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8 15:50:05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第1篇

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自主学习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学观念,营造质疑氛围

以往的课堂,有些教师总认为: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上课不爱提问呢?我认为根源是教师的课堂不够开放,教师的观念没有更新,教师没有给学生营造质疑的氛围。“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为此,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然而,教师应给学生营造一个质疑的氛围,特别保护、鼓励学生的偏离教案之问、超出教师现有知识之问,这样,才能使学生敢想、敢问。

二、给予充分的时间,发挥质疑潜能

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首先要在确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思维,特别是要解放学生的时间。教师应把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像蜜蜂一样自由自在地采集“花蜜”。

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我采用了以下方式进行教学。

1.师生共同制订学习目标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标。我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题。通过学生的认真读题、思题,他们从课题中的“找”字发现并提出了很好的问题:(1)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它们的妈妈是谁?(2)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3)它们找到妈妈了吗?我把学生的问题给予肯定之后也问: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它们的妈妈是什么样子?这样,师生在平等和谐的课堂中,共同制订了学习目标。

2.学生围绕目标自主探究

探究是自主地由疑生问、由问而探、主动释疑的过程。在这一教学中,教师要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要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反复地自读课文、品读课文、感悟课文。当我把学习的任务交给学生,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后,此时的课堂是生动活泼的,朗朗的读书声顷刻而起。你听,他们时而大声朗读,时而慢慢轻读,时而感情朗读,时而无声默读。

3.学生反馈探究结果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当好倾听者,耐心地倾听学生对问题的解答,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能滔滔不绝地讲述对问题的见解,对课文的理解:“小蝌蚪的妈妈就是青蛙,它们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由于小蝌蚪不认识自己的妈妈是什么样子,误认了鲤鱼阿姨、乌龟是自己的妈妈。同时,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变化:先长出两条后腿,慢慢地又长出两条前腿,然后尾巴渐渐地变短了,最后尾巴也不见了,变成了青蛙了。但小蝌蚪和青蛙的特点不同:小蝌蚪是大脑袋、黑身子、长尾巴,而青蛙是宽嘴巴、大眼睛、绿衣裳、白肚皮、四条腿。”听,讲述得多好呀!语言是那么的通顺,条理是那么的清楚。这就是他们通过自己辛勤地劳作而获取的丰硕“花蜜”。

4.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不懂的问题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不够明白。这时,我又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进行点拨、疏导,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寻找的原因。

三、巧妙设计问题,激发创造性思维

教师巧设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好像一把金钥匙,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犹如一根导火索,能引爆学生的思维。同时,为学生树立了质疑的榜样。显然,这样的问题设计必须具有多维性、思辨性、信息性、趣味性。

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在学生明白了小壁虎、鱼、牛、燕子等动物的尾巴的作用后,我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小花猫去向小壁虎借尾巴,小壁虎会怎么说?”这时,学生陷入沉思。一会儿,他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小壁虎也许会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来保护自己,要是我把尾巴借给了你,我就没有安全感了。’”有的说:“小壁虎会说:‘不行啊,上次我的尾巴断了以后,我好难看啊,现在好不容易长出来,怎么会借给你呢?’”有的说:“假如我是小壁虎,我会说:‘小花猫,别难过了,我把尾巴借给你,反正我的尾巴还可以再长出来的。’”还有的说:“我觉得小壁虎会这样说:‘小花猫,其实我也很想把尾巴借给你,可是。我们的尾巴作用根本不同,就算我借给了你,你也不能用的。’”设计这样思辨性、趣味性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示范了“问题”。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现代教育技术;自主性;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334-01

21世纪是知识领先的世纪,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如何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成为教学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我们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认知过程,是学生个体将外在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其内在的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内在过程。教师的主观努力仅仅是个外因,这个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起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成为学校课堂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利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教学,它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直接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能很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对发展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起了不可言喻的作用。使“教你学”变成“自己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吸引了广大教育者的目光。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自主学习兴趣和情感

课堂学习化环境的营造是多方位的,它包括课堂教学的外环境和学生自己的行为作用和素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外环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并形成内在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事物有了兴趣,才能不遗余力地去学习,去探究,这样的学习才会主动,才会自觉,学习效率也才会更高。因此,教学中,就是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平等、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愿意参与,不觉得拘束,让学生轻松参与,并逐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望月》一课时,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播放了一段江景的录象,配上了优美的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并在播放的同时,深情并茂地朗诵课文第2小节,把学生带到了江边,使学生陶醉在江边优美的夜景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仿佛自己就是小外身外甥,想和舅舅对月吟诗,并产生了丰富的想象,把月亮想象成天的嘴巴,把月亮想象成宇宙飞船,可以驾驶它翱翔太空。由于运用了现代化教学,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盎然,人人至始至终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这是传统教学法很难达到的。

再例如:在教《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出示CAI教学软件,屏幕出现带声音的画场面:一群可爱的小蝌蚪在池塘里游来游去找妈妈,小蝌蚪先找到鲤鱼妈妈询问自己的妈妈在哪里,这时他们长出了两条后腿;后来见到乌龟妈妈,以为是自己的妈妈,这时他们又长出了两条前腿;最后小蝌蚪的尾巴不见了,变成了小青蛙,终于在荷叶上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当同学们进入角色,兴趣盎然的时候,根据教学内容巧用计算机打出疑问,小蝌蚪最后变成了什么?在找妈妈的过程中,他们的身体有什么变化?小蝌蚪找到了妈妈吗?将学生引入了欲言不能的愤悱境地,一种迫切要求获取新知,解决疑问的强烈欲望产生了。他们就能在自觉自愿的学习过程中解惑,从中了解小蝌蚪到青蛙的演变过程,解决了教学的重点。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发现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枯燥无味的语文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使学生在多边互动,轻松愉快,生动活动的课堂中,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尽情地展示自己,不断地创造自己。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势,确保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由教师、教材和学生组成,都是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主要内容,教师为课堂主导,学生为学习中心,不能让教材领着师生跑,要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让确保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进行《恐龙》一文的学习时,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把恐龙的形态确立为教学重点,并把这个教学重点分割成若干块,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过程:第一块,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课文介绍的几种恐龙的名称和特征。第二块,老师出示四种恐龙的图片,不出示名称,让学生根据刚才所读的内容来判断图上出示的是什么恐龙,说说你的理由,并评价判断是否正确。第三块,选择你所喜欢的恐龙,自由阅读,要求读出它的特点。第四块,出示另外几种恐龙,要求学文中的介绍方法介绍它们并给它们起名字,完成后由电脑进行评价判断。第五块,再出示其它恐龙形象,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延伸,满足学生更多的学习需求,验证文中恐龙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使本课建立了人机双向的交流和反馈,使教学流程更加顺畅,促进了课堂教学结构的改进。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实现学生主体性。

教学设计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一种预计性的活动方案,带有一定的理想性。这与实际的课堂活动并不一定吻合,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应考虑教学活动中的反馈与补偿问题。即提供给学生充分发表活动经历和问题的时机。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自主表现的需要,又可以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增强参与活动的兴趣。二是指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时,这时教师应提供更多,更丰富,更带有思维挑战性的学习资源,供学生研究,满足其学习需求。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第3篇

关键词:幼儿;信息;意识;启蒙;方法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对儿童进行信息启蒙,就是让幼儿理解信息这一概念,知道什么是信息的获取、交流、选择和传播。对幼儿来讲,最感兴趣的往往也是游戏活动,在游戏中通过观察、利用头脑中的表现,形成初步的信息概念。在课程实施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过游戏的组织形式,培养幼儿对信息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促使幼儿进行游戏的根本动力,而直接由兴趣引起的活动又往往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这种自主和快乐的特点正概括了“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这一论断。保证幼儿有良好的活动、游戏兴趣,是我们所应积极倡导的。如给孩子讲故事《小兔乖乖》以后,孩子们便在表演区里选择起小兔头饰表演起来故事的内容来,邀请同伴扮演小兔子,尝试着用自己的肢体动作和情绪体验表现对大灰狼的厌恶之情。在游戏过程中,阳阳扮演的小兔子突然说:“我喜欢吃鱼,妈妈你给我买点鱼回来。”小兔子爱吃什么呢?活动室里一阵喧哗,经过教师和幼儿商量,孩子们又到图书角寻找正确答案,这不,在找到答案同时,孩子们又生成出新的游戏内容:《兔宝宝买菜》,开展了新一轮游戏。以游戏为主的活动开展,幼儿在活动中兴趣高涨,交流积极,初步唤醒了幼儿的信息经验。

二、通过环境的良好创设,初步萌发幼儿的信息意识

(一)建立起和幼儿平等、对话、互动的游戏心理环境。

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交流、表达信息。在活动中教师和幼儿是伙伴,是共同学习者,在活动组织中用、点头、微笑、夸奖等鼓励性姿态或语言,让幼儿在愉悦的环境中大胆表达、讲述,共同分享情绪、知识、经验。幼儿园就是幼儿快乐的世界,幼儿、教师、家长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二)让游戏环境成为幼儿经验、想法、表现与表达空间。

例如:小班幼儿在春天观察花卉后,涂画各种颜色的花贴在墙上。画小蝌蚪时受到老师启发,幼儿想到好多表现小蝌蚪的方法,师生共同收集了瓶盖、毛线、扣子、瓜子皮、橡皮泥等材料,共同制作“小蝌蚪”,很快,小蝌蚪游戏、觅食的情景跃然墙上,小蝌蚪姿态各异,这面墙一段时间都成了小朋友的骄傲。他们经常向伙伴、客人和爸爸妈妈介绍自己制作的小蝌蚪,幼小的心灵充满了幸福感。

三、通过游戏的积极开展,提高幼儿的信息意识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地创设适宜的游戏内容,可以满足幼儿游戏需要,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获得发展。幼儿享受游戏的过程,是获得快乐的过程,也是提高自我的过程。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创造游戏活动,增强幼儿游戏中的信息交流意识。

如小班幼儿玩娃娃家:哄娃娃睡觉、吃饭的游戏中,幼儿一开始多是模仿大人的动作,通过教师提问:“妈妈是怎么哄你睡觉的?”宁宁说:“我妈妈给我盖好被子,然后给我唱摇篮曲。”阳阳说:“我妈妈抱着我哄我睡觉的。”“我妈妈说我长大了,让我一个人睡觉,不过在睡觉前会给我讲个故事”宇宇说到。幼儿在自身的角色扮演中得到满足,教师通过适当性提问将幼儿的生活经验予以唤醒,有选择的删选,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简单的信息交流意识。

(二)区域游戏开展中应注意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适应幼儿的个体学习方式,让学习和发展落实在每一个个体儿童身上。在活动室的每个区域,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游戏材料鼓励幼儿参与、体验和完成一定游戏任务,在游戏过程中把握信息获取意识。例如,在班级图书角中,我们曾带领小班幼儿玩《找小猫》的游戏,老师发动幼儿到图书里去找小猫,孩子们在寻找到的同时,会兴奋地跑过来对你说:“老师老师,我找到小猫了,小猫在这里!”老师接着提问:“你找到的小猫是怎么样的?你在哪里找到的?”孩子们纷纷交流自己的发现,在这里教师的有意识引导,将幼儿无意识的游戏行为引向有意识行为,在唤醒幼儿获取信息同时,幼儿信息表达和交流意识得到发展。

(三)在探索性游戏中体验获取信息和成功的快乐。

探究式游戏是幼儿自主参与获得知识、掌握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信息素养启蒙教育的精髓。还自给幼儿,我们会发现幼儿在亲自操作、探索中找寻问题的答案,幼儿自主参与、获得知识、掌握自主学习的过程,学习在收集、整理、交流信息中解决疑惑。例:小班探究性游戏《给水宝宝搬家》,幼儿在游戏中开始获得有意义学习体验,随着游戏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幼儿游戏的情节也随之发展和变化着,教师把握游戏中学习研究效果,鼓励、支持、引导幼儿不断想象,深入开展探究性游戏,体验获取信息和成功的快乐。

四、通过教师的适时介入促进幼儿信息意识的初步形成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第4篇

1、朗读教学的概念

朗读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以朗读作为最重要与基础的方法,虽然朗读仅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却是学生们进行语文学习的最基本途径,学生们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进而在老师的启发下体会到文学之美。

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朗读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一种语文学习的方法与能力。

2、朗读教学的本质

语文教学是一个“读进来,读出去”过程,学生们在进行语文课文学习时,将自己的情感赋予课文的朗读之中,通过朗读又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将作者的情感由课文之中剖析出来。朗读教学正是遵从了这个过程,从本质上说,朗读教学是一个对话的过程。首先学生们要与课文对话,通过朗读熟悉课文中的字、词、句,通过对课文的熟悉在自己与课文间架一座桥梁;其次是学生们要与作者对话,对课文的熟悉目的还是理解作者的情感。因此,朗读教学也是情感的一种交流,朗读教学是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的一种融合,而朗读是他们融合的必经之途。

二、现阶段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1、朗读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低年级学段的朗读目标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发音正确、清晰,按逗号、句号停顿,不指读,不唱读”。许多低年级学生的普通话还不够标准,许多老师在进行朗读教学中就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于学生们的发音以及对词、句的朗读正确与流利程度上。这就忽视了朗读教学的整体目标——让学生们从情感上把握文章。

如在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本上《雷锋叔叔 你在哪里》这篇课文中,许多老师在引导学生们进行朗读时侧重的是“小溪”、“蒙蒙”、“泥泞”、“荆棘”等词的发音,而忽视了让学生们通过文章来把握作者对于雷锋叔叔的情感以及认识到雷锋叔叔愿意克服困难帮助他人的美德。而若能将这篇课文学习的目标定位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简洁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深刻道理,则能使整体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朗读教学方式单一、形式不够全面

在朗读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方式单调、机械的问题。有些老师虽然能意识到朗读教学的作用,但在课堂上往往侧重讲解、提问,一般只在学习课文初期让学生们齐声朗读一遍课文。时间一长这种方式不但枯燥,而且效果不够理想,通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朗读大部分学生还不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3、教师偏重讲述与提问、忽视学生能动性

不少老师在朗读教学之前会给学生讲述一下课文的大概并给学生提出些问题,让学生们通过朗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者是将老师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以及教参上关于课文的主旨大意灌输给学生,学生们鹦鹉学舌般在朗读的时候也能有模有样。但是“强哭着,虽悲不哀”,学生们虽能在第一时间就可以“发现”作者的感情,却少了中间寻找的过程以及与作者情感的“对话”,如此以来,学生们又谈何提升语言学习能力?

三、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发展对策探析

1、根据教学目的与学生实际,制定明确具体的朗读教学目标

朗读并不是简单的认字、组字与发音,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既是朗读者从文章中摄取、内化的过程,又是朗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和外化的过程。在进行朗读教学时,我们关注的不能仅仅是发音的正确与否,而是要看学生们的感情是否饱满、朗读之前是否经过了思考。如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中,朗读教学的目标既要有对于重点字词的认知,更要有学生们对于要学会保护他人、保护弱者的情感的把握,这样才能实现我们教育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提出了三项要求:一是,初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朗读,熟悉课文中的字词句;二是,细读课文,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白这是怎么样的一个故事;三是,在老师讲解后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应当保护弱小的感情。笔者认为这种朗读教学范式要求明确,有的放矢,避免了随意性和盲目性。

2、结合教材内容,丰富朗读教学的形式与内容

在小学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是不同的,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朗读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们学习。这样可以提升低年级小学生学习的乐趣,也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参考的朗读教学方式有泛读、引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衬读、比赛朗读以及齐读。当然,在具体的朗读教学中,老师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种或几种朗读方式相结合的手段,实现朗读教学目标的最好实现。在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上《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教学方式:文中有小蝌蚪与一些小动物的对话,在朗读找妈妈的小蝌蚪的话语时要表现出它们渴望找到妈妈的急切心情,而在读鲤鱼妈妈、乌龟妈妈的话语时则要引导学生放慢语速,表现出可亲可敬的语气。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学生分角色朗读后,学生可以更切身的感受到小蝌蚪找妈妈的不容易以及小蝌蚪独立生活、自立自强的精神。

3、提升学生在朗读教学中的能动性

我们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相应的在朗读教学中也要体现这一特点,实现学生们在朗读教学中思维的拓展、能力的提升。要提升学生在朗读教学中的能动性,首先是要实现寓教于乐,提升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们爱上朗读教学,比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可以带领学生们制作一些动物面具或者租一些服装作为分角色朗读课文的道具,让学生们在快乐地扮演中进行朗读教学;其次是要培养学生们的朗读情感,低年级的学生虽然生活经验并不丰富,但是我们的语文课文与他们的生活较为贴近,因此,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情感的,而实现学生与作者的“直接对话”,是朗读教学能够有效的关键点。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第5篇

    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有点“初生年犊不怕虎”感觉,想说我就说,想做我就做,课堂上常常是一片混乱,老师的一个问题刚刚提出,底下的小手就会举得一个比一个高,“老师我,老师我”一声赛过一声。请一个学生发言,下面插嘴的比发言的声音还高,什么也听不清,教师再也没法上课,只得停止教学活动,期待着安静。

    [案例] 

    师:小蝌蚪妈*的过程中遇到了谁?它们说了什么?小蝌蚪最后找到妈妈了吗?

    生1:有鲤鱼妈妈、乌龟,它们说……最后找到了妈妈………….

    生2:鲤鱼、乌龟………………….

    生3:老师我,老师我………

    生4:……..

    ………………

    课堂上一片混乱,一时间分不清他们都在说什么,有的在书桌下搞小动作,有的用双手捂住耳朵发出尖叫,更有的同学来到讲桌前表演起了小蝌蚪、小乌龟、小鲤鱼…….老师的话音在吵闹声中被淹没了。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第6篇

2011年,幼儿园成立了七巧板教研组,并在中大班开设了每周一次的七巧板教学活动,我也和教研组的成员们一起通过教学研究与实践,走上将“七巧科技”发展成又一园本特色的道路。

一、中班课程内容的故事化与整体性

中班上学期是幼儿第一次接触七巧板活动,内容难度对幼儿相对较大,老师也是刚开始进行七巧板课程的研究,对于七巧板课程缺乏创新与灵活的构思,只能从现有的七巧板图形中选取一些内容进行取舍选材。但因我们将选中的内容与中班年级组刚刚开展过的儿童剧《金色的房子》中的一些内容角色相结合,使得抽象的图形立刻形象并赋有了新的生命。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将课程内容创编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故事。有了故事的创编与衔接,使得幼儿和老师都能快速地了解教学内容,在趣味性中主动探索,乐于思考。

中班下学期的课程我们也继续以故事导入为主,让幼儿在故事情境中拼图,激发幼儿在七巧板创作中的热情。为了更好地让幼儿接受所学内容,我们将中班上学期的故事进行续编,在此过程中让孩子们接触到更多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融入七巧板的教学内容中,而整学年的教学内容均是一个故事的发展延伸。

二、大班课程内容的形象化与趣味性

大班上学期,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统一以游戏为主要教学方式,激发幼儿在七巧板创作中的热情,采取七巧板添画、背景添画这两种有效的方法。所谓七巧板添画,即在七巧板印画好的图形上画出各种事物的生命特征,如为人物画上五官、头发、衣服饰品等;为动物画上具有各自特点的五官;为植物画上纹路和茎脉等。背景添画是在印画好的空白处画出背景,根据印画内容决定背景具体为何。如印画好了鱼,那背景可为江海湖泊也可为鱼缸器皿;如印画好的是人,那背景便是人所在的各种场景;如印画出的是天空中飞行的飞机,那添画的背景除了画出事物外还需要处理好高空俯视近大远小的效果。

将七巧板印画、七巧板添画和背景添画都组合在一起便成了七巧板的创意画。孩子们用七巧板拼出了他们喜欢的一系列动植物、人物的形象,还将七巧板作为一种印画工具进行创作。一次活动中,相邻而座的两名孩子用他们各自手中的一幅七巧板拼出了两种形象组合在一起,他们发现将两种不同的图形组合在一起会形成一种有关联的图形组合。这便萌发了我们进行多幅板的七巧板创意画活动,大班年级组创新开发出了主题创意画。

在进行七巧板创意画的过程中,幼儿能用七巧板拼画出生活中的事物。如学习了组合《鱼儿水中游》的创作后,幼儿便创作出了七巧创意画《鱼儿水中游》。在儿童剧生成活动《进城》中,我们引用了现有的七巧板人的形象并用七巧板创新设计出了驴的七巧图形。

三、七巧板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当今是一个信息化与电子化的高速发展的时代。电子化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样也与我们的教学密不可分。当我园将电子白板引进园时,怎样利用电子白板让七巧板课生动起来也一直困扰着我。

在一节七巧画板活动《青蛙》中,小宇用七巧画板很迅速地画出了五只青蛙,后认为图画纸上还余下大半空白页面太浪费,便拿起自己的七巧板在图画本上印画出了一只青蛙。邻座的同伴看见后问小宇为什么要这样画,小宇对他说,七巧画板画出来的青蛙小小的,就像我们养的小蝌蚪刚变成小青蛙时的样子,七巧板印画出来的青蛙大大的,是它们的妈妈。我画的就是小蝌蚪找到妈妈了。

孩子们的创作让我有了灵感的来源,设计出了一节《小蝌蚪找妈妈》的七巧板白板活动,将孩子们听过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通过电子白板和七巧板创意画的概念、形象、新奇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在活动中,先利于电子白板的图片插入和音乐播放夏日荷塘中“只闻其声不见其身”的青蛙齐鸣的场景,引发幼儿兴趣;再请一名幼儿到电子白板上触摸拼出青蛙形象;这时通过播放功能将事先录好的小青蛙的自白放出,激发孩子们帮助小青蛙找妈妈的爱心与决心;接着转入到了小青蛙们跳入水中开始寻找之路,播放音乐请幼儿用七巧画板在画纸上继续画出一群小青蛙,教师将白板转到空白页从文件中导入青蛙组合成小青蛙找到妈妈的场景;完成后各自再进行细节添画与背景添画;最后将大家的作品放在一起展示。在这样一种轻松、愉快、有趣的七巧活动中,孩子们的观察、概括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发展,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全面发展。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第7篇

案例一:有孩子从家里带来了刚刚孵出来的小蚕宝宝,黑乎乎的小蚕宝宝在桑叶上慢慢地爬行,有时微微抬起头,霎时有趣。每到课间和餐后休息时间自然角中总会聚满着孩子,当孩子有发现时就会引起更多孩子观察的兴趣。“老师,蚕宝宝为什么要吃树叶呢?”“盒子底下黑黑的一粒粒是什么?”我并没有回答孩子,而是抛出一个问题给孩子:“人吃食物进去,并将不要的东西排出去,就变成了大便。那蚕宝宝吃了那么多需要干什么呀?”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有的孩子马上附和着说:“老师,我就猜那些黑黑的是蚕宝宝的大便呢!”趁着餐后散步,我带领孩子们去幼儿园内采桑叶,对他们说:“蚕宝宝需要新鲜的食物,我们一起为它们准备一些吧!”孩子们边走边采了些蚕宝宝要吃的“树叶”,他们结伴讨论着蚕宝宝可能要吃的树叶,还来问我:“老师,蚕宝宝会吃这种树叶吗?”我举起采好的桑叶说:“我之前给蚕宝宝喂的这种树叶叫桑叶,你们采的树叶蚕宝宝会吃吗?回到教室我们选几种树叶试试吧。” 

分析:从案例发现孩子们对蚕宝宝十分感兴趣,不过从他们自发生成的提问可以看出他们并不了解蚕宝宝,不知道蚕宝宝最爱吃桑叶、会吐丝等特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主动探索有关蚕宝宝的奥秘,从而无形中促进幼儿有效学习。通过以上案例我深切地感受到由孩子自主生成的活动是最受孩子欢迎、最能激发孩子兴趣和求知欲的活动,由孩子自主生成的活动具有教师预设活动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对此我深有感触。 

案例二:晨间游戏时,睿泽突然喊道:“快看,小蝌蚪长出两条腿了!”旁边的同伴都围了过去,晨昕说:“小蝌蚪长了两条后腿,再过不久就会长出前腿了。” 涵涵马上说:“对啊,然后尾巴慢慢变小,小蝌蚪就会变成青蛙了!我妈妈就是这么告诉我的。” “可是它们什么时候才会变成青蛙呢?”睿泽好奇地问道。这时我加入他们的谈话,说:“那这些小蝌蚪都会变成青蛙吗?”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会啊!”我指着小鱼缸中体色灰暗、中有深浅斑点的小蝌蚪,让孩子观察这些蝌蚪与其他蝌蚪的不同。然后告诉他们小蝌蚪中会有青蛙的宝宝,也会有癞蛤蟆的宝宝,所以蝌蚪们长大了有的变成青蛙有的则变成癞蛤蟆。因为小蝌蚪饲养在小鱼缸活不了多久,也为了满足睿泽观察小蝌蚪长大的愿望,我在电脑上播放了一段小蝌蚪变青蛙的视频,让孩子们直观地看到蝌蚪的变化过程。 

分析:小蝌蚪是自然角中的新成员,大家都爱观察这些黑黑的小东西,有时还会把手伸进小鱼缸摸摸小蝌蚪。晨间游戏俨然变成了一次谈话活动,孩子们提问和发现不断,而我发现幼儿的兴趣与思维全都集中在“小蝌蚪”上,并没有想玩桌面游戏的意向。不仅及时让幼儿自主探索,而且开展相关谈话活动,从而促进幼儿有效学习。本次晨间活动中孩子倾听的专注程度、持久性表现十分突出,胜过平时活动中用的各种方法促进孩子倾听他人说话的效果,所以一日活动中幼儿园老师更应该正确对待幼儿的好奇心。 

有的老师会问:“面对幼儿自发生成的提问,老师究竟需要掌握多少学科知识,到底是有问必答,还是不断鼓励幼儿提出新的问题,哪一种教法更好?”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的答案,要视教学中的具体情况而定。我们要重视生成,在指导幼儿解决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坚持让孩子以自主探索和体味的方式解决,即使时间稍微长一点也没有关系,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有所获是最重要的。 

孩子的发问虽然天真、幼稚,却往往深埋着理想和思维的火种,在生活中要认真对待幼儿自发生成的提问。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幼儿园都应该: 

认真倾听,积极回答孩子的问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他和成人的对话中增加了许多问号,“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五花八门。其实这种追根究底的精神正是智力教育的精髓。成人应给予支持和引导,注意倾听,做忠实的听众。倾听是对孩子好奇心的最好支持。 

认真对待,给幼儿满意的答案。幼儿总有许多问题需要大人解答。提问是幼儿求知欲发达的标志,任何情况下都要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表示重视,不管这些问题在大人看来是多么没有意思和幼稚。如果解答不了幼儿的问题,也不可信口胡诌、敷衍了事,最好当着幼儿的面查资料或请教他人寻找答案,这样不但能给幼儿一个满意的答案,而且能培养幼儿谦虚好学的习惯。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第8篇

小学一年级体育课是学生上好体育课的入门阶段。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有些小学一年级体育教学存在模式僵硬、成人化色彩浓,或教学直奔主题等缺陷,阻碍着小学生全体参与。用游戏教学法,可避免以上缺陷,较好的完成小学一年级教学。

接触孩子快一年了,我深深地认识到要上好小学一年级体育课,就要因势利导,富趣味于教学,寓游戏于教学,既能保证智力的发展,又能帮助学生培养手脑并用能力,一方面实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热爱体育活动的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思想打下基础。

一、启发学生的天性

爱玩、爱活动是孩子的天性,把一年级学生的体育教材解剖,用游戏来主导,使教材游戏化,融娱乐、趣味、知识、教学为一体,满足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要求,同时也完成了教学任务。

把体育教材的内容,根据具体情况,化整为零,分别放到几个游戏中去进行教学,效果就比较理想。比如,教材中的队形内容集合、解散、立正、稍息,通过站圈的游戏,边做边提出要求,学生就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在课前用彩色粉笔画好与学生人数同样多的圈,每种颜色饿圈又组成一种队形图案。

有站圈游戏为基础,教师指挥学生用所站不同色彩的圈做高人和矮人的游戏,高人和矮人在游戏中互相依托,方形、圆形、三角形等不同的队形图案依次变化着展现在学生眼前,大家觉得既新鲜又兴奋。抓住时机,教师再把换位的游戏串进去,与高人和矮人的游戏交替进行,使每个学生能够都有选择在不同队形里出现的机会,亲自体验站队的乐趣,欣赏队形千变万化的美感,享受亲自参与创造美的收获和成功的兴奋,提高学习体育的兴趣。使学生的认识到集体的力量,热乃集体,把心贴近集体。学会了站队,能站多种队形,这样,枯燥无味的队列队形教材,经过游戏化处理,活了起来,有情趣多了。

二、发挥学生的直观模仿能力

小学生想象思维较弱,直观模仿较强。因此,在小学特别是一年级学生能够体育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直观模仿能力,教师通过各种直观的教具、模板或示范中进行直观化教学。如体育教材的跳跃内容,通过游戏化处理,施教于课堂,收效也好。

利用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编成模仿游戏,组织学生能够轮流担任故事中的小蝌蚪、鲤鱼妈妈、小壁虎、老牛伯伯等角色。重点指导学生模仿小蝌蚪、小青蛙的动作。模仿小蝌蚪游戏动作时,是教学生区别脚掌和脚跟的部位,让学生通过模仿来学会脚掌用力找感觉,体会脚掌、脚跟分工合作的过程。随着小青蛙的成长,在模仿初长后腿的小青蛙时,要求学生背着双手蹲下,双脚同时轻轻向上跳起,学生体会到了把脚跟提起才能跳起的感觉。当小青蛙渐长成大青蛙时,提高学生把双手参加进去,摆动起来,帮助学生再次调整动作,进行模仿,比比谁跳在前面第一个找妈妈,把游戏推向高潮,使跳跃动作也渐进完成阶段。通过不断的亲身体验,学生们在浑然不知中学会了双脚向前跳起和轻巧落地的跳跃动作。

一年级学生的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和入门阶段,在整个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年级教材内容用游戏活动来消化。可以给学生较多的参与机会,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手、脑并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给学生在大集体中的小自由,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互相学习、增进友谊的场所。游戏活动海具有一定的竞争性,能促使学生刻苦锻炼,增进身体健康和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还达到了开发智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