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机械工程导论论文

机械工程导论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4-17 06:31:04

机械工程导论论文

机械工程导论论文第1篇

关键词:改革方案;机械制造;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2-01-01

前言: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也影响到国计民生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因此,各国都把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因此,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满足机械加工领域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实践能力,掌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熟练的机械加工设备操作、机械产品工艺编制和自动化机械加工设备维护能力,能熟练进行机械产品售后技术服务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专业社会需求调研分析

1.1市场需求分析

才市场需求信息分析显示,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当前和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才需求十分旺盛的行业。国家制订的近十年工业发展目标明确指出,要在十年内实现企业普遍采用CAD/CAM技术。在本领域内需要培养适应传统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向高科技、高精度、高质量、高效率发展需要,掌握机械设计制造传统工艺、现代先进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及企业管理等知识和技能,熟悉各种机械加工设备,能够熟练应用机械CAD/CAM技术,并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1.2专业设置的社会背景及行业背景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也影响到国计民生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因此,各国都把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随着机械产品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各大公司都把高新技术注入机械产品的开发中,作为竞争取胜的重要手段。机械制造业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工业体系的重要基础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装备部。机械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与进步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国防实力的提高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提出,中国制造业发展可实行三大战略:第一步,力争2015年总产值成为世界第二大制造国,建成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第二步,2030年总产值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第三步,2050年在制造业的带动下,服务业高度发达,研发设计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2.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2.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适应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行业发展需要、掌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程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技能、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学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能从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类产品的生产、质量检验、计划管理、调试维修和销售服务及机械产品设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本专业培养面向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机械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本专业是一个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使学生在具有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机械制造、机电设备的操作、运行、保养、设备的技术改造和维修、安装调试,先进的设备加工,先进工艺、管理与操作的基本能力,掌握运用综合多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艰苦创业、踏实肯干、善于与人合作的精神。

2.2人才培养模式及指导思想

改革机械专业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保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1:1的前提下,前两年以理论教学、校内、外实践教学为主,第三年安排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最终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主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提高技能水平为核心”的教学指导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强化技能培训。根据职业岗位需要与终身学习的需要关系以及扩大专业服务面向,加强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借鉴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从具体国情出发,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创新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结构,实现课程的模块化、综合化,推行“项目教学”,和校企结合模式,力求实现教学与岗位就业零对接。

3. 职业岗位群及人才培养规格

改革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为:面向生产一线的机加工工艺员、机加工工装员、生产现场工艺管理、可编程器件设计与调试、质量检测管理、机械产品测试、机电设备维护、机电产品认证、技术支持、产品销售、技术文员和物料采购。职业岗位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及职业资格证书为机加工工艺员、机加工工装员、生产现场工 艺管理、可编程器件设计与调试和质量检测管理,它们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独立承担或作为团队成员承担模具、汽车类机械产品中的零部件工艺开发任务;并进行工艺方案分析,并根据技术经济指标要求确定工艺技术方案;编制包含上述工艺设计资料的技术文件;整理技术文档资料,最终完成工艺方案;根据加工零件进行工装分析;认识加工零件拟采用的工艺流程和工艺文件;掌握装夹方式选用原则;定位元件选择方式;确定出夹紧装置;根据强度优选夹具体;选好对刀引导元件;最后配选出夹具零件;最终完成夹具的制造与加工零件的工装和组织产品的生产、外协加工、组装和品质管理;编制生产工艺文件;组织安排生产人员;能对生产中的出现的严重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对客户的退库品、返修品进行检测、记录并办理入库,进行维修;机械零件生产过程的工艺设计和工艺文件制定,生产工程工艺问题的解决。而人才培养规格则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文化修养、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术和基本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从业人员。

结语:随着社会经济科技行业的快速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及其装备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生产管理及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加快与国际制造业接轨,企业正在迅速走向现代化进程。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也影响到国计民生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因此,发展机械制造业,培养机械制造型人才,对于企业的开发,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余薪萍.现代制造技术创新教育的研究与探讨[A].第二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8

机械工程导论论文第2篇

一、行动导向型教学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便于学生之间的合作

我国高职院校与现实的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的定位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科院校主要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则更加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更加指向于现实的厂矿和企业,这些现实的社会企业中更需要动手能力出众的制造者和劳动者,不需要理论层面上高谈阔论而动手能力较差的人才,因此,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的出现,很快迎合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在现实的实施过程中,不再像理论学习那样有好坏学生之分,而是都在一个平台或者一个团队进行合作学习,很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再就是在现实的机械类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个小组的学生将会围绕着一台机器或模具进行操作,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近距离地让一部分学生了解到同组学生的操作方法,对于现实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具有积极意义。

二、行动导向型教学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是时下的主导,市场经济的一大特点便是竞争,使得传统的学习观也发生很大变化,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终身学习理念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重视。在现实的高职院校机械类课程进行行动导向型教学的过程中,淡化了课堂上教师讲授的课时,转而注重学生对于所学机械课程的独自探索学习,学生会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摸索一些机械类的使用方法和操作原理,使得现实学生对于课堂上所学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并且在现实的机械操作与使用过程中,学习到很多书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好地进行独自学习,这对于现实机械专业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意义。

三、行动导向型教学有利于机械专业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笔者发现由于在教授机械类课程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采用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大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眼界,原先的死记硬背不复存在,转而是在现实的动作过程中学到必要的机械使用知识,和传统的班级学科授课相比,让学生独自去探索必要的知识,这给学生潜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行动导向型教学也改变了学生的思维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方式,会让学生明白很多机械知识是在书本上无法学到的,在相互的学习与讨论中让学生明白知识是来自于实践生产过程中的,只要学生不断去探索、去创新便会发现很多以前没有发现的机械操作方法,该教学方法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四、结束语

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是近年来高职院校的主流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改变机械类学生的学习行为,通过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机械知识和创新能力得以发展。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在现实的高职院校教学中具有如下优点,主要表现在行动导向型教学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便于学生之间的合作;行动导向型教学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有利于机械专业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机械类课程进行行动导向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配合这一教学方法,由教师主讲逐渐变化为学生主学,由教师主导逐渐向学生主体进行发展,来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动手能力出众、综合素质突出的机械类人才。

机械工程导论论文第3篇

关键词:机械加工;综合实训;改革;教学探索

我国的教育政策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素质以及实际能力。机械加工专业,作为一门技术性的专业,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路,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学生进行实际的机械加工的能力,与机械专业的理论性课程相比。机械课的实训教学对这个专业的学生的价值更高,也能切实地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因此各大高校的机械专业的教师逐渐开展了综合性实训课的改革。希望可以通过这个改革。使机械专业的教学模式更加合理,本文主要对机械专业的综合性实训教学改革的作用以及改革的大致思路进行分析,希望可以给广大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师提供参考的价值。

1进行改革的意义

在进行综合性实训课的改革分析之前,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师必须明确这项改革的意义,医生对综合实训课改革的重视。进行综合性实训课的改革对机械加工专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机械加工产业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已经成功转型,从机械化生产转变到精密加工,加工的技术更加复杂。提升了加工的效率以及质量,在提升加工难度的同时也提高了对工作人员的要求,这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思路的,为了帮助机械加工产业培养出更多的技术型人才,各大高校的机械加工专业,必须进行改变。另外,我国的机械加工专业已经与机械加工产业脱节。从高校出来的学生,掌握的大部分都是加工学科的理论性知识,缺乏实际操作的能力,导致不能直接上岗,导致机械加工产业由于缺失人才难以得到稳定的发展。因此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更多对日后就业有帮助的操作性知识。因此我国的各大高校的机械加工专业需要进行改革。

2改革的主要思路

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师进行改革的主要思路是改变机械专业的教学结构,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机械加工专业的理论性教学,教师要将理论性教学与实际的操作行教学共同灌输给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实训训练,让学生掌握将理论性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加工操作之中的能力。机械加工专业,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性操作,来让学生对于实际的操作有所了解,并没有给学生去操作的机会,而实训课可以给学生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除此以外,学生可以到机械加工的企业中去体验机械加工的工作环境,可以帮助其更好地适应机械加工这个行业,为日后在这个行业的就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3改革的具体途径

3.1坚持以机械加工专业的学生为实训的主体。无论从学校的角度还是对学生自身而言,开展机械加工综合实训其初衷无非是让学生更好理解理论知识和提高专业技术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模式的改革当中,将学生的需要放在首要位置,以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为教学目标,在传授学生机械加工的教学知识时,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兴趣。指导教师根据各个实训项目的特点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适时进行创新型的实践探索,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3.2提升实训内容的灵活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应灵活选择实训内容,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机械加工本身就存在相当的灵活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具体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实训内容的整合。在实践当中结合具体的产品加工制造实例进行系统的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确保教学效果。同时,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机械加工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实训内容的更新往往不能跟上加工技术发展的步伐,长此以往难免会造成实训内容与企业实际的脱节,学生参与积极性也会下降。鉴于上述情况,教师就可以根据当前机械加工的发展状况对实训内容进行适当的课外拓展,让机械加工综合实训更能切合企业生产,学生掌握能满足现代化机械加工需要的技术方法。3.3提升实训课程的实践性。机械加工综合实训属于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巩固、吃透先前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加强其专业化的机械加工技能,切实提高动手能力。这样一来可使得学生毕业后能符合企业的人才标准,能更好地就业。在促进学校就业率提高的同时,也让学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今后的发展。3.4其他改革建议。教师在指导学生展开机械加工综合实训活动时,应该注重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的相互转化。除此之外,机械加工最注重的就是实践性教学,因此为了学生更好的就业,高校可以加强与企业间的深度合作。通过模拟企业加工生产或在企业安排部分实训内容,让学生进行与企业零距离的机械加工综合实训,发现自身理论方面的不足,并且在实践中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激发学生的专业技术兴趣和创新能力。长远来说,高校对机械加工综合实训的改革,着力点应放在教学模式上。高校教师普遍存在专业知识比较强,但是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情况,即使是专职实训指导教师也存在技术更新速度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问题。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学校除了加强针对的教师专业进修外,应该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协助开展机械加工综合实训教学活动。

4结论

随着我国的机械加工产业的不断发展,机械加工专业对于具有综合性能力的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机械加工专业应当针对机械加工工业的发展状况来设立利培养目标,综合性实训课是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师的一个新的尝试,这类课程拉近了机械加工专业与机械加工工业的距离,使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这个工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为以后加入到工作环境中打下良好的基础,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师应当进行综合实训课。根据具体经验对这门课程不断的进行改进,使其更加适合这个专业的学生,同时也能满足这个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

作者:韩东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兴树森,马元国.高职学生机械加工创新实践课程的研究与实践[J].工业设计,2016(10).

[2]李伟.《普通机械加工技能实战》技术式课程的开发[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7(4).

机械工程导论论文第4篇

关键词:机械制图 绪论课

使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大致的教案、学案等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备教材

首先是了解机械制图学科的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相关参考书;其次,钻研教科书是指教师要熟练掌握教科书的内容,包括教科书的编写意图、组织结构、重点章节等;再次,教师应在专研教科书的基础上广泛阅读有关参考书,精选材料来充实教学内容。在了解机械制图的绪论是如何编写的,编写的目的是什么后,了解绪论在机械制图中的地位,知道上好绪论课的重大意义。

中国已经从机械制造大国向机械制造强国发展。机械制造业是从事各种动力机械、起重运输机械、农业机械、冶金矿山机械、化工机械、纺织机械、机床、工具、仪器、仪表及其他机械设备等生产的行业。大批这个行业不仅需要的高科技人才,而且更加需要大批成熟的机械机电技术工人,作为一名机械机电专业的学生,机械制图课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以后在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

二、备学生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文化成绩是不理想的,对基础课的学习缺乏兴趣,但是多数学生的思维灵活、好动、聪明,是他们的特长。他们来职业学校的目的,主要是学习专业的,专业课很吸引他们。他们是第一次学习专业,但是绪论课能不能上好,对他们以后是否对这门课感兴趣很重要。特别是老师,他们在初中多数收到了老师的冷遇,在新的环境中老师对他们的态度,对他们学习的热情也影响很大。老师要知道学生你的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最重要的是你能给学生吗?要为学生上课提供体现自主性、选择性、差异性、个体性、人性化的“货源”。“货源充足,琳琅满目,各取所需”,有助于学生“学习主体、学习能力、学习内容、学习个性、学习方法”的落实。了解学生的层次,为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分层作业教学做好准备。

三、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的选择

1.任务一,导入。通过投影仪放三个画面:一对小鸟在树枝上啾啾的叫唤声;两个外国朋友早晨见面的问候good m(早晨好);一双鞋子和一双鞋低的图像。从第一个画面开始让学生来说画面的含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动物语言、人类语言、服装图形导出――工程语言。老师进行概括,工程技术图样如同语言、文字一样,是人类借以表达和交流技术思想的工具之一,故素有“工程语言”之称。工程图学是研究各种工程技术图样的理论和应用的科学。机械制图是工程图学的一部分,它是专门研究绘制机械图样的理论和方法。

2.任务二,为什么引进任务。我国是世界闻名古国之一,制图也是历史悠久。

三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创造了“规、矩、绳、墨、悬、水”等绘图工具。自制一些图片,如:公元前1059年,周公画的建筑区域平面图送给成王作为营造城邑之用;宋代的李诚于1100年完成的《营造法式》,附图占了6卷,其中有立面图、平面图、剖面图、详图,画法有正投影、轴测投影和透视;

1977年在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出土一块“兆域图”铜版。

解放前科技不发达;解放后国家制定了《机械制图》标准。一弹二星的成功发射。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工程图学应用于各个领域。

通过图片,使学生了解机械制图的发展历史,几千年的古人尚能做到,作为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对学好机械制图充满信心,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

3.任务三,本课程的内容和任务。(1)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投影作图基础、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2)学习机械制图的任务。培养画图能力、培养看图能力、培养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4.任务四,学习机械制图的方法。建立空间想象力,坚持空间一平面一空间,依照实物看图纸,多看、多动脑、多问,理论结合实践,相信你的识图能力会提高很快。举个实例让学生观察:

5.学生自我评价、总结、检测反馈。让学生自己表达在本课的收获怎么样,和平时学文化课的有什么不同。

6.老师总结、布置作业。图中自有黄金屋,图中自有颜如玉。相信同学们都能够按时完成每一次作业,相信同学们都能够对工程制图这门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相信同学们能够学好这门课程。坚定学生的信心。

课后作业:(1)寻找服装裁剪书,了解平面图形。(2)寻找立体建筑图及建筑图纸。(3)寻找立体零件及零件图。

每个学生至少完成一个作业。

机械工程导论论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机械专业 教学质量

一、我国高职机械专业的基础课程

在目前我国高职学校中,机械行业是比较热门的一个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是一个重要领域,就这一领域的教学课程设置而言,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课程就是《机械制造技术》,这也是一门相当基础的科目,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对机械有系统和基础的了解,同时师生会对这门课程有深刻和充分的理解。《机械加工基础》这门学科不仅有丰富和专业的机械理论知识,而且将这些理论与日常机械行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这门学科,在实践中体会课本上讲到的知识,真正意义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学生通过这门课程可以学习有关切削的知识,无论是对于加工理论的运用,还是对于工艺规程的制定。高职机械专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专业,提高高职机械专业的教学质量对我国工业化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专家们和相关教师们需要不断探索,力求创新,不断提高机械专业的教学质量,为我国输送更多优秀的专业机械人才。

二、我国高职机械专业教学的发展现状

我们经过对机械教育的不断探索,已经把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专业作为高职机械专业教学的基础和核心课程,对于这门课程,教师们投入大量精力,使这门课程在学科建设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学习,学生能够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助于提高机械素养,对他们以后人生和走上工作岗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关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程在教学环节上没有达标,也就是在教学方法上并不成熟,存在相当多的缺陷和不合理的地方。尤其是在课程设置上、教学模式上与这门课程的内在要求不符,教师对这门课程的认识本身不是十分深刻,理解也不到位,导致课堂教学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制约学生机械专业水平提升。教学过程中,由于对课程认识不到位,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本课程的教学课时分配得过少,许多知识点没有给学生讲透讲懂,忽略知识点,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三、采取适当方式提高高职机械教学质量

1.在高职机械教学中,有一些教材体系和课程设置存在缺陷,这就需要相关课程设置小组对教学大纲进行重新研读,并且设置新的符合教学需要的课程大纲。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程是博大精深的,里面涉及的内容相当多,知识点比较琐碎,教师们一定要设置足够的课时,能够有充分的课堂时间给学生授业解惑,然而有一些高职院校却忽略了这一点,不但没有增加课时,反而消减了课时,把大量课时投给了一些反而不怎么基础的课程,这就导致学生机械专业基础打得不牢固,教学计划本末倒置,高职机械的相关教师们一定要把握好基础科目的课时分配,制订好适当的教学计划。另外,在教材选用上也要十分慎重,目前市面上存在多种机械类教材,教师们一定要根据课程安排,根据实际教学计划,统筹兼顾,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

2.一部分高职学校的机械专业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和陈旧,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时代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教学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目,这两个方面都应当得到教师们的重视,每一面都不能忽略,然而仍有一些高职学校的机械专业重理论,轻实践,这就不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通过实践得到验证,对于理论的把握欠深刻。只有重视实践这个过程,才能让高职机械教学质量得到质的飞跃。另外,教学实践中离不开机器和相关机械设备,有一些学校的设备过于老旧和落后,这就达不到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可以增加相关设备资金投入,也可以与学校周边企业合作,参观他们的厂房和设备,这样的效果也是很好的,因为可以与当前市场的机械行业接轨,学生对机械行业的发展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总而言之,对于高职机械课堂教学,我们要投入很多精力和耐心,不断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不断进步,力求创新,让机械课堂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祖国输送更多优异人才。

参考文献:

[1]牟影.提高高职机械加工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环节质量的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5,01:226.

机械工程导论论文第6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多元化;课程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054-02

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传统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是一门知识面广、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主干课,它将机床设计、夹具设计、工业自动化、工业机器人等内容合为一门课程,构成新的课程体系。[1]随着装备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传统课程教学越来越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第一,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泛而不精,不能紧跟时代步伐,缺少新装备、新技术和新材料方面的知识,不利于学生创新研究能力的培养。第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或不足,仍然以教师的填鸭式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由于部分教师自身实践能力较弱,理论教学的效果很差,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第三,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对实践环节的重视不够,学生缺少亲自动手实践的训练,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弱。这又反过来影响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第四,传统的课程教学考核方法相对简单,一般将平时考勤、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这种考核方法不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努力提高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能力,学生只会在考前突击背概念,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上述问题,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机械教研室全体教师总结多年的任教经验,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各种日益涌现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了一套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多元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以弥补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不足,从多角度、多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2]

二、“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增加专业特色内容和学科前沿知识,优化课程教学的内容;通过应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和增加综合实践环节,优化课程教学方法;通过引入多种评价体系,完善课程考核模式,从而变单一的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为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具体执行方案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多层次的课程教学内容

(1)重视理论基础知识。理论基础知识不会因新装备、新技术的产生而过时,坚实的理论基础是一切工业生产活动的最根本的条件,因而是学习的重点。例如在讲授机床设计时,金属切削机床设计的基本理论,如机床的工作原理、几何表面的形成原理和机床的成形运动等,是学习的重点。在讲授夹具设计时,机床夹具的六点定位原理,完全定位、不完全定位、过定位和欠定位等基本概念是讲课的重点。

(2)增加专业特色内容。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于2011年购买慧鱼模型,建立了机器人创意实验室。根据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在工业机器人设计模块,增加了慧鱼模型教具内容的学习,主要讲述如何利用慧鱼模型进行机器人的制作和控制。慧鱼模型是由德国发明家Arthur Fischer博士于1964年在其专利“六面拼接体”的基础上发明的。[3]慧鱼模型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无限扩充、反复拆装,可逼真表现机械系统的构成和控制的过程及其控制的原理,便于对机器人原理、组成、控制的全面认识。

(3)加强学科前沿知识。机械制造装备发展日新月异,学生毕业后会碰到非常先进的机械制造装备,为了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学科前沿知识变得非常重要。通过请工厂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开设讲座和组建学习小组,与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师一起申报学生科研立项等方式,了解最新的机械制造装备动态,主动参与学科科研研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开展多元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由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组成。传统的“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在理论教学环节上,以教师的“填鸭式”教学为主,而且授课内容重点不突出;在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以一些验证性实验为主。针对这种情况,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实施的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种:

(1)启发式理论教学模式。“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教学内容非常多,如果照本宣科地讲,不仅教师和学生很累,而且授课的效果很差。如果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传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启发式教学,同学们对于过定位的优点有了很直观的认识:过定位可以提高稳定性。

(2)课程网站式理论教学模式。“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为了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在学校校园网的天空教室处建立了“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网站。课程网站上不仅有教师上课的PPT电子教案、动画、视频等,还有大量扩充的资料,比如典型机床传动系统与结构动态演示Flas、加工中心刀库及换刀动作等视频资料、组合机床夹具方案图库、慧鱼模型作品展示、学生科技作品图片及PPT等。课程网站还可以进行网上作业布置与批改,远程作业辅导与讨论,并设有习题库,方便学生自我学习与提高。课程网站式理论教学模式有效缓解了目前教学内容多,而课时相对不足的矛盾,促进了学生对机械制造装备课程内容广度和深度的拓展。

(3)双语教学式理论教学模式。双语教学既可以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能较好地提高专业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4]目前苏州科技学院与英国南威尔士大学合作办学,办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1国际班,前3年在苏州科技学院学习,最后1年在南威尔士大学学习。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开展双语教学变得非常迫切。目前针对国际班学生,制作了双语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教学;请南威尔士大学的教授和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英文水平高的教授做学科前沿的专题英文报告;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全英文的报告,自选题目,并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论一个PPT,在课堂进行陈述。双语教学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英文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4)综合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结合工业机器人设计教学的要求与慧鱼模型的特点,组建了慧鱼模型综合创新实践平台,增加综合创新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慧鱼模型综合创新实践平台包括机械构件、电气构件、气动构件、传感器、电脑控制器和配套计算机应用软件。以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主题为创新设计的选题方向,学生自己利用慧鱼模型综合创新平台,搭建自己的机器人来完成创新设计大赛主题所要求的功能。通过使用慧鱼模型综合创新平台,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而且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创新思维能力,也提升了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实践教学的质量。

(5)基于项目驱动的科研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项目驱动教学法来源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5]基于项目驱动的科研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是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这一教学模式尤其适合对科研有兴趣的同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按照自愿和优势互补的原则,将有科研兴趣的同学每3~4人组成一个科研小组,每个小组通过自己查询资料,提出所要研究项目的题目,教师负责判断这个题目是否具有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教师把每个小组比较可行的题目,报学校的学生科技立项。有了一定的经费支持,以项目为载体,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小组组员间的团队合作能力。

3.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考核手段

多元化的“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考核手段,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结合苏州科技学院课程教学情况,将课程教学考核分为五大类:

(1)日常课堂教学考核。日常课堂教学考核从上课出勤、课堂问题回答、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按百分制给出分数。日常课堂教学考核重点考查学生上课的纪律性、讨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的认真程度等。

(2)英文论文大作业考核。英文论文大作业考核是双语教学效果的考核,主要从英文论文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英文写作是否有语法问题、课堂陈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按百分制给出分数。英文论文大作业考核重点考查学生的英文检索能力、英文写作能力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等。

(3)综合创新型实践考核。综合创新型实践考核从实践题目的拟定、实践操作、实践总结、实践报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按百分制给出分数。综合创新型实践考核重点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

(4)科研创新型实践考核。科研创新型实践考核只针对部分有科研兴趣的同学,因而考核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加分因素。科研创新型实践考核从实践题目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实践装置、方法的合理性、实践结果的实用性、论文的规范性等方面综合评定。对于科研创新型实践考核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可推荐参加各类竞赛,在学校奖学金评定中得到加分,甚至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5)期末考试考核。“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作为一门核心专业课,期末考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考核方式。期末考试考题包括理论基础知识题、综合实践分析题和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开放式、探究式的题目。通过加大对实践环节在期末考试考核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三、结语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利用课堂启发式教学、课程网站教学、双语教学、综合创新型实践教学和基于项目驱动的科研创新型实践教学,整合了多种教学要素,解决了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模式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考核手段,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教学与科研的结合,重视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关慧贞,冯辛安.机械制造装备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1.

[2]王立达.成人教育多元化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120-122.

[3]肖晓萍,廖青.“慧鱼”教具在大学生创新教育中的探索性研究[J].高教研究,2006,79(2):36-37.

[4]林颖,曾志新,朱敏,等.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探索,

机械工程导论论文第7篇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机械加工;进程控制;教学进程

在当前高校机械加工专业教学中,应用模块化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教学质量,基于其教学中在进程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优化改进措施,提高模块化教学质量,从机械加工专业教学课程设计、师生互动以及目标培养等多个方面,实施改进优化。以下本文对此做具体介绍。

1 模块化教学优势及弊端

1.1 教学优势

在当前的机械加工专业教学安排中,通常会将课程独立设置,将理论教学与实习分开进行,在教学改革之后中,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式,可以将机械加工专业中的所有课程,按照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优化的排列组合,有效实现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可以有效避免传统教学中学业结构弊端,不再是对机械加工课程的机械式分割,规避先基础课、后专业课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可以避免机械加工专业教学中先理论后实践课教学的模式,加强机械加工专业教学之中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融合,有效培养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1.2 教学弊端

在机械加工专业教学中,实施模块化教学进程控制,不仅将会在实际中面临新的课程理念转变,同时,对于教师也面临应该怎样教学生的疑惑,为有效实现模块化教学与机械加工专业教学目标的统一,应该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1]。同时对于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机械加工专业模块化教学进程控制的关键。学生在学机械加工时,还多有死记硬背、似懂非懂的状况,故此在对机械加工专业中零件的空间形体,以及零件之间的位置、机械加工工作原理方面很难有深入的认识。对学生的模块化教学控制中缺乏实操训练,使得学生无法形成系统的机械加工技能,具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教师在模块化教学上自成体系,互不干涉,不仅在模块化教学分布上存在弊端,降低学生的专业化水平以及实际操作能力。

2 模块化教学进程中的重点

2.1 沟通问题

在机械加工专业教学中,教师对于机械加工模块的教学进程中,应该强化在模块化机械加工教学中的科学探究过程,可以使学生充分体现出在机械加工专业模块化教学中的主体性,并且还可以“指导型探究”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对实际课堂中的机械加工知识学习兴趣[2];并且,还可以在机械加工教学进程中,教师应该及时反馈解决学生在机械知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及时指导学生去解决实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2.2 知识拓展

教师在机械加工模块教学之中,还应该注重教学要联系生活中实际,尽量在设计机械加工课程中,能够去找一些可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案例,这样不仅提高学生对机械加工知识学习的兴趣,还扩展学生视野,使模块化教学不再局限课本内容,使学生对机械加工有更加充分的认识。

2.3 学生兴趣提升

在机械加工模块教学进程控制中,还应该合理设计可以采用鼓励性的评价机制,更好的发挥学生在机械加工模块教学中的潜能[3]。激发学生在课后对课堂知识的再学习,培养学生在机械加工模块教学中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在机械加工模块化教学中的课堂热情,更好调动学生对机械加工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3 优化机械加工专业模块化教学控制

3.1 明确教师的指导思想

针对高校机械加工教学进程控制中,应该明确教师的指导思想,教师应该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地位,有效发挥学生主体能力。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机械加工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导地位,正确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知识储备能力,适当地分析探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与合理的指导。提高教师将专业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并对现行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进行合理的调整,增强了教师在机械加工专业模块化教学中的责任心,有效提高该专业的教学效果。

3.2 合理设置教学模式

在模块化教学进程控制之中,教师应该合理设置教学模式,例如,可以使用“目标教学”结合“自主性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优化模块化教学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避免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枯燥、乏味之感,提高教学水平;同时还可以避免学生盲目性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在模块化教学中的表达能力[4]。在高校的机械加工模块化教学中,可采用多媒体演示辅助手段,并结合分组讨论、识图阅读、开发问题链等教学模式,直观的将机械加工内容教给学生,还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将模块化教学应用到实践中,重新整合教学资源,降低理论课与实习课知识的重复,增强机械加工专业教学的直观性,强化教学中的实操训练,避免学生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3.3 注重教学中的沟通交流

在教师进行模块化教学过程中,更是应该重视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这样可以使学生敢于参与到模块化的教学中,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控制机械加工专业模块化教学进程中,应该注重将机械加工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可以将课堂中的知识引导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效培养学生在机械加工模块化学习中的创新能力[5]。在模块化教学控制中,可在阶梯教室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围绕特定主题作报告,并且要求学生须做笔记,然后可以按照教师给出的清单在课前以及课后进行阅读,由于该教学中课上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故此教学质量偏低。因此,在教学进程控制中,教师应该做好模块化教学中的引导工作,能够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指引学生运用学到的理论、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机械产品加工模块化教学中,可以应用数控加工系统,不仅提高生产效率,还大大促进机械生产的自动化进程,用户可以通过宏程序对变量进行运算、判,有效扩展数控机床功能,简化机械加工程序处理方法。对于机械加工教学的进程控制中,针对十分抽象的教学内容以及较为微观的知识,教师应该在课堂中注重对课程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以生动的形式进行授课,并能够通过多媒体展现的手段,让学生可以对模块化教学中的机械加工内容有直观认知。

3.4 优化课程设计

在机械加工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去深入研究机械专业知识教材,做好对模块化教学的课前设计规划,有效提高在教学中机械加工模块化教学的逻辑内在联系;同时,教师还应该认真的做好模块化教学的课后反思、总结,在对模块化课堂教学查漏补缺,丰富教学经验,不断积累好的模块化教学方法,制定良好的模块化教学对策,有效控制模块化教学进程,改善课堂中出现的知识性错误,不断提高教学方法,更好的提高机械加工专业模块化教学方法。模块化教学进程控制中,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不同,将其分为介绍、讲授、应用三类教学课程,且每一种教学活动中也包含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就使得机械加工专业知识中,在实际与理论之间出现分化,导致学生的实践综合素质无法得到提高,导致机械加工专业模块化教学中,其教学活动与教学培养能力之间,不再存在逻辑关联,降低模块化教学控制质量[6]。高校机械类专业模块化教学进程控制中,每个模块中包含一些课程,课程的涉及范围应该广,且在教学模块定位中,也可以将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做出明显区分,提醒教学中应该注重哪些知识,从而强化对学生机械加工专业技能的培养。

3.5 开展培训合作

在机械加工课程模块化教学设置中,针对课外项目以及培训教学中,将其列入到模块化教学控制中,有效实现对机械加工专业课程的灵活控制,也可以实现学生理论、实践以及职业技能的提升。在机械加工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下,可以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目标培养,实现对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可以优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针对项目配置相应的设备资源,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提升模块化教学的课堂质量,将理论转化成实际,对学生进行实操训练,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聘请专家对学生做现场操作指导。同时,在模块化教学进程控制中,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教学结果汇报以及教学展示,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和自我能力。同时,对于机械专业模块教学中,应该打破传统中学期教学、基础教学、专业阶段教学的学业结构限制,并且还应该打破课内外教学实践时间限制,强化模块化教学控制对学生学习专业机械加工知识的影响力。

4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机械加工专业模块化教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该模块化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更好将机械加工专业教材中存储的机械加工知识传递到学生中去,在机械加工专业教学中,模块化教学不仅会提升学生对机械加工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发掘学生对机械加工的探究精神,为以后学生学好机械加工打下知识基础,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改善教师对机械加工专业教材把握不对的情况,提高机械加工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翠平;;浅谈《控制工程基础》的几点教学体会[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2,07(18):41-42.

[2] 王旭飞;赵永强;刘菊蓉;;自动控制原理教学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4(12):76-77.

[3] 付会凯;杜川;;融入Matlab的“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教学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21(14):56-57.

[4] 兰图;;浅谈如何提高机械控制工程的教学效果[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6(34):45-46.

机械工程导论论文第8篇

论文摘要:《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内容广,难度大,涉及很多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缺乏耐心和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本文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解读,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期望为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提供一些帮助。

[中图分类号]:TH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7-0000-0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用以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机械传动知识、常用机构、轴系零件等,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先修课程中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机械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各种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所需的基本训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日后从事机械设计工作打下基础,因此在近机械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是高等工科院校中近机械类专业一门主干课程,在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理论课程,其概念较繁杂,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所以教学过程中必须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然而当前教学中确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

1.机械设计基础教学重点

机械原理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运动副的分类和表示方法,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其演化、图解法绘制盘状凸轮机构、齿廓啮合基本定律、设计渐开线齿轮传动的基本尺寸以及轮系传动比的计算等。本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比较抽象,如机构自由度计算中虚约束的判断、平面连杆机构曲柄存在条件的判定、滚子半径和基圆半径对凸轮轮廓的影响、渐开线性质等。这些内容学生在学习时既看不到,又摸不着,使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实验教学也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意识、检验知识的重要手段。实验内容主要有:常用机构、机构运动简图绘制、齿轮范成实验、机械零件现场教学、齿轮减速器拆装等。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多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指导书所列步骤进行,缺乏主动参与意识,这样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课程体系的调整,《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不断更新,学时逐渐缩短。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机械学科的发展,本课程需要向学生讲授的内容越来越多。由于该课程涉及知识点多、难度大,并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致使学生对各章节之间的教学联系缺乏清晰的认识,学习效果差。而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满足于给学生讲道理,以为道理讲清了,任务就完成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完成后,学生仅仅简单地记住了一些名词术语或要点,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仍然没有质的提高。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现象,不能很好地解决该课程的重点、难点。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对教学方法的改进迫在眉睫。

3.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方法改进措施

3.1改革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是集中用两周的时间要求学生就某一课题进行设计,完成机械系统总体方案设计、机构运动设计、通用零部件工作能力设计和结构设计等内容,设计性内容和计算量比重较大,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将课程设计的内容分解在理论教学的各个章节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而到最后课程设计就比较简单了,提高理论学习的积极性,综合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机械设计基础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机械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要并注意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相适应,以更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3.2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要充分利用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的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使学生对各种机构的工作原理及在各种机械中的实际应用有深入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引入CAI教学课件展示各类机构的运动过程,呈现不易观察的零件内部结构与动态特征,演示实际加工机床的运动与加工过程等,使学生的视觉活动和听觉活动有机结合,变枯燥的结构内容为形象生动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增强教学效果。使用挂图、投影仪等则可省去部分在黑板上画图的时间。

3.3加强实验教学

要有效利用实验教学,由任课老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以配合课堂教学。比如在讲解四连杆机构时,运用模型做课堂演示,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听讲,能使学生很快弄清曲柄、摇杆等构件之间的实际运动情况,理解了死点、急回特性等重点知识。另外,带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是很好的教学方式。它可以使学生对机械的运动情况观察得更仔细、更充分,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为此,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手参加实际操作。为积极创造条件做好实验,任课教师应与试验人员密切配合,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认真做好准备、讲解、指导及批改实验报告等工作,提高实验的质量和效率。

3.4加强实习教学

实习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可以结合专业实习来进行。具体来说就是在专业实习前,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拟出实习思考题,让学生带着机械设计基础问题去实习,启发学生自己动脑去发掘尚未掌握的知识,寻找尚未知晓的事物。例如,在齿轮传动机构拆装实习时,可通过对传动齿轮的装拆和齿轮侧隙的测量进一步理解中心距可分性原理,再通过讲解,启发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充分分析,热烈讨论,去理解该原理的现实意义,即生产实际中齿轮的装配虽不按标准中心距安装,但仍然可使传动平稳的道理。因此,《机械设计基础》任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专业实习时,认真加以引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应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适应企业需求和岗位需要,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总结和完善,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徐锦康,周国民,刘极峰.机械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