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教高级教师论文

小教高级教师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8 15:49:47

小教高级教师论文

小教高级教师论文第1篇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科学、规范的教学教研管理是建立正常教学秩序、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反思一年的教学教研管理,可归纳为四点。

一、抓教学常规工作,重务实,重实效

1、落实常规工作,计划先行。

预备周,根据市教育局、市教研室的工作部署,结合实际,学校在全体教师就各学期工作展开讨论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制定学校教学、教研计划,各学科、各年级组再依据校级各类计划制定年级、科组计划,各教师则依据科组、年级组计划制定个人教学计划。各级各类计划制定时均做到有内容、有时间、有专人负责,有措施要求等,实现了计划的层层细化,提高了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保证了学校各级教学、教科研活动的有序进行。

2、坚持集体备课。各教研组坚持双周备课,单周教研活动制度。备课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统一(学目的、统一重点、统一作业内容、学进度)。按学期初制定的教研活动计划正常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教师应当将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材思路,理解教学理念,规划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化解教学疑问,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上。单纯依赖教参,备课就缺少源头活水。备课应多方扩充信息,不断充实,完善备课资料,做到与时相和,与时俱进。创新教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扩展思路,加强课改认识,重点反思一节课存在问题的解决。

3、作业布置和批改讲求实效

各年级组教师在组内精心确定全批全改的作业类型,兼顾巩固和发展性作业,并按时按量进行批改,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语文教师还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日记,并进行评改。数学各年级组教师作业布置突出层次性,主要分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探索性练习,一年级组还结合数学实践活动课的需要,设计了制作拼图等实践作业;绝大部分教师作业批改及时、认真,不但全批全改,还做到改,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后再批、改错与激励并重。

4、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在课堂上,教师要刻意创设问题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概括和判断推理、综合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教法。根据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自学能力。努力改进教法的同时,也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以学法的优化推动教法的优化。

5、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

加强学校内部各项教学工作的科学管理。对学校的授课计划、备课、教学、批改、辅导、复习、考试、成绩评定等项教学规章制度,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同时提出具体的改革设想,以达到教学管理系统的整体优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在克服一定困难的前提下学到更多知识,增长能力。

二、开展富有英才特色的校本培训活动

1、开展各种讲座,加强教师理论修养、陶炼师德

兰校长亲历亲为,2006年以来先后数次为校内教师作讲座,专题有《感悟》、《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世界观》、《再谈人生感悟》、《谈人生观、教育观》等等。同时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观看各种讲座,2006年以来学习先后组织老师参加了省培训院伍冬梅、宋涛老师关于师德师风的讲座,谢立可、邢建军、杨明丽、胡兰滨分别在科组中进行新课程理念及《新课标》的解读等培训,杨明丽、陈慕贞老师关于《多元智能理论》、《学习方式的变革与解读》的讲座,组织教师观看了《忏悔录》、蔡礼旭的《幸福人生》及许宜铭的《生命的灵洞》等主题录像。各种讲座既丰富了老师的理论修养,又净化了老师的心灵。今年上半年,我校全体教师参加全省师德师风考试均获优秀成绩。

2、开展“读书节”、“主题教学节”等系列活动。每学年开展一次“读书节”和“英才杯教学节”活动,读书节活动主要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游园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长才智。“英才杯教学节”活动,在活动中三大科组围绕着自己的主题发挥备课组集体的力量,每个教研组推荐6位老师上课,上课后教研组结合教师的自我反思,进行专题小结。同时,注意引导教师思考和探索教学与评课过程中的同伴互助与合作,逐渐打造学习共同体。12月中旬,我们还将承担市教育培训院组织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实践研究”专题研讨活动。

3、开展集体备课和“一课多上”活动。遵循校本教研“问题——设计——行动——反思——再设计——再行动——再反思”往返循环的模式,开展“一课多上”活动,集体备课、在诸多教研教学问题中选中一切入点,形成同一课题,促使不同教师对同一研究载体进行不同研究,提出各自看法,进行教育教学思想的交流及碰撞,不但强化了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而且使教师不断汲取他人长处,让教师不断在做中提高、做中完善。

4、开展听课评课听讲座系列活动

一年来,我校认真落实听课评课制度。教师不仅在校内互相听课外,还外出听课听讲座等听课活动的经常化、随堂化使课堂更开放、更有效,同时还给教研活动提供无尽的资源,加上听课后教师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评议活动,促使了群体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听讲座则带给老师更新的观念,科研型教师群体初见雏形。

5、开展师带徒、同伴互助活动。我校年轻教师居多,为了缩短年轻教师成长周期,加强对年轻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与教学应变能力,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我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师带徒、同伴互助活动。师徒、同伴之间定期互相听课,探讨教学中的有关的问题,以此来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真正提高。

6、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研训活动。“请进来”为了受益于全体教师,近两年来,我校聘请了吉林省数学特级教师李韶华老师和海口市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吴爱宝老师亲临学校坐阵,随堂听课指导,还从北京请来了著名特级教师翟景华、徐安德到我校上示范课和作专题讲座。“走出去”,一年来,我们选派出省外听课学习人数达15人次,在省市内听课学习的达230余人次。

7、开展校本课程开发与实验活动

《小学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实践研究》,是我校富有特色的面向全体师生开展的一项实验研究。学校设有两间专门的课外阅读指导教室,分低、高年级各配有近20套,每套65册左右适合校学生课外阅读的图书供学生阅读。每班每周开设两节课外阅读课,有语文老师开发指导。旨在:通过实践研究,提升教师课外阅读知道的策略;提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的能力;提升教师进行课题实验研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量,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多书,构建“书香校园”文化,让师生们从真正意义上体验我们的校训——书能让我们一生快乐!

8、开展现代技术培训工作。06年1月份学校组织了行28位教师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7月选派两名教师到海南师院参加多媒体可见制作的培训学习;8月选派5名教师擦参加市教育培训院组织的部级新课程远程培训学习;10月份又组织了25位教师参加通用技术培训。促使教师掌握word、powerpoint、excel、internet等一般的现代教育技术,并与所教学科整合,尽可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教育教学。

9、开展论文、案例分析、教学故事评比系列活动

论文、案例、教学故事等撰写既能有效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又能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反思型转化;而评比则有利于激励,有利于导向。于是,学校集二者之功能,举办第五届论文、案例分析、教学故事评比系列活动,成立了语文、数学、综合三大评委组,各评委组采用无记名方式对文本审阅、评议的做法,先根据个人标准各自评分,再结出论文所得的平均分,最后根据分数高低评出名次,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从这届论文等评比可看出:①全体教师的课改意识增强,课改理念较丰富。大部分论文以课改论题为主,根据课改理念去反思自己教学中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有益尝试,结构严谨,论点鲜明,论述充分,论据充足,行文流畅,有自己的独特见解。②文体多样,能体现我校教师学习、体验的多样化,除大部分为教学论文外,还有教学案例、教学故事、教学反思等。③与实践结合很紧,说明反思意识和能力增强。大部分论文所举例证,皆是教师们教学实践中案例。④不足:a、有的论文论点过多,论述空泛。b、论文格式有待进一步完善。c、有的论文选题陈旧。d、有的论文有感而发,但感触不多,篇幅不够,陈述不清。

10、学科竞赛系列活动

按计划,今年上半年我们顺利完成了第五届学生学科竞赛活动。三大组对本届赛事高度重视,从计划到形成具体实施方案,做了周密的部署;从组织指导到组织竞赛,做了大量工作;从命题到组织评卷、评比,做了无偿的贡献,为学生施展个性才能、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发挥学习导向功能提供了平台。

本学年,除校内学科竞赛外,面向校外的学科竞赛还有海口市小学生各类作文竞赛、数学竞赛、英语竞赛、诗朗诵比赛、小学生文艺汇演、“六一”少儿画展等。在这些比赛活动中教导处及相关的教师做了大量细致繁杂的工作,也都取得了不同层次的好成绩。

三、帮扶、支教活动

1、亲临指导、示范带动

在工作繁忙,师资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今年我校依然委派谢立可副校长和三位教师到对口帮扶学校海口市大致坡镇高林小学支教,谢校长具体对三位老师在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了具体指导和帮助,并在教学教研管理方面给高林小学提出具体建议和指导,同时还亲自为该校全体教师上两节示范课。其他三位老师除了在该校正常的担任教学之外,几乎每月都为该校全体教师上一节示范课、观摩课,符娴、陈毓洁两位老师还在大致坡镇中心小学为该镇教师各上了一节观摩课,把新课改的一些新理念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高林小学和当地的同行,受到了当地教师们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2、教研资源优势共享

从2004年6月我校与海口市大致坡镇高林小学结帮扶对子、手拉手以来,每学期都要邀请该校9位全体教师到我校参加各种校本研训。上半年,他们还亲临我校听了我校兰校长做的有关师德师风讲座2场。5月我校又邀请高林小学全体教师到我校参加我校举办的第4届“英才杯”教学节观摩活动。除此之外,每学期高林小学9位教师还轮流依次参加我校各教研组开展的“一课多上”和“集体备课研讨”,学习了解我校教研组是如何开展教研活动。同时,该校每学期还有计划选派1名教师到该校与我校省级骨干教师跟班学习一个月,学习这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做法,到本学期为止已有4位高林小学老师到我校跟班学习。

四、研训成效

1、教师技能稳步提升

通过教学一课多上、参加岗位培训、评优课等活动,我校教师实现了教学观念能转变、教学模式善提炼、教学结构会构建的目标。而且大部分教师掌握了制作简单课件的技能。近,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两年在课堂教学方面有1人次获得部级奖励,1人次获得省级奖励。3人次获得市级奖励。全校教师积极撰写教科研论文,有8篇教学论文获全国奖励,有6篇全国报刊杂志上发表,12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有16篇在省级交流或获奖;有32篇市里获奖、交流。

2、科研能力大大提高

通过开展科研培训,目前,我校教师普遍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何梨香老师参与海南师范学院初教系的“新课堂实施中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实验已结题,我校的实验工作受到专家的一致肯定。

2004年承接的中央教科所“十五”国家重点德育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也在实验研究中,将于明年7月份结题,。最近,我们又申报了三个课题,其中《小学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实践研究》已通过省级审评,报送国家课题组审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小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也通过了市级审批。

面对我校取得的点滴成绩,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仍清醒地知道我们还需要认真反思,及时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教研活动,为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不断努力。我们坚信,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提升全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面对未来我们充满信心,我们将继续立足本校实际,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努力走出有英才特色的教学之路!

2007年的思考与展望

2007年,我校将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着重抓紧抓实五项工作。

1、教学教研工作继续加强常规管理和专题研讨活动。

2、开发具有英才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着重抓好课外阅读指导课和国学文化课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3、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学习型校园,让学校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在师生中大力倡导“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做好人”的读书活动。

4、上半年办好第三届“读书节”,第五届英才杯“教学节”;下半年办好第二届“童话节”,努力大造英才的品牌。

5、着重抓好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小教高级教师论文第2篇

本人1985年8月至1987年7月在江苏省阜宁师范学校学习,1987年8月分配到新曹镇小学参加教育工作,1990年8月调到曹撇镇小学工作,XX年10月被聘任为小学高级教师。

二、继续教育情况

任职以来,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能积极参加各种继续教育,业务能力,业务水平不断提高。1990年参加江苏省社会自学考试,于1993年6月取得大专学历;XX年参加江苏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段学习,于XX年10月毕业,取得本科学历;XX年3月参加曹撇镇小学组织的“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地学习培训,成绩合格;XX年3月至XX年4月参加江苏省电教馆组织的“信息技术与教育”培训,成绩合格;XX年8月参加曹撇镇小学组织的“新课程、新课标、新理念”学习培训,成绩合格;XX年8月参加东台市教育局组织的新课程学习培训,成绩合格;XX年4月、XX年10月参加曹撇镇小学组织的听课活动。还能到东台市实验小学、东师附小、海安、盐城等各校听课学习,并将学到的先进教学思想、技能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主要教育工作业绩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始终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有良好的师德风范和教师素养,遵纪守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曾被东台市曹撇镇党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

我先后担任班主任工作了16年,一直坚持“德育首位”原则,成人、成才并举。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厚爱学生,以情育德。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用自己真诚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在工作中,用丰富的班级管理经验,独到的管理方法和体制建立自己、学校较为完善的班级管理体系,并在全校推广。特别注重学生的个性倾向性,重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擅长用“赏识法”做差生转化工作。由于不懈地努力,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所带的班级学风浓、班风正,在全校的日常行为评为中正常名列第一,先后十多次被本校、曹撇镇小学授予“优秀班主任”称号,还被东台市团委、教育局、人事局授予“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

四、主要教学工作业绩

任现职以来,我担任曹撇镇小学下舍分校副教导主任,一直任教六年级语文,能坚持做好“五认真”工作,教育教学实绩一直名列全镇前茅。分管的工作有特色,教学工作抓过程、教学研究抓课堂、档案管理上规范、班队活动抓落实。

教学中,本人能认真学习新课标,实践新理念,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借助电教手段,选择最佳教学方法,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努力提高课堂效率。课后能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做好“提优补差”工作,对学生从不歧视,找寻闪光点,从生活上,学习上,关心他们,帮助他们。

任现职以来,本人能认真钻研业务知识,平时认真研读赞科夫的“教学的发展”,布鲁诺的“知识结构”、苏霍姆林斯基的“发展智力”、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施瓦布的“探究教学”以及巴班斯基、罗杰斯、布洛姆的教育理论。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先后多次在镇、校开设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是全镇公认的教学骨干。

先后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奖:XX年6月顾芹、朱侗、钱丽霞同学在第三届“语通杯”全国中小学生语文创新学赛中荣获小学组三等奖;XX年12月钱丽雅同学在江苏省教育厅、卫生厅举办的首届学校健康教育宣传周知识竞赛活动中,荣获二等奖;XX年6月姜兰同学在第一届全国少年儿童书信比赛中荣获三等奖;于静同学在第五届“苏中杯·我爱东台”大赛中荣获写作组一等奖;XX年10月吴海琴同学的作品《我爱秋天的小花园》荣获优秀作品一等奖;潘小磊同学、周涛同学在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和优秀奖。

五、教科研主要成果及指导青年教师情况

任现职以来,本人能认真参加教科研活动,在教研组活动中带头上教研课、示范课,理论联系实际地做好每次中心发言,先后多篇文章在国家、省级报纸或论文评选中公开发表获奖。

XX年11月论文《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模式》在全国“德才杯”优秀教育论文评选中,荣获教研成果一等奖(部级);

XX年12月31日论文《小学语文教材中“自主、合作、探究”练习的实施》在教育部电教办德育中心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XX年1月1日论文《直奔课文中心发展学生思维》在“走进新课程”主题论文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合著);

XX年第1-2期(总第59期)《教学之友》发表《培养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XX年3月论文《教会学生质疑》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等组织的“课改、实践、探索”论文评比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XX年7月10日论文《怎样实施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报·教师版·小学》上发表。

经指导的陈艳莉同志被评为东台市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在东台市小学“随班就读”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论文《平等的呵护》、《话——真的缔造》荣获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盐城市教育学会二等奖;李秀云同志的论文《直奔课文中心发展学生思维》在“走进新课程”主题论文大赛中荣获三等奖,任教的班级被评为东台市中小学先进集体。

六、申报理由

本人能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具备履行现职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身体健康,踏实工作,具备了规定的学历、资历,本人1987年中师毕业,1993年大专毕业,XX年10月本科毕业。XX年10月获小学高级教师资格并聘任,具备申报“小中高”教师资格基本条件的四条:

1.教育工作

本人积极参加学生思想政治及学校各部门的管理工作,任教以来,担任班主任16年(现职以来4年),教导管理工作8年(现职以来6年)。担任班主任期间,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科技、艺术、体育等活动,所带的班级十多次被评为校、镇文明班级。担任学校的领导工作,分管工作成绩显著,本人多次受到镇党委、政府表彰。

2.教学工作

本人能系统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并付诸实践。积极参加新课程培训,能胜任小学语文各年级的教学,从教以来20年担任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辅导的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均获奖,本人获指导奖。

本人工作满负荷,完成省市规定的教学工作量,积极进行教学改新晨

革,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力求每位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育教学态度严谨,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是公认的本学科的教学骨干。任现职以来,在校、镇开放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获得好评。

3.教科研工作

任现职以来,本人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能在集体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中,起带头示范作用,及时吸取教改信息,主动上教研课、示范课,虚心向他人学习,起到了骨干教师的作用。本人积极撰写论文,任现职以来,多篇论文在各级报纸、论文竞赛中发表、获奖。

4.培养指导在职青年教师

小教高级教师论文第3篇

我叫xx,1972年8月出生,于1988年考入湖南省芷江师范学校普师班。1991年6月毕业,分配到通道县大高坪苗族乡中心校工作。1992年,我转正定级为小学二级教师;1994年9调入锅冲苗族乡中心校担任教导主任至1999年8月,1997年8月,晋升为小学一级教师。1999年9月至20xx年2月担任锅冲苗族乡中心校校长。20xx年2月,调入通道二中,20xx年6月担任通道二中团委书记至今,教龄总计近19年。 自1991年参加工作以来,我担任过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数学、自然、音乐、体育、美术等科目教学工作,担任初中物理教学及物理实验员等工作,期间并担任过班主任、出纳员、教导主任、校长、校团委书记职务。通过十多年的工作,教学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管理水平也得到逐步提高,所主管的学校和部门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但是我并不满足于现状,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并于20xx年通过函授学习获得了大专文凭。 回顾任现职以釆的12年,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倾心教育,为人师表

身为教师,为人师表,我深深认识到“教书育人”、“文以载道”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多年来,始终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崇高的品德修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教书育人的思想,积极实践“三个代表”。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思想素养,热爱、关心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教育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每天坚持早到晚归,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甚至还放弃节假日的休息,回校做好有关工作;关心同事,甘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20xx、20xx年两次在全学区晋级评优得分第一名的情况下,两次将晋级机会让给吴跃军、梁光全两位老教师,为老教师解决了后顾之忧。因此,在学生和教师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好的教师形象,我因此于20xx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参加工作的十多年中,有13年是在边远的大高坪、锅冲两个苗族乡工作的。1994年刚调入锅冲中心校任教导主任时,锅冲苗族乡还是一个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边远小乡,全乡除中心校外,下面还有三个村小、两所教学点(村小教学点的教学楼全部是木房子),连中心校也是一个生源少、规模小、教学设施很不完善的薄弱学校,教室门窗破烂不堪,学校因没有围墙操场也成了放牛场,教工宿舍门前一条30米长、3米宽的小溪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锅冲乡学区的教师也似乎被遗忘了,连续七年也没有一人被评上优秀教师,难留优秀教师、教育教学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1995年吴礼跃调任为校长后,我积极协助他抓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改善办学条件,同时引进了杨亚华、吕春菊、肖际琴、吴学军、王宏亮、杨文学等青年教师,学校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学质量稳步提升。1996年暑假,为处理好中心校教工宿舍门前的小溪,我与中心校全体老师无偿苦战40天(学校只管伙食),建起了30多米长的涵洞并盖上预制板,将小溪变成了平坦的操坪。1999年我接任校长后,为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多方奔走,筹集了十多万元的资金,建起了学校围墙、学校大门,将教学楼装修一新,并建成了近400平方米的鱼塘;为了学校的发展筹集资金,我常常连假期都不休息,学校没有经费,自己用工资垫支;我当了近5年的校长,不但没存下一分存款,还欠下了4000元的贷款(学校建鱼塘时以我个人名义贷的款,经费到位后学校给我报的帐,仍无法填足我个人垫支的、因经常出差办事超支无法报销的经费,贷款我仍然无力偿还);在我的带动下,教学楼的装修是老师们利用休息时间亲手做的,为学校节省了经费。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规范学校管理,我建立了比较严格、全面学校管理制度、考核评比制度和德育工作的具体方案。由于各项计划、制度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可行性、激励性,全校师生能以主人翁的姿态,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学校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学校的基础设施也基本完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得到改善。我因此在1999年被评为县级“普实”先进工作者,20xx年考核获优受到县人民政府的嘉奖。

我于20xx年2月调入通道二中后,工作积极主动,积极探索创新教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认真总结工作经验,积极撰写论文,提高理论素养,德育管理能力逐渐显现出来,于20xx年接任通道二中团委书记,并于20xx年被授予县“优秀团干”荣誉称号,20xx年被授予县“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团干”荣誉称号,20xx年,《对农村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思考》一文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学专业委员会德育论文评比一等奖。

二、精心施教,形成特色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任务,学校以教学为主,这是办好学校最基本的规律。在教学方面,我能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力求教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本人十分注重提高教学技巧,讲究教学艺术,教学语言生动,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自然。

首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切实抓好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备好课、上好课、辅导好学生、评价好学生四个环节,花了不少功夫,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一要备教材、备学生、备重点、备难点、备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突发因素;二要辅优生、辅差生、重点辅“边缘”学生,例如20xx年上期我临时接任179班物理时,班上李宏芳同学20xx年下期期未物理成绩为60分,经过我的精心辅导,她很快喜欢上物理,并在中考时考出96分的高分,20xx年下期接手190班的张欢同学,是一个头脑聪明但又好玩的人,经我的辅导,成绩由原来的40分提升到中考的70分;三要改进评价方法,评价不超纲、不离本、考题灵活、形式多样、开发思维、迅速反馈、及时补漏。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状态,改进教学方法,自始至终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能根据物理学科特点,开足实验,收集日常生活中与物理相关的事例,使教学中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特长顺利发展,知识水平明显得到提高。所任班级学生在中考中名列全校的前茅,20xx年下期我任教的189班物理成绩排名全县60个班中的前10名,全年级物理个人成绩前10名有9名在189班(全年级9个班近400人),20xx年上期接手的179班,物理在一个学期内成绩由原来的人平52分提升到72.8分,20xx至20xx年所任教的八年级三个班中,其中一个班排名全县第四,两个班排名第六的好成绩。

其次,积极参加业务学习,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能坚持深入教学一线,与教师共同制订并实施各种教学计划,共同探讨各种教学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广泛联系教师,了解实际情况,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听课、评课,以事实为依据,以客观的态度,从教学理论、教学创新和教学效果的角度进行评价,促进本教研组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每年都能参加教研组的校本教研课题研究活动,并于20xx年负责开展了《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生活中的物理、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等多个子课题的研究及教学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xx年上期八年级全年级物理成绩排名全县第六名,我撰写的论文《对农村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思考》获部级论文一等奖。

三、潜心钻研,完善自我

从教近19年,在较好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我还注重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积累教学经验,锤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优质课”评比。

1998年参加通道县“三优联评”活动中,荣获三等奖;20xx年上期参加通道二中课堂教学比武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2、撰写教学论文。

20xx年12月,论文《浅谈用悬念法吸引学生》全县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获三等奖;20xx年12月,论文《浅析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获县教研室论文评比获二等奖;20xx年12月,论文《如何利用DV摄像机为物理教学服务》参加怀化市第九届优秀论文评比获二等奖;20xx年7月论文《物理“三步一位贯穿性学习方法指导”》获县教研室论文评比一等奖;20xx年1月,论文《从物理实验中看创新》全县20xx年教育技术论文评选活动中获二等奖;20xx年8月,论文《对农村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思考》在20xx年度全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展评活动中,获优秀成果一等奖。

3、教育管理成果

1997年被评为县级三级会考先进工作者.1999年被评为“普实”先进工作者;20xx年受县人民政府嘉奖;20xx年被授予锅冲乡“优秀教师” 和“ 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xx年被评为锅冲乡“优秀共产党员”和 “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xx年被授予县级“优秀共青团团干”荣誉称号,20xx年被授予县“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团干”荣誉称号。

4、共青团工作

自我接任校团委书记一职以釆,积极组织开展团的各种活动。例如,每年一次全校性的元旦文艺活动,每年3月开展的“学雷锋活动月”活动, “放飞三月”风筝节活动等文体活动;业余团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法制教育讲座,各种征文演讲比赛等德育活动;长期开展的校园花坛管理评比活动,班级黑板报评比先进团支部评比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了校园文化建设,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团委工作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带领的学校文艺艺术团队,在20xx、20xx年连续两年获全县中小学才艺展演中荣获团体二等奖。

5、继续教育。

这几年来,我积极参加各类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培训,参加每学年的新教材教法、教师基本功、法制教育等培训学习;参加电脑一级、高级培训并考试合格;参加普通话培训,测试水平达二级乙等;参加湖南农业大学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函授,学习刻苦,成绩优良,取得了毕业证。参加县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校长培训,成绩合格,获准结业。

四、精心哺育,培养新人

小教高级教师论文第4篇

〔论文摘要〕班级是由一群学生与教师共同生活、学习与成长的场所。班主任运用团体动力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将是学生健康学习与成长的重要因素。本文拟从团体动力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小学教师班级辅导策略:首先,对团体动力的理论基础进行介绍;其次,认识班级管理中的团体动力形态;最后,提出班主任运用团体动力的班级辅导策略。

一、 团体动力的理论基础

团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互相影响、互相依赖,且具有共同的目标,为了完成特定的目标而相互结合成的组织。团体具有互动与相对动态的性质,是具有社会互动性质的组织,团体遵循共同的规范,具有目标性。

团体动力是指某社会团体之所以形成的原因,以及维系团体功能的一种力量或一种方式。团体动力学是社会科学的分支,是一门探讨团体结构及团体与成员间相互动力关系的学问。其理论有场地论、因素分析论、社会团体工作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等。场地论代表人物勒温认为,应该把团体看作是一个生命的空间,它是由一些力量或变量组成,它们是影响团体内成员的重要变项。根据此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班主任若能将班级作为心理场地并作数量化呈现,才能分析、控制班级与运用班级动力。因素分析论的代表人物卡特尔认为,团体动力主要受到某些重要因素的影响,领导者在决定团体的发展时,需要了解团体内的关键因素。根据卡特尔的理论,若能对团体内的各项属性一一加以评估,掌握有关的独立变项,可以有效运作团体。社会团体工作论是将团体工作者的叙事性记录及团体成员的个案史等资料加以分析,以了解团体对成员人格发展的影响;重视团体经验与个体成长的交互作用,注重行动研究,即领导者如何有效利用学习迁移,促发成员转移团体咨询情景的积极经验,以协助成员产生建设性行为,增进社会适应。心理分析理论强调团体历程中有关的情感因素,包括领导者和成员、成员与成员、成员与他人,强调透过对成员过去经验的了解及个案记录的分析解释,促发动力性的团体经验,协助成员产生积极的行为改变与人格发展。

班级是一个团体,班主任是团体的领导者。如何消除团体的冲突,促进团体凝聚力的提升,进而形成团体的动力,并运用团体动力的辅导策略,这些是班主任科学管理班级应涉及到的内容。了解团体动力理论,借鉴动力理论,有助于班主任形成自己有效管理班级的教育理念。

二、认识中小学班级中的团体动力形态

21世纪社会急剧的变迁与转型,使得传统的结构功能论受到现代文化的挑战。班级是学校教育中最基层的单位,而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室管理模式较忽视与压抑班级团体动力的影响性。班级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具有其潜在的影响力。作为班主任,应善用这些团体动力来使得班级管理更具有成效。

(一)非主流文化团体取向的小团体

所谓的非主流文化指相对于主流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它是边缘的、附属的与次要的文化。中小学学生的他律性较强,容易受到同辈团体的影响而在班级中形成学生非主流文化团体,容易受到媒体与流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一种属于次级文化的小团体。例如在中小学中流行的女孩们的影视歌星崇拜现象,中小学男生当前所流行的网络游戏,如魔兽争霸等,都是典型的学校非主流文化。班主任若能留心观察学生无意间形成的非主流文化团体,运用引导的方法把这些团体的动力凝聚起来向着具有教育性的方向发展,对于班级管理是有所帮助的。

(二)以个性、兴趣结合和教师评价取向的小团体

一般来说,中小学生在教室中的小团体比较倾向于个性与兴趣的结合。但也可能会因为受到功课与教师的标准化评价而形成所谓的好学生小团体与调皮学生的小团体。通常所谓的好学生小团体对班级管理会产生积极的帮助,而调皮学生的小团体可能造成班级管理的问题所在。因此,班主任要平等对待学生,必须消除个人的喜好,对于还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不要给予社会的标准评价,因为每位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教师必须循循善诱,引导这些班级中的小团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以座位分配取向的小团体

中小学生常会因为在教室中的座位分配而影响到学习的效果,而由于座位的分配所产生的班级气氛值得教育心理学工作者进一步探讨。一般来说,中小学生若与不喜欢的同学坐在一起,会影响其学习动机;而若与喜欢的同学坐在一起,则会非常兴奋而显得士气高昂。因此,在班级座位安排方面,班主任必须作适时的调整与更新。在座位的分配方面,必须考虑每位学生不同的学习表现,将学习表现好的学生与学习表现差的学生交错分配在一起,如此才不容易造成学生的被标准化。此外,高效能的学生座位安排将有助于师生之间形成密切的互动。班主任对于班级中的分组也需要思考,应打破性别意识与学业成就的界线,善用小组间积极的合作与竞争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与民主素养,如此将产生最佳的团体动力。

(四)以性别取向的小团体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和中学生进入了青春期,而这个阶段女生的发育比起同年龄的男生要早,因此这个阶段的性别界限特别明显。在这个青涩的成长阶段,中小学生的智力、学习开始初步定型,自尊心与好胜心、喜欢与厌恶、好奇与排斥等特别明显。一般来说,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女生在班级中常会组成许多小团体,这些小团体会基于兴趣与个性而组成在一起,且团体之间的界线会比中低年级的学生们来得更明显。而小学高年级的男生和中学男生在心智与生理发展方面显著慢于同龄的女生,会有被同龄女生领导的现象,因此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男生的小团体界线比较模糊。中小学教师在这个阶段的班级管理要特别留心于性别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应避免性别间的小团体冲突,并善用此阶段学生的语言模式与学生沟通,尽量以“活动式”与“主题式”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团体动力,并善于借助相互合作与竞争之间产生的最大的效能。这将有助于教师的班级管理。

三、班主任运用团体动力的班级辅导策略

在中小学中,过去偏向于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级管理,其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控制学生的常规与秩序。而在新时代的班级管理中,必须融入民主的精神与多元的风貌,运用团体动力的心理辅导策略。在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师生间的人际影响,进行师生间的积极沟通,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并适度地给学生建设性的反馈,最终形成科学的管理理念。

(一)角色意识培养策略

在班级这个生命空间中,每个学生的动力聚合成班级的凝聚力。要形成班级的凝聚力,教师要抓好班级成员的角色意识培养,通过班级的正式角色和非正式角色的合理安排,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积极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使每个学生能够感到自己在班上是受重视的,是有地位的,是负有责任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安全感、归属感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从而自觉接受各种集体规范,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如在班级实行值日班长制度,使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得到培养。再如,通过各种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锻炼机会,让每个学生负责一些事务,锻炼他们的能力。这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促进其动力的产生,也能不断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营造健康民主的心理环境的策略

心理环境包括班风、校风、舆论、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培育健康的舆论、风气,能够使学生经常受到积极的感染和熏陶,逐渐形成积极上进、开朗乐观、关心集体、团结互助的良好的性格特征,不断提高对人际环境的适应能力。目前教师必须改变过去权威者的角色,站在指导学生学习与成长的立场,适时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使学生能在民主的气氛中,展现自己的特色与风格,并学习其他人的优点。教师应在民主健康的气氛中引导班级向积极正向发展,建立积极、正确和健康的舆论导向,尊重学生所提出的观点,并让学生经由民主的程序共同建立班级的规则与秩序,达到学生之间的相互约束与互相学习,从而获得全班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这有助于教师成功地管理班级。

(三)班级学习分组策略

学生非主流文化所组成的小团体以及班级内的各式各样的小团体所产生的团体动力,与教师的班级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小学教师在管理班级时,需要关注时代的发展,融入民主的精神,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管理策略,转向教师与学生共同管理的模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可进行引导而不急于帮学生作决定,如此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在班级教学分组方面,必须着眼于班级成员的全面提升,把各类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分散并综合,这将使得每一个小组的成员都可以进行相互指导。这种学习成绩混合的分组为学习成绩高的学生提供了成长的机会,同时也为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提供了补救的机会。善用此类分组方法将会激发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最佳团体动力。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性质的内容或不同的活动形态进行分组,如此将增加班级成员间的互动,增强班级成员的向心力。

(四)团体游戏辅导策略

狭义的团体游戏辅导是指游戏、唱跳,唱跳包含了歌唱与上下肢体移动的音乐律动。从儿童发展理论中可以得知,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团体游戏能增进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学生对组织的向心力,对于激发学生新的创意与新的思维模式大有帮助。团体游戏辅导有助于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发展,也是培养学生团体生活技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团体游戏对于培养创新性的儿童,对于激发班级的团体动力,具有很大的帮助。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适度运用团体游戏辅导的理念与技巧,并迁移至学生的学习上,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班主任是教师中的优秀代表。他们除了应具备普通教师的基本素质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热爱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科学的管理能力。“当教育者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时,学生对接受教育的反感就会被克服而让位于一种奇特情况,他们把教育者看作一个可以亲近的人”。学生在与班主任朝夕相处时,容易产生依赖和归属心理,班主任将成为学生最为亲近和信赖的人。

参考文献

[1]石文山,陈家麟.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5).

[2]沈贵鹏.师生互动的隐性心理教育价值.当代教育论坛,2004,(11).

[3]贾晓波.陈世平.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4]陈晓红.班主任应成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呵护者.教育探索,2006,(2).

[5]刘兴翠.“心”“法”“德”并举.育时代新人.基础教育研究,2006,(2).

小教高级教师论文第5篇

关键词:师范教育模式;中小学师资;中师;高等师范院校

作者:冯杰(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上海200234)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确定了科教兴国和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国策。一方面,全国各级师范院校为中小学培养了大量急需的合格师资,另一方面,大部分省、市级师范学院升格为师范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1世纪初,我国的高等院校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和重组。就师范院校来说,一方面,各省级、直辖市级师范大学抓住了机遇(如学科整合、开办新专业、设立新学院等),其办学能力得到了加强;另一方面,中等师范学校和各级教育学院的撤并或升格后,迅速建立了大一统的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办学模式,却忽视了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基础教育阶段性的教育规律。有部分师范大学尝试设立专门的教师教育学院来培养中学各学科教师,这种在师范院校内部独立剥离师范教育的做法是师范院校办学目标的错位,是目前我国师范院校综合化后废弃、限制和弱化师范教育资源的极端表现,是师范院校高等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2011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这样,高等师范院校和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1]

二、我国师范教育模式的发展成果

1.小学师资培养的最佳模式——中师

我国的中等师范学校简称“中师”,是培养小学师资的中等专业学校。其学制有三年制和四年制两种,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社会青年。中等师范学校一般设置下列课程: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小学自然常识、外语、地理、历史、心理学、教育学、体育、音乐、美术及其教材教法、教育实习,其基本职业素养还包括琴棋书画。民族师范学校还有民族语文课程。中等师范学校的教育,是培养学生掌握小学各科教学的学科知识、小学教学的各项技能以及小学管理的独立工作能力,是一种通识的职业技能培养。同时,中等师范学校还根据需要和可能,承担了培训在职小学教师的任务。比如,就小学阶段教育规律来看,小学教师的具体培养目标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较高思想素养、宽厚基础知识、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良好综合素质,能适应小学教育发展需要的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创新精神的小学师资。其综合素质概括为“一个核心、两种水平、六种能力、十二项基本功”。即以师德为核心开展教育活动,努力使学生达到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使其具备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活动指导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学习发展能力,和讲、写、算、创、教、用、作、弹、唱、跳、画、练十二项基本功。[2]因此,笔者认为,小学师资培养的最佳模式是原来中师的办学模式。

2.中学师资培养的成功模式——高等师范院校

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可以划分为教育部直属院校、省级师范大学和地方二级学院三个层次。省、市级师范大学基本上是以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高等学校,其不仅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培养了70%以上的中学骨干教师和基础教育管理人才,也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各学科研究人才。与此同时,数量可观的地方二级师范学院,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培养了近乎全部的中学教师和基础教育管理人才。[3]

一方面,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办学历史较长,人文底蕴丰厚,以教育科学为主导,具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而且具有各自的校园传统文化。教育部在其直属的五所师范大学实行免费师范生制度,使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培养中学师资的成功模式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另一方面,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学科门类齐备,其基础性和理论性与综合性大学基本相同,文理兼备,教学科研并举,中心任务是人才培养。近20年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趋势是文理工商综合化,在原来各学科的基础上,增加了诸如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教育技术学以及大量的应用工程学科。

3.中小学师资在职提高的有效模式——各级教育学院

改革开放最初的十年间,省市级教育学院在基础设施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师资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建成了与基础学科对应的基本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些教育学院基本上达到了对应中学各学科师资的在职培训和提高的本科专业的办学目标,承担了绝大部分的中学各学科教师在职进修和专科升本科学历补偿教育的任务,对国家的基础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到20世纪末,各级教育学院主要承担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补偿教育、学历后继续教育以及中学各学科师资的在职培训和提高。

4.中小学师资学术水平的新台阶——教育硕士

教育部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部属师范大学首度以广大在职中学教师为招收对象,来招收在职教育硕士。其培养目标明确,为培养学科的卓越教师和学科教学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为了解决渴望终生致力于中学教育事业的教师提供发展平台。目前,我国学科课程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总结起来有四类:在职教育硕士、全日制教育硕士、3+3模式或4+2模式、全日制教育学硕士。前三类是专业学位,后一类是传统的学术型教育学硕士学位。

三、我国师范教育模式改革的困境

1.中等师范学校的撤并或升格

中等师范学校撤并或升格后,带来的第一个困境是:小学教师的培养由师范大学在其教育学院开设幼教和小教本科专业取代,其培养的任务是幼教和小教,但是其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却是中教。比如,目前部分师范大学幼教和小教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主要课程为:人类与社会、人类与自然、汉语通论、写作、儿童文学、大学数学、概率统计、初等教育学、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小学生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小学自然科学课程与教学。其中,没有物理、化学、生物、外语、地理、历史、体育、音乐、美术这些小学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综合素养的课程,而这些课程在原来的“中师”教育中,都是必修课程。这样培养出来的是近似于“科盲”、具有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国外,比如美国大学的师范教育的小教本科专业一般开设38学分的学科专业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的问题是:以上专业的毕业生数量非常少,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小学师资的需求。大量的小学教师还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各学科的本科毕业生,直接导致小学教育的学科化。小学教育的学科化是对儿童内秉童真特质的严重伤害,是对小学通识教育规律的严重背离,是对素质教育的严重偏离,也是目前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直接的、基本的因素。我们应当明确:不能仅仅把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完全归咎于升学考试的原因,无论何时,考试选拔都是公平竞争的基本社会原则。[3]

2.各级教育学院的撤并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中学各学科师资的在职培训任务以及学历补偿教育任务的减少和培训目标的弱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甚至教育部对于各级教育学院的功能和教育目标缺乏研判和顶层设计,导致一些教育学院的办学定位出现了混乱。比如,大量开展全日制成人教育,招收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其办学规模逐年扩大。由于21世纪初师范大学和二级师范学院的迅速发展以及大学的扩招,使得教育学院原来的办学功能和优势逐渐退化。目前,省一级教育学院基本上已经转型、撤并和升格。部分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保留的教育学院,其常规运行也只是教学研讨会、教学交流会、教学观摩和比赛、新教师岗前培训活动等非正规的临时性教研活动,完全不是既定目标下在职提高式的继续教育模式。

与此同时,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常规培训和在职提高由教育硕士取代。然而,问题是,首先,从教育目标上看,教育硕士教育是精英教育,培养的是学科的卓越教师和学科教学研究的教研带头人;其次,教育硕士的数量有限,其招生数量受到国家计划的严格控制;最后,培养成本较高。教育硕士的学籍资格要通过教育部的全国统一考试才能取得,其学位论文要通过选题论证、实证研究、导师指导、严格评审和答辩程序。所以,虽然教育硕士确实是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但不是大部分中学教师都能够实现的常规性的有效途径。

所以,各级教育学院撤并的困境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常规培训和在职提高变成了形形色色的伪学术活动。其一,代之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的是“名师工作室”“首席教师”以及“卓越名师”等;其二,在行政化的教学观摩和比赛活动中,形式主义的公开课充斥中学课堂,其中的“假大空”因素(比如,课前排练、预设提问、假探究、假讨论、假小组活动等)对中学生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其三,学校教育教学实践规律表明,目前应试教育的极端化教学行为与教师学科素养的退化和缺失有着直接的关联。

3.高等师范院校的综合化

我国师范院校综合化进程的推进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些非师范专业的创办。对全国153所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设置情况的调查表明:目前,师范院校大都创办了一批“非师范专业”,许多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数超过了师范专业数。高等师范有限的教学资源被非师范专业占去,学校办学目标的重心自然偏离师范教育,必然弱化师范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必然严重影响中学教师的培养质量。

师者,解惑、传道、授业也。那种认为高等师范教育是“通才”教育的观点是违背中学教师教育规律和教师职业素养标准的。教师应是“专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科化加专业化的师范教育是名副其实的“专才”教育,国外以及我国现行教师资格论证体制和目前逐步实施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就是甄别专才教师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所以,高等师范院校的综合化是对中学教师教育规律的违背,是中学教师教育目标的缺失。[4]

4.高等师范院校生源质量的下降

大学的扩招、基础教育课程全面改革的实施以及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评价体系,给师范大学的学科教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在2003年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语文、外语和数学作为整体必修模块,其他学科作为“3+X”模式进行分科后的选修模块。我国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以及自然科学被准边缘化,严重背离了基础教育提高综合科学素养的基本宗旨。此不当举措已经对我国人才培养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所以,近年来师范生源质量的下降不仅仅是扩招问题的影响,也是高中新课程体系的严重先天不足(学生严重偏科)造成的后遗症之一。

5.高等师范院校附中、附小实习基地功能的缺失以及实践时间问题

很多附中、附小以“名校办名校”的模式进行建设,以行政化管理取代其职能化的义务,没有很好地承担师范生实习的责任。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全面改革,除了语、数、英三科之外的科目被严重弱化,无论是附小、附中还是实习基地都无法容纳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实习生的实际数量。

另一方面,片面强调实践环节作用,非理性地扩大实践时间,这是典型的急功近利、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我们都知道,有限和宝贵的在校学习时间应当主要用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终身学习方法的获得上面,学校教育要体现教育的传承功能、间接(知识)功能和高效功能。而技能性的教学经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获得的,即便是18周或更长的实习,实习生的教学经验累积和体会也是有限的。因此,牺牲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去幻想需要长期感悟和体验才可以得到的实践技能,这不现实。

6.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迷失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不言而喻,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是我国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提高的标志。

但是,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其生源质量也明显下降,我国学科教学研究的四类硕士的培养目标的界限逐渐模糊和趋同。这很难达到培养卓越教师和教研带头人的目标,甚至达不到优秀本科师范生的培养目标。比如,以缩短学员在校学习时间为代价的“3+3”模式或“4+2”模式,其培养目标就不那么明确。这么短的学习时间,能够培养出学科的卓越教师和具有初步学科教学研究的学术骨干吗?本科少一年、研究生阶段也等效少一年的培养模式难道是因为国家缺乏人才而急需速成培养吗?

四、我国师范教育模式改革的举措建议

1.需要探索和解决符合小学教育规律的小学教师培养问题

国外小学教师的来源是多元化的。比如,美国教师的来源主要有四个渠道:第一是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第二是普通大学,有志从事教育的学生从第三学年开始必须选修教育、教学类的课程;第三条渠道是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大学也没有选修教育课程者,经师范院校(教育学院)培训并考核合格;第四是已获得博士学位的。英国不仅有多样化的教师职业培训机构,而且具有专业水准。

2012年之前,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模式一般就是“师范学校的产品”,2012年之后,我国教师的来源也逐步多元化。问题是中等师范学校撤并或升格后,我国目前尚缺乏多元化的培训机构及专业水准的监管机构,如何培养符合小学教育规律的小学教师,的确是一个尚需探索和解决的实际问题。目前,主要的问题是:其一,如前所述,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开设幼教和小教本科专业,其培养的是不具备小学教育目标要求(需要具有基本的较全面的科学素养)的小学教师。其二,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科化的办学模式(单科学科化)培养的是学科化的中学各科的学科教师,完全不可能培养出符合小学教育规律的小学教师。

目前,我国大陆地区没有哪一所大学或师范大学能够真正承担基础学科小学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任务。因此,恢复独立的中等师范学校办学模式是可以考虑的选项。优秀的传统就应当发扬光大,实事求是地评估我国中等师范学校办学模式的利弊得失才是科学的态度。国家应当制定真正符合小学教育规律的小学教师培养标准,无论独立的中等师范学校还是高等师范院校设立的中等师范学院,都应当是值得探讨的应对举措。

2.巩固高等师范院校的中学教师培养的主体地位

如上所述,我国一些师范院校在一段时间的办学目标迷茫之后,逐步理清了办学思路,认清了自身学校的师范教育办学优势,其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招生、培养目标、教学质量和教育科学研究等各方面正在恢复和加强教师教育。但是,其远未能将中学教师的培养工作提升到学校主体地位的高度。随着我国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快速发展,对中学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笔者认为,首先,作为教师教育主阵地的高等师范院校必须提高其招生门槛。第一个门槛就是增加面试:语言朗读表达、三笔字、个人形象以及品性气质修养等。其二,必须科学合理地规划师范教育的实习环节。我们知道,师范生实践环节的根本目标是把所学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通过教育实习中的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以及教育调查研究,使师范生接触中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初步了解中学教学工作的特点,增强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热爱,缩短毕业后到校任教的适应期。在这个意义上,应当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师范生的实践环节(研习、见习、实训、实习),合理设定和安排实践时间。目前的问题是:这个时间是否越长越好?笔者认为:教育实习的基本实习时间为6-8周是适当的,而不是现在的18周或更长的实习时间。其三,中学教师的学科理论素养是教师一切工作的源泉。大学教育必须符合大学的基本教育规律,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理由很简单,在校时间既宝贵又短暂,应当让学生学习最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获得职业技能的基本方法,而不是一味强调实践环节和职业技能的训练。[5]

3.建立以提升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为中心的在职培训常态化机制

高等师范院校丰厚的教育资源完全可以承担中小学教师常规培训和在职提高的任务。目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比较热衷于开展教学教研的比赛活动,其虽然对于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的确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却忽视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即学科素养再提高;比较热衷于开展各项教研评奖,却忽视了教师的专业学科理论知识的退化和新信息量的摄取不足,从而导致教师本身职业素养的下降。须知,教师职业实践活动的时间累积效应,其实践技能提高的同时,其理论知识在迅速地退化。

所以,笔者认为,不仅应当恢复中小学教师常规培训和在职提高的常态化机制,而且应当突出两个基本点:首先是以切实提升学科素养为中心;其二是常态化。与此同时,应当大力鼓励和支持中小学教师报考在职教育硕士,特别是对农村和边远乡镇中学教师,应当给予优惠政策,激励卓越教师和学科教学研究学术骨干的成长。

4.明确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如果我们承认研究生教育是精英高等教育的话,那么,研究生的扩招显然违背了高等教育的本质规律,混淆了精英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降低精英高等教育的标准。因此,其研究生扩招的规模应当符合其内在发展的必然需求。如上所述,如果基础教育及其研究领域没有出现人才荒的话,那么3+3模式或4+2模式显然是不必要的,建议取消之。

小教高级教师论文第6篇

【关键词】科任教师 班级管理 研究进展

一、班级管理的历史背景与现状

我国自清末民初成立“训务部”,实行“学监制”以来,依次出现“级任教师制”“指导制”“导师制”等班级管理雏形。在借鉴俄国班主任制基础上我国于1952年始设“班主任”,主要对学生进行管理、指导与德育。2009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将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纳入教师教育计划。在班级管理历史背景中,班主任一直是其唯一主角,而针对科任教师工作的各方面,教育部基本没有做出太大补充,成为教育制度中一大空缺。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中小学实行的班级管理模式仍是传统的单一班主任制。即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所在,是直接实施者。近年来,很多学者发现并指出,“管理的缺位”与“服务的越位”早已使班主任沦陷于不堪重负的漩涡中,科任教师却在参与班级管理上常表现出视而不见、漠不关心的态度,使“教书”与“育人”严重分离、脱节。

二、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理论基础

1.群体动力学原理

群体动力学即研究群体对个人影响作用的理论。这一原理在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运用上,主要体现在《大型学校年级组建设和管理的研究》一文中,该研究者认为,群体动力学原理对教师教学默契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若教师间能很好地交流合作,教师间共同性的教学特征就很容易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另外,群体动力学也为研究教师群体凝聚力强弱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2.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名“罗森塔尔效应”)

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有效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的交流互动与二者关系的巧妙处理。教育心理学对“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揭示,证明了师生关系对班级管理效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3.全面质量管理(TQM)

全面质量管理(TQM)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全员参与”。以顾吉祥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班级管理的组织系统是一个开放的、错综复杂的系统。对班级管理意味着该系统中内部成员(学生、班主任和班级科任教师)和外部成员(学校其他老师、家长等)全部行动起来,以提高班级管理效能。

三、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研究进展

1.导师制

以张艳萍、张静为代表的研究者在《中学设置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一文中对导师制作了具体阐释,具体要求是:以班主任为核心,班级科任教师组成导师组负责整个班级管理建设,每个导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还要负责分配给自己的若干学生,促进学生个性、人格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样在不增加校舍和师资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掘现有教育资源潜力。

2.多班主任制

对多班主任制的研究体现在叶建军、黄金梅的《多班主任制――中学班级管理模式新构想》一文中,研究者在对现行中学班级管理模式――单一班主任制概况及弊端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班主任制,即学校或班级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每个班级由多个甚至所有科任教师来共同担任“班主任”,共同参与班级建设管理和学生教育工作。

3.小班化教育

小班化教育也是针对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弊端所提出的创新构想之一,通过“小班化教育”的改革,原有班级规模大大减小,每班学生控制在24~32人左右,该构想不单纯是对原班级规模的缩小,而是以此为基础对教学内容、方法、技术及师生交往状况的全方位变革。

4.班级组与学习共同体

对班级组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以李涵为代表,在其《班级管理模式创新与新型学习共同体构建》一文中提到这是一种新型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具体做法是取消现有班主任的称谓,把所有教师都纳入班级管理中组成“班级组”,班级组集体对班级管理负责,且在班级内组成不同类型的学习共同体,具体形式有四种,即“多对一”“一对多”“一对一”及“多对多”,将“教书”和“育人”从组织制度上很好地融为一体。另外,研究者赵蒙成对班级组和学习共同体予以理论支持,如交往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并提到小班化教育改革的实质是促使班级由社会组织向社会初级群体来过渡,目标是构建学习共同体。

5.班级管理委员会制度

班级管理委员会制度与上述几个制度最大的区别在于该制度将家长与学生很好地纳入了班级管理建设中,最大限度发挥了集体合力的潜质。该制度赋予了班级管理以新的内涵:即在班级经营过程中,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科任教师以及部分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核心成员共同参与对班级的管理建设。

四、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保障措施

制度的保障对任何管理理念的实施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上述制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不仅仅在于构想的创新性、教师的自觉性,更在于制度的保障性。本人查阅了2004~2013年的中国期刊网,将有代表性且利于科任教师有效参与班级管理的保障措施归纳如下:加强科任教师与班主任二者之间的合作交流;加强科任教师专业的培养,提升其自身的班级管理能力。建立并完善评价管理制度,并使之落实。

在众多文献中,以研究者路晨为代表的观点较为新颖,其文《浅析初任教师之工作困扰》虽然主要以初任教师为论述对象,却更全方位、更立体地从师资培养、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教师群体及初任教师自身等五个维度展现了其对策措施,非常具有启发意义。另外,学者周建平在其文《生态式管理与教学管理制度变革》中提到在教学制度安排上,就是要建立一种激励性的制度架构,多样化的立体组织系统以及网络性的沟通机制。

五、综合评价

总而言之,就是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终端相结合的原则,在全面提升科任教师专业化素养及其班级管理能力的基础上,对班级管理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而全面提高班级管理效能。通过不断的理念创新和制度探索,科任教师会以更恰当、更科学的方式来对班级进行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刘晓红.班主任制:困境及破解路径.当代教育科学,2009,(16).

[2]单方保.大型学校年级组建设和管理的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06,(3).

[3]顾吉祥.凝聚集体合力,创新班级管理――班级管理委员会制度初探.上海教育科研,2007,(10).

[4]张艳萍,张静.中学设置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上海教育科研,2003,(9).

[5]叶建军,黄金梅.多班主任制――中学班级管理模式新构想.教学与管理,2012,(4).

[6]李涵.班级管理模式创新与新型学习共同体构建.中国教育学刊,2013,(4).

小教高级教师论文第7篇

从评选论文的角度看,淘汰部分成果是非常合理的举措,这样可以提升科研的高度,但这样做的同时,又扼杀了部分教师从事教科研的积极性。如何来解决这个矛盾,让每一个教师都能自觉地研究教育,提高自身水平?这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从2008年开始,笔者所在的浙江临安市晨曦小学就设法为教师的“小成果”设立低门槛,把教师平时开展研究获得的“小成果”收集起来,通过另外的方式加以鼓励。几年来,这项工作极大地鼓励了教师的研究热情。

一、从研究内容上为“小成果”设个低门槛

按上级成果评奖比例设定来看,学校一年中获得的成果不会很多,但是,在一所具有研究氛围的学校中,教师的研究频率会非常高,凡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都可以成为研究的课题,碰到的问题越多,研究得就越多。我们学校设立了一个“小成果”申报信箱,教师只要认为自己的研究有价值,并得到自己实践的验证,就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到这个信箱,由学校成果鉴定小组进行审核通过。这些研究的视角较小,涉及面较广,但却都很实用。

例如,《小学生用口令排队的研究》是一年级班主任周老师的“小成果”。新接手一个四五十人的一年级班,如何帮助学生排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以往做好这项工作可能要花费一个月的时间,自从周老师教学生边喊口令边排队后,一年级学生的排队训练只用一周的时间就做得很好了。这样的成果因为太小,在上级成果评奖中很难获奖,但在校内却是很好的成果,现在学校的低年级班都在用这一成果。

又如,《以说为主的口算训练法》是低年级陈老师的成果,她的成果现在也被低年级班的数学教师采纳。自从一年级和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后,如何使学生的计算技能得到巩固就成为数学教师的一个难题,于是,陈老师就尝试采用口头读的方法,把原来需要用二十几分钟完成的书面计算题,选择性地改为只要三五分钟就可完成的口头训练,使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好的训练效果――计算能力大大提高。

还如,开学第一课怎么上?由谁来上?我校高年级班的姜老师关注这个问题多年,她的研究成果是《上好开学第一课》。原来,有些教师认为,开学第一课讲知识的效果最好,因为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积极性高,所以都把这一宝贵时间用于教学。而姜老师则另辟蹊径,她将宝贵的第一堂课用于班级管理,用这堂课向学生贯彻班级目标和管理要求,最终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在学校中,她的这一成果受到其他教师的自觉推广。

我们的“小成果”审查组本着“实用”“易操作”的原则,不论成果的大小,不论成果的领域,均认真对待。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后,教师对“小成果”的关注度提高,并自觉地研究难点、突破难点,就这样,学校收集的教师们的“小成果”越来越多。

二、从行文格式上为“小成果”设个低门槛

我们可以要求水平较高的教师像专家那样进行研究,设计符合标准的课题方案,写出符合格式的结题报告,但不能这样要求另一部分教师,因为另一部分教师主要把精力集中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上,所以很难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从事高标准的教育科学研究。为给教师的“小成果”降低门槛,我们对教师“小成果”的行文不计格式、不计字数,唯一的要求就是能让全校教师看懂,能在校内推广。

在内容上不设限,便降低了形式上的要求,即揭开了教学研究的神秘面纱,使研究成了每位教师都会做的事。不要小看这样的改革,它对改变教师的研究心理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这就好比硬要让不会讲普通话的老百姓用普通话来表述,结果只能让他们选择不讲话;但如果让他们用方言讲话,则人人都会讲话。我们让教师大胆发表自己研究的“小成果”,不拘形式,有用就行。如今,学校中已没有教师再说“我写不出来了”,而只会感到自己没有新东西可写。当进行了多次这样的训练后,我们再来要求科研论文的基本格式,教师就觉得容易多了。

三、从成果推广上为“小成果”设个低门槛

我们在思考,为什么那么多优秀的教科研成果得不到推广,为什么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研究都处在各顾各的局面?我们觉得这与学校的文化有关。许多教科研成果都在特定的文化中产生,要推广成果必定要有相似的文化背景,离开文化背景的教科研成果都缺乏生命力。与别人的成果相比,我们校内的“小成果”有大作用,因为校内的“小成果”全都是在校内产生的,基于校内的文化,只要加以简单地说明就可以让本校教师完全理解,所以我们觉得校内的“小成果”非常容易在校内推广。

为很好地推广教师的“小成果”,我们建立了“晨曦论坛”“晨曦”等平台。每学期都有很多教师借助这些平台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因为当得到其他教师的认可时,成果的教师便由此而产生成就感。此外,我们用校园网推广教师的“小成果”。凡被审查小组审查通过的“小成果”,全由校园网发出,并标明这项成果的作者,以及校内成果的编号,借此激励教师。还有,我们把教师的“小成果”集中在一起,编成名为《晨曦经验》的校内刊物,分发给每位教师,既作为成果的推广,又作为资料的积累。

小教高级教师论文第8篇

关键词:作业批改;语文;小学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作业作为语文课堂的外延,不仅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更是练习和巩固这些能力的主要途径。在语文作业备受关注的趋势下,语文作业批改方式的实效性也应引起教育界的关注。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部分研究能对国内小学语文教师的作业批改进行普遍的理论指导,却很少有深入地方性的针对县级市小学语文教师作业批改方式的验证调查。但从目前看来,语文作业批改在实际操作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和误区。

鉴于此,我们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确立了以下研究目标:(1)大致了解和分析临海市小学语文教师作业批改方式的现状;(2)基本了解临海市小学生对语文作业批改的评价和期望;(3)对比二者差距,并结合实效性提出针对性的意见。

本课题的研究是指向“实效性”的研究。实效性,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综合各家之见,大致就是指事物经过某种活动过程后,产生的客观结果与预期的目标相比较,它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或状态。由此,作业批改实效性即指教师进行作业批改后,批改成果能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且作业批改量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这是本研究的逻辑起点。本文具体关注在作业批改中“谁来改”“怎么改”这两个问题,即针对“作业批改的分工”和“作业批改中符号、语言、方法的运用”来研究作业批改的实效性。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

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其中以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为主。调查对象为临海地区4所具有代表性的小学二四六年级的学生和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教师以访谈为主。样本覆盖不同的经济区域、市区和乡镇、示范性小学和非示范性小学,选择市区2所、乡镇2所,其中城乡示范小学各1所,非示范小学各1所。问卷发放以班级为单位,各班随机发放5份问卷,共分发问卷330份,回收率为96.97%,有效率为97.81%。教师访谈对象选取教龄在5年以上教师20名,其中,城区小学11人,乡镇小学9人,示范小学8人,非示范小学12人。

2.问卷的编制

根据作业批改实效性的内涵、新课程改革对作业批改的要求以及作业批改在实际操作中所关注的问题自行编制问卷。本问卷的编制从语文教师的作业批改频率、作业批改的分工方式、作业批改符号的运用方式、作业批改语言的运用方式、学生对待批改后作业的态度、学生对作业批改情况的总体评价、学生对语文教师作业批改方式和态度的看法和意见等7个方面入手,了解临海市小学语文教师作业批改方式的现状和学生对此所持的相关态度。

3.统计方法

采用Excel 2003统计软件进行描述统计。

二、结果讨论

1.作业批改的频率

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的教师都能很认真负责地每天或隔天批改作业,但仍有5.76%的教师较长时间才批改一次作业。虽然选择“3天”和“一个星期以上”的比例不高,但是实际上至少有18个学生选择了这个答案,按每个班级发放5份问卷的比例来计算,则至少有3到4个班级约150到200个学生的作业是3天或约一周才批改一次。作业批改的频率太低会导致教师难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无法得到及时的反馈,纠正错误。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态度不端正、教师不重视语文作业的批改以及教师过于繁忙,无暇批改作业。

2.作业批改的实际分工和学生对作业批改分工的期望

低中年级作业批改实际分工中以教师全部批改居多,高年级作业批改实际分工形式则较多样化。在作业批改的实际分工中:二、四年级的学生由于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不够,有46.6%的作业都是全部由教师批改。而到了六年级,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有所提升,所以,教师就将批改作业的部分主动权交还学生,高达72.38%的六年级学生表示作业是部分由教师批改的。同理,随着年级递增,学生能力提高,教师归还的“批改”就越多,形式各样,包括同桌互批、组长或班干部批改、自批。在同样有下放“批改”的情况下,城区作业批改实际分工的生生互批方式又比乡镇更注重个人参与度。城区更多采用同桌互批和自批,而乡镇大多采用组长或班干部批改。可见,城区比乡镇更注重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批改”,参与到作业批改中,而不是令其成为好学生的“特权”,这符合新课标提出的作业批改的要求:“作业的批改,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了解和评价,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造成这一情况的一部分可能原因是城区小学生的实际能力比乡镇小学生强。所以,大多数人能参与到作业批改中来,另一可能原因则是城区教师对学生个体化的意识也比乡镇教师要强。

3.合作批改下教师的批改任务

教师根据各年级的学习侧重点,选择难度较大且相对重要的作业进行批改。总体来说,抄写本、作业本、练习卷的完成和批改难度都较大,且能反馈较多信息,所以,各年级教师大多数都有选择这三种作业进行批改。其中,二年级比较重视字词练习,所以,选择抄写本的比例最高,达66.67%,比四六年级均高出12%;而越到高年级,学习重点就从“字词”转移到“阅读”“写作”等综合性题目上,所以,批改练习本和练习卷的比例逐级递增,在六年级达到83.81%。最后,口头作业、实践作业和其他一些特殊作业,由于操作难度、批改难度较低且可能无法通过批改或检查来检验完成情况,所以,批改率相对较低。

4.教师常用的批改符号

随年级增高,批改符号逐渐多样化。各年级对传统符号勾和叉的使用频率都很高,此外就是半勾、问号、圈和线。其中半勾和圈的使用频率在二四年级之间增幅较大,可见,随年级增高,题目难度加大,学生的错误率和错误形式也相对增加,这时单一的批改符号已经满足不了批改需要,所以,除勾叉外的其他符号的使用频率会提高。最后,因升学模式的影响,随年级升高,应试痕迹渐浓,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划分的分数和等级的符号使用频率也逐级大幅提高。

在城乡比较中:城乡教师选择使用勾叉的人数仍占绝大多数,而乡镇选择半勾、问号、圈的比例均都在30%左右,低于城区。城区选择使用分数评价的比例是乡镇的3倍。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乡镇教师运用的符号相对单一,城镇教师更喜欢给予学生应试性评判。

5.作业批改中评语出现的频率

临海市语文教师的作业评语总体十分欠缺。调查数据显示,城乡对比中二者选择偶尔有的频率均过半,而选择“几乎没有”和“没有”的城区和乡镇总计分别为14.55%、20.95%。初步分析原因有二:(1)乡镇老师评语意识不强;(2)乡镇教师作业批改任务繁重,无暇写评语。

低年级评语十分缺乏,中高年级对评语需求较大。在对评语出现频率的调查中,各年级选择比例占大多数的均是“偶尔有”,且逐级递增。而二年级“几乎没有”和“没有”的比例分别是四六年级的2倍和6倍。初步分析原因有二:(1)二年级学生识字不多,未必看得懂评语,而中高年级学生对自我认识程度提高,对教师评价的需求增大;(2)二年级题型简单,无需评语。

6.学生对评语所持态度

绝大部分学生都希望看到评语。无论是城乡调查还是各年级调查,结果均显示学生对评语的需求比例还是很高的。由于学生都有寻求教师关注的积极意向,评语能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于他们个体的关注,并且评语不仅可以指出学生作业的错误,评价学生的劳动,还可以鼓励学生后续的学习,激励学生的意志,是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希望看到教师在自己的作业中给出评语的这一调查结果是符合理论和实际的。并且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评语能增强自己订正作业的热情。

7.学生对待批改后的作业的态度

大部分学生对待批改后的作业态度端正,但仍有少部分学生不能根据批改符号和评语进行订正。城区和乡镇约有95%的学生都表示“能够根据批改符号和评语进行订正”。从年级来看,二四六年级表示“想订正但不知道批改符号或评语意思”比例分别为3.88%、3.77%、2.81%,说明批改符号的指向性还不够明确,评语太过于简略导致学生不理解,而二年级学生处于认知水平较低的年龄段,对一些复杂的或较长的批改符号还无法理解。

8.学生对作业批改情况的看法、意见和建议

学生对教师作业批改中使用评语的需求十分迫切。关于对教师作业批改的意见方面,各年级段学生提及最多的是“希望老师多一些评语”,其中四年级和六年级学生比较迫切希望多一些鼓励性和指正性的评语。

学生对教师作业批改方式上主体意识增强。在作业批改的分工上,各年级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四年级和六年级有较多学生提出“希望能适量自批或班委批改”,二年级学生由于识字量小和写字能力较低未写此项建议,但结合作业分工期望的调查结果可推测二年级学生对此也有较高需求。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各年级在教师批改作业认真程度上都希望语文老师能“批改仔细,尽量少出错”,其中二年级尤多,结合二年级对教师作业批改态度的评价,说明低年级教师应更加重视作业批改,切不可抱有“简单题目简单批”的错误态度。最后有少量学生希望“教师在批改时字迹清晰”“打上总评”“错题不要打叉”。

中高年级符号侧重点不同。所采访的教师,大多都有选择过将“星星”作为作业的总体的评价的标识。如,作业完成优秀的学生给予5颗星,完成较差给予2颗星,星星的颗数给予低年级学生较为直观地感受。另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图案、学生对“星星代表优秀”的理念更为确信的特点,教师会增强符号趣味性和可变性,如采用变形图案和额外增加星星鼓励。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教师会适当将评价转向优良中或等级ABC。

三、建议

1.学校方面

(1)减轻教师课业负担。学校应给予适当的作业指标和批改任务,并且减少不必要的课程和教学任务,以减轻教师课业负担,让其有精力投入到作业批改中。

(2)建立合理的制度。学校应根据本校特点和各年级特点,再结合教师具体情况制订合理的评价教师作业批改的制度,切不可一味追求高标准给教师造成过大压力,使其急于求成、疲于应对,当然也不可太过放松。

(3)加强各校、各年级之间的相互讨论和学习,成立批改小组。通过交流讨论,使教师认识到自己在作业批改中的不足,进行改正并且学习他人先进有效的批改技术。可专门成立自己的作业批改小组,集体学习有关作业批改的论文、书籍等,让教师能够更多地获取有关信息。聘请对作业批改有心得的老教师,对语文教师进行深入的批改指导。

(4)定期组织反馈和评价。为检验和保证教师作业批改的实质效用,学校可阶段性组织教师进行自评自省,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组织家长进行建议以及时修正教师作业批改方式。

2.教师方面

(1)提高对语文作业批改的重视度和对语文作业批改实效性的认识。通过了解学生对语文作业批改的态度和评价以及同行之间的交流,提高对作业批改的重视度和对批改实效性的认识,端正批改时的态度,尽量做到少出错并且字迹清晰。

(2)积极了解提高作业批改实效性的相关信息。通过参加交流讨论会、听讲座和学习小组等方式以及利用书籍、网络等多媒体资源来了解提高作业批改实效性的方式等相关信息。

(3)将有能力的学生培养成作业批改小助手,建立四人小组的“作业批改共同体”。在批改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中高年级教师可培养学生批改作业的能力,建立四人小组,将简单的作业交给学生批改或让学生先批改教师再批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自己的负担,还能够利用学生自己的力量实现互帮互助、互相督促、以先带后。

(4)针对各年级特点丰富地运用批改符号和评语。对于低年级:选择直观简单的批改和评价符号,如,勾叉、分数、星星等,评语应符合低年级识字量并以形象的、鼓励的为主;对于中高年级:选择丰富且有针对性的批改和评价符号,如,圈、线、半勾等,评语应是具有个体性、指正性、比较性、拓展性、激励性的综合性评价。也可通过适当增加生生互评或自评来拓宽评语来源和丰富性。

(5)合理利用“家校合作”。“家校合作”是一把双刃剑,教师既不能浪费这个资源,又不能把作业负担都抛给家长(家教)。可以将一些口头作业和实践作业交给家长检查,并签字证明,教师只需检查签名并抽查。对抄写、听写之类的简单作业交给家长监督检查,教师只需过目,知道易错点和难点。提醒家长监督学生写作业,提高学生作业质量,减轻批改负担。对于作业本、练习卷、作文本之类的作业应由教师自己批改,否则将不能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当然,家校合作还要考虑到城乡因素和家长个人情况。

参考文献:

[1]刘建东.提高语文作业批改的实效性研究[J].考试周刊,2012(28).

[2]白颖颖.关于小学语文作业批改情况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武汉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为例[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

[3]熊伟.谈小学语文作业批改方式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