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党性教育论文

党性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5-11 17:48:36

党性教育论文

党性教育论文第1篇

 

90后大学生如今作为当代中国的主要教育对象,拥有张扬的个性,喜于表现,但其政治思想认识显得不够普及和深入,因此,对于90后大学生的党性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其渴望被关注的特性又对校内党性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人文关怀。本文将从90后大学生对人文关怀的需求入手,分析其与党性教育教学的关系,最终阐述人文关怀对90后大学生党性教育的影响。意在提倡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党性教育的过程中,要更注重对其进行首要的人文关怀。

 

90后大学生除了拥有个性张扬、喜于表现等标志性特点外,还在潜意识中对被关注,得到他人肯定、认可有着强烈的渴望。因此,在对90后大学生进行校内党性教育时,不仅要考虑到党性知识的深入,更要结合情感教育,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使党性教育更自然、更人性化、更易于被教育对象吸收。

 

一、何谓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实质是:在理顺人与其他种种对象的关系中,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中共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文关怀不仅仅是从经济和道义上给予关怀,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精神上充分实现人的价值。

 

我党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将人文关怀引入党内,意在更多的关怀党员,更好地结合科学发展观,激发党员的组织认同感、荣誉感,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人文关怀不仅在物质经济层面对党员给予关怀,更在精神层面对党员进行问题疏导和情感沟通。

 

二、90后大学生对人文关怀的期望

 

90后是出生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一代,且大多是独生子女。这一代人群,多表现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有较强的优越感、考虑问题不够细致周到、较叛逆、生活较随意等特质。这其中有不少是家庭因素,例如90后孩子的父母多是自己创业打拼的一代,难免对孩子照顾不周,这也造成一部分90后极度渴望得到外界的关注与肯定。当这一代人离开父母及家人的庇护,迈进大学校园,开始学习承担的时候,就逐渐地暴露出各种问题,如生活自理能力差,思想不够独立,依赖性强,不能吃苦等,也多有学生因为环境等客观因素退学。由此可见,当今大学对于90后大学生的教育任务更繁重,也更要求细致。我团队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90后大学生对当今校园的人文关怀存在以下隐形或显性的期望:

 

(一)人文关怀从生活细节入手

 

在宿舍走访及日常与学生的沟通中,我们发现,学生时有提出,“如果宿舍能XXX就好了”,“今天食堂的菜特别难吃”,“现在这么冷还要上晚自习”,“洗澡的热水一会儿就没有了”……等等。看似是学生的一句句抱怨,实际上也应当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反思,除去学生自身的适应能力和接受程度问题,另一方面,是否也反映出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其缺乏人文关怀。因此,90后大学生对高校教育的人文关怀,更希望从其衣食住行、思想等细节入手。

 

(二)人文关怀作用于每一位需要的学生

 

人文关怀应当使用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例如贫困学生存在经济问题,学生因家庭情感纠纷导致出现暂时心里障碍等。都需要高效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疏通和帮助。

 

三、90后大学生的党性教育及存在的问题

 

党性教育在当今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于大学生的党性教育,有助于学生提高思想觉悟,紧跟国家政策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及时改正错误观念和行为,摆正奋斗方向。如今对于90后大学生的党性教育,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一)党性教育内容单一,形式不丰富

 

目前的高校党性教育,大多仍然停留在课堂上,以传统讲授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但不能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反而让学生逐渐对党性教育丧失了积极性。在原本就茫然的基础上,更加缺失了了解的欲望,以此造成恶性循环。

 

(二)忽略人文教育,教育方式过硬

 

对90后大学生的党性教育,还不能很好地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深入到学生生活中,进行宣传教育,这样就显得硬性灌输,大大降低了学生吸收的效果。

 

(三)社会大环境对高校党性教育帮助不够

 

社会大环境对一个人的思想生活觉悟有着较强的影响,但是现今社会大环境,在对高校党性教育方面却没有发挥大的作用,例如不能方便快捷地提供合理的户外参观学习、实践体验的空间;学生无法在生活中随时随地感受到党性光辉等。

 

四、人文关怀对90后大学生党性教育的影响

 

教育提倡“以人文本”,也就是以人性的发展与塑造为本,以提高人的生命意义、学习能力与生活质量为本。人性化教育,是以人性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为远大目标的真正素质教育。所以应当把人性化和党性教育充分结合起来,然而传统的党性教育往往忽视教育的效果,一味地“高、大、全”说教和理论灌输,使党性教育逐渐“空壳化”。因此,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党员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因地制宜地进行党性教育。人性化的党性教育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

 

贴近实际就是要说真话、说实话,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贴近生活,是要通过正确的价值观、生活观、消费观教育,引导学生党员健康成长。贴近学生,是要关注大学生党员的学习、生活、工作和情感困扰,帮助他们克服所面临的困惑和坎坷。由此可见,人文关怀对90后大学生党性教育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一)有助于学生从心底接受党性教育

 

高校教育工作者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关心其衣食住行、定期思想沟通、心理疏导、经济资助,能使得学生对其产生信任,从而逐渐产生为对方着想的能力,更容易倾听,更愿意接受。这是党性教育及其他任何教育行为的首要前提,也是人文关怀的宗旨。

 

不少高校教育工作者都会发现,一些经常与自己接触的学生干部,不但思想觉悟较高,可以想学校之所想,而且与身边同学关系和谐。这就是人文关怀的典范。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吃穿住行都与其他同学在一起,无形中增加了相互之间的沟通,友谊日渐浓厚。学生干部作为老师的助手,需要从老师的角度出发,思考每一项任务决策的重要性及意义,所以更能理解老师的目的。因此,如果高校教育工作者能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与学生的接触沟通上,便能为之后的教育工作提供良性的帮助。

 

(二)有助于学生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

 

现今年轻人没有经历过建党,也没有切实体验过党的政策对其生活的改变,因此党性教育对于新生代的年轻人来说就显得枯燥。要对这一现状进行改善,要让学生对党性教育变消极被动的态度为积极主动的态度,就需要适当的人文关怀。只有打破了学生对党性教育的传统观念,积极主动地摄取有关知识,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同样,也能够改善部分年轻人消极处世的态度,对其毕业后的生活、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有助于党性教育的深入、系统、持久

 

党性教育需要有一定的深入性、系统性和持久性。是一代一代需要延续下去的思想觉悟。因此在对新生代年轻大学生进行党性教育时就必须要考虑到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地教学。将人文关怀投入到党性教育中,能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党性教育过程是一个“知、情、信、意、行”的过程,其中,“知”是“情、信、意”的基础,是“行”的先导,并对“行”起着引导和规范的作用。

 

俗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同样党性教育也是终身的。高校能使学生近距离的接触党知识,一步一步了解党史,高校的党性教育不能成为“终点站”,而要成为“加油站”。

 

大学生党员在校期间是人生中党性教育最丰富的时期,通过党课学习获得了较完善的理论知识,参加了丰富的党员交流和支部活动。步入社会后,不能将党性教育流于形式,而是更自觉地时刻提醒自己进一步深刻学习党史,强化爱国情怀,增强责任感,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思想修养。

 

(四)有助于学生树立和谐的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积极的情感是党性教育的重要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没有细腻感受,情感冷漠的人是不可能实现崇高理想的。情感冷漠常常伴随着对人们的漠不关心,漠不关心就是自私自利,而自私自利就是冷酷无情。”情感是“个人与社会的交叉点”,反映着人的精神面貌,是党性和人性的“共生天地”,因而培育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也是党性的基本要求。但“个体的社会情感,特别是对集体、社会、国家的归属感主要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和培养激发、调动并持续地建立起来”。

 

因此,党性教育有必要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党员干部的认知,帮助他们形成热情、开朗、同情、信任、感恩等积极的、健康的情感,这也是党性教育的重要目标。从这个角度说,有效的党性教育过程,既是情感注入和情感唤醒的过程,又是一个情感关爱过程。即在党性教育中既要善于通过激发情感,促进受教育者对所传播的理论和价值观的认同,又要减少和克服党员干部的焦虑、自卑、压抑等消极情感,培养他们豁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把人性中美好的情感上升为党员干部的品格。

 

综上所述,足够的人文关怀能够促使学生从情感角度出发,感受关怀,认同党性本质,接收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结语

 

党性教育在当今教育中是个持久性的大课题,对于现今高校的主要教育对象——90后大学生,更是需要强针对性的教育形式。受到家庭环境、时代背景等因素的影响,90后大学生对人文关怀有较大的期待,因此在对这一学生群体进行党性教育时,应当特别添加人文关怀的成分,让学生从情感上产生认同感,其次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党性知识宣传。同时,还应当注意到党性知识教学在形式、内容上的改善。

党性教育论文第2篇

【关键词】党性教育;科学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D26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3)01―0129―05

党的十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部署,对党的建设主线、总体布局、总体目标和要求作出了新的概括,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正确方向和基本要求,使党的建设理论达到了新境界。报告指出:“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把党性教育作为核心提出,表明这项工作在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中的重要地位。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关键在于提高党性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党性教育科学化,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更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如何科学化,怎样提高科学化水平,仍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十精神学习和党性教育工作实践,从党性教育内在结构出发,试就提高党性教育科学化水平应该把握的若干视角和方面,作些初步探讨。

(一)党性教育的理论视角。党性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特性,中国共产党党性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以及追求目标在政党及党员身上的一种反映。中国共产党党性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党性的理论基础,党性是科学理论品格在政党及其成员身上的精神体现,因此,提高党性教育科学化水平,首先必须紧紧抓住理论教育不放松。

所谓党性教育理论视角,主要指两个层面:一是从党性形成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层面揭示党性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二是从理论视角对党性作结构解剖,对党性基本内容和特点等作学理分析和理论阐述。

中国共产党党性之所以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是因为有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这个世界观与其他政党和阶级的世界观不同,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世界,从社会经济基础出发分析问题,掌握人类社会历史规律,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自觉地将实现共产主义和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强调工人阶级必须以先进的理论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1]254,这个基础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列宁指出“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因为它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给这个科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规划了继续发展和详细研究这个科学应遵循的道路。”[2]160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列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在这两大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还基于科学理论武装而转换出的中国共产党人党性的威力。因此,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入手开展党性教育,党性教育科学化就有了逻辑起点、有了基础和根本。

从理论上提高党性教育科学化水平,必然要求从理论的层面对党性的结构进行解剖,揭示党性的形成、基本内容、基本特点及在实际运行中的功能等。这一问题的提出,源于现实党性教育中存在一种抽象化和概念化倾向。时至今日,人们对何为党性仍然缺乏严格的科学界定,不能使党性内容具体化、条理化和学理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党的十提出,要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从建设目标、建设布局、建设内容以及具体要求等方面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出了战略部署。这就为我们对党性从结构上和理论上的学理分析,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二)党性教育的思想视角。思想性是党性的内在支撑,党性是思想性的本质表现。党性教育的思想指向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切实解决思想上入党问题;二是思想上如何保持先进性纯洁性问题;三是党内思想统一问题。

首先,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上入党。早在1929年,在《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一文中就指出,党内存在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来源,同非无产阶级思想进行斗争和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非常必要。延安时期,针对党内思想状况,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批评了有许多人在组织上入了党,而思想上并没有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的现象。解决思想上入党,使党员世界观有一个根本转变,这是党性教育从思想上着手的第一步。

其次,从思想上开展党性教育,重点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思想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共产党人的党性不是抽象的,它要依靠具体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来表现;共产党人也不是孤立于现实之外的抽象人,他也同样有着一般人的弱点和缺陷。如何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依靠始终不断的教育、学习、批评和自我批评。因此,党的十首次将“纯洁性”与先进性并列,写入了党的建设主线之中。可见,从思想上开展党性教育,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一个关键点。

第三,从思想上开展党性教育,还有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思想统一。十报告提出,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等,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这就要求我们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上来,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思想统一是党的集中统一的前提,只有思想统一,才能达到组织上和行动上统一。在井冈山和延安时期,曾多次谈到反对地方主义、山头主义和个人主义,强调党的思想统一和党内团结;建国以后,又多次强调党内团结和集中统一的问题。讲思想统一,核心就是要反对与党离心离德,不维护中央权威;反对任何形式的地方主义、山头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

(三)党性教育的实践视角。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存在于它的实践性。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64这就划清了新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列宁强调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4]103。在《实践论》中对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发挥。这说明实践是一切带有认识和意识属性的东西的基础,也是党性的基础,离开实践的党性只能是宣言式的抽象空洞物,是毫无生命力的东西。中国共产党人党性所以是科学的和先进的,就在于它始终伴随着党的历史活动而体现,无论是战争年代、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性的展现和发展都始终与生动的实践紧密相联。这就要求,开展党性教育要紧紧抓住实践这一环节,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联系,把实践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源泉和生动教材。

从实践视角开展党性教育,应着重抓住三个环节。一要抓住历史实践环节。一部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史,是党性的光辉实践史,充分运用党的革命历史进程中大量鲜活的实践素材开展党性教育,从实践素材中挖掘党性、提炼党性、阐述党性,这就从源与流的关系上找到党性的具体表现、发展进程和发展动力。二要抓住当代实践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党性在当代的一种全新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伟大的创造魅力,它充分展现了党性的新丰富、新升华和新飞跃。充分运用新时期伟大实践中所涌现出来的展现党性光辉的先进人物和事例开展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就有了新的生命力。三要牢固树立党性教育实践本位思想。在任何时候开展党性教育,都要牢牢抓住实践这一根本。党性从实践中彰显生命力,党性教育也从实践中出现真效果,实践是党性教育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四)党性教育的纪律视角。党的十明确提出要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形成全党上下步调一致、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纪律性是党性的集中表现,有无党性以及党性是否坚定,取决于有无纪律性和党的纪律性的强弱。

从纪律上开展党性教育,首先,要把纪律性作为党性的基本要求来强调。早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规定了党的纪律;列宁也多次强调党的纪律与党的统一,他说:“我们已经不止一次从原则上明确地谈了我们对工人阶级政党的纪律的意义和纪律的概念的看法。行动一致,讨论和批评自由――这就是我们明确的看法。只有这样的纪律才是先进阶级民主主义政党所应有的纪律。”[5]121也明确提出:“必须对党员进行有关党的纪律的教育,既使一般党员能遵守纪律,又使一般党员能监督党的领袖人物也一起遵守纪律”[6]528,以防止破坏党的纪律的事情发生。一部《中国共产党》即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纪律法典。对党员的这些纪律性要求,也就是对党员的党性要求。

其次,从纪律上开展党性教育,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违的纪律的一切言论和行为。党历来十分重视加强纪律,井冈山时期曾颁布了“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到了延安之后,鉴于严重破坏党的纪律的行为,再次重申了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纪律要求,同时明确指出:“谁破坏了这些纪律,谁就破坏了党的统一。”[6]528捍卫党的纪律性,就是捍卫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历史的和现实的违纪案例,是开展党性教育的重要素材。

(五)党性教育的道德视角。道德是人们基于社会生活而形成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是人类文明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道德有着历史性、阶级性特点,又有着传承性和一定意义上普世性内涵。党性是历史产物,属于意识形态,因此,党性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离不开一定社会的道德影响和制约,它是中华民族以及人类优秀道德传统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的科学转换。十报告指出:“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因此,从道德上实施党性教育,就抓到了党性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充分运用中国传统道德优秀思想资源开展党性教育,揭示党性文化道德基础,强化中国共产党人党性的民族传承性。道德是中华民族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民族性格的重要基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以理想人格为本位的一系列道德理念和道德实践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因此,优秀的传统道德是中国共产党人党性的重要基础,先进的党性是对传统的道德性在当代的科学转换。

第二,充分运用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开展党性教育,揭示党性与道德的革命性融合,强化中国共产党人党性的时代先进性。在民主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将优秀的传统道德与人民革命相联系,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得到科学升华和革命性转换,形成了以革命牺牲精神为核心的新道德。在这里,历史第一次出现了奇特景观,共产党人的党性与革命新道德高度统一,相得益彰:党性体现革命道德性,革命道德性又集中表现了党性。因此,开展党性教育,充分运用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从道德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视角揭示党的先进性,这就抓住了又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充分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新道德开展党性教育,揭示党性与道德性的现实统一,认识党性的发展性。改革开放以来新的伟大实践,实现了社会主义道德新飞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社会主义道德水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既保存了传统道德的优秀成分,弘扬了革命道德精神,又注入了诸如平等、公平、法治、敬业、诚信、友善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因素。十报告提出了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弘扬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以及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等新要求。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运用社会主义新的道德要求和新实践中涌现出的道德榜样开展党性教育,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性。

(六)党性教育的情感视角。在党性教育实践中,人们早已懂得不仅靠知识的传授,还要有情感教育。但对什么是党性情感教育,情感与党性的关系以及党性情感教育的内涵、特点等,认识上往往宏观笼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情感教育在党性教育中的实效性。

情感是人们对待客观事物的喜怒爱憎及价值判断的一种内心体验和情绪表现。黑格尔认为“热情”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事业都不会成功。”[7]62马克思把情感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与社会实践相联系,从实践角度揭示情感是人的精神生命力的原动力。列宁更明确地指出情感与真理的关系:“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8]255从情感视角看党性,可以认为,党性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人民性和民族性情感在信仰层面的升华。

从情感维度开展党性教育,着力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素材运用上,以案例方式,充分挖掘党性中的情感内涵。例如,延安时期普通战士张思德的牺牲精神,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四・八”烈士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等,都以浓厚的阶级感情、人民感情和民族感情闪烁着党性的光辉。通过这些鲜活历史人物和党性案例,展示党性风采,使党性富于情感色彩。第二,在讲授方法上,强化情感注入,增强党性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以情感式思维、情感式语言,把情感投射到对象当中,以达到情感沟通、情感唤醒和情感共鸣的目的。第三,从情感视角解读中央对党性修养的新要求。十六大以来,中央一再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十明确强调,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等等,更是语重心长,饱含感情。这一切都充分表明了情感在党性修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情感角度解读中央的政治要求,阐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的情感关怀,揭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人民大爱大义的情感内涵,更会贴近人们的接受心理。

(七)党性教育的文化视角。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里所讲的文化,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一种全新形态的社会主义文化,就其结构看,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底蕴,以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实践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为主体,以世界文化为参照而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党性教育科学化,必须坚持党性与文化的统一。

第一,发挥文化在党性修养中的基础性作用。文化是党性的价值观基础,党性反映文化的价值取向,文化对党性有着基础性规范,因此,党性修养也是一种文化修养。由此表明,先进文化与先进党性是相通的。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以文化姿态传入中国的。就讲过,马克思列宁主义与西方其他任何文化相比,“不知要高出多少倍。”[9]1514马克思主义文化以其先进的革命性和科学性,转换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成分,催生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革命文化,进而又催生了新时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先进性,正是这种文化先进性的集中表现。

第二,发挥文化在党性核心价值观上的塑造作用。文化就其内在系统说,除认知系统、审美系统外,还有价值信仰系统。价值信仰系统是文化系统的核心,换句话说,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而价值观的形成、固化对人具有极强的塑造作用。因此,利用文化价值观进行党性塑造,不仅直接,而且管用。

第三,发挥文化在党性教育、社会环境营造和社会风尚引领中的作用。党性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和社会风尚,社会环境与风尚直接影响着党性的纯洁性、先进性和党性教育的实效性,而文化在社会环境和风尚的营造与引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的价值信仰系统是国家的灵魂和社会秩序的源泉,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独特作用,这个价值系统在今天的集中体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新的科学凝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进行全新的提炼概括,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上的新突破。因此,在当代中国,发挥文化在党性教育、社会环境营造和社会风尚引领中的作用,就要努力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八)党性教育的时代视角。党性既具固有性特点,又具历史发展性特点,时代视角要求我们对党性要用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眼光去看待,反对用孤立的静止的眼光去衡量。所谓时代视角,就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党性依着党的任务和目标不同在其内涵和要求上有着不同的表现,它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与时俱进的。

在党性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不易深入的现象,总有人叹息今不如昔,似乎先进的纯洁的党性只存在于过去革命战争年代。这种认识表现了在时代视角上的错位和困惑。第一,它用老眼光看待新变化,用旧标准衡量新事物,把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时期的党性表现凝固化,在评判标准上未能与时俱进。第二,对新时期的新变化缺乏新认识,对新变化在党性上的新要求缺乏新研判,思想方式习惯性地停留在过去阶段。第三,认识上没有处理好党性的固有性与发展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树立科学的党性教育时代观,重点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历时性地看待不同历史时期的党性标准和要求,对优良传统和作风贵在坚持,重在发展。二是要现时性地看到今天党性要求的新变化新内容,贵在认识新情况,重在创新新路径。

综上所述,全面提高党性教育科学化水平,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探索性工程。只要我们坚持按照十关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就一定会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党性教育科学化之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全集:第4卷[M]. 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 马列著作选编[M]. 修订本.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4] 列宁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列宁全集:第14卷[M]. 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6]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黑格尔.历史哲学[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

党性教育论文第3篇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的基本内容

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本质上是要求党的思想理论教育活动符合政党活动规律和人民群众的认识规律。规律化是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的核心。这个规律既包括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特殊规律,也包括作为教育科学和人的心理发展的一般教育心理规律,还包括一般政党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普遍规律。第三,思想理论教育体现的人民性。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理解和接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生产生活实际,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因此,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尊重人民的主体性是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的内在要求。途径:思想理论教育之方法科学化科学方法是指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基础上,经过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工作者、理论工作者、宣传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过程中反复归纳、锤炼、检验而证明有效管用的工具、手段、方式与运行机制的总和。增强方法的科学性,是在新形势下提高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水平的重要环节。第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摆在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首位,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第二,坚持重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习,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通过思想理论教育增强人们的主体意识,自觉地为实现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任务而努力。推进思想理论教育,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就是要将党从人民群众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先进理念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以此凝聚人民意志,使党的指导思想具有活力,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加强党的思想理论教育,一方面体现在要能够把握社会思潮,整合社会思想,引领社会思潮;另一方面体现在党的思想理论教育要能够结合社会心理和人民的发展需要,化育社会意识形态。这种教育“包括但绝不止于学习班和研习营,尽管后者也很具有挑战性———特别是在中国,因为传统上大家都习惯于被动地听专家讲课这种教育培训模式,而在这种填鸭式的课堂上很少有真正的收获。真正的学习活动要求既有研究,又有实践”。[3]因此,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实效性或效率化是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第一,增强思想理论教育的针对性。要实现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实效性与高效率,要针对人的自主性特点,增强思想理论教育的“个性”;要针对人的独立性特点,增强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主动性;要针对人的选择性特点,增强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选择性。第二,提升思想理论教育的感染力。思想理论教育效率发挥的状况与其教育的感染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提升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感染力,思想理论教育必须具有务实性、先进性、广泛性和灵活性。第三,提高思想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在服务群众,为群众多办实事上下功夫。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领导干部要自觉起表率作用,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文化阵地和文化活动的作用,把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

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的实践路径

正确处理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与人性化的关系实际是指在思想理论教育过程中要处理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第一,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是以人性化为基础的。从一定意义上,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就是实现思想理论教育的标准化和精确化,它体现的是一种物性特征和数量特征。科学化往往是与规范化、程式化、标准化和精确化等相关的,要求形成尽可能规范的思想理论教育实际操作体系和思想理论教育研究学术规范体系。第二,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科学化与人性化突出地体现在清晰和模糊的关系上。首先,清晰和模糊是相对的,并没有绝对的清晰和准确。这表现在党的思想理论教育上,清晰指的是理论的科学性必须是清晰的、明确的和不含糊的,而以什么样的方式使受教育者接受这些理论是可以是模糊的,只要方法正确,目的明确,达到良好教育效果的办法都是可以采取的。其次,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难以完全数量化和精确化的。最后,要给人性留出空间和余地,保留某种隐秘性,给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动留出可能性。因此,科学与人文角度不同,致使方向也不同,但它们应该相互配合,在某一点上达到平衡。[4]第三,在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上达到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与人性化的统一。人性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思想理论教育主要是做人的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是题中应有之义。李长春指出,思想理论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5]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升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科学”这一概念,既指反映事物本质或事实真相的理论和学说,也指建构反映事物本质和事实真相的理论和学说的方法。因此,科学化应当是科学理论和学说及其建构方法的有机统一体,也是实现思想理论教育规范化的过程。推进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的过程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第一,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反映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科学化”是相对于“一般化”而言的,理解和把握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的本质及其内涵,需要反对“一般化”的思维倾向。党的思想理论教育旨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代新人,这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这就决定了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必须体现其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和特点。第二,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的客观要求。中国化,就是合乎中国国情尤其是现时代中国的国情,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时代化,指的是思想理论教育必须是现时代的,能够正视和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和发展所遇到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包括突出矛盾和严重问题以及所面对的经济全球化的时情和世情,把思想理论教育的科学性与其意识形态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大众化,指的是思想理论教育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与途径上,能够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切、愿望和要求,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受教育者所理解和接受,具有普及和推广的认知意义与实践价值。第三,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与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统一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时情与世情,而其内涵和核心应是贯通“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三个关键词的“中国化”。也就是说,推进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凸显“中国特色”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在方法创新上,体现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应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样式,凸显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志,即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

作者:周耀宏

党性教育论文第4篇

【关键词】基层党员教育;教育培训;思想政治;主要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056-01

党的十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和党员队伍的现实状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员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党员工作能力增强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成为了重要的课题,这对进一步加强党员教育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党员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教育方式比较单一。现有的党员学习教育,主要通过定期开展的支部学习及播放学习光盘、发放纸质学习材料等形式,不具有新颖性和生动性,缺乏吸引力。

2.教育内容比较传统。科技的进步发展带来信息量的膨胀,大众对传播媒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上势必会受到抵触。

3.教育效果比较一般。许多支部学习仅停留在上传下达的阶段,教育内容落实乏力、操作性差,没有和业务工作密切联系,在学以致用方面没有做到位。

4.欠缺自觉性和主动性。因为各项业务指标和上级考核任务很重,时常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影响学习的效果,造成学习时紧时松,存在自觉性不强、内在动力缺欠的情况。

针对现阶段党员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当不断探索加强和改善党员教育工作的着力点,以更加积极有效的方式方法、内容载体开展党员教育工作,实现党员有效接受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发挥作用。就如何改善新形势下党员教育工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改善:

一、应重视理论学习方法的教学,培养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培养党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党员教育工作实现的重要方法。党员教育转变工作重点,从重视学习内容到重视方法理论。建议可以采取如下措施:聘请党校的专业老师,在教授政治理论的同时为大家普及理论学习的方式方法,介绍简单实用的学习习惯,或是请专业培训师讲解时间管理的方式方法,从技巧层面介绍提升学习效率的技能等等,都有助于培养党员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形成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同时,倡导党员自学,教育党员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引导党员以主动的学习意识指导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抽出休息、娱乐等闲暇翻阅报纸、查看手机订阅新闻或是上网浏览专栏,随时了解和关注时事,把对政治理论的理解和对实事问题的分析研究结合起来,用科学理论分析热点问题,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所以,加强党员教育,被动的学习和培训重要,但是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培养才是根本。

二、创新教育手段,注重载体的新颖性和有效性

教育培训的模式应当紧随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采用高效便捷、生动形象、内容鲜活的教育载体。可以对传统教育手段进行改良创新。例如,党课授课内容应更切合实际,增加人文知识的分量,授课方式应灵活生动,通过课题互动、主题讨论、组队辩论等形式,增加党课的活力和吸引力;召开专题会议可以采取开展命题式互动交流讨论、播放声像资料、开展场景模拟等形式,在活动中受教育,在实践中加深认识;学习心得也不能仅停留于纸面,可以借助其它手段,摆脱单纯理论学习的枯燥感和单调性。

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深刻

现在的党员教育关注更多的是理想信念和政治理论教育,把党员教育与提高工作效率、锻炼实践能力、丰富文化知识、培养兴趣爱好等内容结合起来,提升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可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首先,思想道德教育不能丢。把刚刚召开的十的会议精神传授给党员,加强党性教育。同时加强道德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其次,要进一步加强文化知识教育,提升党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最后,加强健康心态教育。聘请专业老师召开专题讲座或个别咨询,定期发送维护心理健康的科普知识,帮助党员缓解各种压力、培养健康阳光心态。

总结以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党员教育工作必须加快转变思想认识,提高教育质量,确保党员更快提高本领、更好履职尽责、全心为民服务,实现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目标。

参考文献:

党性教育论文第5篇

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成熟,中国新民主革命的胜利,中国国民性改造和以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总结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历史贡献,以期为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贡献

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唤起、发动、组织、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探索、完善和建构起来的,树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化、民族化的典范。这一理论体系无论是对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成长成熟、中国国民性的改造还是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对于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队伍建设、理论武装与理论普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内涵和特征

关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研究,我国学界的张耀灿、郑永廷、王树荫、欧阳恩良、刘建军、徐启贤、罗国杰、苏振芳等国内学者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引向深入,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上取得一大批成果,为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研究提供了原理指导和方法论基础。如:刘建军认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研究主要包括地位作用论、目标任务论、内容要求论、方针原则论、方法途径论、领导管理论6个方面[1]。苏振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可分为4个方面:一是总论,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学科特点、理论基础、历史与现状、地位和作用、目的和任务、内容和分类;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分析;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范畴、方针、原则、方法、职能和目标实施;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领导管理和理论创新[2]。王树荫认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产生、高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能够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成果,必须具有概括性、系统性、学理性和指导性的特点[3]。笔者在借鉴以前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历史构建、内涵和特征。历史构建包括了党的创立到大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探索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成熟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时期4个历史阶段。理论体系内涵其主要内容包括,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探索、创立、成熟、完善的历史演进,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指导思想,时代主题和目标理论,地位和作用理论,方针和原则理论,领导体系和队伍建设理论,内容和要求理论,对象和任务理论,方法和途径理论等横向9个方面的理论内容,以及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继承性,创新性,革命性,批判性,阶级性,大众性,有效性9个方面的特征。

二、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历史贡献

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走向成熟,中国民众的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互为因果的同一历史进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思想、文化、理论、政治和组织保障。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成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理论和政治保障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成熟,为中国共产党担当民族使命找到了道路和方向。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精神火炬和理论灯塔。深刻地意识到改变中华民族被欺凌、中国人民受压迫、受奴役的命运,就必须以俄为师、走俄国革命之路,但在怎样借鉴俄国的经验、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国革命的道路怎么走、依靠什么样的社会力量来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上,从陈独秀、瞿秋白、向中发、李立三到博古,党的早期领袖和领导集体都没有能够实现在思想和道路问题上的清醒和自觉。因而从大革命到土地革命,从组织城市工人起义、城市暴动到万里长征,幼年的党屡遭挫折,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也屡遭失败。幼年的中共共产党在经历了一系列失败的教训之后,以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逐步形成,通过对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失败教训的反思,通过对党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艰苦的理论探索,通过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批判和清算,通过整风运动和干部教育以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中国共产党才逐步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走向成熟,为中国革命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把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有机结合起来的道路和方向。壮大了党员队伍,为中国共产党担当历史使命提供了组织保障。中国共产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但中国共产党党员的队伍无论从质量上还是从数量上讲都经历了一个从弱小到壮大的发展过程,而这一发展过程的内在动因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队伍最初是由少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具有追求救亡图存和人民解放的先进知识分子组成和构成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的精英们一方面同胡适、张东逊、黄凌霜、张君劢、戴季陶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无政府主义者展开论战,为马克思主义辩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道,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中共党员深入工人、农民中,通过举办夜校和讲习所等方式,宣传党的主张,唤起他们的阶级觉悟和革命意识,组织动员工人罢工、引导贫苦农民走上革命道路,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党员。随着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的发展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中国共产党又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深入到军队建设和其他工作领域,使党的主张深入人心,既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影响力,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革命者和先进分子加入了党的组织,壮大了党员队伍,为中国共产党担当使命、争取民族解放、进行社会革命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领导力量。提高了党员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为中国共产党担当历史使命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和党员的成长经历,大多数党员大多出身贫苦,无论是思想觉悟、政治素质还是工作方法,都难以胜任复杂而艰巨的革命工作。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以后,就清醒地意识到,要肩负民族使命,就必须唤起工农千百万,唤醒他们的阶级觉悟和革命意识,依靠、团结、带领他们走上追求民族独立和自己解放的道路。要完成这样的使命,各级领导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组织动员群众、开展各种工作的本领。因此,早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通过开办工人夜校和农民讲习所等活动,培养积极分子,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又积极创造条件开办党校和红军大学,培养党和军队的各级干部,延安时期党又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和中央党校,使大批党员干部接受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通过这些教育活动的开展,既完善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又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素质,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方法、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转变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方法和能力。正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为走上革命道路、融入革命队伍、成长为党员和党员干部的党性锻炼、思想觉悟的提高和工作方法和能力的培育提供了途径。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促进了中国国民性的改造,加速了中国民众的思想启蒙和精神解放推动了中国国民性的改造。国民性是一国大多数人的文化心理特征,即在价值体系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性格特征,是国民素质的核心因素。中国人民一向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反抗压迫、不屈服于受奴役的命运而闻名于世,但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奉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剥夺了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用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和道德规范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精神控制,铸就了劳动人民守旧、消极忍让、主人翁意识缺乏、清官意识浓郁、独立意识不足、迷信、妥协等性格特质。近代以来,尽管维新学者和五四时期的思想家们曾经掀起过国民性改造和批判的思想运动,在有限的范围内唤起中国人民国民性的觉醒。但由于承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以及多次革命运动的失败,加重了国民性的沉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夜校、讲习所、传统媒体、干部教育等多种方式宣传先进的思想主张,唤醒了广大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阶级觉悟和革命意识,使他们搞清楚了自己受压迫、被奴役的社会根源,促进了他们的革命意识从自发向自觉的转变,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精神面貌和性格特质。在这个意义上说,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创立和形成塑造、哺育了一代新的国民,加速了中国国民性的现代转型。促进了中国民众的思想启蒙和精神解放。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人的思想、立场、观点问题的一种社会实践,是通过教育这一特殊的途径对人进行塑造、教化、引导、改造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阶级性、具有目的性和功利性等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特定的政治集团用系统化的思想、多渠道的途径、多样化的方式影响、争取人民群众,实现政治目标的过程。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在肩负历史使命的历史进程中所创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体系,就其直接目的来说,是唤起受压迫的广大人民群众,促使他们走出蒙昧,走向觉悟,凝聚他们的力量,通过社会革命创建新中国这一政治目标。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属性、传播的思想的先进性,这一过程既是影响人民群众,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也是促使他们精神启蒙的过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和行动指南,以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为自己的使命。始终坚持在广大人群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教育他们的思想觉悟,走出蒙昧,改变了自己受压迫、受奴役的命运,唤起了他们沉睡蛰伏的革命激情,激发了他们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启蒙和精神解放。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培育了现代形态的民族精神,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融合。马克思主义是以关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命运为宗旨,以批判资本主义及其意识形态为主要任务,以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目标的科学思想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结构、运行机制、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科学地回答了资本主义社会向人类提出的重大问题,为无产阶级认识自己的生存世界、改造使自己受压迫、受奴役的非人的世界,创造有利于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世界提供了理论武器和思想基础。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指导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改变自己命运的精神向导和方法指南,在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中,在同中国文化的融合中,改变了影响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新民主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彰显自己的科学价值、实现自己的理论使命也是通过许多环节才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形成,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逐渐渗透到中国革命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使中国人民了解、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学会了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社会的现实、寻找中国革命的道路和方向,并将其转化为改变自己命运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的融合。培育了现代形态的民族精神,为中国人民改变自己命运提供了精神动力。在中华文化有机体的构成要素中,民族精神居于核心地位,决定了中华文化性质和特征,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精神支柱,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实践中,在战胜自然灾害、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自强不息、威武不屈、厚德载物、团结统一为主要内涵的民族精神,既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质,奠定了中华文化的精神支柱,也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一方面秉持中华民族精神,奋力崛起、不屈不挠,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畏艰险,攻坚克难,夺取胜利;另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实践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同中华民族精神结合起来,把中国人民在战胜困难、反抗压迫、抗击侵略的斗争中迸发出来的时代精神提炼总结出来,培育和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为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元素,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精神动力。为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华文化开辟了路径,推动了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演变都是两个途径的统一,一方面是特定民族自己的文化创造,另一方面是在民族交往中对域外文化的接纳、吸收和改造。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同中华文化相结合,既为中国民族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找到了道路,也为中国民族建设民族文化指明了方向———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文化的结合也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创立和形成来进行的。中国共产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途径和环节使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文化体系中的要素,如以辩证法为核心的方法论、以实践为基石的认识论、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阶级斗争学说、国家学说和人民史观等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活泼的文化清泉,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改变了中国文化的构成,促进了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变革,也加速了中华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当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立和形成的,它不仅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载体,而且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以及中国革命力量蓬勃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前进的道路上战胜困难,并与各种错误思想路线作斗争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始终发挥着巨大的思想影响力和文化作用力,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战胜一切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武器。进入新的世纪,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当前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多元化、民主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党情、社情、国情和世情发生了深刻剧烈的变化,时代主题、社会结构、国民素质、价值观念、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队伍建设、教育模式、理论武装与理论普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已经成为党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创立和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内容、方法、路径和队伍建设理论等对我们党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指导地位,强化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战斗力和执行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力和渗透力,推进理论武装和理论普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把教育国民和塑造国民有机地统一起来,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机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和影响力,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从思想方面抵制和肃清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升国民思想政治素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伟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建军.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6(7).

[3]王树荫.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纲:1919—1949[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

[4]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5]欧阳恩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

党性教育论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党员 思想教育

随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全市机关党员中不断深入,科学理念、科学方法、科学发展已经成为机关党员交流谈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渗透于党员的思想和行为之中。本文在广泛深入机关和基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机关党员思想教育工作的客观实际和具体特点,就如何加强机关党员思想教育工作,发挥党员在机关工作中的主体作用进行初浅的探讨。

一、变灌输式教育为渗透式教育

机关党员思想教育工作一直以来是以直接灌输为主,以上大课集体教育、领导进行时事政治和理论教育,依靠组织行为和领导的权威实施,大有一家之言的一言堂做法,导致党员教育工作出现上下一般粗,效果不尽如人意。渗透教育改变以往传统的说教和填鸭式灌输的教育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各种理论知识的学习,充分地调动党员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是一种寓于日常生活中,寓于特定环境中,寓于组织活动中的教育模式,也是一种寓理于情之中、以情感动人的教育方法,表现出来的是非强制性、愉悦性、无意识性的特征,党员的理论水平和思想境界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循序渐进地提高和升华。当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理论,采取灌输教育进行无可厚非,也是必须的,但要因人而宜,机关党员的文化程度都比较高,接受能力比较强,灌输教育的效果可能不一定理想。WWW.133229.cOM特别是进入新时期、新阶段,从党员思想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党员自觉履行义务、自觉遵守《党章》、永葆党员的先进性来看,强制式灌输这一单向度的教育方法已经不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变灌输教育为渗透教育,不断提高机关党员思想教育的效果。渗透教育,还在于针对当前人们观念、理念、价值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社会实际,予以充实调整,达到推陈出新。

二、变单一模式教育为多种形式互动

以往机关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基本以开会代之、以简单说教为主,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没有任何新意,党员参与热情不高。要提高党员的参与热情,必须改变以往单一的模式,走向多样式互动。可以采取一种符合科学发展观、适合时代要求、适应党员实际的双向互动或多向互动的教育形式,也可以利用多媒体,采取多视角、多广度进行教育辐射,因地制宜地实施教育,通过这种公开、平等、尊重、竞争的交流,提高教育效果。如把教育内容通过知识竞赛、青年论坛、兴趣小组交流等活动形式,开展一些学习马列主义和科学发展观等知识的竞赛、热点问题的讨论、模糊观点的辩论等活动,不仅丰富机关党员的文化生活,还可以激发党员的参与热情和激情,达到预期教育目的。互动式教育,强调每一位参与者都是主体的身份,都有话语权。如每年一度的“五四”青年节活动各不相同,但今年的“五四”活动,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下展开,我们引导青年对“民主”、“科学”进行新的思考,引发大家结合时代特征进行阐释。不少同志用历史反观现实,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有从国家要求层面上的“民主”和“科学”,还有老百姓追求的“自由”和“平等”,这也是现代中国的发展方向。民主与科学的人文思想基础正是平等和自由,平等自由是人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只要有了自由和平等我们就可以承担困难,只有坚持了人的自由和平等,才有正当人的法制和权利,整个社会的发展才能步入更加科学和持续的发展轨道上。

三、变“假、大、空”为“真、小、实”教育

目前对机关党员的思想教育,基本上是按上级的安排和要求进行的,即所谓的规定动作,只有在完成规定动作后,才能有自己单位的特色教育。大多数学习内容都是贯彻中央、省委、市委会议精神,除此之外就是绞尽脑汁,结合本单位实际,增加一些与本部门业务相关的内容,提几条落实的具体措施,想几句有地方和部门特点的新话、假话,完全不是有感而发,不是真情流露,更谈不上情真意切,这种一级传达一级、一层一层贯彻落实、层层模仿的方式,时间一长,党员对开会学习就没有丝毫兴趣可言,也不愿意接受一些假、大、空的理论和空洞、教条式的说教,导致一学习、一开会就出现会上打瞌睡、看报纸、玩手机和轻声闲聊等浪费时间的不良现象。因此,当前在对党员进行文件传达也好,政治思想教育也好,上级的文件精神要有,但不能照抄照搬,必须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把大道理讲实、讲透。党员思想教育既要用大道理来管小道理,也要来一点真实的东西,来一点党员普遍关注的热点、困难问题解说和释疑,来一点结合本部门、本岗位的实际举措等,这样大家就愿意听,参与积极性也就高了。

四、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

以往组织党员学习教育仅限于本单位、本部门的课堂式教育,仅限于从文山会海到本本文件的学习领会,没有变化、没有创新,党员已经成了麻木应付,更谈不上有什么大的效果。人生教育的课堂不仅仅在教室、在书本。人们总是习惯于从书本上找根据,从会堂上找出路,从文件里找办法,还不太习惯走出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纵深,走向改革开放这一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鲜活场景。所谓走出去,就是组织党员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如到基层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呼声,到企业调研企业生产和销售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到社区进行扶贫帮困和参加志愿者活动等,通过走向社会扩大党员的视野,使党员真正融合到社会大家庭之中,使党员的思想和灵魂在参加社会实践中得到洗礼和净化。当然还必须要请进来,请一些专家、教授和知名学者来给党员上课做报告,通过专家教授通俗易懂的讲解释疑,用科学的、正确的理论和思想来武装党员的头脑,澄清党员的模糊认识,不断提高党员的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

党性教育论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陈诗(1977- ),男,广东电白人,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 51044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065-03

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等教育大众化、网络生存方式等重要因素也无不影响着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出现各种思想问题与行为上的偏差。认真分析大学生党员的思想问题及其原因,并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对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党员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党员在思想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忽视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不够

大学生党员应较普通大学生有更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但经调研发现,大学生党员同普通大学生一样忽视对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他们认为在大学里最重要的是掌握良好的专业技能和社会活动能力。因此 ,他们比较热衷于各种社团活动,而对政治理论的学习缺乏足够的动力。有调查显示,只有9%的学生党员经常阅读各级党报,有45%的学生党员表示不会积极主动参加政治理论学习。上政治理论课看其他书籍、打瞌睡等现象屡见不鲜。此外,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进行正确地思考分析,以致产生一些错误的思想和认识。大学生党员理论修养不足。

(二)理想信念模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

怀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员的精神素质,更是共产党员应当时刻牢记的信念。但是,由于部分大学生党员对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比较薄弱,以致他们对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矛盾无法作出科学的认识和判断。据一项调查显示,有17%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有26.3%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看法”,选择“说不清”;有24%的大学生认为“资本主义有相当的生命力”。由此可知,部分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缺乏信心。

(三)入党动机功利化,党性观念不强

正确的入党动机是思想上入党的根本前提,它决定着每个党员的素质和行为。有调查显示:在申请入党时,表示“为了以后更好地就业以及个人前途”的大学生占53%;“父母或老师要求”的占11%;“别人都申请,自己就跟着申请”的占17%。这表明,大学生入党趋于现实,入党动机较功利。由于入党动机不端正,不少大学生党员入党后,放松了继续学习和自我教育,没能真正地从思想上入党,以致不能从行动上实践一名共产党员所应承担的使命和义务。有调查显示:有15.5%的人明确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行不通的。根据平时的观察,这个数据趋于保守。这也表明,党员大学生的党性观念不强。

(四)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

党员意识的强弱是影响党员提高素质、增强党性和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据一项调查显示:当被问到学生党员队伍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时,41.74%的党员选择了党员意识淡化;27.77%选择了功利心太强;16.7%选择了理想信念动摇。由于大学生党员意识淡化,他们在入党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群众中没能发挥应有的模范作用。有的大学生党员对一些不良现象不讲原则,对有损党的形象的言行听之任之;有的大学生党员组织纪律性不强,以各种借口长期不过组织生活,不受党的纪律约束。因此,大学生党员意识淡化,必然影响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从而损害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

二、大学生党员存在思想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党员存在思想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建设上的问题,也有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一)对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重视不够

1.在领导机制上,没有真正形成全员育人的机制。当前高校过多地把精力放在如何增加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水平、扩大校园规模和扩充生源上。对于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一些领导和老师误认为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主要是学生工作部门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这表明在领导机制上没能真正形成协同配合、全员育人的工作机制。

2.重党员发展的比率,轻党员教育监督机制的落实。各高校普遍把党员发展的数量作为评价支部工作是否有成效的重要依据。为此,很多高校都针对本校大学生党员发展数量和比率制定较高的目标和任务。然而,在发展的党员人数和比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各高校把关不严,以致大学生党员的政治思想素质不高,党员教育效果得不到有效的机制保障。

3.对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部署得多、落实得少。一些高校在大学生党员教育方面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只满足于一般性的工作部署,甚至只是应付式地把相关学习资料发给大学生党员,让其自学,既没有监督性的检查,也没有实效性的考评。以致一些支部只重视党员发展,轻视党员教育,组织生活随意性较大,教育内容陈旧、形式单一。

(二)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

1.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建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部分高校的学生党组织建设未能及时跟上学校规模的变化和发展要求。一是学生党务工作者主要以兼职为主,在党员思想教育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由于大学生人数激增、素质参差不齐,数量有限的工作人员很难做到对每个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深层次的了解,也很难对所有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地培养、教育和考察,发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应付和表面化状态,缺乏规范化和系统化,工作质量难以保证。二是大学生党建工作队伍的政治理论素养不高。对大学生党员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是辅导员,他们忙于应付各种事务,放松了对党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以致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不够深刻,难以创造性地做好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工作。

2.党员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陈旧,没能做到与时俱进。一是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一些党组织习惯于根据上级的意见和要求教条式地照搬党员教育内容,没有结合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特点、学习习惯、专业背景的差异来改进党员教育的内容、方式和载体。存在“一锅煮”“一刀切”的现象。二是教育内容抽象空洞、脱离实际,很难引起大学生党员的兴趣。三是党员教育形式和方法单一、古板,常常是以会议代替教育,把深刻的教育变成简单的文件精神传达。四是以娱乐活动取代社会实践,以外出旅游代替政治理论学习。

(三)党支部在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中的工作偏差

1.党员标准把握不科学。大学生党员发展的执行者主要是学生党支部,其对党员发展标准的把握至关重要。若不能科学地把握党员发展标准,将给党员的继续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为:重现实表现,轻思想动机的考察;重专业学习,轻思想品德的培养;重社会工作,轻政治理论素质的考核;对学生入党动机、政治表现、思想觉悟、党的理论学习、思想修养等方面的培养考察远远不够。

2.党员发展工作不规范。很多党支部注重学生党员在大学生中的比率,而放松对学生党员的教育。主要表现为:一是党员教育短期化,主要是以管理代替教育,以完成任务代替培养;二是人为降低发展标准,有的支部在发展党员时片面追求数量,甚至不按程序要求,搞突击入党;三是党员发展缺乏应有的严肃性,正式党员在联系、考察发展对象时,容易依据个人感情和喜好对其做出简单判断和评价,不能做到深入了解、全面考察。

三、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

针对当代大学生党员思想上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完成党员教育的任务,达到党员教育的目标,必须在党员教育实践中倡导创新意识,探索当代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保障机制,提高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的质量

当代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科学有效的保障机制,才能使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健康有序的开展,提高党员教育的质量。

1.坚持党委领导下全员育人的工作机制。要把当代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学校党委领导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党政职能部门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管理、服务、育人作用。深入学生课堂、宿舍,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健全大学生党团、社团组织,加强对大学生党团和社团组织的领导,形成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工作机制。

2.加强党建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党建工作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能力素质,实现其专业化和职业化,是做好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工作重要因素之一。加强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建设,一是要选拔政治理论素质高、思想作风好、善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和高年级学生党员担任学生党建工作人员;二是要把党性强、作风正、素质好、具有一定党务工作经验的专职学生工作干部或辅导员选拔到支部书记岗位上,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好支部工作;三是加强培养,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提高学生党建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党性修养和知识结构。

3.创新党员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是保证大学生党员实现思想教育目标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途径。一是强化群众监督。发动群众参与对大学生党员的监督,弥补党组织教育的不足。组织普通同学对大学生党员进行评议,并把评议结果反馈给大学生党员本人,使其明确自己在同学中的形象。二是强化“”。通过规范和完善组织生活,要求党员定期汇报思想、进行党性分析,强化党员的党性意识。三是规范不合格党员的退出机制。严格处理不合格的党员,保证党员发展质量,保持队伍的纯洁性。

(二)创新党员教育载体,提高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质

创新党员教育的载体,就是要大力发挥党的宣传导向作用,强化与基层团组织的互动,发挥党校教育在当代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1.发挥党舆论宣传阵地的导向和宣传教育作用。加强校报、广播站、学校电视台、宣传栏等宣传舆论阵地的建设,宣传报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先进党员的事迹,分析和点评当前国内外形势和热点问题。统一思想,树立典型,坚定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素质。

2.强化基层团组织在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党建带团建”的组织优势,在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考察等方面发挥全方位作用。把“最佳党日活动”和“最佳团日活动”结合起来,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党的基本知识、党史、团史教育,帮助当代大学生党员树立远大理想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发挥党校教育在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一要立足于国情,并结合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学习特点和生活实际,辩证、全面、发展地介绍党的历史,展示党的光辉形象和伟大品格。二要适应信息化、网络化的迅猛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平台,建立并办好网上党校。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抽象教育与形象教育、平面教育与立体教育、单向灌输与双向互动有机结合起来,拓展党校教育空间,使党校教育突破单纯文本、声音和面对面直观教育的模式,提高党校教育的亲和力与感染力。

(三)创新支部工作内容和方法,提高党员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工作主要来自学生党支部。它有把握学生舆论动向、直接面向学生的政治优势,有最密切联系群众、有效服务学生的组织优势。

1.创新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内容和方式。一是结合当代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特点,创新党员教育的内容,增强党员教育的时代气息,提高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二是创新党员教育的形式。多采取演讲、座谈、辩论、研讨、知识竞赛、网上交流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增强党员教育的吸引力。三是充分发挥民主评议和党性分析的作用,在民主讨论和民主监督的氛围中把握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四是创设条件让当代大学生党员积极参与策划党员教育活动,让他们在党员教育中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五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党员参加“三下乡”和社会调查活动,设置“党员责任区”、“党员服务示范岗”,切实增强大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和党性修养。

2.增强学生党支部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党支部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要把思想育人和服务育人结合起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切实解决大学生党员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实际问题。增强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要抓好“三个突破口”。一是完善济困助学体系,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党员的资助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其求学愿望。二是推进当代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消除他们因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变化以及观念的冲突而引起的心理障碍。三是要针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对大学生党员职业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其能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陈君生,周玉明.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1).

[2]董铭和.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D/OL].http:///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2008-05-01.

[3]罗黎明.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问题研究[D/OL].http:///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2008-12-01.

[4]李燕冰.高校党建工作中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主体性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4).

党性教育论文第8篇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和影响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保持党员先进性本色,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践科学发展观,始终是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任务,也是党员党性修养的重要任务。从心理过程研究党员的教育管理,研究党员的党性修养,探索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对提高党员教育管理水平,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刘文江同志提出的“共产党员管理心理”开拓了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思路、新领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党员队伍状况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导致极少数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有些党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党内一些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和滋长,以及一些涉及个人的具体困难和矛盾,导致少数党员对党和党的事业失去信心,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挫折。针对党员队伍建设实际,我们成功地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探索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有效机制。如何进一步创新和探索党员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是新时期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针对共产党员个性心理,运用管理心理学知识对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激励的管理心理学方法研究,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管理心理学方法研究,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法,更好地提高党员教育管理的时效性,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迫切需要。

刘文江同志的共产党员管理心理研究,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党员的一般心理现象和党员的具体心理,指出各种具体心理的内涵和特征、基本心理过程和心理修养方法,通过对党员的党性心理、政治心理、利益心理、文化心理、责任心理、职业心理、道德心理、党纪心理、领导心理、学习心理、发展心理、组织心理等心理过程的分析,提出党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指出党员存在的思想认识差距,提出解决党员各种思想问题的具体方法,对于转变党员的思想认识,克服党员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认识,优化党员的心理结构,提高党员的思想认识,做好党员的思想工作,提高党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效果,加强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更好地发挥党员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刘文江同志为加强新时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新探索。

人的心理现象是宇宙间最复杂而又最奥妙的现象之一。恩格斯把人的心理现象誉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人的心理研究也就成为一门古老的重要的研究课题。共产党员是用特殊材料组成的人,共产党员的心理,是地球最美丽的具有共产党员心理特征的“最美的花朵”。要让这朵“最美的花朵”绽放的更加绚丽多彩,就必须开展共产党员管理心理研究。千百年来,人们也就一直在梦寐以求要搞清楚人的心理。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共产党员管理心理就是研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中的党员的心理现象,以揭示党员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提高党员的心理素质,提高党的建设水平。这是共产党员管理心理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深入开展共产党员管理心理研究,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实践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