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立德树人立教圆梦

立德树人立教圆梦赏析八篇

时间:2022-03-22 01:48:27
立德树人立教圆梦第1篇

关键词:师德;树人;治校;理念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108-01

最近一年,关于教师师德的问题被学者竞相讨论,也是推行素质教育、优化育人环境的一项重要议题。中小学若要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那么重新审视以德治校方略,优化师德建设理念就迫在眉睫了。就此,我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再论“以德治校”方略

“以德治校”是应时产生,因时强化,时时不能忘记的一种德育模式,它直接体现了教师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也为学生自主管理和推行德育渗透奠定了基础。

既然党把以德治国作为基本方略,以德治校也当成为学校管理的基本方略。这样不仅满足了新课程改革和学校管理理念提升的迫切要求,还体现出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宗旨的教学精神和以提高师生道德风尚和审美情趣为目标的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正是因为科学和人文并行不悖,学生的知识来源多元化和社会影响多层次化,所以师德产生的社会效益也是多个纬度的。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曾说“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第一智慧”,也把这一问题提高到了教育智慧的高度。德育的智慧能影响学生,师德魅力关乎中小学生稳定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孩子们积极人生观的获得。

以德治校关键在教师。在中小学,师德的主体——教师,在开展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在推行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以“立德树人、立教圆梦”为己任,在学生的自主管理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率先用师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用文明的举止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那么,推行德育新模式时,学校的管理者就会以学生为根本,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为目的,将学生视为学校德育的动力主体,把切实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就会成为尊重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如此一来,教师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师德建设就会更具时代性、实战性和有效性,德育工作真正深入到了中小学生的心灵,就会成为促进学生改造自我、谋求发展、成长成才的原动力。

二、优化师德建设理念

“立德树人,立教圆梦”是一种让教育者奉为人生信仰的新理念,也是中小学师德建设在信息时代加以优化、升级之后呈现的一种新形态,更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新时期所接受的伟大而光荣的任务。

德高则望重,则为师,从古到今都是这样,春秋时期,学生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对他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以自己为例,教育学生要学会宽恕,用道德的力量去影响别人。在老师的影响下,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且多成为了社会的栋梁,可见师德的力量是多么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这里强调,师德教育重在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美”。当今,有师德标兵秦裕琨在教育和科研中燃烧自己,全邦幸“生命不息,育人不止”,陶海林“扎根山区,奉献教育”,李在良“丹心映雪域,赤诚育桃李”等。正是这些典型事例传递着道德的正能量,所以才使极少数师德的反面典型难以立足!

从孔子把“恕”作为可“终身行之者”的信念,到全国师德标兵们感人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师德建设需从基础教育抓起。具体而言,中小学可在德育中推行“立德树人、立教圆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两手都要抓。一方面,“立德树人”的新理念在课程改革中,要作为改革的排头堡为教职员工所占据。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思想的影响下,教师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都发生了巨变,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同步发生变化。例如,学校里的独生子女数见不鲜,多以自我为中心,从而漠视他人利益,同时他们的教育条件好,创新能力强,热心于参加社团活动等。所以,教师要合理利用其优点,克服其不足,让这些孩子在师德的感染下健康成长。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管理者亟需更新德育理念,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与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将师德建设中“以德求得”的理念渗透在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立教圆梦”强调的是“立德树人”的实践方式,强调中小学教师需“寓教以德”,要在教学这一关键的环节渗透德育梦。具体实施时,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师德的魅力影响学生,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关心每一位学生。以德求得,教师去尊重所有受教育的孩子们,因材育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把立德树人与学生的潜力、个性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如“中国梦”一样具有生命力,“德育梦”也已成为全民性的理想,以德治国的重要前提,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理念已是十分迫切之事。只有育人模式改变了,营造了师德教育的良好氛围,那么“教师的第一智慧”也就能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

参考文献:

[1]胡元祖.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师德建设[J].文史博览,2006(18).

[2]杜时忠.教师道德从何而来[J].高等教育研究,2002(5).

[3]王毓珣.师德分层:师德建设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4(12).

立德树人立教圆梦第2篇

你们知道什么是梦想吗?正如种子发芽需要春天的召唤,树木生长需要阳光的沐浴,船儿航行需要灯塔的指引一样,我们的生活需要梦想,给予我们希望、力量和方向。今年,全国“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的主题就是“放飞梦想”。

xx总书记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深情地讲到:“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任——实现中国梦!为此,我们特向全区广大青少年发出如下倡议:

一、热爱祖国,志存高远,用理想激发圆梦动力。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我们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志向。希望同学们能积极参加“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从读一本好书《放飞梦想》开始,努力学习知识,了解中华文明;从阅读中感悟真理,萌发爱国热情。用“中华魂”铸就“中国心”、树立“中国梦”!

二、脚踏实地,勤奋学习,用知识开启圆梦引擎。“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的观念,善于钻研,勤于实践,敢于探索,勇于创新,让科学知识成为我们丰满的羽翼,帮助我们放飞梦想,搏击长空!

三、学习雷锋,陶冶情操,用品格筑牢圆梦基石。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标杆。我们要学习雷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高尚品格,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家里做一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一名好学生,在社会上做一名好公民。

四、坚定信念,不懈奋斗,用实干实现圆梦目标。“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圆梦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追求梦想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担当,迎难而上,不懈奋斗,用坚定的信念去克服它,用顽强的毅力去战胜它,在攻坚克难的淬火锤炼中梦想成真!

梦想是一艘航船,它承载着我们的憧憬与希望,驶向幸福的彼岸;梦想是一盏明灯,永远在我们心中点燃,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同学们,让我们立足今天,放眼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吧!

中国梦,我的梦!

倡议者:XX年度xx区“中华魂”

立德树人立教圆梦第3篇

关键词:理念;方法;辅导员;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130-02

一、进一步促进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时代背景

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既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宏伟蓝图的描绘,也是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这一中国梦的指向,闻之令人振奋,思之催人奋进。

身为一名辅导员、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看到十报告关于“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论述时,在切实感受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的同时,还深刻认识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成为当前党领导全国人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旋律与新篇章。而实现民族复兴这一伟大的中国梦,需要高校辅导员不断优化育人实效,助推学生思想、品行、能力与学业的全面成长,引导学生追求真知永不懈怠、坚定信念永不动摇、践行美德永不退缩的健康人生,圆学生成才之梦,圆家庭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之梦,圆社会发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之梦。这些既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也是进一步促进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问题提出的社会背景。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工作理念的凝思,对“职业”与“事业”认识存在误区

科学的工作理念是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思想保证。所谓辅导员工作理念,是指既源于高校辅导员工作实践,又高于高校辅导员工作实践的关于高校辅导员工作性质、宗旨、目的及意义的深刻认识和高度概括。当前,部分高校辅导员对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宗旨、目的及意义认识不清甚至存在偏颇,这导致辅导员工作的开展缺失了正确思想的指引,出现了在育人工作开展过程中,仅仅把辅导员工作看做一份职业、一个饭碗,而没有深刻认识到高校辅导员工作肩负着莘莘学子的成才梦,肩负着亿万家庭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梦,肩负着助推民族复兴这一伟大的中国梦,导致了在育人工作开展过程中仅仅注重依靠制度进行管理,而缺乏对学生人文关怀的现象;导致了对学生培养仅仅看重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思想、道德、能力培养的倾向;导致了工作开展仅仅停留机械的执行、完成具体事务性工作,而缺乏对青年学生成长规律等问题深入研究的现象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根源在思想、在认识。可以说,由于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宗旨、目的及意义的认识不清、偏颇,导致了无法形成科学的工作理念;而科学工作理念的缺失则导致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奉献意识、进取意识的淡薄。这些因素必将导致高校辅导员工作开展的科学性、实效性大打折扣。

(二)工作开展的方式方法不科学

高校辅导员工作开展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高校育人质量,甚至会对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屡屡出现的辅导员责任事件更是突出反映了部分辅导员工作开展的方式方法不够科学的问题。概括起来,这种不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部分高校辅导员工作开展过分强调“管”,而“情”与“理”的因素严重缺失。高校辅导员工作开展的对象是情感丰富、个性鲜明、善于感知、易于感恩的大学生,面对这一群体开展工作,单纯地依靠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过多地采用强制性、命令性语言,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两把辅导员工作开展的“尚方宝剑”则弃之不用,其结果往往是引起学生的反感与不满,导致辅导员无法走进学生内心深处,学生对辅导员的教育管理产生质疑甚至对抗;其二,部分高校辅导员工作开展缺乏公平之心、公正之举。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心理引导、学业引路的艰巨使命,而践履这一使命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学生对辅导员产生无比强大的信任,这种信任的建立和维系依靠的是公平、公正。而部分辅导员却在工作中表现出了较强的倾向性,在评优评奖中关照一部分人,在学生干部选拔中任人唯亲,在生活中本应让每一名学生都感受到的关爱只倾注在个别人、部分人身上,这种种的不公平、不公正使辅导员难以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光辉的形象,使得学生无法对辅导员产生信任,取而代之的是抱怨、非议、对抗,这种不良影响甚至会波及整个辅导员队伍。其三,部分高校辅导员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甘”做老好人。老好人与好人的区别在于应该严格管理时却在默默纵容,应该加以引导时却视而不见,应该落到实处的关爱却流于形式。这样的辅导员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没有任何的积极意义可言。

三、紧密围绕三个着力点,打造“辅成长、导人生、圆梦想”的辅导员工作理念

理念是工作开展的指挥棒,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提高,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思想认识问题,是理念问题。中央十六号文件精神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资源,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作为一名辅导员我们应明确,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在于通过我们的工作促进大学生成长,指引大学生成才,引领大学生积极投身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来。基于此,我把高校辅导员工作理念概括为这样九个字:“辅成长、导人生、圆梦想”。

(一)立足岗位,践职履责,辅学生全面成长

高校辅导员工作开展首要之义在于辅学生之成长。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其一,辅学生成长是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体现,是辅导员工作的使命要求,只有通过我们富有实效的工作,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才能为社会发展、事业进步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这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并以学生是否成长、是否成才作为判断我们工作成效的标尺。其二,努力做到辅学生成长。我们要注重从辅学生思想成长、道德成长、能力成长、学业成长四个维度出发,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秉持这样的工作理念,我们在实践中要努力避免唯成绩论的传统育人取向,要坚定不移的以促进学生思想成长、道德成长、能力成长、学业成长作为我们工作开展的导向,并以此作为我们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的四个着力点。

(二)着眼未来,心系大局,导学生健康人生

高校辅导员工作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不应是一时一刻的,而应是长期的、永恒的;不应是消极的、负面的,而应是积极的、向上的。作为辅导员,每个人都要努力去做大学生的人生导师。那么,我们究竟要引导学生成就什么样的人生,这是一个我们必须在思想认识上明确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健康阳光的人生,这包括思想上的健康、身心上的健康、性格上的健康,这需要我们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关心学生、关注学生、关爱学生,注重通过入脑、入心的细致工作,培养学生积极的思想、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这些是青年学生在未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提基础。其次,我们要引导学生迫求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人生。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青年,而能够担当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年,一定是具有远大理想,锐意进取的青年。一定是具有坚定信念、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定拥护社会主义道路、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青年。因此,引导、培育学生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人生,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应有之意;最后,作为辅导员我们要引导学生甘于付出、勤于奉献的人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断深化,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不断推进,需要亿万中华儿女充分发挥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大学生作为未来推动社会发展、事业进步的中坚力量,则更需要具有并弘扬这种精神,需要在默默付出中升华人格,在无私奉献中实现价值。因此,高校辅导员要从认识上高度重视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与奉献意识。

(三)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圆学生、家庭、民族之梦

辅导员的工作是神圣的,其神圣之处在于我们所肩负的重托,在于那些等待我们去圆的梦,这一点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深度践行。对于等待我们去圆的梦我将它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辅导员要深刻感悟青年学子对于成长成才的渴望,圆学生的成才梦。青年学生怀揣梦想步入大学校园,他们热切渴望能够在思想、道德、能力、学业方面成长成才,而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要努力做到指引方向、指点迷津,帮助学生圆好这个梦。其二,每一个学生代表着一个家庭,每一个家庭都对儿女的成长倾注了全部的心血,父母对儿女的那份爱、那份期望是足以感天动地的。因此,作为一名辅导员,我们要时时从家庭的角度出发,站在父母的立场,去感受那份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梦想,并以我们积极的行动去助推这份梦想的实现。其三,春风化雨,立德树人,助力伟大的中国梦。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细细思量,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亿万中华儿女争做贡献,那么,作为一名辅导员,我们能做的就是以踏实务实之作风、以锐意进取之精神,不断优化育人工作的实效性,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四、深入践行四种教育模式,推动学生自由、全面、充分的发展

(一)践行点滴管理模式,通过抓细节帮助学生树立组织观念、纪律观念

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是合格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是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而由于心理、生理的不成熟,部分学生难免表现出组织性纪律性不强、学习态度不端、自我色彩浓厚等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必须从点滴之处着手,做到“严”字当头,及时予以纠正和指导。但一定要做到严格有度、严慈相济。

(二)践行亲情关爱模式,让学生感受家的温暖

高校辅导员工作面对的是人,是情感丰富、个性鲜明的大学生,这是一个对于关爱易于理解、易于感激的群体,当我们用无私的爱去抚育他们成长时,他们会用更多的配合、更加积极上进的态度来回报。基于此,我们在工作开展中,一定要注意给与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与学生建立起心灵与情感层面的沟通与交流,这将使我们的教育工作真正实现入脑入心、事半功倍。但践行亲情关爱模式,一定要注意克服当前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对“以人为本”的扭曲、错误理解,不能单纯地认为“以人为本就是全面强化辅导员的服务角色,把学生当做顾客,当做上帝,辅导员要做一个全能的、高学历的保姆和勤杂人员”,而导致部分辅导员对学生在修身、立志、成才方面的教育引导功能弱化。

(三)践行悉心指导模式,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大学生正处于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快速提升和全面进步阶段,但由于心理年龄并未完全成熟,人生阅历也不够丰富,部分学生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与烦恼。例如,部分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后缺乏清晰的发展规划,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不能很好处理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等。这些疑惑如不能得到及时、正确指导,将会对学生们的长远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们要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指引方向,确保学生们沿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四)践行欣赏教育模式,激发学生无限潜能

教育的真谛在于鼓励,适时、适当、适度的鼓励必将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潜能。因而,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认可和鼓励,达到鼓励本人更进一步,教育他人以身边的典型为榜样,学习先进、追求先进的目的。

在举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之际,在华夏儿女奋勇争先努力践行伟大的中国梦之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自觉融入社会发展、民族振兴的浪潮,心系祖国,情牵教育,践职履责,锐意进取,对使命满怀大敬之意,对事业满怀大责之感,对学生满怀大爱之心,将科学的工作理念内化于心,将科学的工作方式方法力践于行,不断提高育人质量,为社会发展、事业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立德树人立教圆梦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 中国梦 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指人们把一种对象视为最高价值,高度地信服和敬仰,并以之统摄自己的精神生活,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矢志不渝、自觉追求的精神状态,它体现了理想和信念的辩证统一,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和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在今年的五四讲话中高瞻远瞩、语重心长,再一次阐述了中国梦,指明了当代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方向,各高校应该以“中国梦”引领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加强大学生理想观、信念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扎实推进立德树人工作。

一、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归宿,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离不开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和灵魂。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有清醒而正确的认识,对复杂纷繁的社会有准确而又成熟的判断,能够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结合起来,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在当前多元价值观念下,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受住各种考验,增强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的能力;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歪风邪气。在“四有”里面,理想是摆在第一位的,这是由“有理想”在“四有”中的核心地位和“有理想”对“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内涵与价值取向的制约、导向和规范作用所决定的。坚定理想信念,是确保教育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走向社会、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行动指南和精神支柱。

二、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后的发言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梦”。“中国梦”深刻道出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梦”是最大限度为实现中国崛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的伟力,无论面对多少挑战、多大困难,始终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智慧为底蕴,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中国梦”让每一个积极进取的中国人,形成世世代代的信念: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段和他人的援助。中国梦是引导人积极向上的强大动力。

党的十以来,各大高校把“共圆中国梦”作为新时期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导向,鼓励和引导广大学子勇当筑梦人。勇当筑梦人,关键是要广大学子播种梦想、点燃梦想,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根本是要广大学子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要引导广大学子深刻认识奋斗是成就事业的基石,唯有奋斗才能圆梦成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把蓝图变成现实,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筑梦行动。

三、高校如何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

由上所述,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激励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同心共筑中国梦十分必要。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以“中国梦”引领的理想信念教育,应抓好以下方面:

1、建立过硬的队伍,包括教师队伍、专职思政工作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努力做好本单位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为培养和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铺平道路。

2、发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中国梦的时代内涵教育。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平台,发挥主阵地作用,使中国梦教育在入课堂的同时,能够入脑、入心。在教学内容上,一方面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详细讲解中国梦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另一方面又要结合专业课程有意识地渗透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和保障,让大学生自觉加强专业学习,积累知识能量。

3、依托校园文化载体,推进中国梦主题校园文化建设。利用校园网、宣传橱窗、宣传横幅等广泛宣传中国梦,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将中国梦教育融入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中,如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摄影大赛、主题班会、主题党团日活动等。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国梦主题校园文化活动,使中国梦主题教育形象化、生动化、生活化,进而更好引导大学生自觉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结合,激励学生自觉加强专业学习,提升为实现中国梦作贡献的本领。

4、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扎实开展中国梦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应该利用好社会实践平台,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国梦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如大学生志愿者行动计划、学雷锋社会实践活动、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这些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把对中国梦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进而把对中国梦的认识落到具体行动上。

5、大力培育先进典型,激励大学生投身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要重视培育选树学生先进典型,激励广大学生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形成为实现中国梦团结奋进的正能量。

总之,作为青年大学生,一旦拥有远大志向和理想,就会不畏前行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敢于面对困难与挫折。就会立足当下、放眼长远,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和落实好党的十八精神,开拓奋进,在中国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就会在全社会形成一股升力,凝聚每一个人的“正能量”,不断探索,追求并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立德树人立教圆梦第5篇

【关键词】中国梦 大学文化 升级版建设

关于中国梦的内涵在教育系统的表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阐释和大众化表达,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坚持以中国梦的战略眼光和视野,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推进大学文化升级版建设是凝聚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强大力量。高校要用先进的中国梦思想引领文化建设前进方向、凝聚师生员工奋斗力量、促进教育事业和谐发展,全力推动新时期大学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办学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使大学真正成为广大师生实现梦想的殿堂。

中国梦蕴含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力量

中国梦是当今中国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凝结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华,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典范,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新境界。中国梦的实质是民族的“复兴梦”,国家的“富强梦”,人民的“幸福梦”。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梦想,本质上就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追求、文化复兴,是人类文明在新时期的进一步演进。

中国梦,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设计,是中国文化力量的最新表现,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决定着中国道路的前行方向。文化繁荣兴盛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和具体实践。以中国梦为指导,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深化文化认同,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引导社会价值理念,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汇聚浩气磅礴的正能量,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中国梦是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前进指南

党的十开启了中国梦的圆梦之旅,清晰地勾勒了近期的中国梦―“两个百年梦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报告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是高等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高校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途中具有突出的战略位置。中国梦包含了高等教育强国梦,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未来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高校在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中承担着关键作用。在实现中国梦的复兴之路上,高校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中国梦进一步为高校办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以及青年学生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实现什么样的价值,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精神坐标。中国梦在高校,就是办人民满意、人人增值的教育梦想和追求,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和理念作为师生个人学习实践、理想追求、人生发展的理论基石,激励他们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

中国梦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时代主旋律

大学作为文化传承的基本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基地,承担着高素质人才培养、社会核心价值观传承、创新精神培育的职能,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沿阵地,更是先进文化发展的领跑者。大学文化体现的是一所高校特有的精神面貌、文化氛围、人文环境,是高校内涵精神的客观表达,是一种凝聚全体师生、校友的精神认同,是引领社会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力量。大学文化建设既与时展紧密相连,又与社会进步休戚相关,是一项塑灵魂、立信仰、提素质、激活力的系统工程,对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起积极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在凝聚师生力量、激发人才创造力、提升人文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引领社会风尚等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中国梦的实现对大学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以中国梦为指导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增强凝聚力的有效手段。高校师生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要以中国梦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引导高校师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励志勤奋工作、决心刻苦学习、积极投身实践、自觉奉献社会,努力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从而汇聚起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

坚持以中国梦引领大学文化升级版建设

实施“同心筑梦”工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以中国梦为主题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凝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是高校当前重大的政治任务,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最强音。大学文化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密切联系教育改革发展实际,突出思想内涵,把握实践要求,创新方法手段,深入宣传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重要遵循和本质属性,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同做好办学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切实把强校之梦与“中国梦”的实现有机结合,与学校的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与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广泛开展学习、宣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主题讨论、网络文化等主题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把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引向深入,深化主题教育活动,在实践中加深认知,引导广大师生坚定理想信念、构筑精神支柱,积聚团结奋进、追梦圆梦的正能量,不断激发爱党爱国之情和成才报国之志。一是以党委中心组学习和教职工时政理论学习为平台,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活动,进一步推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事业的有序、高效、和谐发展。二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组织编写学习宣传“中国梦”专题教材,将“中国梦”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关教学工作,开辟专题的校园网专栏和宣传栏,加强对各类学生政治理论学习社团的指导和管理,推进十精神和“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是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以主题征文比赛、宣讲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为载体,用中国梦筑牢师生的共同思想基础,用中国梦激发师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励他们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能量。

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强化思想道德建设。中国梦的提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创新,是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发展。中国梦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对广大青年大学生群体具有显著的引导、凝聚和激励作用。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双重需求。高校要将中国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尊重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引导和服务学生把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民族梦想紧密结合,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高校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教育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就业指导等有机结合起来,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讲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着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把中国梦渗透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把个人梦想和民族梦想紧密融合在一起,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励广大学生将努力实现“我的中国梦”成为自主追求。

一是根据大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思想、心理、行为特征,通过不同方式、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解决好学生的环境适应与行为养成、专业学习与思维发展、职业定位与发展方向、社会责任与使命意识等问题。

二是注重抓住校园文化的熏染感知、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化和日常行为的固化等关键教育环节。

三是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信息传递快捷、覆盖面广、交互性强等优势,努力实现网上与网下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统一,合力推进旨在营造时时有教育、处处有引导、事事有关怀的良好育人氛围,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校园道德风尚。

实施“文明校园”工程,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实现民族的复兴梦、国家的富强梦和人民的幸福梦,必须建立起强大的精神文明。文明建设,是中国梦的一个重要内容;文明建设,让中国梦的内涵更丰富。高校是人类文明传承创新的主要场所,只有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前进。高校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坚持“文明校园、共建共享”的方针,以创建文明单位活动为载体,推进文明创建“五个一”工程建设,推动高校“道德讲堂”建设、制订出台校园文明公约、健全文明创建工作机制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深入开展文明礼仪、道德实践、厉行节约和保护生态环境等主题实践活动。高校要把学雷锋与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把志愿服务做到基层、做进社区、做进家庭,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常态长效,不断提升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同时,推动学习宣传先进典型常态化、制度化,广泛宣传师生志愿服务和道德实践活动,挖掘宣传师生身边的道德模范人物,发挥模范人物的先进引领作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文关怀网络,发动师生共同构建温馨和谐的文明校园环境,

实施“美丽大学”工程,构建师生美好家园。十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任务。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载体。建设“美丽大学”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具体化实践,其根本目标是实现广大师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高校各具特色的校训校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敬业爱生的教职工队伍,具备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美丽大学”建设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高校要以办学发展战略目标为愿景,首重校园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充分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全面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传承优良育人传统,弘扬现代大学精神,努力建设人文校园、和谐校园、绿色校园,营造塑造人、引导人、凝聚人、激励人的文化氛围。

一要进一步明确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指导思想,深入挖掘研究校史资源,深化对大学精神、大学理念的总结凝练,丰富与挖掘学校精神文化内涵。

二要整合校园文化资源,调动师生文化建设的活力和动力,突出时代特征、教育特性和高校特色,健全校园文化建设阵地,组织实施精品文化工程建设,开展高雅艺术、民族文化、文艺精品进校园活动,培育文化建设品牌项目,打造优秀的文艺团队,举办各类人文学术讲座,建设富有活力的校园网络文化载体,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浓郁校园学术文化氛围,打造精品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科技素质和职业能力。

三要以高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重心,精心规划设计和做好校园美化工程,实施校区人文景观建设工作,加强文化上墙工作与特色艺术布置,推进办公楼、教学楼、学生公寓等公共场所文化建设,用优美的校园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提升师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增强师生的责任感、自豪感。

实施“凝心聚智”工程,塑造办学教育品牌。高校宣传工作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头戏,是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塑造教育品牌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现实目标,也是高校外树形象,提升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有效举措。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落实“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师生”为出发点,提高舆论宣传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加强联系师生、深入教学一线,强化校园新闻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校园主流舆论影响力。高校新闻工作者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聚焦高等教育热点话题,关心高校发展重点难点,关注师生的思想动向,切实反映师生的心声,进一步提高新闻敏锐度,做好主题报道策划,努力改进新闻报道方式方法,多宣传高校发展战略和思路,多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力求在创新上求突破、在务实上求实效、在特色上出精品,在校园形成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主流舆论。

同时,优化整合校园媒体资源,加强新闻宣传载地建设管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校园网、报刊、电视、广播、展板、宣传栏等的指导与管理,推进校园媒介的数字化改造,注重应用和发挥新媒体的功能,努力使校园媒体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坚强思想文化阵地,着力构建多媒联动、多方协同的舆论宣传新格局,全面展示学校团结奋进、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高校进一步拓宽外宣渠道,统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加强外宣活动的主题规划,组建外宣团队,增强宣传创意,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方式,加大与各主流媒体的联系与互动,建立形式多样的合作伙伴关系,努力构建一个导向正确、方便快捷、开放共享的立体化外宣平台。通过结合高校的办学优势,广泛宣传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管理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围绕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科技创新等内容,抢抓时机,寻找切入点,找准结合点,抓住重点,盯住热点,形成亮点,重点推出学校在改革、发展、创新中的典型经验,凸显大学特色、打造教育品牌,提升高校形象,全面展现高校改革发展的新气象,不断扩大学校的美誉度和社会影响。

结语

新形势下的大学文化升级版要求高校要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潮头,坚持以中国梦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融入新时期大学文化升级版建设,深入推进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倡导者、引领者和实践者,成为引领社会思潮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向导,成为推动整个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强大动力,为实现中国梦积聚强大合力,为加快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立德树人立教圆梦第6篇

关键词:道德建设;中国梦;信仰;价值取向

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梦”的号角。主席也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深切的体会到这些话的价值,特别是对现在的大学生而言。随着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今的高校大学生是最“幸福”的一代,人手一部智能机、一台电脑,还有一些学生拥有多部高档手机,从而有一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与游戏中不能自拔,甚至一些内心空虚的大学生还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面对信仰的缺失、道德的沦丧,如何才能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呢?特别是作为祖国未来的他们。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提倡大学生树立信仰,去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亟不可待。

一、大学生为什么会缺失信仰

大学生信仰缺失的现象如此普遍,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实际上造成大学生信仰缺失现象如此普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从社会、学校、老师和学生等4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社会环境层面。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其思想和行为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于社会的转型,人们对物质的狂热追求,造成社会急功近利、浮躁之风盛行,从而导致了人们信仰的缺失,特别是自由时间相对充足的大学生。也正是受这种不良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拥有坚定信仰的大学生越来越少,这种不健康的社会风气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拜金”主义、幻想主义等不正确的价值观充斥着大学生的头脑,从而导致了大学生信仰的缺失。

(二)学校制度管理层面。 高校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引导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如果学校有一个积极向上的风气,那么这个学校的学生多多少少都会学到一些“正能量”的东西。一些高校缺乏道德规范教育,导致了大学生道德意识模糊,信仰观念淡薄。学校可以出台一些政策和条例来鼓励大学生信仰的树立。比如说,全国的高校可以在学校里开展一些“树榜样,促学风”这类的活动,用榜样的力量来推动大学生信仰的树立。

(三)教师培养教育层面。大学老师关心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道德的培养。大学老师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价值观也会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特别是老师在和学生聊天的时候提到一些关于信仰的事例或故事,会思考的大学生也会明白很多东西,有利于大学生正确信仰的树立。

(四)学生道德自律层面。这些年以来,大学生的大规模扩招导致学生的道德素质与学校的培养质量程度有所下降。受此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缺乏信仰与道德素质较低的现象。这些现象与大学生的积极性不足、自律性差、心态不稳等都有一定的关系,但深究其根源是大学生自身信仰意识淡薄,道德意识缺乏,人生目标迷茫等原因造成的。

二、如何让大学生正确树立信仰,圆“中国梦”

大学生信仰缺失既与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关,也与社会大环境尤其是大学生教育、培养等制度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提升我国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应对大学生信仰缺失,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才能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一)净化社会环境,完善大学生道德建设。社会道德环境是信仰树立的大环境,应对大学生信仰缺失,依赖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如何进行积极的社会道德建设呢?要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特别是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同时,加强社会环境的净化,多倡导一些良好的风气,形成一股不可逆的“道德风”,从而带动大学生的道德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循环。

(二)优化学校管理导向,推动大学生目标的建立。学校作为学生培养教育的管理者,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建设与树立信仰的倡导。首先,应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开展以道德规范教育、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为代表的多样化大学生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形成道德教育和信仰树立的良性循环,从而树立坚定不移的信仰。其次,改革道德激励机制。学校可以表彰一些道德榜样,多开展一些类似“学雷锋”的活动,来激励大学生信仰的树立。

立德树人立教圆梦第7篇

2013年3月7日,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上,用四个词勾画了一副“中国教育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江苏省职业学校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和建设节约型校园工作;成功举办了“彩虹人生――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各职业院校积极开展各种内容形式主题的教育活动,创造性地开展有特色的“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泰州市教育局:开展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现场会推进“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扬州商务高职校:开展“中国梦・我的梦”班级文化评比活动。金陵中专:举行“中国梦・我的梦”德育班会评比活动。淮阴卫生高职校:举办第十一届校园文化体育艺术节暨第四届技能节。

为贯彻党的十“立德树人”、“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的精神,落实全国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创新和《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督导评价标准(试行)》,深入推进我省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总结和交流我省职校德育工作经验,2013年11月22至23日,由江苏省职教学会德工委主办、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承办的“江苏省职业学校优秀社团表彰暨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上善若水,以文化人’现场会”在苏州隆重召开。

围绕本次现场会主题,会议上,南通市职教学会德工委、南京市莫愁中专校“舞蹈教育社团”、扬州商务高职校“小红帽”志愿者协会、徐州医药高职校“爱心诊所社”、镇江高职校“星火志愿者服务社团”、无锡旅游商贸高职校“陶艺社团”进行了社团建设经验交流。

常州:创幸运文化 圆学生梦想

2013年5月9日-10日,由江苏省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主办、常州刘国钧高职校承办的“创幸运文化,圆学生梦想――2013年江苏省职校德育特色工作观摩与交流现场会”隆重举行。江苏省职教学会王秀文秘书长、江苏省职教学会德工委章宏副主任兼秘书长、江苏省职教学会德工委李国龙副秘书长、常州市教育局沈梅副局长、胡红处长、张健处长、王中副处长及常州刘国钧高职校领导刘维俭、王亮伟、周一平等出席会议。来自全省13个大市的60多所德育特色学校、职业学校以及南京市职业学校德育管理干部培训班、宜兴市班主任培训班的代表250余人参加了会议。代表们分成四组,分别就如何增强活动文化的吸引力、如何开发和利用校本文化资源育人、如何提高文化环境布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德育形势下“以文化人”的方式或渠道有哪些,以及德育的热点难点等问题,畅所欲言,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广泛的交流。

镇江:“彩虹人生――我的中国梦”

立德树人立教圆梦第8篇

松溪第一中学位于松溪县城南隅――南宋朱熹讲学之湛卢书院旧址,始建于1928年,原名为松溪县立湛卢初级中学,1951年改名松溪初级中学,1958年成立高中部,定名为福建省松溪第一中学。1993年被福建省教委确认为福建省普通中学二级达标学校。学校现有教学班42个,教职员工170人,学生总数2100多人。

多年来,学校紧紧围绕“树和谐之理,圆师生之梦”的办学理念,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家校之间、教与学之间、学科之间,以及学生的身、心、智的发展等方面构建以和谐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管理观。学校努力通过创建和谐校园,让师生在学校这片沃土成长、开花、结果,实现人生价值,促成师生梦想成真。学校以“宝剑锋从磨砺出”为校训,激励广大师生深刻领会校训所蕴含的“修德、砺志、格物、笃行”思想内涵并努力践行。学校德育以“五心教育”即“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为主题,立德树人。教学教研工作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有效性”,不断强化管理、优化过程、深化教改。科学的理念指导,务实的工作态度,结出了丰硕的成果。10年来,学校获得的集体称号有: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福建省校务公开示范单位、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绿色学校、福建省女职工标兵岗、福建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校、福建省德育先进学校、福建省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南平市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南平市美术教育先进校,南平市阳光体育活动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学师生藏书票大展优秀组织奖等,办学成效显著得到社会广泛赞誉。

学校依托名闻天下的著名冶铸师欧冶子在松溪湛卢山铸就的湛卢宝剑和“中国版画艺术之乡”所蕴含的乡土文化,融贯现代教育的元素,形成以“剑乡武术”“乡间版画”“普法下乡”等为主要载体的“乡土教育”办学特色,为学生搭建成长、圆梦的平台。“乡间武术”班的学生在国际国内武术大赛中获得64奖项的可喜成绩,其中汤逸凡同学荣获2010年第五届香港国际武术比赛自选枪术第二名。在第六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中,艾航微同学获自选棍术第一名,范英睿同学获自选剑术第四名。“乡间版画”班的学生中有50多人次版画作品分别获得省级奖、部级奖乃至国际级奖。范思慧同学版画作品《梦回故里》获2013福建省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节艺术作品二等奖。2010年陈亮、张曼婷、王一鸿等10多位同学的藏书票入选全国版画作品展,陈亮、陆正梁的藏书票入选2010中国广州首届国际藏书票暨小版画双年展。学生版画作品还漂洋过海,被当做珍贵礼物赠送给国外友人。“普法下乡”规模宏大,每学年利用暑假,组织1000多名师生开展到工厂、企业、乡镇、社区的法律宣传活动,至今为止,学校师生已将《道路交通法》、《食品安全法》、《消防法》、《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环境保护法》等多部法律重要条文送到千家万户,有效地提高地方群众的法制意识,有力地推进地方普法工作的开展,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学校拥有现代化设施的综合教学大楼、图书馆、田径场、艺体馆、学生公寓以及不断完善的校园网络平台,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校园环境在绿化、净化、美化、香化的同时,更多地融入了“乡土文化”的内涵。学校以乡土文化为依托,致力于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的情感。校园内有充满地方文化的石壁文化长廊、湛卢书苑、乡土文化墙、乡间版画长廊、文化石、班级寄语、班主任寄语等。学校文体活动丰富多彩,连年成功举办湛卢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科技文化节等活动,努力为师生提供展示个性才华的平台,成为师生梦想的乐园、圆梦的港湾。

展望未来,松溪一中人任重而道远。我们将按照“创品牌学校,办特色高中”的办学目标,瞄准新的制高点,在传承深厚积淀的湛卢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让这所古老书院发展起来,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展现出新时代的风采与魅力。(责任编辑:赖一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