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教育教师论文

小学教育教师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4-03 01:07:03

小学教育教师论文

小学教育教师论文第1篇

1.1试题情景的设计

在试题情景中突出教育教学实践,可以考查考生的真实水平。而根据题型考查功能的不同,在客观题和主观题中各有侧重。客观题全部是单项选择题,不仅考查考生基础知识,还考查考生是否具有概括、分析、评价的能力。在客观题命制过程中,可以通过模拟日常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情景来设计,考查考生能否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主观题的情景多采用真实的教学案例,以教学实录、教学反思记录、教育教学焦点问题等材料作为背景,提出问题,让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论和说明。在试题情景的设计上,注重从情景的广度和深度来突出教育教学实践的考查。试题采取多重设问的方式,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层层递进。同时,试题要求考生结合情景,通过综合的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在不同考查目标的主观题试题情景中,考查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可以直接考查考生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也可以间接考查考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教育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本题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入手,考查如何开展德育教育。试题情景中的张老师用“孔融让梨”这个典故来教育小学生是正确的,符合小学生道德认知特点,但是张老师没有用身边的事例来进一步说明,教育效果就大打折扣,尤其是面对小学生经常出现的知行不统一的问题,张老师应该反复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运用多种手段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2试题素材的选取

试题素材的选取是关系试题质量的关键因素,优质的素材是试题编制的基础。笔试试题的素材来源广泛,通过对素材的选取、提炼和加工,在考试中进一步凸显对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查。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是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学设计题是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突出体现。鉴于有限的考试时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教学设计题只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素材和要求,完成部分教学设计或简单的教学设计方案,并简要说明。教学设计题主要考查综合性教学设计和表达能力,而且这类试题没有统一答案,设计方案因人而异。因此,在教学设计题的素材上需要精心挑选和设计,必须科学规范、阅读量适中且各方面兼顾。

2面试试讲题的教育教学能力考查分析

由于教师的职业特点,面试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亦是考查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小学教师的面试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备作为教师的基本素养、职业发展潜质和实践能力,主要内容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仪表仪态得体,有一定的表达、交流、沟通能力;能够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节规范,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与笔试相比,面试更具有鲜明的特色,面试与笔试相辅相成,是教学实践能力考查的重要补充。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真实模拟了教学设计、备课、讲课的过程,可以进一步考查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在面试过程中,从小学教师工作的内容和特点出发,让考生置身于模拟的环境中,试题的情景和问题都比较接近实际以利于考生发挥真实水平。考官在面试现场,对考生的板书能力、对课程的把握程度、沟通能力、教学现场应变能力、心理素质进行观察、记录并评价。

3结语

小学教育教师论文第2篇

(一)思想道德素质方面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后的教育对象为小学生,小学生特有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如独立性差、更依赖教师、善于模仿教师等,都决定了小学教师的道德水平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小学教师职业的特点,很多小学教师在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会成为“班主任”。很多小学的班主任实行一管到底的方式,即从学生一年级入学开始一直到六年级毕业,都是同一个班主任带领。这就会出现小学生的整个小学阶段接触时间最多的人就是班主任,班主任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人处世的方式都会无形之中影响到他们的学生。基于以上原因,高校在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时候就更应当注重培养本科小教专业学生道德标准: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敬业爱岗、吃苦耐劳;团结合作、勇于奉献……

(二)文化素质掌握方面

小学生要学习知识内容不是很难,但是标准却很高。所以对他们文化素质方面的要求也非常严格。这其中就要求小学教师要有广博扎实的专业知识,如数学、语文、外语、历史、地理、体育等多方面的知识,以满足小学教学中,对教师综合知识储备充分的要求,力求学生全面发展。由于现在的学生和老师都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期,学生的知识面有的时候可能比教师还要广,因此高校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时候就要尽量做到“广”和“精”!这样才能让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坦然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奇怪的问题。

(三)业务素质方面

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如果仅仅具备了以上两个素质,并不能称之为合格的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因为最为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更应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教学工作技能、教育科研技能、教育管理技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教师要同事具备现代教育理论、掌握现代教学手段、方法、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技能(如三字一话)的素质,从而具备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综合能力。2013年国家提出了“教师资格证书”需要学生自行考取的政策,2014年开始试点实施师范类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的工作。从考试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小学教师业务方面应该具备的能力:普通话测试、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教育学综合……这些都表明了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四)身体心理素质方面

由于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的特殊性,所以要求小学教师具备一定的体育素质和良好健康的体魄。另外,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小学生身心的发展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很多中小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咨询师证书或者至少精修过心理咨询课程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最为一名中小学教师,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这样家长才会敢把孩子交到她们手中。

二、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个基本原则。高校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问题,实际上就是逐渐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文理兼备,学有所长”,以培养出具有符合型知识结构的高素质教师。当今我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大致包括如下模块:

(一)公共基础课程

主要目的在于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大学生基本的文化素质和培养水平,如思想政治、法律、体育、外语、计算机、三字一话等课程。意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专业基础知识

这一部分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做储备。开设的课程有: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大学语文、大学数学、英语视听阅读、高等数学、小学统计与测量……

(三)专业必修课

不同学科方向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当完成一定量的必修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有所专长,能多担负起一门或两门主干课程的讲解。很多高校的教科院(教育系)设有三个方向:小学教育语文方向、小学教育数学方向、小学教育外语方向。每个方向都开设了几门专业必修课,如现代汉语、儿童文学、高等数学等同时专业必修课中还包括儿童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等,以使学生掌握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专必修课的学习,使学生做到综合培养,具有了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

(四)选修课

选修课的开设目的是“有所专长”发展学生的特性,丰富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长选上学院或全校开设的选修课,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的设置时基于“培养多元化、全方位”中小学教师的指导方针基础上。在素质教育呼声的教育背景下,很多人开始对小学教师有更多的要求了,如希望小学教师能够为小学生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因为国家在中小学新教材中都增加了“研究性课题”或“研究性课题”延伸的“课题作业”。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为适应新数学课程,理应构建全新的课程和教学理念,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的讲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此项能力。

三、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

小学教育教师论文第3篇

小学体育课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课程,它不仅要将技术技能传授给学生,还要让他们掌握方法,通过正确的身心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发展人际关系,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掌握对美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对于小学体育教师,如何在40分钟内有效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认知,技能,情感等目标,语言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新课标下提升体育教师的语言艺术,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是很有必要的。

那么,体育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语言的艺术来引导、启迪、激励、评价学生呢?

一、组识语言要有规范性

小学生上体育课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但同时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理解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该做什么,反对什么;练习中应当怎么做,不应当怎么做;什么活动在先,什么活动在后,有什么要求等等。这些必须借助语言形态清楚地表达出来,做到界限分明,使学生明白无误地遵循和执行。例如,在训练队列对形的时候,体育教师必须清楚地提示学生按照“四列横队”或者“四列纵队”站的站法,并配以正确的手势。在上课过程中,运用规范的组织语言,不仅能让学生明确老师口令的目的,做到“令行禁止”,更能在上课过程中合理运用时间,起到过程流畅,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动作阐述要有准确性

语言的准确是体育教学过程最基本的要求。体育教学中要准确的运用语言,讲述动作要领,阐述动作概念,准确地把握中心,突出重点,强调要点,对于小学生而言,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能够形成他们脑子里完整的动作影像,那么清晰、准确的表达,就能够对这个影像作出合理的诠释,从而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运动表象。例如,在教授篮球原地运球时,手型的动作方法是:五指自然分开,手指触球,手心空出,教师再配合正确的示范动作,学生就会在脑中形成运球时的正确手型,改正以往用手掌拍球的毛病了。

三、启发性语言启迪学生思考

启发性语言能启迪学生的思考,激起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使学生主体处于积极自觉的学习心理状态。体育课中很多练习重复性强,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枯燥,所以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当学生自身没有学习的内在要求时,教师要善于通过启发性的讲解激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当学生有了潜在的学习需要时,教师就应因势利导地把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变为活动状态的动机,使之成为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教师在启发时,往往设置“问题”情景,采用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而不应一口气把话说尽。通过教师的提问,为学生开创了宽阔的思维空间,极大地吸引着学生,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启发性语言,改变了学生的被动接受角色地位,让他们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四、激励性语言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理体验:当我们受到肯定、鼓励和夸奖时,心里觉得很舒坦,增强了信心;但受到否定、批评时,情绪便会沮丧、低落,失去了信心。在体育教学中,采用肯定、鼓励的教学方式,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肯定、赞赏的口吻来鼓励学生,会在学生心灵深处激发他们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在评价学生的动作质量时,用“很好”、“不错”、“真棒”、“好极了”等肯定或赞许的语言,就会对学生产生鼓舞的效果,树立学生的信心。相反,如果教师用漫不经心或轻视的语言,就会刺伤学生的自尊,使之产生抵触情绪,甚至精神消沉,进而对体育课产生反感甚至厌恶的心理,因而失去学习的动力。

五、幽默性语言能营造学习氛围

小学教育教师论文第4篇

1.1高层次培训惠及面过窄

我县共有137名中小学体育教师,专职教师89名,兼职教师48名,2014年我县教育局共组织了两批次的培训工作,培训对象达210人次,也就是说,相当部分教师按受了两次培训,这是我县体育教师培训工作取得的可喜成绩。然而,由表1可以看出,我县体育教师“走出”巴马接受职业培训者凤毛麟角,毕竟,县级以下基层体育老师对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课程解读等方面确实需要专家“批点迷津”,更需要到“外面的世界”去开拓视野,多与同行交流,更多地汲取新思维、新理念。

1.2经费来源单一

目前,我县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经费来源为区教育厅和县教育局,主要来源为县教育局,也就是说,教师的培训经费全部来源于财政,可见,我县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来源过于单一。

2.巴马县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对策

2.1培养浓郁的自主学习氛围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体育教师的培训应以此为理念。如同当今政府扶贫一样,与其发放现金扶贫,不如技术扶贫。在科学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如果广大体育教师的思维仍停留在“吃老本”的状态,那他会在体育教育理念变迁过程中,成为体育教师角色转换的失败者。就提高体育教师的从业素质而言,必须要不断〗更新知识、理念以及新运动项目的学习、技能的提高,所以,与掌握了捕鱼技术才不经常有鱼可吃,是一样的道理,广大体育教师更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不断“充电”的方法,才能在教学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2.2科学合理的规划培训计划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主要区别在于,体育教学不仅是一个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教学对象在学习过程中生理机能会发生较大变化,主要以身体活动为特征。体育教师的工作也以这一特征为基点,通过身体活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健康水平,基于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既要关注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理念、新课标解读、体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等方面,还要注重体育教师专业技能、术科教学方法的培训。如果,条件允许,自助菜单式培训,肯定会大受体育教师的欢迎。科学合理规划培训工作,不仅体现在培训内容的取舍方面,应该还包括形式的多样化、与国培、区培相衔接的“市培”、“县培”以及学校级的教研室培训的层次化。通过不同形式学习,如现场观摩、理论学习、技能提升、交流切磋、听专家报告,可以“按需所取”,既经济又实用,而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实现各级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进一步实现体育教师培训工作的“利益最大化”。

2.3扩大经费来源渠道,为更多体育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创造条件

全靠政府财政支持经费额度必定有限,毕竟,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各项事业建设都需要投入,教育投入还不能占GDP比例过大,既使我国GDP连续30年高速增长,但毕竟底子太薄,人均收入水平仍然很低。所以,相关部门就广扩经费渠道,吸纳更多社会资金进入体育教师培训系统,如,从体育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支持体育教师的培训,或者,设立教育名人、体育明星、企业教师培训基金,用于基层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这都不失为当今现实状况下的好办法。笔者有时思考,现今我国有的足球俱乐部动辄花费上千万欧元引进一位大牌球星,试想这上亿元的人民币足够数万,甚至十数万农村体育教师的培训经费了。相信,只要全社会都来关注体育教师培训这个问题,基层体育教师会获得更多职业提升的培训机会。

3.结语

小学教育教师论文第5篇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存在的问题与教学环境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大多数教师认为在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实施信息化教学时遇到的主要障碍是缺少信息化教学平台和资源,缺少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很多学校没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备和外部环境,学校也没有对教师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技能培训,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于教育技术培训的重视程度较低。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措施分析

1.建立完善的教育技术应用环境

中小学校的相关领导首先要加强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视程度,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创建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学校可以结合一些优秀的国内外教学经验,配齐校园内的教育教学设备,提供完善的教育技术应用环境。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校园内的教育平台,建设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平台,或者通过与第三方达成协议,获取他们提供的教学资源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和外部环境。

2.开展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课程

我县调查结果显示,没有参加过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占80%,参加过3次及3次以上的教师只占2%。曾经参加的教育技术相关培训大多集中在省、市级,而针对本县的实际情况培训相对较少,由于中小学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相关培训较少,所以大多数教师都希望能通过培训来提高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能力,希望能通过培训提高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能力,这反应出目前推广和普及县级培训工作需全面展开。提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需要教师个人的努力和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可以结合自身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具体教学目标,制定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制度,定期开展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课程。培训方式可以选择案例教学,活动教学,任务教学等不断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3.不断的提升个人教育技术能力

小学教育教师论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 教师决策

21世纪,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基础教育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转变。语文作为其中一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语文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已经写进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语文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加快我国广大地区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促进语文教育历史性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新课程改革又为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之际,深入研究语文教育的现现状与问题,找出其具体解决对策,使语文教育跟上时代的脚步。

教师决策是决策学中研究颇多领域,教师决策从本质研究出发,结合当前决策现状,研究如何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好决策,并对决策的评估、影响进行细化。教师决策研究反应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例如,对教师决策的研究涉及到这样一类课题:教师决策关心的内容结构(Klimczak,Balli和wedman,1995)、学习活动(Parker和Gehrke,1986)、课堂安排(Emmer,1982)、计划(Borko和Livingston,1989)、课程商议(Mccutcheon,1995)和课程内容(Mahhod,Biemer和Lowe,1991)。而这些都是教学中必须面对的本质性的问题。教师决策的三个主要方面决策发生在教学的三个不同方面:计划和准备教学阶段、互动阶段和评价学习结果阶段。每个方面都牵涉到不同的因素。[1]

除了系统性教师决策研究之外,研究界对教师决策不同领域、不同现状进行研究。实施差异教学离不开有效的教师决策。国外已有的对教师差异教学决策的研究是在差异教学的框架内,对教师差异教学决策的本质、操作架构与策略、效果及问题等方面进行的分析。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差异教学过程,对职前教师的差异教学决策能力的培养、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的差异教学决策模式的专业特征及其演变、职后教师教学决策的实施保障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有待进一步深化。[2]教育艺术和教育科学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才能恰当地运用教育心理、教学方法、教育管理以及课程等教育研究领域内的诸多理论或原则,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时,这些问题常常是中小学教师所关心的。《教师决策的实例研究》(Goidown E・Greewood and forrestW・Parkay,1989)一书首先对教育科学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地位,作用,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教育理论的目的、途径和方法等问题作了详尽的介绍,然后分类从课程、教学、纪律、班集体、学生调节、教育环境等方面介绍运用教育理论的典型实例,并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而使抽象的理论和原则成为一种切合实际的可操作的学习过程。现编译该书的指导部分以飧读者,希望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有所裨益。[3]另外,教师决策研究还有从社会发展角度研究,从学科特殊性角度研究,这些研究都不同程度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决策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领域外的探索,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决策也是一门教师决策科学,要通过教师决策来对小学音乐教育做出更加科学的指导,从而推动小学音乐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教学决策是教师决策科学系统中的重要分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语文教师具备基本的文学修养,语文教师文学修养包括作品修养和文学理论修养,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已经不在固守价值观念,而是通过语文教学实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对国学的初步理解和探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教师在课堂决策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教师课堂教学决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这个工程涉及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理性的角度出发,从大的教学环境出发,在课外和课堂上进行决策都要依据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不能孤立的去判断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向。

注释:

[1]张朝珍.教师教学决策的认识论根源探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04), 45

[2]张朝珍,姜文,差异教学中的教师决策――国外研究综述,外国教育研究,2012(10),61

[3]朱怡华,教育理论在教室决策中的应用,山东教育科研,1992(1),23

参考文献:

[1] 丛立新著,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小学教育教师论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 培养目标 教育型小学教师 实现机制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159-04

我国自1998年试行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以来,经过10多年的实践探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目标怎样科学定位,国家教育部至今没有具体统一的规定,主要由各培养单位根据自己的办学优势与特色自我定位,致使高校和社会用人单位在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这一核心问题上产生重大分歧。小学教育专业大都是由高等院校的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举办的,他们为了发挥教育学、心理学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倾向于培养综合素养高、教育理论功底深厚、教育研究能力见长的小学教师;也有培养单位立足综合培养、学科专业有所侧重,以教学技能熟练而见长的教学型小学教师为目标追求。而大多数用人单位比较欢迎学科专业知识宽厚、教学技能娴熟的小学教师,甚至有的地方至今不认可小学教育是个专业,不接受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因此,深化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理论研究,对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力求和社会用人单位达成共识,是迫切需要研究的现实问题。本文拟就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机制进行理论思考,以期对小学教育专业内涵建设有所裨益。

一、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

1 高校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择师导向的利弊分析

目前,高校培养单位和社会用人单位对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理解及其定位存在意见分歧,归纳言之,大致可分为“研究型”、“教学型”、“实用型”三种类型之间的差异。应该说,三种类型的目标定位各有优势,现就其利弊作简要分析如下。

第一,“研究型”小学教师目标定位之得失。主张培养研究型小学教师的高校认为,在广大学生及其家长乃至社会普遍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必须实现从“教书匠”到“研究者”的转型,必须具备专业化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必须具有研究小学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理论基础和能力。他们走上小学教育岗位后,不仅要适应小学教育,而且要引领小学教育。为此,在职前培养阶段就要为他们奠定宽厚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和教育研究能力。这种认识及其定位是具有前瞻性的,是顺应小学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潮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正高职教师职务的规定,也印证了培养研究型小学教师的必要性。我们相信,一个具有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小学教师,不仅能够较快地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而且有望引领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其不足在于,学生的素质结构不健全,任教学科专业(语文、数学等)的知识和能力不厚重,从师技能不够熟练,走上教师职场的适应性不强。道理十分明显,四年的大学教育时间是个常数,在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研究能力训练上用时多了,势必影响任教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研究能力是他们的后发优势,在任教初期显现不出这种优势。这恐怕也是用人单位不太认可、接纳“研究型”小学教师的重要原因。

第二,“教学型”小学教师目标定位之长短。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在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的就业理念影响下,有些院校将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教学型”。在业务素质上,强调学生掌握宽厚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从师技能;课程设置突出语文、数学或英语等学科专业课程的比重,注重“三字一话”、媒体课件制作等从教技能的培养。这种目标定位的优势在于,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毕业生具有比较厚实的学科专业功底,教学技能比较熟练,在求职应聘过程中容易“显山露水”,走上小学教育岗位,工作适应期较短,很容易完成从新手教师到胜任型教师的角色转换。其缺陷在于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科研能力薄弱,专业发展的潜力不大,后劲不足。在由胜任型教师向骨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角色转换过程中,他们因为缺乏实现这种角色升级转换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研究能力及其成果而不再占有优势。

第三,“实用型”小学教师目标定位之利弊。这种目标定位主要表现在社会用人单位方面。从每年小学教育毕业生竞聘就业岗位的反馈信息来看,绝大多数教育局和小学普遍希望毕业生任教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宽厚扎实,教育教学技能熟练,能够尽快地适应小学教学岗位需要,最好没有适应期。相比之下,他们更喜欢教学型小学教师。如有选择的空间。他们宁要中文系、数学系等学科专业院系培养出来的本科生、研究生,而不要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这既有传统用人观念的影响,又有“应试教育”环境的制约。在他们看来,只有学科专业知识扎实宽厚的教师,才能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才有希望不断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这种选聘教师的导向有利于高等院校重视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和教学基本功培养。其弊端在于,对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及其对教师素质的合理诉求认识不足;对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的科学构成认识不足;对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本质内涵及其规律认识不足;以此“认识不足”的择师导向要求高等院校与之“无缝对接”,不利于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

2 教育型小学教师的目标定位及其依据分析

我们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于“教育型”小学教师。其素质特征表现为,他们具有浓厚的小学教育志趣和关爱儿童的教育情怀;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厚实,具有较强的教育问题意识和对小学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能力;文化视域开阔,具有从事小学所有学科教学的基本素养和胜任某一学科教学的专业优势,教学技能比较娴熟;能以教育者的“慧眼”和“心智”引领儿童全面而富有个性化的发展,他们是未来人民教育家的预备队。

在综合培养的基础上,应坚持学科专业有所侧重的原则,确保学生既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又有某一学科的专业优势,使学生在未来的小学教育生涯中既有宽口径的适应能力,又可以成为某一学科教学的行家里手。这种学科专业优势怎样形成呢?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其一,课程教学计划采取学科交叉、学程分段、方向分流的模式。在二三年级或三四年级让学生分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语文、数学、外语、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方向的专业课程。每个专业方向开设10至12门主干课程,在两年时间内,用600至800学时修完。其二,实行主副修制。“四维立体”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教学计划立足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科专业优势通过副修制形成。两种方案均需要依托各专业学院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需要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2 夯实教育理论基础,培育教育科研优势

教育型小学教师的培养应借鉴研究型小学教师教育理论功底深厚、教育研究能力见长之优势。首先,强化教育理论教学是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将来面对的主要是正处于个性发展关键期的小学儿童。这就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工作不需要过于深厚的文科或理工科的专业知识,他们大学阶段学习的重点应放在了解人的心理,熟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上。其次,强化教育理论有利于增强专业发展的后劲,提高职业适应性。现代社会在为教育者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发展机会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要求他们必须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变换教育对象,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具有更强的迁移能力和职业适应性。小学、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由于学科专业优势的不显著,对上述职业适应性的要求更为突出。而建立在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基础上的教育教学能力的迁移必然更容易,能够切实提供专业发展的后劲,有效提高其职业适应性。

如何形成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优势呢?可通过三种措施:第一,系统开设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为学生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教育科研能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这类课程的设置最好四年不断线,使学生在系统连贯的学习中形成丰厚的教育理论素养。第二,加强教育科研训练。教育科研能力既需要教育理论的支撑,又要植根于教育科研实践。大学一二年级,应结合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指导学生撰写教育科研小论文,使学生经受初步训练。大三,应要求学生撰写学年论文,四年级撰写毕业论文。论文选题可由导师提供,也可以自选,要尽量贴近教育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应从严要求,为每个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加强研究过程的指导,对学生进行规范化训练。第三,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学术氛围。可以有计划地邀请教育科学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介绍学术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邀请中小学名师、名校长为学生介绍成功的教育经验和教改动态;要充分发挥本校教师的学术影响力,经常举办学术报告会、学术论坛、学术沙龙等;也要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学术活动的积极性,大学生社团活动、学风建设应加大学术含量。引导学生关注学术研究,参与学术研究。通过此类举措,潜移默化学生的教育科研意识,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3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教育技能

小学教育特点决定了小学教师必须具有多方面的教育技能。而教育技能的形成离不开丰富而扎实的实践训练。音乐、美术、舞蹈、书法、说课等课程的教学应加强实践训练,以培养学生唱、画、舞、写方面的技能。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语文教学论等学科教育课程的教学应辅之以一定的实例分析与实践验证,这有利于教育理论联系教育实际,有利于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有利于学生对教育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应结合教学内容安排必要的见习活动,其方式可采取到小学实地观摩,或观看优秀教师上课实录,最好能从大一开始,组织教师专业发展“1+1”牵手行动,即由一位小学教师负责指导一名小学教育师范生,通过全程“浸入式”见习。培育学生的教育情怀、教育信念和教育技能。教育实习安排14至16周为宜,最好分阶段进行。教育实安排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之外,应开展教育研究实习,要求学生对小学教育教学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课外活动应提倡学生积极举办读书报告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学生社团活动应提倡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寒暑假到社会上举办爱心学校,挂职锻炼,文艺演出,为社区服务等等,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组织管理能力。

4 建立激励机制,培育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的形成需要适宜的环境和土壤,需要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激励机制的构建。

首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主流价值取向,推进教学理念、内容、方法的改革。学生的创新精神有赖于教师的创新精神。教师要敢于打破清规戒律,敢于冲破整齐划一的教学弊端,对于学生任何创新尝试都要给予热情鼓励和积极引导。教学内容求精、求新、求实,要“授人以渔”,把创新思维方法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树立整体优化的教学方法观,把启发式、开放式、问题式、质疑式、辩论式等方法引入课堂,以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架起有效传递知识、开启创新思维的桥梁。

其次,以激励创新为导向,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传统教学管理注重计划管理、过程管理,质量管理多以“监控”为手段,广大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情绪对立。要建立激励创新为导向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应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评估固然要评价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的吻合度,教学重点、难点、深度、进度的合理性,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更要考查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力度,尤其要考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措施、方法与效果。二是抓考试制度改革。考试要实行教考分离;要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考试内容要向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倾斜,引导师生“兴奋点”转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创造个性的发展。三是改革、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师的考核要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的指标权重和奖励力度,鼓励教师对教学改革与创新给予更多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双学位制、主副修制等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的培育提供更大的时间弹性与选择空间。

小学教育教师论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内隐知识理论;培养目标;课程建构

一、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中存在的问题

自从国内小学教育专业产生以来,学者们做了持续不断的探索活动,取得丰硕成果,这些成果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数量和学历提升等方面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在专业精神、情感、教学能力和专业建构等方面还存在着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界的争议:小学教育是否是高等教育的专业?

自从小学教育专业在我国产生以来,“小学教育是否是高等教育的专业”这一问题一致都在不断地讨论之中,赞同的一派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一个专业,而反对派则认为不是一个专业。依据内隐知识理论,小学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知识也可分为“内隐”和“外显”两种形式。其中,外显形态知识又包括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是教师和专业理论工作者共享的普遍理论,具有外显性、系统性、可表述性等特点,是通过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来获得。实践性知识通常呈内隐状态,基于教师的个人经验和个性特征,[1]主要特征是个体性、直觉性、自动性、即时性、非系统性、情境性、文化性、层次性,[2]获得的方式主要是在具体情境中的实践。国内外学界存在否定小学教育为高校专业的观点,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这种观点认为小学教育专业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都不是该专业特有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才是该专业特有的知识。

(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不受社会欢迎

从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的知识结构来看,外显知识方面,本体性知识远不如师范大学学科专业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更不及师范大学教育专业的知识;内隐知识方面,由于存在片面向大学看齐的顷向,出现了只重视书本知识,而轻视实践性知识现象。因此,社会的普遍观点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高学历,低能力。于是,学者便发出了“高师毕业生为何站不稳三尺讲台”[3]疾呼,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三)实质性的问题: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

专业的主要体现是专业知识体系,即课程结构,这一体系成熟与否,直接关系到专业的发展程度。小学教育专业发展到今天,专业课程仍然是教育专业加上学科专业课程的拼盘,表面上学生专业理论丰富,实质上他们所学的理论既不系统,也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主要还是没有真正体现该专业的课程及课程结构不合理所致。虽然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新专业,是发展初期,这很正常,但我们还是要建设并参考国外早已成熟的经验。

二、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现状

(一)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各校各具特色,有待于进一步凝练

从现有的培养目标来看,虽然每个学校有所不同,根据内隐知识理论,可以将这些培养目标归纳为下列两种主要类型:1.以外显知识形态为主的培养目标。这类学校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高校的一个专业,是知识分化的结果,就应该体现高等教育应有的理论水平,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即强调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学习。这种思维源自学院派,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占主导地位。2.以内隐知识为主的培养目标。这类学校在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是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社会职业发展的产物,即职业意义的专业,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就应该以实践性知识为主,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与小学教育专业相应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即强调实践性知识的学习。这种思维源自中师办学的传统经验,但又没有得到学院派的认同。由于以上两种不同的观点左右了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现状,便产生了不同的培养模式。

(二)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

依据内隐知识理论和培养目标,产生了小学教育专业的三种培养模式,即分科培养、综合+方向培养和综合培养。1.分科培养模式。这种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与二级或一级师范培养中学教师相一致,强调学科专业知识,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扎实,但教育专业知识及相应能力差,不适应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仅有少数学校运用这一模式。2.综合+方向培养模式。这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强调综合培养,明确方向,其优势淡化了学科专业界限,强调文理相通,学有专长,但这一模式与分科培养模式并无质的区别,强调学科知识的精与深,忽视了知识的广与博,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首都师大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就分为中文、数学、英语、科学教育、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七个方向。他们凝练出小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综合培养、发展专长、注重研究、全程实践[4]和“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的培养模式及“多科性、综合性”的课程设置是该专业突出的特色。[5]3.综合培养模式。要求毕业生能胜任小学各科教学,因此,不分学科方向,强调文理渗透,注重知识的广与博,突出了教育专业的特点,但课程门类众多,内容庞杂,知识体系性差。要充分考虑到各科素养的全面培养、各学科教学指导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技能的掌握。突出“实践性”:全科教师培养理念的基本取向,即(1)全科教师培养植根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综合化改革的现实需要;(2)全科教师培养指向于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时代内涵;(3)全科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了“校地双赢”协同创新发展之路。[6]上述三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模式,虽然比几年前有所完善,但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阻碍专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重视知识的深度与知识的广度的矛盾问题;二是重视知识系统性与能力系统性的矛盾问题,[7]所以,还需要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进一步探索并加以完善。

三.解决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从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现状来看,对现有专业知识的重构势在必行,这关系到该专业是否有必要存在的问题。在建构专业过程中,首先要有新意的培养目标。其次,要有全新的课程体系,而课程体系创新的理念是“通过课程统整企图教导学生从不同学问中,将各种知识和思考方式进行碰撞,产生出创造的火花,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释多元理论和多样的现实世界,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8];课程体系创新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其三,基础研究是制约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瓶颈。最后,是加强过程管理是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与发展的保障。

(一)明确培养目标是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前提

1.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我们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明确我国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即是商品经济的社会,科学化(推动商品经济生产工具及组织形式的变革思想观念的转变生活的改变)的社会,是一个民主化、法制化的社会,是革命性(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社会;生产进入全球化、信息化浪潮;我国各民族多元一统、形成了独特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其价值取向;同时还要依据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国策。小学教师的特质是制定培养目标的内在依据。小学教师的特质:在人格上更具情感性和人文性;在知识结构上突出综合性;强调教育教学的技能性和艺术化;养成思维模式的半童性;具有基于教育现场的研究反思能力。[9]2.转变思想观念我们是在建构一个新的专业,这就要求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无论是学院派还是非学院派,都要抛弃陈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潜心研究小学教育专业理论,为这一新专业尽快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专业而努力。具体转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要站在社会发展对小学教育专业的需要的高度来建构这一新的专业。我国的小学教育专业本身比国外起步就要晚,如果我们继续坚持己见、各自为阵,新的专业就很难产生,最终将会影响基础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去拿来、去继承、去建构适合我国发展的新的小学教育专业。其次,要站在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来建构小学教育专业。教育事业在今天的重要性人人皆知,为启蒙阶段培养师资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快与慢或成与败,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的实践者(尤其是管理者)要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脚踏实地来建构一个全新的小学教育专业。其三,要站在终身教育的发展高度来建构小学教育专业。尽管这一新兴的专业是否是一个专业,目前尚有争议,但事实上,它一直在为小学教育源源不断地输送师资;尽管这一新兴的小学教育专业还不成熟,存在着许多问题,但事实上它依然还在为小学教育继续输送着不很受欢迎的师资,这不仅影响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影响小学教育的质量提升。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进一步完善小学教育这一新专业。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具有多元文化教育能力和不断适应小学教育发展的终身教育能力。3.制定切实可行的各具特色的培养目标应注意的问题目标须有特色。目前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无论专科还是本科都大同小异,既没有体现专业层次的特点,更没有体现学校(或区域)的特点趋向同一,就产生可代替性,即无专业性,这也为否定该专业不是专业的论点者提供了有力的实践依据。同时,也出现了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都来办小学教育专业的局面。因此,需要认真研究制定出能体现专业特色的培养目标。专业定向在小学。无论是大专还是本科定向要在小学,小学就是该专业的定位,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是小学教师。高等教育培养的小学教师与中师毕业的小学教师有着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前者的专业理论水平达到专科或本科,而专业技能又不低于中师的特点。新型的小学教师是应用人才。这主要是区别于过去师范大学培养中师教师的培养目标,事实上,目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在中师或中学教师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作了些修改。为什么这里要特别强调中师教师呢?原因就在于中师教师偏向理论深度,而小学教师侧重实践性知识的厚重,因此,小学教师属于应用人才,即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小学教育实践中去,或者说在小学教育实践中展示教育技术,甚至教育艺术。但是在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过程中,又偏向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践性知识的获取。新型的小学教师也是创新型的人才。建立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就需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份的新型的小学教师,必须是创新型的人才。所以,我们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表述出来,并且要在培养过程中体现出来。新型的小学教师还应是具有多元文化能力的人才。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小学教育国际化趋势加剧,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增多,这就需要培养适应这种多元文化教育的师资,因此,在培养目标中也要体现具备多元文化能力。

(二)加快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建构是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核心

1.加快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目前适合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理论体系还不健全,或者说还在建构过程中。在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人才过程中,关于教育理论体系仍然属于借用(教育专业理论体系)阶段。至于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理论体系是什么,目前还没有定论,因此,必须依据小学教育的特点,构建适合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理论体系。这就要求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小学生、小学老师等基础性的问题,只有这些基础研究达到全面而深入时,我们的教育专业课程理论与体系才算成熟。2.加快小学教育专业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当前我国小学教育专业普遍为分科教学,即对应小学学科进行分科培养,如小学教育专业中文及社会方向。学科理论体系与教育理论体系一样,也是借用中学教师培养方式。这既不符合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趋势,也不符合小学课程综合化的需要,更不适合小学教育专业知识体系的要求。其原因有管理者、教师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理论体系亟待进一步的完善。3.加快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知识理论体系的建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知识体系是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所在,这在学界理论研究成果和中师的长期实践中得到了证实是,因此“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的出路就在于重视对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开发”[10]。然而,实践性知识在高校往往不重视,加之学生被各种考级、考证所左右,因此,对实践性知识的学习仅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于是出现了高等师范教育质量差的不良反映。由此可见,加快建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知识体系是当前专业建设的关键所在。(1)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知识的主要内容美术方面,三笔字,简笔画,儿童绘画基础;音乐方面,乐理常识,儿童音乐基础,风琴或钢琴基础;体育方面,口令,队形整顿;舞蹈方面,儿童舞基础;教育学方面,教师口语试讲,见习和实习。(2)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知识的实施实践性知识获得的方式主要是在具体情境中的实践,因此,要从入学后就要抓起。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三条途径来实现:一方面以科任教师为主,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另一方面,以辅导员为辅,加强督促;最后是建立严格的制度化格管理,确保实践性知识的实施。

(三)基础研究不够深入是制约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瓶颈

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中,有很多基础性研究问题是制约专业发展的瓶颈,最基础的是认识小学生、小学教师和小学教学。在认识小学生方面,如何面对不同文化背景、家庭环境(如留守儿童、单亲、农村与城市等)、民族、种族、性别等的学生进行教育。这就需要弄清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是什么?学习行为习惯是怎样养成的,有什么规律?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是什么?有什么规律?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教学?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小学生的独特性,也是小学教育的特质所在,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在认识小学教师方面,我们还有很多问题研究的不深入,主要有小学教师的特质是什么?农村与城市的小学教师有何区别?小学教师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小学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是什么?小学教师与小学生的关系研究,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科学化研究,小学教育专业的比较(国内、外)研究等等。这些问题既是小学教育专业建构的基础研究,也是教师教育的理论组成部分,还是进行职业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认识小学教学方面,要深刻认识小学教师的“教”与“学”特征,这是专业建构的核心基础。“怎样教?”这是小学教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小学教学的特征是什么?如何构建小学教学理论体系?小学教学理论怎样指导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怎样依据教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等等。可见,这不仅仅是教育学和教学法教师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也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其他教师和管理者必须明白和思考的问题,否则,专业建设就不可能科学。“教什么?”这一问题是影响小学教育专业建构的思想瓶颈。从专业建立初期直到现在我们很多人都还没有弄明白,尤其是专科学校表现更加明显。其原因,一是专业建设者自身的学习经历和专业化思维的结果;二是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认识不足;三是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水平低。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小学教师要“教什么?”需要怎样的知识结构的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来深入了解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质,并进一步完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我们在专业课程中,既要研究国内小学教育的需求,也要借鉴国外成熟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的先进理念来促进自身发展。

(四)加强过程管理是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与发展的根本保障

仅有好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体系,还不能说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的专业,还需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在过程管理中,只有严格实施课程计划,并不断反思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解决这些新的问题,才能真正建设成为一个好的小学教育专业。现代社会要求管理也必须现代化,在我国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教育管理的突出问题是教育质量管理的评价体系尚不成熟,主要制约因素是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不完善,导致了专业评价本身的弊端,加之管理者主观因素(对专业的认识程度和情感等)的影响,管理水平低。如何进行科学管理,也是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中的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只有建立了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科学管理,才能促进专业建设发展,提升教育质量,达到为社会输送卓越小学教师的宗旨。

四.讨论

现有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养的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或其他有关综合课程的专门教师”[11],虽然论证严谨,但已经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因为在对小学教育专业建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新的理论,同时,现实社会对小学教师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要在这些新的理论基础上,结合社会和学生的新特点,作进一步的基础研究,方可成为真正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建构是关系到专业是与否存在的关键,因此,今后研究的重点应集中在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只有符合社会要求、小学教育发展要求和学生发展要求,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的构建才算真正完成,小学教育专业发展也才会走向成熟。首先,教师们在教学中加强知识的融合,即学科之间的融合和理论与实践间的融合两个维度,为课程建设积累实践经验;其次,学者们继续扎根于基础研究,用相关成果来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石;最后,需要学校与政府一起采取行政措施,加大研究经费的投入力度,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基础研究推向纵横深入。加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是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与发展的重心。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是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前提;加强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建构是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关键;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关键又在于基础研究还不深入,所以,基础研究既是制约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瓶颈,也是制约小学教育专业建构的根源;以课程计划为依据,加强过程管理是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与发展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3:(104)

[2]洪明.内隐知识及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3.2:(57)

[3]姚文忠.高师毕业生为何站不稳三尺讲台[N]中国教育报2007.5.21

[4]王智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研究2007.5:(28)

[5]陈威.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及建设策略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154)

[6]张虹,肖其勇.全科教师培养: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改革新动向—基于全科教师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质新探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8:(28)

[7]唐之斌.初等教育师资培养发展的问题与策略[J]教育前沿(综合版)2008.4:(39)

[8]唐之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统整的探索[J]职业圈2007.21:(71)

[9]王智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研究2007.5:(26)

[10]易森林.从教师知识的构成看小教专业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0.1:(71)