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绿色化学理念论文

绿色化学理念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8 15:50:49

绿色化学理念论文

绿色化学理念论文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9-0005-02收稿日期:2016-07-25

“绿色”一词被明确表达为“十三五”期间的发展理念,代表勃勃生机,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他们的健康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促进大学生的绿色发展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

一、绿色发展理念概述1绿色发展理念内涵

“绿色发展理念”是在“十三五”期间提出的,“绿色”首先是一种生态颜色,具有多元化,并不是简单的绿色经济。“绿色发展理念”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从内涵看,绿色发展是一种创新模式,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是要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二是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三是要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大学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是要促进大学生的心灵绿色发展,让他们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大学生的绿色发展,包括绿色环境意识、绿色较高的道德素质、绿色行为、绿色心灵、绿色的健康人格,实际上是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环境意识,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约束自身的行为,实现知识、意识、情感和行为的统一。

2大学生培养绿色发展理念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是现代教育的要求。在现在的学校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树立“绿色”的教育目标,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不仅仅是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更是现代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健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现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深,社会上的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观念会对现代大学生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使现代的大学生存在严重的攀比、浪费的行为,一味追求短期利益。这些因素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中的问题 现代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大学生的绿色发展理念的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管理等方面都有所欠缺。

1培养重形式轻行为

在进行教学时,出现重形式、轻行为的状况,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引导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在实际的活动中,这是现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明显的问题之一。

2培养力度、重视度不足

高校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的培养力度不够,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建设不齐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管理有待规范,各项管理机制不健全,课程资金投入少等方面。据调查,在高校中,仅有四分之一的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时,会对大学生的绿色发展理念进行培养,教学的内容会涉及相关方面,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课程管理不健全,教学效果与预期效果相差较大;还有就是教学资金投入少,不利于教师开发优质课程,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3教学内容、形式单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关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内容较少,并且比较散乱,这会加深教学的难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使教师在讲课时,思路混乱,教学效果不佳,不利于学生培养绿色发展理念。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是要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是有良好的教学方式。好的培养方式能够获得较好的

教学效果,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现有的教学课堂一般局限在室内,这会对教学产生很大的限制,在教学时,形式单一,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绿色发展理念。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培养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的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的绿色发展理念,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教学时,能够将这些影响因素协调、统一起来,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促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培养大学生的绿色发展理念,就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要建立相关的课程体系,保障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接着要建立良好的环境,使教师的教学顺利开展;最后教师在教学时,要转变观念,主动培养学生绿色发展理念,并强调绿色实践教育,让学生的理念落实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在活动中培养其良好的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建设绿色发展理念相关课程体系

要想使思想政治课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绿色发展理念,就要确保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接受绿色发展理念,并能够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理念。

2建设绿色教学环境

培养大学生的绿色发展理念,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仅要关注课堂内部教学,还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外部环境。学校和相关教师应该将思想政治课中绿色发展理念的相关教育延伸到教学环境的建设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学生接受绿色发展理念教育。

3拓展绿色实践教育

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但也不能忽视绿色实践教育,大学生要想培养文明习惯,养成绿色发展观念,就要主动将自身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培养人生观、环境观。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既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表现,又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时,要转变教育观念,健全课程内容,建设绿色发展课程体系;同时不仅要进行理论课程的讲解,还要将大学生的绿色发展理论落实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绿色实践活动;学校要重视“绿色发展理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在“绿色”环境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刘芸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绿色消费教育问题研究[D]焦作:河南理工大学,2012.

绿色化学理念论文第2篇

随着社会的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开设建筑专业的学校逐渐增多,许多高校也开设景观建筑设计这门课程。同时,为了创造景观建筑与自然环境能够和谐相处的环境,人们拥有良好的居住生活空间,绿色建筑理论被建筑教育者融入到高校的建筑设计课程里面,深入了解绿色建筑理论与景观建筑设计的相关知识。

关键词:

绿色建筑理论;景观建筑设计;高校教学;影响

近些年,社会环境的不断恶化,资源一天天变少等问题引起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传统的建筑设计已经不适合如今的社会现状,绿色建筑理论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迅速在高校的建筑设计专业中蔓延开来,被融入到现代景观建筑设计教学里面,一些高校还专门针对绿色建筑理论对建筑设计专业的教学进行了全新改革,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理念,并开设相关的课程。

1绿色建筑理论

1.1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绿化,而是代表了一种概念,从设计到建造的过程中消耗最少的资源。绿色建筑理论指的是将生态学理论和自然环境应用在建筑设计和建设的过程当中,使建筑物和自然环境能够相互协调,绿色建筑理论能够充分利用资源且在减少破坏环境的情况下构建出适合人们生活需求的生态环境,既节省资源消耗,又能保证建筑物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家有关部门、建筑专家以及生态环境专家的研究和认可下,绿色建筑理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要想建筑和自然能够和谐共处,就必须坚持绿色建筑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建筑物。

1.2绿色建筑的特点

第一,绿色建筑和自然的相互融合。绿色建筑的理念就是创建建筑与自然能够和谐发展、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态环境。绿色建筑在理念中展现了当地的人文环境,通过建筑将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展现出来。第二,合理的利用能源。绿色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不但要重视环保节能,建筑布局合理,还要充分合理的采用各种生态技术手段将能源利用起来。太阳能和风能是绿色建筑设计中常见的两种能源,设计人员可以在设计的时候可以在建筑顶部增加利用太阳和风能所用的电池板和风车,将太阳能、风能转换成电能,不但减少了电力资源的消耗,还增加了能源的使用率。第三,建筑室内要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充足的阳光,防噪音等。室内空气的流通能达到节能省排的效果,充足的阳光可以减少室内灯具的时间,从而延长各种灯具的寿命,节省了电能的消耗。总之而言,运用绿色建筑理论建造的建筑物不但能够给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条件,还实现了人类、建筑以及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2景观建筑设计的全面认识

2.1景观建筑设计的概念

景观建筑设计是一门在建筑专业课程里新兴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综合学科,景观建筑学是以建筑、园林、规划为研究理论支撑骨架,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艺术的发展与综合运用,设计领域的学科交叉共荣已成为其必然趋势。从建筑学的发展角度来说,景观建筑和一般建筑不同,景观建筑和当地的环境、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其造型优美,具有景观和观景的双重身份,比一般建筑在设计上敏感、复杂、广泛。景观建筑设计需要丰富的建筑知识,并且还涉及到了风景园林学、生态环境、规划学等多科学的知识,景观建筑不单是指设计一个好看的房子,它还代表着当地的文化的社会形态,承载着当地的文化习俗。此外,景观建筑的设计还涉及到科学、美术、社会等诸方面因素,它们密不可分,相辅而成。景观建筑设计对全球的城市和环境建设起到而来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建设做出了贡献。

2.2景观建筑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的区别

LandscapeArchitecture在国内学科的意思就是景观建筑设计,但是,在与中国传统的园林学科等融合的过程中,将LandscapeArchitec-ture翻译为“风景园林设计”。从翻译的角度讲,景观建筑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设计,只是设计的内容、对象、表象不同而已。景观建筑设计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以景观建筑为主,对特殊园林建筑、景观建筑的只是用于实践。而风景园林设计的研究范围相对来说比较广,不仅涉及到设计层面的内容,还涉及到规划层次的内容,比如风景区旅游规划、森林公园规划等。在设计要素方面,风景园林设计包括了景观建筑设计,但是景观建筑设计也有一部分内容不属于风景园林设计,比如城市的博物馆、城市中的特色景观建筑。所以,对于设计对象,景观建筑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的层次范围不一样,但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的交集。

3绿色建筑理论和景观建筑设计的关系

3.1绿色建筑理论在景观建筑设计中的价值

如今,无论是绿色建筑还是景观建筑设计,这两者的共同主体就是可持续发展。城市里的的标志性建筑由传统高消耗发展模式转化成可持续发展模式,而绿色建筑正是转变的唯一道路。景观建筑设计关系到土地、城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筑物的可持续发展。景观建筑设计里包含了绿色建筑的理念,建造和技术的推广,社会的多个层面,多种学科的参与。由于建筑周围的景观不仅要具有美学的价值,还要突显出绿色生态的意义和环境保护作用。一个好的景观建筑设计作品至少包括两方面,第一要关注自然,不破坏生态平衡,具有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第二是要展现出当地的人文情怀。所以,景观建筑周边的环境景观的设计和应用都离不开绿色建筑的理念。

3.2景观建筑设计有助于绿色建筑的发展

根据我国目前能源耗量来讲,建筑设计的能源消耗占我国能源消耗总量的30%,我国的建筑达400亿平方米,但其中节能建筑只占了的1%,剩下的全部都是高能消耗建筑。有专家提出,运用景观建筑设计手段可以实现低性能的绿色建筑。景观建筑设计将被作为发展、推广绿色建筑理念的一种策略,利用绿色建筑理念和景观建筑的优势就可以将高能消耗建筑转化为低能消耗的建筑,这也是我国未来在建筑设计发方面发展的一个趋势。

4绿色建筑对景观建筑设计教学的影响

4.1景观建筑设计概念的形成

将景观建筑的周边环境从一个场所模型想象成一个复杂的集合体,在景观中带有目的的寻找能激发能生成建筑形态的要素,这个要素可以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也可以是抽象的有特色的景观特性。将要素结合到一起,将这个集合作为建筑形态的出发点,同时思考人类在景观中的方式与建筑的关系,从而确定景观建筑的设计概念。

4.2建筑设计课程的调整

随着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问题研究的不断突出,意识到绿色建筑理念对社会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内各所高校也纷纷将绿色建筑的理念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教学当中,在各高校对建筑设计专业进行了绿色建筑理念的设计课程改革后,建筑设计课程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全面了。针对建筑设计课程的改革的方式主要有建筑设计课更加重视绿色生态,增加绿色生态实例并对其分析;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增加了绿色建筑、生态环境等专题,甚至针对建筑设计教学的改革,形成了绿色建筑设计教学的体系等。

4.3景观建筑设计

增加新课程景观建筑设计在理论课程方面,国内的一些高校在充分研究认识绿色建筑理论后,在景观建筑原有的理论内容中增加了绿色建筑理念,为了让课程更好的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开设了相关理论课程让学生选修,当学生选修的相关课程结课后,所学到的与绿色建筑相关的内容会一直渗透到每年的建筑设计课程中,并且要求学生对景观建筑设计方案说出合理有效的绿色建筑的分析。

4.4绿色建筑理念加入景观建筑设计教学后的现状

建筑设计专业的景观建筑设计课程的文献资料并不多,建筑设计的研究多见于建筑学课历史、建筑学科实践方式以及学校的建筑专业的教学体系,或者是风景园林设计的研究。有建筑设计专家针对中国传统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景观设计做出了研究。在建筑设计原有的优势上加入绿色建筑的理念,运用实地感知、测绘和分析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景观设计意识。

4.5当今高校景观建筑设计教学的局限性

自从绿色建筑的理念和技术逐渐被融入到景观建筑设计教学的体系中后,很少有学生对景观建筑设计背后的绿色生态区深入探索,大多数学生都是直接照着某些知名景观建筑设计师的绿色景观建筑设计作品进行模仿,这种现象表现出来的不是结合本土的生态和思想,更像是对流行的跟风。景观建筑设计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相关的应用实践,还要求学生要牢固树立建筑的生态环保意识,奠定基本的职业素养。在目前景观建筑设计的教学体系中,建筑设计的专业理论知识包括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生态环境、当地的文化习俗、当地的历史等多方面的内容,景观建筑设计的理论课与设计课的联系不紧密,这样和很容易形成景观建筑的设计与理论、技术慢慢分离。建筑的造型和图纸成为景观建筑设计课程的重点,从而忽略了建筑的技术特征和设计意义。而学生对绿色建筑理论的知识和技术一知半解,在实践中也没用办法在生态技术层面进行合理的运用以及创新。由此可见,绿色建筑理论并没有正在融入到景观建筑设计的教学体系中,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局限于景观建筑设计的表层,并没有深入到景观建筑设计的生态思想,甚至养成了学生在画景观建筑图纸的时候的模仿习惯。

5总结

如今,绿色生态和可持续性发展已经成为建筑专业和景观建筑设计课程的共同话题。绿色建筑理论在景观建筑设计中受到应用,成为节省能源、促进建筑、城市、人类以及自然的和谐发展,而绿色建筑理论仍然是建筑教育者和专家去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话题。绿色建筑理论在景观建筑设计课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让学生详细了解了一个绿色景观建筑的知识链。

参考文献:

[1]郭苏明,夏兵.绿色建筑理论对景观建筑设计教学的启示[A].高等建筑教育.2014(05):5-9.

[2]林飞.浅谈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理论的应用[A].江西建材.2014(10):7.

[3]周墙.绿色建筑理念融入的建筑学专业知识体系框架整合研究[D].山东:山东建筑大学,2014.

绿色化学理念论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绿色化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100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进行素质教育,同时环境问题也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问题,将绿色化学教学理念引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已经得到广大教育者的普遍认可。所谓绿色化学教学理念是指将环境保护理念有效渗透到化学教学之中,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环保意识,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世界很多国家的化学课堂教学中,都已经开始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理念渗透。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是学生打好化学基础的关键时期,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理念渗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绿色化学”理念渗透的重要性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老师不仅要对学生有效的进行知识的传授,同事也要注重通过化学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老师既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化学定理、实验教学,还要引导学生将化学学习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进行的化学学习不应该仅仅是对知识本身的学习,还应该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让绿色化学理念成为学生的一种意识,植根于学生心中,不仅对学生的化学学习产生重要影响,而且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走好人生道路,将绿色化学理念落实到工作与生活中。

将绿色化学理念引入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使传统的化学教学格局发生一定的变化,化学教学由原来的应试教学变为应试和环境保护两个部分,通过绿色化学理念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使学生能够对环境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的能力,对生态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化学学习提供不竭的动力。

二、将“绿色化学”理念渗透到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1.通过实验进行“绿色化学”理念渗透。

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化学学习的灵魂,不管是哪一化学结论,都是经过无数实验得出来的,只有实验数据才最有说服力,如果能够将绿色化学理念有效渗透到化学实验之中,那么将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化学教学中老师进行化学实验,目的一般有两个:一种是为了对某一化学结论进行验证,另一种就是通过实验进行化学探索。众所周知很多环境问题都与化学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例如化学工业排放的有害气体等,都会给环境带来很大的危害,而学生在认识环境问题的时候,一般都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很少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去考虑环境问题,因此,老师将绿色化学理念有效容融入化学实验教学之中,将有助于学生从根本上去认识环境问题。老师将绿色化学理念有效融入实验教学中,能够将有害气体产生的全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亲身体验有害气体对环境将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更有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树立。

随着实验的重要性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污染环境的物质,因此,老师将绿色化学理念渗透到实验教学之中,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还能够有效解决化学实验过程中的“三废”现象,减小了化学实验给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2.将化学理论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起来。

高中学生虽然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能力还不强,因此,老师应该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起来。尤其是通过化学课堂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理念渗透,更需要将学生绿色化学意识的培养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

生活中的很多实际例子都对提高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有很好的教育作用。例如: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空气质量的下降,很多人出行时都会带防毒口罩。老师可以将这一现象与化学知识有效结合起来,同时再渗透绿色化学理念,让学生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老师不仅要将生活中的例子与化学知识有效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还要注重从化学的角度对这些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3.将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与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结合起来。

要想使绿色化学理念真正扎根于学生心中,成为学生的一种意识,就要将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与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有效结合起来。高中化学是一门相对比较枯燥的学科,大量的理论知识往往使学生应接不暇。绿色化学理念的根本目的就是将化学教学与环境保护有效结合起来,环境问题的介入改变了化学课堂枯燥无味的现状,使学生的化学学习更加丰富多彩。老师可以有效利用绿色化学理念的这一重要特征对学生进行施教,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更容易接受绿色化学理念的一些指导思想。

例如: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化学课堂,让学生深入大自然、深入实际生活,对一些环境问题进行实际考察。在考察过程中老师要将造成污染的原因对学生进行详细解释,让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同时,老师还要能够为学生设下悬念,让学生从已经掌握的化学知识出发,找出能够有效解决污染问题的方法,实现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接轨。这些都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态度,同时也起到了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作用。

绿色化学理念论文第4篇

关键词: 园林城市 绿色空间系统 规划设计

创建“园林城市”要求城市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改善和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

一、创建“园林城市”需要切实有效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现行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在指导“园林城市”创建中具有局限性。

(一)“园林城市”建设规划非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所能替代。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研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园林城市”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认识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间功能。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由于人口稠密,单纯生态意义的绿地几乎没有。防护绿地在现实中常常成为附近大量居民散步游憩区。

(二)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艺术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三)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规律和活动空间的研究不够。当前,人们发展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与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认识,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四)城市生态理论指导城市建设的可操作性较弱。城市(市区)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最活跃和最开放的空间系统,人类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对其进行定量的研究把握(例如美国“第二生物圈”试验失败的结果,表明人类对生态的认识还很肤浅)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综合建设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二、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概念的建立

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与自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以下涵义:

(1)可持续发展观念:“绿色”作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森林”、“田园”等提法,确切地表明了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工业、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人文主义思想;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整体环境观念: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物质、形式、精神)的整体综合研究。

a.物质要素——植物、阳光、空气、水、设施、人;

b.形式特征——形状、大小、规模、质量、功能;

c.精神风貌——艺术、气质、文化意韵。

(5)系统观念:相对于现行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中的“点、线、面”用地概念,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发展的态势,提出“点型、带型、场型”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作规划学、园林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系统研究和规划设计。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与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保环卫规划、风貌特色规划、城市设计构成互补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列规划和环境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保环卫、人群行为、艺术特色、景观风貌等研究。其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主要内容:

(一)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借助“3S”等新技术,在定性基础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二)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与预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进行调研和趋势预测:

(1)价值观、心理需求、文化取向;

(2)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等);

(3)人群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中流动、集散、停留时间等规律;

(4)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三)绿色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四)绿色空间功能规划。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交通)、和人通、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五)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六)绿化规划对“点、带、场”空间进行全面的绿化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郁闭度、叶面积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植被特征加以规划定。

绿色化学理念论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饭店; 企业文化; 内容; 过程

1.绿色酒店的相关概念

(1)绿色酒店。绿色酒店在国际上被称为“green hotel”,也可称为“eco-efficient hotel”,意思是生态效益型酒店。所谓“绿色酒店”是指运用环保、健康、安全理念,坚持绿色管理,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和合理使用资源的酒店。科学内涵是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和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身心健康的理念融入酒店的经营之中,从酒店经营的各个环节着手来控制污染与节约资源,以实现酒店的可持续发展,达到酒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2)绿色营销。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指导思想,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策略。与传统营销相比,绿色营销更强调企业的经营活动要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降低污染,合理利用资源,从而从根本上维护消费者、社会(生态环境)、企业三者之间的共同利益,最终实现企业和人类社会的一体发展。

2.我国绿色酒店现状

中国饭店协会于2001年12月制定了全国“绿色酒店”标准,提出了绿色酒店基本条件及绿色酒店管理要求。其基本条件就是运用绿色观念,从绿色销售、节约用水、能源管理、环境保护、垃圾管理、绿色客房、绿色餐饮、绿色管理等8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在绿色消费浪潮的推动和国家政策、法律的规范下,我国酒店业也开始改变传统观念和原有的经营模式,创建绿色管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我国酒店业在进行绿色营销方面起步比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3.资源保护尚未成为酒店业的营销原则

资源保护是绿色管理的原则之一,但中国许多酒店并未树立起正确的资源观。中国酒店往往是“粗放式”经营,没有把节约资源放在首要位置,使得浪费资源的现象比较严重。

4.绿色产品尚未成为酒店的首选产品

酒店绿色产品主要表现为:开辟绿色客房、创办绿色餐厅、提供绿色服务等方面。在西方发达国家,绿色产品己成为消费者的首选产品,但在中国却并非如此,有些酒店甚至为获取蝇头小利而追求污染产品。

5.服务质量分析

酒店业的服务质量是酒店发展和成功的关键。随着宾客对酒店服务质量愈来愈高的绿色化要求,酒店则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服务质量,以获得和保持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运用酒店服务质量差距分析模型有助于发现酒店与顾客在服务质量认识上的差距,引导管理者认识到服务质量原因究竟发生在哪,在哪些方面改进,从而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总之,明确这些差距是酒店正确制定绿色营销策略的依据,是提高绿色消费者满意度的重要保证。

6.绿色酒店营销策略探讨

经过前面几章的分析,对绿色酒店营销策略的制定,我们有了更加全面完善的认识。营销贯穿于酒店的每个环节,理念是核心,组织是基础,文化是保证,策略是关键。因此,首要的是改变传统观念,树立绿色理念,然后构造企业绿色文化,建立内部制度。再通过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提高市场占有率。最后制定营销组合策略(4P组合的绿色酒店营销策略框架:绿色理念、企业文化、引导绿色消费意识和营销组合策略),取得竞争优势,促进绿色酒店可持续发展。

(1)树立绿色理念。绿色理念是酒店绿色管理从理论向实践转换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行绿色管理的核心。绿色价值观是酒店实施绿色管理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证。绿色理念为酒店经营活动提供指导思想,是酒店为适应市场,求得生存和发展,为员工所认同的一系列理念。绿色理念即是“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意识。这一理念的宗旨是保护环境、资源和人类自身的健康。

(2)塑造绿色酒店文化。绿色酒店文化是指在酒店文化中融入了环保理念,以绿色意识贯穿于企业活动的各方面、全过程的文化,是酒店业价值观的一种体现。这种价值观旨在保护资源、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健康。创建绿色文化是酒店业实施绿色管理的先导,是培育员工绿色意识的重要工具。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发展中所形成的为广大员工共同遵守奉行的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和行为标准,具有导向、约束、凝聚、鼓励、辐射等功能,给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提供了指导方针。

(3)绿色产品策略。

1.开发绿色产品。绿色营销的核心就是开发绿色产品。绿色产品的开发应根据绿色信息,遵循4R的原则,采用绿色技术,使产品从内在质量到外部包装等都无害于人体健康和安全,而且在其生产、使用及处理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主要包括:营造绿色环境、开辟绿色客房、创办绿色餐饮、提供绿色服务

2.绿色渠道策略。绿色渠道的建立是酒店绿色管理的关键。这就要求酒店对供应商、中间商进行全面的评价,最重要是考虑他们的绿色信誉,尽量采购绿色产品。酒店应加强渠道成员的绿色意识,建立绿色营销网络,在满足消费者方便购物需求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其绿色问题。绿色渠道的建立应注意以下几点:销售渠道扁平化,缩短渠道长度,减少运输、存储的成本和污染;包装绿色化,减少运输过程包装物的使用,不使用不可降解的包装物;设立专门的生产基地,建立固定的渠道;强化渠道工作人员的绿色意识,制定其绿色工作标准,保证流通绿色化;采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快速掌握市场信息,降低酒店业渠道管理的成本。

7.结论

目前,我国绿色酒店的创建还面临着艰巨的困难,需要国家制度、法律的规范和绿色技术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酒店自身重视生态环境,着眼于绿色管理,不断完善内部机构,才能进一步地的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绿色酒店营销策略的研究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及根本途径,符合酒店的长远发展战略,是21世纪酒店业实现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王秀苗.论创建绿色饭店的理论体系[J].福建地理.2006(01)

绿色化学理念论文第6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分析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内涵入手,明确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意义,并进一步论析北京奥运“绿色理念”与精益建造思想的互促性,预期“绿色”和“精益”的良性循环。

2008北京奥运会圆满闭幕后,当前的当务之急是推广北京奥运会中成功的理念和方法并灵活应用于各行各业。正值全球对“绿色”的呼声越来越大之际,本文拟针对08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内涵,论析08北京奥运“绿色理念”与精益建造思想的互促性,试图将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引入我国建筑业,并力达以“绿色”促“精益”、以“精益”促“绿色”的目的。

l2008年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内涵

2008年北京奥运“绿色理念”不同于一般的“绿色理念”,而是系统、完整、科学的“绿色理念”,包涵了“生态绿色”、“意识绿色”、“经费绿色”和“管理绿色”四大方面。

1.1生态绿色

生态绿色是指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绿色”,根据奥林匹克要求。奥运会举办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必须达到“绿色”标准,这是主办奥运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2意识绿色

奥运会筹办者、奥运会建设者、奥运会举办地居民、奥运会参与者等都必须具备“绿色”意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等“绿色”观念,并坚定不移地将“绿色”观念贯彻落实下去。例如:奥运场馆的设计和建设除应独具匠心、美观实用之外,还应充分利用环保、节能技术,做到科学文明、经济化及和谐化,并于奥运会后可持续使用。

1.3经费绿色

每一届奥运会的投资都是巨大的,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就因为投资过大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奥运会的经费也应该是“绿色”的,即要求奥运会的每项投资都是必需的、应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消除一切不必要的浪费,以最少的资源办好奥运会。

1.4管理绿色

举办奥运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管理十分复杂。如果事先没有确立科学的管理原则,就很难于实践中做到科学管理、有效管理。北京奥运会提出了“绿色奥运”理念,也包涵了“绿色管理”理念,即精简管理机构、形成高素质管理组织、充分协调和优化资源配置、在做好计划和控制工作基础上灵活应对各种临时情况。

2建筑业引人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意义

2.1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提升客户满意度

客户满意度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也是评价项目价值的重要指标。客户满意度与客户需求息息相关,因此,要提升客户满意度,首先必须了解客户的最新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有层次之分,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有可能产生较高层次的需求。生产力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的提高使绝大多数人对居住、工作处所的主导需求从“遮风挡雨,安全实用”转变为“安全实用+美观舒适+居住健康(绿色环保)”。如此一来,“绿色”就成为大多数客户的需求倾向,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无疑将有效提升客户满意度,为企业的持续生存及发展奠基。

2.2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降低成本

奥运“绿色理念”包涵“经费绿色”,提倡节俭、节能及消除一切浪费,毫无疑问,建筑业引入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及项目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2.3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提升质量

奥运“绿色理念”包涵“管理绿色”,提倡科学管理、高效管理,充分协调和优化组合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柔性应对突发事件,取得高质量的管理成果,并对环境造成最小影响。因此,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将有力提升企业管理质量和项目质量。

2.4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缩短项目进度

奥运“绿色理念”的“管理绿色”提倡科学高效的管理,计划和控制系统完善,合理搭接各项工作,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资源,有效保证了奥运项目进度,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将其所倡导的“管理绿色”柔性应用于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中,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项目进度。

3精益建造思想的内涵

精益建造思想最初源于精益生产思想,是指通过多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充分激励和动员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以“消除一切浪费”为核心,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根本,追求“零浪费”,不断改进和完善建造过程,最大限度地实现项目目标的一种先进、高效的建造思想。

精益建造思想具有传统建造思想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实践证明:精益建造思想在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进度管理三大目标管理中都具有卓越的贡献。目前,精益建造的建筑管理模式已在国外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丰硕成果,该模式不仅可以降低项目成本,而且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工期、提高质量和客户满意度。例如:据有关资料显示,丹麦大建造商MTHoejgaard属下一建筑公司成功应用精益建造的建筑管理模式,公司利润及员工收入增长10%一20%,施工现场安全和工程质量都得到显著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了10%以上。

4北京奥运“绿色理念”与精益建造思想互促互进

4.1“绿色”促“精益”

推广应用精益建造思想是我国建筑业降耗提效、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但目前,我国建筑业对精益建造思想尚欠足够的重视,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可以有效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4.1.1“生态绿色”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传统建造思想对客户的“绿色”需求重视不足,“绿色”措施难以充分落实,“生态锰色”往往不到位,客户满意度较低;精益建造思想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充分重视并满足客户的“绿色”需求,实现生态绿色。我国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后,势必要求充分重视“生态绿色”并将“生态绿色”做到位,传统建造难以让人满意,精益建造思想的应用和落实成为必然趋势。

4.1.2“意识绿色”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传统建造思想观念落后,强调眼前利益,忽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绿色”意识薄弱,环境污染、能源浪费、质量缺陷等现象屡见不鲜;精益建造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建造全过程与环境视为系统,强调“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等“绿色”观念,降低成本、保证建筑物经济实用的同时,有效降低环境污染、节约物质及能源、提高建筑质量和可持续性。随着我国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其“意识绿色”要求必与传统建造思想相冲突,建筑业的意识革新呼唤先进的精益建造思想。

4.1.3“经费绿色”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传统建造浪费现象严重,例如:流程安排不科学;返工;错误的操作;资源配置不合理;计划和控制不力;等等。精益建造思想以“消除一切浪费”为核心,通过识别和分析价值流,精细判断增值活动与非增值活动,消除所有不能创造价值、却必需花费成本的活动(即浪费),精简管理组织并系统设计施工过程和管理程序,优化人、资金、材料、土地、时间等各种资源的配置,利用专门方法和工具(如:最后计划者体系)制定精细计划并实施动态控制,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使项目成本较传统建造大幅度下降。“经费绿色”要求下,传统建造方式必将因为经费过高而遭受淘汰。

4.1.4“管理绿色”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传统建造思想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难以正确处理项目成本、项目质量及项目进度三者对立统一的关系,其结果往往是:降低工程项目成本就难免降低工程项目质量;提高工程项目质量就难免提高工程项目成本、延长工程项目工期;精益建造思想以其全方位、系统化、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和控制,实现了“低成本、高质量、短工期、少污染、无浪费、高客户满意度”的理想目标。我国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后,其“管理绿色”要求势必对我国建筑建设全过程的系统化和科学化管理有更高更新的要求。也对精益建造思想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2“精益”促“绿色”

我国目前虽有不少建筑业企业认识到“绿色”的重要性,但真能如北京奥运会那样从“生态绿色”、“意识绿色”、“经费绿色”、“管理绿色”四大方面系统实施“绿色理念”的建筑业企业很少。精益建造思想与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相辅相成,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并系统实现“绿色”理想。

4.2.1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生态绿色”

精益建造思想的出发点是客户价值最大化,从项目设计到项目交付使用全过程,始终将客户需求放于首位,通过加强沟通、直接与客户对话等途径及时了解客户的意图,采取边设计边施工的方式提高设计与现场实情、客户需求的符合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多数客户追求舒适健康、“绿色”的生活,相应地,在精益建造客户价值最大化思想指导下,实现“生态绿色”势在必行。

4.2.2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意识绿色”

精益建造突出“精”字,要求建造全过程,从设计、到生产准备、生产全过程、乃至竣工交付使用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尽善尽美、精益求精,相应地,建造全过程的管理意识也必须与时俱进、紧紧跟上其“精”。因此,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和意识更新是互为基础的,意识更新是应用精益建造思想的基础,而应用精益建造思想也是意识进一步更新的基础。顺应社会这个大客户对“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的需求,“以客户为中心”、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益建造思想很在乎建筑产品是否满足“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的社会要求,也不断推动着“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等“绿色”意识的形成。

4.2.3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经费绿色”

“消除一切浪费”是精益建造思想的核心,精益建造思想在成本管理方面的贡献格外卓越。由于精益建造以先进的精益建造思想为基础,以价值管理、并行工程、最后计划者体系、流程管理等一系列科学方法和技术为工具,使其得以实现在保证质量、缩短工期、提升客户满意度的同时有效降低成本的理想目标,有力地促进了“经费绿色”。

4.2.4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管理绿色”

建筑业企业传统管理浪费现象较严重,无法适应以“消除一切浪费”为核心的精益建造思想,因此,精益建造思想的应用必推动管理改良。例如:臃肿的管理机构首先必须精简——低素质、无效益的管理人员也是一种浪费现象,必须马上淘汰;人、资金、材料、时间、机械等资源必须充分调动起来,并且优化配置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传统的计划和控制往往由上层管理人员来制定和实施,结果经常因为“计划不如变化快”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造成计划不实、控制不力等不良现象,必须通过精益建造最后计划者体系做好可靠的计划和控制;等等。这一系列管理改良有效促进了“管理绿色”,促进高效、科学的管理。

绿色化学理念论文第7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分析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内涵入手,明确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意义,并进一步论析北京奥运“绿色理念”与精益建造思想的互促性,预期“绿色”和“精益”的良性循环。

2008北京奥运会圆满闭幕后,当前的当务之急是推广北京奥运会中成功的理念和方法并灵活应用于各行各业。正值全球对“绿色”的呼声越来越大之际,本文拟针对08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内涵,论析08北京奥运“绿色理念”与精益建造思想的互促性,试图将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引入我国建筑业,并力达以“绿色”促“精益”、以“精益”促“绿色”的目的。

l 2008年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内涵

2008年北京奥运“绿色理念”不同于一般的“绿色理念”,而是系统、完整、 科学 的“绿色理念”,包涵了“生态绿色”、“意识绿色”、“经费绿色”和“管理绿色”四大方面。

1.1生态绿色

生态绿色是指 自然 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绿色”,根据奥林匹克宪章要求。奥运会举办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必须达到“绿色”标准,这是主办奥运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2意识绿色

奥运会筹办者、奥运会建设者、奥运会举办地居民、奥运会参与者等都必须具备“绿色”意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等“绿色”观念,并坚定不移地将“绿色”观念贯彻落实下去。例如:奥运场馆的设计和建设除应独具匠心、美观实用之外,还应充分利用环保、节能技术,做到科学文明、 经济 化及和谐化,并于奥运会后可持续使用。

1.3经费绿色

每一届奥运会的投资都是巨大的,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就因为投资过大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奥运会的经费也应该是“绿色”的,即要求奥运会的每项投资都是必需的、应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消除一切不必要的浪费,以最少的资源办好奥运会。

1.4管理绿色

举办奥运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管理十分复杂。如果事先没有确立科学的管理原则,就很难于实践中做到科学管理、有效管理。北京奥运会提出了“绿色奥运”理念,也包涵了“绿色管理”理念,即精简管理机构、形成高素质管理组织、充分协调和优化资源配置、在做好计划和控制工作基础上灵活应对各种临时情况。

2建筑业引人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意义

2.1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提升客户满意度

客户满意度是 企业 生存的基础,也是评价项目价值的重要指标。客户满意度与客户需求息息相关,因此,要提升客户满意度,首先必须了解客户的最新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有层次之分,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有可能产生较高层次的需求。生产力的 发展 及人们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的提高使绝大多数人对居住、工作处所的主导需求从“遮风挡雨,安全实用”转变为“安全实用+美观舒适+居住健康(绿色环保)”。如此一来,“绿色”就成为大多数客户的需求倾向,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无疑将有效提升客户满意度,为企业的持续生存及发展奠基。

2.2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降低成本

奥运“绿色理念”包涵“经费绿色”,提倡节俭、节能及消除一切浪费,毫无疑问,建筑业引入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及项目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2.3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提升质量

奥运“绿色理念”包涵“管理绿色”,提倡科学管理、高效管理,充分协调和优化组合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柔性应对突发事件,取得高质量的管理成果,并对环境造成最小影响。因此,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将有力提升企业管理质量和项目质量。

2.4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缩短项目进度

奥运“绿色理念”的“管理绿色”提倡科学高效的管理,计划和控制系统完善,合理搭接各项工作,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资源,有效保证了奥运项目进度,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将其所倡导的“管理绿色”柔性应用于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中,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项目进度。

3精益建造思想的内涵

精益建造思想最初源于精益生产思想,是指通过多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充分激励和动员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以“消除一切浪费”为核心,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根本,追求“零浪费”,不断改进和完善建造过程,最大限度地实现项目目标的一种先进、高效的建造思想。

4北京奥运“绿色理念”与精益建造思想互促互进

4.1“绿色”促“精益”

推广应用精益建造思想是我国建筑业降耗提效、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但目前,我国建筑业对精益建造思想尚欠足够的重视,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可以有效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4.1.1“生态绿色”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传统建造思想观念落后,强调眼前利益,忽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 发展 ,“绿色”意识薄弱,环境污染、能源浪费、质量缺陷等现象屡见不鲜;精益建造思想以 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将建造全过程与环境视为系统,强调“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等“绿色”观念,降低成本、保证建筑物 经济 实用的同时,有效降低环境污染、节约物质及能源、提高建筑质量和可持续性。随着我国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其“意识绿色”要求必与传统建造思想相冲突,建筑业的意识革新呼唤先进的精益建造思想。

4.1.3“经费绿色”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传统建造浪费现象严重,例如:流程安排不科学;返工;错误的操作;资源配置不合理;计划和控制不力;等等。精益建造思想以“消除一切浪费”为核心,通过识别和分析价值流,精细判断增值活动与非增值活动,消除所有不能创造价值、却必需花费成本的活动(即浪费),精简管理组织并系统设计施工过程和管理程序,优化人、资金、材料、土地、时间等各种资源的配置,利用专门方法和工具(如:最后计划者体系)制定精细计划并实施动态控制,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使项目成本较传统建造大幅度下降。“经费绿色”要求下,传统建造方式必将因为经费过高而遭受淘汰。

4.1.4“管理绿色”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传统建造思想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难以正确处理项目成本、项目质量及项目进度三者对立统一的关系,其结果往往是:降低工程项目成本就难免降低工程项目质量;提高工程项目质量就难免提高工程项目成本、延长工程项目工期;精益建造思想以其全方位、系统化、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和控制,实现了“低成本、高质量、短工期、少污染、无浪费、高客户满意度”的理想目标。我国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后,其“管理绿色”要求势必对我国建筑建设全过程的系统化和科学化管理有更高更新的要求。也对精益建造思想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2“精益”促“绿色”

我国目前虽有不少建筑业 企业 认识到“绿色”的重要性,但真能如北京奥运会那样从“生态绿色”、“意识绿色”、“经费绿色”、“管理绿色”四大方面系统实施“绿色理念”的建筑业企业很少。精益建造思想与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相辅相成,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并系统实现“绿色”理想。

4.2.1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生态绿色”

精益建造思想的出发点是客户价值最大化,从项目设计到项目交付使用全过程,始终将客户需求放于首位,通过加强沟通、直接与客户对话等途径及时了解客户的意图,采取边设计边施工的方式提高设计与现场实情、客户需求的符合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多数客户追求舒适健康、“绿色”的生活,相应地,在精益建造客户价值最大化思想指导下,实现“生态绿色”势在必行。

4.2.2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意识绿色”

精益建造突出“精”字,要求建造全过程,从设计、到生产准备、生产全过程、乃至竣工交付使用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尽善尽美、精益求精,相应地,建造全过程的管理意识也必须与时俱进、紧紧跟上其“精”。因此,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和意识更新是互为基础的,意识更新是应用精益建造思想的基础,而应用精益建造思想也是意识进一步更新的基础。顺应社会这个大客户对“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的需求,“以客户为中心”、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益建造思想很在乎建筑产品是否满足“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的社会要求,也不断推动着“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等“绿色”意识的形成。

4.2.3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经费绿色”

“消除一切浪费”是精益建造思想的核心,精益建造思想在成本管理方面的贡献格外卓越。由于精益建造以先进的精益建造思想为基础,以价值管理、并行工程、最后计划者体系、流程管理等一系列科学方法和技术为工具,使其得以实现在保证质量、缩短工期、提升客户满意度的同时有效降低成本的理想目标,有力地促进了“经费绿色”。

4.2.4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管理绿色”

建筑业企业传统管理浪费现象较严重,无法适应以“消除一切浪费”为核心的精益建造思想,因此,精益建造思想的应用必推动管理改良。例如:臃肿的管理机构首先必须精简——低素质、无效益的管理人员也是一种浪费现象,必须马上淘汰;人、资金、材料、时间、机械等资源必须充分调动起来,并且优化配置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传统的计划和控制往往由上层管理人员来制定和实施,结果经常因为“计划不如变化快”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造成计划不实、控制不力等不良现象,必须通过精益建造最后计划者体系做好可靠的计划和控制;等等。这一系列管理改良有效促进了“管理绿色”,促进高效、科学的管理。

绿色化学理念论文第8篇

在关注全球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的问题之中,无论是西方主流的“西方发展中心论”、“生态环境中心论”,还是有机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中国引领论”,都不可以简单地在中国绿色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直接运用。中国的绿色发展,应是一种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西方关注生态与发展问题相关理论的超越,尤其是对于有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研究上,仍需明确其在中国当展之中如何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和在推行绿色发展实践中的有效作用。

一、有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元素

早在1950年西方环境伦理学创立者施韦泽提出“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时,就发现了东方思想的生态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施韦泽发现中国哲学善待一切生命的道德行为的哲学基础,后来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在现代生态危机的意义上探讨东西方文化的相互补益[1](P153)。有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不同国家和地区采取的社会发展制度必须有机地植根于自身的传统经济文化土壤,不可以简单地将一些固定的发展政策与模式从外部强加于任何国家和地区,而是要从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出发,努力做到让“当事人自己做出正确决定”[2](P3),赞成文化嵌入型的马克思主义,格外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并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内在契合的。有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强调,发展的最终指向应该是谋求共同福祉,在发展方式上必须有长远的整体视野和有机思维,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待发展问题上始终反对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与发展模式,强调选择需要置于发展历史的流变中并结合当下社会发展的形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有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异曲同工。因此,从对以往文化的研究来吸取未来发展的资源,追踪中国的传统文化信仰、文化规范与文化实践在不同阶段社会发展中的嵌入方式与表现方式,成为未来有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要实现的目标之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在当下发展问题上的一大重要中国元素的表现就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约束性条件,这关系到中国自身永续发展的未来[3](P62)。

有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试图构建一种完全不受任何文化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想法已经失灵了。“历史已经表明,马克思主义本身能够适应于每一种新环境中的文化形式,当下全球化背景还是要求马克思主义有一种更复杂更根本的文化适应”[2](P88)。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上的最新成果,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发展原则与有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有一些契合之处:有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主张发展需要建立一个符合社会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有机环境共同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则强调绿色发展必须立足社会现实和人民大众;有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主张文化嵌入型马克思主义和整体视野,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是提倡绿色发展需要因地制宜、重视实践的哲学形态,同时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整??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中去[4](P102)。在一定程度上,有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绿色发展的合理性与实践方法问题上提供了一种西方话语式的解释与参考,这不仅表现在强调文化嵌入需要考虑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其对当下中国现实问题的考量,从两个方面的关注点可以体现出来:一个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另一个是中国正在推行的绿色发展理念。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是巧妙地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耦合在一起,而中国正在推行的绿色发展理念同样是一项新的尝试,它可以把发展的目的和社会主义的原则通过人与自然关系的再思考结合在一起。这两个方面的关注点可以超越传统资本主义发展指向,同样对传统苏联式社会主义进行了扬弃,是一种全新的“第三条道路”, 即中国式强调社会和谐与绿色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式发展道路[5]。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的关注是基于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与历史发展规律,强调不同国家与民族、地区的发展始终应该是具体的、历史的,而有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把文化嵌入性作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可能性尝试,把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传统、文化演变和共同认可的价值观看作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智慧并接纳,让马克思主义落地生根并融入其中。如此看来,中国正在推动的绿色发展实践,本身就是一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新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激发中国历史文化内在已有生态要素的延续。

对于有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融入中国元素的双重作用的理解,不单单是对中国推动绿色发展实践起到启发和促进作用,以及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更是为了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外转变成一种更为“普世”的形式,从而促使中国推行的绿色发展理念能够成为世界其他国家容易理解和认同的形式。

二、绿色发展引领论:有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的中国优势

中国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本上还是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与发展思想为基础和蓝本。有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样认为,要想解决当前发展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有机化地创新,其核心思想与中国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异曲同工。早期资本主义崇尚的“黑色发展”方式是反绿色反生态的,归根到底是反人性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完全违反自然的荒芜,日益腐败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素。他的任何一种感觉不仅不再以人的方式存在,而且不再以非人的方式因而甚至不再以动物的方式存在。”[6](P225)这种传统发展方式造成了发展的极为不均衡,由此产生的经济危机进而演变为当代的环境危机,其本质仍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没有解决,因为对资本主义而言,扩张是这一制度自身生存的需要。正如美国社会生态学家默里?布克金所言,“说服”资本主义限制增长,和“说服”一个人停止呼吸一样困难,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无休止地增长的制度,由于这种本质,使资本主义“变绿”、使其“生态化”的尝试注定会失败[7](P41),而未来实现绿色发展与引领生态文明的最有可能的还是在社会主义中国[8]。

从传统中国到现代中国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到,与当代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历史不同,中国始终是具有“天人合一”哲学传统和崇尚“以民为本”发展的国家。当代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对遏制资本的“野蛮”一面,更多发挥资本的“文明”一面具有较强的掌控力,同时又是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国家。中国的制度优势、文化优势、后发优势与经验借鉴优势等助力中国开拓绿色发展道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迅速崛起并取得巨大发展成就,这种发展成就已经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而且更多体现在精神层面的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传播,其与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价值目标与社会发展方向不谋而合。

二是中华民族的特质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也是有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提出并特别强调的一点:“中国人的智慧、活力、自律、善于经营和创造性闻名于世”,“中国文化一直是有机整体主义的。中国文化特别是作为其根基的儒、道、释所倡导的天地人和、阴阳互动的价值观念,不仅是生态运动的哲学基础,也应成为未来后现代世界的支柱性价值观念”[9],这些思想也提供了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思考方向。三是中国政府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强有力的调控能力,包括已取得的控制人口、保护生态的成就,以及勇于承担的生态责任感,同样是能够实现有机马克思主义发展理想的动力之一。

三、绿色发展实践论:有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批判

虽然有机马克思主义相比生态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观上崇尚更加多维度的思考,但在对原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绿色发展的历史认识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绿色发展研究视角分析上仍有很多不足和尚需批判之处,这是在中国的绿色发展理论研究中必须考虑的,也是在中国的绿色发展实践中需要改善与超越的。

无论人类的发展思想进化到何种地步,始终不能忽略的是,绿色发展的核心仍在于“发展”本身。有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提倡多维度的思考发展,这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把关注点过分聚焦在并非核心的维度上容易产生偏离,“马克思将注意力集中于人类社会是那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假设,而人们忽略了马克思理论中的生态维度”[2](P69)。如果仅仅以“生态维度”作为一种焦点来对其中各种因素进行有机分析,同时又不把任何一个维度视为在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这种有机分析虽然可以清楚解释一些领域中的相互联系,却难以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事实上,不同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所产生的意识结构,使得每个时期促进发展的显性因素各不相同,但生产力的生态良性发展始终可以作为现存社会发展动力的基础与核心。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发展对于实现人类需要的满足是必须的[10](P227)。生产力是否有可能以一种同时满足所有条件的方式发展,例如,降低生态影响的技术能否比现在的技术更少地异化,这些先决条件都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经之路。所以,中国的绿色发展不能被有机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中国引领论”冲昏了头脑,绿色发展的核心始终不能偏离。

同样,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世界范围,绿色发展都应该是一个历史过程,有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把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理解为与自然相疏离,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与自然的疏离史,这种疏离发展到工业文明导致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可持续,生态文明社会将是继工业文明社会后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又一选择。这种对未来的期许并没有问题,但必须明确的是,工业文明并非是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绿色发展并不是?σ酝?任何一种发展方式的消灭和替代。历史上资本主义工业大发展是在农业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绿色发展同样是基于传统发展方式的基本追求,是在生态层面超越传统发展方式的新型理念和一种价值追求的升华,已经完成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转变,而不能简单理解为发展的过程就是需要保护生态环境,把保护环境当作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更不能理解为发展就只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应对和解决生态危机。因此,对当下中国社会来说,绿色发展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的重要途径,而这种途径应建立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近代以来对现代化道路进行的无数探索的基础之上。

有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强调实现绿色发展要开展以共同体为基础的有机教育,认为这种发展模式可以建立在类似传统自给自足发展的所谓“农庄共同体”之上。这样的绿色发展仿佛成了一种倒退回原有没有任何全球联系的、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时代的发展,这同样可能导致在生态维度上的理想乌托邦主义[11]。马克思在1853年致恩格斯的信中谈到自给自足的村社问题时认为,要想破坏“自给自足的性质,必须消灭古老的工业”[12](P272)。显然,有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采用的文化嵌入视角拥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仍然不能脱离具体的发展规律,也不能把发展目标定位为简单回到历史中某一具体阶段,而是要把生物当作在自身特定生态系统中活动的主体去理解,对一个国家或社会而言就包括其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语言、信仰、地理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因此,对有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研究仍然需要回到经典马克思主义,将历史唯物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纳入进来[13],以期真正成为对人类未来发展方式的一种探索,成为探索人类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建设性规划。总的来说,未来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应该是双向的、系统的、过程的,而不是机械的、单向的、个体的、决定论的,是需要具体结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绿色发展实践的。

四、中国绿色发展实践对有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超越

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的绿色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与发展理论为基础,参考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特征,又融汇中国古代文明的新发展理念。相比于传统发展,绿色发展不再仅仅在发展方式上注重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废弃物产生和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它是更为成熟的、不只为简单保护生态环境的提法,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涵盖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囊括进来,结合当下的社会发展实践来协调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层面的一种全新看待发展的理念,是对有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作为一种“可持续的、融入具体文化和历史的、建设性后现代的、基于过程思想的、根本性地本土化的、共同体取向的”[2](P261)发展思想的超越。

(一)共同福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在绿色发展中的回归

马克思恩格斯对待生态环境问题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认为社会共同价值观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观对于中国社会当下发展的影响力大小,关系中国未来绿色发展的前途命运。当前中国社会还未真正形成实现绿色发展所需要的强大社会精神动力和国民素质支持,提出了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价值与目标高度凝练后纳入中国绿色发展实践的现实问题,这也是有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强调实现“共同福祉”的过程。福祉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既要考虑心理感受,同时也要考虑经济、社会及其环境因素。近年来“福祉”一词频频出现在中国官方语言中,中国共产党也把“福祉”一词写进党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将其作为中国人民实现自己幸福生活的未来目标与承诺[14](P109)。这是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对有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价值追求上的融合与超越,是对西方发展理念的东方阐释,也可以说是东方传统发展思想的西方回溯。总之,人类东西方文明依靠生态环境问题的“契机”重新交织在一起,是一种开启人类新文明形态的预示,走绿色发展道路既提升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自信,又可以提升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自信。这些方面将是今后中国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要生长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生态与发展问题上可以聚焦的重要突破口。

(二)整体视野:中国绿色发展的继承性与世界发展方式的多样性

中国对绿色发展内涵的拓展所包含的内容已经远远超过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这种发展理念是将各种影响发展的因素纳入进来并考虑相互间的联系,包括马克思所称的作为“类存在”的我们与所处自然生态系统、社会体系之间的相互联系。只有如此,才能够有效回应环境危机时代对新的政治理论和政府作用所提出的新要求。由于中国的文化文明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哲学解释本身就是一种过程哲学。研究绿色发展的“文化嵌入”不能单纯关注中国文化的力量,而忽视背后孕育这些文化的中国历史,尤其是需要联系和继承中国文明史、中国环境史等相关性研究。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绿色发展同样需要尊重这个国家的生态历史发展继承性,同时有面对世界发展方式多样性的自信。其一,承认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的相互联系,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史进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二,认识到绿色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其认识需要经历一定的从低到高的阶段,不能把当下的发展认识看作是终极真理;其三,认识到中国的绿色发展自身内部也是一个有机整体,不是抽象的发展理论原则,而是不同地区不同发展程度的具体化。

(三)关注平等:人民的绿色权利成为中国绿色发展归宿点

绿色发展的主体是人自身,如何在发展中维护人的权利是不能回避的问题。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绿色权利将成为一种新的人权,在阿里耶?奈尔的三种人权历史演进模型中,蓝色权利主要指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即个人自由权,是一种摆脱人身束缚与限制的自由;红色权利主要指经济和社会权利,更侧重生活质量;绿色权利是集体人权,诸如和平权、后代人的生存权、发展权、环境权。这三种人权相辅相成,其历史演进为我们理解权利话语提供了一种理想方式。发展绿色权利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一步,其不仅关注所有人的生活质量,而且还考虑到人之外的其他生物的生存。正像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不能完全以不受限制的放任自由为基础一样,发展绿色权利就是要超越蓝色权利观和红色权利观的局限。目前,随着绿色权利意识的觉醒,社会发展理论逐渐向全面的思维模式转变。中国需要将健康环境权与和平权等核心有机价值观融入经济和社会权利中,在类似“绿色发展指数”等绿色发展科学评价体系之中将其考虑进去,使增加和维护人民的绿色权利成为中国绿色发展归宿点,这就是“当人们用绿色权利框架去思考问题时,就超越了现代个人主义,走向以共同体为基础的建设性后现代思维”[2](P125)。

(四)共同体建设:推动地球绿色共同体建设的中国力量

绿色发展融入有机哲学代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为了“共同福祉”是对个人主义视角的微小修正,正如绿色权利可以比红色权利更有助于开阔人们的视野,使其超越个人私利,达到社会和地球相互关联的境界。“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人的生活将影响到包括人类和非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体的生活质量,作为生态文明之基础的‘绿色思维’是人类思想的革命性变革,它代表人类社会思想演进的未来走向”[2](P127)。这种“绿色思维”可以使对绿色发展的传统认识突破“非此即彼”的思维局限,把其看成是一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国绿色发展也需要建设这样一种绿色共同体,并对未来这种共同体设计美好蓝图:在这样一个世界,当他或她向一个特定的家庭共同体负责时,每一个世界公民也都会对共同体的其他人负责,“我们所有的人都应该对生命的地球共同体负责”[2](P149)。绿色发展最终就是把注意力从个人主义转移到共同体主义上,其基本精神既是一种类似于马克思主义预言的未来共产主义的美好蓝图,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未来“大同”社会、“平天下”的理想设计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