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赏析八篇

时间:2022-03-16 16:00:42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第1篇

答: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常采用对自然物作拟人化描写的手法,情节曲折神奇、生动浅显,以适应儿童心理爱好和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而神话则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语)它反映出的是远古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性的理解。一般情况下,童话中的想象是有意为之的,是由生活中的某一物象、情感生发开来,创造出来的。而神话中的想象主要是幻想,是无意为之的,是远古人以为大自然就是那样子,英雄人物就是那样子的。其创作基础是现实的,而创作方法则是浪漫的。

教学时,不必要求学生理解这二者的区别,但教师应考虑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引导。教学神话故事运用对比想象,可能更适合。

有位教师教学《女娲补天》(人教版三年下册),设计了如下几处想象与朗读:

1.师:“天哪,太可怕了!天塌下一大块,天地间是什么样悲惨的情景呢?”

生:(略)

师课件出示天崩地裂惨状,再通过简笔画展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深沟、山冈、熊熊大火、洪水、许多人。

师:想象人们怎样求救,情况如何越来越危急。

生激情朗读(多种形式的读)。

2.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思考:①女娲为了把天补好做了哪几件事?②女娲遇到了哪些危险和困难呢?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师:(贴女娲图)为了找齐五彩石,女娲跳进了波涛汹涌的大海……还到哪里去找呢?可能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呢?

生:(略)

引读课文相关内容(略)

3.师:炼石的“五天五夜”,你的脑海里又出现了什么画面?

4.师总结全文,领会女娲精神。

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固然体会到女娲爱人类的精神,但难以感受到到神话故事的神奇色彩。对比《淮南子・览冥训》中的原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火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苍天补,四极正;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我们可以发现,女娲的神力的确非常人可比。她对百姓苍生的爱是借助四方面神力成就四大功德而体现的。虽然改编后的课文只选了补天部分,但女娲的神力犹在,如寻找五彩石,神火冶炼,神奇泼补等。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对比想象:五彩石是怎样不普通的石头?在到处是洪水、天火的情况下如何能找到一眼清清的泉水,找到纯青石?即使后世有人说五彩石是矿物石,成分差别那么大的矿石能在同一区域找到吗?在冶炼水平低下的远古时代,到底是什么神火成功冶炼了五彩石呢?天地之间距离那么遥远,女娲往上一泼,就补好了,该是怎么样的“一泼”?

此时,对比想象的重点不在于想象,而在于对比,在于让具备现代科学常识的学生多与文本进行几个回合的比较,领会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体悟神话人物的传奇色彩。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第2篇

1 引用故事,激发联想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故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时,我适当引入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趣闻等,例如在教学《女娲创造人类》一课时,我先给学生讲了女娲补天的故事:女娲是人身龙尾的女神。开天辟地以后,她就在天地间到处游历。女娲的儿女们在大地上幸福美满地生活着,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不知不觉学生被这神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去。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可以帮助学生展开思维,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去。

2 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引起人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能激发孩子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教学时可设置悬念,以疑促学,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向大树道歉》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每个人都有犯错的经历,有了错,我们应主动向别人赔礼道歉,以弥补自己的过失。可当着众多媒体记者和微观群众向一棵大树道歉对一个人来说那可是一件很不好意思的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让我们跟随媒体记者一起走进现场去一探究竟。学生顿时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充当媒体记者向主人公采访,还有的充当大树接受主人公的道歉,连最不爱发言的同学也跃跃欲试,课堂效果极好。

3 情景表演,入情入境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第3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小练笔 习作能力

课堂小练笔安排得合理,落实得有效,不仅能让语文课变得更灵动和亮丽,更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我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实际和个人教学工作实践,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课堂小练笔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一、在摘录佳句时练笔

摘录不是简单地摘抄,而是让学生将课文中的有些佳句摘录下来后,再加上自己的语言,从而拓展文章的内容,发展学生的思维。

如《鸟的天堂》,讲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物。第一次是在黄昏,鸟儿们都歇息了,作者只描写了一株美丽的大榕树;第二次是在早晨,鸟儿们都出来活动了,所以作者只描写了活泼欢快的鸟儿。学文后,我要求学生把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物都写下来。学生在练笔时不仅摘录到课文中的句子,而且恰当地写进自己的语言。如:“清澈的湖水倒映着翠绿的榕树,翠绿的榕树点缀着清澈的湖水,再加上疾飞的身影、湖上的小舟、清脆的鸟叫,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面。”通过这样的练笔,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

二、在精彩片段处练笔

课文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段落,读这些经典的美文语段是一种美的享受,学写这样的语段更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积累、内化和提高。

在《秋天的雨》中,作者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如:“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在教学这一段时,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模仿写话,想一想,秋天的雨还会把什么颜色给谁?有的写:“它把黄色给了稻田,稻田成了金色的海洋,它们迎风歌唱着丰收的喜悦。”有的写:“它把黄色给了梧桐叶,黄黄的叶子纷纷扬扬,像一只只黄蝴蝶,为人们送来了秋的消息。”还有的写:“它把红色给了大柿子,红红的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在向人们点头微笑。”

三、在留白悬念时练笔

有的课文中有一些留白之处,为学生留下想象和延伸的空间。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空白”点,把作者隐而未发的意思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意图。

在《女娲补天》中写女娲找五彩石部分时,只写了女娲忙了几天几夜,而没有写女娲是怎样找的。于是我让学生根据神话故事的特点发挥学生奇特的想象,写几句话:“女娲会到哪些地方去找,怎样找的?”有的学生写:“在茫茫的大雪山,女娲不顾严寒边走边用手摸着雪里的石头,细细地分辨着。她走遍了整个雪山,终于在山顶找到了白颜色的石头。”这样的训练既让学生在想象小练笔中体会到女娲补天的艰难,心目中的女娲的形象就更丰满更高大,又让学生的灵性在这里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四、在情感共鸣点练笔

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抒发内心的情感,寻找与自己生活中的共鸣之处,从而与言语对象发生共鸣,不仅是儿童心理的需要,而且是教学的需要。

如教《慈母情深》一文后,让学生以“母亲印象”为题进行练笔。学生这样写道:我的母亲是一位女缝纫工,每天起早摸黑……笔直的背变得弯曲了……母亲虽然贫穷,但她对我的学习却十分关心……为了给我买“闲书”《青年近卫军》,她毫不犹豫地掏出了自己辛苦挣来的一卷揉得皱巴巴的毛票……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母亲啊。这次练笔非常成功,不仅让学生明白写作就是要有真情实感才会感染读者,还让学生在练笔中受到爱父母、爱他人、爱祖国的教育。

五、在迁移运用时练笔

迁移运用的内容要根据不同的文本而定,在可迁移文本中的表达方式处进行练笔。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后,可设计练写排比段落:“公园里的花真多啊,……公园里的花真香啊,……公园里的花真美啊,……”

在可迁移文本中的结构段落处进行练笔。如了解《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六自然段都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段落后,可让学生围绕不同的主题写一段话,可写课间活动丰富,天上的风筝五彩缤纷,公园里的花朵争奇斗艳,饭桌上的小菜无比丰盛等。

在可迁移文本的描写顺序处进行练笔。如教《火烧云》写火烧云变化的三个自然段时,它的写作思路是一样的,先总写出现的火烧云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具体对它进行描写,最后写它是怎样消失的。我抓住火烧云变化速度快的特点,让学生写一写火烧云等。

六、在拓展延伸处练笔

拓展延伸型的练笔往往在课的结尾处,通过练笔,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有更高的提升。

如教《妈妈的账单》一文后,我引导学生思考:看着妈妈的账单,如果你是小彼得,也许会想到什么?请你写一写。

根据文章内容情节续写也是很好的一种形式,如教了《坐井观天》之后,我让学生创作《青蛙跳出井后》,想象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等。

七、在插图课文中练笔

在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有些插图课文中已经作了细致的描绘,就无须再写,有些插图文中只是一笔带过。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激发

随着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和“填鸭式”,学生机械地接受的模式,已经慢慢不能再适应现在的教学,取而代之的将是教师的崭新方法、独特的设想,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指向与集中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曾经有位教育家说过:“学生情感与意志的领域,一旦被激发,并且运用在认识活动中,教学的高度有效作用便能出色地发挥出来。”这说明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若教师在教学中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情感,学生就更容易融入作者的情感中,对作品了解更深刻,更准确。

由于课文是语文教材中最基本的单位。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贴近儿童生活,且大多数为名家名篇,经典定篇是为了启发儿童思维。那么,教师应如何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才能让学生轻松感受其中的艺术美境呢?

一、情感的激发

1.表情感染

小学生的情感是可以互相影响、互相感染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对学生有所影响,使其产生相似的情感体验,从而影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也起到积极主动的作用。如,在朗读课文《她是我的朋友》中的片段:“有一天,几发炮弹落在一所孤儿院里,有一名小姑娘伤势严重,她正处在生死攸关的境地,此时却发生了令人十分感动的一幕。”朗读过程中教师在充分调动情感后,面部的表情与片段相符合,并伴随着握拳、摆手各种动作,让学生在教师的各种表情中感受到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进入角色,在情感上有所认同并产生共鸣。

2.语言感染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它能拉近人们的距离,是一种沟通的纽带。在教学中,根据具体的内容,教师可运用多种能使学生产生丰富情感的语言声调及真挚的语言阅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在学习《西门豹》这篇课文时,讲解到西门豹怎样惩治巫婆时里有一句对白:“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这句话既幽默又客气,不直接戳穿坏人骗局。为了体现西门豹的智慧,教师可以用客气又坚决的语气读这一句。让学生体会到人物西门豹的语言艺术,使学生进入角色,使学生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

二、创设疑问,启发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创设疑问。根据课文的内容,利用多种形式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集中于课文,认真思考、启发思维,提高积极性。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教师先出示村庄的画面,然后设计这样的提问:在山谷中有一个小村庄。那里的森林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住户靠着周围丰富的自然资源,用自己的智慧造出各种工具。你觉得这个小村庄怎么样?这样的小村庄现在存在吗?村里人靠什么生活?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进入课文中。通过各种有趣的问题以及学生实际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能够集中于课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小学生对未知世界、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听有趣的故事。因而可利用故事将学生引入意境,教师也可因此抓住这一特点正确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所讲授的内容穿插一些趣闻轶事,利用口语化的艺术语言来表达,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所学的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和引起各种心理反应。利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将课文知识化繁为简,寓教于乐,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情感波澜,熏陶他们的情感。如,在教学《女娲补天》时,可先联系《开天地》《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这些故事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神奇的形象。这些人物(神)都具有神奇超凡的神力,他们神力惊人、个性鲜明,形象鲜活。然后再讲解优美动人的《女娲补天》,使学生在特定的气氛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补天的过程,体会女娲为人们解除痛苦的献身精神,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能力。通过想象活化后的语言故事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激发。这样课堂就显得轻松、愉快。

要让学生轻松感受课文的艺术美境,即教师要让学生从语文特点出发,把教学与学生的情感统一起来,让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地渗入情感活动中。

儿童学习语文必须伴随情感,小学语文教学的情感体验是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它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并且情感是非智力因素中的积极因素,也是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情感的共鸣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教学训练。作为一个健康的情感拥有者去教、去学,从而使学生真正深刻地体会到语文的真、善、美,促进自我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第5篇

一、给学生以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活动

创新需要时间,更需要空间。学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感悟到数学、语文的真谛,养成自主习惯,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离开空间,离开学生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可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发现、探索、创造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灰雀》一课中,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课文的难点。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课件中我把列宁的话全部放在幻灯片左边,小男孩的话放在右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语言反复读,读后告诉同桌自己体会到的人物心理活动。接着,同桌之间一个扮演列宁,一个扮演小男孩,朗读的同时加上动作和神态,这样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最后,全班男女生分角色朗读比赛,再次体会人物心理。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亲身体验课文,通过人物对话、神态、动作展现人物心理活动的妙处,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学习更有劲,难点不攻自破,对新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所以在课堂上不妨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这样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精选思维材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保证

创造性思维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思维的流畅、求异也不是灵感的产物,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需要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善于选择典型的文例,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一次四年级语文活动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短文《卖瓜》略去了老汉捡到公文包时的动作、心理等,试发挥你的想象力,构思一段文字描写老汉捡到公文包时的情形。”学生兴致勃勃地在草稿纸上写起来,大部分学生写的是:老汉十分高兴,神采飞扬,立刻看了一下包中的物品。“哇,我发财了!”老汉兴奋不已。接着左右打量了一番,快速把包藏了起来。

对此,老师不置可否,不做评价。少顷,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读了他的不同文字。

老汉急忙喊道:“丢了包,这是谁的包?快来拿。”可是无人应答。老汉心想:“丢包的人一定很急,我要在这等他,他一定会回来找包的。”于是老汉静坐着。

大多数学生的写法属常规思路,见钱眼开、贪图小利,很狭隘;最后这个学生在思想、内容上都进了一步,尽管在思维的深度和独创上较前者进了一步,但还不是最佳写法,我在表扬了这个学生,并肯定其思维灵活性的同时,指出这不是最好的构思,接着进行诱导:“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况,最两全齐美的办法是什么?既不让老汉干等,又让失主尽快找到包。”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极大地调动起来,终于有学生写出如下文字:

老汉捡到包急得团团转,他知道丢包的人心更急,他想:“也不能干等,如何是好?”他想到了警察,警察可以通过身份证最快找到失主,这时他毫不犹豫地奔向警察局。

这样的训练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应用语文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创设情境,引导质疑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创造性思维要从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并有意识地发现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有效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时,我先让学生观看影碟《女娲补天》,创设吸引学生的情境,让学生在观看影片时身感心动,从而结合课文提出疑问,发现课文与影片的不同之处,经过全班学生的讨论、质疑,学生对《女娲补天》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得更透彻。并结合三年级下册《奇怪的大石头》中李四光从小敢于质疑、善于发现的精神,激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敢于创造。

四、自主探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第6篇

文字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但并不是说它不适用于小学阶段的识字课教学,事实上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均已自觉或是不自觉地运用了文字学的知识。作为语言学的一支,文字学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字的起源、发展、性质、体系,以及文字的音、形、义的关系,还有正字法和个别文字演变的情况,而文字学知识则有助于改进和改革我们的识字课教学。之所以选择文字学作为小学识字教学的辅助手段,缘于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最广泛的文字之一,它作为世界上仅存的表意文字,其中的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如果我们仔细考察汉字的构造形式以及汉字发展的过程,便会发现汉字中的文化蕴涵和古人造字时的思维轨迹。可以说,表意体系的方块汉字本身就是历史,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天文、地理、艺术、神话、哲学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那么对于小学生而言,我们该如何实施我们的教学计划?笔者认为,首先我们应该配齐一些基本的工具书,如《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康熙字典》、《汉语大词典》(缩印本)等等。至于具体的教学方式则至少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予以进行:

其一,我们可以通过汉字中蕴藏的历史、神话等知识增加识字课程的趣味性以及人文含量。

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汉字中蕴藏了不少文化知识。比如说,“后”字。在今天看来,“后”主要与空间、时间上的先后有关,以及与王后、母后有关。其实在今天的简化字改革之前,此二者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关系。今天的“后”字在古代从字理上讲一般指王后、母后。为何?因为甲骨文中的“后”乃为一个女人形状的象形字,它往往与“土”连缀为“后土”一词,而“土”则解释为“吐也,能吐生万物也”。“后土”在我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指共工氏之女,是一位掌管土地、山川河岳的神祗,就是土皇,民间俗称“后土娘娘”。在农业生产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中华民族历来对土地充满敬仰之情,因此在我国的神仙谱系中“后土”地位很高。需要指出的是在早期的文字中“后”与“垢”、“土”与“吐”均音意不分。

在汉字中涉及神话传说的字还有很多,再如“娲”字。“娲”字专指女娲。女娲与伏羲、神龙并称三皇,为我国传说中的人类始祖。女娲是一个人身龙尾的女神,相传远古的时候她就在天地之间游荡,望着水中自己的影子感到十分的寂寞,便按照自己的形象用泥土捏了好多小人。随着地上的小人越捏越多,她长长地吹了一口气,这些泥人因之便伸伸胳膊踢踢脚都有了生命,于是地上有了人类。不过人类的太平日子没多久,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斗。被打败的共工一怒之下,用头撞倒了不周山――此为支撑苍天的大柱子,天因而踏了下来,且破了一个大窟窿。一时间洪水滔天,人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女娲只好来到黄河边挑选五彩石在火中烧炼,最终用九天九夜的时间把天补好了,天上又重新出现了五色云霞。再如“羿”字专指传说中夏代有穷国的君主,以善于射箭著称,他曾射掉天上的九个太阳,同样救民于水火之中。“嫦娥”则为“羿”的妻子,因服食西王母的不死之药飞上月球,成为月神。只要我们留心,便会发现汉字中蕴涵着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将使我们的识字课增色不少。

其二,我们可以通过汉字中蕴藏的民族传统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期一石两鸟。我们的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其中很多的人文信息同样蕴藏在汉字中,因此借助汉字中具有价值判断信息的字对学生进行教育自然是小学语文老师应予以重视的事。如“忠”字,是指把心放在中心,即将心放正之意。我们一直讲做人要心正,心若不正,变成了“歪心眼”。我们讲忠,就是说对祖国要表现出自己的赤子之心,对亲友则要表里如一、讲诚信。那种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的言行是我们应该反对的。讲真话、守信用一直是我国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今天我们党提出“八荣八耻”的说法与之如出一辙。再看“耻”字,《康熙字典》对其解释道:“耻,从心耳会意,取闻过自愧之意,凡人心惭则耳热面赤是其验也。”意思是说,知耻的人若有了过错,便会脸红心跳。古往今来,仁人志士一直将“知耻”作为“修身”的基本要求之一。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云:“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意即当官的人应该不把自己穿破衣、吃粗饭当作可耻的事,而应该把普通老百姓没能受到他的恩惠,亦即我们今天讲的“公仆”未能对“主人”服务好当作羞耻。而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更应该在“知耻”中不断进步,知耻而后勇。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有效互动

引言

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灌输式教学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不仅降低了教学质量,并且还影响到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多和学生进行活动。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有效的互动,可以有效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效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并且,通过有效的互动,充分突出了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有效构建教学预设方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觉得语文为母语学科,不需要特意进行学习,并且教学内容较为枯燥无趣,涉及到较多的古文知识和词汇,以至于学生在学习时存在较大的困难,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1]。而且,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利用灌输式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长期以往,会严重降低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想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创建具有趣味性的教学预设方案,通过精心设计的导入环节,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女娲造人》时,该篇课文属于神话故事题材,如果教师仍然利用灌输式教学模式,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创建一个具有趣味性的教学预设方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把一些神话民间故事音频播放给学生,如“哪吒脑海”“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要求学生一边对故事进行聆听,一边对神话故事的特点进行了解,进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教师可以把《女娲造人》的教学课件播放给学生,指引学生结合课件要求,仔细阅读故事内容,并回答问题:女娲是什么样的一个形象?若你是女娲,你会因为什么去造人?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们快速进入到阅读状态中,并把自己的想法和主意大胆的表达出来。学生们各抒己见,表达出对生命诞生的喜悦。最后,教师可以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阐述给学生,进而使师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二、充分活跃课堂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勇敢的发言

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利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们很难发挥出主体作用,都是处于被动状态,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2]。长期以往,学生的学习思维会被固化,并且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想要有效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和学生之间创新良好的师生关系,利用新型的教学手段,把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作为重点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引作用,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鼓励学生大胆勇敢的发言。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进而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最终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例如,在讲解《狼》时,该篇课文为文言文,学生在学习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导入教学法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主动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说狼”作为切入口,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个和狼相关的资料,在课堂和教师、其他学生进行分享,狼是什么样的动物。学生们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觉得狼非常狡猾和奸诈,有的学生觉得狼非常聪明和勇敢。经过学生们的发言,课堂瞬间变得活跃。紧接着,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发言,积极指引学生,使学生了解课文中描述的狼的本性。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师进行有效的互动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想要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相应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和教学内容相符的情境,进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3]。在该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对学生实施互动教学,这样可以有效提升互动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讲解《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济南冬天的图片、视频,并配以优美的音乐。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阅读,并结合自身的理解,对济南冬天的美景体现在哪些方面进行阐述。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还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使互动教学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和价值。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第8篇

面对愈演愈烈的荣誉之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走城市文化品牌路线本也无可厚非。打造文化大国,构筑遗产和文化建筑保护体系也是必须的。作为一国之魂的文化是要一脉相承的,但如何让后人清楚的了解本土文化历史,如何将本土精华完好地世袭沿留,就需要各方全面深入调查了解之后做规划,真正将本土文化流传下来,真正体现出城市的涵养,体现出城市的底蕴。然貌似单纯的文化之争,已成为各地政府间的经济利益的博弈。争先恐后的寻找历史焦点已不再是为了延续城市的传统文脉,而是利益驱使为了谋求一己之私。俗话说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而对于文化之争则是没有文化焦点也要创造这焦点。劳民伤财的建雕塑造遗址,只要是与文化、传统搭点边的就攀关系,动辄来个什么“南北分界线”、“世界文化遗产”、“中华文化标志城”、“黄帝故里”、 “几千年建城标志”……争得不亦悦乎,这种变质的拿来主义当下正流行着。各地政府想方设法在祖宗留下来的仅存的一点历史遗物上做文章。

而这个城市究竟有没有资格获得某项殊荣不是靠真正所蕴涵的传统文化有多少,而是看他的宣传力度够不够,正所谓嗓门高的喊得亮的拿到的可能性越大。这样赢得的荣誉不大光彩吧,要赢就要赢得让别人心服口服。真正把中华五千年文明之精华发扬光大,将固有资源恰到好处的合理开发利用,真正的起到既教育后人、发扬本土精粹又有利于本地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城市品牌建设的三个误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王兴斌

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注意塑造自己的城市品牌,策划城市宣传口号,塑造城市形象。这是值得高兴的。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市品牌建设上普遍存在着三个误区。

误区之一:请出古人杠旗

从历史文脉上凸显城市特色并没有不对。然而出现了几个城市争一个历史名人的事情,如“女娲故里”、“老子故里”、“诸葛故里”,现在又在打“蚩尤”的主意了。有的地方为争夺“××故里”,把文化界人士都动员起来,论证自己是“正宗”,指责对方是假冒,大打口水战。毕竟像孔子故里那样,至今尚存孔府、孔庙、孔陵的是少数,多数地方已经很难找到“名人故里”的踪迹,更看不到历史名人对这个地方的现实影响,纵然挂一个“××故里”的招牌,对提升城市形象到底有多大作用?对城市品牌建设来讲,在梳理历史文化脉络的基础上,能在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方面有所创新,找到历史文脉与时尚文化的对接点,并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与人文个性的城市文化来,才是城市品牌建设的正道。

误区之二:热衷口号设计

现在许多城市热衷于策划城市的主题形象口号,甚至花百万元、千万元,或请营销策划公司设计,或通过媒体发动公众搞“城市形象口号”征集活动,其中不乏有好的成果,对扩大城市知名度也有一定作用,有些城市宣传口号的征集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扩大城市影响的过程。但是,一个城市的形象从来不是靠一个宣传口号树起来的。没有哪一个城市是靠宣传口号或形象标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更为可笑的是,往往是换一任领导换一个宣传口号,今天叫“东方伊甸园”,明天来一位新领导一拍脑袋再出一个新招。此外,叫“魅力××”、“浪漫××”、“神奇××”、“××明珠”的多得数不胜数。其实,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建筑的特色、公共服务的到位和生态环境的提升,城市干部办事的效率、诚信与廉洁,城市居民的热情、友善与礼貌,由此给人们留下的感受与印象,并形成传至千里的良好口碑,才是塑造城市品牌的根本。

误区之三:迷信政府封号

“国家历史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都是国务院相关部门主持评选后产生的城市称号。当然,各个部门都有其评定的标准与程序,都从某一方面对城市建设起过积极作用。从1982年至2007年25年间,“国家历史名城”只评定了110个,看来是相当慎重、严格把关的。但从1998年至2007年10年间,共评了306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占全国655个城市的48%。照此速度评下去,10年后全国都是“优秀旅游城市”了。后来“优秀”不够了,又来了“最佳”。按理说“最佳”应该是1个,但试评就有3个。再评下去,会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最佳”。不否认“评优”、“评佳”对城市旅游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起过某种促进作用,但是今天又有多少人是奔着“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才去那里旅游的?

城市不论大小,不论是历史古城还是新兴城市,也不论是文化城市还是产业城市,都要凸显自己的个性、特色与独到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升文化品味、打造城市品牌,名至实归、名符其实,才真正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

历史的困惑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

先说两个典型:

一是欧洲,文化灿烂,社会文明。行走在欧洲,很容易发现,不仅有许多小城镇保留了中世纪天人合一的风采,即使伦敦、巴黎、慕尼黑、维也纳这样的大都市,也都在城市中心大面积保留了中世纪古典风貌的街区。伦敦塔桥、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罗马斗兽场与空客、宝马……古老与现代,非常巧妙、和谐地统一在欧洲的土地上。

一是美国,曼哈顿、好莱坞、拉斯维加斯、迪斯尼独步天下……基本没有古典与历史的背景,却没有谁可以否认美国代表了人类现代文明的最高成就。

拜上天之赐,欧洲从古希腊一路走来,在人类历史的许多个重要节点,成为引领者,在当今社会依然扮演着引领者的重要角色。不仅没有背上历史的包袱,相反,历史为欧洲文明奠定了深厚的底蕴,成为欧洲文明引以为傲的基石。而美国的开创者,可以把欧洲文明带到美洲,却无法把欧洲的历史注入美洲。我们常常嘲笑美国历史的短暂,可是,全世界的人都对美国趋之若鹜,全世界的人都迷恋好莱坞电影,全世界的人都在追寻美国梦,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笔者认为,对待历史的态度应该是,尊重历史,善待历史,古为今用,但不迷信历史。城市竞争中,注重文脉,注重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从历史中找寻、塑造文化品牌,无疑是一条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如北京、西安。然而,像香港、深圳、珠海这样没有历史或历史短暂的新兴城市就注定没有文化竞争力吗?其实,前者的榜样是欧洲,后者的楷模是美国。

这些年,与城市相关的文化之争,此起彼伏,诸葛亮躬耕的“南阳”之争、“南北分界线”之争、炎帝故里之争、赤壁之争……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充满了功利性的追逐,已经难觅学术的真诚与真实。更有甚者,是城市文化品牌包装上的刻意造假,这更是严重的文化短视行为。旅游需要历史,旅游发展需要文化,但千万不要对文化做浅薄的解读!

以实力得荣誉

山西大学文学院广告系主任韩志强

荣誉是指由于成就和地位而得到广为流传的名誉和尊荣,荣誉不是自己想要就有的,而是建立在成就和地位基础上的别人的高度认可后而产生的。正如个别人总想给自己脸上贴点金什么的,以显自己的金贵,可问题是你还得能贴上。时下愈演愈烈的城市荣誉之争,实际是如同个别人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思维,找点金贵的东西,来显示一下价值。究其原因,名利使之。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身份特征,不论是历史沿革还是文化传承,其基因是独特的,客观上证明此城非彼城,把城市曾经拥有的辉煌和成就地位挖掘整理出来,作为文化传承有一定的必要性,问题是不能以此为借口而做过了头,动辄制造个不着边际的所谓概念,然后大肆炒作以成焦点,其危害要么糟蹋了祖宗留下来的遗产,要么让后继者们在文化继承方面找不着北。因此,对于政府来讲,不论是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还是推动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要谨慎使用历史文化遗产,站在保护的立场上负责任的使用曾经的名誉和尊荣。急功近利的浮躁行为,很容易成为“形式主义”、“劳民伤财”、“捞取政治资本”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或“有头无尾、虎头蛇尾”的阑尾工程。

城市的荣誉体现在一个城市独特的历史基因、综合的城市形象和沉积的文化力量。基因构成了城市吸引外界的基本底蕴,形象隽刻着厚重的历史痕迹,文化成为了城市综合的竞争实力。以上三个方面共同形成城市的价值,而文化的力量尤重。

所以,经营城市要和塑造人一样,荣誉是大家给的,实力是自己创的。既要塑造看得见的硬环境,又要塑造可以感受的软环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办事,不违背规律,不急功近利,真正把中华五千年文明之精华发扬光大,将固有资源恰到好处的合理开发利用,真正的起到既教育后人、发扬本土精粹又有利于本地的全面发展。

“名关不破,毁誉动之;利关不破,得失惊之”,城市荣誉之争者一定要慎之。

开发文化,开发精神财富

山西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研室主任刘海鸿

时代在发展,但是人们没有忘根。为什么这么说呢,名人祖先文化开发意识就是很好的一个证明。各地文化现象的开发体现出人们对于古老文化认识的积极性,也是对本地文化的良好传承。通过积极引导,从历史事实角度出发注重历史文化获得该得的荣誉是值得鼓励的。但是过度地重视名人效应,而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考证,只是注重名人效应进行商业炒作,毫无历史根据可言,则是对文化的亵渎,是一种文化混乱的现象,对旅游者是一种误导,对文化的传承也会产生负面的不利影响。

而各地为何对某个荣誉争执不休,究其原因就比较复杂了。有的纯粹是对祖先前辈的敬仰、尊重,对古老文化由头的追溯;有的则是出于名人的市场效应,以炒作为手段来达到商业目的;还有的是属于学术之争,比如武则天的故乡,她出生在一个地方,但是生活在另一个地方等等,这就难以争执出个谁对谁错了。不同的身份对荣誉的态度也是不同的。

历史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对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传承,维护荣誉也可以说是维护一种精神风貌。积极的看,不可否认通过获得荣誉对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是有利的,厚重的历史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是需要用仰视的目光看待的,而它的所有价值中精神价值才是最重要的。将精神财富物质化,合理合法地使用才能真正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经济效益。如何利用好本地资源,如何继承和发扬,并对其进行不断地深化,而不是僵化,才是后人值得深思的。

形象打造,游客市场打造,居民精神风貌的打造是城市荣誉获得所必须具备的重点内容。文化性是作为规划的核心和灵魂而明显体现出来的,用好品牌内涵,形成品牌效应才能够迅速发展。游客慕名而去游览名人故里胜地,是想了解名人的生活环境,去感受文化氛围,切不可以树立名人品牌效应为幌子去欺客、宰客。一定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科学对待荣誉,而不是滥用荣誉。

最后对获得荣誉后拉动本地旅游业提几点建议: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维护名人形象,维护品牌意识,从文化、精神的传承角度出发,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二、合理利用,不可胡乱炒作,旅游目的地是其形象的载体,是品牌形象的体现,也是游客最能体会到的,所以一定要正确运用品牌效应树立品牌形象;三、政府发挥其主导作用,正确引导管理对整体风貌的建设及维护是不可小觎的。因此,对荣誉不可过分商业化,要以认真审慎的态度来看待,实现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共有的目标。(采访:苏拢

城市文化之争大事记

“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娲遍地开花”

女娲故里之争

关于女娲各地流传着很多美丽的传说,也有不少文明遗迹和史料记载。湖北省十堰市竹山、河北涉县、山西长治、甘肃秦安、陕西临潼等地纷纷公祭女娲认定故里。目前有五处女娲墓,山西省芮城县的风陵、洪洞县的赵城,澳门女娲庙,秦安县女娲庙,女娲山乡七里村。浮山县也有女娲庙和女娲补天处。

“梁祝传说”之争

继授予河南汝南县“中国梁祝之乡”、绍兴上虞“中国英台之乡”称号后,宁波鄞州区被授予“中国梁祝文化之乡”称号,并被批准建立“中国梁祝文化博物馆”。2004年4月,浙江宁波、杭州市、上虞市,江苏宜兴市,山东济南市,河南汝南县达成共识,联合申报世界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北分界线之争

2007年1月“江苏淮安将修建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纪念碑”的消息一经,引起秦岭―淮河一线众多城市高度关注。此前河南信阳从地质构造、气候条件、林业生态等各方面进行论证,安徽蚌埠2006年就由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设计了“南北分界线”的标志雕塑。

诸葛亮躬耕地之争

南阳人说,诸葛亮自己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襄阳人说,诸葛亮所说的南阳并非今日的南阳,东汉时的襄阳属于南阳郡管辖。

南阳作为诸葛亮自表“躬耕”之地,为他树起了一座存德念功的庙宇――南阳诸葛庐,又名武侯祠。同样的,襄阳隆中也较早的为他修建了一些纪念性建筑物。

中华文化标志城选址之争

山东济宁市策划的“中华文化标志城”工程在2008年全国两会遭遇部分政协委员强烈反对。全国政协委员、任国家文物局世界遗产委员会副组长的安家瑶认为,山东属于齐鲁文化,虽然出了孔子孟子,但并不能代表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济宁市市长张振川回应称,中华文化的主流是汉文化,汉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济宁,因此“建设地是比较明确的”。

黄帝故里之争

从前祭祀轩辕黄在陕西黄陵;河北逐鹿也建了纪念黄帝的所在,说那儿是黄帝最后战胜蚩尤,奠定大局的地方;《帝王世纪》作者皇甫谧说:“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于是山东寿丘也参上一脚;2008年新郑举全市之力隆重召开“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暨2008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并对黄帝故里景区进行改扩建。

老子公祭热

继2008年3月河南鹿邑县在明道宫玄元殿前举行盛大的老子公祭大典后,甘肃省临洮县宣布投巨资建“老子文化园”并筹办“老子文化节”;陕西周至县也曾举办老子公祭活动;安徽涡阳也以老子故里自居。

尧帝故里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