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女娲造人教案

女娲造人教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8 15:51:24

女娲造人教案

女娲造人教案第1篇

关键词:汉墓石刻;长生追求;道教;审美

中图分类号:K8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164-03

人天生就对于死亡有一种畏惧感,但无论如何,上帝并没有将永生赐给人们,死亡成为了人的必然归宿。然而人能够思考死亡;死亡与现实生命构成一种独特的张力,人从对死的恐惧中找到超越死亡的要义,使死成为生的另一段。这种“向死而生”的情怀构成了人与其他自然物的重要差别,成为了人通向真善美的另一个通道。而正如陆扬在《死亡美学》中所说的:“宗教是人类对死亡的一切超越形式中最为原始,也是最为精致的一种。”①在对死亡的诸多宗教式阐释中,长生不死是一种重要的方式。

随着先秦的不断演变与发展,神仙信仰在汉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综合了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思想的基础上,原始道教逐步趋于成熟,并最终于东汉后期发展为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作为道教信仰核心的长生追求也已经有别于之前的形态,而初步具备了宗教的意味。长生追求在先秦时就已经在先民的精神世界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然而这时的“长生”还没有将现世生命和无限生命区分开来,“长生”仅仅是现世生命的无限延长。应当说,这种观念仍然是十分朴素的、低层次的灵魂不灭观。而到了汉代,人们已经意识到“长生”是一个区别于现世的“彼岸”。与此相对应的,墓葬装饰(主要是后期)也不再如之前那样主要描绘墓主人在另一世界的生活图景而更多是通过一些神仙形象(或象征)来表达这种长生追求本身。

汉代的墓葬装饰图案主要包含有壁画、木棺椁的装饰画、石椁石壁的石雕石刻装饰。由于保存的原因,石刻艺术是保存相对完好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

石刻作为汉代墓葬装饰的主要形式之一,随处可见先民长生追求的痕迹。首要表现便是西王母、女娲等形象的广泛出现。

一直以来女娲都与创生、生殖内容联系较密切。目前能够看到的相对全面的关于女娲造人等传说的材料是唐代《风俗通义》中的记述。②汉代文献中虽没有比较完整的记述,但我们依然能够从只言片语中看到当时人们就已经将女娲与创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淮南子·说林》:

“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③

关于这段文字,目前有两种解读。一则如东汉高诱注:“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上骈、桑林皆神名。女娲,王天下者也,七十变造化,此言造化治世非一人之功也。”④从这段注解中,我们可以得出了女娲与众神共同创造生命。在这一过程中,女娲之功在于“化”。所谓“化”,就是孕育、化生的意思。正如高诱所说,皇帝分阴阳,上骈、桑林诸神创造出了人的各个器官,而最终在女娲的孕育中形成了人。另一种则认为“‘上骈’说的是女蜗制造泥人耳目的方式,‘上’指耳朵眼睛在人体的部位,‘骈’乃并列、对称之义;‘桑林’说的是女蜗造人时用作骨骼的材料,亦即桑树的枝干。因此,《淮南子》中女蜗造人这一断片,并不是另一种诸神造人的神话,而是女蜗拎土造人神话中的一部分。”⑤但不管如何阐释都足以看出女娲在汉代就已经与生命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女娲形象也正在这个意义上体现出了汉代先民们对长生的追求。

女娲是神话思维下的产物,她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巫文化的一个源头。在墓葬中出现的时间远早于西王母——上古时,甚至是处于墓葬装饰的中心地位的。随着神仙信仰的兴起、长生追求的宗教式的变化,西王母作为长生目标的“大罗金仙”成为了无限世界的主宰——这导致了汉墓中西王母形象的中心位置而更原初意义的女娲则下降为了墓葬装饰的陪衬。

西王母乃是先天阴气凝聚而成,是所有女仙之首、掌管昆仑仙岛,她也是汉墓中出现最多的神。西王母属于大罗金仙一类,已然形神俱妙,不受生死的拘束,神聚神散操纵自如,自古以来便是长生的象征。然而西王母的长生象征不是与生俱来的,其长生意义的形成有一定的演变过程。

对于西王母的记载最早是出现在《山海经》中: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⑥

在这里所描述的西王母是一个半人半兽的女神形象,并非一个人形的女神形象。随着审美的不断自觉,到了西汉时,西王母在一系列的宗教演变中逐渐成了一个成年女性的女神形象。《穆天子传》中记载了周穆王与西王母宴乐的场面。⑦在那里,西王母已经褪去了半人半兽的形象,而被描写为一个有足够修养,能吟诗作赋的女性形象。与此同时,西王母的职能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淮南子》中提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⑧在这里,西王母拥有了掌管不死药的职能,与道教有了更进一步的联系。西王母形象已基本全部指向了人们所向往的长生。

西王母取代女娲而在墓葬装饰中取得了中心地位也正体现出中国古代先民长生信仰自身演进发展的过程。

女娲造人教案第2篇

湖南苗族、土家族、瑶族、侗族、汉族等傩坛所祀的女娲和伏羲,有多种称谓:傩公傩母;南山圣母、东山圣公:南山小妹、东山老人;姜良、姜妹等。各地傩坛中,均供奉傩神雕像于神龛(图1、图2),或携带木偶头像于行傩的香担内(图3)。

女娲传说无论是“抟土作人”、“炼石补天”还是“兄妹成婚”,都是涉及到人类发生的重大事件。前两者是神话,无据可查。而后者虽说是传说,但并非完全是杜撰。据古文献考证,女娲生活在母系社会后期,属第四纪即全新地质时代。考古学表明,此时为我国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期至大汶口文化期,距今约6000年至4000年。据学者研究,对我国人类生存有毁灭性影响的大洪水,约发生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此与郭沫若《中国史稿》所列“大事年表”中的炎黄时代相合。即公元前30世纪至25世纪。这个时生的特大洪水,产生了颛顼与共工争帝、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也出现了女娲伏羲乘葫芦逃生、后又“被迫”兄妹(洪水致人畜俱毁,人类亟需繁殖)成婚的传说。南方各族古老的“兄妹成婚”传说中的重要道具“葫芦”、“石磨”等,都为已经出土的河姆渡遗址中的“葫芦”、裴李岗遗址中的“石磨盘”所映证。它证实了当代史学界和神话研究者所持的观点:“传说即非信史,亦非谎言”。闻一多先生经过严谨的考证后,在《神话与诗・伏羲考》中说:“然则伏羲与女娲,名虽有二,又实只一,二人本皆谓葫芦的化身,所不同者,仅性别而已。”女娲与洪水传说的特殊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三苗巫在傩祭中的女娲崇拜,既反映了黎苗巫觋对创始巫教时那段腥风血雨的历史缅怀,又折射出巫教产生于洪水灾难人类再生的时代背景,表达对人类濒临灭绝之时作了杰出贡献的人伦先祖的敬畏之情。

湘西苗族巫书《古老话》言:

“要说当初灾难事,水有源头树有根,生儿育女在世上。远古天下早有人,分出父母亲兄妹,天地人伦十分明。……”

湘西土家族《梯玛歌》唱道:

“自从分天地,三皇五帝治乾坤。昔日女娲把天补。伏羲:仙造人伦……”

湘南常宁瑶族《盘四妹歌书》唱道:

“景殿元年四月八,焕为留王解焕天,重留伏羲两姊妹,合成妻对万千年……”

湘北桃源巫书《国母娘娘诰》言:

“志心皈命,礼请娘娘二尊神,有灵有感有群孙,未开天地之人相,作万相之人伦,洪水滔天人灭尽。葫芦内面去藏身,一飘飘在湖洲山,阴阳配合姊妹婚。……”

湘西北沅陵巫书《神书全部一本》开章明义云:

“东山老人南山小妹圣母元君掌愿仙官典者傩府会中大权真宰”

“兄妹成婚”中一个重要情节,是妹妹主动向兄长议婚,而兄长囿于伦理而借故再三推拒。三湘各地傩神偶像多有色彩,傩母(女娲)是一张清秀美丽的粉脸,而傩公(伏羲)无一例外皆是一副严肃的红脸,以示羞惭。

湖南傩堂大本戏仅寥寥5出,其中有女方向男方主动求婚情节的即有4出。

《孟姜女》:孟姜女在藕池塘洗澡,范杞良从长城逃役至此。孟姜女见范郎是正人君子,便主动求婚。范郎曾再三推拒,最后无奈始允婚。

《七仙女》:玉皇大帝的七女儿见长工董永忠厚勤劳,遂下凡于槐树下向董永求婚。董永亦反复推拒,后无奈才同意成亲。

《花关索》:关羽之子关索得知父亲被敌围困在川西,便昼夜兼程前去救援。途经鲍家庄,被鲍三娘看中,威逼其与已成亲后方许过庄。关索不允,二人交战。几个回合后,关索不敌,被迫与鲍成亲。

《桃源洞》:受王母指派的蓝蛇化变成美女,对欲往桃源洞的巫道弟子杨子荣进行逼婚,杨不为所动,毅然逃离。

以上这些与生活在母系社会中的女娲向伏羲求婚一脉相承的情节,决非完全是文人笔下的巧合。孟姜女故事从古至今流传得最广影响也最大。而孟姜女其人在巫文化中,她的出身却显得格外奇特:

孟家瓜藤延蔓至姜家,瓜熟时一女破瓜而出,遂称孟姜女。

葫芦即瓜,这便将孟姜女与洪水神话契舍在一起,孟姜女和女娲傩神也就有机的划上等号,她在“池塘洗澡逼婚”的情节也就顺理成章了。实际上,湘北一带已经将孟姜女视为傩神。澧州的嘉山有一贞烈祠,传原为孟姜女的故居,当地民俗称姜女庙或傩神庙。明丙辰进士袁中道在《游居柿录》中,记载了乘舟往嘉山,“憩于造舟处,过傩神庙”时,舟人议“神甚灵”。清同治六年,官府曾对此地进行过修葺,并编纂《孟姜山志》。九澧平原一带,傩戏《孟姜女》盛行不衰。湘北为了求子、求寿、求吉等延巫至家做傩祭叫“还傩愿”,其中就有“姜女勾愿”的一道法事,甚有“姜女不到愿不了,姜女一到愿勾消”的傩谚。

三苗巫还感谢女娲为他们留下了一份丰厚的遗产――“踩九州”。

巫师的傩祭法事,全部在歌舞、颂吟和戏剧表演中进行,其基本舞步是女娲所传的“踩九州”。上古时,黑龙部族殃祸冀州,是女娲平定了叛乱,史说女娲“杀黑龙以济冀州”。巫觋间传是女娲运用了伏羲创制的八卦,方才将黑龙制服的。于是,巫觋便将女娲所用的八卦巫术,总结为巫步“踩九州”并运用在傩坛之上,使疫鬼妖孽望而生畏,销声匿迹。“踩”即跳跃,实际上就是傩舞(图4)。

湖南巫师常用的“踩九州”步伐序列是:冀州(坎)-南阳(离)-青州(震)-梁州(兑)-幽州(乾)-徐州(巽)-荆州(坤)-豫州(艮)-雍州。这里有两点值得重视:三湘傩祭中,巫师所用的“踩九州”可能略有差异,但从八卦中心区开始踩的第一州必须是“冀州”,而且必须是“坎”卦。儒家推崇的所谓“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的《禹贡》,称第一州是“兑州”。《周礼》所列第一州却是“扬州”。这些都是史文化。在巫文化中堀起的道家,亦在其《淮南子礼・坠形》中肯定了九州制“正中冀州日中土”。这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

周文王的《易经》重乾、坤两卦,喻示天、地、阴、阳为万物之源。“坎者,陷也”(《周易正义-序卦传》)。“三”上下为阴爻,中间是阳爻,有“重重险难”之意。古巫悸反常理以“坎”为始,暗喻当时“天柱折”后,“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火监)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的天陷地塌之时,女娲克服重重艰险,炼石积芦,补天止水,拯救黎民于水火。这是典型的巫文化对史文化的逆反。巫觋们认为正是这种叛逆精神加上始祖的巫术,才使得鬼魅遁身而逃,达到驱厉疫纳吉祥的目的。

傩坛上的红脸伏羲,兼有兄长和丈夫的双重身份。其实,古籍中的伏羲名声非常显赫。有古籍称他为龙体,是五帝之尊。他出生在雷霆之时:“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太 平御览》卷78)。巫师认为他是雷神的后裔,应该具有很强的神格,也就有无穷的法力。无怪乎始祖女娲都借用他的八卦来止水补天。不过,作为三苗巫而言,伏羲最大的功绩,是带领黎苗巫觋第一次登上“天梯”。《山海经・海内经》言“建木…大嗥(伏羲)爱过”。《淮南子》高诱注言伏羲有东方大帝之德,为“木神”(《史记・补三皇本记》亦言女娲亦“木德王”)”。是他为巫觋搭起了神灵交感的桥梁。后来“天梯”虽然被颛项“绝地天通”所破坏,但世代巫觋承袭“木”为神器而不缀,甚至称巫教为“排教”:“自三苗国于洞庭湖始创巫教,……巫之别名傩教,日师教,亦或称排教(业木排者奉之)”(民国元年《湖南民俗风情报告书》)。随着时代更迭,三苗巫将对“木”之崇拜,运用到巫术的范畴之中。巫者法事中“赤足登刀梯”之巫技,即是“天梯”意念巫术的衍生。清代学者杨献廷在《广阳杂记》中,详述了他在湘南郴州观得“巫登法为人禳解”的巫术全过程,社会影响很大。至今乡村巫师亦常登刀梯作法。

瓜类的葫芦,古代则称“腰舟”。傩神能入葫芦逢凶化吉,必将被巫觋效仿。当葫芦作为伏羲与女娲在洪水姻缘中的主要媒介后,亦被巫觋演化成有关“船”的一些巫傩内容。笔者在湘北傩坛中曾见一种绢质的法器叫“长沙”(图5),长约360cm,宽约20cm。全画轴以一龙首木船为主体,船上载有人、鬼、兽共60余众。湘西傩坛的“长沙”大船后还有一小船跟随,船上载着穿着红法衣的敲锣击鼓之巫(图6)。这是傩祭中类似佛教“普渡众生”性质的巫术。

三湘傩祭法事多有“造船”程序。届时,巫师将各种类似“长沙篆”的纸质或绢质的长画卷展置于坛中,并对着画卷作傩舞巫歌:“船头画起龙生角,船尾画起恶龙生。”(图7)表明此船能禳灾纳福,乡民深信不疑。

民国元年《湖南风俗民表报告书》紧接前述条目文字后面又说:“……有背负木造龙船游行村市,供雕木神像,谓之茅山娘娘……,巫人燃香灯击鼓唱歌。”村民或市民叫这种巫术为“划干龙船”。笔者幼时在家乡常德还曾见过巫师腰缠纸糊竹扎的“干龙船”,敲着小锣,击着小鼓,唱些吉利之词,沿街乞讨。

女娲造人教案第3篇

 

虽然,《道德经》中的阴性崇拜,儒家的宗法观念,《周易》的阴阳学说,都有人从生殖崇拜的角度加以研究,但是还没有人对中国远古生殖崇拜神话加以系统地疏理,并探讨其对中国古代哲学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的远古神话是不成体系的,其中最古老的女娲、伏羲神话,内容虽然丰富但却杂乱无章。笔者首先从生殖崇拜的角度对女娲、伏羲的神话进行疏理,并将其归为三类:一是女娲造人的母性生殖崇拜神话;二是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的双性生殖崇拜神话;三是伏羲创造诸文明成果的男性生殖崇拜神话。这三类神话恰恰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时期相对应:女娲神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伏羲神话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而女娲和伏羲成婚神话则产生于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时期。与之相应,中国古代最初的哲学也有三种重要的观念:一是贵母崇阴的观念,以《道德经》为代表;二是阴阳交感的观念,以《周易》为代表;三是天尊地卑的观念,以《礼记》为代表。这三个重要的哲学观念与三大神话系统之间,显然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女娲神话与《道德经》的贵母崇阴观

 

女娲是中国古代一位最著名的女神,产生于远古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当时的人们不知道两性关系在人类繁衍过程中的作用,所以把人的生育完全看成是女人的事情,由此而产生了女性生殖崇拜。此期间存在着大量表现这种崇拜的彩陶图纹,比如:鱼纹、蛙纹和鱼蛙纹,以及大量的葫芦形器皿。在以高出生率应对高死亡率才能保持种族生存的严酷的环境中,生殖能力成为膜拜的对象,女娲创造人类的原初神格就这样形成了。无论是“抟黄土作人”,还是“女娲之肠化为神”,都是这类神格的表现,其他文化英雄的神格都与此密切相关。比如,女娲“补天”,就是止血。女人在分娩过程中最可怕的事情就是“血崩”,掌握了一定的止血技术,提高母亲和婴儿存活率,就是这类神话的历史原型。这一原型在“积芦灰以止淫水”一语中表现更加清晰。草木灰能止住的“洪水”其实就是“红水”,是血与羊水的混合物。即使在上个世纪中期,医疗条件落后的农村,产妇依然以草木灰垫下身;一旦发生大出血,产妇只好坐在草木灰上,等着血止。现在看来是一种无奈的方法,但在远古却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它降低了母亲和婴儿的死亡率。“女娲作笙簧”的神格依然与生殖崇拜有关。在没有文字的时代,“生”与“笙”、“皇”与“簧”之间是没有区别的。所以“女娲作笙簧”就是“女娲作生皇”,有如伏羲之“作春皇”一样。

 

以女娲神话为代表的中国远古女性生殖崇拜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中,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道德经》对“道”的解释。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对道的思考,对天地自然以及人类的起源的追问。“道”作为哲学范畴本来是一个极具抽象和思辨性的概念,但是在老子却使用了几个非常直观的词汇来表达他对“道”的理解,比如:“万物之母”、“玄牝之门”和“象帝之先”,其中的“母”、“门”和“帝”等几个形象而直观的概念与“道”具有同位的意义。这些概念可以清楚地反映出老子思想受到古代传统神话思维的母性生殖崇拜观念的影响。

 

二是对“生”这一概念的运用。在《道德经》中,“生”概念出现过35次,其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各有不同。有作为自然现象的“生”,比如“荆棘生焉”,是说植物的生长;有人生和生命的“生”,比如,“无厌其所生”,是说百姓的生活和生命过程。联系《道德经》对“道”的解释,“生”是“道”根本性的功能。因为,无论是“万物之母”,“玄牝之门”还是“象帝之先”都只是从存在形态上对宇宙本源做形象化的描述,而《道德经》对本源的追问并未停止于此,其对“万物之母”和“玄牝之门”的功能做了深入地思考,所谓“天门开阖,能为雌乎”的疑问,就是这种思考的表现,而“能为雌”就是“生”。所以才会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种对道的本性的认识。

 

三是对阴性或水性的推崇,因为水性与柔弱,正是女性的特征。水滋润万物的生长,却并不争名、争利、争功,所以说“上善若水”;水总是流往低处,居于人们所厌恶的地方,“故几近于道”;水无形,所以它最弱,但没有什么坚强的东西能够战胜它,所以说“柔之胜刚”。水的这些美德,正是母性崇拜的体现。这也是将“道”这一哲学范畴的形象化或者道德化的表现。在母系社会时期,虽然男性孔武有力,富有进攻性,但是在温柔的母(女)性面前,他们依然处于从属地位。可以说,以柔克刚,水至柔,滴水穿石,生养万物却从不以主宰者自居,这些话语都是对伟大母性的赞美。

 

兄妹成婚神话与《周易》的阴阳交感观

 

远古先民认识到男性在生殖过程的作用之后,开始崇拜男性的生殖能力,男性的社会地位主升,中国古代社会进入了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期。这个时期的彩陶纹绘上,女性与男性生殖器官的崇拜图案并存,主要有:蛙与鸟、蛙与蛇、鸟与鱼等,这是所谓“双性崇拜”时期。此间远古先民开始崇拜性交过程,因此出现了大量的明确向人们昭示两性交媾意味的图案和神话。比如:吞燕卵、履大人迹和人首蛇身交尾等。

 

中国古代神话主要是氏族的神话,氏族社会的形式和结构就为神话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中国的远古社会,与世界其它文明发源地一样,曾经出现“两合婚制”,就是成对的氏族联合在一起,彼此为对方提供着婚姻的配偶。这种特有的“两合婚制”就是兄妹成婚神话的历史原型。根据有关材料的考证,中国远古时期有着悠久的两合婚制的历史,而女娲与伏羲的组合,也许就是中国远古氏族社会时期两合制婚的氏族联盟。

 

《周易》的哲学思想是非常复杂和丰富的,但是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内容贯穿其始终,这就是对自然界的阴阳感应、天地化物、万物交感等现象的揭示。这种思想,正是两性崇拜的哲学表达,与两性崇拜的神话有着密切的关系。

 

无论是母性崇拜还是双性崇拜,其核心观念是对生的崇拜,所以都会表现出对创造生命之伟力的歌颂与赞叹。在《周易》中,“生”这一概念意义很复杂,从哲学范畴的角度思考,大致可以包括三重含义:一是抽象意义的产生,比如“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中的“生”;二是具体的生命过程,比如“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的“生”;三是天地创造万物的过程,比如“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生”。从生成变化之“生”,到生死之“生”,再到人生之“生”,最后达到天地大德之“生”的高度概括。《周易》中虽然没有表现出其间的逻辑演进过程,但是“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等命题无疑是对万物总根源和世界本性的思考。《周易》这一反映两性生殖崇拜的哲学观念,对中国古代哲学思维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从《道德经》中的“天门开阖”,到《周易》中的“天地之大德”,表现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发生重大的变化。如果说《道德经》是崇阴贵母,那么《周易》则是对阴阳、天地、乾坤交合而化生万物的双性生殖崇拜。人分男女,动物和植物有雌雄和牝牡,万物之所以能够繁衍,就是因为各有阴阳两性的交合。正所谓“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这些观念表明双性生殖崇拜的神话思维,对中国古代哲学思维发展的影响是何其的深远。

 

就《周易》的整个思想旨趣而言,它是占卜问筮之书,所以对吉凶的预测非常重视。从预测吉凶的角度,感应而交则通,通则吉。比如“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否则便不吉,比如“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由于两性关系与人类自然的生殖密切相关,所以两性关系在古人心目中是吉利而且神圣的。和谐的性关系,不但是生育的开始,而且还会给当事人带来吉利。比如“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枯杨生稊是老树生根,老夫虽然老却娶年青女人为妻,从而能够获得生育之功,所以“无不利”。异性相交可以创造生命,无不利,而同性在一起就会发生冲突、分离和争执,所以不吉,正所谓“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有两性才会有感应,有感应才能交合,有交合才会吉利。天地之间因感应而化生万物,圣人因感应而体会人的意愿,天下才能和平。因为感应是天地、万物和人类的共同情感和要求。这就是感的力量,所以说“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伏羲神话与《礼记》的天尊地卑观

 

当男人的权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要求确认自己作为父亲的地位,要求按照自己的血缘计算世系,这时母系社会就崩溃了。以太阳神为代表的独立的男性祖先神出现,伏羲就是这类神祇。

 

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证明中国古代确实存在过太阳崇拜,比如,新石器时代的器物表面经常见到“十”字或类似十字的装饰符号,就是太阳神的象征。这种崇拜与父系氏族社会的建立是同步的,随着男性地位的上升,男根的形象逐渐由温柔的卵、龟、蜥蜴等转变为威猛的蛇和龙,然后又与太阳的形象结合起来,表明中国远古的太阳神崇拜是生殖崇拜的一种特殊形式。古代中国的太阳崇拜源自生殖崇拜,最后又消失于祖先崇拜的祭祀之中,一系列的祖先神,比如:炎帝、黄帝、祝融、帝喾等,都曾经是太阳神。中国远古时期的太阳神崇拜发展到后期出现射日神话,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史官文化的开始和神话时代的结束,太阳从多到一,最终其神格和形象被天和男性祖先神取代,伏羲也就从太阳神,转化三皇之首的祖先神。

 

祖先崇拜是生殖崇拜的特殊形式,它的出现表明中国古代社会进入宗法制社会,从此男性成为社会权力的掌握者,男女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平等的。对男性祖先的崇拜,是古代宗法制度的观念基础,围绕着这一传统信仰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制度、礼仪、风俗等,都意在维护以男权为中心的宗法的等级制。为此,统治者普遍推崇“天尊地卑”的观点,将其尊卑等级秩序说成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将上天的权威与人间的男权制度联系在一起,必然建立独裁统治,为此统治者需要垄断祭祀天地的权力,这是建立人间专制的前提,“绝地天通”由此而发轫。之后,神意的解释权就成为了统治者的特权。以此为基础,他们提倡“神道设教”,将自己理解的神意,作为统治民众的意识形态,并且强制性地将其灌输给民众,为加强专制统治服务。

 

大一统的帝国建立起来之后,皇帝成了“天子”,亦即太阳或者天的儿子。统治者为了统一思想,强化自己的权威,垄断了祭天的宗教权力。并且根据对天道的解释,建立起具有强制力的礼法规范,其核心就是等级和尊卑制度。为了维护这种等级森严、尊卑有序的社会,统治者需要意识形态的辩护,所以他们制礼作乐;为了社会内部的凝聚力,统治者用定期的祭祀活动不断强化着对男性祖先的崇拜,所以“孝道”成为宗法制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天尊地卑”、“君尊臣卑”、“男尊女卑”是贯穿于整个宗法制社会的内在精神,是支持宗法制社会政治体制、伦理道德的精神依据。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之下,制度化的建立便是所谓的“礼制”,正如孔子所云:“制度在礼。” 在传统宗法制度条件下,礼是法、道德和所有社会规范的总和,它构成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重要组成部分,即礼仪典章制度,其核心是等级制。

 

祖先崇拜仍然是一种生殖崇拜,只是对生殖神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祭祀。重生必然重死,生与死在中国古人看来,不过是一种循环。据笔者统计,仅《礼记》中“祭祀”出现了28次,“死”字就出现了266次,“丧”字出现了564次。可见,关于死、丧和祭祀是礼仪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祭祀活动所表达的中心内容是对祖先的崇拜,它以鬼神信仰为基础;隆重的丧葬活动,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为目的,建立起生与死之间的桥梁。尊卑的秩序,礼仪的规范,不仅表现在现世的生活中,也体现在对死者的祭祀过程中,“生则敬养,死则敬享”,无论生死,尊卑长幼的宗法制度是不能淆乱的,这种生死一致的等级尊卑观念,沟通着生者与死者之间的联系,正所谓“事死者如事生”。所谓“事”,便是按照礼仪规范,恪守等级制度,生时敬奉长辈,死时祭祀祖先。宗法制度下对长者的丧礼,对祖先的祭祀,成为中国古代进行等级尊卑教育和伦理道德教化的重要方法。

女娲造人教案第4篇

关键词:孙悟空 前世 今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189-01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先从那块极其特别的石头说起吧,毋庸赘言,我们知道,石头是不可能怀孕的,假如真如书中所言“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那天下山川数不胜数,天天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的石头多了,为什么单单花果山的这块石头怀孕了,退而言之,就算花果山的风水好,那这座山上怀孕的石头也不可能是一块啊。说到这里大家一定看到了玄机,人家书中明明写着呢,“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天下石头多的是,但是身披八卦,尺寸恰好的仅此一块。这样说来,问题就大了,自然界的能量再大,也不可能把一块石头打磨的如此精准,更不可能刻出九窍八孔,还按九宫八卦。那么这块石头是哪里来的呢?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是花果山“自产”的,那么答案只有一个,石头是人为的或者神为的或者妖魔所为,他们因为某些特别的原因,不能顺利的或者正大光明的把孩子生下来,只能偷偷摸摸的,而且是把受精卵放入石中形成受孕石。这样说来,受孕石的来源有两处。

一是:有人或者神或者妖魔把一枚受精卵放入了花果山的这块石头中,注意这块石头本身就是花果山中的一块普通石头,但从此这块石头就成了特殊的受孕石。

二是:就把受精卵放进了一块自己精挑细的特殊石头中,当然为了保护孩子顺利降生,采取了一系列的安全措施,比如打磨石头的尺寸,刻九宫八卦等等,还给受孕石找个一块风水宝地花果山。注意这块石头是外来的。也绝对不是一般的山石。

那么受孕石究竟是哪里来的呢?个人倾向第二种来源,原因如下:

首先 如果是把一枚受精卵放进了花果山的石头中,操作难度太大,更别说再把石头上搞的那么特别,那时颇费时日的,您可千万别忘了,花果山是有山神的,你在山上的一举一动都在山神的监督之下,要想遮人耳目那是不可能的,再说也是有猴子的,你天天在那鼓捣一块石头,那猴子的天性就是好奇顽皮,他们要是发现了,等你一离开,这块石头不一定遭受什么样的厄运呢。别的不说给你弄些猴尿猴便便是肯定的,别忘了后来的孙悟空还往如来佛祖手指头下尿了一泡。

其次 这块石头也不能是块很普通的石头,从书中我们看,它是受了足量的日精月华才生产的,普通的石头根本抗不了那么久,风吹雨蚀,早变形了。什么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这些保护符早没用了,早就胎死石中。

石头的来源搞清楚了,那么是谁把这块石头放在这的呢?答案还在石头上,就像社会中有遗弃孩子的父母,总要在孩子身上做点特殊的记号,以便日后相认一样。石头上也有记号啊,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这些记号太眼熟了,道家独有的符号,佛家肯定没有什么九宫八卦,九窍八孔。也就是说孙悟空的父母是道家出身。或者说至少有一位是道家出身。

按书中交代,他巧遇名师,龙宫得宝,还有300多岁的阳寿,惹祸之后还能全身而退,判刑之后又得以解脱,又得诸多神佛照顾,最后得成正果,是不是过于巧合了?猴子惹得这些祸,杀他一万次,挫骨扬灰都不为过,小说中天蓬元帅只不过调戏了一下嫦娥大美女,就被锤击三千,差点打成肉饼,还被让下凡间,成了猪种。卷帘大将只不过失手打了琉璃盏,差点被玉帝要了命,被贬下凡间为妖,还要不时忍受飞剑之苦。说白了猴子只不过是个妖,为什么能躲得过天杀地灾呢?我想说的是,一个牛气的妖猴背后,肯定有更加牛气的背景,那么谁会为一个妖猴如此操心眷顾呢?天上地下没有谁比父母更愿意为自己的孩子付出的了,答案就是猴子有着非同寻常的身世,他的父母绝不是普通人。

猴子出世之后,拜师就很有问题。他的师父菩提祖师。通读《西游记》,诸天神佛中根本就没这么一号人物,而且凭他教会猴子那些本领能说明几个问题:

1 他很厉害,绝不是一个普通的神仙。仅仅教会猴子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都能搞得天翻地覆,而且这绝对不是菩提祖师压箱底的秘籍。

2他是道家的神仙。从他教授的内容,打扮和居住环境可以看得出来。

3他是特意隐姓埋名来教猴子功夫的,否则怎么他没教出第二个能和猴子差不多的徒弟呢?反过来想,为什么一个及其厉害的道家老神仙,要隐姓埋名来教一个素不相识,无亲无故的猴子呢,那么只能说明他们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能是什么关系呢?

两种可能。一是 菩提老祖受人之托,来传授武功。

二是 老祖就是猴子的亲身父亲。

但我认为第一种可能几乎为0,再铁的朋友关系也不会答应去教一个会惹下滔天大祸的猴子,这是教唆犯!而且小说中,猴子临走之前,菩提祖师这么说的,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这番叮嘱,主要是吓唬猴子,千万别把它说出去,目的就是保密,既然是保密,那又何须受人之托呢?所以菩提老师就是猴子的父亲。

那么菩提老师又是谁呢?让我们一层一层的解开菩提老祖的面纱。

普天道家的神仙在后来猴子疯狂经历中,有一个人的表现非常反常,他就是太上老君,反常如下:

1猴子的武器是抢来的,是由老君八卦炉中炼出,大禹遗弃放在龙宫定海的,猴子来了他就大放异彩,后来抓到猴子后为什么老君不收回?

2猴子被红孩儿的三味真火烧的死去活来,险些丧命,老君的三味真火却奈何不了他,这可能吗?最后还帮他练成了火眼金睛,铜头铁肩,这是要杀他还是要帮他?

3猴子大战二郎神的时候,菩萨要用宝瓶砸死他,老君急忙阻拦,用金刚圈仅仅是把他打倒,是在害他还是在救他?

4玉帝锁了猴子的琵琶骨,猴子跑不脱的时候,老君又提出用八卦炉炼他,结果反倒助其逃脱,是无心的吗?

一次两次是偶然,多了就说明实际上老君一直是在暗中帮助他。那么老君为什么要帮他呢?答案其实很简单,他就是化名菩提祖师的人,猴子的亲生父亲。于是教他功夫,传他武器,炼他铜头铁臂,火眼金睛,犯险救他性命就都变得顺理成章了。

那么他的母亲又是谁呢?答案还在石头上,这块石头极其特别,肯定是道家的石头,能够制造特殊石头的是谁呢?女娲娘娘炼石补天的故事家喻户晓,上古时期共工和祝融大战失败之后,一怒之下撞断不周山,天塌地陷,人间一片惨象,女娲悲悯不已,传说中说她借来太阳神火,历时九天九夜,终于练成3651块五彩石,用了3650块,女娲补天为什么要剩下那块神石?或者说她为什么要多练一块呢?实际上这根本就是掩人耳目,怀胎的根本就是女娲本人。女娲就是猴子的亲生母亲。

那么这样事实就清楚了,老君与女娲生了个孩子,但是一个是天庭的高级神仙,一个是人类的始祖,这事说出去就没法混了,于是就编造了一个天生石猴的故事蒙混过关,但是亲情难以割舍,于是老君化名菩提祖师传授猴子功夫,又假龙王之手传其兵器,在后来猴子遇难后屡屡出手相救,但始终未敢公开相认。其实诸天神佛都知道孙悟空身世,所以无论是如来、玉帝、观音菩萨对他都是另眼看待,对其过往罪过轻易放过,最后助其成佛,其实都是看在他亲生父母太上老君和女娲娘娘的面上的。

女娲造人教案第5篇

[论文内容提要]“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农村的传统民间泥玩具,它是基于原始生殖崇拜观念下产生和发展下来的民间泥塑形式。因其古朴的造型,特殊的装饰风格被称做民间美术的“活化石”。通过对“泥泥狗”题材、造型、装饰的分析,我们可以对民间美术形式中蕴涵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审美观念进行深刻的解读。 

 

“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农村的传统民间泥玩具,由于它造型古朴,色彩厚重神秘,被称为原始文化的“活化石”。“泥泥狗”是淮阳泥玩具的统称,在淮阳民间的泥玩具的造型种类非常丰富,绝大多数是以奇禽异兽为题材的,但却不是生活中的动物,而是传说中的神怪形象。这可能是原始崇拜的神物造型所延续下来的产物,而难能可贵的是“泥泥狗”至今保持着这种传统的造型方式,为我们研究民间美术的造型和审美方面提供了生动实物资源。 

 

一、“泥泥狗”的来源传说 

 

“泥泥狗”过去也称“泥狗子”、“泥娃娃”、“陵狗子”、“泥人”等。河南淮阳附近的群众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都要在淮阳太昊陵举办纪念太昊伏羲(当地人称“人祖爷”)的朝祖进香庙会,赶会期间人山人海,盛况宏大,热闹非凡。庙会上虽然出售的商品很多,但是最有地方特色、最能符合人们赶会心理的就是当地的民间玩具“泥泥狗”了。 

泥泥狗是民间百姓根据节令礼俗和自身娱乐需要而创造的美术形式,而民间艺人也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关于泥泥狗的产生来源,大致有几种说法: 

1.伏羲与泥泥狗 

“伏”字与“陵狗” 

“泥泥狗”只有在太昊陵庙会期间才有售卖,而“泥泥狗”又叫“灵狗”或“陵狗”,这是对狗的尊称,从这些称呼中可以看出“泥泥狗”是与伏羲陵是有一定关系的。另外伏羲的“伏”字,是半人半犬,而“泥泥狗”中有一种“猴骑狗”的造型则暗合了这种含义,猴在泥泥狗中称“人面猴”和“人祖猴”,因此这中造型我们可以理解为猴骑狗即人骑狗,也就是伏字的组合。出土的汉代陶塑中有许多狗的造型,这说明狗与远古时代的生活也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因而,“泥泥狗”也可以看作是后人对伏羲纪念的一种精神的化身。 

2.女娲与泥泥狗 

抟土造人与“人面猴” 

女娲是上古传说中与人类产生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物,传说的“三皇”即伏羲、神农、女娲。女娲炼石补天、止淫水,拯救万物生灵,使世界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是开天辟地的先祖。《风俗通义》说:“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造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万物生于土,人类以土地得以繁衍生息,传说中伏羲与女娲是夫妻,有人把“泥泥狗”的“泥泥”的意思解释为:一是动词“制造”,二为材料“黄土”,以泥土为原料的“泥泥狗”,自然与女娲造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了。 

 

二、“泥泥狗”的造型特征 

 

1.象征性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与思维方式中、象征性是最重要的特点,特别是民间美术作品中,象征意义可以说是这种形式存在的最根本基础,如中国的年画和剪纸题材多是蕴涵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升官发财、富贵连绵等吉祥含义的。 

“泥泥狗”的造型形式很多,有单体的如“草帽老虎”、“人面猴”、“雁”、“龙”等,也有连体的如“双头虎”、“双头鸟”“猫拉猴”等,还有共生体的如“九头雁”、“多头虎”“多头马”等。淮阳泥玩具的多是以生殖崇拜为主体的象征方式。例如“猫拉猴”、“猴骑兽”等是以动物交配或人兽交媾为基础的造型,主要反映交合、生育、繁衍的主体;“人面猴”则使对母性生殖崇拜的直接表现;“多头鸟”、“多头羊”、“多头虎”等多头系列则是表现人丁兴旺、生育哺育的主题。在这些造型的创造中,它们既表现的是动物的,但又不是生活中的动物形象,而是带有创造性的、意念化、主观化的怪兽的形象,这一方面反映出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能力和想像力,同时又反映出劳动大众对生活追求的愿望,应该说是一种意匠之美。 

2.实用性特征 

“泥泥狗”既是祭祀之物同时也是民间泥玩具,它兼有二者功能。从“陵狗”,这样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具有祭祀的功用,以前还有人相信用它冲水喝可以治病,可以作为消灾解难的器物。每个“泥泥狗”的上面都有可以吹的笛孔能发出声音,又可以作为儿童的娱乐玩具。 

民间美术的实用性是其又一重要特征,虽然它具有象征意味和审美意味,但是又要具有实用性,这是它能够长久发展和广为流传的动力,民间艺人在祖祖辈辈的传承中可能没有很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对造型的结构和功能总能够很好的把握,使它能够深深的扎根在深厚民间的土壤,即使历史的变迁也经久不衰。 

3.原始性特征 

“泥泥狗”的造型基础是《山海经》中的故事为起源的,以古朴著称,历经千年延承不变。这也是泥泥狗被称做“活文物”、“活化石”的主要原因。“泥泥狗”的艺人主要在县城北面的白楼乡的几个村庄,当我曾经问到老艺人许述章先生“泥泥狗”的历史时他说:“我只是跟前辈们样子学着作的,也没有更多的理论,世世代代就是这个样子”。可能正是这种简单的传承方式使得淮阳的泥玩具古朴的造型得以完整的保留下来而没有过多的变化而显得弥足珍贵。 

 

三、泥泥狗的装饰特征 

 

1.独特的黑色基调 

无论是山西凤翔的老虎挂面、无锡的惠山泥人还是天津的泥人张,这些民间泥塑基本都是以白色为基调再辅助其它色彩的着色方式。而淮阳的泥玩具造型有将近500余种则全部使用黑色作为底色,在上面再绘出其它色彩,这是它的重要特色之一。 

以黑为底色的装饰方法是具有传统历史的。距今2500年前后,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河北、晋南地区的龙山文化的黑陶,就是以黑色为底色的。汉代的漆器也是在黑色底纹上进行装饰的。在传统文化中,四神(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中的玄武为龟蛇合体,颜色为黑,居于北方,北为正,所以“真龙天子”要正座北位。 

2.绚丽的彩绘线条处理 

“泥泥狗”在色彩装饰处理上,基本采用红、白、黄、绿、粉红五色,近来也有增加湖兰色的。由于黑色最为基色处理,所以上层采用各种鲜艳的色彩装饰,整体图案安排的很饱满,既有强烈的对比又能使整体感觉协调一致。中国民间美术作品中总是喜欢用鲜艳的色彩,不论是年画、刺绣、还是泥塑等。这是农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观念,正好与宫廷士大夫追求的闲适典雅相反。民间美术的欣赏者主要是生活在下层的劳动人民,他们接触购买这些艺术品多是在节日喜庆的日子,需要通过这些色彩明快艳丽的装饰来提高愉悦的心情,表达质朴豪爽的情感,因此他们通常喜欢以满的形式装饰的作品。 

3.粗犷的手绘风格 

“泥泥狗”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民间玩具,价格十分低廉,这也与它本身的特点相适应。农民在赶会的时候购买商品的能力有限,如果价格太高势必会影响销售数量。因此艺人们在制作的时候也都速度很快,自然形成了粗犷的装饰风格。作为劳动者来说,购买这些泥玩具主要是出于它的象征意义,把它当作是满足特定功能的一种象征符号,而本身的制作质量并不十分看重,这是形成“泥泥狗”粗犷风格的一个原因。制作工具的限制:“泥泥狗”的颜色多是用高粱杆削尖之后,蘸着颜色画上去的。一是过去的艺人一般都很穷,买不起毛笔,1934出版的《陈州太昊陵庙会概况》曾记载:“余经北关十字街直趋正北,至无人家处,转至西,此处有造泥娃娃者九家,衣类乞丐,全家男女老幼均从事制作,在此停立甚久,谈亦甚详。此区余命名曰‘太昊陵庙会之艺术区’。中国真正民间艺术,大概都寄托在最贫穷之一般人身上,因富裕者不肯操此业,贫穷得以此糊口之资。训至今日,高尚艺术业绩贵族化,民众莫能得睹,真正流于民间者,仍此乞丐作品也”。二是自己泡制的颜料都很黏稠,用毛笔画不开,所以都用这种自制的画笔来上色,因此效果比较粗糙,这也是一个原因。 

4.女性符号的大量应用 

“泥泥狗”最常见的装饰花纹是腹部枣核形状的花纹,一圈套一圈,用红、白、黄、绿画在黑底色上,绘有毛状的线条,很容易让人想到女人的阴部。身体主要的装饰就是突出这个图案。这种直接表现的装饰图案是淮阳泥玩具的重要特点。人类原始艺术的实用性是先于审美性的,装饰艺术所体现出来的纹饰与色彩,是在人类造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复合体,是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相统一的。伏羲观天地、类万物,一画开天,创造了八卦,开拓了中华文明的天地,将人们从混沌的世界中分离出来,使人类始知道天地、方位、阴阳,“制嫁娶以修人道”,是华夏民族启蒙的祖先。在民间形成了独特的生殖崇拜文化,尤其是以“求子”为目的的习俗特别盛行,因此“泥泥狗”成了这种习俗的物化表现。 

 

四、“泥泥狗”透射出的民间艺术的审美心理 

 

1.借物移情观念 

“泥泥狗”造型众多,虽然表达的是人类的渴望交合、繁衍的主题,但几乎全部都是动物的形象,这种以物寄情的表现方式是民间美术中最常见的方式。我们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可以看出这种移情手段的大量使用。比如祁福的主题运用“蝙蝠”和“鹿”来体现“福”“禄”;“莲花”和“桂花”意喻“连生贵子”;其它的还有“三阳开泰”、“连升三级”等等。民间美术常见的这些图形,虽然在造型上与指代的事物本身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些形象在民间美术中实际上已经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在民间文化的传承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共同的认识与契约,成为一种约定成俗的符号,在民间形成了喜闻乐见通俗概念。 

2.娱乐教化功能 

传统民间文化是立足于广大劳动者的生活与劳动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民间美术在满足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并通过娱乐的功能达到传承文化了解历史的作用。例如在朱仙镇年画中有很多的历史故事和戏曲故事如“罗拿四虎”、“哪吒闹海”、“三娘教子”等等。民间美术作品主要在春节等一些重要的节日里使用和流传,能给节日带来欢庆的气氛,、得到娱乐与满足的心理体验的双重功能。同时在对作品把玩欣赏的过程中,对其中的历史知识,民间传说,审美观念等有着传承与教化的作用,逐步形成了人们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价值标准等行为模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读书识字的机会很少,因此民间美术形式则成了人们接受教育、了解文化知识的“课本”,口头相传与实物寄情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特征,这也是民间美术形式能得到大众欢迎的深层次原因。 

 

五、结语 

 

民间美术是在劳动人民长期的劳动与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发展继承下来的,它与民间的风俗习惯,审美意识,生活环境都有着密不可分关系。“泥泥狗”简单的造型,粗犷的装饰下蕴涵着强烈的审美因素与巨大的精神内涵,它不仅是民俗文化的符号和载体,也是我们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女娲造人教案第6篇

一、指导思想及发展目标

以“建设西北最美丽的乡村”为目标,围绕“女娲故里、绿色茶乡、休闲养生”定位,依托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培育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努力做好景区、做全功能、做响品牌、做优服务、做旺人气,全面启动“美丽乡村游”。主要目标:全县建成并开放运营景点达到10个,可同时接待旅游餐饮、住宿达到3000人,旅游从业人数5000人,旅游商品达到20种,旅游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宣传促销成效显著,入境游客达到30万人次,组团游客达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5亿元。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打造景区景点

景区景点建设是启动生态旅游的前提条件,按照“一城两区三线”的规划布局,先期启动天书峡、女娲山、龙头村、长安、翠茗园、琵琶岛、黄洋河漂流、西河朝阳渡假村、悟真观、古仙湖10大重点景区,确保2012年10月底前初步建成并开放运营。具体建设任务如下:

1、天书峡景区。(1)全面完成景区公路、沿河步道、引水成瀑、万卷天书、拦水大坝、观景平台、景区大门、仿生桥、人工湖等一期工程建设项目;(2)完成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标识体系建设,启动宾馆、餐饮、娱乐等服务设施建设;(3)推出峡谷探险、森林探幽、避暑休闲、汽车露营等特色旅游项目,确保2012年六月底前开园运营。(4)加大招商力度,力争启动龙洞河瀑布群、正阳大草原景区开发建设,完成景区公路环线对接。

2、女娲山景区。(1)督促业主加快建设进度,6月底前完成女娲庙大殿主体建设,10月举行开光仪式;(2)完成女娲金身塑像并安装到位,佛事活动正常开展;(3)完善景区水、电、路、通信基础设施,搞好景区绿化、场地平整,建设生态停车场,实现可接待游客目标。

3、龙头村景区。(1)完善农耕文化园建设,完成农耕器具布展及声光电效果安装,实现接待游客正常化;(2)持续推进产业观光园、水上游乐园、花卉盆景园、七彩山鸡园等设施建设,确保游人能进、能看、能游;(3)提高龙头村乡村客栈和传统作坊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龙门客栈、月亮湾、桃花山庄、竹林贤居等较大客栈要具备开展民俗文化表演的功能,实现全村同时接待游客1000人的目标;(4)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和标识体系建设,改造村级公路确保旅游大巴进入畅通。

4、长安景区。(1)启动西入口广场建设,5月份前完成游客服务中心和停车场建设;(2)开展石牛河、长安河综合整治工程,景观面貌显著提升;(3)做好茶园修剪、补植工作,完善茶园、茶山观光设施;(4)提升女娲茶庄、秦楚茶庄、神草园等一批重点茶庄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完善住宿、餐饮、娱乐、加工、购物、导览设施建设,实现全镇同时接待游客500人的目标。

5、翠茗园景区。(1)做好观光茶园的修剪、补植和步道修建,培训一支相对固定的采茶队伍,提升旅游观赏效果;(2)改造停车场东侧建筑设立游客服务中心,具备导览、购物、咨询、集散功能;(3)提升餐饮、住宿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完善茶业加工设施,打造一台精品茶艺表演节目。

6、琵琶岛景区。(1)完善垂钓中心、休闲荷塘建设,开展垂钓休闲、荷塘泛舟旅游项目;(2)改造景区大门、停车场及宾馆,设立游客服务中心,完善旅游服务功能;(3)贯通景区步道环线,搞好水域及周边环境整治,开发特色餐饮,增强旅游吸引力。

7、黄洋河漂流景区。(1)明确开发业主,落实旅游开发责任;(2)修建上、下码头,清理河道,购置漂流皮艇,恢复漂流旅游项目;(3)整修岸边服务设施,具备游客换衣、物品存储、餐饮、休闲功能。

8、西河朝阳渡假村景区。(1)明确开发业主,落实旅游开发责任;(2)恢复西河漂流旅游项目,完善朝阳渡假村旅游设施,实现正常接待游客目标;(3)策划沙滩篝火旅游项目。

9、悟真观景区。(1)对悟真观宾馆进行重新装修,达到准3星级旅游宾馆标准;(2)提升餐饮水平,开发特色风味菜肴,推出一台具有八仙特色的民俗文化表演节目;(3)做好景区步道、景点、设施及环境的综合整治。

10、古仙湖景区。(1)明确开发业主,落实旅游开发责任;(2)修建上、下码头、游客服务中心及停车场,解决游客停车、集散及上下游船问题;(3)购置观光游船及摩托艇,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水上游乐活动;(4)做好摩崖石刻、观景亭、钓鱼台、游人步道的维修及完善。

(二)完善服务体系

服务是旅游发展的支撑,没有完备的服务体系就无法解决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活动。启动“美丽乡村游”,要按照“服务设施现代化、服务手段信息化、服务产品特色化、服务内容人性化”的要求,全面完善我县旅游服务保障体系。

1、构建精品旅游线路。依托交通网络,适应旅游消费需求,构建“-女娲山-县城人文景观游、-南宫山-天书峡山水风光游、-翠茗园-龙头村-长安-茶乡风情游”三条精品线路。(1)“-女娲山-县城人文景观游”以女娲文化游为主线,包括黄洋河漂流、西河朝阳渡假村、女娲山、琵琶岛、翠茗园、纸坊沟等景点,县城作为旅游目的地和接待服务中心;(2)“-翠茗园-龙头村-长安-茶乡风情游”以茶文化和田园风光为主线,包括翠茗园、龙头村、古仙湖、长安、关垭等景点,县城和长安镇作为旅游目的地和接待服务中心;(3)“-南宫山-天书峡山水风光游”以山水风光为主线,途中包括悟真观、廖乾五故居、天书峡、龙洞河、正阳大草原等景点,八仙古镇作为旅游目的地和接待服务中心。

2、加快交通网络升级。(1)依托安平高速公路和S308、207省道主线,加快高速交通网络对接,改善旅游交通可进入条件,建立多层次、高水准、布局合理的旅游交通体系。(2)加快交通主干线连接重点景区景点的道路建设,做好景区旅游道路升级改造,拓展旅游景区公路的通达深度,满足旅游正常需求。要完成女娲山景区道路改造工程,天书峡景区公路通过验收。(3)加大对全县客运车辆、出租车统一调度和组织,开通县城至天书峡、县城至长安关垭、县城至龙头村三条旅游专线,满足游客出行需求。

3、完善接待服务设施。(1)以县城为重点,扶持高档次的旅游星级酒店建设,督促众鑫大厦尽快竣工并建设3星级以上宾馆。(2)提升兴隆宾馆、丽晶酒店、云耀商务酒店、春兰宾馆、唐人宾馆、如家快捷酒店、君豪酒店、假日交通酒店等一批中等规模宾馆饭店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档次,通过整改要达到2星级以上标准。要依托星级宾馆,完善休闲娱乐设施,满足游客需求。(3)围绕“山水园林县城”,以“双创”为抓手,做好县城的美化、绿化、亮化和净化。启动“一河两岸”灯饰亮化工程,规划建设旅游风味小吃一条街、旅游购物一条街、文化娱乐一条街和民俗文化、地方风情演艺中心,建成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形象鲜明的县城,确保可同时接待游客2000-3000人。(4)以长安镇为重点,规划建设7-10家大型茶庄,集餐饮、住宿、休闲、购物、加工为一体,可同时接纳游客800-1000人,作为县城游客分流副中心。2012年要新增3家大型茶庄。(5)以城关镇纸坊沟村为重点,打造“陕南美食第一村”,2012年5月前农家乐要达到80家,可同时接待3000人就餐。

4、建设旅游标识体系。(1)在安平高速公路和S308、207省道同其它省市县交界处,设置具有鲜明视觉效果和有效引导作用的交通旅游标识系统;(2)在主干公路与景区公路连接处,设置中英文对照的景区指示引导牌;(3)在各重点景区入口处设立景区导览全景图。(4)完善县城各街道、路通道路标识体系。

5、培养导游人才队伍。(1)从全县筛选一批形象气质佳、文化素质高的大中专毕业生,成立一支20人左右的旅游导游队伍,负责全县重点景区的导游工作。(2)编印全县导游讲解词,强化导游业务能力培训,实现导游竞争上岗和挂牌上岗工作。(3)在县职教中心常年开设旅游班,依托各镇和各重点景区输送人才,加快发展旅游教育,强化岗位培训,储备旅游后备人才。

6、成立旅游服务中心。(1)设立全县旅游服务中心和散客中心,导游及工作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负责游客信息咨询、导游服务、旅游纪念品销售、旅游投诉处理和旅游接待。(2)在天书峡、女娲山、龙头村、长安、翠茗园、琵琶岛、古仙湖等重点旅游景区设立景区游客服务中心,负责游客接待服务。(3)在长兴宾馆、兴隆宾馆、丽晶酒店、君豪酒店设立游客咨询点,安装电子触摸屏,实现旅游信息共享。

7、开发旅游纪念商品。(1)增加旅游纪念品种类,尽快形成规模。以女娲绿茶、绞股蓝为主的茶饮产品形成一个系列,以腊肉、蜂蜜、板粟、核桃、苦荞为主的土特产品形成一个系列,以党参、天麻为主的中药材形成一个系列,依托3大系列开发20种以上旅游纪念品。(2)要规范旅游产品市场,加大监管力度,县旅游部门要审核把关,提高旅游纪念品准入门槛和产品质量。

8、丰富旅游文化内涵。(1)编排一台1小时左右、高质量、高水准、展现特色的《印象女娲》文艺节目,打造精品,形成品牌,作为旅游、公务接待的主打文化产品。(2)要培养茶艺表演队伍,总数量达到20支,在各大宾馆、饭店、景区、茶庄,随时随地可以观赏到不同内容的茶艺表演节目。(3)要研究挖掘民俗文化,创新提升弦子腔、皮影、山歌等传统文化,普及到乡村和景区,让游客到能感受到浓厚的地方特色文化。

(三)开展宣传推介

宣传推介是旅游产品成功的重要因素,将有力提升旅游的吸引力和知名度,要狠抓旅游宣传推介,创新营销手段和方式,推动“美丽乡村游”品牌快速发展。

1、统一旅游形象品牌。统一对我县的旅游品牌进行形象策划和整体包装,确立“西北最美丽乡村”的旅游形象品牌体系。把旅游形象品牌纳入社会公益宣传,在县级主要媒体开设专栏,在车站、宾馆等公共场所设立公益广告。重要涉外经济文化活动要使用带有旅游形象品牌标识的宣传品、纪念品等。

2、灵活宣传推介方式。(1)加强与国内外主流媒体合作,坚持高水平策划创意,制作一部高质量的旅游宣传形象片,力争在中、省、市级媒体上播放。(2)在西康高速公路、西安、、湖北十堰等人口密集城市投放平面广告,让更多的游客认识、了解。(3)组织开展“作家写、画家画、摄影家拍、文艺工作者唱”系列活动,增强旅游影响力。(4)积极参加“西洽会”、“旅博会”、“龙舟节”等各类商贸展会,推介旅游资源。(5)出版发行旅游画册、宣传折页、旅游地图。(6)做好旅游网站,开展网络促销,推行电子商务,打造网络信息平台终端。

3、大力拓展客源市场。(1)2012年要在全县成立2家以上旅行社,具备开展游客组团、地接、机票预订等业务能力,2015年全县发展到5家旅行社。(2)与省内外知名旅行社达成合作协议,2012年签约10家以上旅行社,2015年签约30家以上旅行社,将纳入签约旅行社产品范围内,并与之开展广泛的旅游合作业务。

(四)策划系列活动

持续不断地举办各类文化旅游活动,是凝聚人气、提升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具有特色、创意和新奇的文化旅游活动,对于吸引游客眼球、带动“美丽乡村游”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征集“美丽乡村游”旅游宣传口号(举办时间:2012年4月)。面向全社会公开有奖征集县“美丽乡村游”旅游宣传口号和形象用语,提升“美丽乡村游”的知名度和热度。充分利用网络宣传平台,通过对旅游宣传口号的征集、筛选和评比,展示特色,增强游客对旅游的印象和好感。

2、举办第四届“茶之旅”文化节(举办时间:2012年4至5月)。依托文化节盛大开幕,邀请50-100家省内外旅行社负责人参加,同时邀请30-50名外国友人来旅游,通过开幕式、欢乐茶乡游等系列活动,全面高调启动“美丽乡村游”。

3、策划关垭古长城“楚河汉界”象棋大赛(举办时间:2012年6月)。充分发挥“秦头楚尾”区位优势,邀请2名象棋大师到关垭举行“楚河汉界”象棋大赛。活动内容包括大师对弈、擂台赛、个人挑战等,设立获胜奖金吸引象棋爱好者。在网络、报刊、电视等媒体上广泛宣传,及时赛事预告和比赛信息,增强吸引力。要协调争取湖北省旅游部门参与大赛活动,力争把此项赛事活动办成陕、鄂两省一次重要的文化交流盛会。

4、开展“中国最美村姑”评选活动(举办时间:2012年8月)。在全省茶叶大县精心挑选数十名俊俏村姑,走进翠茗园、长安、龙头、天书峡等重点景区,在乡村T型台上进行茶艺、厨艺、才艺展示,获胜者颁发“中国最美村姑”奖牌,并成为“美丽乡村游”形象大使。活动前后注重宣传推介和新闻,比赛过程穿插地方民俗表演和旅游活动,充分展示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同时,在活动举办期间邀请中央电视台相关栏目组走进,以青山绿水、民居村落为外景,摄制一期“中国最美丽村姑”专题娱乐节目。

5、邀请“佛教泰斗”本焕长老赴女娲山开光讲经(举办时间:2012年10月)。本焕长老生于1907年,现年105岁,22岁在新州报恩寺出家,入佛门70余年,戒行精严,修正功深,行化南北,法流天下,被尊为“佛门泰斗”,信众弟子达10万人之多,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投资修建女娲庙的是本焕长老的弟子释印净大师,待女娲庙建成之日,邀请本焕长老赴女娲庙开光讲经,弘扬佛法,届时将有大批佛教信徒云集女娲山,做好活动前后的宣传、策划和组织,将极大地促进我县“美丽乡村游”产业。

(五)优化产业环境

1、落实环境保护。(1)林业部门要协助旅游部门做好旅游规划区内森林生态资源的培育和保护,并做好旅游沿线的林相改造;(2)做好景区景点封山育林、抚育管理、植树绿化、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严禁砍伐名木古树,禁止捕杀列入保护的野生动物。(3)农业部门要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研制农副产品,把小商品做成大产业。(4)水利局要加强县境内河流和库区水质管理,通过综合治理逐步实现天蓝、山绿、水清的生态环境。(5)环保局要对矿山、水电及其他需占用旅游资源的产业开发项目,实行发改、旅游、林业、环保等部门逐环节把关的审批制度,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坚决不予审批,切实保护我县生态旅游环境。

2、完善基础设施。积极支持景区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电力局要做好旅游景区内的杆线搬迁,加快通往旅游景区的通电设施建设。水利局要做好旅游景区内的水资源供应,加快通往旅游景区的供水设施建设。电信局、广电网络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要加快旅游景区的通信网络设施建设。

3、加大项目招商。(1)县发改局要把旅游发展特别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和旅游产业政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积极向上争项争资。(2)县招商局要做好旅游项目前期论证包装,提高项目基础工作深度,储备一批可选择性项目。要落实旅游重点项目招商引资责任,利用各种渠道、各种资源招商引资。(3)县考评办要将旅游招商引资和市场拓展工作列入职能部门年度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重奖重罚,强力推进。

4、强化旅游安全。(1)落实旅游经营单位安全主体责任和属地监管责任,建立健全旅游安全教育、预防、检查、报告、应急处理、紧急救援、善后处理及保险赔付等制度。(2)进一步增强旅游安全、食品安全、设施设备安全、社会治安等管理力度,落实工作责任和各项防范措施,定期开展旅游质量安全大检查。(3)加强旅游行业协会建设,提高行业自律水平,制定全县酒店、餐饮、农家乐、旅游购物统一服务标准,引导旅游行业规范服务、守法经营、诚信经营,促进旅游行业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法制化,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接待水平。

5、优化发展环境。(1)县财政局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落实“美丽乡村游”旅游启动专项资金,落实相关旅游发展优惠政策,县农行、信用联社要加大对旅游产业项目的信贷支持。(2)公安局要建立以110、122、120、119、114为中心的旅游治安联动系统,及时处理旅游突发事件,提升应急能力,维护整体形象。(3)国土局要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旅游产业项目用地规划的协调,落实旅游建设项目预留用地,对旅游项目用地给予支持。(4)民政局要管理好县内的民族宗教事务,配合旅游部门共同做好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开发工作。(5)卫生局、工商局、物价局加强旅游商品、景区门票、服务价格、市场秩序和食品卫生等方面的管理。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1)组建启动“美丽乡村游”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旅游局,由旅游局局长李仕阳任办公室主任,主要负责“美丽乡村游”的组织、指导、规划、协调等工作,切实解决启动“美丽乡村游”过程中的重大问题。(2)将生态旅游建设任务纳入全县年度目标责任考评体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对旅游产业发展贡献突出、成效显著的单位、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3)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主动配合,积极支持,共同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发改和财政要把旅游发展特别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和旅游产业政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交通部门要按照建高速、连县城、接景点的要求,加大县境内交通网络建设,将景区连接道路列入交通建设年度计划优先安排,县域旅游精品环线道路要达到二级公路标准;电力、通讯部门应优先解决旅游景区相应配套设施,对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实施通讯全覆盖;林业、农业、水利、国土、住建、文广、教育、民政、扶贫等部门在安排业务项目资金时,要充分考虑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予以重点扶持;公安、工商、物价、技术监督、环保、安监、卫生等部门要加强对旅游运输、旅游价格、旅游市场、旅游食品等方面的监管;电信、网络、广电等部门要搞好旅游宣传、旅游广告和旅游服务,形成领导重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齐抓共建,培育我县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女娲造人教案第7篇

有很多中国学者研究后说,中国没有造物主。有人问,不算吗?开天辟地,用身躯造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女娲不算吗?女娲只身走在开辟的天地间,倍感孤寂。于是,她挖了些泥土,和上水,照着自己的影子,捏出来一些小东西,模样与她自己差不多,也有五官七窍,双手双脚,往地上一放就活了起来。女娲把这些小东西叫作“人”。

如果非要把和女娲算作中国的造物主,那关于人的权利,说了什么、写下了什么?女娲又说了什么、写下了什么?似不可考。

在基督教世界,人们视上帝为造物主。这个造物主做了很多事,说了很多话。他说:若有人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饭;劳力的农夫,理当先得粮食;建造房屋的比房屋更尊荣;不从恶人的计谋,不占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不以舌头谗谤人,不恶待朋友,也不随夥毁谤邻里……

一本新旧约全书,上帝说了好多,似乎并未直指权利,又句句关乎权利。他教导你应该做的,就是你的义务,你的义务就是他人的权利。但即便造物主一句关于权利的话都没有说,人的权利该有不是还得有吗?

2.权利并非来自自然。自然是价值中立的,没有道德意涵。自然有温情美丽的一面,也有暴虐残酷的一面。以自然作为权利或正当的基础,其实依赖于人性的抉择。人是自利、任性、盲目的,并倾向于败坏。权利如果建立在自然天性的基础上,那就等于把人类交给偶然的力量了。

我们能从自然里得到什么呢?这是权利产生的重大问题。

自然会赋予我们美,山川花草,翠鸟灵兽。但自然也会向我们示丑,枯木、暗礁、生态链杀戮、不适者毁灭。甚至会带给我们惊恐,沙暴、洪水……人的权利若生于如此“两面三刀”的自然,那权利的出处是那些美的、丑的,还是那些令人惊恐的、莫名的、不解的,甚至痛恨的?

若权利真的来自自然,那自然如此纷乱、复杂、多面、杂芜,决定权利的也注定依赖于人性的选择。那什么是人性?是印度圣雄甘地式的,纳粹恶魔希特勒式的?还是特蕾莎修女式的,基地头目本・拉登式的?

若是甘地式的,那世界定会渐渐趋于“非暴力”;若是希特勒式的,那除了日耳曼民族,其他民族尤其是犹太民族,就只能被流放、被欺凌、被屠杀;如果是特蕾莎修女式的,那人间的贫困和隔阂一定越来越少;如果是本・拉登式的,那恐怖主义必将在世界各地卷起巨大的黑色风暴……

这4个典型人物出于世,既是必然,也属偶然,把权利交由偶然性来确定,我们或许有一定概率会得到特蕾莎那样的大爱,但也一定有很大概率会陷入希特勒那样的大恶。人的权利不可以由撞大运来确定和实现。

3.权利并非来自逻辑构造。逻辑世界是完美有序的,但它排斥经验,体现出理性的自负。在权利领域,逻辑演绎的先验前提并不存在,或者人们对此无法达成共识。即便提供了某种逻辑,也不一定适用于复杂多变的生活现实。逻辑推理对生活的简化,往往意味着专断的压制。

正如各级政府不断搬出统计数字,说居民收入年年增加,生活水平年年提高,但很多人不光不相信,还反唇相讥:我怎么没有感觉到?

姑且相信政府的统计数字没有造假,但我们也不能认为一些人的抱怨全部失真。双方分歧点在于,政府行的是逻辑,那些人凭的是感觉。逻辑是8÷3=2.666……;感觉则是我是不是这样,周围的人是不是这样。

凭感觉得出的结论与逻辑结果常常不同。梅西获得金球奖,令许多球迷不解。原因很简单,国际足联依据的是统计数字,球迷依据的是或多或少、或完整或零碎的“看在眼里”的感觉。两个结论自然难以重叠。

那逻辑能给出人的权利吗?如,某市去年人均收入水平增加900元,养老保险缴费标准相应提高。这对收入提高了900元的人还倒罢了,可那些收入没有增加到900元,甚至一分钱收入都没增加的人怎么办?

这就要对后者施以特别政策。但这个政策给这些人带来的权利,不是逻辑结果,而是经验结果,即:增长之外,一定有没增长甚至下降的。

4.权利并非来自法律意志。如果权利完全出自法律,那我们对既有法律体系的评判将缺乏依据,比如体现了专权者意志的纳粹法律公然践踏基本权利。当法律意志本身不正义时,根据这种意志定义权利就自相矛盾。

这是两个带“3”的年份,这是两个影响中国政治生活和所有中国人的重大事件:从2003年8月1日起,《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2013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废止劳教制度的决定。

前一个《办法》施行了21年,后一个《制度》施行了58年,看似一夕间被废止了,实际上不知是由多少恶行造成的死亡和苦难换来的。

2003年3月17日晚,湖北青年孙志刚因没有暂住证,走在路上时,被警察收至广州市收容遣送中转站,次日被送往救治站。在这里,孙志刚受到工作人员和其他收容人员的殴打,于3月20日死于这家救治站。

历史将铭刻这5个字:“孙志刚事件”。正是这一惊天事件,直接瓦解了收容制度。若无孙志刚之死,若无记者揭黑,若无最高层纠偏,不知还有多少人会受这一制度的戕害。自由流动的权利中断21年后,又回到我们手里。这一权利的回归,不也是那几个凶手的恶行“带来”的吗?

任建宇曾是重庆市彭水县大学生村官。2011年,他在腾讯微博和腾讯博客复制、转发、评点了100多条“负面信息”,于9月23日被重庆市公安局以“涉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逮捕,随后对他“劳动教养两年”。

2012年,众所周知的湖南人唐慧,只因上访反映11岁女儿被,就被当地政府部门处以劳教一年半。虽然劳教很快被取消,但唐慧仍执意将当地劳教委诉上法庭。2013年7月15日,湖南省高院对这起上诉案作出二审判决,判定永州市劳教委向唐慧支付赔偿金2641.15元。

司法部学者王公义2012年底透露:目前中国被劳教人员有6万多;劳教制度实施后,被劳教人员最多时达30余万,最少时也超5000人。

这些人就这样未经法院审判,就被剥夺了自由权。58年啊,这一恶制背后,埋着多少人的苦难;苦难背后,又藏着多少未清算的恶行!

女娲造人教案第8篇

在中华文化中,蛇是一种很重要的远古图腾标记。神话传说中,华夏民族起源于女娲与伏羲的结合,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中有载“上纪开辟,遂古之初……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女娲与伏羲是华夏民族的祖先,而伏羲与女娲最早的形象便是人首蛇身。在扬州博物馆中,就有一件木雕双人首蛇身俑。其出土于寻阳公主墓中,其通高23.8厘米,两端为人首,两颈相交后,人首分别望向左右。人首头戴风帽、双目垂闭、表情安详。同时,木俑的身体部分,犹如交缠在一起的蛇一般,呈圈状竖立。蛇身下,还有木制的托架,确保木俑站立的姿态。整件木俑呈现出既简洁大方,又深邃肃穆的随葬品典型风格。学术界普遍认为,人首蛇身交缠一起的形象,描绘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

除了木蛇俑外,在许多博物馆的藏品中,还有陶制的蛇俑,这充分说明了当时蛇所具备的图腾含义。在西安历史博物馆的收藏中,就有唐代彩绘陶十二生肖陶俑,蛇首人身,着交领阔袖袍服,双手拱于胸前。还有一件宋代红陶人首蛇身俑,人首呈女子形象,面颊丰圆、神情祥和,脑后长发垂披,身躯呈蛇状,蛇尾盘绕两圈为座。

蛇纹种类千变万化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收藏中,有两件与蛇有关的文物格外引人注目,一件是春秋早期的四蛇饰甗,这件青铜器肩四角各饰以盘蛇,蛇上颈昂起,双眼凸于头顶处,腹饰有三层勾连雷纹,耳饰变体重环纹,鬲腹饰蛇纹,四条盘蛇身上饰鳞纹。另外一件则是铜蛇纽“白水弋丞”印。蛇钮是古印钮名,因印章的鼻作蛇形而得名。

从模仿蛇的写实图案到抽象、简化的几何纹样,我们从许多文物上可以这个规律。像云雷纹、S纹、菱回纹、波状纹、曲折纹、叶脉纹、三角纹、编织纹、篦点纹、圈点纹、方格纹等11种纹样,分别是由蛇身盘曲形状的简化、蛇身扭曲简化、蛇身花纹图案化、蛇身爬行状态、蛇脊骨形状模拟、蛇身斑纹或蛇皮鳞纹的简化等。像春秋早期就出现的盘蛇纹镜中,铜镜纹饰自内向外采用同心圆式设计,蛇钮外双绳纹内环置一周弦纹高台,高台上阴铸十条S形虺龙纹。主纹饰为环饰的四只独角兽及四虎纹,其外一周锯齿纹及一周贝壳纹,平素缘。铜镜纹饰颇具象征意义,盘蛇钮似乎为某部落之图腾,实属首次现身拍场,极为少见。状态完好。

在2008年就出现过一件青铜器——镶嵌蟠蛇纹扁壶,器物为小口短颈,扁圆形宽腹,长方圈足,肩两侧以兽首衔环为耳。腹部有四道横栏和交错的直条栏组成的长方格,每格皆饰以极细的蟠蛇纹,有层叠的羽翅突起。颈部的三角形内、腹部隔栏均镶嵌以红铜。纹饰的制作也采用了印模的技术,因而纹饰精细而制作又比较便捷。这类形式的扁壶是战国时期新出现的盛酒器,山西、河南等地有一些发现,如1975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曾出土过类似的器物。

在画家的笔下,蛇的种类也是千变万化。吴冠中、张大千、徐悲鸿等名家都画过蛇。徐悲鸿曾经画过一幅著名的《雄狮捕蛇图》,以水墨淡彩画一狮凝视自岩中窜出的蛇。本来对不熟悉狮子真实形象的中国人来说,狮子出现的平面造型,多属装饰图案或宗教神话故事一类,在类似自然主义作风的绘画,狮子出现的机会还远较老虎为少。由于显示的刺激,近代中国绘画出现狮子的题材既多,也多属自然形象,而且多具有象征意义,像徐悲鸿这幅《狮蛇图》,全图以类似写生的笔法,描绘一头雄狮匍匐草间,怒目圆睁,弓身俯前,双爪之中紧抓一条毒蛇,双方凝视,斗智斗勇。徐悲鸿画狮多采用西画法,与传统的狮子形象有所不同,虽用国画简练笔墨,但其气质仍为西式,极其传神,反映了融汇东西方艺术的大家风格。有专家分析说,徐悲鸿把中国人比喻是一只雄狮,激励人们抗日斗志。

不同组合各有含义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有“四象”的说法,即东方苍龙象、北方龟蛇象、西方白虎象和南方朱雀象。而玄武是“四象”中唯一两种动物合一的形象。造型就是一条蛇紧缠一只乌龟,蛇的头耸立着,乌龟的脑袋则向后望着。在宋代的符咒背七星玄武花钱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当时对于人们玄武的理解。

立体造型的玄武文物中,铜玄武砚滴最为著名。砚滴制作精美、考究,形象逼真、写实一蛇伏于龟背状。龟前腿微曲,后退向后直蹬,其颈前伸,头昂立,双眼圆睁,口有一小孔,衔一耳杯,龟身均阴刻纹饰。背甲中央部位竖有一中空短管,短管外盘踞一条灵蛇,似爬行状,生动自然。龟体中空,水可由中部圆管注入,注满水后用拇指封住圆管,无论如何倾斜,水都无法从龟口处滴出。而当拇指移开后,稍作倾斜,水即可经龟颈从龟口的小孔滴出,以此来控制水的流量。到了明清时期,玉雕中表现玄武的形象也不胜枚举,特别是像手把件、鼻烟壶等日常使用品中,都可以看到。在2006年的拍卖市场上,曾经出现过一件白玉蛇盘鼋荷叶摆件,成交价为30.8万元。玉鼋昂头引颈,头部推磨十字形凹槽作饰,斜披法琢鼋眼,粗阴刻线琢嘴,舌尖微露,鼋背隆起,壳以阴线作回纹边两周,中心用几何纹作饰,四足爬状,肌肉丰满有力,尾细长笔直。一条光素无饰的巨蛇盘伏鼋背,蛇张嘴,圆凸眼,颈成“之”形,吻似鼋头,蛇尾弯曲。蛇鼋相缠相迭爬行在翻卷的荷叶上,动姿憨拙有趣,沁色荷叶覆于鼋背,荷花含苞欲放,荷梗挺拔有力。整器雄浑大气,构思巧妙,题材独特,刀工得法豁达老到,为元代玉琢难得一见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