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急诊科医生论文

急诊科医生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8 15:49:44

急诊科医生论文

急诊科医生论文第1篇

(1)理论教学:急诊医学课程并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展开,在大多数教学医院仍是选修课或仅占用内外科理论教学中的几个学时;

(2)临床见习:目前对于大部分医学院校和教学医院,急诊见习目前还是空白;

(3)临床实习:首先是院前急救未开展,仅有极少数的教学医院试验性的展开过[3]。其次在急诊科的教学计划安排,多分插至内科和外科的实习,时间短,多未结合急诊医学的临床特点;

(4)特色教学:急诊医学的特点使急诊对医患沟通、医德医风有特殊的要求,但现有的教学中,虽一直强调,但鲜有实施;

(5)其他:因急诊科特殊的轮班倒休制度,在教学上主要依靠医学生的自觉性,加之不少医学生面临着考研、寻找分配单位等压力,急诊医学的教学质量难以有保障。

2新时期临床急诊医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结合我院急诊科的特点,在急诊医学教学方面建立了一整套自己的特色教学。包括:

(1)充分发挥临床资源丰富、疾病谱广、病种复杂的优势,鼓励科内医师整编临床典型病例,为急诊的理论课提供更多资料。

(2)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利用声像资料和模型等,加强急诊各项操作的培训,尤其是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的培训,通过视频播放规范的心肺复苏抢救操作过程,学生之间互为小组进行练习,严格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急救最基本的操作技能。

(3)合理安排教学计划,针对实习时间短的特点,将学生分成小组,由不同带教老师带教,安排学生跟随带教老师上班时间进行实习,鼓励并欢迎学生在课余闲暇时至急诊学习,跟随查房。

(4)尽可能多的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在现在的医疗环境下,医学生临床动手操作的机会少。急诊带教老师在不影响诊疗和带教老师在旁指导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动手,尤其像心肺复苏(CPR)、气管插管、洗胃等操作,充分做到“放手不放眼”。

(5)充分利用晨交班和查房机会,结合临床病人巩固临床知识,同时言传身教,让学生在无形中学习掌握沟通的技巧,树立更好的爱伤观念。

(6)每周组织科内小讲课或病例讨论,鼓励实习学生和进修医生积极参加。

(7)建立急诊科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卡,鼓励已经学习完临床课程但未开始临床实习以及实习完急诊科的医学生在急诊的缝合室、抢救室等地方学习。这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我院急诊的优势,也充分调动了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的反馈调研中,得到了很好的评价。结合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的现状并借鉴我院急诊临床教学的经验,在急诊医学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对临床急诊医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浅析探讨。

2.1进行多元化理论教学

传统的理论教学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质量并不让人满意。近几年,伴随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多元化理论教学的理念正逐步渗透至临床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为核心思想,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法。结合急诊医学的特点,应该发展有急诊医学教学特色的理论教育。首先,充分利用现在教育技术,在理论课中适量的插入结合教材的影像学资料,例如图片、网络流行的语言、急诊室发生的故事、录像等,加深学生在初步接触急诊医学的印象,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理论授课外,结合授课内容,合理的安排生动、直观、开放、自主、互动的临床见习、实习,充分发挥PBL教学、情景教学及临床观摩见习的特色。PBL教学全称problembasedlearning,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为教学目。在多个PBL教学应用于急诊医学教学的研究[4-6]都证实PBL教学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对急诊医学学习的兴趣,同时对解决临床问题能力有所帮助,也使所学理论与实践能更加紧密结合,对开拓急诊思维有很大益处。在刚开始开展急诊教学阶段,立刻让学生投身于复杂而纷乱的急诊,在心理上并不利于学生接受。情景教学和临床见习,可以在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之间建立过渡的桥梁,让学生对急诊的情况有初步的印象,并在情景教学和实习中重视除了理论、操作之外的沟通技巧、人文素质的培养。

2.2加强技能培训

急诊对医护人员的技术要求很高,只有操作技术过硬才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所以技能培训在急诊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在进行急诊技能操作培训和训练时,应该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力求标准、规范。医学生需要掌握的急诊操作包括:心肺复苏、清创缝合、包扎止血、气管插管、除颤仪、深静脉置管等。学生不能直接在患者身上进行训练,故场景设计和模拟人在技能培训中显示出重要的地位,同时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学医院急诊科的作用,除了心肺复苏抢救规范操作过程的视频及指导老师的现在解说演示,还要通过反复实施单项技能练习与小组合作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在基本掌握技能的条件下,进行场景设计训练,比如模拟急性心跳骤停、呼吸循环衰竭、及意识障碍等病症,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形下让学生参与完成从疾病识别、临床分析、抢救治疗的全过程,这既能提高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实际动手能力和反应力,又能锻炼对急救救治的紧迫感。在有条件的教学医院,可以开展高端模拟系统的训练,在北京宣武医院,已经将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技术[4]用于急诊培训,收效很好。

2.3充分利用急诊资源

急诊科患者多,危重病多,疾病谱广,这些条件十分利于临床实习教学。不少内外科急症,例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性心肌梗死、急性酒精中毒、急性阑尾炎、骨折、外伤等在内外科见习中很难遇到的病例,在急诊很常见。现有的本科、七八年制的临床实习[5]和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中,急诊实习时间短,教学计划安排并不十分合理。笔者认为,应该适当延长急诊实习时间,本科和长学制4周左右,集中于内外科实习之前或之后,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在抢救、ICU各不少于1个月。由于急诊科是24小时制,在教学计划安排上,分小组跟班学习比常规模式更有利。小组教学,可以让在减轻带教老师压力的同时,因材施教,也可以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跟班实习,一是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遇到紧急抢救的机会,充分感受急诊的紧急氛围,二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实习教学上,急诊科的实际工作情况不会给予带教老师很多时间进行系统性的教学、指导,因此要充分利用床旁教学,将急诊独特的降阶梯思维引入急诊实习教学中[6],在急诊交班和查房时,结合临床患者的个性、症状、体征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临床教学,并重点培养学生病情评估的能力,重在让学生学会识别急危重症,树立降阶梯思维。急诊涉及的临床技能操作较多,在不影响诊疗的前提下应该多创造动手机会,让学生真手不放眼”。院前急救可以增强学生对急诊救治的时效意识,在急诊教学中很有必要,但目前大部分教学医院都未开展。故在学生掌握院前急救运作程序及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可以安排急诊科与急救指挥中心联动开展院前急救教学,让实习医生至少安排随急救车出诊1次,通过亲身体验现场急救、转运患者等工作,强化实习医生急救的时效意识,加深黄金一小时对于救治及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性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应变能力和加固急诊思维意识。

2.4重视医患沟通教学

急诊科医生论文第2篇

作者:范红权 王玉梅 夏颖佳 张铁丽

[摘要] 目的 实施急诊标准化分诊,提高分诊准确率及患者对急诊分诊标准的认知,保障优质护理服务的切实实行,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 依据我院急诊科实际工作中可行的情况结合我国国情及东北地区文化和生活特色,讨论建立根据病情进行分诊的,文字化的分诊标准,并应用于实际临床工作。结果 通过对急诊患者实施使用标准化的分诊1年余,并根据工作后反馈的情况不断修改完善该标准,形成了切实可行的标准化分诊制度,实现了急诊分诊工作的优质化、标准化。结论 建立了急诊的文字化的、标准化分诊制度,使得分诊有据可循,有理可依。在这个标准下,既为急危重患者提供了最佳的就诊流程,亦使一般患者的就诊得到合理安排,保障了各种患者的利益,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和候诊期间意外情况的发生。提高了急诊患者的优质护理服务,从而,达到了急诊分诊护理工作的“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三好一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急诊 标准分诊 优质护理服务

急诊分诊是对患者的病情作出简短的临床评价,然后依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安排就诊次序,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急诊医疗服务【1】,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分诊标准,各地区实行的是根据病种分诊。而先进国家及我国港澳地区所实行的是等级分诊制,即保障了急危重症患者就诊安全,又合理分配了医疗资源。我院急诊患者就诊量约490人次/日,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及东北地区生活文化特点,同时参照香港和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分诊标准,制定了我科的标准化分诊,从2010年3月至今试行近两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高分诊准确率及患者的满意度,从而提高了急诊优质护理服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 我院急诊科分为急诊诊厅、抢救室、外科处置室、采血室、静点大厅和急诊观察病房。其中抢救室固定床位8张,备用4张,观察病房54张床,留观大厅10张位,静点大厅100个座椅。

1.2 方法

1.2.1 急诊分诊标准的制定 由医务部主任、护理部主任参与,组织全科医护根据实际情况讨论,参考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分诊标准,及香港医管局急诊分诊标准,结合东北地区社会文化特点及优质护理服务的标准,科室质控小组确定制定出我院急诊科分诊标准(表一)。

表1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分诊标准

1.2.2 急诊分诊标准的实施 由具有急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5年以上,职称为主管护师的急诊护士担任分诊工作,从2010年3月1日开始实施,执行新的分诊标准。分诊护士负责认真热情的向急诊就诊患者介绍宣教新的分诊标准,以取得患者的认知和对候诊的理解。

1.2.3 评价方法 通过比较2008年3月-2009年3月和2010年3月-2011年3月急诊患者对候诊时间、就诊安排的满意度及候诊患者因等候时间长而产生纠纷及意外情况的数量调查,以及新的分诊标准实施对分诊护士工作的影响,作为该研究的评价方法。

表3 两个年度急诊患者候诊时间满意度调查表

2 结果

改变了原有的分诊思维,方法,制定标准化急诊分诊,实行新的分诊流程,简洁有效的进行宣教,使就诊患者了解认同,降低了纠纷投诉的发生率,以及候诊期间意外情况的发生。将其应用于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3 讨论

3.1 国内急诊分诊现状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保政策的实施,使更多的患者涌向大医院。我院是综合性三甲教学医院,门诊日就诊量高峰时达9900人次,急诊患者日就诊量高峰达670人次,其中部分比例为非急诊患者。相应的对急诊分诊工作造成了很大压力,如沿袭按病种分诊的模式,将依然存在就诊医疗投诉纠纷居高的情状,这是值得深思的。

3.2 实施新标准的必要性及对提高急诊患者优质护理服务的积极作用

新标准的实施,保障了标准中I类和II类患者的急救,提高急救质量,降低风险。文献资料表明第III类患者中25%人易在等候期间发生高危情况【3】。分诊护士要对此类候诊患者密切关注。在目前急诊医疗资源有限,就诊人量激增的情况下,实施新的急诊分诊标准十分必要。

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涉及两个特征:程序性和个人特性。其中程序性是指提供护理技术的质量的方法和程序【4】。急诊建立标准化、文字化的分诊标准,对提高急诊优质护理服务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丽萍,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急诊救治水平.中国急救医学,2000,20(2);122.

急诊科医生论文第3篇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急诊专业存在的问题,认为在现有培训机制下,应加大急诊思维方法、思维模式、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力度,促使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尽快建立唯物主义、辩证发展观、整体论的急诊临床哲学思想体系。

【关键词】 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 培训; 急诊思维方法;哲学思想体系

急诊医学被国际上公认为独立的学科以来迄今已20多年,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在我国发展是不平衡的,存在着地区差异,还存在着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其中如何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急诊医学专业医师队伍,加快急诊急救人才培养步伐是临床工作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急诊工作是否及时、妥善,直接关系到伤病员的生命安危和预后。急诊工作的状况往往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医疗预防水平[1]。本文所涉及的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不仅是指近期分配到急诊科工作的本科生、硕士生,还涵盖各专业科室调到急诊科工作的医师,不论其现行职称已是主治医师还是更高级别。这是由于他们均未接受过严格、正规、系统化的急诊医学专业教育和急救专科训练。

急诊哲学思想体系来源于唯物主义,辩证发展观,整体论的哲学思想体系,结合了急诊急救专业特色,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的思想原则,是哲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急诊专业人员基本素质、基本修养的必要组成部分。

急诊医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近年来虽然在相关知识领域的培训方面已取得可喜成效,已形成了一系列整体方案, 但急诊急救人才培训中,特别是对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培训策略中, 急诊思维方法、思维模式、唯物主义、辩证发展观、整体论的急诊临床哲学思想体系的建立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尚需引起同行广泛关注。

我们认为,哲学思想体系的建立,不能单纯等待医师们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后,自发的形成与建立。20余年来,急诊急救专业伴随着其他专业均取得了重大进展,专家们已成熟的急诊思维方法、思维模式、唯物主义、辩证发展观、整体论的急诊临床哲学思想体系,应当通过培训的方式,被动灌输式地给予急诊低年资医师,即通过快速嫁接的方式传递,然后再在每一次急诊急救中或其后,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以循环强化的方式,通过内化得以实现。之后,伴随每一位急诊急救医师的成长,形成具有独特个人人格特色的哲学思维体系,并与同行共享。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思维体系的建立,将大大提高急诊临床培训的效价比,促使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学会举一反三,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

1 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哲学思想体系缺乏的表现

1.1 不愿到急诊科工作或者不安心急诊工作 调到急诊科担任工作的医师,一部分不安心本职工作,会找各种关系和机会离开急诊科,寻找自己专业发展的出路;分配到急诊科工作的部分本科生、硕士生会通过考研、考博等途径跳出急诊科,急诊科人才流失严重。

1.2 不能潜心钻研急救医学,不能树立牢固的专业技术思想 没有训练有素、反应敏捷、急救操作熟练、基本功过硬的急诊素质,其最直接、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急诊救治水平较低、急救功能不到位,不能具有处置急危重症的能力,其最终结果将是贻误抢救时机,不利于伤病员。

2 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哲学思想体系缺乏的危害

2.1 存在医疗安全隐患 在急诊科担任专业工作的医师,缺乏急诊专业哲学思想体系的指导,就会依法执业意识淡漠,风险意识淡薄,急诊的规章制度贯彻不力,急诊服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不能紧密衔接,使基础医疗和护理质量得不到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控制机制得不到完善,医疗质量和安全的责任制难以落实,存在医疗安全隐患。

2.2 难以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急诊科是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重要的部门,无论任何类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只要涉及到人员伤害时,多为急性经过,故也多在急诊首次就诊。没有过硬的急诊素质,不但极大地影响急诊急救水平的提高,也难以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3 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阻碍了急诊医学的发展 社会对急诊医学的需求和医学科学的发展是急诊医学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伴随着现代文明,全球经济、社会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重大变革,人类的寿命在增长,疾病谱在改变,各种突发意外灾害事件,如地震、台风、海啸、水灾、火灾、天然气泄漏、踩踏事件、犯罪袭击等时发生,交通伤特别是陆路交通伤、生产中的意外创伤都明显增多。对于急诊医学,不但要求现场快速、准确的处理,快速安全转运,更要求医院有一支知识全面、抢救技术熟练、反应敏捷的急诊专业队伍,能在接到病人后给予及时有效的抢救,最大限度减少病死率和伤残率。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危重急症、灾难事故、意外伤害和突发事件的挑战,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成长周期长的现状将难以完成使命。

3 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哲学思想体系缺乏的原因

(1)急诊专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在部分程度上尚未引起相关卫生行政部门决策者和医院的管理者的认知与重视。(2)现行医学教育体制下,重知识教育,轻素质教育;重技能培训,轻综合素质培训;重近期培训效果,轻远期培训效果评价等问题,干扰了医学界对医学哲学思想体系在广大执业医师职业生涯中所起重要作用的认知与重视。(3)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培训策略中,急诊临床哲学思想体系的建立与培训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统一模式。(4)在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方面:①不能发挥急诊医师的专业特长。一方面,从事急诊专业的医师热爱急诊专业,把不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视为最大的痛苦。如果急诊科仅仅停留在只能诊而不能治,仅仅担任分诊转运的功能,急诊医师就会感到专业上没有前途,就不会安心急诊工作。在以分诊、应急和初步急救为主要职能的急诊科,医护人员缺乏社会认可,尤其是同行的专业认可,没有专业成就感,感到专业发展没有前途,因学不到技术感到自卑,极大地挫伤了急诊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医院中的弱势群体。②急诊医师工作极为艰辛,工作量大和工作时间长,超负荷运转,夜班多,精神高度紧张,体力消耗大,节假日无法安排休息,急诊工作的艰苦性是其他专业所没有的。③急诊医师晋职困难。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没有急诊专业职称晋升体系,急诊医生如要晋升职称必须挂靠其他原专业,而其他专业的评审专家很少涉足急诊医学,他们往往是从自己专科业务的角度来衡量,而忽略了急诊医学的特点和专业的特殊性,急诊医生由于常年脱离原专业,在这种职称评审现状下,急诊医师晋升职称困难。种种原因,干扰了急诊职业医师职业生涯规划,也同时干扰了急诊临床哲学思想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4 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哲学思想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4.1 急诊专业医师哲学思想体系的培训与建立 应是先进的、科学的急诊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快速成长的重要手段,是急诊急救医师综合素质培训远期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是促使急诊事业充满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2 急诊医师工作难度大和风险极高 一方面,急诊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背景复杂,急诊医生岗位责任重大,工作中难度大和风险极高;另一方面,经常受到酗酒者、吸毒者、精神异常者和地痞流氓的骚扰,易发生纠纷,被打或被辱骂事件时有发生。如果没有急诊医学临床哲学思想体系的支撑,将难以胜任急诊临床工作,或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

4.3 急诊医师的尴尬境地 急诊医师常常面临病情危重而身无分文,或者是身份不明的患者,既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又要承担费用无法落实的巨大压力,往往处于尴尬的境地。急诊医学临床哲学思想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急诊医生减轻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

5 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哲学思想体系培训策略

5.1 引入心理学心智技能概念,通过心理学方法建立培训策略 本研究中所引用的心理学心智技能的概念,通俗地讲,就是指在一定的哲学思想体系指导下,在急诊临床实践活动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种调节智力活动(急救临床活动)方面的经验,它是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是由一系列智力动作(急救临床活动中的行为)所组成的。在现行的急诊急救领域的培训实践中,通过对急诊急救医师的基础能力素质的分析,显示: 急诊急救医师技术能力结构是由已习得的概括化、系统化的知识系统(专业技术知识和操作性知识)与技能(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组成的多层次结构系统。而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与急诊专家的最显著区别在于心智技能的差别。

我们认为伴随着社会以及急救医学发展的需求及要求的日益提高,在急诊急救医师能力的各要素中, 科学的急诊专业哲学思想体系指导下的急诊急救医师的心智技能已愈来愈居主导地位。因此,倡导具有远期培训目标的科学培训,目的是要实现专家哲学思想及技术能力向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的传递过程。通过培训,在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的头脑中快速形成专家经验的心智技能,培训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1)在培训之前,全面获得存在于专家头脑中心智技能模型,包括急诊思维方法、思维模式、科学研究方法等, 并将专家唯物主义、辨证发展观、整体论的急诊临床哲学思想体系模式化,再把它转化为培训内容。(2)在培训中,通过给学习者提供专家解决此类问题时所面临的情境,使学员身临其境,能根据模型所提供的专家的心智技能,模拟专家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诊断策略,从而快速地在学员头脑中形成专家经验。

5.2 终生教育与终生学习 急诊急救专业执业医师的培训,是周而复始,螺旋式上升的动态培训过程。是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动态培训与动态评估,建立急诊思维方法,思维模式,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等,建立唯物主义、辩证发展观、整体论的急诊临床哲学思想体系,形成由被动的终生教育到主动的终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转变。

6 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哲学思想体系培训评估

由于智力活动(智力动作)是心智技能的构成要素,因而智力动作的形成与心智技能的形成是一致的,即智力动作的形成阶段反映的就是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 在心智技能模型培训实践中,通过对学员在预设急救情景下采取得急救措施进行干预与评估,达到专家级急诊急救心智技能培训的目的。

智力动作的形成受学员已有的知识水平的影响和制约,相应的使心智技能的形成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模式定向阶段。 在心智技能培训中,学员的模式定向往往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而获得。在这一阶段,学员了解模式的原样,体验专家智力活动模式,即知道在一定的急救情景背景下,该采取那些步骤或如何完成,从而明确活动的方向,建立起进行活动的初步的自我调节机制,为进行模式操作提供内部控制条件。此阶段属于模仿阶段。第二阶段,模式操作阶段。此阶段学员将亲自应用专家智力活动模式去解决问题。在心智技能模拟培训中,学员对设计情景作出即时应答,采取行动,并亲手操作,完成一定的急救模拟任务指令。此时学员所作出的动作可以在头脑中产生完备动觉映象,形成场景记忆与动觉记忆,为心智技能的形成和内化打下基础。第三阶段,模式内化阶段。经过前两阶段的培训,在专家哲学思想及技术能力模式指导下形成规范化,模式化临床实践技能,由初步掌握转向头脑内部,形成潜意识,借助语言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从而对相关急救情景进行加工改造,触类旁通,是专家智力活动模式在学员头脑中转化为心理结构内容的过程,即完成由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向急诊专家的过渡。

与以上阶段相对应,分别采取观察法、会谈法、案例分析法等进行评估,并采取汇报法、问题法、总结法等加强学员自我评估。

参考文献

急诊科医生论文第4篇

1急诊医学的教育目标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急诊医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急诊医学的教学必须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常难以达到培养学生急诊临床思维方式和掌握临床技能的目的,这一方面由于原有急诊医学教学培养计划的局限性,使教学与临床实际工作脱节,从而无法适应学科快速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医学招生人数的增多,医学发展观不一,使得其经过原有教学后仍有在临床思维局限、实践操作水平不高等问题。作为教学医院,我院已开展急诊医学教学18年,从开始把急诊医学作为选修课到现在列入必修课,由面向医学本科生教育到现在普及到七年制教育和急诊医学硕士生的培养,这些变化,对我们的急诊医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急诊医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急诊医学及相关人文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能够适应急诊医学飞速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对急诊医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以满足和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2充实急诊教学内容,紧扣医学发展

急诊医学的教学内容往往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知识,目前我国急诊医学教育仍没有统一的教材,虽然卫生部先后组织专家编写并出版《急诊医学》及《急危重症现代救治方略》两本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但急诊教学时间较短,要全面学习急诊急救知识仍较困难,要使学生达到从整体上认识常见急危重症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全面系统地领会和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能熟练进行急诊的基本操作的教学要求,必须要紧扣医学发展培养急救意识和能力,充实急诊教学内容。笔者先后多次在学生中进行急诊教学内容调查问卷,开展带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定了与学生需求相适应的教学计划,优化教学内容,选择重点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真正实用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内外急诊急救最新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当今世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此起彼伏,如早期的SARS、禽流感爆发、当前的甲流肆虐,地震、矿难等天灾人祸,使我们要及时修改急诊教学内容,力求做到既符合现代急诊医学特点,又言语通俗、准确,深入浅出,使教学内容具有新颖性、先进性、适应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及时了解和接受新理论、新进展,让他们牢固树立求新、探索及创造的思想,有利于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授课质量,为医学生的终生学习和继续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针对目前医学生临床急救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将心肺复苏、气管插管人体模型和常见急救术作为教学小课补充引入教学内容。这样以来,在理论知识学习后进行人体模型操作训练,能充分利用模型训练感性、直观、易于记忆等特点,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具体操作方法,还能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相互联系和拓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急救技术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3改进急诊医学教学方法,提高急诊临床实习质量

我们从几年前开始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进行急诊医学教学。充分发挥我院急诊科急危重症多的资源优势,带教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急诊医学教学数据库,在平时临床工作中,通过用数码相机拍摄实物标本、典型病例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检查,对一些成功病例急救过程进行录制,收集大量医学图片素材。把抽象的、复杂的理论通过表格、图片、照片、动画及录像等多种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运用多媒体模拟现场或者模拟人进行情景式教学,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急诊氛围,增加学习兴趣,又能向学生灌输急救理念,让学生学到更多急救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带教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自己作出诊断并拟出诊疗计划,带教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通过提问、引导和分析,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临床逻辑思维,加深理解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又能培养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习教学要求,制定完善临床实习计划和要求,明确急诊实习中必须掌握的内容,重点强调急诊中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为此我们编制了常见危重病急诊救治技术的规范操作流程图,对于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术、呼吸机使用等等由带教教师除结合病例进行分析讲解外,还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查资料进行解答,对急救技术进行规范操作示范,让学生反复进行训练,使其掌握要领。学生实习结束后,由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及临床操作考核,考核合格方可出科。与此同时,为在有限的实习期间内见到更多的急诊病例,掌握更多的急救知识与技能,达到急诊实习效果,我们灵活调整实习时间。如根据下午急诊患者较少,住院观察患者事情不多而晚上急诊及抢救患者较多的情况,让学生下午看书,晚上来科里参加急诊及抢救工作,这样以来,学生见到了更多的急诊抢救病例及急诊抢救技术,急诊实习兴趣也随之更浓了。

4加强急诊教学管理,提高带教教师素质

科室领导要重视和支持教学工作。在急诊临床实习过程中,设专门教学辅助人员进行临床实习管理,加强与实习生交流,了解实习生在急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将实习带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各带教小组的带教教师,从而不断改进临床带教工作,尽可能地满足实习学生的急诊实习要求,增加急诊实习兴趣,在有限的急诊实习期间内,见到学到更多的急救知识与操作技能,更好地完成急诊实习任务。要求临床带教教师正确协调处理医疗、教学、科研三重任务的关系,纠正重医疗轻教学不正确观念,把完成教学任务情况纳入到年终考评中去。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及时了解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新动向和相关文件,使教师真正认识到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培养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通过观摩教学活动,组织教师集体备课、青年教师试讲课及小讲课、参加教学竞赛等来积极探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关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主动性、积极性,使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要求教师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以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关爱学生,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以教师的榜样、风采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激发他们对急诊医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对急诊医学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树立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5培养学生换位思考及医患沟通能力,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急诊科医生论文第5篇

潜在危重病的概念是我国率先提出的,早在2004年我国的楼滨城教授就提出了这一理念,这种理念是针对很多没有表面特定的某一个器官明显的衰竭表现,但是若不能及时的被关于以及治疗会使得病情集聚发展甚至直接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急诊是出现危重病请最多的一个科室,其中儿童急诊的潜在危重病的发生几率要远比成年更大,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目前的儿科医疗资源较为紧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儿童并不善于表达甚至很多低龄儿童根本没有办法进行表达,因此无法对自身目前的情况向医生进行反馈,医生只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各类仪器检测以及对家长的询问对患儿的病情进行确诊,这样的确诊使得儿科急诊的潜在危重病患儿的死亡几率不断上升。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儿科建立潜在危重病的早期识别流程和管理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对儿科急诊潜在为重并的早期识别与管理的相关话题进行讨论。

1.儿科急诊潜在危重病的早期识别与管理

1.1 建立儿科急诊预检分诊临床识别流程

儿科急诊人数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和流行病的趋势而改变,一二线城市的儿童医院其每日儿科就诊的人数会达到八百人左右,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仅仅凭借患儿家长的主诉和护理人员对于儿童疾病的真被是很难对潜在危重病花儿进行甄别,所以这也成为了儿科预检分诊的难点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我院在近几年根据我院儿科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套儿科急诊预检分诊临床识别流程,这一流程我们简称为PAT,其具体安排如图1

1.2 使用儿科预检评估法则

儿科遇见评估法则是一种对患儿进行快速评估的方式,其步骤是首先由急诊的分诊护士对患儿家长进行病情询问和病史询问等等,在询问其间护士应当通过视觉、听觉和感觉对患儿本身的情况进行一个简单迅速的评估,从而确定患儿的紧急程度。其次,护士还需要对患儿的反应能力以及精神状态和眼神、哭声与活动力和皮肤温度来对患儿本身的病情做一个初步的判断,最后在根据护士自身的判断对患儿进行危重、急诊和亚急诊和非急诊的分诊,一旦发现危重患儿就要第一时间利用绿色通道将患儿送到抢救室进行抢救。

1.3 对患儿在候诊期间的安全进行保障

由于儿科急诊的繁忙性导致了许多患儿即使情况较为紧急但是却依旧不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治疗,这就使得患儿很可能在候诊期间发生病情变化使得其发生危重病请。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大概有接近百分之二十五的急诊患儿会在候诊期间出现病情恶化,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对患儿的候诊安全进行必要的保障,通常在分诊护士巡视候诊区域时应当根据患儿的病情变化来提升就诊的紧急程度,并且在巡诊期间护士应当和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从而在交谈中找到关键有用的信息,借助家长对患儿的高度熟悉来对患儿的病情变化进行分析,从而更加准确地对患儿的患病程度进行判断。

2.结果

在实行了儿科急诊潜在危重病的早期识别与管理即PAT后,我院从2013年到2016年,共在危重病早期发现了9例爆发性心肌炎以及肠道病毒69例,重症感染9例,脑膜炎3例,重型小儿肺炎2例,因而阻止了13例医疗纠纷,与未实施急诊潜在危重病的早期识别与管理前的医疗纠纷案例相比总共减少了11起医疗纠纷,儿科死亡人数也有着明显的下降趋势。

3.讨论

我们在对急诊儿科潜在危重病患儿进行诊治的过程中应当对一下的几个问题进行重视,其中包括了对于一些特殊罕见病例的重视,对急诊儿科护士的核心能力进行提升,以及搭建潜在危重病患儿诊治经验平台三个方面。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进行分析。

3.1 对儿科急诊少见的特殊病例进行重视

在儿科急诊当中有着许多罕见的病例出现,这些病例大多数都是高危或者是潜在高危的病例,医护人员由于经验所限可能无法第一时间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例如曾经出现过一个患儿在进行就诊时家长的主诉是强烈的呕吐,在对其进行急诊分诊后患儿的病情开始恶化并且进入了深度的昏迷状态,这样的情况对于患儿的生命威胁是极大的,而患儿的呼吸也必须依靠于机械通气,医生通过与家长沟通协商经同意给患儿进行了脑部CT,其CT结果显示患儿脑内存在肿瘤,由于压迫了脑神经才出现了呕吐以及昏迷症状,如果按照常规的急诊处理方式处理很可能被判定为胃肠道疾病,从而对患儿的病情造成了延误,这极有可能会造成医疗纠纷并且给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更大的威胁。

3.2 对儿科急诊的护士核心能力进行提升

儿科急诊护士的核心能力对于发现潜在危重病患儿是十分关键的,很多患儿的疾病发展并不与医学理论完全相同其本身具有着较为明显的非典型性和复杂性,因此护士不能单纯地应用理论知识对患儿的病情进行主观判断,还应当注意对患儿的脸色以及呼吸、心率、精神状态以及皮肤温度等多方面进行观察然后再进行预见性的判断,从而减少由于“纸上谈兵”而造成的患儿病情误判。并且我们需要改变原有的发现病情后再进行抢救的方式,应当防患于问然从而提高抢救的成功率,使患儿的生存率能够得到极大的提高。急\医护团队应当经常一起交流相关的经验并且参加相关的专业急救培训和对死亡病例以及典型病例的分析和讨论从而使得急诊护士的核心能力能够得以提升。

3.3 建立儿科急诊潜在危重患儿救治经验共享平台

儿科急诊由于罕见及特殊病例较多,所以单纯依靠书本的医学知识来完成其PAT流程的安全性是较低的,所以我们应当与其他医院一同大家一个儿科急诊潜在危重病患儿治疗经验共享平台,将各大医院救治的特殊罕见患儿病例的经验进行分享,从而使的急诊护士能够了解更多的潜在危重病患儿的特征,使得潜在危重病患儿被发现的几率增加。

4.结论

通过对医院儿科急诊采用PAT流程,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潜在危重病患儿漏诊的几率从而避免患儿的病情恶化减少患儿死亡率和医疗纠纷,提高救治能力。因此PAT流程是一种应当广泛进行推广的儿科急诊预检分诊临床识别流程及管理。

参考文献:

[1]楼滨城.对急诊医学的再认识.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4,1(3):166.

急诊科医生论文第6篇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纠纷;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181-02

急诊科是医院对外的重要窗口,是医院的最前沿阵地,是医院的高风险区,是医疗纠纷的高发区。随着患者自我保护及维权意识的加强,医疗纠纷也迅速增多。因此,加强急诊科的风险管理及迅速提高急诊科护理质量是减少护患纠纷的关键。本文通过护理角度论述一下在医疗纠纷中护理的相关因素及改善措施。

1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发在在本院急诊科的15例护理纠纷,其中因护理技术缺陷导致的纠纷5例,护、患沟通不及时服务态度差导致的5例,护士责任心不强、核对制度不仔细的2例,服务流程不严谨、防范措施不力导致的纠纷3例。

2护理纠纷在急诊科形成的原因分析

2.1护理技术缺陷

2.1.1护理操作不科学规范

急诊科的特点是重病号多,且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料性。当出现大事故要大批量抢救病人时,为了完成抢救工作,善自减少操作流程如不贴输液瓶签,因加药不及时而善自减少用药等,降低了护理质量。

2.1.2临床经验不足、基础知识不扎实,急诊抢救技术不够熟练

现在我院急诊科护理队伍分配不够合理,有经验的老护士纷纷调离岗位,整个队伍呈现年轻化的现象。5年以上的护士只占35%,其与均为年轻护士。年轻的护士她们有激情,但缺乏经验。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及对复杂问题的观察和判断力均缺乏。相对的其综合处理问题的独立能力也就不够强。而这些往往就是造成医患纠纷的重要因素。2.2护理服务不全面的缺陷

2.2.1绿色通道(即抢救流程)不通畅

急诊科与各科室均有关联。在抢救病人的时候,护士要与医生及其他部门的科室人员接触。此时,急诊科的护士就要担负起很关键的协调作用,保证病人在任何一个环节都能迅速有效的完成检查。避免出现因交接不及时给抢救工作带来不便。如医技检查报告不能及时发,收费拿药要长时间的排队都会使患者及家属烦燥不安,对护士的服务产生抱怨,从而增加投诉率和纠纷发生的可能性。

2.2.2缺乏同情心,主动服务意识不强,解释不到位,服务态度生硬

急诊患者大部分都是突然发病,患者都是充满恐惧感来院的,怀疑自已是不是得了重病。都希望能在急诊科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缓解自已的疼痛。这就给我们护士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特别是急诊患者多时,这种压力会更加突出。大家都想优先诊治,都认为自已是最严重的。如果这时我们护士因为繁忙的工作不能够对患者及其家属的询问做出耐心仔细解答的话,患者就会对医护人员存在强烈的不满情绪。一旦其治疗低于其期望值时,就会引起投诉或纠纷。

2.3护理管理方面缺陷

2.3.1因急诊科和全院多科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护士长要用大部分的精力与各科室进行沟通,又要对本科室的日常事物进行管理如完成部队新兵的体检。护士临时换班,怎么合理的对新老护士搭配排班等。这些都严重影响护士长的职能管理,对本科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给予改正。

2.3.2管理者护理安全意识不强,管理缺乏力度

在日常工作中管理者虽对各班次的护士划分了严格的工作制度,但质量控制措施落实不到位,流于形式。奖罚不明,只知道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罚,不会找根本的原因给予改正。而对于好的现象又不会给予相应的奖励,致使护士出现抵抗情绪。这样有再好的制度也会执行不到位,而流于形式。

2.4护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的缺陷

2.4.1护理观察记录不全面

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对病情没有全面的认识,观察不够细致,病情发生变化时没有急时发现并报告医生而致错过最佳抢救时间。有的护士在观察病情时,过份依赖仪器,监测数据不够精确等都会影响抢救工作,从而造成护患纠纷。

3护理防范对策

3.1准确认真的记录护理文书,在出现医患纠纷时,护理记录也是强有力的法律证据

急诊科护士应特别注意在抢救过程中,客观准确的记录下患者的病情及其变化。如果确因抢救患者不能马上记录时,应在抢救结束后6h完成补记并加以说明[1]。

3.2应定时定点的在科室里组织医生护士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

让医护人员能够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或潜在问题提早预防,并加以改进。以科内发生的纠纷为例,组织全科室的医生护士进行讨论、分析原因,提出防范措施,使全科护理人员从中得到警示[2],制定护理风险预案及应急程序。

3.3合理分流患者,改善服务,节省医护人员的人力资源

随着人们对保健需要的提高,患者稍感不适就到医院看急诊。因此在急诊时间内,就会出现各科的患者都集中到急诊科。

这时我们就应迅速分流患者到各专科就诊,以缓解急诊医护人员的压力,将有限的人力物力为急危重患者服务。对于危重患者在院检查时都应让护士陪同前往,这样可协调其间出现的秩序混乱情况从而提高了抢救效率,减少了护患纠纷。

3.4定期给医护人员培训急救技能,提高其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急诊科是个综合性很强的科室。应对护士进行系统的急诊专科理论及其相关学科知识的培训,让护士对各科抢救仪器的操作方法应熟练掌握。通过定期的培训,急诊科护士特别是新护士的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3.5发扬“以患者为中心,急病人之所急”的护理理念,全体医护人员的观念发生改变由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主动询问病人的需求,并给予改进。急诊护理过程中,患者情绪均不稳定、爱抱怨,护士这时应耐心回答病人的问题,维护患者的各种权益,对不同态度的患者给予以充分的理解和宽容,取得患者的信任[3]。

4小结

我科通过培训增强了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及主动服务的理念,开设急诊绿色通道,简化了就诊流程。加强培训了急诊护理人员特别是新护士的业务培训,提高了全科护士的急救能力。加强了急救护理安全管理等措施,患者对我科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明显提高。提高医疗质量是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共同心声,它需要医院各个部门的相互协作。但在其间我们急诊科的护士应在其中发挥更积极有效的作用,它能使整个医疗质量得到质的提高,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使医患双方的关系更协调!

参考文献:

[1]唐维新.实用临床护理三基理论篇[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27.

急诊科医生论文第7篇

【关键词】 阑尾炎 误诊 急腹症

【Abstract】 Acute appendicitis as a common disease of acute abdomen, has its characteristic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But also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many diseases of acute abdomen have been misdiagnosed as acute appendicitis. Based on the related works and reviews of the literature major in Shanghai recent years, I hope that it’ll be helpful for fellows.

【Key words】 appendicitis; misdiagnosis; acute abdomen

1886年,Reginald Fitz最初给阑尾炎命名,并强调早期手术的必要性[1]。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急腹症中常见的疾病,但因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其他急腹症也常常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Berry等报道,总人群急性阑尾炎误诊率为15%-30%。作为即将踏入正式临床工作的青年医生,更应该对此类常见疾病的复杂性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本文通过查阅权威外科着作及近年来主要发生在上海地区的相关文献,对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其他疾病的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1 总览

典型的急性阑尾炎根据其特征性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麦氏点固定压痛及全身感染征象,诊断并不困难。但仍有相当部分的急性阑尾炎表现出非典型的临床特征,给及时正确的诊治带来一定麻烦,更重要的是同样也存在一些不典型的急腹症常表现为类似阑尾炎的症状及体征,易误诊为阑尾炎而进行了非正确的处理。

华山医院的吴钢、蔡端及长征医院的蔡清萍、王强分别统计了90年代中期至2001年各自医院近千例急性阑尾炎并手术治疗的患者,对其中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疾病的情况分析后得出了类似的结论—①误诊为急性阑尾炎患者女性居多,而且多为妇科疾病。②除妇科疾病外,其他误诊病例均为普外科相关疾病,且肿瘤疾病开始多见,无泌尿系疾病涉及。③过去较为多见的与急性阑尾炎相鉴别的普外科疾病如胆囊炎、肠梗阻、消化道穿孔等误诊数明显偏少。

从上面可以看出,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各种医疗检查手段的不断发展,各临床医生对于常见疾病的认识和正确把握已经得到相当大的进步。现阶段,在大中型医疗机构中,已经很少将一种常见疾病误诊为另一种常见疾病。因此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文献在此着重介绍几种近年来比较罕见的容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疾病,供大家参考。

2 结肠憩室炎

我国结肠憩室病曾相当少见,从华山医院及长征医院文献所报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近百例病例中仅一例为结肠憩室炎便可见一斑[5, 6],但随着近年来我国发达地区饮食更加接近于西方国家,发病率也随之略有增高。盲肠部位的憩室炎与急性阑尾炎临床表现非常相似,难以鉴别。

朱强华、姚昌宏于2007年先后两次报道了数例结肠憩室炎误诊为急性阑尾炎[7, 8],并做了相关分析讨论。得出一些结论,凡中老年人出现类似急性阑尾炎症状和体征,而在下腹近耻骨上或偏右,或下腹部有不明原因的炎性肿块,或疑有下腹部脏器穿孔的急性腹膜炎时,在鉴别诊断上均应考虑结肠憩室炎的可能。阑尾切除术中如发现阑尾正常时,应尽可能探查距回盲部100cm范围内小肠和部分结肠。对于结肠憩室炎,内镜及X线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其中结肠镜对于本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急性结肠憩室炎主要采用非手术疗法,包括休息、禁食、补液、抗感染 。当出现并发腹膜炎、腹腔脓肿、大量便血、有肿瘤可能情况时,才采取手术治疗。

3 妇产科疾病

如上所述,女性患者最易与急性阑尾炎混淆的急腹症是妇产科急症,各权威外科着作均将妇科疾病独立于内外科疾病之外作为急性阑尾炎鉴别诊断的一大类。吴钢等对华山医院95年至01年间急性阑尾炎误诊进行统计,有31例妇产科疾病患者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占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病例总数的73.8%。这些误诊均与询问病史,尤其是月经史不详细,体检不仔细有关,非但延误了治疗而且还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因此,女性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不能忽略与妇科急腹症进行鉴别,必要时请妇产科医师会诊,协助诊断。

比较常见的需与急性阑尾炎鉴别的妇产科急症有右侧异位妊娠破裂和右侧卵巢囊肿扭转,这两类疾病已为多数临床医生所熟知,需要注意的是在面对女性急腹症患者的时候不要遗忘就可以了。本文在此介绍两种比较罕见的妇科疾病。

3.1输卵管疾病

输卵管炎症或其引起的输卵管积脓及穿孔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腹痛,作为女性生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妇产科的临床医生对于输卵管疾病常认识不足。

毕宝旭、肖春报道一中年女性输卵管积脓穿孔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究其原因,除对本病认识不足以外,主要原因为本病体征难以鉴别:右侧输卵管积脓穿孔致大网膜下移与右附件粘连形成包块,腹腔出现脓性液体,与阑尾穿孔体征相似不易鉴别。

3.2 经血逆流

蔡元坤等对1996年至2000年上海五院收治的2500例急性阑尾炎手术病例进行分析,发现l5例经血逆流,其中7例误诊[10]。经血逆流临床尚少见,其发生机制亦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由于月经来潮前,子宫肌层痉挛收缩,子宫颈口或颈管收缩狭窄,如有子宫过度倾斜,导致经血流通不畅潴留于子宫内,继而从输卵管流于腹腔,刺激腹膜产生腹痛,如同时发生细菌感染,可产生腹膜炎。因此,对有月经生理周期的女性患者诊断和处理阑尾炎时应慎重,可适当延长观察期,明确诊断,以免不必要的手术。

4 阑尾肿瘤

阑尾肿瘤较为罕见,但随着近年各种肿瘤的发病率增长,阑尾肿瘤的相关报道也逐渐增多,其中良性者主要为阑尾黏液囊肿,恶行者主要有阑尾黏液假瘤、阑尾类癌和阑尾腺癌等。阑尾肿瘤常为误诊为阑尾炎行手术后切除标本病理检查所发现,约占阑尾切除标本的5%。如钟宁[11]曾报道一急性阑尾炎表现的老年女性,术中肉眼观察未见异常的阑尾术后病理诊断为阑尾类癌;高兴贤等[12]亦有一中年男性因持续性右下腹痛6小时患者行阑尾切除术后病理报告为阑尾状腺瘤,于2周后行右半结肠切除术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贻误了病情,并且两次创伤对肿瘤患者的打击也较大;蔡清萍、王强所作的误诊为急性阑尾炎32例分析中也有一例证实为阑尾癌。

大多数的阑尾肿瘤表现为感染或无症状,术前诊断困难,而且大多数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缺乏认识,若术前未进行全面检查及肿瘤相关项目的检查,极易漏诊此类恶性疾病。因此,病理检查成为了诊断该类疾病唯一的途径,万不可忽略对肉眼观察正常的阑尾标本行病理检查,必要时尚需进行术中的病理检查。

5 小结

在为本文查阅文献过程中,所得的文献大部分为其他疾病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相关分析,仅有少数文献是有关急性阑尾炎误诊为其他疾病或 漏诊的情况,而且此类文章多发表于影像学相关的期刊上,由于本文选题为误诊为阑尾炎的相关疾病,所以后者相关文献未予详述。

本文所详述的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病例多为较少见的鉴别诊断,一是因为罕见病例较易发表于各大医学期刊上,以满足各家之兴趣;二是因为发文者多来自三级甲等医院等角为高级的医疗机构,这些机构中医疗力量较为强大,各项术前常规检查也较为完善到位,因此常见疾病少有误诊;三是因为较高级医疗机构常未予大中城市中心,城市人口卫生措施及健康观念较为良好,因此这些医疗机构所接受患者的疾病谱亦有一定特征。某些多发于城郊及乡村的疾病在城区医疗机构中倒成了罕见病。如上海金山区陈炳叶[13]就有急性淋球菌性腹膜炎误诊为阑尾穿孔31例的报道,此类疾病较少出现在较高级医疗机构,即使出现了也多不会如此频繁误诊为急性阑尾炎。

相信在所有误诊人群的统计上一定还是存在常见疾病在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对于新生代的医生,我们应该深知常见疾病仍然是我们应该首先掌握的,切不可因本文而形成了本末倒置的思维。

6 讨论

急性阑尾炎作为外科急腹症的常见病,常常先入为主地占据临床医生的思维,只要患者出现较为类似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医生们就会让患者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而影像学检查对于该疾病的高准确性使得大部分的急性阑尾炎患者得到了及时的医治。然而,仍然有小部分的患者仅仅表现出较为典型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征,临床医生未得到影像学的证实甚至未进行影像学检查就盲目“确诊”急性阑尾炎而进行了手术。其中有意外发现阑尾肿瘤的,也有单纯切除正常阑尾的。虽然此类现象多发生于基层医疗机构,但也应引起我们新一代青年医生的重视。

总之,为尽量避免误诊事件的发生,无论常见或少见的急性阑尾炎鉴别诊断,临床医师对于急腹症就诊的患者,一定要详细询问病史、反复细致进行全面体检和实验室检查;拓展诊断思路,切忌主观片面、盲目自信,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判断细致分析、,既要考虑到常见病,又要想到疑难病,这样才能减少漏误诊,提高疾病诊治率。

参 考 文 献

[1]毕玉华,曲仁和,付洪宾编.阑尾外科[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蔡成机.阑尾疾病[M].石美鑫主编.实用外科学(上册).第1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21-929.

Berry J,Malt RA.Appendicitis near its centenary[J].Ann Surg,1984,200:567-575.

彭淑牗.阑尾疾病[M].吴孟超,吴在德主编.黄家驷外科学(中册).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71-1586.

蔡清萍,王强.误诊为急性阑尾炎32例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23(5):F003.

吴钢,蔡端.急性阑尾炎误诊分析[J].上海医学,2002,25(7):440-441.

朱强华,姚昌宏.结肠憩室炎误诊为急性阑尾炎三例[J].上海医学,2007,30(11):864-864.

朱强华,姚昌宏.容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结肠憩室炎[J].临床误诊误治,2007,20(1):62-63.

毕宝旭,肖春.输卵管积脓穿孔误诊为急性阑尾炎1例[J].武警医学,2008,19(4):342-342.

[10]蔡元坤,赵加应,张厚康等.对经血逆流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认识[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2,5(2):161.

[11]钟宁.阑尾类癌误诊为阑尾炎1例报道[J].实用全科医学,2007,5(11):1000.

急诊科医生论文第8篇

【关键词】急诊急救;建设与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7-0603-01

急诊急救医学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渐渐形成的临床医学专业,也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新的跨专业的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专业,涉及多种医学专业。急救医学是一门由多专业综合的科学,用于是处理和研究各种急性创伤和急性病变,需要在短时间内,及时有效地对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意外疾病和灾伤,采取的紧急救护措施的科学。急救医学不处理伤病的全过程,是把重点放在处理伤病的急救阶段,其内容主要包括是:心、肺和脑的复苏以及因循环功能所引起的体克、急性创伤,还包括多器官功能的衰竭和急性中毒等等。此外,急救医学还需要研究和设计现场抢救、运输和通讯等方面的问题。总的来说,所急救医学主要包括的内容有:院前处理(急救中心)、医院急诊室和危重病人监护病房(ICU)三个部分,急救设备也是急诊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对急诊和急救工作的要求和期望也随之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命健康,急诊急救医学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临床医学发展是分不开的。在1979年,急诊急救已经被国际上公认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果。急诊急救工作是否做到了及时和妥善对伤病患者的生命安全和预后恢复都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急诊急救工作的发展状况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预防水平的标志。

1急诊急救医学的发展概说

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急诊急救医学事业发展历经的阶段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五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末期,第二个阶段为八十年代至今。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急诊急救医学的发展范围广泛、医护人员素质提高快、急救医学发展速度快,理论研究也基本适应了我国的急诊急救医学的发展所需,在硬件建设方面,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县以上的医院,急诊急救已经配备了专用的呼救电话、人员、车辆,具备监护功能,在软件建设和管理方面也取得了成效,相关的医护人员对急诊急救足够的重视,使得急诊急救医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主要的特点有这样几方面。

(1)专业急诊急救机构由医疗卫生部门向多功能的救护机构扩展和渗透,初步具备了能够在现场及时有效的开展对病患的脱险救治工作,具备了医学监护下的能够很好的运输病人的能力。比如装备现代化的救护车、救护飞机、医疗救护舰船和直升机等运输交通工具。

(2)专业急诊急救机构由单一的城市和地区向着若干组织联合逐步发展,初步形成了城市和地区的专业急诊急救网络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系统,这样就适应了现代社会中人类交往所造成的频繁的特点和需求。

(3)为了旅游业和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证,这也为国际紧急救援机构的发展和建立创造了条件,有了跨州跨洋远距离的急救运输,也包括参加紧急救援的商业性的组织,以我国的卫生部的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为例,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4)在比较全面的对现代急诊急救医学和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进行评估,这样可以给予有力的支持,有利于急救资源的发展,也加强了社会民众的急救活动和急救意识。

(5)随着灾难事故的增加也是的灾难救援医学在急救医学方面起了很大的扩充,形成了院外救援医学的发展。

(6)现代医学在学术上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主要由院外急救主要包括有医学监护运输和灾难医学,院内危重急诊急救监护医学等学科逐渐形成了现代急诊急救医学体系和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也对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我国急诊急救工作的管理模式分析

我国医院的急诊急救大多是建立在急诊室的基础之上的,在七十年代末期开始的医院分级管理对急诊科和急救中心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就目前来看,我国县以上的医院基本都有急诊科,在大中型城市还建立了急救中心。总的来看,我国的急诊急救模式主要有这样几种:独立模式,比如北京的急救中心也称作是北京模式;行政模式,也就在在全市建立统一的急救通讯指挥中心,比如广州的急救中心也被称作是广州模式;院前模式,也就是以院前急救作为重要任务的急救中心,这种急救中心没有床位,比如在天津、南京和上海等也被称为是上海模式;依托模式,是以大中城市的一所综合性的大医院作为依托,建立急救中心。比如在青岛、郑州、重庆和海口等建立的也被称作是重庆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具备有强大的急救医疗后续力量,也充分的发挥了院内、院前和ICU等比较完整的急救医疗功能,这也是我国目前发展比较好的重要模式;指定模式,是由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一所当地的医院为急救中心,这在我国的中小城市和县级和区域医院比较常见;自由模式,是由各级各类的系统医院自发组织和建立的急救中心。

3急诊急救医学的未来发展研究

(1)逐步形成以城市和地区为依托的立体交叉城市交融的急诊急救网络和体系,这会缩短急救的反应时间,对抢救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要逐步发展功能完备的医疗急诊急救交通。

(2)努力加强和完善急诊急救的医学研究和教育工作,要在医学教育中专门开展急诊急救的相关课程,强化专业教育,在有条件的地区专门成立急救医学研究中心,以更好的研究现代城市的急诊急救体制、加强网络运作,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方向等,要争取在短时间内研究危机生命的重病急危的院外救治工作。

(3)在城市建立急救中心时要经过充分的科学研究和论证,急救中心站是城市和地区急救工作的关键,它与社区内的急救网点构成了网络,对居民的日常院外急诊和急救以及灾难事故的救援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专业的急救机构和城市、消防、公安、交通等要进行密切的配合,紧急救援要互相支持和渗透,建立在专业医学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出现新的急救医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