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化学课培训工作总结

化学课培训工作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7 11:11:30

化学课培训工作总结

化学课培训工作总结第1篇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水利部教育培训工作,规范培训办班行为,提高培训质量,保证培训效果,根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和《水利部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办法》,结合教育培训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列入水利部年度培训计划,由水利部机关司局、直属单位、水利社团和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主办的各类培训班、研讨班、宣贯班和有关取得水利业务工作职(执)业资质、资格证书的培训项目等。

第三条开展培训质量评估要按照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简便易行、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指导性与操作性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实现培训质量评估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章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培训质量评估包括培训综合评估和培训课程评估两个部分。

第五条培训综合评估是对培训全过程和培训效果的总体评价,包括培训方案、培训实施、培训保障和培训效果四项内容,共二十个指标:

(一)培训方案评估包括培训目标设定、培训课程设置、培训时间与进度、培训师资配备、培训考核安排五个指标;

(二)培训实施评估包括教学内容、教材资料、教学水平、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组织管理、发证登记六个指标;

(三)培训保障评估包括教学设施、食宿条件、服务质量、培训收费四个指标;

(四)培训效果评估包括培训目标实现程度、新理论新知识含量、促进理念和工作态度转变、促进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促进岗位工作五个指标。

第六条培训课程评估是对每门课程的评价,分课程针对性、教学内容、教师讲解、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五项指标进行评估:

(一)课程针对性主要评价课程内容与培训目的是否一致,教材选用是否得当,是否满足岗位工作实际需要,是否满足个人培训需求四个方面;

(二)教学内容主要评价课程内容是否科学、完整、合理,是否符合国家和水利部门的有关方针政策,是否理论联系实际,是否反映该领域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四个方面;

(三)教师讲解主要评价教师的教学准备情况,理论水平,教学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四个方面;

(四)教学方法主要评价教学方法是否切合教学内容,是否有助于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有助于学员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三个方面;

(五)教学效果主要评价培训课程对促进学员转变观念和工作态度,提高理论修养和业务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工作绩效的作用三个方面。

第三章评估组织实施及结果应用

第七条培训综合评估和培训课程评估由培训主办单位负责组织,采取由学员对《培训综合评估表》(附件1)和《培训课程评估表》(附件2)赋分的形式进行量化评估。

培训综合评估和课程评估分为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四个等次,每个等次对应一个分值。

第八条培训主办单位根据学员填写的《培训综合评估表》和《培训课程评估表》,进行分项统计汇总,并将结果分别填入《培训综合评估汇总表》(附件3)和《培训课程评估汇总表》(附件4)。综合评估结论和课程评估结论分别根据《培训综合评估汇总表》总分和《培训课程评估汇总表》总分做出,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60-7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第九条为保证评估结果的真实、客观和公正,《培训综合评估表》和《培训课程评估表》回收率不得低于80%;实际回收率低于80%的,差额部分问卷以零分计,并按学员总人数的80%计算评估分数。

第十条建立培训评估档案管理制度。培训班主办单位要将《培训综合评估汇总表》和《培训课程评估汇总表》,与学员填写的《培训综合评估表》和《培训课程评估表》一同归档保存,保存期不少于两年,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培训办班工作提供依据。

第十一条建立评估结果反馈机制。培训班主办单位在培训评估结束后,要及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培训班承办单位和授课教师。培训班综合评估不合格或课程评估不合格的,主办单位应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整改。

第十二条建立培训评估结果备案机制。培训班主办单位申报下年度培训计划时,要将本年度所举办的各期培训班的质量评估情况(包括培训的组织过程、质量评估结论、对出现问题的整改意见、《培训综合评估汇总表》和《培训课程评估汇总表》)报水利部人事劳动教育司,作为确定其下年度培训计划的依据和参考。

第十三条建立培训激励约束机制。水利部人事劳动教育司将对各类培训班的质量评估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通报,对培训质量高的单位予以表彰,对问题较多的单位予以批评。问题严重的取消其主办或承办水利部年度培训计划内培训班的资格。

第十四条对培训质量评估弄虚作假的,一经发现,由水利部人事劳动教育司对主办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并视情节轻重,削减该单位下年度列入水利部年度培训计划的培训班数量,直至取消办班资格。

第四章附则

化学课培训工作总结第2篇

关键词:培训课程体系 培训课程设计 课程开发

培训工作是研究所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它是实现人力资源保值、增值的重要途径。切实提高培训效果,以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和开发机制,促进组织的持续发展,是研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基于知识传承的内部培训课程的开发是工程研究所培训工作的关键,决定着人才培训工作的成败和效果的优劣。搭建以职业化为目的的分类分层的培训课程库,有助于积累和传承内部智慧结晶,有利于实现培训目的,实现组织业绩的改善。

一、培训课程开发现状及意义

1.培训主体角色错位,效果不明显

当下的内部培训一般采取人力资源部统一组织、用人部门自行组织两种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既能减轻人力资源部门承担培训开发任务的压力,又满足了用人部门和员工对培训的需求。

在培训效果评估时却会发现,效果往往只停留在反应层和学习层,即培训课程结束时心情激动,觉得收获不少,但在实际工作中其行为的改进还是不显著。也就是行为层没有因培训而改变,培训无法给组织带来业绩的改观。

培训工作收效甚微,因为参与主体的角色错位。培训对象、培训主管、培训机构的方案策划员及培训讲师的角色定位,我们可以将培训比喻成医生治病的过程。培训对象是病人,培训主管和培训机构的方案策划员是医生,培训讲师是取药员。在这个过程中,病人仅提供病症,不能开处方。“开处方”即课程设计,应由培训主管和培训机构负责,而不是交给讲师代办。

2.培训课程构建有助于内部知识的积累和传承

英特尔公司建立了一个“最好方法资料库”,让每个人都能在此分享其他人的经验。这大幅度减低了问题重复出现的概率,新产品产出的速度大约比过去提高了近两倍。

无数事实证明,对单位最有价值的、最能带来人员技能直线提升的培训教材,莫过于单位自身的经验教训和员工从实践中摸索体验出来的智慧总结。这样的培训内容,让学员感触深、记得牢、用得上,不仅促进学员快速成长,组织也能不断形成自己的知识积累。因此,把员工的智慧固化下来,形成单位内部的培训课程,进而建立单位自身的培训课程库就成了越来越多组织的选择。

内部培训课程库以内部开发为主,外部引进培训(合作课程,主要是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的引进,其关键是课程设计开发)作为补充,其关键是课程设计开发。根据研究所特点和要求,合理规划、设计培训方案,将组织发展战略目标和战术要求变成切实可行的个性化培训课程。个性化的培训课程,使培训实施者直指问题核心,迅速将培训成果转化为组织业绩;同时又节省受训者的时间和精力,给员工提供高效、实用、先进而又具有前瞻性的职业培训服务,减少培训双方的困惑和压力。

二、开发培训课程,构建内部培训课程库

对于一个肩负尖端科学技术研究的研究所,比较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传承,同时对技术革新也有较高要求。因此,构建一个着眼于积累和传承内部智慧结晶、提高技能技术培训效果的培训课程库,需要适应研究所任务特性及人员结构(专业技术、管理、技能三类)以职业化为目标,以提升培训效率、效果。

1.培训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第一,符合组织和学习者的需求,这是培训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课程开发要以学习者为主导地位,以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学习需要、兴趣、能力及过去的经验为课程开放的依据。成人参加培训的目标非常明确,提高自己某方面的技能或补充新知识,以满足工作的需要。因此培训课程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且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模式与方法的选择、教师的配备、教材的准备等方面要有利于培训学员学习方式。

第二,以员工职业化为目标的培训课程,按专业技术、管理、技能三类人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级,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类、管理类、文化养成类三个方面。

第三,体现组织培训功能的基本目标。培训的基本目标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培训课程的开发正是以提升员工胜任工作的职业能力为立足点。

2.培训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1)明确课程设计的性质和类别

课程库的开发研究是以课程体系为依托,是对课程体系这个框架下的具体课程进行开发的过程。课程体系是骨骼框架,而培训课程是填充的肌肉。

课题体系应建立在以员工职业化为目标的分层分类上的。根据研究所的人力资源状况,可采用“三个培训系列、三个培训层次、三类培训类型”的三维培训课程体系,简称“三三”模型(见图1)。

图1 三维培训课题体系示意图

三三模型的交汇点,就是我们整个人员培训的起点,即新员工入职培训;三个培训系列是按照人员类别,将职工队伍分为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这三支队伍而划分出的三个培训领域;三个培训层次是指按照课程难易程度,三个培训系列均可划分为高、中、初三个培训层次等级;三种培训类型是指三个培训层次的培训内容均可划分为专业类、管理类、文化养成类三种。即每一类人员的培训课程结构设计,如图2。

图2 课程结构设计

专业类课程直接和各个部门的职能及工作岗位相关,具体包括岗位工作所必需的专业技术知识、生产操作技能、管理业务知识及相关能力。

管理类课程主要与软性技能相关,主要包括自我管理、员工管理、团队管理和关系管理等内容。

文化养成类课程主要与组织文化建设相关,主要包括:所的发展历程、发展规划、所价值观、制度、行为规范等内容。

(2)设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在培训课程结束时,希望学员通过课程学习能达到的知识、能力或态度水平。目标描述是培训的结果,而不是培训的过程,所以重点应放在学员该掌握的知识,而不是愿意教的知识。课程目标明确了学习的方向和学习过程中各阶段要达到的标准,如常用认知指标:“记住”、“了解”、“熟悉”、“掌握”,较高级的认知行为目标:“分析”、“应用”、“评价”等,还有情感目标:“价值”、“信念”、“态度”等。目标的明确可以增强学员的学习动力,也可为培训评估提供标准。

根据三三模型,首先要对专业技术、管理、技能三个培训系列,初中高三个层次分别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可以先从组织层面开始,根据组织的外部环境、发展战略、组织资源、组织文化和人力需求等方面考察,梳理组织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其次以工作为取向,主要通过关键岗位的工作分析、绩效评价、任职资格、工作效率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着手,分析对组织有重大影响的关键部门和关键岗位的知识需求。最后,以人为取向,分析员工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等方面,明确员工现有的知识能量并对比组织和岗位的需要之间的差距。

图3 培训目标分析示意图

在此基础上按培训类型统计归类,按照三三模型的分类确定培训目标。首先分清培训主次,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要区别对待;然后,根据单位的培训资源状况,对这些目标进行可行性分析,将重复的目标进行合并,将不可行的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最后,对目标进行层次分析,明确哪些目标需要先完成,其余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见图3)。

(3)课程设计与教材开发

第一,培训课程设计包括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教材设计、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活动设计、课程实施设计、课程评估设计等方面。

课程设计要根据课程总体的宗旨要求、课程内容不同选择和处理方式设计出不同的课程。课程内容设计首先是整体设计,根据学员心态、观念上可能存在的误区、学员的知识缺项等情况,准确定位课程。然后要整合观念,提炼主要观点,像人的骨骼一样,课程一定要有核心的理论框架,要考虑理论的高度、深度与广度。内容选定之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与表达。观念态度类课程要有很强的理论性与思想性,有清晰的逻辑主线;技能类课程要突出本堂课程的核心原理,解析要到位。

在确定课程总的论点和主题,列出分论点或几个部分,如图4。由于培训时间都非常有限,不可能按照课程体系系统学习,所以需要普及性了解时,可以采用横向结构;需要进行深入解析时,可以采用纵向结构。

图4 课程内容设计示意图

第二,能否为学员提供一套与课程内容相呼应的教材,是影响培训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编写一套适合学员的实际的、先进的、实用的教材,这是一个美好的想法,但缺乏可操作性。我们可以从培训手段、教学印刷教材及视听教材三个方面来开发教材。

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课程实施培训对象的兴趣与动力,以及培训手段的可行性来选择培训手段(见表1)。使用讨论、示范、情景模拟等培训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学员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器官调动起来提高学员的兴趣与动力,以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

表1

培训内容 培训手段 视听材料 印刷材料

知识传授 讲授、讨论 录像、幻灯、电影、网络

…… 内容重点、岗位指南、学员手册、培训课表、测验试卷、调查问卷

……

技能学习 示范模拟、角色扮演

态度培训

…… 情景模拟、测量工具、个人及小组成长

……

教材开发要利用一切可开发的学习资源组成活的教材。尽可能地开发一切所能利用的信息资源,打破传统的教科书的体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把单一的文字教材扩充到声、像、网络及其他各种可利用的媒体。

(4)试验、信息反馈与课程修订

课程设计完成后,需要对培训活动按照课程设计进行一次排练,以确保各方面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是对前一阶段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阅,不仅包括内容、活动和教学方法,还应包括培训的后勤保障。预演中可以让同事、有关问题的专家或培训对象的代表作为听众。在演习结束后,要根据培训对象、有关问题的专家及同事的意见对课程进行修订。课程需要做出调整的内容视存在的问题而定,可以对部分课程内容做出调整,甚至可以对整个培训课程进行重新设计。

即使课程已正式投入使用,也应在每次培训后进行培训效果的信息反馈,内容包括课程的内容结构、接受度、教学设计等。根据反馈的信息修订课程。培训课程需要循序渐进的修订,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3.课程开发的标准化、科学化

将上述课程的开发过程总结提炼形成一套模板,其他课程的开发按相同办法编写课件,有利于形成一套标准的科学的培训课程库。

(1)培训课程开发的标准化

实施标准化即意味着所有的过程都必须有统一的实施标准,按照相同的流程进行。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标准的制定;二是实施的控制。在课程试讲的过程中,要专门组织人员对照标准要求检查落实过程中是否存在难点或偏差;二是在组织落实工作完成后,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而取得更大提高。

(2)培训课程开发的科学化

科学化是指课程开发实施过程设置合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便于掌握,有利于各级人员参与实施;可行性强,实施效果明显。科学化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符合体系运行的客观规律。二是符合“以人为本”的观念。三是符合可行性原则。

三、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

1.关注隐性知识的传承

由于显性知识具有可以编纂并能用正式系统性语言描述的特点,显性知识的梳理和收集效率较高。但从知识管理角度看,知识转移最核心的应是隐性知识,它是知识最具活力的部分,是创新的来源。研究所注重研究能力,体现在创新性上,这就需要更关注隐性知识的传承。

能力是一种隐性知识,它不能编纂并用正式的系统性语言来传递,依附于个人,转移通常负责,存在于个人的心智模式中,是个人在实践中经过对事物长期的洞察而积累的技能和诀窍。组织中个人或群体会通过行动和观察来传递这种知识。传承的方法:师徒制、团队工作、个人网络或提供更多的面对面交流的谈话机会来分享个人的经验和教训。

2.课程要充分挖掘学员的潜在问题

潜在的问题正是我们的培训点,但学员很可能没有意识到,甚至认为自己没有问题。必须在培训之初,通过游戏、提问、测试、案例研讨等多种方式启发学员的思维,使其将问题展现出来。

松下公司将“教人五步”作为技能培养的主要方式。一是“讲给他听”,告诉他应该怎样做。二是“做给他看”,也就是给他做示范。三是“让他做做看”,也就是让学员自己实践,讲师提供必要的辅导和帮助。四是“表扬他一下”,就是结合学员的学员进展适时予以评估,保持他们的积极性。五是“回头看一下”,就是在一段时间后,讲师或主管要督察一下学员技能的运用和发展的情况。

借鉴松下公司的“教人五步”,我们可以采用“四步螺旋”法:第一模块“自我检视”,通过游戏、测试等方式,帮助学员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思维上的误区,激发学员的学习欲望,使其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第二模块,在“自我检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指导”,为学员提供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理论依据。第三模块,是“实战演练”,通过操作实训等形式使学员的认知与理论得以全面实践。四模块,是“总结反思”,通过课题研究、交流探讨等形式使学员联系工作实际,将学习所得进一步升华,深入反思差距及努力方向,与第一模块“自我检视”形成闭环,建立螺旋上升的学习模式。

综上所述,培训课程的设计、开发是实现培训目标转化为学员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思维过程、解决方法和行动方案的关键所在,直接关系着整个培训过程成功与否。因此,培训课程设计和开发在整个培训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当然,培训的最终效果还是要看学员的反映。课程的培训效果当然也是检验培训课程是否优秀的重要依据。组织内部开发的课程更是关注受训者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及学员在受训后的行为改善,最终实现组织业绩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彭剑峰,饶征.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安鸿章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4]武卫军.培训课程设置基本技法[J].培训,2009(12)

化学课培训工作总结第3篇

管培中心将管理人员全员培训工作列为转型期落实新定位、满足新要求、实现新职能的战略任务,坚持“专项工作专业运作”的原则,通过“双向沟通业务对接”的途径,采取“集中管理分散操作”的模式,举全力开展管理人员全员培训工作。

战略领航,价值为帆

管培训中心突出国网冀北电力和管培中心双重战略的合力引领,以国网冀北电力“两个价值最大化”的传播、推动与实践以及管培中心的核心价值提升与职能实践为源动力,指引管理人员全员培训的工作方向。

追求“两个价值最大化”

“十二五”时期是国网冀北电力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管理转型期和改革攻坚期,根本任务是加强队伍建设和品牌建设,努力追求企业综合价值和员工工作价值最大化(即“两个价值最大化”)。管理人员全员培训,成为2013年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推进“两个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管培中心以此项目为突破口,以传播、推动和实践“两个价值最大化”为使命,全力服务公司发展战略。

提升与实践管培中心核心价值

管培中心以管理人员全员培训为抓手,以企业大学战略目标为引领,紧紧围绕公司党组要求、新的功能定位及品牌建设,通过与公司的职能对接、业务对接、岗位对接,深入培训研发与实践,全面提升培训内在品质,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培训品牌,力求全面落实管培中心新的职能定位,实现管培中心的核心价值。

方案策划,破茧成蝶

通过举行管理人员全员培训专项工作动员会、研讨会、汇报会、审稿会、小组会等会议,分别从企业层面和员工层面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分析,确定了2013年管理人员全员培训总体方案和财务、人资、运维、营销等四个专业培训方案标准模板和范本,为3月初召开国网冀北电力全体部门培训负责人会议提供了高质量的会议资料和极具价值的实践参考,为4月份开始实施培训及全年培训的预期完成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人员分类明晰是前提

依据《国家电网公司岗位分类标准》,管培中心对公司管理人员进行了明确的专业类别划分,确定了干部系列4类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16个专业类别。其中,干部系列分为中层干部(部门负责人类,包括党群中层、行政中层、助理、副总师)、县级供电局长、供电所长、班组长;一般管理人员分为人力资源、财务资产、物资管理、行政事务、党群管理、监察审计、教育培训、规划计划、工程建设、电网运行、电网运维、电力营销、安全监察、科信环保、综合管理和经法管理等中类专业划分人员。

岗位能力分析是基础

岗位能力分析是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方案策划的重要参考依据,管培中心不等不靠,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编制了《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标准》,主要依据以下四项资料:《国家电网公司岗位分类标准》、国网冀北电力《公司本部岗位工作标准》、2006年原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员工培训发展手册》、2009年原华北电网有限公司部分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模型、培训方案。其中,管培中心编制的《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标准》,经公司专业部门审核修订后,作为了本次管理人员全员培训方案策划的主要依据之一。

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兼顾是原则

坚持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统筹兼顾的原则,落实在课程设计上,突出以下四个方面:⑴体现国网冀北电力特色,把国网冀北电力的文化、战略、品牌建设等内容,列为通用知识模块的培训重点。⑵强化执行力的建设,把执行力、组织协调沟通列为通用能力模块的培训重点。⑶着力提升岗位适应性,把专业的形势任务、政策法规、制度流程、信息管理系统、基本业务知识、安全生产等列为专业知识模块的培训重点。⑷增强岗位履职能力,把重点业务或从业人员相对多的专业人员能力提升列为专业能力模块的培训重点。

培训班类型设置是技巧

管培中心详细分析了各中类专业人员规模与工作特点,决定设置“调考班”、“强化班”、“综合班”三种培训班类别。调考班,培训对象为2013年度有调考任务的专业,培训内容突出专业知识和能力;强化班,培训对象为核心专业或人数多的专业的管理人员,培训内容以专业知识与能力为主,兼顾通用管理知识与能力;综合班,培训对象为人数少的若干小类专业人员,培训内容以通用管理知识与能力为主,兼顾专业知识与能力。

管理为根,创新为魂

为高质量高效率完成管理人员全员培训工作,管培中心创新管理机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奋力推进管理人员全员培训。

“两晒”、“五推进”措施有力

“两晒”:即通过创办管培中心《品牌建设动态》,定期“晒工作”、“晒业绩”;把项目团队在项目策划、项目实施、组织管理成效、课程开发进度、总结完善提升等工作成效展示出来;把培训师的培训授课及培训研究等工作业绩进行科学统计并展示出来。

“五推进”:即通过制定《管理人员全员培训项目团队建设推进方案》、《培训师队伍建设推进方案》、《培训项目与课程体系建设推进方案》、《课题研究推进方案》以及《教研活动管理推进方案》,明确目标、细化措施、设定节点、落实责任,务求实效。

业务竞赛营造学术氛围,推进团队工作

2013年,管培中心围绕管理人员全员培训项目,开展“我来上一课”和“项目团队劳动竞赛”两项业务竞赛活动,以营造学术氛围,推进团队工作。

管培中心统一下发2013年课程开发计划和课程开发标准模板,组织培训师认领开发课程,经过助教、学习、开发、成果展示与试讲等环节,评选年度十佳精品课程,以提升专职培训师授课能力,优化课程开发流程、确保课程开发质量。

针对管理人员全员培训的20个项目团队,从培训项目方案制定、《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标准》构建、培训规模、培训运行规范化程度、团队成员参与授课情况、公司专业部门及学员满意度、成绩分析报告、培训总结、培训事故等维度全方位考查项目团队工作质量与成效。

专题会议推进专项工作

国网冀北电力月度公司级培训中心工作例会,定期沟通管理人员全员培训项目方案策划、实施情况、团队动态及存在问题,保证了培训沿着公司要求的轨迹规范运行。管培中心月度工作会建立管理人员全员培训月汇报制度,由培训管理部回顾上月工作情况,提醒业务部门需注意的关键事项,公布当月培训计划,并对项目实施相关工作提出具体要求。管培中心不定期召开专题会,统一项目运行规范,检查团队工作进度与质量,协调团队工作,解决团队疑问,强化整体合力,提升管理水平。

实时沟通,动态调整计划分布矩阵大表

为均衡分布培训计划,预览培训学员人数分布情况,合理安排培训资源,管培中心设计了各专业类别的培训项目期次和时间分布矩阵大表,直观地反映了管培中心在全年时间里,每周计划接待的培训、会议等项目数量及总人数。培训管理部与20个项目团队实时沟通培训计划变动情况,及时合理地反馈计划调整建议,为管培中心宏观运行稳定提供了保障。

专业团队,职业运作

管培中心成功建立了项目团队与国网冀北电力对口专业部门的对接关系,畅通了管培中心与公司的沟通渠道。在项目团队组建过程中,以专业对口为基础,打破部门与教研室界限,盘活管培中心内部人力资源,以专职培训师为主,吸收其他部门相关岗位人员,组建以中类专业管理内涵为核心、覆盖小类专业业务范畴的无边界项目团队,突出团队专业特质,实现了专业部门对培训项目开发与运行的垂直影响,缩短了业务链条,提高了工作效率。

管培中心严格遵循ISO10015培训质量管理标准,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培训项目质量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要求,科学进行需求分析、方案策划、组织实施和效果评估。

培训需求分析由项目团队从企业层面和学员层面并行分析,重点寻找“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磨合提升阶段,员工岗位胜任力提升与企业发展要求的结合点。

方案策划由项目团队首先编制本专业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模型,再结合本专业人员情况,设计培训课程、办班类型和人员划分。

组织实施阶段,由专门的项目负责人对培训班实施报到接待、日常管理、师资联络和费用管理。来自国网本部、国网冀北电力本部的相关领导,国网领军人才,省公司、地市级优秀人才,高校学者及管培中心专职培训师组成专家级、职业化培训师团队讲授培训课程。

所有项目通过学员满意度调查问卷开展一级(反应层)评估;通过结业考试开展二级(学习层)评估;重点项目已经形成三级(行为层)评估实施方案,待学员工作一段时间后,由项目团队深入学员工作现场调研走访。

弓如满月,矢志未来

管理人员全员培训是任务、是挑战,同时也是管培中心实现功能转型、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良好机遇。正确把握好完成任务和提升能力的关系,才能升华自我、铸造品牌。

构建培训项目与课程体系

项目团队结合培训实施情况以及学员、培训师等的反馈信息,再度审视本专业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标准和培训项目方案的科学性,在项目结束之后,对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标准和培训实施方案进行合理的修订。依据各专业类别《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标准》并结合培训实践,编写相关专业类别培训课程关键信息,包括课程名称、培训目标、适应对象、授课方式、考核方式、重点难点、学时分配;通过收集并研究专家授课资料和助教听课,深入课程内涵,对原有的较为粗浅的培训大纲进行更科学准确的深加工,最后整合形成《培训项目与课程体系手册》(2013版)。

集中管理教学资料

管培中心将收集全部专业类别,所有专兼职培训师的授课资料,包括讲议、课件、素材等。对这些资料按照专业中类进行分类,规范编号,并将课件信息与课程关联,以利于查询和统计。拟开发建立基于网页版数据库的培训教学资源库,将培训项目体系、课程体系、课件、讲议、题库、指导书、教材、素材、案例、经验等培训教学资源有序存储和集中管理。

总结提升项目管理模式与团队运行机制

化学课培训工作总结第4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县教育局关于校本培训文件精神,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为宗旨,坚持以“有效教学”为核心,努力探索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模式,发挥校本培训的功能和优势,建立教师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

二、培训目标

通过开展校本培训,使教师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优化知识结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实验需要的反思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三、培训内容

1.师德培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校内组织一次先进教师经验交流,强化教师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坚持依法施教。

2.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的要求,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和学科发展前沿理论的学习,围绕新课程实验开展评价研究活动和教学技能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使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自觉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3.教学能力和教育行为培训: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和新课程实施要求,开展教学实践和技能培训,帮助教师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和课堂教学整合的能力,引导教师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教学行为,并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反思、实践、总结,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

4.教育科研能力培训:以课题为载体开展教育科研基本理论及方法的培训,指导教师有效地开展教育科研,将教育科研工作融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四、培训形式

1.专题讲座

2.案例研究

3.观摩研讨

4.实践反思

5.课题研究

6. 师徒结对

五、组织与实施

1.加强领导,建立组织

学校领导要正确认识校本培训的作用,向教师大力宣传校本培训的积极意义,引导教师正确了解校本培训的性质特征。负责校本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建立校本培训督导、评估机制,将校本培训工作纳入对教师的考核目标。教导处负责校本培训工作的日常工作。学校要建立由校长任负责人、有专门人员具体组织校本培训实施的机构,设计符合本校实际的培训计划和考核办法,建立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做好校本培训过程管理。

2.做好培训情况记载。包括:参培教师、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时间、授课教师、培训结果等。

3.重视培训过程资料的积累。包括:文件、制度、计划、总结、培训教材、培训活动情况记载、考勤登记、考核材料和教师个人培训档案的建立。

4.考核。根据本校制定的校本培训考核办法,在对教师考核过程中,要把教师平时的学习笔记、听课记录、课件、学习体会、案例分析、研究论文、课件制作、获奖证书等材料和教师参加培训的考勤情况进行考核检查。.

具体工作安排表

时间

活 动 内 容

九月

拟订、学习本学期教师培训工作计划,组织观看《孩子不坏》

十月

专业精神专题培训 各教研组集体备课、上研讨课 教师基本功、教材过关作业展评,

组织观看《为了霍洛维茨》

十一月

“学生错题记录”与周清工作有效衔的接研讨会,组织观看《叫我第一名》

十二月

参训教师成果汇报,组织观看《三傻大闹宝莱坞》

化学课培训工作总结第5篇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基于培训和教研的行动研究,提高了农村化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探索出法库县在“培训模式上集中面授与远程教学相结合,迁移方法上网络教研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化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和培养问题,一些国内教育技术一专家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了广泛而深人的研究。吴忠良的《参与式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者培训模式探索》,对集中面授培训进行了研究尸一乔爱玲和工楠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新探》,不但对面授培训进行了深人的研究,同时关注了培训后的实践尸郭的《从一门网络培训课程到“虚拟”教师培训学院》,对远程培训的教学平台和远程培训做了详尽的介绍与研究;柯清超的《面向混合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研究》,对面授培训和远程培训的结合进行了详尽而深人的研究。但他们研究的结果所依据的环境和条件与我县的信息技术环境及教师的技术能力基础、教育理念基础不同,为适应我县化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还须进一步研究以下两个问题:农村化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模式,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迁移方法。

二、问题的研究

我县是辽宁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试点县,按省市的部署,试点县在2008年年底要完成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全员培训任务。针对需要研究的培训模式和迁移方法两个问题,我们将研究过程分为课程培训、实践指导、分析总结三步。首先,按一定的培训模式完成课程培训;其次,被培训完的教师回到工作岗位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实践,教研员深人课堂指导或通过网上指导,组织课堂教学观摩,进行点评互评,教师反思总结等等,以达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迁移的目的;第三,对“培训模式的行动研究、迁移方法的行动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1.培训模式的行动研究

按照上级要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可采取远程网络培训的方式,可采取以县为单位的集中面授的培训方式,也可采取以校为单位的校本培训方式。根据我县的各中小学校骨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实际水平胜任不了培训要求的实际情况,我县不适合以校为单位的校本培训方式,所以我县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可采取远程网络培训模式或到县教师进修学校集中面授的培训模式。

(1)集中面授的培训模式

按照“培训人员以教研员为主、技术人员为辅,学员按学科组班”的组织方式,采用何克抗教授编写的教材,将全县化学教师集中在教师进修学校的多媒体网络教室里进行面授模式的培训,50课时完成培训任务。

调查访谈:经过面授培训后,学员们反映,培训的内容多,强度大,在短暂的50课时培训时间内很难掌握;基层学校领导反映,每个教师都有满负荷的工作量,参加连续的集中面授培训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而且到县里接受集中面授培训增加了教师的经济负担。

反思改进:如果完全按面授方式进行培训,除了存在工学矛盾、增加学员负担外,还存在培训效率低的问题。按上级部署,我县应在2008年底完成教师的全员培训任务,如果为了解决教师的工学矛盾问题而只在寒暑假进行培训,根本完不成培训任务,因此应尝试远程网络培训模式。

(2)远程网络的培训模式

2007年暑期,市教育城域网光纤宽带已经联通我县每个乡镇的中小学.在硬件设施上我县具备了远程培训的必要条件,因此开始了化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远程网络培训。由化学教研员和电教馆的技术人员为远程培训的辅导教师,采用祝智庭教授编写的教材,被培训教师利用各个乡镇初中的网络多媒体教室进行自主远程学习,学习时间为两个月。

调研访谈:远程培训后培训者反映,远程学习的组织和监控很难,学员对整个培训过程不清楚,对如何进行远程学习的方法不明白,技术问题是阻碍教师学习的重要因素,碰到一点技术问题就会停止远程在线学习,从培训的实际情况看,我县农村化学教师还不具备独立远程学习的技术基础。

反思改进:远程网络培训虽然具有打破时空限制、解决工学矛盾、经济方便高效等优势,但农村化学教师的基础和培训教师的远程辅导能力与开展远程培训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应尝试面授与远程结合的培训模式。

(3)集中面授与远程教学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这种培训模式要求:首先,培训教师将学员集中到计算机网络教室进行面授,划分学习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完成课程中技能操作领域的学习;同时对学员进行远程在线自主学习、讨论、协作、完成和提交作业的方法指导;然后学员回到工作岗位边工作边参加网上培训。在时间安排上,利用双休日进行集中面授,工作日被培训教师在进行正常教学工作的同时,抽出时间参加远程在线培训,学习时间为一个月。

调研与思考:面授与远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集中了面授与远程培训的优势:面授可以充分发挥培训者的作用,便于组织和监控培训过程;远程培训可以解决工学矛盾,提高培训效率,减轻学员的经济负担,缓解学员的学习压力,同时培养培训者的远程辅导能力。

2.迁移方法的行动研究

2008年底,我县基本完成了化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经培训后的教师回到教学第一线,将培训所得应用于教学实践,实现从学习教育技术到应用教育技术的迁移。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为使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巩固和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化学教研员精心设计了一组基于教研活动的行动研究。

(1)通过传统教研,提高个别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化学教研员深人学校,将一个化学教师的一节课作为研究对象,让这个教师按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的要求拟定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再面对教研员以说课的形式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教研员听后进行评价、指导,教师根据教研员的评价指导修改“教学设计”,再用修改了的“教学设计”上课,教研员深人课堂听课后再和上课教师共同探讨,再提出改进的指导意见,教师再综合自己的反思和教研员的指导进一步修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2)通过网络教研,提高更多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通过“十五”、“十一五”期间教师信息技术的中、高级培训,同时由于市光纤宽带到校工程的竣工,我县网络教研的条件已经具备。为发挥我县全体化学教师的集体智慧,化学教研员组织全体化学教师进行网络教研的探索,以此提高更多化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具体程序是:每个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上传到学科论坛上,请教研员和其他同行提出修改意见,教研员和其他同行将自己的“意见”通过论坛或邮箱发表出来或发给相应的教师,教师将他人意见综合,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用修改了的“教学设计”上课并进行“课堂实录”,将“课堂实录”和修改了的“教学设计”再上传到论坛上,再请学科同行和教研员给予评价,教研员和学科同行观看后给予评价并上传到论坛或以邮件形式发给上课教师。通过这样多次的网上同伴互评,更多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三、分析与结论

1.分析

(1)关于培训模式的分析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的目的是使教师学会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式、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并将所学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现在中小学教学是以班级授课为基本模式的,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在同一教室内进行的。如果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采取班级授课的模式,培训教师在班级环境下用讲授与在线结合、主导与主体并重的教学模式进行培训,被培训的教师亲身体验在同一教室内讲授与在线结合、主导与主体并重的教学模式,就更容易将培训中所学的新的教学模式迁移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完全采用远程培训的方式,被培训者将不能亲身体会在同一教室里以新的教学方式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对将培训所学迁移到教学实践中去不利。因此,即使具备远程培训的条件,在进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也不该完全采用远程培训,而应该以面授和远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用大部分课时远程培训以提高培训效率和效益,小部分课时在同一教室集中面授,让学员感受班级授课制下如何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整合的设计和教学,为将培训所学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2)关于迁移方法的分析

通过从传统教研到网络教研来提高教师的教学一设计能力,用的都是基于教研的行动研究的方法。基于传统教研的行动研究的方法,解决的是个别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高的问题;基于网络教研的行动研究的方法,解决的是更多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高的问题。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是需要长时间总结实现的,是提高速度较慢的方法;用基于传统教研的行动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通过教师本身和教研员共同研讨总结实现的,是比靠自身努力提高更快的方法;用基于网络教研的行动研究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通过教师本身和教研员及学科同行共同研讨、反思、总结实现的,因此是更科学更有效率的方法。

化学课培训工作总结第6篇

企业培训课程开发除具有一般课程开发的特点外,还应有符合企业培训自身的特点,主要是针对性强、专题性强、案例教学多、学生参与程度高。关于培训课程开发应注意的相关理论主要有成人学习理论、激励理论和终身学习理论。

一、企业培训课程开发的教学要素及开发的资源依据和原则

企业培训课程开发教学要素主要包含目标、内容、教材、模式、策略、评价、组织、时间、空间九大要素。企业培训课程开发的资源依据是以学习者作为课程开发的资源依据。培训教学设计的原则主要有系统综合原则、针对性原则和最优化原则。其中,应特别注重最优化原则。

二、企业培训课程开发模式的建构

企业培训能否有效实施,能否满足企业和个人的学习需求,归根结底依赖于各类课程的成功开发。在设计适合于企业的培训课程开发模型时,应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完整性。一个完整的培训课程开发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培训课程设计阶段、培训课程编制阶段、培训课程实施阶段和培训课程评估阶段,缺少任何一个阶段都会使得培训的效果锐减。

(2)强调被训学员的参与。学员将参与到课程开发的每个阶段,而且对每一阶段都要进行评价与反馈。在培训课程编制阶段,学员将参与到培训需求的分析以及确定培训需求的工作中。直到培训目标的确定,都有学员和培训者的许多合作。

(3)将课程评价贯穿于整个培训课程开发的过程始终,使每一阶段都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三、企业培训课程设计

(一)企业培训需求的确定

培训工作的起点始于培训需求的确定,在培训课程设计过程中,需求的确定是重要的依据。从本质上说,企业培训课程的开发实质上是“需求导向型”的模式。

(二)培训课程目标确立

在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中,课程目标的确立可以使抽象的培训目的转化为明确的教学要求,并指导课程开发的所有环节。

在企业课程开发中,企业课程目标可以分为项目目标和学习目标。项目目标是指某一项目学习的总体目标,即要明确学员完成培?后能够做什么,是培训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学习目标是在具体的课程之内展开的,它与课程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它必须对某一具体课程的学习要求作非常细致的分解,它是项目目标的具体化,是为了达到项目目标在每一学习过程所要求达到的目标。

四、培训课程的编制

在确立培训课程目标后,下一步进行的是培训课程的编制,其工作内容包括培训课程的规划、培训课程的编排和培训方法的选择。

培训课程的规划主要是确定培训课程的结构,包括纵向和横向的结构。培训课程在纵向结构上可以分成长期培训课程和短期培训课程。横向结构主要考虑培训对象,培训对象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内部培训对象,主要是指企业内部员工;二是企业外部人员,主要是指企业外部顾客以及经销商、商等(本文只研究内部员工)。

化学课培训工作总结第7篇

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根据全国、省、宁波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奉化市教师教育“十五”计划,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核心,更新教师的教育思想、丰富教师的案例知识和运用案例于课堂教学的策略知识,强化教师的反思意识;坚持学用结合的原则,以信息化带动教师培训工作的现代化,争取2003年师训工作中有新的思路,有新的突破,打造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二、工作目标

1、组织好奉化市教坛新秀参评工作,并大力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奉化市骨干教师评比;

2、切实完成课改通识培训任务;

3、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教师英语300句”培训;

4、认真开展全镇教师的教育科研培训,边培训边研究,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出成绩;

5、继续开展好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加强学校网站的建设和使用,尝试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带动教师培训工作的现代化;

6、发挥学校在教师培训工作中的核心地位,立足学校校本培训,加大教师继续教育的力度,教师全员培训率达到100%;

7、继续做好师徒挂钩工作,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8、继续做好教师学历提高培训工作。

三、主要措施

1、加强教师师德教育。组织教师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和《宁波市教师十项承诺》;在全校教师中开展撰写“爱心流动日记”活动,树立“以人格树人格”的管理理念,增强教书育人、以德立教、以德促教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具体做到:①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尊重学生民主的权利,尊重学生的隐私权,尊重学生的发展权;②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有自我管理的能力,相信学生有自我发展的能力;③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了解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现状,了解学生的阶段性思想倾向。④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⑤帮助学生,帮助学生走向成功,帮助学生走出失败,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⑥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切实维护学生的利益;⑦正确评价学生,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由年级组长负责,以年级组为单位,采用记流动日记的办法,组织年级组的老师简要记载每天在这七个方面或某一方面感受、收获最大的主要事件,平时由分管校长进行专项督查。

2、继续开展教师教育科研培训。边培训边科研,要求教师申报各级课题,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在实践中出成绩。做好宁波市级立项课题“现代小学生道德行为调控与研究”的研究工作,并以此带动全校教师在总课题的统率下,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现总课题下面有三个子课题,三个子课题下面又各有几个子课题,全校教育科研的整体格局已经形成,氛围也日益浓厚。实施步骤如下:

①、准备阶段(03年4月----03年8月)

主要工作研讨论证、培训教师、搜集资料、调查问卷、讨论整理、拟立子课题、制定课题方案

②、实施阶段(03年9月-----04年7月)

a、调查研究,了解全校各年级学生的道德行为现状。根据各年级的实际情况结合社会与生活、社会与科学课程的要求设计活动方案、内容。

b、开展系列专题活动 分为我爱集体、我爱我家、学会生活、我在成长四各个系列。 (用班队活动、专题活动、和校园网络等途径每月一主题分步实施。)

c、一学期进行一次阶段性小结,每位参与教师整理出1-2个典型案例、及有关活动纪录小结。在课题组内进行交流。

③、总结阶段(04年8月――04年10月)

主要工作调查活动成效、交流典型事例、整理活动资料、讨论分析问题误区、撰写研究报告。

3、抓好第八届教坛新秀参评教师的培训工作,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赛前练兵”计划,进行专项强化培训,邀请专家来校指导培训,让教师在训练中得到提高。

4、继续抓好普通话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主要目标是全镇适龄教师普通话、计算机二级的达标率为100%,做好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使教师能轻松浏览网页、下载文件等,鼓励班级、教师自己制作班级、人个网站,会利用校园网络办公系统进行办公,促进学校网站建设,使学校工作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

5、积极开展新课程培训,努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培训是2003年师训工作的重点,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努力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组织教师分层次参加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通识培训的重点是转变教育教学行为,学科培训的重点是掌握本门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

开展“走进新课程”系列读书实践活动的步骤及要求:

活动准备阶段:(2003年11月)

确实全镇每位教师的必读书目:执教学科的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解读、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研读实践阶段(2003年12月至2004年12月)

根据选定的书目积极开展有效的读书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讲究实效,熟知新的课程标准,了解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深入思考教育教学中的热点现象,打准学科教研教学的重心,分析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走出一条崭新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

期间对全镇教师进行一轮新课程通识培训,邀请市专家来我镇讲座。

成果交流阶段(2005年1月)

组织教师进行读书方法经验介绍和心得体会交流,对读书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教师和创新事迹进行表彰推广。

6、继续抓好教师学历提高工作。现全镇大专毕业以上教师人数占全镇教师数的40%以上,并且要求他们参加本科的学习。

四、具体安排

9月份:制订教师培训计划

制订第八届教坛新秀参评教师培训计划并开始训练

10月份:参加奉化市教坛新秀评比

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名师展示”活动

教师英语300句培训(1)

11月份:新教师上课、说课

教师英语300句培训(2)

参加奉化市骨干教师评比

12月份:开展走进新课程读书活动

新教师上课、说课

教师英语300句培训(3)

1月份:学期小结

2月份:部署学期教师培训工作

3月份:青年教师说课

教师英语300句培训(4)

4月份:青年教师论坛(走进新课程)

教师英语300句培训(5)

5月份:青年教师论坛(走进新课程)

新教师汇报课

化学课培训工作总结第8篇

关键词:教师交叉培训;质量跟踪;评估机制;商贸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5-03

一、文献综述:培训评估的理论与实践

评估是指为指定培训活动而收集信息的一个过程,其目的在于评价一个培训项目是否有价值、是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评估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估的程序和组织实施包括:评估的准备、评估的实施、评估结果的分析处理等。对培训评估的研究,其理论和操作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实践导向的阶段,19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80年代晚期,以Kirkpatrick模型为代表;(2)过程驱动的操作阶段,时间从1980年代晚期到2000年代早期,代表性的研究是关注ROI为潮流的模型如Phillips在2003提出的ROI评估模型;(3)现在是第三个阶段,研究导向的全面研究阶段。这些研究从评估目的、标准、评估信息收集的对象、方法和指标上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论述,形成了丰硕的成果。而在具体实践中,也不断积累和发展出了很多经验可供借鉴。

(一)评估培训的主流模型及优缺点比较

1、理论渊源及评估目的差异

从评估目的出发,项目评估总体而言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两类。形成性评估旨在提供促进项目设计和发展,希望缺点,以提出解决办法。其实质是帮助形成和塑造更好完成项目质量,因此,形成性评估应当嵌入在整个系统培训过程中。总结性评估是在培训项目完成后进行的,其主要目的是产生一个总结性的判断或结论,其评估的内容包括短期和长期评估。短期主要关注学习者的反应(学习者在兴趣、注意力和学习目标上的动机)和学到的知识,长期主要关注工作中的行为和企业绩效的变化。从评估的内容和主体角度出发,通常有六种常用的教育评估的方法:以目标为基础的评价、目标自由的评价、反应评价、系统评价、专业视角和半官方的方法。其中目标为基础和系统为基础的方法在评估培训中被运用的最多。由此可见,当前流行的目标为基础的评估实际上是总结性评估,而系统为基础的评估实际上是典型的形成性评估。

各种的评估培训项目的框架模型都是在上述方法的影响下提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框架Kirkpatrick,他的模型(1959)追随了目标基础的评价方法。四个评价层次为反映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而从系统视角出发,最具影响力的模型包括CIPP模型(情境、投入、过程和结果);培训有效性系统方法(TVS)以及IPO(投入、过程、产出和结果)模型。

2、评估对象、内容上的差异

在评估对象上,重点包括了受训人员和培训项目两个方面。前者关注培训是否达到提升受训者能力和绩效的目标,如当前最为流行的Kirkpatrick提出的四层次评估模型将培训效果主要集中在受训者的反应、学习、行为、结果四个方面。其后,很多学者如Toplis等(1993),Kaufman(1994),Philips(1996)对该模型进行部分改进。这些模型能较好的评价培训的效果,但是在培训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却无法发现问题以及采取什么方法改进培训。基于此,Worthen & Sanders提出了CIPP模型,Bushnell提出了IPO模型,Fitz-Enz提出了TVS模型,这些模型将培训项目本身作为一个对象进行分析,关注于评价培训前的目标、计划、资源投入以及培训过程中的组织实施以及培训后的结果等内容,这些模型强调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评估内容和目标,从而有助于从培训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评价和发现问题。

3、评估标准和方法上的差异

评估标准的选择和发展是培训评估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Wam,Bird & Rackham(1970)指出,要想使输出评估获得成功,还需在培训项目开始之前明确培训的预期目标,选择或构建好评估的标准。在针对K氏模型的四个层次评价标准: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中,有学者认为,反应好并不意味着能进行很好的学习。因此,往往在评估中有多个标准,它们反映培训的多个目的和组织目标。

有效的评估信息收集取决于科学的评估方法选取。对培训有效性的评估包括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在总结性评估模型中,结果层是最难评估的。有学者认为,培训结果有效性评估的两种方法:受训者行为的可观察到的变化,一是自我报告的行为检查表,二是诊断测试。或者运用实验控制组的方法进行事前和事后对比,Kirkpatrick则指出,可以通过同事进行评价。有学者进一步提出,对评估培训参与者对学习的兴趣、注意力和动机等方面的短期结果评估通常运用量表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而长期评估主要关注学习者将培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运用到工作中的情况,即学习转移的评价。而在形成性评估方面,重点对过程的评估方法包括意见反馈表、等级打分表以及对现存记录的分析等。

4、模型的优缺点分析

目标为基础的模型能帮助操作者考虑评估目标,但是这些模型没有定义实现目标的必要步骤,因此无法在获得结果的情况下采取提升培训的方法。因此系统为基础的模型在考虑整体的情境和现状时更有用,如CIPP和CIRO评估模型具有系统性、过程性和反馈性的显著特点。它们不再把评估活动看成是整个培训过程最后一环真正将评估活动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的每个环节,甚至超前于培训活动。评估过程的评价能通过提供发现和改正缺点和失误的系统从而发挥其最大影响。反馈机制提供了对培训流程的连续控制和精炼。但系统为基础的模型不能表现培训设计和评价之间的动态互动。这些模型也没有提供评价的工具。而且这些模型也没有指出评价的合作的过程,即在评价过程中人们可以充当的不同角色和责任。

(二)教师培训质量评估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教师培训在指导思想、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如英国教师培训按教师水平及需求的不同安排培训内容,认为培训、经验、资格、工作安排、晋职之间应建立一种更为紧密、更为清晰的联系。澳、新、泰三国的大学教师培训采取读学位跟班听课或自学课程,实践锻炼,参加短期讨论班和科研工作等多种培训方式。美国、日本采取在职培训与学位认可、工资晋升相结合的制度。

在具体针对教师评估的指标方面,英国师资培训咨询委员会提出了评价教师在职教育与培训的9项指标。在加拿大,教师培训的评估指标的前三位排序分别是:设计和培训的质量,发展知识、理解和技能过程的质量,培训者对培训反应的质量。国内有学者指出,针对教师培训工作本身的评估项目包括培训目标、培训教师、培训方式方法、培训内容等。在具体培训实施中,我国中小学教师骨干培训者部级培训评估的指标体系则由环境与硬件准备、计划与组织安排、培训实施与管理、培训效果四部分组成,共包含17项指标、37项次级指标。

在评估主体选择和评估方法上,评估可由培训专家、培训官员、受训人、领导、同事、学生等从不同角度来评估。在操作中,评估的信息和数据获取可以通过形成评估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开展调查;组织师、生、培训基地负责人访谈;小组讨论法、跟踪研究法,获得主观和客观、定性与定量的数据。

上述关于培训规划、实施以及培训评估主体、对象、内容与指标以及方法等方面的理论探讨和实际运用,形成了较全面的开展培训和评估工作的实施框架,具有较好的实践指导意义。从我们自身培训项目的目的出发,我们的评估主要借鉴形成性的评估模型,但在具体操作中,由于培训项目的独特性,高校教师培养项目的需求分析、开展以及评估和质量跟踪在指标设计,内容选择、资料收集等方面,必须根据具体的项目特点来分析和制定。具体如表1所示。

二、高职院校涉农教学团队交叉培训实践

为了大力加强中青年教师的职业能力建设,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涉农教学团队近年推出交叉培训。青年教师交叉学习培养计划,旨在利用学院智力条件优势,让青年教师通过跨专业涉农培训,进一步拓展思维,开阔视野,提升综合素质,促进科研和教改研究。

综合叉培训采取全校范围内选课,由各领域专家联合授课的“拼盘式”教学组织、集中授课等形式进行。专业或研究范围主要涉及农业经济、连锁经营管理、创业创新、电子商务、农产品营销、品牌建设、项目申报等方面。

三、多主体、全方位、多层次的质量跟踪评估体系

(一)全员参与质量跟踪和评估

借鉴360度的培训质量跟踪方法和评估方面的国内外相关文献,针对我们开展的综合叉培训情况,质量跟踪和评估会涉及课题组、学校人事处和各人事科、课程讲授的教师、参加培训的教师等多主体从不同角度参与评估。评估对象包括接受培训的教师、交叉培训项目过程本身。其中,讲授教师的评估主要针对参加培训的学员教师,其他主体的评估对象则主要涉及到培训项目的各个方面。而培训质量保障的主体范围则更广,除了学校人事处、课程负责人外,还包括相关主管领导等。

(二)运用多种方法,全方位全程质量跟踪与评估

我院的综合叉培训的质量跟踪和评估中,针对培训中、后评估,评估内容涉及到被培训对象和培训项目等。其中针对被培训教师主要包括到课率、通过率和对培训的态度、培训后的效果等方面;针对培训项目本身包括培训目标、培训组织管理、培训教师、培训方式方法、培训内容等。质量跟踪过程则包括了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的各个环节。整个质量跟踪和评估主要通过茶话会、座谈会、培训的记录与总结、意见和建议、问卷调查与统计等方法实施。培训质量跟踪和评估的方法和内容上实现了主观和客观相结合,过程和结果相结合。

(三)多层次培训质量制度保障与提升

1、交叉培训前的责任和协调机制

涉农教学交叉培训计划由人事处总负责,各开课系部领导负责。协调落实各青年骨干教师专业性涉农交叉课程选课、开课计划,协调授课环节的相关事宜以及研究教师交叉学习的其他相关政策。同时,每门课程建立了课程负责人制度,负责该课程的具体授课教师安排、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内容统筹和衔接等事宜。

2、交叉培训中的联系人制度

我们提出课程班联系人制度。联系人负责学员的考勤和日常管理。联系人随同学生一起听课和参与学习讨论,进行事中的质量跟踪和评估。在授课过程中,联系人及时向任课教师反馈学员的意见与建议,使授课教授们能及时调整、补充上课内容,在培训过程中,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交叉培训后的课程总结和反馈交流

(1)通过建立课程负责人、课程联系人、听课学员三位互补的课程总结制度,从不同方面收集资料,获取对培训课程的满意度、意见和建议,并通过书面形式上报给学校;(2)我们还倡导并实行了课程交流制度。即课程结束时举办座谈会、茶话会以及各种形式的总结交流活动等非正式的反馈制度;(3)各课程负责人通过正式的课程调查反馈制度,反馈学员对开设的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教师的评价、意见及建议。

4、新一轮培训的改进、提升

通过培训后的总结和反馈交流,根据结合问卷调查的分析,新一轮新开设课程形成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而各课程负责人则在新一轮培训中对原开设课程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提升。(1)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提升,删除部分交叉范围小的内容,增加学员普遍需求的新教学内容,提升反应较好的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和新颖性;(2)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增加课堂讨论、实地参观或实验等新的方式;(3)结合教学内容改变教学中的教师组合。

四、“交叉培训”效果分析与建议

通过对高职院校涉农教学团队交叉培训的质量跟踪评估,我们发现:交叉学习实施以来,受到了学院青年教师的热捧,教师们对交叉培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取得了显著成效,被培训教师在访谈、总结和问卷中普遍反应,交叉学习培训,深化了教师交叉学习和科研的意识;有利于丰富知识结构,转变思维方式;有助于塑造学科交流的科研平台、提升交叉科研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如选课目的与开设课程定位不完全一致;“拼盘式”课程组织方式与课程的系统性、衔接性存在矛盾;课程内容和时间上的限制导致全面性和重点性难以兼顾。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关于改进和完善交叉培训的反馈意见:(一)明确培训课程的定位。完善和提升培训课程的层次,进一步明确培训课程的总体定位。鼓励分类开设培训课程,完善与提升交叉课程层次;(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课程建设。明晰课程内容介绍和要求,加强授课课程教师间的沟通和协调工作;促进涉农课程内容资源共享,提供资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