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二历史复习资料

初二历史复习资料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8 15:48:08

初二历史复习资料

初二历史复习资料第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资料

初中历史知识的发生年代距我们的生活时代较远,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研究的对象和时代一去不复返,这也是历史知识教学的难点之一――难以直接观察、研究。大部分教师都将史料看成是促进历史教学的最佳资源,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运用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伴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史料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新能力、塑造学生情感态度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新课改的角度出发,史料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占有一定的比重。

一、历史材料的选择

根据我国现行教育教学的发展,初中阶段历史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题,更是施教的根本基础。现有的其他参考资料,即使是史料也无法取代教材。由于初中生对历史的统筹体系观念不强,所以,过度重视史料而轻视教材容易造成对基本史实的片面化理解,更可能形成学生的单点片面思维。当然由于教材本身篇幅的限制,适当地补充一些史料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而且还能增强历史的真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所以对于史料的选取,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历史教学资料的选取要注重其科学性

不能使本来简单的课堂复杂化。因此,有些简单的历史课,我们不必去准备大量的历史材料。这样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度,还可能会让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重点,也减弱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样的课华而不实,历史资料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历史资料的选取要考虑学生本身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

由于初中生比较喜欢接受易理解、易接受的事物,且初中生不喜欢被动地去接收、学习知识,这也不是现今课堂教学所希望的。所以,初中的历史老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选取一些简单明了但又深刻的历史事实,作为讲课的辅助资料。例如,在讲述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史的知识时,很多历史教学工作者偏向于使用一些文言资料,进行相应的基础史料教学,初中生在进行史料学习时能充分贴近历史背景,获得对历史的感知。然而,很多学生面对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的第一手文言史料时会产生畏难情绪,很难被学生掌握。在学习“女皇武则天”这一知识点时,选用《资治通鉴》中的一段对话,即“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黩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驭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这句话不仅难懂而且其史料发生背景亦相对复杂,不仅影响上课进度,还会增加学生对学习历史的排斥心理。所以,我们在选择史料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他们的历史资料。

3.历史材料的选择要考虑所选择材料的真实性

历史材料本身的一大特点就是,学习历史就好像是体验历史的一个过程。学生通过真实的历史材料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升华总结,真正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

二、合理运用历史材料教学

1.运用历史材料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对历史的高度关注

历史的过去性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很多同学只是死记硬背教材结论,严重限制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史料则恰如其分地对历史进行生动细致的还原,不仅活化了教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还能帮助学生领悟历史,增强其学习兴趣。这远远胜过于用学分、成绩、物质奖励等外部因素去刺激学生,那不是长久之计,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老师可以向同学们提问:“为什么在春秋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请用事实加以说明。”

2.利用历史资料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新课改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这点,不是老师提供所有的知识,而是注重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历史工作者不仅要按照课程要求让学生熟记重点内容,还要循序渐诱,抛砖引玉,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充分发挥史料的作用。对美国历史这一专题学习过程中,历史教学工作者可以给学生放一些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南北战争、一战二战前后的美国的史料,这些史料可以图文并茂,将史料对比分析,让学生结合材料去分析、理解美国这几段历史的发展原因及结果,系统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对选择的历史材料要差别化运用

有很多历史材料都很丰富生动,但在运用时,也要掌握方法。对于那些可读性强,易感染学生、生动丰富的史料可以让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朗诵,营造一种仿佛时空穿梭回到历史中的氛围。也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学,去感受历史斗争中的血与火的血泪史,增强其对历史的认同感,以史鉴今,促成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除此之外,史料一般可以分成基本文字和数码影像类,我们可以根据初中生自身的习惯特点,可以综合运用这些史料。学生一般喜欢一些影像类的文史材料,可以接触一些比较感性的历史材料,更有助于形成对这一历史的第一认识,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初中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初步认识和后续学习兴趣的高低。例如,在讲原始社会这一章时,学生对这段历史基本上是一个极其模糊认识,所以,老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古化石或者放映一些关于此类研究的视频。如果条件允许,老师还以带领学生进行室外考察,把理论知识带向实践活动,对于历史的学习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丰富、生动、恰到好处的史料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对材料和知识的自主搜集和整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同时,在提高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也有较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翠萍.网络,让历史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6).

[2]陈德运,覃细红.浅析史料在历史课堂教学不同环节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09(24).

初二历史复习资料第2篇

关键词:网络资源;历史教学;应用方法

G633.51

一、网络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初中历史课堂中,很多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均为“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他们只是一味的向学生去灌输知识而不去考虑学生本身的接受程度学习意愿,长此以往,原本可以内容丰富的历史课堂就会变得愈发枯燥琐碎,十分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此,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对历史课程的期待感,根据授课内容来选择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资料,让学生听觉与视觉等感官神经得到多重刺激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历史学习动机,从而达到提高历史课程教学效率的最终目的。

(二)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通过大量的教学实验证明,由于初中阶段中的学生无论是在心理还是思想上都尚未发育成熟,因此他们很难在课堂中将那些相对深奥和抽象的历史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历史课程产生模棱两可的学习状态,进而从根本上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网络资源的加入就可以将那些抽象化的知识通过直观的视频画面、动画、图片等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在深入融合剧情的同时加深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在教授《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课程时,其中涉及了我国历史上十分著名的辽海、淞沪以及徐州这“三大战役”,很多学生在初次接触这些知识时很容易将这三大战役的地点、主要参与者、发生时间以及现实意义等方面的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混淆。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播放《三大战役》精彩视频片段的方式来让学生去直观的感受不同战役的不同环境与历史情怀[1]。

(三)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已经永远成为了过去的一段历史,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都开始将授课重点和教育重心放到了对学生情感能力与认知能力的培养上。笔者认为,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就好比是学生情感成熟期的一个过渡平台,而网络资源的加入就是让学生原本懵懂的情感能力变得具体化的催化剂。

例如在初中一年级所教授的是中国历史,历史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在其中穿插一些例如“唐三彩”、“造纸术”、“火药术”以及“四羊方尊”等主题纪录片,让学生跨越时代去追随古时的中国是何等的聪颖富饶,从根本上激发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初中二年级后,历史课程开始教授我国那段灰色的屈辱现代史,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播放《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以及《南京大屠杀》等抗日战争影片的方式来让学生直面看到那段属于所有华夏儿女的屈辱历史,进而让他们对献身于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革命烈士们报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深刻的缅怀[2]。

(四)调整老师的教学方式

选择或者自行剪辑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影视片段,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在学生观看影视片段的同时,由老师有意识的进行引导学习一些事件、事件、意义、作用、性质等可以对整个历史事件进行复述。在观看完影视片段后,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样也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分析史料能力,将历史讲解与观看影视片段结合,可以使其中的人物变得具象化,学生也可全方面,多角度的理解历史知识。

二、网络资源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近年来,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和普及,将网络资料带入到初中历史课堂已经不再是新鲜事。此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虽然得到了全国各地初中历史历史教师的高度认可,但是却也不可避免的在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基于此,笔者针对如何正确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网络资源的注意事项进行如下总结。

(一)注重讲解与直观的有机结合

众所周知,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引入网络资源的最大好处即为可以让学生直观的看到抽象化的历史知识,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各个时期中不同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直观的真正价值并非是让学生单纯的看,而是要让学生带有学习目的性的去看。在以往的初中历史课堂中,很多历史教师只是象征性的向学生去看一段网络资料,而并没有对资料内容展开详细且系统的讲解,因此就会让学生在观看过后仍然一头雾水,根本无法将网络资源与所学的课堂内容完整的结合到一起。为此,历史历史教师在日后的授课过程中要学会在网络资料中穿插自己的讲解内容,让学生在一边观看的过程中一边提出自己心中的困惑,从而让他们可以更加顺利的将网络资料与所学内容联系到一起,进而达到加深对历史知识理解的最终目的[3]。

(二)避免出现对历史网络资料的滥用现象

毋庸置疑的是,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引入网络资料只是一种辅助类型的教学手段,它本身并不具备代替历史教学内容的资格和水平。为此,历史教师绝不能够盲目的在历史教学中去引入各种类型的网络Y源,将历史课堂变成一场不伦不类的“历史影片大杂烩”。在日后的授课过程中,历史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课堂主体来确定网络资料的引入方式、引入时长等,切记不可为了追求所谓的知识“直观性”而过多的引入网络资源,从而达到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网络资源引入到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让原本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变得丰富多彩且灵活有趣。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初中历史教学水平一定会在历史网络资源的推动下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进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薛磊.网络作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4(01):91-94.

[2]刘大忠,邵东东.网络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J].考试周刊,2010(45):155-156.

初二历史复习资料第3篇

一、史料运用有利于还原历史真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史料的恰当运用可以有效地创设历史情境,有利于还原历史真相,感受历史的魅力和冲突,从而产生了解和探寻历史的愿望和兴趣。新课标在第四部分的实施建议中提出:“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以常州地区所用的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例,书中提供的很多史料内容生动有趣,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如,七年级上册第4课《破解彩陶之谜》提供了较为典型的舞蹈纹彩陶盆、人面鱼纹彩陶盆、船形彩陶壶等图片,作为原始实物史料的再现,生动地吸引了初一学生的注意力和探究的热情。学生以此为依据,结合查阅资料、观察制作、展示解说等活动,增强了参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小组讨论、大胆的想象、细致的分析,学生回到了中国的史前社会,对以半坡聚落为代表的氏族成员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二、有利于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八年级上册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一课中,我补充了一段史料:“左宗棠深明外交必须以军事为后盾的道理,虽主谈判,但不忘备战。为了支持曾纪泽的外交努力,左宗棠率兵前往哈密,在哈密设立抗俄司令部。在前往哈密的征途中,他让士兵抬着棺材走在队伍的前面,表明誓死抗击俄国、收复伊犁的决心。”这则材料的补充,使学生了解到:左宗棠以武力做后盾,而且“抬棺出征”,誓死收复伊犁,正是左宗棠震惊中外的豪情壮举,有力支援了曾纪泽的外交斗争,终于迫使俄国将伊犁归还中国。在此基础上,学生也认识到: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传承的爱国传统。  

这一类史料的运用,远胜于教师空洞苍白的说教,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极好素材,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

三、论从史出,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近几年的常州历史中考加强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辨识、理解和应用,命题者对有一定关联的历史事件,抽取相关的图片资料、文字材料以及学者的论述等史料进行重新组合,设计探究问题,纵横对比,考查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分析和探究能力。史料的支撑和运用,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了充分的依托,实现了教师论从史出的教学意图,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能力。

合理运用史料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初中历史的课堂效率,体现历史课程的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从而实现历史学科“以史启智”的内在价值。

初二历史复习资料第4篇

【关键词】初三历史 有效复习 复习计划

怎样把复习课上好,这不管对于哪个学科来说,上好复习课,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在初三这个最重要的阶段,这段时间的总复习是最重要的。

复习对优秀生来说会是好上加好,对中等生而言也会更上一台阶,对学困生更是一个能起到重振信心的关键时刻,传统的复习模式,只是把讲练结合,老师说,学生记,会让好多学生感到厌烦,失去学习的兴趣。这种复习方法把老师累得叹气,学生也产生疲倦兴趣全无。如何把复习效率提高,让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地学习思考问题,灵活地运用不死搬硬套,这就要我们在复习教学中不断地思考、摸索新的方法,改进之前的不足。这篇文章是笔者在初三历史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制定有效的复习计划

复习需要一个好的计划,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复习计划,不仅是给复习开了个好头,也能把复习计划实施得有声有色。各个学校的状况不一样,复习的计划也不一样。有很多学校的复习计划是这样制定的:初三上学期就会把《世界历史》的上、下册全部讲完,把下学期的时间都用在复习上。初三阶段的教学任务比较重,所以老师会结合考试的范围及目标的要求,选择性地教课,把重点突出来,把其他知识简略化。下学期的任务要进行两轮复习,第一轮是要结合《中考说明》的要求,进行全面的复习,而第二轮则要注重专题复习,这两种结合起来,对复习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二、编制高质量的导学案

现在的教学资料很多,但是不能盲目地滥用,要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历史复习资料,不能单一地把精力放在教材上,对提高复习效果会受到阻碍,学生的视野不会得到拓展,好的复习资料,可以弥补教材中的不足。因此,选择一本好的复习资料,利用资料提高自己的历史学习效果。在与其他学校的合作下,结合资料编写了导学案,由 “考点回放” “重点阐释”“单元检测”三个板块组成,考点回放根据新课程的标准,把本单元的知识点和相关的要求明确指出来;重点阐释是将知识点及目标要求详细化,让学生对知识重点一目了然,减轻他们的压力;单元检测是筛选一些典型的题材,包括往年的中考题,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进行检验,并及时教导对知识的巩固和提高,这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培养,再者说,测试题完全是按照中考的模式设计的,这对他们来说对考试题有很强的导向性和实用性。

三、研究符合学情的课堂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过这样一个情况:在复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这个单元时,为了加强这个单元的知识点,我们选择了一道中考题:为了挖掘和利用革命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提高经济收入,我国对全国范围内建设旅游基地,我们结合所学的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1)井冈山、遵义、延安被国务院定为红色旅游景区的历史依据是什么?

(2)发展旅游经济 ,有利于培育伟大民族精神 。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 。请你谈谈对长征精神的认识。

这个题目的综合性很强,难度很大,对学生的表达,概括等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造成学生没有主动举手回答,只能找成绩好的学生来回答,这也是学生的习惯,而到第二个问题,难度比较高,还是没人举手,学生知道是开卷考试,根本不会主动思考问题,造成这种懒散的现象,不利于教学的有效发展。

四、夯实必需的基础知识

所谓“基础好,不怕考”,教学的好与坏,首先要看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及认识程度,如果在自己的意识里面没有对历史的了解和记忆,那就不会有好的知识水平。而能力的前提是知识的丰富,如果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那就更谈不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了,也谈不上自己通过新的意境,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了,只有把基础知识巩固好,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近几年的中考题中,发现老师一般只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所以我们在复习时,必须把基础知识务实,在此过程中,避免专业化、成人化,把基础的历史事实给学生们讲清楚,让他们彻底分析透,把基础知识掌握好。

五、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的课程理念中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主导者,这个理念在教学中及基础年级的实施中贯彻得比较好。然而,因为在初三这个复习的重要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重,时间比较紧,所以这种理念在初三教学中的贯彻力大大打了折扣。在初三总复习的时期,教学的方法往往又采取了旧的方法,教学方法的传统化,再加上老师对学生的复习情况不放心,就造成了应该由学生完成的事,却让老师包办了,自己辛苦了,但是学生也不会说你的好。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小组的合作能力充分的发挥好。

六、关注社会热点,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科技、关注环保。中考是鼓励学生以整体的观点分析各种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并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把在现实生活中获取的新观念、新理论、新信息和所学知识相结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认识这些新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初二历史复习资料第5篇

首先,合理运用历史资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与社会学科不但要引导学生综合地、整体地认识社会,逐步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而且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也就是说,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习的目的不是仅仅让学生记忆与复制一些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过思考和探究,建立起学生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而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资料作为证据探究历史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用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帮助学生构建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和评价,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都是十分有益的。

其次,合理运用历史资料还是应试教育的需要。

目前,我国选拔人才和学生升学仍然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考试,但试卷的命题正在跟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悄然发生着变化。从选择题的题目设计到非选择题题目的设计,尽可能地引用一些来自学生身边的生活或者其他形式的历史资料。学生要想答好题,前提条件就是要读得懂资料的意思,然后把书本知识与之对号入座。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合理运用史料教学,培养“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意识。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课本的基础知识有个深刻的印象,也能提高学生的处理史料的能力,学生的成绩自然就会提高。

再次,合理运用史料也是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

历史,往往是指过去的事实。过去的东西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大多没法亲身感受,我们教师要寻找一些合适的历史资料,再现当时的情景,这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才会深刻领会并感悟。如学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的背景时,我引用了一幅关于18世纪、描绘北美殖民地现状的漫画,让学生回答:1、这匹腾空欲飞的烈马代表什么?将被掀翻下马的骑士又代表谁?2、根据画面和所学的知识,说说当时的北美即将发生什么事件?3、试分析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通过看、思考、回答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对知识的理解更形象了,一下子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水涨船高。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历史资料呢?

第一、 要用足、用好教科书、图册中的史料。

新课程下的历史与社会教科书及其配套的图册上列有大量的历史资料,通常以插图、阅读卡、照片、地图、漫话等形式展示。对于那些简单易懂的,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处理这些资料,但是要求学生不仅能说出这是什么?还知道它能证明什么?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的新航路开辟的负面影响时,让学生从教科书、图册中找出负面影响有哪些方面,要求每个方面都要找到历史证据。这样做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和证据意识,从而真正实现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今天亚非拉的贫穷落后原来与当初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掠夺有很大的关系。而对于那些学生仅靠已有的知识无法理解的历史资料,教师则要给予适当的解说(如那些单元页上的历史图片及底图)。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同时在他们眼中,觉得我们的老师什么都知道的,很了不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提高了,社会课的信度、效度还会低吗?所以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要用足、用好教科书、图册中的史料,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历史的东西言而有据,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去分析史料的内容,从中引出结论,说明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而不是让他们只是去重复或摘要史料的内容。

第二、要注重课外历史资料的积累和运用。

首先,利用时事来积累教学资料。今天会不断地成为昨天,现在的终将会成为过去、成为历史。我们要利用时事来积累资料,如学习《人民当家作主》时,教师要尽可能采用最近的一次全国人大会议的历史资料和学生身边的人大代表的资料。使学生觉得历史就在他们的身边。

其次,充分利用网络查找有用资料。

网上有各种各样的史料、漫画、图片、文档、歌曲、视频等等。我们要根据需要学会从网上下载合适的资料。如为了让学生对宋词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上网下载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朗颂和《水调歌头》的MP3,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参考大型记录片《复兴之路》等等。这些资料的运用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很明显的。

再次,还要重视乡土历史教学资料的运用。

释放出孩子心目中本土文化的意象,并将之作为活教材。学到传统节日时,可以给大家介绍宁溪“二月二”的起源,传统及其发展。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带学生实地考察历史遗迹等等。使历史与社会学科在学生心目中增加了亲切感。

第三、鼓励学生去发现、辨别历史资料。

学生毕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去发现并会辨别历史资料,这就是我们历史与社会教学的落脚点。

比如在学习“改革带来的变化”前,我让学生回去找一样能证明变化的东西。学生第二天带来了好多东西,布票、粮票、旧照片、美孚灯、旧钱币……还有从网上下载的记录着中国改革开放带来变化的各种数据。课堂上我让这些同学一一介绍自己带来的“古董”的来历。看得出来,讲的同学觉得很有成就感,听的同学很投入,一副很羡慕的样子。这样不用我强调,学生自然就形成了一个概念:改革开放带来了生活的改善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以上种种形式可以使学生加强对历史的感性认识,明白历史与现实发展的关系,从而关注身边的事情,增强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文化制度等的理解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会学习很有帮助。

初二历史复习资料第6篇

关键词:中考历史;开卷考试;复习策略

开卷考试是指在规定时间内,考生可以翻阅教材

等来解答试题的考试。开放性命题不仅能考查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而且能考查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开卷考试的意义

开卷考试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方法之一。具体而言:(1)有利于减少死记硬背,减轻课业负担,培养创新性思维。(2)有利于减轻心理压力,没有现成答案,学生不会作弊,可以考出真实成绩。(3)强调对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改变“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教学方法。(4)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去阅读课外书,开阔视野。

二、开卷考试的弊端

1.使学生产生了许多错误认识

(1)学习态度极不端正。初一、初二是闭卷考试,导致多数学生认为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学不学无所谓。(2)不需要记忆。学生试卷答案驴头不对马嘴。(3)答案在书上能找得到,故许多考生考试前不用心复习课本。(4)资料比教材更好。六本教材让学生感到很困难,所以许多学生考试时只看资料。(5)一见题目就翻书,浪费许多时间。

2.对历史教学和教师不利

开卷考试使得历史课堂纪律较差,教学效果也较差,实施绩效工资后教师切身利益受到影响。

3.导致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困难大增

初中开卷到高中闭卷的变化以及课堂教学的变化,使得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惑重重。初中历史是开卷考试且分值很少,学习停留在了解的层次,很多学生应对考试就是划重点抄笔记,且不需理解也不需记忆,因为只要记得在哪本书哪一章就行了。到了高中,在高考和新课改夹缝中的历史教学和初中相比差别很大,造成学生无法适应,教师也感到教学压力增大。

三、开卷考试的复习策略

1.消除思想认识误区,端正复习态度

由于受到开卷考试表象的迷惑,许多学生思想松懈,认为学与不学一样,反正可以抄。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思想认识,它不仅与实行开卷考试的初衷背道而驰,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有把思想上的误区消除,才能有效提高成绩。教师要告诫学生,开卷考试注重的是考生联系现实的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做铺垫,根本就谈不上能力的

提高。

2.夯实基础,熟悉课本,梳理基础知识

基础薄弱的考生翻书时间过长,题目难以做完,如果能熟记史实,将会大大减少翻书时间。要想能用最短时间找到知识点位置,加快解题速度和提高答题质量,这就要求考生对教材非常熟悉。建议多看教材目录,在复习到某个知识点时让学生比赛,看谁最先在教材中找到,指导学生将教材目录与内容结合使用。梳理基础知识时,课前对照中考考纲的要求,在知识框架上空出重要知识点,提前将讲义发给学生,让学生课下查书填写。上课主要是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强调知识要点。

3.找准结合点

要找准材料新颖的时政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进行专题复习。

4.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

(1)合理安排时间。对需记忆的内容作出概括,分散记忆。早晨的时间适宜背诵,晚上的时间适宜思考。(2)不理解的不能死记硬背,要向教师请教,多重复几遍。(3)搜集一些记忆方法来帮助记忆。(4)要养成经常复习的好习惯。

初二历史复习资料第7篇

关键词:史料;中学历史教学;活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127

史料包括文字资料,也包括实物资料,很多时事也是很好的史料。现行教材图文并茂,大小字相间,史料较丰富,但由于篇幅所限,教材中对有些问题只能作概括叙述。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补充相关的史料。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阅读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处理历史信息。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能力,以及在独立思考基础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下面,笔者就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应用做一些粗浅分析。

一、史料要“适时”

所谓适时是指补充史料要抓住时机,不能凭一时的心血来潮,随心所欲,想到哪说到哪,应从教材本身出发,围绕教学目标思考分析:这些史料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为什么做出来的,可靠性如何?通过在课堂上思考探究,集体讨论,课后查阅资料等手段,使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下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形成正确深刻的见解主张。这种自主探究史料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过去那种教师给出结论,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病,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化。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史料时一定要找准切入点,该补时则补。

1. 是在学生易产生“错觉”之处及时补充。例如:在学到“虎门销烟”这个问题时,有些学生误认为销烟就是烧烟。对此,笔者借助于学生已观看了电影《虎门销烟》,让学生回忆“虎门销烟”的场景,使学生明白了销烟是用“盐卤加石灰”的方法将鸦片销毁的,而并非用火烧掉。因为烧过的鸦片埋入地下,如果将泥土挖起来熬煎,仍可获十分之二、三的残膏余沥。而盐卤加石灰的销烟方法,能将鸦片彻底销毁。

2. 是在探究重大史实、借助于史料和创设历史再现的场景时补充。教师利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丰富的史料展现,创设出趣味横生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如学习“二战”历史时,搜集“战争狂人”希特勒在战场上的有关史料,引导学生讨论希特勒在“二战”中的作用。一些学生认为:没有希特勒就不会有“二战”,希特勒是“战争狂人”,没有他,德国就不会建立纳粹党和法西斯,就不会形成欧洲战争发源地,也不会爆发“二战”;一部分学生马上反驳:“二战能否爆发,要从当时历史背景中去考虑――凡尔赛条约引起德国民族复仇心理,1929年至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英法的纵容政策等,不管希特勒是否存在,二战“迟早要爆发。”通过史料使情景再现和课堂辩论,学生统一了认识:个人在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没有希特勒“二战”也会爆发。

3. 是在重大史实的疑、难点之处联系现实适时补充。如:在学习“日本法西斯的投降”时,课本只提供了一幅有关签定投降书的图片和几行说明的文字,对日本的法西斯侵略教训只字未提。为此,笔者让学生搜集今年来媒体不断报道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有关材料。对此,学生往往会想了解“靖国神社”究竟是什么?这些日本政要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讳,多次到那里去行“神道教之大礼”?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使学生明白:从明治维新以后到“二战”结束,入祀“靖国神社”的亡灵,几乎全是在侵略战争中战死的军人。尤其是“二战”中那些在亚洲各国奸淫、掠夺、嗜杀成性的刽子手门的幽灵,也被供奉在这里。那么,参拜“靖国神社”的实质是什么?我们对此应采取什么态度?教师可激励学生主动寻找资料,并通过展示资料讨论问题,得出认识:“靖国神社”是日本政府以宗教祭祀为形式,对国民进行军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参拜“靖国神社”实际上是美化侵略历史复活军国主义,是对亚洲人民乃至全世界人们的公然挑衅,我们对此当然要表示坚决反对,同时要保持高度警惕,绝不能容忍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重蹈历史覆辙。现实生活中的焦点、热点问题不胜枚举,而这些问题不仅是新教材所要求的也是学生所关切的。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选取,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现实就是很好的史料,联系现实使学生获得认识现实的启迪,他们才能切身感受学习历史的意义,激发学史探史的兴趣。

二、史料要“适量”

所谓适量,是指依据“论从史出”的观点,精造史料。现行初中历史教育知识容量大,要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内处理好教材即要分清主次,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同时,对个别问题尤其是重点还需适当补充史料加以分析说明。这就要求教师在补充史料时一定要选择典型史料,不宜过多。过多,一方面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另一方面有可能喧宾夺主,出现下课铃一响只好“草草收兵”,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的状况。因此,教师在补充史料时一定要去粗取精、去伪取真,筛选有效的信息。

三、史料要“适度”

初二历史复习资料第8篇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夯实基础,平时重理解,考前重记忆。

历年中考,万变不离其宗,总是把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考查放在首位。凡课标所要求的、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人物或现象,如:近代化的探索、长征、抗日战争、改革开放、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二战史、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等等,都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同时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是培养学生各种综合能力的前提。由此可见,夯实基础,注重知识的积累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积累知识、夯实基础呢?我以为:

1.从知识层面上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的知识网络结构。

初三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总结出来,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立体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达到全面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

2.注重历史图片、史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

以史料作为命题的切入点,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特点。用文献资料、评论、图片资料等史料入题,考查学生感知、感悟历史的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如:2008年安徽卷第3题:右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自然经济繁荣

B.资本主义萌芽初现

C.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

D.社会主义经济蓬勃发展

诸如此类的题目各地试卷比比皆是,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注重对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并能结合课本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实现材料与历史基础知识的正确链接。

3.注重对同类知识的整理、比较与综合。

如2007年南通卷第25题: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它也见证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演变。这座城市获得解放是在 )。

A.辽沈战役之后

B.淮海战役之后

C.平津战役之后

D.渡江战役之后

本题以学生生活中的常识为切入点,考查了与此相关的历史知识,本题提供的四个备选答案,实质上是对学生关于几次重大战役的综合考查,因此教师应提醒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同类知识的整理、比较和综合。

二、关注现实,贴近生活热点,以史为鉴,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重视与时政要闻相关的考点。

以时政或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命题的切入点,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又一特点,体现了贴近社会、关注现实的课改理念。此类试题重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及感知、感悟历史的能力,命题形式新颖,备受命题者青睐。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关注社会热点,特别是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的纪念活动。

瞄准社会热点,突破学科综合,培养学生对热点问题的感知能力,特别关注周年性历史事件的考查。这些周年性重大事件都是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命运的问题,如2007年中考大多以中日领导人互访、抗战胜利70周年,香港回归10周年、创建和谐社会等几个社会热点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2008年中考重点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北京奥运会的举行、中日关系、民族关系、四川汶川大地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进行命题。2009年将是90周年、建国60周年、澳门回归10周年、二战爆发70周年等。

2.关注时政热点。

历史学科反映的热点问题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选题紧扣时代脉搏。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时政材料的收集、整理与课本相关知识的链接,形成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命运、国家前途和世界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与思维创新能力。

3.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

如2008年安徽卷第14题:2008年5月,奥运圣火闪耀江淮大地。请将圣火传递城市的相关史实补充完整。

此题通过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材料,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创设情境,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加强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交叉感,同时也增强了历史的趣味性,使试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感。因此,教师在复习时要注意将历史生活化,要体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要注意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近、体验、感悟历史,凸显历史的时代性。

三、加强专题复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在的考试,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命题方法往往是“小切口、大跨度”,即从某个具体的知识点切入,然后延伸开来,考查与之相关的众多知识点,这种大跨度经常体现在对传统的专题和知识线索的考查上。因此,专题复习在初三备考复习中十分必要。不过,专题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1.专题设计切忌大范围,要尽量小型化。每一组选择题,甚至材料解析和问答题往往就是一个小专题;2.专题讲解不能仅仅简单罗列知识点,要让学生掌握专题知识线索,还要挖掘隐性知识,用新视觉审视专题,找出新的切入点。3.专题梳理要尽量从不同角度整合知识,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片,以人物为中心,注意中外史的结合,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及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四、重视乡土历史,贴近学生生活。

如2008年南通中考卷:以南通家喻户晓的重要历史人物张謇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与之相关的众多历史知识。张謇是南通的历史名人,其贡献对南通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类似这种对乡土史的复习考查,体现了地域性。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及本地实际相联系,彰显地方特色,以加强对学生热爱家乡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感,这也是历史学科重要的功能之一。

五、加强课堂练习,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1.加强典型例题的解析。

这是复习课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与考试密切相关。通过这个环节,教师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规范答题的要求。在例题设计和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针对性;2.要分类型;3.要以例带法。

教师在讲解例题时要注意教给学生的不仅是这一个题的做法,更是这一类题的解法,也就是要通过这一个题的讲解教给学生这一类题的解决方法,使学生适应千变万化的试题要求,真正提高学习能力,这是最关键的,因此历史复习课的典型例题解析要注意学法指导。

2.指导学生高效练题、练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