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机械加工工作经验总结

机械加工工作经验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08-29 01:34:38

机械加工工作经验总结

机械加工工作经验总结第1篇

关键词 马铃薯;不同覆膜方式;效果;贵州三都;2014―2015年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095-01

通过前几年的试验和示范,已经了解到地膜覆盖栽培对促使马铃薯提早上市、提高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具有较好的效果。为进一步了解机械覆膜与人工覆膜不同方式对三都县马铃薯产量、上市时间及生产效益的影响,为推广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提升马铃薯种植效益、推动全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结合2014―2015年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实施,特安排人工覆膜及机械覆膜不同膜覆盖方式对比试验[1-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时间为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试验地点选择在项目实施区的周覃镇廷牌社区的空村2组一农户责任田,海拔880 m,试验田面积1 313.4 m2,土壤质地为壤土,肥力中等,前作为水稻。

供试马铃薯品种为优质早熟品种费乌瑞它,由贵州金农马铃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提供。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2个处理,即黑地膜人工覆盖(简称人工)、黑地膜机械覆盖(简称机械)。采用简单同田对比,全部以1.2 m的标准机械开厢起垄,每厢2行,行距60 cm,株距25 cm,全田依田块肥力走向分成两半,一边以机械盖膜,一边以人工盖膜,不设重复。

1.3 试验方法

统一挑选标准一致,无病、无虫、无畸形的健壮种薯,按每个切块带2个以上芽眼切块,种薯处理、底肥施用一致。试验于2014年12月17日统一播种,统一盖膜。出苗后的中耕培土、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害等管理措施一致[4-6]。试验于2015年5月16日统一采收。理论测产以每个处理随机抽取3点,每点10株进行测产,实收测产以每个处理抽取25 m2进行全部采收计实际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覆膜方式对马铃薯生物性状的影响

2.2 不同覆膜方式对马铃薯经济性状的影响

统计结果看,人工覆膜产量较机械覆膜产量高,从实收测产看,人工覆膜折合产量32 965.5 kg/hm2,较机械覆膜产量31 852.5 kg/hm2增产1 113.0 kg/hm2,增长率3.49%;从理论产量看,人工覆膜产量为36 657.0 kg/hm2,较机械覆膜产量34 183.5 kg/hm2增产2 473.5 kg/hm2,增长7.24%。

从表2理论产量单株性状看,人工覆膜10株总产中,≥50 g以上商品薯率为82.82%,较机械覆膜的80.27%高2.55个百分点,而绿薯率则以机械覆膜较高,机械覆膜绿薯率达4.82%,较人工3.13%高1.69个百分点。

2.3 不同覆膜方式对马铃薯用工成本与效益的影响

通过同等面积折合投入计算,机械覆膜用工成本约300元/hm2,人工覆膜用工成本约2 700元/hm2。且机械覆膜不需人工破膜,人工覆膜需人工破膜,机械覆膜较人工覆膜可节约人工破膜人工投入成本900元/hm2,即机械覆膜较人工覆膜可节约总成本约3 300元/hm2,按人工覆膜较机械覆膜增产1 113 kg/hm2、商品薯率82.82%、单价1.60元/kg,非商品薯单价0.4元/kg计,则人工覆膜较机械覆膜增收1 551.35元/hm2,成本与收入相抵后,机械覆膜较人工覆膜仍节余1 748.65元/hm2。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由于机械覆膜较人工覆膜盖土厚度较

均匀一致,不需人工破膜放苗,故齐苗期较人工覆膜相对晚3 d,但出苗较整齐,后期群体生长差异小,成熟较一致,全生育期较人工覆膜提早5 d。由于机械覆膜虽然厢面覆土厚度较均匀一致,但机械覆膜厢面边缘盖土不严且不均匀,故保温保湿性相对较差,从而影响马铃薯产量和商品性。由于机械覆膜可以连续操作、操作速度快,节本增效1 748.65元/hm2,且可抢时播种,统一时间播种,便于统一管理、统一采收。机械化覆膜总体效益较好,省力省时省成本,值得推广,但在机械覆膜操作过程中应尽量保证覆盖均匀,并在出苗齐苗后结合苗期追肥进行人工加固边缘覆的培土,以增加保温保湿性,提高产量和商品薯率,促进效益再提升。

4 参考文献

[1] 穆长青,董凤林.覆膜方式对半干旱地区马铃薯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甘肃农业科技,2014(3):47-48.

[2] 林团荣,胡冰,韩素娥,等.旱作马铃薯不同膜色不同覆膜方式对比试验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4(3):43-44.

[3] 李建华.半干旱区马铃薯不同机械覆膜方式栽培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5):98-99.

[4] 何二良,颉炜清,吕汰,等.地膜颜色与起垄覆盖方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甘肃农业科技,2015(7):55-57.

机械加工工作经验总结第2篇

工程机械驾驶室的发展趋势

工程机械驾驶室轿车化、人性化、信息化是体现当今工程机械发展的必然趋势。驾驶室作为工程机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体操作和机械的交互载体,其设计的合理性,舒适性直接影响的操作人员的安全与工作效率。改善操作人员的舒适度,降低疲劳感,是现在工程机械设计的重要课题。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在国际工程机械驶室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更舒适、更安全、更可靠且外形更美观、操作更方便、更灵活、结构更加合理早已成为工程机械的趋势发展。在国际上已涌现了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为国际工程机械主机配套生产各种驾驶室的生产厂商,例如为Caterpiller、LiebHerr等世界著名工程机械企业提供工程机械驾驶室的配套厂。这些工厂为国际先进的工程机械驾驶,国际化标准化生产配套的工程机械驾驶室总成已经形成了,包括:电器仪表系统、操纵系统总成、驾驶室的结构件、座椅、仪表盘支架总成及舒适软化的驾驶室内部装饰等。高端工程机械驾驶室形成了一个符合人机工程学的有机整体。国外先进厂家已经对工程机械的驾驶室提出了一些细致的要求:

a.驾驶室的内部布置充分考虑人机工程学,例如仪表的摆放位置,操作方式等,最大限度地降低驾驶员的疲劳程度,从而使驾驶员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b.内部装备安全舒适豪华,全封闭内室,配置空气悬浮座椅、半自动或全自动空调、电控门锁车窗、安全气囊、环绕式仪表板、碰撞吸能转向柱、电动天窗、高级音响娱乐系统等;

c.驾驶室悬置系统采用空气弹簧,可以有效地隔绝振动和噪声,提高整车的舒适性和平顺性。这些技术要求也为国内工程机械驾驶室设计发展提供了方向。还有很多先进的技术也被大量引用到工程机械驾驶室设计上来,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虚拟现实技术、空气动力学模拟、电子样车技术、三维人体模型、模块化设计等,这些先进的技术将有效的提高工程机械驾驶室设计的水平。

人机工程学实验的应用,也将是为了工程机械驾驶室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国内的研究绝大部分停留在经验人机工程学、人体尺度和操作范围上,很少进行有效的人机工程学实验。先进的人机工程学研究应该基于准确的实验,利用数据说明问题。国际上很多实验室,在研究人机工程学时都使用生理多导仪,通过采集人体的生理信号,将其数字化并加以分析得出有效结论。生理多导仪可以采集人体心电、脑电、肌电、眼电、血压、肌张力、呼吸波、神经电位、皮肤电阻等,这些人体参数,对工程机械驾驶人机工程学研究有着重要作用,利用这些人体参数,研究人员可以有效的检验设计是否满足人机工程学要求。

机械加工工作经验总结第3篇

【关键词】影响 工程质量 因素 控制

一、工程人员的控制

人既是工程建设项目质量控制的主体,又是工程建设项目质量控制的客体。人对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下述几个方面。

组织者的素质。对设计、施工单位进行资质认定时,必须考核单位领导者的素质。领导者的素质包括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和领导者个人素质。领导者主要是指总经理、总工程师等各级主要管理人员,这些人员的个人经历及能力对组织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或施工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国家的有关资质法规中,对承包单位的主要领导人的资格均作了一定规定。在FIDIC合同条款中也明文规定,对项目经理、总工程师、计划、财务、质量、主体工程、试验、机械等主要管理人员的个人经历及能力均要进行考察。监理工程师随时有权检查承包人员情况;有权建议撤销承包方的任何施工人员;建议业主或业主主动提出解除合同、驱逐承包商等条款,以加强对承包方人员的控制,促使承包方领导层提高领导素质和管理水平。

技术人员的理论、技术水平。参建各类人员的理论及技术水平对工程项目质量影响甚大,尤其对技术复杂、难度大、精度高、工艺新的建筑结构设计或建筑安装、工序操作。如功能独特、造型新颖的建筑设计;特种结构、空间结构的理论计算;危害性大、原因复杂的工程质量事故分析的处理等,均应由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负责承担。又如对金属结构的仰焊、钢屋架的放样、特种结构的模板、重型构件的吊装、自动控制系统的安装等高度复杂的工序操作,必须由经上岗培训、考查合格、取得资格认定的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完成。

参建人的错误行为和违纪违章行为。参建人的错误行为是指人在工作场地或工作中产生影响工程质量或造成质量和安全事故的不正当行为。如在危险源的现场作业吸烟;高空作业打赌、嬉戏;突然进入强光或暗环境进行检验、测试时造成误判断、错视;对指挥信号、标志等造成误判断、误动作等,均会造成工程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消除事故诱发的隐患。

综上所述,为了避免因人的因素诱发的质量事故或安全事故,必须要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加强人的政治思想工作;加强人的专业知识和岗位培训。从确保质量出发,应本着因才适用、才职相当、扬长避短的原则,来合理使用各方面的人才,以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自觉性、积极性,是防止工程质量事故发生的根本。

二、材料、配构件的质量控制

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是组成工程项目实体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工程项目实体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合格是引发工程质量事故的重要因素。因此,控制材料质量是对工程质量进行预控的关键。只有使用合乎标准的材料,才有可能创造优良的工程质量。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对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控制和进度控制的前提。

材料质量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有:材料的质量标准、材料的性能、材料的试验及检验方法和材料的适用范围及施工要求等。在工程监理中,监理工程师对材料质量控制要掌握4个要点,分别为:掌握材料信息,优选供货厂家;合理组织材料供应,确保施工正常进行;加强材料检查验收,严把材料质量关;要重视材料的使用认证,以防错用或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三、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

施工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施工机械设备包括土方机械、运输机械、吊装机械及成品或半成品的加工机械等。控制施工机械质量对过程项目建设工期、质量和施工安全等都起着重大的作用。为此,监理工程师在从事施工监理工程中,应综合考虑施工现场条件、工程特点、施工工艺和方法、机械设备性能、施工组织与管理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要求,参与承包单位机械化施工方案的制定与评审,使之合理选择机械、配套使用机械,充分发挥建筑机械的效能,对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和加快工程进度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监理工程师参与对施工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要求是:机械设备选型和机械设备的主要性能审查,以及机械上班的使用和操作控制。

对施工机械设备的选择,结合工程特点,保证工程适用和使用安全,安装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性能可靠、使用安全、因地制宜、操作及维修方便等原则来选择施工机械设备的类型和型号。监理工程师应审查控制施工机械设备的主要性能参数。不同施工机械设备有不同的主要性能参数,应控制施工机械设备使用,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的“三定”责任制;对机械设备应按要求正常操作;不允许机械设备“带病”作业。从机械使用和操作等方面加强管理与控制,可以减少或避免因施工机械设备事故引发的工程质量和安全事故。

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机械设备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建设项目的使用效果。对生产机械设备质量的控制,是工程项目建设质量控制的重要任务之一。生产机械设备质量控制包括有设备订货质量控制和设备施工安装质量控制。

设备安装要符合有关设备的技术要求和安装质量要求。在安装过程中,对设备安装各工序质量都应进行严格的跟踪检查验收及评定质量等级,作好检查验收记录。设备安装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有:设备定位、设备基础检查、设备就位、设备调平找正、设备复检及二次灌浆、设备拆卸及清洗、设备装配等工序质量控制。

四、生产设备的试压和试运转的质量控制

设备试运转分为准备工作、单机试车、联动试车、投料试车和试生产4个阶段。在试运转中,应观察和检查各系统工作是否正常;对所有温度、压力、流量、运转时间、动力消耗等数据要认真作好记录;对仪表应当在接近工艺条件下进行调校,只有当前一阶段试运转完成后才能开展后一阶段的试运转等。

参考文献:

机械加工工作经验总结第4篇

在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的重要时刻,我们在浙江宁波召开全国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会议,这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史上尚属首次,必将对提升农业机械化质量水平产生重要影响。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农机化质量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认真分析面临的形势,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机化质量工作,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刚才,浙江、山东、江苏和河南焦作等地农机管理部门介绍了各自的工作经验,讲得都很好,希望大家认真学习、互相借鉴。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取得的成绩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农产品供给能力大大增强,农村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农村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发展活力不断增强。30年来,全国农机系统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入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紧紧围绕“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这个中心任务,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农机工业制造能力不断增强,农机装备总量稳步增长,机械化作业水平持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在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解放和发展农业农村社会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法律法规建设不断加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机械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服务质量方面的法规建设不断加强。特别是以*年公布实施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为标志,农业机械化质量法律规章建设进一步加快,为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提供了法律法规依据。围绕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部先后制定了《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农业机械质量调查办法》和《农业机械投诉监督管理办法》等配套规章。一些省区市也制定了地方性法规规章。江苏、黑龙江、广西、山西等省区市制定了相关的农业机械质量管理办法;江苏省修订了《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对农机产品的试验鉴定、产品质量责任、投诉体系建设、标准化建设、推广销售和维修管理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黑龙江、辽宁等省还制定了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管理办法;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总体进入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新阶段。

二是评价监督体系逐步完善。农机系统以试验鉴定、质量投诉、质量认证、质量调查、职业技能鉴定和维修管理为重点,着力构建和完善农业机械化质量评价监督工作体系。目前,全国已拥有部、省和地(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52个,累计对1万多个产品进行了推广鉴定。建立了部、省、市、县各级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站1348个,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网络。农业部组建了中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中心并加强了工作站建设,对近400个产品和企业开展了合格认证、强制170个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站,甘肃省建立了投诉监督机构101个,山东、新疆、内蒙古等地也完善了省市县三级投诉网络,四川、辽宁等省开展了财政补贴机具的质量调查工作,辽宁省从*年起累计调查800多农户,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及时通报。评价监督体系的不断完善,有效维护了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有力促进了农机化工作水平的提高。

三是支撑保障能力明显提升。长期以来,农机管理部门和农机鉴定检测机构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改造试验条件,加强人员技术培训,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标准制修订工作得到加强。以技术标准、作业标准、管理标准和服务标准为主体的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初步形成,共实施标准159个,公布重新修订的部级鉴定大纲54个。全国共建立了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站41个,发放证书31万张。黑龙江省结合农机合作社建设,制定了40多项农机作业、生产、维修的技术标准;吉林省结合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制定并地方标准20多项;浙江省结合地方特色,制修订茶叶加工机械等标准21项,河北、湖北、新疆、青岛等省区市也制定了地方作业标准。北京、山西、安徽、甘肃、陕西等省区市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河北省以农机维修工人技术培训为重点,培训考核5万余人,提高了农机维修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有效保障了农业机械化质量。

四是质量工作效益初步显现。各地通过开展推广鉴定、选型鉴定、专项鉴定、质量跟踪调查和安全普查等工作,大力提升农业机械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取得了良好成效。抽样统计显示,我国谷物联合收割机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从十年前的8.8小时提高到现在的40小时以上,主要农机零配件产品质量抽样合格率也有所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的不断改善,降低了农机使用成本,提高了农机作业效率,为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吉林省农机部门积极配合省质检部门、工商部门开展农机产品市场检查,检测农机及零配件样品4万多个,产品合格率比改革之初提高了20个百分点。广东省农机质量调查显示,农民对联合收割机损失率、含杂率、破碎率和作业效率满意度达到96%,反映植保机械质量良好的占97.4%,农业机械质量状况基本可以满足当前实际生产的需要。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的结果,是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密切配合的结果,更是全国农机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农业部向为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作出积极贡献、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问候!

多年来的工作实践,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规律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这就是:必须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建立依法管理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长效机制;必须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质量体系建设,为做好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提供组织保证;必须加强农业机械化质量能力建设,为做好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撑;必须依托质量提升效益,保障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以上这些经验,是我们继续推进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宝贵财富,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认识还不够到位。一些地方还没有把质量工作摆上推动农机化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能尚未得到全面履行;有些同志把农业机械化质量片面理解为农机产品质量,对其丰富内涵的认识不够深入。二是发展还不够平衡。地区之间工作推进程度存在不小差距,影响了农业机械化质量整体水平的提升;对农机产品质量和作业质量重视程度较高,但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工作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体系还不够健全。投诉监督体系、维修体系、标准体系、职业技能鉴定体系还不完善,农机科技含量低、机械故障多、安全隐患大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四是保障还不够有力。农业机械化质量基础设施落后,工作经费投入不足,与农机化发展水平和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仍不相适应。以上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在今后工作中研究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深刻认识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重要意义

党的*大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明确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农业机械化工作者肩负着艰巨而光荣的使命。实践证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抗灾防灾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素质、竞争力和效益;有利于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解放农村劳动力,缓解当前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短缺的突出矛盾,保障农业稳定发展,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总体上已经进入中级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农机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发展机制不断完善,农机农艺更加协调的阶段;也是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由依赖和占用人力资源向依靠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转变,机械化生产方式由原来的次要地位转化为主导地位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不仅仅注重产品质量,同时也要注重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不仅仅注重农机产品的一般技术指标,同时也要注重农机产品的安全性、适用性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仅仅注重农机试验鉴定,同时也要注重标准制定、质量调查、投诉监督等工作。如果说,之前一个阶段我们着重抓了农业机械化量的积累增长,那么今后一个时期更要关注农业机械化质的变化提高,这是农机化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全体农机化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是农业机械化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要求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当前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尽合理、物耗能耗偏高、科技水平较低等问题,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努力促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切实做好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水平,才能转变发展方式,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推动农机化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也只有提高农机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提高农机技术状态和使用效率,才能降低消耗,提高效益,让广大农民从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二)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农业机械化质量是农机产品自身质量和农业机械高质量运用的统一体,事关农机的使用效果和经营效益,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农业机械化事业的稳定发展必须向农业机械化质量寻求支撑。只有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实现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对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的迫切需求,才能促进农业机械化和谐、可持续发展。也只有通过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积极排除农机安全隐患、降低机具故障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机故障和人员纠纷,才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安全发展。

(三)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也是促进农业机械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当前,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公布实施,为加强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农业部和一些省区市出台了配套规章,使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步入了依法管理的新阶段。购机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民购买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高涨。*年中央财政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0亿元,实施范围覆盖了全国所有农牧业县,2009年购机补贴资金还有望大幅度增加。随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劳动力逐步转移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改善生产条件,使用上性能可靠、质量优良、驾驶舒适、操作方便的农业机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和高性能、高质量农业机械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总之,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事关农业机械化发展全局,事关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三、努力开创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新局面

农业机械化质量是农机产品质量和运用效果的有机结合,是农业机械化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共同构成了农业机械化质量的主要内容。农机产品质量,涵盖农机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售后服务状况等,是对农业机械满足农业生产技术要求的评价。产品质量决定着其它方面的质量,没有好的产品质量,就没有好的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它是农业机械化质量的基础。农机作业质量,是作业标准、农艺要求、操作技能、机具状况等要素在生产中的优化组合,反映的是农业机械使用的最终效果。产品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好坏,都要通过作业质量来检验,它是农业机械化质量的重要体现。农机维修质量,涉及维修网络建设、维修设备状况、配件质量、维修技能等内容,是指维修后的农业机械满足其修理?际跻?蟮某潭取N?拗柿考扔氩?分柿恐苯酉喙兀?钟跋炫?饕抵柿亢臀?藓蟮募际踝刺???桥┮祷?祷?柿康闹匾?U稀E??裰柿浚?岽谂┮祷?祷?⒄沟娜??蹋?哂懈??矸旱哪诤??枪芾矸?裨谔岣卟?分柿俊⒆饕抵柿俊⑽?拗柿可系淖酆咸逑郑?苑⒒优┮祷?祷?柿孔酆闲б嫫鹱殴丶?饔谩?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党的*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产品质量打基础,提高作业质量出效益,抓好维修质量保安全,提升服务质量促和谐;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强化手段、履行职能,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质量水平,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法律法规,完善质量管理手段,健全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规范农机销售、作业、维修三大市场,抓好主要作物、重点产品、关键环节的农业机械化质量,全面提高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开创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新局面。在产品质量上,要加强新产品研制开发工作,提高科技含量。努力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降低故障、事故率。推广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安全可靠的农机产品。要认真按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发挥好各自的职能。要运用好现有手段,加强在用农机产品质量评价与监督,促进产品性能

围绕上述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关键是要树立和强化四个意识,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四个意识是:

一是树立和强化法制意识。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是开展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法律依据。农机系统要强化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认真学习并深入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部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法律和规章赋予的职责,开展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必依、依法行政。

二是树立和强化大局意识。要充分认识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在推动农机使用节本增效,实现农业机械化科学、和谐、安全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建设新农村,实现“兴机富民”;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促进农业机械化质量提高;树立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理念,坚持四个质量一起抓,全方位提升农业机械化质量水平。

三是树立和强化责任意识。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关系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关系到农业现代化建设,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质量管理职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从使用环节入手,加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切实把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各项部署要求落到实处,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是树立和强化服务意识。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直接为农民和农机企业服务,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广泛了解农民需求,不断提高服务本领,拓宽服务领域,提供优质服务。要主动向企业反馈质量信息,帮助企业查找质量问题,促进产品质量提高,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六个方面的主要工作是:

一是认真实施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基?疽谰荨R??徊郊忧颗┮祷?祷?柿肯喙胤ü娼ㄉ韫ぷ鳎?绕涫亲饕抵柿亢臀?拗柿肯喙毓芾戆旆ǖ闹贫ǎ??⑼晟频闹柿糠ü嫣逑怠R?哟笃辗üぷ髁Χ龋?扇《嘀中问剑?钊胙?靶??岢埂杜┮祷?祷?俳?ā芳捌渑涮字柿抗芾砉嬲隆R?哟笾捶?Χ龋??媛男蟹?筛秤璧呐┮祷?祷?柿考喽焦芾碇澳埽?浞衷擞煤弥柿康鞑椤⑼端呒喽健⑽?薰芾淼戎柿考喙苁侄危?娣豆ぷ餍形??葱鹿ぷ鞣椒ǎ?岣吖ぷ餍?剩?欢咸岣咭婪ㄐ姓?乃?健?

二是加快完善标准体系。标准规范是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基础支撑。要将标准化作为质量工作重点,统筹规划,抓住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作物、重点环节和关键技术,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加快农机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机具报废的标准制定工作,尽快健全农业机械化行业和地方标准体系。要做好标准的宣传贯彻实施工作,通过建设标准化示范区、规范农机作业服务、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切实把标准化建设落到实处。

三是高度重视试验鉴定。试验鉴定是农业机械化质量保障的有力手段。各农机鉴定机构要适应形势,创新方法,提升水平,积极开展农机试验鉴定工作。要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考虑科学规划鉴定体系,多渠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投入,提升鉴定机构能力。要引导鼓励鉴定机构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加快推进鉴定机构能力认定工作,让符合条件的省级鉴定机构参与部级鉴定,积极扩大部级鉴定规模。各级各类鉴定机构之间要加强团结协作,合理分工,优势互补。部农机鉴定总站要发挥龙头作用,加强对整?鱿低车囊滴裰傅迹??μ嵘??幸狄滴袼?胶湍??Α?

四是依法组织调查投诉。调查投诉是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重要方式。各地要严格按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机械质量调查办法》的要求,根据农业机械使用者的投诉情况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科学制定质量调查计划,依法组织开展在用特定种类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调查工作。要严格履行备案程序,调查计划和调查结果在公布前及时报农业部备案。各地要按照《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尽快建立健全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机构,保证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经费。要及时、高效、公正处理质量投诉事件,切实维护农业机械所有者、使用者和生产者的合法权益。

五是大力开展推广培训。农机推广与教育培训是农业机械化质量提高的重要措施。要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化技术示范区建设,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和机具。要严格按照《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管理办法》,做好推广目录制定和管理工作。要严把机具的入选关,从源头上保证国家支持推广补贴的农业机械质量。各地要多渠道争取投入,加强对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升工作能力,为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水平提供人才保障。要加强对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机手的使用操作和维修保养技能,使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熟练掌握新机具、新技术的使用要领,保障使用质量和效果。要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加大对农机维修人员的培训,提升维修人员技能,保障维修质量。

机械加工工作经验总结第5篇

一、指导思想

我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农机装备总量、改善装备结构、提高农机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稳步发展我县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重点发展畜牧业、果业、设施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田园管理等特色产业机械化,突出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机具的推广应用。调整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装备质量和水平。规范操作,优质服务;强化监督,以制促廉,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夯实“三农”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分结合、务求实效。

(二)突出重点与兼顾特色相结合,协调区域平衡发展。

(三)购机补贴遵循自愿、公正、公开、农民直接受益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购机的自主选择权。

(四)加强引导,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提高农机组织化程度。

(五)全面应用农机购置补贴信息系统,严格按照购机补贴政策操作和管理,操作程序科学、规范、阳光、高效。

三、主要目标

(一)提高我县农机装备水平,优化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加大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技术和机具的推广应用力度,实现玉米收获机械、田园管理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和畜产养殖机械的突破。

(三)创新农机化投入机制,通过财政补贴,增强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能力,调动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

(四)培育和壮大农机化服务主体,重点扶持发展农机大户、畜产大户、种粮大户、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和生鲜乳收购站。

(五)突出补贴重点,建立果园机械重点村、畜产机械重点乡、烟草机械重点区、现代化农业机械重点户,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补贴规模、实施区域

今年,中央财政我县第一批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为400万元。

计划在我县15个乡镇实施,优先补贴畜产、果业、设施农业等机械,重点区域重点扶持,重点机具重点补贴。

五、补贴机具种类、数量、标准及补贴对象

(一)补贴机具的种类。补贴机具种类进一步增加,增加了玉米联合收割机、食用菌加工、烟草种植、移栽机械、清核桃去皮机、山茱萸脱壳机等,由去年的12大类39个小类121个品目,增加到今年的12大类42个小类143个品目近6000个品种。(详见《省度农机购置产品目录》)。主要包括动力机械、收获机械、耕整地机械、播种机械、植保机械、修剪机械、田园管理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和畜牧水产养殖等机械。

(二)补贴对象及其确定。补贴对象为我县符合补贴条件的农民(农场职工)、直接从事农机作业(农副产品加工)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以及取得我县工商登记的奶农专业合作社、奶畜养殖场所办生鲜乳收购站和乳品生产企业参股经营(独资的不补)的生鲜乳收购站。

在申请补贴人数超过计划指标时,补贴对象的优选顺序是: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或成员)、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平安农机”示范户;列入部、省科技入户工程的科技示范户;“取得工商注册的奶农专业合作社、奶畜养殖场所办生鲜乳收购站、乳品生产企业参股经营的生鲜乳收购站。申请人员条件相同或不易认定时,按申请补贴的先后排序或农民接受的其它方式确定。

(三)补贴数量。一户农民年度内享受补贴的购机数量不超过一套(1台主机,3台配套机具);购置增氧机、投饵机、清淤机的数量分别不超过6台、6台和1台。农机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超过10台套(10台主机,20台配套农具)。申报数量超过规定限制的,必须办理专项审批手续,由省市农机部门进行核准。没有拖拉机行驶证的,购置拖拉机悬挂机具不予补贴。

(四)补贴标准及补贴价格。补贴率总体控制在30%,同品种、同配置的机具,实行统一定额补贴。具体参照《省度农机购置产品目录》执行。

补贴机具的销售价格继续由农民自主与供货商商定,县农机管理站实行后台价格监控。供货企业补贴机具产品的销售价格不得高于其承诺限价。

六、运作方式

(一)项目实施程序。

1.宣传解答,政务公开。各乡镇人民政府及相关实施部门要集中时间,采取多种宣传形式,深入村组,大力宣传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将农机购置补贴办理流程、纪律、补贴目录、办事人员和监督渠道等信息全部公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政策落实氛围。

2.申请购机,审查审核。购机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持本人有效身份证及复印件(服务组织持工商登记证书及复印件)到县农机管理站报名登记。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办公室对补贴对象资格、申请机型和数量等进行审查,审查合格后,将符合条件的购机者影像及实物资料输入农机购置补贴系统。办理补贴必须由本人申请,不得代办。

3.申请通过,领取申请。申请受理后,经公示审核,由县农机管理站将申请表和协议表打印一并交给申请人。

4.携带申请,购买机具。购机者必须在有效期内凭申请表和身份证到规定供货点购买补贴的农机具,购机时只需交纳购机差价款。提机后要在申请表上签字盖章,并将申请表交经销商。

5.机具验货,核实机具。购机者提取机具后,积极配合县农机管理站进行补贴机具的核实和验货工作。

6.机具登记、核发牌证。购机者必须依法及时办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登记入户、核发牌证等手续。

7.总结监督,档案整理。县农机管理站及时编写总结材料,整理项目档案材料。做好补贴机具的监督管理和质量投诉工作。

(二)实施期限及进度

项目实施期为8个月。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健全机构,成立组织,完善制度,广泛宣传。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完成购机补贴咨询解答、申请购机、资格审查、网上录入、上报复审、打印协议及提货、验货等相关补贴工作。

第三阶段:总结归档阶段。编写总结材料,整理项目档案材料,导出、保存电子档案数据。

七、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全组织。为了切实把补贴资金落实到农民手中,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县政府成立由副县长彭世忠任组长,农业局局长闫银绪任副组长,财政、畜产、果业、烟草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购置补贴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安排部署全县的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监督检查政策落实情况,协调全县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成立农机购置补贴办公室,县农业局副局长冯周虎任办公室主任,县农机管理站站长张立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补贴资金的落实,新型机具演示、推广,补贴申请的审核、协议的发放,基础资料的汇总,补贴政策的宣传和技术指导等工作。

(二)完善制度,制定方案。根据已经实施的补贴制度,合理设置工作岗位,建立健全相应的岗位管理制度,因岗设人,因岗设事,因岗定责,不断强化各工作岗位间的协作配合,充分发挥岗位间的制约与监督作用,真正把补贴工作纳入日常监督之中,靠制度管人,靠规范立信,靠服务塑形。通过积极调研,结合我县县域经济以及特色产业发展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确保项目补贴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协作,合力推进。为了加快改善我县农业装备结构,着力推进一城三县建设,实现特色农业的重大突破,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要紧密配合,结合县域经济特色产业发展趋势及布局,建立重点村(户),达到整村推进,及时做好重点村组、产业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协会的选点圈定和适合本产业适用机具的选型工作。农机购置补贴办公室要及时联系供货企业,召开演示会、推介会,突出重点,扶持一批产业化发展重点村、重点户,引进推广一批新型机具。

(四)广泛宣传,扩大影响。从3月下旬开始,购置补贴办公室和相关部门将采取各种形式对补贴政策、程序进行宣传。一是尽快安排部署项目补贴工作,提高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认知程度,加强补贴工作的领导和相关部门的衔接。二是通过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运用手机短信、宣传栏、户外广告、电视公告、宣传车等贴近百姓、通俗易懂的宣传形式,全面宣传,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宣传格局,推动宣传工作的开展,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形式,对参与实施的工作人员开展多层次、有重点地培训,使广大干部熟练掌握政策要点。四是编印农机购置补贴知识问答,深入农村,广泛发放,面对面的解答农民关心的问题。五是召开机具演示会,通过演示会的形式让农民对补贴机具有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六是开通机具购置补贴咨询电话,专人负责做好购机过程中相关信息的咨询解答工作。

(五)加强纪律,阳光操作。一是将补贴制度、补贴程序、补贴目录、办事人员和监督渠道进行公开,所有从事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人员挂牌上岗服务,既做到公开透明又加强监督。二是严格按照省农机局要求,全面应用农机购置补贴信息系统和二代身份证(读卡器)识别系统,实行信息化办公,明确专人、专机负责管理,熟练应用,及时做好申请输入、审查、上报、打印、数据储存、备份等各项工作。三是按照省财政厅和省农机局下发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供货验收制度》等已颁布实施的各项制度规定,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农民直接受益的原则,认真落实“七项制度”,规范实施,阳光操作。四是积极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双满意”活动,严格执行省农机局制定的“八不准、四严禁”的工作纪律,认真遵守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加强自我约束,提高工作透明度,规范操作程序,有效维护购机户的合法权益。五是开通农机购置补贴监督电话,专人负责做好购机过程中相关信息的咨询解答、投诉处理等工作。

机械加工工作经验总结第6篇

关键词 机械制造工艺 课程教学 教学改革

一、改革教学内容,突出我校特色,适应机械工业快速发展

当前,我国机械事业正处于大发展时期,迫切需要大量具有扎实理论功底,掌握科技发展最新技术以及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在此背景下,我们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

(一)在教学内容选取上突出了机械特色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们还结合科研工作,总结了众多机械制造实例穿插在各章节之中,如针对某型号飞机水平翼钻孔工序问题,讲解专用机床夹具的设计过程及生产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针对某机械用大直径盘形零件焊接后精度下降问题,讲解残余应力对工件加工精度的影响及对策等。通过举例,使学生在进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吸收多方面的机械制造知识,培养学生对机械工业的兴趣,为未来从事机械领域工作夯实了基础。

(二)在教学内容更新上适应了机械工业发展的新要求

当前,机械零部件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制造精度要求越来越高,机械新材料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些都对机械制造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一步提高相关人员工艺水平基础上,还要求掌握现代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并尽可能多地将这些成果运用到生产实践当中去。为此,本人在教学中以专题形式介绍了特种加工技术、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以及快速成型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点、发展趋势及其应用等,并且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增强了感性认识。

二、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一)采用“讨论式”教学形式”

针对课程重点内容设计了若干生活中的典型实例,通过在课堂上讨论,进而引导学生采用联想和类比等方式对技术基础课程的一些重点内容(比如概念、原理等)进行比较,进一步总结和提炼,从而达到深入理解课程内容的目的,使学生接受起来更加容易。比如在讲授尺寸链的概念时,以往的教学方法令学生理解不深,本人则在教学中举例:每天下课后从机械实验室到食堂,花费的最佳时间应该为15±5分钟,如果中间经过综合楼,经统计从机械实验室到综合楼一般花费的时间为4±1分钟,那么从综合楼到食堂应该在多大时间范围内才能保证总时间在15±5分钟以内?课堂上所有同学都给出了正确答案,本人首先肯定学生们的成绩:实际上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经常应用尺寸链的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只是没有把它上升到理论。然后进一步引导大家进行讨论和总结,结果学生们轻松理解了尺寸链原理和主要计算公式,并且总结了极值法的优缺点,引出了概率法及其应用等。类似的实例还有很多,在课堂上采用讨论式教学,不仅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师生互动。

(二)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

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在课堂讲授环节上往往以板书为主,近年来电子讲稿逐渐普及应用,然而如果仅仅将教材内容搬到屏幕上,虽然节省了在黑板上绘图等时间,提高了效率,但是对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帮助作用并不显著。为此,本人将三维工程软件Solid works应用到课程教学当中,该软件可以在计算机上实现三维实体造型,可以实现空间虚拟装配并且进行运动仿真,还可以完成简单的受力分析等工作,是目前现代企业应用非常广泛的工程软件之一。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该软件建立大量三维立体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基准、定位、夹紧、夹具等重要概念,同时还建立了一批装配体零件并进行了动画仿真,用于说明六点定位原理、工件定位过程、常用夹紧机构、各类机床夹具、先进制造技术等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在夹具设计过程这一节的讲授中,运用Solid works软件演示了夹具体运动过程仿真,并对夹紧力进行了分析,既强化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给学生介绍了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夹具设计的基本过程,开阔了学生眼界,提高了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适应能力。

三、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动手能力

工程性、实践性强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一大特点,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基本原则,本人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保证这一教学目的的实现。

(一)利用三维模型、动画及视频资料等手段

由于课程学时、教学场地以及学生人数的限制,我们无法实现全部课程的现场教学,其基础理论部分还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但是课堂讲授不等于照本宣科,本人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实例、三维模型、动画以及视频资料,为学生提供了许多虚拟场景和实际加工过程录像,使学生能够体验到一定程度的沉浸感和现场感,这些模型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反复观察,场景和视频也可以反复播放,为学生加深理解提供了便利,这是现场教学不容易做到的。

(二)设计安排相应实验

针对课程内容,安排了机床夹具拆装、工艺系统误差分析、刀具角度测量以及金属切削机床结构等部分实验,内容涉及了本课程的几个重点部分,既包括传统的机制工艺,又包括机械制造领域相关的一些现代制造技术,确保学生在两方面都得到实践锻炼强化了学生们对工艺规程制定过程的认识,加深了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三)其他外延手段

课堂和实验教学并不是本课程的全部,本人在后续的生产实习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中对课程进行了延伸,采取教师与学生现场讨论、小范围座谈、指导学生写实习报告(课程设计说明书)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同时结合实践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对我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进行改革,使课程内容更加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突出了实践动手能力锻炼和工程意识与工程素质培养,结合我校实际,在教学别强调了突出机械特色,包括教材、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各个环节,充分利用了我校与机械大型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另外,还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和初步掌握了计算机在机械制造工艺等工程领域的应用方法,使学生的工程能力得到了较为全面的锻炼。生产单位的反馈表明:本课程的改革对学生基础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锻炼、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能够满足企业对现代化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机械加工工作经验总结第7篇

关键词:工程机械 可维修性

工程机械有许多使用性能指标,如动力性、经济性、牵引性、作业稳定性、机动性和使用可靠性等。但使用可靠性中一般强调工程机械的耐用性和寿命,对其可维修性则往往重视不够。因此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一些分析。

1 工程机械可维修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1.1 工程机械可维修性的概念

工程机械的可维修性是指工程机械发生故障后进行维修,能尽量恢复正常工作能力的能力。它反映了工程机械维修的难易程度。

1.2 工程机械可维修性的评价指标

评定工程机械可维修性的数量指标是维修度.即工程机械在规定条件下、规定时间内维修而恢复正常状态的可能性或概率。工程机械的可维修性是维修时间的函数。可维修性虽然不是工程机械的独立特性。但却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装配的内在特性。它赋予工程机械一种便于维修的特有性能,从而可以减少维修工时,降低要求的技能水平,节约维修机具设备及维修费用,并提高工程机械的有效性,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效率。

1.3 工程机械可维修性的影响因素

工程机械的可维修性由许多因素组成。包括固有简单性、维修方便性、环境适应性、安全性、自调性、贮备性、标准化、通用性、技术水平要求、最少停机时间、寿命周期费用、后勤保证能力和可接近性以及机动性等。

2 工程机械可维修性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工程机械可维修性的构成因素是通过对工程机械的设计、制造、装配来保证的,同时又受到故障种类、使用维修情况等因素的影响。构成工程机械可维修性的诸因素及其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设计、制造、使用、维修等几个方面。

2.1 工程机械故障种类对其可维修性的影响

工程机械的故障分为自然故障和人为故障。自然故障与设计、制造、使用、维修有关。自然故障发生的时间比较滞后,发展过程比较缓慢,所以工程机械发生自然故障后可维修性较好:人为故障是由于维修使用不当造成的,发生的时间比较提前,发展过程比较突然,造成的后果往往也比较严重。工程机械发生人为故障后,其可维修性一般较差。

2.2 设计对工程机械可维修性的影响

现代工程机械产品,结构设计及工艺设计日趋科学和合理,重要零件的抗磨性及寿命不断地提高,无疑对工程机械的固有简单性、安全性、适应性及维修方便性等极为有利,使其可维修性得到很大保证。但是,如果在产品设计中总体布局不合理、结构设计不科学,选材不当,强度刚度不足,标准化程度不高,都将使产品在使用中加速故障的发生,使其可维修性变差。

2.3 使用条件对工程机械可维修性的影响

工程机械的可维修性与使用条件也有很大关系。机械在额定转速、额定负荷下正确合理地使用。可以延缓机械技术状况的恶化,减少故障的发生,并可避免事故性的损坏,从而使维修的工作量、工时及维修次数和维修零件数量大大减少,机械的可维修性得到很大提高。反之,如果不按操作规程使用,长期满负荷、高转速甚至超负荷、超转速运转,长期在地形地质复杂地区工作又不进行及时的维护,都将导致有关零部件因超载而产生磨损、变形、腐蚀、老化甚至断裂等损伤。使工程机械技术状况恶化、故障增多,可维修性变差。使用的燃润料品质不好,将使工程机械发动机燃烧变坏、工作平稳性变差、条件恶化、磨料增多、腐蚀性增加。使工程机械零部件受力情况恶化、磨损加剧、寿命缩短,使工程机械的可维修性变差。

2.4 维修对工程机械可维修性的影响

工程机械的技术维护、修理方法与修理质量对其可维修性也有重大影响。在机械的使用过程中。按照规定的维护周期及作业项目、作业要求及时进行技术维护,不仅能使工程机械保持良好的技术状况、延长机械零件的工作寿命、减少自然故障,而且可以防止出现事故性损坏,使机械的可维修性得到改善。机械修理时,严格执行修理技术标准和作业规范、大力推广和应用

先进的零件修理方法、使用现代的检测设备和维修机具,对保证修理质量、提高维修工效都有很大益处。因机械是在“正常工作一故障一修理一正常工作……”循环下使用的,所以修理时不仅要为本次修理选择合理的工艺,而且要为以后的修理留有余地、创造条件,才能使工程机械的可维修性得以保持和提高。相反,如果违反修理操作规程、野蛮作业,不仅不能保持机械原有的可维修性,而且将使其进一步变差。

2.5 工程机械可维修性的其他影响因素

工程机械可维修性的影响因素除上面所提到的外,还和修理厂的技术装备条件、修理规模、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配件的储备和供应等情况有关。同一台机械对不同地区、不同修理厂、不同承修人,其可维修性是不同的。在不同的配件供应情况和修理费用保障情况下其可维修性也不相同。所以,可以认为工程机械的可维修性是工程机械变化的一种特性。

3 工程机械零件的可维修性

对于组成工程机械的零部件,其可维修性取决于零件的结构、材质、损伤形式、损伤程度、损伤速度以及修理厂的技术条件等。例如轴类零件、箱体类零件及孔类零件等产生损伤后,其修理方法已相当成熟.而且不需特殊加工机具,故其可维修性较好。而非金属制品、齿轮类零件、轴承类零件发生损坏后,其可维修性就较差,一般不予修理而更换新件。

6 注重设备检修后的验收

设备检修竣工后必须按规定进行质量验收,验收时着重检查隐蔽部件的检测和修理记录按标准对外露部件进行检测,安全装置动作实验,对检修设备要进行空、轻载和重、满载的实验,系统进行整体试生产。按检修任务书和检修质量标准有关规定进行验收,设备验收主要抓住:零部件的极限允许磨损量;配合间隙的改变范围;水平度、平行度的允许误差;安全保护装置的灵活可靠程度,是否在允许值内;电气设备的绝缘状态;性能的主要参数;检修记录和图纸整理情况。设备验收后要做好记录,装入设备档案、验收记录的主要内容:检修计划内容和实际完成情况;更换和处理零部件的名称、数量;检修的工艺流程和总检修工时和时间;配合的原来磨损数据和检修后的数据;隐蔽件中间验收情况;检修项目负责人和工序负责人。

总之,要抓好机电设备维护管理工作,建立与现代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维修体系,就要不断学习和总结先进经验,改进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在预防维修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实施状态监测指导下的预知维修和主动预防性维修技术。工程机械的可维修性是可靠性工程的一个分支。它受到许多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工程机械修理体制、修理制度及维修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等的制约。需要从设计阶段就作为必要因素来考虑,以保证工程机械的使用性能。

参考文献:

机械加工工作经验总结第8篇

1.选择性能良好的农业机械机型

在农业机械的选择方面,首先是机型的选择,要选择性能优越,适应性好,设计合理、技术成熟、维修方便的机型,在机型的选购上要注意其生产厂家、工艺是否符合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机型的选择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效益和成本的效益,因此要综合考虑多方影响因素,选择节能环保、降低油耗、高效率的机器。

2注意机械使用过程中的保养

在农忙时期,农业机械不停地运转,日益工作,此时保养工作非常关键,长时间运转的过程中很容易导致燃油连通部件(如油箱开关、油管接头、柴油滤清器及高压油管等)出现松动而漏油,随时检测,随时处理是行车安全、减少油耗、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要措施。机械长期工作,部分部件会因为磨损而导致机械的功率降低,增加油耗。因此,农业机械的保养是节油的关键。

2.1磨合阶段不可超负荷工作

购买农业机械后要进行一段时间的磨合,使新车的新能被打开,这一阶段是新车运转的前提,此时期如果超负荷工作会导致机械损毁的速度加快。

2.2随时保持轮胎状态良好

轮胎是整个机械的承载工作,其工作状态影响整个机械的运转,因此要随时检查其工作状态,及时发现,尽快解决,降低油耗。

2.3定期清洗滤清器

根据实验经验总结,性能良好的拖拉机可省油15%到 20%。对于空气滤清器、柴油滤清器、机油滤清器,每行驶 5000公里以上配件都需要更换。否则将造成油耗增加、功率下降,大大阻碍农业生产的速度。

2.4控制机油的量

机油过多或过少都会对机械的功能做效率以及机械本身的保养产生威胁,因此在加油时要注意机油标尺所标示的刻度,同时,要按季节和作业环境来确定更换机油的周期。

2.5保持添加柴油的洁净

柴油的使用是有特殊要求的,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沉淀方可使用,洁净的柴油可以提高工作机械的工作效率,也可以延长机器的使用寿命,节省供油量。

2.6防止燃油滴漏

对部分燃油器件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杜绝任何耗油现象的出现,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7时刻保持各部位状态良好

机械的装配不可过紧或者过松,要留下油的空间,降低阻力,提高机械白勺利用率降低耗油量。

3.农业机械的日常维护

农业机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会因为配件的磨损而导致功率下降、油耗上升,因此要及时检修并排除故障,以恢复其正常的技术状态。

3.1严防漏油现象发生

对于发动机要经常观察并且定期检查,一旦发现耗油现象立即解决,一是为了节省柴油的消耗更是为了机械的安全使用。

3.2调整供油提前角

就是掌握好供油的时间,过早或过晚都会造成柴油使用不充分而产生不必要的油耗。

3.3经常检查和调整气门间隙

气门间隙对油耗的影响很大,如果间隙过大,耗油量会迅速增加,产生不必要的浪费。

3.4机械不可带病作业

根据实践的经验以及定期的检查,确定柴油机在工作中的状态是健康的,如果出现任何不适,及时采取措施,否则会导致机器的损毁,燃油的增加。

4.培养专业的农业机械驾驶人员

我国目前的状况是,农业机械人员都是自学机械的驾驶,并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对驾驶技术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而且没有根据相关要求进行驾驶,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机械的损耗率。

驾驶人员应该根据土地的情况以及机械自身的情况,尽量保持匀速驾驶,减少不必要的加速、减速和转弯,不要猛加速,猛加速的耗油量过大,根据实践经验发现,匀速行驶是最为省油的驾驶方式。换档要选择最合适的时机,换档不当会造成油耗超过正常值的45%。在机械使用前的热车阶段尽量不要停在原地,要缓步的移动,这样也可以降低油耗,开始工作后,可以保持机械在满负荷值之内进行降低油耗的工作,根据土地的特点,合理操作机器,尽量保持不超负荷工作,不空载工作,对各项影响因素使其保持在最佳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