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专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中专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7 11:13:01

中专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中专教师教学工作计划第1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培养方案;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陈荣(1963-),男,江苏大丰人,盐城工学院信息学院院长,教授。(江苏 盐城 22405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026-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其目的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服务。

按照规划要求,“卓越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点: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2010年6月和2011年9月,国家教育部分别公布了第一、二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盐城工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专业是第二批公布的卓越计划实施专业。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经信委公布了江苏省实施“软件类”专业卓越计划实施高校,盐城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个专业获批江苏省卓越计划。

本文根据盐城工学院信息学院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制订、完善及具体实施情况交流实施卓越计划的做法、看法与体会。

一、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

专业培养方案是卓越计划培养具体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实施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卓越计划能否正常实现的关键。自从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卓越计划实施的学校之后,学校便组织相关专业实施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制订,成立专门从事卓越计划实施的教学管理机构“卓越学院”,组织学校、合作企业有关管理和专业人员组成卓越计划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卓越计划教学进行协调、研讨、指导。学校首先组织各专业的骨干教师,联合各专业实施载体的企业人员到有关学校、企业进行调研,交流企业、行业对专业技能、学生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同时仔细研究卓越计划的实施要求,结合卓越计划的框架文本,以原来的专业培养方案为基础,与合作企业一起研究卓越计划实施的专业培养方案。

在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为使培养方案符合专业培养规范及合作企业(行业)的基本要求,校企合作双方开展了以下工作:

1.给实施卓越计划培养的专业以明确定位

我校是以工科为特色的省属地方本科院校,办学60年来一直致力于建材、化工、机械等工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建筑材料及建材环保机械相关领域已经为地方培养了大量颇有建树的工程技术人员,并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之一。进入21世纪,我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提升,办学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办学定位仍然保持不变,仍然是培养生产一线所需要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因此,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原则和要求,结合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两专业的专业基础以及联合培养企业的基本情况,确定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的专业定位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专业知识,能够参与大中型软件开发项目,从事专业化软件开发或软件项目管理工作,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素质、实用型的卓越软件工程师。确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的专业定位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处理系统的基本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等工作,既有较宽知识面,又有较强实践能力,对社会需求具有较强适应性和竞争力的卓越工程师。

2.专业培养方案要符合本专业的专业培养规范,课程配置及教学内容需要涵盖本专业需要的知识点——校内培养方案的制订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国家教育部主持下,大多数专业分别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在一批热心于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的专家教授研讨下编制了相关专业指导性培养规范,以对各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学给予指导、规范。各专业规范阐述了该专业培养目标、规格的最基本要求,各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在满足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下,根据其办学定位、自身条件提出具体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卓越计划的加入正是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原有的培养应用型人才、造就一批致力于生产一线从事生产、管理、运营工程师的基础上得以加强。盐城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自然应该在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上下功夫。

在进行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时,各专业均根据本专业培养规范对卓越计划培养方案进行约束。在满足专业培养规范的前提条件下,根据我院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背景情况,考虑合作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对卓越计划实施专业教学计划的知识点设置、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内容及课程知识点的前后关系进行整合,在满足专业规范知识点要求的前提情况下着重研讨、构建实践教学的内容与环节。

对于通识类课程,学校组织专家探讨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法,将部分课程的教学活动形式进行调整,通过灵活多样的调研、读书活动、群团活动等实施课程教学,并获得学分。将少数课程改成具有必须获得学分的自学课程,采用提交学结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这些方法的采用有效压缩学生的课内学习时间,保证了后续基础、专业课程的正常开展。

对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对照本专业指导性培养规范,根据课程教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确定各知识点前后的衔接关系,编制课程体系拓扑图。经过课程整合,该两个专业原来在两年半内完成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被压缩在两年内完成,为实施卓越计划提供了充裕的时间。[1-3]

本专业的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均包含了许多实验、设计教学内容,前两类课程的实验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辅以部分设计性实验,其课程的教学总时数均包含了课程实验教学课时数,采用实验室的开放保证学生实验教学的完成,这些教学环节也大多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进行,让学生课后有事做,以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因为专业课程实验大多容易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具有鲜明的工程背景,其实验性质基本为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这些实验部分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完成,部分结合校企合作在企业完成,或者结合企业特定生产过程完成课程实验、设计教学内容。因此,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有一部分属于实验的教学内容在校内实施,有一部分在校外合作企业中实施。至此,完成了卓越计划校内培养方案的制定。

3.研究专业培养方案与合作企业的对接,使学生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有对应的实习、实训机会和条件,保证到企业的实习时间——校外培养方案的制定

为合理制订卓越计划的校外培养方案,结合专业培养规范,将合作企业中具有代表性、通识性的技术、工艺培训材料纳入到专业培养计划中,并与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一道,深入探讨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时间、内容、实施的方法、考核的要求等具体细节,以保证培养方案实施的可行性、科学性。由于我院的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两专业不像有些专业那样具备强烈的行业背景和优越的企业人脉资源,因此,在选择合作企业时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生产、经营背景,考虑实施卓越计划学员的容量、地理位置、环境及后备支持等因素,以保证卓越计划实施的质量与效率。

在与企业联合制订校外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合作培养的时间和培养项目载体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两个方面。按照要求,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在企业完成的教学总时间不得少于一年。针对企业培养时间的保证,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专业认识实习、单元项目实习、系统项目实习、岗位实习、毕业实习,甚至包括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放到企业中完成;将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训、系统项目实践、职业素养培训、企业岗位实践、企业开发实战实训、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放到企业中完成。对于毕业设计,由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未必能保证到位,采取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实施教学,保证实际教学的时间,又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对于校外实践教学项目的选择,需要考虑实施项目对专业的涉及面,让实施项目很好地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根据其培养目标要求,所选择的合作培养企业中有一家是专业从事示波器生产的厂家。大家知道,示波器是电子测量仪器中一种比较典型的检测、调理、信号处理、信号显示及其相关电子线路综合运用的电子设备,具有比较好的代表性,可以承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许多的知识点。因此,本着以示波器生产为载体,从示波器的设计、分析、工艺流程到元器件的组织、插件、焊接、组装、调试、联调,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其中,学生通过参加示波器生产整个过程的实训参与,对本专业的目标、对象、就业的方向等建立了比较清晰的影像,为将来的专业发展、就业、择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再如软件工程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所选择的合作培养企业中有一家企业是面向电力、线缆、汽配等行业提供先进成熟的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产品的企业。根据校企双方协商,在企业实施大型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经过软件架构、设计师的细化分解,让学生分组进入到单元软件的编制过程中,使学生结合自身所学,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结合。通过企业方软件架构、设计师的现场讲课通盘了解工程软件的结构、需求分析、框架搭建、项目分解、项目协作等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得到进入工作岗位前的综合训练,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综合培训。

在校外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找准项目、找准现场教学的载体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需要结合专业的自身需求情况,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找到合适的工程项目作为实施教学的载体。如果生产企业没有很合适的项目载体,也可以分解组合各个生产过程,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满足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要求,将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分散插入到不同项目中,甚至是不同的企业中去。

4.保证实施卓越计划软硬件条件,包括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学师资、保证实施卓越计划的资金准备

卓越计划的实施需要校企合作双方在实验、实训基地上加大投入,以满足卓越计划的实施要求。一般情况下,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在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专业的基本教学条件均已经具备,卓越计划的实施实际上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专业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培养方案中有关实践教学的部分予以强化,对实践教学项目的建设上更多地考虑生产对象的需求,更多地考虑具体的实际生产过程。因此,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需要更多地借鉴合作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在满足专业教学基本规范要求的基础上更多地将涉及专业技能方面的内容编制到实训环节中。实训项目的设置必须是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仅仅满足个例企业的需要,以使学生毕业后的适应面比较广,就业门路通畅。

实施卓越计划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要配备专业培养所需要的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创办以来,我院一直重视年轻教师的工程化培训。从2008年以来,对年轻教师提出的要求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必须参与以工程项目为背景的项目实训,项目实施的周期不限。要求教师参与整个项目的调研、需求分析、软件架构、程序编制、软件测试、调试与运行的全过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师必须参加以实际生产对象(电子装置)为依托的生产过程,参加整个生产过程的组织、外协采购、工艺过程编制、项目的分解与组合,承担实际生产对象某个功能环节,完成该环节的设计、工艺、制作、调试,参加整个系统的联调、编制装置设计与调试报告。教师所参与的项目完成之后,要求编制完成项目总结报告,包括该教师所完成的部分内容及其运行情况。请校外专家评阅,给出评阅结果,并作为教师获得年度考核等及获得校内津贴档次的主要依据。通过四年多的实际操作,我院的年轻教师均轮岗轮训一次,极大地丰富了年轻教师的实践经验,充实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师的实际工程能力。在教师轮训的过程中,为丰富教师资源,我院聘请企业里具有实践经验又具有理论水平、善于表达的工程技术人员为校外兼职教师,以外聘兼职教师的编制管理,预先和他们交流教学环节、教学要求,使兼职教师顺利承担并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为充实卓越计划的教师资源,实施教学过程中引进了一些具备实践工程背景的教师加盟卓越计划的培养。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逐利的进一步强化,企业逐步失去原有培养人才的社会职能。但是,卓越计划需要企业的全程参与,需要企业承担实践教学环节,需要企业技术人员的额外投入,或多或少影响企业的生产运行,需要学校对此工作有更大的投入,充分利用学校的社会资源保证卓越计划的实施。而教育部、教育厅在给予学校以卓越计划实施高校的“头衔”时,并没有额外给予高等学校以经费支持。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企业人员参与卓越计划教学过程的人员学校需要给予适当的报酬,以调动企业人员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为此,学校针对参与卓越计划培养的专业均给予了适当的经费支持,学院内部则通过与企业的项目合作,包括省、市级科研项目的申报、企业所属产品的更新换代、装备的技术改造、技术或新产品开发等,增强学校实施卓越计划教学活动的造血功能,维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赢合作关系。

5.实施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多次反复,不断完善

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制订完成后,经过校内、校外、企业专家评审这三个环节多个回合,吸纳校友及合作企业方的意见,修改培养方案与专业培养规范相抵触的教学内容,修改并筛选与专业培养规范不能很好吻合的实训教学内容,调整与企业运作不相适应的教学实训环节,以使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得到校企双方的一致认可,保证卓越计划后续实施的可行性。[4]

卓越计划开始实施之前,校内的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可以说是轻车熟路,娴熟有加。校外的实践教学因为是企业的额外事务,需要校内、外教师的广泛沟通、深入交流教学环节的各个细节,甚至包含实践教学过程中每天的安排、学生的住宿、吃饭等生活的琐事均要考虑到,毕竟学生要离开原来有一批服务人员为其提供学习、生活条件的环境,到一个相对陌生而又需要更多自理的场所中,进行一个比较新鲜教学过程。如果原计划的教学环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相冲突,就需要校企双方探讨教学环节的调整及实施的调整方案,以保证教学环节的如期实施。

二、项目的实施及实践的意义

软件工程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于2012年秋学期如期实施。目前,两专业涉及到与校企双方合作进行的教学项目主要是一些前期的基础项目,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认识实习、单元项目实习、软件工程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训等基础性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尚不需要企业更多的人力、物力的支持,实施的时间也比较短,项目的进展情况、考核情况良好。今年春学期,学校安排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到企业进行了为期1周的专业认识实习及2周的单元项目实习,安排了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到企业进行了为期1周职业生涯规划和2周的课程实训。因为预先计划比较周密,学生在现场实习教学工作比较紧凑,工作量比较饱满,实习效果明显,学生收获颇丰,企业老师、学校老师评价及学生的反映良好。

目前正在规划今秋、明春两学期的校企合作培训、实践教学环节的计划与安排工作。随着合作项目的进一步开展,尤其是后续合作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时间比较长,势必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出现比较多的问题,需要合作双方本着“合作共赢”的理念承担并高质量地进行卓越计划教学过程,承担起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

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卓越计划才实施了一年,后面的路还很长、很艰辛,还有很多事情需要解决、协调,毕竟校企合作进行卓越计划培养涉及到两个独立的体制、群体,所有的教学过程都是在双方协调后才能进行,出现问题也需要校企双方坐下来交流才得以解决。但不管怎么说,这种合作给双方带来的一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学生的成人成才、专业技能的提高是不言而喻,具有在学校无法用黑板、多媒体传递的很多信息,对学生的专业规划、个人发展、价值观形成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结束语

我校卓越计划的实施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环节的许多环节实施还有待实践的检验,随后的合作教学过程还有很多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加以完善与提高。合作共赢的体制、机制的建立还需要逐步建立与完善、丰富与发展,相关的教学配套措施还需要学校、企业双方共同建立,实践、实训场地等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总之,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一个逐步展开、逐步完善提高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梁万用,江泳,等.面向卓越计划的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5-86.

[2]谢东,.基于卓越计划的电类专业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80-83.

中专教师教学工作计划第2篇

教师发展体系的内涵和必要性

1.教师发展的内涵

高校教师发展是一个比教师在职培训更为宽泛的全方位概念,在实际的教师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中,不仅要重视教师的选拔聘用,而且更要重视教师个体在组织中的发展。广义上的教师发展是指作为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即通过各种途径、方式的学习和实践,使自身得到提高和完善;狭义上则理解为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更多地强调其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2.教师发展体系的内涵

总体上看,高校教师发展体系应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基于高校发展战略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发展目标,为完成高校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实现教师发展目标而建立的一套动态系统或机制,包括高校教师发展组织机构、实施的主要模式与基本方式方法、具体项目与实施对象、发展管理等内容;二是为完成各项发展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过程,包括教师发展需求的调研分析、发展项目开发与设计、组织实施、过程管理、结果评估及应用等一系列内容,是保证高校教师发展体系有效运行的整体系统。第一层含义相对宏观,包含第二层含义的内容,而第二层含义则明确了教师发展的实施依据、如何实施,以及项目开展进度等,保证实施者巩固和衡量实施效果,避免教师发展工作的盲目性和临时性,是高校教师系统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然,高校教师发展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根据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和教师队伍发展情况、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和修正,否则高校教师发展体系就会失去实际的意义和功能。

3.构建教师发展体系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国内部分高校参考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教师发展(faculty development)的理论与实践,开发出教师培训项目系列,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变化,已有的面向教师整体发展的自上而下的教师培训体系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校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要求,更多的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逐渐开始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以及高校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客观上增强了教师队伍内部的压力和竞争性,使得高校教师积极寻求提升自身素质的途径。另外,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发展管理工作整体停留在教师培训阶段,只有部分高校建立了基于校本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大部分高校还缺乏针对教师专业、职业和个性化发展的平台。由于国内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立整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即使基于校本而建立,也还是存在着高校之间相互模仿的现象,尚缺乏系统性、指导性和针对性。

教师发展体系框架设计——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

1.教师发展体系相关政策的变化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北京工业大学已基本建成完备的教师培训体系,并于近年来开始关注教师发展体系建设,尝试设计补充若干项教师发展项目。1999年,学校出台了《北京工业大学职工学历教育的若干规定》,对教职工接受学历教育的范围、条件、实施和经费开支等内容进行规定。2002年,《北京工业大学师资培训实施办法(试行)》《北京工业大学教职工培训经费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进一步将“学历教育”扩展为“师资培训”,并明确界定了师资培训的类型,包括非学历教育(含岗前培训、研究生课程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外语培训、单科进修、骨干教师培训)和学历教育(含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2005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启动“人才强教行动计划”,《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实施意见(试行)》等一系列文件出台,构建了包括“人才引进计划”“创新人才选拔计划”“人才培训计划”等多层次的人才计划项目。北京工业大学依托“人才强教计划”,将学校师资培训工作纳入“人才培训计划”,重点在“访问学者研修计划”“教师教育技能和实践技能培训计划”“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计划”“高级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等系列项目,为学校教职工拓宽了培训空间、提供了发展平台。除了融入“人才强教行动计划”既定发展框架之外,学校自“十五”时期,每年在“211工程”建设经费中拨出部分专款设立“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支持教职工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服务北京计划项目、中青年骨干教师交流培训等。2011年,学校首次面向教师群体,选拔北京工业大学“京华人才”10名和“日新人才”20名,以人才发展规划项目的形式支持教师对其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设计。同年,“北京工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正式成立,旨在提供以“教师发展研究”“教师专业培训”和“教师教学咨询”为基础的教学支持与服务,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校的师资培训与服务工作向常态化、系统化和特色化方向发展。

中专教师教学工作计划第3篇

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综合职业能力,在今后工作中具有很强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任务。这一任务的实现,需要既懂理论、又能动手的 “双师型”师资力量,他们是提高中职人才培养质量、突出中职学校办学特色、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所在。

一、“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措施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社会发展赋予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各级各类中职学校教师改革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要做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必须借鉴国内和国外的一些先进做法。笔者下面谈一谈对计算机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看法。在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是每个学生的必修科目。计算机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要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需要从以下三方面采取措施。

1.制订教师的双师素质培训提高计划

计划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可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划分专业类别,对教师每学期在什么时间进行技能技术的学习和实践、争取在何时考取何种技能技术证书,都要策划周全;计划经教研室讨论、上级部门审核后,严格执行,形成切实可行的学校教师培养的长期规划性文件,坚持执行。

2.加强实践锻炼

利用假期,安排计算机专业教师到电脑公司、广告公司等单位进行专业实践,使教师熟悉所教课程涉及的企业工作环境、流程和要求,掌握核心的技术和技能,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人才。只有老师自己具备了相关企业的工作背景,才能培养出企业欢迎的学生。这样,教师也才能在教学研究中,根据企业实践经验制订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案。

3.加强进修培训

学校要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参加省级或部级骨干教师培训,为教师继续深造学习创造条件。同时,也要根据教师的学习专业、教学经验和个性等因素,指导教师参加对口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培训。通过培训,拓宽专业教师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双师”素质。

二、积极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

要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除了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还要真正用好“双师型”教师,调动工作积极性,才能发挥他们的作用。对于“双师型”教师,要从多方面开展工作:

1.形成良好的教学、教研氛围

学校要尊师重教,让教师感受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与成就感,自觉、积极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努力做好教学工作。

2.建立教师教学档案

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教师教学档案,记录每学期各老师的所任课程,跟踪每个教学的教学过程,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效果。在安排课程时候,要根据教学任务、学生特点、教师的优势和不足,合理使用教师。例如,Photoshop课程的教学,如果从学软件的角度出发,很多学过这个软件的教师都能上课,但如果要教会学生用软件做设计,那就应该让有美术功底的老师进行教学。

3.重视和发挥“双师型”教师的引领作用

“双师型”教师是中职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对于年富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应该将其视为师资队伍培养建设的重点,纳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并抓好每年的培养计划落实工作。在专业教研室的基础上,采取动态组合、专兼结合的方式,以“双师型”教师为核心,构建教学团队,承担课程改革和教研的任务。根据“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术优势和特长,由他们牵头承担精品课程的建设、开发的任务,根据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原理和方法,开发出与精品课程配套的教学计划、课业和学材。

对于“双师型”教师,发挥其作用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他们对继续学习的渴望。学校在教学的安排上,要做出合理的时间规划,在假期让有愿望学习的“双师型”教师参加各类培训,以不断提高其水平与能力。“双师型”教师是中职学校的宝贵人才,培养他们是为了更好地提高中职教育的教学质量。随着社会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计算机专业“双师型”教师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只有从多方面去思考,探索“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使用,才能让中职教育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与社会需要同步,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中专教师教学工作计划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卓越计划;工程师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为振兴工程教育而进行的一次重大探索,对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自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开展“卓越计划”工作以来,计算机学院(下同)积极推进这项工作,2011年在全校率先实施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这是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一项开创性工作。回顾计算机学院“卓越工程师计划”开展4年来走过的历程,我们经历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制订及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课程体系建设

每所高校都有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是否科学,有没有竞争力,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才能得出结论。计算机应用市场的需求是多层次和多方位的,计算机学科和社会发展会提出不同类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根据市场的需求,找到适合我们学生发展的定位,是计算机学院寻求发展的关键。卓越并不代表最高端,各层次人才培养都可以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道路。我们只有找到既能符合市场某一层次的人才需求,同时又符合我们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将卓越计划与学科内涵建设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住“卓越计划”这一历史机遇。计算机专业教育不是几门课程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和培养目标有效实现密切相关的系统工程。不同的计算机专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不同。软件工程专业,比较侧重程序设计能力、软件开发设计与维护;网络工程专业,侧重于网络软件开发设计和维护、网络工程应用和维护能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则更加重视影视制作和动画设计及图文信息处理能力,等等。计算机学院根据学科发展和专业发展的要求,依照能力培养的目标来设计系列课程,根据能力要求的不同,对专业结构和设置进行了调整,对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整合,明确了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之间的关系,使整个课程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学院建立日常的课程大纲、课程建设、培养方案的管理制度,安排专任教师负责定期组织讨论、修订和完善课程大纲、课程建设、培养方案。学院根据“精炼教学内容,拓宽专业基础,加强实践教学”的思路,采用“平台加柔性模块”的体系架构,以课程群和模块化的思想指导制定培养方案。第1到第5学期为校内培养阶段,将这一阶段的课程划分为三个课程群:基本理论课程群、程序设计能力课程群和学科专业能力课程群,以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能力的需求;第6学期为过渡阶段,针对不同实习企业分模块进行教学,做好校内培养到企业培养的过渡;第7到第8学期为企业培养,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培养方案设计原则是以实践促进理论理解、以理论引导优化实践,以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有机结合。计算机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突出、素质优良的卓越工程师。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计算机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密切关注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发展,从社会需要出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要紧跟计算机市场发展的脉搏。在“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我们把各个专业、专业的课程模块及相关课程都安排骨干教师分工负责,我们要求这些教师要经常深入企业,与企业技术骨干讨论,及时了解和把握当前本专业发展的方向和最新技术发展对教学内容的需求,结合当前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及我们自己人才培养的定位,研究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同时我们经常邀请企业专家来校讲课,给学生传授最新的计算机行业知识,对在校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最新发展的指导。

三、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学校与企业共同为面向21世纪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建立的一个工程实践训练平台,是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重要平台。“卓越工程师计划”能否成功实施,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一批与我们办学定位相吻合的校外实习基地。计算机学院针对各个专业及专业方向,选择适合我们学生层次及学生发展方向的、注重项目运用和开发的公司,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与塔塔(中国)公司、上海京颐公司、上海启明等企业建立合作培养关系,数字媒体和游戏软件专业与上海曼恒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对接。2012年“IT服务外包软件人才培养校外实习基地”获得上海市教委的审批立项。自2011年以来计算机学院已经与20多家计算机企业建立了合作培养计划,与我们建立合作的企业既有大公司,也有小企业,它们具有多层次、多文化的特点。不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类型不同,培养人才的模式也有所不同。这种多家企业校外实习基地的构建,为我们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实践平台提供了条件,为从较为单一的实习目标和实习模式向适应“卓越计划”对工程技术人才多样化需求转变的多样化实习模式转变创造了条件。可以选择企业专家作为师资进行多种形式的授课,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并在此基础上保证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改进的社会适应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让学生直接进入计算机企业参与项目开发,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们自我创新的激情,提高了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以“校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建立校企师资双向人才交流机制,促进双方人才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为学校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掌握计算机开发最前沿技术、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提供支撑。计算机学院将具有工程背景和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安排到“校外实习基地”工作,与企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企业安排高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担任校外实习基地和计算机学院的兼职师资。“校外实习基地”每年利用假期对在校教师进行两次不同规模的专业培训,让他们掌握最新、最前沿的计算机行业专业技术知识,掌握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工程案例,并将这种培训常规化、制度化。近年来,计算机学院有10多名教师参加了塔塔(上海)公司、上海京颐公司举办的J2EE、HTML5等课程培训,所有参加的教师都获得了相应课程的任职证书,提高了专业教师这方面的授课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计算机学院结合校外实习基地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组织教师申报“卓越计划”的课程建设项目和教学改革项目,校企教师合作开展ORACLE数据库管理、软件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仿真型软工实训课程研究与实践等课程建设,合作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课程体系建设》等教学改革项目研究。计算机学院聘请企业富有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进入学校授课。企业教师把理论知识在实践运用中的最新状态、最新的应用技巧传授给学生,这既有助于把空洞的理论和现实应用对接起来,拓宽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视野,又对校内教师在教学方法创新、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四、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为了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在新生入学伊始,计算机学院为每名学生都安排了一名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完成大学4年的学习生涯。在学生的在校学习过程中,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来安排一系列实际课题,指导他们去独立完成,提高他们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专业教师坚持案例教学和项目驱动的教学,对学生采用过程化考核的方法,注重学生自我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考核,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不是把考试作为评判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卓越工程师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把学生从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中解脱出来,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和创新激情,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评价标准。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学生在企业培养。在企业培养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把在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学习当今计算机领域最新的开发技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这也教会他们自主学习,自己去查阅资料,钻研问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另一方面,通过企业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和与人相处、团结协作的工作方法。计算机学院在学校已有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卓越计划教学的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基地教学质量检查、监督管理制度。计算机学院对每个校外实习基地都安排1名教学督导进行教学情况检查指导,督导每周至少有1次去校外实习基地听企业教师授课、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把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企业,及时整改企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将企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要求反馈给学生,确保企业培养的质量。计算机学院持续关注学生在企业培养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注重学生在企业的学习及表现,增加论文、报告、软件成果展示等环节,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效,引导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增强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学习、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通过学生参与的实际项目工作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和应用创新能力进行多方位的评价。在企业培养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卓越计划实施的成败。企业培养的效果不仅要得到企业、学校的认可,更重要的是要得到学生本人的认可。只有学生在企业培养中学到了真实本领,他们才敢于面对计算机行业的职业竞争,才有能力接受社会的挑战,摆脱对学校、父母的依赖。企业培养是否真正获得成功,要看学生的就业率是否提高了,就业质量是否提高了。

五、存在问题及思考

1.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建章立制,必须安排专任教师进行管理。除了日常管理工作外,还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尤其是涉及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方面的问题,要与企业不断地磋商研究解决,处理不好的话,就可能影响进一步的深度合作。个别企业注重于使用学生而不重视培养学生,学生感到去企业培养没有学到东西,这是我们“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要认真对待和处理的问题。校企合作要注重质,而不在于量,要把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放在第一位。“卓越计划”实施离不开合作企业的大力支持,校企合作的立足点是参与各方的利益尽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实现学校、企业和实习学生多赢的局面。目前有很多计算机企业与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如何把计算机企业的生产与学生培养结合起来,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机制,构建一个能使各方利益都得到一定程度满足的合作环境,还有待校企双方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创新。另一方面,要真正做到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必须得到政府的强有力支持,政府部门要有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和配合学校开展“卓越计划”的政策措施。

2.要培养卓越的工程师,离不开一流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尽管这些年来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我们的教师深入企业创造了条件,但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与我们的目标还相差较远,还有相当多的年轻教师是从学校走进学校,没有项目开发的经历和企业工作的经验。此外,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及应用技术的不断变化,也要求我们的专业教师要能够经常参与到企业的项目开发中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项目开发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校要有更大的资金和更多的师资来支持教师进入企业。培养一支人数众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我们实施“卓越计划”的重中之重。

3.计算机学科的不断发展及其应用领域愈来愈广泛,不断有新的应用技术出现,这对计算机各个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需要,科学地制定计算机各个专业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计算机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必须站在计算机学科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最前沿,深入研究和认真思考,真正把握住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与我们培养计划的内在联系。紧跟计算机市场的脉搏,不仅仅是普通专业教师要做到的事情,从事计算机教育的专家和管理者更应该做到,因为他们是教育培养计划的制订者和决策者。

[参考文献]

[1]蒋宗礼.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提高专业教育水平[J].中国大学教育,2012(3):8-11.

[2]俎云霄.理论教学中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育,2012(3):31-32.

中专教师教学工作计划第5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软件技术专业;教改研究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软件技术行业蓬勃发展,当前的软件工程行业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形势,为此,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职院校担任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培养出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端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我国教育部提出了“卓越技术”,它旨在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面向技术工程、面向未来的各类型优秀工程技术人才。该项目的展开,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也相继展开一系列的教改活动,对提高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软件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要求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软件技术工程专业比较注重培养出符合软件产业发展,拥有计算机软件技术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生,要求学生要以软件技术思想、方法和技术来分析和实现软件技术能力。很多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都往IT行业、研究机构、企业等从事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系统工作,而对于创新性能力和软件技术管理能力以及应有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还是有所欠缺。“卓越计划”对培养创新型、技术应用型的中高端人才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要求高职院校要重视对学生软件技术系统基础理论及实际技术的教学,组织学生参与软件技术工程的基本训练,提高学生的软件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不管是在知识方面还是能力培养上的具体要求都综合了卓越计划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而“卓越计划”对软件技术专业的要求也更加贴切当前的行业人才需求。

二、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的局限性

(一)软件企业资源严重缺乏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软件技术工程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存在着脱节的现象,远离现实的技术教育。当前,校企合作一直是高职院校软件技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式,这种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形式,而是更加具有独特的环节。卓越计划中就是需要将技术工程教育回归到工程中,能和企业有密切的合作模式,这是软件技术教学的关键点。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地理环境、外部资源、企业类型等因素的限制,可以真正实现软件技术专业回归工程的企业资源实在太少了,软件技术产业属于新兴行业,可供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软件企业少之又少,使得软件技术专业的卓越计划实施无法很好的完成。

(二)高职院校教师的胜任能力不足,企业师资欠缺

教师是学生学习接触知识的指导人,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出高学历的人才,教师软件技术工程开发经历较少。所以,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重要作用,为学生开发软件课程,指导学生在实践和软件技术教学中改革,这些都需要具有丰富的软件技术实践经验,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都是之前一毕业就踏入教师行业,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软件技术的实践工作,缺乏软件工程经验,这就直接约束了软件技术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也阻碍了卓越计划的实施效果。

(三)完整的技术化过程尚未实际在生产中形成

软件技术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我国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处于国际化、标准化之下,大大的落后于世界。虽然近年来我国的软件技术行业发展迅猛,拥有较强的发展势力,但是国内的软件技术行业规模依然相对较少,部分软件企业在软件开发上也只能采用关键设计原则和软件技术思想,同大规模的大生产工业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这最终导致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企业学习中学习任务还是很单一。例如只能参与软件开发程序的某一环节,对整体软件开发根本不能全面理解,达成卓越计划中的软件技术工程师标准更是难上加难。

三、基于卓越计划下软件技术专业的教改策略

(一)重视实践,结合自身的教学现状实施有效的校企合作

软件技术专业本身就是一门重视实践的学科,所以,高职院校的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关注软件技术专业的发展,了解未来软件技术行业的发展趋势,寻求跨学科的大平台合作,积极与当地企业合作,实现良好的双向校企合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需要合理的利用学校自身的优势专业,学会在优势专业中探寻软件技术专业的工程实践活动,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因地理环境而造成的产业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校企合作资源匮乏现象。

(二)更新培养理念、目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卓越计划的实施需要高素质的教师资源来支持的,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转变落后的培养教学方式,更新培养理念和目标,积极的寻求出适应卓越计划实施的科学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高职院校可以不拘一格的把科研院所以及企业有软件技术专业理论经验的人才招聘为教师,尤其是对于中高层软件技术管理人员,建设优质的教师团队,提高软件技术专业教师能力,从而促进卓越技术的有效实施。

(三)将规范的软件过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将规范的软件过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最终形成以软件技术开发过程为主线,以软件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教学方式,来提高高职院校软件技术的教学改革。我国软件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大都是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为了提高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在之后教学中大量增加实践环节,教学案例分析,通过详细的软件过程分析,让学生在软件技术学习中可以完成软件整体设计学习,这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助于卓越计划的实现。

四、结语

教育部提出的卓越计划促进了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对培养出中高端软件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卓越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深入分析当前卓越计划实施的薄弱之处,才能有效的采取措施来提高软件技术专业对于卓越计划的实施计划。

参考文献:

[1]陆鑫,胡旺,张宁.面向卓越计划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09).

中专教师教学工作计划第6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大学教学;工程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91-02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背景

高等教育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要在科学研究中培养人才,在社会实践中培养人才,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正式拉开了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的序幕。国家未来发展急需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教育部适时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主动服务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改革和创新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国家、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升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任务[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1,2]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培养目标包括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大学教育是一个人踏入社会之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培养教育阶段,也是培养成熟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大学教育好比是摩天大楼的基座,只有基座扎实将来才能屹立不倒。目前工科类大学教学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实际工程知识不足的情况,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国内的大部分大学教师毕业后直接从教,并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缺乏专业工程经验,因此在专业知识传授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工程实践经验传授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之一

作者所在的上海理工大学位于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中,已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明确要在卓越工程教育上成为上海市属旗舰高校的目标。作者就职的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是目前国内从事能源、动力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单位之一。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内容包括能源动力装备制造技术、大型电站锅炉、两相流在线测量及颗粒测量、清洁燃烧、动力机械内部流动规律、环保制冷剂、低温生物医学、食品和药品的冷冻干燥、特殊用途的制冷低温装置、高效换热器、计算流体力学和传热学、微纳米制备及应用等。在本科四年中,我院学生要上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三大类课程。目前,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授课深度较深,理论知识讲解比较深入。与之相反,专业课的授课受教师实践工作限制讲解并不深入,另外在专业课授课阶段,学生面临考研和就业的压力,往往不能全部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如何提高该部分专业课的授课效率,这是目前大学教育工科类学生普遍遇到的问题。

三、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大学教学尝试

作者博士毕业后曾在工程行业从事咨询设计工作多年,实际工程经验较丰富。进入大学后,主要讲解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根据学校制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结合作者自己的工程实践经验,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工程师理念与职责的培养。

为了使大学生对工程概念有深刻的认识,作者在教学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结合实际工程实践经验[3],把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说明,如在阐述流体传播方面,以台湾高速铁路地下化中的压力波形成为例,说明为何地下高铁工程要对压力波进行研究,压力波对人体有何种危害等;在讲述相对湿度的概念的时候,以室内游泳池湿度高为例,说明相对湿度是什么原因引起及水蒸气是如何传播,采取何种措施减小相对湿度等;在讲述热是能量的一种载体及传播方式的时候,以地铁隧道火灾举例[4],说明火灾发生后的传热途径包括哪些,为何人们会谈火变色;在讲述不同形式的能量转换时,以太阳能塔工作原理为例,说明热能机械能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等等。通过上述针对性的实际工程的讲述,学生对工程概念有深刻的认识,也使得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容易理解和接收,提高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5]。

工程项目中英语能力的应用决定了大学毕业生能否适应复杂的英语工作环境,工程英语不同于大学普通英语,更加重视专业知识利用英语进行表达的形式和方法。作者在讲授专业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针对实际工程项目,安排不同的小组成员用英语进行专题演讲,培养学生们的实际英语应用和表达能力,使同学们初步了解了如何利用英语在工程项目中进行汇报工作[6]。

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除了书本知识以外,另一个方面是关于工程师素养的培养。大学教育也应传授给学生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合格的工程师需要具备怎样的素养。香港工程师学会[8]是目前香港最大的工程师组织,香港工程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必须通过该学会的考试,方能成为工程师。并且,香港工程师学会每年都会在大学里举行不同题目的研讨会(Seminar),学生必须参加足够的研讨会是接受为工程师的先决条件。利用与香港工程师学会会员之间的合作关系,作者邀请香港工程师学会会员到学校与研究生们进行专题交流,包括工程师的职业操守、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香港工程行业概况等专题,让同学们开阔眼界,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为以后的工作提供良好的背景知识。

四、结论

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各领域的共同合作,大学教师由于直接面对学生授课,具有更加有利的条件来引导培养学生的卓越工程师理念。上述内容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入相关知识,通过一系列专题的讲解和实践,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工程师的内涵与职责,以便为今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工程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07).

[2]王宝玺.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2,(01).

[3]杨宏.工程实践教学在培养卓越工程师中的作用[J].机械管理开发,2012,(05).

[4]黄伯雄.地铁火灾的特点及其扑救措施[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2,(07).

[5]何小燕.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研究与实践――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33).

[6]张碧芳.工程英语翻译的特点及规律[J].学习月刊,2011,(22).

[7]香港工程师学会.高教发展与评估[J].2009,(03).

中专教师教学工作计划第7篇

每一个准备作教师的人,在踏上教学工作岗位之前,必须作出适当的专业准备,即必须具备从事教学工作的资格要求,对此一般都以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来保证。教师资格的确定,在以定向型为特征的教师教育体制下,教师资格认定主要是学历替代性认定,具有师范院校毕业的学历证书即具备教师资格;在以非定向型为特征的教师教育体制下,教师教育的概念基本上等同于教师证书教育的概念,学历证书与教师资格证书并行,两者不可互为代替,凡欲取得教师资格证书,首先要达到规定的学历,在此基础上接受教师专业训练,取得教育学学士、硕士或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显然,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主要是解决教师队伍的“入口”问题,把已经作出了适当的专业准备的人引入教学工作岗位,而这个“入口”正与职前教师教育的“出口”相衔接。

职前教师教育是教师证书教育,是教师的专业预备教育。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作准备,职前教师教育的内容包括普通教育、专门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三个方面。

普通教育。《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把普通教育定义为一套由知识、技术、情感和心理活动组成的学习内容,学习这些内容是为了使个体适应某一特定环境,并得到相应的发展。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学会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用批判的眼光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普通教育不是形式主义的百科全书教育,而应符合博雅教育的特征。科南特在《美国师范教育》一书中提出博雅教育的目的在于扩大理解力,发展对事实的尊重心,增强合乎情理地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它所追求的是造就一种有学识的、好探究的、善于判断的心理习惯,而不在于造就某种特殊才能。

专门教育。专门教育是为教师在学校能系统承担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传授该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设计的学习内容,这种学习内容以所教的学科为界限。每一个教师应该熟悉所教学科的知识领域,掌握学科的基本原理及该学科的独特方法。

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是以教师在学校能有效地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的而设计的学习内容。在职前教师教育阶段,专业教育的重心是学习系统化的教育理论,训练基本的教学技能,确立坚定的从教志向。

为了落实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在教师教育制度层面上有两种实施形式:一是在同一机构的同一时段内三方面的教育内容同时混合进行,目的是侧重于专业志向的形成和稳固、专业意识的培养和发展。但在教育学科的专业地位还不高的情况下,专门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矛盾选择的结果往往是教育学科的学习被忽视了。

二是在不同机构或同一机构的不同时段内三方面的教育分立进行,目的是在制度层面上解决专门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从而保证教师教育独立的专业地位。这种体制的典型模式是“3+1”模式或“4+1”模式。美国等许多国家教师教育即采“4+1”模式。1986年美国霍姆斯协会发表的《明天的教师》报告,就强烈提出取消本科学历的教育学学士学位计划,代之以教学硕士学位计划,在前4年大学本科文理教育的基础上,第5年专攻教育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毕业后授予教学文硕士学位。只有获得教学硕士学位的毕业生才能获得专业教师的证书,成为一个教学专业工作者。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工作小组《以21世纪装备起来的国家》报告也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取消教育专业的学士学位,教育专业的训练应在研究生阶段进行,以使教师教育建立在宽广的文理教育和对所学科目完备掌握的基础上。

由于职前教师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预备阶段,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又是极为丰富的,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的教师教育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四至五年的大学教育是不能学完这么多东西的,所以,职前教师教育必须与在职的继续教育挂钩,一起考虑[4]。既然职前教师教育不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劳永逸的帮助,既然教师教育要配合整个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那么教师教育的各个阶段就应该根据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要求确定重点的支持领域和方面。职前教师教育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准备阶段,其基本的任务是使未来教师具备从事教学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职前教师教育的重点是:

(1)通过普通文化课程的学习,建立起未来教师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工作小组的报告中,建议这种课程应包括:历史、政治、科学、文学和艺术等本科“核心”课程,以发展其理解、计算、书写、说话和清晰思维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加深对于人类的历史和文化的鉴赏力,促进对科学技术的理论及其应用的了解,发展审美观,培养创造力。

(2)通过专门学科课程的学习,建立起未来教师所教学科扎实的专门知识。霍姆斯协会报告和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工作小组都提出,教师职前专门学科的课程水平应达到大学文理教育的本科学术水平。从而使他们所掌握的专门知识能保证他们承担起一定的教学任务,保证他们能有权威、有信心去从事某一学科的教学。

(3)通过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训练,形成未来教师基本的教学技能并发展初步的专业能力。职前师范教育不仅要授予未来教师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给予他们传授这些知识及开展教学工作所必须的基本技能。目前,教师教育在训练教学技能方面已发展出许多有效的方法和技术。

(4)通过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建立起未来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理想和教育专业的判断能力。职前教师教育不仅训练未来教师一定的教学技能,还要以一定的教育理念、教育专业精神熏陶他们,否则教师教育便沦为了职业培训,教师便被作为了教书匠培养。

上述方面的学习和训练是职前教师教育的基本任务,我们并不能期望职前教师教育一次性培养出完全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正如英国政府在《教育:一个扩展的框架》中指出的:“即便是受过充分严格的职前训练,但世界上仍设有—种重要的职业能期望新的就业者马上就能作出充分的贡献。”[5]毕竟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其毕生精力而逐渐达致专业成熟的过程,职前教师教育仅仅是为教师终身的专业发展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提供一个入门的证件。

二、教师入职辅导———新教师的专业入门

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是70年代兴起的并被人们所接受的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计划,这一计划与职前教师教育和教师在职培训方案一起被并列为教师教育的三个阶段或组成部分之一。胡森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关于“师范教育:概念”这一词条,开宗明义地说:“师范教育或师资培训可以包括下述三个阶段:就职前培训、就职培训和在职培训。现在,人们把这三个阶段看成是一脉相连的三个组成部分。”[6]

新教师入职是指一个接受了教师教育训练的人进入教学工作岗位,承担起新的责任的过程。“新教师,是一个已完成了所有职前训练课程(包括学生阶段教学实践)的教师;他已被授予临时证书,并受雇于某个学区;他负有的责任通常与那些较有经验的教师所必须负有的责任在种类上和程度上是相同的;同时,他或她正处于某个特定学区的第一年。”[7]

由师范生到正式任教是一个突然而又急剧的变化,他们从一个有所依赖、较少责任的学习环境被推到了一个肩负多种使命而又近乎孤立无援的岗位上,由此面临的种种问题对多数人来说都需要经受相当严峻的考验,而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则很可能是一段受挫的经历。这个阶段能否顺利渡过、顺利成长,会深深影响到日后的专业发展。如果一个新教师在这一阶段有着太多的挫折或失败的经历,甚至会丧失作教师的信心。

英国泰勒(J·K·Taylor)和戴尔(I·R·Dale)曾对3588名新教师和2528名指导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新教师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和困难:[8]

①课堂内的问题和困难:如给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的班级上课;不了解学生先前学习的情况;个别学生不遵守纪律;缺乏特定的教学技能;

②社团内的困难和问题:胆怯和缺乏自信;对争取老教师的指点犹豫不决;

③涉及个人的问题:体力上的疲劳;压力感;经济上的烦恼;孤独感;

新教师在入职后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新环境、新岗位的适应问题,一般来说,他们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一过程。因此,许多国家以教师入职的第一年作为实习期,制定相应的指导方案,并把新教师的指导方案作为整个教师教育计划的一个延续部分。新教师的指导计划,是一个安排有序的计划,意在专门向新教师们提供至少为期一年的系统而持续的帮助,以使他们顺利地适应教学工作的岗位要求。

1974年和1978年,英国政府在利物浦和诺森伯兰实验新教师指导计划,实验计划有三个主要特征:①新教师担负75%的教学工作量;②由校内教师为主体的指导教师向他们提供资助;③由校外的培训中心提供在职培训课程。这三个方面的特征得到了新教师的肯定,尤其是因减少工作量而提供额外的自由支配时间将有效地满足教师在教学上和一般职业上的需求。

麦克唐纳1982年对美国新教师的入职辅导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后发现,新教师的入职辅导计划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各类实习教师的指导计划,一类是新教师任职指导计划。实习教师的指导计划一般被包括在五年制或四年制师资培训计划的最后一年,这一年被当作实习期看待。麦克唐纳具体研究了三个实习教师指导计划的范例:斯坦福大学的实习教师指导计划要求,新教师实习期内除了课程作业外,每学年还要负责一天教两个班,另外再加上每天至少有一个小时在校内备课、听课等;俄勒冈大学的指导计划着重于培养小学教师,它由四个学期的研究生课程所构成,另需有一年专门从事教学工作,最后可获得硕士学位,泰普尔大学的新教师培训计划要求至少有两年的培训期,期间实习教师就如一个正式的拿薪水的教师一样工作,同时修习完成一个课程作业计划。

麦克唐纳还研究了新教师入职辅导计划的两个范例:一是杰弗逊计划,该计划主要用来引导新教师,包括刚开始从教的教师修习任教学校所采用的特定课程,它不直接解决新教师本身存在的特殊的疑难问题。一是佐治亚计划,该计划是一个综合性计划,意在通过评价、改进教学等方法使新教师的每一种从教能力都达到一个特定的标准水平。实际上,上述这些计划还称不上是“真正”的新教师入职辅导计划,许多实习教师指导计划中,人们对诊断工作能力的关注远远超出了对适应性辅导和矫正性培训的重视。

为加强对新教师入职的适应性辅导,博拉姆(R·Bolam)建议新教师的入职辅导计划应达致7个基本的目标:①为促进所有新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而单独提供种种必备的技能;②学科教学的技能;③一般的教学工作和班级工作的技能;④与同事的交往;⑤学校的工作程序;⑥地方教育当局的工作程序;⑦教师的人格要求。而有效的新教师指导计划应包括的五个方面:①新教师的额外豁免时间;②校内的指导应得之于担任辅导教师或专业指导教师的同事,他们也应该得到某些额外的豁免时间,并且有初始的培训和继续进修;③有计划的系统的包括课堂教学观摩和校内指导活动;④地方教育当局和教育学院教学人员组织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校外指导活动;⑤学校校长和地方教育当局管理人员的明确而积极的支持。

三、在职教师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的在职教育和培训(简称为IN-SET)是在职前教师教育、教师入职辅导基础上的专业继续教育。博拉姆把教师在职教育定义为:“在具有初级专业证书之后,从事于初等和中等学校工作的教师和校长参与的教育和培训活动,其主要或唯一的意图是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态度,以便他们能更有效地教育儿童。”[6]

教师的在职教育是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并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各国对教师在职教育的关注主要基于以下理由:[11]

(1)他们相信教育的实践需要同国家及当地社会的需要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2)教育变革若忽视了教师在职教育和培训这一方面,通常就不会成功;

(3)像其他的成年人一样,教师需要继续教育,以跟上现代社会的变化;

(4)在某些国家,对于那些比起现在的教学新手,受过较少的基础教育和训练的人的教学质量和职业培训正受到日益增长的关注;

(5)在某些国家,人口统计的趋势已经减少了对新教师的需求,切断了新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减少了职业的前景,把注意集中到那些已经在职的教师身上。

不可否认,上述的理由为世界范围的教师在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并成为教师教育的重点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然而,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教师在职教育的意图更应放在改善教师的专业水平上,使之在专业上有所发展。因此,教师专业继续教育的概念可能比教师在职教育的概念更能反映这一意图。过往的教师在职教育活动过分的强调知识更新、弥补不足和反对陈旧,把教师看成是不合格的专业人员,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被动、消极和补救的性质。相比之下,教师专业的继续教育更应强调的是发展,把注意力转入个人长处和自我的知识更新上,转入帮助教师增强专业决策和解决专业实践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拓宽从事专业活动的知识来源。为此,英国政府委员会和经合组织职业咨询委员会在建议的INSET目标中对此寄予了很大的期望,虽然这种期望在实践中是少见的。[12]英国政府委员会建议的INSET目标:①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自信心和相关的知识;②评价教师自己的工作以及在其它的教育服务中与他们的同事相处的态度。③形成标准,以帮助教师在关系到变化着的社会要求学校为此训练学生中确定自己的教学作用;④促进他们的专业。

由于在职教师教育的目的一类是强调教师缺陷的改进,一类是着眼于专业的成长,因此,教师在职教育便形成了不同的模式。杰克逊(P·W·Jackson)根据在职教育的两种目的:改进———克服缺陷,变向———促进成长;在职教育的两种刺激力量的来源:内在于学校,外在于学校;归纳出四种在职教育的范式:[13]

(1)缺陷式。在这个范式下,教师被看着是逐渐过时的,他们仅有有限的基本训练,没有跟上学科和教育的最新发展。弥补缺陷的办法是通过大学或教育学院的传统课程的学习与进修。这种范式的提倡者多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目的是为教师补充特殊的技能。

(2)成长式。成长范式的基本假设是: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多方面的活动,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全面去了解。鼓励人们去对教学作不断的进修,不是为了弥补他不适当的技能而是要把专业作为艺术以追求更大的满足。虽然有些人比起其他人显得懂得更多的教育学,但懂得最多的人也承认不存在完美的模式,教学如同生活有着许多治学之路。教学知识的主要源泉不是外部的技能而是教学活动本身的经验和基于这些经验的反省。教师缺乏专业成长的根源不是源于教师本身,而是制度本身的缺点,学校的环境并不鼓励教学专业的发展。

(3)变化式。该范式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需要使教育体制与广阔的社会变化保持一致,也基于需要使学校与当地社区发生的变化相联系,教师要接受这些变化并考虑这些变化对学生的影响,教育体制也要根据这些变化来改变方向。为此,要尝试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用新的方法扩展专业能力。同时在教育改革、课程实施中要强调社区参入、有利害关系的团体之间的协商、地方长期的支持帮助等原则。

(4)问题一解决式。该范式认为教育过程是十分复杂的、教育的环境亦在不断地变化着,各种教育问题会不断地出现在个别的学校和班级中。由于教师最了解学生和有关的环境,因此只有他们才能有效地诊断这些问题。因此教师的在职教育活动应以这些诊断为基础去进行研究和提供解决办法。教师在职教育最重要目的是改善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方法很多,如:

(1)自我指导的发展方法。该方法强调教师认同一个与他的专业发展有关的目标、达致目标的手段、所需的资源,以此实现专业的发展。

(2)同伴合作的发展方法。该方法提倡教师小组开发、提供或选择专业发展的方法,如专业诊断———根据影响教学工作的问题组织研讨;课程开发———合作开发课程单元和教材;同伴督导———同伴观察和汇报会议;同伴辅导———同伴帮助发展专门教学技能:行动研究———合作探究现实问题。

(3)适应变化的发展方法。该方法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应直接与学校的改进过程相联系,成为联结课堂与学校两者之间改进的关键一环。

中专教师教学工作计划第8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 专业课程 教学模式 工程素养 以学为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26-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振兴工程教育,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实施“卓越计划”主要目标在于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主动满足社会需求,从而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后备工程师。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卓越计划实施的重要内容与基础,因此,探索卓越计划下的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对于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引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新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重庆交通大学是一所公路、水运交通特色鲜明,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以工为主,工、管、理、经、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2011年被列为第二批“卓越计划”高校,交通运输专业被列为试点专业。交通运输专业作为国内最早创办的4个同类专业之一,其前身是1982年、1984年创办的“交通运输管理”和“汽车运用工程”两个原交通部重点本科专业,1997年整合为交通运输专业。近年来,交通运输专业在已有成绩上取得了更大发展,2008年被评为重庆市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建成“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部级精品课程,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并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3年成为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卓越计划”的实施具有企业深度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显著特点,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直接关系到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的实现。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确定了围绕“工程素养”的培养主线,迫切需要新的课程教学模式与之相适应,从而将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具体落实细化到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各个环节。而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研究“卓越计划”如何在课程教学模式中体现、实施、创新。

一、基于“卓越计划”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1.“卓越计划”的改革实施进展评述

“卓越计划”属于我国工程教育领域改革的主要推手,而国际上对工程教育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一直持续不断。2005年10月德国大陆集团推进的“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国际研究项目,得出了卓越工程师应当具备工程师职业的核心素质、拓展素质和时代素质的结论。国内在“卓越计划”宏观层面研究上,清华大学林健教授阐述了“卓越计划”的通用标准制订原则和基本思路。天津大学校长龚克教授分析了“卓越计划”带来的教育观念转变。吴文辉分析了卓越工程师的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在“卓越计划”微观层面,合肥学院储忠等研究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学模块构成要素,进行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卢均治等结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际状态探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实践教学。盛朝强等借鉴重庆大学自动化专业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高层次自动化人才的成功模式,探讨如何在工科基础教育阶段培养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的思考。重庆理工大学李军等阐述了培养具有环境友好意识的绿色化学化工类卓越工程师的具体途径。

2.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情况

德国高校全面启动了学制、学位改革,德国高校广泛开展了模块化教学改革,较好地解决了课程设置的体系化问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问题、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关系问题以及自学能力的培养问题。清华大学高虹介绍了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论述了通过教学模式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武汉大学尚涛等阐述了对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模式、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等的建议。黄丽雯等提出了基于课程特征的目标教学法,阐述了立体化教学环境的建立原则和作用。重庆工商大学夏莉等介绍了了分层教学、学生任选教师教学、分层+任选教师的教学模式,并评价总结了不同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3.传统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已有“卓越计划”的研究与实践更多的侧重于宏观、中观层面的培养理念、思路、体系、方案,尚未发展细化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这个微观环节,而现有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缺少结合“卓越计划”的培养需求。因此,传统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为:

(1)教学内容封闭。传统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过分强调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与前沿的工程实际应用技术相脱节。

(2)授课形式单一。以一个教师灌输式授课为主,课程气氛普遍较为沉闷;学生被动式接受,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学习兴趣、积极性不高。

(3)考核方式僵化。传统考核方式完全以试卷考核为依据,重知识记忆考核,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考试内容以学生书本知识的掌握为重点,而对学生的团队精神、表达能力、自主学习等综合能力的考核没有涉及。

二、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