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清明悼念英雄诗词

清明悼念英雄诗词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7 11:12:52

清明悼念英雄诗词

清明悼念英雄诗词第1篇

--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纪念革命英烈和抗疫烈士

伟大的中华民族从来不缺乏英雄,英雄的精神永远不会孤独!**年*月*日,清明节来临之际,**党支部以支部主题党日的形式,组织全体党员开展了主题为“致敬.2020清明祭英烈”的追忆和网上祭扫活动。

对英烈的缅怀从全体党员雄壮激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开始,重温入党誓词是党员们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的坚定。

“又是一个清明节,又是一个缅怀先烈的日子。深切缅怀革命先烈们的丰功伟绩,表达我们的无限哀思,告慰英灵。烈士虽已长眠,但他们的精神与青山共存,与日月同辉!”党支部书记**深情的宣讲也是全体党员对革命英烈的无限缅怀,大家共同学习英烈事迹,慎终追远。

**同志以深情厚重的情感朗诵了诗歌《不朽》,歌颂英雄、怀念英雄,把大家带回到无数英雄为了新中国前赴后继迎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战争年代。

2020年清明节正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国务院发出公告,在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在抗击斗争中牺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同志眼含泪水宣讲了在因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中牺牲的烈士的英雄事迹,表达了**党支部全体党员深深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清明悼念英雄诗词第2篇

历史上,有多少关于清明的诗句,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人们对清明的描述,每到清明,人们都会扫墓,以祭奠亲人,可是,我们的亲人是谁?是那些为了捍卫人民自由、生命不受威胁,而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烈士。

每到这时,我想起那些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们,敬佩之情便油然而生。当年,革命烈士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景象仿佛浮现在我的眼前······

毛主席在人民纪念杯上的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是对革命胜利的纪念,是对革命烈士的无限眷恋。我们会在心里默默地、反复地默读这个句子,他们现在长眠于地下,可精神却永世长存,他们的故事流传甚广,威名千古流芳。我们的耳畔仿佛想起了低沉的、节奏缓慢的乐声,这更加体现出了浓浓的悼念烈士的沉痛心情。

那些烈士的事迹我们耳熟能详,朗朗上口。毛主席曾经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他们的降生是新中国的希望,他们的牺牲是为了新中华共和国的诞生。革命烈士并不是成年人,那些和我们年龄相符的少年英雄才更令人佩服,像少年英雄王小二、雨来,他们都是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他们没有童年,战争和炮火无情地夺走了亲人的生命,他们则挺身而出,在新中国需要他们的地方生根发芽,抛头颅,洒热血,把宝贵的生命和青春无私的奉献歌当时一穷二白地中国。

现在的中国,没有战争,没有硝烟,可是各种各样的在那接踵而至,5.12大地震时,中华儿女不离不弃,“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的呼唤声生生不息,灾难无处不在,却打不到坚强的中国人民,这次救援行动,涌现出了多少英雄事迹,感天动地,让无数人为此潸然流泪······

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时,中国人民也更加团结,顿时凝聚成一股力量,每个人心里共同呼唤:“舟曲,我们与你同舟共济!”泥石流冲毁的我们的美好家园,但并不是冲倒了我们的信心,为了救援,有多少消防员,医生护士,志愿者献出了生命。

清明悼念英雄诗词第3篇

【关键词】 词、变革、词风、词体解放、豪放、表现功能、艺术品味

词最先是作为一种配乐歌唱的歌词出现的,属于音乐文学的形式范畴,它是在隋唐之际配合燕乐曲调,并以"依调填词"的方式创作出来的一种新型歌词形式。所以,从晚唐五代以来,词的主要功用是在宴乐场合供给伶工、歌女歌唱,以满足小朝廷君臣追求享乐的需要。入宋以后,新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词的发展,而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更有利于词的兴盛。政局多变、党争激烈的时代使他们比以往的词人更普遍、更多地体验到命运的坎坷、人生的失意、仕途的蹭蹬。因而,宋代文人主要表现的是个体生存的忧患和人生失意的苦闷,从而实现了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他们用诗文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而用词来抒写纯属个人生活的幽约情愫。这样,诗文和词就有了明确的分工:诗文主要用来述志,词主要用来娱情。 随着词体的发展和创作环境的变化,宋词并不是一味满足樽前筵下,舞榭歌台的需要。

北宋初,士大夫晏殊、欧阳修已经开始尝试用词来表达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真情实感,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一些大自然的景象和社会现象,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负和理想。从而拓展词的题材,提高词的品性,不同程度的逐步呈现出一种向传统的"言志"的诗越来越靠拢的趋势。如果说晏、欧两人以自己的创作,多少突破了传统的"词为艳科"的藩篱,在由词向诗流动的长河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的话,那么,就词的发展上看,苏轼的词正是一个转折点,他把词推到一个更为宽阔的道路上,对词的开拓和变革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词一扫五代余风,开创豪放词派,敢于突破声律,不让音乐把它捆死,将只表现 "爱情"的词扩展为表现"性情"的词,将只表现"柔情"的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的词,(1)使词象诗歌一样可以充分表现创作主体丰富、复杂的心灵世界、性情怀抱,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独立抒情文体。把词堂堂正正的引入文学的殿堂,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树立了词史上的里程碑,大大促进了宋词的发展,使宋词进入了鼎盛时期。这就是苏轼对词做出的最杰出的贡献,而实现这一贡献的最根本的手段就是变革词风。无论是拓展内容,还是新化形式;无论是突破风格,还是超越人生,苏轼都以其极大的热情、卓越的才能进行了不懈的追求和努力。

一、内容的拓展 苏轼对词的内容的改造是全方位的,一部《东坡乐府》不仅几乎涉及到所有传统诗的题材,而且拓展了词的题材。

(一)悼亡之词在传统的抒情诗所表达的个人情感中,最动人的是生离死别之情,以词写悼亡,是由苏轼首创。在东坡夫人王弗逝世十年之后,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以凄厉的音响,不断变换节奏的句式,恰当地表现心潮的激荡和抑郁不平的情怀,是中国词史上第一次把悼亡题材引入词中,另一首《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将咏梅与悼亡合写,以花喻人,含蓄空灵,感情真挚,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苏轼的悼亡词足以与此前最著名的晋人潘岳与唐人元稹的悼亡诗鼎足而三。

(二)农村之词 与山水诗一样,描写农村风情、景物的田园诗也一直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苏轼不仅注重内心世界的开拓,还注重外在世界的拓展。苏轼之前的词作,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狭小,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而描写农村人物,反映农村风情,以农村题材入词,于文人词中则始于苏轼。他在徐州写下的五首《浣溪沙》集中表现了这方面的成就,他出身于士大夫之家,但常以"世农"自谓,在《浣溪沙》中"使君元是此中人 "就说明了他与农民的感情是相通的。正因为具有这种难能可贵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历任地方官时,能不忘人民的疾苦。而且,这些词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仲夏时分的农村风情图,这就为南宋词人大量创作此类作品开辟了道路。

(三)言志之词 宋朝几乎从立国起就一直受强悍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和侵扰,但宋朝皇帝却制定并推行了重文轻武,重内轻外的基本国策,这就造成了在宋朝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的怯弱苟安、及时行乐的厌战心理。因此,盛唐那种描写边塞的奇异风光、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歌颂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英雄主义精神的诗篇在北宋文坛中是极其少见的,就连被西夏人称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的"龙图老子"范仲淹所写的著名词篇《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也只是渲染了一种浓郁的悲凉气氛,而缺乏一种豪迈昂扬的情绪,以至于被欧阳修嘲为"穷塞主之词"。(2)然而,在东坡集中已有了某些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负以及感慨的词篇,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实际上已经将词涉足于中国传统诗歌的最高境界--言志的境界了,为南宋词人言志词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开拓词之境域,丰富词之内容,苏轼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除了开创词的悼亡题材、农村题材、言志题材之外,他还在词中大量描绘了自己的日常交际、闲居读书以及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为我们研究苏轼以及宋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提供了参考依据。赠答词、送别词、田园词、爱情词、咏物词、咏史词、谐谑词等都蕴含于苏轼的词中。这样一来,苏轼不仅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而且更有助于丰富词的情感内涵,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使词从 "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平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二、形式的新化 苏轼对词风的变革,除了拓展词的题材与表现功能外,还体现在他对词的创作理念的变革,主要体现在:诗词一体、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

(一)诗词一体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突破了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诗庄词媚" "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新词,此古人之长短句诗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苏轼不仅将词与诗相提并论,而且认为词就是诗,只不过词与诗在外在形式上存在差别,但它们二者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该是一致的。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的文学地位提高,使词与诗具有同等的地位,所以,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将诗的题材与风格引入词中、实现诗词的相互渗透与沟通,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以诗为词 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手段就是"以诗为词",也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主要体现在:以诗入词,运用题序和典故。

1.以诗入词 以诗入词也就是取意于诗,在苏词中,以诗入词的词作并不少见,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取意于李白《把酒问月》中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起舞弄清影"取意于李白《月下独酌》中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在词的创作中取意于诗,就会使词的创作不拘谨,不受束缚,有较高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古人的诗被信手拈来随意放入词中,自然地表现创作主体的心灵世界、性情怀抱,让我们不能不感叹苏轼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卓越才能,为后代文人的词创作提供了学习的范本。

2.运用题序 苏轼之前的词,大多是应歌而作的代言体,只要词有调名,表明其唱法即可,所以,绝大数词并无题序。苏轼则把词变为缘事而发,因情而作的抒情言志之体。所以,词人所抒的是何种情志,词是因何事而发,苏轼以题序的形式在他的词作中都有所交代和说明。他在词中与诗一样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词本文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例如:《水调歌头》的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不仅交代了创作的时间、缘由,也确定了词中所抒情感的指向。还有一些题序与词本文在内容上有互补作用,如《满江红》(忧喜相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等,词序用来纪事,词本文则着重抒发由其事所引发的情感。有了词题和题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

3.运用典故 词中用典既是一种代替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词中用典始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在苏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较浓厚的叙事性和纪实性。词中两处用典,上阕用孙郎射虎之典,以孙郎自喻,不仅显示出自己的胆略和勇气,而且表达了为国立功的雄心。下阕用持节云中之典,以魏尚自比,希望被朝廷起用,实现自己许身报国的愿望。这两处用典表达了词人深厚的爱国热忱。这样一来,以典入词,以典中之事融为己事,以典中之情化为己情,不但扩大了内容,增加了词的容量,使词能总揽古今之事,而且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风格的突破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他在《与鲜于子骏》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颇壮观也。"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词的"风味"提出来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人",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一)追求豪放风格 虽然苏词仅存362首,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例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是苏词中第一首豪放词。词的上阕写出猎,场面热烈,气概豪迈。词的下阕写请战,壮志豪情,慷慨豪雄。一方面表现了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另一方面又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这样的壮志豪情一洗绮香罗泽之态,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儿女情词的局限,使词从花间月下、浅斟低唱之中,走向广阔的生活天地。苏轼的奔放之情怀、雄伟之志向都能在词中一一得以表现,与他宽阔的心胸、坦荡的襟怀相映衬。苏轼的豪放词中出现的景物都显得气象宏大,气魄非凡。由于他独特的审美趣好,所取之景多为清新明丽者,于是,清雄旷达便成为苏轼豪放词的典型特征。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瑰丽雄奇的自然风光,雄姿英发的英雄人物,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这三者有机地交织在一起,从而铸成了一种豪放不羁与抑郁顿挫相结合的创作风格,在偎红依翠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正是这一风格,至南宋为辛弃疾发扬光大,构成辛弃疾豪放词的基调,对南宋的爱国词有直接的影响。宋胡寅在《酒边集序》中称道苏词:"一洗绮香罗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揭示出苏轼对这类词所创造的一种新的美学风范。(3 )

(二)扩大婉约意境 除了豪放风格的词作,苏轼在婉约词的创作上,也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 。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就反映了东坡词的另一种风格,情调幽怨、缠绵。如果咏物词仅仅停留在咏物上,那么无论写得怎样曲尽妙处,终归意义不大,境界不高。但是,在曲尽事物妙处的基础上来写人物的情思,不停留在物本身上,这样咏物就有涵义。苏轼着墨写扬花的神态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借写扬花描绘出一副闺中怨春、思春、柔肠愁断的图画,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甚至我们也可以认为:此词是以扬花比拟人的飘零沦落,隐约地寄托了词人个人身世的感慨。周济所说的北宋词"无寄托"不可一概而论,像苏轼这样的咏物词就是另有所寄托的,王国维对此词推崇备至,他说:"咏物之词,自东坡《水龙吟》为最工。"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东坡《水龙吟》起云:’似花还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不离不即"指的就是咏物词的写法,即:不要停留在物上,要有所拓展,但也要切合咏物。(4)这就在创作方法上为后人的咏物词创作开拓了道路。

四、人生的超越 苏轼对词的内容、形式、风格都进行了革新,做出了重大贡献,除此之外,苏词中体现出的人生态度也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这就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苏轼的大半生都沉浮于统治阶级内部激烈的政治斗争的旋涡之中,饱经忧患,奔走流离。但是,文章上的充分自信、儒家的进取精神、老庄的冷静旷达的处事态度,使他能以豪放、豁达的心态对待政治上所遭遇的挫折。逆境中的诗篇较多地反映的是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清明悼念英雄诗词第4篇

关键词:苏轼 悼亡诗 白描 深刻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革新了晚唐、五代和宋初依赖的传统词风,丰富了词的题材与意境,开创了豪放词派,让词成为能与诗相提并论,共放异彩的抒情文体,可以说在我国词史上占有极为特殊与重要的地位。后世人们谈起苏轼,无不对其“豪放”之风称赞,但他的词作风格变化多样,不仅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的豪迈篇章,其婉约词也写得十分细腻与真挚。就如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其艺术成就之高、其抒发感情之深,被誉为是我国词坛的千古绝唱,悼亡词中的最上乘之作。

一、词作背后的故事

在四川的眉山,苏轼与王弗之间的爱情已成佳话且还在广为流传。那年王弗的父亲乡贡进士王方在青神县的中岩书院授课,这时在外游学的苏轼到此,很受王方的喜爱,有一天,王方邀请众多学识渊博的名人志士为一潭命名,很多人所题的名字都无法中选,而苏轼所起的“唤鱼池”风雅别致,就在王方思索推敲之际,其女王弗所题的名字也到了王方手中,竟也是“唤鱼池”,王方看到后欣喜激动,觉得爱女与苏轼简直是不谋而合,心有灵犀,于是不仅让苏轼亲自书写“唤鱼池”题在壁上,更是将王弗许配给了苏轼,那年苏轼19岁,王弗16岁,就这样两人开始了他们的婚姻生活。王弗个性极好,知书达理,对待苏轼的母亲也很是贴心孝顺,与苏轼更是恩爱情深,琴瑟和鸣,两人生活和谐美满,可以说是苏轼生活上的好帮手,是精神上的好知音。但生命无常,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正直芳华的王弗因难产离世,只留下年仅六岁的儿子苏迈,这对于苏轼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在苏轼为王弗所作的《亡妻王氏墓志铭》中最后一段,“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中,苏轼两次大呼哀哉,我们可以从中感受苏轼对于自己失去爱妻的深切悲痛的表达。

此词是在王弗逝去十年后的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正月二十的夜里苏轼所作,这时的苏轼40岁,失去王弗整整十年了。十年的时光有多久呢,十年会冲淡很多人和事吧,可十年后的苏轼对王弗的感情却依然很深刻,思念更是越累越深,愈久愈坚,只是无奈两人生死相隔,已无法相见。通读全篇,真是感其情深,哀其缘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这十年间,苏轼的仕途又极为动荡,因为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受到压制被贬,南北漂泊,经历了太多风霜雨雪,又经历丧父之痛,前尘往事涌上心头,他有太多话想对她说,而这些话或许也只能对她说,因为只有她才懂,才明白。

二、词作的艺术鉴赏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在词的发展史上,是第一首悼亡词,因此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与意义。作者通篇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直白地表达自己对亡妻的思念、不舍心情,娓娓地诉说自己的梦境,深刻地抒发了作者对亡妻的情真意切。全篇语言朴素,没有雕琢修饰的痕迹,如话家常,却直指人心,文淡情幽,却寓意深刻。苏轼这首词作不仅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更揉进自己的经历表达出自己追求的是互通衷曲的人生知己,王弗即使但已逝,哀伤之情深刻但不纠缠,点到为止。让人读完,为之动情、感叹哀婉,并有所思有所悟。

词的上阕,起句:“十年生死两茫茫”,表达了苏轼对王弗的思念至深,穿越时间,是一份未被时光遗忘的沉甸甸的哀伤。十年,情自难忘。“茫茫”、“两茫茫”,解释了这思念中无法解释的凄清与惆怅,包含了彼此对对方的不舍和难过,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愁。“不思量,自难忘”表达极为白话,这种想念是自发的,是无意识的,像李清照在《一剪梅》中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是自我意念无法控制的,最平常语言的运用,却最打动人心。“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王弗死后,葬于他们的家乡四川眉山,而此时苏轼在密州任所,他是想常常看看她的,说说话,可是空间被阻断了,时间是无情的,但思念不停止,可空间的阻断却让他们无法相见,而这空间其实又并不是真正的地域阻隔,而是生死永不能再相逢,痛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此句作者揉进了自己的生活经历,短短两三句,一个被生活折磨的,面有尘,两鬓已斑白的形象被描绘得具体而又生动,王弗在的时候,他还雄姿英发。而十年过去,所经历的痛苦折射到身上,心境之凄凉却也只有王弗能懂,所以从王弗的角度表达出来,相逢已不能,即使相逢而又不相识,让人心痛。

下阕写梦,写白天思念的延伸。过渡句“夜来幽梦忽还乡”,自然地将白天对妻子的思念过渡到晚上梦见妻子,情境转换了,但情感线索是一致的。上阕写到两人受时间、空间的阻隔无法相逢,于是下阕将作者殷切的希望利用梦境得以实现,“忽”字表达进入梦境是很快的,但“幽”字又传达出梦境的虚幻不真实,对于重逢的期待和这梦境的不真实让作者的感受可以说是亦喜亦悲。“小轩窗、正梳妆”,这是多么熟悉的场景啊,妻子临窗而坐,仿佛从未离去。丈夫的眼中的美丽的妻子,仿佛还是过去。可转句一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将作者拉回现实,思念说得清吗、这些年的愁绪说得清吗,都在对望中彼此懂了,也只能这样了。而这里,点出了一个重要的内容,重逢不重逢对于苏轼和王弗而言或许并不是重要的,彼此是彼此的知己,千言万语都化在心里了。最后的“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将全词推向高潮,“断肠处”是王弗的孤坟,而断肠人则是苏轼与王弗,彼此牵挂彼此思念。松冈、月夜这是多么冷清孤寂的场景啊,悲凉的氛围总结了苏轼于王弗,王弗于苏轼,彼此永远的无法忘怀,难以割舍的情感,纵时光流逝,空间转换,永远存在。

纵观全词,紧扣主题,以悼亡为主线,将作者的思念、感情变化和梦中的悲喜与梦后的感叹娓娓道来,有章有序,层层揭开。虚实结合的手法、严谨的结构,语言直白却不失深刻,没有雕饰没有典故,就是一份真挚不做作的情感,可以说每一字每一句都饱含深情与故事,而且这不是苏轼一个人的怀念,是与王弗彼此间不舍的对话,上阕的现实和下阕的梦境,都有数不清的孤寂与哀伤,但唯一存在的、永恒存在的是苏轼与王弗共同给对方的无尽的爱与思念。

苏轼的很多诗词都是表现其乐观豁达、超凡脱俗的旷达情怀,像“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而这一首悼亡词却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他,一个更真实的他,一个会流泪的他。而这首词能被千古传诵,让这么多人感动,泫然泪下,并不是靠多么高超的艺术手法,究其原因,就是作者那份真挚的感情,告诉了我们爱是什么。

参考文献:

[1]胡文俊.何梦不思量,此情自难忘――苏轼《江城子》赏析[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09):49-50.

[2]胡小明.十年生死两茫茫――由苏轼的悼亡词说开去[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0(04):14-15.

清明悼念英雄诗词第5篇

随笔

闲言碎语话权宜红黑分明乃自然

信念坚贞忠国事行为诡诈逐腥膻

专横跋扈千夫指勤政清廉美誉传

八耻八荣能尽晓和谐社会庶民安

夜趣

万束银光照夜空 嚣声刺耳耳将聋

霓红灯下杯盘错华丽堂中笑语浓

茶室闲谈权贵富歌厅争唱女儿红

包厢幽静寻欢处纸醉金迷梦未终

放眼看雄州

北望乌峰气势雄 亘横凤伫城东

西部叠翠流甘露 南苑谆风化学童

一片新区连旧府 千家华宇赛娇容

高桥筑就阳关道 何惧山环水复重

天生桥水电站

大山肚内一奇观 古洞幽深隐妙玄

洪水穿岩通地府 天梯倚壁挂云端

轮机转动春雷震 黑夜增辉网线连

无限能源输不尽 千丝万缕系人间

游万佛寺

几经风雨几沧桑 景胜依稀路渺茫

借问岭西何处是 遥观城北一庵庄

僧尼畅话兴衰事 民众讴歌国运昌

欲赏垂杨勤种柳名山古寺又重光

咏镇雄八景

乌峰耸翠入云天 月窟禅光古洞悬

平坝春耕香米糯 桂矶秋钓鲤鱼鲜

一星拱斗群仙会 二水怀珠两省间

罗汉撞钟虔礼拜 白人仙影兆丰年

天景休闲村一瞥

新开丽景近城边 小道迂回峭壁悬

两岸林荫鸣翠鸟 三潭碧水映蓝天

品茶游乐随君意 送客迎宾笑语甜

有道经营门路广 荒沟小箐找财源

走过树云山庄

茫茫一片翠森森 内僻山庄号树云

曲径通幽堪胜景 消闲避暑步林荫

玩牌垂钓冶情趣 对奕围城养性灵

别有洞天非奥秘 小楼别墅有欢声

秋游南郊休闲山庄

气爽神清信步徜 怡然乘兴赴山庄

绝情谷内无幽静 娱乐厅中有郁香

琴瑟和谐留雅韵 笙箫伴奏舞霓裳

消闲自得林泉趣 漫赏秋光念夕阳

十里棺材岩

峭壁悬崖一线开 阴森夹道此间来

蜿蜒小径环溪涧 陡立阶梯挂九垓

岩洞幽深人止步 丛林密布鸟徘徊

抬头不见中天日 十里雄关险矣哉

海口游

仲春三日正祺时 满目风光焕彩姿

一路驱车奔海口 几番回首看滇池

新村环翠多娇艳 浮想联翩少丽词

四面名山千载史 髯翁遗著久怀思

镇雄在前进

谋求发展几周旋 宏伟蓝图破晓天

坑口将成新电站 山间待办大煤田

植桐引凤招商贾 修路搭桥畅贵川

经济繁荣民落业 雄州一改旧时颜

丙戌元宵夜观感

一轮明月太空悬 放眼人寰赏大千

高耸楼房如栉比 往来车辆似蜿蜒

华灯辉映城中景 黎庶欢歌盛世年

满目繁荣呈异彩 镇雄今昔两重天

三农迎春

海晏河清国太平 乡村百姓喜迎春

中央几定兴农策 政令新颁免赋银

良种化肥加保价 科研技术促机耕

爱民特重民生计 放眼神州已沸腾

保得光明苏大地

抗灾抢险渡难关 电路重修不等闲

党政关怀亲上阵 军民激奋勇争先

凌空架线担风险 锄雪破冰熬苦寒

保得光明苏大地 人间景象更鲜妍

丁亥元宵夜

火树银花不夜天 雪灾战罢庆团圆

人间喜度元宵节 黎庶欢呼盛世年

礼炮声喧惊广宇 烟花光彩映婵娟

雄城一展新容貌 尽在升平景象间

甲申清明节

清明时节迎效游 伫看西山景致优

林木森然如幕帐 山花烂熳缀岗头

坟飘色艳相陪衬 爆竹声喧震不休

回首陵园思烈士 残碑荒冢令人愁

祭黄帝陵

悠悠历史五千年 万姓归宗一脉牵

念祖寻根情切切 思亲睦族意绵绵

五湖四海皆黄胄 港澳台澎共月天

邀聚桥山临庆典 虔诚礼拜祭轩辕

杏坛赋

桃李园中广植栽 有教无类动情怀

九年义务奠基础 十载专研成俊才

学海行舟寻至宝 书山觅路上金阶

蟾宫折桂知多少 一幅红标喜报来

粉笔赞

此物生来小又娇 课堂助教不辞劳

久经考验情依旧 几度蹉磨志未消

析义破题增睿智 释疑解惑训儿曹

粉身碎骨从无悔 行似春蚕品格高

述 怀

漫漫人生路复重 休闲仍未改初衷

有为有乐心舒畅 无欲无私背不躬

学海求知还进取 骚坛共步自从容

厨中积得诗书画 何计囊羞两袖风

党颂

南湖游艇起鸿猷 历尽艰辛八秩秋

推倒三山得解放 排除外侮固金瓯

兴邦几定图强策 发展遵循改革谋

世纪英雄书壮志 风云际会砥中流

庆祝香港回归

倒计时悬警世钟 分分秒秒步从容

伟人挥手雄风展 港督销声诡计穷

赢得珠还循两制 雪除国耻创奇功

全民共庆团圆节 吐气扬眉唱大同

春天的故事

欢唱春天忆伟人 肃然起敬吐心声

赞歌嘹亮摅豪志 曲调铿锵荡激情

怀缅先贤增信念 重温遗训更坚贞

同堂共庆期颐寿 一点微忱颂圣明

贺镇雄一中八十五周年校庆

岁月峥嵘逝水流 漫长八五忆从头

几多贤达倡科教 一代英豪献计谋

细雨无声浇艺圃 甘霖着意灌田畴

人才济济征程进 桃李春风展壮猷

游武侯祠

耿耿丹忱报使君 隆中策对定三分

激周戏改铜台赋 藉火焚烧魏武军

北伐南征思一统 鞠躬尽瘁显忠贞

出师两表倾心血 壮烈悲歌泣鬼神

过三峡

游客乘舟过险津 滔滔江水涌夔门

巫峰神女当无恙 两岸猿声早不闻

马肺岩前思国耻 姊归山下吊忠魂

回头眺望葛洲坝 已出西陵半日程

谒中山陵

到得南京夙愿平 中山堂内悼孙文

人尊革命先行者 我哭兴邦国父魂

合作同盟联共党 图强着意创三民

仍须努力临终语 伟业丰功寄后昆

西湖一日游

有幸今生到此游 西湖览胜泛轻舟

水中倒映三潭月 山上仰瞻六和楼

花港观鱼鱼崽跃 苏堤看柳柳丝柔

更钦武穆英灵在 报国精忠作范畴

游麒麟洞感怀

漏室依岩半洞开 将军到此倍伤怀

金瓯破碎悲无奈 大地沉沦叹也哉

极目黔灵舒望眼 孤身伴影累裙钗

凌云壮志空惆怅 权把圣经解未来

谈道德

都言道德已滑坡 细溯原由所为何

传统文明遭破坏 新生事物有偏颇

佞奸诡诈无诚信 腐败贪婪似恶魔

只盼天公重抖擞 快刀妙手治沉疴

赞雷锋精神

年来广泛赞英雄 实感真情语不空

斗恶除奸抛热血 扶贫济困动慈容

防洪勇闯惊涛浪 救火争临险境中

服务人民勤奉献 神州处处有雷锋

鹧鸪天・硕鼠

皮厚牙尖嗅觉灵,夜来无处不横行。攀笼窍玉神通广,换柱偷梁技艺精。 嬉阵阵、语卿卿,敢同猫崽结知音。庶民难禁声声怨,惟恐墙崩大厦倾。

南楼令・时正金秋

红日照山陬,小溪碧水流。果木林、遍布岗丘。赭绿黄橙争艳丽,赶时令,正金秋。牛放垄沟头,老翁路上游。望田畴、摆满箩篼。都说今年天道好,人勤奋,自丰收。

南歌子・游八口河

一坝长堤岸,三桥半月洲。水利工程护田畴,试看碑文表记数风流。 八口钟灵地,千秋学子楼。投资策划费谋筹。但愿“雄华”美誉遍神州。

风入松・抗冰雪保民生

寒流肆虐奈何天,冰雪亦凶残。交通水电均遭劫,灾情重,胜似狂澜。面对无烟烽火,黎民几受熬煎。 中央指示保平安,部队勇争先。破冰锄雪丹忱献,送温暖,事必周全。亿万军民携手,齐心重建家园。

鹧鸪天・谒镇雄新建烈士陵园

烈士陵园何处寻,南郊五里一新村。两排名录英雄谱,一座丰碑浩气存。 花艳艳、草茵茵,群山拱卫礼彬彬。市民来把忠魂祭,犹话当年断碣。

酹江月・北京奥运完满成功

五环旗下,北京群英会,精彩纷呈。亮点诸多观不尽,舒展华夏文明。盛况空前,丰收欢悦,狮跃巨龙腾,十全完美,广闻歌赞之声。拼搏赢得殊荣,争魁凭实力,评点明星。竞技场中无等级,奥运传播和平。梦想同圆,蓝天相共,情谊永长青。已然归去,梦魂犹念燕京。

望海潮・观国庆六十周年庆典

宫灯高照,旌旗抬展,歌声嘹亮铿锵。恢宏阵势,空前盛况,三军气宇轩昂。装备亦精良。展现高科技,箭傲穹苍。鼓乐齐呜,普天同庆共荣光。人民喜悦非常。尽心花怒发,狮跃龙骧。方队彩车,花坛象树,频添盛世辉煌,华族屹东方。更显心胸阔,友善邻邦。构建和谐,中华儿女谱新章。

风入松・题上海世博会

百年期待梦终圆,盛况空前。浦江侧畔金冠灿,大融合,举世情牵。亿万嘉宾参与,怡然共赏婵娟。园开世博展新颜,面向明天。健康城市新规划,美生活,文化多元。共建和谐社会,黎民可保居安。

思佳客・题世博园云南馆

上海滩头布景观,明珠辉映彩云天。民居民俗多风雅,特产奇珍汇博园。 金马跃,碧鸡欢,古滇名胜有千般。和谐重塑新生活,宁静温馨处泰然。

沁园春・盛世中华

盛世中华,铸就辉煌,举世震惊。看神舟四号,遨游宇宙;截流三峡,百万移民。香港归宗、澳门认祖,两制方针定太平。全凭藉,有小平理论,指引航程。 人民喜悦欢腾,奔四化征程步不停。正西疆开发,南江调水;东输气电,高速纵横。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黎庶高歌“代表”情。酬宏愿,更加强团结,再创文明。

水调歌头・南水北调工程

南北水联网,浩浩大工程。四横三纵,江河淮海紧相邻。今日中华崛起,民族团结奋进,迈步上青云。举世惊奇迹,赤县一文明。宏图展,伟业著,利人民。一江春水,浇遍齐鲁引京津。解决中原干旱,除去穷乡贫困,宇宙换星辰。大地呈新,祖国万年春。

临江仙・辛亥革命九十周年赞

星火燎原苏大地,武昌义兴旗扬。力争平等奋图强。自由花始放,民主早提倡。数十年间如一梦,细思往事茫茫。风云莫测叹忧伤。几多英杰辈,心血付。

满江红・国庆五十四周年赞

继往开来,辉煌绩,史翻新页。谋发展,实施新政,外夷惊绝。港澳珠还归一统,百年国耻今朝雪。看台彭、两岸本同根,炎黄血。 逢盛世,情更浓。兴伟业,同心结。紧循“三代表”,莫辜先哲。但得庶民殷且富,尤期公仆勤而洁。与时进,全面步康庄,齐欢悦。

画堂春・科学的春天

时逢盛世倍辛勤,忠诚奉献为民。河山治理焕然新,百业日蒸蒸。宏伟蓝图实现,航天震撼乾坤。振兴科技奖功臣,谁不唱阳春。

一剪梅・镇雄一小

一小渊源史载长,书院名扬,泮池留香。园丁几代聚斯堂,回首沧桑,展望辉煌。奉献精神怎估量,鬓发成霜,桃李成行。今朝庆祝表衷肠,重教兴邦,国运恒昌。

浪淘沙・都江堰

冒雨过金桥,人涌如潮。争观鱼嘴斗狂涛。巨浪中分流二分,内外相调。 往事溯前朝,灾害频遭。二王受命战魔妖。治理都江天府富,川主名标。

清明悼念英雄诗词第6篇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民间节日,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悼念先烈,缅怀先烈。以下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清明节扫墓活动讲话稿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清明节扫墓活动讲话稿范文1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在这个庄严的时刻,我们城关小学全体师生来到烈士纪念碑前,为烈士,为我们心中的英雄扫墓。

此时此刻,我们看到的不光是一座纪念碑,而是烈士们那高大伟岸的身形.我们为英雄们献上花篮,表达对他们的崇敬。

先烈们不朽的英名与山河共存,与日月同辉.我们怎能忘记无数先烈为了祖国的繁荣,为了人民的幸福,奋不顾身,壮烈牺牲.多少英雄葬送了他们宝贵的青春,多少英雄为国捐躯却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这些先烈的事迹像高大的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

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给我们打造了一个和平的环境。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决不辜负先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我们沿着英雄的足迹和光辉的历程,猎猎旗帜飘扬在头顶。我们的脚步能把坎坷踏平,我们是长空中展翅的雄鹰,奋勇拼搏。我们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

缅怀先烈,憧憬未来,我们的每一颗心都久久不能平静。我们要热爱幸福生活,珍惜每一分钟。让我们手捧和平的阳光,伴着生命的旋律,拨响每一颗理想的琴弦,展现祖国的未来。

借着这个机会,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继承先烈遗志,学习先烈的奉献精神,时时处处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2、目光远大,胸怀大志,明确学习目的,勤奋求知,自主求学,探讨创新,勤于实践,多读书,读好书,努力养成动手、动脑、动口的好习惯,努力掌握灵巧的学习方法,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树立主人翁思想,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奋斗、学会竞争、学会交际、学会实践、学会领悟、学会创造、学会发明。

4、学会团结奋斗,互相帮助,每个人都伸出友谊之手,帮助后进生,共同前进。

5、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好学校各项常规制度,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6、注意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训练,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身强体壮、尊老爱幼、思想进步的人。

同学们!祖国在期望,人类在呼唤,我们这些少先队员是祖国的花朵、人类的希望、跨世纪的接班人,让我们把无尽的哀思化成奋发的力量!让我们沿着先辈们的足迹积极进取。为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吧!

谢谢大家!

清明节扫墓活动讲话稿范文2

尊敬的老师和同学们:

今天大家怀着对先烈崇敬的心情缅怀革命先烈,这是很有意义的活动。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60周年,在抗日战争中,千百万中华优秀儿女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为国捐躯,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纪念这段历史,可以使我们回忆起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宣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激励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使历史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

同学们,各个时期的革命烈士都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脊梁、祖国的功臣,他们的精神光照千秋,永垂青史。我们要弘扬先烈的崇高精神,革命传统要牢牢记在心头,以此激励我们、警示我们,要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社会安定祥和、经济持续增长、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

同学们,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一个新里程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始终是千百年来无数志士仁人孜孜以求的宏愿,青少年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接班人。

同学们,我们正处在风华正茂的年代,在我们身上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党和人民殷切期望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念,珍惜美好时光,勤奋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掌握报国本领,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优秀品德,锻炼强健体魄,努力成为社会有用之材,准备着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同学们,奋发努力吧!

清明节扫墓活动讲话稿范文3

老师们、同学们:

每年的4月4日,是我国人民缅怀先人,烈士的清明节,为纪念这个有着深远意义的日子,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我校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胸前佩带着鲜艳的红领巾,怀着悲痛而沉重的心情来到烈士陵园,缅怀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安宁而英勇牺牲的战士,瞻仰他们的丰功伟绩。烈士陵园是那么庄严、肃穆,迎门两侧的松柏是那么挺拔、青翠。

我们排着队来到烈士陵园门口,我们开始了主题队会:首先由校长讲话,然后由大队干部代表发言,再由辅导员带我们宣誓最后为革命先烈默哀。在那三分钟里,我想了许多许多:我们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都是由革命先烈为我们创造出来的,也是血红的鲜血换来的。于是,我的心中起了一个念头:要继承先烈遗志,发奋学习,努力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

到了中队的主题队会,同学们先后背诵了烈士生前写的诗,由我和陶彭昊念了一首现代诗,赞美了革命先烈的伟大。到了烈士墓前,我行了个队礼,双手把白花献给了烈士,就在这一刻,我心里默默在说:“安息吧,先烈们。祖国和人民永远怀念你。”我们走进纪念馆,见到了烈士生前用过的东西,有模型、字迹、图片等。

我们要珍惜这金色的童年,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让九泉之下的烈士安息,如果他们看见了,会欣慰的说:“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清明节扫墓活动讲话稿范文4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一年三班的_X,今天是清明节,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我们全体师生来到烈士墓前,为烈士,为我们心中的英雄扫墓.心头萦绕着哀思,分外凝重。

此时此刻,我们看到的不光是一座座陵墓,而是烈士们那高大伟岸的身形。我们为英雄们献上花圈,表达对他们的崇敬。先烈们不朽的英名与山河共存,与日月同辉。我们怎能忘记无数先烈为了祖国的繁荣,为了人民的幸福,奋不顾身,壮烈牺牲。多少英雄葬送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多少英雄为国捐躯却没有流下自己的姓名。这些先烈的事迹像高大的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

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给我们打造了一个和平的环境.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决不辜负先辈对我们的期望!

我们沿着英雄的足迹和光辉的历程,猎猎旗帜飘扬头顶。我们的脚步能把坎坷踏平。我们是长空中展翅的雄鹰,奋勇拼搏。我们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

忆往昔,诉不尽我们对先烈的无限怀念;看今朝,唱不完我们对明天无限的憧憬;展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壮志豪情。让我们一起举起右手,握紧拳头,重温我们的誓词: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刻准备着。

清明节扫墓活动讲话稿范文5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徒步来到烈士陵园给为新中国的成立而抛头­、洒热血英勇献身的先烈们扫墓,沉痛悼念英雄们,表达我们对先烈们诚挚的敬意和深深地怀念!

同学们,当五星红旗迎着朝阳冉冉升起的时候,你可曾想过:五星红旗为什么这么鲜艳,旗帜上的五星为什么这么闪亮?同学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国旗鲜艳是因为染上了先烈们的热血,五星闪亮是因为凝聚着英雄的精神!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民间节日,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悼念先烈,缅怀先烈。因为我们知道先烈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国旗,用宝贵的生命为共和国大厦奠基,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是不朽的,他们的精神是永存的,他们是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的骄傲,值得我们一代代的人崇敬和爱戴!烈士的英名和光辉业绩,将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共存!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少年儿童更不会忘记他们!少先队员们,你们是幸运的!你们是幸福的,你们沐浴着中国共-产-党温暖的阳光快乐成长!“少年志则国志,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你们就是祖国的明天和希望,今天发奋学习,明天就会担负起祖国赋予的历史使命。少先队员们,让我们继承先烈的遗志,努力学习,共创祖国更加辉煌美好的明天吧!

忆往昔,诉不尽我们对先烈的无限怀念;看今朝,唱不完我们对明天无限的憧憬;展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壮志豪情。让我们一起举起右手,握紧拳头,重温我们的誓词: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刻准备着!

相关文章:

1.清明节演讲稿精选范文

2.清明节演讲稿800字范文五篇

3.关于“清明节”节日演讲稿范文5篇

清明悼念英雄诗词第7篇

关键词:悼亡诗;船山;夫妻情

中图分类号:B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11)04-0033-04

悼亡诗,顾名思义,就是悼念亡灵的诗歌。而古代的悼亡诗则专指男子悼念亡妻的诗。在船山先生众多的诗作中,涉及了各种情,既有对国家的炽热之情、对亲人的挚爱之情、对朋友的关爱之情,还写了较为隐秘的私人感情――夫妻之情。虽说写夫妻之情的篇数不多,但篇篇都为其心血之作,看后令人有股揪心的痛。

《周易・序卦传》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就十分推崇和谐的夫妻关系,和谐的夫妻关系是社会关系中一个重要的枢纽。从诗作中我们得知,船山既是一位矢志不渝的爱国志士,同时也是一位坦荡从容的正人君子,“吾手写吾心”,他用言语表达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在他为数不多的悼亡诗里,我们细细地阅读着这些感人至深的诗句,从诗中平凡的语言中我们看到了身为人妻的古代妇女在为丈夫操劳的身影,她们事无巨细地关照着丈夫的饮食起居。从诗中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了船山妻子善良贤惠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也体会到了船山夫妻之间那种爱至深、情至切的深厚感情。

船山在其《显考武夷府君行状》中说道:“夫之先娶陶氏,处士万梧女,生子二,……继娶郑氏,襄阳吏部尚书继之孙,文学仪珂女,生子一……”《行状》里提到的陶氏和郑氏就是船山先生痛失的两位青春伴侣。

一、船山悼亡诗中深厚的夫妻情

(一)与陶氏――举案齐眉

船山十九岁时初娶陶氏,婚后不到十年,陶氏便因其父兄在丧乱中亡故而悲痛至死。船山与陶氏两人虽共同生活时间不是很长,却是举案齐眉、恩爱有加。在对亡妻陶氏的《悼亡四首》的诗作中,船山表达了自己的殷切思念和遗憾之情。现录诗如下:

十年前此晓霜天,惊破晨钟梦亦仙。

一断藕丝无续处,寒风落叶洒新阡。

读书帷底夜闻鸡,茶灶松声月影西。

闲福易销成旧憾,单衾愁绝晓禽啼。

生来傲骨不羞贫,何用钱刀卓姓人。

撒手危崖无著处,红炉解脱是前因。

记向寒门彻骨迂,收书不惜典金珠。

残帷断帐空留得,四海无家一腐儒。

在诗中,船山描绘了一个情意融融的生活场景:“读书帷底夜闻鸡,茶灶松声月影西”,我们看见了丈夫发愤读书至深夜,妻子红袖添茶侍一旁的动人画面;我们还看见了在月影西斜时夫妻突闻雄鸡鸣,而四目相望莞尔一笑的和谐场面。那情景、那笑声宛如历历在目、声声入耳,回首往事,又怎能不痛心疾首呢?

在诗中,船山记录了陶氏的高尚人品:“生来傲骨不羞贫,何用钱刀卓姓人。”“钱刀”是古代一种像刀形的钱。“卓姓人”是指古时一卓姓靠冶铁而成巨富的有钱人。其语典出自《乐府诗集・白头吟》中的诗句:“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嘲男儿重义不重财自古有之,但陶氏一弱女子也有如此之傲骨,不能不令船山佩服。

在诗中,船山对陶氏“收书不惜典金珠”一事记忆犹新。为了丈夫喜欢的书籍,在家境困难之时,陶氏毅然典卖了自己的首饰。俗话说:“三分人才,七分打扮”、“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世上没有哪个女子不爱美,女人都希望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陶氏当然也不例外,但她却能做出如此的决定,体现了她的贤淑,她识大体。

在诗中,船山既表达了自己对陶氏的深切思念,也传递了自己的后悔之情,“闲福易销成旧憾,单衾愁绝晓禽啼。”当时的美好时光稍纵即逝,现在都已烟消云散,“此情可待成追忆”,追忆后面是“旧憾”。身在福中不知福,幸福易销成遗憾,凄凉孤单之际只能“单衾”裹身整夜“愁”。想起陶氏的高尚品德,想起往日的朝夕相处,真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记得《诗经・周南・关雎》中有句众人皆知的诗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古汉语中“窈窕”是“文静而漂亮”之意,“淑”是“好,善良”之意,外形漂亮而又性格文静、善良之女性方是君子的好配偶呀。从《悼亡四首》中,我们虽不知陶氏容貌如阿,却深知其人品之“淑贤”,她虽处贫穷之境地,却不以“贫”为羞;虽身在寒门,却能“收书不惜典金珠”。白天操持着家事,为生计和丈夫的书籍忙活;深夜还为丈夫端茶倒水,一直陪伴到天亮鸡鸣时。贤淑的陶氏在其有限的生命里与丈夫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又怎能不给丈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呢?

(二)与郑氏――志同道合

陶氏亡故数年之后,船山方在桂林与郑氏结为夫妻。相对陶氏而言,我们认为船山与郑氏的感情更深,体现有三:一是有关郑氏的悼亡诗数量多一些;二是诗中表达的思念之情更为深切;三是从《姜斋文集补遗・自题墓石》里可以得知:“有明朝遗臣行人王夫之,字而农,葬于此。其左侧其继配襄阳郑氏之所也。”究其原因在于:船山与郑氏相依相守的十年正好是他反清复明、四处奔波的十年,战火纷飞中他与郑氏患难与共,二人可谓是“志同道合”。

船山悼亡郑氏的诗作有不少,因篇幅所限,我们同样择取其中四首来感受船山与郑氏之间的“琴瑟之好”。

《来时路・悼亡》之一:

来时苦大难,寒雨飞滚滚。

今者复何日,秋原称叶黄。

遵路行以悲,飘风吹我裳。

流泪心自喻,剧结车轮肠。

诗中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充满萧条悲情的画面:“寒雨飘飘洒洒漫天飞”,飞动的不仅仅是漫天的雨丝,更多的是一个丈夫满腔的思念情丝。映入眼中的满是那失去生命的“秋叶”凋谢的“黄”,冰冷的“飘风”“吹”动着丈夫的衣裳,想起已逝的爱妻,丈夫禁不住泪流满面,肝肠俱断。爱之深方能痛之切,一句“剧结车轮肠”让人怎能不断肠?

《岳峰悼亡四首》之二:

到来犹自喜,仿佛近檐除。

小圃忙挑菜,闲窗笑读书。

忽惊身尚在,莫是客凌虚。

楚些吾能唱,魂兮其媵余。

爱妻已逝,物是人非。虽然阴阳两相隔,却仍是思念不停止。诗中的一“喜”一“惊”,让读者在“过山车”般地迅猛中体会到了船山对郑氏的深切思念。“情到深处人孤独”,孤独牵出爱妻来,爱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宛如平常。船山先生惊喜地看到爱妻冉冉而来,近了,近了,她来到了屋檐下,来到了台阶前;船山先生惊喜地看见郑氏正在菜园里不停地忙碌着;又惊喜地听见了郑氏那悦耳的欢声笑语,一切都如往日,一切都似未曾改变。忽然“平地一声雷”惊醒“梦中人”,猛然察觉“年年岁岁景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郑

氏已驾鹤西去。“喜景”衬“悲情”,“悲情”自更深。

《续哀雨诗》之三:

羊肠虎穴屡经过,老向孤峰对梦婆。

他日凭收柴市骨,此生已厌漆园歌。

藤花夜落寒塘影,雁字云低野水波。

樾馆无人苔砌冷,桂山相较未愁多。

在诗中,船山先生一如既往的“借景抒情”。“藤花夜落寒塘影,雁字云低野水波。”画面十分冷清:虽有“藤花”却已“落”,虽有“塘影”却蒙“寒”,大雁南飞却是云低时。冷清的景物透露了船山先生在郑氏死后心中那挥之不去的浓厚的孤独感。在《续哀雨诗》的《序》里船山先生写到:“庚寅冬,余作桂山哀雨四首。其时幽困永福水砦,不得南奔,卧而绝食者四日,亡室乃与予谋间道归楚……因苦吟以将南枝之恋,诵示亡室,破涕相勉。今兹病中,搜读旧稿,又值秋杪,寒雨无极,益增感悼,重赋四章。”“幽困”之时,“绝食”之际,郑氏坚定地立于丈夫之后,为之出谋划策,与之“破涕相勉”,真是“人生一知己”呀!“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如今“旧稿”依旧在,“知音”郑氏却已亡,怎能不让人“愁”啊!

《续哀雨诗》之四:

桂山哀雨旧诗留,读向泉台忆得不。

卞壶可容魂大笑,王章不为死含愁。

丹枫到冷心元赤,黄鞠虽晴命亦秋。

韶月年年春日暖,倡条冶叶漫当头。

一句“桂山哀雨旧诗留,读向泉台忆得不”让人是“欲罢不能”,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船山先生对郑氏的一片深情。“旧诗”还在人却不在,“睹物思人”,此时思念最真挚。同时我们发现船山先生在述说儿女私情之际,胸中始终未忘国家之大事。《续哀雨诗》之三中诗中那句“他日凭收柴市骨,此生已厌漆园歌”就已将其对国家的忠贞之心表露无遗。“柴市”乃是文天祥在北京英勇就义之处,《续哀雨诗》之四里的卞壶是晋成帝的忠臣,在苏峻攻打京师时抱病战死;王章则是被成帝舅王凤陷害冤死囹圄之中。从诗作中我们不难得知船山先生对那些“以身任天下”的仁人志士十分赞赏。他借古人言自身,“魂大笑”、“死含愁”、“丹枫到冷心元赤”,确是“一片丹心照汗青”。

有人会问:“哀悼之诗怎能传爱国之情,这与郑氏又有何关?”细细琢磨,觉得船山先生如此的安排,自有其深藏之涵义。《续哀雨诗》的《序》中说:“今兹病中,搜读旧稿,又值秋杪,寒雨无极,益增感悼,重赋四章。”句中所谓“旧稿”,应是《续哀雨诗・序》里提到的“因苦吟以将南枝之恋,诵示亡室”之稿。船山能将自己“南枝之恋”读给郑氏听,就说明郑氏在丈夫心中绝不仅仅是一个会操持家务,照料老小的一般的妻子,更是一个既能深懂丈夫心思,又能与之共进退的“革命伴侣”。“知夫莫若妻”,正因为郑氏深深地了解自己丈夫的内心世界,知道自己丈夫心底深深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所以她一直在背后默默而坚强的支持着丈夫继续忠贞报国。也正因为在长期的朝夕相处中,船山也深知郑氏品性高尚,与自己志趣相投,是自己人生一难得“知己”,所以在写悼亡诗之时自然抒发出两人之间那种往日的“志同道合”。由此,我们也深知了郑氏在船山先生心目中那无人能取代的地位。

二、船山悼亡诗的文化内涵

综观历史,在封建的宗法社会中,“男尊女卑”的观念是为大众所接受的伦理观念。“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种“既嫁从夫”的观念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早已是根深蒂固。而同样的,“夫为妻纲”的夫妻关系也早已被奉为了金科玉律。在夫妻关系中,丈夫一直是处于中心的位置,强势的地位,夫妻二人之间的关系是很不平等的。东汉时期有名的才女班昭曾在七十多岁高龄还写出了《女诫》一书,“《女诫》七篇系统地阐扬了男尊女卑的观念、夫为妻纲的道理及‘三从四德’的规范,从此男尊女卑观念逐渐深入全社会,广泛表现在观念形态及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妇女带来深重的压迫、歧视及无穷的痛苦。《女诫》一书,为历代儒家学者和封建统治者所重视,班昭也因此被抬到了‘女圣人’的地位。《女诫》作为中国古代妇女的行为准则,曾影响了中国社会近两千年,成了男权对女权压制的代言。”“《礼记・内则》里有‘男不言内,女不言外’说法,……从文化层次上来讲,中国古代妇女对男人世界来说是附属品,不能参与男人的活动,而只能依附他们”

但我们却惊喜地发现,船山勇敢地冲破了“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的束缚,为陶氏、郑氏写下了不少发自肺腑的悼亡诗。船山先生在悼亡诗里描画了了两个独具东方美的中国古代女性,她们善良又贤淑、忠贞又坚强、知书又达理,同时又为我们呈现了一位重情重义、珍重爱人、坚贞报国的男子形象。他们之间并未发生那种“惊天地泣鬼神”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却在字里行间里时刻流露出一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夫妻之情。在船山先生的眼中,陶氏和郑氏她们不是家庭的附庸,而是平等的夫妻。她们既是他的生活伴侣,也是他的精神支柱,他们既是夫妻,也是朋友。道是“只羡鸳鸯不羡仙”,他们之间那种相濡以沫、不离不弃、互相勉励、和谐融洽的夫妻情着实让旁人羡慕。

俗话说“男怕人错行,女怕嫁错郎”,其实男人又何尝不怕取错妻呢?一个男人最高的品味就是他所选择的女人,选择了什么样的女人就等于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船山幸运地娶了两位贤惠善良、知书达理的好女人,而能与船山夫妻一场应该也是陶氏、郑氏的幸运之处。船山的悼亡诗给后人提供了一些夫妻和谐相处的启示:夫妻之间应当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充分相信、平等相待。正如和邓颖超之间所定的“八互”原则,也就是夫妻之间应当“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帮、互让、互谅、互慰”。如果世上的夫妻都能如船山夫妻和夫妻那样,相信社会一定是非常和谐。

三、船山悼亡诗的创作特色

(一)真情实感

“情是诗的灵魂和统帅”,悼亡诗和哀祭文一样,主要在于感情的真挚而不在于字面上的刻骨铭心。悼亡诗,它本身就是一种悲情的抒发,就是一股深情的宣泄。船山在《夕堂永日绪论内篇》中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在船山先生的悼亡诗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作者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他用“于心目想取处得景得句”来抒发自己“断弦”之痛。正是由于此情来自于作者内心深处,它是作者内心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所以才能给读者如此强烈的情感撞击。

(二)情景交融

《姜斋诗话》(卷一):“兴在有意无意之间,比亦不容雕刻。关情者景,自与情相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船山身体力行的实行着自己的诗学理论。景中情者,如“十年前此晓霜天,惊破晨钟梦亦仙”,自然是孤凄伤感之情;“到来犹自喜,仿佛近檐除”,自然是高兴喜悦之情。情中景者,如“记向寒门彻骨迂,收书不惜典金珠”赞美钦佩之情中写出了陶氏典卖首饰换回书籍之景。

(三)不琢不丽

清明悼念英雄诗词第8篇

摘要:明清易代之际的少年诗人夏完淳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目睹生灵涂炭,痛感国破家亡,投身于血与火的抗清斗争。在残酷的斗争中一改拟古习气,直面惨淡人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战斗激情和坚定的民族气节。其诗歌呈现出悲壮、崇高的美感,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夏完淳 诗歌 爱国主义

易代之际的中国社会,往往会涌现出一大批富于爱国主义精神的仁人志士。在血与火的战斗中,他们慷慨悲歌、长歌当哭,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岳飞“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放,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都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明清易代之际的少年诗人夏完淳也是这样一位才子英雄。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松江华亭人。他自幼聪颖异常,五岁通五经、八岁能赋诗,有“神童”之誉。许多长辈为之作赋写赞,奖誉备至。夏完淳八岁时,随父谒见了大诗人钱谦益,钱氏写诗称赞他“倒怀常论日,信口欲生风。” 但他能从一个神童成长为民族英雄,实在是与他的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夏完淳有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夏允彝,他是明末江南著名文社――几社的领袖,与“复社祭尊”的张溥齐名。夏允彝学务经世,谙习历朝典章制度,在当时享有盛名,四方人士争走其门。这样一位名高于世的父亲,自然会对完淳幼小的心灵产生莫大的影响。在父亲的精心栽培下,夏完淳一方面成为一个才华秀异、见识超群的才子;另一方面也成长为一个忠君爱国、富于忧患意识的志士。可以说,夏完淳的爱国主义情操深受父亲的影响。他对国运时世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并将这种忧患意识付诸实践,以期能够驱除异虏,恢复故国,实现国家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夏完淳体验着国破家亡的痛苦,投身于血雨腥风的抗清战斗,他的诗歌摆脱了拟古气息而具有鲜活的时代精神,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风格。

1 直面人生、正视现实

夏完淳出生于晚明士大夫家庭,他的早期诗歌,受到明末复古主义诗风的巨大影响;加之他少年得志,诗歌表现出绮丽、艳冶的六朝风情。讲究音律词藻,风格清绮而内容单薄。然而,山河破碎的痛楚却毫不留情地将这位少年才子从复古的泥潭拉回到现实的惨烈之中。置身明末动荡的年代,他十四岁从军、十六岁授命,投笔从戎的战斗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夏完淳在金戈铁马的洗礼中变得成熟而坚韧。战斗生活的体验又充实了他的诗歌创作,荡涤了他早期诗歌中浮华空泛的内容,注入了一股直面现实的浩然之气。如《即事》: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此诗是夏完淳于顺治三年(1646)在吴易军中所作。内容以所见义军同仇敌

忾之状即事抒写。诗的开头用“复楚”“亡秦”来抒写国仇家恨、反清图报,心

切志坚。接下来以极壮阔之景、极清峻之色表现战场的惨烈。他以写实主义的笔法记录了江南亡国之变和自己抗清斗争的史实。叙事抒情,充满生活实感。

2 高昂的战斗激情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夏完淳受父、师的影响,幼年时期就对国运时世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所以当国逢离乱、异族入侵时,他毅然从军,救民于危之中。这时的夏完淳意气风发,激情高昂,充满理想。他的诗歌中洋溢着澎湃的激情和锐气。在《鱼服》中,他慷慨激昂,壮志勃勃。

投笔新从定远侯,登坛誓饮月氏头。

莲花剑淬胡霜重,柳叶衣轻汉月秋。

励志鸡鸣思击楫,惊心鱼服愧同舟。

一身湖海茫茫恨,缟素秦庭矢报仇。

表明自己矢志报国的决心和信念。

《舟中忆邵景说寄张子退》一诗凭吊故国,悼念死者,更表现了乐观的积极战斗精神。散文如《土室余论》、《狱中上母书》等,临难呈词,表明了绝不降清的必死决心和异常坚定的民族气节。

3 悲壮的风格和崇高的美感

明末社会动荡,朝廷腐败无能,崇祯帝刚愎自用。大大激化了阶级矛盾,城乡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交织在一起,猛烈地冲击着明王朝的腐朽统治,倾覆之势已成定局。个人的力量阻挡不住历史的车轮。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中,他用手中的笔将自己满腔爱国情思融入到对抗清复明理想破灭的苦痛中,显示出作为一名爱国英雄视死如归的气概和高风亮节,慷慨而悲壮。《精卫》五古诗云:

北风荡天地,有鸟鸣空林。

志长羽翼短,衔石随浮沈。

崇山日以高,沧海日以深。

愧非补天匹,延颈振哀音。

辛苦徒自力,慷慨谁为心?

滔滔东逝波,劳劳成古今。

诗人以精卫自况,实际上流露了一种悲怆的情怀。“崇山日以高,沧海日以深”喻指抗清事业的艰难。沧海难平,遥遥无期,“志长羽翼短”只能“延颈振哀音”。茫茫东海又岂是小小精卫所能填平的?作者用精卫填海写反清复明大势已去,自知于事无补,仍尽其心力,表现其艰苦卓绝,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其精神可贵而又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