,所以难以轻易移动,这就要求设计师留意雕塑的细节与周边环境的搭配,在特定环境下实现特殊的艺术效果。一方面,创作之初,城市雕塑所处的位置及周边环境就要乃入设计的考虑环节,另一方面,具体安置的时候,更要悉心调节环境与雕塑的关系,城市雕塑本身就是局域规划的一部分,它与空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处理得当,城市早期规划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雕塑就可以得到缓解,反之,城市规划中的不合理将会进一步放大。

2.2 材质之美

城市雕塑主要存在于室外空间,时刻经历着自然天气的考验,所以对于艺术家而言,材质的选用是一件极其讲究的事情。不同的材料本身具有特殊的自然属性,自然之美经过人工处理,使大自然的原始产物更具符合时代审美的艺术质感。通过雕塑的造型、肌理、色彩、圆滑程度,我们可以获知自然材料所能带给人们的视觉惊艳。大自然丰富的材质储备给予了艺术家天马行空的想象,结合其对自然材料特性的熟识,创作出与城市整体布局相协调的雕塑作品,我们也因而有幸见识到大自然于城市雕塑上的美学痕迹。

2.3 人文精神之美

艺术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城市雕塑作为艺术的一种,自然扮演着展现城市人文精神风貌的载体作用,雕塑的形式、材料、色彩、文字等等都是人文精神取向的表达。某个城市因历史或地域原因,其整体人文精神较之其他或多或少存在差异,且不同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有所不同,城市雕塑与地区的发展导向直接挂钩,故城雕设计者对于该城市的了解程度以及自身心胸直接影响到城市雕塑对于城市前景和人文精神的表达。城市雕塑应当是能够反映绝大多数居民意志,同时兼顾弘扬城市精神与发展导向的作品。

2.4 形式之美

刨除环境的限制,城市雕塑的形式是其区别于室内雕塑最大的亮点,或抽象或具体,或反映历史或展现精神文化,形式题材各样,雕塑家的艺术想象通过雕塑得以完美呈现。城市雕塑的形式之美受时尚潮流的影响极大,早些年,国内的城雕几乎没有抽象风格的,多是具象体现实物或者重大事件的,而今,越来越多的公园里出现了抽象的城雕,事实证明,不论抽象具象,都能够很好地融入环境,只要抓住时尚的精髓,城雕的形式之美自然会表达出来。

2.5 公共环境之美

城市雕塑是公共性的艺术,在公共空间里出现,这就要求城雕必须融入环境的整体布局,符合大众的公共视觉,展现协调、自然之美。然而雕塑的样式千差万别,想要最大限度地迎合公共审美难之又难,首先,城市雕塑需要长久地存于某点,设计者力求避免城雕可有可无的状态,转而追寻其与公共环境的有机结合,互为视觉依托,雕塑的形体、色彩等变化是其与公共环境关系的主要依据。其次,城雕还需要为部分区域的功能性要求而服务,定性不同的公共环境不断丰富着城雕的种类,公共环境之美也得以从这些功能性环境中侧面体现。

3 结语

如今,城市雕塑渐渐成为城市的标志,各式各样的城雕也以主动的姿态进入大众的视角,它是一门被忽视的公共艺术,事实上,任何一件城雕作品被观摩的次数都超过了所谓大师的艺术品,希望通过本文对于城雕美学意义的分析,可以加深大众对于城雕美学价值的认知,从而促进现代城市雕塑获取充分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