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期中物理总结

期中物理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8 15:51:27

期中物理总结

期中物理总结第1篇

一、 开学初工作安排

1.定学期目标:期末成绩在市平台保8冲6。

2.定活动时间和地点:每周五上午第3、4两节在综合楼二楼办公室召开。

3.定活动内容:a.:尽快适应和熟悉新课程教学b:加强辅优和纠编c:切实抓好分层教学工作d:开展教学备课研讨

4.定教学进度表:(附表最后)

二、 阶段性工作开展

1.加强三个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备课内容统一,作业练习分层、统一。

2.深入研究学科指导意见:进行集体探讨,对教学中重难点进行重新定位,把握方向。

3.积极开展教学设计研讨交流:(教学设计在前一周事先分配)集体评议、改进。大大提高说课质量,整体提高我们年轻教师教学水平逐步向40分钟的高效课堂冲刺。

4.积极利用好每周六的预备课:通过作好周练的反馈,在练习中及时回顾前面所学的知识,

5.重视加强辅优工作: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要求严格,落实出勤制度,辅导内容上制定统一学案,每月一次考试等一系列措施。

三、期末回顾工作总结

1 2 31、新老教师相互促进,着眼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集备活动组织新老教师对话,针对某一课题进行交流,各自畅谈自己的看法,在特级教师曾老师及高级教师李老师的指点下,新教师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完善和进步,使我组的课堂教学效率有了较大提高,教学成绩有了较大突破。

2、坚持及时备课

要想在工作中取得成功,离不开团队协作精神,作为我们备课组来说,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发挥集体的力量,发扬积极向上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团结氛围,具备真诚的协作态度,通过搞好集体备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对我们备课组来说,要更好地把握好新高考要求,正确了解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就必须加强学习,互相交流,除在办公室要经常讨论有关问题外,我们还坚持在每周五下午第二节在办公室开展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过程采用每人负责前一周说课的内容,其他成员加以点评,然后进行完善修正,最后把备课后的课件保存下来。由于不断坚持,沈老师在县公开课<<曲线运动>>中 得到各学校成员的一致好评。

3、坚持搞好“五统一”

我们备课组的五位老师虽然教学经验不同,教学风格迥异,但在教学中我们都养成严谨、扎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教学作风。与新老教师共同探索新的教学教法,研究新教材的特点,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并及时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搞好“五统一”:统一进度、学目标、案、统一考练、统一作业。杜绝个自为政,互相隐瞒信息的现象,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

1 2 34、坚持互相听课,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全组教师都应该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努力上好每一节课。要遵循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结构,讲究科学,实事求是,提高效益。在课堂教学中要贯彻好,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原则,杜绝满堂灌的现象。为不断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我们要坚持互相听课的制度,除按照学校的安排及时听课外,我们备课组还应坚持互相听课的制度。我们三位新教师必须每星期坚持听老教师一节课。

5、尖子生辅导及德育导师的开展

上学期我们组组织了一次高二年级物理竞赛,选拔物理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辅导。每周日辅导一次,由我和沈老师辅导,每人一班,因为辅导内容要综合和典型,所以要花大量的时间备课,基本上每次多要准备学案、课件、练习。

期中物理总结第2篇

关键词:物流总费用;CPI;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

1. 引言

物流是供应链活动的一部分,它是随着商品生产的出现而出现的,是一种传统的经济活动。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物流发展迅速,成为产业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

同时,物流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它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近年来,我国的物流业在规模、服务质量等发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18%左右,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其中,运输费用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超过50%。2011年5月,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了“聚焦物流顽疾”,为人们揭示了城市配送的物流顽症。物流堵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的关注,据有关报道指出,物流成本约占菜价八成。基于此,本文选用由运输、保管、管理三方面费用组成的社会物流总费用和CPI数据,研究物流总费用和物价水平的关系问题。

2. 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2.1 数据预处理

本文所选用1991-2009年间的物价总指数(CPI)、物流运输费用(YS)、物流保管费用(BGN)、物流管理费用(GL)以及物流总费用(ZFY)为变量。为了及时的反应数据变化,避免同比数据存在翘尾的缺陷问题,首先对变量进行处理消除物价因素影响。另外为了消除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上述数据序列取对数,变换后的变量相应的变为LNCPI、LNYS、LNBG、LNGL、LNZFY。

2.2 描述性统计

CPI数据的时序图如下:

由上图可知,在过去19年间,CPI数据存在着较大的波动,是不平稳的时间序列,总体是围绕在100上下波动的。

2.3 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为了防止伪回归现象的出现,在建立模型之前,首先要进行序列平稳性的检验,本文采用ADF方法进行单位根的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

LNCPI、LNZFY、LNBG、LNYS、LNGL五个时间序列的ADF检验表明,LNZFY、LNBG、LNYS是平稳的,而LNCPI和LNGL序列不平稳,而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符合协整检验的条件。

2.4 协整关系检验

根据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可知,LNWULIUFEIYONG、LNBAOGUAB、LNYUNSHU是平稳序列,LNCPI和LNGUANLI一阶差分也是平稳序列。基于此,进一步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对多变量系统进行向量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

由结果可知,所取变量之间至多存在一个长期协整关系。

2.5 Grange因果关系检验

对原始序列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确定滞后阶数,检验结果见表3。

从表3可初步判断,CPI的变动与物流总费用、运输费用和保管费用的变化之间互为Granger原因;CPI的变动是管理费用变化的Granger原因,但管理费用的变化却不是CPI变动的Granger原因。

2.6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构建与滞后阶数确定

VAR模型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滞后阶数的确定。常用方法是AIC信息准则和SC信息准则,其计算方法为:

确定滞后阶数后,分别建立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以及总费用与CPI的VAR模型,利用Eviews6.0对VAR模型进行估计,依据AIC准则确定滞后阶数分别为1、1、1、5,估计结果如下所示。

由模型可以看出:所有模型中,CPI的滞后一期对自身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运输费用对CPI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保管费用和管理费用则对CPI具有负向,但影响不明显,其系数的估计值非常小。总费用的模型选用5阶滞后,CPI和总费用的滞后1至5期,都对CPI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CPI滞后1期和总费用滞后4期影响效果最为显著。

2.7脉冲响应函数方法

对已建立的VAR模型,分别给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以及物流总费用一个正的单位大小的冲击,得到关于CPI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在下列各个图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之后期间数(单位:年度),纵轴表示CPI(%),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代表了CPI对相应物流费用的冲击的反应,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

从图4中可以看出,当在本期给运输费用一个正冲击后,CPI出现负向反应,在第2期达到最低点;之后开始逐渐增长,到第15期运输费用的冲击将不再影响CPI。这表明运输费用受外部条件的某一冲击后,经市场传递给CPI,给CPI带来反向的冲击,而后这一冲击的影响逐渐消失。

从图5可以看出,当在本期给保管费用一个正冲击后,CPI出现正向反应,在前2达到最高点;然后逐渐下降,15期后影像消失。这表明保管费用受外部条件的某一冲击后会给CPI带来同向的冲击,即保管费用增加会在立即引起CPI的增加,然后影响效应逐渐递减直至消失。

从图6可以看出,管理费用对CPI的冲击大致与保管费用对CPI的冲击效应相同。表明管理费用受外部条件的某一冲击后也会给CPI带来同向的冲击,管理费用增加会迅速带动CPI的增加,而后这种效应会逐渐减弱,在第15后消失。

物流总费用与其三项费用各自对CPI的冲击效应明显不同。当在本期给总费用一个正冲击后,其CPI并没有立刻作出反应,间隔一段时期之后,影响逐渐明显,并且,这种影响将会一直持续下去,且有加深趋势,反应越来越强烈。

3.结论

本文以1991-2009年的年度数据为基础,采用向量自回归的方法对物流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总费用和CPI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重要结论:

1. 物流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总费用和CP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这意味着它们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2. 物流运输费用、保管费用、以及总费用的变化与CPI变动的互为因果,物流管理费用的变化不是CPI变动的原因,即CPI对物流管理费用变动的敏感度不够。

3. 物流运输、保管、管理费用在短期的变动会在短期影响CPI,上期冲击效应会消失;而物流总费用对CPI的冲击效应在短期不显著,但影响会随时间越来越显著。

综上所述,物流费用的变化确实带来CPI的变化,是CPI变化的原因之一,并且这种变化会对时间推移愈加显著。构成总费用的运输、保管、管理费用的变化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CPI的变化。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对物流行业费用的波动进行适当控制,作为有效稳定物价的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谭清美、冯凌云、葛云. 物流能力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研究[J]. 现代经济探讨,2003,第8 期

[2]王俊.中国物流业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第1期

[3]李文顺、刘伟、周宏.1952-2002年中国物流增量GDP增量的协整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第12期

[4]周君.区域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经济纵横,2006,第2 期

[5]高阔、甘筱青、李仁良.现代物流与经济增长的VAR模型分析[J].中大管理研究,2007,第2卷(3)

[6]於罕奇.基于协整分析的我国物流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物流技术,2010,11月刊

期中物理总结第3篇

时如流水,匆匆而逝。在你工作忙碌时这个学期就已经过去了。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物理教学总结精选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中物理教学总结精选范文一年已经过去,对我来说是紧张忙碌而又收获多多,对于刚进三中的我各方面的压力比较大,于是我积极调整心态,适用学校的一切。本学期我担高一(7)班和高一(11)的物理教学工作,半年来,本人以学校及各处组工作计划为指导;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师德水平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成绩为中心,以深化课改实验工作为动力,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工作目标任务,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回顾这半年,忙碌而又充实,付出了,努力了,收获了,也成熟了。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做一个小结,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寄望明天工作的更好。

一、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备课、上课、经常听老教师的课、和他们一起评课,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努力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多挖掘教材,多思索教法,多研究学生。平时上课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顺利的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

备课深入细致,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请教老教师,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借助多媒体完成教学任务。

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同时还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1、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可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掌握它,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3、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一章学完主动地整理所学知识,找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要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4、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

现在学生不重视知识的记忆,或是什么都不记,或是死记硬背,许多学生到了高三才发现高一、高二时学的知识没有记忆造成的困难。所以,要要求学生重视记忆,尤其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记忆;要引导学生科学的记忆。准确的记忆是正确应用的基础,理解是物理记忆的关键,对比联系是记忆的有效方法,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记忆才能有效地用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明确其本质,在此基础上,将易混的概念和规律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再行记忆。当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识后,要进行整理,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物理思维过程,“只有组织有序的知识才能在需要应用时成功的提取和检索。”

二、处理好个人与同事和学校的关系

教师是学校长盛不衰的人力资源。我认为学是为了用,学为了自己的发展,学也是为学校的发展。学习是为了自己更好的工作。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个人的发展,而我个人发展又离不开学校。

坚持听课,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使我了解了现在物理教学的动向和发展趋势。平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三、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学习的社会,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不懂得的东西太多,要学习的东西更多。我每天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现实性、前瞻性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学习研究,并在自己的工作实践过程中运用理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

教育是一种爱心的奉献,来不得半点的虚假,教育没有失败只有成功。因为我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一群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生命给予我们的只有一次,既然选择了,就踏踏实实的走下去!走进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中物理教学总结精选范文二2019年已经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总体看,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主动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教室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课程标准走进我的心,进入我的教室

怎样教物理,《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物理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不断的学习让我有了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而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本学期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教室教学,我加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

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 本学期我把教室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努力吃透教材,认真撰写教案,根据本班学生情况,主动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集体备课中,分工协作,既照顾到本班实际情况,又吸收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从而提高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作为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教室教学和提高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的。

另外,我努力处理好物理教学与现实实践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认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的认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认识和创新能力。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教室高效率。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怎样提高学生成绩,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教室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多鼓励肯定学生。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对学生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优良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优良学风的形成。

通过我一年来不断的工作,我的物理教学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也有不足之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以上都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和全体老师的帮助,教学工作苦乐相伴。以后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初中物理教学总结精选范文三在一学期里,本人在学校的工作安排下,担任了初二2个班教学工作。一学期以来,在教学工作方面,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现具体总结如下:

一、教学工作方面

首先要认真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哪些地方要详讲,哪些地方可少讲,都要认真思考。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扎扎实实抓好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注意讲清物理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根据需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物理要领的理解。对物理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归纳等思维活动,在课堂讲授中,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习题讲析中,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挖掘隐含条件等。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注意习题的实用性,要结合知识考点进行练习,工作总结《初中物理教学工作总结》。同时要求学生多看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讲完一章后都要对该章知识进行一次知识检测。

二、教学研究方面

在教学之前,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积极参加县区教研室、及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通过参观学习,外出听课,等教学活动,吸取相关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布置作业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上网搜集资料,对各种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三、加强反思,及时总结教学得失

反思本学年来的工作,在喜看成绩的同时,也在思量着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不足有以下几点:

1、对于新课标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在实践中思考得还不够多,不能及时将一些教学想法和问题记录下来,进行反思;

2、虽认真研读了一些有关教学方面的理论书籍,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不到位,研究做得不够细和实,没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

3、物理教学中有特色、有创意的东西还不够多,今后还要努力找出一些物理教学的特色点,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更进一步!

总之,这学期有成功,也有失败,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只有我们把心思放在学生身上,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做好本职工作,太多的计较只会成为阻碍。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的,例如: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继续提高课堂气氛,课后更多地了解学生等等。

初中物理教学总结精选范文四2019年下学期,是跨世纪的又一个学期,这对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教师而言,这是历史好处的一期。在这一期里,各级领导都提出了更深好处的思考,作出了更具好处的战略部署,那就是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本人也紧紧围绕和依靠了上级的精神和决定,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物理教学任务。现将一期来的各项表现列举

一.提高觉悟,以思想为行动指南

一期来,我时时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心参加党内生活,收看、收听各类新闻报道,了解时事;在工作上发扬了一贯的任劳任怨的精神,做到不计个人得失,以校为家,以教为本;对待同事团结友爱,互相帮带,并能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对待学生则爱护有加,但决不放松严格要求。这一切行动,都源于一个思想上的目标──我要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做一个合格的员。

二.立足本职,用心完成物理教学任务

1,本期,我担任了的是初三年级105班的物理教学课程。为了满足学生“一滴水”的需要,我在认真备课、上课之余,还尽可能地利用了超多的休息时间来自学各类知识,以提高自身素质。最近,为了适应新的教学工作,我又在努力自学电脑基础知识,还尝试着学习电脑MIDI制作软件CAKDWALL的使用。2,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就是要用科学的方法去指导学生的学习,把科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中,我用心探讨科学的学习方法,诸如兴趣教学法、交互探求法、情感交流法等。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3,我深知学生组织的重要性。在素质教育的这天,巧妙组织学生活动,体现学生“五自”显得更为重要。本学期,我精心设计、编排了以下活动,做了以下工作:⑴科技作品制作比赛;⑵开辟物理科学知识探讨专栏;⑶解难题竞赛活动;⑷寻找身边科学知识的活动。

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本期,我所教的初105班的物理课程,在同年级的统考中,平均成绩达60分,优秀率3,及格率8,其中的肖化云同学每次的考试中均获同年级的第一名。

艺无止境,学无止境,工作亦无止境。二十一世纪才是人才培育的时期。在以后的工作道路上,我必须更加加倍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初中物理教学总结精选范文五本学期我担任初二学年的物理教学,这一学期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在班主任老师和家长的配合和耐心帮忙下,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并取得了必须的成绩,现将这一学期在教学方面的体会和工作总结如下:

一、做好课前准备。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我认真研究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制定贴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

二、认真组织课堂教学。能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持续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作业,作业尽量做到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三、紧抓作业批改,注重后进生辅导。开学以来,我一向坚持作业的全批全改,这样才能对学生知识落实状况有更好掌握,随时调整教学,即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还有利于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对于每个班的后进生,坚持个别知识辅导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与学生谈理想、谈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用心参与教研活动。坚持听课、评课,注意吸取本学年组里老师及初三本学科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本学期平均每周听课一到二节,对自己的教学促进很大。本学期还参加了县三中物理教研活动,从中我学习了怎样有效指导学生做好物理实验、怎样指导学生做好图片分析等,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五、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注意把一些先进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做到学有所用。如到网络上学习新的知识,阅读教育教学杂志,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资料注入新鲜血液。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多种兴趣爱好。

此外,教学中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潜力。

期中物理总结第4篇

关键词:用地分析;总图运输;设计模式;生产物流

Abstract: this paper in combination with an iron &steel enterprise planning design example, summed up a set of engineering site analysis, two direction as the forerunner, take the two basic points for the control points, closely regarding logistics center for the assembly drawing transportation scheme design patterns, for efficient form large steel joint enterprise new construction, expansion project of the assembly drawing transportation design scheme, which is significant.

Keywords: land analysis; The assembly drawing transportation; Design mode; Production logistics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我国钢铁消费量的剧增和国家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钢企在规模、数量上不断迅速发展壮大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得到持续不断优化、升级换代,并逐渐进入到从规模到产量均总体出现过剩的局面,项目数逐渐减少和设计公司不断壮大的矛盾日渐突出,市场竞争日渐加剧。于是,各钢铁行业的工程设计公司纷纷将眼光盯在海外发展中国家的钢铁市场。在新的市场形势、管理理念、资源条件下,各工程设计公司顺应历史的潮流,迎接市场的挑战,积极缩短设计周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劳动,从而降低工程设计成本。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模式,从而实现快速设计。海外工程的高阶段咨询,是受国际钢铁市场、钢铁公司的不同管理理念、厂址内外设计条件影响最大的阶段,可变性、突变性较大。咨询阶段研究整体物流的优化,首当其冲的是总图方案。如何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模式,快速稳定总图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我们当务之急。

1 总图布置的形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1.1总图布置的形式

总图布置形式主要是指钢铁联合企业内各主体功能单元根据各单元工艺流程需要摆放在一起,在满足工艺生产和物料运输需要等条件下形成的一个固有的总平面布置形式。具体分为两大类,(1)根据主体功能单元的位置关系形成的总图布置形式有:人字形布置、斜角成组布置、串联式布置等。(2)按物料流经全厂的流程、形态不同形成的总图布置形式有:“L”形、“U”形、“I”(直线)形等布置形式,这是目前讨论最多以物料流程形态来命名的总图布置型式。“物料流程”主要是指:从原燃料入厂起到成品出厂止,大宗物料、半成品、成品在车间之间、工序之间、生产线之间的物料储存、转化、包装、运输的全过程。

1.2总图布置形式的主要影响因素

海外项目的工程建设咨询阶段,通常不具有独立的厂址选择阶段。但在业主指定建设场地上研究总图方案时,仍需研究国内项目厂址选择阶段、总图布置方案设计阶段需要考虑的诸多影响因素对总图方案的影响。

1)总体布局(规划)阶段考虑的主要因素

符合当地相关城市规划,适应外部物料运输条件,重视卫生防护距离,注意当地风向和朝向,考虑项目施工期及投产后协作条件和当地人力资源条件,合理确定有关配套项目用地(如:循环经济用地等),留有远期发展条件,避免拆迁或影响现有重要设施,统一规划场地开拓工程的各项技术措施,适当考虑施工设施配套用地等。

2)总图布置方案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总图布置方案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在总体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在有关规范、规定的要求指导下,根据工厂规模、生产工艺流程、物料流向、厂内外运输、厂区地形地质、建筑朝向以及预留发展等要求,全面地、因地制宜地规划工厂所有功能设施及其场地上建构筑物、运输线路等。在符合工厂当地的操作习惯、风俗习惯、管理模式条件下,经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择优推荐。

综上所述,在海外项目咨询阶段总图布置方案需要考虑如此众多的因素,如何在这些因素中提出本项目优先考虑的、最重要的设计因素?形成设计模式,从而迅速稳定总图布置形式。

2 总图方案的设计模式研究

总图方案的设计原理:首先要明确项目的规模以及是否分期建设,其次是分析该项目涉及的相关设施或功能单元的主辅作用,辅助作业活动服务于主要作业活动,避免主要作业活动受到干扰和延迟。再次是分析所有相关设施单位的相互关系和相互紧密程度,如何相互作用,是否有定性或定量的关系。然后是确定所有设施单元的空间需求(主要考虑用地需求)。总图方案设计是一个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也是一个战略规划的过程。随着技术进步和新方法的不断涌现,总图方案规划的方法也在不断改变。

基于多年总图设计经验和上述设计原理,提出如下设计模式:首先对项目厂址和项目设施的场地进行分析,再通过掌握项目的两个基本方向,控制项目的两个基本点,以研究大宗物流短捷、顺直、连续为中心,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总图布置方案。

(1)厂址及其项目设施的用地分析

在项目规模确定的条件下,首先就要分析项目配套相关设施,厂址的用地是否满足项目规模的需要,其用地的长宽方向是否满足项目中主体工艺生产车间布置的基本需要。其次是考虑构成该项目的各主体设施的用地需求,并按物料流程合理分配单元用地面积,再其次则需要考虑项目分期建设,力求首期布置集中、物流短捷,预留用地相对集中以适应市场和技术发展的扩建需求。

(2)掌握两个基本方向

钢铁联合企业或工程项目必然有物料流、能源介质流、信息流、人流等进、出工厂,但对运营成本影响最大的是物料的运输。该处的两个基本方向即指“大宗物料进厂的方向”和“大宗物料出厂的方向”。解决好了大宗物料进出厂顺直、短捷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方案设计的主要问题之一。特别是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它的巨大运输量、运输方式的频繁转换对钢铁企业运营成本的控制显得特别重要。对钢铁企业大宗物料进出厂区的方向、运输方式等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有利于减少基建投资或建成后的运营成本。

(3)控制两个基本点

任何一个工程项目,必然有其主要生产设施、次要生产设施、配套公辅设施。其中主要生产设施是影响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项目总图方案设计的重点。控制住重点,其它设施的布置也就水到渠成、迎刃而解。钢铁联合企业的总图布置方案设计,影响最大的关键控制点就是炼铁工程、炼钢连铸工程的总图方案及二者之间的铁水运输方案。解决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总图布置形式,并在其前后布置烧结工程、焦化工程、原料场工程、轧钢车间等,形成该联合企业总图布置形式。

(4)以大宗物流短捷、顺直、连续为方案规划的研究中心

物流短捷、顺直、连续,是总图方案设计追求的目标,也是一个企业不断优化物流的目标。它对于减少企业的运输设备种类和数量、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和经营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物流量大,运输设备多,运输方式在物料运输过程中不断变化。因此,总图运输规划就必然要以物流研究为中心,使企业达到物流短捷、顺直、连续的目标,并在项目不断改造升级的过程中具有不断优化的条件,才能不断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不断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 案例分析

3.1项目简述

某海外钢厂建设规模:22.50×106t/a,分二期4步建设。一期年产钢坯7.50×106t/a,一期+1年产钢坯11.25×106t/a;二期建成7.5×106t/a,二期+1建成11.25×106t/a。预留远期不锈钢约1500×103t/a用地。总体规模约24.00×106t/a。

厂址东临东海,南靠规划热电厂,西与轻工业区隔路相望,北为石化工业区。厂区用地南北宽约3.6 km~4.64km,东西长约2.67km~4.93km,总占地面积约21.43km2(包括生活区和行政区用地面积2.33 km2),工厂生产设施实际用地约19.1 km2。

主要生产设施:原料场工程,烧结工程,炼焦工程,石灰焙烧工程,高炉工程,炼钢连铸工程,系列轧钢工程。次要功能单元有:燃煤发电厂,中央水厂,制氧厂,中央机修厂,中央仓库,煤气柜工程,能源中心,耐火材料车间,循环经济用地,预留设施(钢铁研究中心,不锈钢生产线用地)等。

3.2工程用地分析

1)钢铁厂总体用地分析

根据有关资料测算,考虑长宽的有效利用,初步确定长约4.7km,宽约3.7km,长:宽约为1.27:1,接近于钢铁基地的理想用地长宽的比值(长宽比在1.4:1和1.6:1之间为宜)。从综合性的钢铁联合项目的用地指标分析,当该海外项目完成后,其吨钢用地指标为:0.8m2/吨钢(24.00×106t/a的规模),指标刚好满足《钢铁企业总图运输设计规范》(GB50603-2010)中规定的下限值,指标十分先进。如果扣除耐火材料厂、海边建厂仓储设施用地偏大等因素,其吨钢用地指标更优秀。用地情况详见图1。

图1项目用地情况

2)各主体设施工程用地分析

(1)原料场用地面积约2.5km2。考虑到海上运输受海洋极端气候的影响,适当扩大了该功能单元的用地面积。再综合考虑采取其它适当的设计措施增加物料贮存量,物料贮存天数适当增加是合理的。

(2)根据规划规模需要,配置6台大型烧结机,烧结厂用地面积约0.98 km2。具体设计时通过采取设备大型化和其它设计措施如联合布置等,占地会比这更紧凑,总面积会约小于该数值。

(3)根据规划钢铁联合企业规模需要,焦化厂配置7m大型焦炉,每两座焦炉为一组共六个组合,经济合理,在不考虑精化工设施用地的情况下,占地约1.4 km2。

(4)高炉工程共有高炉6座,每座高炉用地按0.25 km2,共1.5 km2,用地较大。但如将高炉煤气柜、铸铁机、倒罐间等包含在内则是合理的。

(5)炼钢连铸工程,除去预留不锈钢生产线用地外,常规情况下应至少建设3座炼钢连铸车间才有利于生产组织。但本项目最终决定建设两座炼钢连铸车间完成该企业的生产任务。规模决定用地,一二期总面积约1.54 km2。就该吨钢用地指标来分析,是十分先进的。

(6)轧钢工程。原则上轧钢车间和炼钢连铸车间联合布置,在宽度上只要炼钢连铸车间能布置下去,轧钢就应该能布置下去。但对于本项目,因连铸车间后面配的轧线太多,该区域受制约因素的应该是轧钢区域的有效布置。方案估算轧钢区域用地宽度方向与炼钢连铸车间宽度一致,长度方向以最长热轧或厚板车间做为控制指标。轧钢工程用地一二期各约1.4 km2。

通过参考同类型项目或经验估算,各主要设施用地面积和长宽如下表(除注明外均含一、二期):

表1主要单元用地信息表

单元名称

项目 原料场

工程 烧结工程 炼焦工程 高炉工程 炼钢连铸工程 轧钢区域

面积(km2) 2.5 0.98 1.4 1.5 1.54 1.4

长×宽(km) 2.5×1.0 1.4×0.7 1.4×1.0 1.25×1.2 2.2×0.7 1.27×1.1

吨钢用地面积(m2) 0.11 0.044 0.062 0.067 0.069

备注 一期用地

其它辅助设施就根据主体设施的布置情况,合理调整总图布置和用地情况,以适应总体布置需要。

3.3抓住两个基本方向

1)物料进厂的方向

该海外项目的各种运入物料有洗精煤、动力煤、喷吹煤、无烟煤、块矿、石灰石、铁矿粉、球团、废钢及辅料等。运入物料(干量)总量约:67.61×106t/a。运输量最大的是煤和铁矿粉。详见表2。

表2 物料运入量表(单位:106t/a)

物料名称 洗精煤 动力煤 喷吹煤/无烟煤 块矿 石灰石 铁矿粉 球团 废钢及辅料

一期 6.115 2.780 1.893 2.834 3.290 12.636 1.454 2.811

二期 12.239 5.500 3.790 5.671 6.589 25.288 2.911 5.622

从图1分析可知,该海外项目的大宗原燃料采用水路运输方式进厂。根据航道和码头设计需要,原料从码头南部进厂,基本贮存在原料场,该综合原料场越靠近码头越好。因原料场靠近码头布置,与原料场关系密切的烧结、焦化、炼铁等设施就应该靠近原料场布置,缩短物料运输距离。该种布置型式以原燃料的吨钢货物周转量(运输量与运输距离的积)最小为目标。

2)物料出厂的方向

该海外项目的各种运出物料有钢材、水渣、钢渣等。运出物料(干量)总量约:30.00×106t/a。运输量最大的是各种钢材。运输量详见表3、4。

表3一期物料运出量表(单位:106t/a)

物料名称 高线盘卷 棒材 小方坯/大棒 2030mm冷轧 2250mm热轧卷 3800mm中板 合计

一期+1 1.78 0.78 0.35 2.05 3.10 1.80 9.86

表4二期+1新增物料运出量表(单位:106t/a)

物料名称 1800mm冷轧 1550mm冷轧 1880mm热轧卷 1450mm冷轧 1580mm热轧卷 5000mm中板 型钢 合计

二期+1 1.70 1.45 1.25 0.70 2.90 2.00 1.14 11.14

从图1上分析,该海外项目的大宗运出物料是采用的水路运输出厂。为缩短运输距离,减少二次搬运,减少吨钢运输成本。轧钢区域用地尽量靠近码头北部平行或垂直海边布置为最佳。

3.4控制两个基本点

原料场工程、烧结工程、焦化工程等,在满足原燃料进厂短捷条件下,主要是围绕高炉工程考虑总图布置的。氧气厂、废钢堆场、轧钢工程等,主要是围绕炼钢连铸工程考虑总图布置的。其它公共辅助设施(如中央仓库、中央水处理厂等)也基本上围绕这两个主体设施考虑适当的总图位置。炼铁工程、炼钢连铸工程的总图布置形式和相互关系决定了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总图布置型式。

1)铁水运输方式选择

炼钢连铸工程、炼铁工程之间的铁水运输方式目前大致共有三大类五种运输方式。如下表。

表5铁水运输方式比较

运输方式 铁路运输方式 公路运输方式 过跨车+吊车运输方式

名称 鱼雷罐或铁水罐铁路运输方式 铁路“一罐制” 常规铁水罐汽车运输铁水的方式 汽车“一罐制” 由炼钢车间的受料跨延长至炼铁区接受铁水 在炼钢和炼铁之间布置一重跨车间作为处理铁水的过渡跨

说明 技术成熟可靠,常规生产运输型式。 技术可靠,有首钢曹妃甸钢厂、鞍凌钢先例。需要总结实际生产经验。 有成功的经验 实际生产经验较少 适用于两个高炉对应于一座炼钢车间的布置型式。 需要总结实际生产经验。

结论 适合各种规模的钢铁企业。 适合各种规模的钢铁企业。 适合中、小型规模的钢铁企业 适合中、小型规模的钢铁企业 适合场地受限、规模确定的钢铁企业 适合场地狭长、规模适中的钢铁联合企业(高炉数量不宜太多)

从该海外钢铁项目的规模和设备大型化的实际情况结合上表分析,它的铁水只能采用铁路运输。

2)炼铁区总图布置

炼铁区的总图布置,需要控制高炉本体、矿焦槽的位置,以物流运输距离最短为原则。稳定了这两个位置,原料、成品的运输方向就基本确定了。其它设施如热风炉、鼓风机站、净循环水处理设施、浊循环水处理系统、除尘系统、煤气清洗系统等就围绕高炉出铁场根据生产、运输、消防的需要紧凑布置就行了。

该海外项目,铁水采用铁路运输,考虑半岛式总图布置。高炉共有6座,中心距按较小的距离350m考虑,两个相距最远的高炉中心距就是1.75km,这种布置型式铁水运输距离总体上是不合理的。将高炉分成两组沿铁路线两侧布置,铁水小站考虑共用,对应两个或三个炼钢车间,铁水运输距离总体上偏长,这种布置也是不合理的。如果考虑铁水小站分建,再结合烧结、焦化、原料场的位置统一考虑高炉区的总图布置型式,两组高炉对应两个炼钢连铸车间,中间设铁水联络线。该总图方案设想应是十分合理的。

3)炼钢区总图布置

炼钢工程原料进厂的物料主要有铁水、废钢、块矿、铁合金等,出去的物料有连铸坯、钢渣、除尘灰等。废钢需要尽量靠近炼钢连铸工程布置,减少废钢运输距离。炼钢连铸工程必须紧靠高炉工程布置,确保铁水运输距离最短,减少铁水的温降。高炉工程的位置就决定了炼钢连铸工程的位置,原料场的位置决定了散装料仓的方位。鉴于该海外项目炼钢连铸工程产能太大,炼钢水处理和连铸水处理以分建为宜。以炼钢连铸车间为中线,一侧紧靠轧钢车间(确保热装热送),另侧主要考虑其公辅设施布置。

铁水进炼钢车间常用的只有两种方式:平行进炼钢车间方式和垂直进炼钢车间方式,这两种方式都是可行的。这两种进车间的方式就决定了该铁、钢之间的总图布置型式是“L形”或“I形”。再结合原料场、烧结、焦化、轧钢等设施布置情况,就确定了该钢铁联合企业全厂的大宗物流总体布置型式是“L形”或“U形”。如图2和图3所示:

图2“U” 形布置

图3“L” 形布置

3.5以物流研究为中心,以大宗物流短捷、顺畅、连续为目标

大宗物料的物流分析,主要是指:铁前物流分析、铁钢物流分析、钢后物流分析三部分。

1)铁前物流分析比较

通过上面对该海外项目的方案设计,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它的总图布置型式是 “L形”或“U形”,如图2、图3所示。这两个总图布置型式,其铁前原料场工程、焦化工程、烧结工程、石灰焙烧工程等的总图布置型式基本可以调整到一致。那么,铁前大宗物料的周转量也就基本一致。

2)铁钢物流分析比较

铁钢物流主要比较的是炼铁工程和炼钢工程之间的铁水运输距离。如图3,“L形”总图布置型式的两期铁水运输距离是一致的,以靠炼钢连铸车间最近的高炉中心计算最铁水运输距离约1.3km。如图2,“U形”总图布置形式的两期铁水运输距离是不一致的,以靠炼钢连铸车间最近的高炉中心计算最近铁水运输距离,一期约为1.3km,二期约为2.7km。由此比较,“U形”总图布置型式的铁水运输距离大于“L形”总图布置形式的铁水运输距离。

3)钢后物流分析比较

“L形”总图布置型式,轧钢主要平行码头布置,其成品到码头的运输集中到厂址的北侧,运输线路集中,随着规模的扩大,运输距离越远。初步测算,一期靠码头最近的热轧成品运输距离约0.8km,二期靠码头最近的热轧成品运输距离约1.8km。

“U型”总图布置型式,轧钢系统布置垂直码头,有效利用轧线的长度缩短成品到码头的运输距离,同时,随着规模的扩大,成品的运送距离基本变化不大,而且有多条运输通道通往成品码头。一期热轧成品距离码头距离最近约0.6km,二期热轧成品距离码头距离最近约0.9km。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满足成品从轧钢成品仓库直接装运上船,不用进行二次搬运。如此,“U型”总图布置型式的成品运输优于“L形”总图布置型式的成品运输。

4)关注顾客的特殊需要

当地经济开发区为该工程项目提供多项优惠条件(如成品外卖出境的例行海关检查可以到轧钢成品仓库进行),这就为成品直接从轧钢厂成品库装运上船,减少第二次搬运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便利。考虑到海洋极端气候、销售策略和市场行情等对钢厂生产的影响,其轧钢成品库可以通过增大储量,各车间长度可以做到1.5km~1.8km。如此,只有“U形”总图布置方案满足上述需求。

4 结论

一个产品型企业的总图方案设计,通过采用以上设计模式进行设计,必定能做出几个符合厂址现状条件的总平面布置形式。再综合考虑其它因素通过方案优化、技术经济比较,从而能够迅速稳定总图。对加快项目的进度、缩短设计周期、节省项目的人力资源会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设施规划》,(美)汤普金斯(Tompkins.j.)等著;伊俊敏,袁海波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9。

《钢铁厂总图运输设计手册》,中国冶金建设协会组织编写。

期中物理总结第5篇

要提高长期限农地流转合约选择比例,就需要在合约制定中针对其特点为除长流转期限条款外的条款仔细挑选合适的选择项,最小化其总交易成本,增大交易双方选择这种合约的可能性。

当选择长流转期限后,主要可供变动的条款有:产出分配条款、租金形式条款和结算方式条款。

由于产出分配条款中的分成选择项实施成本高,出于最小化实施成本的目的,在制定长流转期限合约时应该选定额选择项。

而根据谈判成本分歧判断准则我们可以引入一条租金形式的选择原则:租金形式应该与流转土地的产出相关。故使用实物(农作物)作为租金形式是非常合适的。

在租金形式条款中,当使用实物(农作物)作为租金形式时,其实质是用农作物产量度量合约的收入。虽然短期内农地的产出是无法精确预测的,但是转出方和转入方基于自身的经验、当地的历史数据和大数定律,对长期限下农地的农作物平均产出量会有分歧不大的预期,而且分歧会随着流转期限的延长而缩小。而使用货币作为租金形式时,其实质是用货币度量合约的收入。根据上文的分析,长期限下采用货币作为租金形式分歧大,而且分歧会随着流转期限的延长而扩大。根据谈判成本分歧判断准则,在长流转期限合约租金形式条款中,货币租金形式选择项的谈判成本比实物租金形式选择项的谈判成本高。故在制定长流转期限合约时应该选择实物租金形式选择项。

在结算方式条款中,根据上文分析,实物交付方式的实施成本比现金结算方式的实施成本高。故在制定长流转期限合约时应该选择现金结算方式选择项。

分析到现在,我们可以确定选择实物定额现金结算的组合是长期限农地流转合约中谈判成本和实施成本最小的。但是,由于交易双方对交付物的质量标准仍然会存在分歧,同时结算时需要对农产品进行定价所产生的费用也使其实施成本不为零。故实物定额现金结算长期限农地流转合约与货币定额现金结算短期限农地流转合约相比未必有更小的总交易成本。所以,需要进一步降低实物定额现金结算长期限农地流转合约与其他合约安排相比额外多出来的谈判成本和实施成本,使其为零或者近似为零,只有这样,才能降低选择实物定额现金结算长期限农地流转合约的总交易成本,使其在合约选择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额外多出来的谈判成本和实施成本为:议定交付实物的质量标准的谈判成本、议定交付实物定价方式的谈判成本和获得交付实物价格的实施成本。对于议定交付实物的质量标准的谈判成本和议定交付实物定价方式的谈判成本,通过应用谈判成本分歧判断准则,我们可以为交付实物的质量标准添加以下选择原则:现货贸易中最通用和交易量最大的标准品的质量等级;为交付实物定价方式添加如下选择原则:权威性,不易操纵性。此外,考虑到最小化获得交付实物价格的实施成本的目的,我们希望获得交付实物定价的成本为零。

期货合约,是指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标的物的标准化合约。期货合约的交割等级条款是指由期货交易所统一规定的、准许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合约的标的物的质量等级。在进行期货交易时,交易双方无须对标的物的质量等级进行协商、发生实物交割时按交易所期货合约规定的标准质量等级进行交割。期货交易所在制定合约标的物的质量等级时,常常采用国内或国际贸易中最通用和交易量最大的标准品的质量等级为标准交割等级。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期货合约质量标准是按国家标准和正常年景现货贸易的一般习惯来设定的,基本上是与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流通和贸易实际状况相适应的。

因此,如果选择农产品期货合约交割等级条款的质量标准作为实物定额现金结算长期限农地流转合约中交付实物的质量标准,无疑可以将转出方、转入方在交付实物的质量标准上的分歧降到最小,最小化交易双方在该项上的谈判成本,使其近似为零。

期货交易是指在期货交易所内集中买卖期货合约的交易活动。通过期货交易形成的价格具有预期性、连续性、公开性、权威性的特点。

交割,是指期货合约到期时,按照期货交易所的规则和程序,交易双方通过该合约所载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或者按照规定结算价格进行现金差价结算,了结到期未平仓合约的过程。

因此,如果选择农产品期货交割结算价作为实物定额现金结算长期限农地流转合约中交付实物的定价方式,无疑可以将转出方、转入方在交付实物的定价方式上的分歧降到最小,最小化交易双方在该项上的谈判成本,使其近似为零。

由于农产品期货交割结算价是由期货交易所公开、免费的,当使用农产品期货交割结算价作为实物定额现金结算长期限农地流转合约中交付实物的定价方式时,交易双方在进行现金结算时获得交付实物最终定价的成本为零,因此,其所对应的实施成本也为零。

综上所述,当在实物定额现金结算长期限农地流转合约中选择用农产品期货合约交割等级条款的质量标准作为交付实物的质量标准、用农产品期货交割结算价作为交付实物的定价方式时(简称为实物定额期货标准化处理现金结算长期限农地流转合约),实物定额现金结算长期限农地流转合约与其他合约选择相比额外多出来的谈判成本和实施成本为零或者近似为零,大幅降低了其总交易成本。

经期货标准化处理后,实物定额现金结算长期限农地流转合约具备了不比货币定额现金结算短期限农地流转合约高的实施成本。

虽然使用谈判成本分歧判断准则无法比较实物定额+长期限、货币定额+短期限这两个组合选择项的谈判成本孰高孰低,但考虑到长期限农地流转合约隐含着使用大数定律对冲一定自然灾害的特性,而在短期限农地流转合约中引入重灾年免责条款必然需要增加谈判成本,实物定额期货标准化处理现金结算长期限农地流转合约的总交易成本应该小于等于货币定额现金结算短期限农地流转合约的总交易成本,必将在合约选择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二、结论

期中物理总结第6篇

关键词 污染物排放; 总量控制; 路线图;中国

中图分类号 X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8-0070-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8.013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2020年环境小康建设目标的关键期,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中心的污染减排工作依然是“十二五”环境保护的重点内容之一,为了深入推进“十二五”时期污染总量减排,在分析“十一五”时期污染排放总量控制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实践经验以及国家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系统设计“十二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路线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十一五”污染排放总量控制的基本评价

1.1 总量控制取得显著成效

2008年全国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为1 320.7万t,在2005年1 414万t的基础上削减了6.61%;全国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2 321.2万t,比2005年2 549万t下降了8.95%,总体上,全国污染减排进展较为顺利。2008年,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平均浓度有所下降,七大水系国家监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已经提前实现规划目标。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好于Ⅱ级标准的天数超过292天的城市共有108个,Ⅱ级标准达标城市比例为95.58%[1]。总体来看,全国主要污染物COD、SO2减排取得较好进展,以传统污染物指标衡量的水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呈现改善的趋势。全国“十一五”主要环境保护的目标有望基本完成。但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目前无论是污染物排放总量还是环境质量,都是处于高位污染状态。若在现有空气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中增加O3和PM2.5等因子,达标城市比例将会降低20-30个百分点。因此,污染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是未来20年中国环境保护的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2 污染减排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监督管理减排是实现总量减排的三个主要技术措施。“十一五”期间 ,以污水处理厂建设和燃煤电厂脱硫为重点的工程减排措施发挥了主导作用。污水处理厂运 营贡献的减排量占全国COD削减量的50%以上,燃煤电厂脱硫贡献的减排量占全国SO2削减 量的60%以上。尽管“十一五”污染减排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2-3]。

1.2.1 总量减排与质量改善的关系不对应污染减排还难以确保环境质量同步改善,如现行的COD,SO2总量减排政策基本上是针对点源污染的对策,而对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农村面源污染和非电燃煤锅炉(低矮面源)等未被有效纳入,该问题是当前和未来污染减排中一个非常突出的减排绩效问题。

1.2.2 环境管理还难以完全适应量化管理要求部分政策、制度、措施与总量控制不相匹配甚至相互抵触,以总量控制为龙头的系统管理、量化管理、科学管理尚未形成,管理政策需要根据污染减排要求进行重构。另一个定量化管理的问题是对污染物新增量管理还有待改进。

1.2.3 治污工程的可持续减排能力不强“十一五”期间,污水处理厂和脱硫设施的建设都是前所未有的,但治污工程建设 水平不高,减排工程质量难以保障。城市污水管网建设滞后严重阻碍COD削减,城市污水处理污泥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SO2减排方案过分依靠火电厂脱硫工程,燃煤工业锅炉煤炭消费量难以保证不增长。

1.2.4 减排可持续机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上级环保部门考核下级环保部门,各部门的减排责任有待进一步落实。政府环保投入强度不到位,“十一五”前三年中央政府环保财政投入也仍然没有实现每年300亿元的目标。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法规缺失,污染物排放标准不完善、执行率低,环境监管能力明显偏弱,“三大体系”基础薄弱,配套制度缺乏,减排缺乏准确有效的基础数据保证。

王金南等:“十二五”时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路线图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8期2 总量控制-质量改善-污染减排的关系2.1 正确借鉴发达国家排放总量控制的经验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虽然不是中国的首创,但我们目前操作的全国意义上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也很难在国际上找到相同案例。发达国家的排放总量控制有如下特点:①绝大部分排放总量控制都是非常局限的、一定条件下的总量控制。如基于排污口和基于污染源的排放总量控制(如美国EPA的最大日负荷TMDL)、基于特定区域环境质量下的总量控制(也就是容量总量控制)、基于特定行业、特定污染源数目下的排放总量控制,这样的总量控制模式可实现排放总量控制与环境质量改善挂钩。②依法实施排放总量控制。绝大部分总量控制都是在相应的水污染防治和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中给予明确,甚至企业的排放配额都在法律中体现。而我国,迄今为止都没有国务院颁布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③强调减排的经济有效性,排放总量控制与市场手段相结合。都引入了总量控制下的排污交易制度,提高了企业总量减排的灵活性。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表明,成功推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关键:一是排放总量控制有着严格的范围和科学的目标;二是具备强有力的法律依据;三是具有与排放标准相配套的先进污染治理技术;四是建立起促进污染物削减的总量控制的市场机制[2,4-5]。

2.2 科学理解“总量控制”与“污染控制”的关系

适合于全国总量控制的污染物必须满足如下条件:①区域性而非局地性的污染物;②可监测、可统计、可考核,有基础;③控制对象是一次污染物,最好也不是混合型污染物;④有治理减排途径,减排技术经济合理,经济负担可以承受。建议在“十二五”期间乃至从现在开始,全国排放总量控制应实施体现“五个转变”的污染减排新战略。具体为:一是从单纯注重排放总量减排向总量减排与环境质量改善相结合转变;二是从过分偏重重点行业减排向全面污染削减转变;三是从单一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向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转变;四是从关注落实减排工程能力向关注减排工程质量和减排实际效果转变;五是从依赖行政手段向更多地利用市场经济手段转变。

2.3 科学理解“总量控制”与“质量改善”的响应关系

目前,影响城市空气质量和水体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并不仅仅是SO2和COD。颗 粒物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2006年全国33.5%的城市颗粒物年均浓度没有达到二级标准要求。有些水域的非点源污染甚至超过了点源污染,水域中氮、磷已经上升为威胁水质的主要污染物。而目前现行的无论是COD还是SO2的减排政策,基本上是针对点 源污染的对策,尤其是SO2减排主要是从控制酸雨污染出发,重点削减行业是电力行业,而对当地环境质量影响更大的非电燃煤锅炉未被纳入。因此,在考核总量控制任务完成状况时,还应考虑当地环境质量的改善情况,逐步推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环境质量改善并重的指标体系。

3 “十二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路线图3.1 国家中长期“总量控制-质量改善”路线图总体思路

在2030年前,排放总量控制和环境质量改善是一个 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任务。根据我们的研究,建议未来20年“总量控制―质量改善”关系行动路线如图1所示。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实施总量控制约束性模式。COD和SO2排放总量控制是“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中最硬的两项约束性指标,环境质量目标作为预期和引导指标。这种机制安排对地方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约束作用。

“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实施总量控制约束性、质量改善指导性模式。该期 间,仍不宜以单一的环境质量考核代替排放总量控制考核,也不宜对环境质量目标提出过于乐观的要求。建议总量控制污染物为COD,氨氮,SO2,NOx。

“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实施总量控制约束性、质量改善约束性模式,也就是“双约束”模式。考虑到

图1 未来20年“总量控制-质量改善”行动路线图

Fig.1 Roadmap of the pollutants emission total amount

control(PETAC)to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improvementin the future twenty years in China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期,影响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污染物都必须严格实行排放总量控制,同时环境质量必须得到改善,与全面小康相适应的水平,也就是“环境小康”水平。

“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实施质量改善约束性、总量控制指导性模式。在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后,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改善流域和城市环境质量应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约束性指标,全国性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可以作为指导性的指标,如一些行业和区域的排放总量控制。

“十五五”期间(2026-2030年):实施质量改善约束性模式。这期间,COD,氨氮,SO2 ,NOx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已经得到全面控制,环境质量改善作为中央和地方的最大约束性指标。

3.2 建立“十二五”“国家-行业-区域”污染减排体系

根据国际环境政策经验、“十一五”污染减排实践以及我国的环境管理水平,建议从“十二五”开始,建立和实行“国家-区域-行业”排放总量控制体系。

3.2.1 国家排放总量控制模式理论上说,国家排放总量控制是一个特定污染物覆盖所有排放源下的总量控制,由于目前技术支撑能力的限制,国家总量控制很难建立在环境容量基础上,很难与环境质量密切挂钩。建议“十二五”期间,除了COD和SO2实施国家总量控制之外,其他污染物慎重选择国家或全国性排放总量控制模式。

3.2.2 区域排放总量控制模式区域排放总量控制是指满足特定区域给定环境质量目标下允许的最大排放总量,或者分阶段达到允许最大排放总量的目标排放总量。这实际上就是区域环境容量下的排放总量控制,简称容量总量控制,比较适合地方环保部门采用。区域可以是城市、流域、行政辖区甚至就是划定的区域。建议“十二五”期间,特定城市、特定江河、特定湖库都可以采用“一市一总量”、“一河一总量”和“一湖一总量”,实现比较科学的区域总量控制。

3.2.3 行业排放总量控制模式行业排放总量控制是指一个特定行业,甚至该行业特定数量污染源范围下的,对特定污染物采用的排放总量控制。行业排放总量控制比较容易确定排放总量目标,同时也比较容易分配总量指标,如根据行业排放绩效公平合理地分配排放指标。建议“十二五”期间,对SO2 和NOx实施行业总量控制,制定行业总量减排实施规划。

3.3 科学合理地确定“十二五”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确定是总量控制中一个长期争论的、没有科学结论的话题。总量控制目标确定不仅涉及科学技术的问题,重要的是与地方经济发展、企业竞争力乃至地方政府领导的升迁密切相关。“十二五”期间,应区分国家、区域、行业的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确定机制,争取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确定相对科学、合理、公平。

3.3.1 国家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国家总量控制目标确定首先要选定一个相对稳定的基数年和相对准确的排放基数。“十五”和“十一五”总量控制规划目标在基数选择方面不统一,使得地方围绕基数争吵不休,甚至在基数方面“大做文章”。“十二五”期间,不能再坚持“淡化基数”的原则。建议从“十二五”开始,国家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以2007年或者经普查数据平移调整的2010年的排放量为基年数,以后不能随意调整和改变。具体的削减目标,应做削减行业和削减地区潜力技术经济分析后确定。

3.3.2 区域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区域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应该根据区域环境功能分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环境质量目标等确定,而且区域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分配累加量。“十二五”期间,要积极探索实施基于环境容量的区域总量控制,区域总量控制目标要与环境质量改善密切挂钩。

3.3.3 行业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总量控制目标分解需要更加妥善处理公平与效率,协调与区域发展及产业布局政策的关系,而行业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确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相对来说,行业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确定比较简单,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平均排放绩效法,当然,在确定目标时也要考虑新老企业公平竞争问题,在确定排放绩效时考虑一定的差异性。建议从现在开始选择5-6个重点污染行业,研究预测“十二五”期间这些行业的产能发展和产出水平,同时摸清楚这些行业“十一五”的污染源排放清单,有效地制定这些行业的特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计划[6-8]。

3.4 加强“十二五”总量控制的基础支撑

“十二五”期间,应进一步提高总量控制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特别是要提高总量指标分配的科学公平性、减排措施的经济有效性、减排与环境质量的关联性、政策法规和支撑技术体系,完善排放总量控制的考核制度,同时为“十三五”时期的总量控制做好科技准备。

3.4.1 提高总量控制指标分配的科学公平性总量排放指标的分配是总量控制中最棘手的问题。由于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不完全是“自下而上”确定的,因此很难把总量目标“自上而下”分配到县市和重点污染源上。“十一五”期间,只是电力行业采用了相对公平合理的排放绩效方法,建立了一套SO2总量指标的分配方法。特别是COD排放指标的分配方法,没有抓住COD排放与社会经济活动强度的关联,分配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和争论。建议“十二五”期间,根据排放总量控制模式不同选择不同的总量指标分配方法,如综合因子分配法(CFB)、 环境容量分配法(ECB)、排放绩效分配法(GPS)、排放指标有偿分配法(PUA)等。

3.4.2 提高排放总量控制实施规划的可达性“十二五”期间,应改变“十一五”总量控制目标、任务、措施不衔接的局面,提前编制年度总量控制实施规划,强化实施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总量控制目标,要以工程保障、立法明确、政府预算等为主要实施计划内容,编制基础条件具备、保障措施可行的总量控制实施方案,把自下而上的单元总量控制计划编制作为实施总量控制的基础,做到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结合。健全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加快制定并颁布实施国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条例和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9]。

3.4.3 积极运用市场经济手段促进减排“十一五”期间,经济政策对污染减排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如电厂脱硫电价补贴政策、污水处理收费政策、污染减排专项资金、重点流域减排资金等。“十二五”期间,总体上已经进入总量控制边际成本急剧上升的阶段,应加大环境经济政策的力度,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促进污染减排。如建立作为前端总量控制的落后产能退出经济补偿机制、推行排放指标有偿取得和排放交易制度、完善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制定和实施脱硫脱硝的鼓励政策、建立重点流域水质生态补偿机制等[10-12]。

3.4.4 合理选择“十二五”总量控制途径在选择“十二五”总量控制技术途径时,建议:着手开展燃煤工业锅炉二氧化硫总量减排;增加火电行业氮氧化物、重点流域和湖泊的氨氮、部分敏感湖库的总氮和总磷等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对局部地区进行非点源总量控制的试点逐步扩大化学需氧量减排范围。在局部地区考虑试行非点源的总量控制试点,按照自下而上的思路,搞好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建立监测、统计方法,结合氨氮和氮磷总量控制试点,建立国家非点源污染COD减排策略体系[9]。

3.4.5 加强面向“十三五”的污染减排研究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新环境问题的解决也并非完全依赖总量控制手段。“十二五”期间,要未雨绸缪关注新领域的污染减排问题,尤其需要对汞、POPs、温室气体等问题进行关注,把这些新凸现的污染问题提到日程上来,对可以实施总量控制的污染物进行前期预研究和技术储备。在气候变化领域,可以开展自愿性的排放总量控制试点研究[13-14]。

4 结 语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中国环境保护中长期的艰巨任务。污染减排依然是“十二五”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之一。首先要正确理解总量控制、质量改善和污染减排的关系,其次应科学设计“总量控制-质量改善”中长期国家路线图,明确未来20年“总量-质量”指标的约束性和指导性关系。建议从“十二五”开始,建立和实行“国家-区域-行业”排放总量控制 体系,增加氨氮和NOx两项总量控制污染物,根据经济-环境-技术-管理一体化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相应的总量控制目标,实现排放污染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的“双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司,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近30年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报告[R]. 北京: 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司,2009.[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the MEP, Chin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Urban Air Quality Trends in the Recent Nearer 30 Years[R]. Beijing: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the MEP,2009.]

[2]国合会污染减排课题组.污染减排:战略与政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Pollution Reduction Task Force of China 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Pollution Reduction: Strategy and Policy[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8.]

[3]Wit S.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spects of Setting and Implementing Environmental Targets for COD and SO2[J]. AMEC Earth & Environmental International,2007.

[4]Brendan G. Achieving Environmental Policy Objectives for Industrial Pol lution: an Overview of OECD Practices[R]. Environment and Globalization Division,2007.

[5]The Department of Energy. On the Road to Energy Security Implementing a Comprehensive Energy Strategy: a Status Report[R]. 2006.

[6]曹东,祝宝良,蒋洪强等. 2009-2020中国节能减排重点行业环境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R].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Cao Dong, Zhu Baoliang, Jiang Hongqiang, et al. Analysis and Forecast of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Status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n the Key Industries in China[R].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9.]

[7]曹东, 蒋洪强, 於方等. 2008-2020中国环境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研究报告[Z]. 中国环境规划院重要环境信息参考,2008.[Cao Dong, Jiang Hongqiang, Yu Fang,et al. Analysis and Forecast Report on China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Status during 2008-2020[Z].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References in CAEP,2008.]

[8]何建坤. 能源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R].北京:清华大学低碳研究院,2009.[He Jiankun. Energy Development and Climate Change[R]. Beijing: Institute on Low Carbon Economy in Tsinghua University,2009.]

[9]国务院. 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Z]. 北京:中国环境年鉴,2008.[State Council Published a Circular for a Plan of Energy Efficiency and Pollutant Discharge Reduction[Z].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 Yearbook,2008.]

[10]王金南, 高树婷, 杨金田等. 排放绩效-电力减排新机制[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Wang Jinan, Gao Shuting, Yang Jintian,et al. Pollutant emission Performance: New Emission Reduction Mechanism in Electricity Industry[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6.]

[11]魏一鸣,廖华,范英等. “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需求及节能潜力预测[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22(1):20-25.[Wei Yiming, Liao Hua, Fan Ying,et al. China’s Energy Demand and Saving Potential Forecast During the 11th FiveYear Plan Period[J].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07,22(1):20-25.]

[12]吴舜泽, 王金南. 全方位推进总量减排系统工程[N]. 中国环境报前沿专刊, 2007-03-09.[Wu Shunze, Wang Jinnan. Pushing the Total Amount Emission Reduction in all Aspects[N]. Special Editions of China Environmental Newspaper, 2007-03-09.]

[13]王金南,杨金田等. 中国大气汞污染防治现状及控制对策分析[Z]. 中国环境规划院重要环境信息参考,2009. [Wang Jinan, Yang Jintian,et al. Mercury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Z].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References in CAEP,2009.]

[14]魏一鸣.关于我国碳排放问题的若干对策与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21(1) :5-6.[Wei Yiming.Countermeasures and Policy Proposals for Carbon Reducion in C hina[J].Bulletin of Chinese Aeadomy of Sciences,2006,21(1):5-6.]

A Road Map of the Pollutants Emission Total Amount Control for

China in the “12th Five Year” period

WANG Jinnan TIAN Rensheng WU Shunze DONG Zhanfeng

(Chinese Academy for Environmental Planning,Beijing 100012,China)

期中物理总结第7篇

摘要:

在大田条件下,以大麦花22为试材,研究不同有机肥品种对大麦生长、茎蘖动态、成熟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当地习惯施肥(不施有机肥,常规施氮)相比,3种配施生物有机肥(联业生物肥、通微腐殖酸肥、温兴蚯蚓肥)处理,大麦分蘖数、有效穗数、千粒质量等均明显提高,而每穗粒数、穗长、株高等有所降低。腐植酸肥与常规施氮组合处理下的大麦产量最高,比仅常规施氮处理的增产8.54%。减氮10%并配施生物有机肥(腐殖酸肥或蚯蚓肥)处理的分别比常规施氮处理的增产0.22%和1.43%。本结果说明生物有机肥的施用有利于促进氮肥的减量化使用。

关键词:

生物有机肥;盐碱地;大麦;茎蘖动态

生物有机肥是一类含有活微生物的特定制品[1],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其中所含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增加植物养分的供应量或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及农业生态环境。它虽不能起到化肥的直接大量供给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作用,但其与化肥配施能更好地促进作物生长及产量品质的提升[2]。沿海滩涂土壤属于滨海盐土,由于围垦时间较短,土壤层次发育不全,耕作层尚未形成,土壤呈现pH值、全盐量和速效钾含量高,而有机质、氮和磷含量低的特点[3],土壤条件成为限制农业生产的主要原因。传统的盐碱良主要采用引淡淋盐、化学改良、生物轮作等措施[4],存在诸如成本高、有害元素多、见效慢等问题。生物有机肥通过有益微生物的活动产生大量的有机酸,促进土壤中缓效态氮、磷、钾的释放,能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这些因素都会对盐碱土壤生产力和改良盐碱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5]。本研究以上海沿海滩涂盐碱土为供试土壤,选择3种不同功能的商品生物有机肥与大麦为研究对象,定期考察大麦苗情茎蘖动态、产量构成及土壤质量,探究生物有机肥对盐碱土壤改良及大麦生长、产量的影响,以期为盐碱地改良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土壤:试验位于上海崇明东滩上实园区6号区,试验田前茬作物为水稻,土壤类型为滨海盐土,土壤肥力较低,土壤有机质9.85g/kg,碱解氮34.7mg/kg,有效磷9.85mg/kg,速效钾135.40mg/kg,pH值8.85,全盐2.59g/kg。供试大麦品种:花22(嘉兴市农业科学院提供)。播种日期:2014年11月6日,播种量127.5kg/hm2。供试生物有机肥:上海联业农业公司生产的生物有机肥[其含有机质394.2g/kg,总养分含量(N+P2O5+K2O)为63.5g/kg,pH值7.85],上海通微生物公司生产的腐植酸有机肥[其含有机质452.7g/kg,总养分含量(N+P2O5+K2O)为691.0g/kg,pH值6.94],上海温兴生物公司生产的蚯蚓有机肥[其含有机质415.2g/kg,总养分含量(N+P2O5+K2O)为68.4g/kg,pH值7.34]。

1.2试验方案与设计

生物有机肥组合处理设计见表1,T1为不施肥(空白),T2为无有机肥的常规施氮(当地习惯)。T3―T8处理按如下设计:以生物有机肥品种为主因素,3个生物有机肥品种分别为联业生物肥(T3,T6)、通微腐殖酸肥(T4,T7)、温兴蚯蚓肥(T5,T8);氮用量为副因素,设2水平(常规施氮和减量施氮),计6个处理,分别对应T3―T8,其中T3―T5均为生物有机肥配施常规氮量,而T6―T8均为生物有机肥配施常规减氮10%(表1)。每处理3次重复,每小区33m2,试验四周设置保护行。生物有机肥用量为3000kg/hm2,常规施肥试验总肥量折算为纯N270kg/hm2,P2O5120kg/hm2,K2O150kg/hm2。氮肥分4次施用:基肥50%,蘖肥(苗期)20%,拔节肥10%,穗肥20%;磷肥100%作基肥;钾肥分为基肥50%与追肥50%施用。减量施肥肥料配比和基、追肥比例同常规施肥。

1.3试验田间记载及样品采集

1.3.1详细记载田间档案。记录试验田的土质、肥力、前茬、各项栽培管理措施、施肥情况以及特殊气候变化对作物的影响等。

1.3.2田间调查和考种测产。按节气调查主茎叶龄和茎蘖动态。叶龄指主茎上已出生的叶片数,每处理选10株定点调查。大麦成熟时,每处理选30株调查考种:株高、茎粗、基部第1和第2节间长度、总穗数、有效穗、总粒数、实粒数、千粒质量。干物质质量分叶、茎、穗,并计算谷草比。最后每小区实收计产。

1.4统计分析

采用Excel2010和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LSD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比较。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生物有机肥组合处理对大麦茎糵动态的影响

表2显示了大麦分蘖动态变化和叶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大麦总茎数随着栽培时间的延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拔节期大麦总茎蘖达到最高,随后开始下降。不同生物有机肥处理茎蘖动态和叶龄变化存在差异,拔节期T3、T5、T6、T7处理的总茎蘖数比常规施氮增加87.8万~169.0万/hm2,其中,T6的总茎蘖数最高,达到1194.4万/hm2。T4和T8的总茎糵数略低于T2处理。成熟期各有机肥处理的总茎蘖数均高于T2处理,增加幅度在14.1万~110.6万/hm2之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物有机肥的增产效应。从叶龄进程来看,施用生物有机肥会延缓大麦出叶速度,3种生物有机肥组合间比较,T5、T8的出叶速度较快,T3、T6的出叶速度较慢。

2.2不同生物有机肥组合处理对大麦成熟期主要性状的影响

表3显示了不同生物有机肥处理对大麦成熟期长势的影响。从表3可见,T4处理大麦的株高、茎粗、茎部第2节间长均表现为最高,分别比T2处理的提高0.38、0.03、0.45cm,但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除T4外其余生物有机肥料组合处理下大麦株高均低于T2;同一生物有机肥主因素下,常规施氮较减量施氮处理的大麦株高有所增加,联业生物肥T3比T6株高增加1.45cm,腐植酸肥T4比T7株高增加1.15cm,蚯蚓肥T5比T8株高增加6.26cm。通过对大麦成熟期茎粗的调查发现,T4、T6、T7成熟期大麦茎粗比T2增加0.01~0.03cm不等,其中T4、T6处理增加效果显著。3种生物有机肥复合处理均可提高大麦茎部第1节间长度,增加幅度在0.13~0.79cm;第2节间长度,联业生物肥处理组合T3、T6表现为降低趋势,其余2种生物有机肥组合处理的表现为增加趋势。T8处理的大麦穗长显著低于T2(P<0.05)。

2.3不同生物有机肥组合处理对大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表4显示了不同生物有机肥组合处理下,大麦的产量构成及产量表现。本试验中生物有机肥组合对提高大麦有效穗数和千粒质量有一定促进作用,如T3、T6和T5、T8处理的有效穗数均高于T2,但差异不显著。对于千粒质量,3种生物有机肥处理均表现为增加,其中T3、T6、T7、T8增加效果显著(P<0.05)。而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则表现为降低趋势,这也与前面所述的生物有机肥料处理会降低穗长这一结论相吻合。3种生物有机肥复合处理间比较,T3有效穗数最高,T7最低。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T7最高,T8最低。T3的千粒质量最高,T5的千粒质量最低。大麦的理论产量T3处理最高,产量达到7428.9kg/hm2,其次为T7,T8处理大麦理论产量最低。

2.4不同生物有机肥复合处理对大麦实收产量的影响

谷草比为禾谷类作物谷粒与其茎秆质量的比值,是作物经济性状指标之一,谷草比值大,表示植株光合产物转化效率高。本试验中减氮处理的谷草比均高于常规施氮,可能是因为高施肥量不利于大麦植株光合产物的转化。从大麦实收产量看,常规施氮基础上增施生物有机肥料均表现一定程度的增产趋势,其中T4产量最高,产量比T2提高8.54%,T3其次。在氮肥减量10%施肥水平上增施有机肥料,T7和T8大麦产量分别比T2增加0.22%和1.43%。

3讨论与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大麦总茎蘖数在拔节期达到最高,随后开始下降。各生物有机肥复合处理的总茎蘖数均高于T2常规施肥处理,增加幅度在14.1万~110.6万/hm2之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物有机肥的增产效应。生物有机肥复合处理可提高成熟期大麦茎粗,而降低株高,降低幅度为0.27~6.53cm;魏峰等[6]研究结果与本结果一致:微生物肥料均能降低小麦株高,提高抗倒抗旱能力。大麦成熟期保持合理的植株高度和茎粗,特别是在沿海滩涂多风地区可降低后期倒伏的风险,利于收获和高产。从产量构成因子分析,大麦施用生物有机肥主要在于促进灌浆成熟,提高千粒质量,其中T3、T6、T7、T8处理千粒质量增加效果显著(P<0.05);其次是促进分蘖成穗,提高有效分蘖和有效穗数,但增加效果不显著;而对穗粒结构影响较小,其中穗长和每穗实粒数均比T2有不同程度降低。本试验中T4腐植酸有机肥料处理产量最高,大麦产量比T2增加8.54%。卢秉林等[7]研究认为:在同样有效的产量构成情况下,供试的生物有机肥有减少化肥施用量的效果,这不仅具有经济意义,对环境保护也大有益处。本试验在不同生物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条件下,减量施氮处理T6和T7大麦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0.22%和1.43%,体现了生物有机肥料的减氮增产效果。而生物有机肥对盐碱土壤改良、增加微生物种群和数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等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葛诚.微生物肥料生产应用基础[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2]吴建峰,林先贵.我国微生物肥料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土壤,2002,34(2):68-73.

[3]朱萍,王华,夏伟,等.微酸性有机肥用量对滩涂土壤理化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上海农业学报,2015,31(6):101-103.

[4]逢焕成,李玉义,严慧峻,等.微生物菌剂对盐碱土理化和生物学性状影响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8(5):951-955.

[5]孟瑶,徐凤花,孟庆有,等.中国微生物肥料研究与应用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6):276-283.

[6]魏峰,侯祥保,魏琳娜.几种微生物肥料在小麦上的施用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02,30(1):90,112.

期中物理总结第8篇

附件7 分工号主要物资需用数量明细表

注:本表为工程技术部门按施工图及施工组织设计填列设计数量,提交物资部门后,用于统计分劳务分包队限额供应数量;工程部位按以下示例进行填列:①桥梁:桩基(墩号+桩号)、承台(分墩号)、墩身(分墩号)、梁(编号)、桥面系(里程);②隧道:里程;③涵洞:垫层、底板、涵身、顶板、八字墙④路基:里程;⑤水工构筑物:垫层、底板(分区)、隔墙、池壁。

附件8 主要物资需用限(定)额数量总计划表

注:本表根据《主要物资需用数量明细表》及月度施工生产计划编制,书面移交给物资部门,用于编制月度物资采购(申请计划)。

附件9 主要物资月度需用量计划表

注:本表根据《主要物资需用数量明细表》按工号汇总后填列,交给物资部门后,用于项目经理部物资进货数量的总控。

附件17 设计文件审核记录

附件18 设计文件审核台帐

编制/日期: 复核/日期:

填表说明:本表及时登记,按月整理。

附件19 工程数量复核台帐

编制/日期: 复核/日期: 审定/日期:

填表说明: 此表应在施工图纸或变更设计图纸到达后15天内完成,最终由项目总工程审定。

附件20 变更设计动态管理台账

附件21 规范标准清单

编制/日期: 复核/日期: 说明:本表应及时登记,按季度整理;当某新标准规范替代既有规范时,应在“备注”栏中注明。

附件22 测量设备一览表

附件23 复核测量管理台帐

附件24 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管理台帐

编制/日期: 复核/日期:

填表说明:此表应及时登记,按月整理。如果施组方案和交底接收人以签收表形式签收,本台账需附相应的签收记录表。

附件25 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批计划表

编制/日期: 复核/日期: 批准/日期: 填表说明:审批层次填写时,在需要审批的单位相应表格中填“√”。

附件26 技术交底书

附件27 技术交底执行情况检查记录表

编制/日期: 复核/日期: 填表说明:

1、技术交底执行情况每月检查1次,宜结合项目经理部每月自行开展的安全质量综合大检查一并进行。

2、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具体问题,按《施工过程监督检查记录表》填写,作为该记录表附件。

附件28 施工过程监督检查记录表

附件30 技术文件总目录

编制/日期: 复核/日期: 说明:1、文件名称:指技术文件的类别。

2、日常记录可以人工手写,建议按月整理形成正式文本,每次应有汇总合计。

附件31 技术文件发放台帐

编制/日期: 复核/日期:

填表说明:技术文件发放按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作业指导书、施工调查报告、变更设计、标准规

范、设计图纸等类型分类建账。

附件32 节能减排报表管理台帐

编制/日期: 复核/日期:

填表说明:本表应用于节能减排统计表、季度分析表、半年度和年度总结等业务管理,可按季度整理。

附件33 工程验工计量管理台帐

编制/日期: 复核/日期:

填表说明:此表用于对外验工计价管理,可根据合同确定的计量周期整理,每期应至少反应上期和本期计量情况,每期台帐应存留备查。

编制/日期: 复核/日期: 填表说明:1. 实际数量为设计图纸或其变更文件复核后的工程数量。

2. 此表用于对内收方结算管理,可根据合同确定的结算周期整理,每期应至少反应上期和本期收方情况。 每期台帐应存留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