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3-01-14 19:50:48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第1篇

1.1教学模式和训练题型的重复单一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物理知识的运用与培养已经成为了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然而,通过很多教学事例,我们不难发现,高中物理课堂上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僵化的思维模式,老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大量的物理公式,在学生尚不能理解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记忆.然后再通过大量重复性质的题型,教给学生难以理解的答题方法,学生就这样半懂不懂的理解大量的物理公式,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导致了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综合利用能力极差,使得面对电磁场结合的复杂力学问题时,学生往往一筹莫展.就目前的形式而言,高中物理训练题型的设计也并不容乐观,存在很多不良的倾向.比如作业的设计存在极大的依赖性和随意性,严重来说,作业设计的重复低效性抹杀了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热情,更是无情的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中学生的物理作业已经衍化成了单调乏味的题海,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热情就在这题海中消耗殆尽.

1.2学生自身物理阅读面较为狭窄,缺乏灵活性思维

在绝大部分高中里,学生每天阅读的与物理相关资料仅仅局限于课本和练习册,教师也同样认为学好了教材也就抓住了高考的核心.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若是想更好地学习物理,学生的物理知识阅读范围就必须更为宽阔,其阅读的相关资料应当包括大量的物理资料和课外的辅导书,从而达到对一道题型掌握不同解题方法的有效目的.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推荐一定的物理辅导书,进而拓宽学生物理知识的接触面,从而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

2案例教学法的相关理念简述

案例式教学法是通过教师提出案例,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样一个流程实现的,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仅仅作为案例的提出者和帮助学生解决案例和问题中的引路者,并不直接帮助学生解决所提出的问题,而是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帮助学生参与其中,并给予适当的指导.这种教学方法将教师所提出的案例作为教学的核心,让整个教学过程不仅是老师对于学生的“填鸭式”的教学过程,而是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方法同样注重以学生为根本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整个案例的构建不仅需要教师做足大量的功课,更需要教师将案例建立在课本基础知识和学生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这种将整个课堂的教学模式案例化的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新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并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如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科学运用案例教学

3.1巧妙设计问题情景,唤起学生求知欲望

想要调动高中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并取得更好的物理教学效果,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以设计问题情景的方式进行案例教学.比如在新课的导入方面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适宜的生活情景进行引入,情景的设置应当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才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学生才更愿意积极参与到其中.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注重所使用案例的新奇度与难易程度,只有运用一些难易程度适中并且让学生觉得新奇的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解决这个较为困难的问题中才愿意自主思考,并且更容易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一课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想做这个实验,但是手头上没有合适的摆球,你会考虑用什么样的东西来进行替代?应当如何通过增减摆长使得用于测量的装置更接近于单摆?实验计算式中周期之差(T1-T2)的相对误差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通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摆球的重量和体积对于所测定的实验结果g的影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实验误差的综合能力,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的热情.

3.2精心设计学生合作探究环节,构建以生为本的有效课堂

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将自己的成果与人交流与分享.所以教师在进行相应的物理知识课堂教学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加入要求学生合作完成的环节,从而增强学生之间合作的能力.例如在超重与失重这一课中,笔者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在侧面靠底部有一小孔的塑料瓶,用手指堵住小孔,再装进一定量的水.当瓶子静止时,只要松开手指,水就会从小孔流出.然后当我们让塑料瓶做自由落体运动时,运动过程中,水却未从小孔喷出,这是为什么呢?笔者通过这一简单的课堂实验,充分勾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然后要求课堂上的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思考这样一个现象产生的原理是什么,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让部分小组成员重复这一实验.最后,教师再要求每个小组的成员给出一个讨论出的答案,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学生给出的答案有所欠缺,也不能够直接给予否认的态度,而是要通过适当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以构建以生为本的有效课堂.

3.3注重知识体系构建,系统整理细碎知识

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这门学科的特点决定着其知识体系较为庞大,其细碎零散的知识点也较多,学生记忆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高中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地利用案例教学,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例如,在讲到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用这一环节时,可以利用受力分析这一环节,帮助学生复习学习过的多种运动状态.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点电荷电场中,不计重力的带电粒子做怎样的运动?在匀强磁场中,不计重力的带电粒子做怎样的运动?如果考虑带电粒子的重力,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又应当做怎样的运动?如果带电粒子的初速度与电场线方向相反,是否能够直接确定粒子做减速运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案例,可以引导学生复习所学习过的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一系列运动形式,也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整理细碎地知识(如提出最后一个案例时,部分学生未能考虑到带电粒子的电荷正负),从而帮助学生构建一个优秀的物理知识体系,更利于学生记忆,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高中物理教案第2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习;训练;应用

“学案导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很多优点,它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现以《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节为例来说。

第一步,提出学习目标,结合新课程标准,紧扣教材,立足于自己所带的学生提出本节的学习目标:①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②理解机械能守恒及其条件;③学会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操作,掌握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习目标的提出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新课标的要求,也为本节课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第二步,学生自学,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我在本节设置的问题是:①回顾机械能的概念。②打桩机重锤在下落过程中,动能与势能怎样转化?下落的苹果呢?过山车呢?③课本中是如何研究打桩机重锤在下落过程中机械能的关系的?机械能守恒吗?条件是什么?④机械能守恒的表达式是什么?学生自学的同时,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辅导学生些什么呢?我认为:第一,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机械能守恒有没有条件?能量之间是怎样转化的?引导学生去思考;第二,让学生把自己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做一标记,等教师讲解时认真听讲。这一环节学生在课前都应该完成,为课堂教学节省了时间,也是一节课成功的基础。

第三步,讨论交流。在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只需一带而过,如上面提到的问题①,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如上面提到的问题③④。我在这节课上组织讨论:在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的情况下,机械能守恒定律应该如何表述?你是怎样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只有重力做功”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进入教师设计的思维轨道,以达到最高的效率。

第四步,疑难讲解。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本节讲解(一)守恒条件:①只有重力(或弹簧的弹力)做功;②受其他外力,但其他外力不做功或做功的代数和为零。(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为:EK1+EP1=EK2+EP2或ΔE=0等,学生其实已经都把表达式推导出来了,学生在讨论的时候就已经解决了大部分问题,教师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我认为在讲解过程中,语言要精练、内容要精确、讲解要有针对性,对学生要有启发性。

第五步,当堂训练。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几个小练习:

1.下列运动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有( )

A.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

B.物体沿竖直平面内的圆形轨道做匀速圆周运动

C.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落

D.沿光滑面自由下滑的木块

2.如图1所示,小球从高处下落到竖直放置的轻弹簧上,在将弹簧压缩到最短的整个过程中,下列关于能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重力势能和动能之和总保持不变

B.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之和总保持不变

C.动能和弹性势能之和总保持不变

D.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和动能之和总保持不变

3.如图2所示,均匀铁链长为L,平放在距离地面高为2L的光滑水平面上,其长度的1/5悬垂于桌面下,从静止开始释放铁链,求铁链下端刚要着地时的速度。

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掌握得比较好,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当然,学案后面还有针对的练习作业去为学生补缺。

第六步,课堂小结。先让学生自己小结,教师点评,总体回顾本节知识要点,便于学生归纳记忆并巩固所学知识。操作时可以根据课堂内容特点进行详略处理。这个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系统掌握所学内容。

高中物理教案第3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践性教学;教学方案

一、引言

物理学科,更加讲究知识的实践性。自然学科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与实际的紧密性更强,而实验也成为了教学的主体。物理实践性教学其实并非新鲜的词汇,这本来就应该成为物理教学的一项必备项目。但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多数的实践性教学都成为了课堂的陈述,记忆,而失去了原有实践性的效果。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学阶段,实践性教学会有怎样的效果呢?又该怎样结合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进行实践性教学方案的制订呢?

二、高中物理实践性教学的方案制定

高中物理教学要想实现实践性教学,首先要制定详细的实践性教学方案,方案要具有实际性以及合理性。对于高中物理而言,教学课堂上的时间安排比较紧凑,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性教学。因此,对于实践行教学方案的制订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性。在实际的方案制定中,一般分为以下几点方案:

1.实验教学为主导

自然学科的主要特点就是与实际联系紧密,实践性教学也许不能将学生们经常带到户外去观察与亲身实践。但是对于高中物理教学而言,实验教学也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部分。因此,在方案的制定中,教师可以每周给学生们安排一节实验可,或者是上课的时候,利用部分课堂时间,给大家进行实验效果的掩饰。

2.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物理教学

方案制定过程中,可以考虑将实际生活与物理教学结合。物理教学大多数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力学的很多理论,都与我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进行方案制定的时候,可以将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与物理教学相联系。作为物理实践性教学的一种模式,培养学生们实际操作与动手以及想想能力。物理的学习,更多的需要学生们有自我建模以及形象思维的能力。因此,实践性教学正是满足了学生们的这种能力的培养。

三、高中物理实践性教学的效果分析

实践性教学的方案制定完成,并按照方案进行教学。以下采用高中物理的两个实际教学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在不同方案下的高中物理实践性教学的效果。

案例一:冲量的实践性教学。

冲量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力学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刚接触这个概念的时候,学生们都会觉得有些陌生,不太明白冲量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物理现象。或者说,无法正确定位其真正的物理意义。冲量大与冲量小的不同是如何体现的呢?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个鸡蛋的例子进行冲量物理意义的形象体现。教师可以拿两个鸡蛋,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体。着地点选择不同,第一个鸡蛋的着地点是水泥地面,而第二个鸡蛋的着地点是海绵表面。如果从生活常识的角度,我们很容易得知结论。着地点为水泥地面的鸡蛋肯定破碎,而着地点为海绵的鸡蛋则无太大伤害。没有学习冲量的时候,我们会认为是因为硬度成为了主要因素,致使不同的实验效果。但是从做功的角度分析,做功与时间有关,鸡蛋在撞击水泥地面的时候,两者之间有功,而接触时间非常短,造成瞬间产生的压力极大,致使鸡蛋破裂。而海绵的表面比较柔软,鸡蛋在接触海绵表面的时候,两者之间相互挤压,发生形变,而延长了做功时间,使得两者之间的压力也减小了。这样,对于冲量的理解,学生们就会更有形象的理解,并越发对物理学习感兴趣。

案例二:阶跃效应的实验演示

高中物理中比较难学的就是微观运动部分,尤其是阶跃效应,电子在吸收足够能量的时候会发生跃迁,甚至是高速发射出去。那么,教师利用书本的讲解以及板书的绘制都无法让学生们在脑海中有深刻的印象,大家学得都比较模糊,不能真正理解其跃迁时的效果。而如果学校有一定的教学条件,教师可以在光线比较昏暗的时候,将相关的实验仪器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做过电子发射实验的学生们都能了解,其效果是非常明显而震撼的。电子在接受高度能量的时候,就发生了跃迁,并不断地射向屏幕上去。这样的演示,让学生们充满了学习的欲望,甚至是能够将微观世界的运动形象化、具体化。这样更加有助于学生们对于物理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高中物理教学也许会受其所处时期的特殊性而忽视实践性教学,但是通过很多实际教学案例以及经验表明,实践性教学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将抽象知识形象化,更能加强教学效果,增进学习的实效性。当然,在进行实践性教学的前期,一定要做好方案的制订,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实践性教学。加大实验以及实际操作的教学空间,多以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为导向,明确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陈雷,《教育创新学刊》,2011

2.赵砚田,《数理化解题研究》,2012

高中物理教案第4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案例教学法;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

物理学科是前人在认识与探索自然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归纳、总结、抽象、验证不断完善起来的一门自然基础科学,蕴藏着无穷的魅力,它是高中时期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因此,学生仅学习课本当中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锻炼综合能力。然而,高中物理因为其理论性强,内容涉及面广,难免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在这种困难面前,学生学习的热情逐渐消退,给课堂教学带来压力。具体表现为:对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在乎的是期末考试的分数,而不是知识本身;课堂出勤率偏低,迟到、旷课现象严重;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等等。那么,如何让提高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效率呢?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为学生在课堂上创造一个仿真环境,使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的管理问题的重要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

从学科发展背景和历史来分析,物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案例教学法在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上都给出了新的尝试。

首先,案例教学法丰富了高中物理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在这种单向性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全被抑制,教学成了教师一个人的演出,学生成了可有可无的观众。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教师的教学成果完全表现在学生多背了几个概念,又知道了几个原理。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效果上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在课程情感上又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教学更是倍感吃力。案例教学法则对这种教学方式做出了改进。案例教学法重视双向交流,而双向交流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体,原来教学方式中的以教师为主的单向主客体关系转变为教师学生互为主客体的主客体际关系。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后,给予相应案例,想起提出问题,然后指导他们查阅各种他们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这种理解是主动进行的。在学生逻辑分析和缜密思考后,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与同学和老师交流,这不仅是学生深刻的掌握了相应的知识,也是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激发,活跃了课堂气氛。

其次,案例教学法促使教学内容更多的关注社会现实。大学是“象牙塔”,但大学不应该以此为理由而远离世俗的社会。当前的一些大学课堂,教师教学严重脱离生活实际,教案若干年不做修改,知识理论体系跟不上学科发展的进程。结果是,对学生有用的和学生想学的知识学生学不到,一些陈旧的观点却充斥着课堂。这怎样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呢?案例教学法迫使教师关注社会现实,引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实实在在的事情去印证课堂理论知识。只有把眼光投向社会现实才能把理论知识讲的生动透彻,传统教学内容中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只会让课堂显得沉闷枯燥,消磨学生学习的耐性。案例教学引用生动的案例来阐释基本理论知识的内涵,其深刻性和具体性远远优于教师乏味的理论说教。要运用好案例教学法,教师就不得不勤于搜集相关的信息,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

再次,案例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学生只是以概念和理论的掌握为目的,没有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如此,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就找不到锻炼的机会。我们培养的学生只是会鹦鹉学舌的工具而已。案例教学法使学生不只停留在捕捉理论知识的层面,它还要求对案例运用理论进行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应视为学生能力上的升华。与此同时,学生思考的结果随时由求教师给以引导,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的问题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可见,案例教学法在锻炼学生的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知识储备上,也体现在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上。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为基础,教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只能扮演指导者的角色,不能干预太多。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途径、方法要多样化,研究性的内容和形式要突破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因此可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让他们自主设计、操作、完成实验;开放图书阅览室,让他们自己查阅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提出教学案例之后,首先要引导他们对案例进行认真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建立问题的概念框架,提出预期目标。其次是让学生查阅资料,设计研究方案,进而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反复修改论证,确定比较可行的研究方案,再次根据研究方案进行探索研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作好实验记录,进行思考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进而得出研究结果。然后对研究的过程和研究成果进行检验、评价,最后进行总结交流。

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能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坚强的学习品格,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探索、创新的欲望,逐步形成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四、总结

总的来说,学以致用是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掌握物理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并提升了他们的分析能力,也让老师在讨论中不断完善自己,这恰恰表现出教学环节中教学相长的特点,这一教学方法值得高中物理中不断推广和深化下去。

参考文献:

[1]朱亚平.分析高中物理新课程取向与物理教师教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

高中物理教案第5篇

(一)缺乏现代化的教学理念

在众多的高中物理教师中,有着不少对高考热点和常考题型熟悉的教师,特别是一些经典考题几乎是信手拈来,也有着十分显耀的高考成绩,成为家长和学生眼中的天才名师。可在对他们每节课进行分析探究,对他们所教出的学生进行调查,都会发现他们在课堂上就是一种权威,学生往往是以仰视的角度去看他们,去听他们讲解经典考题。而课后学生也一般是沉浸在模拟题目之内,不过学生能够解答很多经典题目,却不能明确地看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更没有对物理规律的体验,逐渐就会厌烦对物理的学习。

(二)施教采用不当的技能

在物理教学中,要想讲解好不同的知识点,并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技能,因此课堂上都是变化不断的。一般而言,教师能采用的有导入、提问、展示等教学技能,可在实际运用上,特别是新教师他们对教学技能并不熟练,且多是单一技能等种种原因,会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度降低。

(三)没有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

在进行物理施教时,教师多以教材为纲要,极度重视高考的成绩,多喜欢采取经典题目练习的手段等,造成学生成为解题机器,而无法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更加难以接受物理的学习。

二、如何在高中物理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一)定义的讲解

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时候,要想让学生观察理解什么是牛顿第二定律,教师就需要用到案例来进行施教。比如,用相同质量的两辆小车,置于平顺的水平板上,并将小车的前端都系上绳子,而绳子的另一端要跨过定滑轮且挂上一个小盘,盘子里面放入各不相同的筹码,让小车在处于不一样的拉力情况下,做匀加速动作。由于筹码不同,小车受到的拉力也就不同,最终移位最大的还是拉力更大的小车。而此时教师可以问:导致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是什么?速度的提升与物体受力大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案例,学生会去观察并讨论位移和力的规律,最终得出物理的结论,加深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学习的兴趣度。

(二)故事案例

比如说,在讲解共振知识点时,教师举出一些实际的故事案例:1831年时,有一对骑兵,他们要通过曼彻斯特附近的某座桥,为了彰显军队的秩序性,将军让马队务必要以整齐的步伐前进,正是由于这样的步伐,导致桥体发生共振而坍塌,致使军队伤亡惨重。这些生动的案例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会培养出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解决物理学习枯燥乏味的现象,帮助学生了解物理科学的发展史,使得学生更加热爱物理知识。同时,高中的物理教学还可以采取图片、动画等各种方式进行,让案例更具多样趣味性,确保学生的最近学习的状态。

(三)案例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高中物理教案第6篇

本次高中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就是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质是一种需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并引导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展开“自主、合作”学习活动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不同,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大多数是灌输──接受式(即填鸭式),教师注重的是把知识和结论准确地教给学生,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灌输──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往往感受不到学习探索的乐趣,难以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理念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应该如何实施呢?下面就结合《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谈谈本人的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具体情形。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也学习了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方法,对本课的教学,我就采用了探究式教学。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既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探求规律的能力,还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

《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说明不同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是重力加速度g;由于学生受日常经验的影响,对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印象很深,所以本节课做好实验十分重要。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实验逐步提出问题(设疑),让学生自己探究(解疑),得出结论。二是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由于学生此前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也学习了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方法――纸带分析或频闪照片分析,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自行探究。充分体现了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体会科学推理和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在对重点一内容教学时,我通过演示一组对比实验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实验一:一个小钢球和一张作业纸(展开)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让学生观察两物体落地情况,学生观察的结果:重的物体(小钢球)下落得快;实验二:让一张作业纸(搂成一团)和叠在一起的五张作业纸(展开)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让学生观察两物体落地情况,学生观察的结果:轻的物体(搂成一团的一张作业纸)下落得快;当学生观察到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实验结果时心中自然就产生疑惑,为了增加学生的疑惑我又演示了实验三:让一张作业纸(搂成一团)和同样的一张作业纸(展开)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让学生观察两物体落地情况,此时学生观察到轻重一样的两个物体下落的快慢也不一样。通过这三个实验创设的物理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接下来就让学生分组探讨,教师一边巡视一边适时加以引导,五六分钟后让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大部分小组都能得出结论: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所受的空气阻力有关。这时我再演示“牛顿管实验”,并播放“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的视频,为的是进一步论证学生的结论,加深学生的印象。

对重点二内容的教学,由于有先前的知识做铺垫,学生自然就能够联系到有关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和纸带处理方法等相关知识,因此对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关键是引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对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做的:课外做好铺垫,学生先预习,每个小组上缴一分实验方案;然后对每个小组的实验方案与该组的小组长一起商讨,分析其可行性及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把小组长培养成一个“小老师”,再由小组长来指导本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合理的点评并对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作出解释。

虽然我在课外对这一节课的教学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预测,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时间分配教师难以掌控;对老师创设的物理情景学生不会综合分析,提出相关的问题或假设;学生不会根据所要探究的问题设计所需要的实验方案或设计的方案不科学;在播放“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的视频时,学生就提出两个物体也受到空气阻力等问题。

由此看来要上好一节探究课绝非易事,在我看来作为教师最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不同物理知识的教学要灵活选取教学方式,不要盲目追求某一种单纯的教学方式。《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方式要多样化,任何走极端的做法都是不对的。”探究式教学的确是一种富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之一,但我们在设计一节课的教学方式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及学校设备等情况灵活选取教学方式,把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一节优秀的物理课,肯定不是只有一种教学方法,而应该是有几种教学方法同时存在,相辅相成。

二、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活动的主角,教师是这一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和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尽量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思考,积极讨论,突出学生的亲自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做好引导工作,时刻关注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并做恰当的引导,而不能充当一个旁观者的角色,放任学生自由发展,而应是整个探究活动在我们教师的合理调控之中。也就是说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设计、组织、协调和点拨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要切忌回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即“板书+讲授”式,剥夺学生主动思考发问的权利,抑制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不必把什么问题都讲深讲透,要及时放手;教师能不说的尽量不说,能不做的尽量不做,把机会尽可能留给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谈心式”的交流中学习知识和方法,在严密而又轻松的思考中锻炼思维,培养能力。

三、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一定要突出探究过程中的重点环节,把时间重点花在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环节上。为此教师除了利用课外时间作准备以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这样不仅能使课上时间更加充裕,还能为学生创设更多的物理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高中物理教案第7篇

关键词:学案高中物理物理教学

一、研究背景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我国《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但是,由于面临高考升学的压力,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真正能做到使学生探究、发现、体验、提高却并非容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不能充分体现。因此,这就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可操作性强的课堂教学模式,来使高中物理课堂教学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参考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再配合教师加以指导,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研究就是将学案导学具体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中,为广大一线物理教师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增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新课改注入活力。

二、学案导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设计

1、学案导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设计原则

主体性原则。学案的设计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等因素都要充分考虑到。同时,还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自主学习的活动中,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需要,发挥其自主性,张扬其个性,使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迸发出生命的激情与活力。

指导性原则。德国的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可见,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学生循序渐进提高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学案的设计应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克服难点,最终获得能力的提高。

层次性原则。由于每位学生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学案的设计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究。

开放性原则。学案的编写是教师集体备课的结晶,不能过于精细化,要在大的框架指导下,方便教师加入个性的东西,使学案具有开放性,以便适应于每一位教师。并且还要有学生的意见反馈、来自课本之外的教育资源等。

2、学案导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设计

学案导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设计分为三个模块:课前预习模块、课堂指导模块和课后检测模块。

课前预习模块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授课的前一天将学案发放给学生,上课前再收回,一方面督促学生课前预习,另一方面又能使教师掌握学生预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在课堂上作出教学调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指导模块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学生在课前预习模块中反馈的问题以及课上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在授课中突出重点,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逐步增强对高中物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课后检测模块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学生当天所学的知识,并做到举一反三。编写的检测题要有综合性,不仅要求学生能够一题多解,考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而且还要求习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三、学案导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学案导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环节

学案导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环节主要是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课前环节是指通过课前预习模块,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指导教师备课;课中环节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指导模块,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掌握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后环节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课后检测模块,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下一课时的学案编写做准备。

2、学案导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步骤

学案导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步骤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学案的设计,第二部分为课前预习模块的实施,第三部分为课堂指导模块的实施,第四部分为课后检测模块的实施。

3、学案导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题目:牛顿第一定律

课前预习模块

1.物体保持_________的性质叫惯性,惯性是物体的____属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____关。

2.牛顿第—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总保持_____________,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是牛顿以______的理想实验为基础得出的。

课堂指导模块

考纲要求:掌握惯性的概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重点:惯性,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难点:牛顿第一定律

知识精要:惯性;牛顿第一定律

典型例题:

【例一】人从行驶的汽车上向后跳下来容易发生下列情况中的( )

A向汽车前进的方向跌倒 B向汽车前进的反方向跌倒

C向汽车的右侧跌倒 D向汽车的左侧跌倒

通过此例题可使学生较为深刻的理解惯性的概念:惯性是指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

【例二】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说明了( )

A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B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D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

通过此例题可使学生较为深刻的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参考答案:例一A;例二CD

课后检测模块

《导与练》54页,第1、4、5、7、9、10、17、18题。

高中物理教案第8篇

关键词: 学案导学模式 农村高中 应用效果

学案导学是一种以学案为教学载体,以引导帮扶为教学方法,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强调师生合作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材的教法转变到研究学生的学法,促使教师角色转换。要求教师从主演变为导演,把主演位置让给学生,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在利用“学案导学”的过程中,如何避免由教师的一言堂变为学生放任自流的放羊式,真正做到以学案为载体,使课堂形散而神不散,使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得到有效且有形的体现。长期以来农村高中物理教学现状一直困扰广大农村高中物理教师。针对这一现状,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根据新课标理念,就如何运用学案导学实现农村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学案为载体――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案导学的第一步就是教师在遵循教材要求并贴合教材内容基础上,根据知识要点设计问题并借此打通课堂脉络的神经,而其必须以学案为有效载体。教学过程中每一个问题都会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使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积极主动地探索,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变。教师可以依托学生问题的解答,层层递进,识别他们的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同时通过恰当的引导,引发学生互相交流和质疑彼此观点,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使各自想法、思路明晰化,帮助不同学生实现最终学习目标,构建知识体系框架。

如在《摩擦力》学案中设计如下问题引入新课:问题1.行驶中的汽车刹车后,为什么很快能停下来?问题2.当你用一个很小的力拉物理课本(物理课本未动),你能感觉到有东西阻碍吗?如果有,是谁给的呢?问题3.当你用很大的力拉物理课本时,你会看到什么现象?问题4.当你松手后,你又会看到什么现象?问题5.在物理课本运动的过程中,受到东西阻碍吗?通过以上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很好地理解静摩擦和滑动摩擦,设问立足学生实际,突出引导功能,注重问题设计的趣味性、情境性、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和引导性。

二、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小题训练。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中关于公式F=ma的理解与应用,学案设计中以问题探究形式存在,学生交流讨论为主,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展开课堂教学:

问题探究一:从牛顿第二定律知道:无论怎样小的力都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可是蚂蚁竭尽全力都推不动一块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砖头,这跟牛顿第二定律是否矛盾?你能否帮助蚂蚁解决困惑?(提示:画砖头的受力图)

问题探究二:一个质量为m=1kg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突然受到一个水平向右的拉力F=2N,

问题1:当力刚开始作用的瞬间,物体的速度为多少?加速度为多少?

问题2:如果力变为4N,加速度为多少?力为8N,加速度又为多少?

如果力F增大,加速度如何变化?力F减小,加速度又如何变化?

问题3:如果力F作用一段时间后突然消失了,思考此时物体的加速度如何?

通过学生交流讨论、小题训练,一个复杂枯燥的概念教学变得充满激情与挑战,学生对于这样的学案还是容易接受的。

三、以运用为目的,练习实践、强化巩固,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知识的最终目的除了帮助人类更好地认知世界之外,还在于协助人类改造世界、解决问题。因此,学案导学法的最终落脚点应当放在以运用为目的的练习实践上。具体来讲就是教师在学案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应当是习题演练或实验操作,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运用的转化。表现在知识掌握上就是学生会通过正确的思维与方法解答题目或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如“交变电流的产生与描述”复习课,涉及的概念很多,有交变电流的产生及变化规律、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交变电流的图像等。如果我们将各个部分割裂开来一个个知识点复习,必然导致复习低效,而且目标定位非常像新课教学,学生没有思维挑战,缺乏听课兴趣。为此我们设计选择如下情境问题:如图所示,设矩形线圈abcd以角速度ω绕OO’轴从线圈平面跟磁感线垂直的位置(中性面)开始做逆时针方向转动。磁感应强度为B,线圈的面积为S,匝数为N,总内阻为r。

(1)t时刻的电动势是多少?

(2)t时刻的回路电流是多少?

(3)四分之一个周期内,流经电阻的电量是多少?

(4)一个周期内,外电阻产生的热量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