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师德经验交流材料

师德经验交流材料赏析八篇

时间:2022-10-05 07:03:38

师德经验交流材料

师德经验交流材料第1篇

一、情境材料的恰当选取

在思想品德课情景体验教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是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情境设置非常重要,隐含着本课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起导向作用。思想品德情景体验教学中情境材料的选取是教师授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个好的情境材料对教学效果的实现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但是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选取恰当的情景材料又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根据笔者的经验,认为应该在处理以下关系时多多注意:

(1)书本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在目前我区使用的新课标思想品德教材中,编者在设计课本中的“相关链接”材料时,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将授课对象设定为具有较为开阔视野的、基础较为突出的、生活在城市的中学生。使的很多材料与农牧区中学生的实际生活有较大的偏差。这自然反应在课堂教学中,在编者认为浅显易懂的道理,反而成为横亘在农牧区学生面前的深壑。因此上课直接引用教材素材时有其明显局限性,有时时代性也相对滞后。反观那些来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情景材料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视野开阔,类型广泛,引入课堂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在处理二者的关系上,应坚持互补长短,兼顾的原则,防止只用其一的倾向。

(2)严肃性和趣味性的关系。从思想品德新课程的特点看,情景材料必须坚持严肃性、德育性原则,要减少或避免过多使用负面素材,即使使用负面素材,也应引导学生从负面事件中提取积极信息。必须坚持以德育教育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在处理严肃性和趣味性的关系关系上,应突出严肃性,兼顾趣味性。

(3)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关系。历史之所以成为历史,在于它反映一个时代的历史特征,许多材料已经得到历史的客观验证可以直接引用。但毕竟一些历史材料,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容易使学生有不现实、不真实的感觉,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快速认知。而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材料,由于发生时间较短,同时有较强的新鲜感、及时性,容易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时代感强,引起学生兴趣。在实际处理上,要把握好二者使用的度和时机,并进行有机整合使用。

二、情境的合理释放

(1)丰富的肢体语言来引导情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教学要点引导学生通过教师的肢体行为变化(如进行小演示,小操作等),加深学生认识深化,紧随教师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做到眼有所观,心有所感。

(2)形象、幽默的语言来渲染情境。思想品德课教材中许多知识要点是来源于生活,又高度提炼于生活,因此在学生理解中难免会有“枯燥、乏味感”。教师必须运用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来讲解,使其富有情趣。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再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用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以情激情,以情动人的教育效果。

(3)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来辅助情境。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认知情景,使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实现影像、声音完美结合,或以网络等基于现代技术的方式,再现、模拟相关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4)灵活处理运用情境。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时常出现个别学生会提出反面的观点或质疑老师的观点,以及没能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展开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应该平时加强自身学习,对知识的把握要做到全面。学习了解学生关注的问题。当指正遇到类似情况后及时调整好心理,做到镇定、从容不迫。善于控制和引导,善于捕捉课堂中的信息。

三、体验“情景”的收效

实践运用得到收效,是情景体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目的。在情景体验教学中,通过师生有效的协作探讨,学生获得的新知识、或是解决某一类问题,或是自身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新认识进一步强化巩固,完成教学了目标。如果说体验是一个“放”的环节,课堂情景的收效则是一个“收”的环节,而教学情景完成的收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小组内交流:在参与体验活动后在小组内交流自身的收获,实现认识共享并在交流中互相教育,共同提升,有必要时可组织小组代表参与班级交流。

(2)学生自我反思:个人就自身参与体验活动中的各种收获进行自我整理,并结合自身生活需要、自身成长发展需要进行反思总结,有必要时可自行做一些反思记录和自我生活提醒。

(3)教师引导提升:教师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就一些重要的问题或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作出是非的判断、帮助学生进一步澄清认识,实现主流价值观的引导。

四、教学反馈

在体验教学中教学反馈可以成为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在具体的体验教学的教学实践中要进一步丰富教学反馈的内容和形式,使之成为体验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继承传统教学反馈中知识性目标反馈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应该创新一些新形式。教学反馈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是必须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体验教学反馈活动应是对教学“三维”目标的反馈,反馈活动形式应是多样而丰富的,并不是简单完成几道试题。

五、反思、优化教学情境

师德经验交流材料第2篇

基因分离定律是理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本模块中显得十分得重要。本节的第一课时内容是以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过程为主线的,涉及的概念较多,学生学习较困难。如何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能力的培养,成为了教师设计本节课时需要突破的主要问题。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探究能力,但对问题探索的动力主要来自对相关问题的好奇与兴趣水平,目的性不十分明确,所以此时教师的思维导向十分重要。本节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层层设疑,使学生在问题引导下积极思考,在合作讨论中有效学习,在实验探究中训练思维。

2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目标

① 知识目标:准确判断所给出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说明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观察和分析的原因;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②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尝试设计杂交实验。③ 情感目标: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2 教学重点、难点

① 重点:判断所给出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② 难点: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3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制作PPT课件。

(2)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孟德尔的生平资料。

4 教学过程

4.1 链接生活,导入新课

教师引用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引出遗传的概念。再用“双眼皮的父母生出单眼皮孩子”以及“卷发妈妈生个卷发孩子”这两个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遗传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4.2 搜集信息,合作学习

在遗传学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家孟德尔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教师请各小组代表将课前搜集的有关孟德尔生平的资料进行汇报。通过课前对有关孟德尔生平信息进行搜集,课上在组内和组间进行汇报交流的方式,学生对该内容更感兴趣,更容易接受,学生在课堂上也更有话语权,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总结时,重点突出介绍孟德尔的实验耗费了8年时间以及当时孟德尔定律不被人们所接受等史实,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3 讲练结合,掌握重点

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孟德尔的实验成功的关键,设计了如下问题:孟德尔为什么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很快答出:豌豆自花受粉,闭花传粉,自然状态下永远是纯种,实验结果容易分析而且可靠;豌豆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相对性状”在遗传学中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教师提问:什么是相对性状?随即让学生双手手指随意嵌合,并观察彼此有无差异。很快有学生发现:有的人右手拇指在上,有的人左手拇指在上。此时教师给出相对性状的概念,即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紧接着,教师请学生分别以人、动物、植物为例列举出相对性状,最后通过请学生判断兔子的长毛和狗的短毛、兔子毛的长毛和灰毛、狗的卷毛和长毛是否是相对性状,来强调相对性状中的两“同”、一“不同”。这样学生对教材中列举的7对豌豆的相对性状的掌握就显得很容易了。

4.4 观察动画,训练思维

教师通过“若要改变豌豆性状应该怎么办”的问题,将内容很自然地过渡到孟德尔的杂交实验上。教师介绍孟德尔首先选择了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紫花和白花进行了研究,然后播放人工异花授粉的模拟实验过程。通过模拟实验过程直观的观察,学生对异花授粉过程的印象十分深刻。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还提醒学生注意剪刀和毛笔的作用,然后请学生归纳出异花授粉的5个步骤,即去雄、套袋、扫粉、授粉、套袋,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去雄?为什么要套上纸袋?通过对模拟实验过程的观察和问题的思考,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4.5 设计问题,突破难点

教师请学生设计紫花和白花豌豆的杂交实验,学生争先回答:将紫花豌豆去雄做母本,白花豌豆提供花粉做父本,进行杂交。随即要求学生大胆猜测实验结果。有的说:有紫花,也有白花。有的说:浅紫色。教师播放模拟实验过程和结果(全是紫花)。学生疑惑,开始对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产生探究的兴趣?教师继续请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学生很容易想到:用白花豌豆去雄做母本,紫花豌豆提供花粉做父本,进行杂交。随着学生的叙述,教师播放模拟实验过程,此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教师请学生继续对实验结果作出猜测,大多数学生认为子代全部是白花。教师继续播放课件,课件显示仍然全部为紫花。结果又一次出乎了学生的意料。教师总结:亲本的白花和紫花豌豆杂交,子一代全是紫花,并给出正交和反交、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概念。

此时学生在一次次思维碰撞中,对孟德尔的实验产生了疑惑:白花这种性状到底哪里去了?是永远消失了,还是暂时隐藏在子一代紫花中?学生分小组讨论,继续设计实验验证。有学生想到让子一代紫花和白花杂交。立刻有学生反驳:如果让子一代紫花和白花杂交,后代即使表现出白花性状,也不能排除是与其杂交的白花所致。那应该怎么办呢?学生想到让子一代紫花进行自交。教师播放模拟实验过程。对于实验结果,学生异口同声:既有紫花,又有白花。教师给出性状分离的概念,并告诉学生,子二代中的紫花和白花比为3∶1。教师继续设疑:F2中的3∶1是不是巧合呢?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分组计算教材中所出现的其他豌豆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数据。最后学生得出结论:F2的性状分离比接近3∶1。

4.6 新课巩固,课后延伸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学生充分思考,争先回答。教师设问:为什么子一代都是紫花而没有白花?为什么子二代中白花又出现了?为什么遗传性状在F2中按3∶1分离?这些问题为下节课的学习进行铺垫。

师德经验交流材料第3篇

一、 通过优化教材指向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玩玩、演演、画画、辩辩等活动与道德认知结合起来,这样的道德认知方能鲜活有效。

1. 联通生活

教师应努力将教材与学生生活联通起来,找到教材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交叉点,设计教学活动。笔者曾在区教研活动中执教“网络世界”一课(浙教版四上年级)。通过课前调查,了解班里43名学生,家中有电脑的28名,有上网经历的43名,QQ聊天的37名,网上购物的13名……于是,课从学生熟知的企鹅形象引入,能用QQ做什么,觉得QQ怎么样,学生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由此顺利引出课题“网络世界”。课堂中,教师始终把学习权交给学生。结合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说说网络的作用。看书、查资料、看电影……学生激动地交流着。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巧妙引导,学生对网络世界的认知从零碎到全面,从肤浅到深刻。

2. 梯度分解

品德教材的内容,有的远高于学生原有学习起点,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如“退一步海阔天空”一课(浙教版五上年级),课文有一个故事《伤害只能写在沙子上》。通过故事学习,要让学生体会宽容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然而,当前的小学生普遍缺乏宽容,难以理解故事主人公关于“为什么把伤害写在沙子上,把恩惠刻在石头上” 的道理。

为了实现“跳一跳,摘到桃子”,需要对教材故事的学习过程进行梯度分解。在指导某老师执教这一课时,我们采用比较的方法,分步学习,有效地化解难点。具体分解如下:

步骤 内容设计 意图说明

一 交流交往中发生的不愉快的事,引出故事 通过交流,知道与人交往难免会有不愉快,进入故事学习

二 看片段1,至被扇耳光。说一说被扇的朋友此刻的心情;猜一猜:他会怎么做 观看FLASH动画,在“说一说”“猜一猜”活动中,调动“我”的经验感受,学生的回答与被扇朋友的反应形成反差,从而激发探究的欲望

三 看片段2,至在沙子上写字。猜一猜:他可能会想什么 被扇的朋友与学生想的做的不同,让学生猜一猜他在想什么,进行换位思考

四 看片段3,至朋友相救。讨论:如果选择断交、报复,会出手相救吗 讨论,让学生了解先前选择断交等行为会导致的后果,从而体会被扇的朋友如此举动的意义

五 看片段4,至故事结束。讨论:为什么把伤害写在沙子上,把恩惠刻在石头上 交流感想,学生体悟“记住恩惠,忘记伤害,这是一种宽容,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

本课例对故事学习进行分解,学生在一次次的体会交流中,逐步体悟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如让学生通篇阅读,笼统地问学生懂得了什么道理,那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3. 有机整合

品德教材体现着综合性,教材内容往往涉及多个方面。若不经科学优化,学生学的将是零散的知识,其结果就是徒增学习的难度,不利于知识的内化,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要厘清内容间的关系,找到知识之间的连接点,有机整合。如“科技造福人类”一课(浙教版六下年级),教材内容涉及电、塑料、人造卫星、载人火箭、我国的航天科技发展等,信息量很大。需要教师发现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有机整合。笔者曾这样教学,第一课时围绕电和塑料展开;第二课时围绕手机展开:课前,让学生玩玩手机,了解手机功能。课堂上,从聊手机功能开始,在学生交流了打电话、定位、天气预报等种种功能之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其中的科学技术。引出人造卫星的种类及广泛的用途,遥远的卫星就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了。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兴趣盎然,教学效果良好。

4. 巧妙转化

在优化教材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思考知识的结构,设法呈现有序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思考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在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联系,促进知识的内化。

笔者曾执教“不平静的世界”(浙教版六下年级)一课,本课的难点是让学生体会战争给人类造成的创伤。第一课时一般都是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概况。第二课时,为了沟通学生生活与战争之间的联系,则这样组织教学:第一板块,呈现二战时期的三组照片,分别为中国军民、犹太人民、日本原子弹爆炸之后的悲惨画面。学生看画面谈体会。第二板块,在了解巴以冲突的历史中,以叙事形式编排画面呈现一个故事。先是隆隆前行的战车,弥漫的硝烟,然后是一组家园被毁、生命消逝、生者悲恸的镜头。深入交流:如果你是其中的儿童,此时你的内心会想什么?之后,出现以色列士兵祈祷的画面,让学生谈感受:他们在想什么?第三板块,呈现一位阵亡士兵的母亲镌刻在儿子墓碑上的话。学生自由读读,体会含义。整堂课,给学生一种心灵的震撼,学生体会到战争带来的灾难,产生对战争中人们的同情,进而认识到发起战争是人类的悲剧,激起了强烈的谴责战争、向往和平的情感。

二、 通过优化教材拨动道德情感

王健敏博士认为:“道德学习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体验式学习。而体验是伴随着情绪、情感的,尽管不乏理智的体验,但没有情感就不能称其为体验。”优化教材,要让学生充分体验。通过体验,促使道德情感的生成与升华。

1.真切体验,主动悦纳

道德学习主要解决“信不信”的问题。如果所学内容没有可信性,学生怎么会有真切的体验,更妄谈道德情感的生成与升华了。因此,优化教材,得让学生真切体验,相信所学的内容,主动悦纳,内化情感。

以“诚信最可贵”(浙教版五上年级)一课为例,就两种不同的设计进行比较。

一 1.进入“故事屋”,感受诚信的价值,由生活中的一个两难选择情境引入,学习书中《曾子杀猪》的故事。在交流中小结,揭题

2.参与“评议箱”,理解诚信行为

3.进入“聪明谷”,指导诚信行为

二 话题一:三鹿奶粉与诚信

从三鹿奶粉的“荣誉”引入,交流:三鹿奶粉造成的后果。预测:三鹿奶粉今后的结局会如何?讨论:该不该对三鹿奶粉进行严肃处罚?……

话题二:生活小事与诚信

话题三:坚守诚信与代价

设计一,通过日常生活现象引出《曾子杀猪》这个故事,得出做人要诚信的结论。这是学生在老师的牵引下得出的结论,学生未必信服。设计二,结合三鹿奶粉事件,引出不诚信的危害,呈现受害者小琪琪的故事。看着一个鲜活生命的凋零,感受其家人的无尽痛苦,学生对不讲诚信的三鹿公司的控诉,对诚信的渴望,这些美好的情感都被唤起。之后,引出受害人数统计,学生从一个个的数字想到一个个的人,想到一户户被害的家庭,引发了对诚信的呼唤。通过大量的事实,澄清了学生对诚信的认识,伴随着正确的认知,学生呼唤诚信、渴望诚信、尊敬诚信人的道德情感在生成与发展。

2. 形象可感,丰富情感

为了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丰盈学生的情感世界,品德教材的优化,要注重细节的饱满,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张震撼心灵的画面,一段引发共鸣的音乐,都能让学生沉浸其中,体验感受。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浙教版六上年级)一课时,把激发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作为教学重点。为此,他补充了一组农民工的镜头:清洁工人,花农,……画面定格在一名冒雨踩人力三轮车的人身上――瓢泼的大雨淋透了他的衣衫,张开的大嘴和青筋突起的脸显示他精疲力竭。教师问学生:“他累吗?他为什么不去避雨?”学生静静地观看着画面,看似简单的问题,激起了学生丰富的联想……画面、音乐,还有教师的点拨,拨动了学生的情弦,学生关注了那些生活在边缘的建筑工人、车夫等,思索背后的艰辛,感受着平凡而伟大的爱。

三、 通过优化教材落实道德行为

优化品德教材,要想方设法创设学生亲历亲为的活动。活动的过程成为行为指导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内外行为指导的关键点,分解落实。

1. 细化操作

行为指导只有细化,可操作,学生才能得到具体指导。如一位教师执教“寸金难买寸光阴”(浙教版三上年级)一课时,课中,教师设计了1分钟体验的活动板块,其中有一个剥花生的小活动。剥花生,比一比,让学生感受1分钟的劳动成果。再将各组的花生聚集起来,让学生体会劳动成果积少成多。教师注重活动中的行为指导,进行做事不拖拉的训练。具体分为1分钟了解活动要求,做到人人清楚;1分钟准备,将抽屉中的花生和1次性杯子准备好;1分钟剥花生;1分钟收拾花生壳,数自己所剥的花生数量;1分钟比一比谁剥得多;1分钟进行小组汇聚、全班汇聚。课堂上,学生井然有序,富有效率。

2. 注重落实

学生的行为养成有一个过程。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往往布置了行为要求,但缺少检查和反馈,行为培养就得不到落实。因此,在优化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行为培养的长期性。要求学生做的,必须进行检查反馈,强化行为。

师德经验交流材料第4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 教学资源 发挥利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方向推进和发展,教学质量不断向更高层次提升,更多的教师意识到教学资源的重要性和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有效教学的迫切性。当前,如何把更多的教学资源更好地运用到课堂中,已经成为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实教学中教师通过不断的努力与亲身实践,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更逐渐形成了只有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更深入地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才能更快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的强烈意识。本文仅就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学资源的利用,浅谈几点见解。

一、教材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利用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一点就是教材是一门课程最核心的教学资源。为了完成教育目标,教育部门和学科专家编订了符合这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材料。具体到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已经明确了课程的中心内容,知识体系在教材中也很清晰地体现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思想品德课“表达能力的培养、分析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的培养目标,把教材进行横纵方面的延伸。所谓“横向”延伸,是指对教材内容的延伸,即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展。在新课改强调各学科相互渗透的背景下,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内容,完成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上的延伸。所谓“纵向”延伸,是指对教材深度的延伸,即对教材所要表达的中心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思想品德课对于中学生而言,是不可替代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思想品德课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将教材深度进行延伸,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意义非凡。

21世纪已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已经被引进和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网络资源是指网络中能被教学实践所运用的各种形式的信息。将网络资源引入课堂、运用于课堂,也成为当今教学的必然趋势。教师将网络上与思想品德课有关的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资源,复制或下载下来,再进行适当编辑就可以成为教学过程中很好的素材。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文字、图片和影片资料,把这些资料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容易给学生留下非常直观的印象,在给震撼学生心灵的同时,往往能够在多个方面引发学生关于道德的思考,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另外,教师将网络资源引入课堂,并引导学生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更能将与之相关的思想品德课内容深入学生内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的利用

教师资源指的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对知识与经验的积累。

《礼记・学记》道:“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作为教师,我们清楚地知道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积累知识与经验的过程,而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对以后的教学也有指导意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会形成一套有个人鲜明风格的课程体系,而在理论性较强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的实践经验有助于丰富教学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资源当然来源于学生自身。学生已有的知识、情感、生活经验往往差异性很大,这也成为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很好的教学资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有非常显著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可以自己解决大部分问题。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彼此交流思想、观点,便是进行了最直接的教学资源共享。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生生交流的过程。充分利用教师资源以及学生资源,不但能丰富教学内容,烘托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兴趣,更能为思想品德课教学资源的利用提供指导方向。

三、社会资源和乡土资源的利用

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避免和不可忽视的。结合理论内容开展社会实践,是思想品德课程必不可少的内容,通过接触自然景观、社会文化,可以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雷锋日”举行学雷锋活动,学生置身于互帮互助的环境中,不但感受到了心灵的温暖,而且对思想品质的塑造和提升也有帮助;“劳动节”进行义务劳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也是思想品德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普法日”通过调查或亲身感受他人的现身说法,从而激发学生的道德感、责任感、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类似的社会实践,是思想品德课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重视并利用好这些资源。

乡土资源同样是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例如在讲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让人生更加灿烂”一课时,利用当地一位青年企业家周江疆火海救人,英勇献身的事迹。周江疆作为江海儿女,赋予了“高富帅”新的含义,“高”在人品,“富”在心灵,“帅”在行为。通过身边英雄的事迹介绍让学生探索人生的真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师适时地、恰当地引用学生熟悉的本地文化或其他资源,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从而给思想品德课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祁夏青.挖掘课程资源,落实政治课教学改革[J].青海教育,2007(4).

师德经验交流材料第5篇

【关键词】小学品德 课前参与 有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88-02

随着课改的深化,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这一课前参与环节越来越受到品德教师的重视。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学生课前参与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课前只会“网络搜索”,分享资料时“照本宣科”,活动“草草过场”。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本文试以浙教版五年级下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次教学为例,探讨优化学生课前准备的有效策略。

【案例呈现】

走进生活――寻找“我中有你”

1.从肯德基说起

(1)课件出示肯德基全家桶:同学们,这是什么?

(2)你知道肯德基创建和发展的历史吗?

(3)小结:肯德基目前在中国已经有4 900多家门店,在我国餐饮业遥遥领先。洋快餐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2.了解身边的外国品牌产品

(1)这样的改变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课前已经请大家去了解身边的外国产品,接下来请大家先分小组交流自己的调查成果。

(2)小组内交流身边的外国产品。

(3)各小组代表从食品、服装、电器、汽车、日用品等方面展开汇报。

(4)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5)用课件播放身边的外国产品,再次感受世界带给我们的精彩。

交流环节中,学生手拿调查表,交流着从网上搜来的香奈儿、LV(路易斯・威登)、大嘴猴、兰蔻、雅诗兰黛、西门子、法拉利、兰博基尼等一大堆知名国外品牌。课堂上虽然形成了你说我说大家说的场面,但效果并不理想。交流结束时,一名学生说了“感受到身边的外国产品很多”之后,课堂就陷入了一片沉寂,无论教师如何铺垫启发也无济于事。这样的教学显然是失败的。

【原因剖析】

资料不是学生自己搜集来的吗?为什么学生会没有感受、无话可说呢?沉思之余,我再次将目光聚焦于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这段文字惊醒了我:“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农村,家长大多是农民或在企业打工,文化程度不高,这些国外品牌离他们的生活太远了,不要说见过,有的可能连听也没听说过。没有亲身的体验,又怎能有真切的感悟和参与的激情呢?归根结底,本堂课错在教师没有深入领会课标要求,对学生课前准备这一环节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不管在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还是资料汇报的组织上,都未能扮演好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致使学生搜集的资料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策略应对】

明白原因后,我结合教材和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了细致的课前参与指导。

一、多管齐下,拓宽路径

现在网络普及率高,操作简单,能搜集到的材料也较为齐全。所以很多学生把网络作为搜集资料的唯一途径。其实单靠网络,不仅资源路径单一、信息雷同率高,而且搜集出来的资料往往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不一定适用。作为一名品德教师,要逐步教给学生课前参与的各种路径:除了网络查询,还可以通过文本、音像作品搜索,在书报、画册、影视作品中获取相关资料,也可以走社会途径,开展调查、访问、咨询、实地观察、亲身实践等活动。像本课教学,最适合的途径就是开展调查、访问、实地观察等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外国产品:上超市找外国品牌的食品、生活用品,到电器店了解正在销售的国外品牌电器,上街调查国外品牌手机的使用情况,去停车场统计国外品牌汽车的拥有量等,也可以观察自己和邻居家中国外产品的使用情况。

二、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随着学生社会生活范围的扩大,教材呈现的主题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这给学生的课前参与活动增加了难度。如果每个学生都各自为政,孤军作战,必然会出现资料搜集不系统、不全面、重复等现象。“寻找生活中的外国产品”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靠个人力量完成会费时费力。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调查小组,分别从食品、生活用品、电器、汽车、服装等方面寻找外国产品,不仅可以克服上述弊端,减轻学生的任务量,而且学生会因为有了与之共同活动的搭档而兴趣倍增,从而提高调查的质量和活动效率。

三、整合提炼,学会取舍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有时巧妇更难为“多米之炊”。许多时候,我们安排了课前参与活动,学生也进行了大量的准备。然而面对搜集到的信息,学生缺乏选择、处理的能力,往往会出现下述现象:抱着一大叠资料到课堂上来,但到了真正需要交流时,却不知道应该交流哪一些,只好照纸宣读,大大降低了交流的实效。怎样才能让搜集的资料精炼恰当,紧扣主题,发挥实效呢?教师除了明确告知课前参与活动的目标任务之外,还应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根据教材上每个单元的前言、每课的关键词、提示语和课文中的图文内容等来搜集和整理材料,树立课前参与是为教学服务的意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教材的关键词是“经济全球化”,以“经济”的视角让学生感受“全球一体化”现象,同时培养学生开放的国际意识。课前,我发现一名学生特别喜欢汽车,搜集了很多关于国外名车型及构造的资料,这显然偏离了本课的目标。在我的劝说下,他忍痛割爱,这些资料就在课余与大家一起分享了。

四、形式多样,全员参与

在课堂上,学生常用的交流形式是分组汇报,一人读,众人听,说者茫茫,听者寥寥。汇报的学生深感委屈,辛苦搜集的资料未能发挥作用;听的学生也很委屈,这种单向的信息灌输让他们的大脑皮层产生了保护性抑制,所以才会注意力不集中。为了改变这一弊端,我们要特别关注资料交流时的课堂互动。指导学生合理选择汇报形式,采用能激发大家兴趣的形式,有理有据展示自己的观点,使听的、看的有滋有味,让做的、讲的兴趣盎然。

在第二次执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时,我借助“小眼睛大发现新闻会”的形式,让学生展开汇报。新闻联播的音乐响起,瞬间抓住了每一位学生的心。各组“新闻发言人”纷纷上台自己的调查发现。汽车调查小组宣读了他们的活动成果――学校停车场停着的33辆汽车中竟有32辆是国外品牌,还设计了“看车标猜汽车品牌”的游戏。食品、日用品调查小组把实物带进了课堂。耳熟能详的产品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哇,德芙巧克力、汉堡、三明治,太好吃了!”“舒肤佳、飘柔也是美国的产品啊!原来我们天天都在用洋产品!”男同学说起汽车品牌更是如数家珍。此时再追问“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举起了手:“洋品牌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国外产品”“国外产品走进了千家万户”……课堂预设水到渠成。

师德经验交流材料第6篇

【关键词】体验教学法 初中思想品德 应用

引言

笔者按照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一般操作流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广泛地应用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中。根据创设体验情境或提供亲历机会的不同方式,将初中思想品德体验式教学归纳成“阅读感悟体验”、“角色模拟体验”和“多媒体情境体验”三种主要类型。

一、阅读感悟体验

阅读感悟体验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文字或图画),使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引起心灵上的共鸣,以达到情感与认知相统一.其操作方法为:选择、呈现材料,启动体验一一设疑、阅读,激活体验一一交流、感悟,升华体验一一评价、反思,践行体验。在学生直接性体验不足的情况下,多阅读优秀作品,同样可以丰富人生的情感体验。在阅读体验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注意材料本身的意义,要选择一些蕴涵着作者深刻情感体验、文笔优美、形神俱佳的作品给学生阅读;二是注意阅读之后学生赋予材料的意义,要引导学生用心体验材料中作者的心理体验,唤醒学生记忆里的情感体验,使之交互感应,悟其所悟,从而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例如:在教学“珍爱生命”时,边展示边配乐朗读诗歌“世界是这样的美丽/让我们把生命珍惜/一天又一天/让晨光拉着我/让夜露挽着你/只要我们拥有生命/就什么都可以争取/一年又一年/为了爱我们的儿也为了我们自己。”接着提问:诗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回答: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教师: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还属于父母,属于所有关心我们、爱我们的人。因此,我们要珍爱生命。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回想平时家人对自己成长所付出的点点滴滴,使他们体会到生命是最为可贵的,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健康快乐地成长,努力回报父母。

二、角色模拟体验

角色模拟体验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与小组成员的合作之下,通过模拟他人的身份参加活动以获取丰富的情感及体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其操作步骤为:收集、整理材料一一设计情境、分配角色,启动体验一一设计思考问题,进行模拟活动,激活体验一一交流、感悟,升华体验一一评价、反思,践行体验。有许多事情是中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模拟场景,让学生通过活动以模拟角色的身份来“亲身经历”,进行体验和感悟。这种类型的体验式教学常用于模拟的记者采访、岗位招聘、法庭审判和小品表演等角色扮演活动中。例如在进行“拥有财产的权利”教学时,我精心挑选了一个案例,然后让学生结合案例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模拟法庭的活动,同学们对“法定继承”的第一顺序继承人范围、遗产继承的顺序和原则等知识都有了更清楚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小故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表演,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实践,促进知识内化,做到知行统一。例如,在介绍了自卑、自信与自负的含义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景:“一次英语单元测试,有自卑者、自信者、自负者三位同学均考了96分。在回家路上,三人谈起这次考试成绩,他们的想法、语言、表情等却完全不同……”然后,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每组推荐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自卑者、自信者、自负者上台创造性地表演这个情节。通过同学的表演,大家对三者的心理状态是心领神会,很容易地从心理上接受了要自信,不要自卑与自负的思想观念。

三、多媒体情境体验

多媒体情境体验是指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心理体验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其操作方法为: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启动体验一一设计思考问题,激活体验一一交流、感悟,升华体验一一评价、反思,践行体验。

多媒体教学手段,它可以有效地模拟现实情境,将文字、动画、音响、图片等信息组合在一起,还可以自由地放大或缩小,而且不受时空限制,从而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接触实际、探究知识的氛围,有效地解决了实际问题的具体性和理论知识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一个模拟实际的多媒体教学情境,形象逼真,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使学生主动体验、认真思考、积极参与。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指学生的生活实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生活实际,就是课常教学的源头活水。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应该采用现代技术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生动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更真实地融入到丰富的生活情景中去“亲心"体验。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会感到初中思想品德课可信、可亲、可行、可用,也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例如,在进行《世界文化之旅》一课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世界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并配以优美的解说,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乐而忘返,感受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形形的文化,把大干世界装扮成一个百花争艳的大花园。这样,学生在愉悦中,既掌握了知识,培养了想象力,又进行了美的心灵陶冶,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结语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可听、可看、可经历、可操作的机会,运用阅读式、情境式、模拟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把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抽象的知识还原成事实,让学生去思考、操作、论证、讨论、合作,让学生去体验事实、体验问题、体验过程、体验结论,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真正感受到感情与思想的萌生、形成和交流过程,感受到引人入胜的探究过程,从而使教和学在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合作中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健全人格、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师德经验交流材料第7篇

关键词:跨专业;项目教学;设计思维

工作坊(workshop)的特点就在于吸引个体参与团队、引发思考、促进互动、推动成长。上海工艺美院中德工业设计工作坊通过对情景的假设、角色扮演、集体分享、团体讨论、头脑风暴、教师点评、行为训练等轻松愉快的方式进行教学。成员在参与过程中能够相互对话沟通、共同思考、提出方案、讨论实施,通过团队内人际交互作用,深化认识。学生们在享受设计快乐和真谛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总体来看,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一、跨“界”设计

跨界设计教育就是能够产生好的设计方式的教育模式。上海工艺美院中德工业设计项目的跨“界”设计更多体现在对于融合传统的做法与新学科思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突出多学科、多视角的项目跨界设计体验是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工业设计工作室化教学的一个特色,鼓励从最初构想到商品营销的创新性产品开发,由设计师、生产者、企业、教授和学生共同实施设计项目。上海工艺美院中德工业设计workshop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开始项目策划和执行的。

设计训练营60个学生被分成四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年级,最好有不一样的专业方向。这样的差异性学习组织更容易产生活泼的学习氛围,开阔学生的眼界。Axel Kufus教授作为德方项目总监,本身也是一个跨界人物。从1977年高中毕业作为木匠专门从事建筑和家具,其先后和多个领域的人士联合设计,并创作自己的系列家具,也不间断地在柏林艺术大学等机构进行学习。这些丰富的经历让kufus教授更加关注产品的整个设计过程(从诞生直至灭亡)。其他参与教学的德国老师中有当过工程设计师、开放设计师、平面设计师和工业设计师。教学团队成员的不同专业领域体现了教学领域的宽度,为教学成果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

柏林艺术大学强调跨界设计,也努力营造跨专业学习的校园氛围,学生呼吸着充分自由的学术空气,努力成为最与众不同的设计师。柏林艺术大学的课程设计中有一些跨专业的选修课程,比如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建筑专业、媒体专业的课程甚至其他学校不同专业的课程,只要双方教授认可都可以计入学分。

二、项目教学突出过程体验,强调动手能力、思维培养

工作坊的第一个项目是“快题设计”:在较短时间内找到独特的解决问题的设计方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意思维能力。同学们必须着手准备一个“不爱的对象”。 该物品在生活中很令人讨厌但暂时又不能扔掉。属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一类。是要寻找一种情感,开放设计过程和结果,让设计在动态的情势中塑造,把这种每个人亲身体验的情感提取出来,通过产品表达出来。这是一种思想启发的训练,设计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者在做设计的时候要注意人与产品的关系。

这个项目作为设计训练营的热身项目,通过不同的设计方式刺激参与者的情绪。经过这个“大脑体操”的训练,大部分同学都表现出强烈的表现欲望。到第二个项目进行时,同学们利用瓜果蔬菜来做创作,流露出很快乐的表情,工作室里气氛很轻松,这是一种思维创新的绝好环境。

在设计过程中每个学生必须亲自动手制作多个模型,而不仅仅是让设计停留在图纸上。这些模型还必须具体到结构、材料等细节。模型制作的过程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发现设计中的问题并不断加以解决。德国的设计教育历来重视设计模型的制作。另外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更好地了解材料特性以及加工制作工艺和流程。计算机辅助设计并不局限于对效果图的表现,也需要为最后的模型服务。也许是因为时间有限,外教鼓励学生们用最快最直接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创意。

通过蔬果做的东西,因为其材料本身特质产生出特殊的效果或机理,可以运用到以后的产品设计上。例如有同学用南瓜做水壶,南瓜表皮经过削切处理呈现块面状,是一种很好的机理表现,可以运用到以后现实的产品设计上,通过材料转化仍然保留同样的效果。也有学生利用洋葱做盛水容器,利用洋葱的层状结构,获得了很好设计基础。教师引导学生从色彩和纹理入手进行材质转化,目的是找到一种感觉,时刻发现新的元素、材料、气味、质感。在特殊的情境下,利用现有的物品做出无限的可能,所做之物改变了原来的材质、颜色。

三、唯“心”设计

工业设计通过对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研究,提出解决生活问题的设计概念,这种将纷繁的现实生活问题作为在根本改变了的教学环境下的学习活动的起点,就是我们所称为的“以问题为本”的学习。对问题的敏感性是每一位工业设计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以荒岛生存游戏项目为例:如果你独自到一个荒岛上,你最想带上什么器具?这样一个残酷的问题让每个参与课题的学生产生紧张感,但所“设计的对象不必具备求生功能”的限制又让设计的内容充满新奇。这组看似矛盾的问题更能激起同学们用“心”的热情。

唯心设计要求设计者更多从需求者的情感出发,设计者在做设计的时候要注意人与产品的关系。人跟产品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关系并因此产生情感交流;设计师是这种交流的主导者。一件好的作品能跟人们之间进行很顺畅的情感交流,也许只是看一眼,也许只是摸一下,或者是使用过程中的体验……成功的作品除了要有上述要素,还需要全面考虑问题,如环保问题(杜绝或者降低材料、加工、包装、运输等等环节可能造成的浪费、污染、耗能)。设计并非浪费资源改变人的生活方式,而是更好呵护现在的自然资源。

不仅仅注重产品单体的设计,为了更好地让学习者获得过程体验和现场感受,workshop进行过程中进行了两次项目发表,每次发表的环境都选择在开放的空间进行。4个小组别出心裁地想出了对应的情景主题,既有远古的集市、也有荒凉的孤岛。荒岛的场景安置在喷泉池中央,寓意一座新的岛屿,并以故事的形式向大家讲述进化的过程。这样的发表现场让我们似乎重回远古,穿越时代;而项目发表本身也从产品设计展示升华为设计情绪的释放。

四、团队教学,分工明确

经过第一项目的热身之后,德方团队对学生团队的能力水平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学现状,教学团队在kufus教授的组织下积极讨论下一步项目安排。各位年轻老师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争论非常激烈,讨论会议多次持续到很晚才结束,而第二天上课之前,学生们当天上课用的教学素材已经准备好。

由世界知名设计师担任教授和学术带头人,辅以一批中青年设计教师担任教学骨干的教学团队是德国设计教育的基本结构。直接参与授课的中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力求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模式。而且这些教师大多在任教之前有设计工作经验积累,任教之余也积极参与商业设计工作;这不仅令教学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同时也为学校带来许多最新的设计资讯。

行动派且富有团结精神的德国教师,利用一周有限时间为我们奉献了一场设计秀。回看这次项目的历程,也许只是中西文化的简短碰撞,但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新鲜的思考元素。最终的项目展示邀请到了德立策划公司中国有限公司、安宝示展示设计和建筑公司、标致雪铁龙上海设计中心等多家企业的代表进行参与,代表们为师生们的创意作品表现了浓厚的兴趣,也对我们的教学尝试表示赞赏。

后记:部分学生感想

卢思同(工业设计G10243)

我们学到了把自己的思想放开,哪怕是概念性的、前瞻性思考、甚至是天马行空般的想法,都会得到他们的认可,并且会积极鼓励你去继续自己的创作,只要能通过作品表达出自己的“情绪”,而并非把创新商业化。最后是快乐的交流。他们给我们带来的合作或是作品的发表,都并非从前课堂般那样死板,而是制造出不同的场景来衬托自己设计的作品,在看作品发表时不光是看到设计的要点,更是在场景的演示中更深刻地了解到所设计产品想要表达的宗旨与用途。设计改变生活,生活中获得快乐!

冯献滨(工业设计G10242)

关于这次的中德项目,我觉得收获很多,在与德国老师相处的这段时间里,让我对设计有了新的了解,设计不单单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一件枯燥的事,我看到老师把所有同学都带进了一个享受设计的过程。如何给原本枯燥的设计构思加入新鲜的点子,音乐,事件,水果,感觉等等都是可以应用的素材,在大量构思中如何严谨地选取,用什么材质才能明确体现设计,用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给大家,也许这就是老师想要告诉我们的“放松想,认真做”。在一起学习的几个流程中,也认识到了,国外对于设计是如此积极,兴奋,而曾经的我们就像堆作业一样,经过这次的设计风暴,让我潜意识地想象去改变现状,想去做一个积极的人。

透过这次学习,我提高了眼界,我看到了更多的东西,了解世界,与时俱进,对于今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对曾经了解的东西再次回想会有不一样的感觉,看到某些作品时会更加透彻地理解。提高眼界的同时也觉得自己了解知道的东西太少了,需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是学校给我们可以去了解世界的机会,一个可以让我们看清现状的机会,感谢学校领导和老师还有德国的老师在这段时间为我们的付出。

吴让三(工业设计G10241)

最后的发表承载着我们太多的期望,我们也付出了艰辛的汗水。通过一周与德国专家老师的学习交流,对于我们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们的专业水平以及对于设计全新的态度,还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我们的英语口语能力,并认识到,对于任何行业,英语交流的重要性。在未来的设计道路上,这次合作都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我会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为设计行业出一份力。

顾斌斌(工业设计G09241)

师德经验交流材料第8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 合作内容 合作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被广大教师所欣赏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做到“还课堂于学生”,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合作学习、自主探讨、发展个性的学习环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开辟了一个广泛交流、展示自我的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地发展。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坦研究员强调:“这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值得大家予以关注和研究。”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我校积极推进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高效课堂改革。作为课题组的成员,为了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我对思想品德课上如何提高小组合作能力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思考,并取得一定成效。我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的思路,总结了一些较有实效的做法,我认为精选合作内容是提高小组合作实效的关键。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学生的自主探讨,突破教学重难点,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小组合作之前, 要根据教学实际,课前充分准备,精准确定学习合作内容,以确保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如果把那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就能解决,甚至一看就懂的知识点拿来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会打击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积极性。教师要立足初中阶段学生的生活基础和思想认识,站在利于学生发展的高度,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的精髓,认真区分哪些可以让学生个体自主学习,哪些应该由小组合作学习。只有那些需要探讨、值得争辩、产生质疑的问题,才值得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因此我在备课过程中,对于选择哪些内容作为合作内容,总要经过多次筛选,提请备课组讨论才敢做出决定。我一般选择以下三类问题作为小组学习合作内容。

一、教材中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难点是指教材中学生较难理解、不易接受的知识内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是一个重要的合作内容。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往往是依靠教师“自己的讲解来完成”。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一头雾水。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教材中的疑难问题。例如,在教授“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话题时,对于“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问题,我利用课本公共牧场材料进行情境创设,预设了三个问题:“如果每一个牧民都不断增加牲畜的头数,会怎样?”“如果每个牧民都适当控制牲畜的头数,会怎样?”“材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很快就理解掌握了这一问题。

当然,这当中教师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余文森教授说:“引导者是现代教师角色的定位,它表现为:间接教学,教方法,讲方法,让学生学会。”可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学重难点的突破需要教师课前精心准备、课堂合理引导才能完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精心选择材料,创设情境,预设问题,及时解决学生的疑虑,才能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二、时政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

时政热点材料与思想品德教材的重点内容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为了提高思品课的教学效率,课堂教学应引进新近发生的时政热点材料来说明教材的内容和观点,例如每年的“两会”精神,人类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等。对于时政新闻,由于它的“新”,学生非常感兴趣。但初中生的知识面和社会经验有限,往往不能准确理解、全面认识,因此小组合作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由于现代通讯设备的发达和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对时政热点有一定的了解,这为小组合作奠定了基础。但初中生的知识面和社会经验有限,往往不能准确理解、全面认识,这就使小组合作成为必要。例如在“”事件上,学生表达出了对日本当局的愤慨,却又不能理解为什么国家要禁止打砸日货商店和日系车辆的行为。教师通过精心设置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让学生明白了公民有维护祖国领土安全的责任和义务,有表达爱国情感的权利,但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及他人的合法权益,明白公民的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教育学生要理国。

三、学生生活中碰到的有交流价值或有争议的问题

贴近学生生活是思想品德学科最大特点。新课程标准强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解决学生的生活疑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小组合作中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解决学生的生活难题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需要,是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落脚点。

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有两类值得小组合作讨论:一类是学生中经常碰到而又熟视无睹的事情,如“八年级中学生怎样孝敬父母的?课堂上老师错怪你了怎么办?九年级中学生如何合理使用零花钱?中学生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你有哪些克服学习焦虑的方法?”这些问题极有交流的价值和必要。学生单独回答可能会比较片面,相反,在小组合作中则能够为多数学生提供比较合理的做法,同时又能教育部分平时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的学生。学生自己的做法比教师的说教有效多了。

另一类值得讨论的是学生生活当中有争议的问题。例如,“能不能玩电子游戏?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这类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辩论,在辩论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在辩题、解题中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改革中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精选小组合作内容是提高小组合作实效的策略之一,也是其中的关键点。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我们更要加强与其他教师的合作,通过不断学习他人经验,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偏差,不断地改进方法,努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当然,小组合作学习作为高效课堂改革中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也仅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要真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不断实践,根据不同的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策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2001-5-29.

[2]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4]余文森.教师角色在课堂上如何转型[N].中国教育报,2012-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