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行政法学课程论文

行政法学课程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9-17 06:56:00

行政法学课程论文

行政法学课程论文第1篇

关键词:教法;理论思维能力;经济分析方法;法律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33-03

教学方法对于一名教师能否成功授课至关重要,如何能够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种思维的方法,一名成功的教师应予以充分重视。从效果上来讲单向度的灌输性教学行为,学生只能学到简单知识,并不是他们所要掌握的核心部分。教师教学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到了思维的方法,而且还能达到理论思维水平的提升。当然要想实现这一步是非常困难的,但这也正是我们进行探索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一、学生学习《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存在的问题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是一门基础科学,在教学中比较容易发现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学习能力,经实际调查研究发现,经贸类大学学生的素质普遍较高,他们大多能够对于学科专业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能够积极思考课堂问题,并踊跃发言,主动探索,体现出较强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能力。然而,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体现在:第一,对于缺乏专业功底的学生来说,政治学理论的分析与政治学方法的掌握存在着较大的难处。对于经贸类大学来说,他们的专业方向多为实用性的,比如经济类、法学类等应用性学科,而“从教学方面来看,不同学科领域内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具有不同的要求”,这就使他们产生了对于政治学理论的陌生感,即便他们具有对政治学研究的兴趣,但是专业功底的不足仍是制约其深入探索的一大瓶颈,为此,对于这一类学生的教学授课,教师的难度相当大。第二,对于拥有具有专业基础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充分利用所学知识的实践中也有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他们现有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尚不能够应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对于初入社会的当代大学生来说,要想独立地进行思维判断并准确实践确实存在着不小的挑战。所以,在这方面,本门课程给予的重视稍显欠缺,这也是对此进行详实分析以及调整改善的重要原因。第三,目前的《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方法仍然是较为单一与传统,大部分教师的讲授仍是按照以往的思路进行,导致成果的低微和教学模式的僵化,其实,在其他领域收效卓著的很多教学方法都可以适用在本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而教学方法的开拓与创新正是一门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上,这门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而推陈出新,使我们的学科教学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研究《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方法的意义

研究学习《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方法对于经贸类大学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这门课开阔视野,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其意义和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有利于学生在应用实践的基础上提升理论思维能力。经贸类大学的学生专业应用性非常强,然而关于政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却显得非常薄弱。在正常授课过程中,由于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偏向某一个单向度应用性专业,学生经常听不懂教课老师的的知识讲授。部分老师可能会改变授课风格,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和结合实例的方法来讲解,虽然能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但是一味地迎合学生不利于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作为授课教师,在结合实例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也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分析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第二,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方法与路径。《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这门学科需要前期基础性课程所提供的理论准备,例如政治学原理、行政学原理、西方政治思想史等课程的学习。对于公共管理相关专业的同学来说,这些课程大都进行过系统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讲有所欠缺,尤其是缺乏相关基础课的支撑。此时,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这门课的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现在教育的目标越来越倾向于人的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素质的增强,而科学学习方法的养成则是重要的一方面,这方面能力的提高将直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有利于学生培养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思维模式。“理论储备与实践智慧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基石”,因此对授课教师来说,就是通过《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教学来实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深度结合。由于学生还没有接触过相应的理论,所以还不会运用相应的理论来分析社会现实。作为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提炼出理论,或使之把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甚至在经过一段实践的训练后能形成比较稳定的思维模式,这样有助于他们掌握一种科学的思维范式,而这正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最为关键和最为核心的因素。

三、《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方法分析与探讨

对于《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一是《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方法的指导原则;二是《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中采取的具体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指导原则。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中构建科学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必须在这门课程教学中始终遵循着这样几个理念:第一,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进行教学。通过老师授课,学生最终所能掌握的相关知识依然是表面的,还很难对这个领域有着专业的分析和运用能力,他们的重心依然是停留在本身的专业基础上,“没有专业基础的人在专业要求较高的行业里面发展,关键是要结合自己的兴趣”,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该结合他所学专业和兴趣爱好,使他将所学课程与所学专业有机结合起来,或者更进一步使他加深对原有专业结构性知识的理解和认知。第二,将提升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作为核心宗旨。虽然教师教授一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其获得相关的知识,但让学生掌握一种思维方法,一种分析问题的视角更为重要。知识是无限的,我们无法穷极世界上的所有知识,所以寻找到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如是,我们就可以运用这种逻辑思维能力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或者依据客观事物的规律,发现新的问题,而这并不是仅仅通过读书就能获得的能力。基于这种考虑,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例如课堂发言、组织辩论等都要贯穿这种思路,引导学生对这种思维模式产生主观自觉。第三,紧密结合本校的发展思路。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要紧密结合本校特色,比如在很多经贸类大学中,国际化是其重要特色之一,教师的教学方法研究也应具有这个特色。《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这门课实际上也是一门以世界各国政治制度为视角的课程,它的国际化内涵毋庸置疑,只是它重点在于政治制度领域,很多学生愿意选修这门课也是基于这个特点。因此,这门课不仅对于中国学生来讲意义重大,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很多外国留学生也主动选修这门课,他们也正是看到了这门课的国际化色彩。因此,我们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活动中也要紧紧抓住和贯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国际化特色。

2.《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中采取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和路径。结合上面的分析和指导性原则,我们认为《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这门课的教学方法应从以下视角出发,既要考虑本学科的特点,又要兼顾到经济类专业、法学类专业、外语类专业、管理类等专业的特点,尽可能达到教亦有道,学有所得的目标。具体来说,我们将要采用这样几种教学方法:(1)经济分析方法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对政治问题的考察也不能忽视其背后的经济根源。如今经济分析方法引起了多方的关注。这种分析视角我们也可以运用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例如制度经济学就是经济分析方法与制度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其中的制度分析,主要是政治制度分析又居于核心地位;博弈论作为一种经济分析方法也日益进入政治领域。很多政治学专业也都开设了经济学方面的课程,尤其是到了博士研究生这个层次,经济的分析方法更是不可或缺。虽然政治学专业的学生不能像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那样熟练运用经济分析方法,但可以培养政治学专业学生的经济分析能力。基于这些成功的经验,我们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分析政治制度问题,通过这种分析方法运用使他们逐渐成熟起来。(2)社会分析方法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中的应用。受课学生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取向。教师在讲授《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过程中要注意,既要利用来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要运用这门课所蕴含的多元文化内涵来丰富学生对外面世界的认识。我们在讲授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分析政治制度形成的社会背景因素,以及学生价值取向的社会政治背景因素及其根源,分析其利弊,有的放矢地抓住问题的关键,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建立在科学的思维、正确的理论基础之上。最终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的人。(3)比较分析方法是《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核心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方法是一个内容非常广泛的分析模式,它包括许多具体的分析方法,具体来说包括国别比较方法、专项比较法、综合分析比较法等。这种分析模式有利于学生找到政治制度的共同点、不同点,并分析其优缺点。①比较分析的逻辑。进行科学比较分析的基础是要找到我们进行比较的逻辑线索。我们在讲授《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分析逻辑,即首先以政治制度的因素作为切入点,如社会经济因素、政治文化因素等;然后再具体分析各种政治制度的异同,这还主要是在理论层面上,虽然我们也是结合具体国家的政治制度等因素进行分析和论述,但还不是对某种类型的国家政治制度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我们运用上述提供的理论工具对某种类型的政治制度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这个教学逻辑,有助于我们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达至良好的教学效果。②国别比较研究。在授课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国外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因素并不十分了解,在这种情况下,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先介绍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些特点,然后结合我国相关制度的情况比较分析。通过直观的国别比较,使学生了解各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价值选择判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把自己的比较、鉴别、判断直接告诉学生,另一方面也要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比较和思考的空间,激发他们去思考问题,对自己进行考查,学会认识自己,“未经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发现内心善良的火花,靠他们自己使之变成熊熊烈火。③专题或专项比较研究。国别研究虽然是比较研究方法中最好的一种方法,但它也有弱点,即把政治制度进行分类,然后选择代表性的国家从宏观上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对具体政治制度的比较研究涉及的还不多,也不能对于政治制度的细微差别进行详细的解读。因此,还需要我们采取专题或专项研究的方式进行实验室式的解剖和分析,尤其是对于研究对象很具体,范围也较小的制度,通过研究不仅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的异同点,而且能够对其程序运作的效果做出判断,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因此这种比较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准备大量采用这种实验室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比较方法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理论思维能力的提升,而且在分析具体政治制度的异同、利弊的同时也能推动学生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因此,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力争做到的授课方法。(4)制度分析方法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中的应用。这种教学方法所针对的主要是中文、外语、人文类学生,这种专业应用性很强的学生通常对政治分析不感兴趣,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一本书只看表象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体会书中思想的更深层次,例如余秋雨教授就认为《李尔王》包含三个层次,普通人只能看到第一个层次,专业人士也许能看到第二个层次,而第三个层次则很少人能及了。由此可见我们具备必要的专业素养。如果中文系的学生不了解认识和分析政治的方法,那他就很难成为一个在文学创作方面有成就的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这部分学生,使其能树立正确的看待政治科学的态度,把政治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理解,破除其过去在思想上对政治行为的错误认识。应该说在我们学校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应用性专业的学生通常在脑子里已经有了一个先定的印象,认为政治是消极的。而我们作为教师的,就是要在教学中做到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认识、分析政治。(5)系统分析方法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中的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途径被许多教材列为学习方法或研究方法之一。任何事物都是由一个复杂的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事物的任何系统性构成因素,而要对之进行有效整合。虽然系统分析方法需要经验的累积,需要在实际中不断的探索和磨炼,但我们认为如果能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中注意这方面的引导,例如在讨论中提出单向度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多向度、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思考,也能锻炼学生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的能力。

综上所述,《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仅凭上述的授课方法和学习方法尚不能及,我们还需要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探讨。但从目前的教学实际状况来讲,上述方法在36学时的课程中是完全适用的,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把上述方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教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这些研究手段和思维模式考虑问题、分析问题。

参考文献:

[1]侯月华.做好小专题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J].教科研,2010,(10).

[2]严存生.法律对稳定的价值[J].社会科学,1991,(8).

行政法学课程论文第2篇

关键词:空间思政教学 创新性 互联网云平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2010年下半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率先推行基于互联网云平台的空间教育教学改革,学院党委果断抓住机遇,精心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空间教学改革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空间教学以基于互联网云平台的“世界大学城”为平台,以增强思政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为出发点,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为着力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切入点,以提高思政教学效果为落脚点,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构建思政理论课教学体系。

空间思政教学包括空间课堂教学、空间交流互动、空间批改作业及考试三项主要内容。空间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空间上按照概念库、原理库、方法库、案例库、视频库、教案库、课件库等框架建立空间资源课程,利用空间资源课程进行授课;空间交流互动是指师生之间通过留言、私信、微博、群组交流、跟帖回复等方式就教学内容及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空间批改作业及考试是指学生在空间上提交作业,在空间上进行考试,教师就学生的作业及考试在空间上进行批改及指导的一种教学过程和活动。空间思政教学方法创新是指依托空间,思政教师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开展ISAS、PBL、研练式、情景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 创新性

创新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1 教学理念创新 为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教学效果,落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在依托云平台空间的基础上,我们在思政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四个结合,即思政教育和民政文化相结合、思政教育与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思政教育和党团活动相结合、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

1.2 教学手段创新 空间思政教学方法的应用依托全新的互联网云平台――世界大学城。该平台依托先进的云计算技术,以互助互学、交流分享为理念,为个人及机构建立一个功能强大的资源共享型交互式教育学习平台。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所有师生均配备了世界大学城账号和密码并实行实名制管理,实现了人人有账号,个个有空间。教师利用空间上传课程资料,利用空间进行授课,利用空间布置和批改作业、进行考试;学生利用空间开展自主学习、完成作业、进行交流互动。该平台为创新思政教学方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1.3 课堂管理创新 为了更好的实行ISAS、PBL、研练式、情景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管理上进行创新,实行项目制教学管理。教师根据教学方法的不同把每个课程班级进行分组,以组为单位开展项目研究,小组成员和组长一起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小组长每星期向教师汇报项目进展情况、小组成员的表现、团队合作情况等,教师利用云平台空间进行过程指导。最后,以每组完成研究项目的情况来考核学生平时表现及成绩。这种管理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备受学生欢迎。

一是依托先进的云计算技术的交互功能,搭建了功能强大的师生交互式教育学习平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是依托先进的云计算技术的存储功能,构建了功能强大的师生共享思政教学课程资源库,丰富了教学资源。

三是依托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多媒体功能,创设了功能强大的图、文、声、画、声情并茂的思政教学体系,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应用性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思政理论课教师开始尝试运用互联网云平台创新思政教学方法。目前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开发了空间课程资源,出台了一系列围绕空间教学方法改革的体制机制,取得了一些成果。

围绕互联网云平台的空间思政教学方法创新,我们在空间资源课程构建、考核方式、师生互动、效果评价、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目前已经立项的校级课题20 项,省级课题4项,中央财政支持项目1项,发表相关论文15篇。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还进行了教学资源开发,并出台了相应的体制机制:

2.1 教学资源开发 ①开发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10余门空间资源课程。②建设了标准库、原理库、概念库、视频库、案例库、试题库、教案库等30000多个资源。③思政部教学团队根据高职特点,突出解决学生问题意识,以专题教学为主要形式,制作了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嵌入式表格化教案。④建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空间资源互动与共享平台。

2.2 保障项目实施的体制机制 ①健全的规章制度。党委高度重视,经常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项目,明确了部长、教研室主任、专兼职教师的职责;颁布了有关空间建设及使用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关于做好思政部职教新干线个人空间建设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政部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思政部教师空间管理办法(暂行)》等;制定了ISAS、PBL式、研练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的实施细则。②多样的项目驱动。为了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我们实行项目驱动制。开展了教师优秀空间比赛、ISAS教学比赛、空间资源课程建设比赛、说课程说项目比赛等,部分老师参加湖南省和全国信息化教学比赛,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多项。

2.3 解决了教学实践中的困难和问题 ①解决了学生不愿学、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传统的思政教学由于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不高,为此,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图文并茂,视频与讲授、讨论相结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②解决了师生见面难、交流难的问题。在空间上,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留言、私信、群组讨论、微博、跟帖回复等方式进行,和传统的交流方式相比,空间交流实现了由单维度向多维度、一对一向一对多、单向性向双向性的转变。目前,平均每位思政教师的空间日点击量超过了10人次以上,总访问量达到了100万以上,好友达到了3000人以上,私信留言达到了3000条以上。师生在空间里的交流沟通规范化、常态化,教师利用空间及时解决了学生遇到的各种学习困惑、思想困惑和生活困惑,师生之间的交流于细微处见真情,用真情感动学生。③解决了学生课后学习不方便的问题。目前,每位思政教师均构建了两到三门空间资源课程,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时时更新,由于空间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可在课后随时登录教师的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并就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和教师进行沟通,极大的方便了学生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④解决了资源无法共享的问题。空间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该平台实现了校内和校外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通有无,我们还创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空间教学团队,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思政教师提供了资源共享的平台。

总之,该项目目前主要在三个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突破了师生交流的时空局限,促进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有机结合。有效的整合了课堂教学、管理和服务的育人功能,促进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有机结合。二是充分调动了师生建空间、用空间的积极性,目前空间已经成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师生的精神家园。截止到2013年10月底,师生交流达到六十多万次,使得思政教学突破了传统时空的限制,大大提高了思政教学的实效性。三是实现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了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依托空间开展思政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思政课程满堂灌的被动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充满兴趣自主学习,充满快乐协作学习,充满喜悦分享学习,改变了思政课程枯燥无味的现象,大大提升了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3 学校给予的条件和保障政策

3.1 组织保障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政教育教学,成立了由学校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思政部、教务处、学生处、宣传部负责人为组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机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并下发了中共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的意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改革保驾护航。

3.2 队伍保障 我们拥有一支专兼结合、年龄结构、学员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优质思政教学团队,现团队高级职称占40%,98%拥有硕士学位,博士和在读博士占15%。目前中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学科研的主力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团队系学校优秀教学团队。近三年共发表科研论文185篇,主持并完成省级以上课题10项,出版专著及教材10部。

3.3 技术保障 充分利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长期从事资源开发、数据库建设、信息管理工作的技术队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空间平台建设、多媒体制作、素材库建设提供技术上的保障。目前,学院拥有独享1000M出口的第二代最新数字校园网,有线网络信息接入点5400多个,无线接入点1000余个,可同时满足4000用户的无线上网需求;建成现代化交互式多媒体教室256间。由我院探索创建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模式已成为国家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3.4 资金保障 学校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网络空间平台建设、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2013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团队获得中央财政200多万的专项资助,学校已规划建设1800平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心(含民政文化研究与实践中心、职业道德研修中心、近代史研修室、校园廉洁文化研修与实践中心、党团建设研训室、青年志愿者服务指导中心、科学发展观研习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与绩效评估中心),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坚实的物资基础和良好的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刘洪宇.把课程建在互联网云平台空间的创新实践与推广意义[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09).

[2]刘洪宇,易希平,李科,唐春霞.运用互联网云平台空间改进和完善优质教学资源管理[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3).

[3]罗珍.构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空间资源课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04).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2013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基于互联网云平台的高职思政教育教学创新研究》ZJA201300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唐召云(1963-),男,教授,现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部长,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

行政法学课程论文第3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改革

一、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随着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这块木桶“短板”[1]。中共中央、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高度重视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共中央、教育部、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①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具有一般智育课程的理论认识功能,更重要的是担负着培养接班人的政治要求,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不能只是进行简单的知识传授,更不是一种简单的结论记忆,而是要通过教学,特别是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感悟、体验、践行,把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方法论内化为自觉的信念,提高政治觉悟、认识水平、道德水准和思想政治素质。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当前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运行和保障机制以及合理的评价方式等。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对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和探讨,是规范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与途径。科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是当前高职院校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实践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在实际操作环境和体验过程中进行的教学活动,是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的那部分教学活动。而广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则将课堂教学实践和实践教学实践统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本文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取前者。高职院校本身比较注重实践教学,其实践教学体系,通常是指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体系。”[2]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系统教授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的思想政治道德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的理论教育形式,其目的就是要通过由学校组织的教学活动来培养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出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社会主义捍卫者、建设者和继承者。因此,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应当有着特殊的内涵。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当围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有效整合教学资源,科学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项目和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多管齐下,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的目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是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思想体系、资源体系、方法体系、过程体系、考核体系在内的实践教学工作和活动的总称。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思想体系,包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定位、指导思想、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的制定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包括环境资源、师资条件、硬件设施、实践基地、教材素材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体系,包括实践教学政策措施、方式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创新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包括组织领导、决策制定、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则可分为实践教学课程项目考核评价和学生具体实践考核评价两个方面,包括考核目标、考核方法、考核手段、奖励政策等。

三、如何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

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思想体系的构建

包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定位、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学大纲以及实施方案的制定等内容。“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一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把它简单地看成单纯性地传达方针或富有意识地教会大学生遵守行为规范”[3]。其实不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的是学生内在素质的形成,这就要求必须要围绕这一目标来开展教学。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定位不应该只是为了完成实践教学而进行实践教学,而应当充分认识到,如何培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强的职业能力的合格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实践环节是促进学生实现由“知”到“行”转变的中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只是单纯的理论灌输而应当重在实践。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实践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方式,“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坚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2]。在此基础上,各高职院校应当结合具体实际制定与本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相一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要求随时更新。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地源优势,有效整合资源,强化实践教学。应当充分开发利用周边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资源,加强与周边企事业机构交流和联系,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师资,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力度,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进修和培训,参与社会调研和科学教学研究,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加大校园硬件建设力度,为开展实践教学提供可靠保障和便利条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辅助资料如影像资料、阅读材料等;积极建设校园网络软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创造条件和机会。兄弟院校之间则应当加强沟通,做到资源共享。

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可以开发多种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以本课题研究情况为例,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政策保障法。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制定好配套措施,在贯彻实施上级相关文件精神时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与每年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等均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各教学和行政职能部门,以保障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二是参观访问法,即组织带领学生到博物馆、烈士陵园、革命老区、革命遗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访问,走访老革命、劳模、英雄人物和典型人物等,通过参观访问,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社会调研法,即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问题的社会调查研究,帮助他们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增强对经济社会的认识,提高思考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四是多向渗透法,即结合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和校园文化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其中。如结合顶岗实习,加强“三观”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结合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以及诚信教育活动等等;五是网络互动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网络为平台,开通网络课堂,随时捕捉信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占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阵地;六是试点推广法,即在组织活动时可以采取选择试点、以点带面的方式,将好的活动向全院乃至社会推广,大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社会辐射功能。

4.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

为了保证工作落实到位,高职院校根据情况可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专门领导机构如“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思政研究会”等,由院领导挂帅,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调研,协调各部门分工协作,经常性地听取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汇报,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有效调整工作思路,确定工作方针,制订工作方案,并抓紧落实。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作用和力量组织和开展活动,在日常管理中则应当采取多管齐下的方针,当前“高等学校的所有课程均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所有的教师都应当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3],这就要求教务、学工、团委等部门及辅导员、党员干部都要切实行动起来,形成合力,达到全员育人的实际效果。工作中责任落实到人,确保工作不流于形式。

5.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课程项目考核评价相对比较简单,可以根据不同的实践教学项目确定不同的考核目标,采取思想汇报、调查报告、讨论发言以及活动评比等方式进行评定。而学生具体实践考核评价则相对比较复杂。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不同于一般知识性的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对学生有些实践行为效果的评价考核完全无法量化,更谈不上做阶段性的检验,甚至需要根据学生一生的现实思想行为表现才能最终认定,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应当侧重于促成学生思想、心灵和言行的点滴进步进行过程化评价。要确立近期、中期和长期考核目标,分别考核学生每学期、在校期间以及步入社会后的表现,其中前两项可以在校内完成,第三项则可以选择试点班级和人员跟踪调查,形成阶段性结论。考核方法不以一考定终身,而以现实言行举止表现为准,可以采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项目教学成绩评分、辅导员日常管理评定和学生民主测评相结合的方式给出一个综合考核成绩,记入其学籍档案。对实践成绩优秀的在校生,给予适当表彰;对已经毕业的学生,可以开展学习宣传活动,并邀请其回校现身说法,起到示范和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 桂文强.“木桶效应”与构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体系[EB/OL].sixiu.blog.hexun.com/14452269_d.html.

行政法学课程论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高等学校通过思政公共课有效地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不断强化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前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生源素质相对较差,出现了大班化教学,影响着思政公共课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因此,本文对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从在校大学生对思政课的看法、目的、效果等多方面进行调查,解剖思政课中切实存在的问题,希望能为以后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提供便利,为培养出思想素养高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保障。

一、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调查问卷分析

本文针对泰州地区的6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30题,我们随机抽取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问卷的问题涉及学生对自身以及任课老师、教材、教学方法和考核等方面的观点。1.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认知和观点(1)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认知。本题的调查显示,11%学生选择“极其重要”;45%学生选择“比较重要”;34.8%学生选择“一般”;7%学生则选了“可有可无”;1.2%学生该题未填写答案。调查结果表明,一些大学生没有正确地认识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重要性,与党和政府的期许、学校的初衷以及教师的叮嘱有差距,影响了大学生对课程的态度以及学习的积极性。(2)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对于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327名学生选择“加强思想素质”,占65.4%,“评奖评优”“考研”各占39.7%和35.2%,选择“入党”比例为24.3%,“考公务员”占14.9%,只有8.4%的学生是因为“课程感兴趣”,排在最后一位。结果显示,一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持有应付课程任务的态度,课程本身的枯燥也让学生兴趣大减,出现吸引力不足的现象。(3)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的评价。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的评价,385名学生选择“一般,有些效果”,占79%,14%的学生选择“基本没有,持怀疑态度”,有7.6%学生表示“很大”,有10名学生表示“根本没有任何收获,纯粹浪费时间”,占2.5%。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的评价表明,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有一半的学生认为“课堂氛围良好”,选择“比较好”的约26%,课堂出勤率统计全勤的学生达到一半,这些数据表明学生的到课率良好。在课堂方面,多数学生喜欢多媒体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有37%的学生对实践性教学喜欢,有50%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说教的课堂形式。在教学设备及条件上,58%的学生表示满意,29%的学生表示不是很满意,5%的学生特别不满意。在课程考核方法上,80%的学生愿意把平时出勤率等成绩纳入最终总成绩。

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

随着我国高校大学生全面扩招,多数高校采用大班化教学,人数的增多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不太理想。据调查数字显示,50人以下的小班化教学已经屈指可数,50人到100人左右的中班化教学不是很多,100人以上的大班化教学是常见的教学模式,人数在150人左右的超大班化教学更是不足为奇。为了缓解教学压力,大班化的教学实现了高速度与高效率教学,也提高了学校办学效益。然而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教学,由于人数增多,教室越来越大,教学质量、效率等问题等日益增多,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生源结构比较复杂,他们大多数来自于职业高中或者普通高中,文化基础不是很好,学习底子薄弱。此外,商品经济和网络信息不停地改变并冲击着他们的思维头脑,导致个别学生崇尚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喜欢盲目崇奉信仰。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秩序方面。随着人数的增多,教师监控范围有限。一些学生抱着无人监管的心态自己做自己的事情、私下说话、低头玩手机等。教师为了不打扰其他同学正常听课,加之人数太多无法管理等原因,没有及时制止混乱的教学秩序和纪律涣散等问题,导致课堂秩序混乱,从而影响他人的学习。教室空间的拥挤会使学生产生压抑、烦躁等不良心态,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学习,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影响正常教学的运行和效果。2.教学运行方面。“责任分散效应”是大规模教学容易出现的,现在我国高校普遍采用小班化教学上专业课,而公共课都是大班化教学,给学生一种“重要的课程小班上,不重要的课程大班上”的心理暗示,导致学生产生“公共课”不重要的错误主观倾向。来自不同的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全部到一个大教室进行大班化的教学,既有文科生,也有理科生,还有艺术生,思政教师面对存在很大差异性、政治理论底子不一的授课对象,产生很大压力。在他们中学时候,文理分科直接导致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有着很大的差异,文理科生在对政治理论方面也有不同的理解,大班化教学对待这种差异性现象则束手无策,没有办法解除这种差异性的问题,很难做到因材施教,从而远离了思政课的教育本意。3.教学考核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在考核时用闭卷考试的方式,最后考试成绩占40%,平时成绩占60%。前者属于是“结果考核”,后者是属于“过程考核”。“过程考核”主要是学生平时上课出勤率、课堂上互动积极性等平常表现。大班化教学课程中全部点名不太可能实现,会占用教学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因此,大多数教师进行随机点名法,导致对学生不能做到全面了解,最终考核也难以评分。4.教学手段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课堂与学生面对面教学,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把思政课的主要内容教授给学生。但是众所周知,思想政治理论课固有的理论性再加上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导致一些学生怀着逆反心理上课。所以在教学方面我们必须首先进行创新,使课堂变得有吸引力,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新的认知,并知道其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自由讨论、自由辩论等方法,并加上多媒体教学、专题教学等,以此提高教学效果。在现实授课过程中多用趣味性强的方法调动学习氛围,如采用案例分析法、事物类比法、角色互动法等,把这些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使教学立体化、丰富化,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除此之外,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丰富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网络在线课程的出现让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讨论和互动更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交流互动更方便。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寻找资源,如最新时事、经典案例等,让课堂更加有针对性,更大化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德顺.价值观的人文本性[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

[2]周彩根,刘锁娣.建设主题教育体系创新和延伸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行政法学课程论文第5篇

关键词:策略;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是一项集价值观培育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一体的特殊理论教学类型,也是一项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特殊教育实践活动。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经济、政治领域中的腐败现象、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网络等新媒体传播的负面信息,导致人们对社会产生抱怨情绪,反映到大学生群体中,这种抱怨也会导致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怀疑。同时,一些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和思潮也影响了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也有的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单纯的说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整体素质,等等。综合上述种种情况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教学仍处于弱势,提高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当下需要探究的任务。

一、找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1.基于课程教材的分类讲述,做好课程设计

从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学习的自觉性、有效性和内容的难易程度来看,教材应当实行分类讲述,便于因材施教。特别是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侧重于对学生自信心的引导、价值观念的塑造以及贴近他们自身实际生活相关的法律实践知识的传授(如就业、恋爱、人际交往等等)。

本科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要学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门必修课,另外还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所以课程教学按照本科院校学生的成长发展和学习特点来设计。本科生在大一、大二侧重于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和法制教育,从大三开始,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开展特色主题讨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育人全过程,贴近学生成长需要,让学生感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生存和发展的信心,对他们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

2.为建立高效的思想政治教学课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高效课堂的关键在教师“角色”。传统的教学是把教师定位在“二传手”上,高效课堂主张教师要敢于和学会放手发动“一传”――和知识直接对话。因而,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而是发动学习的人,教师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和教学安排,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系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另外可采取以下三种类型的教学策略。

(1)专题研究式教学。根据每位教师的研究专长整合教学内容,设计专题,使任课教师能集中精力在所选择专题领域进行研究,精心地进行课堂设计,那么在课前环节可以实行“集体备课制”或“轮流式专题”讲授。

高校根据本校教学实际情况作出合理安排,在集体备课时,教师根据各自特色专题实行资源共享、教学方法,从多维度、全方位将教学专题讲深讲透。另外,也可实行多人一课,在不同班级循环授课,使学生在同一个学期可以领略不同教师的讲课风采。

在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研室,不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有自己的教学侧重点和特色。如有的老师擅长经济领域,课堂专题设计环节会和学生探讨“工业4.0”“海绵城市”和“电商行业竞争”等;有的老师擅长历史研究,课堂上的专题设计与概论课、法律知识相关,如“袁世凯为什么一定要称帝”和“中国历代变法”等;有的老师擅长心理调节和方法疏导,课堂专题设计环节会增加一些和学生成长环节相关的专题,如“失恋了我该怎么办”“我该将亲密关系进行到什么程度”,等等。总的来说,专题设计要树立人本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结合教师自身教学特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

(2)案例分析式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研究专长与学术兴趣,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大学生心理和思想观念实际,对与课程密切相关的理论难点问题进行案例教学。

(3)实践模拟式教学。实践教学要充分体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情况、新要求,反映社会现实的发展和时代特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文化层次和思想意识,选择适宜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内容、形式、时间、规模上进行周密计划,才能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不断深化。通过探寻情境教学、讨论辩论、社会调查等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者。

在思修课教学相关内容如环境保护问题上,以废物利用为专题,开展变废为宝作品成果展示;根据概论课相关内容可开展实践教学,以小组成员制作PPT的形式介绍自己美丽的家乡,通过简短的文字和漂亮的图片展示各自家乡的风土人情、家乡特色;也可针对大一新生开展实践教学的第一课――素质拓展训练,以“勇往直前”或“风雨同舟”为主题,以提高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兼具体能和实践的综合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培养学生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树立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和大学生生活和毕业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可以探索全班提案的方式,集中讨论发言,集思广益。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改变以往呆板而枯燥的教学方式。

二、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到有的放矢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中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是因“网”而生、因“网”而兴、因“网”而增,对此,只有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利用新媒体,学习微课教学、慕课教学、翻转课堂等现代化信息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更好地融合,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除利用互联网等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教师还可以把社会上的热点话题、事件进行互联网改造,使其成为网络平台上的学习素材,通过“时时可得、处处可及”的网络情境空间,力求透过学生“眼球”直达其“心灵”。

不同的学校结合自身特色进行探索,发展各自学校文化,将学校文化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如建立文化长廊或文化馆、公共艺术共享空间等,在人文、心灵、生涯、健康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实现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天生乏味”,它试图通过“新教师”赋予“新课堂”向“新学生”传授“新内容”转变,而“新学生”承载着国家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思政课教师就是要从历史的角度、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角度,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的坐标,担负起自己的责任。立足课堂,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建立高效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行政法学课程论文第6篇

关键词:公共行政;案例教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公共行政教学,并非单纯传授知识,还要求培养学员的行政能力。以往常认为教学就是学知识,能力的培养靠实习。结果,教学中学的是规范的、抽象的、原则的内容,实习时接触到的是丰富的、具体的、变动的现实。这就出现了课堂讲的不现实,现实存在的进不了课堂的情况。这种情况显然有待改进,而行政案例教学法则不失为已证明行之有效而又较易开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一、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的意义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教师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的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及技巧。在案例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会从中有所收获。因此,这种教学方法与纯粹的理论教学方法相比,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方法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于1780年首先使用,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时候,以“为21世纪准备领导人”为口号的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开始全面推行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引入我国,在广大高等院校受到重视,也被广泛应用于行政学院的培训课程,丰富了公共行政管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

简言之,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对于学生学习公共行政学理论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形象、生动的案例将公共行政的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公共行政学课程内容;另一方面案例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合作协助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高等院校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具体应用

(一)案例设计环节

1、案例设计环节是公共行政课案例教学的基础环节。我国公共行政学案例教学大多是针对党校公务员培训和MPA教育的,与普通本科生相比在实践经验上有着明显的优势,而普通本科生则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在公务员培训和MPA教育中开展案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来提高学员的实际决策和领导能力,具有很强的职业化倾向,而普通本科生的主要目的则是掌握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理论并初步了解公共行政的实践。这个重要区别要求对高校本科生进行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时不能简单照搬和套用在党校公务员培训和MPA教育中使用的案例教学方法,也不能直接模仿西方国家的公共行政案例教学方法,而要运用符合本科生实际情况和需要的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方法。

本科教学过程所选取的公共行政案例主要是指政府公共行政管理部门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形成的事件或场景,每个案例都要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常与公共行政课教学的核心理念、实际教学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案例设计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所谓“课件”,它至少有三个要素需要考量:一是必须从公共行政的实践中择取具有代表意义的,能够反映行政事件客观规律的案例;二是必须结合本科教学的特点,选择有一定深度、难度的案例;三是必须对提升公共管理者的素质有帮助。首先是案例的选择。公共行政案例应该是国家行政管理实践的一个缩影,因此所选案例必须是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其内涵具有普遍意义,通过对其分析可以获得一般性的知识和技能。这类案例的材料源很多,如图书报刊、影像资料中的行政事件和历史影像资料;政府网站上的公共行政事件;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事件,等等。针对教育对象不同方面素质能力的提升,案例的选择可以多种多样,如法律素质的提升,可以从一些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案件中取材;能力素质的提升,可以选择一些政治名人如何在复杂情况下破解政务难题的事例等。其次是案例的加工。确保案例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并不是排斥案例的加工。有的案例要从大量的图书报刊、影像资料和文字素材中选取反映同一个主题的相关材料进行整合加工;有的案例是通过参观访谈、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等方式获取原始材料,然后通过整理、剪辑和技术加工等方式对这些材料进行综合处理,最终制作成的教学案例。为了教学效率的需要,对有的行政案例要去粗取精,否则,案例事件过于冗长,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2、公共行政学具体章节的理论内容与具体案例所蕴含和针对的理论内容匹配起来,进而重新调整公共行政学课程内容的体系安排,实施“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的循环滚动方式。在这种循环滚动的课程安排中,每一个单元的案例教学都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启下”即“先案例启发后理论学习”,从案例教学中引导出即将学习的新的理论内容;“承上”即“先理论铺垫后案例检验”,在案例教学中来检验和扩展学生对刚学习的理论的掌握情况。这种循环滚动模式,要求将这种课程安排到每一个单元的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可以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包含公共行政学两个以上理论内容的一个综合性案例,其所包含的两个理论一个是前面章节刚讲授的理论内容,一个是即将要讲授的下一个章节的理论内容;第二种形式是包含公共行政学两个以上理论但由两个简单案例组成的案例组,其中一个案例包含前面章节刚讲授的理论内容,而另一个案例不仅与第一个案例在背景、领域、主题等方面相关,而且还包含即将要讲授的下一个章节的理论内容。这样,可以将公共行政学课程的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紧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贯穿整个教学周期的“理论学习―案例检验与案例启发―理论学习―案例检验与案例启发”式的循环滚动进行的链条。在这个链条中,理论教学时间占整个课程教学时间的60%左右,案例教学时间占整个课程教学时间的40%左右比较合适。

(二)组织实施环节。这个环节是一个由“需求调查”、“教学准备”、“教学实施”三个基本阶段构成的循环系统。

1、需求调查。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需求调查就是在刚开始实施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之前或在实施完一个周期的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之后,以座谈和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的需求和反馈。需求调查的内容应该涵盖三个基本方面:第一,学生对公共行政学课程的基本评价,包括学生对公共行政学课程的兴趣程度、对课程内容难度的感觉、对课程内容的自学程度、对当前案例教学作用的评价及其原因等方面;第二,学生对教学案例的需求,包括对不同时代的案例、不同地区的案例、不同难度的案例和案例的数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第三,学生对案例教学具体操作的要求,包括案例讨论的时间安排、案例的布置方式、案例的展示方式、案例的讨论方式、案例教学中的分组方式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们与本专业相结合,组织全班同学开展了一场关于如何进行课改的问卷调查。恰逢2009年教务处开始在全校大力推广教学改革,笔者组织全班同学以本专业的课程《公共行政学》为例,针对全校开展了一个关于教改的问卷调查。具体措施:第一步是对我校所有开设了公共行政学课程的专业的学生通过焦点团体访谈和整群抽样的问卷方式进行了公共行政学案例教学的学生需求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学生需要怎样的案例教学――襄樊学院公共行政学、公共关系学课程案例教学学生需求调查报告》;第二步是依据调查报告的结论和建议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落实和运用公共行政学、公共关系学课程案例教学方式,在案例选择以及案例教学的环节和形式上进行多方位的探索,在此基础上挑选在教学中效果良好的20个案例并制作成规范的案例课件;第三步是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撰写完成教改论文《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意义及其模式构建》;第四步以“如何了解真实的公共行政?如何学习公共行政理论?”为主题进行公共行政学学习交流活动,以学生自己经验漫谈的形式很好地推广了如何利用案例来学习公共行政学理论的方法。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了课改的意义,也使教师们了解了学生所需,提供了课改的方向。

2、教学准备。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准备是根据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需求调查的结果来为课堂上的案例教学的实施做好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建立和完善适合学生需求的公共行政案例库。通过文献研究、调研访谈、实习观察等方法来广泛搜集公共行政案例,入选案例库的案例要符合明确的理论针对性、现实性、可分析性与可争论性、内涵的丰富性和典型性的特征,案例库中每一个案例的资料要包括案例标题、引言、正文、结束语、思考题、来源说明、相关附录资料、适用章节、教学目标、分析要点、课堂安排等各个部分,并尽量将案例库中的每一个案例制作成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课件或者视频资料以提高案例资料的可读性;第二,提高任课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承担组织课堂活动、调动课堂气氛、与学生平等参与讨论、总结与点评案例等多种功能,这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提问能力、思维引导能力和总结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可以通过教师自身学习、互相观摩教学活动、参加相关交流和培训项目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第三,必要的物质准备,包括多媒体教室、挂板、卡片等在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中需要的教学设施和工具。

3、教学实施。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实施就是在公共行政学课程中具体实施案例教学活动。

三、教学具体实施环节

由于高校公共行政学课程与公务员培训和MPA教育的课程在课时数量和教学管理制度上的差异,要求案例教学在课堂上的具体操作既不能将其当作简单的举例说明,也不能过于复杂繁琐,而是要求适用、简洁、高效。这种具体操作包括“案例布置”、“案例讨论”、“总结点评”三个基本步骤。

(一)案例布置。案例布置就是向学生提供案例内容并规定讨论的议题和具体要求。案例的布置可以采取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事先布置,即在一次理论教学课结束时给学生布置案例讨论的任务,在紧接着的一次案例教学课上进行具体讨论,对于比较复杂的综合性案例多采用这种方式,以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了解案例本身及相关资料,能够利用两次课之间的教学间隔时间做充分的准备;第二种方式是当场布置,即在案例教学课堂上即时布置,然后就开始讨论。无论是那种方式,需要根据案例自身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案例展示方式,包括由教师口头表述、由学生口头表述、由学生阅读分发的书面文字材料、观看多媒体课件、观看影视资料以及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案例模拟表演等不同方式。

(二)案例讨论。案例讨论的方式应该多样化,最少可以运用以下四种基本方式:第一,全班自由发言,即在案例布置之后,让课堂上的学生围绕讨论的议题畅所欲言,充分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第二,小组代表发言,即将全班学生分组,先由各小组讨论,然后让小组推举代表总结本小组的观点在全班发言;第三,小组辩论,即先将全班学生分组,然后各组之间展开辩论,每一个小组成员的发言都代表本小组的观点;第四,主题式发言,即先由一个或几个准备充分的学生做完整的主题发言,然后由其他学生自由向主题发言者提问,主题发言者尽最大努力回答这些提问。在案例讨论中,可以采取的分组方式也是多样的,包括按名册顺序平均分组、按当时座位情况就近分组、由学生自己自由组合、按照学生所持的不同观点分组以及按照案例中的不同角色将学生分组等。其中,由学生自己自由组合、按照学生所持的不同观点分组和按照案例中的不同角色将学生分组的讨论效果更为良好。

(三)总结点评。在学生讨论发言完毕之后,教师必须要对案例讨论进行总结点评。总结点评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案例本身,包括案例的重点环节和关键问题、案例的理论意涵、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和障碍以及实际情况的发展趋势等;另一方面是学生发言的情况,包括学生观点的合理性和全面性、创新观点的可取之处、语言表达的情况以及今后需要注意的问题等。

四、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延伸

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延伸是指在课堂案例教学之后,让学生尤其是兴趣浓厚而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堂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渠道,作为对时间有限的课堂案例教学的补充。比较实际的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扩展模式包括以下方面:

(一)行政论坛,即举办定期的行政论坛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举办定期的公共行政论坛,作为学生在课后互相交流、互相探讨的制度平台。每一次论坛确定一个主题,这个主题体现在公共行政领域新近发生的案例中。每一次论坛既可以由教师做主题报告,也可以由水平较高的学生来担任报告人,还可以邀请有关的政府部门负责人作为主题报告人。

(二)考察实习,即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习活动。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课堂,还需要走出去了解实际情况。积极建立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合作关系,广泛扩展学生的见习、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基地进行实地的参观考察或见习实习,让学生亲身体验政府的实际运作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我们也会带着课堂内容,要求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作真实的场景再现及具体操作。对此,笔者曾经带领公共事业管理学生深入走访了襄樊市周边的几个乡村,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调查,之后各组合作写成调查报告。之后,全班同学评选出最优的调查报告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这一学习过程强化了同学们团队协作的能力。当然,这种校外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困难,可就地取材,如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公关大舞台,包含着多层面的公共行政实践活动,只要善于发现、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非常多。

(作者单位:襄樊学院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卢文刚.公共行政管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J].中国行政管理,2005.2.

行政法学课程论文第7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研究”主要思路主要内容创新点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研究”的背景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研究”是在“05方案”出台的大背景下,立足于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的深刻变化,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高职教育特点而开展的一项综合性研究。该项研究遵循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在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实效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的主要思路是:更新教育理念、整合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拓展社会实践。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坚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首先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必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要及时反映时代精神,关注社会现实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解答学生思想上的难点、疑点问题,在教学中不断吸收新知识、新信息、新思想和新方法。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必须体现“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要在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理论武装的同时,精简、优化教学内容,积极探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切实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必须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全面创新,特别要大力提倡和推广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以及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整合课程体系,减少课程门类。

原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存在课程门类多,课时量大,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的缺陷。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9号)和江苏省教育厅有关的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施学分制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具体情况,自2005级起,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分为以下四部分:

思想政治理论课Ⅰ:2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论课,课程性质为院定必修课,第一学期开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Ⅱ:4学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性质为院定必修课,第二学期开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Ⅲ:2学分,形势与政策,课程性质为院定必修课,第二学年以院定选修课的组织方式进行。学生必须参加该课程的学习,根据国内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形势,每学期初确定专题和上课人员,两学期滚动开设,学生原则上在二年级学完。

思想政治理论课Ⅳ:3学分,大学生社会实践及劳动实践,社会实践1学分,劳动实践2学分。

同时开设《21世纪国际关系》、《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心理学》、《现代伊斯兰与国际恐怖主义》、《刑事案例分析》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课程。通过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既克服了课程门类过多、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的矛盾,又保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教育内容不变,还满足了学生了解社会、提高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需求。

(三)实行专题教学,优化教学内容。

在整合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对各科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提炼,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系列专题,然后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点,由教师分头备课,实行专题教学。这样既体现了“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要求,使教学内容更精练、更充实、更具有针对性,又充分发挥了教师个体在各自学科专业和知识积累方面的专长和优势,把每一个专题备精、讲透。

(四)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实效性。

1.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教学手段。在信息时代,“一本教材(教案)、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普遍实行了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自行研制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建设了网络课程,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

2.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特点和形势发展的要求,努力构建“双主体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突出科学性、思想性相结合,教学形式上力求丰富多样,把教师课堂讲授、学生专题讨论、观看音像资料和旁听法院庭审等形式相结合,注重教学中双向互动性,全面开始实施案例教学和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既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重点、难点和基本内容都讲清楚,又可以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性、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3.完善考核方式。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而恰当的考试方式不仅可以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特殊性,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检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思想进步的状况。

(五)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拓宽课外育人渠道。

随着我校学生规模的日益扩大,由于受人力、物力、交通、实践基地等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传统的以社会实践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已很难组织实施,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育人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着较宽厚的人文社科知识和较丰富的思想教育实践经验,具有向课外延伸的条件和优势,再加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条件,为其向课外延伸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履行教育职责的课外途径具有广泛的多样性。目前我校主要通过以下形式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领域。

1.与宣传部、学工处、团委合作,将社会实践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学生社会实践的方案策划、课题确定、具体指导等。

2.开设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类的讲座。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的讲座、作学术报告等形式,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和人生体验,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浓厚的人文氛围,提供了一个开阔知识视野的学习空间。

3.指导学生开展“双学”(学马列、学)。当代大学生总体上来说是追求政治进步、思想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广大学团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对积极靠近党组织有着强烈的愿望和迫切的需要。但由于受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少人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性质、宗旨等基础知识知之不多,在学习过程中存有不少疑虑和困惑,教师需要加以教育和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做党校、团校的兼职教师,或双学小组的顾问、指导教师,可以给他们以指导和辅导。

4.参与、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和社团活动。思政教研室在教学计划外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娱乐性和公益性等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对学生改善素质,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特长,锻炼各种能力,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陶冶情操均有重要作用,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参加省人文社科知识竞赛,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常年指导的学生社团有“法律协会”、“朋辈社”。

5.开展心理咨询和法律咨询。在学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我们创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中心,积极协助学生部门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中心通过电话、电子邮箱和与学生面谈等方式,近年来接受学生的各类咨询近千人次。此外,思政教研室与学工处常年合作,思政教师在学院“学生访谈室”值班,主要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为培养一代健康人格的青年学生作出了努力。

6.兼做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有兼做学生管理工作或班主任的经历,在大量接触和了解学生的过程中,掌握学生思想发展的最新动态,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研究”的创新点

我们认为研究成果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有创新,其中创新性明显且意义重大的观点和做法有:

(一)以系统改革与创新为着力点。

我们认为以上五个环节紧密联系,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中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其中更新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的前提,整合课程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的必由之路,优化课程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的重要环节,改进教学手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的有效途径,拓展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的必要延伸。

(二)以教研科研项目为支撑点。

近年来,思政教研室教师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多项项省级课题的研究,主要有《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与途径研究》、《新方案新挑战新机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研究》、《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高职院德育》、《以人为本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的系统性研究》、《社会整和问题研究――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通过多个项目的课题研究,教师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教学所面临的现状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文素养、思想政治状况等方面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以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思想品德课(包含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曾被列为学校首批重点课程进行建设。2006年思政教研室改革以后的两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被评为学校精品课程。全体教师相互协作,共同探讨,用抓好各门课程建设来促成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整合,构建更系统、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体系。

(四)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为载体。

教育科研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生命力之所在。在现代化、信息化、市场化、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探索面向新实际的许多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必须探索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作出改进。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教书匠”角色中摆脱出来,通过教育科研,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素养,拓宽其专业知识和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视野,进而提升学术与教学魅力。

近年来思政教师担任主编、副主编出版教学参考用书3本,编写校内讲义10本。其中《大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读本》获2003―2007年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近年来马列教研室专职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近30篇,10余篇论文获奖。

(五)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与提高为目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结合我院实施学分制和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具体情况,将社会实践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使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总之,我们通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研究”,增强和深化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强调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很强的针对性,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进一步发挥了教师教育教学的主导作用,较好地解决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体系与教学体系的结构矛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A].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77-191.

[2]杨宝果.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设置和内容结构的改革与创新[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1),(2):44-51.

[3]王卫平.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7-30.

行政法学课程论文第8篇

“接受”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接受”不仅是大学生思想层面上的表现状态,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思想政治课程作为高校大学生品德塑造、行为规范的主要途径,其接受效果是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大学生这一接受主体,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程度直接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与否。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研究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有重要意义,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的影响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特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自自身的需要,在环境的作用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行为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其接受过程具有复杂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必然受到教育主体、接受主体、实施中介和教育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 教育主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主体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承担着设计、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全过程的职责,教育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实现的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过程中,受教育者不是被动的接受对象,“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往往要运用、结合多方知识及手段, 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解释、说明、佐证”[2],教育主体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育主体能否充分了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能否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能否运用多种丰富的教育手段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同时,教育主体的人格魅力和与受教育者的情感关系也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的重要因素。

2 接受主体

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主体,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程度是影响其接受效果的最根本的影响因素,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接受标志着接受主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解、认可、内化并付诸于行动的过程。在思想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过程中不受其他人的影响,更倾向于自主选择、自主认知,渴望通过自己的解读来做出判断和选择,这直接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这一接受主体之间身心特征、自我需求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性,在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内容、接受深度和广度等方面都会有不同,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的实现程度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3 实施中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施中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载体。首先,教育内容不仅要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同时也要符合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只有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教育内容才能被大学生所接受,教育内容达到教育与接受相契合能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率。其次,多样、新颖的教育方法的恰当运用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接受热情,使大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最后,教育载体是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实施教育影响的重要手段,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各个要素的连接点,没有教育载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就无法进行;灵活运用教育载体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活化”,更加形象、生动的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使得受教育者更乐于接受,日益丰富的教育载体的灵活运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取得预期接受效果的重要保障。

4 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一定环境中进行,必然受到教育环境因素的影响。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各种环境因素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提升其接受效果,反之,则会阻碍其接受。在宏观环境层面,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都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环境是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最敏感环境因素,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诚信意识等不断改变着人们的认知观念;而政治环境更是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文化环境则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受教者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不断扬弃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其理论体系。在微观环境层面上,校园环境是最具代表性的教育环境,它一方面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的对策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实质上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理解和处理的过程,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消除接受障碍,就必须立足于影响其接受效果的各个因素,找到教育与接受的契合点,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终极目标。

1 提高教育主体的综合素质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主体,承担着传授知识、思想引导、调动受教育者主动性发挥等重要职能,教育主体要更好地履行自身的职能,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第一,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治素质是教育主体所必需的核心素质,教育主体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增强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敏锐性,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方向性和科学性;第二,思想道德素质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高校教育主体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人格魅力,感染和吸引受教育者,使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做出积极的反应,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第三,知识能力素质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素质,教育主体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同时要提高自身表达能力、应用新技术能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生动性、活泼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丰富多彩,进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接受兴趣;第四,教育主体要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素质,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久工作动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主体的各方面素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教育主体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魅力,保障其接受效果。

2 满足接受主体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主体能否接受、内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关键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所传递的信息是否满足其需要,需要是接受主体产生接受行为的重要驱动力,满足接受主体的需要能够激发接受主体的欲求心理,进而激发其接受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第一,智力需要。高校大学生这一青年群体,认识能力不断提高,求知欲望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满足其认知需要才能实现大学生的接受、内化、最终付诸实践的过程。第二,情感需要。高校大学生的情感活动表现为兴趣广泛、情感丰富,“健康、积极的情感能给人的意志行动以力量,不良、消极的情感会变成意志行动的阻力”[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力求做到以理教人、以情动人,在情理交融中达到更好的接受效果。

3 发挥实施中介合力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施中介,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载体,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充分发挥这三者的合力作用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的有效途径。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内容要适合所有接受主体,根据不同接受主体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呈现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方法要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针对大学生的接受特点选择和运用丰富多样的教育方法,融合理论灌输法、榜样示范法、对比鉴别法等教育方法,激发受教者的参与意识,在互动交流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教育载体上也要更新发展,采用现代化教育载体,声情并茂地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感染力和渗透性,增强其接受效果。

4 优化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向人们传导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规范,只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为各种环境因素所肯定,所强化,才能更好地被人们所接受并逐渐内化为个体意识。”[4]第一,优化宏观教育环境。一般来讲,经济环境公平、公正,更有利于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要构建良好有序的经济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物质基础;文化环境的优化,要倡导先进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受教育者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第二,优化微观教育环境。高校大学生最直接的教育环境就是校园环境,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拥有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其更容易接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其影响因素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深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的影响因素,能够更好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找到有效可行的工作方法。现阶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要走好“影响因素四部曲”,即提高教育主体素质促进接受效果、满足接受主体需求深化接受效果、发挥实施中介合力增强接受效果、优化教育环境固化接受效果,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焕发出勃勃生机,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33.

[2]邓永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